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旅游开发初探-以长沙市高校旅游开发为例(共7篇)
1.高校旅游开发初探-以长沙市高校旅游开发为例 篇一
旅游专业学生酒店职业认知与酒店就业意愿
之关系研究:以保定市高校为例
曾 磊,谷冠鹏,张健英,田靖娅11,231
(1.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河北保定071002;2.保定科技职业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3.唐山广播电视大学,河北唐山063000)
①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行业内就业率低、对口就业后离职率高已是一个普遍现象。就酒
店业而言,引致这一现象的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酒店职业的自身特征。我国星级酒店尤其是高
②③星级酒店虽多分布于经济发达地区、区域中心城市以及省会城市,工作环境较佳,但是酒
④⑤⑥⑦店职业也具有工作强度高、缺乏常规性,薪酬待遇低,用工季节性显著等特征。这些
特征可能影响着旅游专业学生到酒店行业就业的意愿。本研究拟考察高校旅游专业学生对酒店职业特征的认知状况、毕业后从事酒店工作的意愿水平,以及旅游专业学生酒店职业认知对酒店就业意愿的影响, 以为高等院校采取促进旅游专业学生行业内就业的举措提供参考。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偶遇抽样方法,于2009年1-2月份对保定市河北大学、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河北农业大学、保定学院、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高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70份,收回163份,其中有效问卷163份。样本分布如下:女生99人,男生64人;专科生98人,其中二年级学生77人,三年级21人;本科生65人,其中三年级学生24人,四年级41人;农村籍学生100人,城镇籍63人;大专生41人,三本学生27人,二本学生57人,一本学生38人。
1.2 工具采用自拟里克特量表作为测量工具。酒店职业认知测量包含酒店工作强度、工作环境、酒店行业就业机会、工作稳定性、工资福利、酒店职业社会声望、酒店行业发展前景等职业特征,共7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记1到5分。其中工作稳定性测项为负向题(“酒店职业工作稳定性差”),其余测项为正向题(如“酒店工作环境好”)。酒店就业意愿测量设计了1个条目,采用7级评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记1到7分,得分越高意味着到酒店就业的意愿越强。
1.3 数据处理将收集到的数据整理后,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单样本均值t检验、两独立样本均值差异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2.1酒店就业意愿
针对“毕业后我会选择到酒店工作”题项,29.8%的被试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或“有些不同意”,37.3%的被试表示“有些同意”“比较同意”或“非常同意”。平均意愿水平与“说不清楚”的意愿水平(赋值4)之差异无统计意义(t =1.088,p>0.05)。见表1。
表1不同水平酒店就业意愿的频率分布(%)n =161 4.3 12.4 13.0 32.9 16.8 14.3 6.24.13±1.52从被试特征看,不同性别(t =-0.735)、城乡背景(t =-0.218)、就读学校类别(F =0.910)学生酒店就业意愿之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从年级来看,专科组二年级(t =2.753,p<0.01)、本科组三年级(t =2.420,p<0.05)学生酒店就业意愿均高于毕业班,差异具统 1
计意义;而专科组与本科组学生就业意愿之差异不具统计意义(t =-0.055,p>0.05)。见表
2。
表2学生特征与酒店就业意愿、酒店职业认知(x±
性别 女 男 年级专科组 二年级本科组 三年级 四年级 城乡背景 农村 城镇 学校类别
专科 三本 二本 一本
就业意愿
工作强度
工作环境
就业机会
工作稳定性
s)
职业声望
行业前景
工资福利
4.06±1.61 4.08±1.10 3.15±1.30 3.62±1.14 3.15±1.18 2.78±1.09 2.34±1.04 3.08±1.06 4.24±1.38 3.75±1.04 3.34±1.04 3.30±1.03 3.33±1.08 2.78±0.86 2.86±1.13 3.25±1.0
44.13±1.49 3.73±1.19 3.15±1.26 3.39±1.15 2.95±1.14 2.78±1.02 2.74±1.14 3.32±1.07 4.32±1.43 3.56±1.16 3.24±1.22 3.34±1.0
2.91±1.08 2.78±1.09 2.92±1.12 3.32±1.04
三年级 3.33±1.49 4.43±1.03 2.81±1.33 3.57±1.43 3.14±1.35 2.86±1.20 2.14±1.04 2.67±1.02
4.14±1.58 4.27±0.83 3.35±1.12 3.65±1.03 3.62±1.02 2.79±0.98 2.56±1.00 3.08±1.03 4.78±1.70 4.50±0.78 3.38±1.01 3.86±1.03 4.00±1.02 2.67±0.82 2.08±0.83 3.21±1.02 3.83±1.39 4.12±0.84 3.34±1.20 3.51±1.03 3.39±0.97 2.82±1.07 2.32±1.06 3.02±1.04
4.11±1.52 3.95±1.10 3.33±1.23 3.48±1.15 3.28±1.18 2.86±1.02 2.44±1.11 3.17±1.05 4.16±1.53 3.95±1.06 3.06±1.15 3.51±1.05 3.13±1.08 2.66±0.97 2.71±1.08 3.11±1.0
54.05±1.57 3.90±1.18 3.08±1.16 3.73±0.95 2.82±1.17 2.63±1.10 2.56±1.05 3.20±1.08 3.81±1.33 4.15±0.72 3.30±1.10 3.44±1.01 3.22±0.89 2.80±1.12 2.59±1.05 3.22±0.93 4.14±1.46 3.63±1.19 3.19±1.32 3.14±1.21 3.05±1.12 2.91±0.95 2.89±1.19 3.18±1.07 4.43±1.69 4.34±0.91 3.39±1.15 3.79±1.04 3.89±1.03 2.74±0.89 1.97±0.85 3.00±1.09
2.2 酒店职业认知
2.2.1 酒店职业认知总体情况
如表3所示,70.6%的被试“有些同意”或“非常同意”酒店行业工作强度大;44.8%的被试“有些同意”或“非常同意”酒店行业工作环境好;54.9%的被试“有些同意”或“非常同意”酒店行业就业机会多;42.9%的被试“有些同意”或“非常同意” 酒店行业工作稳定性差;关于“酒店行业工资福利相对较好”,38.8%的被试表示“非常不同意”或“有些不同意”,表示“有些同意”或“非常同意”的占24.3%;关于“酒店职业社会声望较高”,50.9%的被试表示“非常不同意”或“有些不同意”,表示“有些同意”或“非常同意”的占19.6%:“关于酒店行业发展前景不错”,41.1%的被试表示“有些同意”或“非常同意”,表示“非常不同意”或“有些不同意”的占26.4%。从均值看,被试在酒店工作强度(t =-0.576)、行业发展前景(t =1.791)上的认知水平分别与“有些同意”(赋值4)、“说不清楚”(赋值3)之认知状态无统计意义上的差异(p>0.05);在工作环境(t =2.419,p<0.05)、就业机会(t =5.689,p<0.001)、工作稳定性(t =2.489,p<0.05)、工资福利(t =-2.764,p<0.01)、社会声望(t =-5.237,p<0.001)上的认知则与“说不清楚”之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表3不同水平酒店就业认知的频率分布(%)
非常不同意 有些不同意 说不清楚 有些同意 非常同意 ±s
工作强度(n=163)工作环境(n=162)就业机会(n=162)工作稳定性(n=161)工资福利(n=160)职业声望(n=163)行业前景(n=163)
2.5 8.6 4.3 5.6 10.6 19.0 7.4
9.8 21.0 16.0 24.2 28.1 31.9 19.0
17.2 25.3 24.7 27.3 36.9 29.4 32.5
31.3 29.0 35.8 28.0 21.2 14.7 33.7
39.3 16.0 19.1 14.9 3.1 4.9 7.4
3.95±1.09 3.23±1.20 3.49±1.10 3.22±1.14 2.78±1.00 2.55±1.11 3.15±1.0
52.2.2 学生背景特征与酒店职业认知
从性别看,男女生在酒店职业工作强度(t =1.912)、工作环境(t =-1.033)、就业机会(t =1.779)、工作稳定性(t =-0.979)、工资福利、社会声望(t =-1.547)、行业发展前景(t =-1.009)上的认知无统计意义上的差异(p>0.05)。
从年级看,本科组三年级与毕业班学生仅在工作稳定性(t =2.396,p<0.05)上的认知差异具统计意义,而在工作强度(t =1.793)、工作环境(t =0.115)、就业机会(t =1.370)、工资福利(t =-0.603)、社会声望(t =-0.987)、行业发展前景(t =0.694)上的认知无统计意义上的差异(p>0.05)。专科组毕业班与二年级学生在工作环境(t =1.793)、就业机会(t =-0.813)、工作稳定性(t =-0.737)、工资福利(t =-0.285)上的认知无统计意义上的差异(p>0.05),而在酒店职业工作强度(t =-3.108,p< 0.01)、社会声望(t =2.878,p< 0.01)、行业发展前景(t =2.574,p< 0.05)上的认知差异具统计意义。从年级分组看,专科组与本科组学生在工作强度(t =-3.419,p= 0.001)、工作稳定性(t =-3.844,p< 0.001)、社会声望(t =2.802,p< 0.01)上的认知差异具统计意义,而在工作环境(t =-1.055)、就业机会(t =-1.512)、工资福利、行业发展前景(t =0.716)上的认知无统计意义上的差异(p>0.05)。
从城乡背景看,农村籍与城镇籍学生在酒店职业工作强度、工作环境(t =1.40)、就业机会(t =-0.129)、工作稳定性(t =0.832)、工资福利(t =1.207)、社会声望(t =-1.547)、行业发展前景(t =0.348)上的认知无统计意义上的差异(p>0.05)。
从学校类别看,学生在工作环境(F =0.500)、工资福利(F =0.674)、行业发展前景(F =0.333)上的认知无统计意义上的差异(p>0.05),而在工作强度(F =3.786,p<0.05)、就业机会(F =3.610,p<0.05)、职业稳定性差(F =7.190,p<0.001)、职业社会声望(F =5.759,p=0.001)认知上的差异具统计意义。Scheffe事后比较表明,一本与二本学生在工作强度,一本与二本、专科学生在职业稳定性,二本与一本学生在职业声望认知上存在差异(Scheffe事后比较未能识别在就业机会认知上的差异)。见表2。2.3 酒店职业认知对酒店就业意愿的影响 2.3.1 酒店职业认知与酒店就业意愿的相关
从酒店职业认知与酒店就业意愿的相关看,在校本专科生酒店就业意愿与行业发展前景存在中度相关,与劳动强度、工作环境、就业机会、职业声望存在低度相关,并具统计意义,与职业稳定性、工资福利的相关不具统计意义。见表4。
表4酒店职业认知与酒店就业意愿的相关
就业意愿(n)
劳动强度 工作环境 就业机会 职业稳定性 工资福利 职业声望 职业前景-0.185(161)
*
0.275(160)
***
0.204(160)
**
-0.091(159)
0.141(158)
0.287(161)
***
0.410(161)
***
注:p < 0.05,p < 0.01,p < 0.001.下同.******
2.3.2 酒店职业认知对酒店就业意愿的回归分析
以劳动强度、工作环境、就业机会、职业稳定性、工资福利、职业声望、职业前景为自变量, 以就业意愿为因变量,采用强迫进入法(enter)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模型显示,在酒店职业认知诸因素中,在校本专科生酒店就业意愿主要受到对职业前景、就业机会和职业声望认知的影响。见表5。
表5酒店职业认知对酒店就业意愿多元回归分析摘要 变量(Constant)劳动强度 工作环境 就业机会 职业稳定性 工资福利 职业声望 职业前景
回归系数 标准误 标准化回归系数1.793-0.1680.1580.267-0.067-0.0470.2450.404
0.750 0.105 0.106 0.109 0.099 0.127 0.109 0.121
-0.1190.1240.188-0.050-0.0300.1760.275
***
t2.392-1.6061.4882.455-0.673-0.3682.259
Sig.0.018 0.110 0.139 0.015 0.502 0.714 0.025
*****
3.3550.001
R =0.508,R2=0.258,Adj R2=0.223,F(=7.2637,146)
3.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研究表明,旅游专业在校本专科生在酒店就业意向上大致呈“四三三分布”,即近十分之四学生将会选择到酒店行业就业,近十分之三将选择到酒店行业外就业,十分之三的学生就业意向尚不明确。整体看来,酒店就业意愿普遍较低。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学校都存在着毕业班学生酒店就业意愿降低的现象,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在最后一个学年学生面临着就业抉择,之前的职业理想主义让位于职业现实主义,而且此时更多具有吸引力的职业纳入到他们的就业选择范围之中,对酒店职业与其他可能职业的审慎比较,使得他们酒店就业意愿降低,就业意向发生转移。
关于酒店行业职业特征,在校本专科生的总体认知是酒店职业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较好,酒店行业就业机会较多,但酒店职业工作稳定性较差,工资福利、职业社会声望较低,行业发展前景一般。从性别看男女生之间、从城乡背景看农村籍与城镇籍学生之间关于酒店行业职业特征的认知无差异。
从年级分组看,本科组较专科组学生认为酒店职业工作强度大、职业稳定性差、职业社会声望低,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本科较专科学生职业期望高,因此对上述职业特征的评价较为消极。研究发现,本科组毕业班对职业稳定性的评价较三年级学生积极,而专科组二年级较毕业班学生认为酒店工作强度低、社会声望高、行业发展前景好。
从学校类别看,学生在工作强度、就业机会、职业稳定性、社会声望认知上存在差异。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一本较二本学生认为工作强度高,一本较二本、专科学生更认为酒店职业具有稳定性,二本较一本学生认为酒店职业社会声望好。
从酒店职业认知与酒店就业意愿的相关看,在校本专科生酒店就业意愿与行业发展前景存在中度相关,与劳动强度、工作环境、就业机会、职业声望存在低度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在酒店职业认知诸因素中,在校本专科生酒店就业意愿主要受到对职业前景、就业机会和职
⑧
业声望认知的影响。张添洲认为,个体对职业的具体认识会影响其未来职业选择的策略,本项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3.2 建议
专业人才流失已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旅游专业人才第一次流失,也即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时不愿从事旅游行业工作而引致的人才流失,直接关系到
⑨
旅游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值得旅游界重视。根据本项研究之发现,笔者认为,高校促进旅游专业学生在酒店行业就业,应采取如下措施:
3.2.1“请进来”:促学生建立职业信心
受社会舆论的影响,学生普遍认为酒店这类服务行业是低人一等的行业,进入门槛低,且技术含量低,自己苦读四年却难以同高职高专学生竞争。针对学生的这一认识,学校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职业信心。除了以丰富的酒店管理理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外,请酒店业成功人士同学生进行交流的“请进来”方式非常值得推荐。同样的职业,为什么有的人能做的如此成功,这里面蕴含着深厚的管理科学、人生哲学和工作精神。活生生的成功案例比教条的说教效果要更有说服力,他们的成功能激励学生对这一职业的真实认知,从而树立自己的职业自信。学校需要注意的是“成功人士”应以本校或同类学校毕业生为首选,同样的背景能拉近学生同榜样的距离,同时更具可比性和说服力。
3.2.2 “走出去”——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实习酒店业具有鲜明的行业特性,首先它是一个服务性企业,通过员工向宾客提供的服务来创造价值。同时它又是一个非常重视实践经验的行业,相对比较封闭,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就很难真正了解各个岗位的实际工作状况。因此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应变能力的培养只有依靠实践的锻炼,仅凭专业课则只能是肤浅的认识,机械地记忆。在旅游企业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一部分人工作经验相对比较丰富,但学历偏低,管理能力不够;而一部分刚从旅游院校毕业的员工则是实践经验不足,思想稚嫩,企业没有充分的信心委以重任。因此,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实习,是培养学生职业认知,直接对接旅游企业要求的最直接手段。安排学生实习时,学校要做到认真筛选学生实习地点,做到高起点、严要求。同时保持与实习学生的密切接触,督促学生注意总结实习经验,注意开动脑筋地工作。并及时向学校反馈理论学习的不足,以便及时调整学习内容,也为学校日后的教学安排提供参考。
3.2.3 “早建立”——辅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让学生尽早了解酒店的行业特点,以便根据自己的特点有的放矢的学习,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往往在一年级的时候,对这个专业充满好奇和幻想,在他们的想象中,导游可以免费地游览各种美景和河山,饭店服务人员整天可以在富丽堂皇地环境中接待各种贵宾,但随着年龄和阅历地增长,他们逐渐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开始犹豫自己的选择,最初的热情也会随之逐渐消失,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动摇。这时,职业生涯指导和干预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了解酒店的职业特点,早早干预学生的职业认知,使他们建立起脚踏实地的职业规划意识,将对行业内就业选择起到极大的稳定作用。教师对酒店业的信心也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信心,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授课中注意透露服务业的就业前景,增加学生的职业信心,及时调整学生的就业期望,并及时准备自己的就业技能。
3.2.4 “多元化”——走多元化办学的路子,加强校企合作 走多元化办学指的是吸引企业对学校进行投资,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能够使双方得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的加入,能够及时地根据行业人力资源的需求调整旅游教育的方向,同时,毕业生直接根据企业的需要量身培养,也能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对双方都有利。国外酒店管理办学中就特别突出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思路。如美国休斯顿大学与希尔顿饭店管理集团合作举办了希尔顿饭店管理学院;假日饭店公司早在1968年就在总部所在地孟菲斯建立了“假日旅馆大学”,为假日集团培养了大批高级管理人员;瑞士旅游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店校合一,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楼实际上就是一座饭店,学生经过一段时间、一定比
例的理论课学习后,就可以在饭店内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其培养的学生都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一流的酒店管理人才。
①
罗惠玉,陈向军:影响大学生在酒店业就业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2007,(7)。P327-328。②
张宏坤:中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③
王兴琼:论酒店实习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择业倾向的影响,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④
何红丽、李琳:酒店大学学历员工流失现象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08,(8)。P117-118.⑤
何红丽、李琳:酒店大学学历员工流失现象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08,(8)。P117-118.⑥
郭蔚如,黄安民,傅孙萍。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供需矛盾及对策,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⑦
郑岩: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意向形成机制研究,大连干部学刊,2008,(10).P38-39。⑧
转引自魏淑娇:彩绘全方位的生涯规划[M].台北:作者自印,1998.⑨
肖华茵,占佳:基于大学生职业态度的旅游业人才流失分析,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2).P102-106。
2.高校旅游开发初探-以长沙市高校旅游开发为例 篇二
一、结合中国艺术品鉴藏知识, 依托长沙理工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心, 进行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改革
长沙理工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在学校主管领导与教务处的领导下, 积极开展全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整体规划、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管理、教学工作。结合中国艺术品鉴藏知识, 以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为依托积极进行艺术品鉴藏与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
以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为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紧抓艺术欣赏和审美欣赏两个关键, 加强人文精神的传播和渗透, 强化课程的改革创新。继续认真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1年—2010年)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结合我校专业特点在公共艺术教育模式方面进行改革创新。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遵循人才培养规律, 强化公共艺术教育课的主阵地、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主载体、校外艺术交流的主渠道和学生艺术团体的主力军作用, 充分发挥学科建设优势促进公共艺术课程建设, 广泛开展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努力整合各类资源营造良好校园艺术氛围。
坚持艺术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两个基本点。始终坚持开放性的互动性艺术理论教学。由学生被动接受改为主动学习。始终坚持项目式的艺术实践, 由虚拟性的课堂作业与社会赛事为目标, 促进实战型实习。为此, 学生主动参与艺术理论学习与艺术实践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继续加强常规教学工作, 鼓励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活动, 在各方面取得一些成绩。积极参与省内外高规格艺术赛事和实践活动。
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成效显著, 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 已初步形成了符合我校特色的专业艺术教育和艺术素质教育的新体系, 大学生阳光艺术团在各级各类艺术活动和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也取得了突出成绩。
二、结合中国艺术品鉴藏知识, 依托长沙理工大学艺术文化科普宣传基地, 开展艺术品鉴藏与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改革
长沙理工大学艺术文化科普宣传基地是在学校人文社科处的直接领导下, 以设计艺术学院为依托申报的“湖南省社科普及宣传基地”。设计艺术学院“湖南省社科普及宣传基地”以宣传、普及、推广设计艺术和其他艺术文化为主线, 将现代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传递给广大群众, 建设和谐社会。
长沙理工大学艺术文化科普基地以全校公共艺术教育为依托, 拥有一个层次分明、效率较高的文化素质教育管理及运行机制——“公共艺术课程考核工作领导小组”, 是全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决策机构。学校教务处负责全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整体规划、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管理、教学评估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和发展艺术社科普及活动, 并把艺术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凸现我校特色校园文化, 使艺术社科普及活动工作更加多样化, 规范化, 科学化, 更深入全面的开展艺术品鉴藏与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 工作改革创新工作如下:
1.加强科普创建活动宣传, 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向教育组织部门汇报创建工作, 争取上级组织的政策, 经费支持和业务指导;进行深入广泛的校内宣传动员, 使全校师生众志成城、齐心协力, 确保工作取得好成绩; 向社会进行宣传, 赢得广大社会群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 营造良好氛围。
2.加大艺术科普活动投入, 进一步改善活动各方面条件: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校内与校外的资源。学校增购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设备, 配齐与科普有关的多媒体、音响、音像等设计艺术及其文化资料。
3.丰富活动内容, 突出活动特色, 完善管理机制:在原有活动基础上, 继续突出书画艺术及其文化、审美文化及本原文化等的教学、欣赏、创作、设计、展览及参赛等各项活动;同时, 加强书画艺术及其文化、设计艺术及其文化、审美文化及本原文化活动中的文化考察和学术讲座、艺术科研力度;此外, 适当增设并加强节假日特别是寒暑假艺术文化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完备的常效机制, 明确管理机构, 健全管理体系;明确日常管理工作内容;确立师生结合的日常工作管理机制。
4.学校党政领导支持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中心常年指导的书画协会、摄影协会等十多个大学生艺术社团, 已经成为广大学生艺术实践的基地、陶冶情操的家园、展示风采的窗口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中心常年举办“人文艺术系列讲座”, 每周邀请至少一位国内外的学者、艺术家来校举办讲座或开展艺术展演活动, 多年来从未间断, 已成功举办50余期, 成为长沙理工大学“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
结合中国艺术品鉴藏知识, 以长沙理工大学艺术文化科普宣传基地为依托, 开展各种实践与探索, 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知识, 有效的应用到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中, 取得一定的成效。对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和深入发掘中国艺术品都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对如何提高高校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效果、指导当前的中国艺术品鉴藏与投资和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具有实际意义。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逐步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思想、有能力的艺术爱好者、收藏者和经营管理者, 他们博古通今、融会中西、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有辨别真伪的能力、能选取艺术品和如何让持有的艺术品升值, 推动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同时, 逐步推动艺术品市场可持续繁荣发展。
摘要:当代的高校美术鉴赏教学, 被列为普通高校的素质教育课程, 本文以长沙理工大学美术鉴赏教学为例, 结合中国艺术品鉴藏知识, 依托公共艺术教育中心、艺术文化科普宣传基地等几个方面来进行美术教学改革探索。
关键词:中国艺术品鉴藏,美术鉴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M].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3.高校旅游开发初探-以长沙市高校旅游开发为例 篇三
【关键词】婚庆专业 培养模式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30-03
一、更闻来取楮,何以应需求
婚庆产业,又叫婚庆消费产业,是为处于家庭生命周期中的新婚阶段(包括婚前准备、婚礼庆典、婚后蜜月等时期)的新婚人群提供系列产品和全面服务的各种行业的集合,是传统意义上仅注重婚庆典礼的婚庆行业的延伸与扩充。
婚庆经济强大的产业链条已扩展到婚庆服务、婚纱影楼、摄影摄像器材、婚宴及婚宴用品、婚庆服饰、美容美发、珠宝首饰、家具用品、饭店旅游、新居家装、配套家具、汽车、楼盘在内的60多个相关产业发展。
婚庆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对婚庆人才需求的升温。目前,随着我国婚庆产业的迅速发展,具有婚庆专业技能的综合性人才严重缺失,主要表现为,目前从事婚庆行业的工作人员多为半路出家,专业人员极少。虽然相关的婚庆专业培训机构不少,但均从事短期的技能培训,对婚庆文化素养的训练极少。毋庸置疑,随着我国婚庆产业的蓬勃发展,目前我国婚庆专业需要大量的人才。那么,我国的婚庆教育应该怎样提供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呢?
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虽然婚庆产业才刚刚兴起,但是国内已有一些高校开设了婚庆相关的专业课程,为婚庆人才的培养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真可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国内开设婚庆相关课程的高校并不多,笔者通过调查得知,目前仅有5所正规高校进行了婚庆教育的探索。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该校于2007年在我国首创专业婚庆人才培养,该学院将婚庆教育设在民政管理系,专业名称为婚庆服务与管理专业。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婚庆。该校于2010年在社会管理学院进行婚庆人才教育培养,专业名称为婚庆服务与管理专业。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该校于2012年在原有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开设婚庆节庆方向进行婚庆人才教育培养,专业名称为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婚庆节庆方向)。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该校在原有的民政管理专业基础上开设了婚庆策划与服务方向,专业名称为民政管理(婚庆策划与服务方向)。
武汉民政职业学院。该校在原有的民政管理专业基础上,开设婚庆策划与服务方向,专业名称为民政管理(婚庆策划与服务方向)。
三、挼风夸晚态,垂雨怯春寒。为问题芳意,同谁倚画栏
婚庆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婚庆专业的教育同样也是新兴的专业发展方向。自2007年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开设婚庆服务与管理专业至今,已经有近8年的专业发展,教材、教学、师资等各方面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较好的发展态势,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专业定位不够明确。目前婚庆教育的发展属于两个方向,一是民政管理,二是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从开设婚庆教育的五所高校来看,有四所高校将婚庆人才培养设置在民政管理专业,专业学习是从民政服务角度来进行婚庆人才培养。只有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是在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开设婚庆节庆方向,将婚庆教育的培养方向定位在文化市场的经营与管理。
从婚姻服务的角度来说,婚姻是从属于民政管理专业。但从婚庆的行业属性来说,其涵盖了婚纱影楼、摄影摄像器材、婚宴及婚宴用品等60多个相关产业发展,这远远超出了民政管理的范畴。
新世纪的中国,大力发展文化经济,大力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用经济发展带动文化发展,使物质产品因附加了文化内涵而升值,促进文化产业能够得以发展、壮大。因而该校婚庆教育的定位符合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大趋势,文化市场附加了婚庆、婚俗文化之后,变得具体化、实体化了。
第二,技术与艺术、文化与市场融合力度不够。婚庆专业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专业,所以婚庆专业的培养,要求学生既有技术基础,也具有较好的文化底蕴和综合能力。婚庆文化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各民族的婚俗文化丰富多彩,如何将这些灿烂的婚庆、婚俗文化和婚庆的市场化发展相结合,在目前的婚庆教育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教学特色不够凸显。婚庆产业是个特色化非常明显的产业,中国投资咨询网发布的2015-2019年中国婚庆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提到,由于消费水平、消费习惯、消费结构、消费需求的差异性,婚庆市场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六个片区。而婚庆教育却并没有差异。
目前五所高校分布在全国五个不同的城市,高校应该结合所处的地理位置、师资的配置进行特色化的课程建设,使婚庆教育在大范围发展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特色。因此高校如何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特点,以及已有的办学资源,加强对学生的文化与艺术的培养,探索一条适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能满足自身办学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是每个院校在建设婚庆专业时考虑的问题。
自然俱可爱,莫放画帘垂。婚庆教育方兴未艾,问题肯定是存在的,而且还不少,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其蓬勃的发展生机,为婚庆教育的发展出谋划策,让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婚庆产业要蓬勃发展,就需要培养大量的专业婚庆人才。而要培养优秀的专业婚庆人才,究其源头还是要回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来。只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源头活了,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活力注入婚庆市场这个大池子。
以笔者所在的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环境对人才的需求,创新高效婚庆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做以下4个方面的探索:
1.加强婚庆专业课程的文化建设,增强专业特色
从中国传统文化哺育婚庆人才的角度,为我国婚庆产业寻找创新点和亮点元素,加强民族文化的培养和挖掘是大有可为的。民族婚俗文化是婚庆行业值得挖掘的“富矿”,我们应当充分挖掘其中的民族特色与历史传统。要想让婚庆行业和婚庆教育得到发展,就必须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化沃土。
(1)增加桂林地域特色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地处广西桂林,桂林这个城市,“旅游”、“东盟”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字,我校就可以设置《旅游婚礼策划》、《东盟国家婚俗文化》等课程来突出了我们的专业特色。
目前大部分的婚庆教材主要针对的是室内婚礼策划,对室外婚礼和旅游婚礼也有所提及,但都是稍带讨论一下而已。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婚礼旅游策划》主要以旅游婚礼中的景区婚礼为重点,为新人策划桂林各景区的婚礼。特色鲜明,地域针对性强,又能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东盟国家婚俗文化》的课程,主要针对广西和东盟的密切合作,介绍东盟国家的一些婚俗概况,增强学生的境外婚俗常识。
(2)强化广西民族特色
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壮族、瑶族、苗族、侗族。我们常说的中式传统婚礼主要是从主流的秦汉式、唐宋式、明清式、民初式这四种类型来探讨,但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婚礼形式,也是属于“中式婚礼”的技术范畴,但由于地域风俗的区别,其婚礼形式各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目前在致力于整理广西主要少数民族的婚俗文化,以此凸显出广西民族特色,带动广西婚庆产业的特色化发展。
2.强化婚庆专业课程的技能培养
目前由于师资和实训室的原因,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在婚庆人才的技能培养方面主要注重学生的策划、主持、影像制作、化妆造型这4个方面的能力,并以此为主线来开设课程,而每一种技能至少用2门及以上课程来充实。简单介绍如表1:
表 1 技能培养与课程介绍
技能 课程
策划 《婚俗文化》、《婚庆创意与策划》、《婚礼策划实务》
主持 《普通话发音技巧与训练》、 《演讲与口才》、《婚礼主持技巧》
影像制作 《数字摄影摄像基础与应用》 、《影视非线性编辑》、《婚礼MV制作技巧》
化妆造型 《化妆基础课程》 、《造型与服饰搭配》、《主题化妆及造型》
培养方案根据每个年级的情况、社会发展、企业需求来进行细微的调整。主要是增减一些课程,将一些课程的时间合理安排。如主持和策划技能需要用时间来积累,这样的课程尽量安排在大一,而影像制作通常是下半年的需求比较旺盛,则安排在上半年教学,这样可以让一些感兴趣、又有能力的同学自己购买设备,去深入学习,甚至可以直接进入婚庆市场。
3.项目导向式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训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自身兴趣爱好以及专业特长,因材施教,阶段性的培养教育。以“婚礼庆典实训室”、“婚礼影像制作实训室”等为载体,引入社会评估,实现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对接,以教学产出服务地方经济。
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和条件参与项目研究,尽最大的可能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激发出学生创作的激情。同时,专业课程也能得到横向的整合。对一到三年级的专业课程进行整体的规划,将策划、影像、主持、化妆造型等专课程整合在项目之中,以项目来带动教学,有针对性地让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紧密结合项目。
4.将培养目标量化
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很多的技能,我们针对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婚庆节庆方向)的培养方案做了一个量化的标准,即“三个一”,具体如下:
考核时间 考核项目 对应课程
第2学期 一个婚礼策划方案PPT 《婚礼创意与策划》
第3学期 一个活动主持的光盘或一次活动化妆造型的光盘 《婚礼主持技巧》或《化妆与造型》
第4学期 一个婚礼影像MV 《婚礼MV制作技巧》
总之,婚庆人才的培养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只有建立一套与市场需求、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的婚庆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应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婚庆创新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业福,刘萍.论我国婚庆产业的发展与规范[J].商场现代化.2007(05).
[2] 周海东.传统婚庆文化在婚庆产业中的传承与创新[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3] 何跃青主编.中国婚俗文化[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3.5.
4.高校旅游开发初探-以长沙市高校旅游开发为例 篇四
校本课程开发一词最早缘于1973年爱尔兰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1]。
其概念经过三十多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发展大体可概括两个方面:一是必须与国家相关法规结合,开发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校本课程[2];二是教师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所在的地区文化特点,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开展的对国家课程重新加工改造的过程。
体育校本课程可视作校本课程更加具体的表现形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出台,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学校体育老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引下,根据地区学校文化特点以及学校现实资源,开发一系列针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过程。
2 吉首大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吉首大学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体育科学学院一直坚持“压根湘西、驻足湖南、辐射边区”的办学理念,提出和实施了“做体育文化人”的口号。该文就体育学院的体育课程设置、运动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分析。
2 . 1 吉首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通过对吉首大学民族传统体育领头人张旭老师访谈结合学院学工部调查得知:截至2014年,吉首大学体院体育教育专业共开设19门课程,其中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就有5门,平均每门课程36学时,总计180学时。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平均每年课程开设72个学时。这5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分别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苗族鼓舞、武术、民族传统养生方法、其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包括毽球、三人板鞋、蹴球、竹竿舞、秋千、押枷、陀螺、高脚竞速、高脚对抗等8项课程。
2 . 2 吉首大学民族民间体育运动设施现状
通过对体院后勤部门走访得知,吉首大学现有民族民间体育运动器材407套,其中高脚以及三人板鞋器械较多占总体育器械的48.78%,而秋千、舞龙、舞狮这三项是由于器械要求较高,需要花费大量资金,据调查安装一套符合比赛要求的秋千场地需要10万以上,学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能符合比赛要求的毽球场地,一般上课都是在羽毛球场地或者田径场。调查总体来说上课期间器材人均占有量约为2.26套/每人;人均占有量基本能满足学生对民族民间体育器材的选取需求。场地方面。而吉首大学拥有400m标准田径场,面积充足。因此吉首大学民族民间体育场地也基本能满足学生上课的需要。
2 . 3 吉首大学民族民间体育师资现状
至2014年底吉首大学体院现有教师67人,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教学的授课教师就有22人,占教师总人数的32.84%。教师队伍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8人,讲师12人,外聘1人。教师职称程中间大两头小的局面,以副教授和讲师组成教学主力军,要靠他们完成本科95%的授课任务,而教师队伍平均年龄为34.32岁,正是教师经验积累充足、精力旺盛、教学积极性高的时期,而体育学院的教师最低学历都是硕士,具有完善的知识架构支撑他们完成科研任务。
3 吉首大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思考
校本课程本来就是舶来品,想要在武邻山片区落地生根,就必须遵循其本质特点和基本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少数民族教育的多元化文化,以及在该地区基础教育课程的现状等实际出发,走适合武邻山片区少数民族地区特点、本土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之路。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选送体育教师到全国各地学习课程开发理论知识以及学习外校的成功经验,同时学校领导也应该与时俱进,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组织开展校内培训学术讨论交流。
4 体院校本课程开发原则的理性思考
4 . 1 健康第一、以人为本原则
每个学生对待体育运动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体育科学学院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基本准则大力开发能够激发学生运动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课程。
4.2 因地制宜原则
吉首大学是位于武陵山区域内一所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特色的省属综合性大学。根据本校特殊位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性的课程例如高脚、秋千、苗鼓,不仅能使学生觉得贴近生活,积极参与课程,而且和现有的教课书形成互补。换用灵活的课堂内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4.3 可行性的原则
以吉首大学龙舟队为例。早在20世纪90年代,老一辈的革命先辈就提出了在风雨湖创办龙舟队,后来因为龙舟太大,而风雨湖太浅及这些年水质不断恶劣,最终导致这一计划无限期搁置。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以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和学生等实际条件出发。这就包括了学校的各种物质条件和资源。只有将这些需要和可能、理想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使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正确利用。
5 结论与建议
目前我国各地中小学的办学水平、师资水平、生源水平都不尽相同,在借鉴校外成功经验时,吉首大学应该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切忌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要考虑学校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学校内外环境的基础。开发时一定要切合实际,适应湘西土家族、苗族风俗习惯特点,做出适当的理性选择。
摘要:由于现代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前只能在电视中观看到的NBA、街舞、轮滑等新事物,在吉首大学随处可见。吉首大学的师生通过科技的变迁影响了他们对外来体育运的看法,渐渐的接受了这些新鲜事物。当下,中国为了实现中国梦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素质教育体制改革,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更是重中之重。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实地调查法,对吉首大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校本开发原则与建议,以加快吉首大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进度,同时为武陵山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借鉴依据。
5.高校旅游开发初探-以长沙市高校旅游开发为例 篇五
1.1 相互依存关系
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浓郁文化氛围、丰富的历史遗址、较高的知名度, 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可以利用的资源, 我们可以依托其发展相应的产业。如果把名城的历史氛围、文物古迹作为一种资源, 那么也存在资源的最优使用问题。名城的资产需要保护和运作, 其产业化运作的方法之一就是旅游业。旅游业可以把名城的丰富历史遗迹、文化氛围作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1.2 相互融合关系
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大量的历史遗存, 在历史上, 它们往往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文化功能由于历史的延续部分地被传承, 溶进现代人们生活的潜意识, 表现出强烈的地方文化特征, 即在人们的观念、生活习俗、性格、哲学思想、音乐、戏剧审美、文学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历史文化名城是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 但用什么来诠释历史文化名城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并显示它的历史风貌, 使全人类都能够从名城中有所启迪?旅游业应该是一种最好的传载方式, 因为旅游者通过游览活动, 能够体味名城的内在精髓相结合, 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
1.3 相互促进关系
从国内外旅游需求的变化趋势来看, 富于知识性的文化旅游已是一种潮流。旅游者的文化品位越来越高, 人们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名城有着特殊的兴趣。历史文化名城之旅, 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 事实上也是一种富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名城发展旅游业确实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 名城旅游业的产业优势也更加突出。从旅游业的需求和供给的资源基础来看, 名城旅游供需结合较好。这是从旅游市场和经济发展中心观来看待名城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此外, 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产业, 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产业, 但这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 该文化产业需要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需要提高全体居民的素质, 弘扬民族精神、地域文化特色等。但名城的文化产业不是封闭的, 而是开放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有新的表现形式, 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名城既要弘扬民族文化, 又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那就需要找到一个结合点, 这个结合点应该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现代旅游业。因为现代旅游业既要求实现经济上的可持续性, 又要满足人们对文化的审美要求和实现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性。
总之, 无论从名城或旅游业的内涵、功能和发展内涵等关系上, 还是从名城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两个产业之间资源的相互利用等方面来看, 旅游业与文化产业都密切相关。关键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业与文化产业怎样更好结合的问题, 既发挥名城的社会功能, 又要保护名城的珍贵文化遗产, 从而实现名城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长沙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及其现状
长沙市是国务院首批颁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古就有“楚汉名城”之称。历史源远流长, 文化绚丽多彩, 遗存十分丰富。现已发掘春秋古墓300余座、战国古墓1800余座、汉墓8000余座、保护完好的出土文物2万多件, 全市现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6处, 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文物举世闻名。旧城区则是长沙主要历史文化遗存所在, 城郊还有星罗棋布的历史遗迹和文物景点。长沙人文汇萃, 有“潇湘洙泗”之称。屈原、贾谊、杜甫、辛弃疾、朱熹等历史文化名人。近代以来, 伟人辈出, 长沙成为“弘扬前驱, 彪炳后世”的革命圣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黄兴、蔡锷等先驱, 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有毛泽东、蔡和森等杰出革命家。田汉、齐白石等名人, 在长沙留下许多胜迹。长沙风景秀丽, 有“山水名郡”之称。岳麓山巍峨西峙, 湘江穿城而过, 桔子洲静卧江心, 融山、水、洲、城于一体。这些都是我们不断推动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我们应当在城市建设中, 注意保护好名城, 充分利用和发挥名城优势。
长沙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相互作用可以概括为:
第一, 名城的文物古迹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依托。长沙及全国许多以文物观光为主的旅游城市, 如西安洛阳等, 都依赖其特有的文物古迹来发展旅游业。文物古迹、历史氛围等都是名城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如长沙的天心阁、岳麓书院、和毛泽东青少年时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湖南第一师范等。
第二, 在用地空间上, 既要保证现代化项目的优先发展, 又要给文化景点留足地盘。用地方法规固定下来, 决不能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侵犯。比如:长沙市确立了“西文东市”的城市格局, 在东城区尽可以建高楼大厦, 充分体现现代城市的新貌, 西城区则以山、水、洲与旧城传统景观为主调, 对楼层和建筑风格加以限制, 保持宁静古朴的古城风貌, 建筑的高低错落, 城市的一动一静, 构成鲜明对比, 历史感与现代感的有机结合, 构成了长沙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貌。
第三, 在城市建设发展思路上, 既要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国际先进理念, 保持与时俱进的活力, 又必须注重保护城市独特的地方文化特征。比如:正在建设的长沙湘江风光带是一处现代化的大型游览项目, 我们在建设中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使人造景观、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景观浑然一体, 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的高雅境界。在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 不能只把文化的优势当作口头的资本, 应该把文化融汇入经济大潮中。应该从战略上加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使之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 推动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是要将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的地理、文物、典籍、名人、名胜和文化精神、文化传统等各种优势, 渗透到农、工、商、运、建、服等各行各业及其产品、服务、经营、管理之中去, 以期多角度、多侧面、多形式、多层次展示历史名城的人文精神风貌及文化特色, 增加城市文化含量, 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形成大经济与大文化互动共生的新的经济增长格局。
二是利用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典籍、文化名人、文化传统和人才优势, 开发、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市场, 以文生财, 以文富民。
三是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 开发发展独具地方特色的集观赏、认识、教育于一体的新型文化旅游事业。长沙市可根据自己的文化资源优势, 把文化旅游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总之, 长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要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使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文立市, 走向世界, 形成有自己鲜明特点的现代化城市。
3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创新的目标模式
3.1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整合理念
两个产业的整合不应是浅层次的, 而应是深层次的。不仅仅是旅游业利用文化产业作为资源基础, 或文化产业利用旅游业获得经济收益而维持自身的发展, 用旅游业收入补贴文化事业, 这种整合是浅层次的, 基本的。由于两个产业的运作机制是不同的, 该整合过程中也必然会有一定的矛盾。旅游业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 重视市场需求的导向, 把握市场需求的潮流, 更多地利用文化产业某些外在的、表层上的东西, 利用它的表象, 如文物古迹、庙宇、民俗表演、节庆日、历史传说等, 从而使游客陶冶情操, 获得审美体验。旅游业虽也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但表现形式更商业化、娱乐化, 它并不要求保持文化的原生态, 难免会带来文化展现的肤浅和庸俗, 因为娱乐业更强调娱乐性和可享受性, 而不是沉重的历史、民族文化反思。一般游客追求的是感官的享受, 适当的思考和启迪。旅游业从内在本质上不可能自觉关心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我国哦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在一些人追求短期效应的思想下, 旅游开发无序, 旅游业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破坏文物这种显性行为, 更多的是文化内涵表现的粗俗化。而且旅游业自身的发展对当地意识形态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这些方面来看, 旅游业与文化产业有着内在的矛盾。而名城的文化产业更重视社会效益, 以发扬人文精神为己任。但惟有资金上的支持, 才能使其更可持续。总之,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整合应该是一种深层次的内在融合, 这种整合要创新, 两者在目标指向、内涵构成、表现形式等深层次方面要相一致。如何使两个产业的浅层次整合, 变为真正的深层次整合, 这是世界范围内都需要解决的难题。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辨证关系也是普遍存在的, 不过名城表现得更为突出而已。
3.2 名城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整合的目标模式与内在机制
名城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整合应该是有机的、内在结合的。名城文化产业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两者整合的基础不仅是资源和经济利益, 而应有一个共同目标, 即名城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的弘扬, 两者应以发展和振兴文化产业为终极目标。名城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整合的目标模式是用文化产业来规制、引导旅游扑业的发展。也就是说, 旅游业是必要的表现形式, 文化产业为名城的神韵和内核。同时, 应建立旅游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传导机制。也就是如何确保发展旅游业所带来的资金对文化产业、文物保护的投入和回报问题。除新兴建主题公园、民俗文化城、维修文物古迹等旅游景观使名城的文化事业发展和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这种形式之外, 如何通过财政渠道来实现对名城文化事业的持续补助机制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因旅游业的发展对名城的财政有一定的贡献。除此之外, 还应有更多渠道的资金来时实现对文化事业的补助。
对长沙这一历史文化名城来说, 由于旅游业已有一定的规模, 但还会引发许多的问题, 如:文物与旅游该如何更深层次、进一步整合创新;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业究竟有怎样的发展历程;旅游业该如何避免破坏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文化氛围、淳朴的民风民俗和珍贵的文物古迹;文物古迹又怎样发挥起社会功能, 而不是完全地与民众隔绝等问题。
总体来说, 名城应该把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看成一个整体。在探讨名城资源最优使用的基础上, 旅游业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 积极弘扬民族文化, 充分发挥旅游业对文化产业的有利作用, 重视起社会效益, 避免旅游业对文化产业的消极作用。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它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产业, 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产业。历史名城既要弘扬民族文化, 又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那就需要找到一个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现代旅游业。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整合创新
参考文献
[1]潘宝明.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J]旅游学刊, 1999, (3) :46-48.
[2]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9:65-92.
6.高校旅游开发初探-以长沙市高校旅游开发为例 篇六
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 接受新生事物能力最强的群体, 已经成为旅游大军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大学生旅游市场是旅游市场中一个特殊的细分市场, 它具有较明显的消费群体特征, 表现出其不同于其他市场的特征。
1.1 注重价格, 讲求经济, 相对更加重视旅游经历
因为大学生的生活费大部分来自父母, 可自由支配的资金不多, 属于非强势消费群体, 因而他们对价格较为敏感, 在旅游过程中对物质要求不高, 讲求经济实惠, 另外大学生长期在学校生活, 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 有强烈的求新求奇心理, 所以他们更加注重旅游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
1.2 大学生的自由时间充裕
就目前大学生时间安排来说, 他们可能比普通人有着更多的闲暇时间, 而且他们有固定的寒暑假, 旅游可支配时间充裕, 这是大学生出游的一个必须的客观条件, 这也使大学生市场成为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
1.3 乐于接受新事物
旅游本身来说, 游客一般需要具备猎奇放松、休闲以及乐于接受新事物等心理特征。大学生作为最具活力的人群, 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以及欲望要比普通人强得多, 这一点正是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特征。
1.4 出游顾虑较多
大学生旅游愿望非常强烈, 但因其长期生活在学校和家庭的范围内, 缺乏旅游经验, 社会实践能力较弱, 出游顾虑较多。尤其女生作为其中的弱势群体, 对安全等问题考虑更多。
1.5 大学生从众心理显著, 信息传递迅速
大学生作为一个集中的旅游群体, 旅游决策易受周围同学或朋友等相关群体的影响。再加上旅游信息不对称等原因, 大学生旅游常常没有充分的前期准备, 情绪不稳定, 易波动, 从众心理显著;同时, 由于市场相对集中, 群体间联系广泛, 旅游信息传递迅速。
1.6 大学生消费能力提高
现在的大学生从购买mp3、mp4到数码相机, 笔记本电脑, 他们的消费水平也是在不断提高, 这说明大部分的大学生还是有能力外出旅游的, 关键看怎样才能吸引他们。
2 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特点分析
2.1 旅游欲望强烈
在调查问卷中, 有82.3%的人表示非常喜欢旅游, 15.6%的大学生表示一般喜欢, 不喜欢的几乎为零。性别差异对大学生外出旅游欲望产生不同的影响, 调查表明, 在82.3%非常喜欢旅游的人当中有70%都是女生, 这说明相对于男生来说, 女生更喜欢外出旅游。
2.2 旅游消费行为的普遍性
谈恋爱、上网、旅游成为21世纪大学生活的三门“必修课”。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大学生纷纷走出校门, 加入到旅游者行列当中, 使得大学生旅游这一队伍逐年膨大, 旅游也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一种时尚, 一种必需品。调查结果显示, 96%的大学生都外出旅游过, 没有外出旅游过的人当中大都是因为经济原因, 只有极个别人是因为不喜欢。
2.3 旅游内容的丰富性
自然风光, 以及自然与人文风光相结合的景观等旅游产品都受到大学生的青睐, 特别是一些知名度高的景区, 更是受到大学生的追捧, 由问卷可以看出, 更多的大学生还是喜欢自然景观, 体现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4 大学生出游目的分析
调查发现, 大学生旅游的主要目的依次为放松心情、开阔视野、获取知识、找熟人玩儿和消磨时光, 其中放松心情的占57%, 开阔视野的占29%, 获取知识的占9%。
2.5 旅游时间的集中性
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 大学生当然也不能例外, 因此他们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外出旅游。寒暑假、双休日、“五一”、“十一”黄金周为大学生旅游的集中时间, 双休日一般选择短途旅游, 其他时间则选择中长途旅游。
2.6 旅游方式的多样性
调查显示, 47.4%的学生喜欢集体外出旅游, 26%的大学生则愿意和几个好友结伴出游, 只有20%的大学生喜欢独自外出旅游。出游方式的选择与个体心理素质有关, 这表明当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只注重文化和身体的培养, 而忽视独立个性的培养。
3 大学生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
3.1 现有旅行企业旅游产品分析
(1) 旅游产品线路单一, 缺乏创新, 没有吸引力。大学生们每年看到的旅游产品宣传都是那几条线路, 没有新鲜感。而且各家旅行企业关于大学生的旅游产品, 大同小异, 没有自己的特色, 不能吸引大学生的眼球。
(2) 费用方面。由于大学生没有什么经济来源, 对价格极为敏感, 所以旅游产品的价格一定要适中, 价格太高不易为大学生接受。虽然旅行社针对学生的收费不算很高, 但是学生会觉得自己去会更划算, 所以在进行宣传时要明确说明费用用在什么地方, 让学生觉得物超所值。
(3) 安全问题。现在的旅行企业在为其旅游产品做宣传时, 只强调了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的价格, 而忽视了旅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但是在实际的旅行过程中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果不能确保安全, 学生不会轻易外出旅游。
3.2 大学生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
(1) 加强旅游业整体宣传, 让大学生深入了解旅游业。旅行企业应抓住时机在大学生当中做一些软广告, 如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将旅游的线路、景点制成绘声绘色的动画记录片或课件, 形象的展现给大学生, 并将具体的销售、服务内容介绍给大学生。
(2) 突出旅行社特色。大学生富有好奇心理, 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 比较喜欢有特色的东西, 一个旅行企业要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旅游者。比如说服务好, 让大家在旅行过程中感觉就像在家一样, 让旅客们觉得舒适、放心。再比如说线路新奇多样, 能引起旅游爱好者的求新求奇心理, 或者旅游产品经济实惠, 让旅客们觉得物有所值。
(3) 推出专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的旅游专线。为大学生开发旅游产品, 要针对大学生特殊的旅游消费行为特征及爱好, 推出经济实惠的超常规的旅游产品组合。例如, 开发以休闲、娱乐、体验为一体的郊区城市一日游, 这对长期生活在校园里的大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
(4) 构建高校旅游网络, 进行网络动态营销。针对大学生偏好网络, 喜欢新奇的特点, 可以在不同时期在网上推出以时尚旅游或者户外运动等为主题的网络营销活动, 对网上报名并实际参与的学生可以给予适当的优惠。
(5) 在学生出游高峰期, 加大促销力度。因为大学生的闲暇时间比较明确, 一般都集中在周末、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 所以旅行社可以根据学生们的时间推出一些促销活动, 提高大学生的出游率, 同时增加了客源, 为旅行社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
(6) 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设计不同主题的旅游产品。大一新生一般对学校所在城市比较新奇, 旅行社可以组织郑州一日游, 帮助他们了解郑州;大二、大三的学生相对来说对学校所在地已没多大兴趣, 可以组织省内其他城市的旅游, 比如洛阳、开封、新乡都是不错的选择;大四的学生面临毕业, 旅行社针对他们可以组织毕业旅行或者以考察企业为主题的职业旅游, 这样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能更大限度地拓宽市场。
4 结语
总之, 大学生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且亟待开发。大学生群体是新兴的群体, 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 喜欢创新、喜欢冒险、喜欢个性、喜欢与众不同。怎么样更好地服务这一群体, 关键在于旅行社要深刻把握其旅游消费行为特征, 认真了解他们, 并且开发出符合他们兴趣、层次的旅游产品。
摘要:大学生是青年旅游市场的主体, 大学生旅游活动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 从郑州市部分高校大学生出游频率、出游偏好、出游目的等方面分析总结了大学生的旅游消费需求及消费行为特征, 并根据大学生群体的消费习惯提出一些符合他们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郭栾.中国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初探[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 (9) .
[2]张敬峰.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13) .
7.高校旅游开发初探-以长沙市高校旅游开发为例 篇七
教学质量是高校存在的基础, 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进行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师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质量的核心, 而课堂教学质量则是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最直接的体现,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之一, 它也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研究和创建一个完善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通过深层次的调研, 将它作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改革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之一,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师一直以来都认为, 教学质量主要包括教育质量和办学质量。要定义教学质量, 首先要解释什么是教育质量和办学质量。所谓教育质量, 主要是指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结果与教育目的要求与之相符的程度。教育目的的要求必须通过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机构——即通过学校的办学来实现。办学质量, 则是指某一办学机构的人才培养质量与该机构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相符的程度。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机构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概括体现, 而规格便是目标的具体内容。对高等院校而言, 培养目标和规格有两级, 一级是学校的总体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另一级则是相对应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
2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本内容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指学校通过制定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和监督程序,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体系, 具体包括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用来保障教学工作质量的一系列教学管理和监控机制, 通过这些管理机制的有序开展, 最后达到完善教学管理模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桂林旅游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组建和实施
用表说明:
1.评价者应根据评价内容的描述对教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2.在你认定的评价等级里打“√”
3.等级说明:A为优秀, 即教师很好的完成了评价内容的要求。B为良好, 即教师较好的完成了评价内容的要求, 但仍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C为合格, 即教师大部分达到了评价内容的要求, 但教学的各环节中有很多地方急需完善和改进D为不合格, 即教师基本上没有达到或只有少部分达到评价内容的要求。
4.意见与建议一栏, 请针对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与建议, 尽量不要留空。
用表说明:
1.评价者应根据评价内容的描述对教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2.在你认定的评价等级里打“√”
3.等级说明:A为优秀, 即教师很好的完成了评价内容的要求。B为良好, 即教师较好的完成了评价内容的要求, 但仍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C为合格, 即教师大部分达到了评价内容的要求, 但教学的各环节中有很多地方急需完善和改进D为不合格, 即教师基本上没有达到或只有少部分达到评价内容的要求。
4.意见与建议一栏, 请针对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与建议, 尽量不要留空。
3.1计算方法说明
(1) 各评价一级项目的分值为100x权重, 如教学态度的分值为100×0.3=30分。
(2) 各评价子项目的分值为一级项目分值x权重, 如教学态度中教学纪律的分值为30×0.2=6分。
(3) 最终计算结果为:∑子项目分值X等级系数, 即各子项目的分值乘于相应的等级系数之和 (四个等级对应的系数为A=1.0, B=0.80, C=0.6, D=0.5) 。
3.2评价结果处理
(1) 评价分为学生评与专家 (同行) 评两类, 其中学生评价系数为0.6, 专家评价 (包括领导评价) 系数为0.4。
教师教学质量最终得分=学生评价得分×0.6+专家评价 (包括领导评价) 得分×0.4。
(2) 教师教学质量最终得分为90~100为优秀、80~89.9为良好、60~79.9为合格、6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
总之, 高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 由专门的评价组织机构来组织开展运行。在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指导下, 多元化主体评价体系要开展具体的质量评价工作。最后所得的评价结果经反馈机制送达到评价组织机构, 通过不断的调整多元化主体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规范化运行, 从而保证所得到的评价结果更真实、 更公正、更有实效。
摘要: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促进高校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它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引导教师潜心育人, 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增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关键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杜世强.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4) :126-129.
【高校旅游开发初探-以长沙市高校旅游开发为例】推荐阅读:
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初探——以厦门为例10-13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问题研究10-14
滨海城市的旅游发展,以上海临港新城为例09-24
长沙市农家乐旅游SWOT分析及其营销对策08-26
南岳衡山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初探11-30
以特色打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11-17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旅游英语教学改革10-19
以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