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作业审批

2024-09-07

有限空间作业审批(精选8篇)

1.有限空间作业审批 篇一

受限空间作业审批管理制度

1 目的

为规范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防止发生缺氧、中毒窒息和火灾爆炸事故,保证职工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根据GB30871-20xx《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制定本规定。

2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属各单位,同时也适用于进入以上单位作业的外来施工单位和人员。

3 职责与分工

3.1 安环部是本规定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各单位(场所)对本规定的执行情况。

3.2 作业单位负责检查确认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并签发《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

3.3 作业部门负责人负责落实、检查安全措施,向施工作业人员进行作业程序和安全措施的交底,并指派作业监护人;

3.4 作业部门负责对受限空间作业前置换的执行与监督。

3.5 安环部与施工部门负责对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的全过程实施监督。

3.6 作业负责人对进入受限空间进行分析。

3.7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监护人和作业人负责落实作业前、作业过程中安全措施,保持作业过程中的联络。

4 管理内容与要求

4.1 受限空间作业实施作业证管理,作业前应办理《受限空间安全作业证》(以下简称《作业证》)。

4.2 作业前,应对受限空间进行安全隔绝

4.2.1 受限空间与其他系统连通的可能危及安全作业的管道应采用插入盲板或拆除一段管道进行隔绝。

4.2.2 与受限空间相连通的可能危及安全作业的孔、洞应进行严密封堵。

4.2.3 受限空间内的用电设备应停止运行并有效切断电源,在电源开关处上锁并加挂警示牌。

4.3 清洗或置换。受限空间作业前,应根据受限空间盛装(过)的物料的特性,对受限空间进行清洗或置换,并达到下列要求:

4.3.1 对受限空间进行置换的次数,原则上不少于3-5次。

4.3.2 氧含量一般为18%~21%,在富氧环境下不得大于23.5%。

4.3.3 有毒气体(物质)浓度应符合GBZ 2 的规定。

4.3.4当被测气体或蒸汽的爆炸下限大于或等于4%时,其被测浓度不大于0.5%(体积分数)。

4.3.5当被测气体或蒸汽的爆炸下限小于4%时,其被测浓度不大于0.2%(体积分数)

4.3.6作业前30分钟内进行检测,作业中至少每2小时监测一次,作业中断超过30分钟应重新进行监测。

4.3.7受限空间的清洗、置换方案由所在部门确定,清洗、置换时要形成记录 ,清洗结束后由所在岗位的负责人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再报部门负责人予以确认。方案的确定,清换、置换过程以及最终的确认都必须有相关责任人的`签字。

4.4 通风应采取措施,保持受限空间空气良好流通。

4.4.1 打开人孔、手孔、料孔、风门、烟门等与大气相通的设施进行自然通风。

4.4.2 必要时,可采取风机强制通风或管道送风。

4.4.3 采用管道送风时,送风前应对管道内介质和风源进行分析确认。

4.4.4 禁止向受限空间充氧气或富氧空气。

4.5 个体防护措施。进入受限空间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方可作业:

4.5.1 缺氧或有毒的受限空间经清洗或置换仍达不到上述4.3要求的,应佩戴隔绝式呼吸器,必要时应栓带救生绳。

4.5.2 易燃易爆的受限空间经清洗或置换仍达不到4.3要求的,应穿防静电工作服及防静电工作鞋,使用防爆型低压灯具及防爆工具。

4.5.3 酸碱等腐蚀性介质的受限空间,应穿戴防酸碱防护服、防护鞋、防护手套等防腐蚀护品。

4.5.4 有噪声产生的受限空间,应佩戴耳塞或耳罩等防噪声护具。

4.5.6 有粉尘产生的受限空间,应佩戴防尘口罩、眼罩等防护护具。

4.5.7 高温的受限空间,进入时英穿戴高温防护用品,必要时采取通风、隔热、佩戴通讯设备等防护措施。

4.5.8 低温的受限空间,进入时应穿戴低温防护用品,必要时采取供暖、佩戴通讯设备等措施。

4.6 气体浓度监测

4.6.1作业前30min内,应对受限空间进行气体分析,分析合格后方可进入,如现场条件不允许,时间可适当放宽,但不应超过60min。

4.6.2 监测点应有代表性,容积较大的受限空间,应对上、中、下各部位进行监测分析。

4.6.3 分析仪器应在校验有效期内,使用前应保证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4.6.4 监测人员深入或摊入受限空间监测时应采取4.5中规定的个体防护措施。

4.6.5 作业中应定时监测,至少每2h监测一次,如监测分析结果有明显变化,应立即停止作业,撤离人员,对现场进行处理,分析合格后方可恢复作业。

4.6.6对可能释放有害物质的受限空间,应连续监测,情况异常时应立即停止作业,撤离人员,对现场进行处理,分析合格后方可恢复作业。

4.6.7 涂刷具有挥发性溶剂的涂料时,应做连续分析,并采取强制通风措施。

4.6.8 作业中断时间60min时,应重新进行分析。

4.7 照明及用电安全

4.7.1 受限空间照明电压应小于等于36V,在潮湿容器、狭小容器内作业电压应小于等于12V。

4.7.2 使用超过安全电压的手持电动工具作业或进行电焊作业时,应配备漏电保护器。在潮湿容器中,作业人员应站在绝缘板上,同时保证金属容器接地可靠。

4.7.3 临时用电应办理用电手续,按GB/T 13869 规定架设和拆除。

4.8 监护

4.8.1 受限空间作业,在受限空间外应设有专人监护,作业期间监护人员不应离开。

4.8.2 进入受限空间前,监护人应会同作业人员检查安全措施,统一联系信号。

4.8.3 在风险较大的受限空间作业,应增设监护人员,并随时保持与受限空间作业人员的联络。

4.8.4 监护人员不得脱离岗位,并应掌握受限空间作业人员的人数和身份,对人员和工器具进行清点。

4.9 其它安全要求

4.9.1 在受限空间作业时应在受限空间外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4.9.2 受限空间出入口应保持畅通。

4.9.3 多工种、多层交叉作业应采取互相之间避免伤害的措施。

4.9.4 作业人员不得携带与作业无关的物品进入受限空间,作业中不得抛掷材料、工器具等物品。

4.9.5 受限空间外应备有空气呼吸器(氧气呼吸器)、消防器材和清水等相应的应急用品。

4.9.6 严禁作业人员在有毒、窒息环境下摘下防毒面具;不应向受限空间充氧气或富氧空气。

4.9.7 难度大、劳动强度大、时间长的受限空间作业应采取轮换作业。

4.9.8 在受限空间进行高处作业应按AQ3025-《化学品生产单位高处作业安全规范》的规定进行,应搭设安全梯或安全平台。

4.9.9 在受限空间进行动火作业应按的规定进行。

4.9.10 作业前后应清点作业人员和作业工器具。作业人员离开受限空间作业点时,应将作业工器具带出。

4.9.11 作业结束后,由受限空间所在单位和作业单位共同检查受限空间内外,确认无问题后方可封闭受限空间。

4.9.12 最长作业时限不应超过24h,特殊情况超过时限的应办理作业延期手续。

4.10 作业许可证的管理

4.10.1《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实行一个作业点、一个作业周期内同一内容一张作业证的管理方式。

4.10.2《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不应随意涂改和转让,不应变更作业、扩大使用范围、转移作业部位或异地使用。

4.10.3作业内容变更,作业范围扩大、作业地点转移或超过有效期限,以及作业条件、作业环境条件或工艺条件改变时,应重新办理《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

4.10.4 《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有效期不应超过24h。

4.10.5《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保存期限为1年。

2.有限空间作业审批 篇二

有限空间作业是化工企业中危险系数较高的作业之一, 但只要在作业之前落实好各项安全措施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频繁不间断地对有限空间的各项危险因素进行辨识和控制, 就能够保障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 避免相关事故发生。

下面笔者就关于有限空间作业的认识、主要危险点以及作业前的准备措施、作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讨论, 希望能够为各位读者提供一些借鉴。

有限空间的认识

在化工企业中, 一说起有限空间作业, 很多人认为就是下到储罐内进行检修作业,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下罐作业。其实如此理解有些片面, 有限空间作业不仅局限于下罐作业, 还包括很多其他作业。

从有限空间作业的概念不难看出, 其指工厂的各种设备内部 (炉、塔釜、罐、仓、池、槽车、管道、烟道等) 和城市 (包括工厂) 的隧道、下水道、沟、坑、井、池、涵洞、阀门间、污水处理设施等封闭、半封闭的设施及场所 (船舱、地下隐蔽工程、密闭容器、长期不用的设施或通风不畅的场所等) , 以及农村储存红薯、土豆、各种蔬菜的井、窖等。通风不良的矿井也应视为有限空间。

由于对有限空间作业概念理解的模糊, 在企业里面经常碰到一些员工进行有限空间作业, 但自己却并不知道, 因此未办理相关作业票, 从而出现违章作业的情况。例如, 有些员工在下到无水的水池底部或进入锅炉烟道进行一些常见作业时, 往往感觉跟有限空间作业没有太大联系, 没有办理作业票, 违章作业, 结果引发了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故。

主要危险点

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点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 空间内是否存在有毒气体以及可燃气体。在存在有毒气体和可燃气体的有限空间内作业是引发有限空间作业事故重要原因。

第二, 空间内是否缺氧。如果氧气浓度低于18%, 是坚决不允许人员进入作业的。

第三, 设备是否可靠隔绝。如果没有隔绝或者隔离不彻底都可能导致一些事故的发生, 尤其在化工生产当中, 一些塔釜、储罐由于工艺要求, 是相互连通的。这就要求在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之前, 必须可靠地使其与其他设备管道隔绝, 不能出现串漏现象。例如采取堵盲板, 切断阀门的方法或者将连接处的法兰盘拆开彻底断开, 做到可靠隔绝。

第四, 进入塔釜罐这样的设备内进行检修时, 要分析这些容器盛装物料的特性。例如化工设备当中有些有毒气体的密度比空气重, 这就会导致容器的最底部可能存在残留的有毒气体。

第五, 气体置换不彻底。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设备, 由于气体置换得不够充分很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第六, 用惰性气体置换后, 未用新鲜空气置换惰性气体或者置换不够充分。例如, 在化工企业的一些检修作业当中, 需要进入塔釜内进行检修, 常见的是用氮气进行置换可燃气体或者有毒气体。氮气虽然不助燃, 是非常好的阻燃气体, 但是同时氮气也是窒息性气体, 如果用氮气置换完毕后, 不用新鲜空气进行彻底置换氮气的话, 人员进入设备检修势必会发生窒息甚至更严重的事故。

注意事项

任何的危险都是相对的, 只要针对危险因素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 就能够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 有限空间作业必须落实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 相关单位及个人必须针对作业内容, 对有限空间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 制定相应的作业程序及安全措施。维修组、施工单位必须明确作业负责人、作业人员和外部监护人员的职责;不得将进入井下、沟池、管道等有可能产生有毒气体的场所的施工作业项目, 发包给不具备有关条件的单位和个人。

第二,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 必须办理“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 并要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机动车间、施工单位负责人应向施工作业人员进行作业程序和安全技术交底, 并指派作业监护人。如无“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和监护人, 严禁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第三, 在进行有限空间作业前, 必须将该有限空间与其他空间进行安全隔离 (如加盲板或拆除一段管线) , 并清洗、置换干净。不得以关闭阀门代替安装盲板, 盲板处应挂牌标识。

第四, 在进入有限空间前30 min必须取样分析, 严格控制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浓度及氧含量在安全指标范围内, 分析合格后才允许进入受限空间内作业。如果进入受限空间内作业时间较长, 至少每2 h分析一次, 如发现超标, 应立即停止作业, 迅速撤出人员。

第五, 采取适当的通风措施, 确保有限空间内空气良好流通。可采用自然通风, 必要时采取强制通风, 但严禁向有限空间内充氧气。进入有限空间内的作业人员每次工作时间不宜过长, 应安排轮换作业或休息。

第六, 需要进入作业的有限空间内应有足够的照明, 且应使用安全电压和安全行灯。有限空间内照明电压应不大于36 V。在潮湿或狭小空间内作业应小于12 V, 所有灯具及电动工具必须符合防潮、防爆要求。

第七, 在进入有腐蚀、窒息、易燃、易爆、有毒物料的有限空间内作业时, 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佩戴好适用的个体防护用品、器具。在特殊情况下, 作业人员可戴长管式面具、空气呼吸器等, 但佩戴长管面具时, 一定要仔细检查其气密性, 同时防止通气长管被挤压, 吸气口应置于新鲜空气的上风口, 并有专人监护。

第八, 在有限空间内进行动火作业时, 必须按规定同时办理动火证和履行规定的手续。

第九, 进入有限空间内作业, 必须安排专人监护, 并与进入有限空间内的作业人员保持有效的联系。如果出现有人中毒、窒息的紧急情况, 抢救人员必须佩戴隔离式防护器具进入有限空间, 并至少有一人在外部做联络工作。必须严禁不具备条件的盲目施救, 以避免伤亡扩大。

第十, 在有限空间作业条件发生变化, 并有可能危及作业人员安全时, 作业人员必须立即撤出;若需要继续作业, 必须重新办理进入有限空间内作业的审批手续。

3.有限空间作业培训 篇三

一、定义:有限空间指封闭或部分封闭,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物质积聚或含氧量不足的空间。

二、培训目标:在今后生产过程中杜绝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培训内容:

1、各间单位是本单位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的责任主体,其车间主任对本车间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全面负责。

2、各单位应建立安全生产制度和规程

⑴、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责任制度和现场安全管理制度 ⑵、有限空间安全作业审批制度。

⑶、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制度。

⑷、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及应急管理制度。

3、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进行专项安全培训。

⑴、有限空间作业的危害因素和防范措施。: ⑵、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⑶、工具检测仪器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⑷、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措施。

安全培训营有专门的记录,并有参加培训人员的签字确认

4、有限空间作业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⑴、保持出入口畅通。

⑵、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和警示说明。⑶、作业前应清点作业人员和器具。⑷、作业人员与外部有可靠的通信联络。

⑸、监护人员不得离开作业现场并与作业人员保持联系。⑹、有限空间作业场所的照明灯具电压应当符合“特低电压限制” ⑺、有限空间作业应当遵守“先通风,在检测,后作业”的原则未经通风和检测合格任何人员不得进入有限空间内作业,检测的时间不得早于作业开始前30分钟。作业中断超过30分钟,作业人员再次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应重新通风,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

5、各单位车间应根据本单位有限空间作业的特点制定应急预案,并配备相关用品,通讯设备安全绳索等,应急装备和器材,各单位应掌握相关应急预案内容,定期进行培训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

四、各单位车间应对本单位的有限空间进行辨识,确定有限空间的数量,位置以及危险有害因素等基本情况,建立有限空间管理台账并及时更新。

五、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应当对作业环境进行评估,分析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制定有限空间作业方案并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报经理办公会议审核下发,并在以后的有

限空间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

六、安全生产部门对各单位有限空间作业实施监督检查时应重点抽查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有限空间管理台账,检测记录,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应急救援演练专项安全培训等情况。

七、有限空间安全作业中发生事故后,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报警,禁止盲目施救,应急救援人员实施救援时,应当做好自身防护,佩戴必要的器具及救援器材。

附录:有限空间数量

1碎石车间,布袋除尘箱体,破碎机内 2原料车间:各料仓,磨机,袋收尘箱体

3烧成车间:烟道,三次风管,回转窑,煤磨,分解炉,收尘箱体 4制成车间:各料库,磨机,收尘箱体

5余热发电:沉降室,AQC锅炉,SP锅炉,冷凝器

清理料仓安全方案

1.施工前,合理安排施工人员,避免在有限空间内作业时造成拥挤,并保证出入口畅通,并保证现场有3人以上。

2.清理料仓时,如需进入料仓内清理,必须遵守自上而下清理,严禁自下而上清理。

3.进行施工前保持空气自然流通,如有必要可人为的增加通风。4.在进行施工前,为避免料仓内空气不流通,料仓内氧气含量少,可能造成施工人员窒息;可用火把类检测,达到安全条件后方可施工(煤仓除外)。

5.进入料仓内施工,必须佩带安全锁等必备防护用品,并保持上下通道畅通。

6.在施工过程中如遇塌料等事故,现场负责人及监护人员等要迅速拉起安全索,并在没有危及自身安全情况下进入料仓施救,且应尽量保持料仓下料口畅通,最大限度的卸料。如有必要,迅速报警并安排救援车辆。

4.有限空间作业流程 篇四

跑步走,立正、向左向右转、向右看齐,向前看,立正,报数

报告考官:原阳县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已入场,应到9人,实到9人,请指示。

总指挥:开始有限空间作业

现场指挥: 有限空间作业前需要进行作业许可审批,审批完成后在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交底,现对本次作业情况进行交底。本次作业为井下阀门维修,属于有限空间作业,存在中毒、缺氧、窒息等安全风险,作业前要严格按照作业标准对作业环境进行检测,作业时应做好防护措施并做好应急救援准备工作,以防安全事故发生,交底完毕。张超进行安全交底记录签字,开始作业。

现场指挥:安全技术交底记录已签字确认完毕,作业前需对救援设备和物资进行检查,张超对现场物资进行检查,开始作业。

现场指挥:经检查,现场设备物资正常,作业前需对作业区域进行警戒隔离,杨运涛、张金斗、董建伟、田向阳放置警戒带对作业区域进行隔离,打开井盖,进行通风,毛原野放置受限空间作业告知牌,陈玉连、赵帅、史文可将救援三角架、正压呼吸器摆放到位,做好救援准备,开始作业。

现场指挥:现场已完成隔离,在作业前需要对井下气体进行检测,安全员开始检测井下气体含量,检测时要选择上风向位置,确保自身安全,史文可做好检测,张超做好记录,开始作业。

(井口、井中,井下,硫化氢小于10ppm氧气不低于19.5%,一氧化碳不超过35ppm,可燃气体10%)

现场指挥:经检测,井下气体超标,不符合作业标准,需对井下进行强制通风,杨运涛、张金斗迅速安装轴流风机,对井下进行强制通风,开始作业。(风机安装完成后进行通风试验,设备运行正常后向指挥报告)

现场指挥:通风三十分钟后再次对井下气体进行检测,如达到要求才可进行作业,安全员史文可再次对井下气体进行检测,张超做好记录,赵帅、史文可穿戴防护装备,检测呼吸器及面罩气密性,携带对讲机,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在井上进行调试,做好下井准备工作,其余人协助配合,开始作业。(按井口,井中,井低分别进行检测,一个检测合格后才可进行下一个,检测完一个位置后向现场指挥汇报,现场指挥安排下一个检测指令)

现场指挥:经检测,井下气体符合作业标准,可进行下井作业。

现场指挥:张超对现场器材及部署情况进行检查,开始作业。(检查无误后签字确认)

现场指挥:经检查,现场人员穿戴情况无异常,现场救援设施已到位,可进行下井作业,赵帅再次检查防护装备穿戴情况,杨运涛、张金斗辅助赵帅下井,做好井上监护工作,毛原野做好救援准备工作,开始作业。(史文可、陈玉莲同步撤掉通风设施,人员下井后,继续通风,检修完成后,对指挥汇报,可升井)

现场指挥:报告考官,赵帅下井作业期间面罩脱落,出现中毒症状。

总指挥: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现场指挥:救援组立即行动

现场指挥:杨运涛、张金斗、史文可、陈玉莲将赵帅升至井外,两人施救,两人立即将担架,应急救援物资摆放到位,毛原野迅速穿正压式呼吸器救人,张超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通知住建局。(救援完成后,施救人员请求升井,指挥同意升井)

现场指挥:报告考官,受困人员已送往医院治疗。

总指挥:救援组撤离,作业组进场

现场指挥:所有作业人员清理现场,开始作业;立正、向右看齐、报数;

现场指挥:安全员对现场人员物资进行清点,开始作业;

现场指挥:报告考官,现场物资设备已清点,人员除伤员外已到位;请指示:

总指挥:关闭应急预案,清理现场

现场指挥:所有作业人员清理现场,开始作业

喂,120,这里是平原体育会展中心A馆与B馆之间通道位置,有人缺氧窒息,请速来抢救。

5.有限空间作业应急预案(精选) 篇五

本制度汇编规定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责任制度、审批制度、现场安全管理制度、相关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制度、应急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

本制度汇编适用于本公司内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8958-2006 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

GBZ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T18664-2002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 GB50058-1992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3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责任制度 3.1 主要负责人职责

公司主要负责人应加强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履行以下职责:

a)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有限空间作业负责人、作业者、监护者职责;

b)组织制定专项作业方案、安全作业操作规程、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安全技术措施等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

c)保证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投入,提供符合要求的通风、检测、防护、照明等安全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d)督促、检查本单位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落实有限空间作业的各项安全要求; e)提供应急救援保障,做好应急救援工作;

f)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g)应对有限空间作业负责人员、作业者和监护者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包括: 1)有限空间存在的危险特性和安全作业的要求;

2)进入有限空间的程序;

3)检测仪器、个人防护用品等设备的正确使用; 4)事故应急救援措施与应急救援预案等;

培训应有记录,培训结束后,应记载培训的内容、日期等有关情况。3.2 作业负责人职责

a)应了解整个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

b)确认作业环境、作业程序、防护设施、作业人员符合要求后,授权批准作业; c)及时掌握作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条件变化,当有限空间作业条件不符合安全要求时,终

止作业。3.3 监护者职责

a)应接受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培训;

b)必须有较强的责任心,熟悉作业区域的环境、工艺情况,能及时判断和处理异常情况;

c)全过程掌握作业者作业期间情况,保证在有限空间外持续监护,能够与作业者进行有效的操作作业、报警、撤离等信息沟通;

d)应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发现落实不好或安全措施不完善时,有权提出暂不进行作业。

e)应熟悉应急预案,掌握和熟练使用配备的应急救护设备、设施、报警装置等,并坚守岗位。

f)在紧急情况时向作业者发出撤离警告,必要时立即呼叫应急救援服务,并在有限空间外实施紧急救援工作; g)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进入。现场应携带《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证》(见附件1)并负责保管、记录有关问题。

3.4 作业者职责

a)应接受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培训;

b)遵守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设施与个人防护用品;

c)应与监护者进行有效的操作作业、报警、撤离等信息沟通; d)严格按照“安全审批表”上签署的任务、地点、时间作业; e)作业前应检查作业场所安全措施是否符合要求; f)按规定穿戴劳动防护服装、防护器具和使用工具; g)熟悉应急预案,掌握报警联络方式。3.5 承包管理

a)委托承包单位进行有限空间作业时,应严格承包管理,规范承包行为,不得将工程发包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单位和个人;

b)有限空间作业发包时,应当与承包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存在多个承包单位时,应对承包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管理;

c)承包单位应严格遵守安全协议,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严禁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

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有利于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对检修、处理临时设备故障时对安全防护措施等内容进行有效把关,对不合格事项在作业前能够及时调整,从而保障作业人员安全。负责有限空间作业的相关部门应按制度办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证》。

4.1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证》的申请及审批: a)进入有限空间的作业负责人向有限空间所在部门提出申请,填写《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证》中的申请栏内容并签字;

b)部门作业负责人接到申请后,与作业单位负责人共同对作业进行风险识别并制定安全措施,在制定安全措施栏填写有关内容(如果作业安全许可证中列出的综合安全措施不能满足时可增加补充措施)并确认后签字。同时,安排有关人员落实安全措施,并对有限空间内的氧气、可燃气体、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进行分析;

c)部门领导应对现场进行全面检查核对,确认无误后,向作业人员进行施工安全交底,并在审批栏内签字,批准作业。作业现场负责人和监护人确认合格后,在安全措施落实栏内签字;

d)该安全许可证至少一式三份,一份交公司安全部门存档,一份由施工人员保存作为有限空间作业的凭证以备检查,另一份由主管部门兼职安全员保存,许可证不得涂改且要求存档时间至少一年;

e)未经审批,任何人不得独自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4.2 填写《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证》时,应注意以下要点:

a)设施名称:填写详细,应写到具体设施、设备,任何人无权扩大或更改作业对象; b)作业内容:指作业的具体内容,如对作业对象进行清理、检修、电焊、涂刷防腐涂料等作业种类,任何人无权更改作业内容;

c)作业人员:指直接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人员姓名,有几人就填写几人,进去几人,出来几人,要相互一致,必须本人签名;

d)监护人员:

1)监护人员自始至终必须在作业现场,对作业前必须落实的安全措施进行检查,然后 签字确认;

2)作业中密切注意作业安全状况并与作业人员保持联络和沟通; 3)作业后清点人员和器材,确认安全后方可离开; 4)按事故应急救援,携带好相应的救援器材,以备急用;

5)进行有限空间气体检测时必须详细的填写检测时间、检测地点、气体名称、检测结 果,并对检测的气体的代表性和准确性负责,然后签字确认。

e)作业负责人:作业负责人应为现场作业负责人,对整个作业安全负直接领导责任,自始至终在现场直接指挥、参与作业。现场作业负责人应对安全措施给予确认,有权补充完善。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 5.1 职责

5.1.1 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监督管理。5.1.2 化学供水组负责取样分析及数据填报。

5.1.3 作业现场所属部门负责制定安全措施,填写并审批《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证》。5.2 管理范围

包括在生产区域内进入或探入炉、塔、釜、罐、槽车以及管道、炉膛、烟道、隧道、下水道、沟、坑、井、池、涵洞等封闭、半封闭设施及场所作业。

5.2.1 凡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必须办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证》,未办理许可证,严禁作业。

5.2.2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证》的申请及审批见《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5.2.3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证》有效期不超过24小时。装置全面停车检修期间,经全面检查合格后,《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证》有效时间不超过72小时。

5.2.4 作业期间如果安全措施发生变化,应立即停止作业,待处理达到作业的安全条件后,方可再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5.2.5 在有限空间作业期间,严禁同时进行各类与该有限空间相关的试车、试压、或试验等工作。

5.2.6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综合安全技术措施 a)《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证》的审批人应对监护人和作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作业环境交底,内容应包括:

1)所从事作业的风险及应急计划; 2)必要的安全知识、救护方法; 3)便携式检测仪使用方法、急救方法等。

b)对所进入的有限空间要切实做要工艺处理,所有与有限空间相连的可燃、有毒有害介质(含氮气)系统,必须用盲板与有限空间隔绝,不得用关闭阀门替代,盲板应挂牌表示;带有搅拌器等转动部件的设备,必须有可视的明显断开点,配电室电源开关应挂有“有人检修、禁止合闸”标示牌,并设有监护;

c)取样分析要有代表性、全面性。有限空间容积较大时,要对上、中、下各部位分别取样分析。应保证有限空间内部任何部位的可燃气含量不超过该介质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下限的10%(体积)。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不超过国家规定的部门空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指标。氧气浓度在19.5%—23.5%(体积)之间,容器内温度宜在常温左右。作业期间应每隔四小时取样复查一次(特殊情况下,根据实际确定检测频率),如有一项不合格时,应立即停止作业。如不符合上述条件而必须进入有限空间内作业时,应由作业单位与有限空间所在部门共同制定作业方案,采取特殊防护措施,并在作业前组织模拟演练,确认安全可靠后,经公司分管生产领导批准方可作业。分析结果报出后,样品至少保留8小时;

d)分析合格1小时后作业,应再次分析,确认合格后方可作业;

e)进入有限空间内作业,应有足够的照明,照明要符合防爆要求,电压在24V以下。要遵守用火、临时用电、起重吊装、高处作业等有关安全规定,用火应办理“动火动焊许可证”,不得以《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证》代替;

f)在有放射源的有限空间内作业,作业前要对放射源进行处理,保证人员作业时接触剂量符合国家要求;

g)有限空间的出入口内外应畅通无阻,不得有障碍物; h)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一般不得使用卷扬机、吊出设备运送作业人员,特殊情况需经单位安全部门批准;

i)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人员的工具、材料要登记。作业结束后应清点,以防遗留在作业现场。作业人员超过3人时,应对人员进行登记、清点;

j)有限空间外的现场要配备一定数量的防毒面具、呼吸器、安全绳索等急救器材; k)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前,应首先拟定紧急情况时的外出路线和方法。作业时,应视作业条件实施安排人员轮换作业或休息;

l)为保证有限空间内空气新鲜,可采用自然通风或强制通风等方法通风。必要时,作业人员可戴供风式长管面具、空气呼吸器等防护器具。佩戴长管面具前,一定要仔细检查其气密性,同时要采取防止长管被挤压的措施,吸气口应置新鲜空气的上风口处,并有人监护;

m)出现有人中毒、窒息的紧急情况,抢救人员必须佩戴防护器具进入有限空间,同时至少有一人在外部做联络、报告工作。

5.2.7 其它非生产区域的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可参照本规定执行。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制度 6.1 总则

6.1.1 为加强和规范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培训教育工作,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增强防范伤亡事故的能力,根据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6.1.2 所有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都应当接受安全培训和教育,熟悉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规程,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掌握有限空间操作的安全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6.1.3 未经培训合格的人员,不得从事有限空间作业。6.2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教育 6.2.1 凡新调入有限空间作业班组职工或离岗三个月以上返岗等人员都必须进行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教育培训,经闭卷考试80分以上,考核合格后才能参与有限空间作业。

6.2.2 有限空间培训内容包括:

a)有限空间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 b)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 c)检测仪器、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 d)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措施; e)有关事故案例等。

6.2.3 每年由部门负责人组织本部门有限空间作业相关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考试,将培训教案、考勤、试卷、成绩、评估等相关材料定期归档保存。

6.3 有限空间安全教育常识

6.3.1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进出口较为狭窄有限,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6.3.2 有限空间作业是指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实施的作业活动。6.3.3 有限空间分为三类:

a)一是密闭设备,如船舱、贮罐、车载槽罐、反应塔(釜)、冷藏箱、压力容器、管道、烟道、锅炉等;

b)二是地下有限空间,如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程、暗沟、隧道、涵洞、地坑、废井、地窖、污水池(井)、沼气池、化粪池、下水道等;

c)三是地上有限空间,如储藏室、酒糟池、发酵池、垃圾站、温室、冷库、粮仓、料仓等。

6.4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要求 6.4.1 检测

a)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先检测、后作业”的原则; b)检测指标包括氧浓度值、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浓度值、有毒气体浓度值等。最低限度应检测下列三项:氧浓度(应在19.5-23.5%范围内),易燃/可燃

3气体浓度(应< 最低爆炸极限的10%),一氧化碳浓度(应<20mg/m); c)未经检测合格,严禁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

d)在作业环境条件可能发生变化时,应对作业场所中危害因素进行持续或定时检测; e)实施检测时,检测人员应处于安全环境,检测时要做好检测记录,包括检测时间、地点、气体种类和检测浓度等。

6.4.2 危害评估

a)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应根据检测结果对作业环境危害状况进行评估; b)制定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确保整个作业期间处于安全受控状态;

c)危害评估应依据GB8958-2006《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等标准进行。

6.4.3 通风

a)生产经营单位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和作业过程中,可采取强制性持续通风措施降低危险,保持空气流通;

b)严禁用纯氧进行通风换气。6.4.4 防护设备

a)应为作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通风设备、检测设备、照明设备、通讯设备、应急救援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

b)当有限空间存在可燃性气体和爆炸性粉尘时,检测、照明、通讯设备应符合防爆要求,作业人员应使用防爆工具、配备可燃气体报警仪等;

c)防护装备以及应急救援设备设施应妥善保管,并按规定定期进行检验、维护,以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行。

6.4.5 呼吸防护用品 a)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应符合GB/T18664-2002《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要求;

b)缺氧条件下,应符合GB8958-2006《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要求。6.4.6 配备应急救援装备

a)全面罩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 b)应急通讯报警器材; c)现场快速检测设备; d)大功率强制通风设备; e)应急照明设备;

f)安全绳,救生索,安全梯等。7 有限空间作业应急管理制度 7.1 应急组织机构

组长:公司分管安全生产副总

副组长:安全部门负责人、生产技术部负责人 应急救援组名单:见附录B 7.2 职责 a)组长:

1)保证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投入;

2)组织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每年组织演练; 3)对应急救护组员进行培训; 4)指挥现场救护。b)副组长:

1)提供符合要求的通风、检测、防护、照明等安全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2)提供应急救援保障,做好应急救援工作; 3)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c)组员:

1)参加应急救援预案培训和预案演练; 2)了解救援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 3)禁止不明情况的盲目救护;

4)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在有限空间实施紧急救援工作。7.3 预防与预警 7.3.1 危险源监控

现场危险源的监控主要由各主管部门兼职安全管理员对现场施工进行监控,安全管理部门对各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各个施工队伍对所施工程中的危险源进行监督、控制。

7.3.2 信息报告与处理

由项目负责人负责信息报告,做好记录,如有问题及时通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进行处理。

7.3.3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程序:生产安全事故现场第一发现人→施工项目负责人→应急救援组长→启动应急救援预案按职责分工进行救援。

7.3.4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程序:生产安全事故→保护事故现场→控制事态发展→组织抢救→疏导人员→调查了解事故简况及伤亡人员情况→向上级报告。

7.3.5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程序流程图见附录C。7.4 应急响应

7.4.1 应急响应行动由应急救援小组组织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响应实施,同时动员社会力量进行支援。超出其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时,及时报请政府通知有关专业人员赶赴现场参加应急增援。

7.4.2 应急救援小组成员赶赴救援现场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

7.4.3 及时向公司及当地政府报告安全生产事故基本情况、事态发展和救援进展情况。7.4.4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现场应急救援的指挥,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成立前,事发部门负责人应组织先期到达的应急救援队伍迅速、有效地实施先期处置,全力控制事故发展态势,防止次生、衍生和耦合事故(事件)发生,果断控制或切断事故灾害链。

7.5 紧急处置及救助防护

7.5.1 现场处置主要依靠本项目所在地地方政府的应急处置力量。事故灾难发生后,项目部门配合当地人民政府按照应急预案迅速采取措施。

7.5.2 医疗卫生救助:及时向事发地附近医院请求支援。组织开展紧急医疗救护和现场卫生处置工作。

7.5.3 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现场应急救援人员应根据需要携带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救援人员进入和离开事故现场的相关规定。

7.5.4 施工人员的安全防护: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施工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a)项目部门与工程所在地政府、施工队伍建立应急互动机制,确保施工人员安全撤离需要采取的防护措施;

a)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决定应急状态下施工人员疏散、转移和安置的方式、范围、路线、程序。(现场人员突发事故疏散路线图)

7.5.5 社会力量的动员与参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组织动员工程项目周边企业、居民等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7.6 现场检测与评估

根据需要,成立事故现场检测小组配合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检测、鉴定与评估,综合分析和评价检测数据,查找事故原因,评估事故发展趋势,预测事故后果,为制订现场以后此类预防方案和事故调查提供参考。

7.7 应急结束 当遇险人员全部得救,事故现场得以控制,环境符合有关标准,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消除后,经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确认和批准,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应急救援队伍在专业救援队伍撤离现场后经过仔细检查确认安全后撤离。

7.8 信息发布

应急救援组长会同有关部门具体负责将事故发生的原因、经过、抢救过程、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等情况向社会进行公布,向上级进行汇报。

7.9 后期处置 7.9.1 善后处置:

项目部门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牵头组织安全生产事故的善后处置工作,包括人员安置、补偿,征用物资补偿,污染物收集、清理与处理等事项。尽快消除事故影响,妥善安置和慰问受害及受影响人员,保证社会稳定,尽快恢复正常施工秩序。

7.9.2 事故灾难调查报告、经验教训总结及改进建议: 由安委会牵头组成调查组进行事故调查,具体措施措施如下: a)查明事故原因及责任人;

b)以书面形式向上级写出报告,包括发生事故时间、地点、受伤(死亡)人员姓名、性别、年龄、工种、伤害程度、受伤部位;

c)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d)组织所有人员进行事故教育;

e)向所有人员宣读事故结果及对责任人的处理意见; f)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7.10 应急物资

呼吸器具、梯子、绳缆以及其它必要的器具和设备。7.11 培训与演练 7.11.1 培训: 应急小组以及相关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 a)有限空间存在的危险特性和安全作业的要求; b)进入有限空间的程序;

c)检测仪器、个人防护用品等设备的正确使用; d)事故应急救援措施与应急救援预案等。培训留存记录,有参加人员的签字确认。7.11.2 演练

根据有有限空间作业特点,应急救援小组长组织应急小组成员在有限空间作业前组织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演习。演习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经验并对预案进行评估,为实战中救援做好准备。

7.12 奖励与责任追究 7.12.1 奖励

在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有下列表现之一的部门和个人,依据法律、项目部及公司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a)出色完成应急处置任务,成绩显著的;

b)防止或抢救事故有功,使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免受损失或者减少损失的; c)对应急救援工作提出重大建议,实施效果显著的;

d)有其他特殊贡献的。7.12.2 责任追究

在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有阻挡行为的,按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员视情节和危害后果给予处分:

a)属于违反公司有关规定的,由公司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b)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c)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8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8.1 按照先检测、后作业的原则,凡要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作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事先测定其氧气、有害气体、可燃性气体、粉尘的浓度,符合安全要求后,方可进入。在未准确测定氧气浓度、有害气体、可燃性气体、粉尘的浓度前,严禁进入该作业场所。

8.2 确保有限空间危险作业现场的空气质量。氧气含量应在18%以上,23.5%以下。其有害有毒气体、可燃气体、粉尘容许浓度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要求。

8.3 在有限空间危险作业进行过程中,应加强通风换气,在氧气浓度、有害气体、可燃性气体、粉尘的浓度可能发生变化的危险作业中应保持必要的测定次数或连续检测。

8.4 作业时所用的一切电气设备,必须符合有关用电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照明应使用安全矿灯或36伏以下的安全灯,使用超过安全电压的手持电动工具,必须按规定配备漏电保护器。

8.5 发现可能存在有害气体、可燃气体时,检测人员应同时使用有害气体检测仪表、可燃气体测试仪等设备进行检测。

8.6 检测人员应佩戴隔离式呼吸器,严禁使用氧气呼吸器;

8.7 有可燃气体或可燃性粉尘存在的作业现场,所有的检测仪器,电动工具,照明灯具等,必须使用符合《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要求的防爆型产品。

8.8 对由于防爆、防氧化不能采用通风换气措施或受作业环境限制不易充分通风换气的场所,作业人员必须配备并使用空气呼吸器或软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

8.9 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作业前和离开时应准确清点人数。8.10 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作业,作业人员与监护人员应事先规定明确的联络信号。

8.11 如果作业场所的缺氧危险可能影响附近作业场所人员的安全时,应及时通知这些作业场所的有关人员。8.12 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并应在醒目处设置警示标志。8.13 在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必须配备抢救器具,如:呼吸器具、梯子、绳缆以及其它必要的器具和设备,以便在非常情况下抢救作业人员。

8.14 在密闭容器内使用二氧化碳或氦气进行焊接作业时,必须在作业过程中通风换气,确保空气符合安全要求。

8.15 当作业人员在与输送管道连接的密闭设备(如油罐、反应塔、储罐、锅炉等)内部作业时必须严密关闭阀门,装好盲板,并在醒目处设立禁止启动的标志。

8.16 当作业人员在密闭设备内作业时,一般打开出入口的门或盖,如果设备与正在抽气或已经处于负压的管路相通时,严禁关闭出入口的门或盖。

8.17 在地下进行压气作业时,应防止缺氧空气泄至作业场所,如与作业场所相通的设施中存在缺氧空气,应直接排除,防止缺氧空气进入作业场所。

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方案 目 录

一、有限空间施工程序 11

二、有限空间作业准备工作 11

三、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要求 11

四、有限空间安全作业技术要求 12

一、有限空间施工程序

1、作业申请

本工程所涉及的有限空间作业均必须按要求办理《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具体的办理程序如下: 本班组根据施工安排向项目部质安部申请有限空间作业申请→质安部核实后向业主提出有限空间作业申请→检验有限空间的氧气、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质安部根据施工情况确认安全措施→业主和质安部检验防护措施及应急措施是否合格→办领《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

2、作业方案

施工班组办理好《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后方可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有限空间在进行有限空间作业时还应遵循以下程序:

作业前质安部对监护人和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交底和工作环境交底→检验安全措施和应急措施符合要求→作业人员作业。

二、有限空间作业准备工作

1、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必须办理《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需包括空间作业场所的名称、作业单位、作业的负责人及作业人员、监护人、签发的日期及作业时限、作业内容、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可能造成的危害、有限空间内的氧气、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的检验结果和有限时限和进入有限空间作业防护和应急措施。

2、有限空间作业的出入口内外不得有障碍物,应确保出入口畅通无阻,以便人员出入和抢救疏散。

3、作业环境内应配备一定数量符合规定的应急救护器具和灭火器。

4、每次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时,应对作业空间进行通风。但禁止用纯氧气对有限空间通风。

三、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要求

1、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加强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履行以下职责: ①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有限空间作业负责人、作业者、监护者职责; ②组织制定专项作业方案、安全作业操作规程、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安全技术措施等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

③保证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投入,提供符合要求的通风、检测、防护、照明等安全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④督促、检查本单位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落实有限空间作业的各项安全要求; ⑤提供应急救援保障,做好应急救援工作;

⑥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2、凡进入有限空间进行施工、检修、清理作业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实施作业审批。未经作业负责人审批,任何人不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3、生产经营单位应在有限空间进入点附近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标识,并告知作业者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防控措施,防止未经许可人员进入作业现场。

4、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应明确作业负责人、监护人员和作业人员,不得在没有监护人的情况下作业。①作业负责人职责:应了解整个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确认作业环境、作业程序、防护设施、作业人员符合要求后,授权批准作业;及时掌握作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条件变化,当有限空间作业条件不符合安全要求时,终止作业。

②作业者职责:应接受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培训;遵守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设施与个人防护用品;应与监护者进行有效的操作作业、报警、撤离等信息沟通。

③监护者职责:应接受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培训;全过程掌握作业者作业期间情况,保证在有限空间外持续监护,能够与作业者进行有效的操作作业、报警、撤离等信息沟通;在紧急情况时向作业者发出撤离警告,必要时立即呼叫应急救援服务,并在有限空间外实施紧急救援工作;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进入。

5、生产经营单位委托承包单位进行有限空间作业时,应严格承包管理,规范承包行为,不得将工程发包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单位和个人。

生产经营单位将有限空间作业发包时,应当与承包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存在多个承包单位时,生产经营单位应对承包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管理。

承包单位应严格遵守安全协议,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严禁违章指挥、违章作业。

6、生产经营单位在有限空间实施临时作业时,应严格遵照本规范要求。如缺乏必备的检测、防护条件,不得自行组织施工作业,应与有关部门联系求助配合或采用委托形式进行。

7、生产经营单位应对有限空间作业负责人员、作业者和监护者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有限空间存在的危险特性和安全作业的要求;进入有限空间的程序;检测仪器、个人防护用品等设备的正确使用;事故应急救援措施与应急救援预案等。培训应有记录。培训结束后,应记载培训的内容、日期等有关情况。生产经营单位没有条件开展培训的,应委托具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工作。

8、生产经营单位应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应急救援预案,明确救援人员及职责,落实救援设备器材,掌握事故处置程序,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预案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演练,并不断进行修改完善。

有限空间发生事故时,监护者应及时报警,救援人员应做好自身防护,配备必要的呼吸器具、救援器材,严禁盲目施救,导致事故扩大。

9、有限空间发生事故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向所在区县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相关行业监管部门报告。

四、有限空间安全作业技术要求

1、检测

生产经营单位应严格执行“先检测、后作业”的原则。检测指标包括氧浓度值、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浓度值、有毒气体浓度值等。最低限度应检测下列三项:氧浓度(应在19.5-23.5%范围内),易燃/可燃气体浓度(应< 最低爆炸极限的10%),一氧化碳浓度(应<25ppm)。未经检测合格,严禁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

在作业环境条件可能发生变化时,应对作业场所中危害因素进行持续或定时检测。实施检测时,检测人员应处于安全环境,检测时要做好检测记录,包括检测时间、地点、气体种类和检测浓度等。在有限空间危险作业进行过程中,应加强通风换气,在氧气浓度、有害气体、可燃性气体、粉尘的浓度可能发生变化的危险作业中应保持必要的测定次数或连续检测。

有可燃气体或可燃性粉尘存在的作业现场,所有的检测仪器,电动工具,照明灯具等,必须使用符合《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要求的防爆型产品。

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并应在醒目处设置警示标志。

2、危害评估

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检测结果对作业环境危害状况进行评估,制定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确保整个作业期间处于安全受控状态。

危害评估应依据GB8958《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Z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等标准进行。

3、通风

生产经营单位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和作业过程中,可采取强制性持续通风措施降低危险,保持空气流通。严禁用纯氧进行通风换气。

4、防护设备

生产经营单位应为作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通风设备、检测设备、照明设备、通讯设备、应急救援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当有限空间存在可燃性气体和爆炸性粉尘时,检测、照明、通讯设备应符合防爆要求,作业人员应使用防爆工具、配备可燃气体报警仪等。

防护装备以及应急救援设备设施应妥善保管,并按规定定期进行检验、维护,以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行。

作业时所用的一切电气设备,必须符合有关用电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照明应使用安全矿灯或36伏以下的安全灯,使用超过安全电压的手持电动工具,必须按规定配备漏电保护器。

5、呼吸防护用品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应符合GB/T18664《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要求。缺氧条件下,应符合GB8958《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要求。

6、应急救援装备

生产经营单位应配备全面罩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应急通讯报警器材,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大功率强制通风设备,应急照明设备,安全绳,救生索,安全梯等。

10、有限空间作业应急救援预案

1.1 为加强有限空间作业中突发事故的应急救援能力,掌握事故处置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人员伤亡,同时避免因盲目施救而导致事故扩大,制定本预案。

1.2 本预案适用于爱樱精密机械(无锡)公司。各级管理人员、涉及有限空间工作的现场作业人员应熟知本预案。

1.3 本预案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演练,并不断进行修改完善。1.4 编制依据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主席令[2002]第70号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监总局令第17号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 《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1号 2.危险源(点)分析 2.1 危险源(点)种类

本单位涉及的有限空间主要为泡菜的发酵池(罐)。2.2 危险源(点)特性

2.2.1 发酵池(罐)在使用过程中,人员有阶段性进入工作,池(罐)内氧气不充分或池(罐)内泡菜的发酵时产生的有害气体,易造成作业人员中毒、窒息。

2.2.2 作业人员进出及要维护清洗过程中,易受到中毒、窒息的危险。3.应急救援

3.1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3.1.1应急救援小组

公司为有效进行应急救援,特成立应急救援小组,其人员为: 组长:蔡建明(职务:车间组长)电话: 第一副组长:华文兴(职务:制造一组长)电话: 第二副组长:陈文勇(职务:制造二组长)电话: 小组成员:茹柯、顾永刚、胡成明、雍其政 3.1.2人员职责

组长职责:

1、负责指挥事故现场抢救工作,掌握现场事故情况和人员安全情况,确定现场抢救决策,并迅速通知相关的员到达现场开展应急抢险行动;

2、在非工作日时间,接受抢险信息,立即按预案发布指令;监守岗位做好抢险过程信息沟通工作。

第一副组长职责:

1、立即赶赴现场,做好现场组织协调工作;

2、组织技术人员积极落实抢险工作;

3、负责为抢险提供安全技术支撑和防护物质支持,并对现场实施安全监督。

4、在组长未在岗时立即接手组长工作。

第二副组长职责:

1、副组长协助组长完成任务,根据决策部署事故现场抢险及救护任务,并检查落实,保证事故现场抢险任务完成和救护人员的安全撤离;

2、在组长及第一副组长不在岗时接手其工作。

小组成员职责:积极协助现场抢险工作,服从现场应急救援小组统一派遣和安排。有限空间事故发生区域现场目击者职责:

1、事故发生后应迅速召集附近人员参加抢险救护,并利用现场配备的呼吸设备、保险绳等应急救援器材迅速开展现场抢险救护行动;

2、对伤员进行迅速转移;

3、迅速利用现场配备的通风换气设备增加发酵池(罐)内通风排气。3.2 应急救援器材(本单位配备的救援器材具体型号、数量、防爆要求、保管、定期检验、维护等情况)

呼吸防护用品:(全面罩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长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应急通讯(报警)器材: 现场快速检测设备: 大功率强制通风设备: 应急照明设备: 安全绳: 救生索: 安全梯: 3.3 应急处理程序(1)初步分析

现场应急指挥负责人和应急救援人员首先对事故情况进行初始评估。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初步分析事故的范围和扩展的潜在可能性。

(2)快速检测

使用检测仪器对有限空间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和氧气的含量进行检测。无检测仪器可以使用动物检测法或蜡烛法进行检测。

动物检测法:在进入有限空间前,先往有限空间内放入鸡、鸭、鸽子等动物,观察一段时间其情况,若生命体态正常则证明有限空间空气没有问题,反之则有问题,需继续进行通风换气。然后再次检测。

蜡烛法:在有限空间内点燃一支蜡烛,观察一段时间,看其火焰是否熄灭,熄灭则表示空气质量不佳,需继续通风换气。然后再次检测。反之则证明空气质量良好。

(3)强制通风 根据测定结果采取强制性持续通风等措施降低危险,保持空气流通。严禁用纯氧进行通风换气。

(4)自身防护

应急救援人员要穿戴好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呼吸器、工作服、工作帽、手套、工作鞋、安全绳等),系好安全带,以防止受到伤害。

(5)应急照明

在有限空间内救援照明灯应使用12V以下安全行灯,照明电源的导线要使用绝缘性能好的软导线。

(6)脱离危险区域

发现有限空间有受伤人员,用安全带系好被抢救者两腿根部及上体妥善提升使患者脱离危险区域,避免影响其呼吸或触及受伤部位。

(7)保持通讯

救援过程中,有限空间内救援人员与外面监护人员应保持通讯联络畅通并确定好联络信号,在救援人员撤离前,监护人员不得离开监护岗位。

(8)紧急救护

救出伤员对伤员进行现场紧急救护,并及时将伤员转送医院。4.紧急救护原则

(1)迅速撤离现场,将窒息者移到有新鲜空气的通风处。(2)进行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救护。

(3)呼叫“120”急救服务,在急救医生到来之前,坚持做心肺复苏。5.事故报告

有限空间发生事故后,有关班组和个人应在第一时间通知XXX董事长,XXX总经理,安全员XXX。预案的实施启动 公司各单位在对本单位发酵池(罐)进行维修、清洗作业时,一旦发生有限限空间窒息中毒事故,本预案自行启动。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

6.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 篇六

1.目的:

严格执行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安全管理规定,保障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防止缺氧窒息、有毒气体中毒等事故的发生。2.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全厂范围进入危险有害因素且受到限制、约束的封闭、半封闭设备、设施及场所的作业。3.权责:

3.1作业部门负责提出申请要求,填写《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申请审批表》并落实好事前预防措施;

3.2作业部门负责确定作业人员、作业时间段、作业种类、使用工具及需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3.3消防部负责检测、分折及督促落实安全防范措施。4.定义及分类: 4.1有限空间危险作业—是指作业人员进入存在危险有害因素(如缺氧、甲烷等有毒气体或粉尘中毒危险)且受到限制和约束的封闭、半封闭设备、设施及场所的作业。4.2封闭、半封闭设备:储罐、反应塔、锅炉、压力容器、浮筒、管道、槽车等。4.3地下有限空间:地下管道、地下室、暗沟、地坑、沼气池及化粪池、下水道、池、地下电缆沟等。

4.4地上有限空间:垃圾站、温室、冷库、烟道等。5.有限空间危险作业规范及安全防范措施:

5.1按照先检测、后作业的原则,凡是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作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先检测其氧气、有害气体、可燃性气体含量,将检测结果记录“作业申请审批表”内,符合安全要求后,方可进入作业;

5.2确保有限空间危险作业现场的空气质量,其中氧气含量: 18% < O2 < 23.5%,可燃气体含量: LEL<25%;

5.3有限空间危险作业进行过程中,在氧气浓度、可燃性气体浓度可能发生变化的危险作业中应保持必要的测定次数或连续检测; 5.4作业时所用的一切电气设备,必须符合有关用电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照明应使用安全矿灯或12伏以下的安全灯,使用超过安全电压的手持电动工具,必须按规定配备漏电保护器;

5.5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作业前和离开时应准确清点人数,采取必要通风措施,保持有限空间空气流通良好;

5.6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并应在醒目处设置警示标志; 5.7在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必须配备相应的抢救器具,以便在非常情况下抢救作业人员,必须设有专人现场监护;

5.8当作业人员在与输送管道连接的密闭设备(如油罐、反应塔、储罐、锅炉等)内部作业时必须严密关闭阀门,装好盲板,并在醒目处设立禁止启动的标志;

5.9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前应履行申报手续,填写“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安全审批表”(见附表,以下简称“作业申请审批表”)。逐项落实各项措施,经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负责人和安全部门负责人审核、厂长批准后,方可进入作业;

5.10作业(施工)完毕后,现场及时清理干净,安全监控员、操作人必须在表内签名确认;

5.11按规定正确穿戴劳动防护用品、防护器具和使用工具。6.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人员职责:

6.1 严格按照“作业申请审批表”上签署的任务、地点、时间作业。6.2 作业前应检查作业场所安全措施是否符合要求。6.3 按规定穿戴劳动防护服装、防护器具和使用工具。6.4 熟悉应急预案,掌握报警联络方式。7.作业监护人的职责:

7.1 监护人必须有较强的责任心,熟悉作业区域的环境、工艺情况,能及时判断和处理异常情况。

7.2 监护人应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发现落实不好或安全措施不完善时,有权提出暂不进行作业。

7.3 监护人应和作业人员拟定联络信号。在出入口处保持与作业人员的联系,发现异常,应及时制止作业,并立即采取救护措施。7.4 监护人应熟悉应急预案,掌握和熟练使用配备的应急救护设备、设施、报警装置等,并坚守岗位。

7.5 监护人应携带“安全审批表”并负责保管、记录有关问题。8.禁止以下作业:

8.1 无办理“安全审批表”的作业。8.2 与“安全审批表”内容不符的作业。8.3 无监护人员的作业。8.4 超时作业。

9.5不明情况的盲目救护。

9.禁止以下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

9.1在经期,孕期、哺乳期的女性。

9.2 有聋、哑、呆、傻等严重生理缺陷者。

9.3 患有深度近视、癫痫、高血压、过敏性气管炎、哮喘、心脏病、精神分裂症等疾病者。

7.有限空间作业应急管理制度 篇七

副组长:安全部门负责人、生产技术部负责人 组 员:各车间、部室主要负责人人 应急救援组名单:见公司《应急救援联系单》 1.2 职责

a)组长: 1)2)3)4)保证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投入;

组织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每年组织演练; 对应急救护组员进行培训; 指挥现场救护。

b)副组长: 1)提供符合要求的通风、检测、防护、照明等安全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2)3)提供应急救援保障,做好应急救援工作; 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c)组员: 1)2)3)4)参加应急救援预案培训和预案演练; 了解救援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 禁止不明情况的盲目救护;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在有限空间实施紧急救援工作。

1.3 救援小组

组 长:事故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

副组长:施工现场作业负责人、现场专职监护人 成 员:单位检修人员及临时征用的现场职工

1.4 预防与预警 1.4.1 危险源监控

现场危险源的监控主要由各部门安全员对现场施工进行监控,安全管理部门对各部门及外来施工队伍进行监督检查。

1.4.2 信息报告与处理

由部门负责人负责信息报告,做好记录,如有问题及时通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进行处理。

1.4.3 有限空间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程序:现场第一发现人→施工项目负责人→应急救援组长→启动应急救援预案按职责分工进行救援。

1.4.4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程序:生产安全事故→保护事故现场→控制事态发展→组织抢救→疏导人员→调查了解事故简况及伤亡人员情况→向上级报告。

1.5 应急响应

1.5.1 应急响应行动由应急救援小组组织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响应实施,同时动员社会力量进行支援。超出其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时,及时报请政府通知有关专业人员赶赴现场参加应急增援。

1.5.2 公司领导小组成员赶赴救援现场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1.5.3 及时向公司及当地政府报告安全生产事故基本情况、事态发展和救援进展情况。

1.5.4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现场应急救援的指挥,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成立前,事发部门负责人应组织先期到达的应急救援队伍迅速、有效地实施先期处置,全力控制事故发展态势,防止次生、衍生和耦合事故(事件)发生,果断控制或切断事故灾害链。

1.6 紧急处置及救助防护 1.6.1 现场处置主要依靠本项目所在地地方政府的应急处置力量。事故灾难发生后,项目部门配合当地人民政府按照应急预案迅速采取措施。

1.6.2 医疗卫生救助:及时向事发地附近医院请求支援。组织开展紧急医疗救护和现场卫生处置工作。

1.6.3 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现场应急救援人员应根据需要携带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救援人员进入和离开事故现场的相关规定。

1.7 现场检测与评估

根据需要,成立事故现场检测小组配合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检测、鉴定与评估,综合分析和评价检测数据,查找事故原因,评估事故发展趋势,预测事故后果,为制订现场以后此类预防方案和事故调查提供参考。

1.8 应急结束

当遇险人员全部得救,事故现场得以控制,环境符合有关标准,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消除后,经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确认和批准,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应急救援队伍在专业救援队伍撤离现场后经过仔细检查确认安全后撤离。

1.9 信息发布

应急救援组长会同有关部门具体负责将事故发生的原因、经过、抢救过程、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等情况向社会进行公布,向上级进行汇报。

1.10 后期处置 1.10.1 善后处置:

事发部门及安全部门负责人牵头组织安全生产事故的善后处置工作,包括人员安置、补偿,征用物资补偿,污染物收集、清理与处理等事项。尽快消除事故影响,妥善安置和慰问受害及受影响人员,保证社会稳定,尽快恢复正常施工秩序。

1.10.2 事故灾难调查报告、经验教训总结及改进建议: 由安委会牵头组成调查组进行事故调查,具体措施措施如下:

a)查明事故原因及责任人;

b)以书面形式向上级写出报告,包括发生事故时间、地点、受伤(死亡)人员姓名、性别、年龄、工种、伤害程度、受伤部位;

c)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d)组织所有人员进行事故教育;

e)向所有人员宣读事故结果及对责任人的处理意见; f)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

1.11 应急物资

呼吸器具、梯子、绳缆以及其它必要的器具和设备。1.12 培训与演练 1.12.1 培训:

应急小组以及相关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

a)有限空间存在的危险特性和安全作业的要求; b)进入有限空间的程序;

c)检测仪器、个人防护用品等设备的正确使用; d)事故应急救援措施与应急救援预案等。

培训留存记录,有参加人员的签字确认。1.12.2 演练

根据有限空间作业特点,应急救援小组长应每年应组织应急小组成员在有限空间作业前进行一次事故应急救援演习。演习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经验并对预案进行评估,为实战中救援做好准备。

1.13 奖励与责任追究 1.13.1 奖励 在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有下列表现之一的部门和个人,依据法律、项目部及公司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a)出色完成应急处置任务,成绩显著的;

b)防止或抢救事故有功,使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免受损失或者减少损失的;

c)对应急救援工作提出重大建议,实施效果显著的; d)有其他特殊贡献的。

1.13.2 责任追究

在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有阻挡行为的,按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员视情节和危害后果给予处分:

a)属于违反公司有关规定的,由公司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b)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8.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范 篇八

本标准规定了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要求、职责要求和《有限空间安全作业证》的管理。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内工贸企业的有限空间作业。其他行业有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标准的,执行其行业规定。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787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 GB/T 3805 特低电压(ELV)限值

GB 3836.1 爆炸性环境

第1部分:设备

通用要求 GB 3869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GB/T 4200 高温作业分级

GB 8958-2006 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 GB/T 13869 用电安全导则 GB/T 14440 低温作业分级

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 AQ 3022-2008 化学品生产单位动火作业安全规范 AQ 3025-2008 化学品生产单位高处作业安全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有限空间

指封闭或部分封闭,未被设计为常规作业场所,自然通风或照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分为密闭半密闭设备、地下有限空间、地上有限空间三类。

其中密闭半密闭设备指船舱、贮罐、车载槽罐、反应塔(釜)、冷藏箱、压力容器、管道、烟道、锅炉等。地下有限空间指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程、暗沟、隧道、涵洞、地坑、废井、地窖、污水池(井)、沼气池、化粪池、纸浆池(井)、下水道等。地上有限空间指储藏室、酒糟池、发酵池(罐)、垃圾站、温室、冷库、粮仓、料仓等。3.2 有限空间作业

指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实施的作业活动。4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4.1 企业应针对有限空间作业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4.2 有限空间危险、有害因素主要包括:

a)作业空间小,工作场地狭窄,通风不畅,照明不良,工作人员出入困难,不利于工作监护和施救; b)作业空间内湿度较大,易发生电器设备设施漏电触电事故; c)作业空间温度较高,作业人员能量消耗大,易疲劳;

d)存在酸、碱、易燃、易爆、有毒等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气体和蒸汽、烟、尘等或存在缺氧或富氧环境,易引发窒息、中毒、火灾和爆炸事故;

e)作业场所位于地下时,受地质条件影响,存在冒顶、坍塌等危险有害因素;

f)作业场所进行高处作业或机械施工时,存在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等危险有害因素; g)作业场所位于交通道路上时,存在车辆伤害等危险有害因素; h)其他危险有害因素。5 技术要求 5.1 基本要求

5.1.1 对有限空间作业应做到“先准备、后检测、再作业”的原则。

5.1.2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实行安全许可,应办理《有限空间安全作业证》(以下简称《作业证》)。《作业证》格式见附录A。

5.1.3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应对作业环境危害状况进行风险分析,辨识危害因素,制定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编制安全施工方案和应急救援预案,确保整个作业期间处于安全受控状态。应急预案制定指南见附录B。安全施工方案制定见附录C。

5.1.4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相关的人员都应接受培训,培训指南见附录D。

5.1.5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时,应将相关的《作业证》、安全施工方案、应急预案、检测记录等文件经确认并存放在现场。5.2 有限空间确认与标识

5.2.1 企业应对每个装置或作业区域进行辨识,确定有限空间的数量、位置,建立有限空间清单并根据作业环境、工艺设备变更等情况保持更新。

5.2.2 对于需用钥匙、工具打开或有实物障碍的有限空间,应在进入点显著位置设置警示标识。除上述外的有限空间,应设置足够数量且固定的警示标识。所有警示标识应包括提醒有危险存在和须经授权才允许进入等内容。5.3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

5.3.1 进入有限空间安全作业证的有效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一个班次。作业期限需要延长的,延长后总的作业期限不能超过24小时。

5.3.2 《作业证》应严格执行审批、发放、延期、取消、关闭等流程。

5.3.3 作业结束后,应清理作业现场,解除相关隔离设施,确认无任何隐患,并经申请人与批准人或其授权人签字确认,方可关闭安全作业证。5.4 进入前准备 5.4.1 隔离

5.4.1.1 进入有限空间前应事先编制隔离核查清单,隔离相关能源和物料的外部来源。同时按清单内容逐项核查隔离措施。在有放射源的有限空间内作业,作业前应对放射源进行屏蔽处理。5.4.1.2 当进入与输送工艺介质管道相连接的密闭设备内作业时,应加盲板或拆除部分管道,防止系统内气体或液体等有害物质进入有限空间,不能用水封或关闭阀门等代替盲板或拆除管道。5.4.2 清理、清洗

进入有限空间前,应进行清理、清洗。清理、清洗有限空间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 ——清空;

——清扫(如冲洗、蒸煮、洗涤和漂洗); ——中和危害物; ——置换。

5.4.3 气体及有害物质检测

5.4.3.1 气体及有害物质的检测应符合以下要求:

a)有限空间有害物质浓度检测指标包括氧浓度值、有害物质浓度值、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浓度值等;

b)凡是有可能存在缺氧、富氧、有毒有害气体、易燃易爆气体、粉尘等的有限空间,事前应进行气体检测,注明检测时间和结果;

c)取样和检测应由培训合格的人员进行。检测仪器应在校验合格有效期内,每次使用前后应检查; d)取样应有代表性,应特别注重人员可能工作的区域,取样点应包括空间顶端、中部和底部,取样时应停止任何气体吹扫,测试次序应是氧含量、易燃易爆气体、有毒有害气体;

e)当取样人员在有限空间外无法完成足够取样,需进入空间内进行初始取样时,应制定特别的控制措施,获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许可; f)进入有限空间期间,气体环境可能发生变化时,应进行气体监测。气体监测宜优先选择连续监测方式,若采用间断性监测,间隔不应超过2h,如监测分析结果有明显变化,则应加大监测频率。连续检测仪器应安装在工作位置附近,且便于监护人、作业人员看见或听见;

g)作业中断超过30分钟应重新进行监测分析,对可能释放有害物质的有限空间或在有限空间涂刷具有挥发性溶剂的涂料时,应连续监测分析,并采取强制通风措施。情况异常时应立即停止作业,撤离人员。经对现场处理,并取样分析合格后方可恢复作业。5.4.3.2 气体及有害物质检测指标应符合以下要求:

a)有限空间的作业场所空气中的含氧量应为18%~21%,在富氧环境下不得大于23.5%;若空气中含 氧量低于18%,应有报警信号。当必须进入缺氧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符合GB 8958的规定; b)有限空间的作业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应符合GBZ 2.1的规定;

c)不论是否有焊接、敲击等情形发生,有限空间内易燃易爆气体或液体挥发物的浓度都应满足以下条件:

——当爆炸下限≥4%时,浓度<0.5%(体积); ——当爆炸下限<4%时,浓度<0.2%(体积)。

同时还应考虑用于作业的设备是否存在易燃易爆气体或挥发性气体。

d)有限空间内有毒、有害物质浓度超过国家规定的接触限值时,不得进入或应立即停止作业。作业前30分钟,应对有限空间内氧含量和有害物质浓度采样,经分析合格且办理《作业证》后,方可进入有限空间。如作业中断,再次进入有限空间前应重新进行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施工作业中涉及到其他危险作业时应办理相关审批手续。5.5 安全与防护 5.5.1 监护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应指定专人监护,不得在无监护人的情况下作业,作业监护人员不得离开现场或做与监护无关的事情。监护人员和作业人员应明确联络方式并始终保持有效的沟通。进入特别狭小空间作业,作业人员应系安全可靠的保护绳,监护人可通过系在作业人员身上的保护绳进行沟通联络。5.5.2 温度

5.5.2.1 有限空间内的温度应控制在不对人员产生危害的安全范围内。当有限空间内正常作业温度为高温或低温时,应当采用安全的方法,缓慢地降温或者升温,使有限空间内部环境温度为常温。5.5.2.2 受作业环境限制不易进行有效温度、湿度调节的场所,作业人员的作业时限和个体防护必须符合GB/T 4200、GB/T 14440、GB 3869等规范的要求。5.5.3 通风

5.5.3.1 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和作业过程中,应保持有限空间空气流通,确保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和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相关规范要求。5.5.3.2 可打开人孔、手孔、料孔、风门、烟门进行自然通风,必要时应采取强制通风,严禁向有限空间充氧气或富氧空气。管道送风前,应确保风源清洁,进入期间的通风不能代替进入之前的吹扫工作。

5.5.3.3 机械通风可设置岗位局部排风,辅以全面排风。当操作岗位不固定时,则可采用移动式局部排风或全面排风。

5.5.3.4 有限空间的排风口应设置在下部。当存在与空气密度相同或小于空气密度的有毒有害物时,还应在顶部增设排风口。

5.5.3.5 对由于防爆、防氧化不能采用通风换气措施或受作业环境限制不易充分通风换气的场所,作业人员必须配备并使用空气呼吸器或软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佩戴软管面具时,应仔细检查气密性,并防止通气管被挤压;严禁使用过滤式面具。5.5.4 有限空间内设备

对有限空间内阻碍人员移动、对作业人员造成危害,影响救援的设备(如搅拌器),应采取固定措施,必要时应移出有限空间。5.5.5 防坠落、防滑跌

有限空间内可能会出现坠落或滑跌,应特别注意有限空间中的工作面(包括残留物、工作物料或设备)和到达工作面的路径,并制定预防坠落或滑跌的安全措施。5.5.6 个人防护装备

根据作业中存在的风险种类和风险程度,依据相关防护标准,配备个人防护装备并确保正确佩戴。5.5.7 静电防护

为防止静电危害,应对有限空间内或其周围的设备接地,并进行检测。5.5.8 人员、工具和材料清点

作业前后应清点作业人员和作业工具、材料。作业结束后应再次核查和清点作业人员和作业工具、材料,以防作业人员、作业工具和使用剩余的材料遗留在作业现场。5.6 电气设备与照明安全

5.6.1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应有足够的照明。固定照明灯具安装高度距地面2.4m及以下时,宜使用安全电压,安全电压应符合GB/T3805中有关规定。在潮湿环境等场所使用的移动式照明灯具,其安装高度距地面2.4m及以下时,额定电压不应超过12V。使用手持电动工具应有漏电保护装置。5.6.2 存在可燃性气体和爆炸性粉尘的有限空间,所有的电气设备设施及照明应符合GB 3836.1中的有关规定。实现整体电气防爆和防静电措施。

5.6.3 进入锅炉、金属容器、管道、密闭舱室等金属容器的有限空间时,所有的电气设备设施及照明灯具的使用应符合下列要求。5.6.3.1 作业时使用的照明灯具额定电压不应超过12V。手提行灯应有绝缘手柄和金属护罩,照明灯具的带电部位不准外露。

5.6.3.2 照明灯具使用的变压器,应采用隔离变压器,设置在有限空间之外,不得放在锅炉、加热器、水箱等金属容器内和特别潮湿的地方;绝缘电阻应不小于2MΩ,并定期检测。

5.6.3.3 使用超过安全电压的手持电动工具作业或进行电焊作业时,应配备漏电保护器。在潮湿容器中,作业人员应站在绝缘板上,同时保证金属容器接地可靠。

5.6.4 手持电动工具应进行定期检查,并有记录,绝缘电阻应符合GB 3787中的有关规定。5.6.5 临时用电应办理用电手续,按GB/T 13869规定架设和拆除。5.7 机械设备安全

按照DB37/T1080-2011《封闭场所作业安全技术规程》中的有关规定执行。5.8 区域警戒与消防

按照DB37/T 1080-2011《封闭场所作业安全技术规程》中的有关规定执行。5.9 其它要求

5.9.1 有限空间出入口应保持畅通。

5.9.2 多工种、多层交叉作业应采取互相之间避免伤害的措施。

5.9.3 进入有限空间的作业人员必须身体健康,经培训合格后上岗。作业前不得饮酒和服用禁用药物(如扑尔敏等嗜睡药物)。

5.9.4 作业人员不得携带与作业无关的物品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中不得抛掷材料、工器具等物品。5.9.5 难度大、劳动强度大、时间长的有限空间作业应采取轮换作业。

5.9.6 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必须配备监护人员和应急用品。应急用品应保证应急救援要求,监护人员必须身体健康,经培训合格后上岗。

5.9.7 进行有限空间高处作业,在满足本规范要求的同时,应符合AQ 3025-2008的有关规定,为作业者提供必需的高处作业安全条件。如佩戴安全帽、安全带等个体防护用品,作业现场搭设安全梯或安全平台等。

5.9.8 进行有限空间动火作业,在满足本文件要求的同时,应符合AQ 3022-2008的规定,为作业者提供必需的动火作业安全条件。对于使用电焊、电钻、砂轮等用电类动火作业应符合5.6相关要求;对于气焊、气割类等增加泄漏源的动火作业时,气瓶宜置于有限空间外部,视通风口所处空间的通风情况,气瓶应处于通风口的下风侧,有限空间动火作业的气体检测需待动火作业设施和器具布置到位后方可按5.4.3进行;有限空间进行动火作业宜采用强制通风和连续监测。

5.9.9 作业结束后,由有限空间所在单位和作业单位共同检查有限空间内外,需由双方确认无问题后方可撤离作业场所。6 安全管理 6.1 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6.1.1 企业应建立有限空间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制度应至少明确下列内容:从事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培训教育要求;作业人员健康查体要求;有限空间安全设施监管要求;有限空间有毒有害因素检测要求;有限空间作业审批程序及要求等。6.1.2 企业应按作业工种建立安全操作规程。6.2 安全培训教育

6.2.1 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应具备相应工种作业需要的资质。

6.2.2 企业应对从事有限空间作业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内容不得少于附录D的要求。6.3 职责要求

6.3.1 作业负责人的职责

6.3.1.1 对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负全面责任。

6.3.1.2 在有限空间作业环境、安全施工方案和防护设施及用品达到安全要求后,可安排人员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6.3.1.3 在有限空间及其附近发生异常情况时,应停止作业。6.3.1.4 检查、确认应急准备情况,核实内外联络及呼叫方法。

6.3.1.5 对未经允许试图进入或已经进入有限空间者进行劝阻或责令退出。6.3.2 监护人员的职责。

6.3.2.1 对有限空间作业人员的安全负有监督和保护的职责。

6.3.2.2 了解可能面临的危害,对作业人员出现的异常行为能够及时警觉并做出判断。与作业人员保持联系和交流,观察作业人员的状况。

6.3.2.3 当发现异常时,立即向作业人员发出撤离警报,并帮助作业人员从有限空间逃生,同时立即呼叫紧急救援。

6.3.2.4 掌握应急救援的基本知识。6.3.3 作业人员的职责

6.3.3.1 应在做好安全准备的前提下进入有限空间实施作业任务。作业前应了解作业的内容、地点、时间、要求,熟知作业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应采取的安全措施。6.3.3.2 确认安全防护措施落实情况。

6.3.3.3 遵守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设施与个体防护用品。6.3.3.4 应与监护人员进行必要的、有效的安全、报警、撤离等双向信息交流。

6.3.3.5 服从作业监护人的指挥,如发现作业监护人员不履行职责时,应停止作业并撤出有限空间。6.3.3.6 在作业中如出现异常情况或感到不适或呼吸困难时,应立即向作业监护人发出信号,迅速撤离现场。

6.3.4 审批人员的职责

6.3.4.1 审查《作业证》的办理是否符合要求。6.3.4.2 到现场了解有限空间内外情况。6.3.4.3 督促检查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6.4 应急救援

6.4.1 企业应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各类防护设施和救援物资应配备到位。6.4.2 所有相关人员都应熟悉应急预案的内容。

6.4.3 在进入有限空间进行救援之前,应明确监护人与救援人员的联络方法并确保有效。6.4.4 作业现场时应备有空气呼吸器、消防器材、急救药品和清水等相应的应急用品。6.4.5 应急用品应保证应急救援要求,放置在作业现场,且指定专人管理和操作。

6.4.6 发生事故时,监护人员应及时报警,救援人员应做好自身防护,配备必要的呼吸器具、救援器材,严禁盲目施救,导致事故扩大。

6.4.7 发生事故后,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所在县(市、区)政府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报告事故有关情况。《有限空间安全作业证》的管理 7.1 《作业证》由作业单位负责办理。

7.2 《作业证》所列项目应逐项填写,安全措施栏应填写具体的安全措施。7.3 《作业证》应由有限空间所在单位负责人审批。

7.4 一处有限空间、同一作业内容办理一张《作业证》,当有限空间工艺条件、作业环境条件改变时,应重新办理《作业证》。

7.5 《作业证》一式三联,一、二联分别由作业负责人、监护人持有,第三联由有限空间所在单位存查,《作业证》保存期限至少为 1 年。

录 A(资料性附录)

有限空间安全作业证(式样)单位:编号:

有限空间所在单位负责项目栏

有限空间所在单位:有限空间名称:检修作业内容:有限空间主要介质:作业时间:

****年**月**日

时起至

****年**月**日

时止隔绝安全措施:

确认人签字:负责人:

****年**月**日作业单位负责项目栏

作业单位:作业负责人:作业监护人:作业中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作业安全措施(包括抢救后备措施):负责人:年

日采样 分析

分析 项目

有毒有

害介质

可燃气

氧含量分析标准

取样 时间

取样 部位 分析人分析 数据

审批意见:

批准人:

****年**月**日

录 B(资料性附录)应急预案制定指南

B.1 救援组或外部救援服务评估

在成立救援组或寻求外部救援之前,评估分为以下两种:

初始评估:确定潜在的救援组或外部救援是否经过足够的培训,是否有足够的装备,是否能在装置内进行有效的救援,以及是否能及时应急响应。

表现评估:衡量救援组或外部救援在演习期间的表现。B.2 应急预案

可以事先做好一份书面应急预案,但应针对本次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特点作进一步完善。书面的预案应当优先考虑实施非进入救援的可能性。在编制预案时,应考虑以下关键要素: a)准确地辨识空间的危害,比如空间内的有毒有害气体、内部结构等;

b)报警装置和详细的信息沟通途径,包括监护人使用什么沟通工具,或最近的报警按钮; c)用于救援的装备应在进入口(点)或位于其附近,救援人员的个人防护装备配备到位且所有人员都能正确使用;

d)在进入前,把应急预案的副本交给救援组;

e)确定救援的方法时,要考虑危险的特性、任何要避免的要素和救援组可能面临的任何特殊危害; f)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救援演习,辨识并且改正在程序、装备、培训或资源方面存在的不足。应确保参加此次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救援人员都进行过救援演习或者在作业前再进行一次针对性演习; g)救援人员的选择至关重要,应要选择合格的救援人员,包括救援人员对救援方法、急救技能的掌握等均须经过评估,因此,应当在平时就有所准备,经常开展此类培训。

录 C(资料性附录)

有限空间安全施工方案编制指南

编制的有限空间安全施工方案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C.1 施工项目名称 C.2 施工单位名称 C.3 施工项目概况

说明施工项目位置、施工目的、施工内容等。C.4 施工步骤

说明为完成施工内容应采取的施工先后顺序。C.5 施工期限

说明施工起始时间及预计完成时间。C.6 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全面分析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其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和严重程度。C.7 安全防范措施

应包括施工前安全准备、施工过程中安全措施及应急保障条件等。C.8 施工方案其他信息

说明施工方案的编制人、审核人及批准人,并注明相应日期。

录 D(资料性附录)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相关人员培训指南

D.1 作业批准人

作业批准人应就如下内容接受培训: a)职责;

b)进入原则的应用; c)进入准备工作;

d)危害因素评估(如化学、机械、热量、气体、坠落和任何其他特殊危害); e)监测装备、进入装备和个人防护装备的确定与使用; h)进入和进入许可证终止的程序; i)撤离误进入人员的方法; j)移交进入行动职责的方法;

k)保持进入行动符合进入许可证条件的方法; l)评估、验证外部救援方法; m)救援程序。D.2 作业人员

作业人员应就如下内容接受培训: a)职责;

b)危害因素评估(如化学、机械、热量、气体、坠落和任何其他特殊危害); c)危害隔离和验证的程序; d)进入准备;

e)危害表现的形式、征兆(或症状)和后果; f)终止进入的条件;

g)个人防护装备的确定与使用;

h)进入装备的使用(如测试、监测、通风、通讯、照明、坠落预防、障碍物清除、进入方法和救援装备); i)与监护人双向沟通的方法;

j)终止、撤离时机的选择与确定(即监护人命令作业人员撤离时、发现有暴露危险的征兆或症状时、或觉察有受禁止的条件时、或发出撤离报警时)。D.3 作业监护人

作业监护人应就如下内容接受培训: a)职责;

b)危害因素评估(如化学、机械、热量、气体、坠落和任何其他特殊危害); c)人员受到危害影响时的行为表现; d)终止进入的条件;

e)随时掌握作业人员数量的正确方法; f)辨别作业人员的方法;

g)监督空间内外活动和提醒作业人员的方法; h)监督作业人员及提醒其撤离的方法; i)撤离程序的启动时机和实施; j)救援联络方法; k)救援过程中的职责;

l)预防、劝阻误进入人员的方法,通知作业人员已有误进入人员的方法; m)交接的时间和内容;

n)其他注意事项,如不做职责之外的其他工作。D.4 检测人员

参与有限空间内有毒有害物质检测、评估的人员,应就如下内容接受培训: a)辨识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包括危害特性和预警点的设置);

b)采样过程中的危害、预防措施,包括从有限空间内取样的适当方法和开始取样的许可条件; c)测试仪器的选择、使用方法及适用范围; d)采样点的确定及数量;

e)采样的代表性(如氧、易燃性、毒性或生物危害); f)确认采样设备的状态并满足样品的体积要求; g)辨别样品是否存在其他危害种类和仪表误差; h)遇到异常结果时采取的措施; i)取样结果确认;

j)在许可证上附取样结果。D.5 救援人员

救援人员应就如下内容接受培训: a)与作业人员相同的培训; b)救援责任;

c)在进入施救时可能面临的危害(如化学,机械,热量,大气,坠落和任何其他特殊危害); d)危害隔离及验证的程序;

e)危害因素表现的形式、征兆(或症状)和后果; f)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

g)进入和救援装备的使用(如测试、监测、通风、通讯、照明、坠落预防、清障、进入方法和救援装备); h)联络方式;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下册背诵课文下一篇:致2013毕业生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