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激发领导干部担当作为内生动力

2024-07-31

2、激发领导干部担当作为内生动力

1.2、激发领导干部担当作为内生动力 篇一

激发农村群众内生动力的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XX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XXX户XXX人。XXX至XXX年,共减少贫困人口XXX户XXX人,贫困村出列XXX个,贫困发生率XXX%。

脱贫攻坚虽然经历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贫困农户脱贫内生动力不足仍然是全县脱贫攻坚的短板。全县贫困人口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共有XXX户XXX人,占总贫困人口的XXX%,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部分贫困户身体素质差、文化水平低、信息来源较少,缺乏发展思路;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技术含量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三是受市场因素影响,随着物价的波动,部分农产品价格受挫,农户劳动所得不多,严重挫伤了劳动积极性;四是仍有不少贫困户或“安”于贫困,或依赖他人,形成缺乏志气的懒鬼、赌鬼、酒鬼,陷入“因穷而懒,因懒而穷”的恶性循环,存在“要穷穷到底,政府来兜底”、“靠着墙根

穷来说,贫困户精神贫穷更可怕,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要加强宣传引导,着力推动贫困户转变思维方式,破除陈旧的思想观念,引导贫困户树立谋发展、想发展的信心和信念,激发自身发展动力。一是持续推进脱贫攻坚“讲习所”的作用,注重讲、习并进,激发贫困户自主脱贫斗志,充分发挥宣传动员作用,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交流谈心、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了解贫困群众的思想,帮助其克服消极的思想情绪和“等、靠、要”的惰性心理,积极鼓励其树立脱贫致富的勇气、勤劳实干的精神、人穷志不穷的理念,不断增强其信心,树立自信,引导贫困户自力更生,勤劳致富,调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和积极性。二是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村规民约的完善,大力倡导村风文明,加强道德教育,传播道德能量,遏制不良风气,让道德精神成为激励贫困群众自立自强、自信自坚、脱贫致富的强大动力。三是抓典型示范。在脱贫攻坚中,先进典型是最鲜活的教材、最直观的导向,除了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外,深入挖掘脱贫攻坚中出现的典型人物,总结提炼工作特色和经验做法,开展向先进群体学习活动,树立榜样,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大力营造想脱贫、思脱贫、谋脱贫的氛围。深入开展有关主题教育,激发群众的主体意识,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变“伸手要”为“动手干”,并通过这种示范和带动作用,让贫困群众能够学有目标、赶有方向,积极补足贫困户“精神短板”,让群众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来。

既要注重“引进来”现身说法,也要组织贫困群众“走出去”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眼界;既要授人以鱼,有的放矢加强致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也要授人以渔,让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实践中长见识、长本领,以提高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真正发挥培训立竿见影的功效。三是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大力培养、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尤其要加大村干部队伍建设力度,充分发挥领头羊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积极构建“大扶贫”格局,鼓励更多社会群体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引导更多专业技术人才向贫困地区倾斜。

四、抓就业引导

一是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如安排护寨、护路、护林员、村寨保洁员等岗位,统筹辖区内建设工程、矿区、企业等在用工上优先安排贫困劳动力,既确保了贫困户的稳定收入来源,又激发了他们干事创业的动力。二是加大贫困户创办微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向有创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创业扶持。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企业入驻,引导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务工。

五、抓群众主动性

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心热起来、手动起来,是脱贫攻坚工作成败的关键。当前,还有很大一部分贫困户认为扶贫工作是乡村干部、帮扶干部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有的甚至认为自己脱不了贫,干部就交不了差,这些充分体现了贫困群众主人翁的 等因素,导致部分农产品出现滞销、“丰产不丰收”的现象,严重戳伤了农户对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若要从根本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一是要求农户和产业规划者必须彻底转变观念,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把销售置于生产之前,先找着市场,再考虑投产;二是积极引导农户加入合作社,大家抱团发展,通过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依靠共同的品牌优势,建设稳固的直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三是加快冷链物流的建设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培育,延长这些鲜活农产品的上市时间,有效缓解“难卖”“烂市”的情况。

七、抓基础设施建设

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生产性基础设施落后,导致贫困户畏难,认为条件太差,自己难以战胜和克服困难。补足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改善贫困地区水、电、路、讯等区域性的基础设施条件,大力支持村组道路、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造、人居环境整治、医疗卫生、教育基础设施等领域,让贫困群众拥有直接的获得感,激发致富动力,为产业发展、持续脱贫提供必要条件。

上一篇:教师资格证申请人教育实习鉴定表内容下一篇:沪教版初三物理浮力专项练习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