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复习课学案(共8篇)(共8篇)
1.声现象复习课学案 篇一
____武汉教育资源网
欢迎下载
第一单元
声现象
【课前预习】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___。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___________。人说话、唱歌时发出的声音是由____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风声是由__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泉水叮咚”的响声是由____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
2、声音要靠___________传播,__________不能传声。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___,声音在___________________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快。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________传来的跑,这是由于脚步声通过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传播。
3、声音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_________,声音是以_________的形式传播的。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石头”,这表明声音具有___________,叫__________。
4、回声是声波在传播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形成的。
5、响度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与声源的______________有关,它还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6、音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它与声源振动的___________有关系。
7、音色也是音品,它能反映声音的好坏,音色不同,声波的__________是不同的。
8、当代社会的主要污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声音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令人动听、令人愉快的声音是__________,它的波形是____________________。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是___________,它的波形是______________。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凡是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属于_______。
10、人们用________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0dB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噪声将会对人的听力造成损伤。
11、减弱噪声的途径有(1)_________________(改变、减少或停止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戴护耳器,如耳塞、耳罩、头盔等)。
12、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是在__________________之间,它称为可听声。超声波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声波,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13、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声波叫次声波,次声波具有传播距离________、很容易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___等特点,一定强度的次声波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强大的次声波还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人们可以将次声波作为预报____________________的依据和监测________________的手段。
14、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_____________传入学生耳中的;敲响的音又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___而产生的。敲打铜锣,因锣面 而发出声音,而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宇航员即使再用力敲打,他也不能直接听到锣声,这是因为 不能传声。
____武汉教育资源网
欢迎下载
【课堂检测】
1、(08江苏连云港)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D.听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能分辨出所用乐器,是利用了声音的音色不同
2、(08江苏盐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B.一般是根据歌声的响度来判断歌手是谁 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
D.乐器发出的声音都是乐音,不可能是噪声
3、(08江苏泰州)地震时会产生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在远离地震中心、人无震感的区域,次声波会引起某些动物的听觉反应.由右表提供的数据可知,在远离地震中心的区域.听觉上有较明显反应的动物是()
A.蝙蝠 B.海豚 C.猫
D.大象 4、08江苏南京)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 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 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 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5、(08江苏泰州)如图8所示,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会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于_______产生的;显著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与上次相同的力拨动,能够听出声音的_______发生了变化(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6、(08江苏南通)我们听到的锣鼓声是通过________传入耳中,我们主要是根据________(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来辨别锣声和鼓声的.
7、(08江苏淮安)手机是通过__________传递信息的,用手机接打电话时,很容易听出熟悉人的声音,这是根 据声音的_____________判断的,在嘈杂的公共场所带耳机听MP3,往往需要增大音量,这是 增大了声音的__________,若长此以往会使听力下降,有害健康.
8、(08江苏扬州)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 产生的,它是通过 传入我们耳中的。我们能分别出不同老师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各人发出声音的 不同。
9、如图是在大城市的市区内,禁止汽车鸣喇叭的标志,这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公路两旁植树种草并不是全部为了美化城市,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树木和草地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_,使城市更安静,让人们放松心情。
2.第二章声现象导学案 篇二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能简单解释有关声现象的实例;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知道空气中的声速;
二、学习过程
生活中我们时时都在与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怎样被听到的? 【学点一】声音的产生
实验器材:音叉、橡胶锤、乒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请同学们想办法,动手设计巧妙的实验,让桌面上的物体发生各种声音,同时,调动我们的听觉、视觉和触觉,观察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特点。
要想让发声物体停止发声,你是怎样做的?
① 你用了哪些器材?。② 怎样使它发出声音的?。③ 怎样使它停止发声?。④ 它发声时有什么特点?。请用一句话概括你的结论:。
预习并试着作答: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而发生的,发声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______.查阅资料分别说出下列现象是有什么振动产生声音的:鸟的鸣叫_________蟋蟀奏乐________吉它________小提琴__________口琴________________
2、小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响声,这响声是由于()
A.球皮被吹大时振动发出的响声B.吹气时球内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
C.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的响声D.球皮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 3.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A.钟声的回声B.大钟还在振动
C.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学点二】声音的传播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29页的相关内容,并查阅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真空:____________,什么是介质_________________
2、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真空_____传声。(填能或不能)
3、声音以____形式传播,叫做______。
4、设计实验:请用现有的器材和身边的东西做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5、通过什么方式或现象证明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声:
固体:____________液体:___________气体__________ ①选什么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点三】声速(书30页)预习并试着作答:
1、为什么打雷时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书30页资料,比较出声在固体、液体、气体速度大小关系:_____________
3、声速除了与介质有关,还与什么有关_________ 【科学世界】我们怎么听到声音的问题:
1、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是骨传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骨传导的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写在作业本上
1.在鱼缸边拍手,鱼儿会听见拍手声而游走,说明可以传播声音,隔墙有耳,说明可以传播声音。
2.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这样的情景: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气体中__________。(选填“大”或“小”)
3.下列实验与实例中,不能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是()
A.用电话拨打放在真空罩内的手机,手机显示信号,却听不到声音B.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远处的雷声C.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球,敲鼓时看到泡沫球不停地跳动
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用无线电话交谈
§2.2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的特性包含那几个方面。
2、知道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知道人的听觉频率范围。
3、知道各类乐器的发声部位。
探究与学习
【学点一】:音调(书32至33页)(需要准备直尺、汽水瓶或酒瓶)预习并完成填空
1、音调是指:___________,它是由______所决定的。
2、什么是频率:____________,单位:____简称____符号____
3、人的听觉范围是:_______________,4、超声波是指__________次声波是指________通过看课本我们可知自然界的许
多活动能产生次声波如、、、等。这些次声波多数对人类有害。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________。动手操作1:动手操作书32页实验,注意以下几方面,并回答问题:(1)先后两次实验,改变尺子伸出的长度。
(2)用手拨动钢尺时,偏离中心的程度相同(振动幅度相同)(3)观察尺子振动的快慢,听尺子振动发出的音调。你的发现:尺子伸出长,尺子振动(快、慢),你听到的声音音调(高、低)尺子伸出短,尺子振动(快、慢),你听到的声音音调(高、低),由此可知,音调高低受物体振动影响,我们把振动的快慢用频率表示,那么,当振动频率高时,音调,频率低时,音调。
动手操作2:将家中相同的玻璃瓶(类似啤酒瓶)中装入深度不同的水,向瓶中吹气。(1)改变里面水的多少听声音,瓶中水多时音调、水少时音调___(高或低)(2)声音是由于振动动产生的。
预习并试着作答:在此实验中声音是由_____的振动产生,音调的高低与上实验结论相同吗?
在生活中管乐器很多,有笛子,葫芦丝等,他们都是靠_____振动发生,他们不同的音调是通过改变_____实现的。弦乐器也有很多,二胡、古筝等,他们的声音是靠振动发生,他们不同的音调是通过改变______实现的 【学点二】:响度
阅读课本33页并完成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是响度:______________,它是由_____所决定的。
动手操作:把尺子伸出桌面一定长度,使尺子发声,想办法改变尺子发声的大小(也就是响度)。
你的发现:当用力大时,尺子偏离中心的程度(大、小),发出声音响度(大、小),我们把尺子偏离中心的程度称为振动的幅度,那么,声音响度大时,振幅,反之
振幅小时,声音的响度,也就是声音的响度与有关。
用什么办法可以增大响度呢?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并试着作答:
(1)蚊子的叫声和牛的叫声相比,的响度大,音调高。
(2)春节文艺晚会上,男低音在放声歌唱,女高音在轻声伴唱,歌唱时的响度大,这里的男低音和女高音中的“高”“低”指。【学点三】:音色(书35页)
1、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说没见这人,听声音就知道是谁,可见音色是用来区分不同发声体的,类似这种现象还有很多,听到声音我们就可以判断是葫芦丝还是钢琴,是敲击桌子还是钢管,思考声音的这种特性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世界】阅读36页,完成问题
1、什么叫乐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乐器的物理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乐器分为哪几类,分别用什么方法来改变音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可以试着做一下,来证明你的实力)
1.在元旦文艺汇演上,小明弹奏吉他时不断用手指控制琴弦长度,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琴声是通过_______传到我们耳中的。
2、合唱时,男中音放声高歌,女高音小声伴唱,则_____的响度大,_____的音调高。
3、日常所说的“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是指________
4、小沈阳在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模仿歌手刀郎的声音,观众感觉很像,从物理学角度看,小沈阳主要是模仿了刀郎歌声的()
A.声速B.音调C.响度D.音色 能力提高:
5.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440次;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300次。不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嗡嗡声比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嗡嗡声()A.音调高B.音调低C.响度大D.响度小
6、小虹同学是校乐队的小提琴手,上物理课时,物理老师请小虹给同学们演奏了一首曲子,并请同学听粗琴弦与细琴弦发出声音的不同,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粗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比细琴弦的高B. 粗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比细琴弦的低 C. 粗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细琴弦的一样高D.无法比较音调的高低
7、我们能听到蜜蜂飞来了,却不能听到蝴蝶飞来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8.用同样的力弹同一琴的C调音符4和F调音符4,声音不同的是()A.声速B.音调C.响度D.音色
9.用同样的力弹钢琴的C调音符4和手风琴的C调音符4,声音不同的是()A.声速B.音调C.响度D.音色
§2.3 声的利用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知道利用声可以传递各种信息和能量、回声定位、“B超”等;
学习重点: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学习难点: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二、课前小测
1、声音是怎样产生与传播的?
2、声音有哪些特性?
三、学习过程 【学点一】声与信息 请同学们预习课本38-39,再独立完成下面的题目,之后小组内交流,看哪个组做得既快又好。
1、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说明了通过声能获得。
2、蝙蝠利用回声可以确定位置,这种方法叫。科学家运用这原理发明了。
3、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这就是平时说的。
4、你还能说出哪些声传递信息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点二】声与能量
请同学们预习课本40,再独立完成下面的题目,之后小组内交流,看哪个组做得既快又好。
1、将点燃的蜡烛放在正在播音的喇叭前,会发现火焰摇曵,这是什么原因? 答:说明声波能传递。
2、讨论在生活、生产中哪些方面运用了声传递能量的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踪练习:
1、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某同学听到校园的钟发出“铛、铛铛”的声音时,就知道上课了。这些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下实例中不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是()A.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检查螺栓是否松动B.医生用听诊器了解病人心肺工作状况
C.牙医用超声波洁牙D.利用声呐测海深
3、下列实例中属于声能传递信息的是,声能传递能量的是。
A. 人类的交谈声;B. 利用声呐探测海深C. 心脏、肺的声音。D. 用超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E. 动物的交谈声;F. 利用鱼所喜欢的声音捕鱼;G. 地震、海啸前出现的一些次声波我们也听不到,但是动物能听到,它们会有反常的表现;
H. 蝙蝠的回声定位;I.下雨打雷时隆隆的雷声;J. B超K. 超声波探伤仪
L.中医诊病的“望、闻、问、切”中的“闻”就是通过听来了解病人病情的;
4、如图所示,当敲响音叉乙时,观察到与音叉甲接触的乒乓球将会,甲乙
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也能说明声音可在空气中传播,还能说明声波能传
递。
§2.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学习目标】 1.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认识噪声。
2.知道的来源及危害。
3.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
【学点1】 噪声的来源 请同学们预习课本P42“噪声的来源”,师徒间交流总结并完成下面内容 1.从主观感受角度讲:(1)乐音:通常是指那些的,令人的声音。(2)噪声:通常是指那些的、令人的声音。2.从物理学角度讲:(1)乐音:发声体做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波形是的。(2)噪声:发声体做振动时发出的声音,波形是的。3.从环保角度讲: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声音,都属于噪声。〖讨论〗如果你正在读书而旁边有人在欣赏音乐,那么这“动听的音乐”对你来说属于什么呢?而对
于欣赏音乐的人来说又属于什么呢?。【学点2】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1.从物理学角度看,你周围的噪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你周围的噪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人们用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响度,人耳能听到的最小声音为。2.人类理想的声音环境为。3.通常白天超过,晚上超过的声音,就可界定为噪声。4.较理想的安静环境噪声是_____,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____,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__ 3.列举噪声的危害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
3.声现象复习课学案 篇三
一、选择题
1.(2011天津)如图所示,小明用筷子的一端捆上棉花蘸水后充当活塞,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做成“哨子”。吹奏乐曲时,用嘴吹管的上端,同时上下推拉活塞。推拉活塞主要是为了改变乐音的()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速度
2.(2011赤峰市)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只要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
B.声音只能通过介质传播
C.声音在一切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是相同的D.声音中,人们听不见的声音只有超声波
3.(2011柳州)一曲《梁祝》哀婉动听,用小提琴或钢琴演奏能呈现不同的特点,你能区分出是钢琴还是小提琴,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A.频率 B.振幅 C.音色 D.节奏
4.(2011达州)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达州市委宣传部、文广局、市电视台主办了“红歌连连唱”。小琴踊跃报名参加了比赛,有关她的歌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我们听到她的歌声是靠空气传到人耳的B.小琴同学发出的歌声是她的舌头振动产生的C.小琴同学在台上“引吭高歌”说明她的声音响度大
D.我们在幕后能听出是小琴的歌声是根据音色判断的
5.(2011莆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6.(2011自贡)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说话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A.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发生了变化
B.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C.声音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小
D.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7.(2011包头)喇叭里响起“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军军说:“是韦唯在演唱”。他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演员声音的()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声速不同
8.(2011哈尔滨)某同学对下列声现象进行分析,其中错误的是(D)
9.(2011河南)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样大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C.用超声波可击碎人体内“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D.市区内“禁鸣喇叭”,采用的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10.(2011桂林)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同一首乐曲,我们能分辨出它们发出的声音有所不同,主要是因为这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传播速度不同
11.(2011绵阳)以下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
A.大象的“声音”交流
B.蝙蝠的“回声”定位
C.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
D.站在天坛中央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
12.(2011鞍山)口技演员能够模仿许多乐器和动物的声音,它主要是要模仿动物和乐器发出声音的()
A.音色 B.响度 C.音调 D.频率
13.(2011泉州)欣赏南音时,我们能分辨出二胡声音,这是根据声音的某个特性来判断的,该特性是()
A.响度 B.音色
C.音量 D.音调
14.(2011德州)下列有关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考场周围禁鸣喇叭是在人耳处减弱噪音
C.“听诊器”能使人的心脏振动幅度增大,音调升高
D.用超声波能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15.(2011淮安)喇叭里响起“我和你,心连心 „„ ”的歌声,小华说:是刘欢演唱的。其判断是依据声音的()
A.频率 B.响度 C.音调 D.音色
16.(2011宿迁)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源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m/s
D.超声波的频率很低,所以人耳听不到
17.(2011荆门)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的强烈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下列说法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A.地震时伴有次声波产生
B.地震时会产生地震波,这种地震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地震时产生的地震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受灾人员通过呼喊和敲击方式求救主要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8.(2011衡阳)使用随身听(MP3. MP4„„)时,调节音量按钮实质就是改变了声音的()
A.频率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819.(2011黄冈)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如下图所示,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B)
A.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
B.乐器发声的音色相同
C.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
D.乐器发声的音调相同
20.(2011内江)如图所示,是用示波器显示的不同乐器发出不同声波的波形图,其中频率最大的是()
长笛 小提琴 手风琴 二胡
A B C D
21.(2011上海)听音能辨认,主要是依据不同人的讲活声具有不同的()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振幅
22.(2011株洲)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下面哪个方法有效合理()
A.在救室内安装噪声监控器装置
B.在教室周围植树
C.每个学生都戴个个防噪声耳罩
D.将教室的窗户打开
23.(2011盐城)如图所示,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决定音调的因素
C.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24.(2011广东)以下四个措施中:①马路旁的房子的窗户采用双层玻璃;②城市禁止机动车鸣喇叭;③马路两旁植树;④高架道路两侧设隔音板墙。对控制噪音污染有作用的是()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5.(2011武汉)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用力拨动,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听它发出声音的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A.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B.响度与物体振幅的关系
C.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D.音色与发声体的哪些因素有关
26.(2011连云港)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电磁波,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某些路段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C.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均为340m/s
D.人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27.(2011苏州)在一些“模仿秀”电视节目中,表演者在模仿歌星演唱时,主要是模仿歌星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28.(2011成都)如图所示,小王同学正在弹奏吉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不同位置按压吉他弦,可以改变音调
B.吉他声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C.吉他音量大小与弹奏时所用的力度有关
D.吉他声具有能量
29.(2011潍坊)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雷雨天气,先看到远处的闪电,稍后听到雷声
B.击鼓的力量越大,响度越大
C.声波具有传递能量的性质
D.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30.(2011湛江)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声音只能传递信息
D.高速公路两旁安装的隔音板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31.(2011潍坊)一噪声污染已经成为危害人们生活的三大污染之一.控制噪声污染应从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人耳三个方面着手,下列事例中属于阻断噪声传播的是(B)
32.(2011宁夏)如图所示,在四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内装有质量不等的同种葡萄酒,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玻璃杯,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
A.音调 B.振幅
C.音色 D.响度
33.(2011威海)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D.公路旁安装隔音板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34.(2011大连)敲鼓时,用力越大,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则鼓声()
A.音调越高 B.音色越好
C.响度越大 D.越低沉
35.(2011临沂)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大声”喊叫才能让较远处的人听见。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频率
36.(2011年广州)城市里部分道路设计成如图,这种下凹道路在控制噪声方面的作用是()
A.防止车辆产生噪声
B.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二、填空题
1.(2011吉林)小轩的爸爸睡觉时的鼾声通过 传到小轩的耳中,影响了小轩的休息,这种声音属于。
参考答案:空气 噪声
2.(2011柳州)广播、电视、手机等通过__________传递信息。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的振动幅度,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__________越大。大多数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从20 Hz到20000 Hz,人们把高于20000 Hz的声音叫做__________。
参考答案:电磁波,响度,超声波
3.(2011山东济宁)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参考答案: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
4.(2011广安)某种昆虫靠翅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600次,频率是 Hz,人类 听到该频率的声音(填“能”或“不能”)。
参考答案:300 能
5.(2011南京)声音是由于物体 产生的。我们听声音就能判断谁在说话,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参考答案:振动 音色
6.(2011无锡)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它的 很大;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 不同。
参考答案:响度
音色
7.(2011安徽)如图所示,在同一个轴上固定着三个齿数不同的齿轮。当齿轮旋转时,用纸片分别接触齿轮,使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的是_______(选填“上面”、“中间”或“下面”)的齿轮。
参考答案:下面
8.(2011扬州)小明向家里打电话,他主要依据声音的_____听出是妈妈接的电话;妈妈要他把声音讲大些,这是要求增大声音的_____(音调/响度/音色)。
参考答案:音色 响度
9.(2011烟台)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看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1(Do)”、“2(Re)”、“3(Mi)”、“4(Fa)”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丙 乙 甲 丁
10.(2011鸡西)如图所示,在上海世博会某场馆里,演奏员正用乐器演奏乐曲。编钟发出的音乐声是由于编钟 而产生的;听众能从同一乐曲中分辨出是二胡还是笛子演奏的,主要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 不同。
4.第一课学案 篇四
许元鹏2009.9.2一、课标要求:
(1)知道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
(2)懂得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做人的基本要求。
二、知识目标:
O知道责任的含义
O知道责任的来源。
O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
O懂得每个人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
O知道负责任的表现和意义,了解不负责任的的后果。
O懂得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O懂得有些责任即使不是自愿选择的,也应尽力承担好。
O了解那些不计较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社会的人的事迹。
我的角色 我的责任(第一课时)
1、活动探究:
(1)指导学生阅读情景材料。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要求分别对少年和父亲的行为进行评析。
(3)小组展示,教师评析。
2、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责任的含义、责任的来源。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P6的问题,教师纠错分析。
4、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
5、识记本节基础知识。
6、达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中的()
A.彼此信任B.相互承诺C.诚信相待D.相互关爱
2.我们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往往都意味着一种()
1A.代价B.回报C.权利D.责任
3、下面哪种行为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A.放学回家就马上写作业,从来不用父母督促
B.期中考试时,我把忘记关闭的手机带进考场了,幸亏它一直没响
C.对于父母的唠叨我从不顶撞,因为我知道他们是为我好
D.不管学习到多晚,我每天都会洗自己的袜子和内衣
4.在骑车上学的路上,一位老大爷突然在你行进的前方跌倒,来不及刹车的你怎样做才是负责任的做法()
A.不顾一切朝老大爷撞了过去
B.猛转方向,驶上了快车道
C.为了躲避老大爷,撞到了停在路边的汽车上
D.眼睛一闭,听天由命
5.作为一个学生,我们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完成义务教育、尊重老师、遵守校纪、认真学习和完成作业等。这些责任主要来自于()
A.承诺、法律规定和职业要求
B.分配的任务、职业要求和法律规定
C.法律规定、分配的任务和公民身份
D.法律规定、分配的任务和道德原则
6.责任是对于一个人应该做或不应该做某些事的要求。对责任的承担就叫负责。负责是对()的道德要求。
A.每位公民 B.所有成人 C.职业人员 D.有道德的人
(二)是非判断题(先判断然后说说理由)
1.责任可以来自自我的选择、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以及职业要求、法律规定、道德原则等。()
2.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每个人都无时无刻不在受惠于他人对我们负有的责任。()
(三)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下面的案例给你哪些启迪?
1920年,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足足可以买125只下蛋的母鸡!
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男孩为难地说:“我哪有那么多钱赔人家?”父亲拿出12.5美元说:“这钱可以借给你,但一年后要还我。”
从此,男孩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挣够了12.5美元这一“天文数字”,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谁在对我负责(第二课时)
1、活动探究:
(1)指导学生阅读情景材料。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完成P9的表。
(3)小组展示,教师评析。
2、学生举例:负责任的表现
教师重点强调(用合理、合法的方法,及时纠正自己的过失,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3、学生阅读课文,知道负责任的表现和意义。
4、学生讨论、展示:不负责任的后果。
5、达标训练:
是非判断题(先判断然后说说理由)
1、对自己负责,说到底就是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2、我们完全可以选择自己承担的责任。()
什么代价什么回报(第三课时)
1、活动探究:
(1)指导学生阅读情景材料。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完成材料后面的问题。
(3)小组展示,教师评析。
2、学生阅读课文,懂得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3、综合能力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班干部竞选活动中,余圆以高票当选为班委会成员。新任班委会成员分工时,大家一致推选她当维权委员,可她觉得应该发挥自己的文学特长做宣传委员,在自己的要求被拒绝后,她宣布退出班委。你如何评价余圆的行为?()
A.她做得对,同学们应该尊重她的意见
B.她有权拒绝承担自己不乐于承担的工作
C.既然当选了班委,就应尊重大家的选择,承担班委的责任,不能单从自己的意愿出发
D.她退出班委是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表现
(二)是非判断题(先判断然后说说理由)
1.我们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承担新责任的过程。()
(三)案例分析题
他叫王顺友,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邮员。在海拔4000多米的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的100多座大山中,王顺友跋涉了20年,这是一条充满危险的路、一条非常孤独的路、一条透支生命的路。山高沟深,空气稀薄,行走困难自不必说,在“马班邮路”上,陪伴他的只有“丁丁当当”的马铃声„„在这条艰辛、寂寞的路上,王顺友一走就是20年,走了26万多千米,相当于绕地球6圈。邮件投递任务准确率达100%。
(1)请同学们根据案例,结合你了解的有关王顺友的事迹,分析一下王顺友的责任是什么?
(2)他的责任主要来自哪里?
(3)他不尽责任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4)他付出了什么代价?
(5)他得到了什么回报?
(6)试想如果他得不到任何回报还会一如既往地走他的“马班邮路”吗?
我承担我无悔(第四课时)
1、活动探究:
(1)指导学生阅读P15情景材料。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完成材料后面的问题。
(3)小组展示,教师评析。
2、阅读“相关链接”,理解“我承担我无悔”的真正含义。
3、活动探究:
(1)指导学生阅读P16情景材料。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完成材料后面的问题。
(3)小组展示,教师评析。
4、阅读“相关链接”,观看P17的图片。了解奉献精神。
5、综合能力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千千万万个在平凡岗位上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的人,他们忠实地履行着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富有责任心的人共有的情感是()
A.面对责任从来不言代价与回报B.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C.做好本职工作D.真诚待人
(二)案例分析题
1.进入九年级,学习任务一下子繁重起来了,班级的生活委员李颜向班主任老师提出了辞去生活委员职务的申请,理由是当生活委员太浪费学习时间。老师请她再坚持一个月,等待班干部的改选,她却说什么也不同意,放下了生活委员的担子,使班级正常的生活管理受到了影响。
你认为李颜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三)案例分析题
1.小枚的父母都是下岗职工,家庭生活非常困难,父母省吃俭用,保证小枚正常的学习花销。小枚非常有舞蹈天赋,是学校舞蹈队的成员。市艺术节马上就要到了,小枚想参加艺术节的比赛,但是培训费和报名费对于这个家庭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小枚知道父母无力承担,可为了给集体争光和证明自己的实力,她还是背着父母报了名。老师知道这一情况后,发动全班同学捐款,为她解决了这笔费用,使小枚有机会得到了市艺术节舞蹈比赛的一等奖。(1)请选择,你如何评价小枚的这种做法()
A.发挥自己的特长为集体争光,是对集体负责的表现
B.证实自己的实力,是对学习负责的表现
C.抓住展示自我的机会,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D.没有考虑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是对家庭不负责任的表现
5.初四思品第三课学案 篇五
一、单项选择
1.周末,小明全家回乡下看望爷爷。一进村就看到墙上有一醒目标语:“民主管村,①实现民主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③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遵循的基本方略④村民依法行使监督权是实现民主管村的重要条件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2.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我国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谐发展,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为此,在我国坚持实行()A.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政治制度
3.山东省某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前夕,市人大代表刘某到社区进行调查研究,小李同学向他反映了关于学校门口机动车乱停乱放,以及车速过快影响学生出行安全的问题,得到刘某的高度重视。在这里,小李同学()
①表现了较强的民主参与意识②尽到了小主人的责任③认真履行了人大代表的职责④尊重、信任人大代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省级政府部门领导干部代表比上届减少了三分之一、一线工人和基层农民代表大幅增加、三位农民工代表第一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A.更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B.有利于更好地传递民情和民意
C.有利于基层广大人民群众更好行使民主权利 D.省级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越来越不重要
5.为了使民意的表达更加顺畅,使民众与政府的沟通更加便捷,人民网强国论坛推出了“两会”民意征集大型互动栏目《我有问题问总理》,网友共提出了147702条问题,反腐倡廉、物价房价、教育公平、医疗改革等话题是网民关注的重点。这一做法()①有利于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建设②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③有利于切实保障公民的监督权④能保障人民享有平等权
6.某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按预定程序进行大会表决,一项项议程顺利通过。当进行到对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决议表决时,参加表决的474名代表中,只有218人投了赞成票,没有超过半数。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未获得大会通过。材料说明了(①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群众依法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 ②人大代表的民主意识增强
③人大代表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职责的意识增强
④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监督权⑤人大代表滥用职权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⑤
7.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占我国人口8%的55个少数民族应选代表360人,实际少数民族代表达415名,占代表总额的13.9%,保证了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这主要表明()
A.在我国人人平等,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B.党和国家贯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 C.少数民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D.国家重视各民族共同发展
8.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各少数民族代表同汉族代表齐聚一堂,建言献策,共谋发展。这体现了()A.我国公民共同管理国家政权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D.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
9.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必须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两个“共同”的根本原因在于()A.各民族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B.各民族都是中国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 C.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D.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0.2008年12月,教育部发布《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全国中小
依法治村,接受村民监督,为村民当家提供服务”。标语生动地说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学设置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这体现了()①我国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②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④我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
11.2009年3月5日至12日,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代表汇聚北京,代表人民的意愿,共商国是,审议批准了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工作报告。这表明()①在我国,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权力
③全国人大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赋予的权力,讨论和决定国家重大事务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2、在今年的“两会”上,三位分别来自广东、上海、重庆的农民工人大代表格外“抢眼”。农民工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①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②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面临的困难 ③充分反映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④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广泛性的真实体现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3、每年3月,我国都要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商讨、决策国家重大事务。会议期间,大会要审议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国家的一些重要法律、发展纲要等。这表明()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对重大事项的决定权、监督权④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4、《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草案)》在向全社会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经反复修改,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这表明
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代表大会②我国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③我国坚持依法治国方略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5、2012年,两会期间,人民网开通了我有问题问总理,亿万网民可以通过网络向国家提建议,进行在线与总理交流,(网民们被总理的真诚所感动,积极谏言献策。温总理这一做法
①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②说明我国公民有权直接决定国家大事 ③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意、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 ④说明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②③ 16.新闻分析:关注国家发展。
2009年5月,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27个民族团结教育月,今年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主题为 “感恩伟大祖国,建设和谐新疆”。5月1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27个民族团结教育月统一战线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座谈会隆重召开,畅谈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新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回顾了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进一步展望了新疆发展的美好前景。(1)新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2)为维护民族团结、建设和谐新疆,我们青少年能做些什么?
④我国法律反映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A 2.C3.D4.D 5.A6.C7.B8.D9.A 10.C11.D12.C13.A14.D15.B
6.《师说》公开课学案教师稿 篇六
教学设计
一、自主学习:
(一)课前准备:
1、早自习齐读课文3—5遍。
2、各小组组内合作,借用《古代汉语词典》和课文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3、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圈点勾画出文言字词知识点,并解释。
4、有条件的同学在课前百度搜索“韩愈”、“师说”、“古文运动”等关键词,了解本文的行文背景。
(二)自主学习目标:
1、了解韩愈的相关文学常识。
2、能初步翻译课文,大致读懂课文内容。
3、能筛选出韩愈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明确其论证方法。
(三)课文内容梳理 初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老师的作用应该是什么?(默读课文第一段)传道、受业、解惑
2、在作者心中,什么样的人可以做他的老师?(默读课文第一段)
闻道先乎吾(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作者所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默读第二段)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爱其子,于其身;小学大遗;士大夫之族群居而笑之。(对比论证)
4、作者引用孔子从师的故事,所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默读第三段)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二、合作探究:
5、请自读下列句子,根据对本文的理解,请思考作者下面几句话有什么用意:(小组讨论完成)(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地位的高低和年龄的大小并不能成为从师的标准,从师的关键在于从师对象是否能“传道、受业、解惑”
一、教学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或其他资料,读懂课文、翻译课文。
2、能结合生活,学习韩愈文中所体现的从师精神。
3、在了解背景知识和古文运动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二、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翻译课文。
三、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四、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见学案。
第一课时:朗读课文,在朗读基础上梳理文意并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读懂课文内容后,分析课文关键词句的内在含义,然后深入分析课文内涵。教学流程:
一、导入:
由古人尊师、拜师礼导入——尊师重教是我国的光荣传统,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对于“从师”的理解也有他独到的见解,我们今天就从这篇《师说》中来学习一下韩愈的从师之道。(全班朗读全文,纠错正音)
二、问题反馈:
1、学生分小组展示学案课文内容梳理中四问,教师纠错、板书学生回答内容,并穿插翻译问题。
2、过渡问:从作者的三个观点来看,作者在文中强调的问题是什么?(要积极从师)
三、合作探究:(第二课时)(展示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师说》一文的大致内容,作者对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批判,同时也发表了自己对从师之道的理解。我们说,社会评论家在评论社会现象时,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加入自己的个人见解甚至个人感情。请大家细读下面四句话,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思考一下作者这几句话中包含着作者哪些见解或感情,回答同时,我会追加问题,同时也有加分,请大家准备好挑战难度。(转第5题)追问:
这三作用中,作者的重点落在哪里?(解惑)(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作者认为真正的师应该具备传道、受业、解惑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这个层面(德智双育)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讽刺士大夫之族不仅耻学于师,甚至“群聚而笑”的行为,也是对当时社会上这种怪现状的批判和否定。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和弟子没有绝对的区别,师可以以弟子为师,弟子也可以将自己所长传于老师,师和弟子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6、作者所谓的“师”是否指的是学校的老师?他笔下的“师”应该是什么样的人?
作者所谓的师并不是专指学校里教授知识的老师,而是指在某方面有专长,能传道解惑之人。
三、课堂知识拓展: 附:课文背景: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附: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
导入:
解惑在作者眼中有多重要?这四句话中哪一句能反映出来呢?(第二句)这句话反映出作者什么观点? 追问:
这句话说明作者在教育过程中更强调什么方面的教育?(道德教育)
追问:
这句话包含着什么样的语气? 讽刺、批判
导出:
老师也有犯错的时候,老师也不是全能冠军,学生身上总有老师值得学习的东西,所以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应该是老师高高在上,不容学生反驳的关系。我上课也经常会出错,你们也常常给我指出错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都在共同提高,我也需要感谢大家。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在尊师重教的基础上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关系。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并肯定学生所长甚至求教于学生的老师。
导入:
我们已经在课文内容层面上较全面地分析了韩愈在文中表达的思想见解。那么韩愈为何会专门用一大段文字来描述社会陋习,为何他会对士大夫之族如此的厌恶、嘲讽呢?接下来,我们梦回唐朝,通过下面的内容来深入剖析《师说》的内在意义。
——剖析越深入,真相越迷人。
请同学们认真自读下列材料(学生自读材料)
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所谓“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是始于汉朝,盛行于南北朝的文体。骈文中虽有优秀作品,但大量的是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骈文作为一种文体,成了文学发展的障碍。
“古文”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1、通过对背景资料和韩愈“古文运动”的了解,请思考下列问题:(学生讨论)①为什么韩愈要以孔子从师作例?
孔子是圣人,他的事例具有代表性、权威性。以孔子为例也是对士大夫一族的反击。
②韩愈赞赏子蟠的原因有哪些?哪个是根本原因?(重点讨论)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根本原因:能行古道
2、回忆一下我们学习过的韩愈时代及之后时代的文章,将它们和魏晋之风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桃花源记》相对比。你认为韩愈领导的古文运动有什么积极意义?(小组讨论后全班探讨)
(例文:《马说》、《陋室铭》、《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赤壁赋》等)
魏晋之风的浮华、空泛直接制约了文学发展。古文运动扫除了浮夸风气,使文章创作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古文运动的思想也直接导致了宋代散文的蓬勃发展。
问题引导:(请学生回答)
(1)请XX同学来为大家介绍下,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2)那么,韩愈在推行古文运动时,需要克服哪些不利条件呢?
陈旧的社会陋习,士大夫之族的攻击、诽谤。
那么,(接问题1)
问题引导:
那么韩愈提倡古文就仅仅是为了革新文风吗?他有没有其他的目的?(材料中找)
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小结:
这样说来,韩愈作此文就不仅仅是为了革新文风了,更是要改变社会风气,这篇《师说》既可以看成是他向社会陋习,向士大夫之族宣战的战斗檄文,更是他宣扬政治理想的文章。
问题引导:
那古文和骈文相比,优点有哪些?(材料中找)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那么,这篇文章对后来的文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接问题2)
总结:所以说,一个伟大的文人,是以社会为己任之人,一个伟大的老师,是须以传道解惑为职责的老师,在今后的生活中,请大家都以振兴社会为己任,积极从师。一起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四、巩固练习:
1、文学常识:
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请总结一下,在从师问题上,作者总共表达了哪些观点?
3、文言字词知识: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讲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 一词多义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③吾师道也:(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 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 传授)
⑧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 军队)
【之】
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词类活用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3.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6.则耻师焉: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7.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9.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4.无贵无贱---无---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气 今:道理
6.句读之不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7.小学而大遗---小学----古:小的方面 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
8.圣人无常师---常---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10.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11.今之众人---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介词结构后置
学于余
耻学于师
不必贤于弟子
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其可怪也欤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非生而知之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①.则曰-省略句
②.不拘于时-被动
7.议论文单元章头课学案 篇七
2016年11月3日
课题:议论文单元章头课
编写人:张静静 审核人: 审批人:
编号:02 班组:_______ 姓名:______ 自评:☆☆☆☆ 【学习目标】
通过习题练习和分析典型文章,引导学生掌握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明确议论说理的方法技巧及行文思路,掌握论证说理的一般思维方法,为阅读理解及写作议论性文章奠定基础。
【习题练习】
一、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干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的。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④若无长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工夫,那么王羲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被尊为书圣!⑤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
1、本段的中心论点是哪句话?作为事实论据的是哪句话?作为道理论据的是哪句话?
二、读文章回答问题。
记得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思考一切”.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需要思考。翻开中外五千年的历史画卷,不难发现,大凡有过卓越成就的人,都与思索结有不解之缘。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牛顿提出了天体运动方面的定律之后,经过自己反复思索和实验,终于发现了震惊世界科坛的“狭义相对论”。爱迪生在实验灯泡的过程中,经受了几万次试验的失败,终于,他成功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成功是不断思索的结果.不能想像,他在其中的任何一次失败后,放弃了思索,而最终能够制成电灯来造福人类.可见,思索是何等的重要!
1、文章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 萧伯纳 高2018届语文——文言文学习之议论文
2016年11月3日
勤能补拙
就拿我国明代的张溥来说,他小时候很“笨”,别人读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但是,他并没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声朗读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后来,他逐渐变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26岁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相反,仲永5岁就能赋诗,可谓天赋出众。凭着聪明,他父亲带他四处作诗炫耀。仲永再也不思进取,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由此可见,先天的智力因素差异不可否认,但后天的勤奋则能弥补先天智力上的不足。
1、本文使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学会改变
气候变了,衣服必须跟着要变.春夏之交,夏秋之交和秋冬之交,各要换一次衣服.不会变换衣服,就会闹出一些毛病来.时代变化了,社会前进了,我们的思想与行为,也要像随季节变换衣服那样,跟着改一改,变一变.否则,老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死守老套套,硬搬老框框,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为历史所抛弃。
2、本文使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范文引入】
学会等待
人生长路,情境种种,其中少不了成功的欢乐、失败的泪水,也必然少不了连接失败与成功之间的漫长的等待。既然等待无法避免,就让我们学会等待。
等待是积蓄力量,蓄势待发,是暴风雨前沉默的寂静。
躬耕南阳,山野村夫,迎着朝霞出门,顶着烈日挥汗,载着夕阳回家。时常哼哼小曲,作作小诗,四处闲游,驾小舟于江湖之中,访僧道于山岭之上,寻朋友于村落之间,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心随行止,自由自在。看似隐逸避世之辈过的生活,但故事的主人公却有着响亮的名号——卧龙先生。他貌似隐居山林,其实时刻关注着天下百姓疾苦,规划着心中宏伟的蓝图。他在等待着一个人的发现,就好像藏于磐石中的翡翠,终有一天将见于天日,扬名世界。
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 萧伯纳 高2018届语文——文言文学习之议论文
2016年11月3日
他若是没有耐心的等待,怎能等到刘皇叔的屈尊亲临,三顾茅庐?他若是没有蓄力的等待,怎能在刘备亲临之时,胸有成竹地草榻高卧?怎能身居草堂,而手绘西川五十四州图?又怎能一语道破天机,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
积年蓄内功,一语惊天雷。一朝出草堂,天下定三分。
等待是自己积蓄力量的爆发。而有时候,等待则是对自己灵魂的忠诚。
谁知荒岛数年,倚一根汉节,拥两袖清风,处三面萧然,望四海无依,面对汪洋苍茫,待羝乳乃归的永恒寂寞?苏武,他因副使的轻浮和莫须有的“罪行”被匈奴扣住,流放北海之上,绝衣食,断书信,以草根野鼠为食,以雪水朝露为饮。匈奴为了招降他,可谓机关算尽。叛臣卫律拿着剑在他面前比划的时候,他痛斥卫律叛主而背亲,为降虏于蛮夷。旧友李陵带着苏武家人的噩耗来劝降的时候,“自分已死久矣”六个字有如大石,掷地有声。他坚守着自己的灵魂,他等待着自己的明天。
无尽的等待等过了春华秋实,等过了君王更替,竟等到了汉胡冰消雪融,等到了回归大汉的一天。他的等待等到了他的载誉而归,他的等待证明了他的赤胆忠心。
十载为胡虏,一心毕使命。不慕富且贵,日月照丹心。
学会等待,等待机遇的降临。
学会等待,等待积力的爆发。
学会等待,等待人格的升华。
就让我们学会等待。
让心灵站立
心灵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是它的高低,而在于它自己有清有秀;心灵就像一场雨,重要的不是它的大小,而在于它自己有声有色;心灵就像一株花,重要的不是它的尊卑,而在于它自己有芬有芳。
让心灵站立就是让心灵象山一样,雨一样,花一样,矗立人间,那么怎样让心灵战站立呢?
让心灵站立,首先要逃脱名缰利锁,像雪莲一样绽放在人世间。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他为什么在疑惑中身陷囹圄?海子“从明天起我要做一个幸福的人,面朝大海出暖花开”,可他为什么卧轨自杀?为什么陶渊明不会为三斗米折腰而事乡里小儿?为什么季羡林要一辞“国学大师”,二辞“学界泰斗”,三辞“国宝”?为什么钱钟书学贯中西,功成名就之后还要闭门谢客,拒绝采访,拒绝被邀去高新演讲?
这正是因为:心灵就像花盆中的花根,只有学会自我释放,自如取舍,才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大放异彩,硕果累累,否则,要么撑破花盆,一命呜呼,要么委曲求全,枯萎而终。而今物欲膨胀的现代人,在名缰利锁的羁绊下,在虚荣、物质等身外之物侵占下,窝角虚名,蝇头微利,情感虚幻充斥在整个生命空间,心灵怎么能站立起来? 如果李煜和海子能够抛弃虚荣,充实性灵,正视自己的现在与理想,如果浮躁的现代人能像陶渊明、季羡林,钱钟书那样淡泊名利,腾出生命的空间,看淡物质,培育心中的大树,那么他们的心灵会站立成一株生命的奇葩。
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 萧伯纳 高2018届语文——文言文学习之议论文
2016年11月3日
让心灵站立,还要修炼自身,像寒梅一样绽放在无花的冬季。
心灵犹如自己的生命责任田里的花朵,穿越严寒萌发种子,不但要汲取生活的阳光,沐浴美德的春风雨露,还要承受并消化风霜雪雨和四季轮回的洗礼,还把自己历练成任云卷云舒、任露飘雨下、任风吹雾落,都能一如既往展现自己芬芳。
林则徐背负罪臣之身,但是没有让心灵倒下,呼喊出“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积攒无欲和宽容,最终成为功臣;周恩来死不留灰,死不留言,生而无后,劳而无怨的。可见善于修炼自身者会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善于修炼自身者择高处立,寻平处坐,向宽处行。人的心灵像支蜡炬,如果站立不起来,甚至站立不正,必然泪多寿短。这正像孟子所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修身养性心灵方能矗立云端。
每个人好比技艺精湛的园艺师,从生命的启程开始,种下自信、自律、自强的种子,吸收善良、诚信、爱心的人间阳光,然后通过自己的勤劳除去物欲、虚荣、贪婪的人性杂草,经受困难、挫折,失败的风霜雪雨,享受成功、失意、悠闲地日月清辉,心灵就会从此站立起来,绽放特立独行的风采。
【方法梳理】
在阅读过程中找出每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并画出它的结构。(我们写议论文,也应该先列提纲再动笔,这样才会结构清晰)
8.诲人不倦 第一课时 公开课学案 篇八
学习目标
1、领悟孔子“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2、体会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现实意义。
3、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学习固定结构的特点及翻译。
4、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蘑;述而不作。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上知()闵子骞()切磋()诲人不倦()不悱不发().....举一隅()贫而无谄()..
2、句读提示: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女与回也/孰愈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二、检查预习:
检查课文朗读,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三、研读文本
1、本文题目是《诲人不倦》,“诲”是什么意思?
2、本文围绕“诲”字讨论了几个方面的问题?
3、重点探讨“怎么诲”的问题,也就是孔子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思考并概括文中所蕴含的教育方法和原则。
4、每个小组分别选取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原则,找到文中相应的章节,进行讨论,并说一说这样的教学方法有何现实意义?请举例说明。
5、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
四、资料链接:孔子简介
1、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指遇事能明辨不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2、孔子的思想:
“仁”是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思想的诸多方面多与“仁”有关。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
仁是一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同仁的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的爱。孔子的仁爱思想,既以宗法等级的人际关系为基本内容,又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这两方面的内容不是简单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是有着现实基础。
3、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
4、“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6、子曰:“自行束脩(音xiū,干肉,又叫脯)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束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7、“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8、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五、巩固练习
(一)、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通,释作。
2、女与回也孰愈:通,释作。
3、吾自卫反鲁:通,释作。
(二)、一词多义(给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
1、厌
2、反 抑为之不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夫晋,何厌之有吾自卫反鲁 ..
3、与
4、而 吾与女,弗如也鲤趋而过庭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鲤退而学《诗》 ...始可与言《诗》已矣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其斯之谓与信而好古 ..
5、诸
6、退 告诸往而知来者求也退,故进之 ..闻斯行诸由也兼人,故退之 ..
7、其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 .其斯之谓与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
(三)、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字的特殊类型,并翻译句子)
1、其斯之谓与:,译:
2、绘事后素:,译:
3、素以为绚兮:,译:
4、则小子何述焉:,译:
(四)、其他重点字词(解释)
1、性相近也
2、习相远也 ..
3、有教无类为之不厌 .
4、抑.
5、诲人不倦而过庭 ..
6、鲤趋.
7、不学礼,无以立
8、不愤不启 ....
9、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0、不悱不发 ..
1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
12、女与回也孰愈.
13、赐也何敢望回
14、贫而不谄 ..
15、富而无骄兮 .
16、巧笑倩...
17、美目盼兮
18、素以为绚兮 ...
19、起予者商也
20、求也退,故进之 ..
21、由也兼人,故退之
22、述而不作 ....
23、窃比于我老彭
24、然后乐正 ...
(五)、默写自测
1、不愤不启。,则不复也。
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冉有问:“?”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求也问‘’,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
六、能力提升练习(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知人善任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①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作的事。②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
①文:②获③鲜:
2、翻译句子: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译:
3、断句(在句中用“/”表示)
断句: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
4、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道理?
教学反思:
【声现象复习课学案】推荐阅读:
《声现象》复习教案09-07
八年级物理-教案-《声现象》期中复习08-05
光现象复习资料10-06
中考物理声现象试题08-16
声现象测试题09-24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06-20
成语中的声物理现象08-09
北师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教案07-24
现象与思考06-12
英语歧义现象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