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全册

2024-12-14

高一数学全册(精选8篇)

1.高一数学全册 篇一

高中音乐全一册常识总结60条

高中音乐(全一册)常识考试复习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2.《国际歌》的词作者是欧仁·鲍狄埃(法),曲作者是比尔·狄盖特(法)。3.《我的祖国》是影片《上甘岭》的插曲,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4.《翻身的日子》是一首民乐合奏曲,由朱践耳作曲。

5.《要做共产主义接班人》是一首优秀的儿童歌曲,由喻成功、余远荣作词作曲。

6.音乐语言的基本要素有节奏、节拍、旋律、音色、力度、速度、和声、复调等,其中以节奏、旋律、和声三要素最为重要。

7.《澧水船夫号子》是湖南民歌,《放马山歌》是云南民歌,《脚夫调》是陕西民歌,《茉莉花》是江苏民歌,《沂蒙山小调》是山东民歌,《交城山》是山西民歌,《军民大生产》是陇东民歌,《小河淌水》是云南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是四川民歌。

8.中国民歌的主要形式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

9.《红星歌》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主题歌,是一首童声合唱曲,由邬大为、魏宝贵作词,傅庚辰作曲。

10.《早晨》是一首笛子独奏曲,由赵松庭作曲。《瑶族舞曲》是一首根据瑶族民歌改编而成的民族器乐曲,由铁山、茅源作曲。11.《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性古曲,全曲共分为十段: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云深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濑、欵乃归舟和尾声。

12.欣赏音乐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以音响的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欣赏音乐一般可分为知觉的欣赏、情感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三个层次。

13.刘天华是江苏江阴人,我国优秀的民族作曲家、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主要代表作有《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光明行》等二胡独奏曲。

14.常见的民族乐器有笛子、二胡、板胡、筝、唢呐、扬琴、柳琴、三弦、琵琶等。其中竹笛一般分为曲笛和梆笛两大类。

15.民族乐队常见的编制形式有民族管弦乐队、丝竹乐队、吹打乐队、芦笙乐队等,其中以民族管弦乐队最常见。民族管弦乐队又分为管乐器组、弓弦乐器组、拨弦乐器组和打击乐器组四个部分。

16.聂耳,云南玉溪人,原名聂守信,是我国著名的人民音乐家。主要代表作有歌曲《卖报歌》《大路歌》《毕业哥》《义勇军进行曲》及民乐合奏曲《金蛇狂舞》。

17.《铁蹄下的歌女》是聂耳为影片《风云儿女》所写的插曲。

18.贺绿汀,湖南邵东人,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主要代表作有歌曲《游击队歌》《嘉陵江上》、管弦乐曲《晚会》《森吉德马》、钢琴曲《牧童短笛》。

19.声乐的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重唱、对唱、合歌、轮唱等。声乐曲的体裁形式有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讽刺歌曲、诙谐歌曲、摇篮曲等。

20.器乐的表演形式有独奏、齐奏、重奏、对唱、合奏等。器乐曲的体裁形式有交响曲、组曲、协奏曲、序曲、室内乐、前奏曲、进行曲、幻想曲、奏鸣曲、回旋曲、变奏曲等。

21.《拉网小调》是日本民歌,《桔梗谣》是朝鲜民歌,《梭罗河》是印度尼西亚民歌,《小杜鹃》是波兰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是俄罗斯民歌,《红河谷》是加拿大民歌,《桑塔·露琪亚》是意大利民歌,《克里门泰因》是美国民歌。22.《雨打芭蕉》是一首由筝、高胡、扬琴三重奏的民间乐曲。

23.郑律成,朝鲜人,作曲家,主要代表作有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延安颂》、歌剧《望夫云》等。

24.贝多芬,德国人,世界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代表作有交响曲9部,其中第三交响曲称为《英雄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称为《命运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称为《田园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称为《合唱交响曲》。另有钢琴协奏曲5部、钢琴奏鸣曲32首、小提琴奏鸣曲10首、弦乐四重奏16首、管弦乐曲《埃格蒙特》及大量的声乐曲等。

25.《欢乐颂》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主题合唱歌曲,《献给爱丽丝》是贝多芬的特性钢琴曲。

26.舒柏特,奥地利作曲家,被世人誉为“歌曲之王”。主要代表作有歌曲《魔王》《野玫瑰》《鳟鱼》、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交响曲《b小调(未完成)交响曲》、钢琴曲《军队进行曲》、钢琴五重奏《鳟鱼》等。27.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被誉为“天才音乐家”,主要代表作有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交响曲《bE大调交响曲》《g小调交响曲》及钢琴曲《土耳其进行曲》等大量作品。28.《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代表作,他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29.德沃夏克,捷克作曲家,主要作品有《e小调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狂欢节序曲》和歌剧《水仙女》等。

30.柴可夫斯基,俄国作曲家,主要代表作有歌剧《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b小调(悲怆)交响曲》及《b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B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意大利随想曲》等。

31.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诗歌)、舞台美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欧洲歌剧是最早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它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及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及说白等艺术形式所组成。欧洲歌剧的典型代表秦有《卡门》(比才作曲)《茶花女》(威尔第作曲《伊凡·苏萨宁》(格林卡作曲)等。中国歌剧的典型代表作有《白毛女》《刘胡兰》《洪湖赤卫队》《江姐》等。32.舞剧是一种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法,综合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形式,表现特定的人物和戏剧情节的舞台表演艺术。欧洲称为芭蕾舞剧。古典芭蕾舞剧的代表作有柴可夫斯基的三部名作(见30举例),中国芭蕾舞剧的代表作是《红色娘子军》。

33.外国管弦乐队共分为木管组、铜管组、弦乐组和打击乐组四个部分。常用的乐器有:木管组——长笛、单簧管、双簧管、英国管、大管等,铜管组——小号、圆号、长号、大号等,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34.戏曲是我国的传统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表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性艺术。

35.京剧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僵性剧种。现代京剧的代表剧有《智取威虎山》《红灯记》。36.花鼓戏是湖南省的地方戏,代表戏有《刘海砍樵》《打铜锣》《补锅》等。37.黄梅戏是安徽省的地方戏,代表戏有《天仙配》《女附马》等。38.华彦钧,我国民间音乐家,又名阿炳,江苏无锡人。代表作有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等。

39.冼星海,广东番禺人,我国著名的人民音乐家。代表作有歌曲《黄河大合唱》《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游击军》等500多首、交响曲《民族解放》和《神圣之战》、交响组曲《满江红》等。

40.黄自,我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代表作有歌曲《抗敌歌》《旗正飘飘》《玫瑰三愿》、清唱剧《长恨歌》等。

41.马可,江苏徐州人,我国作曲家、音乐学家,主要代表作有歌曲《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管弦乐《陕北组曲》等。

42.张肖虎,江苏人,我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主要代表作有交响诗《苏武》、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

43.大合唱是大型多乐章的声乐套曲,包括独唱、重唱、对唱、齐唱等形式。组歌是由许多歌曲组成的一种声乐套曲形式。

44.《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的代表作,共分八个乐章,其中最著名的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水谣》《河边对口唱》《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45.《长征组歌》由肖华作词,晨耕、生茂、唐珂、遇秋作曲,主要歌曲有《告别》《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报喜》等。46.《祖国颂》是乔羽作词、刘炽作曲的四部合唱曲。

47.《这一仗打得真漂亮》《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是歌剧《洪湖赤卫队》的选曲。

48.《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影片《铁道游击队》的插曲,由吕其明作曲。49.《在希望的田野上》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施光南作曲的歌曲。

50.《红梅赞》是歌剧《江姐》的主题歌,《扎红头绳》是歌剧《白毛女》的选段。

51.《歌唱祖国》由王莘作词作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由火星作词作曲,《牧马之歌》由石夫作词作曲。

52.《春节序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李焕之创作的一首管弦乐合奏曲。53.《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何占豪、陈钢创作的一首具有民族风格的小提琴协奏曲。54.《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是我国著名钢琴家周广仁根据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改编的一首叙事性钢琴曲。

55.交响诗《嘎达梅林》是辛沪光创作的一首具有民族风格的交响性作品。56.我国的曲艺音乐品种相当丰富,一般可分为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琴书五大类。

57.肖邦是波兰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代表作有《军队波兰舞曲》《英雄波兰舞曲》《革命练习曲》等。58.《我的太阳》是世界著名的抒情歌曲,由意大利的卡普罗作词、卡普阿作曲。59.《跳蚤之歌》由德国大诗人歌德作词,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作曲。60.交响素描《大海》是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名作。

2.高一数学全册 篇二

一、调整心态,做好心理准备

态度决定一切。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因为凡事都怕“认真”二字,做一件事情,如果之前做好心理准备再配以踏踏实实的过程,那么就有很大的把握做好。

初三学生面对升学压力,学习抓得比较紧而且也比较刻苦,通过升学考试跨入高中,特别是进入重点高中,他们心里满怀喜悦和自豪。一方面,不少学生在入学前就有种放松的思想,他们往往认为初中数学能学好,就说明自己的学习方法有一套,高中依然能学好,不需要去想高中数学怎样学。另一方面,进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大都在初中是“佼佼者”,曾经一度是老师关注的对象,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称赞,他们是在充满自豪感和优越感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一直自我感觉良好。当他们面临新的学习任务而不能得心应手且又得不到老师的及时呵护时,自信心备受打击,自卑感增强,从而总是怀念过去,沉浸在回忆中,以致于影响学习,感觉高一数学难学。

进入高中,就是进入到一个知识领域更深、学习更紧张、竞争更激烈、能力要求更高的氛围中,这就需要提前调整好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高中数学语言比较抽象,知识的系统逻辑性比较强,知识内容又剧增,对数学解题思维方法要求理性大于感性。针对这些特点,高中数学对学生的要求就更高,它重在培养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进入高中的大部分学生都曾经是优秀的,他们来到这“高手云集”的学习环境中,得不到老师的“偏爱”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没有很好的心态,则势必会感到“失宠”“冷落”。所以,高一新生对高中数学有大致的了解并做好心理准备是很有必要的,做好了心理准备就不会对高一数学的学习有所懈怠。

二、过程与方法决定成败

1. 发挥预习在学习中的作用

进入高中阶段,数学教学内容有所加深、课堂容量也有所增加,再加上学校安排的数学课时减少,必然会造成教学进度加快,课堂上学生消化理解的时间更少。所以,若想在课堂上紧跟老师的思维,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课前认真预习了,就有助于了解这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且对这一节的知识会有个整体的把握。当上课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他的目标就非常明确,在听到他预习中不懂或没理解透的地方,精力相当集中。当然,在预习中已懂的在课堂上也应该认真听讲,要进一步地搞清楚知识“为何而来”“从何而来”“作何而用”,认真听讲的同时适当地记录必要的笔记提高听课效率。

2. 课堂重视听讲

现在的数学教材在语言表述上浅显易懂,而且课后练习和习题难度都较小,稍有语文功底的学生都能读懂并且做好课本上的习题。但是如果不认真听老师讲解,就只能理解得很肤浅,就会出现很多学生所谓的“书能看懂、书上题会做、一考试就考不好”的普遍现象。这是因为学生理解的只是表面上意思,而且他也分辨不出哪个知识点是需要理解的或是需要掌握的或是需要灵活运用的。当然他更不能进一步地挖掘出深层次的内涵,不可能总结出知识的脉络,不可能总结出知识点的应用之处,以及如何去运用,等等。比如,在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函数概念中,不通过老师讲解强调,学生很难抓住函数概念表述中判断函数的三个关键点,即:(1) A、B必须是非空数集;(2) A中任何一个数x; (3) B中都存在唯一确定的数f (x)与之对应。理解了这些后,对于判断是否是函数的问题就可以从这三方面着手。

接受新知识、培养数学能力的主要战场是在课堂上,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配合,注意知识的来龙去脉,注重知识的应用,领会老师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并留心老师的解题步骤。由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强,每节课都必须注意听讲,稍不留意或思想开小差可能就会有一个知识点不会,影响到后续知识的学习。另外,只学教材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老师会在适当的地方抽象概括或引申出一些较为重要的结论性东西或一般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这就需要学生及时地将老师补充的内容适当地记下来,但是,学生千万不要全抄,以免影响听课。

3. 课后及时总结和巩固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允许有充足的消化时间,这就需要学生课后及时整理笔记,及时回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认真独立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课外相关的习题,勤于思考,注重解题方法的选取与运用,对于有些题目一时思路不清难以解出,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它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并回忆老师的解题思路,如若自己实在无法解决就及时地问同学或老师,要做到不留疑点,不然的话,就成了“会的永远会,不会的永远不会”。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必须的,刚开始从书本上的基础题入手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后,再配以课外习题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不需要题海战术,做一定量的题之后要善于将题型归类并总结一般的解题规律。如此,在考试中才会得心应手。

高中数学学习是一次大的挑战。学生应事先做好心理准备、端正态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以上几点,并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就能学好数学。

摘要:新课改后的每年高一新学期伊始, “数学难”就成为很多学生或家长的热门话题。本文先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然后给出应对措施, 即:学好高一数学首先要调整心态, 做好心理准备;其次, 过程与方法决定成败。

关键词:高一数学,学习方法,态度,过程与方法

参考文献

[1]严士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1)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P26.

[2]周丽.学周刊.C2010年第5期.龙源期刊.

3.高一学生怎样学好数学 篇三

关键词:高一学生;数学;调整心态;课堂效益

数学这门基础学科,自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学生对它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每个人并不一定是成功者。尤其一部分学生升入高中后,随着知识的难度、广度、深度的提高,学习能力的差异,出现了成绩的分化。有一部分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困惑:“我在初中数学是尖子生,120分的题我总考100多分,为什么到了高中我成了落后生,数学成绩总是不及格?”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对高一学生来讲,新环境、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因为离高考毕竟还有三年时间,入学后无紧迫感,思想上放松。

2.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内容多、进度快、题目难,各种信息量较大,加上不能及时有效地复习,前学后忘,慢慢就会跟不上班,甚至越落越远。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实是有些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如映射、集合、函数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

3.学习方式、习惯的不适应,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性。

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高一学生的学习的质量。那么怎样才能学好高中数学呢?

1.调整心态,加快学习节奏。很多高一学生把初中特定环境下所具有的荣誉感与成功感带到高中,但是因新环境、新教材等各方面的不适应,成绩会出现暂时的不理想,这就要有敢于面对挫折,冷静分析问题,找出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办法。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还是可以赶上去的。如果任其发展,不思改进,不努力,缺乏毅力与信心,成绩会越来越差,能力得不到发展,形成恶性循环。另外,有的学生产生现在不行不要紧,等到“高三”再突击也不晚,高中不同于初中的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尤其函数知识贯穿于高中数学的始终,函数思想更是解决许多问题的利器,学好函数对整个高中都很重要,即使是高一也不能有任何放松,在高一一开始就要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

2.加强45分钟课堂效益。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外延,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同样上一节课,有的学生就能独立地很好地完成课后习题,有的学生却是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面对作业无从下手。有的同学甚至自己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因此学生要学会听课。课堂上,听是主要的,听能使注意力集中,把老师讲的关键性部分听懂、听会,听的时候注意思考、分析问题,紧跟老师的思路,甚至要走到老师的前面,还要把老师补充的内容适当地记下来,光听不记,或光记不听必然顾此失彼,课堂效益低下,因此应适当地笔记,领会课上老师的主要精神与意图,课后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的联系,课后尽可能再选择一些相关问题来练习,以便做到触类旁通。

3.改进学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不要把初中的依赖心理带到高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要把所有问题都留在课堂上解决,高中课容量大,一些简单问题可能会一带而过,不会面面俱到,并且一个人的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也不可能把内容一字不落地记住,所以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的一般步骤包括: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简单概括为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每一个环节都有较深刻的内容,带有较强的目的性、针对性,要落实到位。

4.体验成功,发展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习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的。如听懂一节课,掌握一种数学方法,解出一道数学难题,测验得到好成绩,平时老师对自己的鼓励与赞赏等,都能使自己从这些“成功”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更高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平时学习中,要多体会、多总结,不断从成功(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绩)中获得愉悦,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兴趣。另外,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要多与任课老师沟通,构造一个融洽的师生关系,因为学生毕竟还是孩子,对哪个老师有好感,就会愿意上哪个老师的课,无形之中会有一个显著提高。

4.高一数学全册 篇四

加入日期:2004-3-2 点击次数: 130

Unit 1 Good Friends

I.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topic: 1>talk about friends and friendship

2>discuss problems occuring in a friendship and suggest solutions

3>write an e-mail to find an e-pal

2.function: 1>likes and dislikes

2>making apologies

3.vocabulary: honest;brave;loyal;wise;hansome;smart;argue;classical;

fond;match;mirror;fry;gun;hammer;saw;rope;movie;cast;

deserted;hunt;share;sorrow;feeling;airplane;lie(n.);

speech;adventure;notebook;error

be fond of;hunt for;in order to;care about;such as;drop ab a line

4.grammar: direct and indirect speech

1>statements

2>questions

II.Key points

1.listening and speaking

1>Learn to make apologies.

make apologies

[用法]道歉

[注意]因某事向某人道歉 make an apology(or apologies) to sb for sth

[联想]apologize vi. 道歉;认错,赔不是(+to/for)

[举例]I owe you an apology for my rudeness last night.

昨天晚上我太粗暴,应该向你道歉。

He apologized to her for not going to her party.

他因为没有出席她举行的宴会而向她表示歉意。

2>What qualities should a good friend have?

quality

[用法]n.1. 质量[U] 2. 特性[C] 3. 品质

[举例]Quality often matters more than quantity.

质量往往比数量更重要。

3>What are they arguing about?

argue

[用法]vi.1. 争论,辩论;争吵(+with/over/about) 2. 提出理由(+for/against)

vt.1. 辩论;议论 2. 主张,认为[+that]

[举例]I m not going to argue with you tonight.

我今晚不想与你争辩。

He argued against the plan.

他据理反对这个计划。

4>I don t enjoy singsing,nor do I like computers.

nor

[用法]conj. 1. (用在neither之后)也不 2. (用在not,no,never之后)也不 3. (用在句首,句子须倒装)也不

[举例]I have never spoken nor written to her.

我跟她从来没说过话,也没写过信。

You do not like him, nor do I.

你不喜欢他,我也不喜欢。

5>I hate hiking and I m not into classical music.

be into

[用法]【口】对...(极)有兴趣,热衷于,入迷

[举例]She s really into pop music.

她很迷流行音乐。

He is very deep into computers.

他对电脑兴趣很浓。

6>I m fond of singing.

be fond of

[用法]喜欢...;爱好...

[举例]Tom is fond of music.

汤姆喜爱音乐。

She is very fond of ballet.

她很喜欢芭蕾。

7>I surf the Internet all the time.

surf the Internet

[用法]上网(冲浪)

[联想]上网的其他说法:go on the Internet;

8>Rock music is OK,and so is skiing.

so is skiing

[用法](so后用倒装结构)也如此,也一样

[举例]I was tired, and so were the others.

我累了,其他人也一样。

I like dancing; so does my sister.

我喜欢跳舞,我姐姐也喜欢。

[注意](so置于句首,后面不倒装)确是如此,正是那样

2.reading

1>Imagine you are alone on an island.You have to survive without friends..

alone

[用法]a. 单独的,独自的 ad. 单独地

[举例]She watches TV when she is alone.

独自一人时,她便看电视。

For years Mary lived alone in New York.

玛丽孤身一人在纽约生活了好几年。

[联想]lonely

[用法]a.1. 孤独的,孤寂的 2. 偏僻的,人迹罕至的

survive

[用法]vt. 在...之后仍然生存,从...中逃生 vi. 活下来,幸存;

[举例]Only two passengers survived the air-crash.

这次飞机失事只有两名乘客幸免于死。

Few survived after the flood.

洪水后极少有人生还。

2>Tom Hanks plays a man named Chuck Noland

play

[用法]扮演(角色) (此处意同act)

[举例]I am to play Juliet.

我将演朱丽叶。

3>Chuck is a businessman who is always so busy that he has little time for his friends.

so...that...

[用法]如此...以至于...,that在此引导结果状语从句(有时可能省略)

[注意]1.这里的so后接形容词或副词或形容词加冠词加名次,另有固定搭配so few/many/much/little/等.

2.so加形容词或副词置于句首引起倒装

4>He is a successful manager that sends mail all over the world.

successful

[用法]a. 成功的

[联想]相关词形succeed/successfully/success

that

[用法]关系代词,引导定语从句,指代先行词(人或物),在从句中做主语或宾语或标语

[注意]定语从句将在后面的单元正式学习,相关句型在近几个单元里会多次出现,请留意.

5>Chuck is survive the crash and lands on a deserted island.

crash

[用法]vi.1. (发出猛烈声音地)碰撞,坠落 2. (飞机等)坠毁,撞坏 3.【电脑】死机

n.[C] 相撞(事故);(飞机的)坠毁,迫降

[举例]The motorcycle crashed into the fence.

摩托车猛地撞在围栏上。

An airliner crashed west of Denver last night.

昨夜一架客机在丹佛西边坠毁。

desert

[用法]n. 沙漠;荒野

a.1. 沙漠的 2. 荒芜的;无人居住的

vt. 抛弃;遗弃;离弃

[举例]All his friends have deserted him!

他所有的朋友都抛弃了他!

Nobody likes to live in that desert region.

没有人喜欢生活在那个沙漠地区。

6>He has to learn to collect water,hunt for food,and make fire.

hunt

[用法]vt.1. 追猎,猎取 2.搜索;寻找 3. 追捕

vi.1. 打猎 2. 搜寻(+for/after)

[举例]November is a good time to hunt deer.

十一月正是猎鹿的好时节。

I m hunting a job.

我在找工作。

7>In order to survive ,Chuck develops a friendship with an unusual friend.

in order to

[用法]为了...

[举例]We started early in order to arrive before dark.

为了在天黑前到达,我们很早就动身了

[联想]1.so as to...,和in order to...同义,但前者一般不用于句首

2.否定式在to前加not

3.相应的目的状语从句由so that...或in order that...引导.

8>He talks to him and treats him as a friend.

treat

[用法](此处)vt. 对待;看待,把...看作[O][(+as/like)]

[举例]Do not treat this serious matter as a joke.

不要把这件严肃的事情当作笑料。

She treated me all right.

她对我还不错。

9>Chucks learns that we need friends to share happiness and sorrow,and it is important to have someone to care about.

share

[用法]vt.1. 均分;分配(+out/among/between) 2. 分享;分担;共同使用(+with/among/between)

vi.分享;分担[(+in)]

[举例]He shared with his friends in distress.

他和朋友共患难。

We shared in his joy.

我们分享了他的喜悦。

care about

[用法]关心;担心;在乎,介意

[联想]care for,除具有care about的意思外还可表示“对...感兴趣”,“喜欢”之意.

[说明]对这两个短语,很多词典解释不一,界限比较模糊.

10>When he makes friends with Wilson,he understands that friendship is about feelings.

makes friends with

[用法]和...交朋友

[联想]make enemies with 与...为敌

11>Most of our friends are human beings.

human

[用法]a.1. 人的;人类的 n. 人[pl.humans]; human being 人;人类

[举例]This meat is not fit for human consumption.

这种肉不适合人食用。

It s only human nature to want a comfortable life.

人的本性就是要过舒服的生活。

Wolves will not usually attack humans.

狼通常不会袭击人。

12>The lesson we can learn from Chuck and all the others who have unusual friends is that friends are teachers.

[讲解]本句包含三个从句:

we can learn from Chuck为定语从句,修饰the lesson,关系代词that或which在从句中做宾语,可以省略.

who have unusual friends为定语从句,修饰all the others,关系代词做主语不可省略.

that friends are teachers,此为that引导的表语从句,其构成和大家比较熟悉的宾语从句基本相似.

13>My friend is honest.He never tells lies.

tell lies

[用法]撒谎,为固定搭配

[比较]tell/say/speak/talk,其用法各有侧重,也有各自的一些搭配,学习重要注意区分和积累.

高一第一单元Good friends要点综述

加入日期:2004-3-2 点击次数: 131

3.integrating skills

1>I like to have fun.If you re interested in being friends,drop me a line.

fun

[用法]n.[U]1. 娱乐,乐趣 2. 玩笑,嬉戏 3. 有趣的人(或事物)

[举例]What fun we had!

我们玩得多开心!

His uncle is fond of fun.

他的叔父喜欢开玩笑。

Mr. Smith is great fun.

史密斯先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drop me a line

[用法]给某人写短信

[联想]drop in/by

[举例]Would you drop by when you are in town?

I d like to drop in and see you sometime next week.

我想在下周什么时候顺便来看看你。

2>An e-mail is less formal than a letter,but there are still a few things to keep in mind.

keep...in mind

[用法]记住

[举例]Keep in mind that you ll have to practice economy.

记住要厉行节约。

These are the very duties we should keep in mind.

这些责任正是我们要记在心上的.

4.workbook

1>My telepone wasn t working.

work

[用法]vi.1. 工作(+at/on) 2. (机器等)运转,活动 3. 起作用;行得通

[举例]She works in a restaurant.

她在一家饭店工作。

The machine won t work.

机器不转了。

Your suggestion works well.

你的建议很有效。

2>My bike had a flat tire but I had no time to fix it.

flat

[用法]a.1.平的,平坦的 2.(轮胎)泄了气的 ad.平直地,仰卧地

[举例]Of course, no one now believes that the earth is flat.

当然如今无人相信地球是平的。

Our car had a flat tire.

我们那辆汽车有一只轮胎漏了气。

Lie down flat and breathe deeply.

平躺下,作深呼吸。

fix

[用法]vt.1. 使固定;牢记 2. 确定;决定[(+up)][+wh-][+to-v] 3. 修理;整理;

[举例]Her image was fixed in his mind.

她的形象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

[搭配]fix one s eyes/attention upon...注意力集中在...

3>When I arrived at school,I ran into my friend Jonna.

ran into

[用法]1. 撞到 2. 偶遇

[举例]The bus got out of control and ran into a wall.

公共汽车失去控制,撞上了墙。

I ran into an old girlfriend yesterday. It brought back memories.

昨天我无意中遇见旧时女友,唤起一些昔时的记忆。

4>They told me they were proud of me.

proud

[用法]a.1. 骄傲的,有自尊心的 2. 傲慢的,自负的 3. 自豪的,得意的(+of)/+to-v/+(that)

[举例]He s too proud to speak to poor people like us.

他太骄傲了,从不与我们这样的穷人说话。

5>Sometimes we have to skip classes to keep an eye on the restaurant.

skip

[用法]此处为vt. skip classes意为逃课,逃学

keep an eye on

[用法] 照看;注意

[举例]Would you keep an eye on my baby for a while?

请你照看一下我的婴儿好吗?

6>When Sarah was in the third grade,some of the other students were making fun of her.

make fun of

[用法]取笑某人

[联想]laugh at...,基本同义

7>She helped Sarah overcome her shyness.

overcome

[用法]vt.战胜;克服

[举例]The learner of a second language has many obstacles to overcome.

第二语言学习者有许多障碍要克服。

8>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y have never met each other,Michel and Xiaoli are best friends.

Despite

[用法]prep.不管,尽管;意同in spite of

[举例]He went to work despite his illness.

尽管生病,他还是去工作。

Despite advanced years, she is learning to drive.

尽管年事已高,她还在学开车。

that they have never met each other

[讲解]此为同位语从句,表示fact的内容.模样酷似定语从句,试着比较一下?

9>Xiao Li is also curious about life in France.

curious

[用法]a.1. 好奇的,渴望知道的;(+as to/about)/+to-v/+wh-

2. 奇怪的;稀奇古怪的,难以理解的

[举例]The boy was curious about everything he saw.

那男孩对所见的一切都感到好奇。

I heard a curious noise last night.

昨晚我听见一个奇怪的响声。

10>We go to different schools,but we always get together after school to talk and have fun.

get together

[用法]聚集;聚会

[举例]When can we get together?

我们何时相聚?

高一第二单元English around the world要点综述

加入日期:2004-3-4 点击次数: 228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I.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Topics

1>.interview the headmaster and other teacher about the school rules

and the ways to learn all the subjects

2>.make a world map of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3>.collect words different in spelling,pronunciation,or meaning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to make a list

2.Function: language difficulties in communication

Can you spell that?

Could you repeat that,please?

What do you mean by...?

Could you speak a bit slowly,please?

Sorry,I didn t follow you.

I beg your pardon?

How do you say...in English?

How do you pronounce...?

What does...mean?

Can you say that in a different way?

3.Vocabulary

bathroom;towel;closet;pronounce;broad;repeat;majority;native;total;tongue;

equal;government;situation;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trade;tourism;global;

communicate;communication;exchange;service;signal;movement;commander;tidy;

stand;independent;fall;expression;typhoon;publish;southern;president;European;

hhowl;cookbook;compare;replace

make oneself at home;in total;except for;stay up;come about;end up with;

bring in;a great many;at the same time

4.Grammar direct and indirect speech:imperative(requests and demands)

II.Key points

1.listening and speaking

1>Write a passage comparing American and British English.

compare

[用法]vt.1. 和...比较,对照(+with/to) 2. 比喻为,把...比作(+to)

[举例]Compared with him, I am a bungler.

与他相比,我只能算是一个笨拙的人。

2>What is it that Joe can t find in the bathroom?

[解析]本句为特殊疑问词开头的强调句型.强调句型的基本构成如下:

It + is(was) + 被强调部分 + that(who) + 句子剩余部分.

[举例]It was in the street that I found the purse.

It is I who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incident.

Why was it that you used to skip classes?

3>Oh,there you are.

there you are

[用法]行了.好了.这是一句表示一种事情告一段落或有了最终结果的用语.

还可以表示“瞧!”“对吧(果然如此)!”等语气.

[举例]There you are!Then let s have some coffee.

好了,那我们来点咖啡吧.

There you are!I knew we should find iot at last.

对吧!我就知道我们一定能找到的.

4>You must be very tired.

[用法]这是一种推测,表示“一准是”,“一定是”

[注意]否定式为can t be

5>We flew all the way direct from Seattle to London.

all the way

[用法]从远道;一路上

[举例]He was so happy that he sang all the way home.

6>You don t need to ask,just make yourself at home.

need

[用法]n. 需要;要求(+of/for)/+to-v

vt. 需要,有...必要

v.aux. (多用于疑问句和否定句)需要,必须

[举例]We have no need to be afraid of them.

我们不必怕他们。

The garden needs watering.

花园该浇水了。(说明:该用法相当于need to be done)

7>Is there anything that isn t clear to you?

[解释]本句中包含定语从句的一种特别情况,即当先行词为不定代词时,关系代词最好使用that.

8>Make up another dialogue for three students and act it out in class.

Make up

[用法]1. 补足 2. 编造 3. 组成

[举例]The whole story is made up.

整个故事完全是虚构出来的。

The medical team was made up of twelve doctors.

医疗队由十二名医生组成。

act ... out

[用法]1. 把...表演出来 2. 把...付诸行动

[举例]We roared when Mary acted out the episode.

当玛丽绘声绘色地描述那件事时,我们哄然大笑起来。

They are determined to act out their ideal.

她们决心把自己的理想变成行动。

9>What do you mean by...?

[解释]本句意为“你说(做)...什么意思?”这里的介词需要注意.

2.reading

1>There are more than 42 countries where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speak English.

majority

[用法]n. 多数,过半数,大多数

[举例]The majority were on Ben s side.

大多数人都站在本的一边。

The majority of boys like football and basketball.

2>An equal number of people lear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a number of

[用法] 很多,后接复数名词,谓语动词亦为复数.

[比较]The number of students absent is five.

有五名学生缺席。

3>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learn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is more than 750 million.

the number of

[用法]后接复数名词,谓语动词为单数

4>In China students learn English at school as a foreign language,except for those in Hong Kong.

except for

[用法]1.除了...以外 2. 要不是由于

[举例]The composition is quite good except for the spelling.

这篇文章除了拼写以外,其他都不错。

I would go to the party with you except for my broken leg.

要不是因为我腿断了,我想与你一起去参加聚会。

[说明]关于except for和except的用法区别,本栏目有详细解答.搜索可得.

5>English has developed into the language most widely spoken and used in the world.

develop

[用法]vt.1. 使成长;使发展 2. 开发 3. 逐渐产生;逐渐养成; 5.使显影,冲洗(底片)

vi.1. 生长;成长;形成 2. 进步;进化 3. 发展

[举例]Swimming develops the muscles.

游泳能使肌肉发达。

The builders are developing that part of the city.

建筑商正在开发这座城市的那个地区。

6>You can use English to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through the Internet.

communicate

[用法]vt.1. 传达;传递;传播(+to)

vi.1. 交流思想(或感情,信息等);交际,交往(+with) 2. 通讯,通话(+with)

[举例]Did she communicate my wishes to you?

她有没有把我的祝福转告你?

We learn a language in order to communicate.

我们学习语言是为了交流思想。

He had no way to communicate with his brother.

他没有办法与他兄弟联系。

7>With so many people communicating in English every day,it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English.

With so many people communicating

[用法]此为with的复合结构,现在分词(宾补)和people之间有逻辑上的主谓关系.

关于with复合结构,论坛有详解,欢迎前往查看.

have a knowledge of

[用法]对...有所了解

8>In which countries do we find most 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native

[用法]a.1. 天生的 2. 出生地的,祖国的,家乡的 3. 本土的,本国的,土生的 4. (某地)特有的,原产的

n.1. 本地人,本国人 2. (某地)原有的动(植)物

[举例]They are 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他们的母语是英语。

He has been away from his native Poland for three years.

他离开故土波兰已有三年了。

9>The young father told his children to stand still.

stand still

[用法]站在那儿一动不动,stand意为处于某种状态,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双重谓语结构.

10>Mother told me to not to leave the door open after midnight.

leave...open

[用法]leave意为听任,使处于某种状态

[举例]He left the windows open.

他让窗子开着。

He will never leave a job unfinished.

他干什么事从来没有不干完的.

11>turn down the radio.

turn down

[用法]关小(音量等);拒绝

[举例]You d better turn down the radio,for the baby is sleeping.

His proposal was turned down.

他的提议被拒绝了。

12>Don t stay up too late.

stay up

[用法]熬夜,不去睡觉

[举例]She stayed up reading until midnight.

她看书看到半夜才睡。

高一第二单元English around the world要点综述

加入日期:2004-3-4 点击次数: 229

3.integrating skills

1>How did the difference come about?

come about

[用法]发生

[举例]How did this come about?

这事是怎么发生的?

2>There is no quick answer to the question.

[注意]问题的答案,介词常用to

3>In 1776 America became an independent country.

independent

[用法]a.1. 独立的,自治的,自主的(+of) 2. 有独立心的;自立的(+of)

[举例]Many colonies in Africa became independent nations in the 1950 s.

非洲许多殖民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成了独立国家。

My elder sisters and brothers have moved away from home and are now independent.

我的哥哥姐姐已从家里搬了出去,现在都自立了。

4>For a long time the language in America stayed the same.

stay the same

[用法]stay意为“继续,保持”,连系动词

[举例]I hope the weather will stay fine.

我希望天气能持续放晴。

5>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started borrowing words from other language,ending up with fifferent words.

end up with

[用法]以...为结局;结果会...

[举例]It is not right to laugh at the disabled.Maybe some day you will end up with disabilities.

嘲笑残疾人是不对的.也许有一天你也会成为有残疾的人.

6>Except for these difference in spelling,written English is more or less the same.

more or less

[用法]或多或少,有点儿;大约

[举例]His explanation was more or less helpful.

他的解释多少有些帮助。

7>However,most of the time people from the tow countries don t have difficulty in understaning each other.

have difficulty in understaning

[用法]做什么有困难,difficulty可用trouble替代,这里均用作不可数名词

[举例]I had no difficulty in getting in touch with him.

我和他取得联系没有什么困难。

8>American English has changed over the centuries.

over

[用法]在...期间

[举例]My grandchildren will stay over Christmas.

我的孙儿孙女们圣诞节期间将呆在这儿。

9>They started to use English,but they also brought in some words from their own language.

bring in

[用法]产生(利润、进息、收入);进口;引进

[举例]In America,pop singers may bring in millions of dollars each year.

在美国,流行歌手每年可以有数百万的收入.

When we bring in new technology,we also bring in new ideas.

我们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同样引入了新的观念.

4>workbook

1>Hi,long time no see.

[用法]好久不见了.口语用法.

2>It s been nice talking to you.Bye.

[用法]also It s nice talking to you or It s nice to talk to you

[注意]前者多见于分手时使用.后者见面也可以使用.

3>She tole him to shut up.

shut up

[用法]】(使)住口

[举例]Will you children shut up?! I can t concentrate on my work.

孩子们可以请你们闭嘴吗?我没法子专心工作。

Can t you shut your friend up?

你不能叫你朋友闭嘴吗?

4>He told me to move my chair a little bit closer to his bed.

a little bit

[用法]有点;有几分

[举例]You d better speak a little bit slowlier so that you can make yourself understood.

你最好说慢点,这样别人可以听懂你的意思.

你的建议很有效。

5>He has married a Chinese girl.

marry

[用法]vt. 娶;嫁,和...结婚 vi. 结婚

[举例]He is going to marry Jane.

他将与简结婚。

[注意]和某人结婚多长时间了,即表示状态要用be married (to)

6>I wish we could see each other more often,but that s too difficult.

wish

[用法]wish后面的从句应使用虚拟语气,其构成取决于时间

[举例]I wish (that) I had never met her.

我要是没遇见过她就好了。(对过去而言)

7>Not only did Xiaohua learn a lot of English from her Canadian teacher,she also became very interested in Canadian.

not only...but also...

[用法]not only...but also...在连接句子时,not only后面的句子要使用倒装结构.

另外,but also有时仅用but或also或but...too或but...also或but...as well

8>I try to read as many books as I can find about Canadian.

as many as

[用法]和...一样多(复数相关)

[举例]You may take as many as you want.

你要多少就可拿多少。

9>Write a letter in the name of Wang Ning to Mr Smith,who works for the newspaper 21st Century.

in the name of

[用法] 以...的名义

[举例]Stop doing that, in the name of God!

看在上帝的分上,别干了!

高一第二单元English around the world要点综述

加入日期:2004-3-4 点击次数: 229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I.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Topics

1>.interview the headmaster and other teacher about the school rules

and the ways to learn all the subjects

2>.make a world map of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3>.collect words different in spelling,pronunciation,or meaning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to make a list

2.Function: language difficulties in communication

Can you spell that?

Could you repeat that,please?

What do you mean by...?

Could you speak a bit slowly,please?

Sorry,I didn t follow you.

I beg your pardon?

How do you say...in English?

How do you pronounce...?

What does...mean?

Can you say that in a different way?

3.Vocabulary

bathroom;towel;closet;pronounce;broad;repeat;majority;native;total;tongue;

equal;government;situation;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trade;tourism;global;

communicate;communication;exchange;service;signal;movement;commander;tidy;

stand;independent;fall;expression;typhoon;publish;southern;president;European;

hhowl;cookbook;compare;replace

make oneself at home;in total;except for;stay up;come about;end up with;

bring in;a great many;at the same time

4.Grammar direct and indirect speech:imperative(requests and demands)

II.Key points

1.listening and speaking

1>Write a passage comparing American and British English.

compare

[用法]vt.1. 和...比较,对照(+with/to) 2. 比喻为,把...比作(+to)

[举例]Compared with him, I am a bungler.

与他相比,我只能算是一个笨拙的人。

2>What is it that Joe can t find in the bathroom?

[解析]本句为特殊疑问词开头的强调句型.强调句型的基本构成如下:

It + is(was) + 被强调部分 + that(who) + 句子剩余部分.

[举例]It was in the street that I found the purse.

It is I who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incident.

Why was it that you used to skip classes?

3>Oh,there you are.

there you are

[用法]行了.好了.这是一句表示一种事情告一段落或有了最终结果的用语.

还可以表示“瞧!”“对吧(果然如此)!”等语气.

[举例]There you are!Then let s have some coffee.

好了,那我们来点咖啡吧.

There you are!I knew we should find iot at last.

对吧!我就知道我们一定能找到的.

4>You must be very tired.

[用法]这是一种推测,表示“一准是”,“一定是”

[注意]否定式为can t be

5>We flew all the way direct from Seattle to London.

all the way

[用法]从远道;一路上

[举例]He was so happy that he sang all the way home.

6>You don t need to ask,just make yourself at home.

need

[用法]n. 需要;要求(+of/for)/+to-v

vt. 需要,有...必要

v.aux. (多用于疑问句和否定句)需要,必须

[举例]We have no need to be afraid of them.

我们不必怕他们。

The garden needs watering.

花园该浇水了。(说明:该用法相当于need to be done)

7>Is there anything that isn t clear to you?

[解释]本句中包含定语从句的一种特别情况,即当先行词为不定代词时,关系代词最好使用that.

8>Make up another dialogue for three students and act it out in class.

Make up

[用法]1. 补足 2. 编造 3. 组成

[举例]The whole story is made up.

整个故事完全是虚构出来的。

The medical team was made up of twelve doctors.

医疗队由十二名医生组成。

act ... out

[用法]1. 把...表演出来 2. 把...付诸行动

[举例]We roared when Mary acted out the episode.

当玛丽绘声绘色地描述那件事时,我们哄然大笑起来。

They are determined to act out their ideal.

她们决心把自己的理想变成行动。

9>What do you mean by...?

[解释]本句意为“你说(做)...什么意思?”这里的介词需要注意.

2.reading

1>There are more than 42 countries where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speak English.

majority

[用法]n. 多数,过半数,大多数

[举例]The majority were on Ben s side.

大多数人都站在本的一边。

The majority of boys like football and basketball.

2>An equal number of people lear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a number of

[用法] 很多,后接复数名词,谓语动词亦为复数.

[比较]The number of students absent is five.

有五名学生缺席。

3>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learn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is more than 750 million.

the number of

[用法]后接复数名词,谓语动词为单数

4>In China students learn English at school as a foreign language,except for those in Hong Kong.

except for

[用法]1.除了...以外 2. 要不是由于

[举例]The composition is quite good except for the spelling.

这篇文章除了拼写以外,其他都不错。

I would go to the party with you except for my broken leg.

要不是因为我腿断了,我想与你一起去参加聚会。

[说明]关于except for和except的用法区别,本栏目有详细解答.搜索可得.

5>English has developed into the language most widely spoken and used in the world.

develop

[用法]vt.1. 使成长;使发展 2. 开发 3. 逐渐产生;逐渐养成; 5.使显影,冲洗(底片)

vi.1. 生长;成长;形成 2. 进步;进化 3. 发展

[举例]Swimming develops the muscles.

游泳能使肌肉发达。

The builders are developing that part of the city.

建筑商正在开发这座城市的那个地区。

6>You can use English to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through the Internet.

communicate

[用法]vt.1. 传达;传递;传播(+to)

vi.1. 交流思想(或感情,信息等);交际,交往(+with) 2. 通讯,通话(+with)

[举例]Did she communicate my wishes to you?

她有没有把我的祝福转告你?

We learn a language in order to communicate.

我们学习语言是为了交流思想。

He had no way to communicate with his brother.

他没有办法与他兄弟联系。

7>With so many people communicating in English every day,it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English.

With so many people communicating

[用法]此为with的复合结构,现在分词(宾补)和people之间有逻辑上的主谓关系.

关于with复合结构,论坛有详解,欢迎前往查看.

have a knowledge of

[用法]对...有所了解

8>In which countries do we find most 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native

[用法]a.1. 天生的 2. 出生地的,祖国的,家乡的 3. 本土的,本国的,土生的 4. (某地)特有的,原产的

n.1. 本地人,本国人 2. (某地)原有的动(植)物

[举例]They are 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他们的母语是英语。

He has been away from his native Poland for three years.

他离开故土波兰已有三年了。

9>The young father told his children to stand still.

stand still

[用法]站在那儿一动不动,stand意为处于某种状态,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双重谓语结构.

10>Mother told me to not to leave the door open after midnight.

leave...open

[用法]leave意为听任,使处于某种状态

[举例]He left the windows open.

他让窗子开着。

He will never leave a job unfinished.

他干什么事从来没有不干完的.

11>turn down the radio.

turn down

[用法]关小(音量等);拒绝

[举例]You d better turn down the radio,for the baby is sleeping.

His proposal was turned down.

他的提议被拒绝了。

12>Don t stay up too late.

stay up

[用法]熬夜,不去睡觉

[举例]She stayed up reading until midnight.

她看书看到半夜才睡。

高一第二单元English around the world要点综述

加入日期:2004-3-4 点击次数: 230

3.integrating skills

1>How did the difference come about?

come about

[用法]发生

[举例]How did this come about?

这事是怎么发生的?

2>There is no quick answer to the question.

[注意]问题的答案,介词常用to

3>In 1776 America became an independent country.

independent

[用法]a.1. 独立的,自治的,自主的(+of) 2. 有独立心的;自立的(+of)

[举例]Many colonies in Africa became independent nations in the 1950 s.

非洲许多殖民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成了独立国家。

My elder sisters and brothers have moved away from home and are now independent.

我的哥哥姐姐已从家里搬了出去,现在都自立了。

4>For a long time the language in America stayed the same.

stay the same

[用法]stay意为“继续,保持”,连系动词

[举例]I hope the weather will stay fine.

我希望天气能持续放晴。

5>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started borrowing words from other language,ending up with fifferent words.

end up with

[用法]以...为结局;结果会...

[举例]It is not right to laugh at the disabled.Maybe some day you will end up with disabilities.

嘲笑残疾人是不对的.也许有一天你也会成为有残疾的人.

6>Except for these difference in spelling,written English is more or less the same.

more or less

[用法]或多或少,有点儿;大约

[举例]His explanation was more or less helpful.

他的解释多少有些帮助。

7>However,most of the time people from the tow countries don t have difficulty in understaning each other.

have difficulty in understaning

[用法]做什么有困难,difficulty可用trouble替代,这里均用作不可数名词

[举例]I had no difficulty in getting in touch with him.

我和他取得联系没有什么困难。

8>American English has changed over the centuries.

over

[用法]在...期间

[举例]My grandchildren will stay over Christmas.

我的孙儿孙女们圣诞节期间将呆在这儿。

9>They started to use English,but they also brought in some words from their own language.

bring in

[用法]产生(利润、进息、收入);进口;引进

[举例]In America,pop singers may bring in millions of dollars each year.

在美国,流行歌手每年可以有数百万的收入.

When we bring in new technology,we also bring in new ideas.

我们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同样引入了新的观念.

4>workbook

1>Hi,long time no see.

[用法]好久不见了.口语用法.

2>It s been nice talking to you.Bye.

[用法]also It s nice talking to you or It s nice to talk to you

[注意]前者多见于分手时使用.后者见面也可以使用.

3>She tole him to shut up.

shut up

[用法]】(使)住口

[举例]Will you children shut up?! I can t concentrate on my work.

孩子们可以请你们闭嘴吗?我没法子专心工作。

Can t you shut your friend up?

你不能叫你朋友闭嘴吗?

4>He told me to move my chair a little bit closer to his bed.

a little bit

[用法]有点;有几分

[举例]You d better speak a little bit slowlier so that you can make yourself understood.

你最好说慢点,这样别人可以听懂你的意思.

你的建议很有效。

5>He has married a Chinese girl.

marry

[用法]vt. 娶;嫁,和...结婚 vi. 结婚

[举例]He is going to marry Jane.

他将与简结婚。

[注意]和某人结婚多长时间了,即表示状态要用be married (to)

6>I wish we could see each other more often,but that s too difficult.

wish

[用法]wish后面的从句应使用虚拟语气,其构成取决于时间

[举例]I wish (that) I had never met her.

我要是没遇见过她就好了。(对过去而言)

7>Not only did Xiaohua learn a lot of English from her Canadian teacher,she also became very interested in Canadian.

not only...but also...

[用法]not only...but also...在连接句子时,not only后面的句子要使用倒装结构.

另外,but also有时仅用but或also或but...too或but...also或but...as well

8>I try to read as many books as I can find about Canadian.

as many as

[用法]和...一样多(复数相关)

[举例]You may take as many as you want.

你要多少就可拿多少。

9>Write a letter in the name of Wang Ning to Mr Smith,who works for the newspaper 21st Century.

in the name of

[用法] 以...的名义

[举例]Stop doing that, in the name of God!

看在上帝的分上,别干了!

高一第三单元Going places要点综述

加入日期:2004-3-4 点击次数: 140

Unit 3 Going Places

I.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Topics

1>.make a plan for a trip

2>.tips on a trip

3>.design an eco-travel for local tourism

4>.travel on holiday and write postcards or travel notes

2.Function:

1>intensions and plans

Where would you prefer going...? Where are you going off to...?

How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How are you going to...?

2>wishes

Have a good/nice/pleasant trip!

3.Vocabulary

consider;means;transportation;board;experience;simply;vacation;nature;basic;

equipment;simple;tip;poisonous;paddle;stream;normal;excitement;adventurous;

handle;similarity;particular;poison;separate;combine;task

get away from;watch out;protect ab/sth from;see sb off;on the other hand;

as well as

4.Grammar: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1>describe actions happening now

2>describe actions in the near future

II.Key points

1.listening and speaking

1>What do you have to consider before you decide which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you will use?

means

[用法]n. 手段,方法;工具(单复数相同)

[举例]It is all a means to an end.

这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Every possible means has been tried,but none proved successful.

所有可能的方法都已经试过了,没有成功的.

2>Listen to the following boarding calls and write down the correct flight number and destination.

board

[用法]n.1. 木板;板 2. 牌子;布告牌;黑板;(棋)盘 3. 膳食;伙食[U]

vt.上(船、车、飞机等)

vi. 搭伙,包饭;膳宿

[举例]We will provide room and board for them.

我们将提供他们的食宿。

The passengers boarded the plane at 9 a.m.

旅客们上午九时登上飞机。

destination

[用法]目的地,终点;目标,目的

[举例]We reached our destination, tired and hungry.

到达目的地时,我们又累又饿。

The destination of her study is medicine.

她打算学医。

2.reading

1>People travel to meet friends,to experience life or simply to get away from cold weather.

experience

[用法]n.1. 经验,体验[U] 2. 经历,阅历[C]

vt.1. 经历;体验

[举例]She had no experience of life at all.

她毫无生活经验。

get away from

[用法]侥幸逃脱;逃离

[举例]Do you think you can get away with it?

你认为你能逃避责罚吗?

How did she get away with cheating?

她是怎么作弊成功的?

2>Instead of spending your vacation on a bus or in a hotel,you may try hiking.

Instead

[用法]ad.1. 作为替代 2. 反而,却

[举例]He is too busy, let me go instead.

他太忙了,让我去吧。

try hiking

[用法]尝试,试行[+v-ing]

[举例]Let s try knocking at the back door.

咱们敲后边的门试试。

2>You will get close to nature and take exercise at the same time.

close

[用法]a.1.近的,接近的(+to) 2. (关系)密切的,亲密的 3. (尤指比赛)势均力敌的

ad.1. 接近,靠近地(+to) 2. 紧密地,紧紧地

[举例]His house is close to the factory.

他家靠近该厂。

She is a close friend of theirs.

她是他们的挚友。

3>The basic equipment for hiking is simple.

equipment

[用法]n.[U]1. 配备,装备 2. 设备;器械;用具

[举例]The complete equipment of the new hospital will take a year.

把这个新医院的设备配齐要化一年时间。

The store sells tents and other camping equipment.

这家商店出售帐篷和其他野营用具。

4>Here are some tips for successful hiking....Watch out for dangers...Wear a hat to protect yourself from the sun.

Watch out

[用法]当心;密切注意(+for)

[举例]Watch out -- There s a car coming.

小心!有车来了。

protect

[用法]vt.1. 保护,防护(+against/from)

[举例]May God protect you from harm.

愿上帝保佑你免受伤害。

Wearing dark glasses can protect your eyes from the sun.

戴墨镜可以保护眼睛不受阳光刺激。

5>Another exciting adventure is rafting.

exciting

[用法]令人兴奋的;令人激动的

[举例]We went to an exciting football game last week.

我们上周看了场激动人心的足球比赛。

That is an exciting book.

那是本有趣的书。

[联想]excite vt./excited a./excitedly adv./excitement n.

adventure

[用法]n.1. 冒险[U] 2. 冒险活动(或经历)[C]

vt.1. 冒险去做;使冒险 vi. 冒险(+to-v)

[举例]He is a man full of adventure.

他是一个充满冒险精神的人。

6>As with hiking,you should always think about your safety.

as with

[用法]正如...一样

7>You need to learn how to handle the raft.

handle

[用法]vt.1. 触,摸;拿;弄;搬动 2. 操作;操纵;指挥;管理 3. 对待,处理 4. 经营,经销

[举例]Do not handle the exhibits.

请勿触摸展品。

He knows how to handle the machine.

他会操作这台机器。

8>How are you getting to the airport?Is anybody seeing you off?

[解释]本单元语法重点是进行时表示将来,还有不少类似例句,请大家注意体会.

高一第三单元Going places要点综述

加入日期:2004-3-4 点击次数: 141

3.integrating skills

1>Eco-travel is a form of travel that combines normal tourism with learning.

eco-

[用法]表示“生态(的)”,“环境(的)”

combine

[用法]vt. 使结合;使联合(+with) vi.

[举例]Some films combine education with recreation.

有些电影把教育与娱乐结合起来。

We are going to combine the three departments soon.

我们很快就要合并这三个部门了。

The two old schools are to combine to form one big new school.

这两所旧学校将合并组成一所新的大学校。

2>Normal travel is often bad for the environment.Eco-travel,on the other hand,is a way to travel responsibily.

be bad for

[注意]对...有害

[举例]Reading in a dim light is bad for the eyes.

在暗淡的光线下看书有损视力。

on the other hand

[用法]另一方面

responsibily

[用法]ad. 负责地;有责任感地

[联想]responsible a.1. 负责任的,承担责任的(+for/to) 2. 认真负责的;可信赖的

[举例]Politicians are responsible to the voters.

政治家应对选民负责。

We should learn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society.

我们应该学会对社会负责。

3>Eco-tourists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world so that they can make it better.

so that

[用法]1.为了(表示原因,多带有情态动词);2.结果是(表示结果)

4>Eco-travel is a way to help animals and plants as well as people.

as well as

[用法]1. 不但...而且(强调重点为as well as前的内容) 2. 和...一样;和;也

[注意]这种结构在主语位置时,动词的数取决于前面的词.

5>By staying at hotels,tourists can help the villagers make money.

by doing

[用法]通过做什么

[举例]He used to make a living by selling newspapers.

他以前靠卖报纸为生.

4>workbook

1>Try to get the other student to agree with you.

get..to do

[用法]让...做,四个“使”动词中唯一用to do做补语的,很值得关注.

[举例]I got him to stay for the night.

我说服他留下过夜。

the other student

[用法]the other+单数名词,表示两个当中的另外一个

[比较]the other students 所有其余的同学;another student 另一个同学(总数在三个以上);other students 其余同学(泛指)

agree with

[用法]1. 同意某人(观点,说的话等) 2. 适合;相宜 3. 和...一致(相符)

[比较]agree to 同意计划,建议等;agree on(about) 在...问题上意见一致

[举例]I don t agree with Phil on many things.

我和菲尔在许多事情上意见不一致。

This bill does not agree with your original estimate.

这张帐单与你当初的估计不符。

2>You can also exchange role cards with another pair.

exchange

[用法]vt. 交换;调换;兑换(+for/with)

vi. 交换;兑换;调换职务(或位置)

n. 交换;交流;交易

[举例]I d like to exchange some pounds for dollars.

我想把一些英镑兑换成美金。

3>I want to get up early,but my alarm clock didn t go off.

go off

[用法]1. 响起 2. 变质 3. 入睡 4. 进行

[举例]The alarm went off.

警铃骤然响起。

This milk has gone off.

牛奶变坏了。

4>Swimming with dolphins changed the way I think about myself.

I think about myself

[用法]此为定语从句.当way为先行词并在从句中做状语时,关系词可以用in which或that或省略

[举例]I did not like the way he talked to me.

我不喜欢他跟我讲话的方式。

5>If a dolphin comes near you,don t reach out and try to touch it.

reach out

[用法]伸出

[举例]The monkey reached out a hand through the bars and took the banana.

猴子从栏杆里伸出手拿走了香蕉。

6>Pay attention to how dolphins use body language to communicate.

pay attention to

[用法]关心;注意

[举例]You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your spelling.

你要注意拼写。

[注意]该句的被动态.

7>Add any other ideas that you may come up with.

come up with

[用法]1. 赶上 2. (针对问题等)想出;提供

[举例]We came up with a group of tourists.

我们赶上了一群旅游者。

9>Present your ideas to the class.

present

[用法]vt.1. 赠送,呈献(+to/with) 2. 引起(问题),造成(困难)(+to/with) 3. 提出,提交,呈递(+to)

[举例]They presented him with a bunch of flowers.

他们献给他一束鲜花。

All this presented new safety problems.

所有这些都造成了新的安全问题。

Some 300 papers were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会上提出了大约三百篇论文。

高一第四单元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要点综述

加入日期:2004-3-6 点击次数: 112

Unit 4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I.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Topics

1>.Talk about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2>.Describe people,things and events

3>.Talk about natural disasters

2.Function:

1>describing emotions

Help! Don t worry. Well done. Come on!

I m afraid to... Don t be afraid. You can do it. That s better./Keep trying.

I m afraid. It scares me. It s all right. I ll be OK/all right.

2>describing sequences

First...;next....;then....;finally.

3.Vocabulary

unforgettable;king;host;scare;disaster;finally;rescue;advance;upon;seize;

swallow;drag;struggle;fight;flow;fright;shake;strike;destroy;tower;national;

deadling;fear;opportunity;article;agent;temple;touch;naughty;peanut;note

take place;on fire;pull sb up;get on one s feet;go through;on holiday;travel agency

4.Grammar:the Attributive Clause(1)

1>能够用英语描述人物的特征,行为等---由who/whom/that/whose引导

2>能够用英语描述事物,事件的性质,内容等---由which/that引导

II.Key points

1.listening and speaking

1>Describe people,things,events and people s feelings.

event

[用法]n.1. 事件,大事[C] 2. (比赛)项目[C]

[举例]Winning the scholarship was a great event in the boy s life.

赢得这项奖学金是这个男孩一生中的一件大事。

Which events have you entered for?

你参加了哪些比赛项目?

2>get the chance to host the 2008 Olympic Games

host

[解析]n.[C]主人,东道主;旅馆老板;(广播,电视的)节目主持人

vt.1. 作...主人(或东道主),主办,主持 2. 以主人身份招待

[举例]Yesterday we were hosts to a few friends.

昨天我们接待了几位朋友。

We attended a dinner party hosted by the president of the company.

我们出席了公司总裁举办的宴会。.

3>A strong earthquake took place.Hank was caught in the earthquake.

take place

[用法] 发生;举行

[举例]When will the basketball game take place?

篮球赛何时举行?

be caught in

[用法]被困住;被卡住;遭遇

[举例]淋雨 be caught in the rain

4>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create a dialogue.

create

[用法]vt.1. 创造;创作;设计 2. 引起,产生

[举例]An artist should create beautiful things.

一个艺术家应该创造美丽的东西。

2.reading

1>Flora heard somebody shouting.She saw Jeff running.

[解释]这两句中都含有现在分词做宾语补语,和宾语之间有逻辑上的主谓关系.而且,谓语动词皆为感官动词.

现在分词的出现将越来越多,是高中重点和难点之一,应注意积累和体会.

2>Before she could move,she heard a noise,which grew to a terrible roar.

before

[用法]在...之前;还没来得及数.

[解释]前面有逗号隔开的定语从句为非限制性从句,which可以指某个词或前面整个句子,并起补充说明作用.

that不能做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关系词.尚有其他情况,请留意观察.

3>Before she could think twice,the water was upon her.

think twice

[用法]重新考虑;三思

[举例]You need to think twice of the matter.

这事你要三思。

4>The next moment the first wave swept her down,swallowing the garden.

sweep

[用法](风等)刮起;(浪等)冲走;席卷(+off/along/away/down)

[举例]The wind swept the leaves away.

风把树叶刮走。

5>Jeff pulled her up.He was standing,holding onto a tree.

pull up

[用法]1. 向上拉;拔 2. (使)停下来

[举例]Don t try to pull up the plant!

别拔那棵植物!

The driver pulled up at the gate.

司机在大门前停下车子。

6>She struggled,but could not get on her feet.

struggle

[用法]vi.1. 奋斗;斗争(+for/against/with)(+to-v) 2. 努力;使劲;挣扎(+for)(+to-v) 3. 竞争;对抗

[举例]They struggled for peace.

他们为和平而战。

The old man has been struggling with illness.

这位老人一直在与病魔斗争。

get on one s feet

[用法] 起立发言;站起来;病后身体复原

7>Jeff and Flora looked into each other s face with a look of fright.

look into

[用法]朝...里面看; 在...里查资料;调查

8>Another wave struck the house,and a strange cracking noise began.

strike

[用法]vt. 打, 撞击, 冲击, 罢工, 打动, 划燃, 敲钟点, 侵袭

vi. 打, 打击, 罢工, 抓, 敲, 搏动, 打动, 穿透

crack

[用法]vt.1. 使爆裂,使破裂 2. 砸开,砰地一声打开;强行进入

vi.1. 发出爆裂声 2. 裂开,爆裂;断裂

n.[C]1. 裂缝,裂痕 2. 爆裂声

9>Trees were cut down by the water,which must have been three metres deep.

must have been

[用法]must加完成式表示对过去发生事情的比较肯定的推测.否定式为can t have done

10>Can you work out what the underlined words refer to?

refer to

[用法]提到;查阅;涉及

[举例]Don t refer to this matter again, please.

请别再提这件事。

此文章共有2页 第 1 2 页

高一第四单元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要点综述

加入日期:2004-3-6 点击次数: 113

3.integrating skills

1>During the first week of May I went on a holiday to Sichuan.

go on

[用法]举行;为...而去

[举例]go on strike 举行罢工;go on a picnic 去野餐; go on a trip 去旅行

2>Try to put your sentence in the order in which you want to tell your story.

in which you want to tell your story

[解释]本定语从句是由介词加关系词构成的.有时候,关系词不能在从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又不能直接做状语,那么可以加上适当的介词,

使结构成立,介词的来源可能是和从句动词的某种搭配,也可能是和先行词构成的某种搭配.介词后的关系词一般为which或whom.

4>workbook

1>Many people were killed in their cars,but a few lucky ones were not hurt.

one

[用法]代替上文中的单数名词(带不定冠词)

[举例]I need a pen. Can you lend me one?

我需要笔。你能借我一支吗?

[比较]the one 代替上文中的单数名词(带定冠词)

2>As a result of the movement of these plates,west America has always been a bad place for earthquakes.

as a result of

[用法]由于

[举例]He was late as a result of the snow.

由于大雪他迟到了。

3>The population in and around San Francisco is ten times larger than it was in 1906.

population

[用法]人口

[举例]The population of this country rose by 10 percent.

这个国家的人口增长了百分之十.

Eight percent of the population of the country are farmers.

4>How many people were injured?

injure

[用法]vt. 伤害;损害;毁坏

[举例]I hope I didn t injure her feelings.

我希望我没有伤害她的感情。

His back was injured.

他背部受伤了。

[联想]injury n.1. (对人,动物的)伤害;(对健康的)损害 2. (精神上的)伤害;损人的事

[举例]He escaped from the train wreck without injury.

他在这次火车事故中没有受伤。

Most people protect themselves from injury to their self-esteem.

大多数人保护自己使自尊心不受伤害。

高一第五单元The silver screen要点综述

加入日期:2004-3-6 点击次数: 120

Unit 5 The Silver Screen

I.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Topics

1>.Talk about films:famous actors and directors

2>.Make comments and give opinions on film

2.Function:

1>提出看法或作出评价(Giving oipinions and making comments)

I think...

The actors/actress are...

How do you like...?/what do you think of...?

Wahat do you feel about...?

We think highly of...

2>时序(Sequence)

First...,and then...

What did you do next?

Finally...

Later on...

How long have you been working as...?

3.Vocabulary

silver;hero;scene;law;career;drama;role;actress;award;prize;choice;degree;

director;speed;script;actor;academy;studio;creature;outer;adult;follow-up;

crulty;peace;industry;owe;happiness;accept;icy;primary;leader;determine;

live(a.);boss;comment;action

silver screen;take off;go wrong;owe sth to sb;in all;stay away;primary school;

lock sb up;run after;bring sb back;on the air;think highly of

4.Grammar:the Attributive Clause(2)

1>描述特定的时间特征---由when或介词+which引导

2>描述特定的地点特征---由where或介词+which引导

3>描述特定的原因或理由的内容---由why或介词+which引导

II.Key points

1.listening and speaking

1>Practise making comments and giving opinions.

practise

[注意]also practice,后接非谓语动词用-ing形式.

[举例]He practises speaking English every day.

他每天练习说英语.

comment

[用法]n.1. 注释,评注(+on/about) 2. 批评,意见,评论(+on/about)

vi.1. 做注解,做评注(+on/upon) 2. 发表意见,评论(+on/upon)

vt. 注释,解释;评论[+(that)]

[举例]He made no comments on our proposal.

他对我们的建议没有作评论。

He did not comment on what I said.

他对我的话未作评论。

2>Interview each other using the information in the short biographies.

interview

[解析]n.[C]1. 接见,会见 2. (记者的)采访,访谈; 3. 面谈,面试

vt.1. 接见,会见;访问,采访 2. 对...进行面谈,面试

[举例]We are now going to interview the Minister of Education.

我们现在就去采访教育部长。

She has interviewed most of the applicants for the job.

她已和大部分申请这份工作的人面谈过。

3>While still a student,she played roles in many plays.

While still a student

[解释]在英语中有些表示时间,方式,条件,让步的从句有时可以省略一些成分:

如果主从句主语一致或从句主语为it,而且从句谓语含有be动词,那么,

从句得主语和be动词可以省略.

4>After graduating,she started working as an actress and won the Theatre World Award.

graduate

[用法]vt.1. 准予...毕业;授予...学位 vi.1. 大学毕业;毕业(+from)

[举例]Mary was graduated from Oxford.

玛丽毕业于牛津大学。

[联想]graduation (from...)

award

[用法]vt. 授予,给予(+to)

n.[C] 奖,奖品;奖状

[举例]Phil was awarded the top prize.

菲尔获得头奖。

The novel earned him a literary award.

这部长篇小说为他赢得文学奖。

5>She won many prizes while acting in some famous films.

while acting

[解释]现在分词前加上while或when,强调动作同时发生.前提是,分词的逻辑主语和句子主语一致.

6>He left high school without a degree when he was 17.

degree

[用法]n.1. 度,度数[C] 2. 程度;等级[C][U] 3. 学位;学衔[C](+in)

[举例]Water freezes at zero degrees Centigrade.

水在摄氏零度结冰。

Our teacher has a high degree of responsibility.

我们老师有高度的责任感。

7>He took many small jobs to make money.

take many jobs

[解释]此处take意为“就职”

2.reading

1>The reason why he could not go there was that his grades were too low.

The reason why...is that...

[用法]这是特定句型,why引导定语从句,is后的用词为that,一般不用because.

[举例]The reason why she did it is that she wouldn t let her parents feel disappointed.

她为什么做那件事是因为她不想让父母失望。

2>Here he worked on a short film.

work on

[用法]从事某工作

[举例]She has been working on her novel since she came to the city.

自从来到这个城市,她一直在写小说.

3>This was the moment when Spielberg s career really took off.

take off

[用法]1. 脱下; 2. 起飞 3. 休假 4.(此处)成名

[举例]The plane will take off soon.

飞机马上就要起飞了。

He took two weeks off in August.

他在八月份休假了两个星期。

4>When the park is hit by a storm,things started going wrong.

go wrong

[用法]弄错;出问题了

[举例]The sum is wrong, but I can t see where I went wrong.

总数错了,可是我看不出哪里算错了。

5>Spielberg is one of the top directors in the film industry.

top

[用法]最高的;最优良的;最重要的;居首位的

[举例]We pay top prices for used cars.

我们出最高价收购旧汽车。

They agreed to give the matter top priority.

他们同意优先考虑这件事

6>When asked about the secret of his success,Spielberg said that he owes much of his success to his wife and children.

When asked about...

[用法]连词加过去分词结构,注意,这是分词和句子主语有逻辑上的动宾关系.

[举例]Even if invited,I won t go to her party.

即使受到邀请,我也不会参加她的聚会.

owe

[用法]vt.1. 欠(债等)(+to/for) 2. (应)感激(+to) 3. 应该把...归功于(+to)

[举例]I owe the landlord one hundred dollars./I owe one hundred dollars to the landlord.

我欠房东一百美元。

We owe a great deal to our parents.

我们深受父母之恩。

We owe to Newton the principle of gravitation.

我们全靠牛顿才知道引力的原理。

7>While watching Titanic,most people couldn t help crying when it came to the scene.

couldn t help doing

[用法]情不自禁做...;忍不住做...

[举例]On hearing the news,she couldn t help bursting into tears.

听到这个消息,她忍不住放声大哭.

高一第五单元The silver screen要点综述

加入日期:2004-3-6 点击次数: 121

3.integrating skills

1>Mr Gao has to stay away for a month to take care of his sick mother.

stay away (from)

[用法]1. 离开 2. 缺席 3. 不在家

2>The village leader asks Minzhi to take his place until he comes back.

take one s place

[注意]准备好;各就各位;取代某人

[举例]Take your place for the next dance.

各就各位,准备跳下一只舞。

3>She tries to keep the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by locking them up and running after those who escape.

run after

[用法]追赶,追踪;追逐(对象等)

[举例]The dog is always running after children.

这条狗总是在追小孩.

escape

[用法]vi.1. 逃跑;逃脱(+from) 2. 避免(+from/out of) 3. 漏出;流出(+from/out of)

vt.1. 逃避;逃脱;避免[+v-ing] 2. 没有被...注意到;被...忘掉

[举例]The soldier escaped from the enemy s prison.

这个士兵从敌人的监狱里逃了出来。

He escaped the trials after the war.

战后他逃过了审判。

Her name escapes me.

我记不起她的名字了。

4>She becomes worried and determines to bring him back safely.

determine

[用法]vt.1. 决定[+to-v][+(that)] 2. 使决定,使下决心

[举例]She determined to go that very afternoon.

她决定就在那天下午走。

My mom s encouragement determined me to go on with my study.

我母亲的鼓励使我决心继续学业。

They have determined where the new school will be built.

他们已确定这所新的学校将建造在什么地方。

5>Minzhi wants to go to town,but she can t afford to buy a bus ticket.

afford

[用法]vt.1. (常与can,could,be able to连用)买得起;有足够的...(去做...)[+to-v]

[举例]They did not consider whether they could afford the time or not.

他们没有考虑是否抽得出时间。

We can t afford to pay such a price.

我们付不起这个价钱。

6>She wants them to let her appear live on the air.

live

[用法]此处意为 实况播送的 (a./adv.)

[举例]We watched a live television show.

我们观看了一场电视现场直播的表演。

The football game was televised live.

足球比赛由电视现场直播。

7>If you think highly of the film you may enourage other people to go and see it.

think highly of

[用法]高度赞扬;高度评价

[联想]类似意思的短语还有think well of;sing high praise of等等.

4>workbook

1>Fast Internet connections and computers lead to people downloading and watching films on line.

lead to

[用法]1. 通到 2. 导致

[举例]This road leads to the hotel.

这条路通到旅馆。

Smoking can lead to lung cancer.

抽烟可能导致肺癌。

2>Those people forget that in that way pop singers,films stars and directors cannot make a living.

make a living

[用法]谋生,同earn one s living

3>Things were not the same when it became known that she was a princess.

[注意]这里,the same后不接as,因为这里不存在定语从句问题.千万不要“过敏”啊.

4>Before coming to America,Chan made his career in Hong Kong..

career

[解释]n.1. (终身的)职业[C] 2. 经历;生涯;历程[C]

[举例]He wasn t interested in her stage career.

他对她的演戏职业不感兴趣。

He found it both interesting and instructive to learn about the careers of great men.

他觉得了解伟人的生平既很有趣又有教益。

5>Chan prefer his Hong Kong films.

prefer

[用法]vt.1. 宁可,宁愿(选择);更喜欢[+v-ing][+to-v][+(that)]

[举例]I prefer the quiet countryside to the noisy cities.

我喜欢安静的乡村胜过喧闹的城市。

So you prefer living abroad?

那么你是宁愿旅居海外啦?

高一第六单元Good manners要点综述

加入日期:2004-3-6 点击次数: 143

Unit 6 Good manners

I.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Topics

1>learn about good table manners

2>learn to make apology

3>learn to express your gratitude

4>make a contrast study on table manner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5>be a student with good manners

2.Function:

道歉和致谢(Apologising and Expressing thanks)

Excuse me. Forgive me.

I m (very/so/terribly) sorry. That s all right./That s OK./No problem.

I apologize for... Oh, well that s life.

I m sorry. I didn t meanto...

Oops. Sorry about that.

Thank you. It s beautiful.

3.Vocabulary

interrupt;apologise;fault;introduce;apology;forgive;culture;

manner(s);impression;toast; behave;napkin;roll;dessert;unfold;lap;

damp;cloth;custom;starter;pray;course;breast;flesh;

bone;raise;advice;spirit;impolite;mix;wing;extra;childhood;stare;disabled

4.Grammar:the Attributive Clause(3)

1>能够用英语描述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等--使用限制性从句

2>能够用英语对特定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作补充说明--使用非限制性从句

II.Key points

1.listening and speaking

1>Express your gratitude.

gratitude

[用法]n. 感激之情;感恩图报之心

[举例]My heart is full of ~ to him.

[联想]gratefulness感激; ingratitude忘恩负义

2>The man who greeted me is my teacher.

greet

[用法]vt. 和某人打招呼;迎接;祝贺

[举例]She ~ed us with a smile.

We re going to the airport to ~ our distinguished guests.

We sincerely ~ed our chairman s successful visit.

3>Write a than-you letter

[联想]a letter of thanks 感谢信

4>make use of the expressions

make use of

[用法]利用

[举例]You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your spare time.

The result depends on the use we make of the energy.

5>May I interrupt you for a moment?

interrupt

[用法]vt/vi 打断;打扰;中断

[举例]I m sorry to ~ you.Can I ask you a question?

Traffic was ~ed by a severe flood.

I m sorry to ~ but I wonder whether you want some coffee.

6>I am terribly sorry.

terribly

[用法]adv 非常地;可怕地

[举例]They stood in the dark,trembling ~.

7>What does Bill say to apologize for taking the bike without telling Cliff?

apologize

[用法]~ to sb for (doing) sth 因(做)某事向某人道歉

[联想]make an zpology to sb for sth

7>It was you who took the bike.

It was...who...

[用法]此为强调句型.对人强调时可以用who

5.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全册) 篇五

成功之处:平行四边形是几何图形中,学生即将认识一个新朋友,怎样学生学会简单辨认平行四边形呢?通过复习长方形,对长方形特征的复习,再拉一拉,让学生观察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再给这种新图形命名,我认为还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接着让量一量书上的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然后,学生示范围一围,画一画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知。其次,对比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得出不稳定性。最后通过观察例举,猜一猜巩固认知。

不足之处:因为我担心学生不能备好学具,于是一手操办。学具准备不充分,在课堂上学生只能通过观察,利用对长方形旧知的迁移,认识平行四边形及其特点。围一围的操作范围小,马上进入画一画环节。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就开始画长方形,并没有把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区分开来。于是“没有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成了学生画图的要求,但是在要求之后,部分学生都排除了水平画法和垂直画法,都在方格纸上画倾斜的平行四边形,这样难度大幅度增加了。疑惑:这是在哪里出了岔子了?幸好在说你是怎么画的?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怎样简便的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时鼓励能正确得画出倾斜的平行四边形。但是,又多占据了一些课堂时间。总缺乏课堂练习。

重新设计应该注意的地方: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围平行四边形的活动中,在学生画平行四边形之前,应让学生说说画时应注意的地方,同时在学生画时出现不规则的地方让学生展开讨论。预设出学生画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先画两条与方格重合的现,再画两条斜边。画完后总结最佳画法:先把直边画对了,斜边再连线就可以了。

《测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和分米。《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为了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敢于放手让他们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粉笔、铅笔,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们的长短,然后实际测量一下,看谁估计得准确。接下来我拿出10厘米长的硬纸条,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分米”长的东西。孩子参与测量活动的热情特别高,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

通过今天的这节课,我还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自始至终,学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学生的兴致很浓。

在一节课中,比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经历、体验、感受”,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单纯知识的学习重要得多,“知识易忘,能力永存”;“学生”应当在教师心目中占第一位,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当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我想,“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的含义,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同时加强学生观察、猜测、想像、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摆五辨花、探索规律)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知道具体情境中的“余数表示什么”,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从表内除法的引入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算理,都安排了符合逻辑的活动和思考空间,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能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从整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学的还不错,但在“发现余数比除数小”这个规律时,我是指名学生板书连续的算式,原先是想这样会缩短时间,由于学生在板书过程中没有把各数对齐,使学生没能很快的观察出这个规律,反而花的时间更多,如果由老帅自己来板书可能效果会更好。

《秒的认识》 教学反思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正确区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

《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时间单位:时、分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时间计算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时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精神,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感觉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点: 教学方法:

1、设疑激情: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入时我利用新年到,大家欢天喜地,喜迎午夜新年到了的场景,通过学生们的倒记时导入新课,在旧知和生活经验的影响下,由学生自己引出“秒”,学生初步感受到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揭示课题“秒的认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来。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在教学中,我通过七个环节:认识秒针和1秒、体验1秒的长短、1秒的价值、教学

1分=60秒、体验1分的长短、小结。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感知,激励学生再课堂上认真思考,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生通过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放手,才有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学生真正会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索秒针的走动情况;组织学生体验1秒与60秒,观察分针走动情况,让学生知道1分=60秒;通过集体活动、合作活动、小组活动形式,多角度感受秒的持续时间。

3、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中,我让学生欣赏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更深刻地感受秒这一时间单位应用的广泛性。练习中,我加入了我们生活中的例子。如:阅读短文《小宇的一天》帮助学生理解,实际是综合考察了学生对时间单位的应用能力。

4、交流评价: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学生学习方法:

1、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钟面,认识秒针与分针、时针的区别;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走动,抽象出1分=60秒。

2、活动实践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体验秒。为了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会用各种方式估测活动的时间,集体活动时我用钟表记时,来看看学生60秒能做些什么事情,加强学生对1分=60秒的认识,从而感知60秒。

3、独立思考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把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方法教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机会。如:教学中,认识秒针和1秒、体验1秒的长短、1秒的价值、教学1分=60秒、体验1分的长短、小结,每一次的教学活动都给学生留出时间想一想,然后再与同桌学生交流,最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说出来。

4、指导学生倾听的方法:我的做法是:课堂上提问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几个人。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学生往往认为自己的就是正确的,就是最好的,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总想辩解。这时,我就会对学生说:“比一比,看谁最懂得尊敬别人,能安静地听完别人的发言。”这样不仅使急于辩解的同学静下来听,更促进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具体,说完整。同时,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意见都是正确的。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当在课堂上意见有分歧的时候,我们常常常会留给学生们讨论的时间和空间,有时候会用“大家想不想听听老师的想法”来平息他们之间没有结果的争论。这时候学生往往听得最认真。

从整个教学设计来看,我能做到: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到的,我决不设计包办代替。努力设计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地思维。

《四边形》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会自觉自愿的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我在教学《四边形》时,出示“喜羊羊开店”的情境,这样的导入设计,对于学生来说很有趣,有效地吸引学生倾听,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其中,真正意义上作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也就自然愿意倾听了。课堂中我始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童话世界出发,选择身边感兴趣的事情,提出相关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习兴趣。

2、这节课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测及自主探索,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可能性》教学反思

上《可能性》这课之后,有个孩子天真地说了一句:“老师,我觉得今天的课不像数学课?令我哭笑不得,但更让我深思:数学课要“生活味”,更要“数学味”.《可能性》是《数学课程标准》新增加领域“概率与统计”中的内容.课前,我对三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对区分“可能性”知识的感知还是比较丰富的,只是有些零散、杂乱,大都建立在经验上,带有缺陷,数学化的程度较低.因而,本节课我对教材进

行了大胆的整合,把认识“随机现象”和“可能性大小”同时纳入到第一课时进行教学,并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贯穿全过程,创设生动、直观、有趣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猜想一实验一统计一验证一推理”,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让他们的数学思考得到更好的发展,品味浓浓的数学味.《数学广角——搭配》教学反思

一、活用教材,内容生活化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中的主情境是“配衣服”,后来,在教导主任和年级组成员的共同商讨下,把例题与习题交换,觉得这样更符合孩子的生活实际。这样,把例题、做一做、课后练习题整理成一个情境串,学生从开始到结束,把知识不知不觉地体现,学得自然新鲜。内容取材于生活,如衣服的搭配、早餐的搭配、电话号码的选择、寻找生活中“0”在前面的数字排列,寓教于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二、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早餐的搭配、衣服的搭配、电话号码是学生身边经常接触到的,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摆一摆”、“连一连”、“写一写”、“画一画”、“猜一猜”等数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总之,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搭配的思想方法。然而,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问题:

首先就是目标的把握,还是有点没拿准,比如,要不要引导学生计算一共有几种搭配的方法。当初在研讨的过程中,我们与主任[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也探讨过这个问题,如果要学生掌握算法的话,那么就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再总结算法。但是这样在时间安排上就得调整,难度也会提高,估计一部分学生会有困难。

其次,在教学例1的时候,虽然我一直在有意识地强调要先确定一种事物,但实践中,孩子还是没有很好地建立起这个有序的思考过程,所以在做题的过程中,仍有学生不按顺序搭配,出现遗漏和重复的现象。造成这个后果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因为公开课,特别是操作课,课堂气氛很热烈,优生会抢着演示、发言,有意注意差一些的孩子就成了观众和听众。我班的刘宇桐同学就是,当我说到:“••为她准备了丰富的早餐•“时,他也不听•我下面的要求了,就东张西望地找。所以,让学生踏实地上好一节课,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复习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接着让学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平均体重25千克,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问: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让学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部分教材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出关于吨的话题, 抓住学生“童心”激发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情绪高昂,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加到学习的过程中。围绕“能同时过桥吗” 在解决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吨和千克的关系。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回头解决一下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还可以说说其他的例子,如学生说钢铁的重量,汽车的载重量都以吨为单位等等。也学生想想1吨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物体的体积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学生在认识了吨之后,利用新知帮助小动物过桥,学生显得尤其兴奋,也体验到帮助他人的乐趣。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中,笔者力图使计算教学从传授知识转向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学生实践模式。从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自主提供新知识的探索材料到让学生尝试解答新知识、自己交流归纳算理、总结计算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较好地把握了计算教学的目标。

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在注重知识技能的目标的同时,更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算法,会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倡导算法的多样化,同时考虑到后继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2、重组教材,渗透系统论思想。

布鲁纳在其《教育过程》中曾经指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的寿命。”教材把进位乘法分为一次进位、隔位进位、连续进位三课时编写,考虑到这几块内容有着共同的知识基础,也有共同的重点——解决进位问题。因此在具体把握教材时,笔者把这前两部分内容(不进位与进位)统一起来,合并在一堂课内进行教学,希望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进位与不进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使学生构建的知识形成“链”,而不是堆砌的“知识山”,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认识事物可以从整体入手,再去认识整体中的各个部分。教学实践证明,教材的重新组合,不仅能达到预定教学目的,而且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12×3、18×3为研究重点,通过尝试、讨论、交流,使学生初步掌握笔算乘法的原理。再让经过有针对性地练习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进位乘法的算理算法。整节课与原教材相比,虽然内容增加了,但学生照样学得很轻松。

3、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要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创新精神,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思想。因为知识的内化,必须是学生个体针对问题对现有材料和已有知识加以分析,展开思维,才产生迁移的过程。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于不同的个体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本堂课在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如何解答一个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式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勇于说说自己探索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共同分析讨论思维的正误。同时鼓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提倡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计算一个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时,允许学生既可从高位乘起,也可从低位乘起,让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即进位)时,自己领悟哪一种计算顺序更简便。教师努力做到尊重学生,民主教学,认真倾听他们之间不同的意见,给他们发表自己想法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在无恐惧的情景下自我检查、反省、逐步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4、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情境的设计历来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都会精心设计情境,将旧知与新旧,巩固与运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本课的设计在情境的设计上没有花过多的时间,呈现的方式也缺乏变化,这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是缺乏趣味性的,计算的应用性也难以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作保证。“以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实效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有利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全心全意的,创造性地给他们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创设充分展示创造思维的机会和舞台。

在学生借助自己的钟表体验1秒时,我让学生听、看自己的钟表1秒钟是怎么表示的,然后全班交流,通过这个有趣的过程,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了1秒钟的时间,接下来设计一个动作表示1秒,更强化了1秒钟的时间观念„„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有趣的活动中,但这个活动始终为教学目标服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真正的发展。《测量复习课》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复习课。复习课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没意思、无新意,学生也对复习旧知识不太感兴趣,但就这一节课,我个人认为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课堂“活而不乱”。平时教学中我与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在课堂上发言要有序,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要等到别人说完了再说,不在课堂上说与课堂无关的话题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我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想要的真正的课堂。

2.学生真正“动” 了起来,思维“活” 了起来。这节课中我力求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操作”中明方法,在“悟”中见真知。虽然是复习课,但我希望给学生新的感觉、新的收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认识也进一步提高。例如,对单位的认识,有的学生还局限于抽象思维来理解,通过复习交流,认识得到提高。让学生真正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定的理解,能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我觉得学生们还真的不简单,当他们自己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且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我感到震惊,巧填单位和等量代换及互化问题一直是我们教学的重难点,可这些三年级的学生竟然自己解决了,我觉得学生的思维真的“活”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真实的,课堂因“我”而精彩。所以,在课堂上,我努力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研究者、发现者、欣赏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寻找数学、研究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在“算法多样化”“归类整理活动”中我看到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算法的多样性。我觉得每个学生在数学面前都是自信的,他们已经认识到数学是精彩的,他们每一个人的存在都使课堂更加精彩。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还应当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多给他们上台展示的机会。另外,趣味性还可以设计的更浓厚些!

一堂课过去了,但是还是有些东西值得我去回味和反思。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真正提高;只有这样,我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也只有这样,我才能更清楚地看到真实的自我!回首过去,展望明天。我已经踏上了“星光”这一艘巨轮,随时准备扬帆起航,乘风破浪,冲向胜利的终点。《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在建立余数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凸显有余数的除法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有余数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课的教学我是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开展的。小组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能主动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但部分差生还不能理解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师需加强指导。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秒的认识》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时间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学中我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分和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万以内加法和减法

(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几节课下来,我就有点发愁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整个单元上完,经过考查,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题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光课本和导与练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一二年级不布置书写作业,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

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入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还马马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十位计算时得减去退掉的1”等等。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教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可矛盾的是:时间哪儿找?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一直在担心,因为米、分米、厘米、毫米可以让学生用手比划,学生也可以用眼睛去看。那千米怎么办呢?学生既不能用手比划,也不能用眼睛来看。苦于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所以就一直拖着没有上。最后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我决定在上这节课时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

我们的教学楼到校门口一个来回刚好100米的距离,我就让每一个学生从教学楼走到校门口再走回来,体验100米有多远,再想象一千米就是走10个100米那么远。学生听说要走路,高兴的都举起了小手,生怕老师把自己遗忘,当得知每个人都要体验时,有学生条件反射性的一跃而起,看到学生们笑容灿烂的面孔,我知道我这样安排是正确的。学生只有对这件事真正的感兴趣了,才会用心的去学习它。走路这个环节取得了成功,学生把自己走的步数记下,很快的就算出了1000米要走多少步。从而建立起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用“抢做小老师”的游戏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这节课在学生明白了“1千米=1000米”这个单位换算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为了不让学生机械地做题,我们全班一起来做“抢做小老师”的游戏。(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如果有错误的地方,其他同学就可以主动来抢改。)一经公布,下面立刻沸腾起来,每个人都想做小老师来给别人修改错误,被点到做题的学生也憋着一股劲,我就是不让你们来改错。这样一来,课堂就很活跃,学生也在游戏中巩固了“1千米=1000米” 这个单位换算。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难点也基本克服了。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从作业情况来看,正确率也是可以的。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内容的过渡等等存在许多不足。在这方面我将会进一步的加强与提高。《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今年送完一届毕业生后,我又从三年级教起。学生人数19人,比上学期六年级的44人少了一半有余,自己感觉“轻车熟路”。

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才认识到自己的感觉是错误的。在和学生共同探讨认识了“什么是物体的周长后”,我出示了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开始了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们开始分组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也很投入。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纷纷举起。我让小组选代表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 “8+4+8+4=24(厘米)!”

“8+4+8+4=24(厘米)!” „„

没有出现我的预设效果。我只好进一步鼓励说:“谁有更好的方法?” “8+8+4+4=24(厘米)!” 课代表王凡站起来发言。我心里有点失望,可是还鼓励说:“不错!谁还有更好的方法!”

没有同学再举手了。

我说:“汇报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我测量了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两条长加两条宽。就得到了它的周长。”几乎每个同学都如是说。看来学生自己不会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我只好硬往公式上引:我说:“长方形两条,那么8+8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8×2。宽用乘法算式表示为4×2。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表示: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接下来是课堂练习,我出示了四个长方形让学生计算周长。全班19人,用我的公式方法计算的仅有2人!其他同学全是用加法做的。

这堂课上我完全陷入了沉思:以往自己是怎样教的?好像是先告诉学生公式,再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讨知识,如果硬让他们死记公式是背离新课改要求的。也许让学生先记公式再学计算周长,就学习成绩而言可能会高点,可是长此以往,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他们的思维永远被禁锢在老师的讲解之下。对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难道学生自己得出的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不是更直观、更明白的公式吗?!

既然学生心里没有公式,教师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强加于他们,只要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就要鼓励,新课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课本上不是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注明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吗?今天他们自己总结出最好记、最好用的计算方法,不久的将来他们在数学上会有颇丰的收获!《四边形》教学反思

我所执教的这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四边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认识四边形》。

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使学生直观的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涂一涂、找一找、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于教师适时的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准备(游戏:复习图形知识)

2、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观察主题图)

3、涂一涂(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初步感知四边形)

4、总结四边形特点(4条直边,4个角)

5、反馈练习(快速抢答)

6、找一找(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7、分一分(根据四边形边和角的特点分类)

8、巩固练习(走四边形的迷宫、画四边形)本节课中我做的比较好的有以下三点:

一、力求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本节课中,我由光明小学校园场景图引入,既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

在学生对四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我又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通过学生找生活中的四边形,进一步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

二、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点明今天研究四边形之后,我设计了涂一涂的环节,先让学生把心目中的四边形涂上颜色。学生们兴致勃勃的动起手来,虽然这时候他们并不十分清楚什么是四边形,只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在涂。涂完之后再交流为什么有的不涂?接着在老师的引导之下,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探索逐步概括出了四边形的特点。

在认识了四边形之后,我安排的教学环节是将四边形分分类。学生独立分类之后再和其他同学交流为什么这么分。在这里,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展开了,出现了许多情况。书中例2展示了两种分类方法,教学参考给出了三种,而学生们互相启发、勇于探索,出现了四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有按角分的,也有按边分的。而且每种理由表述的都比较清楚。这说明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为孩子们打开了思维的大门。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注意倾听的好习惯。

三、针对不同的学生和回答给予多元的评价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不仅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是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本节课中,我尽量对每位同学的回答都有一个恰当的评价,例如:你的反应真快!你的思维真敏捷。这次回答比上一次的有很大的进步。你的声音真响亮。你回答对了,如果能把话说完整就更好了。你的回答对大家进一步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等等。

本节课中,我感觉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在认识了四边形之后,如果能给学生准备一些小棒,让学生亲自去摆一摆四边形,或者准备一些钉子板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围一围,就更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四边形有4条直边和4个角的理解。

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我上了《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属下位学习,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这节课刚开始时是小组平均分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分完所给的小棒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对比教案来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如:数手指的游戏、有趣的思考题等很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均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比较遗憾。因此,这次的教学活动,是给我敲了一个很及时的警钟,鞭策我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朴实地搞好教学工作,是自我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进一步。《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

认识“平行四边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按照新课改的理念,我在教学这一知识时,重点调整了师生之间的课堂角色,当好向导,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操作、发现、归纳、表达,整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生动活泼,充满童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参与面广,热情高,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我认为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1、在自主活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喜欢数学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他们了解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给学生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当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在探索中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产生一种直觉而又朦胧的感性认识时,我引导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发现,把自己的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提问引导“拉一拉、看一看,这个长方形框架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发现了长方形框架的形状、角、名称都有了变化。这些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则是他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独立操作、独立观察、测量、思考以及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的“新发现”,这就是他们的创造。教学到这里,我接着引导他们去验证,对 “全新发现”作出积极的评价。通过说一说,让学生不仅深刻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而且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欲望,通过大胆尝试、探索,感受数学的乐趣,激起学习的热情。

2、在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拥有自信

本节课的教学,我力图通过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在此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知识的自信心。在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探索和发现获得的,而不是我教给他们的。我先让学生“拉一拉——看一看——说一说”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然后以一句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有这样的特征呢?”为学生创设了继续探索的空间,接着,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去发现平行四边形边角的关系,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理解。纵观这堂课,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成就感和自信心得到良好的培养。

让学生快乐地学数学,自信地学数学,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的光荣使命!也是一项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教学任务!我应该为此继续努力!《时、分、秒》教学反思

在第三册数学教材中,第六单元《时、分、秒》是一个难点。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钟面的基础知识,会认钟面上的时间,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及求经过时间等等。对于缺乏知识经验的二年级孩子来说,学习起来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例如在认识钟面的时候,通过实物展示和课件的操作,让学生数出钟面上有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时针和分针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又向他们介绍了秒针。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走一圈是12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走一圈是60分,也就是1时;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走一大格是5秒,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以上概念在一边拿钟面进行实际操作一边提问时,孩子们尚能回答,可是让他们在独立做的时候,就很容易混淆。

在教学求经过时间时,则感觉更加困难。例如求从11点--4点经过了几时,答案就五花八门。有的孩子用11减4,有的在钟面上数,却数成了从4到11的格数,而且在数格的时候,他们往往数的不是几个格,而是几个数字。还有诸如“2:45--3:20经过了()分”这样的题目,也是比较难理解的。我给孩子们讲了几种方法,第一种是最直观的方法,在钟面上数格子;还可以先算2:45到3:00是15分,再算3:00到3:20是20分,合起来是35分;另外还可以把这样的题目当作减法来做,用后面的数减前面的数,20减45不够减,拿出一个小时当作60分,和20合在一起是80分,再减45就可以得到35分。对于这几种方法,我没有要求孩子们全部掌握,而是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或可以理解的方法。对于一些理解能力稍弱的孩子,他们能在钟面上把经过的时间数出来,我也觉得他们挺棒的。

经过一段时间不断地讲解、练习及个别指导,取得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大部分同学对以上知识都能基本掌握,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比以前有了提高。但是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能不能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还是这些知识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的确过于难了,仍然是让我们感到比较困惑的„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中,笔者力图使计算教学从传授知识转向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学生实践模式。从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自主提供新知识的探索材料到让学生尝试解答新知识、自己交流归纳算理、总结计算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较好地把握了计算教学的目标。

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在注重知识技能的目标的同时,更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算法,会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倡导算法的多样化,同时考虑到后继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2、重组教材,渗透系统论思想。

布鲁纳在其《教育过程》中曾经指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的寿命。”教材把进位乘法分为一次进位、隔位进位、连续进位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三课时编写,考虑到这几块内容有着共同的知识基础,也有共同的重点——解决进位问题。因此在具体把握教材时,笔者把这前两部分内容(不进位与进位)统一起来,合并在一堂课内进行教学,希望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进位与不进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使学生构建的知识形成“链”,而不是堆砌的“知识山”,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认识事物可以从整体入手,再去认识整体中的各个部分。教学实践证明,教材的重新组合,不仅能达到预定教学目的,而且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12×3、18×3为研究重点,通过尝试、讨论、交流,使学生初步掌握笔算乘法的原理。再让经过有针对性地练习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进位乘法的算理算法。整节课与原教材相比,虽然内容增加了,但学生照样学得很轻松。

3、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要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创新精神,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思想。因为知识的内化,必须是学生个体针对问题对现有材料和已有知识加以分析,展开思维,才产生迁移的过程。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于不同的个体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本堂课在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如何解答一个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式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勇于说说自己探索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共同分析讨论思维的正误。同时鼓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提倡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计算一个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时,允许学生既可从高位乘起,也可从低位乘起,让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即进位)时,自己领悟哪一种计算顺序更简便。教师努力做到尊重学生,民主教学,认真倾听他们之间不同的意见,给他们发表自己想法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在无恐惧的情景下自我检查、反省、逐步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4、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情境的设计历来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都会精心设计情境,将旧知与新旧,巩固与运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本课的设计在情境的设计上没有花过多的时间,呈现的方式也缺乏变化,这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是缺乏趣味性的,计算的应用性也难以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主要是解决笔算过程中从哪一位乘起、怎么进位和竖式的书写格式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笔算乘法的开始,是在学生会做表内乘法,整

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加两步混合运算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例题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个位与十位的积都要进位、十位积加进上来的数又要进位,也就是连续两次进位的题目。在进位乘法中,进位叠加的乘法难度最大,学生既要记住进上来的数,又要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稍有疏忽,就会产生错误。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在课中安排了口算,在板演题中又要求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先算个位„„再算十位„„,教学例题和试一试时又在黑板上把过程板书出来,让学生了解到笔算乘法其实可以拆分成一个表内乘法算式和一到两个乘加算式来进行计算,再通过口答进行强化,化难为易,一步步进行突破。从学生的当堂作业上来看,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学生都能熟练说出算理,笔算正确率也较高。练习中还准备了挑战题,但因为是家常课,所以处理为机动,待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后,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展。《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做到“目中有人”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应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既需要心中有教材,更需要目中有学生。《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设计,我关注了学习者的“初始状态”,对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都以适合学生的“初始状态”为原则。

上课伊始,我以学生喜欢看《西游记》的故事导入:唐僧师傅给悟空和八戒分月饼,怎样分才让悟空和八戒没意见,引出“平均分”。4个月饼好分,2个月饼也好分,1个月饼怎样分呢?每人分得多少呢?用手势表示。在学生“山穷水尽”时,点燃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思维。

二、教学方法:做到:“朴实有效”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我进行了多次的试讲,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很多的宝贵意见。在认识二分之一时,我利用了月饼实物图片在黑板上进行了现场操作,加上老师的体态语和手势语以及有效的提问,让学生初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二分之一”,并说“二分之一”的含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学生由“不会”到“会”的效果非常明显。我认为课件取代了教师的演示,课件取代了学生的操作,这样的课堂不一定高效。

三、教师的主导性: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教师在课堂中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唯一的主宰者,而更多地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共同学习的角色。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是由原来的“保姆式”变成“放羊式”。我认为教师还是要适时地点拨、讲解和有效的提问,因为教师有组织、调控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停步不前时,我们教师该出手时要出手。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扎实有效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苦练数学教学基本功。用朴实的教学,在真实的课堂中,一样能开出鲜艳的“花朵”。

《可能性》教学反思

本节课作得较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数学概念

我在教学中重组教材,从大家感兴趣的“猜球”游戏入手,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等数学概念。一下子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致。使“可能性”等抽象的数学概念易于被学生接受。

(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明白了“可能性”的几种情况以及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事实。通过合作与交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三)、课堂气氛和谐,学生心情愉快。

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游戏中自主合作学习,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又是他们的合作者,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心情愉快,愿学、乐学,尝到成功的快乐,建立了自信心。本节课尚需改进的方面:

6.人教三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 篇六

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下册

教学内容:P4/例

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 :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算。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再加后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再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2)P5/做一做1、2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一)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反思: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掌握同级运算中两种情形的运算规则,准确率也较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1)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2)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3)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一)24+24+24÷2

= 24+24+12

= 48+12

= 60(元)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二)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等等。

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二)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1)24+24+24÷2(2)24×2+24÷2

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

=48+12

(1)270÷30-180÷30(2)(270-180)÷30

=48+12

=60(元)

=9-6

=90÷30

=60(元)

=3(名)

=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面的。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1)42+6×(12-4)(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两名学生板演。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2、3、5—7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三)(1)42+6×(12-4)

(2)42+6×12-4

运算顺序:

=42+6×8

=42+72-4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

=114-4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

=110

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课后小结: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2)0+568=(3)0×78=(4)154-0=

(5)0÷23=(6)128-128=(7)0÷76=(8)235+0=(9)99-0=

(10)49-49=(11)0+319=(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 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能否做除数? 0+319=319 0+568=568

0不能做除数。99-0=99 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 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0÷76=0 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49-49=0 128-128=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课后小结:

反思: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掌握四则运算中各种情形的运算规则,准确率也较高。

不足之处是计算时易漏掉进退位

位置与方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教学过程: 设置情景

如果你是赛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 小组讨论:

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

① 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②突出以大本营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大本营? 探究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质疑:

1、知道吐鲁番在大本营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

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小组讨论: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赛手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的地。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偏

,的方向上。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度的方向上,熊猫摆

在哪?

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度,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度的方向? 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如果你的赛车每小时行进200千米,你要走几小时能到达考察地? 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 仔细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试一试解决。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习:

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巡洋舰的位置是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鱼雷艇的位置是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

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东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度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

课后延伸:

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º方向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南偏东20º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个新项目的位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 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教学目的

一、复习引入合作绘图、练习巩固

目的是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图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平面图作准备。(1)停车场在广场的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小红家在广场的偏

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距离广场100米。你能在图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1、出示学校的录相或图片

问: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练习:

1、完成书上习题21页3、4题并订正。

二、在纸上设计小区,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

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教学内容:第22页例3和做一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书上插图

小组讨论(1)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2)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2、汇报讨论结果

(1)首先找到北京和上海在地图上的位置。(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

(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3答疑解难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答,能在组内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努内解决不了的老师解答。)二 复习巩固

1、完成做一做

(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

(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三 复习反馈

1、完成练习第1、2两题

2、当堂汇报

(北京在哈尔滨的南偏西的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备偏东的方向上。)(学校在我家的南偏西的方向上,距离约是900米。)(小刚)(你家在学校的北偏西的方向上。)(小芳)

反思: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掌握四大正方向,八大方向的辨别和描述。准确率也较高。但对正偏某一方向类的问题,个别学生搞错主方向。

第四课时

已有基础:

1、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

3、已能体会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教学目标:

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

教学难点: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学生一个越野路线图,每人一张白纸(绘图用)教学过程:

一、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小组讨论:

1、作为越野队员我们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

2、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路程的?

3.描述行走路线为什么要到达一个目标就重新画出方向标?

描述行走路线一个越野车队,四个赛段的时间分别是15分钟、5分钟、35分钟、5分钟,他们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10千米 描述行走路线讨论:

为什么第一赛段的路程与第三赛段路程长短差不多,时间却相差一倍多?车坏了、路是上 坡、路上障碍物多、路上休息了一些时间„„

二、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 °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1)点1的西北方是

,终点在起点的方向,点2在起点的方向。(2)说出具体路线:

从起点出发,先向

度方向走

km到点1,再向

度方向走

km到点2,最后向

偏度方向走

km到终点。

开放题:公园游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板书: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符号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出示(69+172)+28 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符号表示:(△+☆)+○=△+(☆+○)教师板书:(a+b)+c=a+(b+c)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

P28/做一做

P31/

4、1

四、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88+104+96

104+96+88

=192+96

=200+88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88+(104+96)

┆(学生举例)

(69+172)+28=69+(172+28)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155+(145+207)=(155+145)+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2)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第四天 城市A→B

A→B 115千米 第五天 城市B→C

B→C 132千米 第六天 城市C→D

C→D 118千米 第七天 城市D→E

D→E 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

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32/5—7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课后小结:

反思: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掌握加法运算定律所描述的内容。准确率也较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46+()=75+()

24+19=()+()()+38=()+59

a+57=()+()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

85+632=()

304+215=519 215+304=()(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60+450=460+250 20+70+30=70+30+20

a+400=400+a 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学生小结。

练习本独立完成:

(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

(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求:(1)画出线段图。(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师生共同订正。(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369+258+147=369+(□+147)(23+47)+56=23+(□+□)654+(97+a)=(654+□)+□

(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10+20)+30+40=10+(20+30)+40(5)用简便方法计算: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 480+325+75

325+480+75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34/例1(乘法交换律)

例2(乘法结合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1)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2)(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P35/做一做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4=100(人)

4×25=100(人)

(25×5)×2 25×(5×2)

25×4=4×25

=125×2

=10×25

┆(学生举例)

=250(桶)

=250(桶)(25×5)×2=25×(5×2)

┆(学生举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

(a×b)×c=a×(b×c)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50×2=100

50×20=1000 25×4=100 25×8=200

25×12=300

25×40=1000 125×8=1000

125×16=200 125×24=3000 125×80=1000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板书:5×2 25×4 125×8(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30×6×7=30×(□×□)125×8×40=(□×□)×□(3)计算:43×25×4

25×43×4 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4)师生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25×42×4

68×125×8 4×39×25(5)对比练习:4×25+16×25

(25+15)×4

46×25 4×25×16×25

(25×15)×4

(40+6)×25 49×49+49×51

(68+32)×5 49×99+49

68+32×5 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内交流。汇报。

二、小结:学生谈收获。课后小结: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P36/例3(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学生举例。根据学生举例板书。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简记为: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

(2)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课后小结: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1.口算:73+27

138×100

100-64

64×1

8×9×125

(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302=300+□

(300+2)×43=300×□+2×□

2003=2000+□

(2000+3)×14=2000×□+□×□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102×(),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出示:计算102×43小组讨论完成。学生可能出现:(1)(100+2)×43

(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 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小练:(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3001×84=□×84+□×84 92×203=92×(200+□)

=92×200+92×□(2)计算102×24 出示:9×37+9×63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1)9×37+9×63

(2)9×37+9×63

=333+567

=9×(37+63)

=900

=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小练:(80+8)×25

35×37+65×37

32×(200+3)

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

1.师生对出题。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

23×12+23×88

(35+45)×12

(11×25)×4

25×(4+40)讨论:

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3.P38/5

四、小结:谈收获。

五、作业:P38/6—8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计算102×43

9×37+9×63

9×37+9×63

38×29+38

102×43

=333+567

=9×(37+63)

=38×(29+1)

=(100+2)×43

=900

=9×100

=38×40

=100×43+2×43

=900

=1520

=4300+86

=4386 课后小结: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的复习: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这一小节的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回忆,并相应板书。

二、联系实际复习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乘法的运算定律的相应知识。

2.学生汇报课前自己根据乘法运算定律自编的题目或搜集的题目。教师把符合要求的题目贴上黑板。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进行题目的独立解答。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教师巡视,加以必要的指导。有必要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练习画线段图。

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三、小结:学生谈收获 课后小结: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 P39/例1(减法性质)P43/例3(除法性质)

教学目标: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购物: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汇报:(1)1035-235-497

(2)1035-(497+235)(3)1035-497-203(4)1035-(497+203)

1035-497-235

1035-203-497

二、新授

板书: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教师板书。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小练:(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a+b+c= a+(b-c)a×b×c= a×(b÷c)a÷b÷c=a÷(b×c)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证。小组合作验证;可以采用代入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等等。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可能的规律进行验证。最后验证出第三个是正确的。小练:(1)填空:436-236-150=436-(□+□)480-(268+132)=480〇268〇132 1000-159-□=1000〇(□+441)□-(217+443)=895-□-□ 16÷2÷4=16÷(□〇□)

210÷(7×6)=210〇(7〇6)□÷(25×7)=350〇(□〇□)

(2)判断:638-(438+57=638-438+57 901-109-91= 901-(109+91)113-36-64= 133-(36+64)

3456-(481+519)= 3456-481-519 35÷14 = 350÷2÷7 3000÷4÷25= 3000÷(4+25)

三、巩固练习:P39/做一做1、2 简算:(1)1245-(245+673)(2)1275-(164+36)(3)480-82-18

(4)673-84-71-45(5)81÷3÷3

(6)210÷(7×6)

四、小结 : 学生谈收获,以及本节课的重点和做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作业:P41/2—

4、P47/6 板书设计:

连加、连除算式中的简算

(1)1035-235-497

(1)1035-497-203

a+b+c= a+(b-c)1035-497-235

1035-203-497

a×b×c= a×(b÷c)(2)1035-(497+235)

(2)1035-(497+203)

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学生举例)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从一个数里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a-b-c=a-(b+c)

a÷b÷c=a÷(b×c)课后小结: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 P40/例2(综合运用加碱计算的实践问题)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

1.观察图

(一)中的条件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

(一),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一)的解决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小组讨论。(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遇到的困难是,四本书取三本共有几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如果反过来思考,四本取三本,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用于计算三本书总价,就是教材提示的第二种算法。)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板书。2.观察图

(二)的条件问题。小组讨论。汇报。

三、小结 :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完善板书。

四、作业:P42/5—7

课后小结: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 P44/例4(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教学重点: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12×30

18×20

24×40

15×40 15=()×()

24=()×()

30=()×()

36=()×()

二、新授

出示

例4主题图

什么是“一打”?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一打”表示12个。观察主题图,独立解决题目中的问题。找三个代表性的解题方法进行板演。板演:(1)25×12=300(元)

(2)25×12

(3)12×25

=25×(3×4)

=12×(100÷4)

=(25×4)×3

=12×100÷4

=100×3

=1200÷4

=300(元)

=300(元)第1种直接计算。第2种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的因数改成了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及解决方法。

你喜欢哪种方法?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吗?第三种把其中的一个因数改成了两个数相除的形式,然后变成乘除混合运算,可以任意交换位置进行简便计算。

根据主题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选择性地板书。小组合作分工完成黑板上的题目。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教师要注意学生在简算过程中,是否正确地采用了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小结重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完善板书。

四、巩固练习

P47/

4、5 板书设计:

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12×25=300(元)

12×25

12×25

=(3×4)×25

=12×(100÷4)

=3×(4×25)

=12×100÷4

=3×100

=1200÷4

=300(元)

=300(元)

课后小结:

第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P45/例5(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2.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二、新授

请你们根据图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巡视指导。汇报:

(1)31×2+30×2+26

(2)7×21+1

=(31+30)×2+26

=147+1

=61×2+26

=148(天)

=122+26

=148(天)

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数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出错。可以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

根据主题图的数据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条件问题提问。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独立解答。

解答后小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完成的是哪个问题,怎样解决的?有没有用到运算定律,怎样运用的?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谈谈在今天的学习后,你对运算定律的应用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和感受。

四、巩固练习

P46—47/1、3、7、8

五、作业:准备实践活动《营养午餐》 板书设计: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1)31×2+30×2+26

(2)7×21+1

=(31+30)×2+26

=147+1

=61×2+26

=148(天)

=122+26

=148(天)课后小结:

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目的:(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二)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三)德育方面

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抽象小数的意义。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直尺。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填空(投影出示)(1)0.1是()分之一。

0.7里有()个0.1。(2)10个0.1是()。

10个0.01是()。(3)写成小数是()。

写成小数是()。(4)1米=()分米=()厘米=()毫米。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2.教学小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什么?(2)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题:(用整数表示结果)1000÷10=

100÷10=

10÷10=

1÷10=(3)总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3.教学小数的意义(1)填写

①投影出示:在图中填出分数和小数。

学生填完结果并订正

②启发学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

③引导学生口述:1分米是10分之1米,还可写成0.1米?(板书:

④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2)出示米尺教具

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由于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理解,在两位小数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3)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投影)1厘米的放大图

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

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①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

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③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④师生共同概括: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投影出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⑤完成“做一做”。

(5)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

①学习阅读教科书,学习小数的计算单位。

②出示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三、巩固发展 1.填表格:

2.判断:

(1)0.40里面有4个0.01()(2)35克=0.35千克()3.把小数改写成分数

0.9

0.09

0.0359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独立作业:

六、板书设计

小数的读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52~53页小数的读写法,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九的第6~7题。教学目的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读、写小数。教具准备: 幻灯、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1、0.2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0.15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0.008是()位小数,表示()分之()。2、0.4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新课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0.2

0.05

0.005

0.01„„)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小数吗?谁能举出一些例子?(1.5

40.6

3.134

6.8„„)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还是0吗? 观察一下:小数可以分为几部分?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

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书整数数位顺序表。

接着提问:0.2表示什么?(表示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5表示什么?(表示百分之五,有五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有六个千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

十分之

一、百分之

一、千分之

一、万分之一等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那个最大?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这些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这和整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一样的,因此,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边,向整数一样计数。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整数个位的右边应该是什么位?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十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百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呢?再往下还有万份位、十万份位等,所以我们在数位表上用„„

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多少?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 指出345.679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

再指出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分别是多少?

2、教学小数的读法

出示最大古钱币的相关数据:高:0.58米、厚:3.5厘米、重:41.47千克 问:你会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 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

强调: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完成做一做:读出下面小数

3、教学小数的写法

(1)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2)做一做: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七

五点零六

十点零零二 三百点七一

零点零一四

十五点五零三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0.9里面有()个0.1 0.07里面有()个0.01 4个()是0.04

2、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位,第四位是()位,第一位是(),第三位是()。

3、说出24.375 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4、读出下面各数

(1)南江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小数的性质 教材简析

小数的性质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化简小数,也可以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在小数末尾添上一个或几个“0”,或者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教学时,要通过比较、辨析、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教学目的:

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2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学重点: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商场、超市观察商品的标价签,并记录1-2种商品的价格,请谁来汇报一下?

生:2.00元,师:是多少钱呢?生:2元。生:3.50元。师:是多少钱? 生:3元5角

师: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可爱多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2找等量关系。

教师首先板书三个“1”,让学生判断是相等的,接着在第二个1后面添写上一个0,在第三个1的后面添写上两个0,板书写成:1、10、100,提问:这三个数相等吗?(不相等)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可以添上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或“分米、厘米、毫米”就相等了。板书写成:1分米=10厘米=100毫米。3思考探索。

(1)你能把它们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2)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说明什么?(三个数量相等)板书如下:

(3)按箭头所指的方向观察三个小数有什么变化? 生:小数的末尾(后面)添零,它的大小不变。生:小数的末尾(后面)去掉零,它的大小不变。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小数的末尾添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二、探索新知

验证猜想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师: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师: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老师提供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一张数位顺序表)

3生1: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A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B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C从左图到右图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份数变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

4师:0.30与0.3相等,证明刚才这个结论是对的。

5生2:从数位顺序表上可以看出,在小数的末尾添零或是去零,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

师: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

生: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师:那整数有这个性质吗?(要强调出小数与整数的区别)

问: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6提醒注意:性质中的“末尾”跟一般说的“后面”是不同的。7判断练习。

下面的数中,那些“0”可以去掉? 3.9

0.300

1.8000

500 5.780

0.0040

102.020

60.06

三、联系生活

灵活运用

1.教师结合板书内容讲解性质的运用。

(1)根据小数的性质,当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侯,例如,0.30,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0.30=0.3)化简下面各小数:

0.40

1.850

2.900

0.50600 0.090

10.830

12.000

0.070(2)师: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例如:0.3→0.30)

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 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比如:我们在商场里看到的2元=2.00元,2.5元=2.50元

出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怎样改写? 让学生同桌两人议论后答出。

提醒:把整数改写成小数形式,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学校小卖部进了一批冷饮,你能帮忙设计一下价格标签吗? 盐水棒冰每支5角 随便 每支1元5角 可爱多每支2元5角 2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下面的圈内涂上黑色)化简102.020的结果是()

12.212.02

102.0200

102.02 ○

○ 要求学生回答:化简的依据是什么? 3.判断题。(打“√”,错的打“×”)(1)0.080=0.8

()(2)4.01=4.100

()(3)6角=0.60元

()(4)30=30.00

()

(5)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让学生按顺序回答,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4.下面的每组数中,一共可以去掉多少个“0”?这些0都在什么位置?(1)3.09

0.300

1.8000

5.00(2)0.000

412.002

60.06

500(3)0.090

12.0000

10.50605060 30.0 要求学生思考后,按顺序回答。5.(1)改写。原数0.7770 改写成一位小数 改写成两位小数 改写成三位小数

(2)连线。把相等的数用直线连起来。

10.01

20.1

44.800

50.00

1.60 50

10.010

16.0

4.0

4.8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抽查评讲,检查全班练习效果。5.做游戏。

(1)智力游戏。谁能只动两笔,就可以在5、50、500之间划上等号。(50变成5.0,500变成5.00)

(2)贴数游戏。让自愿参加的十位学生,每人拿一个数(卡片),教师板书“50.3”,要求学生在“50.3”的下面贴上与它相等的数,不相等的贴在旁边。50.0

35.30

5.3

50.300 50.30

503

五十又十分之三 500.3

五、课堂作业

六、课堂小结: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需要买一些文具,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介绍三家文具店——“奇 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豆豆文具店”。现在我们就请三家文具店的售货员分别给我们介绍商品的价钱,请同学们注意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由三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分别介绍商品的价钱。)师:听完售货员的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三家商店都有卖橡皮的,但价钱不一样。

生2:我发现到“丁丁文具店”卖的书包会便宜一些。

生3:我发现同样的铅笔盒在“奇奇文具店”与“丁丁文具店”卖的价钱不一样。师:由这些发现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店卖的价钱可能不一样,我们买东西时要进行比较后再买。生2:我们应该到价钱比较低的商店买东西。

师:在生活中,我们喜欢到物品价钱比较低的商店去买东西,我们的这种做法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货比三家”。师出示课题:货比三家。

二、学习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师:大家都知道买东西应该“货比三家”。如果我要买铅笔盒到哪家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到“奇奇文具”店买便宜。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奇奇文具店”的铅笔盒是4.9元,“丁丁文具店”的铅笔盒是5.1元,只要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就知道了。

师: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策略一:

4.9元=4元9角

5.1元=5元1角

5元1角大于4元9角 策略二:

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策略三:

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数,小数点前面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小数点前面的数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师小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办法,真棒。

2、提出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有关比较小数的大小的问题,你们能根据情境图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吗?下面请同学们轮流在小组里提出问题,请小组的同学来回答。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请一个同学来回答。生1:我要买一个书包到哪一个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2:到哪家买橡皮便宜?

(解决这个问题涉及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要让学生来说一说怎样比较这三个小数的大小。)生3:“奇奇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贵? 生4::“丁丁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便宜?

三、拓展运用。

1、游戏——抓珠子。(1)介绍游戏规则:

师:下面我们要进行一个很在意思的活动——抓珠子游戏,这盒子里有红珠子和蓝珠子和绿珠子,一个红珠子代表1元钱,一个蓝珠子代表1角钱,一个绿珠子代表1分钱。你们任意从里面抓出一把珠子,看看可能会得到多少钱?(2)老师示范。(3)小组活动。师: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这样的盒子,小组同学轮流从里面抓一把珠子,并填写在统计表中。填完统计表之后,在小组里比一比谁抓出的钱多。

红珠子几个蓝珠子几个绿珠子几个共几元几角用小数表示(几元)3元2角1分3.21元

(4)师:请各小组抓出的钱最多的同学向大家汇报自己抓了多少钱,我们最后来比一比全班的冠军是谁?

(5)小结:想一想,抓到多少钱跟什么有关?

2、完成书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互相说一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

四、回顾总结。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好,上完这节课之后,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哪一个活动呢?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与反思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反馈预习

通过前面的学习了我们知道了在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可以改变原小数的计数单位,但并不能改变它的大小。这是什么知识? 课前思考题:“在数字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改变68.32的大小可以怎么办?”谁说说你们的想法?

反馈:

1、改变数字的顺序。

2、不改变数字顺序,可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板书:小数点位置的移动

在数字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改变68.32的大小有几种办法? 今天就来研究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关于这个内容你想了解什么?

“移动的方向、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移动与变化的关系。”(教师板书:35.67

3.567

356.7

3567比较大小.

订正后提问,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特点?(数字及排列顺序一样.)有什么不同?(小数点位置不同,大小不同.)教师小结: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 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二、探究规律

1、我们先来研究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小组合作:

1、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改变原小数的大小,并将移动的方向和得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2、说说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原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关系? 反馈:

(一)点右移

68.32~

683.2 :

扩大 点右移

68.32~

6832 :

扩大。点左移

68.32~ 6.832 : 缩小。点左移

68.32~

0.6832 : 缩小。(二)

小数点向右移动,原小数扩大。小数点向左移动,原小数缩小。评价一下哪组写得好? 再说说发现的规律 板书:

原数

小数点

原数 缩小

左移

.右移

扩大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研究出了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原小数大小变化关系? 小练:能根据要求手势表示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吗? 左移、右移

原数(扩大、缩小、缩小、扩大、)看老师手势说说原数变化:

原数扩大、原数缩小、哪组来给其它组出手势,同学判断。

2、把0.009扩大,手势表示? 知道原数扩大后可能是多少吗? 0.09、0.9、9、你们得出的三个数一样吗?

都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不同的三个数,有什么想法吗? 右移一位、右移两位、右移三位、你们又有什么发现了?

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小数大小变化也不一样。

原小数的大小变化既与小数点移动方向有关还与小数点移动位数的多少有关,我们继续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可以借助什么单位研究? 米

各组有这样一组等式和刚才填写在数位表下的数两种学具,请你们组选择一种学具 研究: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与原小数扩大的倍数有什么关系,小数点左移? 反馈:

1、填空

0.005米=(5)毫米 0.05米=(50)毫米 0.5米=(500)毫米 5米=(5000)毫米

反馈:

右移一位~扩大10倍

50毫米是5毫米的10倍 右移两位~扩大100倍

500毫米是5毫米的100倍 右移三位~扩大1000倍

5000毫米是5毫米的100倍

谁再说说小数点右移的原数的变化规律?补充左移规律并举例 板书:

原数

小数点

原数 缩小

左移

.右移

扩大 1/10

一位

10倍 1/100

两位

100倍 1/1000

三位

1000倍 有用数位表研究的吗?

演示说明:当小数点右移一位时原数数字所在位置都向左移一位,所以原小数扩大10倍。他们组用数位表不仅发现规律还说明了原因。

能说说我们用计数单位和计量单位两种学过的知识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还有问题吗?

原数扩大还是缩小由什么决定?

移动的方向 移动的位数决定什么?

倍数。

三、巩练:

1、填表

原数分别扩大10倍扩大100倍缩小到它的1/10和缩小到它的1/100 47.28 11.2

2、填空

(1)把6.2扩大

倍是62。(2)把59缩小到它的()是0.59。(3)0.28去掉小数点得(),原数扩大了()倍。(4)73.21变为0.7321,原数就()。

3、判断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到了它的1/1000()2、3.69扩大1000倍是36.9。

()

3、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就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4、观察三个数,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吗? 3.8

0.038 看来今天你们收获不小,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收获。知识、方法操作、旧知识、你对今天的学习满意吗?能给自己打个分吗?

生活中的小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的名数。

2、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点:

会进行名数的改写。教学难点:

会进行名数的改写。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千米=()米

1千克=()克 1米=()厘米

1吨=()千克 1时=()分

1分=()秒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新课:

1、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小组同学听,找一组同学汇报他们收集的数据。

2、我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水果糖的质量是0.5千克 小明的身高是1.35米 小红体操得分是9.25分 小丽的体温是38.5度

3、像这样我们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把哪两部分合起来叫名数?你能举出一些名数的例子吗? 3分钟、7千米、6时15分、78平方米、4吨50千克 5米6分米

20平方厘米

9年

5千米60米

4、什么叫单名数?什么叫复名数?从刚才举出的例子中你能找出哪些是单名数哪些是复名数吗?

5、小组活动:

请你按高矮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 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 又有米又有厘米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要想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可以把它们改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

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问:又有米又有厘米要想直接比现在你有什么想法? 生:把它们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把它们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

6、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一进行改写

(1)教学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1)0.95米=()厘米

你们会做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米等于100厘米,0.95米=0.95乘100厘米。可以直接把0.95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

1.32米=()厘米是米这个单位大些还是厘米这个单位大些?我们把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而把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这道题就是把高级单位“米”作单位的名数改称低级单位“厘米”作单位的名数。请同学们接着做一做:

3.7吨=()千克

0.86平方米=()平方分米 0.3千克=()克

2.63千米 =()米 怎样把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呢? 小组讨论后,汇报(用高级单位量得的数去乘进率)(2)教学低级单位的名数改称高级单位的名数。80厘米=()米 谁能说说你的想法?

(因为1米=100厘米,80厘米=80/100米)用这种改写方法改写下面各题

9020千克

=()吨

7450米=()千米

23分米=()米

1350克=()千克

像一想怎样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用低级单位量的的数去除以进率)

能用这种方法解答1米45厘米是多少米吗?小组讨论一下?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45厘米=0.45米,0.45米和1米合起来是1.45米)

三、巩固练习1、71页6题

2、()分米=1.5米

()千克=4.08吨

510米=()千米

516厘米=()米

4700克=()千克

3在括号里填上﹤﹥或﹦

3.61米()362厘米

284克()0.284千克

1480米()1.5千米

532厘米()5.3米 4、72页10题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能正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难点:怎样准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生活中有许多小数的信息,你收集到了吗?(此处安排收集资料。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近似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近似数的应用价值)

生:汇报,教师按准确数和近似数把学生提供的信息中的小数分成两种写在黑板上。师:谁注意到了老师为什么把同学提供的这些小数分成两种写在黑板上呢?(生通过观察回答)

师: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必说出小数的准确数,只要说出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同学们看一看自己收集到的信息中有这样的情况吗?(生汇报和小数近似数有关的信息。)

师:听了同学们的汇报,你有什么感受呢?小数的近似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这么广泛,怎么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师板书课题。(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卡片出示)98653

4587431200 50047

398010

14870 2.下面的□里可以填上哪些数字?

32□645≈32万

47□05≈47万 学生填完后,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以上复习内容重点抓住了整数取近似值的方法让学生回忆练习,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印象,为求小数的近似值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如:如豆豆的身高0.984米,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精确,那么如

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二、新授

师:豆豆的身高0.984米,我们一般怎么表述豆豆的身高? 你是怎样得出豆豆身高的进似数的?

师:你们能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求出这个小数在不同情况下的近似数吗?

生:自己练习在练习本上做一做,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一看有没有争议的地方。并引导学生按顺序进行汇报。生:(1)学生汇报保留两位小数求近似数的思维过程,并再找一名同学进行汇报,加深对方法的理解。

(2)保留一位小数,有争议吗?找同学汇报自己的想法。学生讨论近似数是1.0还是1。教师出示线段图,看一看给学生带来什么启示。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使学生明确保留一位小数是1.0,原来的长度在0.95与1.04之间。保留整数为1,原来的准确长度在1.4与1.0之间,所以1.0比1精确的程度高一些。也就是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

师:总结出尽管两个数的大小相等,但表示的精确程度不同,同学们认为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呢?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去掉。

(3)保留整数部分应怎样思考,注意什么问题呢?

师:请同学们回忆求0.984近似数的过程,你能发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同学们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也就是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小数的近似数,希望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求课前同学们提供的这些小数的近似数。(保留到十分位)

(4)小结:

问: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知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注意两点:

①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值,如果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

②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丢掉。

三、练习

(1)师:最后一个信息谁提供的,你能把这个信息用小数近似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吗? 生评价(改后的信息叙述也要准确)。

学生自己修改自己手中的信息,汇报后,再同桌之间交流。

(2师: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些小数的信息,这些信息能用小数近似数的形式表述吗?能请你表示出来,不能,请说明理由)

(3)师:同学们还记得自己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吗?想知道老师的身高吗?教师提示:身高大约是1.6米,老师的实际身高是两位小数,猜一猜老师的实际身高是多少米?老师的身高是用四舍法得到的,再来猜一猜。

(4)出示食物的价格,判断小明带12元钱够吗?学生自由发言,说明自己的理由。(5)出示租车说明,判断租多少辆车去出游?

师:看来我们不仅要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还要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全课小结:教师明确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整数的近似数相似。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要注意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以及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教学难点: 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将下面的数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一个人的头发约有80000到90000根。人造卫星每分钟约行472000千米。师: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把一个以个为单位数写成以万位单位的数 不同点:整万的数可以直接改写成一万位单位的数

不是整万的数先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

二、新课:

1像这样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我们知道整万或整亿的数能够直接改写成以万或亿位单位的数,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怎么改写成用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2木星的直径是142800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778330000千米。它的直径是多少万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

小组研究:

尝试把上面两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以亿为单位的数 说明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

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加上万字。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8位,加上亿字。4练习:

把248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5像这样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3.4528亿,小数点后有4位,小数位数太多,往往实际又没有用,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如这道题保留两位小数应该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

1把下面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并保留两位小数 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面积35990平方千米。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面积34000平方千米。2、2003年我国在校小学生116897000人,改写成用亿人作单位的数并保留一位小数。

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难点、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求出小数近似数。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把较大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并能按要求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二、复习小数的意义

1、做期末复习第8题(1)、(2)、(3)。

(1)学生在书上填写,集体订正。说一说0.5、0.023的意义。(2)说一说小数的意义是什么? 问: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各表示几分之几的数?

2、(1)在小数里,小数部分最高位是哪一位?从小数点起,向右依次有哪些数位?每个数位上计数单位是什么?(2)填空。

0.1里面有()个0.01。10个0.001是()。10个0.1是()。0.1里有()个0.01。

三、复习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

1、练习。

(1)把下面小数化简。

4.700 16.0100 8.7100 14.00(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的数写成两位小数。4.2

13.1

①学生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②问:做题时是根据什么来做的?什么是小数的性质?

2、做期末复习第9题,第1竖行两题。(1)学生在书上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2)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3、做期末复习第10题。

(1)先把这些数排列起来,找出最大、最小数,并和其他数一起,写好序号。0.1 0.012 0.102 0.12

0.021(2)按要求从小到大排列。

四、复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做期末复习第8题(4)、(5)。

(1)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有什么变化?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小,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有什么变化? 问:要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2)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2、练习。

(1)把1.8扩大100倍是()。()扩大1000倍是6.21。(2)把()缩小100倍是0.021。()缩小1000倍是6.21。

五、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整数的改写

1、把下面小数精确到百分位。0.834 2.786 3.895(1)学生做,指名板演。

(2)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1)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

486700

521000(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460000000 7189600000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指名板演,说一说怎样把一个较大数改写 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并保留一位小数。67100

209500(1)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指名板演。

(2)比较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要注意什么?

4、做期末复习第9题剩下的两题。

(1)比较25万和0.25亿大小,可以把25扩大10000倍,0.25扩大1亿倍。得到两个整数再比较大小。

(2)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3)小结:把一个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在“万”位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再在后面添上“万”字或“亿”字,反过来,一个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要改写成原来的整数,只要把它扩大1万倍或1亿倍就可以 了。

5、做期末复习第11题。

学生在书上做,并说明理由。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怎样的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小数的性质是什么?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我们可以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作业设计】 1、0.45表示()。

2、把6.956 6.965 6.659 9.665 5.669 按从小到大排列是()。

3、把6712098600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是()万,保留一位小数是()万;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是()亿,保留一位小数是()亿。

4、在○里填“>”、“<”或“=”。16.36○16.63 0.36万○3600 0.97○1.01 0.23亿○2100万 5、100千克稻谷可出大米76千克,平均每千克稻谷出大米多少千克? 10000千克稻谷可出大米多少千克?

五单元

三角形 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

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播放录像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三、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一)三角形的意义: 1活动。要求:(1)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利用这三条线段摆一个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提供的小棒有一组摆不成的。)

2学生拼图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请同学一起来观看做得有代表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图案(展示学生所摆的图)请同学们一起做裁判,看看哪些是三角形?[学生会认为(1)、(2)、(3)(4)为三角形,但对(2)、(3)(4)有争议]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到底这几个图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请学生阅读课本的内容。板书: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因此判断图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师问:除了三角形概念,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1)三角形的边、角、顶点(2)三角形表示法;(3)三角形的高和底

(二)三角形的特性:

1课件出示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做个试验:

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试拉它们,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

这与它三条线段的长短有关。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到底组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约6分钟)。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

(2)5,4,9;

(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

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

5巩固练习:为了营造更美的城市,许多城市加强了绿化建设。这些绿化地带是不允许踩的。(电脑动画演示有人斜穿草地的实践问题)。他运用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知识? 6(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7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四、反思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特性:稳定性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目的:

1.通过动手操作,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教学难点: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教学用具:量角器、直尺。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按照三角形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怎样分?

二、新课: 1小组活动:

(1)出示小片子,观察每个三角形.可以动手量一量,分工合作。根据你发现的特点将三角形分类。

2按角分的情况 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是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钝角和直角.

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进行分类(1)分类.

根据上边三个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 图①,三个角都是锐角,它就叫锐角三角形.(板书)提问:图②、图③只有两个锐角,能叫锐角三角形吗?(不能)引导学生根据另一个角来区分.图②还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图③还有一个钝角,它就叫钝角三角形.

请同学再概括一下,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 教师板书: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2)三角形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这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每种三角形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这三种三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3)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最大的内角.„„ 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 3按边分的情况:

(1)我发现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还有三条边都相等的。

(2)师:我们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一条边叫底。

(3)师: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4)分别量一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5)从红领巾、三角板、慢行标志中找一找哪里有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一定小于90°.

(3)看到三角形中一个锐角,可以断定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4)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为什么? 2.87页7题猜一猜小组同学模仿练习(四)作业 板书设计

按角分类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要求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2.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

教学用具 每个学生准备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纸片各一张,量角器。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以分成哪几类?

2.一个平角是多少度?1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

3.如图,已知∠1=35°,∠2=75°,求∠3的度数。

二、教学新课

1.投影出示一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角形有几个角?老师指出:三角形的这三个角,就叫做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板书:内角)2.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规律。

3.以小组为单位先画4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利用手中的工具分别计算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各是多少度?

4.指名学生汇报各组度量和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5.大家算出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接近180°,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与180°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实验研究,我们一定能弄清这个问题的。

6.刚才我们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先测量每个角的度数再相加的。在量每个内角度数时只要有一点误差,内角和就有误差了。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方法,减少度量的次数呢? 提示学生,可以把三个内角拼成一个角,就只需测量一次了。

7.请拿出桌上的直角三角形纸片,想一想,怎样折可以把三个角拼在一起,试一试。8.三个角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什么角?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9.拿一个锐角三角形纸片试试看,折的方法一样。再拿钝角三角形折折看,你发现了什么?(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

10.那么,我们能不能说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为什么?(能,因为这三种三角形就包括了所有三角形)11.老师板书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12.一个三角形中如果知道了两个内角的度数,你能求出另一个角是多少度吗?怎样求? 13.出示教材85页做一做。让学生试做。

14.指名汇报怎样列式计算的。两种方法均可。∠2=180°-140°-25°=15° ∠2=180°(140°+25°)=15°

三、巩固练习1.88页第9题

这一题是不是只知道一个角的度数?另一个角是多少度,从哪看出来的?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还可以怎样算? 2、88页第10题

①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两底角相等)②列式计算 180°-70°-70°=40°或 180°-(70°×2)=40° 2.88页第10题

①连接长方形、正方形一组对角顶点,把长方形、正方形分成两个什么图形? ②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两个三角形呢?

四、布置作业

图形的拼组

1小组同学合作,用三角形拼四边形 让学生明确:

(1)不是任意两个三角形就能拼成四边形(2)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四边形(3)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能拼成长方形

(4)两个相同的锐角或钝角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5)用三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了梯形 2用三角形拼出美丽的图案

六单元

统计 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2、读懂折线统计图,届时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感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验制作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114页第4题的病人体温记录折线图:

1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2汇报:刚进医院时病人正发着高烧。病人体温最高时是39.5度,最低时是36.8度。„„ 师:这也是一种统计图,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折线统计图

二、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1课前布置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请把收集到的折线统计图拿出来,说说你是从哪里收集到的,图中表示什么内容?

2展示交流:每个组推荐一份较好的在全班交流展示。

三、制作折线统计图

同学们,你们刚才从报纸上、网站上、课外读物等收集到了许多折线统计图,这说明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你不想动手制作一幅折线统计图呢?

(一)制作步骤

1看一看: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2比一比: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3议一议:折线统计图中的这条折线应该怎样画? 学生讨论

小结:定宽度、描点、连线、标数量

(二)小组合作动手制作

老师也在生活中去调查收集了许多资料。1北京地区近六年来的年降水量统计表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降水量 1900 1850 1630 1400 1720 1200

2北京2003年各季度旅游人数统计 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2003 70 260 240 200 3北京2004年各季度旅游人数统计 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2004 90 45 300 320 请从三组资料中选择一组,制成折线统计图

评一评:在小组内会轩昂评一评看谁制作的折线统计图最正确、美观 想一想:你制作的折线统计图中,能向别人传递哪些信息?

(三)全班展示、评价

预测:从2003年和2004年的旅游人数统计图中,你能预计一下,再即将到来的2005年的第二季度游客将达到多少万人?

四、预测身高

在书上完成例2,并根据数据进行合理的推测。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95~ 97页例1、2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教学重点:计算方法。教学难点:退位减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准备题:先计算,再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754+3826

2000-493

2、引入: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今天学习小数加法。

二、教授新课

1、创设情景: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中国的劳丽诗和李婷夺得冠军。

2、劳丽诗和李婷是如何夺得冠军的呢,现在我们就把当时的情景回放一下。通过这个表,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现在你又得到了什么信息? 小组合作:

(1)根据上面表格中的信息,你了解到了什么?(2)你是怎样知道的,说说你的方法。

(3)你为什么这么计算,说说具体的计算过程。汇报:重点是计算过程

3、小组尝试总结: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汇报:

(1)小数点对齐

42(2)数位对齐

(3)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注意: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

生活中还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谁能举例?(价签上)

4、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

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三、复习巩固:

1、口算下面各题:

0.7+0.9

4.7-0.5

0.56-0.45

1.2+0.8

1-0.4 0.39+0.15

7.7+0.6

3.6-0.8

4.8-3

1.7-0.3

2、算一算:

10.52+3.48

15.24-3.84

9.9+10.11

100-0.27

3、培红小学师生自己粉刷墙壁,节约了1118.32元;自己修桌椅,又节约了120.8元。一共节约了多少元?

4、一箱钉子,连箱共重52.5千克,箱重2.5千克,钉子净重多少千克?

四、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法的方法:(略)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的复习。课

型:练习课 教学要求:

1、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2、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法则,加减法关系。教学难点: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计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小数加减法的方法是什么?

2、口算下列各题

0.7+0.9

4.7-0.5

0.56-0.46

1.2+0.8

1-0.4

0.39+0.15

7.7+0.6

3.6-0.8

4.8-3

5.7+0.2

3.6-1.6

7+2.3

3、板演下面各题并演算

8.02+15.28

108.5-35.05

25-16.07 提问:小数加减法如何计算呢?

二、笔算练习

1、完成下表,并说说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单位 元)

2、根据信息说说你了解到什么?

3、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三、解决问题

1、王叔叔一天卖菜的收入如下表。

(1)白菜比萝卜多卖多少钱?(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班里要买一个足球和一个排球。

问题:可以怎样买?需要付多少钱?

四、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第100页例3。课

型:新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

法法混合运算。

2、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0.2+0.3

3.5+2.4

8.7-4.5

1-0.6

0.9-0.5

2.3+5.4

4.9+1

8.6-5.5 0.7+0.8

6.7+1.1

5+6.5

9.7-7 2.、先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在计算.7325-714+146-89

10000-(981-326)+148

3、导入: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二、新课:

1、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1)环城自行车赛段资料如下表。

(2)今天第2赛段的比赛已经结束了,要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2、小组合作要求:

(1)先确定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问题。(2)分工合作,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说说解答时你都用到了什么旧知识。

3、汇报。

(1)483.4―(39.5+98.8)

= 483.4―138.3= 345.1(千米)(2)165+80.7+99.4

= 245.7+99.4

= 345.1(千米)(3)483.4―39.5―98.8

= 443.9―98.8

= 345.1(千米)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185.07-15.3+94.3-4.309

9.26-〔8.9-(3.96+1.3)〕

22.8+5.23-9.125+14.75

32.5-(5.07+6.13)+8.25

2、解决问题:

(1)根据下图,请你说说肖红跳过了多少米?

(2)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是1.49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多少亿平方千米?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第104页例5和例6。课

型:新授课 教学要求:

1、在学习掌握小数加减法基础上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2、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教学重点:判断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教学难点:正确的进行简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口算:(投影片或口卡)0.35+0.5

0.26-0.16

0.25+0.17

5-2.5

7.2+6.8

8.5-5

3.6-1.6

2.1+7.9

13.5-2.4

6.7-2.3

4.8-2.8

7.1-4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根据什么?

48+25+52+175

120-75-25

430-121-79 36+11+64+89

85-(15+64)

3、引入:我们运用加减法的定律和性质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二、授新课

1、创设情景:你都知到了哪些信息? 班里这四名男生的50米跑成绩最好,他们参加4×50米接力赛,可能的总成绩是多少呢?

2、小组合作完成

(1)根据题目确定解答方法

(2)写出解答过程,并说说理由

3、汇报:

(1)8.42+8.46+8.54+8.58

= 16.88+8.54+8.58

= 25.42+8.58

= 34(秒)

(2)8.42+8.46+8.54+8.58

=(8.42+8.58)+(8.46+8.54)

= 17+17

= 34(秒)

4、比较: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怎么算比较简便?根据什么?

5、小结:整数加减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减法运算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

三、复习巩固

1、练一练

4.36+14.8+5.64+5.2

38.2-7.09-20.6-2.31 ⑴要求:独立完成,组内交流思路.⑵指名汇报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2+2.5+1.8

0.5+1.5+1.5+0.5

5.26+3+1.74

0.25+0.15+0.75+0.85

27.85-(7.85+3.4)要求:比赛完成,同学间互相介绍好的经验、方法。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8.42+8.46+8.54+8.58

8.42+8.46+8.54+8.5 = 16.88+8.54+8.58

=(8.42+8.58)+(8.46+8.54)

= 25.42+8.58

= 17+17 = 34(秒)

= 34(秒)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第105页练习十八 课

型:练习课 教学要求:

1、巩固小数的简算,并能判断哪些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2、培养学生进行简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进行简算的能力。教学重点:运用定律进行简算。教学难点:准确的进行简算。教学过程:

一、口算

0.4+0.6+5

7.5+3.1+2.5

10-2.5-2.5

21-7.7-2.3 8-2.5

9+3.6

10-2.4

8-1.6

二、简算练习

1、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在○里填上“+”或“-”。3.85+10.06=□+3.85

10.24+8.2+1.8=10.24+(□○□)

18.76-(3.76+0.53)=18.76-□○□

32.17-0.46-4.54=32.17-(□○□)

2、下面各题能用简算的就用简便方法计算。(比赛完成)1.25+3.7+0.75

5.6-0.18-1.2

7.08+16+8.2 10+0.009+0.191

3.75-0.75-1.25

80-19.4-8.09-3.51 5.6+0.5-5.6+0.5

7.2+5.6-2.8

34.5-(17.2+4.5)

三、解决问题

1、P105 4 2004年春季运动会 田径 思念机组男子4×50米接力赛选手情况:

(见书)

提问: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

⑵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⑶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⑷独立完成⑸怎么算的快?

2、P106 5提问: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

⑵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⑶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⑷独立完成⑸怎么算的快?

3、P106 7(按以下步骤组内交流完成)

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

⑵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⑶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⑷独立完成⑸怎么算的快?

4、P106 8 ⑴ 通过观察图、计算,你知道2003年全世界的人口总数使多少? ⑵通过计算你还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5、P106 9

完成表格。说说每轮动作后,这三对选手的的分及排名情况

四、作业:第134页7题

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课后小结: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课型

:复习课.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法则和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运算.2、能够对一些能简算的题简算.3、进一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灵活解题能力.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1、口算: 2.6+0.4

0.375+0.625

5.8+2

5-0.2

0.48+0.29

4.3-1.6

0.74-6.4

1-0.89

3-2.3 2.计算: 4.2+15.6

24.8-18.2

13+7.1

10-9.05

3.96+6.04

4.03-1.97 提问: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是什么? 什么样的题可以简算?根据是什么? 练习: 1.计算: 2-0.35-0.275+0.4

4.36-(2.01+2.29)+0.48 21.3+108.75-(100-0.07)选择正确答案.写在等号后边:

(1).9.26-3.96+8.905=

(14.475

14.205

13.809)(2).9.09+11.1-19=

(20

1.1

1.19)(3).40-9.05-(3.8+6.02)=

(21.13

33.35

20.95)先观察数字特点.能用简便算法计算的用简便算法计算.4.9+0.1-4.9+0.1

34.02+13.5+0.98

5.6+2.7-4.4 5.17-1.8-3.2

9.95-(4.95+3.14)

8.43+2.87+0.57+0.13 列式计算:(1).27.8减去19.3的差.再加上24.5,和是多少?(2).23.64加18.9的和.再减去37.82.得多少? 解决问题:

1、一只驼鸟每小时跑54.3千米,一辆卡车每小时行45.7千米.鸵鸟的速度比卡车快多少千米?

2、锦华水泥厂原计划全年生产水泥13.58万吨,结果上半年生产7.96万吨,下半年比上半年多生产0.04万吨,全年超过计划多少万吨?

3、有两个粮食仓库 ,第一个仓库里有粮食57.5吨,第二个仓库里有50吨,后来从第一个仓库里运走粮食9.9吨,这时第一个仓库的粮食比第二个仓库少多少吨?

4、专业队用三个月挖了一条9.5千米的水渠,第一个月挖了2.75千米,第二个月比第一个月多挖了0.65千米.第三个月挖了多少千米?

第七单元

统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书P108~10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是一幅‘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你们能根据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师出示统计表)

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

00 01 02 03 人数(万人)3 4 6 8 8 10

二、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条形统计图’。

制作前先让学生说说每格表示几个单位然后再制作统计图。

2.小组交流作品,复习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制作步骤、特点” A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三、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师演示“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折线统计图”,学生观察。师: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

师和生一起分析折线统计图,教师演示其中的一个数据的画法,让生知道是这张统计图是如何画的。

师:你们对比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2.小结: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把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出来。3.认识折线统计图,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观察参加科技发展人数的变化情况,并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09的问题解答;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一小题的问题解答;

五、小结评价。

六、作业:新学案。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书P110~11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五、小结评价。

六、作业: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书P114~116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使学生能熟练制成折线统计图,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科学预测。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完成书中P114的第4小题:

A学生先观察体温变化,交流对人体温的了解信息; B对照正常值发现信息 C回答书中的5个问题

师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然后再回答。让学生仔细观察,明确横轴数据表示的含义。

2.完成书中P115的第6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结合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价值发现。

3.完成书中P116练习十九第9小题的问题解答;

让学生根据张浩家这几年旅游消费情况的统计表,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同时能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二、实践活动

结合书中第7.8题的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课前参与:1.学生提前根据书中第7.8题的练习的要求,开展调查活动;2.应用书后的练习纸,进行绘制折线统计图。

课中交流: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交流作品

课后延伸:组织学生从统计图中预测信息,提出科学建议,布置在学校走廊上。

三、作业:完成书中P115的第5小题: 教学后记: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数:4课时

第1节 数学广角-植树的学问

(一)教学内容:117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理解有些数学问题只计算不一定对,要考虑它的合理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用画线段图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正确解答实际生活问题。教学难点:正确解答实际生活问题。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春天到了,阳光明媚正是植树好季节。美化环境,造福人类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但你们可知道,在植树活动中还有不少有趣的数学问题呢!

7.谈谈高一新生如何学好高中数学 篇七

一、要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习惯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子者”作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同学们如何培养自己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学习数学总要带着问题和自己的想法去学习,对所学数学知识产生了疑问,会引起自己的好奇心。上课前要准好一切,并能专注于教师的开头,配合教师讲课,经常将自己的思路与教师讲的进行对比,试试看有没有其他可能性,有没有比老师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思考问题要注意归纳、总结,挖掘自己的学习替力,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还要注意把数学问题回到实际中去理解,这样才能使自己所学知切实可靠。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再学习能力。

二、要提高听课的效率

课堂是大多数同学学好数学的重要场所,因此提高听课效率,决定着学习的基本状况,提高听课效率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

预习时,总要带着问题和自己的想法去认真看教材、看资料。不要以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没有必要预习。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未掌握好的知识要及时复习,以减少听课的困难。

2、听课过程要有科学性。

首先应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如教材、草稿纸和预习时的疑难问题,课前不应做激烈运动和争论,或看其他课外书,以便自己尽快平静下来,最快进入学习状态。一般的老师都会把自己多年的经验和窍门在上课时很自然地说出来,而不会把它写在黑板上。因此,上课时做个有心人就特别重要,能把握住老师分析问题的关键也许就是你学好数学更好的捷径,可以没有笔记本,但须有一个备忘本和错题本。在备忘本上记下知识点,在错题本上记下易错的题目、错误的答案和错误的原因,千万不要忘记写下原因。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同时还要注意教师的板书,理解老师所要表达的思想,以便用心思考,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分析老师如何抓住重点,解决疑难问题,有时还要记下教材重点、听课的重点、思维方法等,以便复习、消化、思考。

三、数学的学习方法三步曲

1、要对概念和定义进行严密的思考。

很多同学学不好数学,关键是因为对概念没有进行严密的思考。数学中的概念数量众多,每一个都有其确定的使用范围,只有全面深刻地理解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才能在解题时有据可依,而不是乱套公式、定理。理解概念的定义就是要明确定义中每一个字的意义,以及它的适用范围和各种拓展出来的结论。

2、要对结论和例题进行认真的分析。

一般情况下,一个数学结论的产生往往伴随着创造性的证明,这种创造性的证明往往要通过观察、归纳总结才能得到。很多同学学数学往往只记数学结论,不理解结论的发现过程,这样是不可能把数学学好的。这些同学做题时往往只是死套公式,碰到稍难一点的题目,就束手无策了;还有的同学不重视对例题的学习,以为例题只是一个普通题目,可以不必重视。实际上,课本上的例题是非常典型的,它们对理解一些性质、结论以及做好习题有相当重要的帮助,所以,要深入理解、仔细研究,从中总结出方法和规律。

3、要对课内外习题进行大量的演练。

一个没有做过大量数学题的人要想通过高考数学考试,是不大可能的。做习题的原则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课本上的习题要全部彻底地做完、弄懂。课本上的习题总是最基本、最典型的习题。认真地做完课本上的习题,就基本上能对相关的定义、结论有一个良好的掌握,此时再选做课本外的习题就有了一定的基础。

(2) 尽量多做课本外的习题。不管怎样,仅靠课本上的习题量与习题类型是远远不够的,出题人总是在题目的难度与速度上加重分量。没有一定的习题量就不会有对数学概念、数学思想方法的深刻理解。因此,应多做课外习题,加快解题速度,掌握更多题型的解题方法。

(3) 对做过的习题,要善于总结摸索各种题型的一般解法。解题要讲究质量:一是习题的质量,二是求解的质量。习题的质量就是题目要精选,不要什么题都做;由于题型重复、题目类似,学习是低效的,将类似的题目和看似类似实则相差甚远的题目进行分析、比较得出这一类题型的解题规律。因此,要善于在题海中精选、精挑、精练或做老师推荐的习题,挑选题目只是从客观上避免了题海的负效应,要真正从练习中受益,还得学会主观上提高做题效率,也就是充分利用每一题的价值,既要理清命题者的思路和自己解题思路,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求解的质量就是要不断总结各种题型的一般解法。题海茫茫,如果不能“解决一题,熟悉一类”,则何年何月才能学好数学呢?所以要不断总结解题技巧,发现题目差别,摸索解题规律,这样才能真正领悟数学的真谛,在开动脑筋,尝试变换不同的解题方法的同时,使解题方法最优化。

(4) 有意识培养自己的数学能力。数学能力包括: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共五大能力。这些能力是在不同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得到培养的。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开发不同的学习场所,参与一切有益的学习实践活动,如数学第二课堂、数学竞赛、智力竞赛等活动。平时注意观察,比如,空间想象能力是通过实例净化思维,把空间中的实体高度抽象在大脑中,并在大脑中进行分析推理。其它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学习、理解、训练、应用中得到发展。特别是,教师为了培养这些能力,会精心设计“智力课”和“智力问题”比如对习题的解答时的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训练归类,应用模型、电脑等多媒体教学等,都是为数学能力的培养开设的好课型,在这些课型中,学生务必要用全身心投入、全方位智力参与,最终达到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8.高一数学全册 篇八

关键词:衔接教学 数学学习方法 知识迁移

【分类号】G633.6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大部分重点完全中学逐步向高级中学转化;另一方面,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后,部分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进入高级中学就读的初中毕业生逐渐增多。由于高、初中数学学习从整体上有明显脱节,不少初中数学成绩良好甚至优秀的学生,进入高中后成绩大幅下降,而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学习高中数学就变得更加困难。而高一数学是整个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的基础和关键期,如何做好高一数学和初中数学的衔接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就此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一.深入了解学生,为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学生一旦进入高中,要面对几个方面的不适应:1. 学校的教育、管理方法上和初中的差别。2. 学习上的不适应。高中的课程不仅较初中的要多,还要难;解题的方法不同,老师的教法不同,考试方法不适应。3. 人际关系不适应。许多原来的朋友关系开始淡化,新的朋友关系还没有形成,有可能形成情感的空旷区。

总的来说,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住宿生还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而作为教师的则更需要去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数学能力,以及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理解情况等。考虑到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相比,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及能力上的要求更高,因而只有老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后,才能制定教学目标,相应的教学方法,实施因材施教,实施教学目标。

二.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知识的衔接问题

高中数学知识和初中数学内容有着本质的区别。高中数学教材知识和初中数学教材知识内部联系紧密,但又有自身的阶段性。所以我们老师,必须要对高中的数学知识进行全面的研究,对高一数学老师的课堂教学听课并作认真的讨论,为初、高中的数学衔接教学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衔接问题

(一)加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兴趣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

数学学习不是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每个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特定的环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提供必要的帮助。主动意识强的学生,其求知欲就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高,在教师的引导下,就比较容易做到积极主动地观察、认识和探索问题。对于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也就善于去克服,容易取得成绩。反之,由于学生所处的年龄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当学生进入高中后,对所遇到的新问题、新知识思想准备不足,容易导致学生厌烦数学,视数学学习为一种苦差,极大地影响了数学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最近发展区原理,设置问题情景,使问题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差距,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和需要,激发学生在教训活动中主动参与。

2.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需要上产生的,是在学习与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使感官和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學习中高度注意,使感观清晰、想象活跃、记忆牢固,能抑制疲劳、产生愉快的情绪,能以最佳心态接受教学信息。因此,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情景,提供一系列的问题,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促使他们反思,产生一种非究根问底的意念。在引导学生求解问题中,教师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和学生一起讨论、研究数学问题。细致地观察学生自然的学习行为,看看他们在问题的引导下走得多远。有时教师要给学生适当的点拨和提醒,要对学生的每一步成功给予及时强化,使他们在克服学习的困难中,亲身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不少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学习方法仍然停留在初中阶段,有很强的依赖性,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课前没有做好应有的准备,上课只是听课,对存在的问题不敢提出,不能及时弄清,课后赶做作业,对概念、性质、定理一知半解、死记硬背。对作业机械模仿,乱套题型,不能很好审题,遗漏现象严重。如对立体几何中的问题,乱套用平面几何中的性质、定理等,学习上处于被动状态。或虽然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背得很熟,但在具体解题时,却难于打开思路或思维不流畅,缺乏思维的变通性。

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把高中数学的要求、学习方法与初中阶段的区别清楚(如高中阶段需要更强的自学能力等),使学生思想有所准备。另外,还要知道学生制定适合于自己的学习计划、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独立完成作业,提高自学能力;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总结。

4.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数学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创造一切外部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去学习数学知识。因此,教师一切工作都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了解数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把握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在什么时候需要评价,与数学教学大纲的需求有哪些差异;才能创造出适宜的教学情景,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针对性的把新知识设计为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吸收的程度,在教师指导、鼓励和适当的帮助下,让学生学习经过他们的努力能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体会到克服困难后的满足,才能有积极性,才能树立起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揭示错误的原因

高一数学中容易出现分化的知识点多,诸如集合的有关概念,函数概念、单调性、奇偶性、定义域等问题以及立体几何中出现的全新的空间概念,对这些知识点,除了上课时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思路外,还应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展示出来,让学生辨析。通过对习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误的展示,让学生一起参与讨论,辨析是非,突破难点,扫除学习上的障碍,克服定向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处理好知识的正迁移和负迁移

迁移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态度,对学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前者叫做正迁移,后者叫做负迁移。教师要做的就是要促进数学学习的正迁移,防止负迁移。

1.利用正迁移对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正迁移表现为一种已经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促进作用,有利新知识的掌握。比如,初中阶段所学习的平面几何知识就是有利于高一的立体几何的学习的。

数学中的正迁移现象是大量存在的、普遍的。如学习三角知识有利于复数的学习等。从方法上看,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正迁移的作用,采用归纳、类比、演绎的方法,去建立概念、推导公式、法则和解决问题。

2.克服负迁移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负迁移表现为过去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障碍作用,使新的知识学习发生困难。比如,复平面几何的影响,将平面几何中的结论搬到立体几何中而产生错误(如“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在平面几何中是正确的,但在立体几何中就是不正确的。)这些错误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对数学基本概念未能真正理解,定理、公式、法则记忆错误,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区分不清,以及相近概念相互混淆等。

3.促进数学学习迁移的有效方法

第一、要介绍并指导学生掌握数学材料之间的共性,因为先后两种数学学习对象之间存在的共性是产生迁移的客观条件,而且共性越多,愈容易产生迁移。

第二、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已学过的知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是影响学生迁移的重要因素。

第三、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数学基本的思想方法和策略,实现规律性知识之间的迁移。

第四、指导学生要善于总结自己以前学过的知识。在知识比较中迁移。

第五、要让学生克服定性思维的干预。因为定向思维是使人倾向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认识或反映的心理状态。在变化了的条件下,定性思维起消极作用,干扰问题的解决。

第六、在课堂上要尽量创设特定的环境,采用一题多解或“变式”训练,提高知识的迁移的能力。

(四).实施分层次教学,激励学生实现目标

在处于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数学教学要做到面向全是有一定困难的,这是由于升入高一的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数学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学习动机等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面对学习较差的学生进行教学,则不利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发展;反之,则不利于学习较差的学生的学习。在数学教中,怎样才能既注意到开发优等生的潜能,又兼顾到后进生,避免总给他们以失败的体验,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而分层次教育则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它能充分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

所谓分层次教育,就是在学生数学基础存在较大差异情况下,因材施教,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出基本和较高要求,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发挥其最大的潜能,学到一定的数學知识。具体做法有:(1)教师根据制定的分层教学目标,采用精讲方式,留出充分时间,让学生展开思维,在这段时间内,教师对差生进行适当辅导;(2)课堂提问时,教师根据题目的难易,提问不同层面的学生,使差生有成功的喜悦,优生有思维发展的空间;(3)在课外布置有弹性的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4)在数学单元测试中设置100分外的附加题(附加题为综合题,用以测试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书目

上一篇:一年级数学应用下一篇:高中范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