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申报课题

2024-08-11

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申报课题(精选16篇)

1.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申报课题 篇一

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项目

2009课题指南

一、说明

(一)2009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意见》和《中共厦门市委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以又好又快推进厦门科学发展,努力在海峡西岸建设科学发展先行区和两岸合作交流先行区中作示范当榜样为主题,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努力为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服务,为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服务。

目前,市社科联、市社科院已经与中国社科院合作开展《厦门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研究》重大研究课题,并已经开展《构建厦金特区问题研究》、《金融危机对厦门金融业产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等重点研究课题。现组织申报2009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项目。

(二)“2009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申报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以厦门经济特区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1-

主攻方向,要在前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进行认真的课题设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要紧紧围绕厦门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实际进行深入调研,使提交的研究成果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又好又快推进厦门科学发展和两个“先行区”建设服务。

(三)本《课题指南》中列出的全部选题均为应用对策性选题,因而要求在最终获得立项的课题组中,必须请相关工作部门推荐人员参与课题研究。重点研究课题和资助研究课题可供申请者选择和申报;申请立项补助课题的申请者,可围绕着重点研究课题和资助研究课题的选题方向自行申报。对于已经指出课题研究重点与方向的选题,则要按照规定的研究方向进行研究,不得偏离重点。

(四)2009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项目中的重点研究课题、资助研究课题和立项补助课题三类课题,资助额度如下:重点研究课题资助经费1.5万元;资助研究课题资助经费1万元;立项补助课题资助经费3千元。其中,重点研究课题将由市社科院和最终获得立项的课题组合作完成。

(五)“2009厦门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采用评审制的办法。每个项目负责人只能申报一个课题。课题组成员不能同时参加三个以上含(三个)项目的课题项目。申报者必须如实填写《2009厦门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申请书》,应将申报的课题选题进一步细化,提供真实的、全面的课题设计方案,并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凡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并查实,如已获立项的一律撤项,并取消项目负责人两年的申报资格;立项课题结题不合格者在两年内不接

受其课题申报。

申请人所在单位要严格把关,对申请人填写的所有内容,特别是对前期研究成果的真实性、选题和论证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课题组是否具备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能力和条件,进行审核并填写明确意见。

课题立项后,厦门市社会科学院将与课题项目负责人签订协议。双方按照协议履行义务,课题最终研究成果须在本内全部完成。项目最终成果或阶段成果在公开发表或出版时须在显著位置注明“厦门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项目”字样,未按要求注明的不予结项。

二、课题选题

(一)重点研究课题

1、鼓浪屿建设与发展研究

研究重点和方向:鼓浪屿定位为旅游区、旅游居住区、居住区的比较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2、厦门市打造金融服务外包中心的问题研究

3、厦门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探讨

研究重点和方向:农民承包土地和集体建设土地的流转模式

4、新形势下厦门市民道德建设的路径与实践研究

(二)资助研究课题

1、在“两岸三通”大环境下厦门市在对台交流交往中先行先试的研究

研究重点和方向:着重研究两岸三通后,厦门在对台交流交往中,哪些方面应先行先试(内容、障碍、举措、突破口)

2、两岸三通对厦门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3、厦门拉动消费需求扩大经济增长的对策研究

4、厦门保障性住房进入市场化运作的研究

5、厦门市三资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对策研究

6、解决厦门市民就业问题的研究

7、厦门的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研究

8、当前群体性事件的新特点、原因及对策研究

研究重点和方向:研究分析当前群体性事件的新特点与应对措施

9、厦门村改居社区建设调查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研究重点和方向:村改居社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着重研究居委会承担的功能、作用以及实现形式

10、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

11、积极培育厦门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及鼓励政策研究

12、厦门社会(民间)组织发展调研

13、海外华人生存境遇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三)立项补助课题

(自行申报)

厦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厦门市社会科学院

2009年2月25日

2.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申报课题 篇二

关键词:教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小课题研究,研究策略

课程与老师的教学使离不开的, 对于课程能否充分实现其课程设置的价值和目的, 教师的教学指导是否有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在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中如何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分别从课程研究过程、教师自身素质、学校课程管理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在小课题研究过程方面如何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1.明确定位教师的角色和位置

在指导的过程中传授学生一定的研究方式、方法, 小课题的研究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 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精选研究课题

在研究课题的选择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 符合学生当前的身心特点以及其知识结构, 贴近学生生活。由于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进行思考和创新的内部源动力, 只有课题的选择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相一致才能更好的发挥课程设置的目的。同时在老师指导学生进行选择的过程中, 要秉着从小处着眼、贴近生活、量力而行、关注焦点和新事物等立足点进行选择。

3.制定详实的活动指导方案

教师在对小课题研究的指导之初要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制定详实的活动方案, 对小课题研究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在制定指导方案的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把握好指导的深度、不可过深或过浅, 同时考虑学生对所进行的指导方法的适应性, 选择学生适应强的指导方法。同时, 对于活动进行中学生所需要的各种工具、材料等进行准备, 为学生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充足条件。

4.对学生的研究小组进行合理划分、并进行问题指导

小组之间的能力基本相同、组内成员之间各有差异, 成立研究小组。并对学生在组内的职责进行明确, 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协调能力。在各小组研究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研究进展, 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指导,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研考。

5.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

小课题研究的成果评价是活动过程的一部分, 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进行研究的自信心、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重点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价, 以评价促进学生的研究发展。在你评价中要对学生进行全面、丰富、完整的评价, 如学生的参与度、主动性、合作精神、信息收集、成果表达等多个方面, 自我肯定性。

二. 在教师自身素质方面如何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1.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学习

教师自身要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对该课程的内涵、设置该课程的目的、以及该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解, 从而对该课程在整体上进行把握。

2.优化教师自身能力及知识结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自身的能力有着比较高的要求, 教师只有在具备所需能力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进行课程的有效指导, 如:课题开发能力、师生合作能力、评价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等。同时, 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也在程度上影响着课程指导的有效性。教师所具备的单学科知识也不能满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要, 对于一定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也有着极大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主动优化自身能力和知识结构, 以便更好的进行有效性的指导。

三. 在学校课程管理方面如何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学校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 统筹协调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部门和个人以及各个社会的各个方面, 促进课程活动的实施和落实, 改进教学情况和进展。同时, 加大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力度, 课题开发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校特色, 地方特色、适应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 综合利用学校自身、周围环境等资源。另外,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要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 如: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 提高教师综合能力、优化知识结构;加大教师之间的沟通合作,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备课的有效性;完善教师评价机制, 不以单纯的活动结果为评价标准, 注重活动过程的老师的有效指导。

3.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申报课题 篇三

1、贴近生活,“活”中发现。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综合实践活动最具活力的特点就是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话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出便于操作研究的小课题呢?我们遵循自主选择性、实践应用性、主体开放性的原则,组织学生从平时的生活、学习、活动中,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提出身边和周围环境中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如:

学科拓展方面——寻找悬挂在唐诗宋词里的月亮

活动领域方面——少先队员心目中最喜欢的活动的调查研究

环境领域方面——关于灵山江水质情况的调查研究

社会领域方面——古城传统风味小吃调查研究

小课题研究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近——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小课题研究的内容应该是真实的,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过程来认识生活的本来面貌。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探究课题,找到科学研究与社会现实的最佳结合点,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对生活中许多问题的正确认识。

(2)小——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小事情、小现象折射出的却是大问题、大观念,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如,“风味小吃的演变”看出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频繁停电的原因调查”折射出的环保问题。另外,这些小问题、小现象往往童趣盎然,清新自然,符合孩子乐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天性。

(3)实——实在、可操作。这个课题,从内容上、研究策略上,有很多操作的余地。如果很好地利用主观、客观条件,就能得出研究结果。这往往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参与研究的学生感到快乐。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主选题。选题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性、开放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非都是值得研究的,所以还需要老师与学生一起进行筛选。

2、联系实际,“学”中设计。

研究课题确定之后,需要指导学生做好方案的设计和论证,使学生在设计和论证过程中对整个探究活动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了解。

(1)成员研究分工要实际,既要考虑每一个成员的兴趣,又要考虑他在课题组内分工负责的研究任务。

(2)研究过程要严谨,要考虑全面,提高效率。在方案制定完成后要组织论证。通过论证,可以继续完善方案,还使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把握了方案设计的要求,提高了参与热情和关注程度。

(3)研究方法要科学,要考虑参与学生的能力水平,要联系小组成员的物质条件,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如:

《“频繁停电”的调查与研究》活动方案

(一)活动的由来

“同学们,今天晚上要停电,卓老师叫大家写好日记再回家。”语文课代表徐景雯刚说完,大家就议论开了:

“这学期怎么回事,三天两头停电。”

“糟了,又不能上网了。”

“好几天没有看《猫和老鼠》了,真没劲!

的确,频繁的停电影响了大家的生活。为什么经常停电呢?第二天,我们问刘老师,刘老师告诉我们:“去年7月份以来,我县就出现了频繁停电的现象,城里三天停一次,农村是两天停一次。像这们频繁的停电,是我县近几年没有出现过的。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也说不清楚。你们可以去调查研究呀!”

就这样,我们成立了“灵溪”课题组,自行组织调查研究“频繁停电的原因及对策”。

(二)我们的目标

1、了解频繁停电的原因及对策。

2、提高自己社会实践能力和小课题研究的能力。

3、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团体合作精神。

(三)活动的方式

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讨论、辩论等。

(四)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發现问题,提出问题。

第二阶段:分工组合,制定计划。

第三阶段:调查采访,查找资料。

第四阶段:收集资料,分析结果。

第五阶段:交流论文,完成报告。

(五)活动分工

组长:徐景雯 小记者:江汉 录音:张振斌

记录员:毛玉雯 电脑操作员:吴翔

(六)预期成果

论文、活动体会

3、重视体验,“行”中探索。

小课题研究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进步。各研究小组依据自己的方案,在课余按照预计的分工分头行动。学生有的收集资料、有的做实验、有的开展社会调查……各负其责,互相配合,体现分工与合作的统一。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充分运用自己的创造想象,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同时也注意积累资料,随时记下数据或感受、体会等,像记研究日记、写实验报告、写过程体会等,提高了学生研究过程的效能。

如学校课题组开展的“灵山江水质情况调查”的小课题研究,学生分成调查组、实验组、网络组等,随后学生来到了城南工业开发区、桥下居民生活动区,开展调查、访问、观测等实践活动,回到学校后,学生又上网、上图书馆进一步查阅造纸技术、水污染等资料,相继开展了“这水能不能用来洗衣服”、“这水能不能用来养鱼”、“这水能不能用来灌溉农田”等实验,学生在参观、调查、访问、实验的过程中,懂得了许多关于水资源保护的知识,从中深深感受到水资源保护的近切性,由衷地产生出要保护环境的强烈感情。

当然,学生独立开展探究活动,开始时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并成为探究活动深入进行的障碍。而且,综合实践活动重在过程体验学习,所以教师要加强过程指导和评价激励。在适当的时候“架”上“一个梯子”,使学生多掌握一种探究的工具,对探究活动的深入开展,促使学生更加自觉地投身于探究的实践,是大有裨益的。另外,加强过程的评价交流,为的是对学生的过程资料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调节,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研究过程的重视程度,让学生注重参与、合作与交流,而非仅重视结果。

4、创设平台,“乐”中交流。

(1)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小课题研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践与思维的空间,在这里,学生通过自身的尝试与体验,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在此基础上举行的交流活动,就能进一步激发起思维的火花。如,通过交流,可以在资料的搜集和在对研究问题的认识上相互补充,加以丰富;通过补充,可以激发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永不满足,将正在研究的课题尽可能深入地进行下去;通过激烈的争论,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举行成果鉴定会,完善成果的表达。在对探究成果进行评价时,我们要求重点是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其中包括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及成果表达等,大家可以提出看法或进行辩论,而不是简单地用等第或分数来评价。必要时,我们也组织“专家组”对成果进行鉴定,具体做法是:先将成果发给“专家”,在学生主持下,由课题组组长介绍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过程,特别是介绍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过程,并要介绍研究态度、合作精神、研究结论、对策建议、研究体会等;之后由“专家组”对学生介绍的内容进行质疑,同时学生进行答辩;最后由“专家组”代表对成果给予评价。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技能的运用更加熟练,情感也将得到升华。

小课题研究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它充分展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全过程,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4.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申报课题 篇四

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8年课题指南

1.泉州贯彻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2.泉州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 3.泉州改革开放40年实践研究

4.深化拓展“晋江经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 5.泉州实现赶超发展研究

6.泉州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研究 7.泉州提升地方立法能力研究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建构良好政治生态的多维路径探寻——以泉州市为视角

9.泉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研究 10.从严治党和基层反腐倡廉研究

11.互联网时代创新泉州基层党建工作方式研究 12.泉州建设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研究 13.泉州搭建集群式“走出去”国际合作平台研究 14.泉州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研究 15.泉州提高城市友好度研究

54.泉州发展特色村镇研究 55.泉州市农村征地拆迁研究

56.泉州市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况调查及养老模式研究 57.泉州建设渔港经济区研究

58.泉州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国家试点研究 59.泉州市产业与生态正向互动研究 60.泉州打造生态市研究

61.泉州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质研究 62.泉州加快古城提质、新城集聚研究 63.泉州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研究 64.泉州推行城市智慧管理和监督研究 65.泉州新型城镇化与FDI关系研究 66.泉州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67.泉州开展智慧养老试点研究

68.泉州市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研究 69.破解泉州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研究

70.新形势下提升泉州公路建设与管理科学化水平研究 71.泉州推进污染防治工作研究

72.泉州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研究 73.泉州推进社会信用联合奖惩机制研究

74.泉州探索信用信息应用领域研究 75.泉州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76.“放管服”背景下优化泉州政务服务研究 77.泉州完善育才引才聚才政策研究

78.促进泉州人力资源开发,增强保值增值效应研究 79.泉州推进移风易俗研究 80.泉州构建幸福和谐家庭研究 81.闽南文化保护和传承研究

82.泉州湾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研究 83.泉州全教育链发展研究

84.新媒体视阈下创新泉州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研究 85.泉州提高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契合度研究 86.泉州构建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研究

87.推动职业教育与泉州城市共荣协同发展研究 88.泉州市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有机衔接研究

89.泉州市传统产业、重点产业、高新产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预测研究

5.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申报课题 篇五

说明:本《课题指南》所列条目只规定研究范围、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申请人可结合自身研究优势,自行拟定题目。

“两项建设”专题研究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着力打造“四个河南”、推进1.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3.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研究

4.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研究

5.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研究 6.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研究

7.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研究 8.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研究 9.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研究 10.富强河南研究 11.文明河南研究 12.平安河南研究 13.美丽河南研究

14.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研究 15.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

4.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可分专题分领域确定具体研究题目)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世界文明发展研究

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涵、价值和路径研究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研究 8.全面深化改革与实现中国梦研究

9.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研究 10.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研究 11.网络信息化条件下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研究 12.各种社会思潮跟踪分析和有效引导对策研究 13.不同社会群体利益诉求和思想状况调查研究

14.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与新方法、新载体和新途径研究 15.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生态研究 16.新媒体下的舆论引导策略研究 17.大宣传工作理念和格局研究 18.提高正面宣传的质量和水平研究

19.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问题研究 20.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

二、党史·党建

1.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研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研究 3.百年追梦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研究 4.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与基本规律研究 5.深化改革与推进治党理政现代化研究 6.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发展创新研究 7.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研究

8.加强党的领导干部政治忠诚和政治纪律研究 9.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研究 10.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问题研究 11.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研究 12.近年来腐败现象的特点及对策研究 13.创新党内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研究 14.党的政治纪律的内涵及维护路径研究 15.特权现象的主要表现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16.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研究

17.加强非公经济组织中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创新问题研究 18.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和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研究 19.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研究 20.改进优秀青年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研究

三、哲学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哲学基础研究 2.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哲学发展趋势研究 3.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研究

4.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研究

5.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伦理问题研究 6.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问题研究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明河南建设研究 9.公民道德建设和道德实践养成问题研究 10.当前河南公民道德建设实践中的难点问题研究

11.全面提升河南形象,营造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研究 12.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社会正能量研究 13.网络道德建设研究 14.河南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15.非制度化生存问题研究

16.社会变迁中的制度创新问题研究 17.儒家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转型问题研究 18.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

19.中国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关系问题的研究 20.杜甫文化研究 21.中原哲学研究 22.中原宗教研究

四、经济学

1.河南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2.河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与机制研究 3.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体制改革研究 4.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研究 5.发展壮大混合所有制经济研究

6.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研究 7.构建创新驱动型经济研究

8.以创新驱动打造河南经济升级版研究 9.开放型经济与河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10.生态系统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内涵关系研究

11.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促进中原城市群发展问题研究

12.河南探索建立集约、绿色、环保、循环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13.激发改革发展活力,加速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研究

14.加快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国际航空货运枢纽问题研究

15.创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大通关机制研究 16.河南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研究 17.河南探索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研究 18.利用“三大国家战略”深化先行先试研究 19.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研究

20.河南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研究 21.河南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22.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

23.产业集聚区的内涵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致性研究 24.加快河南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25.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6.加快培育壮大高成长性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研究 27.提升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研究

28.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长效机制研究

29.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研究

30.增强市场主体科技创新的动力、活力、能力和水平研究 31.河南制造业自主创新体系研究 32.河南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研究

33.河南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关系研究 34.深化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革路径研究 35.完善小微企业专业化经营模式研究

36.民营企业与城镇化建设相互促进的途径研究 37.河南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研究 38.健全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研究

39.加快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合理补偿机制研究 40.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研究 41.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研究 42.探索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研究 43.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研究 44.河南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研究 45.河南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研究 46.城镇建设用地效率问题研究

47.河南不同区域发展定位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48.推动省直管县加快建设成为区域性副中心城市研究

49.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50.河南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研究 51.深化农村改革,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研究

52.示范性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与新型城镇化关系研究 53.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54.增强国家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研究 55.河南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56.河南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研究 57.提升农业公共服务水平研究 58.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研究 59.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研究

60.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研究 61.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研究 62.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研究 63.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研究 64.河南生态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研究 65.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 66.河南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对策研究 67.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68.加快河南现代流通业发展研究 69.推动服务业新兴业态快速发展研究

70.全面提升河南旅游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研究 71.河南加快节能环保产业研究

72.深化财税制度改革研究 73.深化河南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

74.河南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 75.河南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 76.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 77.建立国有资本运营基金研究 78.规范民间融资制度研究

79.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研究 80.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研究 81.创新新型城镇化发展资金保障机制研究 82.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研究

83.河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财政保障研究 84.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研究 85.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8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我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 87.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研究 88.加快推动文化企业兼并重组研究 89.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研究 90.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研究

91.创新河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和管理方式研究 92.河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93.河南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评价机制研究 94.河南创新文化消费商业模式研究 95.河南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研究

96.“三山一滩”贫困地区扶贫问题研究

97.健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机制研究 98.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五、政治学

1.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研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体系研究

3.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研究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 5.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研究 6.强化基层协商民主和治理的制度建设研究 7.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研究 8.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研究 9.公职人员财产公开制度与监督机制建设研究

10.健全领导干部带头改进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机制,完善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研究 11.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研究 12.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研究

13.效能政府建设与深化政府绩效管理研究 14.深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研究 15.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研究

16.有效应对错综复杂的舆论斗争形势,抢占舆论制高点研究 17.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研究 18.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研究 19.构建网络舆论工作新格局研究

20.建立完善互联网舆论监控体系研究

六、法学

1.建设法治中国研究

2.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研究 3.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研究 4.建设法治政府研究 5.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研究

6.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研究 7.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研究 8.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与法律制度创新研究 9.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研究 10.行政体制改革的法律保障研究 11.侵犯知识产权行政处罚研究 12.司法人权保障问题研究

13.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研究 14.网络安全与网上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研究 15.文化产业政策激励机制与法制保障研究 16.建立保障与改善民生问题法律制度研究

17.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和监管体系研究 18.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研究 19.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建设研究 20.美丽河南建设的法律保障研究 21.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立法完善研究

2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 23.河南食品药品安全法律对策研究 24.河南环境资源法治保障研究 25.包公司法文化研究

七、社会学

1.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研究 2.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质问题研究 3.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4.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研究 5.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

6.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7.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研究 8.转移进城人员农村权益退出和补偿机制研究 9.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研究

10.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研究 11.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研究 12.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13.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研究 14.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研究 15.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业研究

16.提升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话语权和收益权研究 17.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研究 18.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研究 19.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研究

20.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研究

21.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研究

22.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研究

23.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社会矛盾解决机制和政策调整研究 24.建立农产品、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研究 25.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26.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研究 27.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研究

28.河南地方政府融资、债务风险与防控机制研究 29.健全保障房建设管理运营机制研究 30.促进社会办医政策研究

31.教育服务需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研究 32.健全城市交通管理有效机制研究 33.加快河南城乡医疗信息化体系研究 34.河南民间组织发展研究 35.河南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研究

36.河南城乡基层社会组织维稳经验研究 37.河南人口增长与调控机制研究

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新闻学与传播学、体育学、艺术学、教育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6.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申报课题 篇六

规划项目课题指南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2012年5月

2012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

规划项目课题指南

贯彻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建设中原经济区专题研究

本专题研究部分不再设具体题目,请申报者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国务院《指导意见》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总体战略,围绕富民强省总目标,围绕如何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围绕如何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党和政府的决策需求,自行选题申报,选题要重在服务决策,力求贴近实际,体现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研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研究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研究 6.党的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研究

7.河南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研究

9.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0.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干部群众思想状况研究 11.新时期河南“三平”精神与传承河南人文精神研究 12.学习弘扬雷锋精神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研究 13.新时期传承和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研究

14.中原文化与华夏文明关系研究 15.河南文化软实力建设保障机制研究 党史·党建

1.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实践与启示研究 2.河南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3.河南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4.新形势下保持党的纯洁性研究

5.河南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党建问题研究 6.村民自治与完善村级党建机制问题研究

7.建立健全纪检监督检查长效机制,服务保障中原经济区建设健康发展研究

8.加强农村、企业、社区等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9.新乡先进典型群体现象研究

10.廉政文化建设研究 哲学

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创新研究 2.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研究 3.中国传统价值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研究 4.社会公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

5.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现状与道德建设对策研究 6.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出精品、出人才”的体制机制研究

7.豫商伦理文化研究

8.公民高尚人格的塑造与培育研究 9.培育和谐人际关系研究 10.中原文化名人研究 11.中原哲学与宗教研究 经济学

1.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 2.河南新型工业化发展问题研究 3.河南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问题研究 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5.增强河南自主创新能力研究 6.河南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7.河南产业集聚区建设问题研究

8.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改善民生关系研究 9.中原经济区与国家其他区域比较研究 10.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11.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12.河南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13.建设郑洛三工业走廊研究

14.品牌战略与河南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15.河南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与技术改造对策研究 16.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土地保障问题研究 17.河南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18.河南优势传统产业升级可能性及路径研究 19.河南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20.河南环境资源容量研究

21.河南环境资源面临的形势与对策研究 22.河南高耗能产业现状及调整对策研究

23.河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难点及对策研究 24.河南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对策研究 25.河南特色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研究 26.提高河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策研究 27.河南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研究 28.河南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问题研究 29.河南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研究

30.加快建设食品工业问题研究 31.河南创意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32.完善粮食生产政策和利益补偿机制研究 33.河南绿色食品全程质量监控研究 34.农村基础设施长效投入和经营机制研究 35.河南创新和发展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研究 36.河南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建设问题研究 37.支持河南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38.规范和支持政府性投融资平台健康发展研究 39.河南民间资本问题研究 40.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研究 41.河南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

42.城乡公共文化事业和服务体系建设对策研究 43.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研究 44.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45.中原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业态融合发展研究 46.河南提高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战略与对策研究 47.河南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研究 48.构建河南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研究 49.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50.河南动漫创意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51.河南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政治学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阐释研究 2.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机制研究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政治文化建设机制研究

4.完善公共安全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研究 5.政务公开与公民知情权的保障和实现机制研究 6.转变领导方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研究 7.地方政府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问题研究 8.加强网上正面舆论引导研究

9.中原经济区建设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10.河南农村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研究 法学

1.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理论问题研究 2.民主政治建设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3.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问题研究 4.农村改革发展中的法律理论问题研究 5.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法治保障问题研究 6.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法律问题研究 7.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法律制度研究 8.传统纠纷解决方式的现代转型机制研究

9.城乡污染转移的法律对策研究 10.重点行业安全监管的法律问题研究

11.食品加工产业发展与食品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研究 12.河南特色产品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研究 13.河南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研究 14.促进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问题研究 15.平安河南建设研究 社会学

1.创新信访监督制度研究

2.加快河南社会事业建设问题研究

3.河南重大社会风险评估、预防与处置对策研究 4.城乡统筹视域下的河南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5.社区与社会服务组织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6.河南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问题研究 7.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研究

8.退休制度与养老保障的和谐运行机制研究 9.河南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研究 10.河南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发展研究 11.河南农村社会工作与管理研究 12.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研究

13.社会转型期流动人口中特殊群体的社会服务管理研

14.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范与化解机制研究 15.网络时代的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16.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问题研究 17.诚信河南研究

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新闻学与传播学、体育学、艺术学、教育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7.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申报课题 篇七

一、了解家长对“亲子教育”的认识程度, 不急于宣传

首次调查问卷显示, 有好多家长压根就没听说过“亲子教育”一词, 有极少一部分家长知道此项活动, 也是在电视、网络、杂志上看过, 但都是属于只看表面不知实质, 概念很模糊的那种。考虑到亲子教育对农村来说是一个新名词, 开展、普及亲子教育对于我们和家长来说都是涉及的一个新领域的这一特殊性, 所以, 我们改变了以往的那种“新事物先宣传”的传统认可方式。这次我们没有先召开家长会, 也没有发放有关亲子教育的宣传单, 更没有举办任何的讲座。我们认为就“亲子教育”而言, 表面性的宣传、理论性的资料太空洞, 远没有实际活动来得更直接更具体, 大城市开展的活动再好, 那是别人的, 是遥不可及的, 只有家长自己从活动中尝到了甜头, 才会真正地认可它。

二、在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中, 指导家长以正确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1. 亲子秋游:

大自然是一个广阔的教室, 赋予了我们取之不尽的源泉, 为了扩展幼儿的视野, 丰富孩子们的社会经验, 也为了给父母和孩子提供一个情感交流的机会, 增进亲子感情, 我们第一次组织了“亲子秋游”活动。走进云龙公园, 盛开的菊花、多彩的秋叶、弯弯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令孩子们欢呼雀跃, 欣赏、陶醉、教育……亲子活动在美景中拉开了序幕。在公园里, 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亲子游戏, 在《找妈妈 (爸爸) 》游戏中, 孩子蒙着眼睛, 听声音去找家长, 罗煜喆爸爸的一声柔情呼唤“宝宝我爱你!”当孩子找到爸爸相拥的那一瞬间, 让公园里好多的围观者为之感动。“登云龙山“比赛, 是对幼儿耐力、体力、坚强意志的训练和考验, 培养幼儿从小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另外也想看看幼儿在家长面前的表现。没想到大多数孩子都是自己完成了上山、下山的任务, 表现还真的很出色。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累了想抱抱他, 没想到孩子却说, “老师说我们长大了, 不要爸爸妈妈抱了, 我不嫌累!”有个别幼儿偷偷让爸爸、妈妈抱着, 看到老师后立刻不好意思得溜了下来。我们说———这就是“累并快乐着”!美丽的云龙公园、小南湖畔, 东坡运动广场、云龙山上留下了孩子们的串串脚印、阵阵笑声, 随行中我们不忘时时捕捉教育契机, 让家长们充分感受到了身边处处是教育以及自然环境的教育作用。

2. 第二届亲子运动会:

有了对亲子教育的正确认识, 也有了上次参与运动会的经验, 第二届的亲子运动会, 可以说家长是有备而来, 同样是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这次的场面更是热闹非凡。当孩子说:“爸爸, 你真棒!我们跑了第一名!”时, 当孩子说“妈妈, 不得奖也没关系, 我们下次继续努力!”时, 我想比赛、奖品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孩子们收获了自信、快乐, 家长们得到了欣慰和满足。

3. 第二届亲子互动玩具大赛:

如果说“第一届亲子互动手工大赛”是无意试探的话, 那“第二届亲子互动玩具大赛”, 就可以说是我们的有意挖掘了。通知上我们写明:“玩具, 不一定非要到商店里去买, 有时家里的小塑料瓶、塑料袋、空易拉罐、剩布头、旧扣子、旧挂历纸等, 经过你们的巧手一翻加工后, 都可以变成孩子们喜爱的玩具, 而且这些玩具会更具有实用意义。”几天后, 我们见到了比上次更丰富、更实用的手工玩具作品, 无论从外观造型、还是从内在实用性上, 我们都能看出家长是用了心思、费了功夫的, 孩子们自然也是有资格炫耀一番了。亲子制作活动, 给更多热爱手工的大朋友、小朋友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同时在亲子互动制作的过程中, 也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情感。其实亲子教育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它就是生活的点点滴滴, 有时候不需要家长有多么高深的理论知识, 只需要一颗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与孩子同乐的心就够了。

4. 亲子教育讲座:

家长们有了对亲子教育的认识, 体验到了参与亲子活动的乐趣, 感受到了亲子教育带来的实效, 再聘请亲子教育专家来解读疑惑, 学习“什么是亲子教育?”“亲子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有了专家的引领, 让家长真正走进亲子教育就显得容易多了。在学习中再结合我园开展亲子教育活动走过的历程, 向家长介绍亲子活动的目的、意义、在活动中家长应承担的角色以及需要家长配合和注意的事项等内容, 有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感受颇深的家长们会更加理解亲子活动蕴含的教育意义, 也从而拓宽了家长亲子教育的思路。

在亲子教育的研究探索过程中, 我们通过不同的教学主题、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活动形式为家长和幼儿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心理环境。亲子教育是现代大教育观的必然趋势, 我们老师就是亲子教育的呼吁者、引领者、指导者, 在以后的工作中, 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下去, 为最终实现幼儿健康和谐发展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常州市北环幼儿园“早教研究”课题小组的“0——3岁亲子教育活动的研究”[Z].

[2]太仓市城厢镇四小幼儿园的“挖掘家长资源开展幼儿园亲子活动的研究”[Z].

[3]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4]卢乐珍.走进童心[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

8.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申报课题 篇八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成果报告的撰写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往往对此心存畏惧,感觉无从下手。作为教师该怎么指导学生“学写”呢?我们不妨从“写”来展开思考。

一、关于“写”的思考

(一)“写”什么?

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成果报告是学生在完成了某个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后,为了形成文字和深化感受,在教师的指导下所撰写的反映研究目标、过程、结果及收获的书面报告。从格式上看,它一般包括标题、作者姓名、研究时间及分工、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结果和分析、结论和建议、收获和体会等部分。从特点上看,应具有科学性、具体性和创造性。

(二)怎么“写”?

成果报告是一篇带有研究性质、概括反映活动全过程、表达研究结果的书面材料,需要学生在“写”的时候不断地回顾、讨论和提升。标题要简单明了富有童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研究目的着重提出问题,清晰地表达出问题的发现及课题的由来;研究过程是指课题探究的步骤、分项及具体措施;结果和分析、结论和建议是整篇报告中的重点。还可以用文字、数据、统计图、照片等表现对问题的思考及研究的实录,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解决。

(三)何时“写”?

按照一贯的思维方式,笔者认为小课题成果报告必须在所有的研究活动完成后再开始总结和撰写。其实,根据学生年龄小、经验不足等特殊性,我们可以把撰写工作贯穿于整个实践过程之中。“写”在研究前,着重思考研究的目的,确定研究时间和分工;“写”在研究中,及时记录研究的过程,分析采集的数据;“写”在研究后,全面回顾整个活动开展情况,反思得失,提出有效的建议。这样分段式的撰写方法更符合小学生的特点。

(四)由谁“写”?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面向学生完整生活、注重学生亲身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只有让学生亲力亲为,才能帮助他们拥有更深的体验,才能促使他们发展更多的能力。因此,在成果报告的撰写上,即使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也不能越俎代庖,只能在报告结构确定上加以引导,在修改、汇报中稍作点拨,始终用陪伴者的姿态参与整个过程。

二、关于“学”的探讨

思考了“写”,再来探讨“学”。从小课题研究的开题、实施、分析到最后的总结,学生是整个过程绝对的主角。面对研究中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主观能动、自然积极地投入到研究报告的撰写活动中去呢?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四个策略。

(一)自主探“学”

自主探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唤醒学生以探索者的姿态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学,需要着力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储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生对课题成果报告的认识也是如此,需要大量的相关信息的储备,才能在动笔时有把握、有方向。教师可以预先收集一些优秀的成果报告案例作为资源库提供给学生,也可以教给他们搜索的方法,协助有效信息的采集。

2.发现。即看到或找到以前不知道的事物或规律,由学生自主发现成果报告的组织结构非常重要。在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已有的成果报告时不能漫无目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引导其关注报告的组成部分、表述方法和侧重点,帮助他们收集、整理有用的信息。

3.尝试。经过前期充分的积累,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研究活动中的所思所想、所得所获记录下来,初步形成小课题成果报告。在这个阶段,教师不要操之过急,不用追求完美,只要学生能按照报告基本的格式完成即可,同时给予肯定与赞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二)分享互“学”

分享互学,就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在分组讨论中进一步掌握成果报告的撰写方法,借助集体的力量提高撰写能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组织者、协助者。

1.要会组织。对学生而言,这是分享互学中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组织的学习,会使整个过程变得嘈杂而又散漫。实施前,要在学生自主意愿的基础上合理分组,注重能力差异的搭配;实施中,要指导学生如何与同伴一起探讨,可以建议按照成果报告的结构逐步进行;实施后,要及时地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引导他们正确的分享方法,并鼓励他们投入到分享的过程中。

2.要会交流。分享互学的优势便是互帮互助、互学促进,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言,指导他们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要吸取同伴的有效建议并及时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分享可以先从小组内开始,在小组成员之间交流修改,然后再把比较突出的问题和特别好的样例在班级讨论时呈现,请大家帮助出出主意或者学习借鉴。其中,教师不但要关注交流过程中“说”的学生,更要关注 “听”的那部分学生,因为现在的学生往往存在喜欢说不喜欢听的现象,而且从实际能力上说,要通过“听”提出修改建议确实也比较难,因此,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对此进行专门指导,例如可以通过 “我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吗?”“我能认真地倾听同学的发言吗?” 之类的温馨提示,暗示学生重视交流的有效性。

(三)优化练“学”

优化练学,就是针对综合实践小课题成果报告撰写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专项的训练,从而使学生克服障碍,较为熟练地掌握撰写方法。实践表明,学生对以下两部分困惑最大。

1.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俗地说就是为什么要开展本次活动,即问题的提出,是研究的意义和理由。一般要求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入手,清楚地表达出吸引他们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的原因是什么。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成果报告的第一部分,学生往往不知道该如何落笔,教师在指导中要提醒学生两个标准,一是清晰,二是有趣。小学生的成果报告一般控制在一千字左右,研究目的占其中的百分之二十为宜,虽然篇幅较短,但也要条理清楚、表达清晰,使人对活动的由来一目了然,从而产生进一步阅读了解的兴趣。同时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用儿童独有的角度看问题,用特有的方式进行研究,也一定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表达方式。教师在指导时要提醒学生就用自己本真的语言进行描述,不要学着大人说话的样子,泯灭了其中的童趣。

2.研究结果和分析。这是整篇小课题成果报告的主体部分,是学生用文字、数据、图片等方式表达自己研究的全过程和收获。由于选题的角度、使用的方法、研究的进程和结果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教师在指导时绝不能一刀切,而是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有的放矢。对于一些共性的问题可以集体指导,例如研究结果必须实事求是,收集的资料必须真实有效,成果报告要层次分明、表达准确,数据的统计与呈现要正确清晰等,但对于个性需求就要个别指导,如研究分析,教师则要根据每个课题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实际研究情况,帮助他们从活动中提炼感受,客观地分析研究对象,并梳理成文。

(四)多元评“学”

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评价的内容是多元的,不但要关注活动的结果,还要着重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思想态度、活动表现和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同时,评价的主体也是多元的,我们一般设定为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调查对象评等。在成果报告的撰写阶段,多元评价是调动积极情绪、激发进取心的重要手段。

1.注重激励。教师要通过细致的观察,把握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捕捉每一个时机,不但自己要运用语言、体态、动作等表扬学生,还要指导学生以激励为准则开展相互间的评价。特别在分享阶段,教师无法顾及到每一名学生在交流中的表现,这时教会他们正确评价同伴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让两名学生上台示范,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互相评价,还可以谈谈得到同学肯定后的感受,以此让全班学生掌握评价的方法,明确评价的作用。

2.注重过程。评价学生的表现不但要看成果报告的完成情况,更要看整个撰写的过程,教师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成文过程,例如怎么确定报告的结构、怎么选择数据呈现的方法、听取了建议后怎么修改等方面,并通过及时有效的评价来引导学生对成果报告的撰写方法更加清晰,促使其技能的掌握和内化。

3.注重个体评价与群体评价的结合。合作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常用的方法,因而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时,教师的评价可以从个体转向群体,当整个小组表现优异时个体才能获得肯定。这就要求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间必须合作互助,发挥集体的力量。这种力量,正是攻克“成果报告撰写”这个难题的巨大推动力。

三、结语

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成果报告的“学”和“写”是相辅相成、同生共构的。通过“学”,学生开阔了眼界;经历“写”,学生掌握了技能。如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快乐地、有效地“学”,那么面对成果报告的“写”时,又有何惧呢?

9.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申报课题 篇九

一、庆祝建党九十周年专项

1.走访革命老区、改革前沿地区

2.面向基层党史党情宣讲活动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调研

二、志愿服务专项

1.暑期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

2.暑期返乡支教行动

3.暑期社区志愿服务行动

4.暑期志愿服务开展状况调研行动

三、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1.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发展现代服务业对策研究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社会心理变迁

4.新生代农民工创业与城市社会适应

4.节水型社会建设

5.中国慈善业成长与发展

6.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发展调查

7.城市居民幸福指数调查与分析

8.产业更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9.大学生创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四、“三农”热点问题

1.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2.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

3.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调查

4.科技兴农若干问题的思考与调研

5.乡镇企业与新农村建设之关系探究

6.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先进典型

7.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调查

8.农村卫生条件现状调查

9.农村精英人物与新农村建设

10.西部计划志愿者、大学生村官基层适应状况调查

五、教育改革与发展

1.教育资源的均衡性调查

2.新课程改革实施难点及改进

3.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导与改进

4.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问题研究

5.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情况调查

6.我国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7.农村教师生存现状调查

8.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合教育研究

9.公费师范生培养与发展前景调研

10.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育人功能调研

11.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研究

12.汶川、舟曲地震灾区学生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

13.留守儿童与隔代教育

14.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青少年教育

六、价值与文化传播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继承

3.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现状调研

4.中国城市雕塑现状与发展调研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媒体价值取向研究

6.初高中校园网络语言和流行语研究

7.网络文化建设与传媒公信力提升关系研究

七、公共卫生安全

1.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

2.大学生营养与健康调查

3.青少年性健康知识和艾滋病知识普及教育

4.初高中学校食堂卫生情况调查

5.农村百姓对疾病防御方面的了解的调查

10.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申报课题 篇十

一、指导思想

以活动为载体,以发展能力为目标,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本着“立足学校,源于生活、面向社会、体现特色”讲求实效的工作思路,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和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二、研究目标: A总目标:

构建培养创新教育的教师,使学生成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新型人才。

B学校目标:

1.形成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能比较适应当今社会、当地学生的综合实践校本课程。

2.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模式。

3.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员参与、人人设计的有效运作机制。C教师目标:

1.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目标,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实践新的教学模式。

2.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中发扬创新精神、发展研究能力。3.以综合活动为载体,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和人文精神。D学生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爱好,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3.形成从自己周边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6.培养更多的能“求知、做事、共处、做人、创新”的优秀学生。

三、研究的主要步骤

1、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2)举行开题会

(3)分层次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做好教师培训;

(4)建好校园网,构建初步的校园网络文化,建好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网站;(5)制定详细的研究实施方案,分年级编写好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包;(6)准备好综合实践活动管理的各种表册。

2、组织实施阶段

(1)分年段按计划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和调控;

(3)定期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工作交流和阶段成果汇报观摩活动;

(4)在实施过程中组织教师动态培训,外出参观学习;

(5)采集研究有关数据,积累资料,完成研究内容中规定的五大块研究任务。

3、总结阶段

成果总结;结题。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

五、研究的组织管理: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长:陈立新校长,负责课题研究的全面领导和指导。

副组长:李冬青校长,负责课题组各成员、学校相关的各部门、各子课题组的协调工作;

成员:各年级班主任、语文老师。

2、根据研究内容规定的五大块,按年级段建立子课题组。

3、按教师个人特长,建立指导教师组,并在组内按年级进行相对指导分工。

4、班主任组织班内综合实践活动分组管理和协调。

六、研究操作措施及做法

1、理论学习

借助学校的相关材料(书籍、光盘等)、网络资源以及老师们的手头上的资料,通过共享的方式,提高本教研组成员的理论素养。

2、加强教研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全新的学科,要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必须加强教研活动。学习各地先进经验,交流活动情况,进行教学反思,调整计划内容,把活动搞“活”、搞好。一学期至少开展1-2次教研活动。

3、资料入网 我们学校的校园网将创设,“综合实践活动”专栏也将设立。因此,从本学期开始,我们要将各种相关图片、文字资料整理好,先存放于档案袋中,以后再整理入网。

4、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合理安排综合实践活动指定学习领域的时间。信息技术课:一至六年级每周安排1节信息技术课,1-4年级其中1节为汉字输入技能训练;其中五、六年级可以根据课题研究情况调剂使用,重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整合到整个课题研究中去。一、二年级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安排4次统一的主题活动,其中2次为自然考察,2次为社会考察;

三、四年级每学期安排2次主题活动,尽可能做到自然和社会和自我发展研究平衡;

五、六年级每学期安排1次自选课题的研究活动。

5、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背景,在活动安排上由浅入深,体现由扶到放。

一、二年级段以教师主导的集体活动为主,以口头表达教师要求的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表达时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三、四年级学生能按照学习包所规定的范围和提示的要求相对独立地完成活动,在规定范围内有自己选择研究、体验对象的自由,有书面的活动记录和认识体会,有活动过程中必要的设计活动和实践服务活动,必须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掌握基本的调查、资料收集的方法,并注意科学性;

五、六年级则在学校提供的大的选题范围内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研究活动,要求整个过程符合科学研究的一般规范。

一、二年级注重的是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初步感知;

三、四年级注重的是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进一步认识、体验,并能参加符合自身年龄特点的实践,把自己的想法运用在实践中;

五、六年级则侧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的能力,强调理性思维和综合性。

6、在综合实践活动大的思想框架内,对学生的体验性、实践性学习进行有分有合的安排,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除了在活动中作为主要的载体之外,从一到六年级进行系列安排,规定服务和实践的总课时,保证每位学生有足够的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量。

7、除在课题实施之前对教师进行的一系列有关课程改革的理论培训之外,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同步进行具体的操作培训,保证教师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指导和对研究过程的有效监控。

七、研究的成果表述:

11.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申报课题 篇十一

关键词:社会实践 项目管理高校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114-02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

社会实践活动最早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从1980年清华大学学生提出“振兴中华,从我做 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开始,先后经历了兴起(1980—1982)、发展(1983—1986)、完 善(1987—1991)、深化(1992—至今)等四个阶段,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恢复和发展逐步 发展起来的,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由零散到集中、由单一到全面的发展过程。

多年来,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不断加强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业已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成为青年学生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的有效载 体;成为积极服务农村、服务地方建设,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的有效形式。青年 学生在“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基础上,其知识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 主创业就业能力等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和加强。而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共青团和学生 组织(以下简称团学组织)也强化 了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观念和活动管理能力。总之,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实践育人的 优势,深受人民群众、地方党政、学校和广大青年学生的欢迎。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实践活动还存在薄弱环节,社会实践的方式、方法、形式、途径不多 ,新体制新机制尚未建立,活动基地建设尚不能满足需要,一些高校对社会实践重视不够、 措施不力、办法不多,全社会共同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局面尚未形成。①具体表现在 以 下几个方面:一是活动经费不足。目前社会实践经费大多是由学校单独投入,没有其他经费 来源,这使得在开展活动时往往捉襟见肘,极大地制约了社会实践向纵深发展。二是随着社 会 的不断进步,人们不单纯停留在对科学知识的宣传及普及上,而是更注重科学知识是否能够 有助于当地经济增长,能否帮助解决人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些地区的高校活动目标 和主题较为笼统,未能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三是部分实践团队通常采取“上级部 门制定活动方案——实践单位具体实施”的工作模式,而忽略了地方发展实际,这样使被实 践 单位认为是种负担而不愿接受,即使接受也只是应付了事,使活动流于形式,降低了预期效 果。四是有些实践团队活动方式单一,主题过大,内容肤浅,有的甚至只是简单地走马观花 ,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项目管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的优势分析

项目管理是目前较先进并广泛使用的管理手段之一,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先进性、科学性。 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对项目管理的定义是:把各种知识 、技能、手段和技术应用于项目中,以达到人们的需要和期望。由于人们需要和期望的多样 性,项目管理往往需要在各种竞争性的需求之间加以权衡,这些需求有:(1)范围、时间、 费用和质量;(2)项目各有关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和期望;(3)业已明确的要求和期望。②

把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用于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青年人 才为着力点,以项目管理为核心,通过项目化设计,并运用科学方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优 配置的工作体系。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认识到把项目管理应用于社会 实践活动具有以下优势:

1.目标性。项目管理实行成果目标与约束目标相结合的目标管理体系,注重信息采集与自 我控制,以及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通过自上而下的目标分解和自下而上的目标期望相结 合,充分保证项目能够顺利实施。

2.时间性。项目管理对时间进行有效的运筹和控制,使其发挥最大效益与最大效率 的能力,即用最少的时间做最多的事情。通过做好项目的工作计划和时间的控制管理工作合 理分配资源、发挥最佳工作效率,以确保项目的按时完成。③

3.资源配置。由于项目在生命周期全过程中可以对周围环境造成制约,产生正负两方面的 影响,项目管理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上能够使资源进一步得到优化配置,降低运行成本, 使实践团队能够进行动态、创造性的管理。

4.成本性。以目标成本作为衡量原则,全方位考虑成本的下降与控制。通过有计划的计算 和调整,反映和监督成本费用,使有限的资金获取最大的利用和发挥,实现成本的可控性。

5.风险性。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来识别风险可能给项目带来影响的因素, 使用多种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对项目活动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把风险对项目的影响降到 最低。

此外,将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还可进一步深化和延伸工作方式, 将项目管理理论与创业就业问题、团学工作、服务地区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项目管理与创业就业问题结合,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项目管理充分尊重团队的自 主创造性,注重发挥成员的主体地位,强调成员在活动中的参与 性,这使得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掘自身潜力,真正成为项目的设计者和实 施者,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强化自主成才的意识,成为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实用型、复 合型、创造性人才;把以前“知识教育——人力资源单向配置”转变为“实践教育——人才 资本 的复合运作”,将基础知识和实践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加以整合,把社会实践 与就业相结合的引导模式贯穿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学习全过程,渗透到各学科的理论和实 践教学中。经过这种社会实践项目运作就可能使毕业生不仅不成为就业负担,还能为社会创 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减轻社会就业压力。

其次,项目管理与高校团学工作相结合,拓展服务青年新领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是项目管 理的主要特点,通过项目管理以更高质量地完成项目所预定的目 标,克服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随意性强等弊端,集中体现团学组织的工作优势,形成以团学组 织为依托,以具体项目为载体,以服务阵地为基础的青年服务体系,从而达到服务工作与服 务对象之间的良性互动。在这种氛围中,团学组织和学生的创造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形成一种集体创造力和创新力,使社会实践活动成效达到最大化。通过把项目管理引入到 社会实践中,还可以把这种科学的管理理念逐步运用到其它工作中,开拓新的领域和实践项 目,使得我们服务青年学生的工作体系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由普遍化向个性化转变 ,由单一效应向多重效应转变。

第三,项目管理与服务地区相结合,真正解决当地实际问题。多层次的目标管理方式是项目 管理的特点之一,运用项目管理,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 目标制定和分解,最终使目标的实现具有可行性。这使得项目单位和服务地区不再是行政指 令的性质,而是一种契约形式。使得过去以社会效益为衡量标准的模式转变为以社会效益和 经济效益双重指标衡量的模式。通过在各服务单位征集活动方案,打破了“自上而下”的传 统模式,更能深入到基层实践,更容易与服务地区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并且以项目目标为导 向来配置资源,也更能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及目标的实现,真正解决服务地区的实际问题。

三、社会实践中项目管理实施方法

按照现代项目管理生命周期理论,我们可以把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分为几个阶段:

社会实践在各生命周期各阶段工作的侧重方面有所不同。

1.筹备阶段。 社会实践的前期工作是搞好项目的选择。这其中包括:(1)信息采集。通过搜集相关信息, 打 破“自上而下”的目标制定过程,形成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的信息传导路径。(2)内部分析 。 在实施计划之前,必须充分了解内部各要素对项目的不同需求。最主要的是进行时间、成本 、人员的选用。(3)可行性分析。在对自身各方面做出正确评估的基础上根据项目的期望和 目标,分析需要为配合项目而采取的措施和投资的资源,是否合乎实际。

2.启动阶段。 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筹建起不同的项目团队,团队共同制定出一套现实可行的操作计划, 其中主要包括主要计划和辅助计划。主要计划运用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方法对其进行层层分解,一般包括:团队成员的分工及职责、项目目标、费用预算等内容。 辅助计划的编制则可以在活动中或活动前进行,主要包括进度计划、沟通计划、风险管理、 成本控制等内容。另外,团队成员在做好计划的同时还应注意与各部门的协调和沟通,随时 对计划进行调整。 3.实施阶段。 项目团队在实施过程中,应加强来自各方面的综合、协调和沟通,适时地检查工作进度和及 时纠正错误,利用甘特图(Gantt)对落后原计划的工作以及突发问题及时掌握和评估并予 以纠正,项目负责人应定期向学校和当地相关部门报告,随时协调资源;预测项目未来的进 展情况,对当时情况的衡量、预测情况和当时情况的比较,及时对目标、进度和预算进行修 正。

4.控制阶段。在对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是贯穿于社会实践全过 程的重要内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监督、调整和限制,及时纠正可能发生的偏差,以 保证目标的最终实现。在判断不确定因素的同时,团队本身也要辩证地分析其消极效应和正 面效应。一般来讲主要是从进度、风险和成本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控制实施。

5.收尾阶段。 项目实施后,要对整个计划目标与实际完成情况进行比较和对照,并对团队成员做好内部评 估和绩效考核,为下一次活动借鉴经验。通常包括三个方面:

项目评估——从项目实施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评定,总结经验教训。

项目验收——学校和服务地区审查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结果是否令人满意。

项目跟踪——建立事后跟踪机制,审查项目的使用是否满足达到预期目标。

综上所述:社会实践项目管理各阶段的关系是:项目的选择是前提,项目的实施是核心,项 目的监督是关键,项目的评估是保障。

注释:

①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 见,2005

②崔敬东,刘兰娟.项目管理标准化及其应用研究[J],上海标准化.2003(4)

③刘伟雄,晏荣.项目时间管理[J],改革与战略,2004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共青团重庆大 学委员会 重庆 400030)

12.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申报课题 篇十二

一、让教师参与课题的选题,确保科研课题的选题与日常教学紧密相连

在确定课题之前,科研组核心成员对幼儿园的具体情况及科研现状做了充分的调查、分析,对选题有了基本方向,但并未像之前做课题那样,直接向教师宣布,而是请来每个班班长,以座谈的形式交流在前一个课题“农村幼儿园指导家长开展亲子活动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有哪些感悟、收获和思考。在有意引导下,班长们逐渐谈到在开展亲子活动的过程中,明显感到家长参与认知性的亲子活动积极性较高,而对体育活动热情不高,且在参与过程中对幼儿的保护过度,并由此联想到教师们在组织体育活动时,同样因为安全压力,不敢大胆放手。通过交流, 班长们形成共识:因幼儿园、家庭均对幼儿参与体育活动存在顾虑,导致幼儿整体身体素质及动作发展不尽如人意。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我们巧妙将问题抛给教师,经过深入讨论形成一致的观点:应更多关注幼儿园、家庭怎样有效地开展体育活动……就这样,借助讨论交流,我们确立了新的课题方向:幼儿园挑战性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

以解决教师们日常教学中的问题、困惑作为研究方向,让教师共同参与课题的选择,使教师们不再觉得科研高深莫测,对科研有了亲近感。

二、让科研成为日常教育教学的一部分,将科研任务消化在常规教学管理中

在之前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们之所以感到压力大、任务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常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由不同的人负责,在工作安排上缺乏统筹。 因此,在学期初制订全园工作计划时,我们通盘考虑,将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合二为一管理,使教师们做一件事能完成两方面的工作要求。

措施一:让教师利用日常体育活动完成课题研究。

体育活动开展不尽如人意的客观原因之一是: 原有的作息时间表是全园统一使用的。幼儿园户外场地有限,活动时间过于集中,各班都难以有效地组织体育活动。我们就分年龄段重新制订了全园的作息时间表。作为对日常教学的常规管理,我们对教师开展体育活动提出要求:每天至少开展一次集体体育活动,每周开展一次挑战性体育活动,每月完成一节基于孩子生成的、教师自主开发的挑战性体育活动典型案例。另外,早操环节在器械和动作的编排方面尽可能地体现对挑战性体育活动的理解和思考。通过完成这些常态化的任务,教师们对挑战性体育活动的思考和实践也进入常态化,每个教师都成了课题研究的实施者。

措施二:将园内常规考核课、公开课与课题研究合并进行。

按照我园《教师年度考核细则》规定:每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公开考核课,名优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次示范课。为此,在教学工作计划中,我们要求每名教师每学年度至少有一节考核课(示范课)是挑战性体育活动。 同时,对常规考核课与示范课进行不同的定位。常规考核课作为课题的研讨课,会组织听课教师研讨、评价、思考:预设目标是否实现?挑战程度是否适宜?幼儿运动量是否恰当?还有什么样的建议?名优教师的示范课作为课题研究的典型案例,对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是自主开发的,具有原创性和示范价值。典型案例的实施分为几个步骤:(1)在活动方案出台后,由主研人员进行集体探讨:活动的设计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能为教师们组织挑战性体育活动提供新的示范和借鉴?(2)由实施教师进行试讲,主研人员共同参与活动过程的打磨、完善。(3)组织全体教师观摩活动,并研讨活动的思路、效果,以及所体现的科研价值,让所有的教师借助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消化、吸收相关的课题理论背景、实践方法等,并将活动设计思路引入自己的日常实践。“示范+练兵”,成为我园开展常态化科研的重要途径。

措施三:在日常工作中完成对科研资料的收集。

在之前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对收集科研资料缺少经验,觉得做了很多工作,待到要考核或结题时, 发现这也缺那也缺,只好凭着记忆补充,这样不仅材料的质量大打折扣,而且教师们觉得工作量格外大, 苦不堪言。在实施本课题的过程中,我们对各班的科研资料进行前瞻性收集,也就是学期初就将本学期需完成的资料内容公布,教师可以借助日常需上交的常规材料完成对科研资料的收集。比如,每月需上交两篇个案、随笔,教师可将内容确定为课题方向,这样就轻松完成了课题需上交的个案记录及科研心得;每一次研讨课及典型案例的开展情况及时记录,形成相应的课题讨论记录及课题实践成果集。这样到期中课题阶段性总结时,只需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形成阶段报告就行了,再也不用打乱常规教学,忙得人仰马翻准备各种材料了。

三、适时对教师的科研工作给予帮助,让教师体验到科研的成就感

我园年轻教师比例大,我们分梯队对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给予恰当的支持、帮助。由园长、分管业务的副园长和其他主研人员组成核心层,以团体的智慧对课题的研究方向、关键措施、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典型案例进行探讨、思考,形成共识。主研人员又分班对应,对各班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对一、手把手的指导,尤其是对体育活动器械的选择、晨间锻炼活动的编排、日常挑战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策略、亲子挑战性体育活动的开展等进行具体的指导帮助。一学期结束,教师们会发现, 原来自己在主研人员指导下,已不知不觉完成了多项科研任务,成就感不言而喻。

我们鼓励教师多阅读、多思考,每个月完成字数不多的教育随笔,期末对随笔中的一篇或多篇进行扩展、升华,形成1500字以上的经验总结或小论文, 主研人员再从中选择有一定价值的文章提出修改建议,让教师去思考、打磨。这样,避免了每一次要求上交文章时教师们手忙脚乱抄、拼、凑的现象。

13.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申报课题 篇十三

2008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指南

一、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

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改革开放30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60年来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成就、基本经验以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研究;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研究基本特征、历史沿革和未来趋势;体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互动关系研究;社会转型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影响;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体育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历届奥运会承办国的经验得失;对北京奥运会的总结、分析、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体育新闻传播理论体系建设、功能与特点研究;体育与国际政治;体育对外交往研究;体育礼仪文化研究。

二、体育发展战略、法制建设与体育改革

体育事业发展与科学发展观;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以及体育发展中其它重要关系的研究;城乡之间、区域间体育协调发展研究;体育理论建设与创新的研究;新时期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体育基本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配套制度研究;体育发展中的法律问题研究;体育管理体制研究;体育改革的阶段性成果与存在的问题;深化体育改革的方向与实施路径;体育事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体育协会实体化理论与实践研究。

三、群众体育

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研究;群众体育发展模式的创新研究;群众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研究;群众体育活动研究;群众体育组织研究;群众体育的科学管理;国民体质测定与监测工作管理系统的研究;青少年体育研究;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对社会开放的相关研究;健身气功对外宣传与推广模式研究;“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效果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四、竞技体育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我国竞技体育社会价值与评价体系研究;全国单项体育赛事的办赛成本与效益分析;北京奥运会备战工作的经验与教训研究;我国职业体育发展研究;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重大赛事中各种不端行为的预防及对策研究;兴奋剂与体育运动;兴奋剂问题综合治理的对策研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社会化运行机制研究;“体教结合”研究;全运会、城运会、全国体育大会等综合性赛事研究。

五、体育产业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体育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发展体育产业中的政府职能;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比较研究;体育产业政策研究;体育场馆设施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问题研究;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与保护研究;体育服务规范化研究;体育彩票理论与实践研究;体育保险研究。

六、其它

具有原创性的体育社会科学理论专著;国外体育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编译与研究;中外体育史研究;外国体育体制、政策法规的比较研究;世界各国体育发展动态的研究。

注意事项:

1.以上所列只是对重点研究内容和方向的提示,申请人可在此基础上自行拟定研究题目。

2.申报人尽量不要使用指南中提示的研究方向作为标题,以避免申报题目的集中与重复。

3.申报的选题应在指南基础上进一步综合、深化、细化,注意基础理论研究、对宏观问题的研究、工作研究的区别和特色,增强针对性和适用性,避免一般化和同化研究。

14.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申报课题 篇十四

课题研究方向

1.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研究(可分专题分领域确定具体研究题目)

2.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3.中国道路研究

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研究

5.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研究

6.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7.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8.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研究

9.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对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的牵引作用研究

10.正确处理改革中的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研究

11.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提高党领导和推动改革的能力研究

12.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研究

13.深入推进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研究

1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

15.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研究

17.反腐败立法与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研究

18.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障机制研究

19.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法治政府建设研究

20.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研究

21.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研究

22.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研究

23.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24.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转型升级研究

25.到2020年中国经济走势研究

26.“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发展趋势和战略思路研究

27.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和动力研究

28.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战略区域研究

29.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研究

30.建设现代预算制度研究

31.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与完善地方税体系研究

32.财政支持公私合作伙伴(PPP)机制创新研究

34.推进城镇化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

35.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和创新城镇建设管理研究

36.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

37.户籍制度改革的成本与收益测算研究

38.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研究

39.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40.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研究

41.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研究

42.我国耕地资源休养战略和保障机制研究

43.我国海洋事业发展中的“蓝色粮仓”战略研究

44.深化政策性金融改革研究

45.互联网金融发展、风险与监管研究

46.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47.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研究

48.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研究

49.推进我国资本市场改革、规范与发展研究

50.建立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51.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研究

52.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研究

53.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研究

54.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研究

55.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与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研究

56.我国文化消费提升路径与机制研究

57.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

58.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与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

59.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路径与形式创新研究

60.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研究

61.各种社会思潮跟踪分析和有效引导对策研究

62.不同社会群体利益诉求和思想状况调查研究

63.我国社会矛盾演化趋势分析与对策研究

64.我国民族问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65.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66.网络社会治理研究

67.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研究

68.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

69.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70.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研究

71.集体劳动争议处理和应对机制研究

72.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中职工就业和安置政策研究

73.产业转型升级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研究

74.诚信制度建设研究

75.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研究

76.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监管体制研究

77.我国环境管理转型路径及创新研究

78.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研究

79.我国碳市场成熟度及环境监管政策研究

80.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司法保障机制研究

81.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研究

82.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中国边疆稳定研究

83.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84.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实践探索与经验研究

85.美欧经贸和安全战略协调及我国对策研究

86.经济总量赶超期中美经济关系格局变化及我国应对战略研究

87.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变化与我国应对战略研究

88.加快要素自由流动的对外贸易战略转型研究

89.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研究

90.扩大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路径与战略研究

91.未来十年中国外交和战略体系构建研究

92.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93.中国周边安全机制比较和整合研究

94.大数据国家战略研究

15.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申报课题 篇十五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创新,实践

2005年以来我院组织学员参加了五届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对如何开展好该项活动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其中,在几年的不断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步引入了项目教学法,取得了较好效益。

1 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所谓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可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等方式,通过“项目工程”这一主题,以实际的任务来驱动学员的学习,通过完成活动,应用已有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达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项目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

项目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它的鼻祖是皮亚杰,现代的先驱是前苏联的维果斯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创新实践活动教学有比较大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员学习的动力来自生存环境的压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是“情境、协助、会话和意义建构”。以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学关注的重点在于使学习者达到的程度,教员的职责在于使学习者置身于探索知识之中,为他们提供能够适当的“情境”———在真实世界中需应用知识解决的问题;然后使学员在此情境之下,通过教员的指导,同学的讨论来解决问题,这称为协助和会话;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即实现了意义建构。建构主义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教学设想,但其中有一条被广泛应用的教学思路是:在问题解决中学习,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与传统教学不同,建构主义者设计教学的思路是:“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教员可以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首先让学员去思考、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员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员讨论、应用,但这都不应妨碍学员的独立思考,而应配合、促进他们的探索过程。在问题解决中,学习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性,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并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作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而在这些过程中,学习者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员可以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2 在机电产品创新实践活动中引入项目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

机电产品创新实践活动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员既要学好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每一个机电产品可以看成一个项目。如:我院2009年创新设计竞赛参赛作品“高压输电线路除冰机器人”,这个项目知识方面牵涉到机械设计及PLC控制部分编程,技能方面牵涉到机械加工和电路板焊接制作,项目的完成又牵涉到创新思维和技法。在该项目中,行走机构利用步进电机驱动滚珠丝杠采用蠕动方式实现;除冰机构借鉴了牛头刨床的工作方式,创造性的采用电机通过曲柄滑块机构驱动除冰刀实现除冰操作。而项目教学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学习者的角度说,项目是一种学习方法,它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项目教学法可以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从教员的角度说,项目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员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项目的确定、完成、对完成项目情况的评估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员由传统的“主角”转变为“配角”,学员也不再把学习当任务,而是根据项目需求来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

也就是说项目教学法极为适用于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特征是完全吻合的。并且,项目教学法符合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员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员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因此,在机电产品创新实践活动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切实可行。

3 创新实践活动中运用项目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中心的转变,即由以教员为中心转变为以学员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所以,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学员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创新实践活动中要把握好基本原则。

(1)以学员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员的协助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让学员根据自身行为的信息来实现自我反馈;同时不能忽略教员的指导作用。教员是帮助者、促进者,负责整个项目的设计和组织,直接参与学员的讨论、研究与制作。

(2)项目的选取是关键

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学的整个过程和所有的内容都要以项目来贯彻。项目确定后,整个教学过程也就确定下来了,所以项目的选取是关键。选取项目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以现实的对象为材料,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还要能调动学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并要尽可能的确立实用优秀的项目。

项目的选取,是准备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员必须根据大赛主题,集思广益深入到学员之中,提出一个或几个设计方法,让学员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和同学们一起讨论。2008年山东省创新设计竞赛的主题是“绿色与环境”,内容是环保、环卫、厨卫机械的制作。针对我院的实际情况,提出参赛项目既符合主题,又贴近部队,能解决部队实际问题。在组织学员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班用野外便携式饮用水净化装置”的项目,用以解决部队野外饮水问题。设计方案方面,经过集思广益,决定采用太阳能充电驱动的方式,解决了野外电源问题。经过精心制作,产品试用效果良好,达到了最初的目标。

(3)项目实施前的引导要精练清晰

项目实施的步骤,教员要解释清楚,相关资料要及时给出。教员随时关注学员的项目进展情况。特别是开始时就要给出项目实施的基本步骤,而且要解释清楚;需要学员研究的问题要尽可能提供相关资料,避免走弯路。

(4)项目活动团体的确立要根据具体情况妥善安排

项目是由哪些学员组队完成,要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来确立。教员要积极创设学员小组讨论交流的情景,让学员在群体中共同批判各种观点和假设,协商解决各路难关,因为学员们各有所长,学员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可为每个学员所共享,知识的互补性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更多的问题。当然,独立完成项目和分组合作完成项目在培养学员能力上各有优点,项目的确立应着意考虑学员的培养方向,以便灵活多变地确立活动团体,更全面地提高学员能力。如:“高压输电线路除冰机器人”项目开展伊始,首先确定了项目创新设想提出者作为项目组长,要求其根据项目需求合理搭配人员,最终形成了能进行机械设计、PLC开发、机械加工等的5人小组。正是由于合理地组建了一个项目小组,才确保了该项目的设计和加工制作的顺利进行,保证了该项目保质保量的成功完成。

(5)项目活动中教员的指导要恰到好处

学员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员应及时给予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教员指导的深度要有所不同。项目教学法的根本宗旨是让学员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教员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而且有时非正面、非全面的提示性指导不但使学员记忆深刻,还能锻炼学员的发散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6)要以学员完成项目的情况来总结、评价学员学习效果。

项目完成过程是学员自己探索钻研的过程,为了能学众人之长,项目完成后的总结也相当重要,它应包括思路总结和技巧总结。思路总结可以帮助学员明晰项目完成的最佳思考方法,找到自己理论上的不足;技巧总结中,“一题多解”是应该极力推荐的,每一种方法不管难易都应该展示给学员,再由教员与学员共同评价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这样,学员可以学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全面吸收整个项目活动的精髓。一般情况下可分三级来考核,第一级可由教员对小组项目情况评定,第二级是由小组成员根据各组员对小组贡献情况互评,第三级由学员本人进行自评,综合三级评定来确定每一个成员的成绩。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项目教学法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通过选取“工程项目”来创设“情景”,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通过完成“工程项目”来达到“意义建构”,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学员身边的一些现实问题来实现学员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项目教学法学习的学员,他们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可以促进学员对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创新能力的意义建构。几年来我院引入项目教学法取得了良好成绩:参加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6次;进入决赛项目累计55项,获得一等奖12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23项;13人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2人获得创新实践教学成就奖;由于组织得力,我院获得5次优秀组织单位奖。实践表明,项目教学法在创新实践活动中运用切实有效、前景无限!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年第三期(总第12期)。

[2]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M].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3]肖少白,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与教学改革[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5)。

16.试论以课题建设促进教改项目研究 篇十六

一、为确定学科教改项目提供思路

龙头课题旨在改变中职学校教学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脱节的现状,要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对接。以此为出发点,专业课教师纷纷将自己承担的学科教学对照以上要求,运用对比策略,通过调查分析,在反思对学生的技能培养是否与职业岗位要求高度吻合,所达到的技能标准是否与职业岗位标准紧密衔接以后,发现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在教改中得到解决。

例如,在机电专业维修电工课程的教学中,专业课教师调查了与学生就业相关的企业,从企业反馈的信息上了解到职校毕业生存在识图能力不强的问题:学生在拿到一张设备的电气图纸时,经常不能准确地读懂图纸,更不能用图纸来分析设备所出现的故障。于是,专业课教师结合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发现了电工技能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是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便以“维修电工技能教学中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的有效手段研究”为题申报2011年市级教改项目,并成功立项。而类似这样的案例,在绍兴市职教中心还有很多。

二、为解决项目研究困难创造条件

众所周知,教育科研管理是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有效地发挥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要素的作用,以完成教育科研任务的活动。专业课教师在进行教改项目研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研究和实践上的困难,这较集中地反映在学生技能操作实践的设施设备条件和时间安排上。而龙头课题中实施的“专业技能强化教学”恰好为项目研究的实践解决了上述难题。

例如,2011年市级教改项目“维修电工技能教学中学生识图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研究”,由于维修电工专业的技能强化教学是以任务模块为驱动,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进行的,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它能把学生动手操作所成的实物与图纸结合起来,因而使该教改项目中培养识图能力有效手段的实现成为可能。尤其是对于这一教改项目要求教师采用专题操作练习和综合操作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即:让学生既能把一个专业实训模块的图纸,按功能分解成若干个单一功能的电力拖动图纸,又能把各个功能的电力拖动图纸合在一起,变成一张与实际工程相关的电力拖动图纸并进行安装,同时还能对照图纸排除设备故障。

由于“技能领雁工程”是以最优化的软硬件条件来实施专业技能强化教学的,它不仅能达到项目实践提出的各种高难度要求,而且能让学生人人都动手,并有足够的操作时间,因而达到令人满意的技能强化的教学效果。这就确保了能较彻底地改变过去仅靠教师讲解来提高学生识图能力的传统做法,使该项目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成效。

三、落实项目教改措施彰显成效

中职学校“技能领雁工程”的建设,是通过发现、培养一批技能领雁教师和一批技能领雁学生为突破口,让他们在技能强化教学中发挥领头雁的作用,从而加快提升全体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2011年市级教改项目“提高职校旅游专业餐饮服务操作课课堂实效的实践探索”中所提出的,提高餐饮服务操作课课堂实效的方法,是依据“群体动力”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而确定的一种“合作竞争”的技能教学方法,专业课教师通过培养技能领雁学生,让技能领雁学生担任模拟餐厅中的“桌长”,同时把餐饮服务操作技能全过程按照技能领雁工程中的“技能分阶段达标考核法”分解为8个小环节,即:托盘行走;铺台布;餐具定位;摆台;餐巾折花;斟酒服务;上菜服务;分菜服务。在教师先作技能示范并用计算机在大屏幕上展示动作细节以后,即由“桌长”带领小组成员进行操作练习,再由桌长视本桌同学练习情况向教师提出测评要求。

该测试要求组内每个同学都测试及格才算通过测试,才有资格参加桌与桌、即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赛。担任“桌长”的技能领雁学生在操作课上和课后“兵教兵”地对本小组同学传、帮、带,出色地承担了对技能达标有困难的学生在技能训练时的查看、提醒、示范、纠错、点评和向教师作情况反馈的任务,不仅实现了全组学生技能达标乃至创优创新而在竞赛中胜出,更让学生人人都获得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餐厅服务技能中级证书。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职教中心)

上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资料下一篇:如何发表微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