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教学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精选10篇)
1.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教学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篇一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对话日记教学初探人教版新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在教学中,让学生坚持每天写日记能及时捕捉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创作火花,为习作积累活泼鲜明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对传统的日记练习形式进行了新的探索、鼓励学生在日记中道烦恼、吐真言,并借助批语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借助笔与学生进行对话,从而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观,故称之为“对话日记”。现将其改革动因和初步探索作如下介绍:
一、进行“对话日记”教学探索的动因。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认为:“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善。经常写日记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尔虞我诈、物欲横流的不良风尚不同程度地侵蚀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童心。当今的孩子面对身边发生的种种是非充满了迷茫和不解,他们既渴望交流和倾诉,渴望老师或家长为他们指点迷津,又恐怕不但得不到帮助,反而被家长或老师借此为据进行斥责和横加干涉。于是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紧紧地封闭起来,这种封闭导致了“问题少年”的大量涌现,同时近年来,农村一些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只顾赚钱,孩子交由爷爷、奶奶或其他监护人照管,他们对孩子“管吃、管住、不管教”。这种“留守孩子”在家庭教育方面受到的是“隔代教育”,由于缺少了来自亲生父母的言传身教、没有得到健全的爱,他们的心灵缺乏沟通和交流,外在性格表现为:任性、孤独和焦虑。据某报载,河北省某镇小学生小吕,就因父母外出后将其托于亲戚代管,该生内心充满忧愁和焦虑又找不到人倾诉,最终万念俱灰,自缢身亡。血淋淋的事实警醒我们:作为一名富有责任感的教师,要注重对这些“留守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他们进行平等的对话和沟通,逐步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构筑起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灵家园。
二、注重辅导,大力拓展日记教学的题材和内容。
笔者把三年级上期当作试验的起点,第一学月,每天给学生十分钟,让学生学着用一些简单的话记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要求语句通顺,书写认真,无错别字。第二学月以后,我每天增加两分钟时间辅导,向学生谈一些 贴近生活的引子,唤起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促使学生的思维飞出课堂,飞到可爱的大自然中去发现美和欣赏美;飞到社会纷争中去评判美;飞到家庭和学校中去感受美;同时,让文字 带走学生的烦恼和忧愁。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就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又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例如春天到了,我就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春的美;班上发生了一点小纠纷,我就会让学生们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对老师有了误解,我就会让学生们写写“老师我想对你说”等等。
在练习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不说空话、套话,鼓励学生真实地表达。同时,笔者让学生细心观察和感知身边的一草一物、一人一事并学会用文字来体现。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逐渐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评判生活中的是与非、美与丑,逐渐学会了在生活中自由选材。学生们有的详细地记下了自己与动物之间建立的深厚感情;有的记下自己与家人、好朋友之间的磕磕碰碰;有的写下了一连串描写家乡美景的优美随笔;有的摘抄了不少的好词佳句和名言警句等等。学生们从中体会到了运用语言的乐趣,唤发起了他们学习语文的自信和对文字的喜爱。此外,我鼓励学生把在练习中积累的语言材料移植到作文中去。于是,一篇篇真实感人、生动优美的习作油然而生。通过这项练习,学生们普遍反映写作文简单多了,他们爱上了写作。他们的语文成绩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三、重视批语交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 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平等对话。笔者利用批语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沟通,鼓励学生把平时敢怒不敢言或想说又不好说的心里话向老师提出来。我每天利用大约30分钟对全班63名学生的日记进行批阅,当学生写得好时,我会批上诸如“写得真好!”、“努力吧,未来的作家(诗人或童话家)”之类的激励性语言。同时,我对学生们说:“心里的烦恼说出来就好过多了,如果你有不好意思当面对老师说的话可以写日记告诉老师。老师会接受你的意见,会帮你排忧解难的,同时也会为你保密的。”正如美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养成写日记的习惯,通过文字诉说,可以把危险的压力发泄掉,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同学们慢慢地乐于把自己的烦恼和疑问向老师诉说,在无形中我扮演了心理辅导教师的角色,并运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对个别学生(大多是留守孩子)进行了耐心细致而长期的心理辅导,留守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当学生们乐于向教师敞开自己的心窗,并得到及时的辅导和点拨后,他们的脸上的微笑就会多起来,他们的成绩也会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得到提高。曾经有一位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到:“今天,爸爸又出去打牌了,只剩我和妹妹在家。我们去找他,他很勉强地跟我们走了,我看得出他心里不高兴。妈妈就是因为爸爸爱打牌才赌气出去的打工的,如果爸爸戒赌了,妈妈回来了,一家人快乐地生活那多好啊!”寥寥几笔感动了我,我说:“孩子,你的善良会有回报的。愿你们全家幸福!”之后,我向该生的父亲提及了此事,他很受感动。从此,该生活泼多了,脸上的笑容多了,学习成绩也好了起来。此外,还有更多的学生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同学之间相处以及在学习上的疑难之处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也做到了有问必答。这种日记教学中的批语交流拉近了我和孩子们的心理距离,我和孩子们的关系更融洽了,更密切了。同时,加深了我对孩子们的全面了解,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促使了我的教育观念发生改变。可以这样说,通过批语交流我走进了学生们的内心世界。
总之,对话日记的练习,使日记成了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平台。教师通过对话全面了解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从中得以评判自己的教学得失;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了心理辅导,促进了积极人生态度和健康审美情趣的形成,同时,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成绩也得到了提高。
2.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教学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篇二
刚拿到新教材时,我就被图文并茂、充满童趣的一篇篇课文所吸引。读完整本教材,就不得不感叹教材编写者的用心良苦——表面好玩好看的教材包含着
然而对于大量的生字,学生记得快,忘得更快。更何况,学生的识字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怎么办?
一、每天写一句话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复习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是一年级的重头戏,它最直接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能为初学儿童打下坚实的语文启蒙教育的基础,它贯穿着一年级教学的始终。不过它的内容多而且枯燥,虽然老师为这部分的教学付出了很多心血,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在写一句话的过程中,学生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这无疑是对拼音的一种复习。更值得一提的是,这
二、每天写一句话可以帮助学生真正记住他们所学过的字。根据记忆的规律,学生对学过的字,如果只是当时读一读,写一写,可能只是当时记住了。而每天写一句话他们每天就要用到一些字。这时,他们是在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了,这样对生字的记忆自然会深刻得多。而那些学习态度认真的学生,还会通过各种途径去学一些字——一些他没学而他要用的字——自然,这样又扩大了学生的识字量。我很欣慰地看到,从每天写一句话后,我班学生的听写成绩在慢慢提高。
三、每天写一句话可以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为以后写日记、写作文打下一定的基础。一切写作的源泉是生活,让学生每天写一句话,学生就必须更多、更仔细地去观察他们周围的事物,而生活会回赠给孩子们更多的东西,这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了素材,作为教师的我,对学生的每一次写作会加以鼓励、表扬。我不会去修改他们的语言——我要保留学生童趣的语言,但我会要求学生改正每一个错误的拼音和汉字。这样,我班学生写出了“我听见小狗在说话”“我把好吃的东西和好玩的东西发给金鱼”这样的话语,更有学生写出了《
四、每天写一句话有助于课堂教学。在我的教学思想中,我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因为一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是形象理解,形象记忆,所以我讲一篇课文时,我希望能带学生去做一做课文中讲的事情,去看一看课文中的景色;上识字课时,我又想让学生看一看实物。但这样做很费时间,而且不一定行得通。而让学生写一句话的办法帮了我。在学习《小小的船》之前,我让学生写他们想做的一件事,这样,学“我在小小的船里坐”时,学生就很容易想到这是一句想像的话语了。在上《菜园里》之前,我又让学生写他们在自家厨房里看到了什么蔬菜,等到我上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让他们讲一讲他们看到的蔬菜,整节课的教学目的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了,也解放了老师的嘴巴。而这样做,最让我有成功感的口语课。小学生爱说话,不过是在课后说,到了让他们说话的口语课,发言的人就寥寥无几了,即使开口说了,也是人云亦云。自从每天写一句话后,他们开始争先恐后发言了。在上《这样做不对》时,当我问:“小朋友们想一想,那个戴红领巾的姐姐会说什么呢?”有个学生说:“那个姐姐会说:‘你们是不是不认识牌子上的字啊?
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教学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篇三
语文教育作为传承文明、启发心智、推动发展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千百年来,发挥着巨大功效和作用。语文学科的人本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科学的语文教育必须以“人本”视界来透视教育功能,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潜能,拨开心灵之窗,获得为人之本的幸福。
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和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促进活生生的、具体的人的发展是语文教育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能。因而,人本理念应成为语文教育思想发展的核心内涵。语文教育是人的发展的精神本源与价值基础,人文关怀是语文教育的终极追求。在语文教育中实现人本价值,有赖于语文教育目标理念、语文教学策略理念和语文教学方法理念的重建。
近年来,我发现语文教学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并不科学甚至是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现象。比如,语文教育培养过分追求统一,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得个性有差异的“多个孩子”变成了“一个孩子”;语文教育过分注重眼前的应试,忽视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语文教育充满功利性,过分追求考试成绩,把孩子作为追求教学成绩的工具等等。其实,这些正是语文教育人本功能缺失的表现。在应试的冲击下不仅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精神性被忽视甚至连作为语言学科的工具性价值也被扭曲成了纯粹的考试工具。教师们大多是胸中有分目中无人。他们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训练能力和升学、考试的机器却不见一个个充满自尊、自强、自律和自胜意识的独立特行的人。因此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当务之急是重建语文教育的价值理念还原语文课程的人文本性让语文教育真正成为开启人的灵性、开发人的潜能、体悟生命意义、完善个性人格的生命场。所以,科学的语文教育应该呼唤“人本功能”的回归。
一、语文教育贵在发现
语文教育的人本功能首先在于发现。发现不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为了更好地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和要求。尊重和关爱学生是从发现学生开始的,只有善于发现,才能因材施教,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根基,增强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语文教育首要问题是了解,进而发现学生,并在发现中加深了解,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实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高效统一。
1、在语文中发现生活之美。语文是真善美使者,语文是高悬在假恶丑身上的达摩克利器剑,语文是我们生活的朋友……生活处处布满语文编织的神奇的五彩网,处处可以发现语文富有魔幻的脚印。语文,曾经出现在朱自清的和风细雨中;语文,曾经在老舍笔下的济南之冬逗留过;语文,曾经是曹雪芹的梦中泪……语文可以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语文是一种人生悲欢离合的讲述;语文用它优美的话语充实着我们的心灵……草坪上有这样一个牌子:“小草在成长,请勿打扰”多么有趣的一句话啊!一个”成长“和一个”打扰“体现出多么可笑的语句呀!这一个可笑的语中告诉我们:不要在践踏小草。有一个旅游胜地的告示牌上写着: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除了你的记忆什么都别带走。这句话幽默的告诉我们:不要乱扔东西,不要拿走这里的东西。本来要很严肃的警告语,但是,让他这样一写变得多么生动、有趣啊!生活中,语文时时散发着它迷人的芳香。生活是一本写不完也看不完的书,它有无限的精彩与快乐。吕叔湘曾经说过:学会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生活处处都有语文,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是在生活中体验的,在生活中实践的,语文是每一个人通过学习而发现的。学习语文能使人提高写作能力,更可以体验生活;学好语文,不仅是要学好汉字,练一手好字,还要加深自己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处世方法;学好语文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那些幽默的语句常常能画龙点睛的体现出语文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语文教育就是要引领学生用慧眼去仔细观察,发现生活离不开语文。感悟语文体现在生活中,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
2、在语文中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中,语文时时散发着它迷人的芳香。语文曾经在老舍笔下的济南之冬逗留过,语文曾经出现在朱自清的和风细雨中,“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朝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啊,多么优美的句子呀,朱自清运用了多么美妙的词语,向我们展现出春风优美的身段。我们闭上眼睛,春风的“面貌”就完美展现出来,这情景有多美好啊!《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身边的语文问题,以体会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语文联系生活实际,在体验中学习能使语文知识成为学生感受得到的现实是有源之水是有本之木。语文教育应在学习中给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能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感悟得到升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3、在教学中善于引领发现。语文曾经是曹雪芹的梦中泪;语文可以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语文是一种人生悲欢离合的讲述,语文用它优美的话语充实着我们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现学生的特点。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有其可贵的特质。学生的身心发育情况、心理倾向,在不同的学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以呵护的心态,充满着爱,接近学生,和他们交流、沟通,真正了解并发现学生的美好与可贵之处,使教育真正适合并能服务于学生。教师一定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努力发现并掌握好兴趣这只无形的手。作为语文教师要时常思考:学生的兴趣点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感兴趣?又怎么利用好并进一步激发兴趣?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提供适合学生真正需要的教育,是教育成功的根本保证。语文教育的过程就是在制作适合学生口味的文化美食,这种美食的制作不仅需要教师精湛的“烹饪技艺”,也需要了解和发现学生的味觉需求,这样才能适应并激发学生更多的需求。否则,学生会因厌食而营养不良,教师会因不能适销对路做无用功而无法体现自身价值。学生本人就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发现者,正像贾罗利默克和福斯特所说:“学校的任务是通过教学把学生塑造成自我决策者、批判性思维者和问题解决者。”当老师的发现与学生的自主发现方向一致的时候,教育才能发挥最优化。所以,语文教师的重大任务不仅仅体现在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发现学生,更重要的是体现在通过实施教育、科学引导,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发现才是一种真正的更高层次的发现,因为它是一种理性的提升,是主体认知和主体价值实现的必由之路。实现自我发现,才能真正发现自我,才能设计谋划自己的道路,知晓如何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从而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语文教育的发现不仅体现在语文教师的发现和学生的自我发现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学生在觉悟的基础上自主的培养发现能力方面。这是教育的发现功能由外到内,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过程。培养发现能力是教师的发现和学生自我发现的目的和归宿。这是发现的更高形式,也是学生认识世界、探寻客观世界奥秘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的培养发现能力,应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参与能力。要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自主探究能力。教育教学活动归根到底是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究活动,积极的思维状态是有效教育教学活动的标志之一。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逐步培养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自主实践能力。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在强化知识的同时,内化为能力,从而更好地去发现自然、发现社会、发现自我。
二、语文教育智在体验
语言文字的美是其内在的情感美、理念美、道德美的外化是思想和灵魂的外化。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也就是感悟人性之美,引导学生写出美的语言文字就是学生人性美的勃发。
1、让学生从课文中认识人性美。课本上所选的文章都是经典名作,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写人的文章更多,塑造的每一个不同的人物都是不同阶层的典型,是社会百态的集中体现,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我们要教育学生从课文中体味情感美,人性美,比如《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搭石》《故乡的云》中描写的人情之美,《送汪论》《送元二使安西》中抒发的朋友离别之情,《狼牙山五壮士》中抒发的革命之情,《白杨》《游山西村》中抒发的对劳动人民的感情,都激动人心。我们要让学生在这些名作中去体会其中的人性美,发掘情感美。
2、让学生从课文中体验自然美。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能从大自然中领悟到美的意境,从而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因其高雅的情操、优美的文笔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那些浸润着大师们或纤尘不染,或晶莹剔透,或悠闲自若的心灵感悟的文字,荡涤着读者的心灵,丰富人们的情感,给人们展现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意境。比如《观潮》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火烧云》一文描写了日落时晚霞的美丽景象,全文以“变”字统领全篇,且节节有“变”,使自然之美、人与物之美在“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课文《五彩池》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五彩池美丽的景色,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表达了“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文章,只有通过反复诵读,细心品味,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妙处。也只有通过细心体会,才能使读者净化心灵,提高审美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这些课文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欣赏、热爱自然的美德,提高审美情趣。
3、让学生在课文中感悟音韵美。文学语言还具有音乐美。这是由语言的发音性造成的。文学在使用语言时,一般都讲究发音悦耳,即要求语音的韵律和谐,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文学语言的音乐美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只要诵读一下《牧童》《绝句》《清平乐·村居》等优秀诗篇,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文学还有一种“内在的韵律”,那就是情绪的自然流动。文学语言的音韵美,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诵读,在朗朗书声中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力。学生怎样才能发现音韵美呢?那就要培养学生“有音乐感的耳朵”。一是多多投入审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发现美的能力;二是扩大知识面,渊博的知识无疑有助于我们发现客观事物的美;三是丰富生活阅历,阅历越广,体验越多,就越能发现美。当然,课文中蕴涵的美绝不只是这几种,语言的审美内涵是丰富而生动的,它还有形象美、神韵美、空灵美、朴拙美、理趣美……不一而足。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忽视、甚至抛弃这些美学因素,那将是莫大的遗憾!语文教学应该以语言的魅力来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师生那琅琅的读书声中,在师生那亲切的对话中,在师生那共同的探究中,在师生对语言的理解中,充实到师生的学习状态之中,濡化到师生的思想情感之中,融入师生的精神世界之中。语文人本渗透应该体现出一种语文式的精神关怀,应该体现出一种语文式的审美体验,应该体现出一种语文式的生命活力!
三、语文教育追求改变
语文教育的发展,核心是以人类的智能结构为基础和出发点,实现人类智能的提升和发展。语文教育妙在引领学生改变。语文教师应在发现学生的潜质与优势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条件,发挥人本教育的改变功能,促使学生潜能得到充分的、合乎实际的、科学有效的发挥,从而实现培养能够做到“情绪管控好、智力拓展优、发展空间大和创新能力强”的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的目标。
语文教育追求的是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语文教育的真谛就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沿着希望和具体目标,超越自我,塑造出一个新自我。这也是一个涅磐重生的再造过程。所以,语文教育就是创设条件,建构学生潜能自我开发的环境,使其潜能发挥最大化。语文教师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到“应世教育”的根本转变;实现从“只关心分数”到“全面关心人的成长”的根本转变;实现从“也就这几年”到“必须教育、影响其一生”的根本转变,只有如此,才能为师生营造一个科学和谐的育人氛围。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改变教学方式,追求民主和谐的课堂,真正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改变教育评价,注重过程,注重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引导、发展作用,实现评价杠杆作用。
语文教育所追求的是由“他改”经“自改”到“改他”的渐进和转化。犹如佛学所说的由“度己”到“度人”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成效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这是一种教育层次的提升和教育效果的升华,是教育从自然人到社会人再到服务于社会的创造人的转化,是教育的人本功能的充分发挥,也是教育价值和意义的充分体现。具体到语文学科教学终究要回归于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哲学,而哲学的主要追求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探寻与追问,是人与整个世界关系的共性概括。教师要带着“多棱镜”,以一种包容的心态看待孩子的变化,善于发现孩子的可爱、看到孩子的可变以及都会得到良性发展的可能。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达尔文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也应当具有自己的个性;只有表现出独特的个性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主体。所以,语文教育关注人的发展,就是要关注人性的发展,关注人的个性的发展。学生的某一方面的特长不能视为其个性,个性是智力、能力、气质、性格等的综合体,语文教育应使学生成为和谐的人、完整的人、全面的发展的人。
四、语文教育重在服务
语文教育的各项功能是一个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它们相互协作并处于一种良好的结构状态时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果不把学生置于“人”的位置不以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为宗旨就往往促使教师仅从某种需要的角度考虑和制定语文教学策略。这样就会违背了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削减了语文教育的价值功效。在我们的生命里任何美丽的时刻和美丽的状态无疑都须得包涵、交流、理解、默契、认同这样一些重要因素。而这样的一些因素只能靠悟性的灵通和表达的精确来获得。而灵通的悟性和精确的表达就要靠语文的学习和修养来获得了。灵通的悟性的获得,要经过外显的相对客观的语文因素向学习主体的内化,要经过学习者与言语作者的心灵碰撞,精确的表达的获得则是语文学习者心灵世界的外化。任何的教学计策和谋略如果不能与学生的心灵相通、不能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那根独特的琴弦,就不可能弹奏出美妙的乐曲。任何的语文养料如果不能与学生的思想、情感及道德意识相互渗透与融合,就不可能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力量和精神财富。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或研究研究潜力至关重要,所谓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等提法,无不提到知识更新换代快、信息大爆炸、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等,这些的背后,指向的就是“学习或研究潜力”。只有“学习或研究潜力”强大,才能适应社会、文化、技术等发展或变革,才能成长、成才。现代语文教育服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如何服务于孩子成才(适应社会、文化等发展,能有效服务于社会)。
语文教育要改革评价机制,有必要建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性内部评价。教育评价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它在教育活动中起着诊断教育效果,调节教育活动,强化学生学习的作用。长期盛行的以分数为指标的外部评价越来越显示出致命的弱点,造成了不良的后果。一方面迫使教师只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整体人的成长,另一方面也滋长了学生的一种错误观念,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获取高分,而获得了高分就意味着某门功课最终完成,无需再继续深入钻研了,对分数的追求掩盖了真正的求知、认识与发展。同时,分数是由教师给出的,学生被排除在评价过程之外,既没有评价的义务,也没有评价的积极性。最终成为分数的“奴隶”,丧失了自我调整、自我评价的能力。因此,这种评价方法要加以改革。要运用促进性内部评价方法,即自我评价法,是使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教学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篇四
如何正确把握并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交融,和谐共振,达到语文审美教育的最佳境界?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人手:
一、入境动情——挖掘美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如独具风格的文字美、生动活泼的语言美、抑扬顿挫的韵律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等。
正确认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感情是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前提。教师要把蕴藏在教材中的思想感情成功地传达给学生,首先要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要使学生动情,教师必须先动情;要使学生获得美感,教师自己必须先有美感。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深入剖析作品,竭力挖掘作者创作的匠心,设身处地地体会教材中的真情实感和美的内涵。这样教师就具有一种激情,再把这种激情融化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才能讲则如同出我口,读则如同出我心,才能用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感和自己健康的思想感情来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一位教师在准备《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时,查阅了大量的周总理生平资料。为周总理卓越的外交才华和领导能力而折服;为总理日理万机积劳成疾的奉献精神所感动;为总理病危时仍在关心人民疾苦、国家前途的伟大情怀而落泪。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紧扣学生心弦,激发起学生对总理的怀念、爱戴、敬仰之情,使学生仿佛看见十里长街上人们望着灵车缓缓驶去而掩面痛哭的场面;仿佛听见高亢悲壮的悼歌在天穹回旋缭绕的情景;仿佛进入了群山呜咽、大海悲号、天地万物共悼总理的境界中。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力量的震撼,在动人心魂的情感中,文章、教师、学生三者之间迸发出强烈的感情共鸣。
总而言之,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情感体验来自教师体验过的情感,而教师体验的情感则来源于对教材所蕴含的情感的体验。这种体验越深刻,传达时就越能引发学生的美感+因此教师必须在“入境动情”上狠下工夫。
二、设境传情——欣赏美 “入境动情”是为了“设境传情”,“设境传情”即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课文意境。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人境始与亲。”只有入境,文章的意境情感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引起共鸣;只有入境,课文的艺术形象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再现,产生感染力,使其动心动情。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很多,有电教媒体传情,反复诵读中悟情等。
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怀着沉痛的心情,用低沉缓慢的声音这样导人:1976年1月8日,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黑色日子,在这一天,一颗心脏停止了跳动,一个为国为民操劳了一辈子的伟大身躯倒下了。群山屹立,为之默哀;大海怒吼,为之悲痛;日月无光,为之洒泪。华夏神州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世界五湖四海,都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他,就是我们无比敬爱的周总理。说着说着,教师的眼眶湿润了,孩子们沉浸在教师用语言创设出的充满悲痛伤感的氛围之中,有的女同学还忍不住低声啜泣。
三、大胆表达——创造美
“入境动情”、“设境传情”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寻美、赏美的能力。然而,从人才发展的连续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角度看,寻美、赏美仅仅是审美教育的起点和发展,而非最终目的。我们应当在语文审美教育中重视启迪学生创造美的灵性,挖掘学生丰富的创造潜质,培养创造美的能力,而美的创造同样需要情感的点燃。
学生在发现美之后,经过反复地品析和深入地领悟,往往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强烈感情。教师要引导他们用适当的方法表达出自己心中对美的情感,这一过程即创造美的过程。
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火烧云》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观看课件,品词析句及感情朗读,了解了火烧云颜色美,样子多,变化快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还看到了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火烧云?它是怎么变化的?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在理解书中描写火烧云颜色的词语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词汇:黄澄澄,青幽幽,苹果绿,草莓红,半粉半紫……有的受到启发这样描述变化中的火烧云:“这时天边出现了一只老鳖,老鳖身上还有五只小鳖呢!说时快,那时慢,一只顽皮的小鳖又不知哪里去了,再看那只老鳖,转眼间又变成了一头猛烈的狮子……”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生活中所了解的事物从模仿到创造,更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使他们内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达,受到了美的熏陶。
5.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教学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篇五
(一)超越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往的语文学习,大多数教师只守着一本教材教学。然而,我发现,语文学习更重要的在于高品位的阅读和积累。于是我有意识地扩展阅读内容,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看做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审视和批判教材,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准确地自选教材。
在教学中,我和学生大胆地对现行教材进行增删取舍。努力让教材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篇章的积累量。六年中,在积累内容的纵深递进中,学生积累了1000多条成语,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平均每个学生的识字量在3000字左右……更重要的是,我将读书的视野从课文引发开去,从文学的视野走向人文的视野,走向文化的视野,把读书作为学生重要的语文学习过程。从“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到美国教育部推荐给学生必读的书目等。学生不但积累了大量语文知识,而且在书籍的人文熏陶中建构精神世界,形成健全人格
再比如,六年里用自己编辑的《诗词300首》,我带领学生背诵了300多首古今诗词。从《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从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到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从而抓住了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摒弃了“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的现象。张一帆同学在一次期末考试中“马失前蹄”,一向得意的他沮丧极了,在我开导他的第二天,他送我三首词《西江月》《生查子》和自己独创的词牌──《独笑傲》。他在这首词中写道:
泪眼已朦胧,成绩难留心中。风光还是旧时同,恰似,一场春梦。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荣辱成败瞬念空,仍笑,明朝春风。试想,对一个小学生来说,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创造!强化语文的诗教,时时拨动学生诗的琴弦,可以说,融会在书籍中的智慧、风骨、人生态度以及表达样式等都成为学生建立人生终极关怀的永恒资源。在教学程序的安排上,“钻入教材”是基础,“跳出教材”是拓展与深化,前者重认同与理解,后者重“反刍”与应用。从教材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认识路线,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不但应在量上扩展延伸,还应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人民教育》在2019年第二期发表了我的《敢向教材发难的孩子们》一文。文中讲了对《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课文进行延伸课文内容、续编故事情节的创造;讲了《荷花》《小站》等课文如何修改教材内容的情景;讲了《一夜的工作》《为人民服务》等课文向作家领袖提意见的鲜活事例。
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我们自豪,自豪的是中华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厚,可我们却痛惜地看到一代又一代人人文素养越来越单薄。我,一个从事“人之初”教育的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进阅读的广阔天空,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中华民族将来怎么拥有高贵的、文明的、创造的现代人呢?“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说的真是太好了。那么,这个阶梯的第一个平台首先应由我,由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来搭建。
(二)超越课堂
“以社会当课堂而不是以课堂当社会”。我告诉学生,也提醒自己,学好语言不仅在课堂,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它有着广阔的天地,与生命的成长共始终。
因此,我的语文课将语文引向自然,引进社会,引进生活,引进时代,着眼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大学生的视野。六年中,我请学者教授专家来作讲座、答疑;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劳动;参加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活动,如体育表演,口头作文大赛,课本剧表演等。我还经常和学生逛书店,看展览,看焦点访谈,进行热点采访及社会调查活动。班级组成记者团,采访同学、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各阶层的人。当然,还要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表达出来。于是我每学期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编辑杂志,迄今已编有《萌芽文集》《创造文集》《诗画文集》《发现父母》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亲近大自然,触及社会热点、焦点时所表达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体认。
超越课堂,不仅要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还要触及他们的心灵。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开展了家长和孩子的心灵对话活动。一封封故事真实、感情真挚的家长来信,从《莘莘学子话艰辛》到《书的故事》,从《不堪回首的文革》到《孩子,我正在看着你们呢》……他们讲述着自己的求学经历,少年生活,工作压力,下岗困惑,母子情深,父子隔阂……同学们觉得来信的家长虽然是事业的强者,人生的英雄,但又是活生生的普通人,他们不像电影小说中的人物那么遥远,而恰恰是自己最亲爱的爸爸妈妈。就这样,一封封学生的《望星空》《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永恒的伴侣》等回信,带着滚烫的泪,含着浓浓的情传到家长的手里。且不说学生怎样情动辞发,妙笔生花,写作水平如何提高,单就精神世界的启迪就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家长看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又回信和孩子们交流自己的读后感。有的提出希望,有的提出建议,有的赞叹不止。梁大为的妈妈读着那些理解、支持、鼓励的信不知哭了多少回。张继扬的爸爸一篇一篇回味着孩子们给他的回信,并利用双休日把亲戚的孩子叫到家里,把回信当做教材教育孩子们……最后在家长强烈要求下,学生自发编辑一本集子──《发现父母》。相信,这份精神礼物将成为他们人生历程中一座不朽的纪念丰碑。
六年级的下半年,我又开展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对话。我给75个孩子写了75封心灵对白。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优缺点等用六年里发生的小故事进行叙说。从写给赵航平的《想念你优美的声音》到写给黄杉的《努力吧,石头会变成钻石》;从写给宋宇庭的《擦干眼泪你会变得更潇洒》到写给谢瑶的《你拥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学生以自己的爱回报了我的爱──从齐林的《让生命闪光》到宫策远的《点亮一盏心灯》,从孟楠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到《酒逢“知己”千杯少》,一封封纯真、感动、感激,甚至提建议和意见的信都化作了爱的翅膀让我的心伴着幸福的泪飞翔!所有的感觉都沉淀成一句话:“当老师,值!” 由此,在超越课堂的过程中,语言已经不只是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存在方式。学生的生活活动、情感活动、心灵活动等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是语文学习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语文学习中才能感受自然,发现社会,体悟人生。只有这样的语文学习才能为他们身心的健全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精神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超越教师
“师生共同成长而不是拔苗助长”。引导学生超越教师,实际上是教师的一种自我超越,是教师富有时代魅力的精神境界。如何让教师可持续发展,成为学生心目中一本百读不厌的大书呢?如何让学生有能力脱离教师的搀扶学会学习,最终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呢
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绝不是不可超越之。教师不是全部知识、全部真理的化身,那么,我们就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在这样的环境中鼓励学生有超越之胆,敢于超越教师的精神;有超越之识,能够超越的能力;有超越之智,实现超越的成功。语文的学习应该寻找一种和学生谈话的轻松,态度的平等亲切,心灵的坦诚和谐。语文绝对不是只依靠教师就能学好,而是需要自己从鲜活的文字中感悟到独特的情感,从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到高尚的情操,从一个标准答案中体会一次独立的思考。教师要永远相信自己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你的一样多。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语文教学能成为教师和学生终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教师和学生在拇指教育一道幸福成长,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和理想的学习。
首先,努力让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学生的感觉──我这样提醒自己:“如果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了认识自己,都找到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都有了自信和创造的尊严,他们获得的是终身享用不尽的真正财富。”
其次,要学生超越教师,就要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就要给孩子一个喜新厌旧的头脑,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的答案。一个从小就不会用自己的脑子去分析思考和辨别批判的人,我们怎么能指望他去开拓、去创造?我们追求语文教育人文底蕴的积淀,我们谱写思想冲破牢笼的教育诗篇。只有这样,我们的眼前才会出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学生上台当老师,敢和你平等对话,敢挑你的毛病,敢提出和你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观点……
记得讲《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想让学生心中永远树立邱少云这位著名战斗英雄的伟大形象。于是抓住课文中的:“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进行了精心设计。首先让学生画出最能表现邱少云精神的词语,在挖掘了“千斤巨石”“一动不动”词语后,我引导学生抓住“半个多小时”思考:“烈火刚刚烧到邱少云身上的时候,他是怎么想的?”“当他疼痛难忍的时候是怎么想的?”“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时又是怎么想的?”学生受到感染和启发,有的说邱少云想到了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他的生命;有的说邱少云太伟大了,他一定在心里高喊“共产党万岁!祖国万岁!”有的说为了战斗的胜利他一定会想,这点痛算什么,我才不怕呢。正当我非常激动地准备和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这两句话时,有个学生却说话了。他说:“要是我的话,那非疼死我不可,我想火刚开始烧的时候,他坚持住了,真是了不起,不过火烧到一半的时候他有可能就昏过去了,那么他后来什么也没有想。”又有一个学生说:“我不同意老师和同学的意见,我曾被水烫过,疼痛的滋味实在难忍,那么火烧的感觉会更难受。如果说他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没动一下的话,他心里肯定没有想那么多,心里肯定只有一个念头:挺住挺住再挺住!坚持坚持再坚持!就是凭着任何力量无法抗拒的意志,他坚持到了最后。”还有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你让我们猜邱少云心里是怎么想的不好。其实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就会很感动的。本来读的时候想掉泪,可是一分析就没有感情了”。还有的同学奇怪地质疑:“邱少云他们是先遣部队,埋伏在离敌人很近的地方,大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多小时,他身上带了子弹和手榴弹,那么这些一点就着的易燃物品被烧了那么长时间,怎么没有爆炸呢?”一个悲壮的画面被拆卸得七零八落,学生的激情没有了,变成了一个个困惑,一个个怀疑。我呆住了,面对英雄,教师会认为他们是神,并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而在学生的眼里却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才不接受你的看法呢。的确,神是遥远飘渺的,而人的情感却是相近相通的。由此看来,靠老师是不够的,只有自己去想,去悟,去创造才是最可靠的。
可见,超越教师的过程,不仅是体验自己学习所获得知识的过程,还是教师和学生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也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追求真实,探求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
6.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教学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篇六
提起“死记硬背”,人们大多都会持不以为然的否定态度,认为它已不合时代潮流,但一味地放弃“死记硬背”的做法,也正是当今语文教学的一大失误。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死记硬背有什么不好,在记忆强盛的青年时代,就是要死死地记一些,硬硬地背一些,这就是语文基础,这就是本钱。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多的‘架空分析’,是在浪费学生的大好时光,是不符合读书规律的。”我认为“死记硬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为必要。
首先,“死记硬背”是儿童学习规律决定的。我们知道,儿童的识记主要是以机械识记为主的,理解力十分有限。如果过分强调在理解的基础进行识记,那么,儿童在大好的机械识记年龄里,识记的东西就会十分有限。儿童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机械识的潜能就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反过来看,成人的理解力比较强,但如果过去识记的东西很有限,提供给成人理解的内容也会很有限,因此成人的理解力也就得不到充分利用。如果我们不去充分挖掘和开发儿童的机械识记能力,在他们识记能力很强的时候,没有让他们尽可能多的“死记硬背”一些将来对他们有用的东西,过分强调在理解的基础进行识记,那么,人生”排错的程序“不但没有得到弥补,反而将被强。我们还知道,在儿童阶段,机械识记的东西有不容易遗忘、记忆时间长的特点,因此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死记硬背”,机械识记在儿童学习语文中的作用。
我们应该遵循儿童学习的规律,在他机械识记能力十分强的时候,就让他们识记尽可能多的东西,为他们将来有更多的可供理解的内容,提供足够量的知识储备。这就如同牛羊吃草一样,在虎狼未来之前,争抢更多的食物;物竞天择,使牛和羊具备了反刍的生理功能,它们先将草吃进嘴里,但不急于消化,等到闲暇时再进行反刍、消化。我们的语言学习、语言积累就如同牛羊反刍一样,也有一个先机械的识记知识、占有知识,日后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过程。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知识的反刍现象。如果我们是这样看待传统的语文教学,我们就不会轻易地否定“死记硬背”了。知识的反刍必须建立在“死记硬背”和生吞活剥的基础之上,没有一定量的知识和语言素材储备,就无法进行知识的反刍。
其次,“死记硬背”是汉语学习特点决定的。汉语负载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汉语有着它独特的表达方式,汉语表达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华美的文化风采,如果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历史文化积淀,汉语的表达必将失去它特有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风采。要真正的掌握汉民族的语言,运用好我们的母语,就不得不下苦功夫,花大力气进行语言的积累和祖国历史文化知识的积淀,这种积累和积淀必须在儿童阶段开始,儿童不需要马上理解他识记的语言素材和历史文化典故,但必须首先识记这些东西,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们会慢慢地咀嚼和回味他们在儿时所积累和积淀的东西,理解和消化他们积累的语言素材和历史文化典故,并化作他们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形成独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呈现出语言的个性来。这种表达方式既有历史的底蕴,又有文化风采。汉语的学习就是这种,这要求学习者必须在儿时“死记硬背”一语言素材,必须“死记硬背”一些历史文化典故,以备以后顺畅自如,意蕴华美地进行表达。
古今文学建树很高的大家,无不是熟读成诵的高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超人的”背功“促使他们成为名家。巴金12岁能背几部书,《古文观止》能倒背如流,巴金自己也曾很有感触地说:“这二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多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茅盾更能抽背《红楼梦》中的任一章节。郭沫若、鲁迅惊人的“背功”今世人惊叹。台湾作家三毛作品中,随时都会有令你叹服引用恰切的古诗文,又何尝不来自于她头脑中熟记的内容呢?由此可见,汉语的学习有它自身的特点,这个特点之一就是“死记硬背”、机械识记。没有满腹经纶的积累,就没有出口成章的表达。
7.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教学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篇七
古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由于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有许多是超越特写的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从古至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古典诗文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选入小学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学好古诗文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爱好和文学素养。
今天的教学,特别重视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朗读教学。许多教师和学生对现当代课文的朗读,低回婉转、高亢激昂,可谓声情并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但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古诗文的诵读,而侧重于字斟句酌、条分缕析,或只是按如今的音和调来朗读,因而忽略了古诗文的诵读美感,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为此,我认为:教学古诗文时,不要忽视了诵读。
所谓“诵读”,其实也不仅是记忆,而且有理解,在抑扬顿挫中理解古诗文。古代的国立音乐机构(大司乐)教养国家子弟,即采用“讽诵言语”的办法,注家说是“倍文曰讽”,“文”即指文学作品,“倍”即背,“讽”如小儿背书,“诵”则有抑扬顿挫,以声音调节之增加吟咏的音乐性。可见背诵是很古老的传统方式,对于指导今天的教学,也具有颇深的意义。
首先,诵读要注重节奏。
古诗文的诵读节奏的划分,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划分,或按语意划分。也就是说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例如:“城阙辅三秦”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依意义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按意义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
一般来说,诗歌中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人生/自古/谁无死”。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古文中,按意义划分节奏的居多。如果要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掌握如何,看朗读就知道了。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捕蛇者/说”,很多学生是两个音节一停顿,读成了“桃花/源记”,就可见,学生没有真的理解之。在文章当中,这样的停顿就更为重要了。如《五 柳 先生传》中有句“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其实,“因以为号”是“因此以之为号”的省略,应读成“因/以为号焉”;《晏子故事》中,有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如果没有理解其意义,也就不会朗读了。很多学生读成了“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可见,在诵读中,要正确读准诗文的节奏。
8.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教学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篇八
课文朗读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富有成效地朗读,不仅有助于小学生理解语文课本内容,发展其语言基础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对陶冶小学生的情操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概述
朗读是传统的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也是有效提升语文整体教学水平和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朗读的作用和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普遍年纪较小,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不足,因此通过强化对他们的朗读训练,是提高小学生学习和理解语文知识的重要手段,也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道理。
二、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证明,朗读教学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上看,朗读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朗读的时间不足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小学语文过程中,仍然采用“教师主讲,学生主学”的模式,一节课上,教师讲的满满荡荡、面面俱到,而留给学生的时间则少之又少,因而造成学生朗读时间的严重不足,也使得小学生对课文教学内容的不熟悉,对知识认知和理解的不充分。
2.缺乏正确的指导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教师采用的朗读教学策略一般都是让学生反复的诵读,如此机械、陈旧的教学方法不仅缺乏新意,而且所收到的效果也甚为微小。教师对朗读教学缺乏正确的指导和有效的评价,是造成当前小学生朗读能力较弱的重要影响因素。3.朗读面狭窄
朗读教学的内容可以涉及方方面面,可以是散文,可以是诗歌,可以根据学生兴趣选择,也可以从课外教材中截取。然而,目前的朗读教学现状却未能有效地将其实践,朗读教学所选取的内容千篇一律,都是以教材课文选段为主。狭窄的朗读面使得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效果一直都得不到有效地提升。
4.学生对朗读不感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心智不成熟,对事物认识程度不够深入,在对语文的学习上,也主要是以老师教学为主。然而,正因为这样的因素,一些老师便以为小学生什么都不懂,自己怎么教,他们就怎么跟着学。于是,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就单一地采取“齐声读”“大声读”的教学方法,未能充分激发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便对朗读失去了原本的兴趣和耐心。教师这样的做法,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其实,正是对小学生这些群体,教师才更要积极发挥出他们的自主性作用,培养起他们对朗读的兴趣。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和接受语文知识主要是以兴趣为主导,如果教师忽视对小学生兴趣的激发,就无疑丢失了教学的“工具”,又怎么能使心智懵懂的小学生喜欢朗读,喜欢语文呢?
三、优化朗读教学的策略分析
针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存在的诸多不足,作者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优化策略,切实改善当前朗读教学质量和水平。
1.提供充足的朗读时间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所能达到的事情,需要通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有可能得到有效提升。然而,有些教师为了所谓的“追效率,赶进度”,对学生朗读环节能省则省,个别还直接跳过,但欲速则不达,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最终反而损害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所以,教师在提高语文朗读教学效率时,就需要提供给小学生充足的朗读机会和朗读时间,使其在不断地训练中得到有效提升。
2.传授正确的朗读技巧 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朗读教学也是如此。小学朗读是一种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学习活动,需要朗读者生动、准确、形象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貌,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传授其正确的朗读技巧,帮助其理解文本内容和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需要掌握的朗读技巧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主要包括适当停顿、轻重音区分、掌握语调、调整语气以及控制朗读速度等。学生一旦学会并运用这些技巧进行朗读,自然而然地就会提升其朗读的能力。
3.拓宽朗读面,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符合小学生兴趣和特点的朗读材料,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朗读面和阅读量,并加以科学的指导和评价。同时,针对学生原先形成的不良朗读习惯,教师也要注意纠正,尤其是学生在朗读新内容中,更容易将种种不良朗读习惯体现出来,如多字漏字现象,词组拆开停顿现象,错误断句现象等,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利用学生朗读新材料的机会纠错改错,从而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4.创造丰富的朗读形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提高小学朗读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培养小学生对语文朗读的兴趣,除了从小学生特性入手,选取其感兴趣的朗读材料之外,还可以创造丰富的朗读形式,来让学生体验不同朗读形式带来的不同效果。比如,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当遇到关于人物对话选段的朗读内容,就采用分角色朗读形式;当需要烘托气氛时,就采用齐声朗读形式;当学生情绪不到位时,就采用示范朗读形式;当碰到朗读的文章层次分明时,就采用引读形式。丰富的朗读形式,能够引起学生对朗读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带给学生不同的朗读体验。
四、总结
9.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教学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篇九
大部分老师都熟知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并落实在行动中。识字教学伊始,教师将本课的生字词出示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认读生字词,互相正音。接着引导学生分析:本课生字中哪些字容易读错,从而指导学生记住哪些字是鼻音、边音、平舌音、翘舌音、卷舌音……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在不断地发现、不停地解说。课堂上议论纷纷,热热闹闹。这样的分析归纳占用了识字教学的近一半时间,语文的人文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可实际效果呢?可能学生一开始读准了的字音,经这么一理性分析,又糊涂了。更不用说没时间拿起笔来写字了。
我们育才实验学校也承接了中央教科所“差异教学”的子课题——识字教学中的差异。落实到我们这一小组简单为“趣味识字”。
刚入学的孩子对认字有很强的好奇心,因为认字读书使儿童有一种“长大了”的成就感,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机械识字学习后,热情大打折扣,甚至越来越觉得识字好无趣。我们的识字教学追求的目标是:让孩子主动识字、快乐识字!
1、词义理解中识字
比如在教学“反复”一词时,老师让学生读词语卡片:反复。孩子们读完一遍,老师让他们再读一遍,一连读了五遍,然后告诉孩子们:刚才小朋友们把“反复”这个词语反复读了五遍。孩子们在自然而然了解词义的同时巩固了词语的发音及识记。这样不会让学生觉得重复读词的枯燥与乏味,工具性与人文性不露痕迹地融合在一起。
2、表演活动中识字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课堂上,如能根据词语表义,让学生动一动、演一演,效果也是不错的。比如在教学“立正、敬礼”的时候,让学生立正、敬礼,再读读词语,既调动了学生读词的兴趣,也把单纯的识字整合成了一个与词义、动作融为一体的“生命体”,给一个简单的词注入了流动的血液。
3、扩词游戏中识字 在教学“星期”一词时,由于“期”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成第一声,在读音上是需要学生注意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把多音字的字音拿出来让学生比较,结果很多时候都适得其反,反而混淆了孩子们对字音的认读。教学时不妨避开比较多音字读音的方法,在“期”字“开花”的扩词游戏中,在孩子们喊出的“假期”、“期限”中,我们看到,教学的目标已经达成,而且不知不觉中扩大了孩子的词汇量,把课堂的效率提高了一个层次。
4、唤起经验中识字
孩子们走进课堂开始新的学习,他们的脑子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经是一群有语言积累的学习主体。我们的识字教学就可以利用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调动他们识字的兴趣。在教学“万兽之王”一词时,让孩子们说说万兽之王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都说是森林中最厉害的动物,谁都要听他的话。于是老师就让他们带着一种自豪的语气来读这个词语,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通过读词表达着心中对万兽之王的崇敬。这时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就不再只是符号的记忆,而是表象的记忆,孩子们感受到识字是一段那么快乐的时光,他们充分享受着识字的乐趣,体验着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
5、具体情景中识字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包括阅读教学,要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的思想。一方面要在教学中突出这个重点,在教学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等方面予以保证,特别是在阅读课上要防止只抓课文的阅读、理解,蜻蜓点水式地处理识字、写字的情况出现。
6、在竞赛中识字
这是一种类似“智力竞赛”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根据儿童争强好胜、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的特点,有意引进竞争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好表扬”是小学生的重要心理特点,鼓励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随时注意学生心理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肯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它会有效地支持学生奋力向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增添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教学,特别是发挥有效表扬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以抢答记分或当场评分表扬等形式进行比赛,如“小兔跳高”、“小燕飞到优秀组”、“谁的红花多”等等。如将分插在各组的慢生定为该组“识字代表”,让他们开火车比赛读字卡,让他们为自己组争光,既帮助他们克服了学习困难,又帮助他们增强了学习信心;教学偏旁相同的生字“树”、“桥”、“棉”、“村”等,看谁识字的速度快,就评他为“识字小能手”;教学“眼、耳、鼻、脖、胸、手、腿、脚”等字时,先让学生比赛见字做动作,再让学生像接力赛跑一样,将字卡一边读一边贴到黑板上贴图旁相应的位置。最后评议哪组表现最棒,奖励小红花。
在激烈的竞争中,大家情绪高昂,学习生动,记得牢固。
7、使用电教法识字
电化教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它具有“形、声、光、色”等特色,是得天独厚的先进教学手段,能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单纯知识传授型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德智体美整体型的创新教学模式转化。特别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创新教育理念的树立,传统教育精华的积淀,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一节语文课让学生不仅能学会二、三十个生字,还能学会汉字输入,将认字、阅读、写作相融合,其容量之大,效果之佳,负担之轻,兴趣之浓,能力培养之快,这已成为多少教师多年来梦寐成真的事实。
计算机创设的多媒体情境使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难点、重点化解在声情并茂中。学生的学习也在毫无负担、压力的情况下顺利进行。同时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有效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并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据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其实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一般情况下,年龄较小学生的注意只能持续15分钟。要使这种资源得到发掘和扩展就必须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协作式学习;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发现式学习。
形象、直观的电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是符合学生的认识心理规律,有利于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也是“教育面向未来”的有效手段之一。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识字教学上的“创新”就是把枯燥无味、抽象、难于理解、难于认识的汉字,变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掌握汉字规律,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创新能力,保持孩子们强烈好奇心和旺盛求知欲的一种教学方法。
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唱好跳,思维活跃的年龄特征,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新因素,把快乐引进课堂,让孩子们通过积极参与,深切感受到有趣游戏的快乐,思维创新的快乐,互相帮助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快乐……
8、“顺口溜”识字
这种形象化的语言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形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轻松愉快中掌握生字。例如,学习“力”字,先板书“刀”字让学生读,再把“刀”的一撇写透变成“力”,并随口读出“‘刀’字出了头,‘力力力’”,让学生把顺口溜说
一、两遍。然后教师边作动作边问:“我把桌子推动了,用了什么?”“手。”“光有手,手上没一点力气能把桌子推动吗?”“不能。”“这就是‘力气’的‘力’。”最后启发学生组词造句。
另外,还可让学生任意选择课后词语中自己喜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进行口头或书面的创新表达,将选择的词语巧妙地组合在一段有意思的句段里,争造“五星句”,激起孩子们强烈的新奇感和创作欲望,既积累了识字量,又锻炼了表达能力。
10.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教学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篇十
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很值得关注。单一的作文教学偏离了学生作为作文主体的正轨,束缚了其生命的灵性。时代呼唤作文教学的创新!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观察想象,激发兴趣,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基础教育作文教学改革在翻新花样上做足了文章,但创新精神严重缺失是不争的事实。重“结果”不重“过程”,难以收到实效。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新的发现,有所创造。我的一些做法是:
1.想象作文
通过教学情境的层层设置,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如播放多媒体音乐课件,请学生谈自己听乐曲所想到的;出示一句诗,请学生想象画面、场景;设计想象擂台赛,如根据“心灵、梦”几个词语进行想象创作等。
2.活动作文
让学生学会观察。如片断训练:用150左右字描写同桌的肖像(可以写出其习惯表情),或者写某个老师上课的过程。15分钟后上交,由老师选读,请大家猜猜写的是谁。学生兴致高涨,边写边观察,非常认真。学生也为别人能从习作中猜出写作对象而欣喜不已。
二、表达真情,张扬个性,让学生做心灵的主人
好的文章是心灵之泉的自然流淌,而每一颗心灵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世界,所以个性是文章的灵魂,文章是心灵的放飞。创新作文就是要让学生表达真情,张扬个性,做自己的主人。我的一些做法是:
1.特色语言,表达真情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作文也如此,“言之无物,行而不远”(孔子)。独具特色的语言要求在准确、简洁、流畅、鲜明、生动、形象的前提下提炼个性化的语言,形成个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如果一个学生能用“烧焦的豆腐皮”来形容妈妈饱经沧桑的脸,那么他对妈妈的情感一定是很深很真挚的。
2.独树一帜,张扬个性
让学生说其想说,写其想写。曾经有一堂作文课,大部分学生都说没有灵感,大部分老师的做法是置之不理,能写也要写,不能写也要写,还美其名曰:“好作文就是逼出来的。”丢个作文题目给学生,逼迫学生写作文的做法是极不负责的。为此,我做了大胆的决定,让学生随心的流淌去写作文,就写此刻你想什么。后来有个学生写了所有最后一节课学生的心理状态,从上课铃声响开始写起,写了他听课的一系列心理状态:肚子饥饿的状态、老师喋喋不休找不到重点的状态、同学们左顾右盼、窃窃私语的状态。一直写到下课铃声响起后大家争先恐后奔向食堂的状态。那节课,是这个学生,也是全班学生写作最积极最投入的一次。写作,就应该适时引导,让学生说其想说,写其所想。
三、千篇不一律,千人寻独面,让作文教学真正走向创新 1.创新的思维——从想象到求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今后的作文教材建设中,要更新观念,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要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反对套话、空话、假话;要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与做人密切相关;要使教师认识到,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也是“立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2.创新的具体环节——龙眼、凤头、豹尾
龙眼:即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就像龙的眼睛,眼睛有神,龙会飞,标题有神文添彩。拟好标题的要求是简洁、新颖、生动、切合文意,能使人一看到标题就有读文欲。
凤头:即文章的开头。文章的开头就像凤的头,凤头美好招人看,文头亮丽引人读。文章的开头要简洁,入题要快,语言要有文采,能使人一看开头就有想往下读的欲望。可引用诗词歌词开头。也可以设置悬念开头。还可以利用排比、写景状物开头等。
豹尾:即文章的结尾。文章的结尾应像老虎的尾巴那样,结实、有力。可采用卒章显志法,即末尾点明文章的中心。也可用抒情议论句直接点名主旨来结尾。还可以同写开头一样采用排比增强气势、与前文相呼应等方法来结尾。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教学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课外阅读伴随学生成长_人教版新课标10-12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能力培养-人教版新课标10-15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改革-人教版新课标10-23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小学语文电教论文07-19
人教新课标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试卷第29课 掌声试题及答案09-26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语文期末试卷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