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4年级数学试卷

2024-08-04

苏教版4年级数学试卷(精选15篇)

1.苏教版4年级数学试卷 篇一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期中综合练习题(4)(无答案)

一、填空题。

(28分)

1、375÷2的商是()位数,375÷5的商最高位在()位。75×40的积是()位数,积的末尾有()个02、□60÷4要使商是两位数,□最大填();要使商是三位数,□最小填()。

3、4□8÷2中,要使商的中间有0,□里可以填()。

4、在平移运动后的()内画“—”,在旋转运动后的()内画“○”。

①开锁()

②拨算珠()

③翻书()

④推拉抽屉()

⑤打针()

⑥螺旋浆的运动()

5、2008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我国的教师节在()月份,这个月有()天。我国的建军节是八月一日,在第()季度,这个季度有()天。

6、4年=()个月

28个月=()年零()个月

3千米=()米

5000千克=()吨

7、韩泰集团今年第二季度平均每天节约用水20吨,第二季度大约共节约用水()吨。

8、从8时到12时,李师傅共加工480个零件,平均每小时加工()个零件。

9、□÷○=14……8,○最小是()。当○最小时,□是()。

二、判断题。

(5分)

1、75×48=48×75。

()

2、0乘任何数得0,0除以任何数也得0。

()

3、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定是闰年。

()

4、848÷4÷2=848÷8。

()

5、平年和闰年下半年天数一样多。

()

三、选择。

(5分)

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

①两位数

②三位数

③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两位数

2、小红4分钟做了120个仰卧起坐,小明3分钟做了117个仰卧起坐。他们俩谁做得快一些?()。

①小红快

②小明快

③一样快

④无法比较

3、被除数中间有0,商的中间()。

①一定有0

②没有0

③可能有04、()的得数比2800大,比4000小。

①78×45

②34×23

③72×85

④42×685、在1964年、1978年、1995年、1996年、2001年、2100年中,闰年有()个。

①1

②2

③3

④4

四、操作题(8分)

1、连一连:

把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成右边的样子,下面的图形分别是从哪一面看到的?用线练一练。

从正面看

从侧面看

从上面看

2、按要求填一填、画一画。

来源:http:///tiku/

(1)、向()平移了()格。

(2)、向()平移了()格。

(3)、将

向左平移4格。

四、计算。

(22分)

1、口算。(6分)

32×10=

50×60=

0÷2=

500÷5=

460÷2=

85-57=

10×65=

36+43=

0×78=

11×70=

800÷4=

65+0=

2、用竖式计算,加★的验算。(16分)

75×23=

79×50=

★63×25=

864÷9=

418÷4=

★361÷3=

六、解决问题。

(5+5+5+5+6+6=32分)

1、2、小明与小华4天共写了160个毛笔字,平均每人每天写多少个?

3、王刚背英语单词,平均每天背5个单词,照这样计算,七、八两个月他一共可背多少个单词?

来源:http:///tiku/

4、一个计算器35元,一台电脑的价钱是这个计算器的90倍,买一台电脑和一个计算器一共需要多少元?

5、6、订一份电视节目报半年需要18元,张叔叔想订阅三个季度的电视节目报,需要多少钱?有线电视收视维护每月16元,全年要多少钱?

2.苏教版4年级数学试卷 篇二

一、完善教学内容的过程性,内容增删移动更加合理

课标2011版苏教小学数学教材调整最直观的一点变化就是:开本大了,单元少了,体例变了,内容结构发生了变化。当然, 教师更应当注意其中发生的隐性变化,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更具连贯性,内容编排更加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等。在课程内容编排方面,更加注重突出知识点实质,比如统计图取消箭头,几何部分知识点按照体、面、线、点的结构顺序进行编排,等等。课标2011版苏教教材更加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教学内容表述以及教学方式上有了更多改变,比如“平行” 概念中“在同一平面内”的表述改变为“像这样”、选择并丰富适合低年级学生的素材(童话、情境图等)以引发学生动机。其中, 课标2011版教材在“你知道吗”专栏,为学生们讲解了很多数学应用的背景材料和数学史料。例如二下教学单元中,讲解时间单位时,学生们从中了解历史长河中计时工具的演变发展;认识方向时,学会基础的方向判断知识;等等。学习难度也有所降低, 比如实验教材三年级部分的“观察物体”整合后移至四年级上册,“运动与身体变化(统计)”移动到四年级上册,“24时计时法”“年月日”合并到三下集中学习等。

二、加强直观和操作活动,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与策略意识

1. 增强教学内容弹性,设置丰富的“动手”专栏内容

为了增强教学内容弹性,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从教学中取得进步,新课标2011版教材设置并不断丰富了专栏内容,如“动手做”“思考题”“综合与实践”等栏目就是其中的典型。 教材修订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精心选择调整“综合与实践” 活动的教学内容,使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 所知所感,启发学生从中进行有条理、有深度的思考,活跃氛围, 进而有效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善。其中,二年级上册安排的两次“综合与实践”活动,包括“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体上的 ‘尺’”。前者在实验教材的基础上有所变动,进一步关注学生操作的自主性。至于后者则安排在“厘米和米”单元后进行教学,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身体“尺”的概念,经历身体“尺”量常见物体等过程之后,使学生获得长度测量的应用经验,进而培养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2. 设置数据收集和整理知识单元,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

关注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编排的特色之一。新课标2011版教材在“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这一方面,其特点有四:(1)经历标准分类的过程。分类是数据整理的基本方法,在一年级上册初步接触简单分类方法的基础上, 该单元单独安排例题教学分类标准,使学生从数据整理的体验切身体会到分类标准与结果之间的联系。(2) 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新教材知识点更加关注数学应用问题的解决,教学内容提出了诸多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数据统计方法。比如,最喜欢的体育活动的统计、汇总课程表中各学科出现频次等。这些涉及调查、实验、资料查阅的简单数据整理活动,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能够使学生从生活化、问题化的知识情境中更清晰地体验、掌握数据收集的一般过程和方法。(3)经历自述数据分类的过程。为培养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新教材将统计表、统计图和统计量等知识点延后至四年级学习,在第一学段则选择引导学生自述数据分类的方法进行教学。这不仅为学生描述数据提供了更具开放性的思路,也有助于学生归纳总结数据分类的过程和方法,使其产生对数学统计的兴趣。(4)经历简单的数据分析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是统计单元编排的核心思路。为此,单元末尾设计了相关问题,要求学生思考数据统计结果,从数据分析中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三、启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新版教材更加重视探索、发现、总结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 希望通过难易度适中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初步感悟由个别现象概括出一般数学结论的过程和方法,进而获得简单数学规律的探究经验,实现合情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这一教育理念,在二上“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三下探索乘法计算规律的专题活动等处均有所体现。比如前者就安排有练习,学生联系图示, 比较计算结果以及图形阴影和空白面积的变化。经过一番思考与模拟计算,多数学生就能够从中发现图形和算式之间的联系, 在总结发现简单规律的过程中获得乐趣,探究、创造的意识也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掌握教材编排、教育理念的变化并深入挖掘相关知识情境,丰富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活跃学习氛围,更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数学应用水平的提升,促进数学知识的吸收。

摘要:新课标2011版苏教小学数学低年级教材与实验教材相比,最重要的三点特征表现为:内容增删移动完善了教学内容的过程性;加强了直观和操作活动,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与策略意识;启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数学,低年级,教材

参考文献

[1]潘淑芬,王卫东.有效的教学设计需整体性的教学主线[J].小学教学研究,2013(04).

3.苏教版4年级数学试卷 篇三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与合”,是从认数里抽取出来单独设置的,这样的教材编排充分体现了“分与合”这部分内容在本阶段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它是学习10以内加减法的前提。在学习10以内数分与合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帮助学生建构10以内加减法的算法,这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和探索的过程。

第二,它是认识20以内数的思想基础。学生习惯于从“分”与“合”的角度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例如:12里面有1个十和2个一,19可以分成10和9等等,这些都是“分”与“合”的思想。

第三,它为进一步学习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做铺垫。进位加中需要将一个加数“分一分”再和另一个加数“合一合”凑成十,退位减中需要将被减数或者减数“分一分”再进行计算。

2学情分析。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并且已经积累了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部分学生甚至有了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经验,可以通过计算直接得出分与合的结果。但是他们大都是对计算结果的提取,如果提及方法或过程他们则难以完满回答。

本单元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就是“分”与“合”的思想,在生活中这种思想还是比较普遍的。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算理,会比较容易。

3重难点分析。

能够识记、理解、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基本知识要求,也是教学的重点,虽然教材的安排大致分为7以内的分与合和8~10的分与合这两个阶段进行,但其实在教学每个数的分与合时,都有各自其侧重点的不同,这种不同并不在于知识结果本身。而在于过程目标的差异。

4、5的组成重点是理解“分”与“合”的思想;6、7的组成侧重引导学生体会“有序”:8、9的组成要求学生运用“有序”的思考方式进行探索;10的组成则要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探索、推想。

本单元教学,操作是主要的教学策略,其教学难点在于数学思想的渗透、思维方式的转变。如何将“分”与“合”的思想内化为学生认识数、进行计算的基本思想方法,如何引导、帮助学生养成“有序、有条理”的思维习惯,这些都是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2~5的分与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探索和掌握2~5的分与合,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2-5各数的分与合。

教学难点:“分”“合”的思想。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桃子图片,猴子图片,圆片。

教学设计:

(一)教学4的分与合

师:猴妈妈有两个猴宝宝,出示两个猴宝宝图片(贴有名字:多多和乐乐)。一天猴妈妈拿来4只桃子分给她的两个猴宝宝吃。

课件展示:第一次分完,多多就大叫:我不同意我不同意。

师:猜猜看,第一次猴妈妈是怎么分的?可以用桃子图片摆一摆。

学生用桃子图片摆一摆,并汇报:多多分到1个,乐乐分到3个。多多分到的比乐乐少,所以多多不同意。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思考把4个桃子怎样分,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趣味性,又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片段2:

课件展示:

乐乐说:那怎么办呢?

4.苏教版4年级数学试卷 篇四

基础卷:轻松得胜

一、智慧补白。

(1分×24=24分)

⒈1kg=

g

kg+3

kg=

g

6000g-3kg=

g

⒉□÷10=8……☆,☆最大是,这时□是。

⒊10个千是

一千是

个百

个十是100

⒋2个千、3个百、6个十和5个一组成,读作。

⒌与6000相邻的两个数分别是

和。

开门:上午9:00

关门:晚上11:00

⒍20时就是晚上

时,下午4点是

时,当天24时就是第二天的时。

⒎KFC店每天营业时间是

小时。

⒏长方形长13cm,宽7cm,周长是

厘米,与它周长相等的正方形的边长是

厘米。

⒐魔术师的袋子里只有3个红球,从中任意摸一个球,摸出来的球

是红球,是黄球;如果往袋子里加1个黄球,再从中任意摸一个球,摸出来的球

是红球,是黄球。(填“可能”、“不可能”或“一定”)

⒑把圆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均分成份,每份是它的。

二、明智选择:请将一个最合适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2分×5=10分)

⒈正方形的()相等。

A.对边

B.邻边

C.四个角

D.以上答案都可以

⒉奶奶每天坚持晨练1()。

A.分钟

B.秒

C.小时

D.以上答案都可以

⒊48÷3÷2的得数与下面()的得数相等。

A.48÷5

B.48÷6

C.48÷8

D.84÷6

⒋15枚图钉大约重10g,()枚图钉大约重20g。

A.30

B.20

C.10

⒌340×5的积的末尾有()个0。

A.1

B.2

C.3

D.4

三、无误计算。

(计34分)

⒈直接写得数。(1分×16=16分)

66÷2=

48÷4=

84÷4=

88÷4=

35+42=

17+65=

50-44=

96-50=

160×2×0=

3×17=

3×170=

100+0×12=

2000+300=

5000+3000=

+=

-=

⒉列竖式计算,带★号的要验算。(3分×6=18分)

61÷2=

★71÷5=

★84÷4=

254×6=

208×4=

540×6=

四、数形结合。

(6分+6分+4分=16分,第1题用两种方法解答的各加1分)

?只

20只

大?岁

7岁

明明

爷爷

是明明的9倍

⒈⑴

⒉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6cm

102dm

40m

是长的一半

102dm

cm

小朋友,你能分别画出每幅图从正面和侧面看到的图形吗?

⒊画一画。

正面

侧面

我今天中午运了98人,每次最多坐8人。

五、解决问题。

(4分×4=16分)

⒈算算最少运了几次?

⒉一只母鸡平均每月产蛋26个。照这样,5只母鸡4个月可以产蛋多少个?

⒊先画一画,再解决问题。(选做3题,全做对另加2分)

⑴把右图的涂上红色,涂上蓝色。

⑵涂色部分一共是它的几分之几?

⑶蓝色比红色部分多它的几分之几?

⑷没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几?

⒋淮安中欣国际实验学校有幢五层的宿舍楼,每层有13个宿舍,每个宿舍住8人,一共可以住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能力卷:智力冲浪

六、挑战空白。

(1分×10=10分)

⒈可爱的Hotel今天9岁,她骑着重12的自行车陪妈妈去买了一只8000的大西瓜,足足花了20

才背回家。

⒉最大的四位数是,最小的五位数是,它们相差。

⒊用2个8和2个0组成只读出一个“零”的四位数

或。

⒋2□0×6,□里填

时,积的末尾只有2个0。

⒌用6个边长5cm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最小是。)

七、数形结合。

(2分×3=6分)

⒈把2、4、6、8四个数字分别填进□里,⒉

⑴要使乘积最大,□□□×□=

⑵要使乘积最小,□□□×□=

⒊按要求给球涂色。

经常摸到

黑球

摸到的都是黑球

偶尔摸到黑球

一个黑球也没摸到

摸到的一定是红球

偶尔摸到一个红球

八、小小数学家。

(2分×2=4分。选做2题,全做对另加2分)

哪家饭店的营业时间长?长多少?

⒈这是两家酒店的营业时间。

“一品香”饭店营业时间

10:30~14:00

17:30~24:00

“久久香”饭店

营业时间

9:00~21:00

⒉小马虎在计算一个数除以5时,误将这个数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看颠倒了,结果是11余2,正确的计算结果应该是多少?

全部做完了别忘了仔细检查哦!

5.苏教版4年级数学试卷 篇五

三维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在说明分数所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能力,通过课前预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难点:理解、抽象出单位“1”。

教学资源

学生经验:三年级时,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已经学会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

教师准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学生:水彩笔一枝。

预习作业设计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说出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

2、阅读书本P36页,思考:

什么是单位“1”?什么样的数叫做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在书上划出来)

3、你还知道分数的哪些知识?还有什么疑惑?

调整反思

一、揭示课题,分享预习成果。

小组内交流预习作业。

一、揭示课题,分享预习成果。

1.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2.学生交流预习作业,老师巡视。

我的想法:

预习单设计遵循“整体预习”理念,让学生充分进行预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思想。

二、全班交流,提炼建模。

1.分数的意义。

2.抽象出单位“1”,结合例题和生活实例说一说。

3.尝试说一说。

完成书本P37(3),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4.学生说说什么是分数单位。

师生、生生互动。

二、全班交流,提炼建模。

1.提问:什么样的数叫做分数?

2.追问:你怎么理解单位“1”?

3.说说分数的意义

结合书本P37(3),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第3题。

师:到底是把“一小时”看作单位“1”还是把“一节课”看作单位“1”呢?

4.提问:通过预习你还知道了什么?(教学分数单位)

(1)师生互动完成练一练。

(2)生生互动:学生说一个分数,其他人说说它的分数单位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教师追问:你们是怎样找到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的?

(3)考考你:,(A、n、m为非0自然数)

5.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惑?

我的想法:

在学生充分预习后,直接抛出本课重点问题,一下子抓住“心脏”展开讨论,在及时的反馈中巩固分数的意义及相关知识。我利用相关信息帮助学生体会学习“分数的意义”的现实意义,练习六第3题的第(3)小题使学生认识的难点,通过画直观的钟面图,让学生认识到一节课的时间与1小时的关系。接着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巩固分数单位的认识,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并通过“考考你”的两题帮助学生抽象出问题的本质,使学生掌握问题的精髓。

三、分层练习,巩固内化。

1、学生完成练习六的2、4、5

第4题:学生交流如何找到

这个点的,方法是什么。

第2题:同样都是,由于被看成单位“1”的桃子的个数不同,表示这样的两份的桃子的个数也就不同。

第5题:

学生说说怎么填的?

三、分层练习,巩固内化。

1、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巡视。

2、交流反馈。

第4题:

让学生明确,在直线上,用0到1这段表示单位“1”。

第2题:

提问:同样都是,可为什么涂色的桃子的个数不一样呢?

使学生明确:因为单位“1”不同,所以涂色桃子的个数就不同。

第5题:

提问:这次单位“1”一样吗?那为什么得到的分数却不同呢?

使学生明确:尽管单位“1”一样,由于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表示一份的分数也不同。

我的想法:

通过让学生进行书本三道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认识,学生在交流中发生碰撞,点燃思维的火花,把本课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数学认知。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课堂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P24页第1、3和第4题。

2、思维拓展:

观察上面的图形,阴影部分占长方形的,占正方形的,占整个图形的。

家庭作业:

《一课一练》P26(2、3、4、智力冲浪)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教师巡视,辅导学困生。

6.苏教版4年级数学试卷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直观图形,使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能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

2.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探究数学问题。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发展数感。

二、学情分析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2011新课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除法的关系之后教学的。教材安排的例题也是利用学生对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的已有认识,通过在图形里涂色,先后引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由于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高段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真分数假分数概念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经历涂一涂等活动,化抽象为直观,“涂”出一个本质——真分数和假分数和整数一样都是计数单位的累加。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假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看图让学生回忆起《西游记》中的〈真假美猴王〉和本班学生平时学习的图片,让学生知美猴王有真假,同学们学习也有真假。从而引入课题,分数也有真假,提高学习的好奇心,探究真假分数。

活动2【复习】迁移引新。

31、和

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32、说出、、的分数单位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活动3【新授】操作研究

1、把一个圆看作单位“1”,分别涂色表示它下面的分数,涂完后小组说说每个分的组成5

先独立想一想,然后动手涂色,并说说每个分数的组成。

2.涂色表示

出示问题:现在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了几份?一个单位“1”够了吗?怎么办?

1.独立思考:你能涂色表示出的结果吗?

2.合作研究:怎样用两张圆形纸表示出这个结果?

3.追问:还用这两张圆形纸,你还能表示几分之几?怎样表示?用算式表示是什么?

活动4【讲授】研究

1.独立思考:、、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图里把几个圆看作单位“1”?

2.小组交流:可以用几张圆形纸怎样表示出?

活动5【活动】交流总结

评论

1.观察思考:、、、、、2.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你认为可以把它们分成几类?这样分的理由是什么?

2.归纳总结: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活动6【练习】拓展练习

评论

1.完成书本第54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第55页练习十三第1、2题。

3.拓展练习:

(1)妈妈买了3张同样大小的饼,爸爸、妈妈、小明每人一张,妈妈见小明特别喜欢吃,就把自己的饼分

给小明。爸爸、妈妈、小明分别吃了多少个饼?

(2)要使

是一个假分数,是一个真分数,你知道x是。

活动7【活动】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活动9【活动】板书设计

真分数和假分数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

真分数和假分数

(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

分母相等

7.苏教版4年级数学试卷 篇七

【教材分析】

以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的教学片段。本课《找规律》教学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 的现象。教材通过发现具体现象的周期规律, 对现象里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是“练一练”中的两道习题。

【思考】生活中蕴含周期规律的现象很多, 但单纯出现判断后续情况的却很少见。为此, 我在这两道习题的基础之上, 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 设计了两道开放题, 旨在让学生应用规律, 尝试创造出个性化的周期规律现象,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渗透感恩教育、润泽心灵。

创意一:为老师选饮料

创意情境:学校打算在教师节期间表彰一批优秀教师, 五 (1) 班同学协助做好后勤准备工作。活动前在每位老师的会议桌上摆好雪碧和可乐任意一种饮料。秦老师的座位号是24号, 怎样有规律地摆一摆, 才能让秦老师喝到她喜欢的雪碧饮料呢?

生1:我把28名老师平均分成两份, 前14名老师都分发可乐, 后14名老师都分发雪碧就可以了。

生2:我想以一瓶可乐和一瓶饮料为一组, 根据单双数推理, 只要第2瓶摆雪碧, 那么秦老师的第24瓶肯定也是雪碧。

生3:我以可乐、可乐、雪碧为一组, 24÷3=8 (组) , 秦老师正好是第8组的最后一个, 所以能够喝到雪碧。

……

【“创意一”与“练一练”第1题的对比】“创意一”和“练一练”的第1题都是以两种不同的物体交替出现, 判断此规律后续第几个物体的种类。“创意一”与教材中的练习题不同的 是, 学生要自主设计出周期规律, 并能让此规律符合后续第24个物体的种类。这个练习训练, 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方法的发散思维能力,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创意二:为妈妈串项链

创意情境:老师为每人准备了一瓶彩色的珠子, 有绿色、黄色、蓝色、红色, 按一定的规律串一串项链。想一想, 怎样让你串出的项链更有意义呢?

生1:我想把项链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

生2:我想把项 链送给我 的好朋友。

生3:我想把项链挂到门上。

独立操作……

展示1:妈妈今年36岁, 我就串了36颗珠子。以红 、黄、蓝各一颗为一组, 共串了12组。

展示2:黄色代表美丽的心愿, 所以我以一颗黄色珠为一组, 串了66组, 也就是66颗黄珠子, 送给我的好朋友。希望她能实现愿望, 让在外地打工的妈妈经常回家看看她。

展示3:我们是五 (1) 班, 所以我以5颗绿色和1颗红色为一组, 串了7组, 共35彩珠, 我想把它挂在班级的门把手上。

展示4:爸爸是个司机, 车牌号是213, 所以我以2颗红色、1颗绿色、3颗蓝色为一组, 串4组共24颗彩珠, 挂在爸爸的车上。

……

【“创意二”与“练一练”第2题的对比】“创意二”是以多个不同的物体 (彩珠) 交替组成按一定的规律出现。教材中的练习题是判断后续现象中第18颗和第24颗珠子的颜色。“创意二”更具挑战性和开放性。“怎样串才更有意义呢? ”抛出个性化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学生“量体裁衣”, 既要考虑到每几颗珠子为一组, 确定串几组形成一定的周期变化。另外, 教材中的珠子和“创意一”的项链不同, 项链问题在数学上是个封闭图形, 而教材中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 所以此创 意的设计 注重让学 生操作, 感悟其规律的存在。教育孩子关爱自己的父母、朋友以及班级, 让孩子懂得感恩。

8.苏教版4年级数学试卷 篇八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7-9的乘法口诀和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其中还穿插了乘法竖式、除法竖式,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教学,最后还安排了“算24点”的实践活动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7-9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用口诀计算有关的表内乘、除法。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认识乘、除法的竖式,笔算表内乘除法,特别是除法竖式的掌握。因为除法的竖式和其他3种运算的竖式有很大区别,而且在笔算除法时综合运用了乘法、减法、除法3种运算。

在学本单元知识前学生已经在第一、四单元学习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和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学生学习了这两部分知识后,编制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已经基本掌握,这对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是一个良好的基础,但7-9的乘法口诀和前面的内容有所不同,口诀句数多、数字大、容易混淆,而且学生基础状况参差不齐。可能有的学生早就熟记了口诀表的所有内容,上课时不愿意参与编制口诀的过程,而是急于表现自己;可能有些学生一节课下来也不能熟记口诀。这就要求老师们在课堂教学时,高度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既要让进度快的学生静下心来细细领会口诀的意义,又要让进度慢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积极性,树立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共同进步。

本单元在教学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过程中穿插安排了乘、除法的竖式教学,这样给熟练掌握口诀留下了更充足的时间。乘法竖式的列式方法和已经学过的加、减法竖式形式类似,差别不大。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注意乘得的积要和乘数要相同数位对齐,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乘数没有出现两位数,也要注意积的十位要对着乘数十位的空位置写。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除法竖式,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认真示范、规范书写,给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规范的概念。教学中再结合计算过程说明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其中被除数是两位数的要让学生明确商是个位数,要写在个位上。

典型课例分析

教学内容:7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计算乘法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应用口诀过程中熟记7的乘法口诀。

3在自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继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推导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用7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

教学过程:

(一)探究规律,孕育口诀

1(课件出示一副七巧板)

师:看一看,这是什么?(七巧板)

师:数一数,一副七巧板有几块?(7块)

师:(出示1只小船)数一数,拼1只小船需要几块呢?(7块)出示表格。

师:拼2只小船呢?3只呢?你是怎么很快知道的?(学生说,教师点结果)你能把练习纸上的表格填写完整吗?

2指名汇报,同时把表格板书完成。

3交流算法。

师:咱们把得到的这些数读一读。(7、14、21、28、35、42、49)

4师:14是几个7相加?28是几个7相加?35里面有几个77 42里面有几个77 49里面有几个77

看着表格说一说,1个7是多少?2个7相加呢?……7个7相加是多少?(独立说,同桌相互说、指名说、齐说)

5师: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这些数都跟哪个数有关系呢?

生:和“7”有关。(师随学生回答板书“7”)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师完成板书:7的乘法口诀。)

[评析]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在现实情景中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加法解决问题,为学习编制口诀作铺垫。把具体的问题抽象成相同加数相加的数学问题,这样的设计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自主合作,创编口诀

1师:1个7是多少?(7)

师:乘法算式怎么写?(1×7)

师:2个7相加是多少?(14)

师:乘法算式怎么写?(2×7)

师:3个7相加呢?(学生说,教师相机板书)

剩下的乘法算式会写吗?师生齐写。

2师:看着乘法算式,你能编一编7的乘法口诀吗?

请你把编的口诀写在书P62上。

3师:你编了几句口诀?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编的口诀?指名说口诀。(教师贴口诀)

师:大家真了不起!数一数,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7句)

师:让我们自己先自豪地读一读。

(同桌互读,指名读,分组读、开火车读、齐读)

[评析]本环节设计先引导学生列出1×7、2×7、3×7……的乘法算式,再根据加法结果算出积,然后让学生自主编出7的乘法口诀。这样的设计是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考虑的。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多次经历了编制口诀的过程,再经过本课前两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编制口诀,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解读品味,感悟口诀

1找规律。

师:读完这些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口诀的前半部分,第二个字都是(7)。

师:那第一个字呢?后半部分是什么?

生:……

师:4个7比3个7多()?5个7比6个7少()?6个7比5个7多(),比7个7少()?

生:4个7比3个7多1个7,就是多7。

2记口诀。

师:7句口诀里原来有这么多的规律,那现在在能不能把这7句口诀记住?自己先轻轻地读一读,记一记。(生先自由读、记)

师:背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哪句口诀特别好记?怎么记的?能告诉我们吗?

生:……

师:这儿有一段话,能帮助我们记忆口诀。

孙悟空在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眼金睛。取经路上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

师:这句话中,能帮你记住哪几句口诀?

生:七七四十九,三七二十一。

师:我说前半句,你们说后半句。然后换一换。

同桌两人会不会这样说。说说看。

如果我忘了四七多少了,应该怎么想?

生:三七二十一,再加一个七就是四七二十八了。

师:如果是五个七的话,怎么想到四个七是多少呢?

生:用五个七减去一个七就行了。

师:有没有觉得哪些口诀不太好记?有没有好办法记住?

生:六七四十二有点难记。

生:想到七七四十九,减七就行了。

师:这么多的好方法都能帮助我们记忆。下面和老师一起来对口令吧!(师生对口令)检查一下,你的

口诀都写对、记牢了吗?

3比比谁算得快。

师:这些算式都可以用乘法口诀计算吗?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横着看呢?

4想一想,下面的乘法算式可以用哪句口诀计算?提问:看到算式,你立即想到哪句口诀?

师:7×4和4×7都可以用哪句口诀计算?

5看口诀写算式。

师:根据一句口诀,你能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吗?

根据“一七得七”能写出哪些乘法算式?

师:为什么“七七四十九”只能写一道算式呢?

6看算式直接说得数。

[评析]口诀的记忆是本课的难点,这一部分的设计教师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将原本枯燥、抽象的记忆过程设计得充满趣味。

(四)实际应用

1(师出示七星瓢虫图片)

师:为什么叫七星瓢虫?

师:5只七星瓢虫一共有多少个点?

2师:7在古代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数字,我们来看一首诗。(课件出示:古诗《村居》)

师:这是一首“七言诗”,你知道这首诗除题目外共有多少字吗?能用一句口诀算出来吗?

3师:小明的爸爸已经出差3个星期了,你知道小明有多少天没看到爸爸了吗?

师:医生说:人每天要喝6杯水,那么一个星期要喝多少杯水?

4师:还记得7个小矮人吗?

(课件出示7个小矮人,并呈现“一个矮人一张床,七个矮人七张床;一个矮人两个碗,七个矮人十四个碗。”)

你能把这首儿歌编下去吗?

5师:在实际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问题也可以用7的乘法口诀来计算呢?

[评析]七星瓢虫、古诗、星期、小矮人这些题材都是学生身边的内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实际应用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典型习题分析

本单元的练习设计形式丰富,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第一类是识记口诀,以及相应的口算练习题(包括混合运算);第二类是乘、除法竖式计算练习;第三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在本单元练习指导中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

1多种形式熟记口诀,体现学习的趣味性。

单纯的背诵、记忆口诀是枯燥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出现的多种练习帮助学生熟记口诀。如第63页“想想做做”的第l题、第2题,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弄清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学会通过已经记熟的口诀推想出相邻口诀。

再如第63页第3题,第66页第2题,第68页第2题等这些形式的练习,我们可以设计成不同的活动,以游戏形式进行练习,比如对口令、开火车、小竞赛等,以便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和记口诀的效率。

2重视题目性对比练习,便于形成数学知识体系。

在本单元的练习设计中出现了许多题组性的对比练习,如计算题组第66页“想想做做”第1题、第73页第8题等。这样的练习要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计算,再通过比较使学生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可以直接写出相应的两道除法算式的结果。再如第73页第11题,这是几组乘、除法的对比题,可以让学生在计算后说一说计算每道题时分别要用哪句口诀,通过交流体会到计算时看清运算符号的重要性。再如第81页第2题这组对比题,每组题中上面的两道一步计算是下面一题混合运算计算过程的分解,通过计算和比较进一步明确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本单元的练习中还出现了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组对比练习,如第66页第4题,第69页第8题,第70页第12题,第78页第6题等。这些练习可以先让学生逐个解决题中出现的问题,再讨论交流解答每一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以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含义,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而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数学知识体系。

3抓住开放式练习,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单元的练习设计中有许多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练习题,如第74页第6题,第80页第3题。这样的练习设计是利用学过的乘法口诀填写乘、除法算式的开放练习,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促进对口诀的熟记,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灵活性和严密性。

4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9.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4 篇九

一、根据所给的字样,在横线上抄录,要求书写工整美观大方2分

季羡林,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曾通过《人民日

报》寄语全国中小学生:“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同伴和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看拼音写词语。10分

蝙蝠(bian fu)慷慨(kang kai)蕴藏(yun cang)威胁(wei xie)炯炯有神(jiong jiong you shen)

瘦削(shouxue)魁梧(kui wu)内涵(nei han)凄清(qiqing)玉琢冰雕(yu zhuo bing diao)

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3分

沏(qiqie)茶柘(tuozhe)树淡墨痕(henheng)

荇(xing xing)草回眸(momou)垄(longlong)断

四、根据要求选择或答题。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9分

1、顾:顾名思义()环顾()光顾()三顾茅庐()兼顾()

A、转过头看;B、商店或服务行业指人前来购买或者要求服务;C、拜访;D看到名称,就想到其他。E、注意、照管

2、胜: 美不胜收()取胜()引人入胜()略胜一筹()

A、尽 ;B、优美的(景物、境界等)C、比另一个优越;超过;D、胜利(跟“负、败”相对)

(二)、下列词语中,字形有错的一组是()1分

A、感激涕零百感交集深思熟虑匪夷所思

B、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生乾坤

C、满招损 谦受益 户枢不蠧流水不腐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4分

1、气量大,性格开朗()

2、形容事物可怕或讨厌,使人一看就往后退缩。()

3、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为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4、根据以往的情形便知道以后怎样发生变化。()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1分

1、读了《学会合作》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作为一个现代人,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让我想起了一句与合作有关的名言(或谚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格拉底是()(国籍)的一位大学者。课文《最大的麦穗》讲的是他让弟子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这种写法是借()。

(3)《墨梅》和《竹石》都采用____(托物言志)__________的手法,表达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郑板桥在竹石一诗中也用同样手法借竹子喻理,“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

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4)《马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抒发了诗人因热切期望为国建立功业,却又不被常识所发出的感慨。2分

六、阅读理解。

(一)《夹竹桃》节选15分

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1、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3分

参(cēn cān)差(cī chà)重(chóngzhòng)洋盛(chéng shèng)夏

2、做个诚信的孩子,不看上面的内容,试着背默填空。2分

它把影子____________,叶影__________,花影__________,可以引起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光下夹竹桃的影子有两上特点:一是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2分

4、文中的“亚洲”指夹竹桃在月光下地图一般的影子,那么“大海”指_____________,远渡重阳的海轮指____________,而“游鱼”其实就是_____________。3分

5、发挥你的想象,你觉得它还像什么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中的“此”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心田上的百合花15分

①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②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

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③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荚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④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放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个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⑤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花。

⑥几十午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荚,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⑦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4分

鄙夷: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里迢迢: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批注”是好的读书习惯。从品词语、悟感情的角度在第二自然段加两处批注,用横线在文中划出,并用“①②”标出,再把批注内容写下来。

批注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批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理解句子。

(1)“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中“能量”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用文中原句)2分

(2)“……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百合要“努力开花”的原因是什么?假如你是“野草”,你会怎样对待百合花”?(2+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30分)

读了《心田上的百合花》之后,你心里想法一定很多,就请你写一篇此文的读后感,字数要求在400字以上。

基础知识都是书上内容,没有超一点教材(请审阅另外排版好之后 发一份给我谢谢、(一)(这是阅读答案)(1、cēncīchóngshèng2、投到墙上参差迷离许多幻想

3、叶影参差花影迷离

4、影子与影子之间的空白处小虫子飞蛾

5、贵妃的发髻花束云朵

6、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二)1、轻视,看不起。形容路途遥远。

2、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①批注①可以看出野草很排斥百合,不认为百合真的能开出花。

你不要做梦了,②野草认为百合能成为花只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而事实上百合的理想即将成为现实。

3、、(1)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荚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2)百合历经磨难获得成功,因高兴而落泪。

10.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之我见 篇十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A-0055-01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们使用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通过使用,我们发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能较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同时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起着引导作用,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笔者就谈谈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

一、真正领会教材的思想内涵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基本上都隐含在概念的引入、公式的推导、性质与规律的揭示过程中。要达到新课标修改稿提出的“四基”目标中的让学生“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方法”,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热情,把教材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分层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实际活动中体验、感悟、运用。如,在教学“一个同学在计算200-120÷4时,看错了运算顺序,算得的结果是20,这道题的正确结果是多少?”之前,我先出示了一道题:小红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一半还多5页,第二天看了剩下的一半还多5页,还剩下15页没看,这本书有多少页?让学生思考如何解答,全班学生都面露难色。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如果我们能把这一题解决,相关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名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兴致盎然,思维活跃,参与率高,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现行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弹性很大,每个单元的课时量很少,有些章节只是提供了一种“框架”,内容却“很少”,留给师生的空间比较大,教师可支配的时间明显增多,而这正是《标准》所倡导的课程要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具体体现。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让学生根据成语“百发百中”、“百里挑一”、“十拿九稳”说出百分数,学生一下子情绪高涨,发言积极。这样,不仅加强了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丰富了学生的认识,而且整合了学生所学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三、适度整合教材内容

数学知识逐步发展的过程和儿童认知发展的渐进过程,决定着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大多数采用圆周式编排,即把要学习的每部分内容划分几个阶段学习。至于每部分内容划分几个阶段,就要根据各部分内容的份量、难易程度以及教学对象的年龄而定。因此,教学时,教师应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教学内容的本质联系,有目的地调整课时安排、内容顺序,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和完善。如可以将“11~20各数的认识”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安排在一起教学,因为这两个单元内容环环相扣、联系紧密,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组成、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正好为学习“凑十法”奠定基础。这样,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变更教材、重组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度调整,不仅注重了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应用性,还更贴近教材意图和学生实际。

四、高质量地创设情境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素材非常丰富,呈现形式多样,可读性强,吸引力大。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数学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客观走向主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教材中静态的图、文、数、式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与或能真实感受的数学活动,积极创设呈现基本数学事实的问题情境,使教学的过程,成为不断地积累学生经验的过程,让教材提供的素材成为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信息。如在教学“三步混合运算的问题解决”时,发现学生虽然很熟悉有关问题的活动过程,并已有了相关的生活经验或体验,但是还无法提炼、概括数量关系,不能由生活数学回归书本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商店买东西”、“两车行走”、“铺地砖”等实际活动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汽车运货”、“学生栽树”、“几倍多(少)”等现实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或再次感受。由于生活经验被充分激活,学生情绪高涨,参与积极,因此很容易将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总之,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转变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要感受其素材选择的独特视角,把握其知识展开的逻辑层次,理解其活动安排的全新思路,领会其内容整合的精神实质,并把它们运用到具体教学中去。

11.苏教版4年级数学试卷 篇十一

小学数学教材“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平移和旋转”内容分别放在三、四两个年级来学习, 由于学习时间的跨度较长, 这样的内容编排, 使得教师每次教学时, 学生总会出现对旧知的遗忘, 教学起来难度较大, 且对学生整体建构知识非常不利.请看下面一位四年级老师在公开课上的教学片断.

【案例描述】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材“平移”是三年级学习的延伸, 教者给我们呈现了以下教学片断:

师出示方格图后, 随即用小房子在方格图上做了一个平移的动作.

师:你能用数学语言准确地描述老师刚才的动作吗?

(很多学生不知道该说什么, 只有少数学生有想法.)

生1:平移.

生2:小房子向右平移了5格.

生3:小房子向右平移了6格.

师:刚才有些同学看了半天都没看出来小房子向右平移了几格, 你怎么一下子就看出来了?

…… (学生无语)

生:我先找到了小房子的一个角 (其实是点) , 然后数一数这个角向右平移了几格.

师:这名同学数的时候给我们提了什么好的建议?

生:他其实先找到一个点.

师: (板书:找关键点)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平移.

……

教者花费了将近5分钟的时间, 学生的原有认知才刚刚有些唤起, 当然还有一些学生可能根本不知所云.这两个学习内容毕竟相隔了一年之久啊!

【反思】

课改以来, 教材不再是老师们眼中的“圣经”, 叶圣陶老先生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让我们有了借口对这“例子”自由发挥.但是, 教材是执行课改思想和精神、融编者的智慧而设计的一个载体.从这个角度上说, 教材更是一个方向, 一个学习方案, 一种思维的方法.读懂教材, 重组教材, 进行序列化的研究, 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序列化教学研究, 我们应该思考些什么?

一、像“平移”这样的内容能不能放在同一年级教学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往往肩负着教单单的一册书的任务, 教材怎么呈现怎么教, 缺少省时、高效、整体的数学教学观, 未能有意识地将视角投向学生的学习, 抑或说未能真正从“学生数学学习之素材”这一视角进行自我审视与关照,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弱化了教材理应具备的育人功能, 忽视了其对学生数学发展的应有关怀.基于此, 为了重现与还原“教材”的本来面目, 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开展数学学习的“有效素材”, 同时也为了解决上述教学片断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中年级数学教研组坐在一起开展了教学研讨活动.两组教师分别对教材进行了深度解读, 共同分析了这些内容在三、四年级分别要达成的教学目标, 并分析了各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难点及应对策略.通过研讨, 我们发现, 就“平移”这一内容而言, 两个年级的内容教学目标递进较小, 只是由一次平移延伸到两次平移, 其教学的过程是一致的, 都应抓住以下关键词进行:“平移”、“方向”、“距离”.于是, 我们三年级数学组进行了大胆的教学尝试:把四年级的“平移”放到三年级的“平移”之后进行教学.实践证明, 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同时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不愧为教学之创举, 何乐而不为呢?当然, 这种创新的前提是教者最起码要承担该班两年 (如三、四年级) 的数学教学任务.

二、还有哪些内容能进行序列化教学研究

跳过“平移”, 放宽我们的视野, 想一想, 还有哪些内容也能进行这样的序列化教学研究呢?其实我们不难发现, 在中年级的教材中, 也能找到很多序列化研究的内容.如“对称”, 三年级时是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能用简便的方法制作轴对称图形.至于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仅仅知道就可以了.而四年级时继续教学轴对称图形, 会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这两个年级的教学内容跨度也不大, 因此可以放在同一年级进行序列化的研究.再如“分数”, 苏教版全套教材共安排了三次“认识分数”.前两次分别在第一学段的三年级 (上册) 和 (下册) , 主要是借助直观形成对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三次侧重抽象地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三年级 (上册) 主要教学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三年级 (下册) 主要教学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而五年级 (下册) 则要让学生理解单位“1”以及分数的真正内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当学生时隔一年半再来学分数,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减负增效”才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重要话题.因此, 从我作为一线教师的角度来思考, 这一内容如果放在某一个年级教学不合当前教学实际, 与我们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相矛盾的话, 不妨在全校搞这样的序列化研究, 重点研究每个内容在该年级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以及这三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的教研活动, 老师们收获并快乐着.

12.苏教版4年级数学试卷 篇十二

教学内容: 1.听:《京剧锣鼓》 2.唱:《梨园英秀》 3.歌表演:《梨园英秀》 4.拓展:京剧脸谱欣赏 教学目标:

1.乐于模仿戏曲中一些简单的身段、动作,并与同学合作表演“急急风”中“走圆场”,增强与他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感受京剧的独特表现力。

2.能熟练有感情的演唱《梨园英秀》,体会剧中融合的锣鼓经、数板、西皮音调等诸多戏曲元素。教学重难点:

1.唱好融合了京剧元素的儿童歌曲《梨园英秀》。2.了解锣鼓在京剧中的重要地位,并能跟着音乐演一演。教学过程:

一、听:《京剧锣鼓》 1.看京剧的录象 2.了解京剧锣鼓的作用

锣鼓在京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唱、念、做、打都离不开它。它的特点是音响强烈,节奏鲜明;作用是加强节奏,营造气氛。京剧锣鼓有许多锣鼓点子,叫做“锣鼓经”。“锣鼓经”主要分为开唱锣鼓和身段锣鼓。开唱锣鼓是唱腔前打的锣鼓,作为先导引出唱腔。身段锣鼓是配合表演武打的锣鼓。下面请同学们听《京剧锣鼓》(急急风),说说它属于哪一种锣鼓经? 3.听赏《京剧锣鼓》 生:开唱锣鼓 4.念一念、奏一奏 5.跟着(急急风)学走圆场

二、唱:《梨园英秀》

师:让我们再来欣赏一组少儿京剧表演 1.欣赏7岁小票友刘小园的京剧表演

2.初听歌曲,找出曲中京剧的特点?(锣鼓经、西皮风格旋律、数板等)3.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4.分组演唱歌曲(一组念锣鼓经、一组数板、一组演唱)5.歌表演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锣鼓经”、“ 数板”、“走圆场”进行表演。

三、拓展:京剧脸谱欣赏

1.搜集脸谱:课前搜集京剧脸谱(如“邮票上”、“舞台上”、“烟盒上”、“电话卡上”)

2.说唱脸谱:欣赏《说唱脸谱》的歌曲,师介绍脸谱的由来和相关知识,了解颜色与人物性格、品质、命运之间的关系。

3.画脸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人物画一画京剧脸谱。

13.苏教版4年级数学试卷 篇十三

这是苏教版语文第一册课文中第二个识字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片用“词串”形式识字的课文,围绕儿童在野外采集昆虫标本的内容,将一组词语组成韵语。课文配有图画,在图文对照中识字、诵读,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课的训练重点是识字和写字。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已是第二次接触识字课文了,学生已经对识字课文的学习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了,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先给学生复习上一单元识字的方法,让学生根据以前的方法来学习这一单元识字的内容,以巩固识字的方法,注意在讲解昆虫名称时,要结合插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词语跟它所表示的昆虫形象联系起来。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习本课的6个生字,如“天”、“蚂”、“田”等,二类字如:“集”、“昆”、“野”只识不写。

2.过程和方法:通过组内合作、小组赛读等形式反复诵读课文,体会韵文的特点,以训练语感,产生审美体验。并通过观察图画让学生认识蝴蝶等昆虫和野外的景物以及这些词语。

3.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观察图画之后,了解野外采集昆虫标本的情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说重难点

(1)认识生字,练习写字。能按笔顺正确书写田字格的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2)了解一些昆虫的名称,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四、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一年级孩子刚接触课文需要培养语感、识字量不大的特点,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是:

(1)诵读涵泳法:通过反复诵读,熟读精思,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在诵读过程中自己生成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深层次的学习快感。

(2)谈话法:通过师生对话,唤起学生注意,活跃孩子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求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四、说学法

(1)观察法:通过观察ppt上的图片,认识小昆虫,了解自然、热爱自然。

(2)讨论法:孩子们积极参与,发表看法,交流预习成果,分享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大自然呀可是个大宝库,你想到这个大宝库里去寻宝吗?

新课标要求低年段孩子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创造一个这样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谈话导入有利于缓解孩子们的紧张感,迅速融入到课堂中来。

二、新授:

1、初读。(自由读词串,不认识的可以借助拼音读,读好把书合上。)

新课标要求一年级的孩子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①词串中这些带有翘舌音的词,你读准了吗?(观察、昆虫、蟋蟀)(小老师带读)

②平舌音呢?(采集、花丛)

③这些带有鼻音、边音的词语,谁也能准?(天牛、树林、螳螂)

④后鼻音(蜻蜓)

⑤整体认读音节(蚂蚁),两个字都是第三声时,第一个字读第二声。

在这里先帮孩子们扫清字词障碍,为进一步朗读课文打下基础。

过渡:难读的词的字音小朋友们都读准了,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全文,开火车读。

(小朋友们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我们来为自己鼓掌。)

用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孩子们朗读,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过渡:老师觉得小朋友们第三第四行读得特别好听,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3、3、4两行,指名读。

注意读的时候词跟词之间要稍微停顿一下,行与行之间也要停顿。

4、交流昆虫词语。

你读了这些词语之后,有没有哪些词语是你知道的,哪些又是你不知道的?知道的你可以讲出来跟小朋友们一起分享,让其他不知道的小朋友也知道;不知道的你也可以讲出来,说不定别人知道,你就可以获得新知识了。

①螳螂:也叫刀郎。三角形的头,镰刀一样的手臂

②蚂蚁:下雨的时候蚂蚁会搬家,他们可团结啦。

③蟋蟀:也叫蛐蛐儿。是个歌唱家,声音不是用嘴巴发出来的,而是通过翅膀的摩擦产生的。

④蝴蝶:五彩缤纷的蝴蝶在半空中翩翩起舞,可美啦,你能美美地读一读这个词吗?

⑤天牛:你能用我们学过的字来记住“天牛”这两个字吗?(天—大、天—二、牛—午)

在田字格中范写。

⑥蜻蜓:是益虫,能消灭蚊子,我们应当保护它,不要捕捉。

这里是提前布置给孩子回家搜集资料,在课堂中交流。新课标要求一年级的孩子能够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过渡:了解了这些昆虫,再来请小朋友读一读,谁来?

5、有感情朗读昆虫词语(指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6、昆虫

这6个大自然中的小精灵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藏在我们的词串中,它是“昆虫”。

出示词卡:昆虫,读词

7、发现虫字旁

昆虫词语:你能观察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吗?

8、教学虫的书写

①出示“虫”字、图片、变体

结合字理学习生字能够帮助孩子了解汉字的演变,从而理解汉字,加深印象。

②提示一提

③学习笔顺(虫怎么写?虫这样写:一笔……)

④讲解要点:虫字写的时候得注意三要(口要扁、竖要直、点要长)

⑤拿出习字册,描一个,仿一个,写一个。(写好抱背坐正,点评)

过渡:你们喜欢昆虫吗,有一群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喜欢昆虫,他们到大自然中观察和采集昆虫。

9、出示,哪幅图是观察,哪副是采集?

①教学观察:他们在是怎么观察的?ppt圈放大镜,读一读。

另一幅图画的就是小朋友采集昆虫的情景了。

②学习采集:他们在是怎么采集的?ppt圈放大镜,读一读

通过“提问——回答”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自己归纳,老师总结,既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也能够加深孩子们对词语的理解。

③小朋友们,你觉得图上的小朋友观察、采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怎么知道的?(面部表情:很开心)

出示,指导朗读这一行。

10、地点

①可以去哪些地方观察、采集昆虫的呢? ppt出示词串,找一找,汇报。

②出示图片,一一介绍田野、树林、花丛,读词。

田野:①四幅图,读词语

②田字格中的田(一竖顶天又立地,一横不能靠两边)

③农田、稻田、水田、梯田

根据一年级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较短的特点,用一些形象美丽的图片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提高学习效率。

树林:一棵是树,许多棵就是树林

花丛:四幅图,读词语

11、指读全部

同学们,当你躺在碧绿的草地上,当你走进郁郁葱葱的树林中,当你置身于五颜六色的花丛中,你的心情想来一定很舒心惬意吧,哪个小朋友来读一读,让其他小朋友和爸爸妈妈听听你的开心,你的兴奋。

凭借情境,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引导学生体验文中的情景与作者的情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自主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就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12、引读,齐读

刚才我们准备去大自然里——引读第一行,我们来到了——引读第二行,看到了——引读三、四行,喜不喜欢这篇词串呀?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谁想来读一读?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谈话过程中要依赖形象思维来组织语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观察生动漂亮的图片,激发学生说的情感,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体验,产生说的欲望,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就能点燃他们创新的火花。

13、教写蚂蚁

最后,我们还要来学写一种小昆虫的名字呢,就是小蚂蚁,出示:蚂蚁

①教学偏旁,左右结构

②记住字形,分清两个字: 马 木马、马车

义 曰仁义,礼智信

③学习笔顺图,按照笔顺图里的笔画顺序,描红这两个字。

④讲解书写要点:

蚂:虫子右边缩一缩,右边马背有点驼。

蚁:一撇伸到虫脚下,雨点落进小嘴巴。

学生临帖书写。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写字教学,教育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求每节课都给孩子们留下10分钟写字。在这里我强调了孩子们的书写习惯,主要关注“三个一”,把“端端庄正写字”和“认认真真做人”联系起来。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4》说课稿】相关文章:

1.苏教版《识字4》教学反思

2.苏教版语文《识字4》教学反思

3.苏教版第4册《识字8》教学反思

4.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2的教案

5.《识字5》说课稿

6.识字七说课稿

7.《识字3》说课稿

8.识字6说课稿

14.苏教版4年级数学试卷 篇十四

一、现今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预习兴趣减退的状况与原因

(一) 状况

经由相关教育媒体报道, 许多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发现如下问题:每次进入新课的时候, 教师都会感到很困难, 甚至连切入点都找不到, 因为学生对内容相当陌生, 大多数教师都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学生没有很好地进行预习.与此同时, 许多家长认为, 孩子根本没有预习的兴趣, 即使督促, 也是极不情愿, 预习成果微乎其微.

(二) 原因

学生不愿预习, 或者说预习兴趣减退, 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现今我国小学师资质量、教学条件距离高标准还有一定距离, 尤其是新课标改革后, 许多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对改革后的课程实施感到力不从心.部分数学教师还是沿袭“教教材”“照本宣科”, 而不是“用教材教”的传统方式, 这种缺乏吸引力、创新性的教学方式, 必将招致正值喜欢新奇、追求灵活的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反感.此外, 教材的内容设计不够吸引也是原因之一, 学生对教材不感兴趣, 必将导致他们刻意“疏远”教材, 预习也就无从谈起.

二、新课标环境下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教”与“学”的要求

新课标的要求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针对这一要求, 我们认为,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与“学”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调整.第一, 小学高年级数学在“教”上要求实现数学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以往单纯的“为教而教”的状况, 要体现“引导性”, 体现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密切联系.例如, 可以让学生查看家里的水电记录;去超市购物时研究商品的折扣;计算银行的利率等等, 这样可以使小学高年级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让学生不会只局限于教材.第二, 在“学”上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要求学生能够做到预习.应该说, 小学数学预习是建立在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教师的有效指导之上的.四、五年级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难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标准和层次, 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水平和概括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因而, 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小学高年级数学知识与低年级数学知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 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以苏教版教材为例探讨如何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预习的兴趣

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以其独创性、吸引力以及良好的实施收效受到我国大部分省份教育部门的关注, 部分省份的小学已经开始引入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

(一) 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的特色

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之所以能吸引众多目光, 主要是由于其实验教材的众多特色, 包括内容新颖丰富、形式生动活泼, 利于教师操作和学生改进学习等特点, 这就为初级教育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等带来了较为优越的契机.

1. 倡导教师教与学方式变革.

在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参中, 加强了对实验教材的研读和培训内容, 这就有助于教师增长专业知识, 以便更好地探究教法、学法.

2.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协助交流合作.

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融合了多元智力理论, 提供了全新的个性化教学理念, 即把学生更好地融合于教学过程, 使其在某种程度上认为自己是“小老师”, 以便提高主动性与积极性, 增强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运用多媒体网络环境提供认知工具和更为个性的互动平台.

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中有着很多应用网络多媒体的内容, 其目的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环境, 让学生由对网络多媒体的兴趣引入, 从而主动转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 获得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二) 苏教版教材如何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预习的兴趣

总体而言, 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就是通过吸引学生的目光, 引导其主动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 从而提升其预习兴趣.

1.封面, 版面设计活泼, 图文并茂, 用大量学生喜欢的卡通、童话等形式展示数学内容, 契合学生口味;同时, 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安排一些数学史料, 如甲骨文数字、早期的阿拉伯数字, 介绍古人计数法等.这些内容就足以勾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增强他们对数学的亲切感,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主动参与预习.

2.通过生动易懂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主动预习.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中创设了种种新颖有趣、巧妙、针对强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将注意力集中于此, 从而产生浓厚兴趣, 找到预习的价值所在.例如, 在学生预习《三角形边的关系》时完成“摆一摆”实验并把结果填入表格,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再比如, 在学生预习《四边形分类》时, 学生可以独自预习完成将一个四边形剪一刀这一内容, 课堂上学生呈现的剪法各式各样, 有些或许老师也想不到.

3.创设活动准备, 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课上需要的道具.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中有课前准备的环节, 就是让学生在课前就准备好上课用的东西.如在五年级《圆》这一单元中, 课前就需要学生做好各种大小不同的圆.有这种课前准备, 尤其是学生喜欢的课前准备要求, 学生怎能缺乏预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 要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对数学预习的兴趣, 首先要“投其所好”:在教学方面探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式方法, 在教材上则选择能真正使其感兴趣的内容苏教版数学教材在这方面做得较好, 应当作为良好的典范为教育者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郑熔虹.对数学课前预习的几点看法[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6 (2) .

15.苏教版4年级数学试卷 篇十五

一、 变了什么

1.教学时间的调整

苏教版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容的整体编排情况如下表: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在实验教材中安排在六年级下册,是独立的第6单元。在修订教材中提前到了五年级下册,是独立的第7单元。

2.例题的变化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单元在两套教材中都编排了两道例题。实验教材的两道例题为:

修订教材的两道例题是:

修订教材保留了实验教材中的例1,仔细比较又发现例1本身的变化还有两处:一是问题提问方式变了。修订教材将问题“面积相等吗”变成“哪个面积大一些”。“面积相等吗”对应的回答有相等和不相等两种,以往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脱口而出的是“面积相等”。而“哪个面积大一些”对应的回答有“左图比右图面积大一些”“右图比左图面积大一些”“两个图形面积相等”三种情况,由于涉及的比较结果更多样,学生回答会谨慎,盲目作答的情形会减少。二是图形变大了,实验教材中两个图形的面积各是6×4=24平方厘米,修订教材的两个图形面积各是8×6=48平方厘米,这样变化可以让学生对两个图形各部分的观察和解析更到位。

实验教材中的例2是数量关系的转化,修订教材将其删掉,将实验教材例1后的试一试调整为例2,重点教学数形之间的转化,引导学生感悟数形结合思想。

3.教学线索的变化

修订教材在“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例题的教学线索设计上也和实验教材有明显的不同。

实验教材例1的教学指导是两点:(1)你是怎样想的?在小组里交流。(2)回顾一下,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修订教材例1的教学处理是四个环节:(1)你打算这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2)认真观察图形的特点,想一想可以怎样转化?动手试一试。(3)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4)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修订教材的例2解题指导也是“四部曲”:(1)观察这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2)你准备怎样计算?先计算,再和同学交流你的计算方法。(3)把算式和图形联系起来想一想,原来的算式可以怎样转化?(4)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显而易见,修订教材对例题设计的几个板块,构成了课堂教学丰实、细腻而清晰的流程。

4.习题的变化

首先,习题的数量明显增加。实验教材“转化”单元例1后安排了“试一试”1道题,“练一练”1道题,例2后安排“练一练”1道题,集中安排一个“练习十四”,包括6道习题和1道思考题。修订教材中例1后安排“练一练”1道题,例2后安排“练一练”2道题,集中安排一个“练习十六”,包括13道习题和1道思考题,其中有4道习题和实验教材一致。因为例2学习内容不同,配套习题不便比较。仅比较和例1相关联的习题,实验教材编排了3道习题,分别是“练一练”的周长比较、练习十四第2题的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第3题的计算周长。修订教材编排了10道习题,分别是练一练、练习十六的第1、2、3、9、10、11、12、13题和思考题。

其次,习题的难度略有降低。本单元的教学不以学生能够解决教材里的各个问题为目的,而在于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与主动应用。所以修订教材新编的习题题材变得更加丰富,有数与代数领域的7个问题,有图形与几何领域的10个问题。但是习题整体难度较实验教材有所降低。比如修订教材练习十六第6题和实验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都是足球队比赛的题目。实验教材此题涉及的球队有16支、64支,修订教材的是8支、16支、32支,数量变少了,画图就会更方便快捷。再如,修订教材在解决稍复杂的图形问题如练习十六第11题时,画图给出明确的辅助线,并在第9题中做了方法上的铺垫,这就为学生有效思考提供了路径,难度降低了。

二、 为什么这么变

1.落实课程标准的重要精神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完善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明确地提出了“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四能”(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让10年数学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得到了进一步提炼和升华。同时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强调“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教育改革的方向决定了教材建设的方向。因此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修订时做了较大幅度的改动,如降低难度、多样体验、丰盈过程、关注习惯、融合数学思想方法等,进一步体现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单元内容的整体优化,使得知识结构更加严谨有序、重点突出、难点分化,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促使“四基”落到实处。修订教材中两个例题板块化的教学线索变化明显而适切,学生解题体验链得到充分延长,学生在“做数学”和“思考”的过程中能够较好地积淀数学活动经验,享受数学学习的挑战与成功,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2.规范学生思维的内在需要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提升数学思维品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数学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都是学生展开数学思维活动的时机。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明确指出解题的四个阶段:第一,理解题目,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所要求的是什么;第二,拟定方案,找出已知数据与未知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得到解题思路;第三,执行方案,执行你的解题方案,检查每一个步骤;第四,回顾所完成的解答,检查和讨论它。修订教材在例题教学线索上细分为“理解题意、构思解法;思考交流、找到答案;回顾过程、体会方法”等环节,尊重问题解决的基本程序,实行有序思考,关注了学生解题的全过程,有效落实思维训练。这几个板块,就是波利亚所说的怎样解题的一般步骤。学生切实经历了回顾与分析、变式与对比、感悟与体验等过程,逐步对“转化”策略达到深刻理解和掌握的水平,从而形成“化归”“数形结合”等重要数学思想。

3.突出转化策略的核心地位

修订教材将“转化策略”的内容提前教学,主要是因为转化策略是一种上位的、极其重要的策略,且应用十分广泛,除了极简单的数学问题外,每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都是通过转化为已知的问题而实现的。转化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思想,解决问题就是从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是一步步转化的过程。在五年级下学期之前的学习中,学生曾经多次接触、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许多问题,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小数乘小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等内容的学习时,“转化”也多次被教师提起。五年级下册还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等内容,要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化曲为直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综上所述,在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学习“转化的策略”条件已经具备。转化策略在解决问题中有着奠基的作用,让学生早点学习转化策略,早点有意识地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题的实际经验,不仅有利于数学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之后,学生在六年级学习分数乘除法、圆柱圆锥表面积及体积计算等内容时也能有机会审视和运用转化策略来解决数学问题。

4.体现“育学育教”的教材主张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主张从1992年的“便教利学”走向2002年的“导学引教”,进而走向如今的“育学育教”。我们以为,“育学育教”重在“育”,“育学”就是教材要为培育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提供机会和支持,“育教”就是教材要为培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服务。教材也是学材,不仅说明教与学的内容,还要展示教与学的方式。它是学生学的抓手,也是教师教的抓手。如修订教材的例2,四个清晰的框图指明了解题活动每一个环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10处卡通会话也以互补式的分享,逐步带领学生全面而深刻地去思考。这样设计,教材就变成了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脚本”,学生自主学习时完全可以看得懂,学得会。

修订教材的编排带有浓厚“课堂教学现场感”,明确地指出了课堂教学的路径。上课教师通过钻研教材,就可以依此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程序。对比例题和习题也能够看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轨迹。数形结合是贯穿中小学数学教学始终的基本思想方法。例2基于数形结合及正难则反两种情况来进一步介绍转化策略。例2是“计算”,紧随其后的练一练第1题是“计算,这两题密切相关,比较发现后者比例题增加了3个分数,教学时显然不好一次给出,适宜的做法是在例题的基础上依次增加,这就找到了教师通过追问推进学生思维的空间。经过几次的类推和演练,学生对这种连加算式的特征及模型有了实实在在的体验。教学是不是到此为止呢?其实还可以再往前走一步。数学家外尔说过:“数学是研究无穷的科学”,这里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问一问,让学生想一想“计算结合正方形图思考,可以得到“和等于1”。在由“有限”到“无限”、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形成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思维视角。通过数形结合引导学生变静态思维方式为动态思维方式,以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考虑问题,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本质。

当然,教师在引入、总结环节中还可以创造性地引入数学故事、数学家名言,如爱迪生让阿普顿测量灯泡容积的故事、数学家救火的故事、华罗庚“数无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的论述等。这样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加深学生对转化策略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王林.丰盈课堂教学过程,改进小学数学教学[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12(7-8).

[3] G·波利亚.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篇:记一次运动会 400字下一篇: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