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介绍

2024-12-02

中考文言文介绍(精选8篇)

1.中考文言文介绍 篇一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

一、精要笔记:

写初冬月夜不眠,出户邀友赏月的欣喜之情,表现了作者逆境中达观处世,自适其适,自乐其乐。

写法:

(1)第一层叙事,第二层写景,第三层抒情。(2)承天寺中庭月色的描写用了比喻手法。

二、解释词语:答案 1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2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

4但.少闲人

三、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案

1、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月光照映的庭院里如同积满清水一样澄清透明,水里水藻、青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填空简答题:

1、本文写月突出其,写境突出其写情突出其

。(请各用一个字)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用原文回答)3、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答案: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①念.无与为乐者 A、惦记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A、找③相与..步于中庭 A、欣赏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A、只要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念.无与为乐者()((4)怀民亦.未寝.()(3、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翻译:(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翻译:

4、用“/“线画出下句正确停顿。共同,一起 形容水的澄澈 只是

,写影突出其

B、诵读 B、寻常 B、参与 B、只 C2)解衣欲.睡()(5)庭下如积水空明)(3)遂..(,)),写人突出其 C、想到 C、不久 C、一起、但是 至承天寺(.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B、怀民亦/未寝C、庭下/如积水空明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7、为什么“欣然起行”?(用原文回答)“欣然”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8、短文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内容可用4字概括为

9、请对《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对月色描写的句子作点赏析!(从修辞、写作手法、思想情感等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

1、C A C B

2、(1)考虑,想到(2)想要(3)于是(4)也;睡觉(5)形容水的空无澄澈

3、(1)只不过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2)庭院的地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里边还有相互交错着的水藻和荇草——这其实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4、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5、B

6、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莫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的失意,内心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满足和自慰。

7、略

8、第④句 清幽宁静

9、略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⒈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⑵遂至承天寺()..⑶怀民亦未寝()⑷相与步于中庭()...⒉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⒊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⒋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参考答案: 1.⑴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3.(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4.旷达、豁达

(06山西课改)

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10分)[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把洒问青天()..(2)念无与为乐者().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

答案:

3、(1)端起洒杯(2)考虑 或:想着 4.B 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6.(C)7.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07枣庄市)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7.A 8.D 9.C

2.中考文言文介绍 篇二

一、把握最新命题特征, 找准复习方向

2007年和2008年杭州市中考文言文阅读部分 (下称07卷或08卷) 值得关注。这部分有四个小题, 其中两个客观题 (实词解释和虚词辨析) 和两个主观题 (翻译句子和人物评析) 。虽只有四小题, 但涵盖了初中文言文大部分知识点和能力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常用虚词, 及特殊文言句式翻译、文本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特征、情感主题等内容。

试卷命题呈如下特征:一是考查深度有所加强。文言文知识性试题数量减少, 而对文言文阅读基本技能的考查增强, 试题的可操作性更强。除了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等基础能力的考查外, 还注重对文本的整体性理解阅读, 如07卷“结合文中材料, 对李邕这一人物作简要评价”, 08卷“詹懋举喜琴, 钟弱翁好字, 而两人的品性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等问题, 这些题涉及对选文的品味、鉴赏、拓展等方面, 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二是阅读量略有增加。由07卷单篇阅读材料变为08卷两篇阅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 阅读量有较大的增加。三是考查范围逐渐扩大。这样一方面考查了学生迁移、运用文言知识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引起师生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 改变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 注重对文言文的整体理解。

这些试题呈现出新变化、新特点, 从积累、识记、诵读、理解的感性层面和思考、分析、综合、联想的理性层面来设题, 命题取材的重心虽着眼于课外材料, 但命题中出现的知识点仍在课内。因此, 复习时应指导学生依托教材, 抓住每个知识点与能力点, 运用比较和分析等方法逐步构建知识体系, 并通过各种手段实现知识点与能力点的迁移。

二、定制个性复习菜单, 夯实基础

在紧张而有限的复习时间里, 不少学生往往会有一个误区: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课堂复习, 自我感觉良好。但实际上他们只在“面”上掌握了一些知识, 而没有真正落实到“点”上, 不利于构建知识体系。因此, 我们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 帮助他们制定个性复习菜单, 真正由“面”及“点”地细化文言文知识点, 夯实基础。

菜单一:文言片段的背默。任务是要求学生把教材中的37篇文言文“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地背诵一遍, 并把重要语句片段, 一字不差地默写出来。首先, 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 既可强化对文章的再熟悉, 又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其次, 每篇连续背诵三遍以上, 达到熟练地掌握全文;第三, 画出重点句子背诵;接着, 把已画出的重点句子进行默写;最后, 对默写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强化记忆。

菜单二:文言词语的梳理。此菜单主要是掌握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首先, 大声朗读已整理好的特殊实词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性活用和一词多义) ;其次, 整理并朗读课下注释中的实词;第三, 在家长的帮助下, 进行即时检测;接着, 把检测中错误的词语集中后再记忆, 加以巩固;最后, 可用课外材料中的实词来提升知识和能力。文言虚词的梳理步骤可与实词复习类似, 但要注意文言虚词往往是概念性的知识面, 需要把这些知识面落实到具体语境中去。另外, 复习时要及时把这些词语补充到归类列表中。

菜单三:文言句子的翻译。菜单三要特别注重句中关键实词的理解。首先, 整理文中的名言警句, 抓住体现中心主题的关键性句子, 因为考试中翻译的也往往是这样的句子;其次, 整理课文中带有“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的句子, 并结合课堂中老师讲的这些特殊句式的一般特征;再次, 抓含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实词的句子;最后, 进行相应的练习和纠错。

菜单四:课内语段的把握。首先, 概括每篇课文的中心, 划分段落层次,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并概括段意;其次, 找出文中重点段落 (能反映中心或体现作者心情的段落) , 体会它带给人们的启示、蕴涵的深刻哲理;再次, 找出文章中心句和重点段落中的关键句, 并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最后, 把握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人物语言的特点等。

菜单五:课外语段的拓展。拿到一篇从未阅读过的短文, 首先, 把文章浏览一遍, 浏览的同时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其次, 第二遍再仔细阅读, 要字斟句酌, 仔细推敲, 具体把握文章意思;再次, 根据练习题再次阅读文章, 联系上下文, 完成练习题;最后, 根据答案进行比对和纠错。

另外, 定制个性复习菜单有几个原则:首先应具有可操作性, 其次应具有监督性, 第三应有一定的灵活性, 最后是须将文言文复习纳入语文整体复习计划之中。

三、适时运用有效诵读, 获得情感体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张必锟先生在《把诵读放到文言文学习的首位上来》一文中指出:“正因为深深受益于诵读, 所以我在此后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格外重视学生的诵读习惯,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都要把诵读放在一切教学的首位。”从07卷和08卷来看, 所选择的语段材料取之于课外, 但其考查知识点却在教材基本篇目之中。这就要让学生读懂课内文章, 读懂知识点。因此, 诵读在文言文复习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这也是提高文言文复习效率的有效策略之一。

课内语段“细读”法。学生在课内语段复习中, 可以采用“细读”法进行阅读。细读新授课时的笔记, 细读课文注释及其他资料, 细读课后练习及自己的答案等相关复习点。在这样的细读中, 有效地梳理、识记和理解了知识点, 为构建文言知识系统打下基础。

课外语段“五读”法。学生在平时复习中碰到课外语段, 可采用“五读”法进行阅读。首先是“倾情听读”, 用心倾听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诵读, 感受文言诵读的魅力;其次是“有情诵读”, 学生自己诵读体验乐趣;接着是“激情品读”, 加强了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 从而感悟文本的意境;然后是“用情研读”, 把握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最后是“深情悟读”, 在感悟和思考中,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考卷语段“三读”法。由于考试时完成练习的时间有限, 因此可以采用“三读”法进行阅读。第一遍“速读”, 梳通字词, 了解文章内容, 把握文章主题及思想情感;第二遍“选读”, 根据试题要求, 找到并阅读相关部分的内容, 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阅读, 从而得出有价值的答案;第三遍“回读”, 根据答题时间, 可以选择这个步骤, 对文章进行回读, 主要是为了准确把握文章的相关内容, 检查已完成的答案是否正确。

四、强化题型分解指导, 实现能力迁移

中考文言文“着重考查文言文知识及运用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而能力不能用讲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这也是我们在备考中特别强调的策略。我们在复习时根据文言文命题的四种题型, 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知识和能力系统的分解指导与训练。这种针对考点进行的分解指导与训练, 更具有复习的实效性, 也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以下以07卷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1. 文言实词的理解

第19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朝夕把玩, 令其故暗 (陈旧)

B.有右军真迹, 宝之已久 (珍爱)

C.许而不出, 得非诳乎 (答应)

D.昨所至数纸, 幼时书 (文章)

解题思路:此题用选择题形式来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要整体把握文章, 并结合语境才能正确理解这些实词。

复习建议:采用“分类整理, 理解积累”的思路进行文言实词复习, 就是根据实词分类, 将六册教材中的文言实词通过比较、归纳仔细地分类整理出来, 扩大词汇量, 从而提高文言文的综合阅读能力。

2. 文言虚词的掌握

第20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以呈邕必以分人

B.萧疾其掩己其如土石何

C.因谓李曰宅边有五柳树, 因以为号焉

D.子细看之当余之从师也

解题思路:本题用选择题形式来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 内容为常见虚词“以、其、因、之”等。每项中前一个为选文中的虚词, 而后一个则是课内教材中的虚词。

复习建议:采用“依据规律, 逐条掌握”的思路进行文言虚词的复习。以课文为载体, 将文言虚词的用法、意义、作用及典型例句逐条整理, 找到其规律, 使知识系统化。

3. 文言句子的翻译

第21题: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 在坐者咸以为然。 (2) 何故呼为真迹?鉴将何在?

解题思路:此题是文言句子的翻译题, 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正确的翻译应反映句子句式的基本特点, 同时要落实句中关键词语的意思。

复习建议:可采用“掌握句式, 渗透训练”的思路进行翻译文言句子的专项复习。

4. 人物性格的评析

第22题:结合文中材料, 对李邕这一人物作简要评价。

解题思路:这是评价人物题, 全面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把握和理解。要从人物的所作所为所言入手, 归纳其品行。

3.中考文言文应对策略 篇三

中考文言文命题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命题的难易度要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评价标准:“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的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这个要求,文言文阅读材料大多选自教材篇目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荐篇目”,同时也兼及课外选文。

命题材料的组合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单篇考查课内选段,如山西省2008年文言文命题材料是《岳阳楼记》中的选段;河北省2008年文言文命题材料是《醉翁亭记》选段;黑龙江省2008年文言文命题材料是《曹刿论战》选段。第二种是单篇考查课外选段。如浙江省金华市2008年文言文命题材料是选自《玉堂丛语》中的《刘宣苦读成才》;江苏省南通市2008年古文命题材料是《史记》节选;武汉市2008年古文命题材料是《清朝艺苑》选段。第三种形式是两篇文段组合,这种组合一般是内容、体裁、主题等方面相关联的。两篇都选自课内,如兰州市2008年文言文命题材料是《醉翁亭记》选段和《桃花源记》选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8年文言命题材料是《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两篇文章一篇来自课内,一篇来自课外。如南京市2008年文言命题材料是游记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和《游虎丘小记》。两篇文章内容都选自课外,如南宁市2008年文言命题材料是《东施效颦》和《邯郸学步》。除了以上材料的组合,还有的地方会出现选三个文段组合,但这很少。

基于以上命题选文范围,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立足课本,注重积累;放眼课外,授之以渔。

最常见、最基本的题目是解释文中加点词语。这类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积累、辨别。“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词义的理解积累是学生应对考试的第一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要求学生记牢书本上的解释,并且要帮学生归纳整理文中出现频率较高、有生命力的词。如多义词:“持就火炀之”的“就”是“靠近”的意思;“瞬息可就”的“就”是“完成”的意思。通假字:“左手倚一衡木”的“衡”通“横”是“横着”的意思,“困于心,衡于虑”的“衡”通“横”是“梗塞”的意思。古今异义词:牺牲、妻子、交通等;词类活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如:“木格贮之”的“木格”是名词作状语,译为“用木格”;“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和远”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分别译为“亲近、疏远”。常用虚词如:其、之、而、以、所、于等的用法。这些,教师在复习时要带领学生整理归类,并且把一到六册的课内知识点融会。

如果选文是课内的难度就不大。如果选文是课外的就有一定的难度,但不可怕,学生不必心慌,要沉着应试,才能取胜。如:江西省2008年文言文试题选文就是课外的,它的第10题: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1)缚其余(2)见民走,避溺者(3)怿善剑及铁简。这几个词乍一看都是课外的,但仔细推敲,它们实际是源于课内。第(1)小题“缚”字源自《晏子使楚》的“吏二缚一人诣王”,是“捆绑”的意思。第(2)题“走”源自《口技》的“几欲先走”,是“逃跑”的意思。第(3)题“善”可能源自《口技》的“京中有善口技者”是“善于”的意思,也可能源自《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王曰:“善。”是“好”的意思,这时就要根据选文上下句的意思判断它的意思。为了能应对考试,学生在熟练掌握课内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考试时还要能灵活联系课内,结合句子意思准确判断加点字在文中的用法、辨别它的意思,从而写出正确答案。

翻译句子也是常考题型。这种题型实质上是介于客观试题、主题试题之间的限制性试题。暂且把译句分为四类:a、富有哲理的句子;b抒发情感的句子;c、表明见解的句子;d、描写美景的句子。这些句子通常是文章的中心句、重点句、特殊句(省略句、倒装句)为主。平时学习要注意课内的这些句子。考试时学生要答好这种题目,做题时必须注意几个方面:一是做到句不离章,把握该句所在语段的意思、作用,从而对所译句的意思作出准确理解,做到译句与上下文文意衔接流畅。二是省略句、倒装句要注意词序、句序的变化,译句时运用“增”“调”等译文技巧,做到语言表达通顺。三是译句时要做到关键实词、虚词落实到位,如果有词类活用,译句时也要落实。四是译句时要注意语气的变化:疑问语气、肯定语气、感叹语、反问语气、判断语气等都要译出。如长沙市2008年文言试题第9题(2)“微斯人,吾谁与归?”是倒装句,译时就要调整句序,把宾语“谁”调到“与”后面。如天津市2008年文言试题第18题,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这一句在译时,就要译出反问语气。

除了以上两类题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引导学生联系本文进行拓展和探究,目的是从古今联系的角度进一步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近几年主观试题越来越多。这种主观试题从整体感知的角度考查学生对文章的解读,注重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它要求学生把握文本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见解。题目主要是要求学生针对文中观点谈自己的看法,谈阅读选文的体验和感受,谈阅读短文后从文中受到的启示,或对文中主要人物作出评价。如:“武汉市2008年文言题第18题:这段文字主要表现顾炎武的哪些特点?吉林省2008年文言文题第14题: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本文是如何表现江天一酷爱读书的。云南省2008年文言题第13题:请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给你的启示。如吉林省2008年文言题第15题:请结合陶渊明其人和你读过的他的诗文,谈谈对“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这两句话的理解。学生在答这类题目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意思,结合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调动平时的阅读积累,用流畅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意思。

这种主观试题学生有话可说,重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认同接受经典文言文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精髓,从古代仁人志士的事迹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观。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充分体现人文性。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评价,获得对文章内容的独特感受和启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训练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领悟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教给学生归纳要点、概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方法技巧,而且要注重学生的情感熏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情感观、价值观。

近年的选文多是文质兼美的经典文章。为了学生能应对当前考试,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好课内,还要结合做题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做一定量的与课本难度相当的课外经典选文训练是必要的,学生在练中才能真正提高能力。

另外,还要训练学生审题能力,养成读清题目中答题要求的好习惯。题目中常会出现“用自己的话概括”、“用原文回答”、“结合选文”“阅读选文及链接材料”等要求,做题时不可忽视。如江西省2008年文言试题第14题:结合选文,请你对桑怿这个人物作简要评价。这一题有“结合选文”几字,在答题时就要引用相关句子做出相应的评价。如是几个方面,最好要分小点回答。忌笼统回答。有时题目中会出现多重要求,学生答题前更要看清楚、想清楚要求,要避免看题不清而失分。如厦门市2008年第17题的(2):[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这一题题干较长,要求较多,阅读时要更加小心。做题时首先要明确话题“交朋友”,其次题目中问“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答时就要以第一人称的语气谈自己的见解,第三题目还要求“联系文段内容”,因此答题时不能泛泛而谈,要联系文段的观点用流畅语言谈看法。

4.中考文言文实词 篇四

1、比

① 比,《说文》“密也”。本义,靠得很近。古字像两人紧贴之形。

② 引申:并列、靠近、勾结、亲密等。③ 比较、比拟。

④ 及,等到。⑤ 法律术语,同“例”。比附照行的各类案例。

2、鄙

①“鄙,边邑也。”“鄙”是“野”中的偏远部分,是和邻国接近的地区。(边疆,边远的地方。)

② 见识浅陋。(庸俗,浅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

③ 鄙夫;鄙人(自谦);鄙俚;鄙吝 ④ 鄙薄;鄙弃;鄙夷(轻视厌弃)

⑤ 卑鄙,身份低下,出身微贱。 ⑥ 比较:鄙;敝

3、兵

① 兵,《说文》“械也”。军械、武器。(本义,兵器、武器。)古字双手举斧斤形。

例:兵器;兵库;兵工厂;兵不血刃;短兵相接。铸兵。

② 士兵,手执武器的人。战士或军队。 ③ 战争、军事。

兵贵神速(军队);兵连祸结(战争);兵不厌诈(用兵作战)。兵力(作战能力)

4、病

① 病,《说文》“疾加也”。一般的病称“疾”,重病称“病”。

② 引申:凡疲劳过度、饥饿过度造成的困苦不堪、软弱无力的状态也叫“病”。

③ 引申:心理状态,忧虑、担心、苦恼、困顿

比较:病;疾

5、察 C

① 察,《说文》“复审也”。“察”是对已知但却知之不深,知之不详的事物进行仔细、详尽、反复的观测、考核,目的是弄清楚事物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变化过程,是把事情看得一清二楚。

② “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如观察、省察、体察、考察、访察、核察……,这些“察”都为了了解真相。

③ 举荐。 ④ “察”的结果是明;“察察”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6、彻

① “彻”,《说文》“通也”,《小尔雅广诂》“达也”。(通达;贯通。)

② “彻”表通时重在一通到底,是由此及彼、由外及里、从头到尾、从上到下的贯通。(深透;透彻。)

② 中古之后,“彻”更广泛地用于声音、颜色、光线、温度、气味等的渗透到底上。(日光下彻;穿透)

7、乘

①“乘,升也”。登车、坐车。 ② 引申:驾车、驭马。

③ “乘”,趁着,引申:冒着。 ④ 欺凌,欺压。

⑤ 追逐 ⑥ 计量,计算。

⑦ 乘,sheng,量词。一车四马;乘车驾四马。

8、从

① “从”是跟随在后面意思,它和行动关系密切。

② 所“从”的如果是人,跟随、跟从。

③ 如果所“从”的是命令、意愿、法令、计谋……,就是顺随、照办、遵守、服从…… ④ 参与,例如:从政。

⑤ 介词:由,自。 ⑥ 比较:随――从(积极主动,经过主观判断。)

9、当

①“当”,《说文》“田相值也”。(井田制) ② 引申:势均力敌,互相对等。

③ 两两相等,引申:两两相对,或者以一方为主对着另一方。

④ “当”,对着;面对; ⑤ 处在。引申:占着;把着。引申:掌管,主持。

⑥ 阻挡,抗拒; ⑦ 充当;相抵消、相平衡。

⑧ 适应,相当;适合,得当。

10、道

① 本义,道路。 ② 规律,道理。

③ 引申:学说、思想。(道理、主张)

④ 引申:引用、称述别人的话、说法、事迹。(说、谈论)

⑤ 比喻,人生所应遵循的社会准则。(带有根本性、原则性。) ⑥ 从,由。

11、得

① 得,获得,得到。(找到) 语境义,得声,得形,得味,得道……

② “得”,行为实现的现实性。(能够)

12、定

① “定”,《说文》“安也”。与“动”反义。

安定、稳定;平定。

(定婚,重在婚约的确定;订婚,重在双方同意。协定,重在共同决定;签订,重在双方协商。定金;订金)

② 决定,确定。 ③ 副词,到底,究竟。 ④ 一定(后起义)

13、伐

① “伐”,《说文》“击也”。以戈击人,用斧砍树,持枪击鼓……都可以叫“伐”。(砍伐;进攻,征伐;讨伐。)

公开宣战、公开进攻叫“伐”。 “伐”带有上伐下、讨有罪的色彩。

② 引申:功劳,成绩;夸耀(《广韵》“自矜曰伐”)

14、犯

① 《说文》“侵也”。“犯”本来指狗咬人。后来两极分化。

② 受侵犯,使自己遭受损失。(侵害、危害)

③ 侵犯,侵入别人的领域,使别人或别的事物受到损失。(触犯;犯险,冒着。)

15、方

① “方”初文应作“上口下方”,指中央以往的四旁的广大地区。与说话者所在地相邻的地区、地域。

② 方形,四隅之和。 ③ 方,方圆。引申:正直;方正。

④ 面积 ⑤ 方向、方位。引申:区域、地方。

⑥ 地方(戴圆履方) ⑦ 方法,办法。引申:处方,药方。

⑧ “方”,《说文》“并船也”。方船、方舟。(枋、舫)

⑨ 凡两两相并、相比。例如:方轨;方征;方驾;比方。

⑩ 比拟,相比。 ⑾ 副词,正在;将要。

⑿ 当……的时候。

16、奉

①“奉”是捧的古字。两手捧着。 ② 进献。

③ 承受。 ④ 俸禄,给养。

17、负

① 《释名释姿容》“负,背也,置项背也”。引申:蒙受、遭受。

② 《说文》“恃也”。对自有之力之物的凭借。(自恃,自负)

③ 背靠着。负隅顽抗。 ④ 违背

⑤ 失败 ⑥ 欠

18、赋

① “赋”,为作战而征集的军赋。“兵赋”是征集兵士、民夫、战车、牛马、戈盾之类的作战用的人力、物力、财力。

② (征收;敛取;赋税。) ③ 出声念。 ④ 写作方法,平铺直述。

19、覆

① “覆”,《集韵》“反也”。特指向上事物的向下翻转或倾倒。

② 遮盖、掩蔽 ③ 翻转过来 ④ 倾覆,颠覆

20、更

① 《说文》“更”与“改”互训。(改变、更换)

“更”侧重于前后相续,是以一个顶替另一个的相互交换;就新旧来说,“更”不是除旧布新,而是推陈出新。

② 经过,经历。 ③ 抵偿. ④ 另,另外。引申:再。

⑤ 更加 ⑥ 副词,重新。 ⑦ 五更

21、故

① “故”作名词用时也指事情。“故,事也。”

“故”重因果关系。指某种原因引起的事情,多是使人不愉快的麻烦的“事”。(现代汉语中:事故,变故。)

② 《广韵》“旧也”。“故”的反义词“新”、“今”。

作为时间观念,指过去的、从前的。故都,过去的国都。故乡,从前的家乡。故人,旧友,从前的相知。

③ 原因,缘故。 ④ 故意 ⑤ 通“固”,本来。 ⑥ 所以,因此。

22、顾

① 《说文》“还视也”。“顾”转过头来向后看。(回顾;回头看。)

② 探望,拜访。 ③ 顾念。引申:关心,照顾。

④ 副词,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而”“不过”。 ⑤ 副词,反而,却。

23、观

① 《说文》“谛视也”,《正字通》“远视也”。(看;观察;考察)

② 观赏;值得观赏的景物和景象。

③ 名物化之后,把宫廷大门外两旁的为观察了望而建的高大建筑叫“观”。后来把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也称“观”。

④ 道教的庙宇,道观(后起义)

24、归

① 《说文》“女嫁也”。(春秋以后多用“嫁”)

② 最初是离家远行又回到故处的意思。(妇女出嫁,实际上是返回母亲所从出的氏族。)(返回)

③ 归还 ④ 归附,归属。又:归到一处。

25、好

① 女子容貌美。引申:好,善。 ② 兼及服饰之类,有仪表堂堂的意思。

③ 友好 ④ 喜爱

26、号

① 大声喊叫。引申:大声哭。 ② 扬言,宣称。(号称)

③ 号令,命令。 ④ 称号。又:别号。 ⑤ 称。

27、还

① 《广雅释诂》“归也”。(返回) ② 交还,归还

③ 通“环”,环绕。 ④ 通“旋”,旋转。

⑤ 通“旋”,轻快敏捷的样子。 ⑥ 仍然(后起意义)

28、惠

① 《说文》“仁也”。《尔雅释诂》“爱也”。“惠”原是动词“仁爱”。

② 对所关怀、同情的人给予照顾。(恩惠,给人以好处)

名词化之后,所给予的好处。

③ 柔顺、柔和。 ④ 通“慧”,聪明。

29、及

① 《说文》“逮也”。段注“及前人也”。

“及”古字形像追逐者以手抓住被追者之形。

② 赶得上,赶上,抓住 ③ 至,到 ④ 趁着。等到……时候

30、极

① 《说文》“极,栋也”。

② 处在屋宇的最高处,所以最高的地位也叫“极”。(登峰造极;北极)

③ 由最高引申:极限,不能超越。极点,尽头。

④ 最,非常。 ⑤ 标准 ⑥ 通“亟”,急。

31、计

① 记数――计算,算帐,计量――统计,汇总

② 盘算,谋划 ③ 计谋

32、加

① “加”在上古是及物动词,把一物放在另一物上面。(加上,放上)引申:施加

② 增加;超过,虚夸,以少报多。 ③ 更加

33、假

① 先秦,假,借同义。(借,借来)

② 《说文》“非真也”。(汉以后。)假,真反义。

③ 非正式的,临时的。(假寐;假上将军。)

34、间

① 殒,隙也,从门、月(《说文》) ② 间隙(彼节者有间)(《庄子》)

③ 中间(间于齐楚)(《孟子》)

④ 间隔(间一岁,郑人杀之)(《左传》)(间断;隔开)

⑤ 离间(谁能间之)(《左传》) ⑥ 参与(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5、简

① 《说文》“牒也”,竹简或木札。引申:书信。

② 简易;简略;省约(由简的特点决定的。)③ 荒废,怠慢。

④ 选取等长的“简”。挑选,选择,选拔。 ⑤ 《集韵》“阅也”。检阅,检查。

36、见

① 《说文》“视也”。看到。看见。

② 往见,拜见,参见;进见,谒见,会见,接见(不同身分)

③ 见解,见识 ④ 表示被动。 ⑤ 见谅的“见” ⑥ 通“现”

37、节

① 《说文》“竹约”。竹节。植物分枝长叶的地方。引申:人与动物的骨节。

② 时节,季节。引申:节日。 ③ 符节,古代用来做凭证的东西。

④ 气节,节操;礼节。特指,贞洁。 ⑤ 节制,节约。

⑥ 古乐器,引申:节拍。

38、竭

① 干涸,枯竭。“竭”的反义词“盈”。引申:衰竭。

② 竭尽,尽力做谋事。 ③ 尽,完。

39、尽

① 《说文》“器中空也”。象征用到了极限,一无所有。

② 不及物动词,无剩余。(完,没有了。) ③ 及物动词,全部用出。

④ 副词,净尽――都,皆,整个地,完全地,无保留地,达于极限。

⑤ 达到顶点 ⑥ 尽可能,尽量。(第三声) ⑦ 任凭

40、进

① 本义,向前走或跑,或者说是朝着脸所向的方向行进。

② 前进,与“退”相对。③ 到朝廷。④ 进献⑤ 通“诼”,赠送的路费或礼物。

41、居

① 《说文》“蹲也”。“居”是后代“踞”的本字。

② 坐。引申:处于。 ③ 居住。又:住处。 ④ 处在某种地位或某个地方。

⑤ 占,占据。 ⑥ 积蓄。 ⑦ 表示相隔一段时间(居有顷)

42、举

① “举”,《说文》“对举也”。两个人共同把东西抬起来。后来一个人用两只手把东西举过头也叫“举”。

② 用手托起。 ③ 举起,抬起。引申:提出,举出。又:发动。

④ 推荐,推举。提拔。又:检举。举动。

⑥ 攻下,占领。 ⑦全。例如:举国,举世。

43、具

① 《说文》“供置也”。“供置”即备办。最初多指备办食物,后来扩展到备办其它物品,是个动词。

② 准备饭食或酒席。又:饭食,酒肴。 ③ 准备,备办。引申:具备,完备。

④ 全部 ⑤ 陈述 ⑥ 器械 ⑦ 才能 ⑧ 量词

44、聚

① 《说文》“会也;一曰邑落曰聚”。本义:会合。

② 村落,居民点 ③ 聚集,集聚 ④征集

45、苦

① 苦菜;引申:苦味。 ② 劳苦,辛苦,劳累。又:刻苦。

③ 愁苦;苦恼,痛苦。又:被……所苦。 ④ 粗劣

46、类

① 《正字通》“种类也”又“肖似也。” ② 种类。引申:类推。

③ 类似,象。相似 ④ 大抵,大致。 ⑤ 条例。

47、良

① 《说文》“善也”。表示质地好,素质好。② 良好。精良,美好。出色,优秀。

③ 良人:1、优秀的人才;2、丈夫。 ④ 和悦,善良。贤良,贤善。

⑤ 甚,很。 ⑥ 的确。

48、临

① 《说文》“监也”。从高处低头往下看。② 从高处往低处看。俯视;居高临下。

③ 引申:从上监视着,统治。监督,威胁。④ 到。

⑤ 面对。对着。靠近。 ⑥ 正当;将要。 ⑦ 临摹。 ⑧ 哭。(第四声)

49、虑

① 《说文》“谋思也”。为谋划事情而思考叫“虑”。(思虑)

② 考虑,打算。引申:心思,意念。 ③ 担忧(后起义)。顾虑,担心。

50、论

① 《说文》“议也”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作出评判。

② 讨论,研究。 ③ 判罪。 ④ 一种文体。 ⑤ 通“伦”,条理,顺序。

51、漫

① 《广雅释训》“漫漫,平也” 《正字通》“水广大貌”。表示水平铺广大、无边无际,引申:遍(漫山遍野)

② 溢出 ③ 没入水中 ④ 随便(杜甫诗“漫卷诗书喜欲狂”)

52、灭

① 《正字通》“火熄也”,但应用中常用于使动或被动,使火熄灭或被熄灭之物

② 暗,看不见 ③ 引申:消灭,湮没

53、名

① 《说文》“自命也”指人或事物的代号,和“实”相对。后来把在书面上记录这些名称的符号也称作“名”,“名”就兼指文字了。

② 用作动词,命名,用作名词,名字。 ③ 引申:名声,名利

54、明

① 《说文》“照也”,光线充足,或在光的照射下清清楚楚的状态叫“明”与“暗”相对

② 发光,明亮 ③ 形容物体的光泽、颜色明亮

④ 光明、清楚 ⑤ 《正字通》“明日即翌日” ⑥ 表示人的视力

55、命

① 《说文》“使也”本义是支配者对被支配者的差遣、命令、训导。

② 上天对人的吉凶祸福、穷达寿夭的`预先确定。

③ 人对上天无可奈何的冥数 ④ 引申:使命

56、谋

① 《说文》“虑难曰谋” 《左传襄公四年》“咨难曰谋”,“谋”常常是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共同合计、研讨办法或对策。

② 作名词:指商量出的结果

57、难

① 读去声时是名词,表示灾害性的事变,以及由这种事变使人所处的艰难困苦的处境。“难”古代多指重大事变,往往是危及人们生命的。

② 困难,与“易”相对 ③ 诘难,质问

④ 提出自己的疑问,向对方请教 ⑤ 敌,怨仇

58、平

① “平”来自于“秤”,所以,作为形容词,“平”解释为平坦

② 削平、铲平。《列子。汤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③ 安定,太平。 ④平息,平定。

⑤ 公正,公平。《出师表》“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59、戚

① “戚”最初表示一种作战用的斧子。

② 与“疏”相对,表示亲近或者忧伤,如休戚相关、休戚与共 ③ 伤心

④ 作名词,亲属,由相互之间关系密切转而指在血统上存在密切的亲属关系

60、奇

① 《说文》“奇,异也”表怪异

② jī,表示余数或单数,与“偶”是反义词。《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③ 异乎寻常、奇特《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④ 出人意料

61、强

① 《说文》“弓有力也”“强”原指强弓

② 作形容词,“强”是“弱”的反义词,壮健、强盛、强大,如“少年强则国强”

③ qiǎng竭力、尽力,引申为勉强,如“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④ 有余,略多,如“赏赐百千强”

62、清

① 《说文》“朗也,澄水之貌”,表示水澄澈纯净,反义词“浊”

② 干净、洁净 ③ 安静、清静,如“以其境过清” ④太平

63、请

① 请求 ② 邀请

64、穷

① 阻塞不通 ② 境遇不好,不得志 ③ 生活困难

④ 穷尽完结 ⑤ 穷究,追究到底

65、秋

① 收成 ② 秋天 ③ 年,又:时候 ④ 飞舞跳跃

66、求

① 《集韵》“索也”探求寻找 ② 要求、需求 ③ 乞求,请求

67、取

① 《说文》“获取也”本义: 割取耳朵,拿,与“舍”相对

②提取、选取 ③ 攻下,夺取 ④ 娶妻

68、去

① 《说文》“人相违也” 《广雅》“行也” ②离开

③ 除掉、去掉 ④ 距离 ⑤ 前往,到……去

69、全

① 《说文》“完也”,与“破”相对 ② 全部的,整个的

③ 完全,无例外 ④ 保全

70、任

① 《大雅》“任犹抱也”,比喻承担重任 ② 作名词,担子、任务

③ 《说文》“保也”,最初是抱于胸前的意思,后引申为负担。把某种职责、使命加于别人肩上,由其负荷,这就是任命、任用义。

④ 《正字通》“诚笃也”,诚信 ⑤ 凭借 ⑥ 任凭

71、容

① 《说文》“盛也”用器盛物,包容,引申为宽容,饶恕

② 许可,允许 ③ 容貌,仪容 ④ 或许,可能 ⑤ 容容:变化不定的样子

72、入

① 《说文》“内也”,进入,与“出”是反义词 ② 收入,收纳 ③ 交纳

73、塞

① 《说文》“塞,隔也”,堵塞起来,使内外隔绝

② 阻塞,因而为阻塞交通要道而修筑的城郭公事也叫“塞”

③ 填塞,充满 ④ 弥补

74、上

① 与“下”相对,在上面在高处都可以称为上

② 引申:等级、地位高的,又特指帝王 ③ 质量好的,次序在前的

④ 登上,作动词用 ⑤ 通“尚”崇尚,尊重

75、少

① 形容词,不多 ② 稍微 ③ 削弱,减少 ④ 轻视,看不起⑤ 不多时,一会儿

76、舍

① 接待客人的地方 ② 距离的名称,行军30里为一舍

③ shě《说文》“释也”放弃

77、身

① 《说文》“躬也”“身”指人或动物的整体 ② 自身,亲身

③ “身”古代作侧立的人形而大其腹,腹中有一点是发育中的胎儿之形,所以,身的本义是怀胎

78、生

① 《说文》“生,出也”出生,生育,引申为生活、生命

② 生的,与“熟”相对 ③ 生疏 ④ 本性,天性 ⑤ 对读书人的称呼

79、胜

① 《说文》“任也”,是力能胜任,承受得起的意思,读shēng

② shēng尽 ③ 在战争中以武力打败对方 ④ 优美的山水或古迹

80、师

① 最初指盲人,“师,乐人瞽者之称”后演变为有一技之长者称“师”乐师、教师、画师、医师等。 ② 军队编制,2500人为一师 ③ 效法、学习,作动词

81、实

① 与“名”相对,实际,事实 ② 充实,充满

③ 果实,种子 ④ 确实,的确,作副词 ⑤ 语气词,加强语意

82、食

① 食物经过口的咀嚼咽下去的过程叫“食”

② 作动词,sì,供养,给……吃 ③ 日食、月食

83、使

① 《说文》“令也”,使唤,役使的意思 ② 命令、派遣

③ 出使 ④ 放纵,放任 ⑤ 连词,假若,假如

84、属

① 《说文》“连也”,古代依附于人,做别人的臣僚,隶属,归属

② 连接zhǔ ③ 委托,托付zhǔ ④ 嘱托zhǔ

⑤ 亲属 ⑥ 类 ⑦ zhǔ,副词,适逢

85、说

① 《释名》“述也,宣述人意也”,向他人陈述解释 ② 名词,言论、主张

③ 文体的一种 ④ 劝说,说服shuì ⑤ 喜欢,高兴yuè

86、素

① 《说文》“白致缯也”,素就是用丝织出的普通的缯帛。引申:白色、朴素

② 表示光线和洁净 ③ 真情 ④ 向来,一向

87、通

① 《释名。释言语》“洞也,无所不贯洞也”

② 《说文》“通,达也”表示道路畅通,反义词“塞”

③ 通行,通过,通过 ④ 畅通,没有阻碍 ⑤ 通晓,精通

⑥ 共同的,通常的 ⑦ 全部,整个 ⑧ 量词,用于文书,表示一份

88、痛

① 《说文》“病也”,由疾病引起的难受的感觉,引申:悲痛

② 彻底地,尽情地

89、亡

① 《说文》“逃也”逃亡,逃出之后流浪在外 ② 丧失,丢失

③ 死亡,灭亡 ④ 通“忘”忘记

90、望

① 满月,阴历确定15日为“望日”

② 《说文》“出亡在外,望其还也”,远望,盼望,敬仰

③ 《广雅。释天》“祭也”,古代祭祀山川

④ 《释名。释姿容》“茫也,远视茫茫也” ⑤ 埋怨,责怪

91、为

① 做,治理 ② 作为,当作 ③ 认为

④ 是 ⑤ 如果,假如 ⑥ weì介词,给,替

⑦ weì介词,被 ⑧ 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感叹

92、徙 X

① 《玉篇》“徙,迁也”,指住处的移动 ② 调职

93、鲜

① 《说文》“鲜鱼精也”,新鲜鱼的味道称“鲜”,当鲜用于比喻关系由味觉转移到视觉的时候,它表示色彩的明亮。

② xiǎn假借用法:少,不多 ③ 夭折,早死

94、向

① 住室北面开的窗。《说文》“向,北出牖也”后来被借指为方向、朝向

② 趋向,奔向 ③ 从前,往昔

95、效

① 模拟模仿人或人的行为,效法、效仿 ② 送,献出

③ 效力、效劳 ④ 效果,引申效验,证明

96、信

① 言语真实,诚实(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② 对人诚实,信用,守信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③ 信任,相信 ④ 信物、信使、书信 ⑤ 信步,信口开河

97、兴

① 《说文》“兴,起也”表示由坐、卧或俯身的状态转为站立状态。

② 形容词,兴旺昌盛,反义词“衰”“败”“废”“亡”

③ 发动 ④ xìng兴趣,兴致 ⑤ xìng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

98、行

① 《尔雅》“道路也”,在路上行走也称“行” ② 人的气节操守

③ 运动,运行 ④ 做 ⑤ 代理官职 ⑥ háng古代军队编制,25人为一行

99、形

① 《说文》“象也”,视而可见的外表,外形,形态

② 把内在的隐含的东西显现出来,显现,显露 ③ 形势

100、修

① 《说文》“饰也”,在已有的基础上藻饰加工 ② 整治、治理

③ 研究、学习 ④ 高,长 ⑤ 善、美好

101、徐

① 《说文》“安行也”,行走速度慢 ② 缓慢,慢慢地

102、许

① 《说文》“听言也”,听从别人的话,对其要求答应 ② 表示约数

③ 这样,常“如许”连用 ④ 处所,地方 ⑤ 句末语气词

103、寻

① 《说文》“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 ②平常

③ 寻找 ④ 使用 ⑤ 重温 ⑥ 副词,随即,不久

104、业

① 指在一定分工条件下所从事的具体事情

② 佛教指今世所为善恶所结的来生苦乐之果

③ 古代悬钟用的大木板 ④ 事业,功业 ⑤ 学业 ⑥ 产业 ⑦ 已经

105、遗

① 《说文》“亡也”,遗失,忘却 ② 留下,剩余 ③ wèi给予,赠送

106、异

① 《释名。释天》“异者,异于常也”奇特,不同寻常 ② 分开、不同

107、易

① 交换 ② 轻视他人,藐视他人 ③ 改变 ④ 容易

108、诣

① 到……去 ② 通“逸”放纵

109、益

① 《说文》“饶也”,增加,富裕,富足 ② 水漫出来

③ 利益,好处 ④ 副词,渐渐地 ⑤ 副词,更,更加

110、阴

① 《说文》“山之北、水之南也” ② 阳光被乌云遮住也称“阴”

③ 阴天 ④ 暗中,暗地里 ⑤ 阴险 ⑥ 古代哲学概念

111、应

① 《说文》“当也”,相当,相对,一种事物所引起的与之相当的反应称“应”

② 对应、适应 ③ 应该 ④ 相应,随着

112、盈

① 《说文》“满器也” ② 充满 ③ 富裕,有余 ④ 增长

113、游

① 在水上漂浮 ② 虚浮,不切实际 ③ 游玩,游览

④ 交际,交往 ⑤ 流动 ⑥ 放纵

114、余

① 第一人称代词“我” ② 剩下的,多余的 ③ 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

④ 以后,以外

115、语

① 对谈曰“语”,谈论,说话 ② 告诉 ③ 言论 ④ 谚语,俗语

116、喻

① 详细解说,务使了解 ② 知道,了解,明白 ③ 比喻

117、缘

① 《说文》“衣纯也”,特指衣物的镶边 ② 顺着边缘前进

③ 凭借,靠着 ④ 攀援

118、远

① 远离,疏远 ② 距离远

119、阅

① 《说文》“具数于门中也” ② 检阅 ③ 经历

④ 总聚,汇集

120、责

① 索取 ② 询问 ③ 责备 ④ 责任 ⑤ 债,欠别人的钱财

121、章

① 本来指五彩交织的纹章,引申为“鲜明,显著” ② 音乐的一曲

③ 规章 ④ 奏章 ⑤ 印章 ⑥ 花纹

122、知

① 《集韵》“觉也”,由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反映于人脑叫“知”,见解,知识

② 知道,了解 ③ 主持 ④ 通“智”智慧

123、止

① 脚 ② 停止 ③ 禁止,阻止 ④ 副词,只是,仅仅 ⑤ 语气词

124、治

① 治理,管理 ② 治理得好,太平

125、致

① 使……到达 ② 《说文》“密也”,精密,细密 ③ 送达

④ 招引,引来 ⑤ 到 ⑥ 尽,极 ⑦ 意态,情趣

126、众

① 《说文》“多也”,指人数多 ② 一般人,流俗之人称“众人”

127、专

① 独占 ② 引申:专一,集中

128、走

① 本义:跑,仆人或使役之人也称“走” ② 奔向,趋向

129、足

① 《说文》“人之足也,在体下” ② 足够,充足 ③ 够得上,值得

130、作

① 《尔雅》“为也” ② 起来,起身 ③ 开始 ④ 创作,制作

⑤ 劳作,劳动 ⑥ 做,进行工作或活动 ⑦ 充任

131、坐

① 《说文》“止也”小腿后屈,臀置足跟上称“坐” ② 座位

③ 因犯……罪或错误 ④ 因为 ⑤ 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

132、卑鄙――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133、布衣――平民百姓

134、动摇――摇荡

135、菲薄――轻视小看

136、感激――感动激奋

137、间隔――断绝往来

138、交通――彼此相通

139、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40、开张――扩大

141、平方――平坦方正

142、妻子 妻子儿女

143、阡陌――田间小路

144、驱驰――奔走效劳

145、痛恨――痛心惋惜

146、问津――问路,探访,访求

147、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148、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

149、鲜美――鲜艳美丽

5.中考指导文言文翻译 篇五

一个屠夫晚上回家走在路上,因为被路上的狼盯上,看到路旁有一所被夜里耕地的人遗弃的房子,跑进去趴了下来。狼把爪子伸进去探寻,屠夫立即抓住,让狼的爪子缩不回去。可是又没办法杀死狼。只有一寸的小刀,于是就割开了狼爪子下的皮,用吹猪皮的办法吹狼。用了力气吹过后,觉得狼不能动了,才用腰带绑上。出去一看,狼胀得像牛一样,大腿不能弯,嘴巴张开不能合上。于是屠夫就把它背回家了。如果不是屠夫的话,怎么能够想到这个计策呢?

75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68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6分)黄筌画雀

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1.上文作者是

代的文学家苏轼,我们曾学习过他的一首咏月词。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验之信然。

惟颍川徐庶与崔州平谓为信然。B.虽画师且不能。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C.乃知观物不审者。

乃不知有汉。

D.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本文揭示了一个艺术创作规律,那就是:

。(2分)译文:

黄筌一次画了一只飞鸟,脖子和脚都是伸展开的。有人对他说:“飞鸟缩起脖子才能把脚张开,把脚缩起来才能把脖子伸出来,没有像这样两者都张开的。”黄筌就去验证了一下,发现果然是这样。

由这件事我们知道,如果不能仔细的观察事物,就算只是个画师,也无法做好本职工作,更何况是做大事的人呢?因此君子应该认真的学习并且善于提问才是。

人有负盐负薪者

人有负①盐与负薪者,二人同释②重担,息树阴下。少时,且行,二人争一羊皮,各言为己藉③肩之物。久未果,遂讼于官。时雍州刺史李惠,谓其群下曰:“拷此羊皮可知主乎?”群下咸无对者。惠遣争者出,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惠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服罪。

注释

①负:背。

②薪:柴。

③释:放下。

④藉:垫衬;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

⑤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

⑥顾州纲纪:回头看着州府的主簿。州纪纲,州府的主簿。纲纪:随从人员。

⑦群下:部下,属员。

⑧咸:都。

⑨实:事实,真实的。

⑩伏:通“服”,文中指趴在地上认罪。遣:派,此处指打发。译文

有背着盐的和背着柴的人,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阴下休息。一会儿,将要走了,争一张羊皮,都说是自己垫肩的东西。李惠让他们出去,回头看州府的主簿说:“凭借这张羊皮能够查出它的主人吗?”下属官吏都不能回答。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坐席上面,用棒子敲打,看见(发现)有少许盐末,就说:“得到实情了!”再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背柴的人于是伏在地上承认了罪过。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①之物。惠②遣争者出,顾州纲纪③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④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⑥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选自 《北史•李惠传》)

【注释】①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②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纲纪:随从人员。州纲纪指州府的主簿。④群下:部下,属员。⑥实:事实,真相。

19.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2分)

A.同释重担息树阴(解释)B顾州纲纪(回头看)

C惠令人置羊皮席上(放)D得其实矣(得到)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2分)A.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拿)B.徐喷以烟(用)

C.仁以为己任(可以)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凭借)21. 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以杖击之,见少盐屑。

用手杖(棍子)敲打羊皮,看见有少量的盐屑(掉下来)。22. 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说一说。(2分)做人要诚实,不能见利忘义;遇事要善于动脑筋。

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行者见而哂②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③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田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谬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去。

【注释】①息:呼吸。②哂(shěn):讥笑。③竟月:满一月,整整一个月。

13、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1)气竭汗雨()(2)行者服而去()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此句:甚矣,农之惰也。(2分)

15、行者服而去中“服”的原因是:(2分)

16、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农夫耕田的时候,“数息而后一锄”,说明农夫是个懒惰的人。B.行者解衣下田,最后累倒在田里,表现出他劳动非常卖力。C.“乃子之术谬矣”中的“术”具体指耕作的方法技术等。D.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方法正确,再难的事也变得容易了。参考答案:语文网

13.(2分)(1)尽,完了(2)离开 14.(2分)你这样做农活太懒惰了!

15.(2分)行者认识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或行者认识到了自己当初对农夫耕田的看法是错误的)、(2分)C

6.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 篇六

1、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阳光,太阳。(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3、温暖。(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4、通“佯”,表面上,假装。(儋阳为傅其奴)

5、出的,外露的。(周秦古玺,多作阳文)

二、要

1、重要,简要。(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

2、险要。(筑石寨土堡于要隘)

3、需要,符合,适合。(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4、同“邀”,邀请。(张良出,要项伯)

5、要挟。(惟大辟无吏可要,然犹质其首)

6、相约,誓约。(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7、要点、关键。(要在安国家,利人民)

8、希望。(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

9、总括、概括。(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

10、约束、控制。(然地亦穷险,唯京师要其道)

三、宜

1、适宜,合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2、应当,应该。(诚宜开张圣听)

3、表推测,大概。(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

四、遗

1、遗失,丢失。(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以困矣)

2、遗失之物。(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3、遗留,剩下。(蒙故业,因遗策不遗余力)

4、wèi,给予。(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5、剩余的。(地有遗利,民有遗力)

五、贻

1、赠给;送给。(尝贻予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7.中考文言文介绍 篇七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考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近年来, 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对文言文实词的测试, 命题形式灵活多样。无论是客观题的词义辨析判断, 还是主观题的语句翻译, 考查的核心内容都是对实词含义的理解。考查的知识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今通假”“词类活用”等, 其中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中词义的理解, 是近几年中考文言文实词考查的热点与重点。一般实词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意义是不尽相同的, 而命题者通常将甲语境中的义项移用至乙语境中, 以混淆考生视觉, 使其出现错误。因此历年考生在这方面失分也比较多。

【技巧点拨】

目前全国各地中考对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以 (1) 直接解释词语; (2) 单项选择; (3) 判断正误三类题型为主, 我们在答题时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联系课本, 温故知新。中考所考的文言文阅读语段一般都不会太难, 要解释的实词一般也是课本中出现的词语。做题时如果遇到某个词一时解释不了, 弄不清它是什么意思时, 我们就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 是什么意思, 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 由此推求它在此处的含义。如2008年安徽阜阳卷的“天雨, 解素衣, 衣缁衣而反”中的“反”字, 我们联系课文《愚公移山》中“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一句, 会很容易地得出这个“反”通“返”, 是“返回”的意思。又如2008年安徽安庆中考题, 解释“及之而后知, 履之而后艰”句中“及”的含义。这时我们就可联系《桃花源记》中“及郡下, 诣太守, 说如此”句中的“及”是“赶上”“到达”的意思。这里用法与“到达”相接近, 但不确切。“到达”可引申为“接触”, 由此再引申为“实践”。这样就可顺利得出该句中“及”即为“实践”的意思。

二、联系语境, 推断实词含义。我们知道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 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 根据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 举大计亦死, 等死, 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 而其结果都是“死”, 可见它决不会是“死亡”的意思, 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 也不是“等待”的意思, 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 意思是“同样”。如2008年广西百色卷的:选出与“齐人也, 坐盗”中“坐”字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停车坐爱枫林晚

B.族诛连坐

C.其一犬坐于前

D.坐视不理

这道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及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 我们做这样的题目时就应联系语境来推断。古汉语中, “坐”的意思较多, 有“铺席屈膝臀着脚跟”“座位”“因……犯罪”“因为”等意思, 例句中的“坐”是“犯罪”的意思。A项的“坐”解释为“因为”, CD两项中的“坐”意思同现代汉语一样, 即“铺席屈膝臀着脚跟”。只有B项中的“坐”与例句中的“坐”意义相同。

再如昆明市的中考题“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中“造”字的意思, 我们也只有联系上下文, 才能得到合理、正确的解释。“造”字有“到……去”“制造”“成就”等义项, 由上文亲旧“置酒而招之”可以看出是陶渊明去喝酒, 因此此处应译为“到……去”, 而非“制造”的意思。

三、从字形入手, 来辨析含义。我们知道汉字是表意文字, 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 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 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 不如庖丁之一啜。”“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 其义应与水有关, 联系后面“知海”二字, 可判定“沧溟”为“大海”的意思。

四、以现代的常用含义, 来推知古义。即以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成语语素意义来推断该语素在古汉语中的含义。如“故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句中的“毛”字, 就可联系成语“不毛之地”来理解。又如“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句中的“驱驰”一词, 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含义是“奔波、奔走”, 但联系“由是感激”一句, 我们就可轻而易举地看出此处的“驱驰”是“奔走效劳”的意思。

五、运用互文修辞, 推知词语含义。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上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 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 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如“彼竭我盈, 故克之” (《曹刿论战》) , “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 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 (由彼、此相对可以推知) , 已知“竭”是“枯竭”, 可推知“盈”是“充盈”。

【实战演练】

(一) 吕蒙正相公 (1) 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 (2) , 入朝士 (3) 于帘内指内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 (4) 怒, 令诘其官位姓名, 蒙正遽止之。罢朝, 同列犹不能平, 悔不穷问 (5) , 蒙正曰:“一知其姓名, 则终身不能复忘, 固不如无知也, 不问之何损?”时皆服其量 (6) 。

注释: (1) 相公:古代对宰相的称呼。吕蒙正, 字圣功, 北宋河南洛阳人, 曾三次任宰相, 为人正直敢言。 (2) 参知政事:副宰相。 (3) 朝士:有资格入廷的中央官吏。 (4) 同列: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 (5) 穷问:彻底追究。穷:穷尽, 完结。问, 追究。 (6) 量:度量, 气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不喜记人__

(2) 小子亦参政耶__

(3) 蒙正为不闻而过之___

(4) 蒙正止之___

2.选出与“固不如无知也”句中“固”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固以怪之矣

B.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底

C.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D.而死者固十六七

(二) 孙亮 (1) 方食生梅, 使黄门 (2) 至中藏 (3) 取蜜渍 (4) 梅, 蜜中有鼠矢;召问藏吏 (5) , 藏吏叩头。亮问吏曰:“黄门尝私从汝求蜜耶?”吏曰:“向求, 实不敢与。”黄门不服 (6) 。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 矢里燥。亮大笑曰:“若矢先在蜜中, 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 必是黄门所为!”黄门首服, 左右莫不惊悚。

注释: (1) 孙亮:孙权的儿子, 很小就做了三国时东吴的皇帝。 (2) 黄门:宦官。 (3) 中藏:宫中仓库。 (4) 渍:浸、蘸。 (5) 藏吏:管理仓库的官吏。 (6) 服:认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 孙亮食生梅___

(2) 黄门至中藏取蜜渍梅___

(3) 黄门私从汝求蜜耶___

(4) 令鼠矢, 矢里燥___。

2.下列各句中的“实”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向求, 实不敢与 (实在)

B.实如丹 (果实)

C.其实过之 (实际情况)

D.但逐层布板讫, 便实钉之, 则不动矣 (坚实)

(三)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 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 公问其故。对曰:“夫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 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故逐之。”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 公将之___

(2) 齐师_______

(3) 遂齐师___

(4) 有伏焉___

2.下列各句中“故”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1) 公问其故

(2) 故克之

(3) 温故而知新

(4)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A. (1) (3) B. (2) (4)

C. (1) (2) D. (3) (4)

(四) 长勺之役, 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 不爱牲玉于神。”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 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 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 财不过用;财用不匮, 莫不能使共祀。是以用民无不听, 求福无不丰。今将惠以小赐, 祀以独恭。小赐不咸, 独恭不优。不咸, 民不归也;不优, 神弗福也, 将何以战?夫民求不匮于财, 而神求优裕之享[享:祭品]者也, 故不可以不本。”公曰:“余听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

(《国语·鲁语上》)

1.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正确解释, 将答案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1) 余不衣食于民 ()

A.爱好B.恩惠

C.吝啬D.贪图

(2) 君子治而小人务力 ()

A.必然B.事务

C.完成D.从事

(3) 小不咸 ()

A.给予B.恩赐

C.施舍D.赐予

(4) 神弗也 ()

A.保佑B.福分

C.幸福D.福礼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含义。

(1) 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 民和而后神降之福。

_______________

(2) 余听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断之。

_________________

(五) 越 (1) 无车, 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 辐 (2) 腐而轮败, 折而辕毁, 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 舟载以归而夸诸 (3) 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 以为车固若是, 效而为之者相属 (4) 。他日, 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 越人以为绐 (5) 已, 不顾。乃寇兵侵其境, 越率敝车御之。车坏, 大败, 终不知其车也。

注释: (1) 越:越国。 (2) “辐”:与下文的“”“辕”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 (3) 诸:相当于“之于”。 (4) 相属:一个接着一个。 (5) 绐:欺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 辐腐而轮___

(2) 以为车若是___

(3) 而为之者相属___

(4) 越人以为绐已, 不____

2.读了这则故事后, 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

_____

(参考答案见31页)

《联系语境合理推断》参考答案:

(一) 1.⑴过错⑵这⑶假装⑷立刻、急忙2.B

(二) 1. (1) 正要 (2) 派 (3) 曾经 (4) 打开。2.D (是使动用法, 使坚实)

(三) 1. (1) 击鼓 (2) 大败 (3) 追赶 (4) 害怕2.B

(四) 1. (1) C (2) D (3) B (4) A2. (1) 施惠施在根本上, 百姓的心才归向君主;百姓和睦, 神才给君降福。 (2) 我处理诉讼案件, 即使不能一一明察, 一定凭实情裁决。

8.中考文言文阅读创新题型 篇八

一、读书卡片题

[真题再现](浙江金华)学习文言文要随时注意积累。请写出例句中加点字的词义,将下面的积累卡片补充完整。

[简析]读书卡片是常用的一种读书笔记方式,学习使用这种方法,既有利于查找,也有利于在比较中记忆,对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质量大有好处。本题实际上是对文言实词“人”的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

参考答案:①在国内②映入③进入。

二、对联填写题

[真题再现](湖南长沙)请根据上句,联系《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中的一篇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写出下旬,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岳阳楼壮美雄奇

下句:________________

[简析]此题要求所对下联内容联系相关课文描写的景物特点,形式上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与上联相呼应即可。

示例:醉翁亭清幽秀美桃花源恬静优美小石潭凄清幽邃。

三、成语积累题

[真题再现](福建泉州)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选段,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简析]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成语典故是古代语言的活化石,有故事情节,趣味性强,可读性强。考生只要平时注意积累,扎实掌握成语的含义,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不难作答。

示例: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骨闻鸡起舞。

四、句子品析题

[真题再现](云南省)阅读《岳阳楼记》,参照注释,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简析]语文学习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此类题需要考生结合文本创设的具体语言情境,从内容、修辞、写法等角度去研读推敲、揣摩品味,然后用简洁生动的语言点内涵、点特色、点效果即可。

答题示例:这个句子动静统一。视听结合。采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月光下洞庭湖天水空阔,光影灵动,渔歌悠长,优美和乐的景象,形象丰富而生动,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

五、事例补充题

[真题再现](广西百色)阅读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面两题:“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1.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析]根据观点补充事例论据,是近年常见的开放性题型。补充的事例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都要求典型,有代表性,说服力强。要答好这类题,需要平时留心生活,多读书,多积累,考试时就可以信手拈来了。

示例1.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

六、生活感悟题

[真题再现](福建厦门)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简析]此题设计注意了与考生的阅读实际、生活实际及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的结合,力图多角度、多侧面地考查学生对文章以及生活独特的感受体验、价值取向与个性化的理解。本题说感悟、谈看法,从正、反面谈皆可;内容上既要结合原文,又要注意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紧扣“交朋友”的话题;语言表达须清楚流畅,不能脱离文段泛泛而谈。

例一:我认为对象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而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

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七、综合延伸题

[真题再现](江苏扬州)①甲文作者借到书“手录”,乙文作者借不到书“形诸梦”,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共同心态?两文写作意图的共同点是什么?

②假如你是马君则或黄允修,读到前辈的赠文,你心中会涌起哪些感想?

[简析]本题重在考查考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延伸探究能力。①小题要求综合概括甲乙两文作者的共同心态和写作意图共同点;②小题由此及彼延伸,探究考生阅读后的情感体验。

示例:①要求读书学习的迫切心情;劝勉后辈珍惜当下条件,刻苦读书学习。②要点:一是敬佩或感谢:二是决心,不辜负希望。

八、材料链接题

[真题再现](湖南长沙)下则链接材料与《岳阳楼记》所表现的胸怀抱负有什么内在联系?

[相关链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析]材料链接题是中考语文试题中的一种新题型。本题将课内文言文阅读与链接材料有机结合,使考生对范仲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这样,课内内容得以拓展延伸,考生能力得以迁移彰显。解答本题,能抓住链接材料中“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刻苦自励”等关键语句来谈与《岳阳楼记》中的胸襟抱负之间的联系即可。

上一篇:阅读让我长大了初三作文下一篇:公司宴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