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精神实例(精选8篇)
1.爱国主义精神实例 篇一
GRE填空500题精选难点题型实例解析:为提高长期效率集中精神
题目
The subjects who are engaged in multi-tasks often ___ deterioration in their performance over time, and therefore the need to concentrate can apparently enhance long-term efficiency.
A. elicited
B. anticipated
C. noticed
D. displayed
E. evaded
正确答案
C
题目解析
原句翻译:参与多任务实验的对象一段时间后通常注意到自己的表现变差,所以为了提高长期效率,集中精神显然是必要的。
词汇含义
elicit 引出、诱出(潜在的情绪、反应、信息等),(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果等)
anticipate 预感,期待,抢先于(某人、某物)进行某种行动,使提前发生
display 呈现,呈递,证明,表明,(计算机)显示
evade 躲避、躲开(人或物),逃避(责任等),回避(问题等)
不选 display,因为它有某种 “主动表现以谋利” 的意味。
GRE填空题题型讲解系列:因果关系
一.概述
GRE填空的解题原则就是根据逻辑关系对原文信息进行重复,包括同义重复和反义重复。举个简单例子来说:
例一:小王有个___________样的名声,因为他不能容忍文章里的任何小错误。
A. 坏的
B. 讨人厌的
C. 勤奋的
D. 敬业的
E. 吹毛求疵的
这个例子里的逻辑关系是因为所以这种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同义重复关系,所以空格需要填入的是“因为”里面的内容,而不是根据我们对小王这个人的了解根据常识或者个人主观判断来填空。因为里面说他不能容易“任何”“小”错误,说明小王这个人对细节特别的苛求,所以选E选择,吹毛求疵的,一点小毛病都挑,同义重复。
再举一个反义重复的例子:
例二:虽然小王做过很多好事,但是大家认为他是__________人。
A.好
B.不好的
C.讨厌的
D.愤世嫉俗的
E.乐于助人的
这道题里面的逻辑词是“虽然”和“但是”,这种逻辑关系,前后取反,前面做过好事,后面应该是不是好人这种意思,所以选B。
二.GRE填空的做题步骤
1. 找到句子里面与空格相关的逻辑关系词
2. 找到空格重复原文的点
3. 根据逻辑关系词,判断是对所重复的原文的点取同义词还是反义词填进去
4. 已经对空格意思心中有数,再去对应选项,而不是开始就把选项代入空格,根据所谓的语感或者常识或者推论来填空格,这一点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这一单元,我们重点讨论因果关系题型
因果关系逻辑词是下列类似词汇:
1.since,as,in that,for
2.result,thus,therefore,consequent,thereby,hence,so
3.lead to,due to,so...that,too...to
4. by,to do
例题:
1. Famous among job seekers for its________, the company, quite apart from generous salaries, bestowed on its executives annual bonuses and such________as low-interest home mortgages and company cars.
A) magnanimity…reparations
B) inventiveness…benefits
C) largesse…perquisites
D) discernment…prerogatives
E) altruism…credits
解析:我们发现,和第二个空格有关系的逻辑词是and,第二个空格填入的是原文的annual bonuse 此题不仅涉及到并列关系,这个词是年终分红的意思,第二个空格也填入给钱给分之类的词,符合条件的是B和C选项。第一个空,famous for,由于....而著名,有因果关系,这个公司后面有什么特点,那它就在找工作的人当中以什么著名。后面说的是除了有generous salaries慷慨的工资,还有年终分红以及低息房屋贷款和公司配车,所以,这个公司一定是以给钱给福利著名。B选项第一个空是发明创造的意思,与给钱没有关系,C选项第一个空largesse是慷慨大方的意思,合理。所以此题正确选项为C。此题不仅涉及并列关系而且涉及到因果关系,这种混合关系在GRE填空里是非常常见的,这里我们为了说明各种题型,才分解成并列关系因果关系等进行讲解,最后的真题讲解系列,我们会把各种题型更复杂地综合在一起进行讲解,敬请期待。
2. Many of the earliest colonial houses that are still standing have been so modified and enlarged that the ______ design is no longer ______ .
A) pertinent...relevant
B) intended...necessary
C) embellished...attractive
D) Appropriate...applicable
E) initial...discernible
解析:本题逻辑词是so...that,因果关系。结果that后面的整个成分可以看成一个整体,与so后面的内容发生同义重复。So后面说modified and enlarged,被修改并扩大,后面两个空填进去整体要体现修改扩大。E选项,最初的设计不再能被分辩出来,符合这个因果关系。
3. Broadway audiences have become inured to ______ and so ______ to be pleased as to make their ready ovations meaningless as an indicator of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ion before them.
A) sentimentality...reluctant
B) condescension...disinclined
C) histrionics...unlikely
D) cleverness...eager
E) Mediocrity...desperate
此题因果关系逻辑词还是so...as to, 也是如此....以至于...,因果关系。As to后面是结果,结果里面说make their ready ovations meaningless as an indicator of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ion before them,使得已经准备好的喝彩对于评价眼前表扬的节目质量没有意义,说明这些人无论节目表演好坏,都给掌声,那么第二个空格要体现这个意思。ABC都是负面的,不愿意给掌声,不符合逻辑关系。D选项eager,是渴望的意思,可以候选。E选项desperate这个词很有意思,它可以表示绝望的,也可以表示极度渴望的,取后面的意思,此选项也可以候选。第一个空由于and并列关系,and后面体现容易被取悦,那么and之前是习惯于D选项的clever聪明还是E选项的mediocre平庸呢?当然是习惯了坏的东西,才会无论表演好坏都给掌声。所以,最后此题选E选项。
GRE填空题题型讲解系列:直接重复关系
一.概述
GRE填空的解题原则就是根据逻辑关系对原文信息进行重复,包括同义重复和反义重复。举个简单例子来说:
例一:小王有个___________样的名声,因为他不能容忍文章里的任何小错误。
A. 坏的
B. 讨人厌的
C. 勤奋的
D. 敬业的
E. 吹毛求疵的
这个例子里的逻辑关系是因为所以这种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同义重复关系,所以空格需要填入的是“因为”里面的内容,而不是根据我们对小王这个人的了解根据常识或者个人主观判断来填空。因为里面说他不能容易“任何”“小”错误,说明小王这个人对细节特别的苛求,所以选E选择,吹毛求疵的,一点小毛病都挑,同义重复。
再举一个反义重复的例子:
例二:虽然小王做过很多好事,但是大家认为他是__________人。
A.好
B.不好的
C.讨厌的
D.愤世嫉俗的
E.乐于助人的
这道题里面的逻辑词是“虽然”和“但是”,这种逻辑关系,前后取反,前面做过好事,后面应该是不是好人这种意思,所以选B。
二.GRE填空的做题步骤
1. 找到句子里面与空格相关的逻辑关系词
2. 找到空格重复原文的点
3. 根据逻辑关系词,判断是对所重复的原文的点取同义词还是反义词填进去
4. 已经对空格意思心中有数,再去对应选项,而不是开始就把选项代入空格,根据所谓的语感或者常识或者推论来填空格,这一点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这一单元,我们重点讨论直接重复关系:这种关系体现某些谓语动词比如reflect/mirror/become/indicate/be/suggest/afford/provide/maintain/continue等词,那么主语和宾语是同义重复关系;如果是谓语部分给空格,则根据主语和宾语关系判断谓语动词是等号还是不等号关系。
例题:
1. The disjunction between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at stress independence and individuality and those that emphasize obedience to rules and cooperation with others reflects a________that arises from the values on which these objectives are based.
A) conflict
B) redundancy
C) gain
D) predictability
E) Wisdom
解析:此题主语是disjunction,谓语动词是reflects,那么前面有什么特点,就反应出什么,disjunction是矛盾的意思,反应出的宾语也就是空格,也是矛盾的意思,所以直接选择A选项,大大缩短了阅读以及做题时间。
2. Scholars’ sense of the uniqueness of the central concept of the state at the time when political science became an academic field quite naturally led to striving for a correspondingly________mode of study.
A) thorough
B) distinctive
C) dependable
D) scientific
E) Dynamic
解析:此题主语Scholars’ sense of the uniqueness ,独特性的感觉,谓语动词是lead to, 导致,前后因果关系同义重复,所以把独特性感觉填入宾语的空格位置,所以选B选项,独特的。
3. Once a duckling has identified a parent, the instinctive bond becomes a powerful_________for additional learning since, by________the parent, the duckling can acquire further information that is not genetically transmitted.
A) impulse…surpassing
B) referent…recognizing
C) force…acknowledging
D) inspiration…emulating
E) channel…mimicking
解析:此题找到动词为become,主语bond,宾语填入bond这个词的意思,E选项channel沟渠,有联系纽带的意思。所以选E。我们再从第二个空格着手分析一下这个题。By是因果关系逻辑词,By的内容是原因方式,结果部分是acquire further information that is not genetically transmitted,获取遗传以外的信息,那么E和D选项模仿自己的父母,可以做到这一点,结合第一个空格考虑,最后也选E选项。
4. The techniques now available to livestock breeders will continue to be________, but will probably be_______by new ones under development.
A) fruitful…reversed
B) refined…upgraded
C) inconvenient…reassessed
D) used…supplemented
E) harmless…improved
解析:此题找的动词是continue,主语是The techniques now available to livestock breeders,可获得的技术将会继续怎么样,空格填入available可获得,所以选D。
2.爱国主义精神实例 篇二
“问题本位”即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所进行的活动, 突出地表现为教育研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反应。在教育实践中, 区别于早先的“学科本位”思想, 问题本位教学是以问题统领整个教学过程, 正确引导, 激发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感悟等, 让学生在问题中成长。问题本位研究实施标志着教育研究价值取向的转移, 也是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形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 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在教学环节中包含有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 并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可见, 教学实践中以创设问题情境为核心, 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教师启发引导为手段, 有利于新课标“学生为课堂主体”目标的实现, 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本文以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 第4 章第一节《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实验教学设计为例, 初探两种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二、《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实验教学设计
(一) 教材地位及学情分析
本实验是全书倡导探究性学习、发展探究能力的重要素材, 同时透彻理解本实验现象所揭本质, 有利于学生掌握物质跨膜运输实例, 为接下来的“跨膜方式”学习奠定基础。从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出发, 应将实验放在第一课时效果更好———从学生动手实验认识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现象开始, 通过自主探究明白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变化原因进而获得“渗透作用”的概念, 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二) 教学三维目标
传统实验教学方式很难达到三维目标, 即使对知识目标达成情况而言, 也较生硬、效果差。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 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根据自身经验质疑问难, 最终更新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实现三维目标。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实验重点在于学生能掌握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并熟悉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难点在于如何培养学生从现象提出问题及作出假设的能力, 并设计实验。为了突出重点, 以生活现象展现, 引导学生由个体思考到细胞, 按照探究的科学常规思路展开自主学习, 从而突破“培养科学研究素养和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难点。
(四) 教学策略
采用范例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及小组合作学习法。
(五) 教学过程实施及意图
1.创建问题情境进行导入。
以生活中常见的蔬菜吸水与吸水现象开始, 依次展示渗透装置液面变化现象、醋泡鸡蛋失水现象, 依据“生活联系科学”及“个体深入细胞”主线促进学生开启思维的大门。给学生向正确角度思考的素材, 获取“细胞、水运输、形态、活性”等标签性词语, 利于学生提出问题。
2.学生提问。
3.据问引导学生确定课题题目。
一方面教师通过精讲, 引导学生放眼于细胞并认识原生质层结构, 回忆细胞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建立起学生进行探究的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 通过设立的三个问题, 将导入中“植物宏观上的吸水与失水变化”深入到细胞, 帮助学生围绕“植物细胞”主题, 确定探究的课题、明确小组任务。
4.小组讨论并分享方案。
由于学生对问题的自主探究程度不尽相同, 故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时要参与到其中。该环节是本节课最难进行的部分———一方面教师要克服心中“评判正误”的习惯, 另一方面要短时间内实现小组协作学习从而使学习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被整个群体所共享, 既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教学技巧等基本功、保持学生的兴奋度, 也需要学生具有合作精神、合理分工的能力。
5.进行实验。
6.实验过程及结果分享交流。
通过共享, 实现自主学习效应最大化。对之前所提问题进行解释, 是问题本位教学对探究性认识过程的关注。
7.总结构建知识。
通过以上环节, 学生在本组课题结果及听取他组汇报后, 已能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根据水的运输引出渗透作用的概念从而完成了意义构建, 这样做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六) 教学反思
学生合作与表达能力的缺乏, 要求教师在课前指导学生分组并安排组内分工, 利于小组探究的高效推进。教学目标不是教学的起点, 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才是设计的开端。整个教学设计包括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或是教师辅导等环节, 均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 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 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总结
在生物教学中, 既要有自身学科特点体现, 也要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 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出现“学生要学”的良好局面。教学行为的实施, 遵循了人的认知规律, 就会构建和谐的课堂, 这是我们国家培养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 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摘要:“问题本位”教学与“建构主义”理论都遵循人性发展的规律, 当教学行为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设计, 才能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教师承担“指示牌”的作用, 引导学生以问题为思维的动力, 为解决问题而自主探究, 在其过程中, 学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进而实现意义建构, 达到教育对生物学科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精神的要求。
关键词:生物,问题,建构,教学
参考文献
[1]牟久喜.“问题本位”教学初探[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09.09:48-49
[2]杜晓利.教育研究价值取向重心的转移:从“学科本位”到“问题本位”——以《哈佛教育评论》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23:7-11
[3]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7.05:74-81
[4]钟毅平, 叶茂林主编.认知心理学高级教程[M].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0
3.爱国主义与批判精神 篇三
一、毛泽东一生“神交”屈原
根据现有的资料,毛泽东一生数十次提及屈原或征引《离骚》以及其他《楚辞》作家的事迹、思想和作品,相对而言最集中的两个时期分别是其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以及建国后的1951至1972年间。1913年10月至12月间,毛泽东在自己的学习笔记(自名为“讲堂录”)中,抄写了屈原的《离骚》和《九歌》的全文,并为《离骚》的每一段撰写了简短的内容提要。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时,并没有开设与《离骚》和《楚辞》有关的课程,可见毛泽东是出于个人爱好自学这些篇目的。1915年5月,毛泽东与罗章龙第一次相见,地点选在长沙的定王台。两人畅谈两三个小时,内容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直到宇宙、人生观等,涉及十分广泛。据罗章龙后来回忆,当时他们都对《离骚》感兴趣。关于这次相见,罗章龙还写诗纪念:“策喜长沙赋,骚怀楚屈平。风流期共赏,同证此时情。”这首诗借高才的贾谊和屈原描绘二人当时的“书生意气”和一拍即合的惊喜。而在三年后的1918年,毛泽东送别即将前往日本的罗章龙时,再一次提及屈原,以“年少峥嵘屈贾才”诗句赠别东行的罗氏,可见二人对屈原的喜爱和景仰之情。建国后,毛泽东更是多次称道屈原和他的《离骚》。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次:1951年7月,毛泽东邀请老朋友周世钊、蒋竹如到中南海,在交谈中多次称赞《离骚》“有一读的价值”;1957年,他请身边工作的几位同志把各种版本的《楚辞》和屈原著作50余种收集来,在这段时间里集中阅读了这些书;1958年1月12日,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今晚又读了一遍《离骚》,有所领会,心中喜悦”;1958年3月中央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在提倡干部要讲真话时说,屈原是敢讲真话的人,敢为原则而斗争;这年的8月16日,毛泽东在评论中国古代教育的人民性时,称赞了屈原批判君恶;1959年8月,毛泽东评价枚乘《七发》时说,“骚体是具有民主色彩的”,而骚体作家中,“屈原高据上游”。1958年的12月24日,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相关章节时再一次提到了屈原,说:屈原如果继续做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而正是因为开除“官籍”、“下放劳动”,屈原才有可能接近社会生活,才有可能产生像《离骚》这样好的文学作品,因为知识都是经过困难、经过挫折得来的。毛泽东在1959年、1961年还两次要《楚辞》,还特别指明要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的宋版《楚辞集注》。有学者考证,屈原还是唯一两次获得毛泽东诗赞的历史人物,一次是前文提到的“年少峥嵘屈贾才”,另外一次,也是毛泽东对屈原着墨最多、最集中的一次,就是1961年9月毛泽东作的《七绝·屈原》。
除了向当时各界友人和党内同志推荐《离骚》等之外,毛泽东还多次在国际场合推介屈原的形象和《楚辞》,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屈原文化的弘扬者。毛泽东第一次与外国人谈及屈原,有记载的是1949年12月6日,这一天他在去苏联的火车上对苏联汉学家费德林称赞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他说:“屈原生活过的地方我相当熟悉,也是我的家乡么。所以我们对屈原,对他的遭遇和悲剧特别有感受。我们是这位天才诗人的后代,我们对他的感情特别深。”接着指出屈原“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1954年10月26日,毛泽东在会见印度总理尼赫鲁时,引用了屈原《九歌》中的“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一句。而毛泽东向他人推荐屈原的作品以及《楚辞》,最令人称道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是1972年赠送《楚辞集注》给当时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则更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佳话。
毛泽东在人格、精神、思想、作品等多个方面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屈原的影响,毛泽东的“屈原情结”展现了多方面的丰富内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追思屈原,更多的是景仰屈原飘逸高蹈的才华,钦佩其拳拳报国之情。建国后毛泽东称述屈原见诸记载的更多,《离骚》以及由此发端的《楚辞》在毛泽东的话语系统中显然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经常为毛泽东所多次征引、灵活化用,借以表达某些“弦外之音”。而屈原也成为毛泽东心中的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在毛泽东的精神世界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毛泽东一生神交屈原,屈原的诗词影响着毛泽东的创作,屈原的思想启发着毛泽东的斗争,而屈原的人格更是深深沁人毛泽东的生命。
二、辞赋创作和人格情操一一毛泽东“屈原情结”的两个维度
毛泽东一生喜爱《离骚》,也终生景仰屈原。屈原的作品为毛泽东的创作提供了无穷的灵感,而屈原矢志不渝、堅贞不屈、勇于批判的伟大精神则在更深的层次引发着毛泽东内心的强烈共鸣。可以说,毛泽东的“屈原情结”即表现在这两个大的方面:屈原是毛泽东诗词创作上的重要灵感源泉;富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屈原是毛泽东人格上的不朽楷模。下面就着重从这两个方面作一讨论。
(一)屈原的文学创作对毛泽东诗词的影响
屈原是古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与《诗经》作为现实主义的源头并列,屈原的《离骚》和《九歌》等作品被认为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楚辞》说:
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然其影响于后来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不到潇湘岂有诗”,其中的原因则正如王国维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一文中所写的:
南人想象力之伟大丰富,胜于北人远甚。彼等巧于比类,而善于滑稽。故言大则有若北溟之鱼,言小则有蜗角之国;语久则大椿冥灵,语短则蟪蛄朝菌;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汾水之阳,四子独往。此种想象决不能由北方文学中发现之。......夫儿童想象力之活泼,此人人公认之事实也。......则南人之富于想象,亦自然之势也。此南方文学中之诗歌的特质之优于北方文学者也。
楚地奇幻瑰丽的山川风物、奇谲神秘的神话传说和热情奔放、自由无羁的民间歌谣,激发了屈原驰骋不羁的想象。屈原为神话传说中的鬼神形象和瑰丽的自然景物赋予独特的思想内涵,构造了一个充满香草、美人、鬼神、龙凤的意象世界,形成了一种迥异于北方作品的飘逸奇幻的浪漫主义风格。屈原的作品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的一个重要的源头,在毛泽东诗词中,有不少典故、意象、句式等都脱胎于《离骚》等屈原的作品。例如,毛泽东1957年5月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就是充满了浪漫奇幻色彩的篇章: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飚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人间的烈士化作轻盈的杨柳飞向浩渺的夜空,月宫中的吴刚捧出清甜的桂花酒招待他们,嫦娥则为烈士们翩翩起舞。与上面这首词相似,1961年创作的七律《答友人》中,毛泽东不仅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而且部分意象也直接取材自《离骚》、《九歌》等: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廊,芙蓉国里尽朝晖。
毛泽东这首描写自己家乡湖南的诗,化用了屈原《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中的神女下凡的故事,一些词句有着明显的相似性。同时,毛泽东还将湖湘大地上的美景和瑰丽奇绝的神话故事赋予时代内涵:昔日的女神身着红霞乘风而下,看到的是一片全新的景象:洞庭湖水涌起波浪,人民迎来了解放,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投入了新家园的建设,这片古老大地上泛起灿烂的朝霞,似乎荡漾起无尽的歌声。
屈原的作品在形式上是浪漫主义的,但是其思想内容则具有高度的历史感和现实性。屈原借香草、美人自比,借以批判郑袖、靳尚等人的奸佞和楚怀王的昏庸;他叩问鬼神、苍穹,凸显着一种追求极致真理、独立不迁的超迈品格。屈原以超越现实的笔触批判现实,以笼罩历史的高度反思历史,这种方法也被毛泽东广泛运用。作于1949年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毛泽东为了打消柳亚子的疑虑,劝他留在北京,共商国是,借东汉隐士严光的故事作比:“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1954年的《浪淘沙·北戴河》则思接千载,借曹操《观沧海》感叹世事变迁、抒发慷慨的革命豪情:“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1959年6月的《七律·登庐山》则以陶渊明寄寓自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横槊赋诗”的曹操、归隐垂钓的严光、向往“世外桃源”的陶渊明等人物形象都为毛泽东所纵横驱遣,用以表达全新的思想境界,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历史人物更助毛泽东着眼现实、思接千载,最终铸就不朽的辞章。
毛泽东的诗词不仅在素材、意象和意境上大量吸收、借用屈原的作品,而且在方法上也充分通过极其夸张的形象塑造、色彩绚丽的景色描摹、极富戏剧性的历史典故和神话叙述来营造天马行空的神奇境界,并且都创造性地将这些意象和意境进行艺术加工,赋予它们更加深沉的现实内涵,赋予其鲜活的时代精神。不能不说,屈原的作品对毛泽东是有深刻影响的。
(二)屈原的人格情操对毛泽东的影响
据《史记》记载,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曾担任左徒、三阊大夫等官职,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向往一种君惠臣忠、百姓和乐的“美政”。在外交上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合纵抗秦。然而楚怀王信用佞臣,不但不接受屈原的意见,反而逐漸疏远了他,秦楚结好后,屈原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由北到南的流放生涯。屈原被放逐期间,楚怀王被秦国诱捕,并被囚禁,死在秦国。“信而见疑,忠而被镑”的屈原目睹楚国江河日下,逐渐绝望,写下了不朽的《离骚》,揭露以楚怀王为首的贵族集团的腐朽,抒发自己遭谗被疏的痛苦愤懑,宣示他对“美政”的追求。数年后,秦军南下攻陷楚国国都,悲愤交加的屈原只得以死明志,同年五月初五自沉于波涛汹涌的汨罗江中。
两千多年来,屈原被赋予了太多的文化内涵,早己成为爱国主义、理想主义、正直人格、忧患意识和坚韧信念的化身。屈原的人格情操对毛泽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屈原终生坚持美政理想,坚持一种“独立不迁”的伟大精神,宁可牺牲生命也绝不丧失原则和气节,这些精神都能够在毛泽东的生命历程中找到契合点,体现在毛泽东的言行举止、政治思想和内政外交的丰富实践中,正是这些思想精髓构成了毛泽东“屈原情结”的中心内容。而在这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当属爱国主义和批判精神,这是毛泽东对屈原的人格精神产生共鸣最为强烈的方面。
1.爱国主义是毛泽东“屈原情结”的重要方面
毛泽东和与他同辈的热血青年,面对国家的危亡,常常追慕屈原的爱国意识和忧患意识。1921年,毛泽东曾为自己的好友易白沙写过一副挽联:“无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愤死,我为民国前途哭;去年追悼陈公,今年追悼易公,其奈长沙后进何”。起因是,易白沙只身赴京刺杀北洋政府首脑失败,后南下面见孙中山,提出“组队赴北方杀贼”而遭婉拒,他悲愤不己,选在屈原投江的日子渡船赴明代名儒陈献章故乡新会县陈村蹈海自杀,以死报国,以图唤起民众,时年35岁。选在屈原沉江的日子蹈海而死,显然有明确的寓意在其中。毛泽东所写挽联中的“陈公”就是写下著名的《警世钟》的陈天华,陈天华也是为激励国内外青年学子而在日本蹈海自杀的,与易白沙相似。由此我们可以想见,毛泽东以及与他同时代的热血青年们,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影响程度之深之大。
1949年,毛泽东在在出访苏联的途中,与著名汉学家费德林谈话时说: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无私无畏、勇敢高尚”的“伟大的爱国者”,这是毛泽东对历史人物的极高的评价了,而爱国主义就是毛泽东此时对屈原最景仰之处。
2.批判精神是毛泽东“屈原情结”的集中体现
1961年9月,毛泽东写下了《七绝·屈原》:“屈原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专门作诗称颂屈原作《离骚》这种“匕首投枪”式的批判精神、战斗精神,足见毛泽东对屈原在这方面的特质体认之深,可以说,批判精神就是毛泽东的“屈原情结”的集中体现。
作为楚国宗室,“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屈原一度受到楚王的重用,《史记》记载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然而昏庸的楚王受到郑袖、靳尚等人的挑拨后疏远了屈原,并最后将其流放。《离骚》就是在流放时期写就的,“离骚者,犹罹忧也”,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镑,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离骚》的主要思想内容就是抒发自己在“信而见疑、忠而被镑”之时的苦恼和对奸佞小人的痛恨和批判。建国后,毛泽东征引屈原的诗句或提及屈原以及《楚辭》学派的其他学者最为频繁的一段时间是1958至1961年,且内容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毛泽东对屈原的人格情操怀有深刻的共鸣,一个集中的体现就在于钦佩、赞赏他的批判、战斗的精神。
1958年8月16日,毛泽东审阅陆定一的文章《教育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篇文章认为,办教育要坚持群众路线,要全面,要和劳动相结合,那些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深入群众进行劳动实践的观点,是资产阶级的教育路线。毛泽东对这篇文章的观点表示赞赏,并且写下批语,说中国古代的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并特别提到了屈原“批判君恶”属于那些虽然自己没有教育专著但却以自己的作品和思想间接地影响了中国教育史的人之一。联系屈原的生平活动不难理解,这里毛泽东指出的“人民性”的表现就是“批判君恶”抽象地讲实际上就是对统治阶级的昏庸和腐朽无情地进行批判。正如1953年文艺家黄药眠所说的:“屈诗是具有人民性的”因为屈原是统治阶级当中“经过分化没落下来的”“受排挤的阶层”“是处于没落和崩溃当中”而“作家为了想挽救这个统治,对这些腐朽荒淫的生活加以无情的暴露”“在他长期地和人民生活在一起的过程中,他也逐渐感染了人民的情绪,因而表现了他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嘲笑”,因而“在客观上代表了人民的若干利益”,表现出了他的人民性。嘲在毛泽东心目中,屈原实际上是作为统治者当中的一员批判统治阶层中的昏庸腐朽者的,这就是他的思想和作品的“人民性”的具体体现。
1959年12月24日,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相关章节时再一次提到了屈原,并且专门讲他“下放劳动”的事。毛泽东说:屈原如果继续做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而正是因为开除“官籍”“下放劳动”,才有可能接近社会生活,才有可能产生像《离骚》这样好的文学作品,因为知识都是经过困难、经过挫折得来的。毛泽东认为,与“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相反,不少官僚身居高位,他们的智慧并不能够和自己的社会地位相称,因为“聪明人往往出于地位低、被人看不起、受过侮辱的人中,社会主义社会中也不例外”嘲这种议论显然又是借屈原的人生经历对自己心目中那些脱离群众、不了解实情、“智慧不能够和社会地位相称”的官僚主义者提出的尖锐批评。
在针对国内形势借古讽今的同时,毛泽东还在诗中将屈原塑造成一个富有批判精神的斗士,用以表达他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思考。作于1961年9月的《七绝·屈原》,以“手中握有杀人刀”描述屈原,一般就被认为是毛泽东借屈原比喻中共产党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以“刀子”比喻某种政治路线,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打过类似的比方:“我看有两把刀子,一把是列宁,一把是斯大林。现在,斯大林这把刀子,俄国人丢了。哥穆尔卡、匈牙利的一些人就拿起这把刀子杀苏联,反所谓斯大林主义。”他还说:“列宁这把刀子是不是也被苏联一些领导人丢掉一些呢?我看也丢掉相当多了。十月革命还灵不灵?还可不可以作为各国的模范?”斯大林和列宁分别代表着无产阶级专政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十月革命道路”,而正是1956年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否定了斯大林,丢掉了这把“刀子”“哥穆尔卡、匈牙利的一些人”才开始“拿起这把刀子杀苏联”,制造了一系列动摇社会主义阵营的大事件。1961年正值中国与当时国际社会的东西两大阵营关系均十分紧张的时期,一方面中国“一边倒”,尚未与西方世界改善关系,另一方面中苏关系恶化等一系列事件也使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处于相对孤立的艰难位置。向往“美政”的屈原,手中紧握《离骚》这个用以批判楚怀王和佞臣集团的“杀人刀”,然而却身被佞臣之害而十分孤立、壮志难酬,这种“艾萧太盛椒兰少”的处境刚好被诗人毛泽东借用,一方面是毛泽东感叹屈原的悲剧性,另一方面也是针对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有感而发。
4.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篇四
教学对象:高二(17)班学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爱国与责任的关系。
2、明白爱国就是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爱国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
明白爱国就是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亮点:
1、班会利用多媒体铺垫渲染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2、学生参与度高,学生搜集资料和积极准备的过程体现了班会的教育特点——过程教育。
3、班会环节清晰,过程紧凑流畅。设计思路:
我是以爱国与责任的关系为线索,我设计了这次主题班会。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凸显班级的自主管理的能力。希望通过本次班会的举办,既使班级的自主管理能力得到了提高,也使每一个同学的主体作用得到或多或少的展现,使他们的团队意识得以加强,使学生的归属感加强;尤其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想经历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
课前准备:
1、确立班会主题,召开全班商讨会,研究具体环节。
2、确定讨论内容和节目内容,并挑选出主持人。
3、主持人写串联词,学生配合班主任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程序:
1、全体起立,奏国歌。
2、男女主持人主持。
3、学生发言讨论“我们高中生应该怎样去爱国?”
4、班主任老师作班会总结。
5、学生合唱《歌唱祖国》。
6、主持人宣布主题班会结束。教学过程:
主持人展示一些材料,以激起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一、名言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3、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肯尼迪)
4、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二、我们作为学生怎样爱国
1、爱国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本世纪初的青年爱国,是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浪潮中。
三、四十年代的青年爱国,是进行抗日救国的斗争。五十年代的青年爱国,是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九十年代的青年学生,正处在和平年代,祖国又正在日益强盛起来,我们该怎样表现我们的爱国热情呢?(提问)
2、学生讨论回答
3、我相信同学们都有一颗爱国心。但是,我在校园里、教室里,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乱扔垃圾;教室里的灯、风扇有时没人关;班级轮值没有做到位,公地没有及时打扫等;----,看到这些现象与行为,我真的怀疑某些同学的爱国心。也许有同学会说,老师是不是太绝对了,地上的废纸与爱国有关系吗?
4、眼前的事你都不做,还能为未来服务吗?眼前的责你都不负,能为未来负责吗?水、电都是国家的宝贵资源,现在对浪费国家水电的行为不闻不问,将来能为国家节省资源与财富吗?
5、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当亚运会在日本广岛结束的时候,六万人的会场上竟没有一张废纸,全世界的报纸都登文惊叹:“可怕的日本民族!”就因为没有一张废纸。
6、我们集会以后是怎样的呢?
7、学生讨论回答
8、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1)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与行为(板书)
提问:我们班组成已有二个月时间,同学们都对我们班上的情况有所了解,请同学们对我们班的情况作一个客观的评价,看哪些方面做得不够。2)学生问答
3)这些都是谁的责任?老师的?班干部的?值日生的?对?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因此,班级搞不好,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为此而深深自责。
4)国家不强盛,是谁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含义就在此。我们中国人有一个最坏的毛病就是喜欢把责任推出去,而不是扛起来。前面应该这样理解“匹夫有责”,也就是每个人都有责任。“匹夫有责”的正确理解应该是“我有责任”,是“我的责任”,这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如果我们每位同学都这样想:班级搞不好,是我的责任;学校秩序不好,是我的责任;国家教育办不好,是我的责任;国家不强盛,是我的责任;人人都能主动负责,天下哪有不兴盛的国家,哪有不团结的团体。因此,我们爱国的第二步就是:
2.培养强烈的责任感(板书)
1)同学们可能还有一丝不服气,国家不强盛,怎么是我的责任?我还这么小。
是的,就算你们对过去没有责任,那么你们对国家的未来有没有责任?国家如果在三十年以后仍然不强盛,你有没有责任?因为要承担起对未来的重任,现在就要学好本领,因此,读书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而求学问,你现在读好书,就是对未来负责。
2)有的同学学习凭兴趣,喜欢这门课,就多花点时间看看,不喜欢那门课,就放弃;喜欢这个老师讲课,就有兴趣学好这门课,不喜欢那个老师讲课,就不听他讲课。读书是责任,不是兴趣,要在责任中找到兴趣,而不能以兴趣代替责任。
3)一个人做事,要先做自己应该要做的事,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就是责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民族负责,这才是真正的爱国。
4)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中国的主人,就要承担主人翁的责任,要对整个国家、全体人民负责,贡献我们的才智,我们的一切,是作主人的天职,也说是要奉献。
3、为国家为人民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1)这是一个人爱国的最高体现。只有对祖国人民怀有深厚感情的人,只有对国家的前途命运,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才会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而毫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毫不在乎自己所受的种种委屈和打击,一如既往,一往情深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2)邓小平曾三次被打倒,却又三次站起来,一如既往地为国家忘我工作,终于达到了他人生的最高峰。是什么力量使他如此坚强,成为“打不倒的小个子”?是他对祖国对人民深情的爱。3)清朝皇室封皇妃是用金册刻写的,每页重16两黄金,可现在,谁还记得那些妃嫔们的姓名?
三、学习先人,立志成为国家社会的栋梁之才
1、青史上留名的,是那些为国家为民族奉献了自己一生的人。他们在为国家人民无私奉献的同时,个人也达到了人生事业的颠峰,实现了个人的光辉前途。还有哪一种前途,哪一种出息比青史留名更辉煌呢?我希望我班同学将来也有这样的出息,这样的前途,这样的辉煌。
2、让我们在歌声中为我们的祖国祝福。
3、(放录音,有关歌颂祖国的歌)
四、学生发言: 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去爱国?
五、班主任发言: 爱国主义教育是今天我们班会的主题,回顾历史是为了通过纪念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我们班召开这次主题班会的动因.中学生要真正爱国,弘扬民族精神,就要好好学习,用正确的方式去爱国,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要坚持科学理性的思维,表达情绪要“冷静、理智、合法、有序”,要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要有大国的胸襟,正确认识日本,学习他们的长处,并为我所用。应将爱国热情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抓住当前宝贵的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我认为作为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用正确的方式去热爱祖国,要增强法制观念。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5.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篇五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而爱国主义正是一个民族的魂,民族的根,是民族凝聚力量之所在,创新力量之源泉,是民族繁衍、生息、发展的命脉。
60年前,毛泽东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自此,中华民族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这种爱国热情,激励着中华儿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一路前行。回顾这60年的光辉历程,可以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态度。它包含了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的自豪感;对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的强烈愿望;对祖国其他同胞的强烈认同感。在我国现阶段,它包含了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人民政府、维护祖国统一等内容。
爱国主义之所以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民族精神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民族认同意识和心理归宿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有很多的事例可以说明这点。在古代,有苏武牧羊、张謇出使西域,虽然他们历经坎坷,但是心始终归属于中华民族,这实际上就是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在现代,很多的海外华侨、华人,特别是老年人,都希望回到祖国,叶落归根,就是因为对民族的认同。有了民族认同意识,必然形成民族精神,它也是一种护卫民族尊严和民族利益的持久的激情,特别是当民族利益和尊严受到威胁、侵害的时候,这种激情往往会非常强烈。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不惜牺牲性命、付出自己的一切,这实际上就是一种非常深沉的爱国激情,比如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正气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中,也有无数为捍卫民族利益而付出生命代价的英雄。
(二)民族精神是民族内部能够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一种价值取向
由于民族存在认同意识,所以在民族内部,大家都是同胞,都是兄弟姐妹。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所组成的大家庭,尽管如此,在遇到各种困难,特别是危难的时候,各民族在民族内部都可以形成一种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意识,比如2008年的四川抗震救灾。当一个地方遇到灾难的时候,各地会自动、自发地产生一种冲动、一种激情,会自觉自愿地伸出援手。这种援助是无私的,也是非常令人感动的。2008年的抗震救灾,全国各族激发出来的全民爱国热情,激发出来的民族内部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激情,令世界为之感动。这就是爱国主义。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需要在实践中去弘扬。在实践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首先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涵义,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弘扬者和培育者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忠实的继承者。作为一个政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级组织,在党几十年的发展实践中,用自己的行动弘扬和继承了民族精神,在这个过程中,也培育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精神,比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等。当然,每一种精神都包含着非常深刻、非常丰富的内涵。
井冈山精神体现的是坚韧不拔、自强不息、乐观奋发的民族精神。延安精神的含义也非常丰富,很重要的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长征精神就是不怕困难、吃苦耐劳、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大庆精神,就是艰苦创业的精神。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过程中,所培育起来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体现的都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新的表现形式。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行动,赋予了民族精神新的内涵,丰富了民族精神。
第二节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弘扬民族精神,要以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实际工作中体现民族精神。建设小康社会是全民期望能够实现的目标。实现中国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代仁人志士希望能够达成的目标。今天,我国处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阶段,处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当前正处于第三步的第一小步。现在,我国已经有很好的基础,但前面还有更加艰巨的任务,还有很多的困难和考验,比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要汇集十几亿人口的全面,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全面。从这个角度来讲,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要始终发扬精神。
弘扬民族精神,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体现时代特征。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继承优良传统。民族精神本身就是在传统中形成的,要克服现实中的民族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就是对民族传统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把民族传统说的一无是处。民族虚无主义是很不利于继承民族精神的。另外,弘扬民族精神,还要体现时代精神,不要一味固执、傲慢自大,要根据时代进步的要求,大胆地吸收、借鉴别人的优秀成果。弘扬民族精神,要注意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从日常工作做起。
6.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 篇六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现代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现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对自己祖国最深厚、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情感。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贯穿于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渗透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体现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方方面面。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献身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爱国主义还必然表现在维护祖国统一上。任何旨在制造国家分裂、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径,都将遭到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坚决反对。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内涵极为丰富。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团结统一。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具有各个民族和睦相处、友好相待、共赴国难、共渡难关的优良传统。在遥远的古代,我国各族人民就建立了广泛联系,两千多年前就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统一的国家。历史上,虽有分合离乱,但统一的时期远远多于分裂的时期,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历史上涌现的无数抗敌报国的民族英雄为世代所颂扬,卖国求荣为世代所不齿。团结统一的意识,深深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各民族之间荣辱与共,为巩固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爱好和平。中华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我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和合思想,形成了“和为贵”、“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等崇尚和平的理念,培育了热爱和平、宽厚包容、不尚暴力的民族性格。今天,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勤劳勇敢。中华民族从来就是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在谋求生存和发展中形成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勤劳勇敢是兴国立世之本,是兴家立业之宝。“天道酬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仁者必有勇”、“见义勇为”等,是我们民族一直信奉的古训。从古至今,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强不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不懈奋斗精神,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精神,有“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不屈不挠精神,有“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祖宗不足法”的变革求新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爱国主义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是获得全民族高度认同的崇高感情,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一名忠诚的爱国者呢? 一自觉维护祖国利益
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当祖国的领土和主权受到外来侵略时,自觉地担负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当国家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利益。
二知我中华,培育爱国情操。
爱我中华,必先知我中华。爱国志士秋瑾说:但凡爱国之心,人不可不有,若不知本国文字、历史,即不能生爱国之心也。学习历史,知我中华,是升华爱国情感的基础。要学习中华民族建设祖国家园、创造灿烂文明的历史;学习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历史;学习中华民族反对民族分离、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更要学习和了解当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学习历史,就会为祖国的今天而骄傲,为祖国的明天而奋进。今天的中国已不是昨天的中国,我们伟大的祖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国力强盛。跨进2l世纪的中国正如醒狮雄起,巨龙腾飞,生机勃勃。只要我们同心同德、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必将在本世纪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知我中华,还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全面地、辩证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国情。既要从中了解祖国的锦绣河山中激发热爱之情,也要从中认识我国自然条件的一些不足之处增强忧患意识;既要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自豪,又要为中国近代以来的落伍而伤痛,从而转化为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动力。三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国家的繁荣源自于民族团结和领土的完整,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使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和睦,始终是人心所向。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致力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利益和权力;一直致力于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而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更是全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我们当代大学生是促进民族团结、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生力军,要自觉做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模范,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为全面开创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祖国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增强国防意识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永不称霸,永不侵占别国。但是,中华民族也是一个不畏强暴,不容他人侵略的民族。我们秉承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国家统一和发展的目的建立强大、巩固的国防。国防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增强国防观念,心系国家安危,自觉关注国防,了解国防,热爱国防,积极履行国防义务,努力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五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更是一种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当代青年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就必须化爱国之情为报国之行,刻苦学习,锤炼自己,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报国之行。成才是青年人的追求和渴望,也是祖国和时代的需要和呼唤,要科学地确立成才的目标和方向,做祖国现代化需要的人才。
一要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青年要把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具体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同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遵纪守法,有效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二要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立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勤奋学习,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要敢于向已有的科学成果挑战,敢于向未知的新领域进军,勇敢地去实践,去探讨。因为,当代青年是否具有强烈的开拓和创新能力关系到我国科学的兴衰。三要具有健全的心理人格。在对待现实的态度,对国家、对人民有强烈的爱心;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待人生,积极奋发,不消极颓废,不得过且过;对学习,对工作兴趣广泛,求知欲望强烈,勤奋刻苦,有创新精神,有自信心;奋斗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对他人情操高洁,易于合作,有团队精神。四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体魄是人才成功的关键。只有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才能从事紧张的、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才能攀登事业的高峰。健康的体魄在人才成长与成功的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每一个立志成才者,对这一因素决不可忽视。不仅要坚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还要积极参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
动。
7.爱国主义精神实例 篇七
一、问题的提出:资本主义精神何以源起于西方
考察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起源,是《新教伦理》 一书的主旨所在。 韦伯在开篇引言中通过对中西方文明的对比,盛赞了西方在科学、政治体制和文化方面所达到的较高发展程度。 他毫不讳言西方文明所具有的优越性,并明确指出世界文化史的核心问题就是“有节制的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和与之相伴的自由劳动的理性组织形式是如何起源的”问题,即 “西方资产阶级的起源及其特点”。[2](P14)韦伯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对于金钱和利益的追求古已有之, 这是“世间所有时期、所有国家的所有人”都会有的, 人们的活动目的从根本上说无一不是指向利益。 从原初形式来看,这种对于利益的追求与西方资本主义本没有直接关系,但却客观上促使西方最终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通过中西方之间这种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的对比,韦伯顺势提出了问题:在这种获利欲望的驱动之下,为何中国和印度不能同样走上这种西方独有的理性化道路呢? 很显然,各种物质技术、规章制度等都对资本主义的现代形态的出现和发展产生了影响,但从根本上说,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西方文化独特的理性主义”,[2](P16)并把这种“理性主义”视为现代资本主义独有的特征。 韦伯认为这种独特性就体现在: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资本主义对于利益的追求是“有理性的”,2[2](P7-8)正因为这种对理性化的诉求,使得现代资本主义与以往时期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
这一特点的最突出之处就在于理性主义对西方资本主义生活的全面掌控。 在韦伯看来,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就意味着根据这种新的 “经济理性主义”组织的经济活动。 不仅如此,现代资本主义生活的各个部分以及文化的所有领域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这种理性化,理性主义已渗透进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理性主义驱使之下,把赚钱盈利视为人生的终极目的, 同时节制各种非理性的欲望享乐,这就是资本主义精神最具实质性的内涵所在。
韦伯注意到了广泛存在于西欧商界和企业界的新教教徒现象,证实了社会分层与宗教伦理信仰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他通过考察发现,天主教徒和新教教徒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同类型和在现代工业里的不同身份是由生活和居住环境中的宗教因素潜移默化所造成的。 此外,根据宗教少数派群体在社会不同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他认为对于经济行为的影响因素而言,宗教信仰的内在精神特质比外在的历史政治环境更为重要,这就强化了宗教因素对于一定群体的行为的影响作用。 对于新教教徒身上所具有的这种“全力以赴的精神、积极进取的精神或者其他不管怎么称呼的精神”,韦伯认为,“这些精神的觉醒都倾向归功于新教教义”。[2](P37)
韦伯所言的“这些精神”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精神。 但是,在资本主义生成的过程中,追求财富的内在动力并没有与获有财富而尽情享受现世生活相结合,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现象。 韦伯认为, 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新教的理性伦理观念密切相关, 尤其是与加尔文宗的伦理道德观念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新教伦理的“天职”观和预定救赎论对于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的亲和性。 在以后的篇章中,韦伯对这些新教伦理观念作了历史的逻辑的的考察,以求说明资本主义精神与这种独特的理性伦理之间的关系。
二、路德“天职”观:时代价值与局限
(一)“天职”概念的缘起
我们现在所广泛称为的“新教”,常被用来指称16世纪以来兴起的 “那些不接受教皇权威的西方基督教形式”,[3]宗教改革时期产生的新教派是它的主要组成部分。 韦伯认为,早在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之前,天职(Beruf)一词的观念就已存在,只不过当时被译为“职业、职务”的形式。 在这里,“天”无疑指代神圣的上帝,作为一种宗教观念,这是指上帝交付给人类的任务,体现为对“上帝的召唤”的积极响应。 后来路德在翻译《圣经》时根据需要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意志,明确把“天职”的概念提出来,将上帝的神圣意旨与普通人的世俗职责相结合,形成了其独特的天职观,并用以宣扬自己的宗教改革理念。
在这一重新解构的过程中,路德成功实现了“天职”观念的两个转向:一是受职主体的大众化,把中世纪只有罗马教会神职人员所拥有的天职转变扩大为普通大众所共有;二是职责内容的世俗化,使“天职”逐渐剥离虚幻的神性色彩,实现与看得见、摸得着的世俗生活相联系。 这两种转向实现了概念上的革命性转变,赋予“天职”以积极的现实意义,使之广为教徒和普通民众所接受。正如韦伯所指出的,“上帝唯一能够认可的生活方式并不是通过隐修禁欲主义来超越世俗道德,而是履行个人在现世中所处位置所赋予他的义务。 这是他的天职。 ”[2](P76)“天职”观正是韦伯在《新教伦理》一书中考察的源头,并进而考察了世俗活动中的新教理性行为。
(二)劳动是“天职”观的核心内容
从历史上看,古希腊罗马文化对体力劳动是持一种轻视的态度。 而实际上从古代犹太教的“旧约” 时代起,基督教就已开始了其世俗化的历程,早期的基督徒们对待劳动的观点与此截然不同,他们认为“劳动和工作为尊贵且讨上帝喜悦”的,[4]不仅肯定了劳动的价值,并且认为劳动是一种有尊严和高贵的行为。 到宗教改革运动以后,基督教的世俗化过程真正具有了革命化的特征。 在韦伯看来,作为宗教改革的成果,路德的最大贡献即是确定了劳动在“天职”中的核心地位,肯定了世人“履行世俗事务的责任”,“相比于天主教的态度,宗教改革的影响只是使那些为了履行天职而进行的有组织的世俗劳动得到越来越多的道德重视和宗教认可。”[2](P79)与天主教传统观念告诫人们“安分守己”、超越世俗生活相对照,路德的宗教改革则为世俗活动进行了道德上的辩护,使世俗劳动获得了宗教意义上的合法性。 神圣职责世俗化、世俗劳动神圣化,神性与世俗在履行天职的劳动这里找到了相互之间的完美契合点。
韦伯还通过对早期资本主义工厂中不同技术工人所从事工作的分析,阐述了他对于劳动的具体看法。 他认为,“在技术工人中,天主教教徒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留守本行业的倾向,更多的时候他们会成为本行业的师傅,然而新教教徒则大部分被吸引到工厂里成为高级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 ”[2](P30)这表明,由于受到不同的宗教信仰的影响,不同群体和个人所选择从事的职业也会有不同。 与所信仰宗教的教义结合起来看,这种不同职业的选择无疑体现着上帝的意志,都是“上帝安排的任务”,要求认真去履行这一职责。 路德“把工作视为不仅讨上帝喜悦更是一种侍奉上帝的呼召(天职)”,这种工作概念的革命性转变在于使工作的意义从 “什么”、 “怎样 ”转向 “为什么 ”。[4]早期的基督徒把工作本身视为人生的目的,而路德更突出强调工作的目的指向和意义指向, 认为工作是人本身的一种职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荣耀上帝和为他人服务的差事。 很显然,在路德看来,人所从事的是何种具体职业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从事该职业应尽职尽责的意义。 既然所有工作都是作为荣耀上帝的行为而存在,那么工作就没有好坏和优劣之分,“所有正当类型的工作都是圣洁的”。[5]
此外,韦伯还通过结合富兰克林对于金钱的道德劝诫,深刻形象地阐明了遵守天职、合法赚钱的必要性。 在富兰克林看来,时间、信誉和金钱本身都是我们进一步赚钱盈利的资本,“除去勤劳节俭,对一个年轻人安身立命最有益处的就是保证他的所有行为都是守时和正义的”。[2](P44)当然,在韦伯看来, 富兰克林的所言所行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独特的伦理”,是“人们履行天职的责任”在现实行为中的具体体现。 韦伯指出,“在现代的经济秩序下,只要是合法赚钱,就可以被看做是一种遵守天职美德的结果和发挥天职能力的表现”,“人们完全被赚钱和获利所掌控,并将其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2](P48-49)勤奋劳动、努力赚钱,这正是资本主义精神的首要原则的现实体现。
(三)路德“天职”观的保守局限性
韦伯认为,尽管天职的观念最早被路德引进,但这并不表明路德具有前述富兰克林所拥有的那种同样激进的“精神气质”。3因为就当时的宗教改革者(包括之后的加尔文宗等清教派别)来说,只有灵魂的救赎才是他们生命和工作的中心,各项伦理改革计划也只是从属于并为这一中心任务服务的。 具体到当时路德所持有的观点,他认为“个人应该一直安分地保持上帝安排给他的身份和天职,并且应该根据已经被安排好的身份限制自己的世俗活动”, 他“认为绝对服从神的意志与绝对接受现状是一致的”。[2](P81)透过这些简要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路德在强调天职的必要性的同时,刻意夸大了天职观中 “神的旨意 ”的重要作用 , 教导要安于现状 、 被动适应,显示了其思想中保守性的一面,也表明路德本人并“不具备资本主义精神”。 路德的天职观始终是传统主义的,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按照韦伯的分析,这与路德毕生所从事的牧师职业、赖以解读的文本带有传统主义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很显然,仅仅依靠路德的天职观并无法全部回答资本主义精神所应具有的全部意义。 在韦伯看来, 作为一种更具现实价值理念的天职观,是在加尔文宗等禁欲主义各教派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的。
三、加尔文宗:预定论与入世禁欲主义的现实演进
法国宗教改革家加尔文生活在比路德稍晚的一个时期, 作为一名思想上更趋激进的宗教改革者, 他继承并发展了路德的天职观新教理念。 与前任改革者相比,加尔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他已有的神学思想为基础,同时融合进了路德的天职观,并将“天职” 与预定论有机结合起来, 使之成为信徒确证自我上帝选民身分的重要依据之一。正如韦伯所指出,“尽管没有路德个人宗教思想的发展,宗教改革是不可想象的,而且这一改革在精神层面上长期受到路德个人品格的影响,但是如果没有加尔文主义,路德的工作就不可能拥有持久而具体的成功。 ”[2](P83)正是由于加尔文的与时俱进,这一时期的宗教改革出现一种创新发展的局面。
(一)作为教理前提的“预定论”
韦伯首先从分析加尔文宗等禁欲主义派别的 “预定论”入手来逐步说明问题。 根据基督教的“原罪” 说,人一生下来就是有罪的。 在天主教的传统主义观念中, 人是可以通过购买赎罪券来获得上帝谅解的。 随着赎罪券的推行滥用,也孳生了教会的种种腐败行为,这是引致路德宗教改革运动发起的直接原因之一。 如何才能够获恩得救呢? “预定论”被视为加尔文宗“最为典型的教理”,对这一问题作出了回答。 按照韦伯的分析,“预定论”实际上主要由以下三部分内容所构成: 一是人在现世的得救与否由上帝 “预定 ”,上帝的 “选民 ”注定得救 ,“ 弃民 ” 则注定为上帝所摈弃;二是上帝的预旨神秘不可知,“一切事物,包括我们每个人命运的意义在内,都隐匿于冥冥的奥秘之中,而这是不可能被参透的,也是不容置疑的”;三是“上帝的预旨不可更改”,“上帝已经给予恩典的人就永远不会失去这一恩典,而上帝拒绝给予恩典的人也永远不可能获得恩典”,[2](P101-102)除此之外,任何努力都是徒劳的。 不难看出,“预定论”带有强烈的宿命论和不可知论色彩。
可以说,在清教徒的心目中,上帝的“预定”主宰着他们日常生活的一切,而这一“永享恩典、永堕地狱”特征鲜明的教义又极度脱离人性,“选民”或“弃民” 身份的不同成为其一生人际遭遇的根本区别。 因此,这也成为教徒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是否为上帝所选中呢? “我是上帝的一个选民吗?”[2](P108)这个振聋发聩的问题又因关于上帝的不可知论和揣摩“上意”属“不道德行为”而似乎陷入绝境。 这也为天职观在实践中的进一步发展和入世禁欲主义的提出奠定了教理上的前提。
(二)入世禁欲主义提出的实践必然
作为对于“上帝的选民”问题的解答,加尔文提出了“救赎确认”的两种途径:其一是对上帝的坚定信仰,自信蒙受上帝恩典;其二就是“紧张的世俗活动”。 与前一种救赎途径的不确定性相比,后者在现实中“世俗活动可以驱散关于宗教的疑惧,并给予人们蒙恩的确定性”,[2](P164)因易于量化把握而被视为确证救赎的最合适的方法,即以实践中的实际行为验证自己是否是上帝的“选民”。
在这里,加尔文把天职观与预定论有机结合起来。 他指出,上帝选民的唯一证据就是现实中的每个人要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天职,从而增加上帝的荣耀,而天职完成的好与差取决于世人获得财富的多与寡,“一项天职是否有益并且就此博得上帝的青睐,主要是依靠道德标准进行衡量,进而就是根据这一天职为‘共同体’所提供财富的重要性来衡量。 然而另外一个更为深层的、在现实中也最为重要的评判标准,是私人的可营利性”。[2](P164)与路德相信工作的重要性在于为他人服务因而给上帝带来荣耀的观念不同,加尔文宗与那些逃离俗世而归隐于修道院的隐修士一样,他们亦否定自身快乐,但认为拥有的财富越多即是受到上帝祝福和挑选的证明, 因而把勤奋工作和生活节俭视为获得这一证明的必备途径。 选民恪尽职守做好自己的天职,通过勤奋劳动集聚大量的财富,这是取悦上帝,“为了上帝的荣耀而服务”的行为,理应获得救赎。 如此看来, 要分析说明加尔文的预定论在何种程度上发展了路德的天职观,那么我们似乎可以认为,路德的天职观赋予了世俗职业以神圣意义,加尔文宗的预定论则赋予了职业劳动者以神圣意义。[6]
但是,我们这里要明晓的是,在对于财富问题的态度上,早期基督教派与加尔文宗的实质差异并不在于追求财富本身,而在于拥有财富所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方面。 早期基督教徒“他们真实的道德异议在于,拥有财富会使人懈怠,享受财富会使人懒散并沉溺于肉体的享乐,最为重要的是它会使人在追求正直的生活时精神涣散”。[2](P159)拥有财富“有使人懈怠的危险”,有损于上帝的荣耀,忧心的是一种潜在出现的不良后果,这是前者对财富抱敌视态度的根本原因所在。
有鉴于此,在韦伯看来,与“恪尽职守”的天职观相结合,加尔文宗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提出了入世禁欲主义的伦理理念,“这种伦理的‘至善’就是赚取更多的钱与严格避免任何本能的生活享乐的结合”,[2](P48)获取财富并不是为来用于生活享乐,相反是要身体力行一种苦行僧式的禁欲生活。 获取财富仅仅是为增添上帝荣耀、确证自己“选民”身份的途径和手段。 “上帝召唤的并非是劳动本身,而是在履行天职时的理性劳动”,“清教天职观的重点始终在于这种入世禁欲主义的条理性”。[2](P163)入世禁欲主义的“理性”就是通过正当的理性活动而全力以赴地投身于财富的追求,与把钱财用于非理性欲望的节制相结合,这样一种勤俭禁欲的伦理,就是韦伯所称为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特征。[7]这正如韦伯所指出的那样,“基于天职观念的理性行为, 正是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乃至整个现代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而这种理性行为乃是源自基督教的禁欲主义精神”。[2](P182)入世禁欲主义的实践发挥最终催生了具有理性特征的现代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论证了他在开篇提出的那个假设,对此问题作出了有价值的解答。
四、结语
韦伯以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方法, 通过 “天职观—预定论—入世禁欲主义 ”这一逻辑进路 , 证实了资本主义精神与新教伦理之间所具有的内在亲和性,显示了新教伦理在资本主义精神生成方面的巨大价值。 新教伦理从本质上说是作为一种宗教思想而存在。 韦伯认为正是这种新教思想生成并发展出具有理性特征的资本主义精神,并产生了相应的物质经济形态。 这似乎夸大了思想意识的能动作用。 然而,这一论断为我们科学认识伦理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摘要: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围绕“新教伦理”这一核心概念,从考察路德教派的天职观入手,进而演进到对加尔文宗预定论的分析。通过这种历史与逻辑的考察相结合,论证了资本主义精神的生成与新教伦理之间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天职,预定论,新教伦理,资本主义
参考文献
[1]吕东伟.解析韦伯命题及其现实性意义[J].社会学研究,2000,(5):11-20.
[2][美]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马奇炎,陈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英]麦格拉思.基督教概论[M].马树林,孙毅,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00.
[4][美]阿尔文·丁·施密特.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M].汪晓丹,赵巍,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62-163.
[5][英]利兰·赖肯.入世的清教徒[M].杨征宇,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1.33.
[6]张申娜.从路德宗、加尔文教的新教伦理到“入世禁欲主义”的历史、逻辑考察[J].学术论坛,2007,(7):23-26.
8.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篇八
一、从历史出发,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自古至今,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展现出了智慧、善良、勤恳、勇敢等优秀品质,我国历史悠久,无论是尧舜禹还是康熙乾隆,每个朝代对于世界的发展而言都有独特的意义。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通过我国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经历了多个时代的变迁,如铁器时代、青铜时代、石器时代等,我国的丝绸之路、四大发明在世界上都是非常伟大的成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讲解这些历史成就,使学生对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有更深的体会,从而提升其民族自豪感,激发其爱国热情。
教师可以适当穿插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如在讲解与历史有关的内容时将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介绍给学生,如“大漠狂飙”霍去病,虽然出身寒微,但是自小勤奋好学,精通击刺、射箭、骑马等各种武艺,18岁之前就出征匈奴,经过长途奔波,仅带领八百骑兵,就斩敌两千余人。并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地区的匈奴部,歼四万余人。另外还有精忠报国的岳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等,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其在敬佩民族英雄的同时能够激发自身内在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多渠道渗透爱国主义精神
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这些先进的技术被逐渐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除了获取资源之外,互联网的作用还包括信息交流、共享等,许多网站和网页中都零散地分布着与初中思想品德爱国主义精神有关的资源,其形式丰富,包括视频、图片和文字等,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重组、整合与爱国主义精神有关的网络资源,从而更加快捷、方便地运用这些资源开展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建立“爱国主义精神”的专题网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途径搜索和收集有关资源,另外可以与该地区的有关资源,如曾经发生过的爱国主义事件等加入该网站,整合有关资源,使网站内容更加丰富。教师可鼓励学生搜集资源、丰富网站,在此过程中深入了解爱国精神的内涵。
当搜集到足够的资源后,教师可对其进行处理,并结合教学内容制成课件,将色、光、形、声等多媒体的众多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网络活动,在学校网站中加入与学生共同监理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专题网站,为学生提供一个宽广的学习平台,教师也能够随时对有关的资料进行查阅;增设爱国主义精神论坛,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讨论,增强师生互动;与此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上传与爱国主义精神有关的资源,并组织评比活动,使学生在校园网络这个阵地之中充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三、与世界接轨,使学生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和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教师应当让学生认识到“缩小差距”这个目标并不是在短期之内能够完成的,需要经过很多年与几代人的努力,将时代使命感、责任感交付给学生,促进其发奋学习,弘扬我国优秀的道德品质。教师应当组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阅读课外知识,或举办国情知识竞赛等,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我国国情,明白目前我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
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历史校报”进行编辑,向全校学生普及历史知识,在课堂上将历史国情影片的精彩片段向学生播放,并向学生介绍和对比国内外的国情,另外还可以组织历史报告会,追寻历史人物的脚步,以他们的口吻演讲,使学生对于未来的学习道路更加明确,能够制定远大的目标和理想指引他们前行。自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共同努力,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迅猛发展,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应向学生介绍我国最近几年的发展状况,使其体会到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当代学生是否努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通过这些背景介绍,学生能够感受到自身责任的重大,为了祖国的发展而不断努力。另外,教师应充分发挥榜样作用,通过亲身经历向学生介绍我国最近几年的发展,包括自身的发展以及在世界范围内地位的变化,带动其爱国情感,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实例】推荐阅读: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06-30
论经济全球化下的爱国主义精神09-11
弘扬爱国主义,培育民族精神(10月12日)——国旗下讲话06-26
中国矿业大学信电学院举办“弘扬爱国精神,践行青春使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09-12
论爱国主义07-23
政治爱国主义教育07-29
爱国主义主题班会09-13
爱国主义手抄报10-03
爱国主义活动主题10-08
爱国主义思想教育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