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现代文阅读及答案(精选15篇)
1.初一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篇一
原来你离我那样近
①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②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因为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工作。每个月领了钱,便会定时打到她的卡上。她也曾想过要去找他,像别的同学那样,领着他到学校四处转转,哪怕只是在食堂吃一顿简单的饭。
③她知道自己在心底,其实并不希望父亲来看她。她羡慕常能收到父母的包裹或是电话的舍友,看她们大呼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土特产,孔雀开屏一样地展示给她;或者听她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看似羞涩无比,却是拿最耀眼的色彩,刺伤了她的眼睛。她们与父母家人远隔千里,却如同近在咫尺;而她与父亲明明都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常有舍友在挂掉电话后,漫不经心地问她,何时你的父母会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呢。
④这也是父亲曾给过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只主动与她通过一次电话,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借了别人的手机,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她还没有来得及问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嘟嘟”的声音。她记得老板怪异地看她一眼,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刺入她的身体。
⑤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除非回家,与她再不会有相见的机会。但没有想到,她与他,却以那样难堪的方式,看到彼此。
⑥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的舍友临时有事,便让她在门口帮忙发放“意见反馈表”,并照顾嘉宾。就在所有票都发完,嘉宾也一一列席,她打算回到自己位置上,安心观看电影的时候,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她随着看热闹的人走过去,见穿了制服的门卫,正拉着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朝外走。到台阶处的时候,门卫用力地将男人一推,男人一个趔趄,便重重跌倒在台阶下的花池旁。周围一群同样衣着斑驳的民工,即刻一哄而上,将门卫拉下去。一片混乱的叫嚷声中,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是学校建筑工地的民工,听人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的电影,便纷纷涌了过来。被推下花池的那个民工,假说找自己女儿,试图混进去看。门卫当然识破了他的伎俩,几番争执,便有了她最初看到的那一幕。
⑦礼堂里的灯渐次熄灭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就传来一声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她一下子怔住了。那一刻,她觉得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她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是剧烈。
⑧最终,在人群的拥挤里,她没有回头,迅速地走开。但当所有的灯熄灭,电影在黑暗中开始,她的泪水,终于哗哗地流下来。
⑨从没有想到,父亲原来离她如此的近,近到不过是几十米,便可以从那片喧嚣的工地,走到她的宿舍;近到她每天从5层的教室里,透过窗户,便能够看到不远处的脚手架上,蚂蚁一样忙碌的民工;近到她每天打饭,若是绕一段路,就会看到工地上,在初春的风沙里,坐在钢筋水泥上,埋头吃饭的那群劳动者。
⑩可是,父亲却从来没有找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又被保安欺负,在一群民工的怂恿下,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她的名字。她与父亲,原都是没有勇气的人。只是,她的怯懦,是因为卑微;而父亲的躲闪,则是源自对她最深的爱。
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的加点词语。(3)
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呢。
模棱两可:
2.第⑦段的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
3.从前文找出与第⑩段画线句子相呼应的句子,然后结合文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5)
4.通读文章,谈谈你对“她与父亲,原都是没有勇气的人。只是,她的怯懦,是因为卑微;而父亲的躲闪,则是源自对她最深的爱”一句的理解。(6)
参考答案
1.形容不表示明确的态度,含含糊糊,不愿说明真实的情况。
2.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她听到父亲叫喊自己名字时的震惊心情及是否与父亲相见的矛盾心理。
3.呼应句子:礼堂里的灯渐次熄灭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就传来一声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
作用:前文写了她听到父亲叫喊自己的名字,后文交代了父亲这样做的原因,这样写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4.“她”因为父亲身份卑微,怕被人耻笑而不愿见父亲,目的是维护自己可怜的自尊心;父亲之所以相隔咫尺而不去看女儿,是不愿意给女儿带来精神上的负担,是源自他对女儿深深的爱。(大意正确即可)
生命之芯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那些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到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扬的葡萄叶子的,但妻子对这些葡萄叶子却颇有微词,尤其是到了暮秋时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③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④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妻子摘得一串不留。我很惋惜那些没有彻底紫透的葡萄,埋怨妻子说:“有些还没有完全熟透呢,怎么一下子就摘尽了?”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我很不解,摘葡萄和扫落叶有什么关系呢?难道不摘葡萄那些叶子就永远不会凋落吗?
⑤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个夜晚或半天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令人痛惜不已。
⑥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⑦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莅临了„„我不由对葡萄叶充满了敬意。⑧我们的生命果实是什么呢?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呢?我们生命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是在为自己的生命使命而生活的吗?什么才是我们人类生命的真正秋天呢?
⑨春天的庭院里,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蛰伏在绿叶间的虫子,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
19.阅读第①自然段,请品味“昏睡的葡萄藤醒了”这句话中“醒”字的妙处。(3分)
20.第①、第⑤自然段都用了较多篇幅描写葡萄叶,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21.从葡萄叶旺盛生长到葡萄叶子过早落尽,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3分)
22.如何理解“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这句话?(4分)
23.阅读全文,你从葡萄叶子夭折的生命历程中得到了什么感悟?(4分)
(3分)运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蓄积一冬力量的葡萄藤在初春时节发芽(睁开叶芽)、长叶(叶子舒展)的生命苏醒状态(充满生命活力),蕴含了作者的喜爱之情(2分)。
20.(4分)结构上起到照应、对比的作用(1分);内容上,用前面葡萄叶生长旺盛的喜悦来反衬后面葡萄叶过早凋落的无奈(1分,答出反衬即可),突出果实是叶子生命的灯芯(1分)。(意思对即可)
21.(3分)十分喜爱——痛惜不已——充满敬意(每点1分)
22.(4分)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命的价值所在,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使命的崇敬(2分)。作物是为果实而生的,它们的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一旦果实夭折,作物的生命也就黯淡了,提前进入生命的秋天(2分)。(意思对即可)
23.(4分)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生命的真正目的,为什么生命使命而生活(2分)。我们更应该像以果实为灵魂的葡萄叶那样,把握住美好年华,为实现人生价值而不懈努力,人生才有意义;我们应以敬畏生命的态度关注和思考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从中得到人生有益的启迪(2分)。(围绕生命的使命(我们的灵魂)、怎样才能有意义地生活展开即可)(意近即可)
2.初一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篇二
□康舒静
(定西市安定区中华路中学,
甘肃兰州743000)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命题走向;应考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 (2008) 07 (A) —0056—01
近两年来, 中考语文阅读题的分值不断攀升, 涉及的知识与能力面也越来越广, 是历年中考失分最集中的地方, 可以说, 阅读题得分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本文就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走向及应考策略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以期抛砖引玉。
现代文阅读的命题呈现出了以下趋势
1. 试题的素材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有时代气息, 有生活积淀。
学生容易理解, 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语段较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和文学因
素的凸现, 往往选用“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阅读材料, 闪耀着人文思想的火花, 富含具有教育意义的审美价值。
3.题型方面, 选择、判断、填空和简答等客观题不断减少, 以主观题为主导, 开放题有所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 为发挥考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了相当广阔的空间。题目大致类型为与阅读有关的仿句、摘抄、积累、感悟、补充、联想、想象、话题、评析、欣赏等。
中考现代文阅读应考策略
1.认真学好课本
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范文, 是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熏陶情感的媒介。叶圣陶说:“课文就是个‘例子’”。考试“淡化课文”就是要让学生学好“例子”, 用好“例子”, 用课文这个“例子”来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反思, 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2.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何提高阅读能力, 从根本上说, 要注意从平时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在应试阅读时, 最好运用“三读法”: (1) 粗读———整体阅读, 快速浏览, 了解文章的内容梗概和整体思路, 领会文章在“写什么”。 (2) 细读———了解文章各段 (各层次) 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是“怎样写”的。 (3) 精读———审查题目、定位阅读, 筛选信息、对照比较、去伪存真, 最后确定答案。
答题要做到三步:第一步筛选, 根据语境, 通过上下文对材料的限制准确筛选有效信息。第二步分析摘要, 根据试题要求认真分析思考, 区分主次, 权衡轻重, 或紧缩摘引, 或添加补全。第三步表述, 根据题目要求, 对前面所做的分析按照答题“三诀”组织答案。答题的“三诀”是: (1) 摘取:直接摘取原文词句。 (2) 概括:从原文语句中概括出关键词。 (3) 整理:综合概括有关信息, 用自己的话表述答案。
3. 明确“考点”, 按文体系统复习
为了避免大量做题之后出现的知识混淆情况, 及时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类是很有必要的。其中, 按照文体特点系统复习,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
说明文考点:
(1) 基本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考查, 如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结构方式、语言特点等。
(2) 概括能力的考查, 如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找出关键句或中心句, 概括段的主要内容, 揣摩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理解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3) 理解品味能力的考查, 如对词语的选用, 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的评析, 对说明文中的描写句、议论句表达作用的理解等。
议论文考点:
(1) 基本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考查:议论文的要素 (论点、论据和论证) , 如找出中心论点或中心句, 或用自己的话归纳中心论点;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议论文的结构 (引论、本论、结论) 。
(2) 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概括性的考查。
(3) 某一论据的作用。
散文考点:
(1) 基本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考查: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对环境的分析等。
(2) 贯穿全文的线索的考查。
3.现代文阅读及考察 篇三
换个角度,文体分类之上,不见得再要有分类。文体分类既是教材中现有的,也较符合相沿的习惯。考察的文体及文本,只要不超出教材范围即可。再说现代文中有这样的类别区分,古诗文中却不作区别,好似也不很在理。其实对应于阅读的思维,也可简化为形象文本与抽象文本。形象文本重在感知,可把握主要的形象内涵;抽象文本重在理解,可抓主要的概念或问题。形象文本与抽象文本的区分,大致也对应于文学类及实用类。现代文阅读中,形象文本与抽象文本二者各具其一即可,也就无所谓必考与选考了。同样,文言文阅读古诗文也是各一即可。
阅读能力的层级之分,便于明确能力趋向及层次关系,但结合文章或文本,又有一个分布问题。能力层级,大致是由低到高的。先说识记,即识别与记忆,其对象是字词,可给汉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理解,即领会与解释,能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概念的含义,再就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即分解与剖析,可分析重点难点,也可分析文章结构及把握思路,还可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综合,即归纳整合,可归纳内容要点及概括中心意思。鉴赏,即鉴别与赏析,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即评说或评论,主要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此外又增设了探究,其实筛选也可独立为一个层次,而不必从属于分析综合。筛选是按要求来提取,大都可从文本中落实。如何筛选,先要确认文中的出处,并关联上下文,从而定下阅读的有效区间,再将有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比如人物形象的内涵,在文中有哪些表现,就可逐一提取。筛选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既需要有足够的注意,又得分清主要与次要、有效与无效等。至于探究题,文本阅读中对某个问题或某个方面较有认识,就可有所探究。探究除了把握文本外,还可联系相关的背景知识。探究中为便于把握,也可有所侧重,而不必面面俱到。换言之,对某方面问题较有认识,就可使之深化。
这些能力层级还可进一步合并。大体上说,识记与理解为一个层次,分析与综合及筛选为一个层次,鉴赏与评价及探究为一个层次。朱熹说:“读书之法,有大本大原处,有大纲大目处,又有逐事上理会处,又其次则解释文义。”按朱熹的说法,也是分了几个方面或层次。小而言之,是词义的解释和句子的确认。逐事上理会,就是要会从文中筛选相关的信息。大纲大目,需要分析并归纳。至于大本大原,还要着眼于整个篇章,把握全文的主旨及作者的感情态度。对应于题目,多是鉴赏与评价及探究。这些个层次的题目,大体上是由小而大地排列的,也可分为小、中、大三种题。若是排列顺序有所调换,也要能够加以区分。这样解题中不管由小而大还是由大到小,都较有头绪可寻。现代文阅读及解题,要能分清题目的大小层次。
现代文中注重能力考查,方向自然是明确的,但面对文本,先要有整体把握。若只为做题而在文中找信息,可能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其有所疏忽而言,则近于买椟还珠。文本是一个整体,因而阅读理解及鉴赏等,都要能在整体上加以把握。如何做到整体把握,方法是多样的。可先看标题,标题往往可提示对象或内容。再就是了解相关背景,即知人论世,也有助于整体感知。就程序上说,阅读之后可先回想一下,留下了什么印象。一般来说,阅读了一个文本之后,都会留下一些印象。若不加以留意,很可能就会忽略过去,但用心捕捉,也可在大体上把握文意。接下来才是归纳要点及概括中心,韩愈说过:“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文章写作无外乎记事记言,而提要钩玄,才便于领会。这提要钩玄表现于语句层面,则又要抓住一些关键的句子。还可分析思路及结构。思路是内在的行文过程,这方面的分析,可重抓线索。结构层次的安排,则可落实到段落上。且就段落的组合关系来看,有并列、承接、层进、对照、总分等。从段落入手,分析其层次组合关系,也有助于把握结构,从而做到整体感知。
再说一说题目设计。既然有了能力的层级分布,则题目设计就要与能力层级相对应。命题中始终要有此种意识,能力方向才明确,同时也避免了模棱两可。阅读及考察中,文本不妨减少一些。但文本减少了,题目则可适当增加。一篇文章的阅读,不能只考两三题,也可考五六题。而今的试卷中,考得较多的是理解与筛选及探究,就能力的覆盖面来说是不够的。能力层级中,还有表达运用。表达运用不只体现于写作中,更不只是语用题,阅读题中的表达也是表达运用。联系题型来看,有选择题与文字表述题。而文字表述题,又有文字的少与多之分,如填空、简答、阐述等。选择题,主要靠比对或比照原文。先要看清题干要求,即问的是什么,要求答什么,以免答非所问及偷换概念,从而大可排除干扰项。再就是对照原文,比较说法上的出入。至于原文中无相关信息的,属节外生枝或无中生有。而今现代文阅读中的选择题越来越少,自然是看重了文字表达能力。但文字表述题,理当涵盖字句的理解、思路及结构的分析、内容及主旨的概括、信息筛选与问题探究及鉴赏评价等。这些不同层面的题目,反映到文字上会有不同的要求。文字表述的多少,可视情况而定,但要尽可能简洁,即以关键词与要点为主。再就是切忌表述不清,如错别字及病句之类,都有碍于表达的通顺。
4.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分)
一朵午荷
(台湾)洛 夫
这是去夏九月间的旧事,我们为了荷花与爱情的关系,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
“真正懂得欣赏荷的人,才真正懂得爱。”
“此话怎讲?”
“据说伟大的爱应该连对方的缺点也爱,完整的爱包括失恋在内。”
“话是这么说,可是这与欣赏荷有啥关系?”
“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花凋了呢?
“爱它的翠叶田田。”
“叶残了呢?”
“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
“这种结论岂不太过罗曼蒂克。”
“你认为……?”
“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另一个秋末的下午。十月的气温仍如江南的初夏,午后无风,更显得有点燠热。偶然想起该到植物园去走走,这次我是诚心去看荷的,心里有了准备,仍不免有些紧张,十来分钟的路程居然走出一掌的汗。跨进园门,首先找到那棵编号廿五的水杉,然后在旁边的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
噫!那些荷花呢?怎么又碰上花残季节,在等我的只剩下满池涌动的青叶,好大一拳的空虚向我袭来。花是没了,取代的只是几株枯干的莲蓬,黑黑瘦瘦,一副营养不良的身架,跟丰腴的荷叶对照之下,显得越发孤绝。这时突然想起我那首《众荷喧哗》中的诗句:
众荷喧哗
而你是挨我最近
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
……
我向池心
轻轻扔过去一粒石子
你的脸
便哗然红了起来
现在这朵荷花在何处,我不得而知,或下坠为烂泥,或上升为彩霞,纵然远不可及,但我仍坚持它是唯一曾经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朋友,这不正足以说明我决不是只喜欢欣赏他人孤寂的那类人吗?
午后的园子很静,除了我别无游客。我找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呆呆地望着满池的青荷出神。众荷田田亭亭如故,但歌声已歇,盛况不再。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繁华与喧嚣,白昼与黄昏,池里与池外,到处拥挤不堪;现在静下来了,剩下我独自坐在这里,抽烟,扔石子,看池中自己的倒影碎了,又拼合起来,情势逆转,现在已轮到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了。想到这里,我竟有些赧然,甚至感到难堪起来。其实,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当有人在欣赏我的孤寂时,我绝不会认为他有任何罪过。朋友,这点你不要跟我辩,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今年花事已残,明年照样由根而茎而叶而花,仍然一大朵一大朵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接受人的赞赏与攀折,它却毫无顾忌地一脚踩污泥,一掌擎蓝天,激红着脸大声唱着:“我是一朵盛开的莲”,唱完后不到几天,它又安静地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转过程中去接受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
扑扑尘土,站起身来,心口感到很闷,有点想吐,寂寞真是一种病吗?绕着荷池走了一圈后,舒服多了,绕第二圈时,突然发现眼前红影一闪而没。放眼四顾,仍只见青荷田田,什么也没有看到。是迷惘?是殷切期盼中产生的幻觉?不甘心,我又回来绕了半匝,然后蹲下身子搜寻,在重重叠叠的荷叶掩盖中,终天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我惊喜得手足无措起来,这不正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吗?
11.“众荷喧哗”描绘了荷塘怎样的景象?“你的脸/便哗然红起来”写出来这朵荷花怎样的特点?(4分)
答: 。
12.“跨进园门,首先找到那棵编号廿五的水杉,然后在旁边的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作者目的是去赏荷,却先写这一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答:
13.“据说伟大的爱应该连对方的缺点也爱,完整的爱包括失恋在内”,与下文中的哪一句相照应?(2分)
答:
14.与众荷相比,“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和今秋“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这两朵之间有何共同点?作者为什么如此欣赏这两朵?(4分)
答:
参考答案:
11.众荷喧哗,描绘了满塘荷花竞相开放的景象。“你的脸/便哗然红起来”写出了这朵荷花羞涩的模样,它正含羞半开。
12.衬托(烘托)。突出作者赏荷的激动心情。
13.爱屋及乌。“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或“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
5.山峦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篇五
山峦 筱敏
㈠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被历史称之为贵族geming。那是一个极其黑暗极其龌龊的时代,除了匍匐于王权靴下的草芥,任何生命都不能生长。然而,恰恰是窒息生命的统治,使自由成为一种焦灼的渴望;恰恰是腐质土的堆积,迫使一种名叫崇高的生物直立起来,以流血的方式,不顾一切地生长。一群心怀使命感的贵族青年站到了起义队伍的前列,并且沿着这条因自由的火把而延伸的道路,走到了绞刑架下或者西伯利亚矿坑的底层,要理解这种崇高的生命必须有同样崇高的心灵。一位政客说:欧洲有个鞋匠想当贵族,他起来造反这理所当然,而我们的贵族闹geming,难道是想当鞋匠?这样一种无耻的“幽默”,除了表明其躯壳能增长腐质土的堆积,其灵魂卑贱地受着王权专制的役使之外,难道可以给予崇高的生命些许蚀损么?
㈡ 百余名十二月党人带着镣铐到西伯利亚去了,并将在苦役和囚禁之下终其一生。他们的罪证是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对奴隶的关注与同情。在那条被他们的歌声和镣铐敲击过的驿道上,那条漫长的,永无终了的,直插入蛮荒和苦难的驿道上,远远地追踪而来的,是他们年轻的妻子。
㈢ 这些年轻的女性,这些在乳母的童谣里和庄园的玫瑰花丛中长大的女性,这些曾在宫廷的盛大舞会上流光溢彩的女性,这些从降生之日起,就被血缘免除了饥馑、忧患和苦难的女性。歌剧院中不曾演过,恶梦中也不曾见过,那些属于旷古和另一世界的悲剧,突然集中在一个流血的日子里,利刃一样直刺入体内。生活因此断裂。狂泻的泪水,突然就把她们冲到春季的.彼岸了。
㈣ 如果没有经历过苦难,如果没有用自己的肌肤,触摸过岩壁的锋利和土地的粗砾,我们凭什么确知自己的存在呢?如果没有一座灵魂可以攀登的峰峦,如果没有挣扎和重负,只听凭一生混同于众多的轻尘,随水而逝,随风而舞,我们凭什么识别自己的名字呢?面对昏蒙了数百年的天空那一线皎白的边幕,那一线由她们的丈夫们的英勇而划开的皎白的边幕,选择难道是必要的吗?
㈤像踏过彼得堡街角的积雪,她们踏过沙皇那纸特许改嫁的谕令,在“弃权书”上,签署她们从此成为高贵的标志的姓名:放弃贵族称号,放弃财产,放弃农奴管理权,甚至放弃重新返回故乡的权利;——难道那一切是人的真正的权利吗?那些虚荣的玩具曾经掏空了多少生命?在目睹了男人们英勇的佩剑刺穿天幕,流泻出一线自由的颜色之后,她们就从庸常走向一种崇高的义务。怎么可以忍辱屈膝,把青春重新搅拌入豪奢的腐朽和华贵的空洞呢?
㈥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从此,她们站到悲惨和苦难之中了。——到囚徒那里去!女性的爱,其最本质的激情是母性。于是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就让病弱者和受难者靠在她们肩头吧,她们的臂弯里,不是有一种浴雪的乔木在生长么?
㈦当她们以永诀的伤恸吻别熟睡的幼子,以微笑排开威吓和阻挠,任由恐怖和厄运箭矢一样穿过她们身心,孑然跋涉数千俄里,来到她们的丈夫身边的时候,——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
2. 十二月党人要“起义”,要“闹geming”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
3. 根据本文第三段的内容,概括“这些年轻的女性”的身世。
答:
4. 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
5.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本文前面三段,叙述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原因和过程,后面五段描写十二月党人的妻子的英勇和无畏,相互衬托、首尾照应。
B. 文中两处写到“腐质土的堆积”,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当时的政治阶级腐朽糜烂的生活。
C. “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第七段的这一描写,情景交融,生动感人。
D. 文章以“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结尾,意在揭示文章的主旨,引起读者深深的思考。
E. 本文视角独特,构思新颖,感情浓烈,文笔凝重,意旨深远。
【试题答案】
1. B
2. ① 渴望自由②反对专制③热爱祖国④同情奴隶(或①对自由的渴望②对王权专制的痛恨③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④对奴隶的关注和同情。)
3. ①出身高贵②童年幸福③生活优裕④突然间遭受厄运和苦难。
4. ①照应题目②赞叹这些年轻的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③歌颂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它们的赞扬和仰慕之情。
6.现代文阅读教学思考 篇六
一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 在具体的课堂上就是对课文进行分析, 同时在对课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课外文章进行分析和阅读, 并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和目的、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当前中学现代阅读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目标不明确
学生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时不能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 有些文章只需要学生了解大意即可,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找出线索, 抓住关键点, 情感要随着线索的变化而变化, 作为教师就应对某条线索进行重点分析。
2. 教师队伍年轻化
随着现代教师编制考试盛行, 中学语文教师也越来越年轻化, 他们往往缺乏经验, 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填鸦式”的教学, 对学生进行灌输教育, 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久而久之, 学生对现代文阅读的兴趣逐渐降低。
3. 缺乏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主要包括理解、分析、认知、质疑和评价等, 这些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都容易受到偏误、疏漏和忽视, 主要有两种: (1) 在课堂教学中, 以听代读、以讲代读, 以教师为中心。虽然注重了群体阅读, 但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没有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2) 阅读教师的目标短期化、不明确, 前后文章不能很好地衔接, 有的教师甚至把阅读教学的能力简单地等同于以记忆为主的识记要求, 把现代文阅读教学等同于基础知识的教学。
二现代文阅读教学对策
1. 快速搜索目标
《五柳先生传》曰:“好读书, 不求甚解。”就是说经过快速阅读, 概况了解文章主旨, 掌握文章大意。这种阅读方法就是根据学习目标, 快速找出问题的指向, 具有快速性和针对性。如《荷塘月色》这篇散文, 在阅读时如果教师只是对着书本念, 学生听到的只是枯燥的字、词、句, 就不能真正地体会作者内心真实世界, 不能真切地感受到荷塘月色的自然美和风景美。文章重点是要跟随荷塘夜色的顺序去感受作者的感情转移, 在了解重点后, 再按照已有的思路去跟随作者的顺序和足迹, 从而体味其中的情感主线。在阅读这篇文章时, 可以快速地找到“荷塘前”——“荷塘中”——“荷塘后”这种空间顺序, 按照这种空间顺序分析不同景色的变化, 理解作者的情绪和心理活动。
2. 抓住阅读“面”
现行的语文教材有多种版本, 但不管是哪种版本都是按照传统的文章选取模本, 都选用了许多精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国籍不同、时代不同、体裁不同, 这就要求教师能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议论文时要根据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心、论证方法、论证材料, 分析论证语言, 从而理清论证思路;教记叙文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线索, 掌握要素, 分析人物和事件、结构;教小说时要求引导学生能够根据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进行分析, 把握主题。
3. 激发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阅读笔记, 并和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学生可以把平时在现代文阅读中碰到的好词佳句或者现代文阅读的一些技巧方法等记在一个本子上。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 教学结束时教师进行总结, 鼓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阅读中来。引导学生能在自己对文中的思想有分歧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再釆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阅读心得交流, 或者举办一次竞赛活动,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形成爱阅读的氛围。
三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的逐步推广, 对中学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新要求, 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再按以前那种封闭、固定的教育模式, 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贴近。作为中学语文教师, 要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解决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碰到的各种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不断调整反思,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要求, 全面促进素质教育。
摘要:现代文是中学语文中的一个重要板块, 在新课标的改革下怎样进行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是每位语文教师都要面临的重要课题。现代文阅读除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外, 更要做到对文章深刻认知与感悟。本文在分析现代文阅读教学时碰到的一些问题, 提出几点思考意见, 希望能对加强现代文阅读教学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宏斌.信息化时代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势探讨[J].语数外学习, 2013 (5)
[2]陈锡能.现代文阅读教学思考及有效策略探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8 (S1)
7.初一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篇七
考点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所做事件和细节描写)、作者感情(感情色彩)以及上下文(结构上)等理解词语的转化义、语境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它包括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等。
一、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一个好的写作者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总是紧扣中心思想来选择他认为最恰当的词语。因此,当我们剖析一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这个词语与文章中心思想的关系,想想这个词语是否体现了文章的主旨。例如2015年高考天津卷《云和梯田》第3题:文章最后一段,“梯田”加上引号有什么作用?谈谈你对该段的理解。(6分)
此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作答时要抓住引号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另外理解句段的意思应抓住关键词和文章中心思想。
参考答案:①引号有强调、突出的作用。加上引号以后梯田就不仅是一种具体事物,更是一种象征。②“移动”是现代文明的代表,“梯田”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人物的细节描写
当我们阅读一段刻画人物形象的文字,一定要注意那些看似普通的词语里所隐含的有关人物形象的深刻内涵,要从人物塑造的高度去把握这些词语的作用。如2014年高考复习题《秋祭》第2题:结合小说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婆婆走下台,朝我笑笑,又佝偻着身子,背起柴草郁郁而去。
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郁郁”在语境中的意思是情绪不佳。
参考答案:一是婆婆演艺高超,但无人知晓;二是女儿贪恋富贵名利,失去做人气节;三是婆婆现在的处境凄凉。(答出两点给满分)
三、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不单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好的文章,总是有感而发,因情为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因此,当我们分析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时,不可不考虑这个词语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如2015年高考北京卷《说起梅花》第6题: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本题即为词语理解题,需要解释词的本义,语境义及情感主旨。“书香”“诗心”传达了历代文人几千年的书写绘画、题咏吟诵中赋予了梅花的精神之美和诗性之美,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梅花所凝聚的深厚文化内涵。
参考答案:“书香”本义指笔墨之香,在文中指梅花的绘画作品以及梅花所蕴含的疏、瘦、清、斜之美。“诗心”本义为诗歌的情感,在文中指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咏梅佳作,呈于书本,萦绕于心,把梅花的品格深入到血液灵魂和心里。并且给了我们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陶冶人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人爱梅、种梅、写梅,赏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梅花诗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清高孤傲精神的象征,表达作者对梅花这种品格的赞美。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在近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中,许多分析词语含义的试题都需联系上下文来进行分析、理解,因此,这一方法尤其要认真掌握。例如2015高考江苏卷《比邻而居》第2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4分)
此题应该说是难度不大,只要把握住作者的评价语,对接“孱弱”的意味和对比第一家的风格,答案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参考答案: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五、结合修辞手法等理解词语含义
有些词语含义需要结合修辞手法或其他技法赏析,答题套路是:词语的表现手法(技法)+词语的语境义+词语描写对象的特点+作品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如2015年高考广东卷第1题: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画线的词语。(4分)
①徒让邻人的手凝固在半空之中。②但最终还是迟迟疑疑地走近了他。
这是一道赏析词语的含义的题目,注意词语在文章中表达的“人物”的心理特征,以及背后的深意。对应词语上下文语段,“凝固”是动词,描写邻人的动作细节,体现邻人的心理。“迟迟疑疑”体现小狗“走近”的姿态,也体现小狗的心理。两句结合在一题里分析,结合两者在文中的关系,体会散文的主旨。注意答题规范。
参考答案:“凝固”本意为液态变为固态,此处运用通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邻人想抚摸柯基犬而柯基犬跑掉的尴尬之态,反映出老人的心理;“迟迟疑疑”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柯基犬对乡下人保持提防的心理。两个词语写出了乡下人和城里小狗之间的隔阂。(手法各1分,分析各1分)
考点二: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也可以变式为理解,分析或赏析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在现代文中,理解词语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熟知词语本身固有的意义,二是能全面把握上下文,对语言环境中的相关信息了解得比较清楚。而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要考虑形象性作用(修辞);主旨表达倾向,感情色彩等(主观);描写对象特点(客观);结构性作用:在篇中的地位及点题、照应、过渡等方面。总的来说,对文章中重要词语作用的理解一定要与所在的句子或段落整体结合。
综合答题套路:词语的表现手法(技法)+词语的语境义+词语描写对象的特点+作品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
一、贬词褒用
答题示例: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分析“挑逗”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挑逗”一词在句中贬词褒用,表示“嬉戏”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的活力,表现了“我”对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化无形为有形,或化抽象为具体
答题示例:有了鸟的树就格外生动。我喜欢这些在树与树之间飞来飞去的小鸟,喜欢它们在树枝上舞蹈。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一只鸟的歌唱使树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
题目:仔细品味第③段“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中的“弹性”一词,说说它好在哪里。(3分)
参考答案:“弹性”一词用得生动传神。把无形的冬天的风写得具体可感,赋予它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也表达了对小鸟的喜爱之情。意思对即可。
三、运用修辞,通常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
答题示例:结合语境,谈谈你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一个瘦弱的小女孩看得痴迷,看得绽放了久违的笑颜。
参考答案:①语境义:露出、现出、显出。(意同即可若只答本意“开放”给1分)②作用:将人的笑颜比作花,形象地写出了看到花时的喜悦之情。如将词义解释成本义,但能结合比喻手法分析的,给3分。
四、圈点词语,如果没有使用任何表现手法或者技法,如何分析
答题流程:本义+语境义(引申义或者语境义)+描写对象的特点+作品中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初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寻找“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凝神倾听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地流向远方。从此,这一涧清泉,便在我生命的最深处。
作者说:“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请品味这句话中“浸”字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浸”字既再现了月光的晶莹透明、无处不在,也写出了作者的深深陶醉之感。(意对即可)
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有时还要考虑到动态静态、词性转化、细节白描等,这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要我们注意到语境、形式、情感、内容、手法等,就可以较好地解答出此类题目。
【实战演练】
1.2015年高考重庆卷《甘森的西红柿》第1题:
怎样理解文中用“十分醒目”和“海市蜃楼”这两个词语来描述甘森?(2分)
2.2015年高考北京卷《说起梅花》第1题:
下列词语中的“说”,与“说起梅花”的“说”,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 ( )
A.游说 B.说和
C.话说 D.学说
3.2015年高考湖南卷《童年随之而去》第17题:“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什么意思呢?谈谈你的理解。(6分)
附参考答案:
1.既表现甘森的明显、清晰,又突出沙海中甘森的令人难以置信。
2.C(本题考查对实词的理解“说起梅花“的”说“意思为提及、提到。A.“游说”中“说”的意思是用话劝别人。B.“说合”中“说”的意思是从中介绍、说和。C.“话说”中“说”的意思是提及、提到。D.“学说”中的“说”意思是言论、主张)
8.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篇八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待你孝养。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的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自杨荫榆带军警入校,至章士钊雇老妈拖出,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作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失丢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竟究去了那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的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的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原文选自:痛哭和珍作者:石评梅)
18.在石评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5分)
19.在石评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0.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啊,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段话的含意。(5分)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石评梅的《痛哭和珍》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至,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B.石评梅的《痛哭和珍》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
D.石评梅的《痛哭和珍》中最后一段“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深刻地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以及作者对未来的担忧。
E.石评梅的《痛哭和珍》是石评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持艺术感染力。
痛哭和珍(石评梅)阅读理解答案
18.本题考查的是概括和整合信息的能力。答案为勇士;革命的首领。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
19.本题考的是对作品的鉴赏,体会对比的用法及作用。答案为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20.由于学生有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的积累,文章背景是学生熟悉的,这对理解本文提供了有效的帮助。答案是:鲁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愤怒。沉默是无言的愤怒,而愤怒迟早将在沉默中爆发,不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作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悲哀。刘和珍的牺牲给作者带来最深的悲哀,永久的悲哀。
9.《雁南飞》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篇九
雁南飞
胡 同
①春天来了,小燕子乘着南风伴着细雨再一次回到了北方的那个屋檐下。看着它们忙忙碌碌地衔泥垒巢,我忽然想到,已经很久没有见过秋天里的大雁了,那些披着灰色的羽毛,舞着矫健翅膀的身影在不知不觉中渐渐隐退了,最后一次听到大雁的鸣叫是在什么时候?三年前?五年前?还是十年前?每一个季节都有每一个季节的天空,但并不是每一个季节里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只有秋天,只有雁过长空时的声声嘹亮而最悲凉的鸣叫,才能把一个季节渲染得如此有声有色。
②天空中永远都有吱吱喳喳的麻雀飞过,但我们无法像留住麻雀一样留住大雁。雁是过客,古称“宾鸿”、“一雁声嘶何处归”、“雁飞高兮远难寻”、大雁似乎总是南飞,似乎从来就没有回来过。木兰从军,苏轼牧羊、昭君出塞,文姬离家,清照南徙,从南到北,也要从北到南,追逐着太阳行走,只为着找寻生命不可缺少的快意与温暖,可到头来还是留下永远的漂泊,永远的哀伤。“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这一唱三叹,是写给秋天的,写给大雁的,也是写自己的,大雁是一种能承载人类激荡的心灵的鸟。它早已具备了做人类朋友的资格。可当我们再一次想起朋友的时候,朋友却已经淡出我们的视野。
③没有了大雁的生活,就显得有些无味,孩子们依旧捧着课本,读着诗一样的句子:“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变成‘人’字,一会儿变成‘一’字。”他们抬起头问,老师,大雁到哪里去了?老师抬头,看看城市一角的天空,慢慢说,大雁已经成了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写在《诗经》里,“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写在《礼记》里,“季秋之月,鸿雁来宾”;写在唐诗中,“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写在宋词里,“断鸿声里,立尽斜阳”;写在崔莺莺长亭送别的元曲里,“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写在宋江南征方腊的明清小说中,“我想宾鸿避暑寒,离了天山,衔芦渡关,趁江南地暖,求食稻粱,初春方回。”
④我不知道该怎样给学生解释大雁消失的原因,因为这是一个根本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作文课上,他们描写秋天,说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遍地都是金黄的小麦,我说这是一个低级错误,但更低级的失误却在于我:他们面面相觑,竟然不知道错在何处?在都市中生活,谁还能像春天池塘的鸭子一样敏感于江水的冷暖,敏感于季节的变化,空调可以模糊夏与秋的界限,超市的货柜上永远摆放着四季的瓜果,钢筋水泥的房子不能标记春夏的变换,在一个被以文明的名义遮盖的`封闭的笼子里,我们怎舍得这一处自我陶醉的世界。
⑤也许人们早已经不再关心窗外的天空,只是聚精会神于电子时代极度的物欲的张扬。当我们把电视当成主要的娱乐的时候,星辰就从夜晚的视野消失了;当我们把电脑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草木虫鱼就变异成电子游戏里打打杀杀的怪兽;当乡村不再有青山绿水、都市不再有春夏秋冬的差别的时候,我们猛然间发现已经搞错了自己在这个星球上的身份是过客还是主宰。
⑥天高气爽,白云悠悠,黄叶飘飘。一行大雁从蓝蓝的天空掠过,撒下串串清脆的叫声。 ⑦这记忆中的景象多美啊!我们还能再看到吗?我们的孩子能看到吗?。
(选自8月1日《青岛日报》,有删改)
18.文章主要内容是写大雁,①②段中却写到燕子和麻雀,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19.在第②段中,为什么说“大雁是一种能承载人类激荡的心灵的鸟”?(4分)
20.文章第③段引用《诗经》、《礼记》,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里的句子,有何目的?(4分)
21.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所表达情感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8.(4分)写燕子再一次回来来对比说明大雁没有回来,并引起下文;写麻雀天天吱喳对比说明大雁是过客。(每点2分)
19.(4分)人的漂泊不定行旅匆匆和大雁的漂泊类似;人们喜欢用大雁寄托情思,抚慰落寞孤独的灵魂。(每点2分)
20.(4分)现在大雁只是文学中的一个意象,在现实生活中难以看到;说明自古大雁与人类文化的关系密切。(每点2分)
10.初一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篇十
【关键词】高中;语文;整体阅读;现代文;技巧
高考命题在检测现代文阅读能力时,共有两种题型两个大题,即在第一卷客观性选择题中检测社会科学类或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能力,共有4个小题12分;在第二卷主观性试题中检测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共4个道题,18分。要想在现代文阅读题上拿到比较理想的分数,我们认为除了平时多阅读勤思考多练习,还得掌握一些解题技巧,并且灵活运用。
首先,树立整体阅读意识,力争从宏观上把握文本的大体意思。如从文本的标题入手明确文本的表现对象,并且多方设问:本文的表现对象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对象的?表现对象的什么?为什么要表现这一对象?作者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从尾注或夹注入手,力争大体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或者与文本有关的情况等。从题干的设问,特别是文学作品阅读的多项选择题的选项入手大胆推测文本的表达技巧和大体内容,以进一步验证前面的推断。例如,广东省高考试题第五大题《说树》,从标题入手,我们知道文本是以树为表现对象的,第一段主要内容和第二段开头部分文字是从乡情(或对故乡的感情)角度来表现的,第一段的末尾处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表现的,第三段主要是对和树相关的经历(探索树的精灵)的回顾,第四段是从树与人生与艺术的关系角度来表现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表现树呢?从第四段的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出来:表现树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表达对艺术的认识。从多项选择题的选项尤其是E项中,我们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至少,我们可以想到文本可能表现的是这一主旨。这样,我们在动手做题之前,对文本就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是下一步准确解题的保证。
其次,树立问题意识,速读文本。所谓问题意识,不是我们在平时学习或阅读中的那种质疑,而是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问。心系这些问题,迅速阅读文本。为了迅速把握语段的大体意思,我们可以通过捕捉段落主旨句的办法大体了解语段的意思。一般来讲,段落的主旨句,要么在段首,要么在段尾,要么在段落的中间;当然,有的段落是没有主旨句的,这就需要自己通过整合来概括。对社科类文本和自然科学类文本,我们还应该在捕捉段落主旨句的前提下,善于提取主旨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因为写作这类文章的人更加注重文章结构的严谨性和表情达意的准确性。就高考命题来看,特别是第一卷中“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客观性选择题,大多也是围绕着关键词来设题的,如全国高考河北等六省卷的第7题,就是考查对第一自然段的关键词——“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还要随时进行整合,即将意思相同或从不同角度表现同一意思的内容迅速整合到一起,形成表意完整的语意板块。
此外,要准确确定阅读区间,即牢牢锁定答题的范围。例如,前面所举的例子,第18题题目设问:“从文章的第二段看,作者为什么欣赏冬天的树?”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关注文本的第二段,特别是本段的最后几句话,也就是把目光牢牢锁定在这个范围内。经过筛选并提取信息,我们确定正确答案应包括两层意思,即作者喜欢冬天的树的直接理由是“冬天的树,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是线结构之美。”本质上的更深刻的理由是“冬天的树充满强劲的筋骨,是树之精灵的世界,是人之精灵的世界。”
在解答主观性表述题时,我们还应树立“赋分”意识,即根据试题的分数来大胆推断答案大体上可分为几点来表述,如4分的题一般可分为两条来表述,6分的题可分为三条来表述。事实上,标准答案也是按照两条或三条来确定答案要点的。在组织答案时,可以采用摘录式法、重组法组织答案。
参 考 文 献
11.现代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 篇十一
首先, 我们要明确作用类试题命题的方向。它可分为内容、结构、艺术效果等几个角度。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所问问题的角度, 切忌答非所问。如果题干中没有明确指出, 则要揣摩出题者意图, 有所侧重并兼顾其他, 以免失分。
其次, 要多用术语, 术语往往言简意赅, 切中要害, 所以往往是得分点。现针对上述三个角度, 对常用术语整理如下:内容上作用相关术语有开篇点题, 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做铺垫, 埋伏笔, 设置悬念;总结全文, 卒章显志, 点明、深化或升华主旨, 言简义丰等。结构上作用相关术语有引出下文, 承上启下, 线索作用, 首尾呼应, 照应前文等。艺术效果上的作用有渲染营造氛围, 奠定感情基调, 突出情感, 烘托形象等。
第三, 依据所问语句在文中的位置, 推断其作用。 (1) 开头语段作用。现代文阅读题中对精美的“凤头”考查颇多。开头的作用往往有以下几种:内容上的开篇点题, 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结构上的引出下文, 艺术效果上的渲染氛围, 奠定感情基调等。把握了这些术语, 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作答即可。例1. (2008年四川卷第17题) 文章主要写什刹海, 却又从“我爱水”写起,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根据文本内容, 答案如下:开篇写“我爱水”照应了标题, 同时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 使行文自然巧妙。 (2) 文中语段作用。文中语段多是过渡语段, 其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 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如:例2. (2007年江西卷第17题) “写风景, 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 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 它承接上文, 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 它开启下文, 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原因, 进而自然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3) 结尾语段作用。内容上通常有总结全文, 卒章显志, 点明、深化或升华主旨;结构上有首尾照应, 使文章浑然一体;艺术效果上有言有尽而意无穷, 引发读者思考等。命题人对此有较多关注:例3. (2008年全国卷Ⅰ第17题) 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材料是《阳关古道苍凉美》, 作者主要采用回忆与实景比照的方式赞美阳关, 结尾的作用为:回应开头的提问, 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12.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篇十二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其实,“变故”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那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情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老家》阅读理解及答案:
18.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这种思乡之情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这样写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段首的两句诗开篇点题并有总起作用,流露了作者对“老家”故土的深切怀念以至魂牵梦绕之情,并具体通过对梦境的描写真实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回答时从主题表达和效果两个方面考虑。
19.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
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或:抚今追昔、物是人非、睹物伤情、深沉凄凉。)
20.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的心情。
参考答案:作者对老家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
作者思念故乡,尊重故乡,却不想再回去。一是因为家里已没有亲人;二是因为所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三是因为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因此,作者只得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这两句诗,使人不禁自然联想到李白“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的诗句,它们全都浸透着浓烈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B.文章以诗开头,从梦境写起,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特别是对“变故”后两次回老家的描写,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
C.文章第六段作者从自己的12岁写起,叙述自己一生各个重要阶段和老家若即若离的种.种联系,写得简约而概括,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自始至终的思乡之情。
D.作者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思乡而又不想再回去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通过内心潜意识的冲突来点染思乡之情,写得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
E.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一席话意味深长,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父老遗忘的担心。
13.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 篇十三
1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需要强化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恰当性和教学内容拓展的适度性原则。《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当作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考试中, 一般都会出现阅读语段, 记叙文体类的阅读是必考的内容, 然后是说明文语段和议论文语段交替进行, 其中说明文考的要多一些。从考试的导向性不难看出, 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2 对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反思
2.1 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自主探究的指导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注重积极转变教学方式, 经常运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但是, 却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不同程度的走进了“自由式”阅读教学的误区。
2.2 需要强化现代的教学手段
积极运用学校的现有条件, 将多媒体手段整合到现代文阅读教学中。但是, 由于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与教学内容整合能力所限, 多数PPT课件都来源于网络, 稍加改造就在教学中使用, 虽然也提高了一定的教学水平, 但也把语文课堂变成了学生失语的课堂。
3 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相信学生, 把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多渠道教学”、“培养能力”的新的教育思想, 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变, 但是应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教师的引导能力在这时尤为重要。这样, 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 积极倡导研究性阅读学习
研究性阅读教学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进行研究讨论, 进而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这一阅读方式的显著特点就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充分发现自我、培养自我的机会。在这一新形式下,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讲解答案, 学生记忆答案”这一模式被推翻, 研究性阅读就是要教师放下“统领”的角色定位, 还学生以自由热烈的课堂环境。
事实证明, 这种教学模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学生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和同龄人不同的思想。但是, 这种相对自由的教学方式也同样带给了我们一些困惑。我们看到一些课堂开始由最初的热烈的研究性课堂变得杂乱无章。不可否认的是, 研究性阅读教学比传统的阅读教学要灵活得多, 更能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 对于没有任何语文认知能力的学生来说, 何以谈及自主、研究。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的现象就是, 在现今社会的大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的小环境下, 中学生身上的浮华现象越来越严重。“把课堂还给学生”看似一句合理的口号, 但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又有多少?我亲身经历过这两种不同理念下的学习方式。“自主”, 要么变成“不得要领”, 要么就变成“自由时间”。“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贯彻, 但要在一定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成绩, 最基本的就是学生要有作为“主体”的基础和资本, 即具备充分的“前理解”。
5 灵活运用阅读教学方法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阅读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如是定义:“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由此可以看出, 阅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掌握, 更是一种发展思维的方式, 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现今的语文学习中尤显重要, 而适当的教学方法就成为阅读教学能否有效进行的关键。
6 结语
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 既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内外优秀的现代文, 达到量的积累, 使学生开拓视野, 增加阅历;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使阅读事半功倍, 满足质的要求。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阅读, 尤其是现代文阅读, 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越发凸显其重要。初中语文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基础阶段, 因此, 把握好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文章阐述了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对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提出反思, 并探讨阅读教学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重视, 倡导研究性阅读学习和灵活运用阅读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陈佳红.课堂小练笔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走向有效[J].现代教育科学, 2012, (2) :93-94.
14.悲惨命运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十四
(1)有些人,在拜访别人或晚上与人聊天的时候,总觉得告辞是一件艰难的事。时间一分接一分的过去,到了拜访者觉得自己真的该走了的时候,他站起来吞吞吐吐地说:“呃,我想我……”紧接着主人就说:“噢,你这就要走吗?时间真的还早呢!”于是拜访者拿不定主意的尴尬就接踵而至了。
(2)在我所知的这类事情中,最悲惨的例子要数我可怜的朋友梅尔帕梅纽斯琼斯先生的遭遇了,他简直不知道该如何从所拜访的人家里脱身:他是那么忠厚,又是那么规矩,从不愿失礼。在他放暑假的第一天下午,天空一片浅蓝,他去他的一个朋友家拜访。他在那儿聊了一会儿天,喝了两杯茶,然后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说:“呃,我想我……”
(3)可是女主人说:“噢,别急!琼斯先生,你真不能再多待一会儿吗?”
(4)琼斯从来都是说实话的。“噢,我能。”他说,“当然,我--呃--可以再待一会儿。”他留了下
来,喝了十一杯茶。夜幕开始降临了,他再一次站起来。
(5)“呃,现在,我想我真的……”
(6)“你非要走吗?”女主人客气地说,“我还以为你可以留下来吃饭哩……”
(7)“呃,是可以的。”琼斯说,“假如……”
(8)“那就留下来吧。我肯定我的丈夫会很高兴的。”
(9)“好吧,那就留下来吧。”他颓然回到椅子上,灌了一肚子的茶水,怪难受的。
(10)男主人回来了,他们开始吃饭。席间琼斯从头到尾都在盘算着要在八点三十分告辞。主人一家都在纳闷,不知琼斯到底是因呆笨而显得闷闷不乐呢,还是仅仅只是呆头呆脑。
(11)吃完饭后。女主人想“打开他的话匣子”,于是就拿出照片给他看。她把家里珍藏的所有的照片都拿了出来,总共有好多哩,到八点三十分的时候,琼斯已经看了七十一张,大约还有六十张没看完。琼斯站起来:“现在我得告辞了。”他以恳求的口吻说。
(12)“告辞?”他们说,“才八点三十分,你有什么事要去办吗?”
(13)“没什么事。”他承认,接着又闷声闷气地坐下来,然后苦笑了一下。
(14)就在这时候,大家发现主人的宝贝儿子--那个可爱的小调皮鬼把琼斯的帽子给藏起来了,因此,男主人说,琼斯先生非留下来不可了,于是就请琼斯一起抽烟聊天。琼斯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果断地离去,可是办不到。后来男主人开始厌烦他了,就用反话挖苦他说:“琼斯先生最好留下来过夜,我们可以给你临时搭一个铺。”琼斯误解了他的意思,竟然热泪盈眶地向他连连道谢。于是男主人便把他安排在一间空房里,内心却在狠狠地诅咒他。
(15)第二天,吃完早饭后,男主人进城上班了,留下琼斯和家里的宝贝儿子玩。琼斯这一天一直在琢磨要回去,可他又左右为难。男主人傍晚下班回来了,他发现琼斯还在家里,大感吃惊和恼火。他想开个玩笑把琼斯支走,于是说,我认为该向琼斯先生收房租和伙食费了!那个不幸的小伙子目瞪口呆一阵,然后紧紧握住男主人的手,向他预付了一个月的食宿费。
(16)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神情忧郁,最后他终于垮了。他发烧得可真厉害,神志不清。后来病情进一步恶化,怪可怕的。有时候,他从床上惊坐起来,尖叫着:“呃,我想……”紧接着又倒在枕头上,同时发出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大笑。再一会儿,他又跳起来,大叫着:“再来一杯茶,再拿照片来!哈!”
(17)最后,经过一个月的痛苦折磨,在他假期的最后一天,他去世了。人们说在他临终之际,他在床上说:“噢!天使们在召唤我,我想我真的该走了。再见!”
(选自《外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2)
10.第15段中,琼斯为什么会“目瞪口呆”?结合上下文作简要说明。(4分)
11.如果说琼斯一次次告辞失败是故事的“明线”,那么,请指出小说的“暗线”,并按时间次序概括其发展变化过程。(6分)
12.你认为造成琼斯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4分)
13.有评论说小说情节“既夸张荒诞又真实可信”,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案:
10.①琼斯先生把男主人“收房租和伙食费”的话当真了,他为友情的“巨变”感到震惊,不知如何是好。②另一方面,他同时也对自己的“告辞”前景感到绝望,他不知如何拒绝男主人好意,他不知所措。
评分标准:共4分。答出1点得2分,意思相近即可。
11.暗线是琼斯先生的心理变化过程。他最先是鼓足勇气告辞,再是颓然,然后从郁闷不乐到憋闷(闷声闷气)到犹豫不决(时时刻刻都想离去)到无奈(留下过夜)到左右为难到震惊不已到忧郁到神志不清到痛苦不堪,最后是终得解脱(死了)。
评分标准:共6分。答出“暗线是心理变化过程”得2分。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即有开头的“鼓足勇气”和结尾的“终得解脱”,得2分;发展过程比较充分且相对完整,即中间有3个及以上心理阶段得2分,如果只有2个心理阶段得1分,只有1个心理阶段不得分。如果学生把主人的态度变化视作“暗线”,酌情可得1-2分。如果还有其他答案,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小说情节发展脉络有清晰的认识,且概括的不是“告辞失败”这条“明线”,酌情可得1-2分。
12.虚伪的“礼节”。琼斯因为“不失礼节”而不敢拒绝主人的挽留,主人出于“好客”的礼节而始终没有明确表示“不挽留”之意,双方都不愿有违礼节,直到琼斯因此丧命。
评分标准:共4分。答出“虚伪的礼节”,得2分;答出原因得2分,意思相近即可。如果把“根本原因”答作“性格原因”,酌情可得1-2分。
13.①“夸张”主要表现在一些细节,如“喝了十一杯茶”“琼斯先生居然要住在主人家一个月且还要付钱”以及他生病时的表现等;“荒诞”主要指琼斯先生居然因为所谓的“礼节”丧失性命,实在令人匪夷所思。②但它同时却又十分真实地传达出人们“死要面子”或“苛求礼节”的心理特点,这种状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比较“真实”;“可信”处在于小说为每一次“告别失败”的原因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并比较细致地写出琼斯先生走向死亡的变化过程,让读者觉得结局虽然意外,但从其情理看,却也有可信之处。
评分标准:共6分。答出“荒诞在因礼节而死”“夸张在细节”相近意思且能结合具体内容,得3分;答出“真实在心理”“可信在情节处理”相近意思且能结合具体内容,得3分。学生如把“荒诞”和“夸张”、“真实”和“可信”合在一起回答,只要意思相近,也可得分。
15.水问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篇十五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7分)
一
当我们潜入蓝藻丛生的滇池底部,去寻找消失已久的栲栳鱼,我们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污染了我们的湖水?当我们在海河岸边一次又一次见证了打井队寻找水源的失败经历时,我们想知道那些地下几百米的水究竟到哪里去了?
如果世界人均水资源是一满杯水的话,中国的人均水资源不过仅仅是一个杯底;而且由于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在华北等人口聚集的地区,我们的人均水资源量甚至低于以色列、中东等地区。
危机不是即将到来,而是已经从四面八方悄悄开始。
在富裕的南方,几十万人,一夜之间就可能没有水喝;在淮河岸边,一场污水过后,所有河蟹养殖户彻底破产;在发展中的北方,河流的生命几乎绝迹;长江的河道里,人们花费上百万元,只是为了寻找到一种名叫白鳍豚的水生鱼类;“太湖美”、“汾河清”这样的歌曲在全国的水污染地图面前显得滑稽、尴尬。从北到南,七大流域正在水污染危机崩溃的边缘。
水是宽容的,因为宽容才产生了生命,也因为这种宽容,它容纳了这个世界大部分肮脏的东西。中国的工业文明发展史浓缩了西方两百年的时间,作为代价,中国的河流与湖泊也浓缩了西方两百年的污染史。利益驱动、制度缺失、道德沦丧,对比农耕文明,对比泰晤士河的治理,一味追求利益与让中国的江河湖泊重新变清究竟什么最重要?
二
在开封城几十公里外,悬在几百万人口上方的黄河,又让我们不断地思考洪水的出路;在漳河两岸,每年夏天都会增派武警来保护水源;在城市里,拉动任何一个抽水马桶,宁夏缺水地区全家人一星期的生活用水就全部被冲到了下水道;在有些地方,水很贵,一瓶矿泉水的价格甚至比97号汽油还要贵两倍……
中国人并不缺乏节水的历史、节水的意识和节水的技术。坎儿井、北海团城这些古老的节水设施已经使用了几千年,那么我们缺什么呢?对一户农民、一个企业、一个地区而言,当节水比浪费水还要多花钱的时候,为什么要节水?当浪费水仅仅只是一个道德问题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节水?
节水不仅是我们面对生存危机不得已的选择,也是考验我们这个民族道德与制度建设能力的一次机会。
三
黄河源头有“千湖之县”美誉的玛多要搬迁了,原因是没有水;太湖之滨的大款要搬走了,原因是水脏了;世界第四大湖——咸海,已经消失了一半;我们儿时记忆中的河流几乎全部干枯了——我们的祖先是否想象过我们今天的遭遇?
人类的文明诞生在大河两岸,苏美尔人的崛起就是因为找到了与水和谐相处的方式;但是,苏美尔文明的消亡,也正是由于对水的过度利用。两百多年以前,人类发明了蒸汽机——一种利用水循环的机器,它推动着我们到达了今天的文明程度。我们生活在地球历史中最美好的时期,但是我们是不是忘记了水可以诞生文明,也可以毁灭文明?
面对水,如果我们不能够找到新的文明方式,我们还能在地球上待多久?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第6期)
小题1:中国面临水资源危机,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分)
小题2: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表达效果。(6分)
⑴如果世界人均水资源是一满杯水的话,中国的人均水资源不过仅仅是一个杯底……(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⑵一味追求利益与让中国的江河湖泊重新变清究竟什么最重要?(这个问句是哪种类型的问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⑶中国人并不缺乏节水的历史、节水的意识和节水的技术。坎儿井、北海团城这些古老的节水设施已经使用了几千年,那么我们缺什么呢?(想一想,我们缺的是什么呢?)
小题3:如何治理水资源,这篇文章高屋建瓴,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下面对新观点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改变水的宽容的特点,拒绝肮脏的侵害。
B.提高民族道德水平,建立起人们的新观念:认识到节约比经济利益更重要。
C.国家要加强节水的法律法规建设,地方要加强节水的制度建设。
D.寻找、建立新的文明发展方式。
小题4:文章结尾告诉我们,如果要治理好水资源,就要找到新的文明方式。那么,这新的文明方式是怎样的呢?又如何实现这种新文明呢?谈谈自己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水的宽容也容纳了肮脏,中国工业文明的发展忽视了环境的治理,从而污染了河流与湖泊,干涸了水源。
小题1:⑴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中国水资源极其有限,面临危机。
⑵这句话是反问。意思是说,让中国的江河湖泊重新变清永远比一味追求利益重要得多。
⑶缺的是追求利益的正确认识、正确选择、正确方法,缺的是节水的有力的制度建设;有的只是短暂利益的驱动和恣肆浪费、破坏水资源习惯。
小题1:A
小题1:既要工业文明和国家经济的发展,也要绿水青山的永恒。
如何实现?国家抓大件,国家财政收入着力于用来治理水污染、水干涸,国家制订法律法规、制订发展方略,国家加大检查力度,发现异常及时制止,国家加大人才培养。
【初一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推荐阅读:
必修一、二现代文阅读及答案10-25
寻找桃花源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0-04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现代文阅读及答案07-09
现代文我的自白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11-23
享受文言之美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09-18
七里香花开的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10-14
《晏子辞赐驾》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11-09
蓝月阅读答案现代文07-24
惊蛰现代文阅读答案07-26
雷雨现代文阅读答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