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说话艺术论文

2024-08-02

语文课堂的说话艺术论文(精选12篇)

1.语文课堂的说话艺术论文 篇一

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说话训练

普翠玲

[内容摘要]:说话写话教学是学写作文的基础,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应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说话、写话的兴趣,使学生想说、敢说、乐说、会说、创造性地说,从而培养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低年级学生阅读量小,语言积蓄少,因此,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发展较为缓慢。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一年级学生说话、写话时切忌急于求成。那么,低年级学生的说话、写话教学应从何入手呢?我想还是得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说话)下功夫。

一、培养孩子说话能力的重要性

二、巧设语言情境,培养学生说写兴趣

三、围绕教材训练说写

四、注重句式训练,培养学生写好一句话

[关键词]:说话训练 创设情境 活用教材 由说到写 连句成篇

[正文] 在刚接触一年级语文教学课堂中,我常常能碰到这样的状况:在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后,学生跃跃欲试、争相发言,可很多学生回答起来却疙疙瘩瘩,语无伦次。学生明明知道答案却无从说起,一个字或一个词都重复了好几遍,怎么也说不出重点。如何才能使学生对答如流呢?我想还是得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说话)下功夫。

一、培养孩子说话能力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儿童时期如果不进行说话的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宝贵的钥匙,若讲弊病,充其量将使学校里种种的教科书与教师的教育全然无效,终身不会有完整的思想和浓厚的感情。”【1】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入学时就注重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使他们掌握说话这一人们赖以交际和沟通思想的最常用、最快捷的工具。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说话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训练方式力求多样”。【2】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找准切入点,把说话训练与语文各环节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培养和提高说话能力。

二、巧设语言情境,培养学生说写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和写作的兴 趣,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还促进了学生主动探索和发展,从而培植了“想写”的意识,激发了“乐写”的兴趣,培养了“善写”的能力。低年级的学生多数胆子小,说话轻声细语,怕说错话,怕老师批评,怕别人嘲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先消除低年级学生胆怯的心理,才能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课堂上,教师应尽量采取正面激励的方法。学生回答问题时,抓住其优点给予赞赏,尽量少纠错,多指正;少批评,多表扬。这样,学生的自信心会逐渐增强,胆怯的心理会慢慢消除。

李吉林老师曾说过:“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3】因此,为学生创设轻松的语言氛围,使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地、积极主动地融入说话、写话的活动之中,并培养学生乐于观察、乐于思考、敢于想象、敢于说写的习惯,才能使学生的语言渐渐丰富起来,表达能力获得提高。

低年级课本内容丰富、插图多,其目的就是让教师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识拼音,认汉字,训练说话。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想象。例如,小学语文第一册,每个汉语拼音字母旁都有一个插图,当学生不会读某个字母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画的是什么,或在干什么,该怎样读。这样启发后,学生就能迅速记牢,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观察、想象、说话能力。学生观察一遍图,往往只能说一两句话,而多次观察后,就会增加说话内容,这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就能做到人人敢说话,人人会说话。若能及时写下来,效果会更好。

三、围绕教材训练说写

人教版语文第一册分为汉语拼音,认一认,识字,练习,课文五个部分。下面我就这几部分着重谈一谈。

(一)、“汉语拼音”教学中的说话训练

汉语拼音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4】初入学的儿童,虽然没有经过对语言文字的规范、系统的学习,但他们在生活环境的熏陶下,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已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感受和表达的基础。入学后,他们接触最广、使用最多的便是汉语拼音,大量地学习字母发音,书写记忆字母字形,拼读音节,繁琐单调而枯燥,极易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目前苏教版教材中每一课都有意境优美的情景图,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说话的欲望。请教了几位有经验的老教师,他们给了我很好的建议:在拼音教学中尤其要利用情境图,以拼音代字,让学生先说后写,边说边听。如教学声母“t”与单韵母“i” 组成的音节时,可根据四声练习说话:tī——梯 楼梯 我每天回家都要爬楼梯;tí——提 提醒 妈妈常常提醒我做作业要认 真,细心;tǐ——体 体育 我最喜爱上体育课;tì——剃 剃头 星期天早上我陪爷爷去剃头。学生可以根据四声组不同的词,造不同的句子,这样学生既巩固了音节,又丰富了他们的词汇,既巩固了拼音,又拓宽了思维,还活跃了课堂。

(二)、“认一认、识字”教学中的说话训练

刚刚接触到汉字的学习,虽然只要求学生会读,会认(去除拼音后),但是汉字的学习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很有些困难。特别是一些抽象的字,不能用实物来示范,讲解。这时若能在活动中学习汉字,并渗透说话训练,会怎么样呢?

我是这样做的:在教学“认一认4”时,我把五位的学生请到讲台上安位置站好,先引导学生观察说话:谁站在谁的左边?谁站在谁的右边?谁站在谁的前面?谁站在谁的后面?学生的说话欲被激起来了,小手举得高高的。然后我又让几个学生代表自己的小组站起来一边比画一边练习说话:某某坐在我的左边,某某坐在我的右边。最后小结:大家刚才说“左边”的“左”、“右边”的“右”,“前面”的“前”,“后面”的“后”。然后出示“前、后、左、右”进行学习。我发现在活动中利用学生表达欲望强、思维活跃的特点学习汉字,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又练习了说话能力。

(三)、“练习”教学中的说话训练。

在练习中主要是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进行说话训练。如教学笫一册语文练习5中的“口语交际”——我们来讨论:看书上四幅图,引导学生动脑筋说图意,让同学之间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做的对吗?你应该提醒他们怎么做才是对的?让学生们知道交通常识,同时引导他们遵守交通规则,然后请学生做一下评价,谁讲的最好,最生动,通过这样的训练,我看到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他们也学会了在生活中如何交际。

这些形式是一个系统的说话训练项目,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做准备,课堂上做到教师少讲学生多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说,都愿意说,都会说。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练习说话,学会交际。

(四)、“课文”教学中的说话训练

运用课文插图,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它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能帮助学生丰富词汇,提高口语的规范性,促使口头语言的进一步发展。

观察插图时,先让学生,按一定顺序,一项内容,一项内容说出来,然后让学生连起来说。我先让学生按图的顺序逐一观察,大体说出图意,再让学生连起来,然后图文结合学习课文,让学生懂得课文是怎样描述插图的,自己哪些内容没有说好,应该怎样说。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逐渐把话说得具体起来。如教《我叫“神舟号”》,在学生口述图意后,再让他们认真读课文,弄清“神舟号是怎么认识嫦娥姐姐的?神州号去太空干什么的?嫦娥姐姐为什么想回家?”等问题,最后再让学生看图说话。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延续课文内容来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注意安排这一练习。如学了《大海睡了》一文后,让学生延续课文说一段话。我先创设情境:“第二天清晨,大海醒来了,那醒来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呢?”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合理安排情节,让学生接着说下去。通过学生自己练,同桌互练后,再指名说。有个学生说:“大海醒了,风儿追逐着浪花,浪花尽情地奔跑,它们闹着,笑着„„”学生真是说得太好了。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说话的内容就有了条理性、具体性、逻辑性。

在语文课上,教师要有训练说写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朗读自古至今一直是一种传统的读书方式,在教改日新月异的今天,朗读仍然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朗读是眼、脑、口、耳多种器官并用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朗读会对读的语句印象深刻,能够记忆更加牢固。

四、注重句式训练,培养学生写好一句话

当我们教学生识字时,在学生认清字形、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这个字组词,把词扩成短语,把短语改写成一句通顺的话,这就是一种培养说写的形式。到了期中阶段,全班学生都能写一句比较完整的话了。这时,我又向他们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重点进行句式训练,培养学生写好一句话。

(一)、由简到繁,螺旋上升

首先让学生认识句式——谁在干什么。谁就是人物,干什么就是事情。然后,我选用了个别学生自己的句子做例句,如:“我在写字。”我对此句作了如下的分析。接着再出示“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让学生来认识比较。最后,出示“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增加一个“怎么样的干什么?”由于例句是学生自己想出来、写下来的,所以在理解这种句式上,学生比较轻松。然后在学生认识这种句式后,我大面积进行此类句式的说话训练.如:“吃过晚饭,爸爸在客厅里看报。”“星期天,我和妈妈到公园里去玩。”等等。接着,我就激励学生把这些句子写下来,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或用图表示,看谁写得多,写得好。让学生反复练习,可为他们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二)、练写几种常见的句式。

如“什么地方有什么(我家有许多小鸭子。)”、“谁看见什么(我看见路上有一辆新车。)”、“谁听见什么(我听见妹妹在唱歌。)”、“什么是什么(我是小学生。)”等等。

以上几种句式的练写,指导方法和“谁在什么地方”的句式练习一样:先认识,后仿写,再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内容创写新句。要注意的是训练要求一定要从简单到复杂,一句一句地练习到位。

通过一段时间的练写,接受力强的学生便可以逐步把几种句式连接起来,进行“连句成段”的练习了;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继续强化练写单句,到一年级下学期或者二年级再进入“连句成段”的训练。

(三)、注重单项训练,提高写话能力

除了以上的写话活动,平时在教学中还可以进行一些有关写话的单项训练,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不同方面的写话能力。

1、提示填空:听低年级学生进行口头作文,最大的感受是词汇量的贫乏,直接影响了用词的准确性。经常在教学时提供一些填空式的写话,对他们的大有裨益。如“我爱劳动,每天放学回家先()下书包,然后回帮妈妈做家务事。我先从门后(拿、灌、拎、挎”等动词。这样的填充练习让学生说说练练,费时不多,却提高了学生对词的感受力,效果较好。

2、仔细观察:一年级学生由于观察不够仔细,因此,写话会经常出现行文空洞,内容贫乏的情况,针对这种现象,适时有意识地开展观察的单项训练是非常有好处的。此项训练的开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选择被观察的事物要具体,范围小,能给人留下深刻的感受和印象。如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写《剥桔子》。省去了一般的状物描写。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只桔子,让他们静静地剥,指导他们观察。学生也可以写出细节相当生动的句子。如:“轻轻地剥开桔子皮,听到滋滋的声音,很快就感到手上粘粘的,一不小心汁水就溅到了眼睛里,一股酸味扑鼻而来”。

3、提供句式

一年级写话教学中出现较多的形式是看图写话,旨在培养学生表达文章的能力,但有时由于场面过大或头绪纷繁,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这时,如果直接教给一些句式帮助他们组织语言,难度就会降低许多,使学生容易说,也容易写,如教给像“先——再——然后——接着——最后”,“有的——有的——还有的”等这样的句式。

4、排列句子 一年段学生由于受思维发展水平,认知能力所限,说较长的一段话经常是颠三倒四,缺乏条理性。口头表达的含混不清,给书面作文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在教学实践中,经常给学生做一些排列错乱句子的练习,不仅对提高他们写话条理性很有好处,而且对发展他们思维能力也很有帮助。

总之,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运用不同形式训练学生说写,且在学生说写时又善于引导和表扬,学生的说写兴趣就会不断提高,其说写能力也会不断提高。我想,只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反复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1】出自 延小琴《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011-10-25 20:30:11)【2】出自《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3】出自 于蓉 《语文世界(教师之窗)》

2012 年11期

【4】出自 作者 吕无忝《汉语拼音》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

2.语文课堂的说话艺术论文 篇二

一、自我介绍,初次亮相

正课前10分钟,每次4人上讲台“亮相”,做自我介绍。每个人除了介绍预先布置的必讲内容、姓名、年龄、爱好、性格外,还要介绍如“最佩服的人是谁, 为什么? ”“一次最难忘的成功”、“最喜欢的格言”等补充内容,以防止千篇一律、死板机械。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胆量, 了解学生口头表达的基本功。教师当堂评分,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内容具体,一律用普通话。

二、作文演讲,激励全体

选择一次当堂作文,集体讲评分析后进行选拔性演讲。

将全班优点、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条列项讲明;将最佳自拟题目、最佳语句抄写在黑板上,点明表扬一批作文优良者;指定五六人再次修改温习自己的作文,直至能演讲。必须强调不是读、背,而是演讲。

演讲后,将所有点名表扬的优秀作文抄写出来,加上眉批的圈点符号,张贴上墙。张贴后,同学们相互读看,没有撕毁,反响热烈。有一位同学还找到老师问:“我也抄了作文,为什么没有贴? ”

三、比赛思考,综合性“说话”

我设计并圆满地进行了班级内语文课堂比赛,比赛思考,用两节课时间进行说话综合训练。

将全班同学按照服装分组,分为白队、黑队、彩队,打乱原有课堂座位,使学生感到新奇、兴奋。这次比赛的主题是“你善于思考吗? ”,事先明确宣布,分三轮进行比赛,使之了解比赛形式。明确宣布,所有同学都是参赛选手,比赛将评出一个优胜队、一名优秀表现者、一名最佳表现者。每轮比赛结束,都将公布各队得分。评委由邀请的校领导、同年级语文教师及本班同学代表组成。评分细则及标准均列于评分表上,每位选手的发言均限时2分钟。

第一轮比赛是“综合评述”:

选用三则新闻报道,各队选派一名代表上台抽选题目,然后队内讨论5分钟,列出要点,选出一名选手上台发言。

新闻内容是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 与学生实际有一定联系。如第一则新闻是大城市将限量供水,三口之家每月限8吨水,超过则加倍收高价水费。第二则新闻是修高速公路时涉及一棵古树,最终古树搬了家,公路通车了。第三则是人物专访,张艺谋说:那时在厂里工作,戴着两个口罩,鼻孔都是黑的,那时的最大愿望就是调进厂工会做宣传工作。我一边好好工作,一边节省每一分钱,买书、读书,不放弃摄影爱好,自拍自摄。1978年 ,我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 ,我的命运发生了彻底转变。

很显然,第一则评述环保,第二则是如何对待现代化与文化、艺术,第三则是关于理想、信念、机遇与拼搏。这轮比赛考察同学们面对社会、面向现实的思考水平,是议论,不是单纯的就事论事,要切中要害。

第二轮比赛是“想象和联想”:

1.现场发挥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把两条直线、两个圆或椭圆、两个三角形组成一幅图画,然后陈述。每队集体讨论后,选派两名新选手发言。

2.小黑板出示8幅同样条件组成的图画 ,请各队再派一名同学即兴发言,任选一图,三组不得重复。

以上两个相同条件的比赛非常精彩, 有一位女同学当场想到台湾和祖国要牵手,赢来热烈的掌声。

3. 画图、看 图说话后 讲故事 , 条件是情 节曲折合 理又紧凑,不是简单的造句。故事必须包括“春节、数学、老师”这三个词语。第二个故事,轮到赵云和钱江两人值日,可赵云却走了。第二天, 老师表扬了他们两个。请你想象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 每队选派两个选手,分别讲述。

第三轮比赛是“快速抢答”:

全体同学都可以在比赛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抢答,这轮比赛要求反应要快,敏捷灵活。前10题每答对一题加1分,后三题每答对一题加5分。题目都很有趣味,如一道5分题是:古时有一位著名书法家从不卖字, 无论出多少钱他都不肯写。有一天,他在书房写字,见一位牧童来到他窗下小便,他很生气,随手写了“不可随处小便”这样一张条幅贴到窗下。几天后,他在一家最有名的书店里看到了自己写的条幅, 被重新裱糊组合后卖高价。请问那张条幅成了一句什么话? (答案:小处不可随便。 )

四、“专题”辩论,一举能四得

在以上三个层次说话训练的基础上, 集中两节课时间进行班级“专题”辩论。这是两种截然对立观点的交锋,要辩出胜负,比专题讨论更进一层,要求更高。专题结合班级现状或学校集体活动,要求人人以命题作文形式预先写好辩论稿,默记至能讲述。

比如高考前一天减压就撕课本满天扔、撒,还把制止的老师围起来打伤,有关领导说不要报警,明天就高考了,影响学生前途。到底应该报警还是不应该报警? “讲究穿名牌说明有实力? ”

辩论之前,由教师确定同学们推荐的评委、主持人,公布评分标准,召集评委开会,辅导评分方法,明确程序。辩论过程为正反方分别依次发言,交替发言,综合阐述,自由辩论。当场评分、报分、发奖,宣布依获奖名次高低在语文学期成绩中加分。整个辩论会全体同学人人参与,教师只是其中一员。

通过辩论活跃思想,丰富课堂,明辨是非,统一认识,成为有效的自我教育。一炼胆量,二炼表达能力,三炼无准备状况下的应变能力,四给每个同学施展能力的机会。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得好:“所谓善于说话绝不是世俗所称的口齿伶俐,要修养到一言片语都合于论理,都出于至诚,才得称为善于说话。”“合于伦理,出于至诚”,这八个字是一个人文化修养的体现,陶冶情操,加强个人修养,是提高说话能力的基础。

摘要:平时对学生不能缺少涉及现实生活实际的表达训练,是必要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和教育。将任务训练、项目教学应用于语文课堂,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3.语文课堂的说话艺术论文 篇三

关键词:语文课堂;听障学生;说话能力

听障儿童由于听力缺陷,无法听到声音,也无法像正常儿童那样通过外界声音学习语言。因此,他们的思维大多停留在动作思维以及形象思维的阶段,既无法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知识,也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为了帮助听障儿童与他人正常交流,必须发展他们的说话能力,让他们能够清新完整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一、培养兴趣,激发说话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因此,想要提高聋生的语言能力,就需要激发他们说话的兴趣,让他们想说话、愿意说话。而对于如何培养聋生的兴趣,我建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寓教于乐,在每日课程教学中培养聋生说话的兴趣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结合聋生的生理提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聋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课堂氛围更为活泼,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做到敢说、愿意说。

2.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用语言沟通,激发其表达欲望

大多数聋生由于生理缺陷,导致心理自卑,不愿意或者害怕与别人交流说话,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多与人交流,让他们有愿意与人交流的想法。平日里,教师应该多多观察自己的学生,弄清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兴趣喜好,然后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围绕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聊天,当有人愿意与他们交流,且他们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学生就自然有了与人交流的想法,愿意与别人说话。

二、多种形式,积累语言

1.耳听形式

康复训练对于听障儿童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由于许多家长对此并不了解,观念比较陈旧,许多学生在学龄前都错过了训练这一步,因此他们的发音器官灵活性以及发音技能都很差,对于听力的开发更是趋于零。所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要在保证听力补偿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3~4分钟的听看说话训练及发音技能的训练。通过对学生听力的不断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听力。在听觉能听见的基础上对发音器官进行灵活性训练,提高发音质量,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残余听力。

2.眼看形式

語言教学中最困难的事就是让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内容。由于学生在听力方面有缺陷,语言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往往很难正确理解语句所表达的意思。而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课本内容通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展现出来,在书本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情景设置,使学生以目代耳,多感官参与,在情境体验中学习课本,以实际操作、实地参观以及实践演练的方式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甚至是意料之外的语言增长点。同时实效性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在平时课堂中,教师可以多用“积件”,在语言教学的同时配合屏幕文字、卡通人物以及图像等眼看型教学内容,再加以歌谣、说唱以及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情景中读唇、读文,并加以理解。

3.口练形式

练习是学习记忆最重要的一步,对于听障儿童来说更是如此,由于听不见周围的语言声音,听障儿童对于语言的记忆学习非常

慢,往往今天学了明天忘。因此,在语言训练上要循环往复,每日勤加练习。课上学习时,要营造一种轻松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之间或者学生、老师之间可以进行语言对话练习或者大声诵读文章,做到以读激趣—以读促讲—以读引思—以读助学。通过朗读通过对话来促进语言的发展,使语言训练变得有趣,让学生由被动读书变为主动朗读,由害怕说话变为热爱诵读,最终达到敢说、会说、说得清楚、说得明白。

将学习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语言,在运用语言中体会到语言所带来的满足与开心,使得语文课堂不再是简单的“单向灌输”,而是彼此可以相互交流的“多向交流”,这样学生自然愿意开口说话,也必然会越说越好、越说越清楚。

三、搭好“梯子”,实践运用

课堂上除了必要的讲课,还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

1.仿句式说话

话是一句一句说出来的,但听障儿童由于无法听见正常的断句以及话语,因此,在日常学习中,无法将字词完整地连在一起,因此教师要将句子的基本格式教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学习了基本规则后,能够自行将简单的字词组成一段连续的话。这些句式学习的训练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帮助,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句子也都非常具有训练价值,例如,《送雨衣》中“谁一手做什么,一手做什么,来到什么地方”,可以让学生仿着这句式说话。

2.看板书说话

板书是学习的重点,在课堂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对着板书读出黑板上的话,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在学完“大娘与志愿军话别”这一节后,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去表达“老大娘是怎样把志愿军当作亲人”这一段,但是需要用到板书中的“送打糕、雪中送炭”等。

3.看演示说话

看与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因此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意识,同时引导学生记录下自己所看到的事物,然后尝试将写出来的事物读出来,这样就会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例如,在《田忌赛马》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将比赛的场面用纸做的马表现出来,让学生看图后说话,也可以让学生用左右手的手指当各等级的马,边比试边说,并辅以重点词语的提示,指导学生按先后顺序叙述。

四、多出“点子”,鼓励说话

对于教学而言,最困难的莫过于开始的时候要努力让孩子开口说话,因此,老师要多想办法,和学生做朋友,帮助听障学生开口说话,培养学生爱说、愿意说的兴趣。

1.当导游

在教授一些以介绍知识为主的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上台讲课,锻炼他们说话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观潮》这课时,可以让学生上台当“导游”,给“游客”们介绍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当手语翻译员

多媒体课堂的出现使得手语翻译员变得可行,学生也会在这种说话方式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会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时,老师可以出示课件,然后进声音与文字,只保留画面,这时候让学生看着画面,根据画面以及书中所学内容,用手语表达出故事内容,用手“说话”。

3.当推销员

在一些介绍产品的说明文中,可以进行情景模拟,例如,在教学《我的新朋友——电脑》时,可以让学生假扮销售员,然后介绍产品、推销产品,锻炼学生说话以及应变的能力。

五、创设环境,多方交流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一种方式,是在人与人的交流中发展的,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语言是维持人际关系的一座桥梁,因此,聋生学习语言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更是为了在平常生活中帮助他们与人交流,我们应有意识地让聋生多与他人交流,帮助他们创建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实现多方面交流。

1.师生交流

老师是学生除了家长以外接触最多的成年人,因此,在平时的课余时间里,老师应该多与聋生交流,以一种不同于父母的关爱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惑,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交流中,老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可以用口语、手语等方式“说话”,又可以用书写的方式,而交流的内容从学习到家庭以及他们平日

的所见所闻都可以。要抓住一切可以帮助学生练习的机会,让他们说得多、说得清楚。在平时交流中运用课上所学语言知识,学以

致用。

2.生生交流

聋生彼此之间是同龄人也是同种人,交流起来更自在,也更舒适,因此,在平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分成几人一组,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帮助他们提高語言组织、语言交流能力,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对话中得以发展。

3.亲子交流

在教师的教学中,家长也必须参与进来,在清楚孩子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后,应配合老师重视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在家里多与孩子沟通聊天,周末带孩子到外面与人、与自然接触,培养孩子乐观的心态,帮助孩子与人交流。最后再将活动的情况及时反馈给老师,二者共同关注,使孩子能够有一个更好的环境学习语言。

4.手拉手交流活动

聋生未来需要在社会中生存,因此,不能仅仅生活在学校以及家庭这两个小圈子里,而是应该与外界多交流,而手拉手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学生可以通过书信的形式与外界普通学生进行交流,了解普通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可以与普通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帮助聋生克服心理障碍,勇于表达自己,实现与他人的正常交流。

4.说话的艺术 篇四

朋友生气了,说:“看你!做什么事都是冒冒失失的,连个碗也端不住……”

孩子不安极了,要哭。

孩子的奶奶却笑着说:“碎(岁)碎(岁)平安!碎(岁)碎(岁)平安!再找个碗来!”

一句话,说得大家都高兴起来。家里立刻又洋溢着节日的祥和气氛。

我佩服朋友母亲的说话艺术。一句“碎(岁)碎(岁)平安”,把由孩子打碎碗而带来的“晦气”,转化为吉祥。我们当老师的,每天不知要讲多少话,处理多少事,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是不是也应该“换个说法”、“换种做法”?

一天,我到一所小学听二年级的一位老师教《我的爸爸》。我坐在教室的后面。和我同桌的是一位小男孩。

“是你一个人一张桌子,还是你的同桌今天没来?”我轻声问。

“自己。”他说,语言的简洁说明的不是他的表达能力强,而是局促和羞怯。二年级的孩子还不会认识到“事以简为止,言以简为当”。

我明白了,他在班里肯定是“好动分子”,是个“不受欢迎的人”。

老师开始讲课。当她讲到李大钊教育女儿学习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那一段时,瞅了我的“同桌”一眼,说:“咱们班有个别小朋友,学习就不能一心一意,而是三心二意。”

老师的本意显然是好的。她是想:“联系实际”,教育这位小朋友。是呀,讲到这里,提醒学生改过,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况且老师的语气又是极柔和的,没有半点儿严厉。

可是,事与愿违。小男孩一句“回敬”的话,宣告了老师教育的失败。只见我的“同桌”,脸一红,头一歪,嘟囔了一句:“谁三心二意了?”

这使我记起一位教育家说过的话: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种说教往往是失败的。

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做:请这位学习不用心的男孩读读李大钊教育女儿的这一段话。如果读得尚可,及时予以肯定;如果读得不令人满意,及时纠正、指导,直到读得较好时。不妨说一句:“这次你读得真好。只要用心,什么事都会做好的。”这样效果可能会好得多。“文贵自得”,“书忌耳传”,这些古训,我们是万万忘不得的。

还有一天,我到一所学校听一位老师教《金色的细雨》,生字学完了,老师请一位学生读生字卡。一个“柁”字挡住了去路。

“谁来告诉他?”老师问。

一位学生站起来,把正确的读音告诉了处境尴尬的同伴。随即,老师让他连读三遍。

“记住了吗?”

“记住了。”

接着写生字。生字写完了,临下课前,这位老师又把“柁”的卡片举起来,请开始读错了的那位学生读。多么负责的老师啊!但我也担心,生怕他忘记了读音,经不住老师的“突然袭击”,再次陷入尴尬境地。学生读对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可是,没想到老师却沉着脸儿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学习一定要用心。”

这位学生灰溜溜地坐下了。

开始读错了,经同学的帮助而终于记住了, 应该表扬嘛!可是得到的却是老师带教训语气的话!老师假如这样说;“你的记性很好。”或者说:“我为你终于牢牢记住了这个字而高兴。”那,该生又会是一种什么心情、什么表情啊!

5.说话的艺术作文 篇五

一天晚上我洗完澡,听见了一阵剧烈的敲门声——咚咚咚!我猜想一定是我妈妈回来了,果不其然!

打开门,我兴奋地对妈妈说:“老妈老妈!快来猜猜今天学区足球比赛的成绩,我们排在第几名?”

我妈妈不耐烦地对我说:“去去去!该干嘛干嘛去,别烦我!”

我灰头土脸地走开了,说了个“好”连我自己都没听见……我回到屋里就在想:妈妈今天怎么了?我也没有惹她生气啊!

第二天妈妈去上班,我吃完午饭和朋友一起出去玩,玩儿闹的过程中我们发生了口角,我心里特别生气!晚上妈妈下班,我想跟她说今天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想让妈妈安慰我,可是妈妈依旧很不耐烦!

这时我鼓起勇气对妈妈说:“妈妈,您怎么了?”

妈妈说:“不用你管!”

我说:“您能不能改一下您对我的说话方式?您看咱俩,每天见面的时间很少,我只是想跟您分享一下每天发生的事情。”

妈妈安静了一会儿对我说:“儿子,是妈妈对你的关心不够,没时间陪你。妈妈每天工作太忙了,忽略了你的感受。”

6.关于说话的艺术的作文 篇六

把话讲得“有意思”,能表现出一个人卓越的口才;把话讲得“有意义”,则折射出一个人丰富的内涵——这便是两者之间的区别所在。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有意思”:凤姐、小月月、芙蓉姐姐的雷人事迹让大家感到“有意思”,各种相亲节目收视率一路飙升,娱乐明星们的衣食住行、风流韵事充斥着媒体,天涯络社区“娱乐八卦”版的点击率长年雄踞榜首,“穿越小说”霸占着众多青少年电子书阅读器的内存„„可是,这些东西充其量只能让人们在看的时候笑一笑,就像看小沈阳的小品,看后只能讲出其中的几个“包袱”,却讲不出它有什么内涵。

过去,大家把著书立说的人看作能人。那时,大伙儿竞相传诵诗词曲赋、传阅名家名作,闲时玩的游戏是“吟诗作对”,聚会时“煮酒论史”,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只要识字的总会去读书„„虽然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但毋庸置疑,大家都过得很有意义。

而今我们已经从“有意义”向“有意思”蜕变,可是我却怀念从前那股厚重的文化气息。

要让时光倒退,重回过去已绝无可能。那么,是否能让“有意思”和“有意义”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呢?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真正的欢笑是浸泡在泪水中的。”查理·卓别林的电影就为我们作了优秀示范。他主演的黑白无声电影,演活了一个又一个社会底层的劳动者,让观众在鼓掌大笑的同时,又能品味人间百味、世态炎凉,感受小人物的辛酸,窥见底层劳动者的生活状态。(话题作文)卓别林将厚重的内涵赋予喜剧的形式,大大提升了电影的品位和价值,但又不失搞笑的效果。几年前我国小成本、高票房的电影《疯狂的石头》似乎正符合这一特点。

7.《说话的艺术》读后感 篇七

在公司组织2010年一月份总结大会的时候,记得王总说过这样一句话:干的多的人,出错就会多,挨批评也多,但是成长的也会很快。现在想想,这句话真的很切合实际。

很多时候,大部分人都会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这跟上面的事情很相似,但是在看《说话的艺术》这本书之后,当中提到了这样的观点觉得很受用:一个人尽量不暴露自己的短处,那么其长处又能充分发挥无遗吗?如果自己的长处发挥受到影响,无疑也会影响到别人对你的看法,其实,只要你认真地全力发挥,诚诚恳恳的把话说出来,不必踮高足尖来充内行,相信必会有不错的表现。引申到工作中也是一样的道理,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认真的把领导安排的工作做好,或许这项工作不是你所学习的专业,没有把握做好,但是你要知道这样的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情,如果有把握之后再去行动,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你在行动时随时都可能犯错误,但是却不能因此而放弃,我们每天都必须有勇气承担犯错误的风险,失败的风险和受委屈的风险。走错一步总比在一生中“原地不动”要好一些,要知道你一向前走就可以矫正前进的方向,使自己少走弯路。

8.《说话的艺术》读后感 篇八

《说话的艺术》这本书里有一则真实生动的故事,它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让我们一起走进书的故事,去欣赏一下吧!在某个教堂里,教士们聚在一起,正在默默地做礼拜。忽然,有个教士烟瘾大发,他实在忍不住了,便去问主教:“我祈祷时可以抽烟吗?”主教一听,大为光火,立即对他进行了严厉的呵斥:“什么?你祈祷时还要抽烟?上帝在你心中占有何种地位?在上帝面前都抑制不住你那可耻的私欲,你怎么能当一个好的教士?”这位教士不但烟没抽成,反而白挨了一顿训斥,只好垂头丧气,往肚里咽口水。又过了一会儿,另一个教士也憋不住想抽烟,但他却换了一种非常聪明的说法,他悄悄地问道:“主教大人,请问我在抽烟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做祈祷?”主教一听,此人诚信可嘉,莞尔一笑,点头同意。于是这位教士点燃雪茄,吞云吐雾,优哉游哉,好不惬意。只不过继续装模作样,像是仍在做祈祷罢了。

事后,主教大人又发表一通宏论,褒扬这位教士:“上帝始终在他心中,连抽烟的时候都还要坚持做祈祷。可不像有的人,祈祷的时候还心猿意马,竟然要去抽烟?”从这个故事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采用不同的说话方式、说话艺术、说话技巧,就能产生不同的效果甚至截然相反的结果。这应该就是说话的魅力吧!说话艺术博大精深,让我们好好的去读书,去练习说话艺术,让自己成为一个能说会道的艺术家。

能言善辩是一门极高的语言艺术。绝伦巧妙的口才可以助人成功。有的人说话面面俱到、妙语连珠;有的人口若悬河,把话说到人的心坎儿去;有的人说话谦虚谨慎,把话说得绝妙无比;有的人言有尽而音意无穷,巧舌赢天下,口才闯四方。是什么让他们话说得如此绝妙呢?正是这本书――《说话的艺术》,它能让我们的语言长出梦想的翅膀。你想提高说话艺术吗?请认真的去看看《说话的艺术》这本书吧!

9.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艺术 篇九

一、谈话导入,引起共鸣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相关的一些谈话,引起学生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也可以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质疑。比如义务教育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课文《海上日出》,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日出吗?”学生可能会回答看过;接着问“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就很容易回答出刚升起的太阳的颜色、形状等;教师继续问“你们在海上看日出吗?”大部分学生会说没有看过;于是教师就可以很自然地把话题转到“我们今天跟着巴金爷爷去海上看看日出好吗?”学生当然会欣然同意,那么一节快乐的语文课便开始了。

二、实物导入,亲身体验

用实物导入,可以将教学内容直观化,具体化,学生更容易接受和体验。比如义务教育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课文《绿叶的梦》,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采集一些课文里描述过的“椭圆形的”、“针形的”、“蛋形的”等树叶,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事先让学生去搜集一些漂亮的叶子,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样子,真切体会课文中作者对绿叶的感情,从而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比如同册书的课文《一只贝》,教师可以拿一些贝壳让学生放到耳边听听大海的声音,观察贝壳的花纹,想想这只贝壳是否曾经孕育过珍珠,想象它在海边沙滩上的情景,这样很自然地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学习中了。

三、图片导入,视觉冲击

比如五年级上册课文《金奖章》,教师可以自己画一个金奖章,出示并问:“如果要你们把这一个金奖章发给地球上的一种鸟儿,你们会发给谁呢?”这时学生肯定会被这个奖章吸引,然后在头脑里马上思考该颁发给哪种鸟儿,也许有的会说出自己喜欢的那种鸟儿的名称,那么教师就可以导入新课:“今天鸟国里就有一只鸟儿获得了这枚金奖章,到底是谁呢?为什么颁发给它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找到答案”。再如三年级上册《七颗钻石》,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课件,先出示夜晚星空图,吸引学生观察图片,找到大熊星座,并问学生:“你们知道关于大熊星座的传说吗?”学生会特别感兴趣,很想知道这个传说。于是教师便说:“它可是七颗钻石变成的呢!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这样就导入到课文学习中,学生会带着很浓的兴趣主动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还有一些美丽的写景课文,比如四年级下册的《桂林山水》、《走进丽江》等课文,可以用幻灯片展示一些照片,让学生领略美景的同时思考如何用语言描述这些美景,这样导入新课,学生的感受会更深。

四、音乐导入,激发情感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同时也能激发人的情感,所以用合适的音乐导入语文课堂,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比如义务教育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唐玄奘西行取经》,课前播放《西游记》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歌词“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能让学生体会唐僧师徒取经的艰难,而唐僧的人物原型就是唐朝的玄奘,所以以此导入新课,能让学生对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产生浓浓的兴趣,也能让学生更深地体会玄奘取经遇到的重重险阻。再如五年级下册的《冬不拉》,可以在学生看到插图“冬不拉”样子的基础上播放一段由冬不拉乐器弹奏的音乐,让学生体会这种音乐的节奏特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游戏导入,寓乐于学

语文课堂中能用游戏导入的教学内容不是很多,这需要教师细心琢磨,精心设计。比如义务教育s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吹泡泡》,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肥皂水,让学生自带吸管,利用上课前的休息时间提前到教室,和学生一起玩吹泡泡的游戏,让学生观察自己吹出来的泡泡,观察泡泡的颜色变化等,待上课铃响后,可以收拾好东西,教师便可对学生的观察情况提问。这样既不会影响上课秩序,又能恰到好处地引入新课。再如二年级上册的《天鹅、大虾和梭鱼》,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天鹅”、“大虾”、“梭鱼”的头饰,把一张课桌放到教室前面,请三个学生戴上头饰,分别从不同的方向拖动桌子,看看是否能移动;再请他们从同一个方向拖动,再看看结果怎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悟出道理,这个时候回归教材,就能轻易把握课文内容了。

除了上述的导入方法,其实很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常用的譬如:复习导入法,即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引出新的知识;故事导入法,通过简短的小故事导入到新课等等。

3)、语文课堂导入的形式

开门见山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比较旧知导入法;成语导入法;介绍作者导入法; 趣味导入法;联想导入法等等

初高中的语文课堂导入 1.叙述故事导入法

故事本身具有情节,青少年学生比较爱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本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对于那些故事性强或有典故可引的作品,教师可以先讲述课文中的一些情节或与、作品有关的故事,然后引入本课。如《谋攻》一文,可以讲述“孙子练女兵”的故事引入本课:

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军事家叫孙子,避乱来到吴国。吴王为了考验他的才能,派三千宫女叫她训练。孙子命吴王左右二妃为队长,击鼓号令,二妃不听。孙子命令按军法斩首。三千女兵无不惊惧,都听从号令,经过训练,一可当十。他写的《孙子兵法》一书,是我国杰出的军事著作,《谋攻》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论述谋划进攻的。

2.设置悬念导入法

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就是善于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这种导入法,也很适用于通讯报道、报告文学、小说、戏曲等课文。总的来说,设置的悬念要做到三个字,即“精”、“新”、“奇”,一下击中学生的兴奋点,促使构成学习掌握知识的意图。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浓缩全文,也要以从中截取片断;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

一位教师在讲授《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这篇说明文时,说道:“据说,德国柏林图书馆大门口,写着这样一句话(板书):„这里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如果你掌握它的钥匙的话,那么全部知识都是你的。‟这里所说的„钥匙‟是一个比喻,人们把书目看成„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板书标题)。那么,什么是书目?现代书目有哪几种?为什么书目能够像钥匙一样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呢?请仔细阅读课文。”

这一连串的设问,造成一个个悬念,从而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细心钻研课文。

3.比较旧知导入法

也叫同中求异法。运用于讲读教学之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把它运用于新课导入的时候,在比较上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把两种或几种作明确的比较,后者则只需联系已学的旧知识作比较提醒(即暂不作具体比较)。提醒学生带着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再通过自己比较,体会而摸索出带普遍性的知识规律。这就是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比较提醒时,不能贪多求全,根据所学新知识的重点难点确定一点即可。

有一位教师在讲授《西湖漫笔》时,采用了这样的导语:‟我们已学过朱自清的《绿》,全文重写„绿‟,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今天学习宗璞的散文《西湖漫笔》(板书标题),全文也通过写„绿‟来抒情达意。然而,同样写„绿‟,他们在写法上却不相同;第一,朱自清只写„点‟,全文写了那么多绿,但都是集中写梅雨潭的水。宗璞则不但写„点‟,而且还写„面‟,„点‟也不是只写一个。第二,朱自清和宗璞都把不同的绿作比较,但比较的内容和方法不同:朱自清以梅雨潭的绿和外地的风景名胜的绿作比较,贬抑其他地方的绿,从而肯定梅雨潭的绿恰到好处;宗璞则把西湖内几个地方的绿放在一起,从不同角度作比,不仅意在写出西湖到处是绿,无处不绿的普遍性,而且意在写出西湖有各种各样的绿,它们具有各不相同的个性,却又有共性。第三,朱自清写梅雨潭的绿,抒发了主观的强烈的感情,表现了大胆而奇妙的想象;宗璞写西湖的绿,有抒情,有联想,把实景当作象征,但总的来说,是偏于客观的细致的描写。以上三点,请同学们在阅读课文时,作具体的比较分析。”

这样的导语,运用了比较分析法,联系旧课,提示新课。这种比较,有利于学生明白两课知识相同之所在,从“温故”出发,激起学生对新知的探求的好奇心。而教师所选的比较的各个侧面,揭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阅读课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4,激发情绪导入法

对于抒情味极浓的课文,特别是诗歌、散文、杂文,通过朗读,读出作品的情来,也会产生强烈的熏陶感染力量。“以情动人”,去激发学生的情绪,即用的情去熏陶学生的情,使之感受到学习课文是一种美的享受,犹如欣赏一件艺术珍品,从而怀着与相同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即使是比较长的文章,也必须尽可能地做到这一点,如果教学时间不允许,选取其中最富于情意的一段也可以,总之是不应忽视这一环节的。在朗读手段上,最好是由教师示范,因为教师范读,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活生生的形象,除了语言刺激外,还有神情、动作等的影响,刺激情感要直观强烈些,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表情教读,直接感染,培养情绪;逐渐向学生转化,由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进行;朗读唱片磁带只宜放在辅助的位置上,或课文很短,或教师朗读素质差,但也不要代替师生的范读。如何激发学生的情绪呢?例如教学李瑛的《一月的哀思》,把表情朗读的重点放在对话的感情处理上,抓住“车队像一条河,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四次反复的感情上,即由“哀”向“敬”,由“低沉”向“高昂”的情绪发展,如对炼字“任、碾、扑、献、想”以及一些比较特殊的修饰词和句式的感情因素的变化,教师要能读出泪来,学生也能听出泪来,那么于泪水中获得的体验、知识等是教师单纯靠讲解所不能比拟的。显然,学生越接近的感情基准,叠映成一个人,这种感情合拍所产生的共鸣作用,无疑对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思想内容、探究写作奥妙、挖掘社会意义都是大有裨益的。

5.绘映图示导入法

又叫直观导入法,语文挂图,尤其是电化教育手段的输入,这为导入新课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和前景。比如幻灯片、录像片等的运用,形、声、色的感官刺激,形式的新颖形象,会使课堂教学的气氛轻松愉快,增强学习知识的吸引力。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学生特别喜闻乐见的形式。虽然现成片子还不可能系统会齐。但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设法自制、自录一些,还是可行的。

在讲授《三峡》时,一位老师在挂出绘有三峡地图、贴有三峡彩色照片的小黑板后,指着地图说:“三峡是我们祖国万里长江中游的一段,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县的南津关,全长203公里;„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又指着三峡的照片:“大家看这一幅由高空拍摄的三峡照片,两山相夹,一流穿过,可真是山高峡窄,水深流急,好一派„万山磅礴一水通,惊涛轰鸣气势雄‟的壮丽景气,好一幅优美雄奇的山水画卷。读一读《三峡》,可领略三峡壮丽的自然风光,得到„江山如此多娇‟的美的享受。”(板书标题)

教师所用的图片,属模象直观手段;教师对图片所作的形象化描述,属语言直观手段。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即可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留下清晰的表象,为学生感知、理解知识创造了条件,又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6.提示异议导入法

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知识,包括语言文字、篇章结构、认识方法、思想感情等等。因而它必须涉及到读者(教师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主观理解,也就可能出现理解上的差异性。不少教参、专业杂志对其中问题的争论即说明了这种情况。既然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师是不应回避的,正确的作法是把各种理解都摆出来,让学生学了课文过后自己去分析比较,深入思考,或赞成,或不同意,或有新的见解,从而转化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看法(记忆也就加深了)。这种作法,虽然可以放在新课讲授后,在总结时进行,但放在开讲前则更具有其优越性,因为要辨别正误,必先学懂课文,这就造成了一种紧迫感,促使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学习,打破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然而要注意,提示的异议(可以收集,也可以自行设计)要从文章的主要方面着手,比如主人公、性格特征、中心思想、段落划分等,不要纠缠于诸如这个句子该怎样分析、那个词应如何解释等一些基础知识上,否则难以使学生进入那种紧迫的学习氛围中。造成的紧迫感强烈,这种导入法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就越好。讲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对于孔乙己的“偷”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偷”属于坏品行,是值得批判的,二是觉得迫于生计而“偷”,是值得同情的,那么你的看法呢?一个“偷”的异议,就会加深对小说主题和(或者说学生)对主人公态度的理解。对争议的问题,教师不必强求认识理解上的深度,有一点或有所认识也就可以了。因为这能活跃学生思维,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它比单纯让学生记一个现成结论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这也是教学适应现代化所要努力达到的。

7.审题试作导入法

审题,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阅读教学中对课文题目上的审题,二是指作文教学中对作文题目的审题,前者是研究题目与已完内容的关系,后者则是研究题目与应写内容的关系。如果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即直接叫学生试写课文的题目,以此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迅速进入思考,通过审题,提出自己的写作构想。这种写作构思不同于写作提纲,不求全面求其点,更注重单一性,因而教师要作出明确规定,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集中主要问题思考出一个肯定的结果。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先提示:鲁迅是什么人,毛泽东同志曾如何评价鲁迅(毛泽东同志赞扬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然后再问伯父鲁迅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文章回忆了日常生活中印象最深的哪几件往事,引导学生紧扣课题去阅读全文。

8.利用思考导入法

这里所说的思考,指一篇课文后面的“思考”题。从编者的意图看,是作为配合教与学,解决课文的基本要求而安排的,或作预习提示,或作课后练习。但它的价值还不仅如此,借助思考题的提示设计出新课导入的一种方法也是能够的,它可以提高思考题的利用率。举一个实际例子来说吧,讲莫泊桑的《项链》,利用“思考和练习”题中“文章最后才说出项链是假的,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可以设计:路瓦栽夫人为了体面,去参加宴会,丢了一挂从朋友那里借来的镶着宝石的金十字架项链,结果这只项链是假的,给夫人带来了十年苦难的生活,这个“假”安排在哪里,最能揭示资产阶级虚荣心的严重危害呢”这可是这篇小说在构思上的奥妙(也可以明确提示:放在借时,放在还时,或安排在另外什么地方)。不少课文的思考题,只要我们设计精要,有一种新鲜感(切忌只提出这个问题),也会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选择思考题的时候,应首先考虑课文的重点难点,主要涉及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法,让学生带着求索的问题去学习课文,增强学习的意识性,从而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这些问题,一般不要求马上解答,只作为引入新课的一种方式,提出来即可。但如果学生自学能力强,预习工作做得好,即使回答,也不必讨论,就此完善,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出新的问题,如不全面、不准确、甚至理解有错误,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去学习,而后辨正确定之,加深印象。

9.针对文病导入法

阅读教学,除了学习语言知识外,另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把课文作为范例,从中学习写作知识。反过来,把学生的作文通病有目的地放在阅读教学中来加以解决,即根据作文通病确定阅读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的针对性强了,学生就会感到课文讲析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医治自己文病的良方。学有收获,就会乐意学习,这就是心理因素。为此,导入新课时要注意下面三点:一是要明确,即作文通病是什么,让学生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要单一,即一课解决一种文病,让学生全力以赴,做到重点突破;三是要适宜,即根据学生接受理解的实际,让学生不觉太难,做到易于模仿。学生在练习写景写物散文的时候,往往出现只停留在事物表面的描写上,立意肤浅而不深、陈旧而不新的毛病。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掌握挖掘主题,即揭示事物寓意的方法,因而我们教学有关课文就采用这种导入法例如杨朔的《荔枝蜜》,抓蜜蜂的生活特征,茅盾的《白杨礼赞》,抓白杨树的形象特征,通过联想类比揭示出寓意,从而使学生掌握了揭示寓意的两种基本方法,提高了写作散文的质量。当然,有的作文通病也并非通过一课就能解决问题,要配合作文练习,但至少课文能起到传授写作技巧、具有辅导作文的性质。总之,针对学生作文通病,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学学医治病的作法对症下药,药量因人而异。

10.即兴应变法

讲授《卖炭翁》,时值雪止天晴,教师走上讲台便道:“同学们,断断续续、飞舞了近一周的雪花停下了。阳光照耀,天气暖和,是我们盼望多日的好天气。但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穿得十分单薄的老人,却不喜欢这样的天气,总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他,就是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板书课题)。卖炭翁老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常心理呢?

课前,如出现有利于设计导语的事件或情景,应充分利用、即兴应变,以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1.欲扬先抑法

在讲授《七根火柴》时,一位老师这样开头:“小小的火柴,我们生活中天天用到,再平凡不过了,几分钱一盒,七根火柴,更不足挂齿。然而,你们可曾想到:在艰苦的革命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这七根火柴,散发了多少热,放出了多少光,具有何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紧紧扣住火柴,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赞歌!”

这样的导语,通过先抑后扬,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能诱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又能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处的主体地位。

12.成语导入法

在讲授《黔之驴》时,教师说道:“现在,请同学们先拿出词典,查一个成语,看谁最早答出(板书:黔驴之技)。”很快,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答道:“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教师又问:“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呢?”教师于是说:“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60页(板书:《黔之驴》,这里面便讲了它的出处!”

使成语导入法,既可促使学生动手、动口、动心,又培养学生的诸多能力。

13.引文直入法

在讲解《我歌唱延安》时,教师这样开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何其芳在1938年6月写的一篇散文《我歌唱延安》,为什么要歌唱延安呢?请听听他在《一个平常的故事》结尾的一段说明(挂出已抄写好的小黑板):

我是想经过它到华北战场去。我还不知道我自己需要从它受教育。我那时是那样狂妄,当我坐着川陕公路上的汽车向这个年轻人的圣城进发,我意想到信纳·萧离开苏维埃联邦时的一句话:“请你们容许我仍然保留批评的自由。”但到了这里,我却充满了感动,充满了印象。我想到应该接受批评的是我自己,而不是这个进行着艰苦伟大的改革的地方。我举起我的手致敬。我写了《我歌唱延安》。

这样的的导语,单刀真入,使学生尽快明确写作缘由。也较巧妙地介绍了有关写作背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讲授的知识信息。14.点明中心法

讲授《药》时,在板书标题后,教师首先让学生注意“预习提示”,接着,教师边念边让他们在下列文字上作上标记:“作品通过描写与华、夏两字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段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启示人们:只有发动群众,革命才能胜利,中国才能得救”等等。这种导语借助“预习提示”,点明中心,有利于学生去理解小说所描写的内容、揭示了矛盾和塑造的人物等。同时,此种导语也突出了讲授的重点和难点。讲授现行教材中理解难度较大的课文,这种导语尤为重要。

15.启迪心灵法

讲授《火刑》时,有位教师这样开头:“同学们,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中世纪后期,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以他的„日心说‟,勇敢地向宗教神权挑战,被人骂为„疯子‟。而处在被反动势力包围乃至吞噬的逆境中的布鲁诺,仍坚持继承并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为维护科学的真理不屈不挠地与反科学的神权进行斗争,最后被„火刑‟活活烧死。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幸福时代,我们应该学习他为维护科学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披荆斩棘,昂首阔步,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贡献一切。现在,我们学习《火刑》(板书课题)。”

这种导语,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受到感染,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讲授思想性较强、并能直接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课文,可使用此种导语。

16.介绍导入法

教师在讲解那些比较著名的的作品之前,可以先从介绍入手导入本课,这样的导言,由到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如《狂人日记》一课可以这样导入本课: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这块星空里,有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他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他所写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白话小说。要知是怎样抨击的,让我们来学习这篇小说。

17.点出人物导入法

对于教材中具有形象鲜明的典型人物的课文,教师要以先点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再通过与人物有关的问题的设问,给学生造成悬念。这样既能自然地引出课文,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急于从课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可以这样导入:

提起林冲,大家都知道他是梁山的好汉。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是被逼上梁山的。那么,是谁把他带上梁山的?他是怎样被逼上梁山的?他为什么要上梁山?我们通过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18.趣味导入法

抓住课文要点,用富于趣味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兴趣,使之注意力集中,如《唐打虎》一课的导言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都知道武松打虎的故事吧?武松是梁山泊的一位好汉,力大无穷,打死了一只斑斓猛虎。可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却是一个驮背老人和一个不满十岁的孩子也打死一只猛虎,他们又是怎样打死的呢?请大家看课文。

19.辅垫导入法

因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对部分课文(包括外国作品)的背景不甚了解,若直接进入课文就会影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所以有必要先做些简要的介绍。如《给颜黎民的信》这课,可结合以下几点导入课文:

1.鲁迅先生生平简介。2.写信当时的情况:白色恐怖严重。

3.鲁迅先生的危险处境以及他的坚定立场。

4.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真诚关怀。

这样做,能使学生对当时当地的情况有个初步认识,就为讲读课文扫清了障碍。

20.剖析中心词导入法

有的课文题目简洁明快,只要抓住对中心词的挖掘,就能诱发学生对题目的透彻理解,尽快把握重点。如《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教师抓住“珍贵”一词启发:珍贵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课文要用“珍贵”一词来形容教科书?

21.迁移导入法

结合以前学过的、内容相关的课文导入新课,能使学生将知识系统起来,加深理解,增加记忆。如学《登山》一课时,可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诚实的孩子》和《“绿色的办公室”》的内容,使学生带着想进一步了解列宁的迫切心理,激起学习《登山》的兴趣。

22.联想导入法

即提出与新课有关的事情、有关的知识,引起学生回忆,加以联想,来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方法。如讲《海底世界》之始用这样一段导语:“提到大海,同学们都会联想到蔚蓝色的海水,一望无际的海面,还有那点点白帆、群群海鸥。然而说到海底,同学们了解的并不是很多。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海底世界》一文,将会获得更加鲜明、更加深刻的了解。”这样用人们对海面熟悉,而对海底较为鲜知的谈话导入新课,使学生先联想到大海,进而激发学生探知海底世界奥秘的兴趣。

23.直接导入法 即一上讲台就开门见山,直接了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讲《鲸》时,板书课题后就问:“鲸这种动物同学们很可能没亲眼目睹过,但它有多大?分为几大类?怎样呼吸?怎样睡觉?怎样生长?同学们默读课文后就会一目了然。”这样有的放矢,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课文中心的探求,教学效果更好。

24.归纳导入法

通过归纳、总结、分析上节教学的内容、作业、考卷等,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而导入新课。如讲《怎样选择材料》时,这样导入新课:“我们已经读过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小木船》两篇课文,总的感觉是很动人。原因就是选取了最有意义的典型材料。同学们,如果要使你的作文生动形象,真实感人,就必须专心学好《怎样选择材料》这一课。”这样既唤起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又传递给学生一个要研究、掌握的写作技巧方面的信息。以引起对要学的新知识的重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25.渲染导入法

这是一种运用形象生动、情感激昂的语言开讲,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学生相应的感情、进而吸引学生的方法。在讲《鹿柴》、《寻隐者不遇》、《题西林壁》三首古诗时,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你们随父母或其他亲人,旅游过哪些名山?有什么感想?我们的祖国有许多名山,壁立千仞、层峦叠嶂、景色十分迷人。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赞叹之感就会油然而生:我们的祖国真伟大,中国山河美如画!今天学习三首描写祖国山川的古诗,让我们跟随诗人去这些名山游历一番。”这样使学生神往名山,学习兴趣会倍增。

26.背景导入法

10.毕业论文-秘书的说话艺术 篇十

摘   要

作为秘书,说话的艺术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如何掌握说话的方法和技巧,说话的好与差所带来的实用价值以及高超的说话艺术如何体现1个秘书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效应进行探讨,阐明劝谏、接待、传话过程中具体运用语言的方法与技巧,并说明秘书说话的智慧美、技巧美与风度美在劝谏、接待、传话中的充分体现,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双重推演和论证。

关键词:秘书;说话艺术;劝谏;接待;传话

ABSTRACT

As a Secretary, eloquence of the arts is very important. The thesis is how to control the method and skill of eloquence associated with the practical value of the good eloquence and the super eloquence embodied in the aesthetic value and aesthetic effect of the secretary. The paper was setedforth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exhortation reception. Messages and delicate to the creative wisdom and the quailed skill and the beautiful grace by the three aspects through deducting and verification from both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Key words: Secretary; Speak arts; Horses; Hospitality; Message

绪论

11.浅析中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篇十一

浅析中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四川省美姑县大桥初级中学 黄发祥

【摘 要】课堂提问是常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和教育素养。本文结合多年语文教学实践,探索优化课堂提问的措施。

【关键词】课堂提问 培养学生 教师 教学艺术

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学情等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学生能够主动思考、踊跃交流,积极参与教学的活动。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学生能够获得进步,实现个体的发展。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其作用在于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思维。美国教学法专家特林・ 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精心地设计问题,正确地运用提问方法,就能了解学生知识的层次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促使学生由被动转向主动地学习,让师生不断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使课堂呈现出一种轻松活跃的气氛,使教学获得成功。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艺术。

一、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等。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出发点是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针对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二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师不应该离开教学目标,节外生枝地提一些又偏又怪的问题,把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对课堂所提的问题,教师应精心准备,严格控制质量和数量。如,在教《孔乙己》一文时,我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又如,教《故乡》怎样引导学生分析杨二嫂这个特殊人物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闰土称“我”为“老爷”,而杨二嫂称“我”为“贵人”,他们二人对我的感情是否一样?这样的提问设计只有通观全文才能作出全面的回答,达到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二、抓住契机提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趣味性”问题,使学生急于去解决,形成思维训练。如,《死海不死》一课,开篇就可提问学生: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语文教学论文 )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再如,《寻找时传祥》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时传祥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寻找?最后找到了吗?这样的提问,更能激发学生思维,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三、科学合理地设计提问的深度和难度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合理设计问题的深度和难度,一般来说,应根据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来设计问题,通过提问达到检测和复习的双重目的。课堂提问应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把握设问的难度,问题太难学生无法找到解答问题的切入点,问题太简单无须动脑筋思考,将达不到激发思维、引起积极思考的目的。一般说来,一个提问如果班上半数的学生经过思索后能回答,其适当性便被接受。

四、创设开放性课堂,给学生发挥的空间

由于当前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即课堂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大胆讨论,上台陈述。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传统,走出思维定势,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能“仰而弥坚”,越坚,钻得越起劲,“钻而弥深”,越深,就越锲而不舍,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的乐趣。

五、问题设计要有创新性

“语文的情感性、艺术性、审美性和汉字的象征性、表意性、灵活性给了语文以想象的空间,以创新的魅力。”语文学科的`这些优势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语文理所当然地担当起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任。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常常会发现一些课文的艺术“空白点”,即作者略写或没有写到的内容,如果利用这些“空白点”,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创新,对作者没有写到的外貌、神态、语言等进行细致的描绘、充实,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的潜台词,言外之意进行补充,就能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新的形象,以想象的激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巧选角度,变中求异

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而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在教《晏子使楚》时,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临楚王的诬蔑:齐人固善盗乎?然后提问:“假如你是晏子,那么你将如何反驳楚王呢?”学生们各抒已见后,教师再说明晏子对楚王的反驳,通过学生们的回答与晏子的反驳两相比较,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七、要给全体学生同等的回答问题机会

课堂教学中,回答问题的机会应兼顾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老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以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一个学期下来,全班每个同学答题的机会应大体相当。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问题、参加课堂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所提问题在难度上可以特别设计,让他们在积极思考的前提下,能够圆满回答问题,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对于平时沉默寡言、不太发言的学生应重点照顾,给予更多的答题机会,使其得到锻炼和提高。

12.班主任的说话艺术 篇十二

胶南市珠海路小学

毛敏

班主任的“说话艺术”

胶南市珠海路小学

毛敏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班主任成天与童心挚嫩的孩子打交道,更要讲究“说话艺术”。

多一点信任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这是“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也是一个人保持愉悦心境和旺盛热情的需要。信任如和煦的阳光,照在学生心灵上,会产生巨大的动力,有时足以改变他们的一生。

一名学生作业没交,他告诉你,忘在家里了,对此你会怎么说?“真的吗?那回去拿过来给我看。”“怎么又忘了?明天一定带!”“我相信你!为了写好这次作业,你一定花了不少心血,可惜今天不能看到。”第一种说法透出对学生的不信任,所包含的情绪是幸灾乐祸的。第二种说法虽然没有揶揄的成分,但传达的信息是教师对学生的极不耐烦和不满意,学生听后的感受是遭疏远与排斥的。第三种说法,教师传达的信息是信任、体谅学生,同时又表示了遗憾,而且暗示学生,教师非常希望看到其“花了心血”的作业。学生听了这样的话,如果真的忘了带来不会感到委屈,只会觉得后悔;如果确实没有完成作业,回去以后也会“花不少心血”补上。这就是信任的力量。

带一点商榷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知识的增加,小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他们不喜欢老师高高在上的架势和盛气凌人的说教,期望和老师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展开情感和思想的相互交流。如果教师居高临下,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相反,如果以探讨者的身份平等参与,学生便容易接受。因此,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要尽可能地多运用启发的方式和商量探讨的口吻,让学生理解并接受你的意见。有一次,班上一名学生爬窗户进了教室,我及时找他谈话,首先表扬了他最近书写作业有进步,然后问:“你是爬窗户进教室的吗?”学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为他找台阶:“我知道,你坐在窗边,从窗口进教室很近,而且那时上课铃已响,你想早点进去做好准备,对吗?”学生点点头。我又说:“你这种想法是好的,可是爬窗户把窗台、桌凳都弄脏了,衣服也容易搞脏弄破,而且不安全,我看不太好,你觉得呢?”学生见我一脸真诚,发自内心地说:“我再也不爬窗户了。”这些商榷性的话,亲切又平和,避免了权威的肯定和否定,把老师和学生摆在平等对话的位置上,从而创设一种民主的气氛,沟通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渠道。学生乐于接受,也易于接受。

来一点幽默

鲁迅先生曾给许广平的论文《罗素的话》写下这样的评语:“拟给90分,其中给你5分(抄写3分,末尾的积聚议论2分),其余的85分都给罗素。”许广平看后,知道鲁迅的意思是说文章中她的观点太少,引用罗素的部分太长。

这里鲁迅先生作为老师,他的批评好像并不只有威严一条路。老舍先生说过:“用幽默的方式指出他人的过错,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幽默的批评能避免严厉的批评带来的逆反心理,使学生获得一种情感的滋润,营造一种轻松的教育气氛。

一位老迟到的学生,又迟到了,怎么办?

“又是你迟到,为什么就改不了?早点出来不行吗?下次再迟到,我可饶不了你!”

这是一种批评,慑于你的威严,下回他可能会长点记性。再看这位老师:“你跑得满脸通红,上气不接下气的,如果今天有一场长跑比赛,你一定成绩不错,因为你想出发的比别人晚,还想跟别人一块儿到。”

你的话点到为止,他知道错了即可;你的话很幽默,幽默中的智慧会让你得到更高的威信,将来你的话还会更有分量。这样变冷脸为笑脸,寓斥责于幽默中,也是一种教育艺术。

但幽默也有个度,这就是学生的自尊心。我相信:每位有爱心的老师,都不会用挖苦式的“幽默”来表现自己的高明。即使有时带讽刺成风,也是讽而不苛、刺而不毒,是满怀热情期待的。

讲一点差异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小学生性格各异,情趣不同,接受能力千差万别。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打开学生个性的“多棱镜”,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学生成绩下降,原因会因人而异。有的是因一时疏忽大意,自己也懊悔不已,常常是未待老师开口便“叭叭”流下眼泪。老师只需轻轻一句:“好了,不哭了。以后就看你的行动吧!”有的是因为家庭原因,“在我心目中,你一直是个勤奋上进的孩子,最近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能跟我说说吗?我能帮助你吗?”温暖的话语扣开学生的心扉,打开学生的心结。有的是因学习态度不端正,屡教不改,又染不良习惯(上网迷恋游戏等),老师宜用严肃的态度、缓慢而深沉的语调进行教育,使其明确错误的严重性,还可发挥集体的力量更同感化:“同学们,小丁同学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过去他对学习充满兴趣,助人为乐,大家都很喜欢他。可现在他误入歧途,作为他的同学,让我们伸出温暖的手,拉他一把吧!” 接着,每个人都给小丁写了一封辞情恳切的信,他渐渐有了好转。在熟悉个性特征、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因人而宜适时点拨,才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用一点情感

白居易描写弹琴女子的琴声感人时说:“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其实说话的道理与此相同,所谓“情深方能意切,感人全在真情”。师生情感的沟通,是教育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一次“献爱心”活动中,我发现贫困生张明一直低垂着头。是为自己仅捐了一本书而觉得没有面子吗?在接下来的表扬会上,我特地表扬了他:“张明同学家境不好,照顾他生病的奶奶没有经济来源。在这次活动中,他带来了一本书。你们看,这本书包着书皮,里面干干净净,一定是张明最心爱的东西。虽然很便宜,但爱心却是无价的呀!”张明脸红了,头埋得更低了,但我看出他很高兴。这在无形中也教育了全体学生,使他们明白了“爱心”的真正含义。

上一篇:学会等待初二作文下一篇:第8章技术贸易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