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观

2025-04-05|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英语翻译观(11篇)

1.英语翻译观 篇一

英语观课报告

本次观课学习我有三大方面的收获:

一、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二、教师基本功的扎实训练。

三、如何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

一、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1.把单词学习融入到句中去巩固学习

在学习单词时不再单独去学习生词,而是把它放入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学习,如放在句子中去学习,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单词的意义,而且明白了单词的正确合理运用。2.在掌握语音时也可动用孩子们的肢体语言 3.师生间的传递式提问

老师提问学生A回答问题或进行句型操练时,A回答过后,再由A提问B,依次类推,调节了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

4.教学内容的灵活调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合理整合,调整其顺序,不一定要死搬教学大纲之要求,只要该讲的内容讲了,该强调的强调了即可,也就是说教师敢于向教参说“NO”。

二、教师基本功的扎实训练

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的关系,我们不仅要把内容讲完,还要让学生有直观的理解,因此我们就要学会运用简笔画,几笔下去,学生就知道老师要表达什么意思了,还有在强化句型训练时简笔画也显得事半功倍。

三、教材的合理、巧妙整合 1.整合的概念。

对教材的内容顺序、多少进行再次整理综合,如老师可以安排如何导入新知识,把单词放入到文中或语境中学习。2.整合课程的原因。

由于地域性的不同,每周教学节数的限制(如在许多小学英语每周就三节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对有些内容进行合理取舍或综合。2.如何创造性的整合

就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明了全书的大目标,各课的小目标,备课不仅要备学生,而且要结合自己的以验,给孩子一个整体输入的语境或环节,给学生英语语篇的概念。我看完她的课后,我们要做的是学习他们这种采取各种方式把学生培养成素质教育下的真正人材,而不是应试教育下的机器。”

2.英语翻译观 篇二

一、目的观

英语教学是有目的的认知活动。中小学英语教学原则体现着不同的教学目的,依据100多年来的英语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分析,大致有知识目的观、技能目的观、智能目的观、交际目的观等。

知识目的观认为英语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主要侧重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知识。1902年《钦定中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四年的外语课程分年表为:第一年读法、习字;第二年读法、习字、讲解;第三年讲解、文法、翻译;第四年讲解、文法、翻译。1904年《奏定中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五年的外语课程均为读法、讲解、会话、文法、作文、习字。可见这两个章程中规定的外语课程是以语音、词汇、语法为主的。时隔半个世纪的1956年《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说明》中指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高中三年内必须使学生学会发音、拼写、朗读等方面的基本技巧,学会一千五百个单词,获得必要的语法知识并能应用这些知识进行造句、问答、翻译等练习。”“三年里面,依次以语音、语法、词汇为重点。”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纲或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编排都还是以语音、词汇、语法为主线的。由此可见,知识目的观在英语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也正确地反映了英语语言学习的规律:知识为基础,能力为归宿。

技能目的观认为英语教学不仅应传授知识,更应训练听、说、读、写甚至译的技能,应该说,这是英语目的观的历史进步,它更科学地反映了语言学习的规律。技能目的观也是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中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目的观之一,只不过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这样一个过程。自1929年《初级中学英语暂行课程标准》开始,直至1948年《修订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颁行,几乎所有的大纲或课程标准均在“时间支配”一项上规定:每周上课不得分某几个小时专属读本等,某几个小时专属语法等。实际上,这是防止英语课上只传授知识特别是防止语法知识与课文学习相互分离的一项有效的规定。1963年《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点中提出,英语是一门工具课,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确实掌握英语,将英语作为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国际交往的工具。为此,英语教学必须重视基本训练。基本训练就是指导学生听音和发音,写字,掌握单词和惯用词组,合乎语法、合乎习惯地造句等训练。英语教学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基本训练的途径来培养阅读、会话和作文的能力。教学的一切活动,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都要服从这个任务。词汇和语音、语法知识的讲解,课文语音和内容的讲解,课内和课外的练习作业,都要从这个任务出发。只有切切实实地抓紧基本训练,培养好各项能力,才是完满地达到了英语教学的目的。

智能目的观认为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学习技能,更在于促进人的智能的发展。人的智能主要是指智力因素,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核心是思维能力。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人的一切思维活动都是以语言为媒介进行的。确切地说,认识到英语学习可以促进人的智能的发展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虽然1904年《奏定中学堂章程》提出“习外国语要义在使得临事应用,增进智能”;1912年《中学校令施行规则》中提出“外国语要旨在通解外国普通语言文字,具运用之能力,并增进智识”。“智能”“智识”两词显然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智能”尚有很大距离。明确提出英语教学可以增进学生的智能发展,体现在之后的至少三个课程文件中。第一个是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其中明确提出,外国语教学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开阔视野和提高文化素养。第二个是1993年《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其中提出,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发展智力,提高思维、观察、注意、记忆、想象、联想等能力。第三个是2001年7月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可以认为,智能目的观是对语言教学规律更全面的认识。

交际目的观认为英语教学的目的既要传授知识、学习技能、发展智能,更要培养交际能力,交际是根本。交际目的观是对语言教学规律最本质的认识。交际目的观是对知识目的观、技能目的观、智能目的观的发展,也是思想认识的飞跃。从本质上讲,教师的教是为了交际,学生的学也是为了交际,失去了交际的目的和作用,语言学习也就失去了本来具有的社会意义。可以这样认为,交际目的观的形成是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思考的。尽管交际能力的培养目前还有这样和那样的困难和问题,但其价值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从历史上看,交际能力培养的提出经历了实用阶段、语训阶段和社会交际阶段。中小学英语教育发展的滥觞期和启动期即1922年以前,中小学英语教育是以实用为主的教育,这些从1904年《奏定中学堂章程》、1912年《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中学校令施行规则》、1916年《高等小学校令施行细则》等课程文件中都有阐述。1922年以后,中小学英语教育进入发展期,后又进入摇摆期,直至“文革”结束以前这段时间中小学英语教育是强调语言训练的时期,为语言而语言,虽有“直接法”的影响,但文学课程、语法课程、翻译课程仍占很大比重。重视听、说、读、写、译的训练,但仍是虚拟的语言训练。1978年以后,我国的中小学英语教育相继进入恢复期、提高期和繁荣期,实际运用英语能力的培养引起重视。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提出: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教师不可满足于向学生讲解语言知识而忽视实际运用英语能力的培养。1986年《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精讲语言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也再次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是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从某种程度上看,既抓住了语言教学的要害,也抓住了语言作用的本质——为交际而学习语言。更为关键的是,它在注意语言实用功能的同时,还注意了语言交际功能的社会性,在一定程度上说,这对于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是有益处的。

毋庸讳言,学习英语是为了掌握知识,熟习技能,发展智力,但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交际。为交际而学习语言应该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方法观

从中外英语教学发展过程看,教学法呈现出一种曲折交替并最终折中综合的趋势。

1. 曲折交替。

外语教学法从宏观上看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甚至军事的影响,从微观上看又受语言学研究、心理学研究、教育学研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使得教学法呈现出曲折、交替前进的状态。国外教学法变革是如此,国内教学法变革也是如此。

我们知道,在国外外语教学法中,有不同的教学路子。翻译法是最早出现的,后又出现了直接法、听说法等不同的教学法。认真分析一下,这些教法的产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比如直接法是克服翻译法的弊端产生的,听说法又是应战争之需为培养四处作战的士兵口语而产生的。自觉对比法其实是翻译法的一种或是翻译法的发展,而自觉实践法又反其意而行之,倡导的是直接法的理念。认知法是翻译法,特别是语法翻译法的近亲,而功能法强调交际又是对直接法的改进。总的看来,是呈现出一种曲折发展的趋势。然而,谁也消灭不了谁,因而,随着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还是得以交替出现,使得教法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法受国外外语教学法的影响比较大。京师同文馆的学生往往以翻译条子、照会为作业,之后的学校也大都采用最传统而古老的语法翻译法,这一传统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至今也没有销声匿迹。但教会学校是由外教执教,由于语言的关系,直接法开始借鉴过来,并在我国其他学校开始采用。又由于我国学者如张士一等的倡导和介绍,并亲身实验,加上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修订时将直接法列入教学法指导思想,因此,直接法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在我国中小学占据了主要地位。这是第一次曲折。然而,新中国建立以后学习苏联,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一面倒”的政策也使得英语教学法发生了变化。先是学习并采用“自觉对比法”,这是第二次曲折。之后的60年代又开始试行“自觉实践法”,这是第三次曲折。60年代初试行的句型为纲的听说法,这是第四次曲折。1976年后,视听法、情景法相继传入,这是第五次曲折。之后,认知法开始以克服听说法的弊端为名而出现,这是第六次曲折。随后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进了影响至今的交际法(功能法/意念法),这是第七次曲折。我们知道,之后的任务型教学法实际上是交际法的延伸、扩展和改进。历史地看,教学法的七次曲折使得各类教法交替出现,让人眼花缭乱。然而仔细分析起来,却也是万变不离其宗:或强调知识,或强调技能;或强调听说,或强调读写;或强调结构,或强调功能。如此众多的教法交替出现丰富了我国的英语教学法。我国独立探索的教学法是在这些教法基础上的改良、创新、创造,使得我国英语教学法进入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

2. 逐渐综合。

中小学英语教学法的不断丰富以及曲折交替使得教法之间不断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结合、相互完善,到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逐渐综合的趋势。而综合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如改良型教法中的华式结构功能法明显地就是结构法与功能法的综合。

张正东撰文介绍说,张志公、唐钧、刘道义、魏国栋、汪震球、龚亚夫、郝建平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语室的同志们在改革开放以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先是引入听说法/结构法,后又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引入结构功能法,并加以改造,形成了华式结构功能法。华式结构功能法不同于国外的结构功能法。不同之处在于:从中国外语教学的实际出发,继承中国引入的不同外语教学法的经验,兼重语言结构与语言功能。结构功能法的英语教学理念是符合规律的。为什么要强调结构与功能相结合?有名家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独到的研究。胡春洞认为,英语既是交际工具也是认识工具。既然英语是交际工具,就应强调它的功能性。既然英语是认识工具,就不应忽视它的结构性。作为交际工具就应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作为认识工具就应注重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的学习并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概括、推理、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分类、对比等认知能力。结构与功能,知识与能力,语音、词汇、语法与听、说、读、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英语学习的全过程。

结构功能法符合我国国情。英语在我国教学是作为外语而存在的。国情是学生的语言知识基础为母语,外语环境不很理想,教师语言能力尚有欠缺,完全的功能(交际)法效果是不好的。然而完全采取结构法,只是注重操练句型,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真实的交际能力又不可能培养起来。采取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路子适合我国国情,也切合师生实际。

结构功能的统一和实现实际上也有赖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2012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再次强调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英语教学有多种教学法或者教学路子可以选择,并无一定的规定性。研究一下中国英语教育教学史,就会发现,几乎所有教法都含有结构法、功能法,或者结构功能法中的某些元素,因此这三种教法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特别关注的三条教学路子。

综上,英语应该为交际而教,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真实的交际能力和运用能力。为达到这个目的,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采取适当的教学法或教学路子,以保证教学的高效率。

推荐书目:

《英语教学法》,李庭芗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英语教学法》,胡春洞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外语教育学》,章兼中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中国外语教学法理论与流派》,张正东著,科学出版社,2000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外国语卷(英语)》,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王蔷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中学英语教育学》,鲁子问著,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3.翻译语义认知建构观 篇三

【关键词】建构主义翻译观;传统翻译观;认知语言学

在翻译研究中,不同翻译理论对译者和文本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见解,翻译的客观主义把翻译看作是源文本完全确定的文本意义被译入语文本表征的过程;而翻译的主观主义则认为翻译是译者对完全开放的意义的解读;翻译的建构主义存在于以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为两个端点的连续体中,提倡在译者的创造性和源文本的客观意义之间建立某种平衡。

本文以哲学和心理学视角的建构主义翻译理论为基础,结合认知语言学,尝试解释翻译过程的本质和特点,同时证实翻译认知建构观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一、传统翻译观

1.客观主义翻译观。客观主义把翻译过程看作是译者对源文本完全确定的文本意义的传达,文本意义完全包含在原文本中,由译者提取并传递。

对等翻译理论是典型的客观主义翻译观,它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采用传统的对比方法系统地把源文本和译入语文本的不同具体方面进行对比,把代表指称意义、抽象概念和逻辑关系的符号意义进行移植,把翻译过程看作是源语言的文本表征被目标语言的文本表征所代替的过程,力图使源文本與译入语文本在形式和内容方面达到最大程度的形式对等和指称对等。形式对等和指称对等忽视了翻译的上下文语境,而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通过对句法特征和语篇属性进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但仍基本隶属于客观主义翻译观。

2.主观主义翻译观。与客观主义相对立的是翻译的主观主义取向,主观主义翻译观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态度和目的完全或部分开放的接受、调整、忽视和拒绝源文本的某些篇章意义和文体风格。功能主义认为“译入语文本的功能和目的是任何翻译的最主要的标准”,体现了主观主义的翻译观,其主要代表是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把译入语文本意欲接受者的文化背景、期望和交际需求看作是翻译的决定因素,源文本意义和风格不再被视为翻译的最高原则,即通过译者完全开放的语义解读,使译入语文本满足受众群体的期望和需求。翻译目的论最容易受到攻击的地方也在于此,受众群体的期望和需求是运行存储于大脑中的心理活动,现阶段,译者无法清晰准确的捕捉到这种内隐于读者思维中的心理表征,译者所假定或估计到的受众群体的心理期望和需求缺乏实证经验。

二、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的翻译建构主义

1.建构主义翻译观。Ingarden依据格式塔心理学提出了文学作品的平衡观和整体观,注重文本和译者间的动态性交流,他认为,既要注重文本的客观性,又要注意到译者理解的主观性和个体性。

Fish认为,主体客体的两极划分不合理,因为既没有绝对的主体,也没有绝对的客体,完全主观的反应是不存在的,因为它们不可能从主体的规范体系和思想系统中独立出来,而对于客体的理解,总是由主体建构的,主体与形式文本相互作用,通过这种动态的交流产生特定的反应。译者产生的源语言文本和译者产生的译入语文本不是由译者任意解读的,在翻译中不应将文本和译者分离开来,文本是具有主体性的客体,译者与文本的相互作用确立了翻译的建构主义的立场。

建构主义倾向于某种“协商性”或“构建性”的交际模式,认为翻译过程是源文本作者和译者通过文本意义转换进行的协商过程,译入语文本的意义既不是完全来源于源文本,也不是译者完全开放性的解读,而是受到特定的制约,源文本作者和译者之间的关系是基于相似背景假设的“协议”,是一种以文本的基本图式为基础的社会契约。

2.翻译中的认知建构。编码解码理论认为翻译过程遵循编码——解码——再编码的模式,这一模式包含了容器隐喻和通道隐喻两种隐喻模式,将源文本和译入语文本看作是包含信息图示的容器隐喻,把意义从源文本容器传递到译入语文本需要经过一个通道,此种隐喻模式忽视了译者对于语言中丰富意义的读取和建构。而认知语言学对“语言和远远超出语言之外的认知”进行建模,第一次建立了对于意义建构和意义动态的研究,彻底推翻了翻译的编码解码模式。认知语言学角度的翻译建构观认为,文本的语言形式只编码了少量意义图示,更加丰富的意义通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建构或再建构。

Fauconnier详细的说明了成功翻译的条件,翻译过程中语言的运作是以“文化、语境和认知”为基础,在以此为基础的翻译过程中,语言形式本身只携带了少量信息,通过认知和文化决定的一般组织形式以及认知语境所决定的具体组织形式激活译者大脑中预存的工作记忆,并促成相关信息处理的并行和依次展开。

三、结语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个体在身体和大脑形式和功能方面是相似的,所以以此为基础所进行的建构主义翻译研究中所形成的翻译理论具有普适性。

参考文献:

[1]吕俊,侯向群.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谭业升.论翻译中意义的认知建构[J].外国语文,2009(1):133-139.

[3]许钧.简论理解和阐释的空间与限度[J].外国语,2004(1):57-61.

4.望海潮 秦观翻译 篇四

作者:秦观

原文: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译文

梅花稀疏,色彩轻淡,冰雪正在消融,春风吹拂暗暗换了年华。想昔日金谷胜游的园景,铜驼街巷的繁华,趁新晴漫步在雨后平沙。总记得曾误追了人家香车,正是柳絮翻飞蝴蝶翩舞,引得春思缭乱交加。柳荫下桃花小径,乱纷纷将春色送到万户千家。

西园夜里宴饮,乐工们吹奏起胡笳。缤纷高挂的华灯遮掩了月色,飞驰的车盖碰损了繁花。花园尚未凋残,游子却渐生霜发,重来旧地事事感慨吁嗟。暮霭里一面酒旗斜挂。空倚楼纵目远眺,时而看见栖树归鸦。见此情景,我油然而生归隐之心,神思已暗自随着流水奔到天涯。

英译

Wanghaichang of Qinguan

Plum blossom sparse quietly elegant, ice and snow melt flow, the time the spring breeze fans. Want to change secretly former JinGu - to swim, copper round again, while the bustling street walking in the rain new sunny. Always remember pingsha followed by somebody else, is now LiuXu jiaqi that spring, slender butterfly dances. LiuYin nowadays think cao under LuanFenFen will spring blossom path, WanHuQianGu. West circle to drink, gathering night play HuJia, colorful lights hung high sped up the moonlight, the trunk lid. The garden flowers touch damage fades, but Chinese is water, are frost to JiuDe everything in the evening with a caravan jie. XieGua flag, empty wine on hug, sometimes see habitat tournelle to crow. My tree compares with water, has been secretly intolerable to the running.

注释

梅英:梅花。

冰澌(sī):冰块流融。溶泄:溶解流泄。

芳思:春天引起的情思。

桃蹊:桃树下的小路。

西园:即金谷园。笳:胡笳,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一种管乐器。

飞盖:飞驰车辆上的伞盖。

兰苑:美丽的园林,亦指西园。

烟暝:烟霭弥漫的黄昏。

赏析

此词不止于追怀过去的游乐生活,还有政治失意之慨叹其中。

上片起头三句,写初春景物:梅花渐渐地稀疏,结冰的水流已经溶解,东风的煦拂之中,春天悄悄地来了。“暗换年华”,既指眼前自然界的变化,又指人事沧桑、政局变化。此种双关的今昔之感,直贯结句思归之意。

“金谷俊游”以下十一句,都是写的旧游,实以“长记”两字领起,“误随车”固“长记”之中,即前三句所写金谷园中、铜驼路上的游赏,也同样内。但由于格律关系就把“长记”这样作为领起的字移后了。“金谷”三句所写都是欢娱之情,纯为忆旧。“长记”之事甚多,而这首词写的只是两年前春天的那一次游宴。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花园,洛阳西北。铜驼路是西晋都城洛阳皇宫前一条繁华的街道,以宫前立有铜驼而得名。故人们每以金谷、铜驼代表洛阳的名胜古迹。但词里,西晋都城洛阳的金谷园和铜驼路,却是用以借指北宋都城汴京的金明池和琼林苑,而非实指。与下面的西园也非实指曹魏邺都(今河北临漳西)曹氏兄弟的游乐之地,而是指金明池(因为它位于汴京之西)同。这三句,乃是说前年上已,适值新晴,游赏幽美的名园,漫步繁华的街道,缓踏平沙,非常轻快。

因忆及“细履平沙”故连带想起当初最令人难忘的“误随车”那件事来。“误随车”出韩愈《游城南十六首》的《嘲少年》:“直把春偿酒,都将命乞花。只知闲信马,不觉误随车。”而李白的《陌上赠美人》:“白马骄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云车。美人一笑搴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以及张泌的《浣溪沙》:“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慢回娇眼笑盈盈。消息未通何计是?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则都可作随车的注释。尽管那次“误随车”只是无心之误,但却也引起了词人温馨的遐思,使他对之长远地保持着美好的记忆。“正絮翻蝶舞”四句,写春景。“絮翻蝶舞”、“柳下桃蹊”,正面形容浓春。春天的气息到处洋溢着,人这种环境之中,自然也就“芳思交加”,即心情充满着青春的欢乐了。此处“乱”字下得极好,它将春色无所不,乱哄哄地呈现着万紫千红的图景出色地反映了出来。

换头“西园”三句,从美妙的景物写到愉快的饮宴,时间则由白天到了夜晚,以见当时的尽情欢乐。西园借指西池。曹植的《公宴》写道:“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曹丕《与吴质书》云:“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参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又云:“从者鸣笳以启路,文学托乘于后车。”词用二曹诗文中意象,写日间外面游玩之后,晚间又到国夫人园中饮酒、听乐。各种花灯都点亮了,使得明月也失去了她的光辉;许多车子园中飞驰,也不管车盖擦损了路旁的花枝。写来使人觉得灯烛辉煌,车水马龙,如目前。“碍”字和“妨”字,不但显出月朗花繁,而且也显出灯多而交映,车众而并驰的盛况。把过去写得愈热闹就愈衬出现的凄凉、寂寞。

“兰苑”二句,暗中转折,逼出“重来是事堪嗟”,点明怀旧之意,与上“东风暗换年华”相呼应。追忆前游,是事可念,而“重来”旧地,则“是事堪嗟”,感慨至深。此时酒楼独倚,只见烟暝旗斜,暮色苍茫,既无飞盖而来的俊侣,也无鸣笳夜饮的豪情,极目所至,已经看不到絮、蝶、桃、柳这样一些春色,只是“时见栖鸦”而已。这时候,宦海**,仕途蹉跌,也使得词人不得不离开汴京,于是归心也就自然而然地同时也是无可奈何地涌上心头。

此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是:其一,结构别具一格,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忆昔部分贯通上下两片。其二,大量运用对比手法,以昔衬今,极富感染力。

创作背景

5.英语观课反思报告 篇五

观摩了张教师的示范课,让我受益匪浅。我从中体会到教师上课的独到之处,感受到张教师上课的魅力和风格。就这次观摩课整体而言,是一节值得学习的成功课例。

一、综合评价

1、口语流利,教态亲切,表情丰富,充满激情。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地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

2、善于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

3、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作为后盾,词汇丰富,课堂充实。

二、主要优点 1.情景教学

这节课充分利用英语教学本身的真实情景进行教学。在情景中理解语言知识和内容能使难点化易,在情景中讲解语言知识能突出重点难点;在情景中进行操练能提高学生实践的量和质。在情景中对话交际能促进思维的条理化、逻辑顺序化,有利于提高口头理解和表达的正确性和流利性。2.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好方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使学生达到用英语做事情、交流、合作、学习的目的。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不能只看教师的教学艺术,更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观察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全过程,在张老师的教学课堂中,我能够清晰的看出学生学习的很认真,参与积极性高涨。3.游戏运用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游戏,可以大大减轻学生学习的负 担,真正保护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的英语学习具有活泼性,生动性和主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张老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小游戏让人耳目一新,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还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举两得。4.激励方式 听课时我特别注意了张老师不同的调动孩子的方式。我发现以下几个问题非常重要:

1、只要孩子积极回答了问题,应对其进行鼓励。OK, Very good, Wonderful, Well done, 这些表扬鼓励的话语在课堂上要随处可见,并且多数老师对回答对问题的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奖励,这也极大的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

2、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怎样保持下去也很重要。老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清楚明确,难易适中。只有孩子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时,才有可能干好这件事;而问题太难孩子会无从下手,太易又不用思考,这都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三、教学建议

当然课堂是不完整的艺术,我们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但我们可以及时反思,更好的提升课堂效果,我对本节课也有两点建议 1.课堂语言尽量精简,课堂指令应明确具体。

2.加大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关注力度,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同学。

四、课后反思

Phonics教学,优等生接受得比较好,大多数学生对教材中所学的单词能“听音写字”,对一些比较复杂的单词,他们也能尝试运用Phonics拼读,初步达到“见字拼音”的效果。但是对于中下生来说,似乎Phonics所产生的效果不太明显,他们只会分音节拼读,“听音写字”只停留在含三个字母的简单单词。因此,今后在Phonics教学中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拼读,长时间坚持,由量变到质变,逐步掌握英语单词的拼写规律,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6.英语翻译观 篇六

[关键词] 解构主义 商标词翻译 多元性 延展性 系统性

自从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问世以来,结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成为20世纪指导人文科学的普遍理论“范式”。索绪尔把语言符号的音响形象和书写记号称为“能指”,把语言符号指代的观念称为“所指”,而且强调指出,在一个语言系统中,“能指”和“所指”对应的关系完全是人为任意的,约定俗成的。在索绪尔的符号概念中,言语,语音被赋予优先地位,所指与概念又被等同起来,当“能指”和“所指”对应的关系被确定下来后,每一个符号都有了终极不变的意义。

从20世纪70年代起,解构主义又称后结构主义的兴起对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提出了批判。解构主义认为,语义是流变的,语义的上下限始终是模糊的,整个发展过程都是开放的,处于一种新陈代谢的有机或动态的过程。这种流变性和模糊性是由人脑的有限性决定的。客观世界是无限的,而人脑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人们不得不使用有限的语言来概括无限的信息。这一无限和有限的矛盾决定了语言的模糊性和流变性。“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不再固定不变。每个所指都能变成能指,词语的指称活动就这样一环套一环,永无止境。

这种对语言符号理论的新的解读也深刻的影响了传统的翻译理论。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原文通常有一个中心意义。译者应该尽量忠实再现原文的意义。现在由于语言是流变的,模糊的,读者或者译者对原作的语言符号就有了自己的解读权力,对其进行多重的解读,这样原文的中心意义就不存在了。评价译文的终极标准也随之不存在了。原文的权威地位不能凌驾于译文之上,二者是平等的,互补的。译文评价的标准要随着时代和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译者可以以自身为主体来确立翻译标准,同时不同的读者也从自身出发来解读译文。基于此,解构主义翻译观下科学的翻译标准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多元性,动态性,模糊性。

商标词的翻译虽然具有其特殊性,但要达到翻译效果,同样受到此翻译标准的约束。商标词是以词、字出现的语言符号。它们由个别人或个别企业精心挑选或创造出来,用来区别其他企业商品的一种专业符号。商标词不仅代表商品,影响消费者对商品的印象及购买欲;它同时也代表着生产商品的企业,是企业形象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商标词的译者更应关注在解构主义翻译观下对商标词的多重解读,从而对传统的商标翻译方法有新的理解和感悟。

一、翻译标准的多元性

因为不同的译者可以以自身为主体来确立翻译标准,同时不同的读者也从自身出发来解读译文,因此翻译标准存在着多元性。译者读者自身作为主体,都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1.商标词的翻译要受到文化和审美因素的影响。2.商标词的翻译要受到民族心理因素和消费者性别因素的影响。因为诸多作者撰文对此进行论述,本文简单说明,不再赘述。各民族因其文化背景及其宗教观念的不同,看待事物的观念和审美观念也极其不同。同时男女由于性别不同,看待事物的观念和审美观念也有所差异。商标词的翻译要以顾客为导向,遵循其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和性别身份的要求,有所避忌,有所张扬。

二、翻译标准的动态性

时代在不断发展,译文评价的标准要随着时代和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因此被译出商标词要受到新的时代环境的检验。由新的历史文化背景培育出的消费者能否接受它,还需拭目以待。因此,商标词的翻译要考虑到产品的后继发展以及顾客群的改变。

商标词的翻译要有延展性。在解构主义中,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结合变得十分松散。符号每一次被使用时,来自静态结构的标准成分都可能受到新的话语环境的挑战和更张。一种产品的商标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后就固定下来了,但是产品和企业却是不断发展的。企业会不断开发不同系列的新产品。新产品由于其不同的材质,类型,其原有的商标是否合适,仍有待检验。Coca cola汉译名为“可口可乐”,用作饮料的商标名,是音义结合的典范。但其联想意义就十分狭窄,因而可适用的产品的范围就受到局限。Pepsi cola“百事可乐”在这方面就具有优势了。它开发了“百事”系列运动鞋。但如果运动鞋被命名为“可口”,恐怕顾客会望而止步。商标词翻译的贴切往往适用于某一种特性的商品,局限其联想意义的扩展,对产品类型的扩展会带来影响。

三、翻译标准的模糊性

翻译标准所蕴含的是一种模糊信息。为了最大限度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商标词的翻译需要遵循:

1.商标词的翻译要准确传达企业信息

由于语言的模糊性,语言符号必须独特,才能最大限度的传递出某一特定信息。好的商标词必须是独特的。中国的企业往往认为一些响亮的,大家都熟知的,就是好的,如“中华”,“长城”等,并且把这些商标直接译成英语。这样恰恰违背了商标词独特性的要求。企业商标词所包括的内涵和信息,应该全部是有关这一企业的。公众视听接触到这一标志,脑海所反映的全部是有关这一企业的信息,绝不会有其他的信息干扰企业信息的传播。相反,如果这一单词是既有的,是原本有意义的,那么公众接触这一单词时,脑海反映的这一单词的信息就费解,影响企业信息准确清晰的对外传达。国外的企业选择英文商标词的做法使得中国企业借鉴。他们往往不会选择已有的英文单词,而是自己造词。例如OIC(电器商标= Oh, I see), Leggs(长筒袜商标= legs), Lux(香皂商标= luck),Xcel(电器商标=excel)等。与之相比,一些以汉语拼音做商标词的中国品牌,如Jianlibao“健力宝”,Chunlan“春兰”等,国外的消费者看到这些商标,不能了解企业要传达的信息,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有时商标词会使用本身就具有意义的单词,但是这一单词的意义通常是企业希望顾客产生联想的意义。例如:耐克(鞋)Nike胜利女神,金利来(领带)Goldlion金狮子等等。在翻译此类商标词时,如何把产品信息与词语的原有意义结合起来是一大考验,因此能够做到音形义结合的翻译寥寥无几。

2.商标词的翻译要有系统性

上面提到商标词翻译的贴切和延展常常造成矛盾,国外的企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往往给不同系列的产品取不同的名字,然后把它们归结到公司的商标名之下。因此在翻译这些商标的时候,不同产品的商标词既要符合本产品的特性又要和公司的同类产品以及公司的商标名相契合。这样一个公司的系列产品的商标就形成了一个系统,能够给消费者一个深刻的印象,各个品牌之间也起到相互的推动作用。例如宝洁公司和其旗下的一系列产品: P & G(Procter & Gamble)宝洁,Rejoice飘柔,Pantene潘婷,Head & Shoulders海飞丝,Safeguard舒肤佳,Olay玉兰油,Whisper护舒宝,Crest佳洁士,Tide汰渍,Zest激爽,Pampers帮宝适等等。宝洁公司主营日化用品,其公司名称译为“宝洁”,就有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旗下的产品的翻译首先都体现出产品本身的特性。如飘柔,潘婷,海飞丝,体现使用洗发水能给顾客带来飘逸柔美的形象;舒肤佳,护舒宝,帮宝适,兼具舒适的使用感和良好的保护效果;佳洁士,汰渍,强调去污性能;玉兰油则会让人联想到产品的天然以及使用后肌肤会如玉兰花一般娇嫩。在强调各自产品特性的同时,各产品的商标词又相互呼应,同时又受到“宝洁”这一公司名称的统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让消费者过目不忘,宝洁公司良好的销售业绩是一佐证。

综上所述,解构主义翻译观强调了翻译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时代和历史文化在不断发展。商标词的翻译也不会一成不变,随着全球经济及商业文化的发展,商标词会承载更多的企业文化和负担商业使命,因此其翻译更加应该具有多元性,延展性和系统性,以期达到各类企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金树:多元、动态、模糊——解构主义翻译观与翻译标准的厘定[J].宜春学院学报,2005(2)

[2]张一平:结构与结构——从索绪尔到德里达[J].外语学刊,2006(4)

[3]李淑琴马会娟:从符号学看商标词的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0(4)

[4]黄龙胜:商标词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外语教学与翻译,2005(2)

7.英语翻译观 篇七

关键词:文化语境,旅游英语,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翻译是跨文化的桥梁,三者是密不可分的。跨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旅游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旅游业的繁荣与发展,不仅吸引了许多国人,也招致许多国外的旅游爱好者纷至沓来。旅游资料的介绍是他们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其中的问题轻则使得翻译的信息传递不准确、甚至错误,使游客无法准确了解旅游地的真实情况;重则导致游客的认知错误,从而降低旅游地对游客的吸引力。从文化语境的视角来观察,旅游英语翻译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 词汇空缺

这里的空缺是指原语词汇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如karaoke,在中国传统词汇中无与之相对等的词汇,因而无法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的内涵。只能采取音译的方法,同时借用英文字母译为“卡拉ok”。同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八卦,中医术语等在译成英语时,由于没有对应或对等词语,在多数情况下也只能采取音译的方式进行翻译。这种情况在旅游英语翻译中是屡见不鲜的。例如,《山海经》被译为《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只能给读者这样的一个信息:这是一本描述山河的著作。或译为《Shanhaijing》,从英语读者的文化视角来看,则不能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景物译文的明晰度最弱,原因主要是一些景物介绍包含比较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译文的直译很难表达其中的深刻含义。在一篇介绍土家风情园的旅游景点介绍中,作者用“莺歌燕舞”来描绘张家界土家风情园的繁华及一片大好形势,这四个字却被翻译成为“Everywhere orioles sing and swallows dance”,这让西方人得到的印象只会是百鸟栖息的山林。西方人根本体会不到它的中国文化内涵。一线天瀑布:Liner Sky Waterfall。清明上河园:Park with“Up-the-River-on-Ching-ming Festival”views。武侯祠:Memorial Temple to Wuhou。愚公:Yugong-the foolish old man。内乡县衙:Yamen in Neixiang Country。这4条景点名称的翻译是英语本族人士根本无法理解深刻含义的。如,对于中国人来说,“衙门”内涵意义丰富深刻。但对于不懂中国封建文化的国外游客来说,“Yamen”为何物?可见很难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而清明上河园翻译中的“up the river”是一个美国俚语,意指“坐监狱”(in prison),因为清明上河园是一个主题公园,是一个体验宋代文化的场所,上述景点名称译法与实际意义大相径庭,显然容易引起误解。这些都是由于词语空缺导致的。

二、 词义不符

这里的冲突是指原词语所载的文化信息,与译语的对应词所载的文化信息是不相符合的。也就是说,词语的表层指称意义相同,但词义深层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却不尽相同甚至相反。这在翻译中是不容忽视的。例如,“韭菜合子”被译为“Chive Box”。合子是我国传统的东北面食小吃,在面饼中间放上自己喜欢的馅料,对折粘合,然后放在锅里烙,取合家团圆的意思。可是何为“Chive Box”?“box”一般指盛放东西的容器,含义完全不同。而韭菜合子的馅是韭菜,“Chive”指的是细香葱,多用于调味,我们吃的韭菜应该是leek。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菜单时对英汉词义不符的现象并不了解。再如“轻流九曲,绿洲棋布”被译为“Gentle streams and nine melodies,studded with oasis”,此翻译看似完全对等,其问题就出在翻译的亦步亦趋,字字对应。原文为:“西湖游罢西溪去,沐香雪,轻灵絮。自古谁知花解语,轻流九曲,绿洲棋布,梦绕魂牵处。”中文写得很美,但其英译却不尽人意。了解西溪湿地的人应该知道西溪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水域,河流纵横交汇,其间分布着众多绿地,形成了其独特的湿地景致。所以诗中的“九曲”并非指九种旋律,而是对水流蜿蜒曲折的生动形容,“绿洲”指代的就是一块块的绿地,而非我们一般说的沙漠上有水有植物生长的绿洲。由于译者没有考虑此“曲”非彼“melody”,此“绿洲”也非“oasis”。

“老字号”被译为“old and reputable(restaurant)”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许多老字号让中国人为之骄傲,也给来华的外国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遗憾的是他们大多只记住了食物好吃却记不住店名,原因就在于 “old”一词上。“老字号”中的“老”字旨在说明历史悠久带有褒扬的感情色彩,但是译文没有充分考虑文化语境。“old”一词在英语里指的是“not young,not new”,含义大大不同,甚至有点贬义的色彩。英语中在提到“老人”时,一般都不会直接说“oldman”而会委婉的表达为“seniorpeople”。如此一来,外国游客在看到旅游资料上写着“old and reputable”,印象一定好不到哪里去,更不会去光临了,与宣传的目的背道而驰。

三、 语用涵义不同

词汇的涵义是指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涵义,文化的渊源不同,词语所承载的文化涵义也必然不同。在特定的语境中,词语表层的指称意义与深层的言内意义“表里不一”,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所引起的语义联想不一。如,在介绍旅游景点时,我们常常会见到“天下第一”的说法。如“天下第一桥”、“天下第一漂”等等。我国从公元前到唐、宋期间,一直把“天下”视为“国”。 “天下”就不是in the world,而应看作是China或country。所以,“天下第一桥”与“天下第一漂”可分别译为“the No.1 bridge in China”,“the No.1 drift in China”。 再如,几乎所有的宾馆、酒店都译成了“Hotel”。我们知道“Hotel”必须是星级酒店,其规模必须是符合国家标准的,所以一般的宾馆、酒店应译成“Restaurant”或“Cook-shop”。有的宾馆里面稍微好一点的房间都命名为“豪华间(Luxury Room)”或“双标间(Double-standard Room)”。这样的翻译没有考虑到文化语境,时常给外宾留下不好的印象。英语中的家庭旅馆应该用“hostel”或“guesthouse”。“独特的民族风情”被译成“unique minority amorous feelings”。不错,在《汉英词典》里,“风情”是有amorous feelings这一译法。但 “amorous feelings” 是指flirtatious expressions,“民族风情”应该是指民族风俗,而不是风情万种之“风情”,所以,把这个词语试译为“(the)unique customs of the local people”。 Mount Hangshan;the Huangshan Mountain;the yellow Mountain。前两种译法采用音译为主辅以直译,Mount Hangshan,是音译加辅译,the Huangshan Mountain是音译加直译。对外国游客来说,这样的翻译只能知道它是一座山,其他的信息一无所知。这与黄山的地位,黄山丰富的自然及人文价值不相称,造成文化信息传达不全面。这就要考证一下黄山名称的由来。黄山,古称黟山,唐天宝六年依轩辕黄帝曾在此山炼丹羽化升天的传说,唐明皇敕改黟山为黄山。所以,黄山的“黄”是为纪念黄帝,这位被尊为中华民族祖先的古代皇帝而得名。如果翻译成“the Yellow Mountain”就会使人误以为这座山的颜色是黄色。而事实恰恰并非如此,黄山看上去其实是黑色的。

旅游资料翻译的读者对象一般是意欲来我国观光游览的外国人,他们所要了解的是具有中国自然地理特色旅游景点的风光和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人文景观。人文景观自不待说,自然风光的取名等也往往带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和中华文化的特色。因此,一定要将旅游资料中所蕴涵的社会文化信息恰当、微妙而又辩证地有效传递出来,这是旅游地具有中国特色之所在。旅游资料作为一种对外宣传资料,起着传达文化信息、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因此,要以中国文化为取向,尽量保留中国文化信息,尽可能地宣传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平兴.“近似对应”与“伪对应”———谈对外新闻中的一些翻译问题[J].中国翻译,2007,(3).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24(3).

[4]黄芳.中餐菜单译法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07,(1).

8.英语翻译观 篇八

[关键词]翻译出版;编辑角色;翻译编辑观

[作者简介]覃芳芳,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翻译出版对我国引进国外文化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的翻译出版事业从无到有经历了巨大的发展,然而翻译出版工作也面临一些问题,如出版作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缺乏统一的标准,这与我国相关专业的编辑人才缺乏不无关系。鉴于此,文章拟从编辑的角色和编辑观两方面论述有关问题,以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促进翻译出版的健康发展。

一、翻译出版业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出版传媒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已经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在出版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翻译出版行业步入迅速发展时期。统计数据表明,从1978年到1990年的13年间,国内各类出版机构出版的翻译作品达到2.85万种。从1995年至2004年的10年时间内,除去重译和多版的译著,翻译类新书的出版数量达到10.75万种,出版数量增长近四倍。这其中尤以社科类和文学艺术类图书的翻译出版最为突出。同时,外文图书版权贸易也增长迅速。原新闻出版总署的统计资料表明,1995年至1999年,中国外文图书版权贸易量累计2.07万项,1999年至2004年达到5.41万项,2003年一年的外文图书版权贸易额为1.94亿美元。

尽管我国的翻译出版行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翻译出版的作品数量巨大,但是译作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如前所述,翻译出版的需求达到每年上万种,但是专业翻译家缺乏。在经济利益的促使下,一些出版社为了抢占市场,把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推向市场。这些作品由于成本优势占了先机,而精品翻译由于制作周期较长,成本较高反而得不到市场认可。这样既打击了出版社出版精品的积极性,进而影响读者对译著的评价,损害著作人的权益。

其次,翻译出版作品的结构不尽合理。在学科上,人文科普类占绝大多数,自然科学尤其是学术类译著偏少。据统计,在2005年的翻译选题上,自然科学类仅占13.65%,而人文社科类却占83%。这种不平衡不利于国外先进技术的输入和引进,也不利于国内科研的进步。在译著的翻译结构上重视国外作品的引进,轻视中译外作品的出版。不可否认,西方翻译作品的引进对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在国内传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的输入只会导致西学东渐,不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进而影响中国的软实力提高。

再次,一流翻译和编辑人才缺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教育蓬勃发展。外语专业一直是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之一,然而国内大多数学校都将重点放在外贸、教育等方面,翻译一直得到不应有的重视。在高校内部,译著不算科研工作,不能作为评职晋升的参考。

最后,行业标准缺失。翻译作品的好坏没有统一标准。翻译人员没有准入制度,也没有专门从事作品翻译的专业翻译家。加之翻译费用偏低,每千字50元,导致很多翻译作品都由业余翻译完成,出现一人挂名多人翻译的现象,甚至出现抄袭现象。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市场恶性竞争,即出版社只顾经济效益,忽略作品的内在价值和出版作品的社会价值。同时,这也与编辑在翻译出版中的编辑观不无关系。

二、编辑在翻译出版中的角色

“编辑作为一种社会职业,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更是一门技术科学,它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文化起着桥梁纽带作用。” [3]在翻译出版中,编辑主要扮演出版作品的选择、译文选择、对译著最后加工等角色。

首先,选择出版作品的类型。在翻译出版过程中,编辑首先要选择出版什么样的作品。人物社科类作品一直占据翻译出版的绝大部分领地,近年来经管类、心理学等作品的引进也有所增加。这些都表现出出版翻译市场的变化。编辑要善于捕捉读者的需求变化,选择既能满足读者需要,又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翻译作品。

其次,在众多版本中挑选最佳的译文版本。一般图书出版只有一个版本,在译著的出版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部作品多种译本的可能。文学艺术作品的翻译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由于翻译自身的学科特点,每一本孰优孰劣难有定论。每个译本都各有千秋,这时编辑就要扮演最终裁决人的角色,从不同的译本中选择既忠实原著,又受到读者欢迎的版本。这对编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译本的选择可能会决定一部作品的出版能否取得成功。

最后,完成作品的最终呈现。有的作品翻译完成之后,可能离最终出版的要求尚有差距。编辑就需要做文字的修订,使译著达到出版的要求。此外,好的译著还需要插图、美工等。由于译著的内容来自其他文化,加上翻译本身的特点可能无法完整传达原著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图片作为补充。图书的美工既可以传达文字无法表达的意义,也可以增加图书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图书的质量。

翻译出版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出版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编辑的辛苦努力,翻译出版的特点给编辑提出了更高要求。翻译人员除了掌握基本的编辑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外国文化知识,熟悉新语境下翻译出版的特点。只有这样才会满足市场的要求,编辑出既受读者欢迎,又具有高质量的翻译书籍。

三、编辑的翻译编辑观

翻译编辑观是编辑在翻译出版中对所涉及信息和编辑现象的基本看法和观点。编辑的翻译编辑观在整个翻译出版过程起到统摄、纲领和灵魂性的作用,树立正确的翻译编辑观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树立正确的翻译编辑观就要坚持唯物论原则。把翻译出版看成是客观事物去考察,把各种翻译现象看成是认识编辑本质的大门。作为翻译编辑,不仅要认识编辑行业的现象和规律,而且要学习认清翻译现象背后的简单规律,如一篇文章的翻译周期,文章翻译的难度,哪些是可以翻译的,哪些是不可翻译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发现和揭示翻译编辑过程中一些内在本质的必然联系,从而形成科学的翻译编辑观。

第二,翻译实践和翻译编辑实践是不断变化的,编辑要不断从实践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翻译编辑实践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翻译研究和编辑研究理论的发展同时也会为翻译编辑实践提供动力。也就是说,翻译编辑实践的发展有两方面的含义:翻译编辑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翻译和编辑实践的研究是在发展变化中的。这两方面的发展都会为翻译编辑研究提出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和新课题。

第三,对已有的经验和原则进行批判继承。学习和继承前人经验是进步的前提,辨析和批判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要树立正确的翻译编辑观,编辑就必须积极学习,借鉴和继承前人的观点。在翻译出版的实践中难免会出现编辑观和编辑角色发生冲突的情况,这时就需要编辑在价值观和经济效益之间作出取舍。

[1]李景端. 翻译侵权滥造乱象何时休[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8 (11): 77-78.

[2]柳逊. 透视外国文学出版乱象丛生的背后[J]. 中国图书评论, 2012 (7): 68-71.

[3]王亚芳. 编辑的职能与作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3(5): 107.

[4]王钦仁. 译著出版精品之路——由《 托尔斯泰小说全集》 的翻译出版谈起[J]. 出版广角, 2005(5): 20.

[5]公文. 论新媒体语境下的传统翻译出版业[J]. 出版广角, 2012 (5): 59-61.

9.观英语教学能手大赛反思 篇九

大板中心小学张海富

小学英语市级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在赤峰市松山四小举行,二十八位选手依次给大家展示了精彩纷呈又富有个人教学特色的课例, 纵观这些课足以看出参赛教师都能够潜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后我对小学英语的教学思路更加明朗,下面谈一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参赛老师的教学活动设计体现了很强的层次性,不再只注重活动的形式。在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活动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形成了由初级到高级的任务,呈现出阶梯型。真正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从听、模仿、说、认读、到书写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给听课老师的整体感觉是环节比较清晰,衔接和过度都很平稳自然。但是在活动设计创新上我们需要再下一番力气,需要我们在平常课中做到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及时反思总结,力求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创新我们的课堂教学。

二、选手的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首先,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大部分老师和学生的亲和力非常好。其次是参评者的课堂驾驭能力比较强。可以说她们面临着很多挑战:讲课内容准备时间非常短,不能提前熟悉学生,执教内容跨度大等一系列难题,但是她们都能做到游刃有余。课程标准呼唤:英语课堂应该是有趣的,但更应该是有效的。大部分老师在教学中能够运用教学机智灵活地处理一些课堂生成性问题,并且做到了恰到好处,体现了较高的课堂组织调

控能力。同时我也看到一些问题:老师的课堂组织语言如何在孩子身上得到有效的反馈,老师所提问题的指向性应该明确,让学生知道让他们干什么,这时铺垫非常重要,避免直接问学生一些太笼统的问题,尤其是面对陌生的学生,应该给学生一个适当的缓冲,也许效果更好些。还有重难点的处理方式,五年级重点基本上都是一些加粗体,比较好把握,但是难点恰恰是一些情景句和情景词,难读,难理解,是让学生自己解决还是老师在循序渐进的讲解中寻求突破,现在各科都提倡“导学—议练”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思想怎样高效地运用于我们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这也是一直让我困惑的问题。听完这些老师的课,我感觉明朗了许多,首先她的教学理念新颖,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老师准确地引导和暗示把难点化解为易。同时我也发现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评价缺乏准确性、层次性和交互性。每当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后,往往不管难易程度只要学生答对就说 “Good,very good等”,给人感觉是老师的评价太单一,不具备针对性,我想如果我们对每个孩子的回答能够做出准确而恰当的评价,比如是发音好还是语调好,还是在小组活动中有创新等,这样或许更有利于孩子英语水平的提高。有些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频繁地使用实物进行奖励。一节课中很少看到有同学之间、小组间和师生的互评。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和赏识。我想我们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坚持正面引导,这本身没有错,而且也是必要的。关键是应把握好评价的方式、评价的尺度和评价的时机。对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取得了明显进步,集体评价能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然而教师不能把评价当作公式,应采用因人而异,灵活机动的分层评价方式,同时应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我想这样平等交互的评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处于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

三、本次教学能手评选彰显了老师们较高的专业素养。大部分老师能用流利的口语组织课堂。怎样把英语说的地道、纯正,让人听起来舒服、给人以美感,我想这是我努力的方向。毕竟在小学阶段英语是孩子的启蒙阶段,再说口语也是我们英语课的门面。还有小学英语课并不是简单的单词、句型教学,它也像其它学科一样,需要拥有较广的知识面,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不断拓宽英语学习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大部分教师能够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计不同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我们平时应多全方位地了解西方文化,找出中西文化的差异,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尤其是每节课的情感目标要找准,确实起到升华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多向专家、大家学习,多看一些理论专著,了解英语教学的前沿理念并把它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思想,通过平日的教学实践,创新教法,创新课堂。再就是大部分老师的板书比较公整、流畅、美观,体现了老师在备课过程中的用心。板书是我们在平时容易忽略的问题,怎么想就怎么写,其实板书设计蕴含着很多技巧,这就要求我们把功夫用在平时。

10.秦观精骑集序翻译 篇十

秦观的《精骑集》序,作者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发出感慨:“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你认为文中“二物”指的是什么?

《精骑集》序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者游,旬朔之间②,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③,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④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⑤,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⑥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⑦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注释】

①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

②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

③惩艾:惩戒。

④曩:从前。

⑤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

⑥搴:读qiān。

⑦勒:编。

《精骑集》序秦观阅读答案翻译

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近几年来,非常勤奋,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二,每看一件事,心中反复推敲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嗨!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精骑集》序秦观练习题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A.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辄( ) (2)比( )

1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12.秦观在少时读书和后来治学道路上分别遇到了什么问题?(2分)

13.秦观的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2分)

《精骑集》序秦观阅读答案翻译

9.B

10.(1)立即,就,便 (2)等到

11.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抗你众多疲弱的士兵。(把“三千”和“数万”翻译为“少量”和“众多”也可。)

12.少时读书:“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或“少而不勤”。后来治学:“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或“长而善忘”。

13.(1)不能倚仗自己天资聪颖就不愿用功学习。

(2)要注重后天的努力,勤于学习和总结,善于吸收前人智慧来提升自我。

(3)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要主动想办法解决。(该题答出两点即可。)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逸)》秦观《精骑集》序(节选)比较阅读答案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逸)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 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精骑集》序(节选)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②,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③,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然有勤劳之劳,而常废于善忘。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④为若干卷。

(原文有改动)

【注释】①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②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③惩艾:惩戒。④曩:从前。⑤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⑥搴:读qiān。⑦善:认为……是对的。⑧勒:编辑。

2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走送之 ( ) (2)援疑质理 ( )

(3)然负此自放( ) (4)故虽有勤苦之劳( )

21.请将选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译文:

(2)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译文:

2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2分)

(1)【甲】文中宋濂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无师的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一困难的?

答:

(2)【乙】文中秦观在治学的道路上遇到了善忘的问题,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答:

参考答案

20. (1)跑。 (2)询问。⑶但是,可是。 ⑷劳累。(每词1分,共4分)

21. ⑴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2分〉⑵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2分)

11.浅谈女性主义翻译观 篇十一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主张;贡献;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51-02

一、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结合

(一)女性主义的由来。

西方的女性主义开始于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人们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潮是女性主义运动的源头。女性运动主要经历了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开始于19世纪后半叶,到一战时达到最高点;二战之后,即20世纪的60-7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再一次如火如茶地展开,形成了第二次高潮,并形成了三大女性主义流派,即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激进女性主义。后来,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重要流派——后现代女性主义,也有人称其为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三次高潮。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以“性别”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切入点,颠覆了众多传统范畴和价值尺度,致力于揭示妇女在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源,向传统的男性中心观念挑战,想要发掘女性话语。

(二)性别与翻译。

在16世纪的欧洲,社会是不允许女人进行写作的。翻译也就成为唯一的方式来言说女性意识。女性翻译始于宗教。一方面,宗教束缚着女性,使她们依附于男权思想;另一方面,宗教又给了女性接触文学翻译的机会。当时,女性禁止创作、翻译世俗文章及小说,所以她们翻译了大量的宗教著作。宗教给了女性合法机会,表达自己的心声,参与社会生活。女性利用翻译宗教作品为手段,反映出了自身所受到的文化歧视和性别压迫,表达了要争取女性解放的心愿。女性进入公共领域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有翻译能描述女性自身。她们翻译自己个人化的语言,尤其是把占主导地位的父权语言翻译成女性化的表达。几个世纪以来,女性一直处于黑暗之中,而她们对此知之甚少。女性主义翻译就是要在译作中展现出这种黑暗,翻译是女性主义学者的一种基本表达形式。

(三)翻译中的性别隐喻。

在古今中外文明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女性从来都是受压迫、受奴役的对象,处于社会底层,相对于男性的从属地位一直被固定在历朝历代的教义中。所谓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规定着女性的言行,标示了女性是附属于他人的私有财产。长期以来,翻译所处的位置与女性极其相似。首先,译者的地位低下。“译者,舌人也”、“翻译者,叛逆者”、“译者是职业媒婆”、“译者是一块透明的玻璃”,种种比喻均表明了译者的职业遭人们的不齿,译者充其量只是原作者的影子,地位不能与其相提并论,这就好像男人与女人的关系一样。其次,人们考量译作无不具有女性化的标准。无论是泰特勒的“三原则”还是严复的“信达雅”,都把“忠实”放在了第一位,强调译文对原文的忠实。翻译就如同婚姻,妻子要绝对忠实于丈夫,是丈夫的个人财产;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译作虽然是译者智慧的结晶,但它仍然属于原作者的财产,不容受到丝毫歪曲和更改。

张伯伦(Lori Chamberlain)认为,翻译之间的关系已经习惯用性别用语和两性间的权力关系来表达了。原因在于女性在语言和文化中的受压迫状态与人们对翻译的贬低之间,存在着亲密的联系。像“不忠的美人”这样的比喻表达的只是人们对女性和翻译的传统的轻视态度。她宣扬,翻译中的修辞要解构两性之间和原文与译文文本之间的权力游戏。无疑,她的这种观点解放了我们的思想,使我们在理解和从事翻译时,不再受传统的、消极的方法的影响和制约。

二、女性主义翻译观——对传统译论的颠覆

女性主义的翻译观否定传统的摹仿论,否定对原文高贵、译文卑贱的等级观念,特别强调译者的主体性作用,主张翻译是文化介入和文化协调;提出原文-译文的共生关系;并对翻译的标准以及译者的创造性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

(一)解构忠实,强调背叛。

“忠实”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已是根深蒂固,它是维系传统的关于翻译是否可能的核心概念之一。翻译的“忠实”背后遮蔽了各种意识形态的权力话语。最明显的莫过于这一概念意指的“双重贬抑”结构,即译者和女人在她们各自的层级上都是弱者形象;译者是作者的侍女,女人则比男人低下(Simon,1996:36)。而这恰恰是女性主义者介入翻译并努力予以颠覆的观念。

女性主义的批判暴露了“忠实”概念潜藏的男权意识形态,这体现了西曼(Simon)所倡导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所要实现的目的,即:识别并批判那些将妇女和翻译一并贬至社会和文学阶梯最底层的互相纠缠在一起的一团概念。为了达到此目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必须调查翻译被女性化的那一过程,并试图动摇那些维持这种联系的权威结构。此外,女性主义译者接下来要做的更有意义的事情应该是对那“一团概念”的重写,赋予女性主义者特有的含义和内容,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女性性别身份认同的政治议程。

既然女性主义译者已经完全揭露出“忠实”背后隐藏的性别隐喻和男权意识形态的暴力痕迹,那么,解构“忠实”重写这一翻译的千年神话,便成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的首要目标。这也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在实现其政治议程的过程中所采取的首要步骤,即在概念层面对传统翻译话语进行批判、颠覆和重写,以配合在翻译实践领域所实施的种种语言试验,使语言重新性别化,以突出女性性别意识,发出久被压抑的声音。

而在颠覆了传统议论的忠实概念后,女性主义译者推出了自己的“忠实”观:忠实既不是对作者也不是对读者,而是一项对作者与译者都参与的写作方案(writing project)而言的(Simon,1996:79)。于是,女性主义译者公开声明她的关键性差异,以及对永无休止的重读和重写的乐趣,公然打出操纵语篇的旗号(Godard,2002)。她要粗暴地妇占(womanhandle)她所翻译的语篇,因此不会做一个谦恭的、隐形的译者。这种观点无疑是对传统的忠实于源文作者的观点一种反叛。

(二)女性主义彰显了译者主体性。

长期以来,翻译理论和实践均过分强调翻译主体(译者)的被动与消极和受制约的一面,压制译者的主体性(吕俊,侯向群,2001:237),译者自身遭到了冷遇,其文化地位和社会地位被边缘化。文坛上,译者永远是冷门人物,稿酬比人低,名气比人小,书评家也绝少惠加青睐。书译好了,大家就赞赏原作者;译坏了呢,就回头来骂译者。“理想的译者应成为一块玻璃,透明得让读者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果戈理的这句为译界所熟知的名言很能代表传统译论对于译者的观点,轻轻松松就抹煞了译者主体性的存在。译者所起的作用被比作一条透明的通道,原文的意义经由这一通道完全地流入译文。而弗洛里欧(John Florio)早在 1603 年就宣称所有的翻译因为必然都有缺陷,所以一般被认为是女性。这种将翻译与女性联系在一起加以鄙视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女性主义对译者主体性的重新诠释。

女性主义特别强调译者的主体性作用,主张翻译活动远不是消极地对原文的复制,译者的主体性必须成为翻译这一复杂活动的一部分。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和对文本有意识地干预,其实质就是要重新认识译作的权威问题。究竟是谁翻译,为谁翻译?女性主义的翻译理论和实践说明,翻译是译者与作者通过文本进行的共谋与合作,是两者共同参与的对话。在实践中,女性主义译者为了凸显译者主体,她们在翻译的前言中解释原文意旨,概括自己的翻译策略,强调意义的临时性,使读者注意到译者的存在及其在翻译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且,在作品上署名,并赋予其与原作者同等的权威,尝试重建译者的主导地位(Flotow,2004:39)。

(三)翻译是文化介入与文化协调。

女性的翻译实践活动从一开始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文化介入和文化协调。从文艺复兴开始,女性便带着强烈的女性身份意识从事翻译活动,她们将翻译视为女性参与文化活动的途径(廖七一,2002)。玛格丽·特泰勒(Margaret Tyler)逆当时的主流思想而行,公然声称妇女有权阅读和翻译非宗教作品,并将西班牙浪漫小说翻译成英语。阿芙拉·贝恩(Aphra Behn) 不 仅 在 翻 译 成 就 上 与 威 切 利 (W.Wycherley)和德莱顿齐名,让许多男性翻译家“感到羞愧”而且在翻译《爱岛之旅》的时候将女性身份与译文读者的需求结合起来,将描写阿塔明之死的简洁段落扩展成 63 行诗歌,增添阿塔明临别前哀婉的演说,恣意渲染莱桑德悲痛的细节。法国对美国女小说家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译介堪称文化协调的生动范例。小说出版后 10个月就出现了多种法语译文。而且,还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介绍和评论,被西蒙誉为“妇女作家,翻译家,评论家与进步文学界女性合作努力的突出典范”。到19世纪,德·斯特尔夫人、玛格丽特·富勒、埃利诺·马克思都明确地将翻译视为政治手段,认为文学的创作与传播都将带有一定的政治影响,翻译能使民族文学焕发青春,丰富民族精神。

到了本世纪,海伦·洛-波 特(Helen Lowe-Porter)将托玛斯·曼几乎所有的作品翻译成英文;而琼·斯塔尔· 昂特迈耶(Jean Starr Untermeyer)翻译了德国流亡作家赫曼·布洛赫(Hermann Broch)的《维吉尔之死》,正是仰仗这两位女翻译家有意识的翻译选择和孜孜不倦的译介活动,布洛赫和曼的影响才超越了狭隘的语言、地域和文化的限制,被美国读者理解和接受,促进了世界的进步与发展(廖七一,2002)。

所以,翻译对女性来说是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活动。翻译从一开始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文化介入和协调,是强化和维护某些文化价值,排斥和贬低另一些文化价值,而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摹仿,不是为翻译而翻译。翻译就是对原文的一种重写,原作正是因为重写而得以存在。

三、女性主义翻译观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一)女性主义翻译观的意义。

在女性主义的视野下,译者的工作性质与以前有了根本的不同,译者的目的是要延伸和拓展原文的意义,使原文获得新的生存空间并延续下去。原文和译文之间不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构成了一个连续体。译者同原作者不再是仆人与主人的位差,而是平等的关系,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极大地提高了译者的地位,而且让女性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翻译的主体。实际上,女性主义所强调的并不是女性的霸权,而是同男性平等且有差异的话语权力。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从性别角度,重新审视译者的主体性,这无疑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女性主义翻译论指出了当前翻译研究中所欠缺的一个重要视角——性别,使我们重新思考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不合理因素,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女性主义视角。

(二)女性主义翻译观的局限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及研究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其翻译主张和实践为翻译领域注入了一股清泉,但是女性主义翻译流派众多,在突出强调女性意识形态时有的过于激进,并且把颠覆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的传统翻译理论作为终极目的,这就不免招来多方的批评。同时过于强调翻译中译者对语言的操纵和干预,以女性为标准审视男性文化,并且以女性为中心排斥男性,这也使得对其的批评不绝于耳。作为翻译活动,目的是让读者看懂、明白,如果译者仅仅是出于张扬女性主义的目的,不考虑读者的感受,刻意创造一些读者难以理解、接受的词汇和语法,那就人为增加了语言的理解难度,为读者的阅读设置了障碍,这样会扼杀了原作的生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女性主义翻译观从性别视角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新的思考动力。女性主义翻译观的闪亮之处在于突破了传统的二元对立思想,冲出了隐喻的牢笼,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翻译进行了重写。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颇具新意,在实践中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但是,在学习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批判精神,借鉴其研究方法的同时,应避免过分张扬译者的主体性,推动翻译研究领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葛校琴.女性主义翻译之本质[J].外语研究,2003,(6):35-38.

[2]李红玉.女性主义翻译的先锋——芭芭拉·戈达尔德[J].外国语,2009,32(2):62-67.

[3]吕 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37.

[4]刘军平.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的中西话语[J].中国翻译,2004,(7):3-9.

[5]廖七一.重写神话: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2):106-109.

[6]王东风.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J].中国翻译,2006,(9):16-2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骆驼祥子高三读后感900字下一篇:单位宣传用语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