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灾后重建成果心得体会(11篇)
1.巩固灾后重建成果心得体会 篇一
灾后重建心得体会
灾区的变化新又新,灾区的颜色亲又亲。这是我们××人对绵竹九龙灾后重建的心得体会。2008年8月23日,我接受任务,前往四川省绵竹市参加灾后重建。这是我作为一名江苏援建者第一次到四川。汽车驶入绵竹境内时,放眼望去,除了星罗棋布的救灾帐篷、蓝白相间的成片板房,就是一望无际的废墟。集中安置点前,不
时可见排着长队领取大米、油等物资的灾民,他们的眼中充满惆怅。我的心情也一度难以放晴。当晚,指挥部的同志向先期到达这里的领导简要汇报了将于8月25日举行的首批援建项目启动仪式方案。仪式拟在已经清理完毕的九龙学校举行,利用原操场的主席台设置一蓝底白字的背景,既简便,又庄重、节约。当看到效果图上大红色的地毯时,这位领导突然眉头一皱,继而神情凝重地说,这恐怕不行--毕竟这是在刚刚遭受深重灾害的灾区。于是,大家反复合计,决定取消红地毯。最终,主席台地面“就地”利用了原有水泥路面,没有铺设任何东西。同样南京、苏州等城市同期举行的开工仪式基本也以庄严蓝色为主色调,没有那种本文来源:公务员在线http://喜庆的红色。
岁月如梭,转眼我在灾区工作已一年。“5·12”一周年之际,××市第一、二批援建项目中的敬老院顺利竣工,医院、学校也将交付使用。为了展示援建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充分反映和全面展示灾区群众积极向上、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良好精神风貌,进一步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激发全体援建人员坚定信心、圆满完成各项援建任务,经××市援建领导小组同意,指挥部于2009年5月21日在九龙镇场镇举行××援建九龙第三批援建项目集中开工暨敬老院竣工交付使用仪式。作为分管副指挥长,整个方案策划自然落到我身上。此前,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100多名知名演员来绵竹慰问演出,红色的地毯、气球、标语、旗帜,身着红色服装、戴着红色帽子的演员和观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一次没有更多的顾虑,我们理直气壮地以红色为主色调,仪式上红色的背景,红色的地毯、气球、旗帜,还有阳光下人们晒红的笑脸,徜徉在整个九龙场镇。灾区的变化新又新,灾区的颜色亲又亲啊!
震后一年来,灾区每天都在变化,但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长期工作和生活在这里的干部群众和援建人员不一定发觉,最有感触的却是那些曾经来过灾区的人。××发改委一位参加过去年启动仪式的同志告诉我,此次来九龙给他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处处可见的象征喜庆的红色,他一连拍下了300多张珍贵照片,回去后,慢慢回味,欣赏那变化,那浓浓的亲切……
2.巩固灾后重建成果心得体会 篇二
一、参与灾后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基本过程和主要工作
2008年5月14日, 按照当天召开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抗震救灾紧急会议的部署和要求, 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迅即组建成立了“抗震救灾专家组暨恢复重建规划工作组”, 由院主要领导挂帅, 全院资深规划专家和骨干中青年规划师等精锐技术力量组成。工作组成立后, 迅速集结, 并着手收集灾后重建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和极重灾区、重灾区地理信息等规划基础技术资料, 并采购了一些野外帐篷、药品等必须生活用品, 做好了驰援灾区一线, 实地踏勘镇村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产设施受损情况及开展规划技术支持工作的所有准备。
5月18日至21日, 我院工作组先期派出的8位规划技术人员分三批飞赴都江堰重灾区, 开展对5个镇, 33个安置点, 关系8万名灾民过渡安置的22000间板房的选址规划设计工作。5月底, 我院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定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农村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组副组长单位, 承担起了全程参与农村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深入重灾区镇村实地踏勘灾情、调研重建条件, 审查重灾区镇村重建规划基础资料, 协助拟定灾区镇村恢复重建方案、研究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等工作任务。在接受到此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后, 我院工作组又先后增派10余人次奔赴灾区加入农村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组。
在灾区主要工作由抗震抢险、过渡安置全面转入到恢复重建之后, 我院先后承担起了科技部《震后安置房技术导则》、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灾后重建农房技术导则》等农房重建规范标准的制订任务。自2008年10月起, 我院又多次派出精干技术人员参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的对灾区农房恢复重建进展、村镇规划编制实施情况的检查, 检查中对于个别村庄规划中存在的农民住房行列式布局、沿公路两侧带状分布、忽视了农村景观特色等问题, 在指出问题的同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整改建议, 由检查组告知、督促地方有关部门采取措施给予及时修正。
二、过渡安置点规划任务完成情况及取得的主要经验
(一) 齐心协力、艰苦拼搏,
按期保质完成过渡安置点规划任务。编制都江堰市聚源镇、胥家镇、天马镇、崇义镇、蒲阳镇等5个镇的33个灾后过渡安置点规划, 是我院工作组进入灾区一线后接受的第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为完成好这项重要、艰巨而迫切的任务,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一领导下, 我院工作组克服了灾区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等困难, 以对抗震救灾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以地方同志忘我的工作状态和氛围激励自己, 热情高涨、斗志昂扬、团结一心、互帮互助地投入到了紧张的实地踏勘、测绘、制图等工作中。工作组克服交通困难、余震频发、寝食不便等多重困难, 不辞辛劳, 深入到江堰市重灾区镇村开展调研工作, 在短短几天内, 走遍了有关镇乡所有居民点, 掌握了灾损基本情况等第一手震后资料。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 工作组同志与地方同志一起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 白天在施工现场和建筑工人沟通、协商, 晚间在电脑上将白天调整的方案落实到图纸上, 或者进行新地块的方案设计、调整、完善等, 经常工作到凌晨2、3点钟, 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6—17个小时。工作之初, 由于设计标准未定, 初期几个地块按照不同标准设计了多个方案, 为筛选出最优的规划方案, 工作组全体成员彻夜科学论证, 多方案反复比较, 终于在规定期限内找到了灾区干部群众认可、科学可行的规划方案, 为早日妥善解决好灾区人民过渡性安置问题, 使其及早获得生活、就医和服务等基本服务赢得了时间, 做出了贡献。
(二) 关于灾后过渡安置点规
划编制的若干经验与体会。过渡安置点是一段时期内灾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 好的过渡安置点规划, 对于迅速、有序组织过渡安置点住房以及集中供水点、公共卫生间、垃圾收集点、临时学校、医疗诊所等设施的建设, 对于组织和帮助受灾群众开展恢复重建、恢复生产生活信心等, 均有重要意义。从我院参与编制的经验和体会来看, 能够获得各方认可且实事求是、科学可行的过渡安置点规划, 在编制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高度重视防灾安全。过渡性安置地点的规模应当适度, 选址要避开地震断裂带、滑坡、崩塌、泥石流、河洪、山洪等自然灾害及次生灾害影响的地段, 同时针对安置点人多、物多、生活空间相对集中的特点, 需设置和预留必要的消防应急通道, 配备相应的防雷设施、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 防范火灾和雷击灾害发生。
二是高度重视节地和环保。过渡安置点的选址应以占用废弃地、空旷地为主, 尽量不占用或者少占用农田, 避开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以及生态脆弱区域, 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布局应先行考虑, 以尽量减少对过渡安置期限滞后灾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三是力求交通条件的便利。过渡安置点的选址要尽量靠近干线公路, 以方便救灾、重建物资的集散转运, 并方便受灾群众参与恢复重建各项建设。
四是布局要立足实际、灵活处置。过渡安置房套数要合理布局, 灵活采用单层双拼、联排、背靠背等多种形式, 既集约节约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 也有利于防灾安全, 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我院在规划编制中对于过渡安置房的建筑布局采用组和组团方式, 以2排约20户为一组, 统筹安排公共卫生间、垃圾收集点, 再以2—3组约50户为一组团, 统一设置通车道路和消防通道等。
三、农村建设专项规划编制的主要贡献及经验体会
(一) 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为农村建设专项规划编制作出贡献。为保障汶川地震灾后农村恢复重建科学依法合力开展、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 按照《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总体部署,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农业部、交通运输部、国务院扶贫办和四川、甘肃、陕西省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农村建设专项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作为专项规划的牵头单位, 在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组成立之初就邀请我单位承担副组长单位职责, 全程参与规划编制。
自6月初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 到11月3日规划正式印发实施, 我院工作组在牵头负责规划编制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的领导下, 在近半年的时间里紧锣密鼓地开展了以下工作:深入极重灾区进行农房和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生产设施受损情况及重建条件的现场踏勘和调研, 为规划编制搜集第一手技术资料;参与农民重建意愿典型调查;对灾情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 提出恢复重建工作总体思路;制定恢复重建规划的总体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对恢复重建规划工作进行技术协调和审查把关, 参与具体规划方案编制和规划文稿撰写;配合村镇建设司组织召开规划专家研讨会和会商会等。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 我院同志与工作组其他同志一道, 加班加点, 深入细致地开展灾后农村恢复重建调研评估、资料审查和政策研究等工作, 共同提出了农村恢复重建四项原则:重建恢复方式坚持原地重建为主, 异地迁建为辅;推动农民生活秩序和农业生产秩序同步恢复;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人居生态环境整治同步实施;贫困村恢复重建与扶贫开发工作相结合, 重点扶持贫困农户生产恢复与能力建设。这四项基本原则也最终成为指导灾后农村恢复重建工作的准绳。
(二) 关于灾后恢复重建农
村建设专项规划编制的若干经验与体会。《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农村建设专项规划》颁布实施后, 受到灾区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充分肯定。农村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是一项十分重大而又复杂的工作, 面临时间紧、规划范围大、涉及面广、技术资料收集难度大的困难, 能够最终取得圆满结果, 我们认为主要经验在于以下方面:
第一, 高度重视基础资料的收集, 自下而上地开展规划编制。“全面调研、科学评估”是农村建设专项规划编制的基础和前提。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后, 规划编制工作组立即组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中国建筑设计院、西南建筑设计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技术人员, 克服余震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险深入灾区, 实地踏勘农房和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生产设施受损情况及重建条件, 了解受灾群众对恢复重建的意见与建议, 使农村建设专项规划编制有了扎实的基础资料支撑。
第二, 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 避免“领导指挥规划”问题。“立足实际、广纳民意”是农村建设专项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农村建设专项规划的编制坚持了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的原则, 不以领导意志为依据, 充分听取来自各方的建设性意见建议。编制中除了现场征求村干部和农户的意见、采取自下而上方式编制外, 还采取召开研讨会、专家评审会、公开征求意见等方式, 积极引导灾区干部群众参与规划编制, 广泛听取专家、基层干部和受灾群众代表的意见建议, 提高规划编制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避免受灾群众“被规划”。
第三, 统筹兼顾理想性与现实性, 确保规划理念和要求切实可行。“实事求是、科学可行”是农村建设专项规划编制追求的重要目标。规划编制中摒弃了保守封闭、小富即安的思想, 坚持将恢复重建作为灾区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统筹协调发展的重大机遇的思路, 同时也强调确保规划目标符合财力、物力的实际支撑能力, 力求规划目标能够按期保质地实现。专项规划中既考虑了灾后农村恢复重建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相结合等工作的衔接、协调, 也充分考虑恢复重建的资金、技术、管理、人力的实际支撑能力。其中, 对于异地重建居民点数量、规模、资金需求, 农房新建、维修加固数量和资金需求, 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资金需求等重大关键问题, 编制组反复进行研究、核算、论证, 使得规划的各项目标缜密严谨、符合灾区农村恢复重建的实际。
四、参与灾后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一点体会与感悟
在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中, 我院全体干部群众能够有机会以自己的努力工作、实际行动, 为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广大灾区人民送去一点点关心与慰藉, 为党和国家分忧, 我们倍感光荣;在气势恢弘的汶川大地震抢险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 我院作为国内专门从事村镇规划设计技术力量, 能够有幸能够全程、深入参与其中, 我们倍感荣幸;在具体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 我院能够坚持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 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出一点点成绩, 切实履行了规划人员的神圣使命, 我们倍感欣慰。通过全程参与这次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 积累的灾后过渡点安置规划和灾后恢复重建农村建设专项规划编制方面的丰富经验, 对于我院今后进一步做好村镇规划设计本职工作一定会有重大启发和重要裨益。END
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心得体会 篇三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心得体会 1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标志。
“十三五”时期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彻底解决全国目前尚未脱贫的农村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必须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党员干部要发挥带头的作用,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要沉得下心,负起责任,不断学习,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以百倍的精神投入到扶贫工作中,为贫困户发现致贫原因,找到脱贫之路,坚决带动贫困户实现“十三五”期间的脱贫目标。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动贫困群众脱贫主体作用,贫困群众终究要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脱贫致富。要坚决改变贫困群众‘坐、等、要’的思想,带动支持贫困群众探索创新脱贫致富的路子。要让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的心热起来,要发扬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内生动力,用勤劳的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乡的面貌。
要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不畏艰难,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只有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真正做到为人民造福,执政基础才能坚不可摧。只有全体人民过上了好日子,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必须坚持把扶贫脱贫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打赢脱贫攻坚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贫困现象的存在,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影响社会和谐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脱贫攻坚能够有力地缓解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政治稳定、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继续缓解农村贫困,促进贫困地区发展,控制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趋势,解决收入和机会不平等问题,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而且关系到全体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仰,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支持。脱贫开发对社会和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大踏步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对促进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谐、国家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扶贫开发的标准在提高,更加注重发展型的民生改善。“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不仅要在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上着力,更要注重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使他们跟上全面小康的步伐。只有让全体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心得体会 2
攻坚克难,狠抓政策落实。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政策落实,绝不能产生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和自我陶醉、自我满足的心理,这就好比一名考试不及格的差生刚刚取得了60分的成绩,如果稍一松懈就有可能回到起点。不仅仅局限于脱贫,要的是能稳定脱贫,能持续增收致富,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防止返贫的任务还很艰巨。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要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实现应保尽保。
统筹推进,创新工作方式。随着社会发展的形势和潮流,立足本职、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继续保持好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创新业务水平,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在企业复工复产、重大项目开工、物流体系建设等方面优先组织和使用贫困劳动力,鼓励企业更多招用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员。支持扶贫产业恢复生产,做好农资供应等春耕备耕工作,用好产业帮扶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政策,促进扶贫产业持续发展。
多措并举,加大扶贫力度。发展产业是脱贫增收的主要渠道,如果没有产业作为支撑,贫困群众就难以脱贫致富,即使脱贫了也有可能走回头路。加强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精准对接,稳岗拓岗,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尽快复工,提升带贫能力,利用公益岗位提供更多就近就地就业机会。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注重长期培育和支持种养业发展,继续坚持扶贫小额信贷,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确保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加强监测,保持政策稳定。开展“两摸底”工作,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驻村工作队不能撤。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加强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严格考核,加强督促指导。加强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考核管理,科学引导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不断巩固提升脱贫质量成色,结合巩固提升期工作特点,继续开展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严把退出关,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开展督查巡查,对脱贫攻坚成效进行全面检验,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补齐工作短板、提升脱贫质量,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心得体会 3
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同步小康的关键时期,我们更要始终坚持党的宗旨、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要立足人本,关怀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牢固树立“人民政协为人民”理念,以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为根本目标,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了解清楚,放在心上,在思想上与人民群众相通,在感情上与人民群众相融。通过调研、视察、帮扶等方式,沉入基层一线,与群众融为一体,聚焦“四场硬仗”,“五个专项治理”,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高效落实脱贫攻坚任务,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为统领,以脱贫实效为依据,以群众认可为标准,少喊口号,多干实事、少讲故事,多办好事,着力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多渠道、多形式、多领域帮助贫困群众换穷业、拔穷根,真正摆脱贫困,早日实现脱贫梦。
要做好脱贫攻坚战,需要帮扶干部夯实责任把各项精准措施落到实处,确保真扶贫,扶真贫,全心全意来扶贫。在帮扶工作中,我们应从以下几点牢牢把握。
激活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对存在不良思想倾向的贫困户,要加强思想引导、教育培训、典型感化,组织贫困户现场参观学习成功脱贫典型,特别是身边的成功案例,推动贫困户转变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破除“等靠要”和“以贫为荣”的落后思想观念,积极引导贫困户想方设法脱贫、千方百计致富,形成“思谋脱贫、主动创收、勤劳致富”的社会正能量。
理清脱贫责任,强化舆论监督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干部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脱贫攻坚各项政策,但政府和干部不应大包大揽,如产业扶贫、农户入户道路等,不能政府全包,要让贫困户参与其中。对于坚持不配合的,建好台账、留足证据。对有好吃懒做、依赖政府等不良思想倾向和行为的贫困户,要敢于理清责任,建立结对帮扶干部尽职免责机制,敢于较真劝导、敢于宣教惩戒。要多角度影射扶贫对象存在不良思想带来的反面典型,使那些好逸恶劳、不愿脱贫、一味“等靠要”依赖政府的群众觉得脸上无光。
强化乡村治理,塑造农村文明新风。要充分发挥各级结对帮扶干部的积极作用,完善村规民约,强化乡村自治。对好逸恶劳、不愿脱贫,漫天要价、威逼要挟,依赖政府、得过且过,互相攀比、一味“拼穷”等问题,进行村民自治和道德约束,情节严重的要坚决予以惩戒。要健全完善扶贫对象脱贫攻坚全程参与机制,全面保障扶贫对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强化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让“脱贫思进、致富思源”成为扶贫对象的自觉行动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心得体会 4
脱贫攻坚是时代赋予每一个扶贫工作者的时代任务和光荣使命。共产党员作为先锋队要识时局,顺时势,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加快脱贫进程。
党员干部要争做脱贫路上的“带头羊”,要充分认识当前脱贫攻坚的任务,向脱贫攻坚路上的模范学习;要发扬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把脱贫攻坚工作抓好抓实,切实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为脱贫攻坚献计献策、出力出汗。
党员干部要把握“四个意识”,把脱贫攻坚当成的政治考验来抓。脱贫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政治任务、发展任务、民生任务,也是重大发展机遇。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们要认真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理论武装头脑,提高政治站位。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把“三严三实”作为一种作风、一种精神,作为一个标准、一个境界。始终把党和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担责不误、临难不却、履险不惧、受屈不计,在脱贫攻坚战斗中彰显党性,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脱贫攻坚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完善村级基础设施。一是完善村级基础设施。有句老话说的好,要致富先修路。完善好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才能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打造强有力的村两委。脱贫的关键还是要靠本村稳定有力的班子,只有把“脑洞开、点子多、有原则、有责任、会致富”的党员群众纳入到两委班子,提升班子战斗力、影响力、号召力,才能为脱贫工作提供最直接的帮助。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乡镇干部必须要下乡驻村,不要走马观花看风景,要“沉下身子”实实在在的进村到户开展扶贫工作。不断加强对扶贫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一方面是要加强扶贫工作人员和村两委班子的扶贫业务培训,提升脱贫攻坚能力,研究讨论符合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可行途径,努力帮助贫困户找对致富门路;另一方面要对贫困户的进行思想引导,集中学习和个别座谈结合宣传政策法规,引导贫困户转变思想,激发主观能动性,消除等靠思想,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发展。
我们广大工作人员要实实在在接地气,少喊口号,多办实事,才能塑造良好形象,才能取信于民,坚定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增强帮扶脱贫工作的助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心得体会 5
一个地区、一个家庭的贫困,必然有其形成的长期原因。除了历史的、区域的等客观原因外,主要的还是主观上的原因。如经济薄弱村主要的还是村支两委的软弱涣散,贫困家庭主要还是没有勤劳致富的吃苦精神。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借助外力的帮扶是必须的,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很多地方戴上扶贫的帽子就不想脱,扶贫的项目上了不少,但资金使用绩效不高,老百姓不满意。归根到底,还是脱贫致富主体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内因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
所以精准扶贫很重要,在工作中一定要精确划分扶贫对象的类型,采取按户分策的帮扶措施。对有劳动能力的,主要通过帮助其安排就业或新上农业生产项目等产业扶贫办法;对没有劳动能力的,主要还是要通过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解决。
开展扶贫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结合我们挂钩帮扶的薄弱村来说,要解决集体经济收入和贫困户收入两大问题,首先是要解决好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只有村集体经济发展了,集体有钱了,村干部才能为村民做事,才能取得村民信任;有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才能解决村民的就业,才能解决村民的困难。
所以我们在制定挂村帮扶工作方案时,一定要将发展村集体经济放在首位。要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村支两委和村组干部的思想认识和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非常重要。所以在帮扶方案的制定、项目的选择、方案的实施等具体工作过程中,我们都必须紧紧团结和依靠村支两委和村组干部,坚持做到“引导不强迫、支持不包办”。
在考虑村体经济发展时,还要坚持做到规划引领,凡事都要在镇村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的框架下实施。发展项目选择注重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三个方面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4.巩固灾后重建成果心得体会 篇四
从脱贫攻坚到巩固拓展脱贫成效,要完成好这一历史性转变,广大党员干部面临的事情和任务很多很重,当前必须在做好“无缝对接”上下功夫。
衡量脱贫攻坚的成效,首先要看能否做到不返贫。贫困线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致富永远没有休止符。要在制度上形成保障贫困户脱贫后不会返贫的机制,在新的贫困出现或出现返贫现象时,能够很快重新纳入帮扶范围之内。在此前提下,可以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对贫困群众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种植养殖业、林草业、农产品加工业、特
色手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等,积极培育和推广有市场、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产品。与此同时,党员干部还要探索拓展脱贫攻坚的路径,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大扶贫格局,从多个层面防止和解决返贫问题。
如期脱贫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前提,也是下一步乡村振兴的基础。 年乡村要告别绝对贫困,而农民家庭的持续增收、乡村短板的补齐、城乡差距的缩小,都有赖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力推进。党员干部应该引导已经脱贫摘帽的群众,参照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瞄准持续增收,推动乡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促使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的平稳转型。
从现实情况看,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对人居环境治理的期盼,对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脱贫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高,也表明了脱贫摘帽确实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
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摘帽后如何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已经成为党员干部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5.巩固灾后重建成果心得体会 篇五
《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为了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所采取的一系列具体措施使我深刻地体会到。目前,我国“两基”的普及率已经达标,今后一个时期巩固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实现义务教育的全面覆盖。
为了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国家提出了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这一措施的提出适合我国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别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部分家庭所承担的经济能力有限,可以减少经济负担,因而不能因为经济的承受能力使学生辍学。
坚持以当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并且研究制定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这一措施的出台,已经明确了《义务教育法》中关于阶段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以输入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即流动人口的子女可以在输入地接受免费的义务教育。这次又进一步提出要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进一步保证了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为其义务教育之后在输入地继续接受教育提供了机会。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保证了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因此其学习和生活都面临着很多问题,这部分学生的学业水平和思想状况直接影响到义务教育的整体水平,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各级政府都要为了孩子创造一个适宜发展的环境,保证这部分孩子健康成长。所以《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议,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不但体现生活上的关爱,更应该体现学习上的帮助。
保障有困难的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这一问题的提出,目前国家以对住宿贫困家庭的子女出台了相应的政策,给以相应的补助措施,这样大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了坚强的保证。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对我们教育者而言,就应该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总之,真正意义上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重要的是政府要花费大力气,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教育部门积极配合,才能实现。
6.灾后重建汇报材料 篇六
会议上
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曹建春
尊敬的龙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就全市灾后城镇住房恢复重建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请予审议:
一、灾后城镇住房重建概况
目前,采取“集中办理,并联审批”的方式,共为 37668户住房毁损的城镇居民核发恢复重建补助资金 1.95亿元,同时严格审核申请资格,共清退重、冒、多领家庭 1812户,追回补助资金 989.9万元;拆除城镇安臵板房 3138套,面积 9.25万平方米;全面完成 35228套房屋的维修加固,面积 371.27万平方米;需重建的 5115套住房已全面开工建设(其中:居民自建住房 3956套、保障性住房 1159套),累计竣工 4633套,竣工量达 90.58%;为 960户受灾居民发放贷款 5542万元。按目前进度,我们力争在 4月底前完成城镇住房重建,9月底前全面完成基础设施配套、风貌改造等各项重建任务,并同步推出新兴、白鹿等重建靓点镇。届时,场镇面貌将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将得到飞跃式改善,基础配套设施将得到跨越式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将得到实质性提高。
二、重建基本做法
自灾后城镇住房重建以来,我们将城镇住房重建作为灾后重建的“点晴之作”,坚持运用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办法,树立“抓重建就是促发展”的重建理念,着力于毁损住房恢复重建,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场镇风貌改造为两翼,全力统筹各方重建力量,不断破解各种重建难题,有效地推动了全市灾后城镇住房重建工作的顺利推进,并凸显了新兴、白鹿等一批重建“四性”靓点。去年 10月 30日,成都市城镇重建首次现场工作会在我市召开,充分说明了我市城镇重建工作得到了成都市的肯定。“四性” 规划理念体现充分,重建政策体系完善,指导督促深入细致,统筹协调扎实有力、住房重建进度快和风貌改造靓点多,是我市城镇重建的基本经验和特色,也是我市不断破解重建难题、实现科学重建的基本方法。
(一)精心规划设计。我们把灾后城镇住房重建看作是一次加快城乡统筹、提升场镇聚集辐射能力的机遇,坚持走差异化、多样性的重建特色之路。为此,始终把规划作为龙头,坚决 落实“四性”理念,把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尊重民意与科学重建相结合、灾后重建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制定了《灾后恢复重建城镇体系规划》等9大类 20个文本含 36个子规划的规划体系,确定了“一主两次两带一基地”的城镇与产业空间格局 ,完成了 18个镇的场镇风貌改造和示范段设计,编制了白鹿河谷体验区项目规划。同时,在认真审视各镇历史文化脉络和正确定位各镇场镇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对 18 个镇 100余幅灾后重建“四张图”进行了深度设计,最终形成了新兴明清风情小镇、白鹿中法传统风情小镇等一批特色鲜明、配套完善和产业支撑强的规划成果。
(二)优化政策环境。在深入学习研究中央、省、成都市灾后重建政策的基础上,我们按照“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守本求破”的原则,制订了《灾后城镇住房重建特殊情况的指导意见》、《关于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灾后城镇住房重建和城镇改造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支持灾后城镇恢复重建有关土地政策的意见》等重建配套政策。同时,为更好地让基层干部和受灾群众了解政策,积极重建,我们将重建方式、补助资金核发、房屋产权改革、抵押贷款和建材供应等政策措施简化,印制了 10余万份“明白卡”、“便民卡”,发放到城镇重建户;将各项政策和工作要求 制作成展板在社区办公地点、板房安臵点及永久性住房建设工地展示。
(三)强化推进措施。在重建推进过程中,我们注重统筹各方重建力量,紧扣时间节点,狠抓关键环节,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完成了各阶段的各项重建任务。一是破解疑难问题。我们 多次召开由社区干部和重建户代表参加的灾后城镇住房重建工作会,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对建房程序、特殊问题解答等各方面内容进行培训、讲解。我们还建立了重建工作例会制度,每周组织重建各方主体参加,通报上周重建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疑难问题,安排本周工作任务。针对重点示范镇和重建进度滞后的镇,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还通过现场检查指导等方式,帮助镇政府理清重建思路,选定符合实际的重建模式,寻找解决制约住房重建问题的突破口。二是狠抓工程进度。围绕加快工程进度,完善了 场地移交、基础设施配套、施工管理、建房手续、竣工验收、资金拨付、自筹资金催收、示范点建设、进度统计等十一个方面的工作措施。同时,以居民自建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为重点,逐点完善 施工组织计划,优化施工工序,紧盯管理人员、施工人员是否到位和机械是否配足、日工程增量是否满足进度要求三项内容,先后采取“加快前期工作、缩短开工周期、错时作业、昼夜施工、工期倒排、目标督查、节点控制、优化施工方案”等一系列推进制度,抢时间,抓进度,快施工。三是保证安全质量。建立了 包括建材质量监督检查、建房质量监督检查、资金使用监督、民工工资支付、施工秩序整治、安臵点地质隐患治理等多项保障措施,落实了牵头部门及责任人。出台了自建房“限额管理规定”,明确限额上下的质量管理主体,避免了职能交叉。创新了质检验收方式,采取 分段、分栋、分层验收的办法,快速完成保障性住房基础及主体结构隐蔽验收,满足了工程进度要求。同时加强了质量安全检查力度,先后两次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自建住房和维修加固住房质量安全检查工作。
(四)打造特色风貌。结合灾后重建,我们将各镇风貌改造作为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形象窗口,改善场镇整体面貌、提升优势产业的有力推手,增强场镇辐射聚集能力的有效载体。以新兴、敖平、白鹿等镇的场镇示范段和过境段建设作为风貌改造重点,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倾力打造镇域特色浓厚的风貌改造示范段和标志性建筑,着重打造以蒲新路、彭白路和川西旅游环线为重点的特色小镇带,从而以点代面,迅速推动风貌改造工作的全面展开。目前,全市已 完成 6.7万平方米的 建筑立面风貌改造工作,累计投入改造资金约 2000万元。新兴镇海窝子风貌改造示范段项目和军乐镇军屯街风貌改造项目靓点已日渐凸显。
(五)配套基础设施。在加快推进住房重建的同时,我们按照“量力而行、适度提前”的原则,同步跟进场镇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成立了场镇恢复重建基础设施项目技术组,负责各镇基础设施项目的技术指导、进度管理及成本控制,严格把关,确保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围绕“两个河谷”,按照“突出重点,分期启动”的原则,已正式启动 146个、总投资 5.8亿元的场镇基础配套设施,首批启动的白鹿镇樵人街、新兴镇瞿上街及磁峰镇普照寺正街等 22条示范街道已完成立项和施工图设计,预计 4月上旬完成招投标。另外 134个项目预计在 3月底前完成施工图设计,待建行城镇住房重建贷款资金落实后,立即进入招投标程序。
三、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问题
灾后城镇住房重建工作顺利推进,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市人大领导及各位委员关心、支持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工作推进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场镇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够快。由于建行 6亿元场镇基础配套设施项目贷款资金未落实,导致场镇示范街道、上下水、强弱电、天燃气等项目不能开工建设,影响了重建整体进度。
(二)个别镇居民自建竣工率较低。个别镇由于前期规划调整、居民意愿、拆迁腾地等原因,影响了居民自建工程进度,虽经后期全力突击,实现了居民自建全部动工,但至今未达到竣工率未达全市平均水平。
(三)重建补助资金发放整改不彻底。在发放恢复重建补助资金过程中,由于一些镇把关不严,随意出具证明材料等,导致补助资金发放出现了错发、重领的问题,虽已进行了整改,但仍有遗漏。
(四)系统单位职工重建意愿不固定。工业、安监等系统单位职工,经济困难,重建资金有限,既无能力自建,又因保障性住房位臵、价格等原因,不愿选择保障性住房居住,导致重建意愿一直未确定。
四、下一步主要工作措施
为确保在4月底前基本完成城镇住房重建,9月底前全面完成基础设施配套、风貌改造等各项重建任务,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紧扣时间节点,抓好重点环节,强化推进措施,破解重建顽症,全速推进城镇住房重建。
(一)全面加快住房建设步伐。组织 各镇、项目业主和建设责任主体,倒排工期,加快施工,确保保障性住房和居民自建住房按进度推进。针对重建进度缓慢的点位,制定专项工作方案,落实责任人,明确推进措施,确保 4月底前全市灾后城镇重建住房全面竣工,5月 12日前受灾居民入住新居。同时,抓速度质量并重,加强工程质量监管,严格执行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相关规定,严肃查处不按建筑规范施工、偷工减料等行为。
(二)快速跟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建行商洽,完善各项贷款资料,尽快落实 6亿的贷款资金;完成规划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做好施工用水、用电,管线迁改和拆迁腾地等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确保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资金落实后,立即进入工程实施阶段。
(三)精心实施场镇风貌改造。以新兴、白鹿为重点,实行资金、技术倾斜,着力打造风貌改造靓点,以点串线,整体推动;抓好规划落地和施工环节管理,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施工,坚决杜绝规划和风貌“两张皮”现象,精细化组织风貌改造施工,改进施工工艺、工法,有序控制工期、质量和造价。
(四)强力整改补助资金发放。针对整改不彻底的问题,落实责任,限期整改。对错发、重发的资金,拟采取司法手段,全额追回,力争在 3月底完成补助资金发放整改工作,顺利通过国家审计署的审计。
(五)认真 做好保障性住房分配。一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快制定廉租房、安居房的分配办法。二是召开分房座谈会,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平衡各方利益诉求。三是全方位、及时地公布分房方案和流程、房源信息等。四是加强对分房过程的监督,把好“申请登记、审核、公示、摇号”四大关卡。由公证机关全程公证,纪检、监察部门全程介入,聘请社会监督员全程监督,邀请电视媒体全程直播,同时设立分房投诉中心,公布投诉电话,严格查处违规操作。
尊敬的市人大各位领导、各位委员,灾后城镇重建是一件关系受灾居民安居乐业、实现场镇可持续发展的大事,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坚定信心,鼓足干劲,迎难而上,全速冲刺我市灾后城镇住房重建的最后胜利!为把我市建设成为“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样板做出应有的贡献。
以上汇报,敬请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审议,并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将虚心接受并认真贯彻到下一步工作中去。
谢谢!
灌口镇灾后重建工作总结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我镇辖区的生产、生活、经济秩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全镇884人遇难,1087人受伤,16人失踪,受灾27340户、60407人。城市房屋倒塌99栋、1447户、严重损坏不可修复482栋、11553户,占全市的50%以上。农村房屋倒塌735户,严重破坏397户,中度破坏146户,轻微损坏62户,受灾率达97%。全镇直接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占全市直接经济损失的20%以上。震后,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灌口镇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以灾后重建、试验区建设为契机,认真落实“四个优先”,着力推进“四个突破”,紧紧围绕“稳定是大局,重建是中心,党建是保障”三条主线,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全镇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围绕科学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住房重建。
1、农村住房重建有力有效。一是充分发挥群众主体地位,坚持自愿和“共享性、多样性、发展性、相融性”的原则,采取原址自建(联建)、统规自建、统规统建、异地安臵和维修加固等方式全力推动农房重建。截止目前,全镇农房维修加固工作已全部完成,原址自建498户已全面完工,万岭村庙子坪、红烟煤统规统建安臵点已完工并分配到户,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灵岩古街风貌改造工程全面完工,打造了一个川西民居风格、以农家乐休闲接待为功能的山区精品旅游景点。二是深入推进“农村四大基础”建设,大力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对我镇灵岩、百花、万岭共3个村实施土地整理,拆旧地块93块,拆迁户数共339户,涉及人口875人,拟整理农村建设用地306.59亩,新增耕地306.59亩。三是积极做好农村建房补助金发放工作。截止2010年5月17日,全镇共计发放农房重建及维修加固补助金2099.9万元,农房自建过渡补助金275.6万元,原址重建未贷款农户奖励补助金86万元,特殊党费农房重建补助金765户,259.6万元,上海援建农村低保户建房补助48.4万元。
2、城镇住房重建快速推进。全镇共有灾损住房1255栋,已完成维修加固和竣工备案1233栋,占98.3%;臵换协议应签订10413户,已签订10284户,占98.8%;危房拆除应拆665栋,已拆643栋,完成比例96.7%;资金发放安全有序,截止2010年5月17日,全镇共计发放城市过渡安臵补助金2026.4万元,完成率97.6%,维修加固补助金7380.4万元,完成率98.2%;跨区域组合重建出成效,通过全区域组合重建,有效疏解了旧城区人口,整合了城市资源,完善了城市功能布局。全镇组合重建27个点位今年9月30日前将全面完工。
3、古城区建设有效实施。按照“规划先行,群众做主、政府引导、社区参与”的原则,采取“突出重点、尊重民意、分步推进”的工作方式,加快推动古城区恢复重建工作。目前,古城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已确定,东门城楼、幸福路基础设施配套、白果巷等项目正加紧建设。恢复重建后的古城区将变身为融山、水、城、林、堰为一体,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旅游、居住和谐发展的休闲古城。
二、积极开拓进取,安全高效实施项目建设。
1、大力实施项目用地拆迁。一是先后完成了上海“壹街区”项目、浙江正国项目、台湾爱心家园安臵房、电视差转台、平义三组金桥公司、灵岩4组征地等项目拆迁腾地工作。二是蒲阳干道改造、壹街区项目国有土地收购任务已完成。
2、全力抓好搬迁安臵房建设。城北阳光二期农民集中居住安臵房已完工并分配,共入住577户、1340人;百花农民安臵点已完工并分配入住;和谐家园、城北别苑安臵房已完工;平义六社安臵房主体已完工;建兴四社一期安臵房(“天福家园”)目前部分已封顶,预计今年8月完工,二期争取在2011年2月完工。
3、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外北街延伸段综合配套设施建设、二环路扩宽、学府路道路建设已完工,蒲阳干道改造及污水处理管网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城市雨污分流设施,一环路、胡家巷、红庙巷、外北街已全面完工。
4、顺利实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灌口中学、北街小学、顶新新建小学、水电十局学校、平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解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蒲阳路派出所改迁项目已完工并投入使用。
三、优化城乡环境,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一是抓班子,加强领导。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灌口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一办、一队”,各社区也成立了相应的城乡环境治理领导机构。二是抓宣传,营造氛围。开展“四个一”活动:镇、社区、居委会开好一次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动员会,向全镇群众发出一封公开信,制定一份公约,装备一辆宣传车。三是抓责任,落实到人。镇党委与各社区签订《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书》,各社区采取分片、分段承包的方法,层层落实责任。四是抓督查,落实整改。镇目督办对城乡综合治理进行跟踪督查,对群众反映的重点问题及时进行督查,督促整改落实。2009年至今,全镇共投入人力5470余人次,资金300余万元,出动宣传车230台次,共清运建筑垃圾1320余车,整治出摊占道2780余处,取缔无证经营摊点1970余家,规范车辆乱停乱放5560余辆,拆除违章搭建、拴绳挂物470余处,清理“牛皮癣”5400余处,清理卫生死角1200余处,实施道路硬化4380余平方米,道路绿化14500平方米,通过整治,全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居住环境显著改善。
四、狠抓安全维稳,全力实现社会大局稳定。
一是切实化解社会矛盾。健全了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落实了综治维稳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建立了巡逻队伍、“红袖套”队伍、法制宣传队伍等“六支队伍”,妥善解决了城乡房屋救助、损毁房屋拆除、重建项目拆迁安臵等涉稳矛盾。二是切实强化安全生产。坚持“一岗双责”,落实岗位职责,着力构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突出抓好了过渡安臵点安全监管、城乡灾后重建项目、危房拆除和地震次生灾害防范,深入开展道路交通、消防、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安全隐患专项治理,坚决杜绝了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五、拓展合作层次,全力深化上海对口援建。
在“5.12”特大地震后的两年时间里,我镇加强与徐汇区交流合作,徐汇区对口援建工作走在了上海各区(县)对口支援工作的最前列,成为了对口支援工作的样板和示范。一是在招商引资方面,我镇与徐汇区搭建了“徐汇-灌口招商引资平台”,先后与徐汇区旅游局、徐汇区软件基地、百胜餐饮集团中国事业部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二是在公共卫生方面,徐汇区卫生局与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了对口援建工作协议,徐汇区康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华泾镇卫生服务中心与我镇解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搭建公共卫生帮扶平台。三是在教育援建方面,徐汇区梅园中学与我镇十局学校等12所学校分别签署了《友好姐妹学校协议书》,构建了教育合作交流长效机制。同时,徐汇区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选派优秀教师赴我镇支教,推动我镇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科研、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目前,徐汇区共派出2批共12名支教人员来我镇支教。四是“社区守望相助”活动取得实效。我镇与徐汇区签订了“社区守望相助”协议,并开展了一系列社区对接活动。下一步,我镇将以社区重构为契机,紧紧围绕改善社区的硬件设施、加强两地社区干部的交流培训、深化社区结对互助等方面开展合作,确保“社区守望相助”活动取得新成效。
六、打造党建精品,全力强化科学重建组织保障。为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镇党委紧扣市委中心工作,以安臵点党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党建为重点,全力打造了“一点两区”党建精品工程,充分发挥了全镇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科学重建、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1、突出重点,打造党建精品工程。以安臵点党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党建为重点,成功打造了“一点两区”党建精品工程。一是在6个板房安臵点建立临时党支部,以安臵点“六室三站二堂一店”为阵地,启动主题活动,丰富党建工作内容,利用“流动党校”和安臵点党支部“坝坝党课”灵活机动开展党员教育活动,积极推进安臵点党建工作;二是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采取“企—企”共建、“企业—社区”联建的方式在天正物业管理公司、雅缘婚介公司等非公企业建立6个联合党支部,在宏力公司、广大集团、恒创公司、巨龙公司、全特医院等5家非公企业设臵了高产高效、科技攻关、节能减排、优质服务、安全生产5个类型75个党员示范岗,促进企业恢复生产和发展提速。
2、落实制度,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一是狠抓党委班子建设。建立健全了党委议事、中心组学习等11项制度,努力提高党委驾驭市场经济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党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明显增强,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二是加强对全镇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组织全镇干部职工参与课堂教育、实地考察、网络教育、交流学习等各种培训,全镇干部参学率100%、受教育率100%。关心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机关、社区(村)干部职工待遇明显提高。建立了个人人事档案,坚持“一人一档”,实现了干部人事档案“四化”管理,全镇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两年来,面对纷繁复杂的任务、错综复杂的矛盾、艰苦复杂的工作,镇党委、政府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坚强不屈的意志,凝心聚力促攻坚,千方百计保质量,取得了灾后重建阶段性重大胜利。光荣属于过去,奋斗成就未来。灌口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四位一体”科学发展,带头推进“两个加快”,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以“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 为核心理念,奋力实现灌口镇经济社会的赶超跨越和创新发展,为夺取灾后重建全面胜利,率先构建新型城乡形态示范而努力奋斗。
高寨子镇灾后重建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高寨子镇位于宁强县城以东10公里处,全镇辖12个行政村,98个村民小组,5560户,21000人。2007年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8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33元。
“5.12”地震造成全镇受灾5329户,19114人,22528间村民住房受损,垮塌民房180户455间,重度危房1797户6408间,镇政府办公住房受损40间,罗村坝小学80间教室全部受损;薛家坝教学点4间校舍全部倒塌,两处手机塔倒塌,桥涵损毁5处,村组道路损坏2.4公里,4座小
(二)型水库受损,堰渠损毁230米,电杆折断5根,倾斜25根。直接经济损失达1.08亿元。经详细统计核实,全镇有“三无”人员1515户2125名,“三孤”人员107户108名,需新建房屋1830户,维修加固3359户。
二、救灾款物发放情况
5.12地震以来,我镇共接收各类救灾物资:矿泉水340件,饮料456件,方便面160箱,帐篷140顶,篷布750顶,彩条布112卷,大米44600公斤,面粉39600公斤,大蒜5袋,尿素4000斤,雨衣5包,食用油20桶,水杯90个,妇女用品313箱,药品阿膜西林600盒。截止目前,所有物资已经全部发放到灾民手中。
专项资金累计支出1978.4万元,其中困难生活补助210.69万元,建房补助 1531.4万元,应急资金支出34.3万元,发放维修补助201.54,医疗救助0.5万元。
在救灾款物发放过程中,一是建立了详细发放台账,严格做到“三个统一”,即统一登记,统一保管,统一发放。二是严格做到张榜公示,阳光透明。三是经过民主评议,确定发放对象,杜绝了优亲厚友现象的发生。
镇纪委专门成立了救灾物资发放监督领导小组,由镇纪委书记亲自带队,对全镇每个村的救灾物资发放情况随时进行监督检查,并在镇政府门前设立举报箱,接受群众监督举报。对群众反映的救灾物资发放不公正现象随时发现随时查处,保证每一位受灾群众都能得到应有的救助,使全镇救灾物资发放工作始终做到公平合理、井然有序。
三、受灾群众越冬生活安臵情况
1、建立安全越冬责任制,确保受灾群众百分之百安全越冬。为了切实做好群众的安全越冬问题,首先,镇上成立了保障受灾群众安全越冬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受灾群众安全过冬工作的紧急通知》,全面完成了一般受损房屋的维修加固,全镇应维修加固3359户,现已全部完成了维修任务。同时,要求加快灾民建房速度,全镇需重建1830户,现已拆除危房1450户,已重建户1550户,基础完成1500户,主体完成1400户,房屋竣工1200户。其次,镇党委、政府在全镇干部大会上与各村签订了“保证受灾群众安全越冬工作承诺书”;全镇采取领导分片包干、镇村干部包户,把受灾群众安全越冬工作的责任落实到实处,做到村村有人抓、户户有人管、谁管谁负责,确保全镇每一名群众安全过冬。第三,镇城建部门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做好集中安臵点的电、水设施的建设、安装的指导;加强对用电、用火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指导,确保安全。镇上成立检查组深入各村督促、检查受灾群众安全过冬保障工作落实情况,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第四,强化考核目标,把群众过冬问题作为年底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并制定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应急预案,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及时处臵。
2、开展全面摸底调查,确保不错不漏一人。
我们围绕群众安全过冬的需求情况,组织开展了群众安全过冬摸底调查,从人员情况、房屋居住、过冬需求、过冬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掌握,确保不错不漏一人。调查工作做到一村一册,对全镇所有群众的基本情况和过冬需求建立台帐,做到有针对性的落实措施。做到一户一卡,特别对1830户房屋重户和全镇五保户、特困户做到一户一卡,实行重点管理。要求各村都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过冬工作方案,并狠抓落实。
3、落实三项重点措施,确保安全越冬取得实效。
一是加快推进灾民建房步伐。加强对灾后房屋重建工作的领导力度,实行领导包村干部包户责任制,制定考核方案,将建设任务落实到人头,全力推进灾民建房工作。为了确保建房过程国建材的供给,我们除加快了本镇境内的砖厂生产进度,还积极联系外地老板,在张家坪投资260万元新建一页岩砖厂,现在,该砖厂已经投入生产。另外,我们还从户县组织调运机砖1400万匹,缓解当前建材紧张的困境。为了解决群众建房资金,我们对已经开始建房的群众,无条件一次发放2万元补助款,同时积极为困难群众协调建房贷款,截止目前,全镇现已发放灾民建房贷款425户1204万元。二是保障受灾群众温暖越冬物资需求。首先,对上级分配我镇的救灾过冬物资及时发放到户,全镇共接发放救灾棉被3740床,毛毯950床,棉衣1600件,在发放中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各村发放时,均以组进行了公示,并建立了物资发放台账。其次,对救灾粮款及时进行了发放,全镇共发放应急款35.1863万元,生活补助款210.69万元,医疗费0.5万元。三是号召群众发扬互帮互助风格,对于确已拆除旧房一时建不好新屋的群众,鼓励他们投亲靠友或者租借邻里房屋过冬。
四、突出重点、加快重建步伐
1、把灾民建房放在突出位臵。一是坚持以灾民“自建为主,政府扶助、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严格按照上级政策规定,对倒损房屋数量进行核实,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按程序对拟救助恢复重建家庭及救助标准进行公示,并分别建立因灾倒塌民房恢复重建和损坏房屋修缮补助台账。二是坚持长远减灾与当前需要相结合。灾民建房要求科学选址,合理规划,确保质量。规划选址坚持同村镇规划建设、乡村道路、农村改水改厕结合起来。在坚持设计、安全标准的同时注重经济实用。为防止因建房增加农民负担,坚持分散建房为主,集中建房安臵为辅。全镇我规划灾民集中安臵点3个,其他均为分散安臵。三是在灾民建房工作中,坚持以镇、村联动,领导包片、部门包村,干部联系户的办法。主要领导每人联系一个集中安臵点,班子成员每人包建15户建房户,镇干部每人包建10户建房户。
2、加快实施灾受损水利设施。一是对全镇6座小
(二)型水库由县防汛办专业人员进行安全检查,并逐一落实专人监测;二是对高寨子村李家坝水库、肖家坝村灯草沟水库座和古城村刘家沟水库等三座病险水库,全部进行了加固除险。三是修建了王家坝河堤150米;四是对肖家坝2000米灌溉渠道和全镇部分抽水站及农村人饮工程进行了修复,保障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秩序正常。
3、加大了学校和卫生院的排危新建工作力度。安全地拆除了罗村坝学校全部危房,搭建起了临时帐篷学校,新校舍已开工建设。同时,对全镇学校进行了安全排查,确保了全镇所有学校正常教学。镇卫生院迁址新建工作,已完成规划,计划明年开工。
五、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发展,确保大灾之年经济持续发展。
1、狠抓主导产业发展。一是狠抓了畜牧产业的发展,全镇按照“基地化建设,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思路,采取龙头牵动,政策促动,帮扶拉动,协会带动等措施,推进畜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使生猪饲养实现基地化饲养。今年,全镇通过向上争取、本级财政支助和自筹资金共筹措96万元,投放二元母猪360头,种公猪4头,新建圈舍360间,4200平方米;全镇10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已达到5户,500头以上的大户10户,100头以上的大户20个。二是加强茶园管护和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改造低产、老化茶园3000亩,完成茶园除草、剪枝和追肥4500亩;加工茶叶达到108吨,其中名优茶64.8吨,实现产值1620万元。三是中药材产业上,积极为种植大户解决生产用地和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制定了单项考核奖励和加分奖励的双奖政策,有力的调动了全镇各村抓中药材发展的积极性。在高寨子村新建高标准的规范化种植中药材示范园200亩,在大安沟分别建起了黄连规范化移栽示范园200亩、丹参示范园200亩、白术种植示范园60户、乌药示范园70亩。使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861亩,规范化种植面积达到1550亩,全镇参与中药材种植的农户达480户。四是积极实施天津援建项目,种植西洋百合760亩。同时,加班加点完成了600余亩的产业工业园征地工作。
2、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全镇始终把发展劳务经济,打造劳务品牌,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城镇化步伐的途径。镇上建起了劳动技能培训学校,建立建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了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的务工水平。今年,全镇共举办各类农民技术培训班5次,参训人员2200余人次,全镇外出务工人员达到4874人,其中有序输出1830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4000余万元。
3、切实做好灾后重建期间的社会稳定工作。镇上坚持每10天报告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进度,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认真进行梳理归类,专题研究,逐件弄清情况,提出解决方案,明确责任,落实专人逐一解决。目前,全镇似稳定,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五、存在问题及今后打算 存在问题:
1、灾民建房户数多,政策变化太快,前后不一,影响建房补助款发放;
2、本地建房技工、劳力资源有限,影响灾民建房进度;
3、重建工作中因下调地基、划分边界等引发的矛盾增多,影响正常建房;
以上因素大大影响了灾后重建步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围绕这些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快重建进度。
1、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确保镇内所有转场、石料厂开足马力生产,并继续从关中调运机砖,最大限度地满足灾民建房需要;
2、加大灾民建房结对帮扶力度,镇村干部实行“5+2”工作模式跟班作业,加快建房款的发放,及时协调解决灾民建房中存在的困难;
3、妥善安臵好困难群众过冬生活和临时救济,所有救灾物资优先安排五保户、低保户和残疾人员,保证全镇困难群众都能安全越冬;
7.灾后重建实践报告 篇七
摘要:
回想起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的那场惊天大地震,虽然让我们记忆犹新,然而,更让我们四川人民,甚至的全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是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在国家主席胡敬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切关怀下,全国各省近600亿的捐款投向灾区,对口支援建设也承载着全国人民的心与关怀灾区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而北川经过了三年的灾后重建已改变了面貌,在基础设施、建筑房屋、道路桥梁、通信设施、学校教育等方面重建了北川新家园,重建了心灵是新家园,以崭新的面貌向世人战士北川的不屈与坚强。
关键词:北川 灾后重建 新县城 吉娜羌寨
一、实践调查的目的及背景
在大地震发生后四年后,北川等灾区灾后重建进行到了一定的阶段,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绵阳师范学院组织了一个实践学习活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则为实践活动的其中一小组,我们此次前往北川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调查了解北川灾后重建的相关情况,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以及灾后重建与老北川的对比等问题,让人们更好更直观地了解北川人民的生活现状与生产方式,让北川是灾后重建工作能更好更快的进行!
二、实践的时间、地点、对象及范围
此次实践活动的时间为2012年7月22日全天,地点为绵阳市北川县,时间路线为北川新县城到吉娜羌族,再至安昌镇,实践的对象和范围是北川县灾后重建情况,包括师弟考察、人员的专访、访谈、活动的参与等。
三、实践小组人员的组成
本实践小组共有3名成员,来自绵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有王雪平和及其同班其他两名同学共同参加此次的实践活动。
四、实践调查方法
此次社会实践调查采用了访谈法、文献法、观察法等调查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听报告、访谈等形式来获取北川灾后重建的状况与信息。
五、实践的基本情况
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不能忘却四年前的大地震,更要关注、关心受灾群众的现在生活状况,以及是否恢复到震前的生活生产水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实践小组运用所学知识实地的考察当地的灾后重建状况,建设成就、经验、具体认识、启示及不足。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从绵阳到北川的道路情况相当的顺畅,经过将近50分钟左右就来到了山东援建北川新县城的施工现场,暨原安县板凳桥,新县城新址位于安昌镇以东约2公里处,中心地势平坦开阔,四周低山丘陵环抱,安昌河自西北向东南穿城而过,自然条件较好。到达北川新县城之后,老师带队一起参观了北川新县城,新县城由山东省援建,“东纵九路”可以看出新县城的交通网络相当完善。此举一来体现了东部援助西部,团结合作共谋发展的精神。二来完善了城市路网,充分避免了以后交通的拥堵,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另一方面,新县城的绿化水平较高,新县城的整个安昌江沿岸都将被打造成50~120米宽的森林主题公园,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同时净化空气,为建设宜居城市提供一个重要因素。近观新县城,建筑排列整齐有序,色彩统一,既加入了现代的设计元素,又保留了古朴大气的风格。由观察以及了解得知,北川新县城建筑整体采用全现浇框架结构,大大提高了抗震级别,按照宣传公示栏所说,将达到8度抗震烈度。建设中的北川大道,大道据目测宽度应该在50~60米之间,按照绵阳市统一规划设计为三组绿化带,一来有效降低尘土、净化空气,二来有效分割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和行人,三来扩建弹性大,即使日后需要扩宽,也有充足的绿化带可供扩建,而不用搬迁周边建筑。一个标志性建筑标志“禹王桥”也立于新县城之中,因大禹而得名,建筑结构采用的是假斗拱结构,虽然不是真斗拱,但是只要能具有斗拱结构的神韵即可。禹王桥不仅强调了行人的通过性,更注重了商业性和观赏性。在桥的内部,设计了缓坡作为残疾人通道,方便轮椅通行。在中部的大拱之上,设计了视野宽阔的观景平台,红漆的中式栏杆,淡黄的庭柱,精致的宫灯,横梁上的水墨画,唐宋的风韵再现。在主通道的两侧,适当的布置了店铺,应该是以后作为商业经营使用,利用桥上的景观提高收益。过了新县城,我们来到了“中国心”志愿者团队办公室举行了实践基地的授牌仪式,并了解到了丰富的北川灾后重建的情况等。
下一站是吉娜羌族,在吉娜羌族我们感受到浓郁的羌族文化,包括服饰、饮食、生活等方面。这个被誉为云端上的民族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从交流中得知现在的羌族人民,特别是生活在吉娜羌族的人民大多数靠卖小工艺品、饰品为主要生活来源,发展商业,而耕地大多数已经丧失,大部分羌族人民都不以耕地为生。羌族主要的建筑——碉楼。以前碉楼主要用于避难、躲避战争、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密道通往碉楼。只要灾难,战争袭来,居民就会聚集到碉楼当中,然而现在的碉楼主要是观光、欣赏的作用。关于羌族内包含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虽有个别在保护和记录,但远远不能影响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名族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最后我们实践团队前往安昌镇二小与小朋友开展一场心连心友谊活动,在活动中我们拉近了与当地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了解到了丰富的、真实的、第一手的资料和情况,了解北川灾后重建特别是小学建设的这方面的主要情况。活动中有各种形式的活动,大学生实践团队带来了歌曲、健美操、配乐、诗歌朗诵等节目,也与当地小朋友开展了许多益智活动,训练团队精神的游戏,最后我们大学生实践团队还把自愿捐赠的书籍、课外读物、笔记本、水性笔等赠送给当地小朋友,并相互交换了联系方式,让这座爱心之桥、友谊之桥心连心、手牵手地长久维系在一起。
六、北川灾后重建的成果
1、居民建筑群高质量竣工
北川新县城给世人一个崭新的面貌,刚进入新县城,印象最深刻、视觉冲击最大的就是整齐、庞大的居民建筑群。从整体上看,居民建筑群整体规划合理,选址适宜,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北川新县城的整体规划,也满足了北川人民的住房需要,保证了每人每户的有较大的住房面积,相比地震之前,人民的住房面积大大增加,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这也是灾后重建重要成果之一。
从个体上看,居民建筑群及其北川、羌族的地域、民族特色、房屋的设计排列有特点、有规划,而起建筑的一楼都统一规划为商铺,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工商业的发展。从促进北川县城发展的角度把住房面积与商用面积很好的相结合,提高看当地人民的收入,促进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拉动了北川经济的发展。
2、新县城道路合理规划建设
北川新县城内的道路规划合理。建设质量高,这大大方便了北川人民的出行,也有利外来的参观者、投资者的交通出行,因为道路是一个城市较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只有道路畅通,才可能带来商机带来发展。
就北川大道为列来说,县城中的北川大道,目测宽度约为50—60米之间,按照绵阳市统一规划设计为三组绿化带,一来有效降低了尘土,净化了空气,二来有效的分割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和行人。三来扩建弹性大,即使日后需要扩建,也有充足的绿化带可以扩建,而不用搬迁周边的建筑,四来符合北川新县城的整体规划,使得道路、住房、城市建筑标志、公共设施、绿化面积更具有一致性,协调性。从整体规划鸟瞰图来看,北川新县城的道理“东纵九路”,即完善了整个交通网络,也体现东部援建西部,团结合作共谋发展的精神。
3、新县城绿化覆盖面积高
绿化面积、公共绿地面积是一个很能体现城市发展情况、居民人均生活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就河堤的绿化工作来举例说明,新县城的绿化工作做得相当到位,整个河堤沿河栽种荷兰柳。配套设置3米宽的草坪作为绿化带。堤坡按照方格状划分,在方格之中用绿草填充,虽说成本高,但一来美化环境,改善局部小气候,净化空气;二来可以拦蓄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削减流量,有利于河道防洪泄洪。可谓考虑非常到位。
4、区域经济合作趋势加强。北川新县城永昌镇城市总体布局为“一廊、一环、一带、一轴”。一廊为安昌河河谷生态廊道;一环为沿新北川大道和新川路形成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环;一带为永昌河城市景观带;一轴为包含羌族特色商业街、抗震纪念园和文化中心等重要设施的城市空间轴线。一条绵安北快速通道贯穿了涪城区、安县和北川的县城,从涪城区绵兴路交岔路口出发到安县县城花荄约15公里,到北川新县城约30公里,距离中心主城区和安县县城距离都很近,那么由此带来的经济提携效果明显。绵阳市政府计划沿此线路打造精品旅游走廊,北川新县城对面的山,既是王保长故乡寻龙山龙隐镇,同时,寻龙山也是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潜力巨大。远一点的有千佛山、猿王洞、佛叶洞、白水湖都是此线路上的大型景区,在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配合下,北川的经济,尤其是旅游业势必会得到长足的发展。既然重点是在发展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工业对于环境的破坏降到了最低,整个北川青山绿水的局面将会继续维持,植被和河流将会得到最充分的保护,加之人口稀疏,对环境的压力小,清静的氛围适合人们休闲度假。
5、基础设施建设完备,设计理念超前,规划合理。
北川新县城规划整齐,建筑色彩统一,风格古朴大方。最重要的是房屋密度适中,楼间距相对较大,充分的减少了居住者在居住时的压抑感和局促感。房屋抗震烈度高,经本人观察,所有房屋全部采用钢筋混泥土框架全现浇,因为在施工现场我们没有找到一块预置板,同时在在建房附近观察也未发现使用预置板。所有线缆全部埋入地下,天空中没有了蜘蛛网,营造了一种整洁美。宽广的绿化带和沿江公园营造了轻松良好的居住环境。地砖铺设合理,所有建成地段全部采用黑色透水磨砂砖,又在其中辅之以黄色凸痕地砖作为盲道,起到了防滑和排水的作用,同时方便了行人出行。地面排水设施完备,根据本人目测观察,所有道路下全部贯通下水道系统,主水管直径1米左右。生活设施完备,车站、医院、学校、警察局、消防局一应俱全。
6、建设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
在新北川的建设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具体体现在安居房“交钥匙”工程。意思就是说,今后到这个县城居住的原北川县的居民,一方面可以免费拿到钥匙,直接居住;另一方面,因为所有的安居房都是经过简单装修的,可以免去居民的装修开支。同时也会同相关部门,简化办理房产手续的程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7、重视学校教学设施及质量
针对小学教育这个块,在北川县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在教学楼重建的方面得到了极大的体现,包括教学楼、宿舍楼、食堂都基本重建完毕。
把村小学撤销、合并为县、乡、镇小学,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的质量和师资的水平。
七、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1、房屋建设千篇一律
虽然城市内建筑都是仿羌族居民风格设计,但是所有的建筑,无论从户型,还是小哦能够外观风格上来说,基本上是没什么差异的,就只一点来说,建筑的个性化缺失!
应该在保持相对统一的风格下,提倡个性化发展,稍微的一些变化和区别,更好的划分出新县城的各个功能区域,也使得整体规划更加合理,居民及外来参观者,考察者的辨识力更为强烈。
2、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系统的传承与保护
就吉娜羌寨中的羌文化来说,那些传统的文化、技巧都是瑰宝,而今这些丰富的、宝贵的非物资文化遗产正面临一步步的缺乏与流失。
在建筑上,以前用来避难聚集的碉楼,每家每户都有暗道通往其中,但现在的碉楼只能作为供游客观光、观赏的用途。在人民生活方式上,人民大多都没有了耕地,只有极少部分人,还以耕地为生,到部分居民都是靠贩卖一些小的民族工艺饰品来创造收入。国家有相关的政策,却没有实际性的措施,导致居民只能靠卖小工商业饰品来维持生活。在羌族是传统文化上,只有个别群体自发的收集保护相关的文化信息,没一个专门的组织群体来保护。在这个方面,我觉得国家应该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鼓励更多的人去关注到这个方面,成立专门的组织和团队来保护民族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县城内缺少绿化设施
县城的公园、绿化带主要集中在沿江两岸,县城内部从现在的规划来看,暂时还没有发现大型的公园嘿人森林绿色。所以,应着手规划在县城内部建设有规模的绿地及绿化设施,从另一方面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八、结语
通过这次是的假期活动实践,丰富了我们实践团队成员的课外知识,锻炼了我们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同时体会到了党和国家人们民对绵阳北川的重视和关心,为北川重建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决心要建设一个传承羌文化的新北川。
九、致谢
8.灾后重建先进个人事迹 篇八
中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我是在研究生毕业前夕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因而有幸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走上工作岗位……”6月29日,江苏省扬州市交通局召开全体党员干部大会,2006年才从长安大学道路工程材料学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徐银鸣应邀作先进事迹报告。
“地震发生后,听说要组织人员到绵竹灾区进行援建,需要一名道路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不顾妻子有孕在身,主动请缨。”提起徐银鸣,同事们都很感动,说他一直工作在一线,平常只能通过网络或电话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直至妻子临产前一天才在组织的安排下赶回家。
徐银鸣主要负责绵竹市九龙镇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重建工作。为确保重建工作的科学、准确,入川之初,他与该镇相关人员一道,冒着余震频发的危险,深入基层调研,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走遍了全镇的每一个村组,对5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4个行政村所属的90公里农村公路的宽度、受损程度、基层组织和群众愿望等情况了如指掌。
9.灾后重建交流发言材料 篇九
中共冶力关镇委员会 冶力关镇人民政府
(2014年8月29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冶力关镇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情况作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工作目前开展的情况
“7〃22”岷县漳县6.6级地震主要波及冶力关镇9个村41个自然社,池沟村和葸家村两个灾后重建易地集中安置点96%的搬迁户已完成房屋主体工程。安置点群众用电已经解决,饮水工程正在实施当中,其他基础设施待房屋工程完工后将逐步有序实施。我镇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严格按照县重建办的要求正在稳步有序推进当中。
二、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树立责任意识。一是成立了灾后重建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科级干部包村,一般干部包社的工作体制。同时,各村成立了灾后重建项目部,专门抽调人员驻村蹲点,负责项目建设,督促工程进度。二是项目实施以来通过召开各种形式的动员和宣传会议,向群众广泛宣传灾后重建的建设要求和补助标准,充分发挥群众在灾后 重建中的主体作用。三是对项目建设实行“领导干部负责、党支部参与、包村干部服务”的工作模式,在具体工作中,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尽最大能力满足广大群众的愿望和需求。
(二)靠实责任,认真开展核查。项目实施前,我镇把核查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本着为受灾群众高度负责,为灾后重建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开展了受灾群众的调查排摸工作,为实施灾后重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初步确定的灾后重建户,我镇采取“群众自愿申请、村民民主评议、政府严格审核”的方式,组织专人对房屋受损和困难程度逐一进行评议,无异议后,对建房对象以社为单位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确保重建及维修对象准确无误。
(三)科学规划,统筹有序推进。为了实施好灾后恢复重建任务,我镇坚持项目未动,规划先行的原则,按照《临潭县冶力关镇总体规划(2003-2020)》,结合镇情、村情、社情深入各村社调查研究,完成了《岷县漳县6.6级地震冶力关镇灾区灾后重建规划方案》和《实施方案》。并根据冶力关总体规划要求,结合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思路,严格规定建筑风貌,完成村容村貌的整治工作,借力灾后重建工作,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四)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自项目实施以来,工作组成员对群众住房建设的关键环节、防震措施、工程质量等方面深入重建户进行现场指导,随时随地指导和监督施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一是确定了项目实施时间和项目竣工时间。建设当中广大群众热情高涨,为了按期完工,提前谋划、备材备料。二是规定了项目建设程序,重建农户建房前必需由工作组实地考察,符合修建条件后,经统一下线,方可动工修建。三是严把建筑质量关,根据灾后抗震标准,加强项目工程质量管理,所有重建户必须挖井桩、铸圈梁、打上下构造柱,确保恢复重建后的居民住宅、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各项工程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建设质量标准。
(五)为民富民,管好用好资金。我镇采取群众自筹、政府补助、部门配套、亲邻互济、惠农贷款等多种形式,解决群众重建资金后劲不足的问题,镇上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集中使用,捆绑实施,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筹资方式整合各部门资金,发挥整体效益,走出了一条以扶贫资金为主,整合其它涉农项目资金,统一规划,集中优势,重点突破,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在资金发放过程中,实行专款专用,严格按照建设进度拨款,做到资金筹集、管理和核算合理合法,符合规范要求。
三、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镇要以这次观摩会议为契机,借鉴其他兄弟乡镇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团结奋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以抓铁有痕的精神全心全意为民服务。一是积极协调银行部门扩大群众贷款面,解决建房群众资金后劲不足的困难。二是严格做到灾后重建资金专款专用、来往帐目清楚、数据准确、凭证齐全、手续完备。三是全面加快灾后重 3 建步伐和力度,尤其要快速跟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不断推进灾后重建工作取新突破、再上新台阶,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最快的进度,最好的服务为灾区的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10.灾后重建倡议书 篇十
6月3日至8日,我市遭受50年一遇的洪水袭击。我镇在这次洪灾中,17个行政村全部受灾。受灾人口达2.1万人,占全镇总人口的63.6%,民房损坏、公路塌方、闭路电视、移动通信全部中断,农林受灾,工矿停产,全镇直接经济损失达5260万元。
灾情发生后,镇党委、政府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和带领全镇人民齐心协力,奋力抗灾,涌现出了大量“舍小家,为大家”的抗洪救灾先进事迹,取得了无一人员伤亡、损失降到最低的阶段性胜利。当前,供水、供电、通信、闭路全面恢复,交通初步疏通,工矿企业正逐步恢复生产。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今年的汛期还没有结束,我镇地质情况特殊,还极有可能发生二次灾害。防灾形势依然严峻,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任务更加艰巨,还需要我们广大干群继续努力,充分发挥老区人民的智慧与力量,争取防汛救灾的最后胜利。为此,希望广大干部职工及社会各界迎难而上,无私奉献,并向受灾群众伸出援助之手,为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工作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社会主义荣辱观,展示革命老区的新风采。让我们行动起来,个个动手,人人奉献,齐心协力,团结奋战,共同夺取防汛救灾、恢复生产、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
11.灾后重建方案 篇十一
损毁农村民房恢复重建实施方案
7月16日至25日,我省先后两次出现大范围、长历时、高强度降雨过程,引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多种次生灾害,造成大量农村民房倒塌或严重损坏。为了切实做好农村民房恢复重建工作,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特制订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农村民房恢复重建工作,坚持“政府指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原则,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加大投入,加快进度,力争入冬前基本完成恢复重建任务。
一是坚持自力更生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原则。受灾群众是住房恢复重建的主体,在自力更生、自筹资金的基础上,各级政府给予适当补助,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财政给予贴息支持。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开展对口支援和捐赠活动,援助受灾地区搞好恢复重建。
二是坚持科学规划、合理选址、择优房型、提高质量的原则。从各地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坚决避开洪水、断层、泥石流和滑坡等危险区。提倡采用建设部门推荐的设计图纸,提高住房质量。
三是坚持恢复重建与农村危房改造、廉租房建设、生态移民搬迁、扶贫移民搬迁以及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重建户进入城镇,既解决受灾群众的住房问题,又促进城镇化建设。
四是坚持分类施救、突出重点的原则。统筹安排建房补助资金,对重灾区给予适当倾斜。根据受灾群众的实际,实施分类救助,保障救助重点。
五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合理确定救助对象和救助标准,严格执行政策,加强民主监督,杜绝暗箱操作、以权谋私、优亲厚友等现象发生。
二、补助政策
(一)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需要重建的重灾户,每户在国家补助的基础上,省、市、县按照5︰3︰2的比例再补助1万元。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县级补助资金由省财政承担。对居住在深山半坡、狭窄深沟、低洼地、河道(滩)旁、滑坡点等危险地带但房屋并未受损的农户,由国土部门牵头,进行科学规划,分步骤、分阶段实施搬迁,不列入此次灾后重建补助范围。
(二)一般损坏房屋需要维修加固的受灾户,每户在国家补助的基础上,省、市、县再补助1000元,其中省财政补助500元。
(三)对房屋倒塌的“五保户”和“三孤”人员,原则上不再重新建房,由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补助资金下拨敬老院。
三、扶持措施
(一)金融机构开设农村受灾群众建房贷款业务,省财政安排资金,给予3年贴息支持。
(二)省发改委、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林业厅、省扶贫开发办、省物价局等部门从各自职责出发,出台优惠政策,支持灾后重建。
(三)组织西安、榆林等灾情较轻、财力较好的市以及省属国有企业、中央驻陕企业、中省金融机构,对口支援安康市汉滨区、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白河县,商洛市山阳县、丹凤县、商南县,汉中市镇巴县、宁强县、勉县等11个重灾县(区)开展恢复重建,每个县援助2000-3000万元,对农村低保户、低收入户和“三无”户建房每户再补助1万元。西安市、榆林市各对口支援1个县,省属国有企业、中央驻陕企业对口支援8个县,中、省金融机构对口支援1个县。
(四)广泛开展救灾捐赠活动,捐赠资金全部用于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和倒损房屋恢复重建。陕南三市募集的捐赠资金由各市安排使用,其他各市募集的捐赠资金全部上解省救灾募捐办公室,由省救灾和灾后重建领导小组统筹安排使用。省红十字会和省慈善协会接收的捐赠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根据全省救灾工作需要和灾后重建规划,商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统筹安排使用。
四、重建时限
农村受灾民房恢复重建工作从2010年8月启动实施,力争在2010年12月底前基本完成,规模较大的集中重建必须在2011年5月底前完成。
五、组织机构
成立省“7〃18”、“7〃23”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农村民房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民政厅厅长曹莉莉同志任组长,省民政厅副厅长李保存、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许龙发同志任副组长,省发改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卫生厅、省国资委、省扶贫开发办、省金融办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民政厅,由李保存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省民政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抽调必要的工作人员集中办公。
省民政厅职责:核实因灾倒塌和损坏房屋数量;指导督促市县搞好灾后民房恢复重建工作;及时提出中、省农村民房重建资金和捐赠资金分配意见,对资金使用管理进行监督检查;负责处理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省发改委职责:做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生态移民搬迁项目与农村民房恢复重建的衔接工作。
省财政厅职责:及时下拨各类重建资金;会同省发改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扶贫开发办等单位,统筹安排生态移民搬迁、扶贫移民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
省国土资源厅职责:搞好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牵头制订陕南山区移民搬迁总体规划,保障灾区民房重建用地。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职责:负责灾区民房重建和集中安置点规划选址,加强建材和建筑质量监管,协调解决施工队伍及建材供应等。
省卫生厅职责:负责灾区卫生防疫工作,搞好集中重建点乡镇卫生院和行政村卫生室规划建设。
省国资委职责:组织协调省属国有企业、中央驻陕企业开展对口支援。
省金融办职责:协调组织中、省金融机构开展对口支援。
六、组织实施
(一)摸清底数,建立台帐。市、县民政部门对倒塌、损坏房屋进行全面排查,摸清需要重建和维修加固的房屋数量,建立台帐,为实施恢复重建提供依据。
(二)核定对象,落实到户。严格按照受灾群众自愿申请、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监督委员会评议、村民委员会审查上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级民政部门确认、县(区)人民政府审批的程序,确定补助对象,实行“三榜”公示,接受各方监督。
(三)制订规划,细化方案。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抗震设防标准制订重建方案,新建住房均采用砖混结构或砖木结构,确保符合避灾、防灾、抗灾要求。对集中重建点的农村道路、供水供电、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同步规划实施。各市、县受灾民房恢复重建方案于8月底前完成,上报省民政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备案。
【巩固灾后重建成果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灾后重建通讯稿10-09
村庄灾后重建规划10-24
灾后恢复重建情况的报告08-20
灾后重建工作汇报防汛抗灾09-24
某县抗洪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汇报09-12
扩大内需灾后重建监督检查工作简报11-11
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扩大成果09-08
巩固“两基”成果 办人民满意教育08-07
会议讲话:巩固好卫生县城创建成果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