高中数学课改总结 天津市高中历史三年课改总结(共15篇)(共15篇)
1.高中数学课改总结 天津市高中历史三年课改总结 篇一
兵团二中数学组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总结
兵团二中数学组
虞建友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我对这三年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总结,那就是:一份成果、两点心得、三个反思。
一份成果: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我们兵团二中探索新课程教学,不断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一份重要成果,因为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这种教学模式形成过程收获的种种。下面我就说说这种种收获。
首先谈谈导学案教学模式对我们班兵团二中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帮助。
一个新的教学模式的形成,是需要一个愿意改革的环境的,兵团二中作为兵团样本学科的样本学校,对新课程改革有决心、有信心。领导支持,全体教职工积极配合。才使得新课程改革在兵二顺利进行。
为了能使导学案既能发挥指导学生自学的作用,又能帮助教师准备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导学案的编制必须要凝结全备课组集体的智慧完成才行。
每周四一次的备课组活动,每月一次的教研组活动都能正常、有效地进行中,都在围绕探讨新课程教学和新课程高考备考中顺利开展。通过老、中年教师带青年教师,师徒结队互帮互助等形式,使得教研组、备课组气氛融洽,教研氛围浓厚。一个小小的导学案,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更给兵团二中数学组注入了一管新鲜血液,使整个数学组都有了生气,围绕一个课题,可以争论的很激烈,但是大家又都拿出自己最真的东西,共享自己的资源、心得体会。我觉得导学案的最大优点是资源共享。每个人在教学中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可取之处,当然也有不足,这时就可以通过导学案了解他人对教材的处理,从而取长补短。尤其是对年轻老师来说,更是难得的快速掌握教材,学习宝贵经验的机会。对数学组后备教师的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由于我校是数学是兵团新课程的样本学科,再加上我们实践的导学案模式,以及新疆各学校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新课改等原因,我校这三年多次开展面向全市、全兵团的研讨课、展示课、观摩课。
2008年9月-11月,吐鲁番地区中学、石河子一中、二中、铁三中、五家渠学校等多次来我校听课、交流。其中谭佐银、冯建华、耿梁燕、虞建友、杨丽五位老师都上了备课组内的公开课,分校季跃先、赵咏梅、赵娟丽三位老师也在备课组上了公开课。在学校和市教研中心的组织下,乌鲁木齐教研月活动在我校进行,有杨丽和虞建友两位老师上了两节市级公开课。
12月中旬,谭佐银老师带《向量的减法及几何意义》的课去和丰上指导课。
2009年4月9日下午,我校数学教研组面向乌鲁木齐市数学教师推出两节新课程公开课。本次活动乌鲁木齐市各个中学数学老师约百余人积极参与。由高一备课组杨丽老师上了《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谭佐银老师上了《直线和平面的平行、平面和平面平行的性质》。这两节课都是使用导学案来授课的。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我校高一年级在新课程教学中摸索出来的新的教学模式。虞建友老师代表高一数学备课组做了《关于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的报告,向全市高一数学老师介绍了我校高一数学组近一年来使用导学案的心得和体会。
2010年4月17日,我校高一数学组按照样本学科三年规划的计划,组织所辖各师局的老师在兵团二中五楼学术厅举行了“新课程观摩课”。参加数学样本学科展示课的教师有兵二的刘晓春、杨丽老师、五家渠高级中学的郭丽教师、农13师红星中学的李仕芳老师。
2011年4月,我校举行了“骨干教师展示课”,“初高中新课程同类课观摩”,“青葵杯青年教师技能大赛”等系列活动。谭佐银、张丽娟、刘素艳三位老师上了展示课,其中谭佐银老师讲的是高三复习课《几何证明选讲》、张丽娟老师讲的是《组合与组合数》、刘素艳老师讲的是《线面平行的判定》。
通过这一系列的公开课,使我们数学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在各种活动汲取营养,总结经验,锻炼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了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对新课程的驾驭能力,教师队伍成长速度之快,是历年之最。我们数学组也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教研组、优秀备课组。
其次,再谈谈导学案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帮助。今年兵团二中高考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重点率再次提高,尤其是平行班重点率大幅提高,有的班甚至达到90%。总结时,大家感触最深的是导学案的使用,让我们教学中真正做到了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这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真正做到了。因为我们的导学案设计的时候就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了当时我校四个层次的学生,既重视基础,有兼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课后的巩固练习,通过分层设计,既照顾了优秀学生,有照顾了学困生,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一部分,从而保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最终坚持到高考,取得满意的成绩。
导学案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指导学生预习的学案,认真坚持使用它提前预习的学生会逐渐养成自学的能力,即使以后的学习中没有导学案,学生也能快速找出课本中的主要内容、重难点。今年教师节我收到的祝福和感谢短信、空间留言中,有学生说“感谢您对我们自学的要求,大学就靠自学,老师讲得很快,必须自己预习”,还有学生说:“我们高数老师就是个中文系的,把书上的文字念一遍就完了,根本不解释,一节课就念二十几页,还带着方言,不过我已经自学到他前面了,你放心,不会给你丢脸的”。
我们针对导学案的使用,做过两次全年级反馈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来看,第二次问卷调查中喜欢用导学案的学生明显增加,占到全年级的78%,这说明学生高二就已经学会预习和自学了。
再次,谈谈道学案对教学的帮助。新课程实施不久,很多老师觉得课时不够,而我们数学组却没有明显感觉。因为使用导学案后,课堂容量增加,这是导学案最明显的特征。平时用小黑板或投影所包含的容量,远远不如导学案呈现的丰富。
最后,我想说一套好的学案,通过每个年级的使用不断修正,最后以符合自己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电子文本保存下来,对以后的教学是一种很好的借鉴。我校已经印刷了必修1和4的导学案,而我们年级组在今年的教学中,继续使用着,因为新一轮的教学中,我们感觉没有导学案,一节课上的又累,学生听得又迷糊。
两点心得:
1、课程内容次序的调整
将数学5中不等式的线性规划内容安排在数学2的直线方程之后。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学生理解“斜率”的概念的基础上更好地认识线性规划的区域。也能更好地理解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对解决线性规划问题很有帮助。另外,在学习数学2的立体几何内容后,将数学4中平面向量的内容类比到空间向量,“提前”讲了数学选修2-1中的空间向量内容,这样做使分科后的文科生在高考中多掌握一种解立体几何问题的方法。
2、选修4系列的大胆尝试
在选修4系列的学习上,乌鲁木齐市教研室指导的是文科选修4-1,理科选修4-4和4-5。我校在教学中也是如此安排的,但是在经历了几次模拟考试之后,根据试卷选修试题的特点,文、理科生都将选修4-
1、4-
4、4-5都学了,但是我校并没有占用正式的课时,由于高
一、高二的导学案学习模式的培养,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于是,我们要求学生自学,文科自学4-
4、4-5,理科自学4-1。然后写出该模块的总结,做到对该模块基本知识的了解,教师在讲解模拟题时将解题方法渗透。争取做到“多面开花”,让学生在选作的3题中保证至少一道能完整得分。
三个反思:
首先要声明的是,这三个反思是我个人的思考,不代表我们数学组。
1、关于必修模块的教学顺序
我校按乌鲁木齐市教研室的要求,使用的是人教A版教材。该教材必修分五个模块,分别是必修1至必修5。在2008年9月在石河子大学的新课程培训中,我们就思考过学习顺序是1-2-3-4-5还是1-4-5-2-3。后来按照乌鲁木齐市教研室统一安排确定为1-4-5-2-3的顺序。
确定为这个顺序的理由如下:第一,数学
1、数学
2、数学
4、数学5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传统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相同,教师们都比较熟悉,教学上驾轻就熟;第二,数学3的内容(算法、概率统计初步)相对独立,可在任何学段讲授;数学3中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比较多,放在后面,给教师熟悉这个模块的新增内容留有相对较长的时间和空间;第三,在学完数学5中的“线性规划”后再学数学3的“几何概型”内容效果更好。
在教学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第一,在数学5中讲解“线性规划”时出现了“斜率”的概念、解三角形中出现了空间图形,而此前的教学中没有这个内容,必需补充。在解析几何知识不充分的情况下讲向量的坐标运算,三角函数的定义等等,也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第二,在数学1的“二分法”教学中已经渗透了算法的思想,在数学
4、数学5的教学内容中就有更多的内容突出了算法的思想,例如平面向量、数列、一元二次不等式、线性规划等等,多次用到和给出程序框图,一些例题和习题不好使用,给教学带来不便;第三,最后讲数学3时,教材中又没有数学
4、数学5中内容的算法例题、习题,教师必需自己寻找或者编拟这些材料,否则那些丰富的内容就浪费了,教学也会有些单调,也不符合突出算法思想的教学理念;第四,数学
1、数学
2、数学
4、数学5的教学内容历来都是高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的热点,内容多、要求高、难度大的知识过于集中,高中一年级学生的负担可想而知,后面的一个学期又略显得轻松;第五,按照这个顺序教学,要求学校和教师有一定的校本教研的能力,有一定的补充、改编和调整教材的能力,相应需要增加一些教学研究的力度。
一轮课改之后,再次思考1-4-5-2-3顺序的好坏时,又有了新的想法:
首先,1-4-5-2-3的顺序的确让老师们驾轻就熟,但是恰恰是这样的顺序,使得很多老师在教学时又回到了传统数学的教法上,忽略了课标的要求,按照自己以往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来教,不知不觉的就“挖深”了,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使得原本就紧张的新课程课时更加不足
其次、前四个模块是高考中的主体知识,在高中一年级就要全部学完,而且是直接拔到高考难度,学生的学习困难可想而知,使很多学生对原本就认为枯燥、困难的数学产生极大的抵触,造成很多学生学习的结果都是“夹生饭”。而高二的第一学期学数学3时,有相对轻松,等5个模块学完,学生几乎忘记了前面所学的内容。如果用1-2-3-4-5的顺序是不是就会更好呢?由于没有实践过,不敢在此妄言。但是我想编者编排1-2-3-4-5-的顺序也有他的道理,或许按这个顺序上,对所有老师都一样,受传统数学的教学的干扰小些,不会急于将要求直接拔高到高考要求,真正贯彻新课程“螺旋上升”思想。亦或这样的学习张弛有度,松紧结合,会让学生学的不太痛苦,不会丧失对数学的兴趣。到底哪个更好,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再次,现在细细想想高一一年所学的必修4个模块,函数、立体几何、概率、直线和圆等内容,相对于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不等式等,与初中知识最为接近,衔接或许会更好,算法虽然新,但是难度并不大,我认为在高二学习必修5,效果会比在高一下学期学好。
2、关于“授渔”和“授鱼”
关于这两个词的讨论,多次出现在各类研讨会上,但是我还是忍不住再次思考,尤其是最近看到新闻上说北大数学系的新生因为大学数学学不好上吊的事,更让我再次思考这二者的关系。我个人认为,我们所有老师都不是单一的教“打鱼的技能”或者“只管给鱼吃”。都是二者兼有的。所不同的是二者所占比列不同。只教“打鱼技术”会饿死学生,在教学中就是学生能听懂课,会思考,但是做题就错。只给学生“鱼吃”的,会造成学生离开老师就“饿死”,在现实中就是学生上了大学不会学习了。以至于很多学生调侃说“高数就是一棵大树,上面挂满了学生”。我认为高
一、高二应该教会学生学习多于让学生照葫芦画瓢的做题。高三时让学生按模式化、套路化、规范化解题多于教学生各种高明技巧。我们不仅仅要培养应试的学生,更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负责,活到老,学到了,可见学会学习多么重要。
3、关于“螺旋上升”
前面提到,新课程内容安排始终是螺旋上升的,而我们的教学却“不敢”让它螺旋,使得我们在高
一、高二的学习中就不自觉的加大了难度,或者直接就上升到高考难度,我想的是,我们如果真的敢放手,就讲课本中的知识,等着这些留在以后螺旋上升,是不是会让新课程变得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好又轻松?而我们为什么不敢呢?是学校的各项评价量化标准束缚?是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是各种率的要求?改变教学理念仅仅是老师的事吗?以上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总之,新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索、研究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独立思考、交流探讨、学习研究,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前进。发现问题、反思教学、总结经验教训,是我们的根本任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将由肤浅的、稚嫩的学习,逐步走向深刻的、成熟的学习,教师也会在使用新教材的同时,逐步走向成熟。
以上就是我们兵团二中数学组对本校这三年高中数学新课改的总结与反思,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2.感悟高中历史新课改 篇二
一、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历史在中考时是开卷考试,学生对历史一科很不重视。高中教材是以专题形式编排的,专业性较强。初中教材内容却相对简化和浅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知识落差。因此,作为高中的历史教师,必须了解初中的教材,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必要时插入通史内容,保证高中历史学习更顺利。
二、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 突出历史的趣味性。补充一些有趣味的材料,重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历史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教师应尽量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围绕教学重点,补充一些有趣味的材料。如在讲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一框题时,加入了胡惟庸的故事和人物简介,从胡惟庸案看宰相的必然下场,用丰富的语言和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感染和启发学生。
2. 用情境设置及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如历史小论文、历史课件制作、展示学生作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在讲必修三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之前,给每组学生都布置了作业。第一组:摄影小组,搜集我们身边的汉字艺术;第二组:绘画小组(有艺术特长生),展示国画一幅;第三小组:京剧小组,自制京剧脸谱并唱一段京剧。
3. 注重探究问题的设置。在学习历史必修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设计了“从魏征的进谏看唐代宰相的实权”一题,学生思考讨论,最后老师补充讲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打破了填鸭式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三、宏观驾驭课堂,对教材大胆取舍,重新整合
专题式体例的弊端是全面性、整体性比较差,往往会出现一个历史事件被割裂成若干块,或在同一个模块的几个专题中分别叙述它的几个侧面,甚至分在几个模块中来叙述。如,“辛亥革命”,把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国民国的相关内容安排在高中历史《必修一》里,把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作用的相关内容安排在高中历史《必修二》里,而把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相关内容安排在高中历史《必修三》里,另外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还有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及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的相关内容,我们的做法是在学习必修一时,把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政治活动、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一起介绍,以便于学生对此次革命有一完整的认识。
四、新课改要重视教育功能的落实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历史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历史课的教育教学所做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基本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塑造健全的人格,逐步培养爱祖国、爱和平的情感。
五、新课改要避免走进误区
1. 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而忽视传统教学。复杂的图案背景,再加上一些不协调的音乐,使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注意在课件的变化上,而忽略了对知识的掌握,喧宾夺主,冲淡主题,使学生成了多媒体的观众。还有演示多媒体课件的速度过快,课上走马观花,课下一片空白。
2. 片面追求探究式教学,忽视其他教学方式。在新课改的浪潮下,教学活动丰富多彩了: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创办历史小报、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等。似乎一提到历史新课程,就是探究式教学,其他教学形式,如历史课常用的讲授式、启发式等都过时了。
总之,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学必须相应地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但也勿要过于追求形式,走进误区。
3.高中化学课改总结 篇三
根据国家教育部推进高中课程改革规划和江苏省教育厅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意见,我市从2005年秋季起,全面实施高中课程改革。三年来,我们化学学科紧紧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的周密安排、组织和指导下,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改革课堂教学为主线,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通过扎实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面上看,我市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实验稳步推进,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从点上看,大部分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更新了教学理念,教学素养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一、成功做法
1.扎实搞好各类培训,教师的教育素养得到持续提升
要顺利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关键是要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理念,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因此加强教师培训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有力保障。为了搞好新课程师资的培训工作,我们化学学科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和“边培训、边实践、边研究、边开发”的原则,根据上级教研部门有关培训的要求及早部署,建立了多级培训网络和机制,组织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一是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代表多次参加省、大市组织的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的培训,并及时做好辐射培训;二是依托学科基地和新课改专家组成员对全市学科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对课程标准进行详细的解读,对每个模块进行系统分析,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三是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对教材进行先研究,在每学期期初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较为系统的教材分析,使每位任课教师对教材的编写意图和需达成的目标有了深刻而较准确的把握,明确教学的深、广度,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保证了教学目标的落实到位;四是组织好三年一届的高中化学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活动,定期开展培训研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训内容既有系统的教育理论,又有针对性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培训形式既有专家讲座、名师示 1
范课,又有培训学员的课堂教学实践、案例剖析。通过培训学习,这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迅速提升,成为我市各学科教学的中坚力量,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通过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学科培训,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提升了绝大多数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素养,从而使教师从理论上、行动上真正投入到课程实验中,促进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和课程的健康发展。
2.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为顺利实施新课改提供支撑
本轮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是教学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每位化学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研读教材,把握知识脉络,创新教学方法。新课程把自主学习当作“课标时代”的主旋律,体现了化学的新观念、新思想、新应用;体现了“三维”课程目标。它以社会发展线索和化学学科线索融合的方式进行构建;以化学实验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关注学生“怎么学?”,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方法的指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理念,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为顺利实施新课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此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加强了有关新课改的理论学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有关课改专家进行交流座谈或请专家作专题讲座。三年来我们每年都组织骨干教师到兄弟县市进行学习交流,也聘请了南师大马宏佳教授、扬大吴星教授来宜作专题讲座。这些活动不仅开拓了教师的视野,也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
3.重视科学探究过程,不断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新教材设计了课堂上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情境,以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实验内容,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探究的平台,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及思维空间,使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和探究的乐趣,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三年来,绝大多数教师均能充分利用好“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教材上的栏目,精心设计为活动方案,摆脱了以前学生实验中那种照方抓药、按部就班的被动局面,使学生在探究中既动手又动脑,既观察又
思考,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总是的解决中提升能力、培养科学素养。
4.大力倡导有效教学,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以市局《深化教学改革,实施有效教学》为契机,立足课堂,以提高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训练检测、课后辅导的有效性为抓手,以创新教学常规,建设优质课堂为目标,着重抓好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狠抓集体备课这一环节,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定期开展开展各类课型的研讨,通过听课、说课、议课、评课等形式,及时提出、分析和解决实施新课改中的疑难问题,将每一次的研讨活动开成群英会。通过三年的努力,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得到了一定的转变,使课堂成为教材做剧本、学生做演员、老师既当评委又做观众的舞台,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好地学到更多的化学知识,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加强。
二、问题与对策
1.课标与教材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由于课程标准比较原则,只规定了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而对知识点的取舍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理解,那么多知识点和案例应该如何选择对教师来说难度太大。且初、高中教材之间跨度较大。我们的对策是以《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为标准,摒弃原来的一些做法,对《教学要求》已不作教学的内容进行大胆删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是把教材当作一个范例,用好教材,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教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初、高中的衔接,对初中化学中没有介绍而高中又不作详细介绍且是必备的知识作适当的补充。
2.教材结构变化大。传统的高中化学教材,知识体系科学缜密,体现了科学性和系统性,偏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在知识和能力两者之中,牺牲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新课程中的必修模块,基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性的新理念,打破了老教材传统的知识体系,注重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的角度切入展开学习,但真正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却
会发现教与学的困难都比较大。我们的对策是新教材从结构到内容都有很大的变化,它侧重于展现知识的平台而非缜密的科学体系,侧重于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非死板的知识的接受。这样的教材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会用教材、用资源,重组教学内容,尽量使学生在轻松学习的同时又能很好的获取知识。
3.教学内容广,难以取舍。新教材必修模块内容涉及面广,几乎覆盖了旧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就化学《必修1》就涉及了高中阶段所有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同时还包含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如物质的量、原子结构、电解、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基本实验操作等。内容多且课时紧,每节课经常在多个知识学习点中切换,而每个学习点在旧教材中都比较系统,现在浅尝辄止,不深不透,老师想讲, 时间不够,无法展开,学生听了更是一知半解。我们的对策是设置梯度、控制难度。怎样处理好内容多,时间不够这对矛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把握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和广度,讲究教学内容的螺旋上升而不是一步到位。先通过基础知识的讲授、基本能力的培养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没有必要去加深必修模块的内容,等到部分学生的化学“个性”形成时,我们再来深入研究探讨,这样才能达到新课标素质教育的目的。
4.教学方式新,难以组织。和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同,新课程教学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化学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在课堂上,老师们也热情的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平等互动,纷纷尝试和谐的、宽松的教学方式,但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首先,学生没有预期的互动能力,他们习惯于老师上课,学生听讲,缺少新课程所需要的质疑、探究的能力。其次,设计的探究并没有预期的效果好,老师又忙于灌输一些传统教材上较重要的知识体系,造成探究时间不够,形同虚设。于是,交流讨论、合作探究越来越少,课堂教学又回到原来单调陈旧的方式。我们的充分准备,注入活力。新教材对知识的呈现方式做了较大的改革,教学中可以直接感受到教材对探究活动的重视,其中有些结论没有直接说明,而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己归纳总结;有些内容只介绍了基础知识,与这些理论有关的拓展、应用则要求用实验探究方法自己获取。这必然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在上课之前能做好充分准备,教师备课充分,尽量多找些资料,学生预习充分,才能在课堂上表现出思维活跃,形式多样,形成和谐、宽松、融洽的课堂文化。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善提问,在课堂后,可多设计探究实验、兴趣实验、资料搜集等活动巩固课堂知识,尽量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改变到主动的探求知识中来。
4.高中教师新课改总结 篇四
我校每学期,在教研组中都要开展一个专题的学习、探讨。每位数学教师根据学习主题开一节由自己独立准备的研讨课,在教研组范围内上课后,由全体数学教师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对每一节研讨课进行评课。这样使每一位教师在学习主题的研讨中,运用上课的形式发表对这一学习主题的认识和做法。而其他教师对每一节课的评课过程就是一次互相交流学体会的过程。我们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只有在实际动手做中,才能学会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学会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把外在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经验,自主构建完成数学知识的内化,从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新课程标准为我们带来的是崭新的教学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颖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使教师和学生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教学模式解脱了出来。为了改变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我正在尝试改变教学方式,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着重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样每一次有主体的研究课,就是促使教师不断学习的机会,不断对自己的课提出新的要求。
2、大课堂与小课堂相结合。
根据大家课堂教学中的弱点,针对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探讨。开始大家认为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不容易把握,无法估计教学任务能否完成,怕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针对这样的顾虑,教研组中请有经验的老师上示范课,着力让大家认识课堂教学如何开放,如何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这样的“大课堂”,让每一位数学教师意识到自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这样的“开放式”教学尝试,才符合有差异学生的需求,从而影响平时每一位教师的“小课堂”。
这样小组备课大组完善相结合,小组上课大组评议相结合,真正使每位数学教师得到了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完善和教学评论能力的提高。
3、个人特长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在教研组活动中,我们邀请在教学各方面有特长的教师为其他教师传授经验、方法。例如: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李老师给大家讲自己是如何分析教材备好课的;请计算机比较精通的杨老师给大家培训计算机课件的制作方法等等。使每位数学教师的特长成为全组教师的共享资源,从而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随时总结与阶段性总结相结合。
“总结”是提高教研质量的一项有效手段,所以每次上课之后,指教教师及时对自己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情况;教学过程的实施情况;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情况;以及课堂效果方面进行一个及时的反思总结。课堂教学与预先设计有所不同时,我在调控方面还要注意灵活。”而听课教师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好的教学环节,以及在教师“教”和学生“学”上的一些不同的处理方法我们经常对教研组的活动向全体数学教师征询意见,进行小结。活动前听取大家的想法,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调整活动。活动后交流总结活动情况,对后一阶段的工作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总之,我校教研组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坚实后盾,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平台。
5.高中体育课改选项教学实践总结 篇五
在新制定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要重视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并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通过这几年的实践表明,选项教学成效显著。
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要
选项教学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过去那种拖沓的现象不见了,现在的课堂呈现的是一种踊跃投入练习的景象,就连不爱运动的女生在自己所选的项目活动中也动起来了。
2.选项教学具有连贯性,有利于动作技术形成和提高
例如篮球、足球等这些对身体素质、技术、战术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中,仅靠大纲规定的时数是根本达不到的,只有进行长期、稳定、连续的教学训练才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选项教学能较好的提供条件,使学生能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3.选项教学有利于分层递进
教师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都能完成教学任务和要求,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4.选项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例如在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随意舞动,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节奏,重新组合不同的动作,在尽情欢跳中张扬个性,抛弃烦恼和郁闷的情绪,增强了自信心和奋发向上的精神。5.选项教学有利于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
学生在三年的高中生活中,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体育选项课的学习,那么就一定会掌握一技之长,掌握一些自我锻炼的方法,形成良好锻炼的习惯,而且通过系统的学习,他们对此项技能的历史、技术、战术、规则及裁判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认识,为今后参加锻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选项教学能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选项教学对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学习提高就不能胜任当前的教学任务,由于选项教学没有现成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只有通过教师的努力学习,广泛收集资料,借鉴和吸收别的相关教学经验,才能找到符合本校实际的、完整的、科学的、可操作性的教材体系,从而更好的完善我们的教学。随着社会发展,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都要进行改革,在高中推行选项教学形式,已经势在必行。高中推行选项教学可以克服和避免以往那些传统教学形式中的各种弊端,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真正起到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兴趣的作用,但是在推行选项教学的同时也要向学生阐明本教学方法实施的办法以及要求,让学生进行自由的选择,这样才能适应人们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做到真正的“全民健身”。高中实行体育课选项教学实际上是给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组织能力等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机和发展的空间,对于优化高中体育课教学具有一定的意义,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6.高中历史新课改任重道远 篇六
首先,历史教材难度降低淡化知识体系。每课的导入新课环节都将以学生生活相关问题作为切入点。学生从真实的问题情景进入学科内容的学习,对于激发学习动机十分有益。这种切入点可以由教师依实际情况设疑导入,学生在掌握、体验环节按课标要求,而教师则围绕课标和探究主题精讲史实,指导学生学会掌握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和线索的方法。同时,师生要在历史情景中体验、强化应有的情感态度并升华为一定的价值观念。而合作探究环节是通过全班或分组围绕主题在一定组织形式下展开交流讨论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学会研究和解决问题。教师一方面充分发扬课堂民主,另一方面又适时启发引导,把握整个教学活动节奏。对学生的答案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对知识点小结。在教学的过程中实行分组讨论这样做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多渠道获取史料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评说历史问题的能力,掌握课标中的相关知识点,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辩证史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全面达成三维教学目标,强化学生爱国情感与智慧。同时学生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另外,在历史课改实践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教学资源的匮乏,我们手头有的资料极其有限,而且有不少都是老教材的翻版,所以与我们的课改教学有一定的脱节。当然,这只是暂时的,我想在不久以后问题应该能够得到解决。
其次,新课改对历史教师的各方面要求提高了。教师的现有知识结构还不能有效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教育知识。当前,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必须发生相应的改变,才能适应新角色要求。客观上说,高中新课程的许多新理念,的确体现了中学教育的长远方向,困难多,阻力大,压力重,这也是推进高中新课程所面临的现状。不过,行走于高中新课程之中,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既然选择了它,就应义无返顾,勇往直前。
再次,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我有了很大的收获。新课程倡导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教育理论的巨大改变。新课程提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真正全面发展的人。新的课程标准,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面向全体学生。以全新理念指导的新课程,赋予了教育更多全新的内涵,这也正切中了传统教育的要害。传统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标准人”,而新课程指导下的新教育,要把培养“个性人”作为它的终极目标,这的确是一种人性的回归。与此同时,新课程把培养真正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它的思想核心,这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髓,它也是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新体现。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美好,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美妙,这样的教育也才是真正的教育。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的一年以来,确实有所收获也有很多的困惑。但改革势在必行。长久以来学生繁重的学业已使他们原本快乐的童年变得不堪重负。怎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贯彻国家的教育精神,将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7.高中物理新课改实施情况总结 篇七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知识日新月异,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暑期通过培训培训使我既领会了新课程理念,又对迅速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意识转变提供了理论指导,也确实对新课程的认识上一个新台阶,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深刻认识到课改的理念再新、再好最终要靠教学实践去实现、去完善,具体来说就是要靠课堂教学来实现,因此不仅要改变自己的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而且要改变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回顾自己过去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对比新课程理念和要求,通过近两个多月的教学实践,有一些收获,但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教师的角色需认清,教学行为需反思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最终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进而也就激发了学习兴趣,但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仍需加强。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改变照本宣科,灵活运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三、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给学生以科学评价。
新课程要求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也才能使学生最终获得终身发展。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四、用激情和宽容赢得学生的尊重,树立教师的健康人格。
五、重视低成本实验,促进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六、重视探究思想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几点是我在这段时间学习的体会。新课程实施即将在我省全面展开,作为一名专业教师,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反思,充实自己、积累经验,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成为教学改革的践行者。
七.习题教学中“非有效教学”分析
“非有效教学”有三种典型的情况:“负效教学”、“无效教学”和“低效教学”(1)负效教学
从内容上看:给学生提供的是错题、超纲题、特难题; 从方法上看:注重知识传授,把方法当成知识来灌输; 从形式上看:进行大量的题海训练。
结果:搅乱了学生认知结构,打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产生了心理恐慌和厌学情绪。同时过度的训练使学生负担过重,导致思维肤浅,失误较多,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还会出现相反的效果。
(2)无效教学
从内容上看:重复题、特易题,从方法上看:简单内容的展示和讲解,正确的废话较多,内容抽象空洞 结果:增加无效教学时间(3)低效教学
①习题教学中所选用的习题结构混乱,缺乏层次性和有意义内在逻辑关系。习题类型单一,缺乏实践性、探究性、趣味性、人文性。如已知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质量为m,速率为v,轨道半径为r,求所需的向心力。再变为知道向心力、质量、速度,求半径r。看起来好象是提供多种变式,其实就一个式子颠来倒去,重复演练,效果低微。
②习题教学只注重方法的研究和灌输,把方法当知识教。如学生刚开始学受力分析就拼命灌输“整体法和隔离法”,缺乏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要以及错误原因,导致师生认知与情感脱节,教与学脱节,老师讲自己的,学生听自己的,也许会让学生对老师非常崇拜,但仍无法独立解题。
③习题教学模式陈旧,缺乏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和师生间交流协作,注重结论的给出,而忽略结论的推导过程,导致多数学生理解肤浅,没有达到内化的层次,当碰到新的题型时只会生搬硬套。如有些老师很喜欢帮学生总结一些小结论,诸如判断超重与失重时,看加速度的方向“上超下失”,在电路动态分析时的“串反并同”。我们不反对利用顺口溜来帮助记忆,但这一定得在学生达到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进行总结,小结论的给出过程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④习题教学反馈和评价单一,教师只注重作业的整体批改,作业讲评面面俱到,缺乏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学反馈和评价。导致学生缺乏自我评价和协作评价,学生缺乏评价中的情感体验,学习兴趣和热情得不到较好的激发和培养。
3.有效的习题教学要具备如下特征
(1)习题教学让整个课堂处于一个开放的状态。包括师生的思想开放、教材开放(各个版本教材选优)、资源开放(开发静态资源和学生的动态资源如错解、错答)、教学过程开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时空开放(把课堂上的习题教学延伸到生活实际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或把生活实际中发现的问题拿到课堂上共同分析)等
(2)习题教学要经常处于非平衡状态(要求师生不满足于传统教学方法、具有怀疑态度、批判精神、勇敢质疑和争论等)。
学生在新课上学习新知识,初步掌握了所学的概念和规律,但在理解上往往只是表面的、孤立的。只有通过适当练习,才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完善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因此无论在
八.关于学习卷
我校已推行的学习卷模式非常有效,通过今年高考已经得到验证。高一由于今年首次实行新课程方案,与以往有所不同,因此在新课程下如何继承原来学习卷的优点,又要照顾新课程要求,值得深思,就此有下列看法在:
(1)学习卷应有结构调整,采用下列结构: A..明确学生学习目标; B.于本节课有关的旧知回顾; C.自学课前练习; D.问题实验探究;E.成果体现;(互助合作)F.效果检测;
G.学生课后反思展示。
(2)学习卷体现新课改精神如下: A.设计出新颖的问题;
B.学习卷要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 C.用学习卷带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D.体现低成本实验的效能。
8.高中数学课改总结 天津市高中历史三年课改总结 篇八
「工作总结」铁四局中学-高中新课改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铁四局中学2009-20高中新课改工作总结 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区教研部门的指导下,铁四局中学全体教师积极行动,投身新课改,实践新课改。教师素质有了极大提升,学校的教研气氛空前浓厚,课堂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家长的普遍赞誉。现根据市教研室文件精神,从四个方面总结我校2009-学年高中新课改工作。一、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1、创新学校管理,提高管理效益。管理机制是否合理,管理渠道是否畅通,管理措施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益的高低。我校实行行管人员班级负责制,行管人员包括校领导、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团委、保卫处等部门负责人和相关人员,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具体分配到班级,每天上午和下午比班主任早到10分钟,负责班级安全和早到学生的管理,并负责对班主任进行考勤,并将考勤结果每天报政教处备案,每月对班主任考核一次,奖优罚劣。通过行管人员的班级负责制减少了管理环节,使管理真正落到实处。我校领导十分重视团队精神的铸造,推行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团队管理。在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奖励中,实行捆绑式奖励制度。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班级的整体利益至高无上,以打造团队的合作精神和凝聚力。目标管理是科学管理的前提,学校制定了明确的高考升学目标,各学科组制定了三轮复习具体目标,高三年级各班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质量分析时分析到升学有望的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学科,采取切实的办法落实学科增分措施。2、创新教学管理,向课堂要质量。我校始终把教学管理作为各项管理的重中之重,我校根据市教育局的教学管理办法,结合我校的特点,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了“铁四局中学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以达到从严执教的效果。把握年级特点,明确教学思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大化。针对我校生源特点,我们对不同年级制定了不同的要求,如高一年级着力点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是核心。高二年级针对学业水平测试的实际,教学的重心要着重关注两头。既要让好学生吃得饱,又要让后进生跟得上,听得懂,并顺利过关。高三年级的目标就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教学的重点就是研究高考。同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合适的奋斗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关注短板学科。我校在关注偏科方面作了长期的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3、创新过程管理,关注学生发展。我校突出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有了良好的过程管理,未必有好的教学效果,因为教学效果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如省级示范高中的大规模扩招对我校生源质量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如果没有了过程管理,就一定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毋庸置疑的。我校把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作为落实过程管理的重要举措。做好常规检查。认真做好期初、期中、期末备课、作业批改、教学工作手册、平时测试等检查,表彰先进,查找问题。加强课堂巡视。教务处每天一人值班,负责巡视课堂,并做好巡视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沟通、上报。本学年值班,由原来一天四巡,改为每节课都要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认真做好记录。坚持随堂听课。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了解,尤其对年轻教师和新进教师加强随堂听课的力度,努力克服教师上课的随意性。做好校内公开课的安排、听课、评课工作。认真落实“行管人员听课评课责任制”,加强监督和指导。召开各年级教师会,认真分析学生情况,提出具体教学要求,强化了教学指导作用。通过制度来保证备、讲、批、辅、考、析各环节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大力倡导有效备考,抓好备课环节的有效性问题。明确要求,落实责任。抓好各年级质量监控。抓高中教学质量不能只把眼光盯着高三,我校着重抓好各年级的质量监控。如高一年级,在期中、期末考试结束后,教务处以中考成绩为起点,对比每一位学生的成绩变化,将此量表交到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手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将根据量表变化的情况对每一位学生对症下药,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其他年级以此类推,学校领导和每一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变化了如指掌。强化考前模拟练兵。教务处先后组织了6次高考模拟考试,2次高二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并认真做好模考的成绩分析。尤其做好学生成绩的跟踪分析,找出薄弱学科和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举办专家讲座。先后聘请7科校外专家到我校开展复习专题讲座,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4、创新教研管理,促进教师成长。扎实开展校本培训,如暑假我校围绕“上好课”的主题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校本培训,通过专家讲座、观看课例、自我反思,有效提高了教师上好课的基本技能。加强高考研究。引领教师研究《课程标准》,研究《考试说明》,研究高考试题,研究教材,不断探索适应高考的新方式、新策略。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让高三教师走出去,听命题专家和高考研究专家的讲座,开阔自己的视野。针对高考的不断变化,李继荣校长亲自撰写了高考复习的八点意见,高屋建瓴地对高考复习和补缺补差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开展课题研究,引领教师成长。学校目前有三项省级课题在研,其中《高中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十几位老师参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的研究》有十几位老师参与,而《有效课堂》的课题研究是在教育局的推动下全员参与。通过课题研究,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为骨干教师、名师。二、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强力保障1、制度保障按照省教育厅和市区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一年来,学校先后修订和出台了一系列实施方案和有关管理制度,使新课程改革规范进行,不走形式,如《关于劳动纪律的若干规定》、《教职工请假制度》、《铁四局中学主要行管人员考核办法》、《校长办公室工作人员分工及考核办法》、《铁四局中学政教处人员职责分工》、《铁四局中学班主任津贴考核发放方案》、《铁四局中学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行为规范》、《铁四局中学教务人员考核方案》、《铁四局中学教学常规工作考核办法》、《铁四局中学总务人员工作绩效考核细则》、《铁四局中学高考奖励制度》、《铁四局中学教科研奖励制度》、《铁四局中学学分认定管理办法》、《铁四局中学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方案》、《铁四局中学私家车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有力地保障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2、培训保障为保证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我校将校本培训、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有机结合,将寒暑假培训和平时培训合理安排,教务处定期出《教研专刊》,为教师培训提供学习的资料。3、设施保障学校努力创造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所有教室和办公室重新装修,更换学生课桌椅和教师办公桌,重新改造化学、生物实验室,新增必备的教学仪器包括实验器材、体育器材,为每位教师配备一台电脑等。4、师资保障我校中学部教师本科学历100%,中学高级教师比例达到59%多,全部参加了各级各类新课改的培训,学校共有45人获得省、市、区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省市教坛新星、骨干教师和省市区大赛一等奖。李继荣校长是安徽省教坛新星、安徽省优秀教师、合肥市第二届“十佳校长”。5、安全保障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安全工作,确立了“安全第一、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方针。制定了校园安全条例,由校领导督促执行并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每月安排电工进行校园用电安全检查并作记录,本学年,学校还更新了灭火器,定期检查消防器材,更换了综合楼门口的大理石,改铺防滑大理石,在地下通道、小学和综合楼门口台阶处安装防滑铜条。安装监控系统,加强校园安保工作。为防止校园暴力及其他意外发生,安装校园监控系统和110报警装置,及时记录、了解校门口及校园内各处情况。同时还购置警棍、防割手套和辣椒水等防暴用品,强化安保工作。在地下通道、校门口等处张贴安全警示标语。从今年暑假起,将对小学部教学楼和综合楼进行加固,对中学教学楼及附楼进行拆除新建,工程完工后,将彻底改变学校面貌,彻底改变学校的教学环境。三、落实课程计划,践行课程改革1、学校严格按国家规定的新课程计划开课,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的重要特征之一,学校领导尤为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三部分组成: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有15个学分,我校分三个学年依次进行,每学年完成一次研究性学习,计5个学分。研究性学习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科,自主选择指导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或合作完成。本学年,我校开展了“感受身边历史”、“传承民族美德,弘扬传统文化”、“化学与生活”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并将研究性学习成果结集成册。例如历史组在高一年级开展了以“感受身边历史”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如游览合肥名胜古迹、话说合肥历史人物、调查合肥风俗人情、趣谈合肥名产小吃、考证合肥地名由来、调查家庭、社区和城市的发展变化等,通过查阅书籍、实地参观、网上搜索、调查访问等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以调查报告和小论文等形式呈现成果。这项活动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陈业煌、周欢两位同学在《三孝口名称由来调查报告》中通过实地查看和网上搜索,不仅了解了三孝口名称的由来,而且通过调查,了解到小地名中竟包含着如此丰富的历史,增强了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更从三孝口这个感天动地的故事中了解到中华民族以孝为先的优良传统,并呼吁人们保护如此丰厚的文化遗产,让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小小的一次调查不仅让同学们了解了家乡的历史,更使他们得到如此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我校在高一年级新生入学前,安排在包河区青少年素质基地开展为期一周的军训活动,由专业教官对新生的身体和意志品质进行全方位的训练。训练完毕后,每位同学要完成一篇军训随感,作为学分考核的依据。同时我校还利用节假日安排学生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并填写社区服务登记表,撰写社区服务心得体会。2、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学校领导和
9.新课改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刍议 篇九
一、史料教学的必要性
所谓史料,就是根据过去发生的,通过一定的文字、影像等形式记录下来的,对历史上发生的某一事件进行还原和再现的资料。史料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教师向学生提供与授课内容有关的史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展开讨论,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把握。高中历史的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教学内容的有力说明
高中历史课程的很多内容距离我们都很遥远,对于那些时间比较久远的事件而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用丰富的知识来向学生展示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还要结合史料让学生对历史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现阶段,大部分教师都是按历史的时间坐标轴来展开,很多内容都是教师以讲授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如果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运用一些史料,还原事件的经过,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一定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虎门销烟的遗址、历史遗物,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这一历史事件,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
2.丰富授课内容的方法
史料是对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极大丰富,可以改善以往历史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史料包括了文字、影像、文本、历史遗留下的相关实物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结合史料,进行讲解。比如在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可以运用影像资料,还原历史事件,还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互相结组,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传统的历史教学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老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学生完全丧失了自主性,这与新课改的要求是相悖的。加入史料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以自己的理解去把握历史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改变传统教学不完善的地方。
二、新课改下高中历史史料的应用
1.选择恰当的史料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遗留下的历史资料也是十分丰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选取合适的史料进行教学,才能够提高史料教学的效益。
比如在讲解共产党在建国以前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时,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资料进行讲解。中共第一次会议在嘉兴的南湖上举行,这时就可以使用影像资料进行历史课的学习;还可以向同学们讲述中共在革命历史根据地西柏坡时的感人故事;还可以让学生观看采访老兵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当时的艰难和不易。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了解那一段难忘的历史,而且对于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也有很大的帮助。
2.采用探究式学习模式
史料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可变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扩大史料选择的范围,让学生展开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在探究式学习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取感兴趣的资料,积极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利用史料进行教学以后,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里的归纳总结,不仅是学生对历史课上的内容进行总结,教师也要在课下,对上课的情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等进行总结,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基础。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入史料不仅能够丰富教学的形式,还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对史料的把握,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10.高中历史课改培训反思 篇十
在暑假的新课程培训中,我认真观看了网络视频,认真阅读了专家言论,认真揣摩了典型的教学案例,即将完成培训的当下,经过理性地思考,我认为要成功迎接新课改的挑战,我们要解决以下四个疑惑。
疑惑一:课程“改革”与教材“革命”的关系
通过新课程的培训,我认识到如果我们把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只是看成是一场教材“革命”,只是觉得新课改就是“新”在教材内容的更新和重排上,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除了教材,其他的诸如教法、学法的更新等教材内容以外的东西,我们一律避而不谈,采取鸵鸟战术,教学产生的结果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进入死胡同。
课改不仅仅是“换教材”,更换教材只是推进课改的一种手段,更换的目的是希望教师借此机会充分更新知识储备和教法学法,摒弃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以深化历史课堂变革。
我们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定势,不能以“教材”至上,还像过去那样大谈“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一味信服考试命题“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基于教材内容。新课改是一场深入的教育革命,所有新版本的教材都是围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制定的,历史课标是统帅各版本教材的“灵魂”,现在各地使用的教材既不是高考命题不可逾越的僵死范围,也不是学生掌握知识获取优良评价的不二法门,历史教材只是师生互动交流、教学相长的媒介而已。
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教材革命,我们的教学思想必须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依据历史课标对教材进行适度调整、重构,或删繁就简,或补充深化,以适应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像过去那样带有强制性的让学生适应教材内容,而应该对教材进行符合时宜的整合,让整合后的教材内容适应鲜活灵动的学生个性。
疑惑二:如何在突出“主体”的同时又不忽视“主导”
有些老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把历史课上成了精彩的学生演讲课、表演课,抑或是感人肺腑的教师魅力展示课,更有甚者,有些老师把历史课上成了令人开怀的说书课。在我看来,这样的教学其真实的效果基本称不上恰如人意,因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在展现课外自我研究的成果,重播早已安排好的剧情,他们的历史观并没有与教师或其他同学发生“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碰撞、冲突,学生只是对自己已经很熟悉的知识又重温了一遍,这样的教学徒具华丽的外在形式而不能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学生“主体”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要占用大量时间。教师“主导”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适度、适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世界观,而不是课前编导、课上欣赏、课后点评。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应互为补充,互为融合,忽视哪一方面都是错误的。
疑惑三:如何合理运用“动态”媒体和“静态”板书
新教材配备了教学光盘,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图文和影像资料,我们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集体备课等方式,制作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带着 U 盘走进一个又一个教室进行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教学中,课堂的教学趣味性不断增长,容量大大提高,然而教学效果却难以做到同步大幅提升,原因就在于我们盲目求新,容易陷入以“动态”媒体全面取代“静态”板书的误区。
“动态”媒体与“静态”板书二者各有优势,不可偏废。虽然现代媒体板书在各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但在“呈现特点”与“互动特点”两方面,传统的静态板书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它的“现场性”特点能够有效弥补现代媒体板书“预设性”过强的不足,而且还可以将知识重点进一步突出展示,陈列始终,让学生即使面对眼花缭乱的媒体展示,也不偏离教材重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动态”媒体不能取代传统的“静态”板书,它充当的是教学手段,是教材的注释与延伸,是对“静态”板书内容的诠释与补充。
疑惑四“专题”学习与“通史”体系如何合理融合在专题形式的历史教学当中,学生容易产生时空混乱的知识谬误,他们容易把古今中外历史人物、事件混为一谈。产生这种在以往通史形式的教学中显得不是那么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在教授新教材的过程中,陷入了“专题史”教学必然要摆脱以往“通史”体系羁绊的思想误区。新教材在结构编排上,运用中国史与世界史交叉叙述的方式,再现人类文明发展历程,通过东西方历史的比较,探究文明发展规律,以古鉴今,洋为中用。教材的主旨意图是明确的,编者动机是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讲授时便可以脱离通史体系。
原因之一在于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不足以支撑专题学习。虽然高中教材相对于初中教材来说,具有一定的延续性,然而这并不等于学生的历史知识也是延续的。因为初中的历史课历来被学生认定为“副科”,学生不会投入100%的精力在历史学科上,这导致学生学到的历史知识成了系列“片断”,没能形成“通史”体系,而通史学习是专题史学习的基础,没有基础,侈谈“专题史”学习,无异于空中楼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可略加补充“通史”知识,强化知识链条。
原因之二是新版教材淡化了历史分期,没有明确提出古代、近代、现代的分期,“通史”体系所体现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新教材中却体现得并不明显,这不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对于教材的缺憾,教师应该及时调整,给学生交代清楚,鼓励学生从整体史观把握历史,在专题史中掌握事物发展的线性规律,在通史中把握事物发展的宏观背景,以便更全面、更深刻、更细致地解读历史。
11.高中历史新课改培训的体会心得 篇十一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大潮正在甘肃全面铺开,新教材同旧教材相比,从编写体例到内容设置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因此每一名历史教师,又都站在了崭新的教学起点上,新的理念、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接踵而来。历史教材如何把握,高中历史教学路在何方?本人通过参加新教材培训,并结合自身研读新教材的实际,谈几点对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认识。
一、新旧教材的关系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已经用了十余年了(其间虽有增删修订,但都是小修小补,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动。),其历史功用自不必说。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其缺点和弊端就逐渐显露出来了。个人认为主要有:
1.泛政治化功能过强。高中五本历史教材中政治史的比重几乎占二分之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中中共党史所占比例又近乎一半。历史的阶级服务功能体现的太明显。
2.重理论轻史实内容枯燥乏味。为了保证通史的连贯性,教材对很多历史内容都是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粗糙而没有细节。使历史只是流于文字,失去了其本有的生动与鲜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同时也就不利于历史这一学科的发展。
3.与现实社会和日常生活实际脱离太远。没有真正打开尘封的历史大门,没有让历史走进现实,也没有让现实溶入历史,古为今用、以史为鉴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4.长时间久用同一模式的教材不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很多教师,特别是一些老教师往往是一劳永逸。一年备下课、写下教案,以后就周而复始的使用。不利于知识的更新,更不利于教学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在编写上打破了原有的章节体系,突破了王朝体系,改变编年史体例。以模块为框架,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历史合编为系统,组织性跳跃性强。新教材在内容上的调整与创新有:
1.增强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相联系的内容。比如在必修课程《历史Ⅱ》中,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内容,以及“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内容。在必修课程《历史Ⅲ》中,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内容。从而是历史内容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体现浓厚的时代气息。
2.更加注重面向世界,有利于形成大历史观。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将会被深深的溶入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同世界各国的联系将会越来越密切。世界需要了解中国,国人更需要了解世界,为此,新的高中历史教材不仅弥补了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没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而且使世界史的总量上升到了全课程总量的四成左右。如必修课程《历史Ⅲ》中,增加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等内容。选修课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增加了“梭伦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选修课程“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增加了“托马斯•阿奎那的君权神圣专制理论”的内容。这必将有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并能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以及对历史宏观、整体认识的大历史观。
3.贴近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了历史的社会服务功能。如在必修课程中增加了“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在选修课程增加的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内容,让学生通过身边衣食住行的历史变化和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来感悟社会进步,感悟历史发展变迁。
4.淡化历史的泛政治化服务功能。如在课程中对以往决口不提的二战后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问题,在新课程中则以专题的形式出现。把旧课程中占大量篇幅的中共党史内容,只是以专题的组成部分来出现。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客观理性的认识历史。通过新旧教材对比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内容精炼,思维层次更高,适合探究性教学,有利于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和泛政治化教育倾向,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从而更好的发挥历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
二、新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大力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首先,新教材的专题排列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老师的知识更加丰富系统,有较高的对历史史实进行整合、取舍的能力。从内容来看,新教材打破了以往单一的内容结构,学科间的交叉联系更加密切,政治学、历史地理学、社会学涉及较多,这对学生和老师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老师补充些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哲学的知识。
其次,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理念。以往的教学中以老师为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层次之别,对学生往往采取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这也使学生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历史课的功能没有实现。而新课改倡导改进教学方式,更注重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次把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则突破了以往单纯的政治教育层面,强调人文主义价值观,以人为本,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方式更加人性化。但与此同时,新课改对学生的要求也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性要求提高了,学生的时空转换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要求提高了。这对目前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比较难的。
第三,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教法。新课改后的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探究性和合作性学习,为配合这些教学方法,历史课应适时开展一些特色活动,如读书交流会、历史剧表演、演讲比赛、模拟法庭等等,让学生感悟历史,热爱历史。此外,课改后的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更多的教学辅助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它不仅能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历史史实,而且还能吸引学生眼球,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2.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作用。真正使历史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相长的新境界。
3.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的难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4.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质上是教师一种经常性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和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日趋完善和优化。并以此来优化教学,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
12.高中数学课改总结 天津市高中历史三年课改总结 篇十二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就是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遵循教育规律,采用各种符合历史学科特点的方式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
二、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
1.科学整合历史课程资源
从宏观上驾驭课程,整合历史课程资源,认真研究教材,对历史教材作取舍、补充,重视对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和资料的收集、整理。并根据教材及学情,确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全面落实“三维目标”。要特别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材,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将教材的历史知识与时事热点、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既体现历史教学的现实功能,又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创设有效的历史教学情境
中学历史有效教学的情境,是指根据特定的课程教学内容,创设的多种形象化、具体化的历史场景,尽可能真实而全面地再现历史事件(现象)的存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场景,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地自主学习、探究。其中可分为四类:一是问题情景类,即根据学生、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况设计问题。二是角色情景类,即让学生充当历史的“当事人”,让他们去“导演”历史,设身处地去思考历史人物。三是事件情景类,即利用各种媒体,模拟和再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去观察和分析历史。四是文物情景类,即展示文物及相关的影视资料,根据有关资料仿制文物,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让学生从中感知、触摸远去的历史,以获得直接体验。
3.开展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互动
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讨学习。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历史认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分享了知识、经验。有效的课堂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
指导学生树立“我是学习主人”的学习观念,自我分析学习得失和评价学习效率,激活自主学习的动力,并学会合作学习。让学生明确历史课堂学习的三项任务:一是再认再现历史,即学生由此要知道基本史实及其规律和意义等,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二是分析阐释历史,即学生由此要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结论和历史事象的因果关系及历史事象之间的联系等,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三是总结借鉴历史,学生由此能提取有效信息,在科学、合理地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的基础上,能鉴往知来等,要解决“还有什么”、“我要做什么”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讲解历史问题时要把分析问题的相关思路揭示出来并使学生了解,突出由史实推导结论,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意识,从而使学生在遇到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类似的方法去分析。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象,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5.开展有效的训练
训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训练分课堂训练和课后训练。题目要尽量涵盖所讲授的知识点,同时突出重点,注意从新鲜、生动的史料中取材设问,立足于精练,用最恰当的题目达到最优的训练巩固效果。训练题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主要是一些基础题目,是每位学生都必须掌握的知识,一般要求所有学生都完成。选做题主要是一些难易程度不同但具有灵活性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自己觉得可以完成的题目。这样可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审题、解题能力与应试技巧,养成规范答题的良好习惯。
三、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一是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及继续教育,加强对教育教学、科研课改理论的学习,不断更新和拓展历史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掌握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二是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三是注重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成长和全面发展,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训练及课后反馈意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设计,并将其运用到新课的教学准备上。这样能使历史课堂教学在不断的反思中不断调整、不断提高,更好地推进有效课堂。四是加强集体备课,协同施教,加强本学科内教师的交流,使具有不同智慧、不同风格的教师互相启发,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发挥最大的群体效应,以提高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材 篇十三
道真中学历史组:陈玉
2010年秋季,我省普通高中已全面启动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的内容之一就是改编教材,新教材的编排是按专题的形式呈现,这样的编排好处固然多,比如说它更接近大学教材,这样学生在上大学的时候更容易接受,另外学生在知识的掌握方面更加容易。但缺陷也非常明显。
知识分散,结构不紧凑。整套教材都一样,它将高中三年的教材分为必修
一、必修
二、必修三,分别讲述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史,把一个知识点分割开来讲述,必修一的内容,在必修二里有,在必修三里也有,往往在课文后面都写到,本课内容参考必修二或是必修三第几课,这样一个知识就散落在三本教材里,教师教学不方便、学生学习也不方便。
该有的知识没有,该回避的内容没有回避。同样以历史教材为例,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在新教材里面根本找不到踪影,如安史之乱等;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不详或是根本就没有,而考试的时候却又会出现按时间排序的题目;还有一些数字不应该以大字的形式出现,甚至不应该把它写出来,如解放战争时期消灭国民党军队的数字,国民党的军队那也是人啊,更是中国人啊。
14.高中新课改英语培训总结 篇十四
李辉军
新一轮新课改学习即将结束,经过此次新课程培训,使我受益匪浅,使我对新课程高考中的一些疑惑和迷茫有了正确的答案。总的说来感受很多。
首先,此次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新课改后的高考的有关信息。对我们一线的教师的教学和高考辅导有密切的关系,大家通过网上视频学习,在线交流、讨论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并通过完成十个专题作业提高了学习效果,增强了我们高考复习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经过专家的讲解,使我清晰地认识高中英语新课程高考的具体内容和方向;知道如何把握高考复习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讲的新课程高考的特点: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运用能力为目标,综合素质的发展。要符合高校体制改革的要求,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还有要体现语言测试学本身的发展,运用能力评价,任务型测试。
其次,作为一个高中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知识的学习更新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这样面对新教材高考复习才能做到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新问题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专家们所提供的一些复习方法案例要亲身实践后才能掌握。整体把握高中英语新课程高考内容、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新高考英语的特点,对于一个高三英语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与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讲课方式,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事半功倍。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高考复习方式、方法,这对于我们提高高考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第三,通过网络上专家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系统复习教材内容;新的高考越来越倾向于“重视基础,考查能力”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通过把握课堂教学来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方面,通过我们的日常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以便升入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5.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篇十五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119-01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历史教师,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这要求我们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把以教师讲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上课时,可设计一些问题让生质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下列课堂教学模式:揭示教学目标、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探究——小组讨论、同伴合作——师生质疑、释疑——检测评价——总结概括、构建知识板块。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四至六人分成一组,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积极思考,进行小组讨论,我深入到一些小组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情况,以便及时给予必要的辅导点拨。然后让各组选出代表发言,这些代表可以是“教授”、“教研员”、“馆长”、“局长”等,我还注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还注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解答问题,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我对同学们的回答给以肯定及总结。通过以上方法同学们学习历史的热情很高,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很强,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制定研究性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对学生来说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很陌生,而大量的历史知识又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因此,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帮助学生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有助于让学生感悟历史,以史为鉴,同时也有助于使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学以致用,提高兴趣。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依托历史教材和洋县社会生活实际为学生确立了以下研究课题供选择:洋县民间手工艺的历史渊源;洋县婚宴礼俗;洋县的传统民居;我喜欢的历史人物;我的家庭历史;家乡的变迁;西汉高速公路对洋县经济、旅游业的影响;洋县乡土历史调查;洋县传统小吃现状调查;我校及周边地区古民居保护情况的调查等。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确立研究课题,并给以写作指导,如推荐有关书目、推荐可以搜集到有关资料的单位或人,提供参考资料等,对学生论文或报告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让学生把研究活动成果在小组进行汇报交流,根据汇报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选出优秀论文、报告推荐给学校《雏鹰》校报发表或展示在学校文化走廊橱窗供学生参观阅读。经过他们自主学习,付出艰辛而得来学习成果,他们感受着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其主导作用体现在学生学习的引导与指导,学生是主体,其主体作用体现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实施和落实,这就要求教师从一讲到底的“独奏着”的角色过渡到“伴奏着”的角色,由课程的执行者实施者向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转变,那么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就必然要把学生当作朋友式的合作关系对待,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学生担心回答问题出错,引起同学的嘲笑,会造成了一种心理紧张,可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以认真的态度倾听学生的意见。对课堂提问答不出的同学说一声:“请坐下,再思考一下”,而不是让他长久地站着;对回答错的同学说一声:“不要紧,再听听别的同学的回答”。在历史教学中,我还适时对学生的发言加以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其次,我认识到课堂便是情感场,改变了以往板着面孔上课,以微笑面对学生,给学生带来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同时学生也会以微笑回报老师,形成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四、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扩大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外活动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历史课外活动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所以,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课内,还要充分利用课外,课内外结合起来,就能激发学生更多的爱好、更高的学习兴趣。在进行洋县乡土历史教学过程中,我组织部分学生到洋县龙亭蔡伦墓祠参观、学习,在这里,同学们直观地了解我国造纸术的原始工艺流程;并组织部分学生到洋县文博馆参观,欣赏上自新石器时代,下到民国时代的一些文物,并邀请有关专家向同学们讲解,通过欣赏文物来了解洋县历史。到洋县的红色旅游景区——华阳古镇参观,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了解程子华、徐海东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25军北上长征途中,在华阳镇建立苏维埃革命政权,领导广大群众开展土地改革和武装斗争的历史,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到洋县谢村镇参观“智果寺藏经楼”,了解全省著名的宋元时期以城墙和护城河构成的城堡式寺院文物遗址。这样,学生就能够把课本知识和形象的历史文物结合起来,真切地体会到历史就在自己身边。这对“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牢固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中数学课改总结 天津市高中历史三年课改总结】推荐阅读:
课改反思高中数学12-15
高中数学新课改论文11-17
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心得10-14
对高中数学新课改的实践思考的论文11-24
浅谈对高中数学新课改的心得体会08-03
高中化学新课改培训总结07-14
高中课改12-16
高中语文新课改论文09-09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12-06
高中数学方法总结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