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心理学的学习(精选16篇)
1.关于儿童心理学的学习 篇一
精品学习文档
关于学习儿童文学的心得体会
以下是关于学习儿童文学的心得体会,我们一起了解儿童文学,走进儿童文学,让我们带着儿童文学中的赤子之心,和孩子们一起拥有美好纯粹的童年,让每一位孩子都爱上读书。
行走在生活里,要到文学中坐坐。
一天的培训充实而幸福,在大家的带领下我的思维遨游在儿童文学之中,思想飞到课堂,飞到故乡,感受着每一位领读者的赤子之心。
一、因为教育
朱永新老师在阐述自己为什么喜欢儿童文学时说到,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教育。因为教育,阅读儿童文学,因为家长的喜欢和关注,朱老师微博上的 童书过眼录 注重推荐好书。
我们是教育者,作为小学老师,我们是否注重阅读对我们的学生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今天的阅读课上,周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读梅子涵老师的《绿光芒》,带领孩子们一起感受另一种春天,在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孩子们敞开心扉,把文学与生活联系到一起来袒露心声,课程结束时周老师把《绿光芒》和《迎面驶过》两本书送给了孩子们,让整本书贯穿了学生的课上和课下,遇见这样的带领阅读的老师,何其有幸。
朱永新老师说,喜欢儿童文学也是在弥补自身儿童时期的阅读遗憾。我见到过孩子们渴望阅读的神情,也很欣喜于和孩子们一起的阅读。在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的过程中,干净纯粹的儿童文学是最主要的,作为小学教师,我们要用儿童文学带着孩子自由徜徉。
精品学习文档
二、故乡与童年
故乡既童年,童年是心灵中的故乡。
在高中时期课本上有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当时十分喜欢,想在想来,大概是那文中有作者的故乡,故乡中也带有他的童年,而我在阅读时也会找到自己故乡和童年的片段。
梅子涵老师说,文学可以让人想起忘记的东西,在今天的阅读课上我们也看到了梅老师的童年,看到了他在那个春天去想看的人身边坐坐,看到了他在外婆、姑妈照顾下一起度过的童年。
童年是要边回忆边记录的,儿童文学不只是写给孩子们看的作品,儿童文学的作者是成年人,他们在作品中回忆,读者在作品中寻找自己的故乡与童年。老师与学生一起读儿童文学,会读出来不同的内容,在交流分享中会有别样的精彩。
2.关于儿童心理学的学习 篇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满足。但在广大农村地区, 人口激增、土地锐减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农村居民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 外出打工已成为大部分农村居民谋生的重要手段, 这种情况还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经过长达10d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彪角镇的调研, 笔者团队通过调查问卷, 与学生和家长分别交流, 走访当地政府以及爱心救助站等多种方式由点及面地对留守儿童及其生存环境做了详细的考察, 透过一些现象、情景画面和谈话内容分析其内心世界, 通过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情况作横向对比分析等方式获得大量的一手资料, 并将其归纳整理, 在认真分析之后, 得出了一些颇具实际意义的可供参考意见。
2 针对留守儿童本身的分析
通过抽取100名留守儿童, 通过对其分发问卷以及访谈等方式发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远离父母的情况及其负面影响
通过调查发现, 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 自己与祖辈生活在一起。超过94%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得到的情感关注极少, 大部分家长也赞同或默认这一问题。通过调查问卷结果发现, 76%以上的留守儿童最大的愿望与家庭团聚有关, 他们很期待增加与父母团聚的时间。调查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一年只能与父母见面一到两次, 这样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 (图1) 。
如图1所示, 100个留守儿童中, 19人认为离开父母, 和其他监护人一起生活对自己学习影响很大 (这里指负面影响) , 74人认为对自己学习有一定影响, 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没有影响。通过沟通发现, 这种负面影响主要是心理方面的, 如很多留守儿童长期没有得到来自父母的对自己以及自己学习状况的关心, 再加之自己一两次的考试失误, 就会产生主观方面放弃读书的想法, 这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打击很大。
2.2 急需关注的内心世界
据调研数据显示, 过8成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性格内向, 并且67%以上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在父母离开前后性格发生了变化, 有些孩子甚至产生了极端性的想法。这样的数据和实例让笔者有理由相信留守儿童极有可能会因父母的离家而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这一点对他们学习的负面影响可以预见, 也许很多孩子就是因为此类原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1]。
通过与孩子们的多次近距离接触, 发现孩子们并不愿意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发放问卷时, 在班级询问到谁是留守儿童并请他们举手示意时, 很少有同学举手, 最后了解到很多孩子是留守儿童但不愿意向别人袒露, 认为这样可能比别的孩子低一截矮半段, 甚至可能遭到其他小朋友的嘲笑和鄙夷,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内心的自卑和压力, 这样的心理状况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发展, 因而也必将对其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在后来的接触中发现孩子们或多或少会回避谈论这个问题以及相关的讯息, 特别是男孩子对于这个问题所表现出的敏感程度更为强烈。
由图2可以看出, 留守儿童在遇到学习方面的困难时大部分人会选择自己解决问题, 他们没有父母陪伴, 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必然是也只能是自己, 这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他们内心的孤独, 也反映着他们的骨子里强烈到近乎偏激的自尊心[2]。但是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困难是他们难以担当和承受的, 而长期的积累既会让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力不从心, 亦会让他们陷入有问题就堆积、置之不理的惰性怪圈之中, 不仅加重了他们的学习压力也使得他们信心不足,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当问及怕不怕与非父母监护人发生矛盾影响学习时, 65%以上的留守儿童认为即便有困难也自己一定能克服绝不会影响学习等等。这些小细节都体现了留守儿童非同一般的自立性, 同时也表现出他们异常强烈的自尊心。
通过对孩子们在校学习情况的了解发现, 留守儿童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自我感知多为一般, 包括一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也这样评价自己的学习状况, 带有明显的自卑感。认为会是什么原因时, 回答说是因为自己本来就不行的孩子占到了84%之多[3]。这些客观数据极具代表性, 显示出除去那几个极少数的乐天派之外,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会或多或少产生心理压力和负担, 并带有明显的自卑倾向, 这会对他们的学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3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对比分析
3.1 物质与精神的极大反差
对比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可以发现, 留守儿童在经济方面并不匮乏, 甚至物质方面比非留守儿童还要殷实。但物质上的满足并没有使孩子感受到父母或者长辈所预期的那种幸福, 反而滋生出诸如花钱大手大脚、浪费、过度奢侈、攀比等不正确的消费观, 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并无益处反倒弊端百现。与此同时, 物质的相对丰足与情感的缺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往往是相当孤单的, 由于精神情感得到的关注极少, 很多情况下使得孩子内心的想法无处倾诉[4]。由此极易带来的后果就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无法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 抵触或者对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淡漠, 在课堂上专门搞恶作剧以惹怒老师, 甚至极少数以更加恶劣的行为触犯校规来获得所谓的关注。
3.2 两类孩子的外部压力差异
对比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情况, 可以还发现留守儿童肩负着改变家庭命运的巨大压力。很多留守儿童监护人表示, 一个农村孩子成功的唯一途径和评判标准就是通过高考来完成一个鲤鱼跳龙门式的命运转变。与此同时, 他们认为孩子在努力之后必须要对家庭的付出有所回报, 这就无形之中加大了留守儿童的学习压力, 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其学习。再加之他们遇到任何学习问题都倾向于自己解决, 缺少和家人的情感交流, 从而会在影响学习的同时产生很多心理方面的问题, 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学习。
3.3 两类孩子的社会责任差异
通过访谈和观察及综合调研数据显示, 留守儿童的社会责任感较非留守儿童弱, 超过90%的留守儿童的愿望没有涉及社会公共利益, 但75%以上的非留守儿童对社会公共利益很关心, 访谈时也发现同样的问题。通过和孩子以及家长老师沟通得出如下分析结论:长期脱离父母的关爱和较少关注使他们逐渐失去关心和关注别人的想法和能力, 认为我得到的东西都是理所当然的, 更有甚者认为社会欠他们很多东西, 在平时生活中很少思考别人为什么要为自己做很多, 当然也很大程度上缺乏感恩情怀。而且, 他们与社会相关事宜界限划分得非常清晰。缺乏交流和有效的排泄机制让他们显得更加任性和暴躁, 有时也会倾向于拉帮结派, 借助于群体归属感来增强自己的安全感。并且社会责任感不强会带来很多后续问题使得他们学习动力不足, 从而影响孩子学习。
4 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调访
(1) 经过抽样对14家留守儿童的家庭进行了走访, 大部分监护人都是爷爷奶奶, 也有一部分是由其他亲戚担当监护人的, 他们之中, 超过8成的留守儿童监护人认为“不是自己的孩子不好管”, 很多监护人认为孩子不是自己的骨肉, 平时管教过严会使得孩子反感, 甚至引起其他方面的严重后果, 对孩子的父母不好交代。还有爷爷奶奶一般对孩子很溺爱, 使得部分孩子长期在溺爱中成长很难管理等等。这一系列原因使得留守儿童的学习监管很成问题。超过2/3的留守儿童监护人对孩子的学习时间安排、在学校学习成绩排名等一些情况了解很少。
(2)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其德育教育存在极大的问题, 很多留守儿童监护人认为孩子成绩过的去, 没有闯祸, 在他们监护期间能够平平安安自己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交差了, 这样的想法普遍存在于监护人之中。这样就会导致留守儿童本来应该从家庭教育得到的德育教育和社会教育极度匮乏, 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前文所说的社会责任感问题。德育教育的缺乏势必会对孩子的心理成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肯定也会对其学习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3) 多数留守儿童监护人觉得自己只管孩子吃好就行了, 很少关心到孩子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需求, 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孩子不愿意和家长讲心里话, 久而久之他们之间的交流就出现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文所诉的留守儿童缺乏情感关注问题。这样的结果可以预想到对他们学习方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5 总结及解决措施
(1) 据了解, 某地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管护长效机制已经开始实施, 而“以儿童为本”“和代理家长”制是这种模式的一个亮点。该模式坚持以留守儿童为工作主体, 尊重留守儿童成长规律, 避免把留守儿童标签化、问题化、弱势化, 培育和引导留守儿童成为自强儿童。而该模式的核心是代理家长, 所谓代理家长是集中社会各界人士, 一对一与留守儿童结对子, 担当代理家长, 弥补留守儿童在情感交流、生活抚育、教育管护方面的缺位。这就让每个留守儿童都能够得到充分的、专业的帮助, 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也能够得到及时了解与帮助。
(2) 很多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校并没有心理老师, 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很大。学校是与孩子联系或者说是接触最多的事业单位, 学校有义务也有能力解决好留守儿童心理方面的问题, 比如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对留守儿童进行系统的心理疏导和教育。
(3) 调研发现, 农村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 他们所谓的沟通实际上是一种说教, 而一些现代教育所提倡的沟通和教育方式他们很缺乏, 有些甚至连听都没有听说过何谈实用。“家长其实应该多学习, 不是总站在父母的立场上讲话, 真诚地倾听孩子的心声, 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的真正需求。这样可以帮助家长和孩子之间逐渐建立起平等交流的平台。”对于这样的观点应该通过大众传媒方式传达给家长们, 以期对留守儿童与家长的沟通问题有所裨益。
(4) 关于在广大留守儿童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纠正现象远不如溯清源头来的彻底, 结合儿童的成长特点、身心状况、学习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使正确的价值观从早期便牢固地站领营地, 并使之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优秀青年, 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我们期待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对于培养留守儿童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有较好的影响, 也期待会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困难问题。
摘要:指出了留守儿童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未成年人群体, 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出现了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经过数天的调研, 深入挖掘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成因, 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习困难,措施
参考文献
[1]谢妮, 申健强, 陈华聪.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2]任远昌.空巢乡村的守望——西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3]石佳香.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研究[J].教育心理学, 2010 (11) :24~25.
3.关于儿童心理学的学习 篇三
该指南建议各州、学区、学校以及儿童早期教育机构优先执行改善基础设施、提供专业发展、提升全纳性的相关政策,以在全美范围内增加儿童早期项目数量并提升其全纳性。这份指南由政府部门根据早期学习项目专业人士、家长、早期学习项目利益相关者的反馈信息而制定,为州、学区、早期学习项目人员和家庭提供免费资源。
时任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的阿恩·邓肯表示:“随着持续推进面向全体儿童的优质早期学习项目,美国还必须竭力确保残障儿童的参与。州、学区、地方组织、社区和家庭必须团结一致,让残障儿童接受个性化、适切的教育,以实现更高的发展预期。”
2015年是《美国残障人士法》颁布25周年,是《残障人士教育法》颁布40周年,是“开端计划”发布50周年。虽然在促进残障儿童教育公平方面,美国已取得巨大进步,但是残障儿童和他们的家庭在参加优质早期儿童项目时仍然面临较多障碍,许多学前残障儿童只能在与普通同龄人分开的环境中接受特殊教育。美国联邦教育部新出台的“学前发展资助”项目和卫生与公众服务部新推出的“早期开端计划—儿童保育伙伴关系”项目致力于为全美成千上万名儿童提供全纳性的学习环境。
阿恩·邓肯在联邦教育部举行的第六届返校巴士之旅(back-to-school bus tour)期间,于堪萨斯城林地早期学习社区学校(Woodland Early Learning Community School)公布了这份指南。指南发布后,美国高级政府官员与堪萨斯州和密苏里州的领导人举行了圆桌会议,以支持全纳项目的发展。这两个州都致力于动员现有的早期儿童会议或工作组优先实施指南中有关全纳精神的措施,为其他州起带头作用。
4.关于儿童心理学的学习 篇四
圆圆脑袋一身黄,最爱织辫晒太阳(打一生活用品)—— 谜底: 草帽 一只鸟儿没有毛,却在空中随风摇(打一玩具)—— 谜底: 风筝
长长耳朵大暴牙,有了萝卜笑哈哈(打一卡通人物)—— 谜底: 兔八哥 底部钝形像朵花,西餐配菜营养多(打一蔬菜)—— 谜底: 花菜 各种造型娃娃爱,小手一松看不见(打一玩具)—— 谜底: 氢气球 外壳长刺不刺人,六至八月把果摘(打一水果)—— 谜底: 红毛丹
毛茸茸,吸奶嘴,总是微笑看着你(打一卡通形象)—— 谜底: 蒙奇奇 益母果儿青黄色,切片泡水解渴喝(打一水果)—— 谜底: 柠檬 体形巨大不会飞,脖长无毛腿很长(打一鸟类)—— 谜底: 鸵鸟 一笔轻轻点,书本能开口(打一教学工具)—— 谜底: 点读机
小女生,很平凡,活泼懒惰日本产(打一卡通片)—— 谜底: 樱桃小丸子 拿起锄头除除草,活动筋骨不会老(打一节日)—— 谜底: 劳动节 夜空挂满小眼睛,明日天气必定晴(打一自然物)—— 谜底: 星星 满身刺,种类多,吃阳光,少开花(打一植物)—— 谜底: 仙人掌 圆圆形状似龙睛,一颗朱红值千金(打一水果)—— 谜底: 杨梅
银白发,吃泡面,穿红衣,可穿越(打一动漫人物)—— 谜底: 犬夜叉 帅气王子篮球手,超级新星不服输(打一动漫人物)—— 谜底: 流川枫 朋友爱把它来抢,鼻子抹点更漂亮(打一食品)—— 谜底: 蛋糕 土黄外皮包白果,岭南佳果易上火(打一水果)—— 谜底: 龙眼
红果子像打了蜡,美丽玛瑙树上挂,人人吃了笑哈哈(打一水果)—— 谜底: 樱桃 两男女(打一成语)—— 谜底: 男男女女
双手摇,双脚跳。穿过门,跳过桥(猜一健身运动)—— 谜底: 跳绳 浑身是毛一条腿,土怕它来它怕水。(打一用具)—— 谜底: 鸡毛掸 头顶长须长过身,幼时钻木是害虫(打一昆虫)—— 谜底: 天牛 青青果子浑身毛,绿色果肉味佳肴(打一水果)—— 谜底: 猕猴桃 颜色深黄把它摘,百益果王美女爱(打一水果)—— 谜底: 木瓜 小小古月有黑白,若要用时将它拍(打一植物)—— 谜底: 胡椒 身披黄袍营养高,热带果王味道好(打一水果)—— 谜底: 芒果 身材细又长,头上长着毛(打一日用品)—— 谜底: 牙刷
色鲜艳,水分足,头圆圆,长身体(打一文具)—— 谜底: 水彩笔 圆圆个头呈黄色,剥去外衣露白肉(打一水果)—— 谜底: 龙眼 歪嘴姑娘一身毛,芳香诱人味道好(打一水果)—— 谜底: 桃子 青青猪尾巴,龙须出嫩芽(打一蔬菜)—— 谜底: 芦笋
饱满圆润小布霖,玲珑剔透口感行(打一水果)—— 谜底: 李子 小小甜梅金黄色,味道香甜像桃肉(打一水果)—— 谜底: 杏
五颜六色小宝宝,味儿清香冒泡泡(打一生活用品)—— 谜底: 肥皂 浓稠体,白白的,浑浊的,黏黏的(打一食品)—— 谜底: 酸奶
5.关于儿童心理学的学习 篇五
2014年4月1日——4月30日,离开了广州,来到了作为一名教师都向往的学府——北京师范大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这一次学习带来的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充实,更有对自我成长的一种突破。本次培训安排在北京师范大学,更高层次更高级别的培训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和渴望。一个月下来,学习的内容容量很大,信息量也很大,主讲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都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这次的培训我有如下的体会。
我听了胡晓毅教授《孤独症儿童的教育策略》展示的观摩课中,我看到坚强的孩子,更看到了伟大的老师们,让我感动的太多了,同时也引发我的不断思考。
(1)在教育自闭症的儿童过程中,更多的需要鼓励和耐心,如果老师没有耐心,我想学生的自理能力应该不会那么好。
(2)作为健全的人,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带着一种关心理解主动和特殊儿童交流,而不是嘲笑和歧视,其实他们内心还是很渴望和别人交流的。
(3)还有一部分人,一些动作会令他们兴奋。他们自己需要高度的运动和唤醒他们的内心的刺激,他们认为这些行为是很有乐趣的,让他们放松和他们选择中找到乐趣。一切的起点应来自于每个学生的需求,以多种的、可选择的安置形式适应与满足孤独症儿童的教育需
求。
(4)对于有这样特殊孩子的家庭,社会各界人士应给与更多的帮助和关心,而不是排斥和漠然,就像视频中老师那样。如果多一些这样的人,他们的家庭会更幸福。
(5)鼓励小孩与正常儿童形成伙伴关系,提供孩子获得练习和增进交往技巧的机会;提高解决困难的技巧,形成自尊心,促进将来的成功。这也是随班就读的意义所在!
(6)作为特殊儿童的父母,首先要接受他们,在现实中有的父母选择逃避。其次,积极的矫正孩子的行为,反复强化和重复。
(7)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并有目的的训练。像有的孩子喜欢画画,父母就应该给他们提供画画的条件,而不是一味的不考虑孩子的感受。而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
6.关于儿童心理学的学习 篇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的留守儿童不断增多。儿童时期是人生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中缺少关爱监护,使其心理人格难以健康成长。孤单、失落,内心自卑封闭,性格脆弱或任性叛逆。他们不服管教,自制力差,有的甚至染上打架、赌博、吸烟的不良习气。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有的甚至厌学,成了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学生”。留守儿童年龄小岁,父母在外打工,自从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学习习惯差,还经常逃学。老师教育、同学帮助都收效甚微。我仔细分析了留守儿童学习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堂常规较差,缺乏良好的课堂学习的习惯、作业正确率较低,效果差、课前准备不足,缺乏基本的自学能力。
其形成原因主要有:
1、作为长期留守儿童的他由于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导致他上课思想抛锚,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而在家中,祖辈由于年纪大,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即使想对孙辈的学习给予帮助,但难免也要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泥潭。在学习方面根本得不到必要的监督和辅导,学习自觉性和兴趣感大大降低,学习成绩下降也就不足为怪了。
2、在教师方面,“唯分论英雄”的应试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差等生的态度难免显得粗暴,特别是对差生中不服从管教者尤为突出。体罚学生的情况在所难免,且他不接受批评教育,从而产生厌学情绪,他在家受到的监护力度不够,在学校又受到老师的冷落,于是逃学,旷课。
3、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他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还有一个不足就是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往往只关心学生智的提高,却忽视了对其德、体、美、劳的关注,致使他思想散漫,体质下降,不服从管理,自以为是。“养其习于意蒙,则作圣之基立于此。”意思是,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为其一生的大业奠定了基础。针对留守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老师,应该了解学生的行为规范内容和要求,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训练,加强行为训练与习惯培养,并以身作则,促使孩子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一)培养留守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教师要严要求、常督促,做好留守学生的课堂常规管理工作。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留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思和问”的求知欲,培养留守学生勤思好问习惯,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发现一些留守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孩子的心灵,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及时鼓励留守学生主动质疑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留守学生更要大力表扬,调动他们质疑问题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培养留守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
(二)培养留守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端正留守学生的作业态度,提出及时、认真、独立完成的具体要求。在进行留守学生作业规范化训练时,突出时间上的要求--及时,态度上的要求--认真,思维上的要求--独立。.教师用统一的书写要求规范全体学生的作业,要求全班学生一致,不合要求的要重做。长期坚持这样,学生才会重视书写,养成书写规范化的习惯。
(三)培养留守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通过研究,我们归纳整理了培养留守儿童良好自学习惯的“四法”: 1.指导自学法:在留守学生自学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沿此方向自己探索,从而获得新知。
2.操作自学法:让留守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从而获得新知。
3.模仿自学法:在学习新知前,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同类知识过程,然后让学生模仿,自学。
尝试练习自学法:由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尝试练习新知。我想只要我们努力去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在学习上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当然这些习惯也对他们的一生也是受用的。当然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见效的,须在长期的教学法中反复训练,加以深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在这过程中我们还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观爱,更多的鼓励,用爱心去包容他们,也用爱去教育他们。
二、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长时间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孩子在学习方面受到了很大影响,据调查这部分学生中大多数孤独感强,学习习惯差。主要表现在不能主动学习,没有主动看书、预习、阅读的习惯,常违反纪律,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不做家庭作业,逆反心强,做事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以自我为中心,书写差,怕思考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弱化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要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要“落实常规”。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发言、按时完成作业、注意书写整洁、注意书写整洁等,这些都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基本元素。我们要在每节课上仔细检查,在每天当中认真督查,看他们有没有达到这些要求,做得好不好。
2、要“善念紧箍咒”。对于一些意志力较弱,自觉性较差的儿童,我们不妨多提他(她)的问,让其怕出“洋相”。没有认真做作业,我们就要他重做,直到做好为止。没有及时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就要严肃批评,提出一定的警告,等等。
3、要“特事特办”。我们在备课的时间,在想到要“因材施教”的时候,就要更多地想到这些留守儿童,想到他们的特殊情况,就要多准备一份“情感快餐”给留守儿童。我们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应多给留守儿童几句关心和鼓励的话语,让他们感到父母的温暖好像就在身边。
(二)要把课外作为关键。从周一到周五,留守儿童可能做得比较好,但到了周末,就不自觉地“放松了警惕”,又回到了“解放前”。这种学习习惯容易“变质”的情况,往往就是在课外,所以课外是关键。很显然,如果不能解决课外的习惯问题,课内的努力即将冰消雪融、前功尽弃。怎么办呢?
1、是要适量布置家庭作业。不能让学生在家里长时间无所事事、无所适从,没有一点学习压力。否则他们不是钻到游戏厅里去,就是会“吃饱了没事,学坏”。
2、是要适时做好家访工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要利用课余时间,经常到留守儿童学生家里去走一走、看一看,往往能够有更大的发现、更多的启示、更新的思考。
只要把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培养好,他们就能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三,对留守儿童要多赏识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待人发掘,而这些平时缺乏关爱的留守儿童,他们内心深处更渴望得到赏识和尊重。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意识的捕捉这些孩子一丝一毫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平时老师要多和他们说声“你一定行!”,给他们以自信。对于懒惰的孩子,找出他们的兴趣,委以重任。对于做事拖拉的孩子,限定他做事的时间,要求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完成后给予适当的奖励。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在关爱和信任的氛围里逐渐树立自尊和自信。
总之,只要我们把留守儿童时时放在心上,处处关注他们的生活点滴和行为习惯,把学习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像滋润万物的春雨一样,把他们培养好,让他们更加健康向上、茁壮成长。
关注留守儿童学习
张 庄 小 学
7.走出儿童学习英语的困境 篇七
一、从心理角度来看
我们学习母语时, 无论周围的语言是简单还是复杂, 都是我们模仿、学习的素材, 因此, 我们对母语的认识没有难易之分。然而, 通常的英语教法却是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来的, 一开始就给英语学习者有难易之分的概念, 英语是越学越难, 而且在相当长的学习时间里都没有有效地掌握英语, 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众多英语学习者的心理障碍, 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我们学习英语的兴趣、热情和信心。
二、从生理的角度来看
生理研究表明:人的听觉细胞从0~3岁成长60%, 3~6岁成长20%, 6~13岁成长10%。儿童时期是人类记忆力的黄金时期, 也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丰富的语言能够刺激听觉细胞的正常生长, 而听觉细胞的正常生长更有助于语言的学习。学习母语如此, 学习英语也是如此, 错过这段时间, 要完整掌握一门语言是相当困难的。很多留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 过了13岁去国外留学, 他们的外语发音和语调总还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因此, 开始就接触丰富的语言符合我们生理的发展。
三、从音韵的角度来看
音韵是语言的语声、语调、语韵的总和。掌握音韵, 有助于发音和对语言的记忆。只有系统完整丰富的语言才可能让我们完整而准确地掌握音韵, 婴儿就是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掌握了音韵而渐渐发音说话的。所以, 英语初学者只有感受到丰富多样的语音和语调才能完整准确地掌握音韵从而能说出语音、语调都地道的英语。
四、从语言系统的完整性来看
语言是由语音、语义、语法组成的系统。语音有高、有低、有长、有短, 语义有深有浅, 语法有稳定性、有不稳定性, 这构成了语言系统的科学特征:语言系统是有序和无序、稳定和不稳定、简单和复杂相结合的有机整体。也正是由于这三个要素的复杂多样性, 才构成生动活泼的语言。对语言来说, 系统的整体性是第一性的。只有在整体的语言系统中学习语言、语义、语法, 才能有效地掌握英语语言。所以, 英语学习从单词、简单句型、语法入手, 把语言的单个要素和构成要素的部分特征割裂出来, 破坏了语言系统的整体性, 使得我们的英语学习一开始就陷入了困境。这样也导致我们一到实际运用时, 不是用词不当, 就是语不达意。
五、从人的认知行为看
人的认识或学习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吗?起码我们学习母语的方式不是这样的。我们出生下来, 周围的一切语言无论简单或是复杂都是我们模仿学习的对象, 长大后自然就能流利地使用母语。因此, 把人的认知设定为从易到难, 从简单到复杂的模式, 是典型的机械自然观, 它直接影响了我们学好英语。
六、最后从文化的角度来看
西方不仅有科学文化传统, 同样有深厚的人文文化传统, 这些文化传统同样给我们滋养, 提升我们的人格和思想境界, 我们学英语应该要了解西方文化精神, 而不能仅仅学习所谓的日常生活英语。儿童英语内容在文化内涵方面的严重缺失, 当然也影响我们以后的英语表达水平。从以上可知, 成功的英语学习者最终都是自觉或不自觉把自己放到整体语言环境中去学习的, 而且学习语言的高手都靠背诵。辜鸿铭, 精通九国的语言文化, 曾获赠博士学位达13个之多。他深厚的西方文化素养极得益于童年背诵《浮士德》、《莎士比亚》等的经历。他后来在北京大学教英诗时, 有学生他请教掌握外语的妙法, 他答到:“先背熟一部名家著作作根基。”
十三岁以前, 儿童的学习方式以记忆为主, 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反复与背诵是儿童的专长。况且儿童有一副完美的耳朵, 对声音极为敏感, 只要所听者正确, 即能发正确之音;儿童对视觉图案的记性也特别灵敏, 一个字只要多看几次, 即能牢牢记住。又儿童天生直觉能力极强, 只要有千百句语句常在口头绕心头转, 久而久之, 自能融会旁通, 进而应用自如。
所以, 坚持让儿童背经典文章。就可以走出儿童学习英语的困境。背诵不仅可以使儿童从小感受西方优秀文化的精神, 同时也是儿童掌握精粹语言的有效方法。选择背最有文化价值的文章, 比如, 《莎翁十四行诗》、《苏格拉底的自辩》、《英文名著选》、《圣经选》。这些文章不仅具有恒久的文化价值, 而且是高度凝练的精粹语言, 是值得终生学习的。家长或者老师播放这些录音, 儿童坚持听、跟读、诵读, 既可熏习西方优秀的文化精神, 为未来中西文化的融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又可习得优雅的语言, 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8.为儿童的学习“洗课” 篇八
[关键词]儿童的生活 完整的体验 主动地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76
四月初,在“陶研会送教研讨交流活动”中,我执教了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草原的早晨》一课。教研室孙主任的指导以及听课专家、老师们的点评促进了我对课堂教学的再思考。
一、观照儿童的生活,让感受更鲜活
《草原的早晨》是一篇散文。这一单元的主题词是“春天”。在春天的早晨,辽阔的草原上,鞭声乍然响起,欢乐的羊群涌出圈门,勤劳的牧民手执长鞭纵马奔腾。绿草蓝天间,透着喧闹与生机。
对学生来说,这草原是陌生的,可春天的味道是可亲可感的。我提前给他们布置了“找春天”的实践活动。于是课堂上,在读到“新绿”一词时,张雨樊和朱涵宇找春天的照片让其他学生的眼睛亮了起来。文中说:“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学生说出:“铺满新绿的田野醒来了。”“缀满新绿的柳枝醒来了。”“嫩黄嫩黄的油菜花笑了。”“粉红粉红的桃花笑了。”从这可触摸的春的句子中,学生似乎闻到了铺满新绿的草原的味道,再读这句话的时候声线都扬了起来,他们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可爱。这欢喜的表达已不用我告诉他们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而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在这种写景状物的文章里,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稍不留神,就是小和尚念经的调调,画面中的美感、情趣全无。现在回想,那是因为我只顾着教而没有引导学生真正融入的自己体验的缘故。由此我也明白,备课时想方设法地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文本对接起来是多么有意义。
孙主任把“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定为本次阅读研讨的重点,是为了让我们多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课堂教学要顺应儿童的生活方式,尽可能多地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有某些相似。”如果仅仅从教者的角度去设计课堂的活动流程,而没有关注儿童的生活与心性,那种随之产生的距离感会丢失许多轻松愉悦。当学生的体验被激活,他们对语言的感受会更敏锐,更真实,更鲜活。
二、凸显教学的主脉,让体验更完整
公开课前,孙主任给我提了许多中肯的建议,提醒我课堂无需面面俱到,要删繁就简,组织有效多样的学习活动,凸显教学的主脉。就像杨九俊先生提出的“洗课”:洗去过高的目标,基于标准;洗去过杂的内容,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洗去过偏的走向,凸显教学主脉;洗去过花的形式,寻求匹配的教学策略;洗去过虚的议论,回归指向发展的评价。
这一课,我力图领着学生在形象化的语言中品读感受大草原的美丽与欢乐,拎出了文中拟人化的词句以及打比方的句子。孙主任听后问我:在读这些语句的时候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不假思索地说,比如读了“远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一句要向学生追问:像吗?有多像?从而引导他们想象天地相连,羊儿品尝着美食的场景。孙主任说:“问是可以的,但很多时候,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孩子无需问得过于清楚,想得过多。你打开画面,他们看了自然觉得像,让他们美美地读出来,不失为有效的学习活动。”
确实如此。课堂上过于琐碎的问题、较多的头绪干扰了学生的思维与情感体验的连续性,消磨了他们真正有效的阅读时间。而我们的语文作为母语应是可亲的,母语学习应是简单的,不应人为地将其肢解、复杂化。课堂里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惜言,应集中心思唤醒、引领学生回归活泼清新的生命。想到这一点,再次阅读这篇文章时,我回到儿童阅读的立场去感受,扑面而来的是“欢乐”:羊群的欢乐、牧民的欢乐、草原的欢乐。我把“体验欢乐”作为提纲挈领的中心线索重新设计学习活动,以体验者的角度让学生随文而动——呈现牧民策马奔腾的图片,想象这就是自己,自己正挥动鞭儿,跨上骏马,赶着羊群,在“天苍苍,野茫茫”的辽阔草原上放声歌唱……学生把自己当成了草原小牧民,融入了语境,读出了自己的心情,也读出了大草原的美丽与生机。接着,我让他们做做小导游,分享草原的欢乐,在情感的释放中积累语言。凸显教学的主脉,让阅读成为儿童生命体验的过程,这是我今后努力付诸实践的方向。
三、对照目标,让训练更有效
课后对照学习目标再回想学生在课堂中的状态,让组长反馈读书背书的情况,全班七组四十一名学生当中,还有三四个学生朗读不到位,有错字、添字、漏字的现象,更不用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他们的汉字书写也存在诸多问题,不够规范。
当然,后进生作为个体而言,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确实存在问题。但从整个课堂来说,这种对后进生有针对性的分层训练还不够扎实有效。比如在第一环节的生字词复习巩固中,就应该更多地激发这几个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大胆地猜、听、读、说……而不是被动地回答。在最后的背诵环节,留给学生三分钟显然还不够。戴尔的“学习金字塔”告诉我们,学生需要更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感官,通过体验式学习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教师要相信他们,给他们更多展示、表达的机会,在课前给他们读书预告与指点,让他们在课堂也做做“小先生”,多一些出彩的机会,这样自信与主动性会更多一些。这也是今后的课堂应落实的。
翻看学生的《习字册》,第一感觉是今天这字迹比以往到位。为什么?我想,首先是时间充裕,以往10分钟做的事情,这节课预留了15分钟。学生观察字形的时间有了,心儿静了,字就能好一半。其次,以往指导时生怕学生观察有疏漏,讲得较为细致,而今天让学生自己捕捉字形特点,抓关键部件,他们思维积极,观察敏锐,书写也更加认真。第三,反馈较为及时。学生在书写过程中,教师巡视,将写得好的字圈出来,将有典型问题的字板书在黑板上,在对照中加深了记忆,再练的时候就比较到位。当然如果展示台能用,将写得好的学生的字展览给全班看,效果应该更好些。
陶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告诉我们以学定教是前提。研究学生,关照他们的生活,在恰当的起点选择最优的方法,尊重其情感、生命体验,洗去课堂中无关的内容,一切指向学生的学习,让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将是每天每堂课我们努力的目标。
9.儿童学习吉他的好处 篇九
音乐是一扇通向人们创造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窗口,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尤其是通过学习各种乐器,就会使他们较快地找到打开这扇窗户的钥匙。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对于素质教育也开始特别重视,特别是对于孩子的音乐教育更是成为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吉他作为公认的世界三大乐器之一,已经风靡全世界,也成为了孩子们的很好选择,那么,你知道学习吉他的益处吗?
【培养乐感】
乐感是对音乐感受力的简称,她是对音乐的众多因素的排列组合以及乐曲的进行、气势、色彩、轻重缓急等要素的总体感受。一般来说,学习吉他把培养乐感规定为吉他教学的目标之一。
【开发智力】
许多研究实验证明,手指的运动成为儿童智力开发的基础,弹吉他就必须活动双手,特别是灵活的十个手指头。大家都知道,人的大脑是人体行为的总指挥,手指的动作越复杂,越娴熟,就能与大脑建立更多的联系,也就是说我们在小的时候多进行手指的有规律的运动,就能有效地锻炼大脑的功能,尽早的开发大脑的潜能,使之更加灵敏和聪慧。
【培养习惯】
孩子在上学前基本都是在游戏中成长的,如果没有在上学之前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一旦进入小学,孩子们就会很不适应突如其来的学习生活,而家长也会特别的费劲。学习吉他的时间一般都在学龄左右,学琴的孩子要在他们每天的生活中增添一项与其他小朋友不同的活动,而且要做到在每天的练琴时间里注意力高度集中,认真细心,手脑并用;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习状态,慢慢也就习惯了上课时要态度认真,下课要主动练习的要求,就能够用充沛的精力去迎接将来的学习任务。
【培养意志力】
吉他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表演艺术,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甚至要付出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不断练习,在这么漫长的练习中不管多么枯燥,多么辛苦,都要坚持下来。因为通过学习吉他,他们从小就懂得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坚持就是胜利。
【提高情商】
10.儿童学习雷锋的故事 篇十
有一次,放学的时候天突然下起雨来。在校门口,他看见了一为同学准备冒雨回家,于是说道:“你家近不近,我送你回家吧。”才刚走出校门,他就看见又有一位同学没带雨伞,在大雨中奔跑,他马上喊道:“同学!快过来啊!你就和我们一起共伞吧!”于是,同学三个人共一把伞,走在大雨中,他把雨伞尽量的往其他两位同学那边倾斜,自己却淋湿了。然而,他没有一句怨言,就把同学一一送到家。回到家,他就得了重感冒,尽管这样,他却一点也不后悔,因为他觉得自己帮助了同学,做了一件好事就是最大的快乐。
寒假里,他为了帮邻居家找到丢失的小孩,和大人们整整找了一下午,终于帮忙找到了孩子。邻居感激地直说“谢谢”。
班级中成立了学习互帮小组,他经常帮助成绩不太好的同学。每一次,同学学习上有困难,他都会耐心仔细地教他,直到教会为止。
11.找到儿童学习数学的“脉” 篇十一
一、理解: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概念界定
正式学习界定为主要是学校境域中的学习,是以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为主要任务,通过获取间接经验为未来运用作准备的学习。它通常发生在学习体系内,主要指学校范围内的学习。非正式学习界定为发生在正式学习获正式培训提供的课程之外,蕴涵于日常生活之中的,由学生自发产生,自主控制,并通过自我指导或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获取新知的活动,具有情境性、模糊性、社会性、非组织性、突发性等特点。它关注在情境中理解问题,关注利用工具来解决问题。
非正式学习和正式学习在学生的学习图谱中恰好处于相反的两端。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既有正式学习向非正式学习的迁移过程,也有非正式学习向正式学习的迁移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一个双向迁移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生成、相辅相成的过程。研究小学数学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双向迁移策略的意义在于找到一条打通生活——符号、情境——逻辑、感性——理性的通道,找到儿童学习数学的“脉”!
二、实践: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的双向迁移教学实践
正如特级教师俞正强在《种子课》一书中有言:“小学数学里的每一块知识都可以描述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一个过程。”非正式学习环境下获得的知识和技能都将对正式环境下的学习产生影响,而在正式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终将又会到非正式学习的环境中去运用、检验,最终组建成个体的知识体系。以一节具体课例为例:《认识角》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所有非正式的学习环境中,已经获得了一些关于角的初步印象。但他们所看到的,所理解的大多是生活中的角,而非数学中严格意义上的角。本课的学习就应该从他们偶然习得的零星知识出发,以在非正式环境中获得的经验为支撑,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角抽象为数学中的角,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最后,应该让孩子们带着对角的全新的认识,再次回到生活中去,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角的神奇,并明白生活中所说的“桌角”“羊角”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中的角,从而构建出清晰的数学中的“角”模型。
教学片段:
(一)自主探索,了解角
1.感受角是有大有小的。
钟面上的分针和时针一直在不停转动,只要我们喊停,它就会变出一个角,想玩吗?(依次显示出1个直角、1个锐角、1个钝角)
你能看出钟面上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叉开的大,形成的角就大;时针和分针叉开的小,形成的角就小。
2.感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1)指一指:指出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两把三角尺上同一位置的两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2)猜一猜:这两个角的大小怎么样?
(3)比一比: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发现这两个角的大小相等。
(4)想一想:为什么这两个角大小相等?
3.体验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1)做一做:先做一个角,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2)变一变:试着把你做的角变大,再试着把它变小。
(3)想一想:角的两条边( ),角就( );角的两条边( ),角就( )。
4.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二)学而思辨,构建角
刚上课时,有小朋友认为“羊角”和“桌角”也是角,现在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角,用自己的话说说数学中的角是什么模样的?
三、展望: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的双向迁移的研究价值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仅把目光聚焦在儿童的正式学习体系上,显然是不够的。就孩子而言,最有价值的学习常常是偶然发生的,往往是在各种非正式学习环境中发生的。在正式学习时,教育者应该显化含于具体情境之中的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通过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双向迁移,揭示“学校境域中的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之间的联系,追寻两者的有效融合。这种教育观或许短期内不会显现,但必将深远地影响儿童的数学学习历程,成为他们数学素养的底色。就好比,“没有谁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它吹遍了山川和田野的时候,人们才会为此着迷!”
12.关于儿童同伴交往的评价 篇十二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社会互动。在互动中儿童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亲子关系的平等的、互惠的同伴关系。它给儿童学习社会技能, 促进社会认知发展及交流经验提供了机会, 同时同伴交往也能满足儿童的社会需要, 有利于儿童的自我概念及人格的发展。儿童同伴交往对儿童的品德发展、合作行为、社会性等都有一定的影响或作用。
一、同伴交往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
1. 同伴交往是帮助儿童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有效途径, 有助于道德准则的理解和道德情感的体验。
自我中心是儿童早期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是指儿童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而不考虑别人会有不同观点的一种倾向。克服自我中心是平等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同时伴随着同伴交往, 儿童逐渐体验到遵守道德准则, 尊重他人的亲近感、认同感及自豪感等, 以及违反道德准则的负疚感、自责感等。这些情感是维持积极的人际关系, 激发和促进道德行为的重要动因。
2. 同伴交往是儿童道德认识践行的土壤。
德育的目的不仅要使儿童知善, 更要使之行善。品德高尚还是卑劣最终要看其行为上的表现。杜威曾以在水外训练游泳永远不能让儿同学会为例说明道德行为的养成离开生活世界是不可想象的。而同伴交往, 对儿童来说, 是具体真实生活世界的一部分, 是道德认识践行的土壤。
3. 同伴交往是自律道德产生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曾经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所谓自律道德就是用内省的方式去审视判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符合或者违背自己的原则或社会准则。儿童只有在同伴的交往中, 才会把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进行比较, 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的区别, 对他人的观点提出异议和怀疑, 进而理解道德规范和准则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且, 只有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 儿童逐渐摆脱权威的束缚, 互相尊重, 互相协作, 发展主观评判能力。
合作行为是儿童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与友爱、分享、谦让等同属社会行为。本质上说, 人类社会的形成, 社会各种形态的出现, 都是人类合作的结果。儿童在合作行为中表现出的合作意识及合作水平, 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儿童的交往能力及友好同伴关系。同伴交往影响儿童的合作策略水平的发挥, 主要的原因在于在共同的活动中, 同伴间是平等、互惠的关系, 要想使合作成功, 使交往顺利进行同伴间就必须关注对方的处境、感受, 考虑对方的利益, 调整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寻求相互合作和适应, 表现出高度的合作策略及灵活的合作技巧, 要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 做出顾全大局、考虑周到、严谨的决策和建议。也就是说, 良好的同伴交往是儿童高效合作的前提。
三、同伴交往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启重要作用同伴交往是儿童发展的需要。
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1. 同伴交往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它不
仅能满足儿童社会从属的需要, 而且还是儿童寻求社会支持的途径。有研究认为, 同伴间的友谊能给儿童提供相互证实、共享兴趣和希望, 分担恐惧和忧愁, 充分肯定自我价值及提供爱和亲密袒露的机会, 使人心胸豁达, 在社会中有安全感、充实感和美感, 最终达到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
2. 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形成客观公正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的看法, 其发展标志是个体心理的成熟程度及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同伴交往为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
同伴交往建立在共同活动及相互协作的基础上。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儿童健康心理发展的重要保证, 它有利于儿童形成自信、自立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4. 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形成正确的社会认可。
儿童的许多社会知识是通过同伴交往获得的。具有不同生活经验和行为方式的儿童, 在交往中互相学习、模仿、指导和协调, 这些有助于儿童开阔眼界,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同伴交往, 使儿童认识到合作的积极作用, 逐渐提高合作与交流的积极性及能力, 防止自我中心化, 为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及良好社会认知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13.关于留守儿童的论文 篇十三
——关于我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
黑神庙中学
yanghong 摘要:本文探讨了我校现阶段留守儿童教育监管的一些问题,包括留守儿童的教育监管问题是如何出现,留守儿童的现状是怎样,分析造成现状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针对这一情况,我校教师专门成立了课题小组,在各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希望能找到有效的方法使留守儿童的教育监管问题得到改善。
关键词:留守儿童 义务教育 关爱行动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我所在的学校,贵阳市息烽县黑神庙中学是一所乡镇中学,虽然本乡镇近年的经济发展已非常快速,基本实现了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的目标。但依然抵挡不住周边农村人口外出打工的浪潮,所以我校作为乡镇唯一一所初级中学,留守儿童的数量自然相当可观。
一、我校留守儿童的现状。
目前为止,我校共有留守儿童 人,占学生总数的。他们之中的 的留守儿童是父母都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留守儿童中的 是由直系亲属抚养,被托付在朋友家照看。因为本校的留守儿童的家基本都乡镇周边的农村,所以在本校寄宿的就占留守儿童总人数的。他们存在的问题有:
1、留守儿童生活问题。
我校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普遍困难。因为他们都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收入的范围狭窄,基本靠种养殖来实现。虽然父母在外打工,但收入也往往不高,爷爷奶奶等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及劳作方式、生活方式等决定了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是匮乏的。导致他们极易产生自卑感,胆小、懦弱,和同学相处格格不入。如留守儿童黄某,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女孩,早年母亲就抛家外出,至今音讯全无。父亲文化程度不高,外出打工的收入甚至不够养活自己。所以黄某跟着年老的爷爷奶奶,生活非常拮据。所以,她的穿着和班上同学有很大差距,造成了她自我封闭,上课不主动回答问题,不愿和老师、同学主动交流。形单影只的她常常是低着头,不会轻易看到她露出属于花季少女那爽朗的笑容。
2、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这主要体现在隔代教育问题上,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父母在外打工,学习只能依靠学校老师,回家后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孩子的自觉和自律都很差,外加爷爷奶奶大多为不识字人群,没有能力指导留守儿童的学习。从而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老人们在教育孩子的观念方面比较陈旧,对孙子也过分溺爱,虽然家庭经济部允许,仍然把孙子当成不可得罪的小祖宗,尽量满足他的各方面所需,也不让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使其自由发展,这样的学生因缺少父母在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而在无原则的怂恿和过分的疼爱中形成了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从而导致他们在学校与同学相处得及不融洽,极易发生矛盾甚至打架斗殴。且缺乏集体荣辱感,对班集体的各项事务处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态。例如,在我校每年一次的冬季运动会上,对参加的集体项目不积极,不用心;对班级的赛事不关心,很漠然的基本上都是这一类留守儿童。
正因为他们缺乏有效监管,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自由散漫、不服管理的性格,在加上这些孩子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所以很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抽烟喝酒、沉迷网络,盗窃、斗殴,收保护费的情况在留守儿童中在时有发生。有些甚至因行为严重,被公安机关逮捕,家庭问题就演变成了社会问题。通过数据显示,我校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好的占,一般的占,较差的占。
二、我校留守儿童现状的分析。
1、父母关爱严重缺乏。
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子女,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即使打电话,关注的焦点也只是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成绩,逢年过节回家也只是尽量从物质上满足孩子,很少也没机会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甚至缺乏责任感,孩子对于他们来说甚至是包袱,对于孩子,连基本的生活费都不能满足,是孩子严重缺乏关爱,产生寄人篱下的自卑感,导致行为偏差。我曾经的一个女学生就因为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另嫁他人,从小就在靠经营小吃摊的姑姑家生活。父亲常年不寄钱回来,母亲也从不过问,生活本来就不富裕的姑姑因此非常生气,动辄打骂她,以泄心中的不平。在这样的家庭中,女孩没有爱,又渴望被爱,所以小小年纪就和男孩谈恋爱,常常夜不归家,姑姑也无法管教,后就辍学外出打工,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就这样被遗憾的耽误了。
2、学校管理力不从心。
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监管问题,我校群策群力,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半封闭的管理模式。走读生严格凭卡进出,寄宿生无特殊情况一律不能擅自离校,需离校者必须有班主任及科任老师的亲笔证明。这样,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就得到了很好的保障。但因这些孩子本来的自由散漫、不服管理的性格缺陷,他们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伪造走读卡,偷借走读卡,在学校的一些摄像头盲区及教师不易发现的地方,甚至趁夜深人静之时,翻墙外出,聚众喝酒、打架闹事、进网吧玩游戏。学校一经发现就给予相应处罚,且完善监管办法,加强监管力度。但这种情况,仍时有发生。
我校深知只靠规章制度的监管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用实际行动关爱学生,让他们懂得爱,知道感恩,从而养成自我管理的能力,实现自我约束的目标。所以,学校常常举办一些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就是家,老师就是父母。如端午节、中秋节等合家团圆的节日到来之时,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不能回家过节,这时的孩子们渴望父母归来的心又日见急切。因此,学校就组织留守儿童和老师一起包粽子、聊家常;让老师和学生结对子,做代理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品月饼,欣赏学生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请来政府各级部门领导及社会爱心人士和孩子们共度美好佳节。温馨、愉快的氛围中,留守儿童感受到他们并不缺乏爱,老师爱他们,学校爱他们,社会各界爱他们。
但是,由于留守儿童常年形成的性格缺陷是不会在短暂的时间得到有效的改变,所以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学校、老师的坚持和细微之处的润物细无声,而不是只靠一年一次或两次的大型活动。所以,虽然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结对老师有严格的规定:平时要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和帮助留守儿童,一学期完成 次谈心记录,但这些往往因为教师工作繁忙而流于形式。
而且每周周一至周五,学生在校可由学校或老师管理,但是一到双休日,老师就鞭长莫及。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不好,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是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而且许多“留守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充满逆反心理,加上现在设在教师面前的“高压线”也太多,学校老师不敢过于要求严厉。所以,未能把监管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
调研发现,当前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的研究仍是空白。即使有也是雷声大雨点小。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当前社会的一些不良习气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影碟、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有的为了追逐市场卖点,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在我校,一些“留守儿童”课余逃学、夜间外出光顾电子游戏室,痴迷电游,看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体如凶杀、淫秽等镜头将会极大地影响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
而且,留守儿童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只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些额外的开支他们就会通过借债、收保护费、偷盗等方法获得,久而久之,就会恶性循环,导致孩子走上不归路。
三、留守儿童教育监管的措施及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监管的问题的产生是一个社会体系的问题,他关系到家庭、学校、社会、自我四大方面。
1、搭建平台,促进沟通。学校要利用“家长学校”这个平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家长回乡的春节期间,在校或进村入户组织家长,邀请专家就“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让孩子懂得感恩、如何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等方面问题对家长进行培训。并鼓励他们多学习,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孩子的思想,走进孩子的内心。外出打工后要加强与孩子沟通、学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2、完善教育监管机制,发挥教育主导作用。学校在本次“留守儿童课题”结题后,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全面掌握其数量、家庭及监护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情况。
3、重视心理咨询,开展健康教育。学校要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定期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创设咨询信箱、亲情热线电话等,使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矫正。以便及时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
4、开展丰富活动,促进人格健康发展。学校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有针对性的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孤独感、自卑感,促使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5、明确职责,把关爱行动落到实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最了解他们的生活及学习惯,也最容易走进他们的内心,获得他们的信任。所以老师应该明确自身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把留守儿童视为己出,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尽力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阴霾。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帮助他们加强自我教育和引导的能力,激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他们面对现实的信心及勇气。向着积极、乐观、开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等好的一面发展,不断完善自己。
6、加强统筹规划,形成以政府为主的领导协调机制。首先,学校要建议党委政府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营造良好氛围。其次,要求公安部门把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与保护纳入自身的工作职责,加大综合整治力度,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侵害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并及时有效地配合学校针对有犯罪行为的留守儿童进行劝解,共同帮助此类学生走上生活的正轨。再次,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由政府协调组织派出所、工商所等单位,坚持定期巡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如网吧、KTV等;打击诱惑、骚扰学生的违法行为,使学生远离不良环境。
最后,我想引用孟子说过的一句话和大家共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的,我们老师,社会各界人士只要真心地把留守儿童看做自己的孩子,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那片爱的蓝天将会更灿烂。
参考文献
14.关于小丑的儿童故事 篇十四
就在珊瑚礁里,生活着很多各种各样的小鱼。他们一会儿游到这边,一会儿游到那边,好像有风在吹着他们似的。
可是,有一条鱼,他总是躲在珊瑚礁的缝里,不肯游出来。
大家都在快乐地游,只有这条小鱼很难过。
为什么呢?因为他总觉得自己长得很丑:“我的头太大了,身子太小了,而且,嘴巴很难看。”
在另一个珊瑚礁缝里,躲着另一条小鱼,他同样不肯游出来,总是很难过。
为什么呢?因为他也觉得自己太丑了:“我的头太小了,身子太大了,而且,身上的花纹很难看。”
两条小丑鱼,都偷偷地看着别的小鱼们游来游去。他们都觉得,世界上别的鱼都那么美,只有自己最丑。
一次,一条大鲨鱼游过,他厉害的尾巴一摆,卷起很大的旋涡,把两条小丑鱼都卷出珊瑚礁缝来。
两条小丑鱼慌乱地游来游去,都找不到自己躲的珊瑚礁缝了。
他们碰到了一起。
两条小丑鱼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头大的小丑鱼对头小的小丑鱼说:“唉,你长得真美呀,头这么小。”
头小的小丑鱼对头大的小丑鱼说:“哪里,你才美呢,有一个这么大的头。”
结果他俩都笑了。
这时候,很多小鱼都游到他们的身边来了。
两条小丑鱼这才注意到,这么多的小鱼,每一条都长得不一样,身上的花纹也不一样。
所有的小鱼都欢迎这两位新朋友。
两条小丑鱼再也不觉得自己丑了,他们和大家游在一起。
15.怎样培养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 篇十五
要想能够学好钢琴这是需要有强大的毅力和耐心,儿童时期还没有较强的自制力,在这个阶段的儿童,都是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这个阶段是比较贪玩的阶段,注意力是很容易被分散掉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将儿童有意识地引导向音乐,让儿童对音乐、对钢琴产生出一定的兴趣,并且最好就是能够培养他们自主、独立的学习,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众所周知,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这是最宝贵的一个资源,动力的源泉就是兴趣。但是儿童的兴趣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还需要后天的引导、保护以及开发。要想让孩童在这个钢琴的学习中能够有收获,首先要做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引导他对钢琴产生兴趣,然后他才会去主动的学习。那么怎样使儿童自己愿意学习钢琴并对钢琴的学习产生兴趣。是很多钢琴教学工作者以及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一个好的演奏家不一定是一个好教师。教师在教育钢琴这方面上要多多示范以及演奏,来“用音乐说话”的这一种方式,通过这种视听的综合作用,使得教学能够变得“形象、简单”,从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把教学的质量提高上去,并且还能够将儿童对于学习的兴趣增强。孩童在认知这个层次上,所处在的阶段还是感性的,教师在弹奏示范时,所演奏出来的效果都会在不同的程度上感染到在学习的儿童,他们会从这个的示范中,感觉到音乐钢琴所具有的那份独特的美,教师的“示范”演奏非常有助于增强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力。
教师每周要根据儿童的能力和实际情况定有一定的任务,要让儿童每周有每周的任务,明确自己的目的,让他们通过一定的努力,达到比较好的学琴效果,每天最好能够坚持练大约两个小时左右的钢琴,这样子能够比较好的完成每星期的一个任务。在留给学生作业的问题上,老师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质来选择不同的作业。对于那些天赋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过多的作业是没有办法按时完成的,或者会觉得效率不高。这样的话,他们对于钢琴的学习会有一个消极的心态。但是对于那些学习能力非常强的学生来说,作业应该布置多一点,让他们有一点点压力,老师可以从旁指导他们,在练习曲子的时候,要达到什么的标准才能够说是合格的。
由于儿童具有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使他们在练琴过程中没有毅力,不能有长时间的坚持,这样会觉得练琴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而现在的钢琴教育课程来说,而现在的钢琴教育课程来说,一般的情况都是一个星期只上一次课,所以在这个方面上,老师是有必要告诉家长们,在孩童练琴的过程中,一些需要注意到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方便家长能够将儿童引导向一个有力的局面,让儿童能够学好钢琴。
家长应该告诉儿童,音乐是很美的一门艺术,但是成功的钢琴家都是在苦练中,坚持下来,才能够达到前所未有的辉煌。如果你能够坚持不懈认真练下去,总会有一天,也跟著名的钢琴家一样。
儿童每一次的进步空间都是需要有表扬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并不是没有道理。将孩子每一次的不同成果作出比较,帮助孩子还学习钢琴中,体验到成功、进步的那种喜悦,这样能够让儿童在学琴上充满着信心。这是保护儿童学琴的热情、兴趣最好、最积极有效的一个方法。
但是同时也需要对儿童进行恰当的批评,这样能够会让儿童意识到自己存在不足的地方,同时也是可以及时得更正在学习上面的一些不足之处。
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在学习钢琴的这一过程中,培养出儿童对于钢琴的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因素,分别就是教师、家长、儿童本身。对于儿童学习钢琴需要积极的配合,从而来培养出儿童的学习兴趣。
摘要:当今的时代是一个文化越来越开放以及更加多元化的时代,面对素质教育这个潮流中,有更多的人选择了艺术的学习,尤其是对于钢琴的这门艺术。但有许多人在学习钢琴后不久,钢琴就被视为一个高级“家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儿童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兴趣是非常关键的,那么怎样培养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就成为许多音乐工作者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习钢琴兴趣
参考文献
[1](美)James.W.Bastien著,彭圣锦,陈美珠译.教好钢琴的要诀.台北:全音乐谱出版社有限公司,1969(3).
[2]李斐岚.幼儿钢琴教学问答[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2).
[3](苏)A·阿列克塞耶夫著,谌国章,程白珊译.钢琴演奏教学法.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7(7).
[4]刘志强,韩梅.世界音乐家名言录[M].北京:华侨出版公司,1989(5).
[5]司徒壁春,陈朗秋.钢琴教学法.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
[6]林华.学琴日记[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0).
[7]华乐出版社编辑部.怎样提高钢琴演奏水平[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10).
16.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提高 篇十六
一、兴趣的物质认识
1、兴趣的机理。兴趣是一种先天情绪。人大概在出生4~7天后因适宜的光、声刺激而产生的基本情绪,可以在没有任何生理需要的情况下去活动。随着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孩子会对一些产生愉悦刺激相关的事物或经验以及能引起他联想的外界刺激产生力求接触、认识、掌握和参与其中、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它是人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内在动机”的概念认为人类经常处于一种感情唤醒状态,这也是脑的经常准备状态,这一准备状态在情绪线索发生时,可引起人类对外界物理刺激和社会性刺激的反应倾向,兴趣正是处于动机的最深水平的感情状态,一旦被唤起,便可以促使人去行动。
2、兴趣的意义。兴趣的心理学意义在于:它在个体认知发展和智力功能上起着激励作用。儿童要认识任何物体,必须沉浸其中,同时花一定时间去干预它。当兴趣处于激活状态时,会激活快乐情绪,而快乐又反过来加强了兴趣,在兴趣和快乐结合的最优情绪背景下,学生的表现则倾向于自觉的想要吸收信息扩展自己,这种状态保证了兴趣和认知活动的联系,维持和支持认知的加工,有利于维持儿童的注意力集中,从而思维、记忆和创造不断地被激励和强化,而完成认知、技能和智力发展这一过程。兴趣还支配着感觉和运动之间的协调和运动技能的发展,为儿童的生长和发育打下基础。
二、儿童兴趣特征的研究
笔者在几年的小学教学中,特意关注和积累了关于儿童兴趣的一些表象,在实际教学中跟踪试验。假定兴趣等于喜欢,本人曾做过这样的一次试验:在小学6个年龄段里,按年龄段随机抽样100个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总数600人,问卷回收600份。调查及分析如下:
1、体育与艺术,你喜欢哪项?结果:85%男生喜欢体育:25%女生喜欢体育。分析:本提问用来设置性别和兴趣爱好的关联度,结果表明兴趣具备明显的性别区分,绝大部分男生喜欢体育,绝大部分女生喜欢艺术类,这与男生好动、女生喜静的性别特质相符。当抽样考查15%的男生为何喜欢艺术时发现这部分男生有喜静的特质存在。由此分析,可认为儿童兴趣具有性别特征的显著性,但要考虑到性格的影响。
2、包括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自然等课程。你喜欢哪个科目?结果:以年段百人为单位所占的科目喜好比例在年段间对比,学生喜好随年段升级逐步以选择喜好语文、数学居多,但美术与音乐的喜好数字相对稳定。分析:本提问通过纵向对比来设置年龄和兴趣的关系,从对比数字上看,学生在低年级,喜欢的科目比较广比较均衡,随着年段的升级,兴趣表现了朝语文数学集中的趋势,此种趋势应不排除教学环境对学生兴趣的影响。但从美术与音乐这两组纵向对比却相对稳定的数字上看,兴趣又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稳定性。由此分析,可以认为兴趣具有相对稳定性,影响其转移的因素是时间、环境以及个人经历(或挫折或激励)。
3、你喜欢的科目,成绩怎样(优、较好、中、差)?结果:学生所列出的最好成绩,88%均表现在自己所喜好的科目上。分析:本提问主要是考察学生兴趣对成绩的影响程度,从学生回答的结果上看,学生自己最好的成绩高度集中体现在自己喜欢的科目上,这点说明兴趣对成绩影响具有显著性。2%的学生表示他喜欢那科目是因为喜欢那科目的老师;10%的学生表示喜欢那科目却总没有时间去钻研。这少数部分的“喜欢现象”说明2%的学生并未完全对此课产生真正的学习兴趣,10%的学生是因客观上的原因阻碍了兴趣的发展,值得关注。由此分析,可以认为融合了兴趣的学习具有促进认知效能的特征。
三、儿童兴趣的培养和引导
在了解了兴趣的本源和特征的基础上,我们现在要来谈谈关于兴趣的培养和引导。如何培养和引导并且尽可能地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兴趣的自我培养。把兴趣与理想结合起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未来将成为航海家、画家、动物学家、作家等,可是如何去实现那个梦想呢?只有一步一步把握住现在的学习,才有实现梦想的可能!如果孩子们能保持这种想法,那么就会触动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自觉性,更珍惜现在的学习时间,也就更热爱学习了。
2、兴趣的引导。孩子们的学习其实很大程度上难能有自觉性,这样,家长或者老师的引导便起着相当大的作用。①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儿童对什么东西都感兴趣、无休止的活动、任意拆毁玩具和物品,甚至接近危险和由此给父母带来烦恼或担忧的问题呢?他们应当鼓励和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活动往兴趣方面发展。开朗的、易于接受新经验的父母会更多地传递给孩子同样的态度,通过共同体验、一起玩耍等方式,培养激发建设性活动的敏感和兴趣。②“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对于教师的引导,应当有利于学生日后学业发展与健康成长所需的纯正的兴趣。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在尊重孩子个性发展的同时,充分认识兴趣的特征及心理激励作用,把学生的兴趣中心不断地引向对知识、对能力和对真理发展的追求上,激发学生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关于儿童心理学的学习】推荐阅读:
关于蘑菇的儿童故事09-05
关于勇敢的有趣儿童故事10-06
关于动物的儿童经典励志小说08-30
关于儿童的英文演讲稿10-11
关于蚂蚁的儿童故事-蚂蚁的智慧06-13
关于小鸟的儿童故事-懒惰的小鸟07-12
关于鸽子的儿童故事-懒惰的鸽子08-12
关于拔萝卜的儿童故事:拔萝卜09-20
关于六一儿童节的作文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