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小学语文教学(17篇)
1.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小学语文教学 篇一
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成为必然趋势。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恰当使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由静态变成动态、由抽象变为具体,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能较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课堂效率 主动学习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有效辅助数学教学、促进数学教学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对于小学数学学科而言,信息技术不但能够为学生呈现逼真生动的生活情境,而且还能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拓展他们的数学思维,从而实现小学数学的高效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现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谈几点简单的看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的一大弊端就是忽视教学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漠视各种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的应用情境,直接进行孤立的知识教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的态度,是积极认识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强得多。[1]优美的音乐,色彩斑斓的图片,好看的动画视频这些充分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情境中学习。
例如,在应用计算机课件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就可以用鲜艳的色彩,优秀的图案,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游乐场的动态图,贴近生活实际,引发学生兴趣,伴随教师的提问:有几架小飞机?每架飞机上有几个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人?通过学生列出连加算式,引导学生加数太多时写加法算式不方便,提出加数相同的加法可以改写成乘法。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生动的画面完全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中去。
又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运用多媒体演示,先让学生看到画面中自行车、三轮车、汽车的车轮都是圆的,接着将它们的轮子换成三角形或正方形等形状,学生观察后议论纷纷,个个笑得前俯后仰,最后画面又把轮子换成椭圆的,同学们看完后都说:“这也不行,坐上去谁受得了?”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圆形的轮子就行,其它形状的轮子都不行呢?”教师启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这样,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弄清了道理,深刻地认识了圆的特征。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使学生轻松学习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但理解能力欠佳。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满足于让学生“记”一些知识点,而不关注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其内涵,学生们就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尤其对那些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与数学学科内容的抽象性形成矛盾。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在知识的抽象性和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利用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2]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例如,在教学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计算方法这一难点,一般要把圆分成若干等分再交错拼好,不管是实践操作还是借助道具,最多也只能把圆分成16份,然而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的长是波浪形的,宽还是斜的,怎么能说它是长方形的呢?理解能力好的学生可以从教师的演示过程中想到变化的趋势,把它想象成一个长方形,可是还有部分理解能力不强的学生很难想象出这个变化的过程及趋势。那么借助课件我们就可以把圆等分成32份、64份、128份……再把这些过程连贯起来,重复演示,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圆是怎么转化成长方形的,使这节课的难点被攻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又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时,我设计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比较图,先在圆柱体里倒满水,然后在转倒入圆锥体里,整整倒了三次才倒完。学生通过观察形象化的视频演示,很快理解并表述了数量关系,“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的三倍”或“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的三分之一”。
三、利用信息技术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数学课上总需要作图,课堂教学时间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宝贵的,充分利用课堂的每一分钟,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可以让老师节省出大量的板书时间,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从而争取到更多的思考时间。由此大大地提高了数学课堂容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信息技术没有被认知和使用的年代,练习课几乎是教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下面抄,枯燥乏味,效率极低。如今,信息技术的普及,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3]
例如在练习中编制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用Authorware编制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可以使教学评价和反馈更加科学、及时、有效。还可以举行各种竞赛训练等,培养学生的自制力、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还可以减轻教师重复的教学和辅导,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
四、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
如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的知识后,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出示三条等长的线段,动画演示一条围成长方形、一条围成正方形、一条围成圆。如果长方形的长4米,宽2.28米,这三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哪一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哪一个图形的面积最小?学生面对这样新颖有趣的题目都为之精神振奋,开动脑筋,通过独立计算、小组讨论证明了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圆的面积最大、长方形的面积最小。这样,沟通了几何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明白了茶杯、水桶等物体的底面为什么做成圆的,也使学生们懂得了今后在实际生活中要用最少的材料做一个容量最大的物体必须用圆的知识去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结束语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凸显其重要作用,它的发展给我们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源泉,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无限延伸,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师生互动的平台。但信息技术也不可改变其工具性,应服务于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要把握好“度”,不可滥用,过多地使用图像、声音,会影响学生的深入思维,如果使用信息技术不当,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新模式下的学习虽然存在很多优势,但是也需要逐步的过渡,传统模式虽然枯燥乏味,影响学生认知性差,但是在传统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更加勤奋好学,认真刻苦。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所以需要更有效的结合。[4]
参考文献
[1]唐利岩.巧借信息技术优化数学教学[J].教育科学:引文版, 2016(6):00220-00220.[2] 张淑丽.利用信息技术形象化解决数学问题[J].小学数学教育, 2016(5):29-30.[3]李保妹.巧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练习课[J].小学教学参考,2014,(21):51.[4] 秦冬芬.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5,(07):142.
2.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小学语文教学 篇二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最好的办法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推动他们自主学习小学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要方面, 多媒体课件呈现出的多样化的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元素形象、生动且真实,使课堂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内容中。例如,我们在学习《论语》时,可以将孔子在杏坛教导学生的动画片放给学生观看, 将晦涩难懂的古文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结合在一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将他们引入到课程中。此外还可以跟着动画片诵读或者表演, 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逐步掌握课文内容及含义,再通过强化训练掌握基本字、词、语句等知识,使简单枯燥的强制记忆变得更生动有趣。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增强理解力
语文教学的任务除了掌握基本字、词、句及其运用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这种目标的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丰富的功能模拟出直观逼真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能烘托出身临其境般的教学氛围,起到教学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当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后,能更好地开阔思维和想象力,从而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月光曲》是小学语文课本中一篇非常优美、诗意的文章,讲述的故事非常纯朴、动人,每次读来都会为之动容,如何把这篇课文讲好,让学生融入情境,感受主人公的感情却并不容易。文中有两段描述是这样的:“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从窗子照进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都披上了银纱, 显得格外清幽”、“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地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着妹妹, 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环境的静谧、清幽与兄妹二人仿佛看到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反映出了乐曲的精彩,皮鞋匠看到的景象的变化体现出乐曲抑扬顿挫的旋律变化, 但这侧面描写小学生是不容易体会和理解的。如果课堂上能够播放《月光曲》,并适时配乐朗读示范, 就能让学生在旋律的变换和朗诵的抑扬顿挫中感受课文内容, 然后在自己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融入皮鞋匠兄妹所处的情境中,激发出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理解。这样,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三、信息技术可以突出学习重点,并能顺利突破学习难点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是荀子的名言。“闻”“见 ”是学习的基础 , 而如果借助信息技术 , 进行“闻” “见”教学,把事物具体化,可以有效把重难点呈现给学生。学生的感官得到刺激,想象力大大丰富,通过多种感官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如《长征》这首诗的中四句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那么,如何才能顺利开展教学呢? 如果仅用教师的说教,效果肯定不佳,学生很难接受。在讲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时,笔者运用信息技术中的展台功能,在微机上多次运用简笔画,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用简单几笔画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和细浪的样子,学生很快知道这就是山;而很形象地画一座高大雄伟的乌蒙山和一个小泥丸, 对这两个事物进行比较,学生很快意会到两者之间的差距,从而对课文有了充分理解。
四、利用多媒体丰富课堂内容、开阔视野
语文作为基础类学科,涉及领域广泛,天文、历史、地理科技等方面, 客观上对语文教师的知识面提出很高的要求通过多媒体,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查阅各种所需内容,为教学提供更翔实的材料,开阔学生视野。例如,许多课文中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或名胜古迹、著名景点的文章,但学生根本没有去过,不能体会作者的感受,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播放宣传片或展示图片, 让学生亲眼看到课文描述的景象,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如,学习古诗词、古文时,可以让学生通过 影像或文 字资料了 解作者的 生平及更 多故事可以让学生观看不同朗诵大家对古诗词的不同演绎, 还可以将课文呈现的图画及相应视频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并附加浏览与之相关的知识,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3.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小学语文教学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研究;建议
前言: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适当的运用信息技术来提升学生对图像以及数学概念的理解,以此来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并且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充满兴趣,才能够做到自主学习。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教学具有很大的优势。
一、小学数学课堂运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
1.1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数学属于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学习时,经常会充满疑问,无法对知识有一个很好的了解,逐渐的对其失去兴趣[1]。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的运用信息化技术对一些数学难点进行解释,这样不仅仅能够简化数学教学,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逐渐的改变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态度。所以,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形式。
1.2为数学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来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学生能够集中精神,并且屏幕中文字以及图形的不断变化,更是丰富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2]。简单的举个例子,在对长方形以及正方形的特征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设计一个不断变化的长方形以及正方形,同时也在其中适当的填入一些卡通元素以及卡通字符等,这样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课堂的活跃度。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策略
2.1利用信息技术解释数学概念
由于小学数学的概念以及法则比较的生硬,学生刚刚接触无法很好的了解,因此,教师要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将数学概念一步一步的演示出来,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思考,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并且学生在根据概念来不断的思考,挖掘出新的问题,教师在一旁进行引导,促进学生自行解决问题,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在解释教学的面积概念时,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为学生讲解物体的表面积,其次是讲解平面图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以此来得出面积的基本概念。教师在讲学的过程中,要利用计算机技术来为学生演示各个物体的面积,可以以学校的操作以及班级为例,来为学生讲解正方形以及长方形的面积,最终总结出面积的含义。
2.2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对重点知识的讲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会存在很多的重点以及难点,教师无法很好的解决,这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演示知识的难点,将会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对体积的认识课程中,其中的教学难点是学生无法理解1立方米、1立方分米以及1立方厘米的表象,若是单纯的利用口语表达,学生是无法很清晰的理解这话总抽象概念。但是,若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演示各个体积单位的大小,并且相互之间比较,以此来不断的引导学生发现之间的关系,从而来促进学生对体积知识的理解,能够迅速的分辨出体积的大小单位等。
2.3信息技术优化了练习设计
在小学数学的习题练习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教师在讲解一课之后,一定要对讲解的内容进行练习,以此来不断的巩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3]。但是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进行练习设计时,一定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练习的设计。并且练习设计一定要遵循着从简单到困难的原则,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能力。另外,教师在进行练习设计时,针对一个问题要设计多种解决的方式,以此来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发现其他的问题解决方式,锻炼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
2.4利用信息化技术让生活走进课堂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将生活中的元素融入到数学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展示给学生,以此来加深学生的知识的理解。并且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的运用,这样使数学知识与生活相互联系,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结语: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信息化技术,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来对知识进行讲解,要合理的设计一些练习题,以此来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琼.小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0.
[2]陈亚.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3]张海燕.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4.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小学语文教学 篇四
我们的现代化教学已经离不开多媒体教学,尤其是对于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面对整个信息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呈现在面前,使许多人的理想能够很快实现。而运用现代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中,更能发挥更大的效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的。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三年级,我在讲授《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像很多课一样,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了美丽的海底世界。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这时,我不是把课文中的知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向海底世界的大门。学校的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关于本课的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组合成小组,自己到学校网站上去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我精心准备的课件中,学生们就像进入了一个神奇而美丽的海底世界,一个个奇形怪状的动物、一种种姿态万千的的植物、一座座奇异的山峰、一朵朵盛开的珊瑚,就那样真切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大家兴奋地浏览着,热切地交谈着,认真地记录着,一个个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此时此刻,学习是那么快乐而有趣。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已自然而然地达成,何用教师再去枯燥地介绍海底的知识呢。由于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有了探究的内容和对象,学生自主搜集和处理信息,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因此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学生们就自己小组选取的对象进行了认真而详尽的汇报,其丰富程度连我都始料未及。汇报后,再结合课文的文字理解和感悟海底世界的美丽和物产丰富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其次,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呢?我觉得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解决了这个难题。如我在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江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我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了古琴曲作背景音乐。上课初,我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我动情诵读全诗,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理解诗意时,我演示了课件。在太阳缓缓升起,遍地开放着鲜艳的花朵,春光水碧,红花像燃烧的火焰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不但对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华。同样的我在讲授《桂林山水》时,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讲到桂林的山水之美时,播放课件,画面上山川林立,水在潺潺的流淌,音乐响起,把学生带入到山水之间,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逼真地体会到桂林的山水之美,上课时学生激情高昂,纷纷说将来要到桂林去旅游。这样,在一节课当中,溶入音乐、美育的欣赏,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被动地参与多。在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如在《夜莺的歌声》一文教学前,我发现学生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背景了解甚少,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是,学生的信息来源之一——校图书馆这方面的资料很少,因此我直接组织学生上网查询,以苏联卫国战争为线索,上网进行拓展阅读。当学生坐在电脑前,便会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没有陌生感,没有约束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学习。这样,他们有了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体现,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
第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
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如教完《景阳冈》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不只对武松的“武艺高超,疾恶如仇”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大量有关《水浒传》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水浒群英传”的板报。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上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同学们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这样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可见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学生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5.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小学语文教学 篇五
在传统音乐教学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现代音乐教学转变的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广大学生的美育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提供了科学的保证。那么,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音乐教学呢?
一、利用电脑音乐进行音乐教学
(一)在乐理教学中,利用电脑音乐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更直观,有利于揭示重点,突破难点。乐理知识是中学音乐教学中经常涉及到的内容,这是个理论上的问题,很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比如说:要让学生认识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用传统方法教学很难说明白。如果改用电脑音乐系统“音乐大师”则易如反掌,借助五线谱编辑窗,只要输入该种音符就能使电脑发出与之相应的声音。使学生在认识音符形状的同时,又能听到它的发音长短,既直观又形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利用电脑音乐可以进行音准、节奏方面的训练。在这方面电脑具有独特的优势。电脑的音高 采用十二平均律,其音准是其他任何乐器无可比拟的,节奏节拍的精确度更是独一无二。我们教学时可先将所教曲谱输入电脑,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曲谱,让学生试唱,最后按电脑菜单中的播放键,将旋律播放出来进行校对。由于在电脑上可任意调节旋律的速度,可自由选择某个音乐片段进行播放,对于视唱中的难点,学生可以非常方便地反复倾听、仔细揣摩。因此对于视唱教学来说真是再方便不过了。
(三)在歌唱练习中,利用电脑音乐系统可以方便直观地再现音乐瞬间,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我们学习一首新歌可先将歌词谱输入电脑,在容易出错的地方做上记号(可以涂上颜色,或在该处设置某种打击乐器以提醒注意)。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教学时有所侧重,便于抓住难点、突破难点。另外,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制作歌曲伴奏带,伴奏音乐的每个声部都能哑音、放音、独奏,可任意调节速度和移调,倒带也很快,只要用鼠标点击目标位置即可瞬间完成,而且准确方便,因此操作比较灵活,可以满足课堂教学中的不同需要,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利用电脑音乐可以为学生深刻地理解音乐形象提供方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众所 周知,感受美、鉴赏美是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音乐欣赏教学以及歌曲教学中,电脑音乐系统也有其用武之地。例如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有段前奏5653 5︱ 5653 5︱ 5653 55 ︱ 3432 3︱ 2321 2 35 ︱ 10 1︱ 速度较快,表现的是一种欢快热情的音乐情绪。我们把它输入电脑后,用不同的速度进行播放,我们会发现速度变慢后,音乐情绪就会变得优雅、庄重,速度变快后音乐情绪就会变得明快、热烈。通过对比,可以让学生直观、真切地感受到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我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从电脑提供的音色库中,选择不同乐器音色,来引导学生进行听辨,让学生感受不同音色对音乐情绪、音乐形象的影响。这样一来,音乐欣赏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一种富于启迪、富有情趣的艺术欣赏活动。音乐课堂从此生机盎然,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
(五)在乐器教学中,电脑音乐系统也同样有用武之地。试以二胡教学为例,在基础教学过程中,用电脑中的不同音色(可用二胡、古筝等音色)听唱大小调以及各种民族调式的音阶琶音,练习曲目,培养准确的音高概念,树立良好的内心听觉;将电脑做成的练习曲目用不同速度和不同的调奏出,让学生变换练习建立良好的节奏感、调性感,进一步提高其音乐 鉴赏能力。
二、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音乐教学
(一)巧用地理、旅游资源,扩展学生视野,增加感性经验,让学生从多个视角理解音乐作品内涵,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丰富,从而有利于发展想象力。网上的旅游网站很多,一般来说,这些网站在宣传中都会介绍当地的风景名胜,风土人情。我们在向学生介绍地方民歌时可以加以利用。例如:我在介绍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时,利用搜索引擎就可以查到这首歌的起源:大理南涧彝族自治县与弥渡县交界的太极顶东面山麓有一个闻名的“花灯之乡”,著名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就起源于这里,通过文字和图片介绍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丰富其知识,拓展其视野,发展其想象能力。
(二)利用丰富的人文资源,可为音乐教学提供丰富翔实的背景资料。运用这些资料可使学生更为准确地把握音乐内涵。例如:我在介绍歌曲《祝酒歌》时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功能查找“施光南”,结果找到多个相关主题,有的介绍其生平,有的介绍其高尚的人格,有的介绍《祝酒歌》创作的特殊时代背景,所有这些资料都为学生从多个方面去理解把握这首作品的内涵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既拓宽了学生视野,又开拓了 思维,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丰富的音乐资源(如MP3、MIDI音乐等)为教师解决了找资料难的烦恼,活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学生增长见识,提高音乐修养和鉴赏能力,更好地感受音乐之美。例如要找民族器乐方面的资料可去“中华民族音乐在线”,这里汇聚了大量的民乐音响资料。要找外国古典音乐我们可以登陆安徽音乐台,点击“在线视听”即可看到各国著名作曲家的乐曲音响资料。如果我们细心查找,还可以找到同一乐曲的多个版本。例如我在教《二泉映月》时就曾去“中华民族音乐在线”找到了多个演奏版本给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比较其配器、乐曲处理演奏风格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利用音乐软件进行探究性教学
(一)丰富的软件资料源为学生尝试作曲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活用这些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以及创造精神大有裨益。目前众多的音乐网站大多数都提供一些免费的软件下载。例如:在“乐音”网站可以下载乐音MIDI音乐制作软件进行音乐制作,该软件同时支持五线谱和简谱,全中文界面,因此学生很容易上手。在该软件的支持下学生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随心所欲的写作,并能即时播放。实践证明学生对此十 分感兴趣。因此用好这些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创造精神大有益处。
(二)利用各具特色的网站开展探究性学习,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习热情。在网上学生可以利用各类网络资源自主进行探究性音乐学习,如歌唱、器乐、乐理、音乐知识、音乐史以及世界音乐文化等。网络信息社会为学习者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各类音乐网站、信息库等。同时有些网站还提供免费主页空间,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建立自己的网页,发布自己的音乐作品;也可以几个同学一组共同创建和维护自己的网页,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这对于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习热情而言,它具有普通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特殊效果。
(三)巧用网上MIDI音乐资源对音乐进行二次创作,有利于塑造富有个性,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人。网上MIDI音乐资源十分丰富。MIDI音乐制作的质量良莠并存,以至于很多人对此不屑一顾。但是如果你稍加变通,同样会给你的教学带来帮助。笔者曾在网上下载了一首MIDI作品《牧民新歌》,说实话制作得不怎样。我把这首作品放给学生听时学生纷纷表示不好听,不愿听。这个时候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 能不能想办法修改,把它做得好听一点呢?这时我用MIDI制作软件“音乐大师”打开这个MIDI音乐,电脑上出现了这首乐曲的完整乐谱以及配器。由于该软件具有易于编辑,即时播放的独特功能,我和学生边听边改,改后再听,讨论配器、讨论伴奏、讨论速度等。结果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很高。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听辩能力、鉴赏水平、创新能力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6.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小学语文教学 篇六
近年来,小学教师队伍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显得越来越年轻。正是这股新生力量,走在时代的前沿,掌握了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并将此运用于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
但或许我们都有这样的困惑,纵观大多数的公开课,课堂上活动众多,热闹非凡。但回到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真正能对日常教学起到示范作用,让我们仿效并加以实践的并不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城乡学生底蕴差别、教师本身教学能力的差距是原因之一。但更多时候,我们面临的是这样一些现实的问题 :1. 不是每个学校都配备了我们理想中的信息技术装备,即使学校有配备,也属于基础配置;2. 教学设计如此精细,课件制作如此精美,时间不一定够。因此,如何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装备,有效支撑我们的课堂教学,笔者认为作为一线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向去做 :
一、遵循简易原则
刘禹锡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课件未必要精美,关键看是否能对课堂教学起到有效支撑的作用。过分精美的课件反而会喧宾夺主,转移学生的视线。
记得有堂题为 Christmas 的英语公开课,开课老师结合圣诞节的习俗设计了一个选礼品盒的教学环节。所有的礼品盒中,有的点开后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任务,有的则是一份货真价实的礼物。由于课件中得到真礼物的庆祝烟花声音大、时间长,物品又太诱人,反而造成了领到学习任务的学生兴趣缺失,参与热情不高。本来是想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举措,现在却成了妨碍教学进程的环节,这就有点本末倒置。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幻灯片将学习任务简单呈现,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给予小礼物作为奖励,并让学生们报以掌声作为庆祝,这样在简化教学环节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社会礼仪习惯。
再如,有一堂教学人体部位单词的英语公开课,开课老师精心制作了与学生互动学习的课件,让学生在多张不同的人体部位图上指出并说出它们的英语名称,并且让他们加以大小、长短等特征的描述,学生们兴趣盎然,课堂效果很好。但光是制作不同特征的人体部位图片就花了备课教师很多的精力。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聚光灯、放大镜等功能,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简单实用、易于操作。
二、合理利用网络
虽然,有些学校没有实现每个教室都配备信息技术装备,但每个家庭几乎都有电脑,即使没有电脑的家庭,现在时尚的智能手机也都能上网。因此,要利用网络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件难事,有些东西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网络中自己学习。在课前布置学生回家上网了解相关信息,并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教师在课上也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在适当时机让学生从网上搜索相关知识去阅读体会,再回到课堂中来实践领悟。
查字典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 5A 第 4 单元 Halloween 这课时,如果要把有关万圣节的背景、习俗等知识一股脑儿放在课堂上传授,学生们可能会比较感兴趣,但占用的课堂时间太长,会导致其他知识点的讲授不精。所以我们在课前就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万圣节的知识,然后带到课堂上互相交流,教师结合文本教学稍加提点就行了。这样,教师既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又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讲授学科与信息技术从内容到手段达到了真正的有机整合。
从备课的角度来讲,我们也应不再局限于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师指导用书,而应充分利用网络,汲取众家所长。网络上有许多现成的教案、课件,我们可以尝试拿来主义,借鉴一下。这样既节省了教师课前的很多时间,又能学习到别人的许多优点。当然,每个班的学生基础不一样,性格不一样,班级的学风也不一样,教师在奉行拿来主义时,一定要加入一些适合本班实情的细节。而这个调整的过程,也是自己学习、提高的过程。
三、充分利用光盘、磁带
现行免费教材中配备了教材磁带或光盘,我们应该努力将磁带、光盘的作用最大化。教师可以每天都布置一些听读的作业,并请家长联合检查学生这方面的作业,将教学磁带、光盘真正用起来。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听力水平,另一方面还能培养语音、语感。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节省很多在课堂上教学语音的时间,用节省下来的时间与学生进行语言的运用与交流,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改版的小学英语教材教师用书中配备的教师教学用光盘非常实用,跟读、配音等非常方便,几乎就是现成的课件。我们可以将用于常态化教学,将其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同时,鉴于目前电子设备很常见,很多学生都有 MP3,老师可以建议学生将免费教材中配备的磁带或光盘里的听读素材转换成相应的格式存入其中,放在书包里,有空的时间随手拿出来听一听,读一读。这样,让学生听读能力时时受到训练,从而快速得到提升。
7.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小学语文教学 篇七
新课程标准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明确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基础上, 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信息技术,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超级链接功能、交互功能、集成功能,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拓展思维, 培养数理逻辑智能。
1. 运用信息技术超级链接功能, 培养学生应用概念的能力
信息技术具有超级链接功能, 超级链接课前准备的动画视频、语音知识介绍等, 突破时空的限制, 生动形象地再现图景, 提供可动可静的画面, 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促进了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知识。
如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 出示题目“把一盘桃 (6个) 平均分给3只小猴, 2只小猴分得几分之几?”学生审题后, 出示导学单, (1) 分:把一盘桃平均分成3份; (2) 涂:涂出2只小猴分得份数; (3) 说:说说2只小猴分得几分之几?学生试做交流反馈时, 利用课件演示平均分成3份, 表示这样的2份就是32。教师再问学生9个桃一盘和15个桃一盘平均分给3只小猴的情况下, 2只小猴分别分得几分之几。通过多媒体课件, 牢牢抓住“分、涂、说”的学法主线, 演示对比, 学生对分数意义更加明晰。
运用网络超级链接功能, 可以建立随机型课件。一方面, 学生可以登陆教师主机, 从CAI课件中自主下载学习内容, 根据自身需要调整学习进度;另一方面, 学生也可以参加学习小组进行重复练习, 如正确地完成了一些学习任务, 可自动转入下一步的学习。在数学概念教学中作用较大的是运用超级链接在程序中设置概念“热字”, 如教学“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圆周率”等抽象的教学概念时, 点击这些“热字”, 就可以了解到相关的动静结合的时间、空间知识介绍及相关科学家的时代背景、历史典故等。这样, 既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长久的保持, 又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术语的理解, 丰富了形象, 拓宽了知识面。
2. 运用信息技术交互功能, 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并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 数学教师可以课前设计好各种交互例题,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让学生做完题目以后, 既可以将学生自己对数学规律的理解、感悟传递给全班同学, 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分组讨论、交流, 然后把交流过程、结论等内容展示给全班, 让全班学生共享资源。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 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如教学“百分数”时, 运用媒体演示 (总体—抽样—百分率—总体) 发芽率、成活率、合格率等事例, 对学生反复渗透“从整体抽取样本, 再由样本推断总体”的数理统计思想, 这样, 学生在明确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 也加深了对这些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再运用这些百分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又如, 在推导圆柱体积公式时着重运用极限思想和转化思想。首先, 猜想: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猜想圆柱体积公式;其次, 讨论验证:圆柱体积公式怎样验证?圆面积公式是怎样的?有没有办法把圆柱也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再通过操作和演示, 把圆柱底面平均分成16份, 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次, 极限想象:把圆柱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拼成的情状会怎样?通过课件演示, 使学生体会将圆柱“无限细分”后拼成的将会无限接近真正的长方体, 再引导学生推导出圆柱面积公式。教师把握住这一方法推导过程, 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极限思想和转化思想, 从而掌握学习这类题型的方法和技巧。
3. 运用信息技术集成功能, 发散学生思维
以多媒体、网络教学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集成功能, 能为学生提供影视、图像、三维动画等生动、丰富的信息, 教师如果合理组织引导, 使学生掌握这一有利工具, 必将挖掘其潜能, 从更高层去开发智力, 培养创新精神。
例如, 在组织学生进行分数 (百分数) 综合练习中, 出示题目:
学校象棋队有男生10人, 女生15人, ___?
养殖场有白兔100只, _____, 黑兔有多少只?
教学中既可以设计成由一学生编题 (可以提出哪些分数、百分数问题?) 、全班解答的形式, 又可以设计为选择、连线等题型, 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究,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举一反三, 使思维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发展, 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小学阶段应掌握的稍复杂的分数 (百分数) 应用题数量关系。其他类型的行程问题如相遇问题、向背而行问题、活动课中出现的追击问题、轮船顺水逆水航行问题等都可以引导学生探究, 通过媒体演示, 使学生印象深刻。学生在这些开放、综合性练习中思维也必将得到发展, 创新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当然,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数理潜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 需要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有意识地增加一些综合性、开放性习题,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以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真正使学生的数理智能得到增长, 能力得到提高。
摘要:实践证明, 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学生读、写、算等方面的能力。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的超级链接功能、交互功能、集成功能, 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拓展思维, 培养数理逻辑智能。
8.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小学语文教学 篇八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日益彰显。正如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所指出的,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至关重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那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呢?
一、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前自主学习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们也鼓励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也会布置预习任务,比如把课文读熟,能默写生字词等。但这样的预习任务往往只有少数优秀学生完成,大多数学生对此置若罔闻、敷衍了事。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之后,课前自主学习变得不再难。
1.信息技术为课前自主学习提供了资源库
随着微课录制技术的普及,大多数教师均掌握了微课录制技巧,我区教育局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生态学习资源系统,包含了小学至高中的课程内容。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海伦·凯勒》的教学时,我要求学生自己先看微课视频,并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之后,课堂教学效率大幅提高,当堂生字词默写全班只错一个。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是由于我在自主学习任务单中设置了三个具体可行的任务;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反复观看视频进行学习,这样基础薄弱的学生多花些时间也能基本掌握。课堂教学时便能有的放矢,着重解决学生普遍有疑惑的地方。
2.信息技术为课前自主学习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常有这样的现象:某个教师设计的教学难点,学生课前竟然已经知道如何解决了。而老师以为大家都懂的地方,大多数学生竟然不明白。这都是因为传统的作业反馈机制较落后,学生的疑惑不能及时反馈给教师。而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即时通信工具遍地开花,学生在预习中遇到困难,可以在班级qq群里提出疑问,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后,无须等到第二天到校再将其上书写的困惑示于老师,可立即将其拍照发送到莲花学校app班级群里,老师和其他同学都能看到。这样老师就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做到以学定教。毋庸置疑,这样师生彼此在课堂上都能更加得心应手,共同成长。
3.信息技术为课前搜集资料提供了极大便利
传统教学中,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只有查阅工具书。如今查阅相关课文的作者或时代背景,用电脑或手机都能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再也不用老师费力地讲解作者的生平了。
二、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兴趣
传统课堂中,老师主要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打天下,不少时候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感到力不从心。现代信息技术普及,这种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1.音乐为朗读指导开辟蹊径
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在教学实际中,教师一味地强调朗读的语气或重音、停顿等,学生读起来往往拿腔拿调,极不自然,形成令人厌恶的朗读腔。而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播放合适的音乐,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执教《黄鹤楼送别》一课时,教到李白送孟浩然登上小船之后,仍然伫立江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时,我轻轻点击鼠标,一曲《阳关三叠》缓缓流出,同学们跟着音乐的节奏,自觉地吟诵起全诗,我没有讲任何诗歌的节奏和韵味,但大家全都跟着这首古曲,读出了该诗的韵味,仿佛穿越至古代一般。很多时候,多媒体播放的音乐都能与课文的情境巧妙融合,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不知不觉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2.录像为巩固知识搭建桥梁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深度融合之后,以其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的特点,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关注学习内容,探寻文章主旨,从而获得更深的印象,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识记效果好。
如教学《九寨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记住这篇课文,我播放了配有轻音乐的《九寨沟》录像,要求学生一边看录像一边尝试用文中的语句讲解美景,并激励他们:谁讲解得好,就用手机录音,发到班级qq群里,请家长来当评委。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当录像放到第四遍时,全班大多数同学都能背出来了。
三、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后自主学习的内涵
阅读和作文是语文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和作文?笔者尝试将二者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比如假期中,老师们常常布置孩子读课外书,但往往无法有效检查,因此收效甚微。有鉴于此,笔者建议孩子们将假期中的读书心得做成ppt在全班展示,包括书的封面,精彩章节或语句以及自己的感受等等。与笔者之前做的摘抄本展示相比,PPT展示更直观,学生看得更清楚,也更愿意看。学生完成此类作业也不觉得累。不少孩子还为自己的ppt配上了音乐。
作文教学中,笔者曾成功举办过一次“厨王争霸赛”,要求孩子学做一道菜,并把做菜的过程拍下来,然后写一篇作文,将自己的作文及做菜照片发到班级的qq群,然后评选出“厨王”。孩子们做的菜色泽漂亮,文章也活色生香起来。家长也非常喜欢这样的做法。此外,书信的练习也不再是为老师而写了,学生都有自己的电子邮箱,给自己喜欢的童书作家写一封信,发到对方的电子邮箱,并抄送一份给我,这样的作业也让孩子们兴奋不已。
总之,在这样一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里,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挖掘语文教学资源,改变固有的练习及反馈方式,使学生树立“大语文”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9.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小学语文教学 篇九
摘要:信息技术的介入,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一次革命。信息技术很容易满足数学教学中的种种需要,它不仅能播放音像、动画,而且更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突破教材重难点,从而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有效利用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可以说,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有效辅助数学教学、促进数学教学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平台。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数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训练解题能力的场所,而是给学生一个发展自己奇思妙想的空间,使学生从学数学到做数学、玩数学。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想法和体会。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内容抽象,概念严谨却又枯燥,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形象些。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课件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直观地从三角形的高与底与平行四边形高与底的联系,直观地表现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从感官上认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加深了计算方法的记忆。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后,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增,在课堂上注意力明显提高,对教学信息的反馈比较积极,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不再把学习当负担,比以前更喜欢学习数学了,使数学成为了他们最喜欢的学科之一。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科书是作为主要的学习资源,靠它促进学生的学习是不够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例如《人民币的认识》的教学中,可以利用课件欣赏中国吉钱币和外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条形统计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意义以及统计的必要性,可以搜集本地区的一些相关信息,如近年来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近年来本地区的降水量的变化,近年来本地区的绿化面积的增长数据等等。当他们查询到有用的信息时,就把它们保存到一个临时的文件中,当收集到的信息能够满足需要时,小组成员开始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并记录下来,然后以此为依据制统计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始终都是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还培养了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
让学生更能意识到数学与相关的社会情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这些联系,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例如《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中,利用媒体在屏幕上展现“激流勇退”、“浪波飞椅”、“弹射塔”、“勇敢者转盘”、“滑翔索道”等游乐项目,学生通过参观他们最熟悉和喜爱的游乐园,在观察中发现游乐园里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四、利用信息技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可能,每个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练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例如在计算题的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五、利用信息技术诱导数学实践操作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着教与学的转变,诱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实践操作联系起来,丰富着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了学习空间,提高了多种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画角对于小学生而言,抽象得不知如何着手。教学前的“备学生”环节,发现好多学生都是从三角板的角来认识角又利用三角板的角来画角,认识不同方向的角和画角就有局限性,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后,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不示范画角了,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主要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清楚明了地抽象出角的图形,这样再让学生自己画一个角,效果就好多了。
六、利用信息技术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中,学生要接触到一些初步的几何知识如角、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行、平行线等都是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我们可借助于信息技术提供的“多元联系”的、呈现方式,使这些隐性的数学显形化。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利用生活中的实物桌子、剪刀等抽象出几何图形“角”。在设计课件时,先呈现实物桌子、剪刀的图片,接着在有角的地方呈现角,最后隐藏“桌子”、“剪刀”的颜色和装饰物,只剩下几个角,使学生感觉到角就存在于具体实物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种多元的数学情境,在这种学习情境下,学生可以从直观的角度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对数学对象的操作,加深对数学对象的认识,从中体会到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
七、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平台,在教学《时、分、秒》时,把相关的学习资料做成了一个网络型的教学软件,把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学习看钟表、趣味练习以及一些
课外的内容精心设计,合理编排,使之成为一个虚拟的学习情境,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地确定学习进程。如果有些同学学完了新的内容,还可以选择相应难度的试题进行智能测试。提前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还可以浏览一些课外的知识。比如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了解钟表的发展历史等。在这种学习状态下,学生是真正的主人,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真正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八、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和交流学习成果
信息技术准确、方便,呈现方式多样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准确的呈现学习效果。学生可采用投影仪将自已小组探讨的结果呈现给教师和其他同学来交流数学思考。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让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怎样用小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学具比较出两张形状不同的卡纸的面积的大小。通过不同小组选用的不同学具作标准的展示,学生认识到选正方形作标准要好些。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综合应用》教学中,课前分小组测量学校沙坑、教室、垃圾车的长、宽、高,用数码相机拍摄下场面,并记录好结果。并把以上素材制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展示。通过用信息技术呈现和交流学习成果,可以使学生显得很兴奋,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那学生的积极性当然就不言而喻了。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以独特的优势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良好的学习工具,只要我们努力去将课堂与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谷志宁·《浅谈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苑荟萃》
10.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小学语文教学 篇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成为活跃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作为一个教育者更应不断地加强,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不断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通过这次信息技术助力教学的学习,我深深地体会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走到了我们身边,认识到课堂上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并能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熟练运用这些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孩子们的成长带来福音。
传统的教学手段似乎比较单调,黑板加粉笔。由于有些数学几何的特点,没有那么形象、生动、具体。学生起来有点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确实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多媒体计算机把语言、声音、图象、文字、动画、音乐等经过处理后,形成一种全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教学信息,弥补了以往课堂教学中的某些不足,对教学中重点的讲解、难点的突破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同时,化抽象为具体,更加直观和具体地将信息传达给学生,不仅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一起调动起来,使学生成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建构知识的主体,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深体会到,信息技术对教师的重要作用。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不能只停在原有知识的认识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充实自己。现在的学生更是聪明,他们不仅能在学校里学习知识,还能通过 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学到更多的知识。因而,教师必须有一种超前意识。其次,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师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当今社会,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 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最后,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也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是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新知识,可以与同行交流经验,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等,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11.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小学语文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 有效性
现代社会科技不断更新发展,互联网已得到了普及。目前,通过信息技术做教学辅助,使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需要将信息技术教学辅助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打造高效课堂。这种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整合,能够丰富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教学更加充实而轻松愉快。
一、信息技术在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中的积极作用
首先,信息技术能够为教师提供广阔的教学资源,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便利的条件,也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学习成长空间。帮助教师理清了教学思路,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制定教学计划时,可结合学生实际,认真思考,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地做成教学课件,思路清晰,丰富生动,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创造了良好的课程开端,为高效课堂做好了成功的保障。
其次,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设计教学内容,加入自己丰富的想象,对教学的有效性深入思考,使教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丰富和具有创新思维的教学设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教师在学生们心中的高度。教师通过自我魅力感染了学生学习的倾向,从而使学生带着对教师的欣赏和尊重聚精会神地进行学习。
再者,信息技术教学辅助手段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构建,能够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吸收更全面的知识,全面性提升的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利用信息技术做教学辅助,可将教学扩展的更加开放和宏观,让学生的学习不受空间限制,在知识的海洋里任意遨游,发展学生个性化学习,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自我感官能力对知识得到充分的内化理解和个性理解。不再是传统僵硬、死板的灌输,抹杀了学生的灵敏性和个性能力。
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识地穿插一些时政热点、民族精神、社会习俗,感染学生的人文精神力量,提升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祖国的责任感和意识。并且,这种方法极大程度上扩展了语文知识的向度和广度,对于激发学生强烈的语文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
二、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具体措施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有效构建,教师可更加快速地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初中语文学科的重难点,一些难点教师可通过对学生的百般引导,加上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较强的感性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才能得到充分地理解。而一些难点只有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描写了一幅美丽的山水风景画面,学生只通过想象和理解是难以感受其美景的盎然之处的,而教师的理论讲述就更显得枯燥乏味了。因此,这时可利用信息技术将水的“清、静、绿”等用真实的的画面展现出来,学生通过直观的体验就会更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更快更具体地掌握了文章主旨。同时,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感知后,就会自觉地感叹桂林山水的美,自己组织语言概括文章中心思想,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地发挥和想象,促进学生语文的感知能力、认知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目前信息科技越来越发达,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语文课堂,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学生通过多声音、图像、动画、色彩、情境等的综合感知,大大提升了学习兴趣,注意力更加集中,为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同时,信息技术具有灵活的控制功能,学生可在原有的教学进度下控制自定目标进度,根据自身学习情况的快、慢自行调整,从而查缺补漏,使学习更上一层楼。
教师在利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操作技能,发展能力。计算机有各种自动化软件和丰富的学习功能,学生如果学会了在网上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可谓是为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广阔的发展平台。不仅能够拓展视野,增加知识面,还在另一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素养,更进一步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操作技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运用计算机技术构建教学内容时,可巧妙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技能。
例如,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除了运用语言讲解知识外,还可以在实际动作和视觉材料方面提拱示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从侧面吸收到计算机使用技巧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有关练习方法和实际行动的清晰步骤,学生有了模仿的样板,再进行练习,就会的心应手,操作自如。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信息技术教学辅助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打造高效课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业务水平,从而为信息化时代培养全面性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姚同.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模式研究[D]. 河北大学,2005.
[2] 刘小兰.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翻转课堂教学的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2014.
12.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小学语文教学 篇十二
一、“神”——新理念, 新思想, 新思路, 新教法
“神”即现代的教育理念, 目前所推行的新课程改革, 就是要从本质上扭转应试教育观念,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所涵盖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 包括从智能、知识、技能到体魄、情感、价值观等的各个方面。政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 教育的职能已经由过去单一的教学转变为了教养 (传授知识、形成技能的“双基”教学) 、教育 (培养思想品德素质, 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和发展 (能力的发展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者的统一。所以完成一节优质课最主要的就是“神”, 就像我们评价一个人, 首先要评价这个人的品行, 然后才是他的外表。教师应以新的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做中学。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的教学应该注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的有机结合, 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之中学习知识, 在实践之中锻炼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所以在开展教学时, 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教材特点, 精心安排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内容,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培养学生的观念上, 要遵循认知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遵循学科建设的自身规律,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培养中小学生的政治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的工具、生活的工具、生产的工具, 学会运用计算机解决学习、生活、生产中的各项问题。曾经听过一节《如何解辨析题》的公开课,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把现代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结合地很巧妙:首先分析了最常见的辨析题的解题方法, 每种方法都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其次把班级常见的解题方法扫描到电脑中让大家评论, 说明哪段该留, 哪段该删;最后教师做出总结, 这样的课堂既快捷, 又高效。
二、“形”——主题准, 目标明, 突重点, 解难点
“形”即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 明确教育目标, 突出教学重点, 解决教学难点。如有一位教师在讲述“正确认识党内腐败现象”这一社会热点问题时, 在学生可查找的资源中搜集了大量的党员干部腐败的资料, 本来意在说明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出党内腐败现象是支流这一观点, 但不少教师查阅后却得出了消极的观点。虽然教学不应回避矛盾, 但单纯堆砌资料不加以分析的做法, 无论从知识目标还是从觉悟目标的要求看, 都是不可取的, 也不能达到教学目标。
一位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讲授专题复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节时, 教师在讲台上利用主机控制学生的电脑, 在讲述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把当前的社会热点和书本知识有效地结合了起来, 并把这几年的高考中关于“三农”问题的考试题目一一例举出来, 让学生有选择练习, 并当堂进行点评, 充分做到了实效和兴趣的结合。
三、“法”——取舍要得当, 运用要适度
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我们的教学过程虽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认知甚至理性的思索, 但是多媒体本身如声、像等的功能却不可避免地容易造成学生无意的注意迁移, 从而造成了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忽视。心理学认为, 学生的无意注意是客观存在的, 这种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 也不需要作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多媒体的声、光、形等手段能够刺激学生的形象感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这些手段本身又以其“新颖、刺激”的独特表现, 引起了学生过多的无意注意, 使学生发生精力迁移, 不能集中全部思想领悟知识。解决这个问题需借助教师的“导”来激趣, 激趣应更多地参照教学内容本身的因素, 而不应过多地借助多媒体。道理很简单, 譬如林黛玉在电影中只有一个, 但换一个导演可能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如此, 仅借助影视多媒体进行教学, 或许就失去了更佳更美的林黛玉形象, 学生也就失去了一个想像的空间。另外,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多媒体技术虽然能有效帮助我们的教学过程, 但是也不能无论什么性质的课都用多媒体这种模式, 有的教学内容不适于应用多媒体, 滥用多媒体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 甚至还会有画蛇添足之嫌, 反而增加了学生对教学问题理解的难度。我们作为一线教师都知道在45分钟有限的教学时间里, 学生真正有效的学习时间只有教学时间的一半左右, 如果大部分的教学时间都用在了多媒体上, 就容易导致学生沉溺于多媒体之中, 这样一来学生就缺少了思考的时间, 不能够有效地增强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中, 如果用一幅挂图就能够把问题讲得非常清楚, 那我们就没有必要用多媒体, 如果让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就能理解教学目标, 就不必再大张旗鼓地用多媒体视频去解决。因此多媒体要取舍得当、运用适度。
13.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小学语文教学 篇十三
赵慧芳
现代信息技术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曾经听过一节有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只是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
2 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因此,学生对课本中的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学本质上来?我在重新设计这节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向学生展示了带色彩的实物图和线条组成的图,既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 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我在给学生上《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位学生说“百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我适时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举出实例或证明或驳斥这一观点,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百分数分子可以为整数还可以为小数,并运用这些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有的同学举例“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为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可能为80.5%”等等,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学生们还得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大于一百,可以为0等等。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去利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画面,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我抓住这一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车轮在颠簸的行驶,方边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4 让师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在《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说出许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随机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角,说明角无处不在,有了角,我们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在讲《对称图形》时,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距离学生较远,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让学生欣赏教师从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如 “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探究欲望,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意识。
14.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小学语文教学 篇十四
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第四册中《北京亮起来了》一课时,由于这是一篇描写首都北京夜晚美丽景色的文章,课文中有很多描写灯光夜景的词语,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非常抽象,所以我在做这课的课件中,找了很多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如什么样子是华灯高照、银河从天而降、焕然一新等等,让学生一目了然,并且记忆深刻。
再如:在教学《梅花魂》这节公开课时,我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自学理解体会梅花的品格,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我设计了三段录像,从而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首先,利用“梅花傲放”的录像突出教学重点:了解梅花的清高品格。画面上,一朵朵梅花在严寒中相竞开放,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梅花的清高品格,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激昂向上的情景之中。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梅花品格的句子,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然后,利用“送梅花图”的录像突破难点:在送梅花图中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亲眼目睹外祖父郑重地送给“我”墨梅图的动人情景,亲耳听到外祖父对小外孙女说的话,并配上适当的音乐,图、声、乐并茂,学生心中洋溢着对外祖父由衷的敬佩。接着再指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外祖父说的话,深入体会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最后,利用“我的中国心”录像巩固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再如课文《葡萄沟》,课文仅用了几句话叙述了葡萄干的制作过程和形成原因,这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单靠教师采用传受、口述等一般媒体设境进行这一段语言文字教学,是难以掌握课文内容的,还会觉得枯燥、难以理解。而通过应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进行动画的动态演示,形象生动、逼真,趣味性强,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同学们观看葡萄干过程的动画,通过看、读、议、想,顺利地理解在制作过程中关于“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等语言文字之间的关系,葡萄干的形成原因和制作过程一目了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重难点目标。
15.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小学语文教学 篇十五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语文文本
由于多媒体平台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 因而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多样而丰富的外部刺激。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 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 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可多得的有效手段。
首先,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可以方便地体现重点。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有时需要我们不断地重复呈现, 以此加强体验;有时需要化整为零, 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有时需突出局部, 便于学生仔细观察, 以此来突出教学的重点。比如小学语文三年级 (下) 《赵州桥》一文, 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是课文的重点。但由于阅历和知识水平有限, 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 可以引导学生对照插图初步学习课文, 再利用多媒体技术打出赵州桥图片, 引导全班学生研究。这时, 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异常高涨, 讨论会非常热烈, 比较容易地解决了课文重点。
其次,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可以有效地突破难点。课文中很多难点问题, 由于受生活环境、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局限, 学生难以理解。但是, 如果能巧妙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就可以很容易地进行突破。如《赵州桥》中理解赵州桥在建筑上的美观, 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难点。对几种雕刻图案做抽象讲解也是比较困难的。如什么叫“戏珠”?“飞龙”是什么样的?“抵着”怎么讲?教师可以用图片演示的方式, 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些问题。口语交际中, 与什么样的对象说什么话, 是小学生所不容易把握的。教师可以做成动画, 设计不同的对象进行对话, 让学生扮演有关角色进行模拟, 也可以让学生从中得到合适的训练。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促进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材料
建构主义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和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信息技术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有效工具。适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语言材料, 使我们的教学活动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是形式更新。配乐朗读是常用的朗读方式, 即播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音乐, 能够烘托情感, 衬托意境, 渲染气氛, 让师生产生共鸣, 声情并茂地朗读。如小学语文六年级 (上) 《月光曲》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美丽传说。全文语言优美, 感情丰富, 意境优雅, 本身就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朗读材料。在舒缓、柔和的乐声中朗读《月光曲》, 学生就像沐浴在如水的月光里, 欣赏到月下优美的景色, 感受到贝多芬美丽的心灵。实际上, 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 采用多媒体技术, 通过看图说文、情境演绎、动漫演示等形式, 可以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课文, 深刻地感悟哲理, 有效地深化课堂教学。
二是方法更活。如《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一自然段中介绍“它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北麓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小盆地里, 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城而过”。为了让学生对这座城市留下美好印象, 同时把“山清水秀”、“波光粼粼”、“风景如画”等字词理解透彻, 教师可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自制的相关音乐短片。伴随着动听的圆舞曲, 学生看到了阿尔卑斯雪山的巍峨, 又欣赏了多瑙河的波光。短片结尾定格在悠然游戏在多瑙河上的几只白天鹅身上……此时无声胜有声, 学生已充分把语句体会透彻了。当然, 条件许可, 还可以直接在网络教室里上语文课, 让学生上网浏览有关维也纳的图片资料, 描述各自了解的音乐之都, 就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整个课堂教学变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探究过程。
三是内容更实。王冕是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 被后人称为“儒林之楷模, 学者之榜样”, 小学语文五年级 (上) 《少年王冕》主要讲他小时候刻苦学画的事迹。为了让学生对文中所提及的画作和优美的语段有比较直观的感知, 可以用PPT展示王冕的绘画作品, 并以轻音乐作背景, 投影“一阵大雨过后, 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 照得湖水通红。山上青一块, 紫一块;山下树木葱茏, 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 绿得尤其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 花苞上雨水点点, 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这样处理, 不仅使课文内容更加丰满, 而且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推动学生不断拓展语文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生活更加丰富和充实。
一是可以拓展学生语文生活的宽度。小学语文课文的选择, 一般都体现了“文道统一”的原则, 也就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所要求的, 都是“文质兼美, 具有典范性, 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文章。小学语文六年级 (上) 《轮椅上的霍金》这篇课文, 讲的是被称为“宇宙之王”的著名科学家霍金在自己完全瘫痪, 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 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 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的未知世界, 勇敢顽强地面对命运的挑战, 为科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故事。霍金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 同时也是一位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为了让霍金的精神给予学生更强烈的震撼, 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 广泛收集司马迁、华罗庚、张海迪、史铁生和海伦·凯勒、奥斯特洛夫斯基、贝多芬等同样身残志坚的古今典范, 展示他们的事迹, 学习他们的精神, 使学生的语文生活得到极大扩展。
二是可以加大学生语文生活的深度。小学语文四年级 (下) 的《特殊的葬礼》, 通过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而今即将消失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主持葬礼, 说明环境破坏给大自然带来的严重危害, 告诉我们要珍惜和保护环境, 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很显然, 这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的文章。环境破坏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分析罗布泊的变迁、五大淡水湖面积的变化、北方的沙尘暴天气、南方冰雪灾害增加与北方干旱少雨等极端天气情况, 找到其中人类破坏环境的影子, 进一步加深对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解, 避免“人类的最后一颗眼泪, 就是地球上最后一滴水”的情景发生。由点及面, 由表及里, 学生对环保的主题认识才会不断深入, 使命感才会不断增强, 人类才会延续不断地科学发展。
三是可以提升学生语文生活的高度。按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课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而且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因此, 信息技术的应用, 可以让学生语文学习中, 知识面更广一些, 能力训练更扎实一些, 学习的过程更科学一些, 方法更灵活一些, 情感体验更丰富一些。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五年级 (上) 《黄河的主人》一课时, 可以让学生回忆描写黄河的诗句, 领略黄河从天而降、汹涌澎湃的气势;学习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观看黄河壶口瀑布的照片、黄河船工的影视片段, 感受艄公的大智大勇;品味阶段, 可以让学生欣赏交响乐《黄河大合唱》。通过多种媒体的烘托渲染, 深刻地理解黄河上惊涛骇浪, 可艄公却如履平地, 他们真不愧为黄河的主人, 并进而感悟出奔流不息的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 它不仅孕育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生命, 更塑造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聪明智慧和不屈品格。黄河上的艄公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提高语文素养, 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光靠几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让学生学以致用, 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
编制电子小报。一张小报, 涉及报头设计、版式安排、文字采编、美工修饰, 是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检阅与培养。由于电子小报具有修改方便、传递快捷、可以共享等特点, 学生可以将美文欣赏、平时作文、文学常识等熔于一炉。我们提倡编制电子小报以来, 每周一期, 每期根据内容多则8张A4纸, 少则4张A4纸, 每期至少刊登学生习作8篇, 每学期可以发表学生作品近200篇,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同时, 由于编辑工作以学生为主, 又培养了他们电脑绘画、汉字输入、色彩配置、整体审美能力, 一举多得, 受到师生一致欢迎。
开设班级博客。多写多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 长期以来人们都以记日记、写周记的形式进行实践。但是, 刻意的写作, 学生往往会陷入无话可写的尴尬境地。随性而写, 可长可短, 可断可续的博客, 恰恰解决了这个难题。以班级为单位开设博客, 更多地增加了博客的交互性, 同学们有感而发的一个话题, 可能在大家的努力下就写成了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一个人的发现, 可能成为大家共同的写作题材;电光火石的一个观点, 可能成为大家唇枪舌剑的导火索……班级博客也可以有版主, 那要看谁写得勤快, 写得出色;班级博客自然更易于组织评选, 那是真正的公平公正公开!当然, 班级博客, 在发挥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作用的同时, 也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 防止成为学生间不良情绪的宣泄场所。
16.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小学语文教学 篇十六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更新观念
“信息技术要从小学生抓起,普及好、传授好信息技术课关系到学生的将来。”这是信息技术新课标的关键词。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课程,正迅速普及到中小学,成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学科。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创新教育是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首先,明确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方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其次,明确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最后,创新能力需要终身培养,创新动机需要终身激励,因而创新教育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营造探索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动手操作,营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氛围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被动式接受的学习还占主流,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主动与计算机进行交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如我在教“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方法——人机交流”时,就让学生亲自动手,提出要求,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去完成梦想。
2.对学生的作业要求不必十分统一
在信息技术课上我认为对学生的有些作业训练要求不应该人人相同,给学生一个大概的要求,至于细节方面怎样去设计要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如在学习了“制作贺卡”一课后,我让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的知识为自己制作一张奖状,每个学生都在为自己的奖状忙碌。他们制作的奖状内容五花八门,如,“画图”中的自由创作、“Word,PowerPoint”中的电子作品创作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切记要求统一,在评价时也要灵活多样,注重能力方面的评价。
现代教育就应当培养具有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具备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从课堂教学入手,从点滴做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的有利条件,不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应当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
17.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小学语文教学 篇十七
作者:周晓灵
工作单位:长沙市岳麓区第一小学 联系电话:***
摘要:随着“微课”、“翻转课堂”、“预学习”等网络教学代名词的迅速走红,“微视频”已逐渐走进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并以其短小、灵活、高效的特点而倍受青睐。本文结合目前课堂的教学环节和形式对微视频资源的利用进行了探讨,并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微视频利用的有效性:微视频在新课导入上的运用;如何利用微视频有效地突破重、难点;微视频在课堂小结中的运用。
正文:微视频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发展的新兴传媒方式,2012年哈佛毕业的萨乐曼-可汗在衣帽间里创造了这种前所未有的教育方式,用不超过300美元的视频设备录制教学视频,并放到网上供人们免费学习,它以内容简要,突出重点,表达清晰、教学理念新颖独特并融合信息技术等特点,渐渐地进入正规教育的课堂当中,如何有效利用,帮助老师解决课堂中的难题,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呢? 微视频在新课导入上的运用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把学生领进知识的海洋,这是学习知识的第一关。如果一堂课的开始老师就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地导入新课,学生便会兴趣盎然、精神集中,劲头十足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就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而生动、形象、有情节、有动画的微视频是最好的引入方式,如,在信息技术课的第一课,为了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断送玩游戏的念头,增强学生学习技术的自信心,我下载了《鲁班学艺》的故事,利用网络视频教会学生道理,视频放完之后,我提出了两个问题。
1、与鲁班那个时代相比,你比他多了什么?
2、与鲁班相比,你比他又少了什么?同学们各抒已见,深刻懂得了相比以前我们多了许多的教学资源,以前连老师都没有,还要去很远的地方拜师学艺,我们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好好学习。与鲁班相比,我们没有耐心、不坚强,怕吃苦,不想动脑筋。我再总结,技术是门苦活,不下功夫是学不会的,只有勤动手、勤动脑,端正学习态度,在知识的海洋里便可自由翱翔。
一个视频,短短的六分钟解放了老师费尽口舌讲纪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同时也结束了课堂上学习一遇到问题就举手,依赖老师,依赖同学,老师因此满堂跑的现象,提高了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微视频在新课导入上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微视频要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
小学生大脑处于发育阶段,喜欢新鲜事物,但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求知欲强,求上进,好表现。所以微视频的制作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使教育艺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达到统一。
微视频在新课的引入上要能架起桥梁的作用,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的进入新课的学习。
微视频要能承上启下,为新知识铺路,做到有的放矢,明确目标,打下基础。
如何利用微视频有效突破重、难点。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授课的内容以操作为主,信息技术的学习是一个连贯的、创造性的过程。在课堂中除了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最重要的是如何在教学过程澡很好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扫除学生学习障碍的关键。以前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在备课环节对于这种操作演示,往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截图,每张图片都需要作一些标注,如此繁杂,费时费力,要做到常态化根本不可能。以前在课堂上跟同学们演示完操作方法,在自己动手操作时却忘记前面所讲的内容,甚至有些同学一节课下来,什么也没学会。微视频在这里便可以解决以上难题,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在学习文本框链接时,我通过屏幕录制软件录制了设置文本框链接过程和步骤的讲解,生成视频文件。本节课,在跟学生强调操作时的注意事项后,将事先做好的视频文件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情况,借助微视频,自学自练。另外,学生在后期的操作中,可以重复提取观看教师提供的微视频,避免了后期因为遗忘而影响教学效果的达成,比如,在学生制作word表格时,忘记怎么添加行与列,这时可以搜索“添加行、列”的微视频便可解决,同时也利于巩固知识点。那么,如何利用微视频有效地突破重、难点知识呢?
1、微视频制作要“短、慢、精”。
视频制作时间要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视频的时长一般不超过5分钟,内容要简短易懂,有针对性。视频制作节奏不宜过快,特别是小学生,感知能力、思维逻辑能力都处在发展阶段,注意力易分散,所以教师在设计视频,陈述内容、观点时应该循序渐进,适当圆滑、缓慢,避免跳跃式。
2、视频制作内容要精炼、科学、严谨,微视频只是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非是教学过程的全部。制作时要抓住“重、难点”这一最基础的部分,而不要试图解决学生学习的全部问题。内容呈现要清晰,讲解要明了,屏幕内容不宜过多,避免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演示思路要清楚,语言要亲切和蔼,贴切学生。
做到即时反馈
在学习微视频的过程中或一个微视频学完之后,要让学生完成与该知识点相关的操作,监测和矫正学生学习的情况。例如在看完文本框链接视频之后,给学生布置任务,任务当中要有此项操作。另外,教师要给学生的思考留有余地。比如在实现文本框链接时,让学生思考,怎么样实现三个及以上文本框的链接呢?在这个时候发给学生文字素材,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相互探讨,这样,在相互学习和操作过程当中不仅对新知识进行了巩固和加强,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性。再者,教师要给自己在课堂讨论上也要留有余地。比如,在画图程序教学中给学生观看完“图形填色”的视频,再向学生呈现一个问题:我故意画了一个有小缺口的圆,再填充颜色,可颜色却填充了整个画布。针对这一现象,让学生思考其原因和解决办法。先看后做再思,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学会发现题并能自行解决问题,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微视频在课堂小结中的运用 课堂小结是一节或一次授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在较短时间内对某次或某节授课内容作一个简短的系统性、概括性、延伸性的总结。小结的内容要简短精悍,通过小结能使学生抓住主要矛盾,掌握这节或这次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灵活、生动的微视频作为课堂小结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更使课堂内容得到升华。那么在课堂小结如何有效利用微视频呢?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立足实践、操作性强,知识链接很紧密的课程,针对这一特点,微视频可以案例分析为主来进行课堂小结,当然在取材,制作当中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案例选取要符合学科特点,突出本次授课的重、难点知识,注重知识点的操作链接性。 案例对本次课堂要起到巩固、拓展和延伸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一门课堂的关键因素,因此案例的选取要新颖、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奠定学习基础。
当然,在视频整合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内容呈现者、学习帮助者和课程设计者等多重角色,对学生的学习控制和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要达到一种平衡,才能真正发挥微视频教学的教育性。同时,对于微课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都处在摸索和探究状态,需要通过大量的学习和借鉴才能使微课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小学语文教学】推荐阅读:
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来促进小学作文教学06-26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有效辅助音乐教学07-14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英语课堂教学08-18
利用信息技术完善职校创新教学发展的论文10-14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利用论文06-26
如何利用课本提高生物成绩08-13
如何利用家长资源做好家园互动07-18
如何利用文献检索解决学习难题10-11
如何利用自我介绍的时间来分配内容?08-14
如何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论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