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24-08-30

浙江省宁波市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精选16篇)

1.浙江省宁波市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一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盛旺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新课程改革下对学生能力所提出的一种基本要求。生物作为高中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如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目前广大生物教师共同探讨的话题。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与探讨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以期帮助广大生物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创新意识;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创新已成为了时代发展的标志。在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社会以及各大企业对创新性人才的渴求愈发强烈,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局面早已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高中生物作为一门系统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兴趣,在课堂教学活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将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生物教师共同面临的难题。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培养策略,以期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与建设者,为我们的生物教育、社会以及国家做出更多贡献。

1转变教学观念,唤醒创新意识

学生受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由来已久,早已经形成了定时的思维模式,在学习或实验过程中往往用既定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根本无法进行深入思考,更别提创新力,甚至,部分学生会认为创新只是发明家以及科学家的事情,与其自身毫无关系,不想也不愿去创新。事实上,创新却是时代发展要求,是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当具备的一种能力。只不过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创新是一种潜在的表现状态,需要广大教师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其创新潜能,培养其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彻底转变传统教育下“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全身感官器官,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创新提供更多空间与机会,通过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这一过程中的教学,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与重视,对学生独到的看法与见解给予充分肯定与表扬,即使这一见解并不怎么高明,看法并不怎么独特,但这却是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学生思维创新的第一步。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多鼓励学生举手发言,让其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看法,在潜移默化中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后续的生物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师不能再将其当作孩子看待,相信他们有能力、也必然会克服问题不断发展。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让其能在实践参与中逐步提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因为创新源自疑问,毫无悬念的课堂教学只会使课堂过于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以及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的思绪难以集中起来,思维始终处于一种涣散的状态中,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而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与探究性的课堂问题教学情境,则能够有效为课堂设置悬念,为学生思维留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从而有助于开拓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虽然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由于其认知方式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反复的过程,如若创设的问题过于复杂与繁琐,脱离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与知识范畴,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使学生束手无策、无从适应,这样的教学只是徒劳,浪费教师与学生的时间与精力,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只是空谈。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学习能力设置不同难度梯度的问题情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实践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生物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基础学科,大量的实验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够构建起高效的生物课堂,还能够培养起学生的独立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教师要对于实验过程进行充分地设计,要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己进行观察,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步骤,来感受生物实验的乐趣,使学生能够产生对于生物研究的兴趣,并且在不断深入的实验中逐步树立起自身的解决生物问题的意识,能够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想法,产生自主创新的意识。要想在生物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起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教师在进行生物实验的过程中以引导教学和辅助教学为主。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包括研究对象以及实验目的和实验过程,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生物学习的思路通过实验展示出来,这对于高中生物的学习而言是很有帮助的,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更能够培养其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但是在现在的高中生物课堂中,实验教学的力度相对较小,这就从一定基础上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限制,所以只有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才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结语

对于高中生物的学习而言,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是十分重要的。生物是一门比较具有灵活性的学科,学生能够从生物课堂中得到很多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所以教师应该抓住机会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赵中林.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17.[2]张玉涵.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3]黄鑫鑫.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时代,2014,02:216.[4]朱富德.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5,05:140.

2.浙江省宁波市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二

1 什么是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育中,创新意识指的是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能够不断追求新知识,进行独立思考,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理、公式和例题的结论也能够进行探索和延伸。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兴趣、怀疑感、自信心和思维的独立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授课方式,以便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2.1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的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基础是数学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数学教师不但能够有效地为人类的社会进步服务,而且还要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速度化和整体化的要求,尤其是要勇于探索和不断创新。由于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直接传授知识的教法,而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上,大胆尝试,确立创新性的教学原则。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在教学中能够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有机地结合各种教学方式中优秀的创新成分,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使数学课的教学转变为一个开放型的数学教学。

2.2 兴趣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中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它具有严谨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和复杂的系统性。所以,许多高中生在学习数学时,会觉得这个科目枯燥无味,没有兴趣;甚至有的学生害怕数学,甚至放弃数学,造成数学成绩一塌糊涂。如果想从本质上改变学生的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学生对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学习心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进行思考,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去创新。

(2)对于学生好胜的心理给予适当的满足,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比如说,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晚会、比赛、故事演说等多种活动,通过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情,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3)通过数学教学中的美(方法美、意境美、语言美、和谐美等),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色彩美、线条美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使他们充分体会数学给生活带来的美,这样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根据教学内容,可以适当的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讲授教学知识以外,还可以说说本节定理的发现者,本章的创始人,或介绍一下所学知识的发展历史。利用数学中的典故、历史人物及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等,增加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5)结合数学知识,讲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广泛应用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比如说,海上营救工作和轮船在海上航行的方向都要用到双曲线的有关知识;我国“神州6号”宇宙飞船的发射、制造,这类尖端的科学问题,更离不开数学知识。所以说,学好高中数学具有及其深远的意义。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白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后,才能有兴趣、有意识、有责任、有创新地学好数学。

2.3 发展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创造是在想象的基础上形成。思维的翅膀是想象,是学生智力活动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因此,教师必须大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教育手段,以及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做模型等方法,来积极创设多种学习数学的途径,逐渐丰富学生的学习知识,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使认识能力实现飞跃和突破。比如,我在上立体几何的第一节教学中,拿来了一个正方体模型,在导入“平面”这一概念后,为了使学生对平面的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我便给学生出了一道题:两个平面可以将空间分成几部分?学生根据正方体的两个面充分发挥想象力,最终得出三部分或四部分的答案,我又问:正方体的六个面可以将空间分成几部分通过想象,学生也得到答案共27部分。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4 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提升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工程”,就是要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多注重发展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学生的质疑是学生创造灵感的体现,对于爱提问题的学生教师不要轻易否定,而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演示、实践活动、启发诱导等方法,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开拓思路,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对创新思维的训练会有很大帮助。比如高二数学〈上册〉27页中的例1,已知a,b,c,d都是实数,且a2+b2=1,c2+d2=1,求证|ac+bd|≤1。

在课本中,这道题一共给出了的三种证明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将不等式先转化为-1≤ac+bd≤1,再用作差比较法来证明;第二种方法是综合法,利用|a+b≤a+b|及均值定理不等式来证明;第三种方法是典型的分析法证明。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从不同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用复数的知识、三角代换或者利用向量来证明。利用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探索了问题的不同解法,不但巩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拓宽了创新的广度,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 结论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指出的是,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孤立的心理活动,它是培养兴趣、参与实践、诱发灵感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高度协调、合理构成的产物。这就要求我们在优化这些思维品质的同时,必须特别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这样才能使我们教学越来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数学人才。

摘要:高中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同时诱发以情感、兴趣为基本内容,以需要为核心的心理动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本文阐述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创新意识,教学模式,数学思想方法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郭楚明.数学创造教育应当确定和强化的几种观念[J].数学通讯,1997(10).

[3]吴柳.素质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计正荣.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科研论坛,2006(1).

3.浙江省宁波市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三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意识;培养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

一、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思维境界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势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有调动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注重知识来源,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新的数学教材中,每一章节在引入新的知识时,都非常注重新的知识来源,让学生知道要学新的知识是由于要解决新的问题的缘故。

三、创新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开放式教学

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在学生参与下解决,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的一种教学形式。开放题的特点:一是结果开放,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二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必根据固定的解题程序;三是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

2.探索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只能适应部分的教学内容。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通常是采用“发现式”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如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和大发明家爱迪生,不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这种教学尽管可能会耗时较多,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它对于学生形成数学的整体能力,发展创造思维等都有极大的好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

3.多媒体教学

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一是数学课直白地提问复习引入新课,平淡无奇。不如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象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更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由被动到主动,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二是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能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的巩固练习上的效果非常好,能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分层测验,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

4.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

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逆向思维的训练,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通过暴露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让学生展开发散思维,不断灌输“大胆假设,小心论证”的科学认识观。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一些不太复杂的课题,可通过学生自学,师生换位,让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回老师,这样一次成功尝识,增加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学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关键是教会学生自己去思维、去创新,教师要多给学生留有动口表达、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同时,还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对一些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创新能力也才能逐步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邓小荣.高中数学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8)

[2]胡中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7)

[3]竺仕芳.激发兴趣,走出误区——综合高中数学教学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4)

4.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四

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江泽民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结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因此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在新课导入时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 例: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特征”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要你能说出一个数,我就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说出较大的数,力求难住教师,当教师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教师:“为什么你能判断得又准又快呢?”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能被3、7、9、11、……等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特征呢?”学生创新的潜在意识顿时得到萌发

二、  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创新

1.动手实践

伟大的教育家孔于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学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已激活时,教师不是机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每人剪出两个梯形纸板(要求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开始拼摆(有的小组用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问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动扎实,思维得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2.引导质疑,让学生会创新。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如”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比、分数、除法间的三者关系为什么不用”等于“,而用”相当于“?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要先通分……问题一提出,同学们探知兴趣浓烈,思维活跃,发言就更加积极,比、分数、整数和比例间的关系就一清二楚了。同学们的主动性发挥了,好学、善学、乐学的劲头也就更足了。

3.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淮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教师出示这样一个长方形,提出的问题是:谁能看着这个长方形,说一句有关分数的话? 红

听了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不仅体现了红、蓝、黄色部分各占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还体现了三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这些巧妙回答,只有在开放式提问的特定条件下才能产生。这种提问考察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真正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诸如此类的提问和要求,在概念、计算、应用题教学和练习中都可能出现。提问突出”尽可能多“、”越与众不同越好“等特点,迫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时刻在追求新的,别人想不到的答案和设想。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和智慧得到了培养,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

三、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让学生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画,让对方编应用题,看谁摆的图画能难倒对方。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画和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与此同时,我还请了5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出来,让学生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编出了:①有9 个同学做游戏,其中5个是男同学,女同学有几个?②有9 个同学做游戏,其中4 个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几个?③有9 个同学,走了3个,还剩几个?④教室里有9个同学,走了6个,现在有多少?⑤有5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等应用题。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5.浙江省宁波市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五

张慧秋

(吉林省通榆县苏公坨学校)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精神,就会更加的愚昧和落后。因此,新课标要求,创新精神的培养要体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更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单单让学生学会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一个民族的兴旺和发达是由这个民族的创新精神所决定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精神,就会更加的愚昧和落后。因此,新课标要求,创新精神的培养要体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们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更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单单让学生学会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供大家参考。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新课标要求,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教学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因此,我们要力改传统的那种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顾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就是一个学习机器,培养出来的都是高分低能的学生。特别是课堂教学使用的是填鸭式教学,学生极其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处于一种低沉的教学气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要营造和谐、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学习条件。教师要设置一些有趣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营造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数学课的教学是否成功关键是能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七年级“三角形的稳定性”时,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开始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一段站在三角形与四边形上的对话,学生不用引导兴趣都非常浓厚,对问题思考非常活跃,本节的教学重点就很清晰。学生印象深刻,注意力集中,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这样也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有创新的思想火花,他们就会意外地有各种不同的想法,他们的创新就得到了充分发挥和提高。

三、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创新,需要智力的参与。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如热爱、美感、羡慕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动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真挚情感的灌注。

总之,我们要重视在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使我们教的学生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6.浙江省宁波市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六

富民县散旦小学

缪金花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的《课程标准》的提出,更加强调“促进学生的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培养学生将来的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教育提高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关键词:创新 意识 教育 数学 问题 培养

前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不仅关系到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重要是关系到小学生的茁壮成长。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打开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空间,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正文:

一、概述

1、创新的概念

创新是把已知的素材(或者以知的经验)重新组合,产生具有新价值的事物、思想和方法,即在创新性思维指导下的行动及其价值的实现。

2、创新的意义

教育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主要动力,是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关键,而现如今的新课标就着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模型,并使之逐渐丰富和完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更好的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的创新意识

1、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既不限于一种思路也不局限于既定形式,而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样才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来探索解题的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在教学15减9时,可以这样设计,先出示算式15-9=?,然后启发学生:看谁最聪明,能想出不同的方法来解答。用这样引导的方式可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来解答这道题,从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实施教师的求异思维。

3、质疑问题

问题的解决意味着某种知识的创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不同见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创造性的过程。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疗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尤其是在承上启下的过渡处,新旧知识该在连接处,思考问题的转折处,沿着学生的思路认真斟酌,精心设计问题,使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真正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钥匙”。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班有个学生在课堂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2+2=2×2,而4+4≠4×4呢?”这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我及时予以表扬,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找出答案。通过解决教材没有,教师没想到的创新问题,即深化了学生对乘法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强化了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探求热情。

3、突破常规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与教师自身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文化素质,还要善于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突破常规教学,不可呆板生硬的局限于某种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拘泥课本、教参,不把学生固定在一个点上,创新型的使用教材,针对教学中的疑点难点,有意识的设置争议环境,让学生参与争议,既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4、丰富的想象

想象是利用表现,在头脑中加工成为见过的情景,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文字描述形成相应事物形象的认识活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形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形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创造丰富的情景,为学生提供想象的前提,给与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创新素质得到发展。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设计这样一个例题:“每个学生带80元钱到商店,钢笔9元/支、彩笔5元/支、笔记本4元/本,你可怎样买?”学生说出自己的买法,教师根据所说,把与教学有关的方案和学生一起研究并解决。在简单的提问中,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的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也学会了新知。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给学生创设实际动手的机会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机会,如果课堂上只有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那么学生获得的知识只能说是比较肤浅的,应该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听一听,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以及分割、拼合等操作过程,多和感官协调统一,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究、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可让学生小组准备好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按要求拼成任意一个长方体,然后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探索新知的奥妙,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们通过操作、对比、辨析、理解体积与长、宽、高有关系,这样掌握的知识会更牢固。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合理采用操作手段,有的放矢地加强诱导、点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动机,培养兴趣(1、)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人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而少年儿童好奇心更为强烈,不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对教学方法加以改进,使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如:“年、月、日的认识时”,教师可让学生举例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年份,教师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这样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跃跃欲试。从而为孩子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

(2)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识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的喜悦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去学习去探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各种差异来训练学生,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水平上突破自己。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中等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学生的能力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也会随之提高,学生也因此获得成就感,学习数学的兴趣很自然的就提高了。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旦有了进步或开始独立的思考问题,教师应给予学生及时的支持与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教学内容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改题,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考查和评议等方法来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

常规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在掌握常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敢于设想创新,敢于标新立异。要启迪学生创造性地“学”,善于找出新规律,运用新方法。例如:根据松树棵数是柏树的4倍。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些什么?”于是学生展开联想,积极发言,有的说:“柏树是松树的四分之一,松树和柏树比是四比一;还有的说松树和两种树总棵数的比是四比五,柏树和两种树总棵数的比是一比五„„这样一来,不仅广开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而且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4、设计开放性习题,进行思维发散

开放性习题往往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完备,能引发学生思维发散,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所教授的知识内容以及相关的材料多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习题,以此来逐步训练学生的思维发散,让学生打开思维的空间,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红星小学有250名师生,现在要租车去游览。有两种车供选择:48座大巴车,每辆租车费480元;20座的中巴车,每辆租车费220元。怎样租车才能使每个旅客都有座,又最省钱?”在解题过程中,应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尽量多租每个座位少花钱的车;二是使空座位尽量少,提高座位利用率;然后设计几种方案,进行比较,再确定最佳方案。

5、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

创新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为,要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出创新的意识。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组成小组,提出问题,由小组人员互相讨论得出结果。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自己去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创新的乐趣,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力。

7.浙江省宁波市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七

一、尊重学生主体性,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1. 培养学生自信心,营造勇于发言的氛围。

学生没有自信心大都是因为害怕自己的表现得不到认可,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是否具有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意识是关键。具有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意识,教师才能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才能不管学生表达怎样的观点,都会有意识的给予肯定和鼓励。但是,光有意识还不够,还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例如,在学生表达观点时,即使错的离谱也不要叫停学生的发言,不要直截了当的做评论,特别是在讨论开放式话题时,更应鼓励学生舍弃对错的观念大胆去想去说。又比如,对“学困生”决不能冷言冷语,而是要多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信任。[1]

2. 保护学生好奇心,培养勇于创新的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强的学生相对好奇心弱的学生更喜欢钻研,更勇于创新,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特别是当学生提的问题超出了课本所限制的范围,或学生对课本上的观点提出“不恰当”的质疑时,教师不能一概一棒打死,而应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具有站在历史的角度运用客观历史规律去分析事件的能力,并对学生的大胆质疑给予鼓励。

3. 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培养轻松活泼的氛围。

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在课堂上与同学和教师沟通交流,教师就要舍弃自己只管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只管在下面坐着听的传统“一言堂”模式,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担当学习的主角。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解决,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学生的参与过程。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 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是以往的事件,与学生所熟知的现实距离甚远,而且任何历史时间都是唯一的,不可能重复出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懂得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视频、图片等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另一方面应让学生尽量多的参观博物馆、历史古迹等。

2. 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主要的手段有两个:第一,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教师别出心裁的设置一些学生迫切想要知道答案的问题,也就是留下“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第二,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教师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设置一些相互关联、层层深入的探索性问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发现、分析,然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2]

三、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挣脱课本观点的束缚,大胆质疑,提出新的见解,这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3]具体来讲,就是要鼓励学生自己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创造性解读,从不同角度多提几个“为什么”,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为什么”的质疑都是创新思维的结晶。在鼓励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提高的途径大致有以下两点:

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具体方法就是当学生发现问题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的答案。有时教师可以有意识的犯错并让学生指出,使学生看到自己独立思考的成果,从而对独立思考有更深的认识,最终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要求每一组的学生都要准备一个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然后由另外几组同学自己思考答案对问题进行解答。[4]

2. 重视对开放式问题的运用。

所谓开放式问题是指那些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回答者只要能对自己的见解自圆其说就行。[5]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本的基础上,设置开放式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对同一个问题设置不同的回答角度,引导学生做不同的思考,从而得出多个结论。在回答开放式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得到加强。[6]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但是只要我们多措并举,能够在思想上予以重视,在实际教学中予以有意识的培养,是能够取得实效的。具体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自己本身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高,还要从根本上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用创新的思维认识历史现象,从而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摘要: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也是时代赋予当下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使命之一, 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肩负起这个责任。高中是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关键期, 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本文从营造氛围、创设情境、鼓励质疑三个方面入手, 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路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意识,培养路径

参考文献

[1]刘振平.创新意识与历史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1999, (7) .

[2]靳颖.关于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J].历史教学, 2000, (8) .

[3]吴敏.新课改下如何有效进行历史教学[J].宿州教学学院学报, 2007, (5) .

[4]高春英.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D].天津师范大学, 2006.

[5]韩萍.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世界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8, (9) .

8.浙江省宁波市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八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建模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作为素质教育的最高层次就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数学教育在这一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教育部下文明确要求“通过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完全符合中华复兴的历史要求,因此创新教育毫无疑问已成为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笔者根据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开放、和谐的数学教学课堂

创新教学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这种开放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在面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首先转变教学方法,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研究,其学习方式也有了创新,给学生以足够的发展空间。如:教师应该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调整教学思路,而不应该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针对教学目标,应该多听取学生的意见,由师生共同制定,让学生充分享受到自己主人公的权利,同时这样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并适当的给予表扬,因为表扬是老师对学生一种肯定,是学生成功的一种标志。特别是对于后进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泄气自卑,应该及时给予点拨、诱导,半教半放地让他们自己去走向成功,这样也利于创造开发、和谐的数学教学课堂。

二、学会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创新思维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挖掘、发挥课本中数学建模实例的作用,加强数学建模的教学,对学生的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正如中国数学教育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严士健教授在北京市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会议上所讲:“这不在于学生在中学中解决了多少应用问题,只要他有这种感受,有一点经验,知道一点如何把实际问题化成数学问题,有点初步的能力,有点体会,他将来就可以以小见大。这个意义应该是很大的,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好处,这个就是素质教育。”数学应用问题的解法一般采用数学建模法,即通过对问题的数学化,模型构建,求解检验使问题获得解决。用这种方法求解实际应用问题,首先要在阅读材料、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建立起数学模型,再利用数学知识对模型进行分析探求,得到数学结论,最后得出应用问题的解。例如:甲厂去年上缴利税50万元,今年起计划每年平均增长15%,乙厂去年上缴利税比甲厂少,今年起计划每年平均增长30%,这样从今年起,第二年乙厂上缴利税就能超过甲厂,但是要到第三年末,才能使从今年开始的三年内上缴的总利税不少于甲厂,求乙厂去年大约上缴利税多少万元?对于此类题目中涉及到“不超过”、“不少于”、“至少”、“最多”等叙述语句的应用题,往往要抓住有关变量的内在联系,建立出不等式(组)的模型,再通过解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求出结果。

三、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它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并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创新精神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改进传统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将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教师应广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授课,以形象化的方式和多样化的手段营造英语语言环境,如利用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借助RST和电脑软件教学,以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方式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多媒体技术的加入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一状态,因为多媒体教学声、像、文结合,创设一定的情境,将抽象的文字演化为形象可感的画面,音乐,朗诵,图象结合,使学生客观地感受所要接触的文字信息,打破了课堂40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千年、沟通现实、引发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相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也会有“蠢蠢欲动”的表现;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创新教育毫无疑问已成为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应该摒弃传统教师“授业”“解惑”的专制型教学,构建创新的教学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希望文中的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开放、和谐的数学教学课堂,学会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创新思维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构建真正的数学创新课堂的观点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参考文献:

[1]何雪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台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4(3).

[2]方丽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J].河池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

[3]徐利治,王前著《数学与思维》[M].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8年版.

9.浙江省宁波市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九

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小学语文教学以教儿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要任务,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中孕育着许多创造性因素,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将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与学习语言文字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按照字、词、句、段、篇在不同年级的侧重,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以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欲望,使语文学科成为培育儿童创新意识的一片沃土。以下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新。儿童的好奇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有位老师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忽然有同学问:“老师,书上说‘小蝌蚪的尾巴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那么,它的尾巴到底什么时候不见了呢?”孩子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独特角度总是出乎成年人的预料,看似天真的问题,却正体现了孩子探求未知世界的强烈愿望。遇到这样的问题既不可能告诉学生具体的时间,因为小蝌蚪的尾巴从有到无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知不觉中慢慢脱落,又不能直白地向学生讲明其中的道理,因为如此虽回答了学生的问题,但同时亦抑制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强烈欲望以及好奇心。这位教师很善于引导学生,首先表扬孩子提出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问题,随后,面向全体学生:“同学们,小蝌蚪的尾巴什么时候不见了呢?让我们在班上开辟一处‘生物角’养几只小蝌蚪,一起来观察他们、研究他们,好不好?”“好!”一双双闪亮的眼睛更加明亮,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更加灿烂。灵动的教学,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还更加激起了孩子们渴盼探寻的求知欲望。

二、鼓励质疑问难,唤醒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小到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前后文探究文章思想内容的质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笔者在《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中,当讲到在孙膑的帮助下,田忌利用自己的.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自己的上等马和中等马分别对应齐威王的中等马和下等马,以两胜一负的优势赢了第二场的比赛时,许多同学提出疑问:难道齐威王就不知道要调换马的顺序吗?课堂生成的活力,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在肯定了孩子所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乘势反问:“那么,齐威王此时会否调换马的顺序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

通过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字斟句酌地分析,最终达成共识——不会调换,其原因关键在于齐威王由于第一场比赛的大获全胜而得意洋洋、骄傲轻敌,哪能想到自己的手下败将已改变了战略呢?

三、给予想象空间,激活创新潜能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其创新勇气,最根本的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想象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材中有些课文段落结构类似,如《精彩的马戏》、《黄山奇石》等,作者在安排内容材料上有详有略。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知识的迁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文中略写的内容进行想象补充。

如《黄山奇石》一课,文中详细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四块奇石,结尾部分提到了“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狮子抢球”等几种奇石的名字。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小结,并运用介绍四块奇石的方法展开联想,想想这些石头的样子及其何以得名,以转换角色的方式让学生当小导游,结合屏幕画面向同学介绍这些奇石,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我表现欲望。

四、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是寻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活动。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教学中要精心选择发散点,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逐步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例如《卢沟桥的狮子》这篇课文,第二段最后一句采用了总分的写法,文中先总说“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之后分别具体描写四座石雕上的小狮子有的怎么样、好像在怎么样。教师可利用句末省略部分结合有关图片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五、提供动手机会,增强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中教师深入把握教材,根据文本特点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让学生动起来,更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平面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理解操作下立体直观地再现,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的同时更符合现实,具有实际的效果。此外,还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探究意识。如教学《詹天佑》,可让学生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画出挖掘隧道的两端开凿法、中部凿井法的设计图纸,体会设计图纸的不易。学生通过动脑动手,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更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营造宽松环境,形成创新情感

10.浙江省宁波市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十

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基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实现中国梦的需求,所以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优秀人才。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创造轻松愉快地学习环境,激发创新意识。

心理学原理明确提出,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可见,轻松、愉快地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发挥自主创造力。所以,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良好的课堂氛围应该包括宽松的环境和创新的意识,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创新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一)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员,与学生和平相处,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具有丰富反映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

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我认为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

一堂课教师柔和的语调、期待的目光、亲切地抚摸、关注地倾听、激励的语言好似一条条情感的纽带,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沟通更加顺畅;教师的信任、鼓励、欣赏、赞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产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精神环境之关键‛。事实确实如此,我在课堂上巧用‚微笑艺术‛,使孩子们在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新。(2)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教师要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语文这个学科和生活时刻都在密切联系着。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和平对待。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并且我经常给学生创造‚钻空子‛的机会,时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

(二)为学生提供出新的环境。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学生提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对知识的进一步了解的过程。只有学生在思考之后才会产生疑问,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经常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发挥创新的潜能。有的时候学生问的问题是教师想不到的,他们有的时候会比教师想得更全面和更周到。教师要多多的鼓励学生质疑,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耐心地给予解答。学生在提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只有这样才会不断让自己的知识联系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求最简便最准确的方法。

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欲望。从而将‚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

二、不断提高自身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也正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关键。

思维的创造性是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善于把大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设想、新发现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灵活地迁移运用各种法则、原理、规律,能举一反三。

(一)抓住时机 及时点拨。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的引导要注意适时和适度,而点拨则讲究巧妙性和启发性。

如《飞夺泸定桥》一文,‚红四团仍旧摸黑……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了后面‛,学生对文中的‚抛‛甚是不解。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个词用得精妙之处,教师先让学生寻找与之相关的词语,有‚扔、甩、落、丢‛。学生在比较之后,意见不统一,很多人认为‚扔、甩‛比‚抛‛在文中更适合。教师并不急着把答案告诉学生,只是叮嘱学生再想想。这时,有学生站起来:‚我觉得‘抛’在文中更合适,因为抛不光说明远,还说明这个动作很轻松。‛学生联系上下文的确发现红军在赶往泸定桥的路很轻松,轻易地克服了很多的阻碍。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既使学生扩大了词汇量,又锻炼学生品析词句的能力。

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点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而且对创新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求新的精神 有批判才会有创新。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和批判要及时的改正。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的好习惯,敢于向老师说‚不‛,敢于向教材说‚不‛。比如,我在一节语文课中,写板书的时候写错了一个字,把‚拆‛字少写了一点,当时我没有注意到。这时,一个学生举手了,我请他起来,他说:‚老师,你写的‘拆’字错了。‛我一愣,定睛一看,果然错了。我停顿了半分钟,心里想这是一个表扬学生敢于提问题的好时机。我郑重其事地对学生说:‚老师今天非常高兴,因为有同学给老师指出了一个错误,我非常感谢他及时地让老师改正了错误。‛说完,我还向那位同学鞠了一个躬,这时,同学们都鼓起掌来。从此,我班的学生就渐渐地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向书本质疑了。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创新意识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和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是学生‚动‛起来的具体表现。只有学生积极地多方面地探索,创新方能逐渐成为他自身品质的一部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例如,我在讲《太阳》一课时是这样完成这堂课的:(1)先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然后我让他们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说出来,然后和同学相互交流。(2)学习太阳的三个特点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认识相互增进知识。(3)在学生学习完太阳的特点后,让学生把这些特点和现实生活中的太阳对比。这样把课本上的知识带进实践中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知道原来语文就在我们的身边。

11.浙江省宁波市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

从国家发展的角度讲,创新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而对于学生而言,创新意识则能够有效的拓宽其思维的角度,使其不断的探索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将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化学教学的特点有机结合,将试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通过教学环境的创设等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其化学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从而更好的自主探索学习,提高其思维能力及其创新意识。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现状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验性较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以及较强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其在实验操作或者贯穿的过程中总结相应的实验现象,实现其学习能力的综合提升。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更多的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的接收,对于教师的课堂提问等学生也无法有效的参与其中,甚至出现一些躲避提问的现象,学生的思维能力无法得到较好的锻炼和提升。在这种僵化的思维影响下,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习题练习中,并且在解题的过程中只关心正确的解法,对于相关的推理过程等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一种学习状态的持续,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锻炼是极为不利的。

此外,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一种单项的教学活动,师生间的互动是比较少的。这种教学末实现,教师通过板书或者实验的演示来讲授相关的内容,没有将实验与理论知识间的关系进行展开讲述,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有很多囫囵吞枣的现象,也没有将学生调动起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无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学生创新意识在高中化学中的培养途径

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基础学科,高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一,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环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思考以及探究学习对于学生的思维创新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改变传统化学教学中过于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方式,应该认识到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的个体性特点,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更好的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给学生有效的引导和及时的辅助,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思维和发展的空间,使其创新意识得到培养。教师应该更好的理解情境教学对于高中化学教学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投入到情境学习中。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大胆思考问题,针对一些实验现象等进行大胆的猜测并进行验证,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为活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沟通和表达能力。教师在一些问题的设计上,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创新点,使其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二,注重实验教学的应用,使学生的探索意识得到培养和锻炼。高中化学具有较强的实验性特点,在教学活动开展中,通过演示实验以及具体的实验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更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对化学反应中一些颜色、气味以及质量等的变化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该种实验教学的优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相结合,通过教师的示范等引导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使其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要注重生活化教学的应用。高中化学与生活实践有着一定的联系,将高中化学教学进行生活化的设计,以一种学生熟悉的状态来进行化学实验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创新意识得以培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相关的生活化元素,使学生能够更为直观的了解化学的实用性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作用,引导学生更好观察生活和发现生活,在生活中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同时,教师将生活现象与化学教学有机结合,进行一些生活化的情境或者问题的设计,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其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该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应该注重递进性,使其在难度以及应用上都具有一定的层级性,使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更好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将其答案进行分享,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再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解答学生的一些疑惑,使其更为深刻的理解生活中的一些化学问题,并且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实现其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四,以探究性活动推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探究性学习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通过一些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学习的机会。在新课标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以及化学教学的特点,设计一些科技活动或者化学兴趣小组等,通过特定的研究性课题的解决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更为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这样一种活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假设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实验,然后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综合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操作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提高其综合能力的同時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结语

创新意识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个人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创新意识对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教师应该从教学理念的转变出发,不断完善教学措施,以此来推动教学改革,将试验教学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引导其更好的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成媛.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策[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3(9)

[2]邱敏.高中化学教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践[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8)

[3]唐蔚华.刍议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6)

12.浙江省宁波市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十二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高中是迈向大学殿堂必经的重要阶段, 化学作为高中教学一个以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 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时期, 社会紧缺型人才必然是复合型人才, 所以, 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更要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 占据主导地位.

一、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1. 自主的学习氛围

高中化学教学应注重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 在教学课堂或是自习课上更加注重给学生建立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主动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要比强制施加考试压力好的多. 同时, 在化学教学中要根据新课标中的要求, 帮助学生不断提高理论知识学习水平, 有助于为学生今后学习较难的化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积累化学方面的知识.

2. 学习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很重要, 有助于实现新课标中关于加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体地位重视的要求.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是新时代改革创新的践行者, 在教学中应更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 相信学生有未知的创造力, 有助于实现对学生塑造成才, 使其未来更好发展.

3. 化学实验提高学习兴趣

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是化学教学的一大优势, 不仅有理论知识的指导, 更有动手实践操作的乐趣. 实验中, 会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和奇观, 这是学生之前所未接触过的, 用这些化学反应现象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 让学生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面临的问题

1. 死板教学, 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来自于对理论知识的扎实掌握, 并通过实践检验、大胆探索产生. 不过当下, 由于很多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不重视, 只是一味的灌输化学理论知识, 只能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并且对学生所提出的想法并没有给予重视, 导致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失去兴趣[1].

2. 实验操作少, 创新能力培养搁置

高中化学在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实验操作课程, 无论是教师课堂演示, 还是学生动手实验, 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 不过目前有很多学校, 因为最终高考并没有实验环节的能力检测, 所以对实验课不重视的现象很严重, 有的甚至没有完整的实验配套设施, 在教学的过程中, 也就忽略了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致使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一些化学方式, 无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对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建议

在高中学习生涯中, 化学学科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化学教学中能够给学生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因此,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化学教学的必然要求. 那么,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以下几点建议.

1. 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当下, 化学教师普遍具备较好的“授课解惑”能力, 但是大部分受传统教学方式和理念的影响, 往往采用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某些时候还会抑制学生创新思维. 因此,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兴趣是学好化学的关键, 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教学空白, 让学生自发讨论区填补空缺, 相互交流.

2. 自主实验, 激发潜能

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 理论知识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首先能够锻炼学生手脑并用, 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实验, 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探究, 还能加强学生进一步对理论的深入探索和大胆猜想, 激发潜能,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2].

3. 化学应用联系实际生活, 培养创新能力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理论联系实际,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方法. 引导学生将化学科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会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提高理解能力,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动力, 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达到最终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 在实际生活中, 还可以引导他们感受科技的无穷魅力, 开设课堂科技小比赛或是家庭实验大考验等活动,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丰富了知识储备, 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3].

综上所述,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基础, 创新教学观念和方式方法, 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理论联系实际, 展示科技创新魅力, 让学生主动接受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 日后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永贞.新课改背景下新任化学教师反思性教学现状调查及实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2.

[2]陈宜群.浅议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大观周刊, 2012 (48) .

13.浙江省宁波市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十三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创新决定着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前途。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我们就必须落实这一教育理念,从小抓起,让学生树立创新的意识,为具备创新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创新

新课标倡导,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发展的舞台,营造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

(二)开展合作,创设创新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都要展开小组讨论,让小组内每个人都充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直至达成共识。教师要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把握学生思维的动态,监控教学过程。教师对学生的作业采取自改、互改,上课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敢于争议。

(三)鼓励多思考,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在教学中要尽量减少整齐划一的要求,对同一个问题注意用“谁还想说”“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等话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勇于创新。因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运用的策略也不尽相同。

(四)鼓励学生“我会学”,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

(一)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现代创造理论表明,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它的获得不是靠传授或是手把手地教,而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加以培养得到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抛弃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或合作式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积极地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可以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氛围中,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思考、交流、合作中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创新意识。

(二)从启迪学生思维上进行创新,做到“点石成金”

当学生的思维受阻,引起认知过程中断时,教师应善点善启,巧于诱发,以开通、拓展学生的思路。常言说,不称职的教师给学生“鱼”,而高明的教师给学生的则是“钓鱼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1)引导求变,开拓学生的思维;(2)引导求通,深化学生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寻找创新的火花。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具体来说,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以下几种优势:(1)化静为动,让学生能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2)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思维;(3)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三、重视动手实践,调动创新意识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实践表明,只会动脑,不会动手的人,是很难在科学技术上有所创造和发明的。动手操作能使人积极开动脑筋,从而使动手、动脑相互促进。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把操作与思维有效地联系起来,使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长方体物体进行包装,即“把两个长3分米,宽2分米,高1分米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几种包装方法?”并为学生提供操作活动中所需要的物品,让学生在思考后,进行实际操作,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最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哪种包装方法最节省呢?”因为学生有了实际动手的经验,所以很快就总结出“最节省”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述,真正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四、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创设条件,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只有有了成功的体验,才能激发“要继续成功”的动力,在一次次成功的体验后,学生会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并逐步树立自信,产生自我期望,进而使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和培养。

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数学教学;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想创新、能创新。

总之,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只要教师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充分调动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培养。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作为教学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并在教学过程中切实通过具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和培养。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我们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使他们从小就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形成创新人格。

14.浙江省宁波市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十四

鲜渡第一中心学校邓林

经济转型时期的来临需要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人才来源于教育。但遗憾的是,在以应试为目的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所谓人才普遍存在有知识没能力,思维定势,缺乏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根本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传统教育模式成了现代教育的一大弊病。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教师“一言堂”的现状,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学生交往与合作的能力,数学作为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科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课,在其教学课程中进行对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结合教学实际,我认为要做到:

一、自主创新型教育需要新型教师

无论是在数学中还是在其他学科的教学课程中,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实施,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是基础。教师自身必须从传统教育模式转变到创新型教育模式,必须适应创新型教育的新思想。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教师处在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的成绩的评判者:另一方面学生成绩高低和教师工作好坏的简单等价,使得有些教师急功近利,追求教学的短期效果。因此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缺少对学生的态度、兴趣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的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获取知识的机会,严重阻碍了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新型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加强修养,适应新型教育的要求。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学习氛围

经常有家长对老师说:“孩子要是不听话,你就替我好好管教他”,虽说“严师出高徒”,但是严也要配合爱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他们是一个统一体,不可分离。学生天性好动,没有规章纪律的约束是不行的,但是也不能过分的严格,否则只会看到学生胆怯或是反叛的眼神,扼杀他们的天真和个性。作为老师,应该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教学氛围,要努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并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都要认真对待,不能心不在焉,敷衍了事,对成绩落后的学生要进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经常参加他们的讨论,倾听他们可爱的意见,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做,是学生形成勇于独立思考,发表见解,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力表杨,错误的则不直接否定,草率批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错误时,要自我检讨,并且教导他们要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他们成为好朋友,营造一个宽松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环境,对以后的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发展他们的自主创新潜力。

三、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数学作为培养学生分析、计算和逻辑推理能力的一门课程,应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数学比较抽象,有些数学知识难以理解,有些数学技能也不容易掌握,因此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惧,厌学情绪。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来设置教学方案,有意识的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的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问题情境,把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实用性,愉悦性的材料,时时处处引发学生的好奇、兴趣、疑问等情绪,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留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去学,改变过去教学中只注重灌输而忽略学生知识形成过程和能力发展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的做法。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把学生推上学习主人的地位。要鼓励学生对同一知识要从不同角度发掘新的思路,新的见解,对例题,习题进行变化条件,拓展加深,进行一题多思,一题多解等手段启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单一性向多维发展,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他们真正融入到教学中去,体会数学中的乐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兴趣和发散思维模式都是激起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15.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十五

(一)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首先, 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 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 引导学生会想、会学、善学。其次, 教师应加强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 完善自己。作为数学教师, 除了了解研究数学课本上的知识, 还要懂得数学课本以外的其他数学知识, 甚至数学科以外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因此, 教师应该专一科而兼顾其他科的知识。另外, 教师还要有德育观念的创新。作为新型教师, 应该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 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 因材施教。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德育观, 把人作为道德主体, 着眼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克服传统德育中只以道德力量约束人, 而不关心人的独立人格的弊端。如果能够造就一批这样既具有创新的教学理念, 又掌握了渊博的专业知识的高素质的老师, 那么, 也就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实施新的教学策略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都是在学习中获得的。因此, 教师要牢牢抓住教学这个环节, 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1.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创新意识。

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1) 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 唤起学生主体意识。教学艺术是一种心灵的再创造, 它不光是传授本领, 还在于对学生心灵的呼唤、激励。讲求教学艺术, 有利于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这种教学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这种教学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气氛中, 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 不会有压抑感, 自然就会乐学、爱学, 愿意思考和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时他们的思维会更积极, 想象会更丰富, 会迸发出想象力、创造力的火花, 敢于标新立异, 打破陈规, 甚至还会对课本上的知识或老师的讲课内容产生怀疑, 提出疑问。

(2) 激发兴趣, 开启智力。兴趣在学习中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同时对学生开阔视野, 调节心态, 陶冶情操, 完善人格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推陈出新, 创设能激起学生兴趣, 激发其创新意识的教学情境。具体来说, 应做到两点:一是以“新”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新的内容、新的形象、新的表达方式、新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获得新的感受、新的知识和技能, 增进学习兴趣。二是以“情”来陶冶学生的兴趣, 教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爱心, 要把自己的爱倾注在每一个学生身上, 往往一句温和的活, 一个关心的眼神和动作, 就能把爱传达给学生, 温暖他的心, 同时也能激发他学习的兴趣。

2. 优化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 教学方法也得更新, 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创新欲。

(1) 启迪学生想象力, 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源泉。想象能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 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 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借助想象能力对类似事物进行推断, 可以帮助人认识事物, 发展创造力。这样, 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被激发起来。而青少年的想象力往往是面广而不深入, 夸张性大而创造性不强, 因此需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创设激发想象的气围, 给学生提供自由创造的机会。

(2) 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 它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某一问题去观察、思考、想象, 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的一种思维方式。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任何发现和发明, 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 都是建立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 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所以, 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发散点, 从反向思维、侧向思维、多向思维入手, 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

(三)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16.浙江省宁波市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十六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学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21-01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先的“不为天下先”、亦步亦趋的社会理念,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求,提高国民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的战略性方针。科学由于自身的特性,对创新的需求更加强烈。当代美国著名的生化学家、作家阿西莫夫说:“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学好化学,以及熟知化学领域的进步,都离不开创新能力。

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和进步来说多么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使他们能够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教师要对高中生的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特征有正确的认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还要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巧妙而合理的安排授课内容、教学方式,让他们想学习、爱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平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爱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同学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适时而合理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陈建翔博士说:“当孩子忘我地投入地做一件事的时候,他(她)就是天才。”所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要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

2 加强课堂上的互动,营造创新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还要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事半功倍,不恰当的方式方法则往往达不到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可以通过讲授、讨论、提问、读书指导来进行教学,也可以通过演示、参观、练习、实验来进行教学;有的教师喜欢严肃认真的上课环境,有的教师则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讲授知识。然而任何一种方法,都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加以选择运用,因材施教。不然,就很难达到想要的效果,甚至弄巧成拙。这里仅就加强课堂上的互动,以营造创新氛围来做一些讨论。

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互动,使学生能够与教师的思路基本保持一致。这样的教学方法,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授课,还是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吸收,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提高了教学效率,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上课的时候,教师要多使用一些具有启发性、诱导性的语言,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学生和教师互动的过程中,有助于让学生直接面对知识,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让学生产生一些个性的、有价值的想法。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带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讨论、发言、思考。这样,既有助于课堂上拘谨氛围的消除,使学生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同时也为学生们创新能力的训练、营造了一个好的环境。

3 增加实验内容,提供创新机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实现化学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实验既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

例如,我们常见的一个实验——原电池实验,可以使学生联想到:能不能用我们身边常见的水果蔬菜来制作原电池?在这些水果蔬菜原电池中,哪些的电流或电压比较大,哪些的比较小?水果蔬菜电池能不能电到人,能不能驱动电瓶车?放学后,可以给同学们留下作业:利用身边的水果蔬菜,制作一些简易的原电池。通过这一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在能够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教师不必拘泥于书本上的安排,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灵活性的变通。例如,在实验方法、实验步骤的设计上,以及在实验器材和用品的选择上,可以让学生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比如,在铁与水蒸气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该反应的原理、条件、特点,参照书本上的设计,自行设计实验。在学生设计完成后,让他们比较不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优缺点。在这个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要安排足够的实验内容外,也可以采用实验小组、爱好小组等形式,加强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与坚持,以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和对学习的热爱。

4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创新动机

将书本上的知识同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化学理论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是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创新动机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方法。比如,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铁为什么会生锈?铁锈是什么颜色?铜锈是什么颜色?玻璃、石头、水果会生锈吗?你见过的,还有哪些东西会生锈?有什么办法可以阻止金属制品生锈吗?有哪些防腐措施?通过对这些贴近生活问题的提出,既可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又引导了他们进行思考,同时也为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提供了条件。

又如,为什么木材可以燃烧,而砖头不能?木材在空气中可以燃烧,在水中为什么不能?总之,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大胆发言,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5 结语

爱因斯坦说:“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创新是科学进步的灵魂。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本文从几个方面,浅谈了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希望对本学科的教学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赵梅艳.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电大本科小学教育《科学与技术》试题及答案下一篇:高一学生周末如何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