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经济转变方式演讲稿

2024-09-06

加快经济转变方式演讲稿(精选9篇)

1.加快经济转变方式演讲稿 篇一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河南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要实现跨越发展,更需要下大力气解决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个时代的命题、发展的课题、现实的难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战略性系统工程,各项任务和举措密切联系、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必须多管齐下,统筹兼顾,综合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是做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措施

为了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长期目标,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运作,深化体制改革,既要保增长速度,更要注重结构改善,确确实实将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为重心,实施配套的改革措施和政策组合,发挥宏观调控促进加快转变的功能。需要采取的重点措施主要有:

(一)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弘扬和鼓励按照科学发展观办事的宗旨,从规划、政策、法律、规章各个方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要不断增强全党和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确确实实按科学发展观办事,才能有效推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更为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

创新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河南实际看,自主创新应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跨越式创新。技术创新要建立在有选择、有重点的自主研发基础上,必须在河南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等关键领域掌握自主技术。二是集群式创新。这主要是指通过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同一类型企业的集体创新和技术外溢,从而突破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瓶颈制约。三是协作整合式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在跨越式创新的条件下,单靠企业自身的创新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在政府的协调指导下,实现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力量的整合,以协作的方式推进自主创新。

(四)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基础性结构,它直接影响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河南要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资源节约、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促进产业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促进产业做大做强。一是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着力建设我国农产品重要产区,确保农业基础地位稳固。二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铝加工、汽车、矿产、石化、钢铁等支柱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保护,加强能源、交通、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促进第二产业做大做强。三是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加快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第三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使其在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调整优化需求结构

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着力提高投资效益,努力稳定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要积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尤其要拉动农村消费需求,为扩大消费市场拓展新的空间。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在稳定政府投资的同时,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就业、发展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放宽市场准入,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积极培育市场驱动的投资增长,增强投资的内在约束,提高投资效益。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结构,继续抑制高消耗、高排放产品出口过快增长,鼓励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城乡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方面,统筹兼顾城乡发展是完善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把河南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调整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要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应将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统一到一个大系统中,形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城乡生态新格局。消除对农民的多种歧视性、限制性束缚,让城乡居民在同等条件下、在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上平等竞争就业。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大投入,通过制度创新,完善机制,真正改变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落后的状况。

(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既是河南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关系全局的重要任务,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按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提出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建设中原城市群。以客运专线和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等重要交通干线为纽带,重点以郑东新区、汴西新区、洛阳新区建设为载体,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分工合作,推进区域内城市空间和功能对接,率先在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实现新突破,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政策和机制,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互动机制。加强国土规划,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科学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同时,建立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大对贫困地区、落后山区的政策扶持,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协调发展。

(八)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坚持走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是河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举措。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不是单纯做好某些方面的工作,而是全面系统地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贯穿于理念、行为、社会管理的全过程。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要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努力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鼓励科技创新,加快构建节约能源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大投入,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支撑体系。

2.加快经济转变方式演讲稿 篇二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措施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

1.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现实要求

当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席卷而来的时候, 给我们国家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转变。早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前, 中国从中找到了能够让国家向全球化方位进军的莫大机缘, 充足的运用了我国劳动力比其他国家低的因素, 采取对外开放的完美策略, 很快的使我国达到了国际水准上, 变成了不可小觑的制造大国, 经济效益也日渐增加, 收获了非常可观的发展成果。不过由于经济危机给整个世界都带来了不小的打击, 所以使国际形势走向了多极化, 使世界经济活动超越了国界, 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与此同时, 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危害也是非常之深刻长远的, 国际上的经济运营本就属于那种盘根错节的状态, 加上世界经济发展迟缓, 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想真正摆脱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依然需要很长的一段时期。美国的策略改变与中国四面八方的土地所有权的问题也让未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方面面对着许多的考验。目前, 对现在国家内部发展来说, 我们国家正处于发展的紧要关头,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稳步向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市场需求量也加大了, 国家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沉淀积累, 酝酿了足够的发展潜力。但是, 发展建设中的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因素还是存在着, 怎样才能在不出现通货膨胀的基础下让经济达到稳定转型, 怎样才能完成推进经济增强的能源的调动。

1.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生产成本上升的现实要求

国家过去关键是靠一些成本不高的产品来竞争, 可是如今这种方式越来越不可行了。主要因素有在国际经济繁杂的情况下, 国外需求力降低, 会使我们国家承受着“双反双保护”等一些负担。还有就是国家内部中存在的改变, 工人工资、原材料、土地成本、管理成本等生产成本一直在提高, 导致了想靠低成本竞争的方式根本维持不了了。

1.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突破我国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压力的现实要求

如今我国的资源情况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总量不足, 另一个是人均少。例如我们国家的矿产资源在世界排名上占第三位, 人均水平还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百分之六十;淡水资源总量全球排列第六位, 人均水平降低到全球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全国三分之二的地区吃不上水, 专家估测到2030年淡水能够使用的总量就会达到饱和, 想喝上水都成了大难题了。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如今已高达百分之六十, 长时间的处于这种状态中致使我们经济发展出现了比较多的资源过度耗损滥用的局面。如今我们国家的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可以用八个字两句话来总结:局部改善, 总体恶化。面对着那么多的障碍和挑战, 一些严重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水、泥石流、地震、沙尘暴、雾霾等频频上演。根据上面讲的内容来看, 改变经济发展的路线是非常有必要的, 要对以前的发展体系进行调动, 不要总走老的路线, 要有创新精神, 加速实行经济发展改革, 创造出崭新的经济前景, 使经济稳定且有效的健康发展。

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与措施

2.1 根据经济体系着手, 紧抓经济结构策略性为主要着手点, 结构不完善是长时间以来深深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罪魁祸首, 也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大多问题的主要原因。

改变方针策是能够提高需求结构、整合产业结构、增进城镇有序发展等一系列不足达到标准的首要条件。下面是对改革探讨出的几个观点:第一, 要好好的掌控怎么扩大国内需求的基本策略, 加紧建设消费需求使其能够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经济危机致使那些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不断败退, 国外对我们国家的需求量也就大不如从前了, 根本不能够起到推进我国经济提高的作用。第二, 个别的行业产量过多, 对经济发展根本没有什么潜在的影响, 在国外需求量低和国内投资者较少时, 把寄托放在国内需求上是明智之举。所以, 我们要提高群众的消费能力、改变群众的消费估计、创新消费境况等等, 来达到扩张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第三, 要多发展实体经济。促进工业由弱变强, 实现现代化农业。大力宣扬现代服务业, 着力提升服务业比例。要实现产业内部升华, 一方面着力淘汰落后产能, 优者胜出, 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新兴产业。把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 信息、新能源汽车, 以及航天航空, 海洋等产业作为主要攻占指标, 努力抢占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第四, 调整城乡结构, 着力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城镇化既可以增加投资和消费, 又可以缩小城乡差距, 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2.2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作用

一是要引导新文化、新思想、营造气氛和环境。应当要加大力度培创新科技文化, 拥护和重视创新, 渐渐的使之成为崇尚竞争、勇于尝试、不拍失败的优异氛围。二是要增强科技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要体系、市场来引导、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重点地区和领域设立一些水平较高的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试验基地, 努力使其具有竞争能力和拥有自主产权的产品。三是要加强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大胆、创造和革新才能的人, 通过聚集、培养、引导、市校矿协作、招致人才回归等很多办法提升创新型人才的从大众中显现出来。

2.3 坚持“四化”同步, 走协调发展之路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四化”是属于一个整体的结构, 需要相互配合合作, 使之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工业进程提速, 但规模数量扩张特征明显、产能过剩, 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融合放大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过51%, 但是按照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会80%左右, 我国城镇化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还有一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人并没有真正融合到城镇生活集体中去, 没有释放出相应的效果。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跟工业化和城镇化相比较起来还是相差甚远的, 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效果根本没有发挥到最好。必须着力解决好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制度、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问题, 促进经营组织形式向专业化和集约化发展, 推动技术、资本流入, 对农业生产效率有着明显的增加。

2.4 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解决好政府和市场直接的关系, 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优化结构、促进创新和提高效益上的基础性效果, 着力激发市场主体发展的新活力。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 理顺中央地方财权与事权关系,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3 结束语

经济发展的方向与经济发展是紧密联合在一起的。经济能否稳定快速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条件之一, 所有的国家都是想要提高经济发展, 从而一直在对其进行讨论探究, 换言说, 经济发展的方针策略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道路的胜利与否, 是判断出这个国家的发展是否可行的标准。向我们这种处于发展中的国家来说, 转变经济发展方向是目前首要的问题之一, 所以, 要提高改变后的经济发展的策略, 明确出合理的转变方向, 也在现今我国的经济发展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张文婷.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现机制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 2012.

[2]杨志.科技创新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J].江南大学, 2012.

3.加快经济转变方式演讲稿 篇三

【关键词】经济;发展;公路

一、加快公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1.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自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提出以来,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就成为了改革和建设的重要课题。城镇化建设就必须要推进公路建设,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公路对于乡村城镇化的目标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它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枢纽。农村公路建设关键关于在于加快公路经济发展,公路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有着极大影响。首先,公路建设能够缩短城乡差距,使农村人口外出打工更方便、容易,每年还能回家看望亲人。相比过去回家困难的问题,发展公路建设就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担忧。其次,公路还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交通促进了人力、物力、信息的流动,使外面的科技走进乡村,使乡村的蔬菜、瓜果等农副产品走出去,从而走出一条致富的道路。

2.有利于促进我国工业发展

公路建设不仅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促进了我国边远地区的工业发展。我国要想进一步实现工业现代化的目标,就必须加快公路经济建设。公路事业的发展能够改善一些农村地区的交通,能够带头周边地区的工业水平的提高。在现阶段,国家提倡集约化的工业发展道路,而城市的发展已经相对趋于饱和,农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加快公路经济建设,在公路沿边地区形成一个个工业园区,提高一些偏远地区的工业水平,并加快了工业产区的集约化进程。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公路经济发展的方法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为了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作为国内经济发展较快区域,青岛市普通国省道公路网已经建设成型,新建普通國省道公路越来越少,为了加快公路经济发展,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运用经济与行政手段

公路除了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内容,还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很重要的一方面。与其他种类公路相比较而言,公路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非营利性、公共性、建设的时间较长等。基于公路的特点,有些施工单位所获得的利润比较少,因而不愿意对施工项目规范开展。政府作为市场调节的主体,应该在如此情况下进行相关干预,规范及完善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提高公路管理工作的质量,使其更好地给人民群众提供便利。政府对公路进行管理,适应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其进一步发展。

2.完善路政管理体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可以借鉴国外或者成功地区路政管理的方法措施,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技术,对我国的路政管理模式进行革新,改善我国路政管理现状,构建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具体化、明确化路政管理责任,将管段、工作内容、协调任务等分别责任到人,同时,严格执行谁管辖谁负责、谁处理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加强路政人员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使他们学习掌握公路法律法规知识、路政管理业务知识以及实际操作技能,尽量采取学习与培训、演练以及实务相结合的办法,同时要注意他们的思想和道德教育工作。

3.加大巡查力度,完善巡查制度

路政部门与养护部门可实行错时巡查,共同协商明确各自具体错时巡查时间、路线和职责,做到巡查时段上不留盲区,巡查过程中不留盲点,有针对性地延长巡查时间,减少巡查漏洞和空当。也可实行联合巡查,降低路损案件逃逸率。全面排查和消除公路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在降低公路管理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道路安全畅通,确保路产路权完好。

4.加强养护施工管理

公路管理主要任务在于养护,对此需要做好:

完善各项制度措施,推动养护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完善的养护施工管理制度,推动各项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养护施工中要加强工程质量监督,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工程质量验收。确保工程质量合格,以提高工程运营水平和服务质量。养护管理时应该考虑公路工程的质量情况、交通量大小、经济技术参数等,有针对性的采取养护管理对策。在确保管理工作水平和养护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工期,提高养护效果。要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促进养护施工管理水平提高,为车辆通行创造良好条件。

总之,公路经济是包含一切和公路相关的经济,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化剂。公路经济对于我国工业、农业、畜牧业等发展都有促进作用,同时,也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加快公路经发展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影响,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宁西,张文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内涵[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73-76+82.

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论文 篇四

2011级硕士内科班 张娜 学号:21118096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报告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这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现在国家发展进入“十二五”时期,这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我们该怎样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呢,以及怎样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呢。

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方针。众所周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来的。当时提出这一方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摆脱粗放型增长模式。围绕贯彻这一方针,多年来各级各方面都做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不小成绩,但从总体上看,仍未取得根本性突破。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改变,但却有着深刻的内涵和要求上的差别。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的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它所强调的主要是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所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以及经济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

二、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就世界历史来说,在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初期技术水平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来提高产量。当工业化进入一定阶段、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明显受到资源供给约束时,就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一种客观规律。所以,在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本质上蕴涵了人与自然对立的理念。近代欧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进、货币向资本的转化,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日益凸显。这种单一的、片面的增长方式,直接导致了大规模投资、大规模生产和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贫富悬殊、社会不稳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严重后果开始逐渐显现。显然,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长远看来不利于人类自身文明的进步和生存条件的改善,需要引起检讨和反思。

我国经济发展也如世界工业化国家一样,经历了一个对经济发展规律从自然遵循到自觉遵循的长期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思想、路线、国策、方针指导下,蕴藏在人民群众和产业结构中的巨大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在百废待兴,几乎走上崩溃边缘,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的基础上,刚刚复苏的中国经济,必然强调快发展大发展,必然强调国民生产总值。正是由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变,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伴行,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发展状况也有了很大改观,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社会公平得到有效保障和体现。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但是,与此同时,还存在着问题的另一方面,尤其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一些企业或单位片面追求GDP数量的增长,只注重经济效益,极力推行掠夺性消耗自然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因此,这样的快速增长持续的时间越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越大,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这些情况表明,传统的以消耗能源和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能再仅仅靠GDP数量的增长,而应当纳入到社会这一大系统中去统筹兼顾,要有更为全面、更为辩证的要求,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反映了党中央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们党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走向深化、理智和清醒。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

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作用,特别是强调了从粗放式经济向集约式经济的转变,为此,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新的世纪经济运行特点的认识的深化,十七大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这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发展,新跨越。经济发展不仅仅包括更多的产出和量的增加,更注重质的提高,是质和量的统一,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的改善等等。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发展的方法、路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把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式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把见物不见人的陈旧理念转变到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发展理念上来。我们所要实现的增长速度是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讲求效益前提下的增长速度,是扎实的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有过硬的发展后劲的速度。就是说,我们要实现的是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我们要走的是一条既有较高发展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是对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全景式覆盖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也有很多,比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方针性指导作用的主要有;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扩大内需、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引进来走出去等等,在这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成为我国经济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战略。是因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相对经济全局而言的,是关乎整体经济发展大局的,对各项具体工作方针起指导作用的总方针,所以是重要方针。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向的,关乎我国经济大局长远和未来走向的,对各项经济方针政策起统领作用的总战略,所以称为重要战略。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又体现在各项具体经济发展任务之中。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十二五”时期的经济建设,“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经济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仍然突出,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又出现一些新情况,增加了形势的复杂性和调控的艰巨性。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工作的总体部署上来,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处理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着力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更大工夫,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四、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一)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无论是着眼于解决已经出现的产能过剩和贸易不平衡问题,还是着眼于促进经济的长期持续较快发展,都必须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建立在扩大国内市场的基础之上,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要把扩大内需的重点转向农村。我国人口的主体仍然是农村居民,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也仍然在农村,要在长时期内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必须大力拓展农村的消费市场空间。三要注意调整和健全消费政策。通过完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制度,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定居民的支出预期;通过改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促进居民扩大即期消费。要继续发展住房、汽车、旅游、文化、休闲和健身等热点消费,积极发展各类生活服务业,扩大服务性消费领域,不断开拓城乡消费市场。

(二)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实现经济的长期持续较快增长,必须不断促进结构升级,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是: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

(三)促进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必须按照《报告》的要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影响我国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因素较多,最主要的是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以技术进步求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不够紧密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重点是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抓紧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特别要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和自主创新的主体。

5.加快经济转变方式演讲稿 篇五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近几年来,平湖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适应宏观调控,坚持有效投入与自主创新、招商引资与创业再创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三个双轮驱动”,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平稳发展,发展的质量和协调性不断增强。2007年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居浙江省第二,新型工业化评价、新农村建设考核均列嘉兴第一,连续3年获得嘉兴县市、区综合考核一等奖。“三个双轮驱动”已成为全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和有效途径。当前,全市已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国际化的关键时期,兼具“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的双重特征,必须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总战略,坚持和完善“三个双轮驱动”,把创新体制机制和强化统筹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平湖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有效投入与自主创新双轮驱动

有效投入不仅事关经济即期发展,更事关经济持续发展能力,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近年来,我们立足平湖实际,一手抓有效投入,牢牢把握有效投入这个牛鼻子,缓解瓶颈制约,注重集约节约,提高投资实效,一手抓技术创新,加强体系建设,集聚各类人才,促进成果转化。全市设备投资在工业投资中占比逐年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大幅提升,科技综合实力全省排名3年前移了6位。当前,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已成为一种常态,伴随经济总量的持续扩张,资源、要素、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更显突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有效投入与自主创新双轮驱动,实现发展由较多地依赖传统生产要素驱动向更多地依靠创新驱动转变。

坚定不移抓有效投入。深入实施项目推进年活动,坚持项目推进、形态发展和功能完善相结合,坚持市领导联系挂钩重点项目制度和项目推进例会、督查制度,把科技、节能、减排等作为重点项目,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促使项目早开工、早竣工。强化资金等要素保障,合理配置用地资源,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潜力,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战略。围绕建设科技强市,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和推动创新的积极性。加快科技孵化创业中心建设,加快培育创新主体,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大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力度。把提高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平湖院区和中科院平湖无机非金属材料分中心作用,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加快形成产业新优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招商引资与创业再创业双轮驱动

招商引资是加快发展的助推器,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外在动力,创业再创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近年来,我们一手抓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拓展招商领域,完善招商手段,发展外源经济,一手抓创业再创业,营造创业环境,激发创业热情,发展民营经济。全市连续9年居全省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双

十强”,2007年平湖经济开发区利用外资列全省省级开发区第二位,近3年新注册个体工商户和企业法人数1.5万户(家),80%的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农民80%收入来自非农产业。当前,国际和国内资本、产业正加速向长三角转移,全市民营经济已有较好发展基础但面临多重压力,必须坚持和完善招商引资与创业再创业双轮驱动,促进内源经济和外源经济相互融合发展。

着力提升引资质量和水平。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实施“一支队伍、二种资金、三次产业”的招商方式,按照高投入、高科技、高税收、低污染、低能耗的项目选择路径,强化项目预评估,努力实现“项目求大、结构求优、质量求高、领域求宽”的引资目标。强化招商平台建设,推动平湖经济开发区转型提升,加快独山港区开发建设,提升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建设水平,拓展中小企业发展空间。积极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激励全民创业,坚持培大育小,引导和鼓励更多农村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更多的自然人成为市场主体、个体工商户转办私营企业、中小企业“二次创业”、大中型企业提质创牌,推进股改上市、做强做大做优。降低鼓励产业的创业门槛和创业成本,加强担保体系和融资平台建设,引导传统家庭工业向现代家庭工业转变并向园区集聚。积极推进内外资经济融合发展。加强内外资企业在产品、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管理等全方位的合作,使民营企业逐步融入国际分工产业链,降低创业风险和商务成本,使先进的外向型经济、活跃的民营经济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和抵御经济风险能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

制造业是工业化中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GDP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现代产业中最具成长力的产业。近年来,我们一手抓先进制造业发展,优化发展布局,注重园区集聚,提升产业层次,一手抓现代服务业发展,深化政策研究,单独组建服务业发展局,实施重点推进,已获得全国出口服装加工生产基地和国家级光机电产业基地称号,2007年轻重工业比由2005年的49.5:50.5调整到43.2:56.8,服务业投资增幅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0.6个百分点,九龙山旅游度假区已成为全省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当前全市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互动趋势越来越明显,必须坚持和完善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努力实现工业经济为主向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转变。

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面向大海、紧临上海的“两海”优势,大力实施接轨上海首位战略,积极推进临港工业发展,打造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等五大产业集群,实现工业经济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抓住杭州湾大桥和杭浦高速建成通车的契机,推进现代物流、休闲旅游、商贸商务等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着力推进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培育,形成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功能完善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继续推进九龙山旅游度假区健康发展,打造长三角领先、全国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精品。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把研发设计、物流服务、咨询管理、后期服务等产业链的服务端从生产领域剥离出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竞争力。加快专业市场建设,积极发展服务外包、创意、会展等服务业,加快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直接相关联的配套服务业以及公共性服务业,带动相关制造产业的共

同发展,缩短产业结构升级的周期,带动全市经济的持续繁荣。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把创新体制机制和强化统筹协调有机结合起来改革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之源,统筹兼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方法。近年来,我们创新发展理念,致力于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注重增强发展的协调性,经济发展已开始实现向集约节约的转变、向统筹区域发展的转变、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变。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体制构建和工作方法上也面临紧迫的任务,需要注入新的动力,必须把创新体制机制和强化统筹协调有机结合起来。要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完善节能减排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城乡配套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建立有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

6.加快经济转变方式演讲稿 篇六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从实际出发,必须把握关键环节,突出抓好以下九项重点工作。

一是要着力优化经济结构。这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是提升经济整体素质、赢得未来竞争主动权的根本途径。当前经济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空间布局不够合理。优化经济结构,涉及到内需外需、投资消费、收入分配以及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方方面面。

一个省、一个地区,必须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

一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尽管这几年发展较快,但整体实力和素质同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比较明显。要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引擎,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协调发展机制。要强化扶持政策、财政投入和公共资源配置对农村的倾斜,推动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形

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要突出发展城乡经济,充分发挥城乡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的载体作用,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成果,坚持发展政策向城乡倾斜、发展要素向城乡集中,突出抓好工业集中区和农业产业化集中区建设,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城乡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素质。

二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区域发展布局,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这一点“十二五”规划要充分体现。个别城市要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要加快其产业的深度融合、协调互动,加快产业升级和空间布局调整,提升相互间产业关联度,切实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支持各地依托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大力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实现错位发展。我们要看到差距,更要看到潜力,千方百计做好资源精深开发这篇大文章。要紧紧围绕农产品加工、矿产开发、生物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等优势产业谋划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和市场融资力度,加强自主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推动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特色品牌,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产品优势。要建立区域经济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支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推动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三要在努力扩大外需的同时着力扩大内需。内陆与沿

海发达省份不同,外需拉动能力明显不足,出口对经济增长长期处于负拉动局面。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培育和扶持大宗出口商品、出口骨干企业和外贸出口基地,扩大出口总量。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消费与投资相比,是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要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近年来,我国消费需求虽然不断扩大和升级,但相对于投资的快速增长,消费不足始终是“短板”和薄弱环节。要把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与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结合起来,与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与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农村市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根本措施来抓,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突出抓好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收入、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对城乡低收入者补助措施等重点工作,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断增强群众的消费能力。要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增加即期消费的关键环节,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减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要不断完善鼓励消费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加强城乡服务体系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下大气力改善消费环境。要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空间,改善消费结构,逐步提高消费层次。要用足用活国家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精心组织实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农机下乡”等促销活动,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要优化投资结构和项目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说,投资本身也是结构问题,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经济结构。我们选项目、上项目必须有超前思维和战略眼光,优化项目选择,绝不能给未来的发展遗留历史问题。有些项目能够立竿见影,但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就坚决不能上;有些项目短期内见不到效益,但能够为持续发展积蓄力量,我们还是要鼓励上。应该看到,我国在基础设施、产业扩能、技术改造、节能环保、优化能源结构、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新兴产业发展等各方面都需要不小的投入,投资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要从国内这个层面下大气力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着眼于做大做强支柱优势产业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资源特色产业以及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抓紧谋划,增加储备,强力推进。要更加注重发挥各省(区),各市(州)、各县(市、区)的能动性、积极性。要创新项目建设的方式方法,注重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

7.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初探 篇七

一、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的主要途径, 就是调整经济结构。当前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 就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全面提高第三产业的竞争力。我们要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着重点, 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 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 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第三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

第一, 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 推进城镇化。

第二, 用新的思路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 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如交通运输、金融、商贸、信息、会展、社区服务以及文化教育医疗等现代服务业, 尤其是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突破口, 扩大短缺服务产品供给, 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尽快使服务业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产业。

第三, 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发展时期, 已初步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条件。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条件, 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 注重投入向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方向发展, 注重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 大力开发和使用经济上合理、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生态环境友好的先进技术, 使技术创新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大力量。

二、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 县域经济保持高速增长, 但资源瓶颈和环境压力越来越突出, 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性也越来越明显。从总体上看, 县域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资金高投入的状况和严重依赖资源高消耗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严重依赖引进技术, 部分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因此, 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作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催生经济持续发展、实现发展方式有效转变的支撑, 着力提高原自主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第一, 要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体制和环境。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围绕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战略, 有效整合各种资源, 以加强体系内各要素的互动, 要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 把依靠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采用新工艺、开拓新市场作为经营的中心环节。努力将主要依赖消耗资源和引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的粗放经营模式, 转变为以自主创新驱动为主的集约经营模式;将以有形资本为主线的传统模式, 转变为以开发人才资源为主的创新管理模式。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县域原始创新的主要力量, 要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 提升其原始创新活力和动力。要以财政参股、补贴、贴息等不同的投资形式投入资金到企业的科技创新中;同时通过提供包括加速折旧、投资税收抵免、盈亏相抵、纳税扣除、优惠税率、免税期等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税收政策, 调动企业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与开发投资的积极性。另外, 还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以激发企业等研发主体投入研发资金的积极性。

第二, 要构建以技术为中心的集成创新体系, 要将企业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以合理的结构形式, 有机集合构成互为关联匹配的整体, 形成整体大于局部协同效应的集成创新体系, 从而造就企业持久的竞争力。

为此, 要加快主导产业技术集成。充分发挥各类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技术中心、研发基地等创新主体在加强高技术自主创新推进技术集成创新中的中坚作用, 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项目, 组织重大科技攻关, 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相关技术研究, 力求实现核心技术的创新与技术集成的重大突破, 提高主导产业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开发能力。同时, 加快各载体的体制机制创新, 消除产业集群间的制度壁垒, 推动创新主体间的交流和合作, 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要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对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诸如基础性科研、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的扶持力度, 为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三、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 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增长,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节能减排的关系, 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这种情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只有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县域经济增长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两低”问题比较突出。因此,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新型工业化, 重点处理好产业转型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与提高发展质量的关系、追求当前利益与谋划长远发展的关系, 决不能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努力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科学发展转变;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由就工业抓工业向跳出工业发展工业转变。从更广视野、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把工业化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来抓, 准确把握工业与服务业、农业之间的共生关系, 工业化与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之间的依存关系, 努力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和“三化”的良性互动。注重追求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 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相协调, 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增强发展协调性, 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8.加快经济转变方式演讲稿 篇八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伴生了诸多严重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态问题。出口产品数量虽多但结构不合理,出口产业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出口企业过度依赖国外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等等。传统粗放型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尽快做出调整,合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加强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提升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构筑“雁行模式”促进区域间对外贸易均衡发展。

关键词: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国际贸易;知识产权;服务贸易;科技创新;产品结构;贸易磨擦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6-0085-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5年间,中国货物进出总额从206亿美元(1978年)上升到了41 600多亿美元(2013年),增长了201倍,世界货物贸易的排名从32位上升到第1位。但伟大成就的背后也伴生了诸多严重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态问题。出口产品数量虽多但结构不合理,出口产业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出口企业过度依赖国外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等等。这种粗放型的对外经济发展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尽快做出调整。

一、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理论综述

目前学界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范畴的界定、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以及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等几个方面。

(一)关于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范畴的界定

李翀等学者(2012)提出,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它包括对内经济发展方式和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两个方面。后者是指一个国家外部经济的发展方式,主要表现为对外贸易、对外金融和直接投资的发展方式[1]。其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双向式对外贸易、国际投资、技术引进和出口、人才的流入和流出等方面(王中保,2010)[2]。贾根良(2010)认为,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和实质就是一国通过创造各种制度安排,扶植、保护和创造本国高端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逐步从“出口低端产品并进口高端产品”向“出口高端产品并进口低端产品”转变[3]。

(二)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关于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学界一般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来进行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持续,使得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倡导储蓄,量入为出,同时加大出口力度并促进制造业回归,支持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商务部课题组,2012)[4]。欧美等经济体增长惨淡,企业销售市场萎缩,失业率上升等引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对我国反倾销、技术性壁垒、标准性及绿色贸易保护手段更加频繁出现(王放,2009)[5]。发达国家企图通过主导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规则,包括约束性的减排义务、边境碳税等手段,在未来低碳经济和环保产业领域占据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同时制约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权利。我国可能面临发达国家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枷锁,未来发展空间和潜力将会受到制约(商务部课题组,2010)[6]。

关于传统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简新华、李延东(2011)等指出,传统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粗放型发展方式,以数量扩张、外延扩大、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为特征;依靠廉价劳力、较少的环境成本、超低价格和增大规模取胜[7]。李翀(2011)认为,虽然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名义上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但实质上中国还处于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在土地使用上给予过多的优惠,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大量流失[8]。

(三)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模式和路径

关于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学界观点有些不同。一些学者提出,只要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依然存在,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就不应该发生变化。也有学者认为,应改变传统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将经济发展的动力由国外转移到国内,建立以内需为主导、外需出口为辅的经济发展战略。刘国光(2010)等提出,在当前形势下,我国不能继续走出口导向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但是单纯的封闭式进口替代战略也不可取,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坚持开放条件下的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相结合、相协调的道路[9]。程恩富(2009)提出,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起“低损耗、高效益;双向互动,自主创新”的“精益型”对外开放模式,统筹国内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10]。简新华和张皓(2007)从具体细化角度说明转变的目标: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市场多元化、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科技兴贸、以质取胜、产业结构合理、附加值大、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11]。

二、传统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过度强调出口导向,贸易顺差过大

传统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鼓励出口。如图1所示,在这方面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取得了很大成功。以出口为导向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在一段时期内迅速积累了大量财富,为国家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经济和物质基础。但这种低水平的数量扩张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击败了竞争对手,占领了低端市场,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成本。同时,巨额贸易顺差也导致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

(二)高新技术出口自主知识产权严重缺乏

如果仅从数据上看,我国的高新技术出口貌似已经进入技术领先的强国之列,但实则不然,有诸多结构性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出口产品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如图2所示,我国目前高新技术产品多集中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业,占70%左右,电子技术产品位列第二,但也不过17%以内,其余总计占不足15%。这说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水平发展极不均衡,存在结构性失调。而排名前两位的出口产业又都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缺少独立知识产权。能够代表大国技术发展水平和地位的航空航天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发展水平有限,出口能力薄弱。二是出口企业结构类型严重失衡。目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以外商独资企业为主,中外合资企业次之。2002年外商独资企业占55.4%,2006年达到峰值68.6%,2012年回落为60.7%。同年度中外合资企业约占16.8%,国有企业仅为5.7%。

(三)服务贸易发展严重滞后

2013年我国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但与飞速发展的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则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特征。如表1所示,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口比重虽然有所增加,出口比重却在不断降低,而且服务贸易逆差也在逐年增大,2012年甚至高达897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占货物贸易比重为9.3%(2012年),远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这说明服务贸易是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短板,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四)区域间外贸发展水平严重失衡

对外贸易依存度主要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也可以表明其对外开放水平以及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如图3所示,我国目前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个区域之间外贸依存度差异巨大。东部地区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地区,2004—2007年外贸依存度均超过95%以上。2012年我国平均外贸依存度为50.1%,中部与西部地区分别仅为10.06%和11.91%。东北地区一些年份能接近20%左右,但始终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中西部地区本质上仍属于内向型经济结构,参与国际分工较少,外贸发展水平很低,进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基本没有太多体现。但东部地区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也为其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该地区外贸依存度降到了10年内最低点67.43%,与峰值的2006年相比,降幅超过了30%,面临巨大的经济风险。

三、促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分析

(一)合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实现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需要转变传统发展方式中对出口导向的过度追求,合理利用“两种资源”,使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协调发展。扩大进口规模,有利于逐步消减巨额贸易顺差,平衡国际收支。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的引进,能够不断优化进口结构,带动相关产业结构升级。扩大人民生活必需品的进口,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缓解通胀压力。

合理利用“两种资源”的同时,更要充分开发“两个市场”,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量投资设厂,我国只赚取少量的加工费用,却被转嫁了大量的贸易摩擦和环境污染,改变这种局面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鼓励中国企业加大“走出去”的步伐,实现自身的全球产业布局。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风险预警机制和信息网络服务,为企业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和安全保障。

(二)加强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

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最核心的要求,应该是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和自主品牌的掌握。政府要在高科技战略性领域设立专项基金,增加研发投入,建立自主品牌,严格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产学研有效结合,提高企业对新技术引进吸收和再创造的能力。同时也要充分利用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完善外资企业技术人员扩散机制、知识扩散机制及地区扩散机制,提升外资利用效率。

(三)提升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始终受制于服务业发展水平,必须予以重点突破。政府要出台政策,对服务产品出口进行全方位支持:加大出口信贷额度,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加强对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等。改善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推进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及旅游业,发挥其产业带动效力和辐射效应。

(四)构筑国内“雁行模式”,促进区域间对外贸易协调发展

“雁行模式”在东亚经济发展过程中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中国目前区域间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与当时东亚发展有诸多相似之处,可以适当进行借鉴。如果把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设为“领头雁”,中部和东北地区作为“雁身”,西部欠发达地区作为“雁尾”,就可以大致构造出中国区域间发展的“雁行模式”。对东部地区应以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着力打造自有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加快其“走出去”的步伐。中部与东北地区可以发展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加强深加工贸易的发展;西部地区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充分利用西部地区广阔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并最终促进各地区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翀.战略抉择: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与转型[J].学术月刊,2012,(1).

[2]王中保.科学发展需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J].甘肃理论学刊,2010,(10).

[3]贾根良.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呼唤经济发展战略的变革[J].经济纵横,2010,(9).

[4]商务部课题组.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理论与实践[J].国际贸易,2012,(6).

[5]王放.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出口企业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5).

[6]商务部课题组.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之抉择[J].国际贸易,2010,(1).

[7]简新华,李延东.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目标模式、困难和途径[J].学术月刊,2010,(8).

[8]李翀.加快推进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3).

[9]刘国光.关于“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几点看法[A].激辩“新开放策论”[C].程恩富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0]程恩富,尹栾玉.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须实现“五个控制和提升”[J].经济学动态,2009,(4).

[11]简新华,张皓.论中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J].中国工业经济,2007,(8).

责任编辑、校对:秦学诗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foreign trade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ut at the same time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many serious economic structure and social ecological problems. Export products more but with unreasonable structure; export industry has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high pollution, high investment and low efficiency, export enterprise excessive dependence on foreign technology, lack of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innovation and so on. Traditional extensive foreign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has apparently can not adapt to the nee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o we must make adjustments as soon as possible. We should reasonable use the "two resources" and the "two markets", strengthe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lementation of brand strategy, improve the service trade development level and construct the "flying geese model"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foreign trade.

Key words: foreign economic, the development mode, international trad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rade in service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duct structure, trade grind

责任编辑、校对:秦学诗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foreign trade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ut at the same time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many serious economic structure and social ecological problems. Export products more but with unreasonable structure; export industry has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high pollution, high investment and low efficiency, export enterprise excessive dependence on foreign technology, lack of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innovation and so on. Traditional extensive foreign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has apparently can not adapt to the nee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o we must make adjustments as soon as possible. We should reasonable use the "two resources" and the "two markets", strengthe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lementation of brand strategy, improve the service trade development level and construct the "flying geese model"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foreign trade.

Key words: foreign economic, the development mode, international trad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rade in service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duct structure, trade grind

责任编辑、校对:秦学诗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foreign trade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ut at the same time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many serious economic structure and social ecological problems. Export products more but with unreasonable structure; export industry has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high pollution, high investment and low efficiency, export enterprise excessive dependence on foreign technology, lack of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innovation and so on. Traditional extensive foreign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has apparently can not adapt to the nee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o we must make adjustments as soon as possible. We should reasonable use the "two resources" and the "two markets", strengthe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lementation of brand strategy, improve the service trade development level and construct the "flying geese model"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foreign trade.

9.加快经济转变方式演讲稿 篇九

江西省赣州市属欠发达的革命老区,经济总量小,人均收入水平低,基础薄弱,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面临着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双重压力。

2003年以来,赣州市委、市政府创新思维,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集约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上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速度、结构与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实现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与2003年相比,2009年赣州市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了1.6倍、2.5倍,主要经济指标人均值与全国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了4年左右,经济总量跃入全国百强城市。

在发展实践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不能走以往粗放型发展道路,而要注重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调整和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实现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共赢,在超常规发展中实现对发达地区的追赶。赣州的发展实践也充分证明,欠发达地区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为实践赶超战略创造条件。总结经验,赣州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进程中,紧紧扭住‚五个转变‛不放松,开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加快由欠发达农业大市向新型工业化城市转变。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首要任务。近年来,赣州充分发挥‚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的优势,按照‚整合控制资源、发展精深加工、实现集约发展‛的思路,加快推动钨、稀土等资源型优势产业向高端延伸、向应用产品拓展,着力打造产值超千亿元的优势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全国知名的稀土永磁材料等一批生产基地,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加快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赣州是农业大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异常艰巨。从2004年开始,赣州以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在全国先行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赣州经验‛。目前,赣州正在实施新农村建设的第二个5年规划,重点发展脐橙、生猪、油茶等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现代农业产业。同时,我们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打造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城乡一体的江西南部城市群,有效地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快由偏重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关注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于民,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近年来,赣州坚持‚共建共享人民城市‛这一理念,坚持把财政支出的6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在城市繁华商业街区‚插花‛建设廉租住房、廉租店以及面对‚夹心层‛群众的公共租赁房,大力改造棚户区(危旧房),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谐相处。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在全国地级市率先建立了医患纠纷专业调解仲裁机制,并探索建立了信访维稳三级预警机制,保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加快由粗放型发展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转变。建设生态文明,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赣州是赣江和东江的源头,在生态方面既有明显优势,又担负着重大责任。近年来,赣州以建设‚生态文明区域经济体系‛为主要抓手,推动江河源头地区新上工业项目落户赣州开发区;要求沿江工业企业一律后退1.5公里;坚持县(市、区)江河断面水质监测和辖区负责制;实施‚连续八年禁伐天然阔叶林‛计划;在城乡建设中始终坚持不推山、不砍树、不填塘,实施复绿工程,加快打造现代化生态文明城市。

加快由内陆封闭地区向对接前沿开放地区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要靠体制机制的变革与创新,更要靠全方位的开发开放。2004年以来,赣州以政策法规、金融服务、信息网络、人力资源、物流服务、贸易服务、产权交易、口岸服务、技术标准和社会保障十大体系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初步形成了有利于各类生产要素加速集聚的政策环境,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赣州的人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总量年均增速接近30%,相继被评为中部最佳投资城市、中国魅力城市。

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更加艰巨,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需要我们锲而不舍,艰苦奋斗。从赣州实际出发,我们要在四个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探索科学发展新路的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欠发达地区的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愿望比较迫切,极易出现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给长期发展埋下隐患。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重视和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善于把理论共识转化为群众的实际行动,把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精神引导到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来,形成自觉主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合力。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有前瞻性和创造性。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经验,要把中央精神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些年来,赣州发展资源型优势产业集群,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城市等实践,都是前瞻性地把中央精神与地方实际紧密结合的结果。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际成效的关键所在。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常抓不懈。坚持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品质。赣州这些年虽然经历了几次换届,但上上下下一直保持清醒头脑,始终坚持被当地实践所证明了的发展路子不动摇,使各项改革发展政策落地生根,取得实际效果。从赣州经验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能盲目求变和搞花样翻新,而要以长期发展战略来确保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持续性。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本在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在本质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树立一切为民谋发展的政绩观。在赣州的实践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对干部的教育管理,通过开展学习弘扬苏区精神和焦裕禄精神等系列活动,引导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做到务实冷静,不求一时虚名,但求长期为民造福。

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追赶与跨越

赣州是欠发达的革命老区,毗邻长、珠、闽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有‚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之称。我们近几年的实践说明,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的发展之路,才能化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推进‚红色赣州‛又好又快发展。

一、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实质是又好又快发展,既强调好,也不排斥快,要求好与快有机统一。尤其对欠发达地区而言,要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决不能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必须奋起直追,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借鉴和吸收先进地区的经验成果,实现又好又快的跨越式发展。

新时期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和谐为前提,务求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努力走出一条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路子。这一发展模式的要义在追赶,本质在跨越,核心在科学和谐,关键在发挥后发优势。多年来,赣州正是通过走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路子,开创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初步实现了欠发达农业大市向新型工业城市、封闭落后山区向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跨越。2003年至2007年,赣州生产总值5年翻了一番,5年创造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总收入等于过去25年之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出口总额5年翻了三番,二产比例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形成了工业主导型经济发展格局。在周边4省9市中,赣州的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海关出口等总量指标平均排位从5位左右上升到前两位,其中3项指标跃居首位。赣州也是周边9市中唯一集粤商、浙商和深港企业最佳投资城市于一身的地区。

赣州在实现经济跨越的同时,社会和谐度与人民群众幸福感大大提高。2007年的城乡居民收入是1978年的30倍。单位能耗持续降低并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覆盖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主要河流Ⅰ至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在87%以上,城区大气质量常年保持国家二级以上标准,被誉为‚生态公园‛、‚绿色宝库‛。公共安全感满意率连续5年名列全省前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赣州先后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200强。赣州的实践证明,只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路子,欠发达地区是完全可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

二、赣州推进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赣州从2003年底开始探索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路子,当时主要考虑:第一,赣州欠发达,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主要指标不仅与沿海发达地区相差甚远,即使在周边地区也排名靠后。第二,赣州毗邻长珠闽,区位优势明显,为追赶与跨越提供了良好条件。第三,赣州是东江和赣江源头,钨、稀土等资源比较丰富,还是有着600多万农业人口的农业大市。基于这些基本市情,赣州提出了集约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一切为民谋发展的理念,确立了‚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战略,以及加快把赣州建设成为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基本思路确定后,赣州重点推进体制机制、产业层次、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人力资源的跨越,力求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实现向沿海发达地区的追赶。

以体制机制的跨越为根本,建立和完善十大体系。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而赣州与沿海发达地区差距的症结正在于体制机制的差距。赣州大胆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以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金融服务、信息网络、人力资源、物流服务、贸易服务、产权交易、口岸服务、技术标准和社会保障十大体系为重点,迅速缩短与沿海发达地区的体制机制落差,使赣州经济发展摆脱了长期依靠政府投资拉动的局面,经济自主增长的内生机制初步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快速跟进和超常规发展的对接平台基本搭建好,各类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加速向赣州集聚。赣州货物每次通关由过去的数小时和几百元变成8分钟和2元钱,进出口企业物流成本降低1/3。

以产业层次的跨越为核心,在集约利用资源中壮大优势产业集群。赣州依托优势矿产资源,按照‚整合控制资源,发展精深加工,实现集约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钨、稀土、氟盐化工等资源导向型产业集群。特别是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重点技术装备,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加快向应用产品等产业链终端延伸。2003年至2007年,全市矿山综合回采率提高近4个百分点,节约矿产资源价值20多亿元。在原矿开采量大幅下降的情况下,钨、稀土和氟盐化工产值分别增长了6倍、9.3倍和4.7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3%。一批大型企业投资赣州,近3年开工建设投资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个,改写了赣州没有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的历史。

以承载能力的跨越为支撑,适度超前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实现城市承载能力的跨越,既是城市本身科学、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充分发挥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实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最能体现城市承载能力的指标之一就是基础设施建设。赣州主要通过市场运作,以航空和高速公路为重点,集中力量实施了一大批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新建了赣粤闽湘边际区域最大最先进的民用机场,组建了全国首家市级航空分公司,成为全国实施支线航空通达性改善计划的唯一试点城市。高速公路由零公里发展到近300公里,2010年将达到700公里,大大缩短了与沿海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中心城区及一小时城市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正在向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迈进。

以科技和人才的跨越为动力,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赣州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进程,必然是加快向科技与人才强市迈进的进程。赣州依托优势产业集群,积极推进自主创新,打造国家钨和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创新平台,建立江西省民营企业首个博士后工作站。面向全国高校选拔1000名优秀大学生充实乡镇公务员队伍,面向全国公选领导干部和专业人才250多名。‚公民职业化‛和‚农民知识化‛工程每年培养合格产业工人和技术农民50万人以上。‚一村一名大学生和中专生‛计划每年培养1000多名留得住的乡土人才。

在推进关键领域重点跨越的同时,赣州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科学发展中如下重大关系。

注意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赣州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从2004年开始,赣州以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开展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和实践,创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赣州经验‛,广大农村呈现出气顺劲足、政通人和的和谐发展局面。

注意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只有经济社会两条腿走路,才能实现改革发展成果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的发展。赣州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属于人民的城市,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在60%以上且逐年增长,不少民生工作走在欠发达地区前列。如,在全省率先建设廉租住房和新市民公寓,在全国率先建设廉租店铺;在全国率先建立比较完备的城乡生活、医疗、教育、就业等十大救助体系;建成了现代化的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有力地改善了民生,促进了社会和谐。

注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城市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赣州作为赣江、东江的源头,生态保护的任务尤为艰巨、重大。我们科学划定章江、贡江、东江源头区域生态保护区,沿江工业企业一律后退1.5公里;建立县(市、区)江河断面水质监测考评机制,实行水环境质量辖区负责制;强化对饮用水源、土地、森林等生态保护;全面启动县(市)工业园区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现代化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稳步推进。

赣州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道路具有几个鲜明特征。一是追赶目标的全面性。牢牢抓住发展的本质,不片面追求经济上的追赶,而是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二是跨越过程的科学性。不是违背客观规律蛮干硬干,而是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升级和人力资源开发,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发展成果的共享性。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更多地关注民生尤其是困难群众,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赣州推进科学和谐的追赶与跨越的实践体会

要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长期落后,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愿望非常迫切,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冲动,更应增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干部群众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创造性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能满足于老经验,应把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赣州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注民生等方面先行一步,靠的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当前,科学发展和改革开放都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面临更深层次的困难和问题,更要靠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来解决。

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求真务实、为民造福。没有正确的政绩观,就不可能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能指望立竿见影,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牢固树立一切为民谋发展的政绩观,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不急功近利,不浮躁冒进,不搞形象工程。对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发展思路,要坚定不移地抓下去,不左右摇摆,不盲目跟风,不搞花样翻新,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政绩。

‚还是苏区干部的好作风!‛

——赣州市推进新农村建设调查

○江西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客家山歌。几十年来,苏区干部的好作风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民公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成为革命老区巨大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中,赣州市又走在前头,并探索出一条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之路,被喻为‚赣州模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革命老区为何能够创造新时期的‚第一等工作‛?我们深入赣南各地调研,群众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我们这儿的干部还是苏区干部的好作风!‛

理想信念不能变

理想信念,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灵魂。1930年1月,毛泽东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论断,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宣言书。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四周白色恐怖中高举武装革命的旗臶,率领几千名战士,披荆斩棘、风餐露宿,转战赣南、闽西,最终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苏区干部坚信一定能够打破敌人的军事‚围剿‛,一定能够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中国革命一定能够最终取得胜利。正是在崇高理想信念的支持下,革命志士艰难困苦甘之如饴,金钱美色不坠其志,拷打杀戮面不改色,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70多年后的今天,在赣州大地,又掀起一场改天换地的‚革命‛。2004年9月,赣州市委市政府率先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决定》,提出了‚五新一好‛(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的建设目标,并制定了2005—2010年《赣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形成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三年来,干部群众上下一心,拧成一股劲,建设美好新家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2006年,全市农业生产总值134.8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比上年增长9%,通车村3410个,通自来水村831个,通电话村3436个,通广播村3358个,农民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

为什么欠发达的赣州市能够卓有成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赣州市广大干部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为了使广大干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赣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开展了形式多样、持久长效的教育活动。他们充分发挥本地红色资源特别丰富的优势,经常组织党员干部参观革命场所,聆听苏区干部的英雄事迹,在纪念场所重温入党誓词。如兴国县形成了一条雷打不动的规定:每年春节上班第一天,全县机关干部都要到将军园宣誓。同时,赣州市还注重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主题实践活动当中,使两者融为一体、相互促进。他们创造性地把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新农村建设中践行先进性,用新农村建设成果检验先进性,从而使党的先进性教育落到了实处。

执政为民不能忘

执政为民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核心。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应该关心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当年,苏区干部自觉践行这一要求,他们走遍各家各户,踏遍田头地角,贫苦农民哪家缺盐缺米,哪家劳动力困难,生产赶不上,甚至哪家妇女要生小孩,需要红糖、新衣,他们心中都有数,并一定尽可能把样样事情都料理好。1933年夏荒缺粮,长冈乡政府从200多里的公略县办了米来接济群众,群众十分感激地说,‚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自然而然,群众也就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拥护苏维埃。赣南苏区总人口220余万,其中青壮年人口仅50万左右,但前后参加主力红军和地方红军的就达33万余人,参战支前的共60余万人,为革命牺牲10.8万余人。

如今,在新农村建设中,赣州市发扬光大苏区干部‚关心群众、执政为民‛的好作风,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中,特别强调‚干部服务‛的关键作用。广大干部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行动,终于使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态度由起初的不肯干、站着看到试试看、积极干的根本转变。

一是不断创新服务载体。赣州市广大干部锐意创新,创设了农村公共事务服务所、亲民服务室等新型服务载体,实现了干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巨大转变。赣县于2006年在中心村或自然村设臵的服务所,是全国首创。服务所所长由县委组织部公开选聘,所里工作人员吃住在村、工作在村,他们的职责是当好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员、农村政策的宣讲员、民事纠纷的调解员、群众办事的助导员、创业致富的信息员、社情民意的联络员、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员,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二是不断改善服务方式。他们按照‚惠民工程‛的原则要求,尊重农民意愿,坚持自主申报,动态管理,鼓励农民以自然村落为单位,按要求自主开展新农村建设。达到验收标准的,均按统一的奖补项目和标准给予补助。同时,坚持把公共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和先导工程来抓,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入手,让农民从‚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这些看得见的实惠中逐步认同新农村建设,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

三是不断完善服务机制。为此,赣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建立了领导分工负责、几套班子协同配合的目标责任制与干部挂村包点的帮扶机制。兴国县规定,所有在册干部除医生和教师外,都要参与新农村建设,五年内都要熟悉‚三农‛,并有所贡献。2006年,该县进一步规定,拟提拔干部在任前必须离岗下基层,用半年时间专抓新农村建设工作,并出台了相应的考核办法。经考察,该年20位拟提拔的正、副科级干部中,有3位正科级、5位副科级因考核不合格退回原单位。由于思想工作深入、保障机制健全,目前赣州广大干部投入新农村建设不仅做到了‚身入‛,而且做到了‚心入‛。

实事求是不能丢

‚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基础。1930年,毛泽东发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他振聋发聩地指出:注重调查!反对瞎说!不做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要求广大干部必须学会做社会调查工作,并亲自示范,先后到寻乌、兴国、长冈乡、才溪乡等地做了大量调查。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各级苏维埃政府确立了‚群众化、实际化‛的工作作风,实行了‚常委会制度‛、‚值日代表制度‛、‚干部参加劳动制度‛等,规定乡政府干部每天除1名值班外,其余都下乡督察工作,了解情况。村负责人则直接从群众中选举产生,而且不拿薪不脱产。由于注重调查研究,不仅干群关系融洽,也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在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中,赣州市广大干部坚持苏区干部‚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好作风,每年的岁末年初都要拿出十天左右的时间集中进行调查研究。各级领导干部坚持每年四分之一的时间在基层调研帮扶。通过全方位调研,广大干部就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领导、依靠力量、重点、难点等,逐步统一了思想认识。

一是坚持‚三个防止、三个符合‛。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调研,市委市政府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弄得不好,会背离‚惠民‛的初衷。为把好经念好,他们提出‚三个防止、三个符合‛:必须防止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镇建设,防止政府包办代替,防止急躁冒进;必须符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不增加乡村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符合当地群众的利益愿望,不搞强迫命令,不做表面文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

二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新农村建设没有现成的统一模式,必须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推进新农村建设,鼓励基层在实践中探索。赣州市新农村建设之所以生机勃勃而富有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和群众创造的鲜活经验。农民理事会、服务所、亲民活动室、农民听证会、新农村建设村规民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都是在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充分体现了广大群众与基层干部的聪明才智。

三是培育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呼唤新型农民。农民的素质离新农村建设主体的要求有多远?如何缩小这些差距?经过认真调查,赣州市广大干部对当地农民的综合素质有了清醒的认识,决定将培育新型农民作为关键工作来抓。为此,从2004年起全面启动了‚农民知识化工程‛,近几年来共投入培训资金达8000多万元,培训农民157.7万人次,使全市

春风吹拂,繁花满枝。赣州市精神文明建设致力于感染人、影响人、塑造人、鼓舞人,精神文明之花在赣南大地吐蕊绽放。

建设先进文化,凝聚精神力量

赣州市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教育干部群众,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立足赣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巩固了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

理论武装工作创新推进。我市全面推行县、乡、村三级干部记‚双带日记‛的做法,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主要媒体报道后,引起全国广泛关注,并入编中宣部《理论武装工作新经验新做法汇编》。我市组建农民宣讲团,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做法得到了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的充分肯定。近年来全市共有20多篇理论文章在全省邓小平理论研讨会上获奖,其中《欠发达地区加快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入选江西省第五届‚五个一工程‛理论文章,填补了全省设区市理论文章入选‚五个一工程‛的空白;《实行领导干部离岗考察制的一些思考》、《扎扎实实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留守孩身边留住爱》等一批理论文章在《求是》、人民日报、《党建》等报刊杂志发表,专著《中央苏区史》获江西省优秀理论成果奖。

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丰硕。全市命名了73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了兴国‚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陈列馆‛和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纪念馆‛,目前又在着手筹建‚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和‚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载体建设不断得到加强。‚《长征组歌》故乡行‛大型巡回演出、央视‚心连心‛赴赣南慰问演出等大型主题文化活动的成功策划和组织,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安远县采取‚5+1‛模式做细做活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做法,得到中宣部领导的高度评价,并成为我省唯一案例入编《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创新案例》。

群众性文化活动异彩纷呈。近年来,全市先后举办了首届赣州艺术节、‚五一欢乐广场‛、‚企业文化艺术节‛、‚激情广场大家唱‛等广场文化演出,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市委宣传部被中宣部评为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单位;崇义县文化广场活动在全国170多个广场中脱颖而出,跻身全国特色文化广场;于都县电影公司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章贡区、崇义县等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县(市、区)‛……

主题教育丰富多彩。我市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了‚科学发展,和谐创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接追赶跨越,科学和谐发展‛等一系列主题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向全市推介了一批理论学习专题,并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基层作专题讲座和报告会。2006年6月,《赣州新农村韵文》精心打磨而成,‚韵文‛生动精炼地概括了广大农民在生产生活、自身修养、社会责任等方面需要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深浅适度、雅俗共赏,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很快就在全市农村广为传诵,成为新时期农民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转变观念、走向富裕、迈向文明的理想读物和精神食粮。

开展文明创建,新风广沐田野

近几年来,我市在大力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中心城区市容环境和交通秩序整治,进一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着力加快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并探索出一系列引起全省乃至全国关注的新做法、新经验。

赣县在全县农村试验和推广小影院、小黑板、小书屋、小课堂、小剧团、小商店‚六小‛阵地建设。最新的政策、实用的科技、先进的文化通过‚六小‛阵地走进了千家万户。在全省思想道德建设‚三贴近‛工作创新奖评选活动中,赣县凭此捧回了‚十佳创新奖‛。

于都‚留守孩关爱工程‛为全国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一个典范,并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评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奖一等奖。如今,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实施‚留守孩关爱工程‛,并创造性地推出了更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留守孩的关爱方式和内容,扩大了‚留守孩关爱工程‛的关爱范围,提高了关爱水平。

兴国县龙口镇文院村评‚好夫妻、好儿媳、好儿女、好兄弟、好邻居‛评出了一股文明风。通过评‚五好‛,全村村民明荣知耻,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去年,该村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

还有全南的‚文化中心户‛创评建设、南康的‚文化科技示范户‛创评建设、定南的‚农村文化大院‛创评建设、上犹的‚阿德演绎农村新风尚‛主题活动、瑞金的‚五在我家‛主题活动等,都成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创新载体。

2005年2月以来,我市还围绕纵深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了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活动。目前,全市农户参评率达96%以上,共评选出‚文明信用农户‛16.2万户,利率优惠放贷9.6亿元。同时,全市文明单位‚一帮一‛活动也得到广泛开展,共组织578个全国和省、市级文明单位帮建村文化活动室。

用好特色资源,打造文化名片

赣州,是一块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沃土。如何把赣州的红色、客家等特色文化打造成为引领赣州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是我市这些年一直在思考探索和致力求解的大课题。

2004年,我市成功举办了以‚客家亲〃摇篮情‛为主题的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暨中国(赣州)客家文化节。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155个客属团体的3000多名客属乡亲参加了本届世客会和客家文化节。通过举办这届世客会,充分展示了‚客家摇篮‛的无穷魅力和崭新形象,展示了840多万赣南人民热情好客、文明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了赣州在客属世界的影响力和亲和力,确立了赣州‚客家摇篮‛的地位,促进了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达到了‚让世界了解赣州,让赣州走向世界‛的目的。

以第十九届世客会在赣州召开为契机,我市还加强了对客家文化的挖掘、整理、抢救、传承和研究工作,赣南客家题材长篇电视连续剧《白鹭谣》的顺利拍摄并在央视播出,《走进赣州》文丛等图书出版发行,进一步推介、宣传了赣州和赣南客家文化。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这里有红都瑞金,有模范兴国,有长征第一渡,有红井,有革命伟人的旧居和国家部委的旧址……

充分利用这些红色资源,我市创作了大型歌舞诗颂《岁月〃映山红》;启动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系列宣传文化活动;市委宣传部还与央视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了三十集电视剧《那时花开》,这部为竞评全国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而精心打造的红色经典作品,填补了以中央苏区五年和五次反‚围剿‛时期的那段历史为题材的影视剧的空白,对于进一步弘扬长征精神,宣传推介我市红色文化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去年10月,我市还成功承办了2006〃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红博会上,我市把红色之魂、绿色之韵、古色之特有机融合,充分展示出赣州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了赣州红色旅游形象,增进了区域间红色旅游发展合作。

与此同时,宋城文化、采茶山歌文化等特色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建设,几年来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经过科学论证和国际招标,我市在赣州宋代古城墙两侧开工建设了全长3600米的开放型带状公园――宋城历史公园。2006年6月,国务院世 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榜上有名。

风和日丽,百花争春。赣州,大步走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加速道上。(在更高起点上践行科学发展观 奋力推进赣州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与跨越 同志们:

这次市委全体(扩大)会议,是在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目的是把全市上下的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党的十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的精神上来,明确2008年赣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目标要求和工作重点,在更高起点上践行科学发展观,奋力推进科学和谐的追赶与跨越。前不久,省委苏荣书记到赣州视察时对赣州的工作给予很高评价,并提出了‚在五个方面有更大作为‛的殷切期望。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坚决落实苏荣书记的要求,决不辜负省委和苏荣书记对赣州的厚望。

上午,晓明同志总结了2007年的工作,部署了2008年工作,讲得很好,我完全同意,请同志们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清醒认识宏观经济形势,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在破解矛盾和应对挑战中把握赣州发展的新机遇

关于2007年的工作,常委会的工作报告和上午晓明同志的讲话,都作了全面的总结。总的看,2007年赣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十多年来最好最快的。这一年,是赣州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发展质量跃上新水平的一年,是工业快速发展、重大项目取得突破的一年,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一年,是城镇化进程加快、现代化中心城市基础进一步夯实的一年,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的一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们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举措的结果。

2007年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国民经济保持了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同时,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尚未缓解。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持续攀升,食品、住房、重要原材料等价格上涨较快。国际市场粮食、能源价格走高的压力在向国内传导,通货膨胀压力继续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中央强调,2008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基调,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强调发展要‚稳中求进、好字优先‛,宏观调控由单纯的‚防过热‛延伸为‚防过热、防通胀‛,货币政策由‚稳健‛转变为近十年来的首次‚从紧‛,对外贸易从‚鼓励和扩大‛转变为‚坚持以质取胜‛。并提出要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农业农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加注重扩大内需和鼓励消费。

我们一定要把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上来,清醒认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决把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看到,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对赣州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严格控制重大投资,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目的是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归根结底,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科学发展作为2008年工作的突出主题,在更高起点上践行科学发展观,从宏观调控中寻找和把握新的发展机遇。

比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财政金融将继续向‚三农‛倾斜,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行业将因此更加受益。这对于我们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特别是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就是机遇。又比如,随着节能减排要求和措施的进一步落实,大量工业产品尤其是资源型产品的价格形成将更加充分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这有利于赣州钨、稀土、氟盐化工产品价格的稳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对于一些新的产业,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再比如,随着国家一系列改善民生政策的实施,社会保障、卫生、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的社会消费支出将持续增加,这对于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也是一种动力。此外,中央还明确指出,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要求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大力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着力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以上这些,都是赣州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

实践证明,中央每次重大政策出台,都是对各级领导班子能力和水平的一次检验。既不盲目乐观,也不盲目悲观,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把握机遇,妥善应对,就能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拓展新的发展境界;反之,就会处处受困,无所作为。赣州近几年的各项部署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完全符合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坚决落实中央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对赣州来说不存在‚刹车‛、‚调头‛的问题,而是要顺势而为,抓住机遇,在新一轮宏观调控中奋力探索科学发展的新途径,谋求科学发展的新突破,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二、在更高起点上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与跨越

2008年工作总的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体会议精神,在更高起点上践行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落实‚一条主线,六个重点‛工作部署,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党的建设,奋力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与跨越,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把在更高起点上践行科学发展观作为赣州2008年工作的突出主题,就是要求全市各级党政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更加深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自觉,谋划科学发展的举措更加具体,真正使科学发展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首要共识和自觉行动。

——要更加深刻地理解发展这个第一要义,把‚稳中求进、好字优先‛摆到经济发展更加突出的位臵。赣州欠发达的基本市情更加要求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的要义,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作为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的唯一选择,努力谋求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消费投资出口的协调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通过科学发展实现更快发展。

——要更加牢固地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把实现、维护、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摆到更加突出的位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要把加强物价调控、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加群众合法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保障中低收入群体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作为党委政府2008年工作的优先课题。

——要更加准确地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到更加突出位臵。坚决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加大节约集约利用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力度,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良的文明发展道路。

——要更加自觉地掌握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抓落实摆到更加突出的位臵。在始终突出‚一条主线,六个重点‛工作部署的同时,决不忽视和放松其他常规工作,注意统筹兼顾,科学安排,整体推进,全面发展。总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在更高起点上践行科学发展观,使我市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效益大幅提高,消耗明显降低,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社会事业更加发展,人民生活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生活得到有力保障和稳步提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实现这些目标任务,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举措,务求‚一条主线,六个重点‛的各个领域有新的更大突破。

三、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继续纵深推进十大体系建设

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些要求完全符合赣州实际。实现这些要求的关键,就是要象中央要求的那样,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十大体系建设。

首先,要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找准十大体系建设的着力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体现在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和各个环节。没有各个基础环节的条件改善和机制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就会沦为一句空话。而这些,正是十大体系建设的主要着力点。比如,要着眼于增强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协调拉动能力,以推进企业上市、强化金融服务‚三农‛功能、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推进村镇银行试点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等为着力点,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和扩大多元化投资;以抓紧启动赣州国际集装箱货场、电子口岸等项目建设,打造赣州‚无水港‛和航空口岸为着力点,完善口岸服务体系,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以抓好物流基地、保税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为着力点,完善物流服务体系。再比如,要着眼于推进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驱动,不断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和人力资源体系;依托‚农民知识化工程‛和‚公民职业化工程‛,为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等等。

其次,要紧紧围绕优化发展环境,不断丰富十大体系建设的工作抓手。不断贴近各类市场主体需求,找准制约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体制机制症结,通过各种抓手,提出具体对策,解决实际问题,营造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物质载体建设是十大体系建设有形化的重要途径,要加快推进,同时谋划一批新项目,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物质支撑。尽快完成赣州出口加工区、出入境检测中心、市劳动力中心市场建设,抓紧建设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市综合物流园区,赣州铁路国际集装箱货场和电子口岸,赣州钨、稀土新材料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赣州航空口岸等,加快完善‚对接‛平台。

第三,要紧紧围绕提高政府效能,不断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和综合配套改革。科学界定政府的职能、责任和作用方式,切实将政府主导经济增长转变为市场推动经济增长,从制度上更加充分地实现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作用。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精简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同时,要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收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财税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等为重点,不断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四、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机制,继续探索赣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紧紧抓住实践中的节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探索赣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子,是2008年工作的重点。

一是要深入探索赣州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一方面,从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入手,加快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进一步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精品基地。另一方面,从培育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入手,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创新。特别要加快推进赣州脐橙的产业化经营,从高端切入,抓紧筹建NFC橙汁加工厂;同时通过增强各级各类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利益联结机制来提高组织生命力,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依托加工龙头企业和果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推进生产、贮藏、销售、加工等各种要素的有机联结,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形成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只有这样,脐橙产业才能从根本上防范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跃上一个新的层次。我们要通过脐橙产业化经营的探索,为赣州农业其它产业的现代化积累经验。

二是要深入探索赣州特色的村落社区建设模式。村落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是延伸城市公共服务、扩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覆盖面和农民受益面的有效途径。赣州是农业人口大市,引导农民逐步改变传统的散居模式,接受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具有变革意义。同时,赣州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历史条件独特,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探索赣州特色的村落社区建设模式。要以村落社区为单元,坚持从‚三清三改‛、村庄整治起步,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整体推进‚五新一好‛,注重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公共配套服务,加快建设一批管理有序、服务完善、联系紧密、文明祥和的乡村社会生活共同体。

三是要深入探索赣州特色的农民主体实现形式。顺应广大农民自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强烈愿望,更加充分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一方面,要着眼于提高农民的主体素质,通过推广标准化培训,建立健全包括农民技术培训、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在内的科学一体的教育培训体系,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尽可能地把农村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另一方面,要着眼于更好地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以落实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为重点,完善村民理事会的模式和机制,使之与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赣州这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鲜活创造的水平。

同时,要继续深入探索政府主导、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各种有效形式,进一步引导社会各级各类人才参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在这一伟大实践中锻炼成长。要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争取赣州批准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

五、坚定不移地推进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在产业层次的提升中加速优势产业集群成长

2007年,国家再次提高钨、稀土等稀有金属的出口关税,并颁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禁止外资勘查和开采钨与稀土。这表明中央越来越重视对资源的控制,说明赣州近年来‚整合资源,控制开采,集约利用,深度加工,形成产业‛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及时把工作重点转到提升产业层次和延伸产业链条上来,加快优势产业集群成长步伐。一是要坚定不移、铁心硬手地强化资源整合,促进资源聚合。进一步完善深加工企业优先发展、资源所在地和加工地利益共享、资源型项目部门联动审批、矿业管理监察等机制,在保持整顿和规范矿产开发秩序强力态势的同时,加大运用市场手段整合资源的力度。尽快出台稀土整合方案,对矿山尤其是稀土矿山进行优化重组,建立真正意义的矿山法人治理结构,整体推进稀土资源整合。通过政企银合作,探索建立钨、稀土原料产品的战略贮备制度,增强对稀有矿产资源的掌控力和市场调节力。

要加快物流、贸易等体系建设,拓展资源利用的视野和空间,吸引市外资源向赣州集聚,真正把赣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有色资源及产品的流通、贸易、加工集散地。

二是要加大战略投资者和重点技术装备的引进力度,促进产业层次的提升。依托资源整合和聚合的成果,在产业层次的提升和产业链条的延伸中壮大产业集群规模,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加大对深加工及应用产品项目的扶持和引进力度。突出抓好百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继续扶持百户重点企业,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加快组建‚航母‛型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发展梯队。以引进高端技术、重点装备、重大项目和产业链配套关键项目为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并适当压缩原材料处理和初级产品生产规模。不再新上钨、稀土开采和初加工项目;现有的也要进行清理,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环保不达标的要坚决淘汰。要防止有的企业打着战略投资的幌子,以多期建设的名义套取矿产资源。

三是要科学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提升产业的承载能力。加快推进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有色金属产业基地、赣粤产业梯度转移承接走廊建设,积极争取设立香港工业园、深圳工业园和浙江工业园,支持瑞金、龙南建设市属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园区产业功能分区,对企业生产的共同环节进行集约联结,比如对金属产品进行集中电镀,实行企业污染集中处理等,促进节能环保增效。依托园区载体,抓好工业重大项目开发和招商引资工作,有选择地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扩张性转移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配套能力。

四是要坚决落实节能减排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历史的经验证明,先污染、后治理将付出惨痛的代价。注重生态的发展,才是有质量的发展;注重生态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要提高项目建设的环保门槛,坚决不搞高耗能、污染型项目,现有的要坚决关停并转。强化水环境整治,建立县(市、区)江河断面水质监测考评机制,实行水环境质量辖区负责制;建成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工程,完成所有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规划;沿江1.5公里范围内不再新上加工企业,现有的必须全面落实环保措施,并在三年内全部搬迁。继续推进生态示范区创建,加强赣江源、东江源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

在壮大现有四大优势产业集群的同时,要不断拓展产业集群的发展领域,使一二三产业都有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发展的梯次结构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要看到,随着工业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赣州第三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巨大潜力,是地方可用财力的巨大增长点。要敏锐地把握这一发展趋势,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确定若干发展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行业,拿出实实在在的规划和办法,并落实到实际操作中去,务求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六、以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项目为抓手,又好又快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等薄弱环节的扶持力度,是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抓住这一机遇,加快推进关系赣州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是2008年的重要任务。

一是要毫不动摇地推进交通、能源等重大项目建设。这对赣州的发展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进一步完善和继续实施重大项目滚动计划,形成建成投产一批、筹备开工一批、谋划争取一批的项目梯次结构。尤其要加快推进瑞金至赣州高速公路、华能瑞金电厂一期等的续建,尽快开工建设瑞金至隘岭、鹰潭至瑞金、石城至吉安、赣州至大余高速(茅店至三益),赣韶铁路,赣州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积极做好赣州至崇义、瑞金至寻乌、龙南至中村坳高速,向汕铁路、赣龙铁路复线改造、京九铁路电气化改造,华能瑞金电厂二期、西气东输二线等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谋划赣州至深圳、厦门‚金三角‛城际快速铁路。

要通过加强招投标市场监管,全面推行项目代建制、目标管理问责制、全过程监督制等,提高项目建设和管理水平,确保今年重大基础设施投资任务如期完成。

二是要加快城镇规划和建设步伐,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形成中心城区——县城——圩镇——中心村——基层村五级规划体系框架。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控制力度,加强中心城区与一小时城市经济圈统筹规划,力争包括赣县、南康在内的中心城区统一规划、一体化建设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完善中心城区专项规划,完成各县(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建制镇详规。要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执行规划,不能搞‚领导项目‛和‚长官意志‛;加大对违章建筑的清理整治力度,坚决刹住抢建违章建筑的歪风。依法推进征地拆迁工作,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加快推进一小时城市经济圈、两个次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

三是要在提升品位的前提下,加快中心城区建设。现在,赣州中心城区人口已突破50万人,面积已突破50平方公里,标志着赣州新型城镇化进入了新的阶段。但中心城区建设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要尽快拉开10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建设框架,集中力量加快建设章江新区,加快推进峰山应急备用水源、二水厂扩建等关系民生的市政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绕城高速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及时启动黄金机场片区整体开发,争取赣州监狱整体搬迁。要开阔思路,提高城市经营水平,探索组建国有建设性投融资公司,形成城市建设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格局。要加大城市管理力度,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特别是园林养护、环卫保洁、市政管养等领域,务必在市场化改革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七、以保障中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为重点,在更加关注民生中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改善民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更加不遗余力地关注民生,让全体人民群众更多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是要把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作为民生工作的首要任务。当前,农村物价比城市物价上涨快、食品价格比非食品价格上涨快、消费品价格比生产品价格上涨快、原材料价格比加工产品价格上涨快。这就意味着物价上涨对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影响最大。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必须履行的责任。要加强市场监管,加大政府价格调控力度,有效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维护市场秩序;要建立生活必需品市场价格波动应急机制,确保生活必需品供应和市场价格基本稳定;要完善基本生活必需品储备体系,保证人民群众的应急生活需求;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抓紧出台因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的补贴办法,必要时及时启动。

二是要努力扩大民生覆盖面,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坚持教育优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扩展到民办学校,免费为全市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提供教科书。抓紧赣州中学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中小学校舍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创建。重点发展职业教育,加快资源整合和优化配臵,建设一批国家、省、市重点专业和实训基地,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上一篇:幼儿园2017年秋季教研计划下一篇:医疗设备使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