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意识形态及其功能

2024-11-02

社会意识形态及其功能(精选8篇)

1.社会意识形态及其功能 篇一

标语、口号宣传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以新中国成立至今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宣传为例

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广告学

学号:12012240359 姓名:田春野

标语、口号宣传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以新中国成立至今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宣传为例

标语是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煽动作用的口号,写什么样的标语,用什么方法书写标语,都取决于时代的需要。从标语口号的变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窥见时代的变迁。标语、口号,因拥有要言不烦、正确贴切、活泼形象、朗朗上口等特点而倍受国人青眼,发展到今天,已经与中国人顷刻不可分开。从这个意义上说,标语口号算是正宗的中国特色。新中国成立至今的66年,也是“标语、口号文化”嬗变的66年,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50年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到文革“割资本主义尾巴”“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等等到发展市场经济,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从“常识越多越反动”到倡导科教兴国,从 “科学发展观”到“一带一路”,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被压迫、关闭、贫穷、落伍和缺少活力到开放、强盛、文化和充斥活气的历史巨变,这一切,都在小小的标语、口号中得到了体现。

现在,人们的环保意识、人文意识逐步加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成为了标语口号的主流。而标语口号的载体也由单一的墙面,向灯箱、横幅等多样化转变。经济的发展必将带动贸易的繁华,很多过去的标语口号都在屋宇改革和拆迁中成为历史。即使如斯,作为一种最经济、最有效的宣传状态,标语口号仍将生活在我们的视线当中,持续见证每个时代的变迁。

标语、口号虽小,却承载了历史。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式标语口号,能够窥见中国社会的变迁,也可反思社会发展中那些须要一直完美、精益求精的轨制和观点。综观古今中外,用标语口号到达宣扬目标的做法存在赫然的“中国特色”,将标语口号文化施展得酣畅淋漓而又能笼罩众多范畴并不断与时俱进,也是中国人的创举。新中国成立以来,标语口号以其奇特的情势跟影响力浸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听觉、视觉和记忆的全方位通路中。它以其时间性、阶段性和空间性的特色,表示着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重点。

以下是新中国成立至今各个时期的标语、口号,以供我们回味共和国走过的历程,见证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和时代的变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新中国即将宣告成立之际,1949年9月30日,毛主席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委托起草了会议宣言。在宣言的最后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口号,它既表达了对先烈们丰功伟绩的追念,又表达了对建设新中国的坚定信心。这个口号以及类似的“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万岁!”“祖国万岁!”等,一直是国庆及其他国家法定节日规定的而且流行最广的口号。

1950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9月,美国等国以“联合国军”的名义在仁川登陆,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朝鲜半岛北方,迅速向中朝边境推进。虽然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的紧急任务,但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中共中央多次召开会议,经过反复权衡,在10月上旬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艰难决策。1950年10月19日黄昏,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战争就此拉开序幕。随后,举国上下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在这场异常残酷的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中国军队再一次以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尊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也成了上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最为流行的口号之一。

1951年“必须严格镇压反革命”

建国初期,国民党的反革命的残余势力还相当大。这些反革命分子不甘心人民革命的胜利,继续与人民为敌,特别是1950年6月,美国侵朝战争爆发后,他们自以为美蒋“反攻大陆”的时机到了,因而气焰更加嚣张。他们公然刺杀干部和进步群众,破坏矿山、铁路、抢劫物资。组织反革命地下军,搞武装**,明目张胆地向人民进攻。在1950年春天到秋天的半年多的时间里就有近4万名的干部和群众积极分子被杀害。为了镇压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势力,政务院和最高人民法院于1950年7月23日公布了《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运动的重点是打击土匪、特务、恶霸、反动党团骨干和反动会道门头子等五个方面的反革命分子。这场全国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到1951年10月基本结束。

1953年,“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

从1952年底开始,中共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酝酿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9月24日,在发布庆祝国庆四周年时,正式向全党、全民宣布了它的内容,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2月,毛主席在审定和修改中宣部关于学习、宣传总路线的提纲时写道:“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错误。”从此,“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县工作的灯塔!”“总路线万岁!”成了风行一时的标语口号,直到“大跃进”运动结束为止。

1955年,“走合作化道路”

1955年1月13日鉴于全国各地陆续发生新建合作社解散和社员退社事件,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整顿和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通知》。当时全国共有农业合作社48万个左右,其中有30万个是新建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10月4日召开的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加速农业合作化。在这种欣欣向荣的潮流下,毛主席在会议上强调,要求到1958年全国基本上实现半社会主义合作化。

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党外民主人士给共产党提意见,同时也让对共产党有异议的党外人士以及反动派和阴谋家显示出来,是发动57年反右派斗争的前奏。

1958年,“大跃进万岁”

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批评经济工作中的“右倾保守”现象,提出“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跃进”。同月,毛主席在莫斯科提出要在十五年内钢产量赶超英国。12月,刘少奇向全国公布了十五年在钢铁和其他重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超英国的口号。1958年5月的八大二次会议肯定了当时全国出现的“大跃进”形势,认为中国正经历着“一天等于二十年”的伟大时期。会议还调整了“二五”计划的指标。钢产量由1200万吨提高到3000万吨,粮食从5000亿斤上升到7000亿斤。会后,“大跃进”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农业提出“以粮为纲”,要求5年,3年甚至1-2年达到12年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工业提出“以钢为纲”,将赶超英国的目标缩短为7年、5年、甚至3年。1958年8月,这些指标又进一步夸大了两倍。随后全国各行各业都出现了“浮夸风”,以及一些荒诞不经的口号。作为一场运动,“大跃进”错误直到1960年才得以有效地纠正,而作为一个口号和工作思考方式在20多年后才得以最终纠正。

1958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958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根据毛主席的创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刘少奇在政治报告中对此作了解释,认为总路线的精神表明,党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实行技术和文化革命。他还就经济发展中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做了说明。总路线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另一方面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身规律。尤其是宣传工作重在“多”和“快”上,轻视了“好”和“省”,客观上推动了“大跃进”盲动行为。“总路线”由于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很快为群众所掌握,很长时间内成为动员人民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口号。

1958年,“人民公社好”

1958年8月上旬,毛主席赴河北、河南、山东等地视察工作,多次与当地的负责同志谈到“小社”并“大社”的问题。许多当地的负责同志在汇报工作情况时也都强调办“大社”的优越性和迫切性。在河南,当地方领导汇报他们对“大社”的名称没有使用“共产主义公社”而用“人民公社”的原因时,毛主席说:“看来‘人民公社’是个好名字,包括工农兵学商,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人民公社’前面可以加上地名,或者加上群众喜欢的名字”。他还对“人民公社”的特点作了概括,“一曰大,二曰公”。在山东视察工作时,当地负责人请示“大社”叫什么名称时,毛主席说:“还是叫人民公社好,他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这些消息见报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人民公社好!”“人民公社万岁!”在60年代之后成为巩固农村社会主义所有制和基层无产阶级政权的典型口号。1962年,“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在9月24-2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八届十中全会上毛主席首次提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指出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在这次会议上还批判了“单干风”,“翻案风”,“黑暗风”。成立专门委员会审查彭德怀、习仲勋“反党集团”。“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这个口号一气儿被喊了十几年,集中体现了“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时代风格。

1963年,“向雷锋同志学习”

雷锋,解放前是一名孤儿。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入学读书。参加工作以后,多次当选为劳动模范。1960年参军,两年多时间里,立功三次,还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和节约标兵。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1963年初,他的优秀事迹公开报道。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随后,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分别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雷锋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品质。从此,学习雷锋的活动在全国展开,而且不管政治形势如何变化,雷锋精神却经久长存。“向雷锋同志学习”逐渐成为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动员口号。

1964年,“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在一个《通知》中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口号,介绍其经验是:社会主义企业要现代化就要革命化;高度的革命精神与严格的科学态度相结合;现代企业要搞好群众运动。不过真正被社会记住的是大庆的王进喜,“铁人”跳下水泥浆池以身体搅拌水泥的光辉形象成为这一年的经典;还有“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句豪言壮语。

农业的典型是山西的大寨村,2月10日的《人民日报》专题报道了“大寨之路”,介绍大寨人与穷山恶水作斗争,改变山区面貌的事迹。此后,全国农村掀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大寨成为农业战线上的榜样。“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一直流传到70年代末,也曾被极“左”思潮利用过。

1966年,“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

毛主席万岁”

1966年《红旗》杂志第12期发表题为《红卫兵赞》的评论员文章。在文章结束的最后口号用语中第一次使用这个口号。后来在一些文章和群众集会中,这个口号曾广为流行。1970年12月18日,毛主席在接见国际友人斯诺时表示对“四个伟大”“讨嫌”,这个口号遂停止使用。它与“敬祝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毛主席万寿无疆!”以及“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等是“文革”中林彪、“四人帮”一伙宣扬毛主席个人崇拜的典型口号。

1966年,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群众起来“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同日,经毛泽东批准,新华社播发北京大学聂元梓等7人(经康生授意)写的诬陷攻击北京大学党委和北京市委的一张大字报,向全国广播。从此“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

1967年,“革命委员会好”

从1967年上海“一月风暴”开始,全国各地的党政机关相继被“造反派”夺权。这一行动得到了毛主席的支持。3月31日,《红旗》杂志发表了题为《论革命的“三结合”》社论,开头引述了毛主席的一段指示:“在需要夺权的那些地方和单位,必须实行革命的‘三结合’的方针,建立一个革命的、有代表性的、有无产阶级权威的临时权力机构,这个机构的名称,叫革命委员会好”。到1968年9月,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了军、干、群“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作为各级地方的临时权力机构。“革命委员会好”从此成为“文革”中反映“造反”成就的一句口号。1979年7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取消革命委员会,改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1968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编者按语。在介绍了甘肃省会宁县城镇的一些居民,包括一些知识青年到农村安家落户的事迹后,引述毛主席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随即在全国各地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大批城市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劳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以及“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和“广阔天地炼红心”是这场运动的典型口号。1971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1971年3月28日,第31届世乒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中国代表团抱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信念前往。这是“文革”后中国首次组团出国比赛。以体育的姿态出击,赢得的真果却是友谊——把美国的乒乓球代表团邀来了。在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期间,美国总统尼克松公布了改善中美两国关系一系列措施。7月9日,经过精心安排,美总统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假道巴基斯坦秘密到北京访问。15日两国共同发表了会谈公告,宣布了尼克松应邀将在近期访华。中美关系出现了震惊世界的疾速发展。

1974年,“批林批孔”

该年初,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开始鼓吹“批林批孔”运动。“叛徒林彪孔老二,都是坏东西,嘴上讲仁义,肚里藏诡计„„”成了广为流传的战斗歌曲。江青主持选编了《林彪与孔孟之道》,而王洪文也声称“批林批孔是第二次文化大革命”。毛主席先是批准开展“批林批孔”运动,但发现江青等人借机进行篡权活动以后,在年底作出批示说:“江青有野心,她是想叫王洪文作委员长,她自己做党主席。”毛主席此语点明了江青之流“批林批孔”的险恶用心。

1977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与中央两位同志谈话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对“文革”及“左”思潮泛滥时期盛行的“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等谬论的有力批驳。它为当时教育、科技战线的拨乱反正指明了方向。从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及重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成了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表述的代表性口号。

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个口号是近20年来最响亮,最具有关键性意义的。它宣告了一个“左”的时代的结束,也为中国铺平了一条走向真理的坦途。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念权威性的确立,无数冤假错案得以纠正,一场伟大的变革很快从农村拉开了序幕。中国从此踏上了务实的道路。

“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1978年秋收后,穷得准备出门讨饭的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秘密签下一份协议,把属于集体的土地承包到农户,由农民自主决定种植品种和结构,按照承包土地的数量,农民向国家和集体缴纳一定的税赋和提留后,剩下的全部归自己所有。

这种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大包干”,一年后就给小岗村带来了惊人的变化:1979年秋收时,他们不仅结束了20多年吃“救济粮”的历史,而且还上缴国家粮食3200多公斤。小岗村的成功让“大包干”如星星之火,逐渐在中国农村大地燃烧起来。

那个时期,农村最常见的一条标语是“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1980年,“只生一个好” 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全国实施计划生育的国策。9月25日中央向全体党员和团员发出《公开信》号召大家只生一个,鼓励晚生晚育,争取在2000年将人口控制在12亿之内。一些看起来很吓人的标语开始出现在村里的墙上。

“该扎不扎,房倒屋塌;该流不流,扒房牵牛。” “一胎保,二胎堵,三胎抓。”„„

一些没有得到儿子的人家就开始偷生、跑生。而后,更为严厉的标语被涂上了墙。

“逮着就扎、跑了就抓;上吊给绳、喝药给瓶、死了就埋。”

1981年,“振兴中华”

在中国由来已久的将体育与政治之间密切关系发挥到极致的,莫过于这句口号。这一年,一直独步“小球”领域的中国体育,因为中国女排夺得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而让国人的精神为之大振。善于喊口号的北京大学学生在欢庆胜利的游行中喊出了“学习女排,振兴中华”的口号,这句口号也成为了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至少在此后的五年中,中国女排这支战无不胜的球队一直是中国信心和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女排姑娘的拼搏精神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振兴中华”这句口号也有了各种版本。如“刻苦学习,振兴中华”、“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等口号,也曾一度响彻中华大地。

1982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中国改革的指南。而年底,随着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总指针的新宪法获得通过,这一理论更是成为国家意志。

1983年,“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为新时期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后来,人们又将“三个面向”的内涵延伸到科技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作为本领域、本行业改革、开放工作的指导方针。

1984年,“时间就是金钱”

1984年,第一次有人将时间和金钱挂钩。深圳蛇口打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的标语。特区观念震动了旧体制,“深圳速度”震惊了国人:当时全国最高建筑51层的“深圳国贸大厦”以每3天一层的超常速度拔地而起。蛇口的“总设计师”袁庚至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仍感慨不已。一个小小的蛇口,人口不过二三万,却能成为当时中国的一个耀眼的亮点,凭的就是观念。

1986年,“理解万岁”

这句诞生于80年代初的口号,是因为在老山前线蹲“猫耳洞”的战士的默默奉献精神而叫响的。从1979年开始的中越自卫反击战,到这一年基本结束。而这一口号和当时流行的《小草》一类的歌曲,还有翌年年初叫响的“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都在试图唤起人们对奉献和忘我精神的理解。往深里说,奉献者们的这一口号之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在于它与人们渴望相互尊重以及对个体行为选择的宽容的社会诉求相吻合。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道德滑坡和信仰危机曾让很多人于心忡忡,但事实上,高喊着这一口号走向成熟的年轻人,在学会了相互理解的同时更体会了自我与自由的可爱。

1990年,“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就激发民族精神、增强社会凝聚力而言,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的确适逢其时。此届运动会我国选手夺得近六成金牌,成为亚洲第一体育强国,而增强了走向世界的信心。在我国,体育的胜负总是直接成为国力强弱的隐喻。如此,“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一起源于体育届的口号,在这一年里成了具有极强的政治鼓动性和号召力的语言。

1992年,“发展才是硬道理”

要稳定,也要发展,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但在邓小平南巡之前,许多人将“要稳定”当成了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借口。因为此,邓小平南巡途中讲了“胆子要大一些,步子要快一些”的时候,人们才对“发展才是硬道理”内涵加以理解。该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四大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目标。与此同时,在中国最有影响的改革试验区,深圳的广场上,赫然立起的广告宣传牌上就写着“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4年,“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

1994年1月24日,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作用。”由此,“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这四句话成为了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指南。

1995年,“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1995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北京视察工作时指出:“根据当前干部队伍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在对干部进行教育当中,要强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全国都要这样做,北京市要起带头作用。”25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评论员文章,指出:讲学习,主要是学理论,学知识,学技术。首先是学理论。讲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讲正气,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形成的好传统、好作风,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坚持同一切歪风邪气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

2000年,“三个代表”

2000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只要我们党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5月,他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工作时又对这一论断作了进一步强调。“三个代表”对新时期党的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006年,八荣八耻

“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简称。社会主义荣辱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于2006年3月4日下午在第十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次会议的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发表的“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中提出的。提出“八荣八耻”的目的在于引导中国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被评为2006年春夏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之一。

2008年,新北京·新奥运

“新北京·新奥运”是中国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口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公元2001年7月13日,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先生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会议上郑重宣布,北京赢得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华夏儿女的奥运夙愿终于得以实现!那一夜举国沸腾,人们奔走相告,多少人喜极而泣,中国度过了一个激动的不眠之夜!

2008年,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在这场与时间竟跑的时间里,出现了许多振奋人心的口号,如:汶川,请不要哭泣!你要坚强地站起来!、地震无情人有情、微笑与坚强同在 我们与汶川同在、众志成城抗地震 万众一心救汶川、不抛弃 不放弃、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倍努力、汶川挺住,中国加油、为逝者默哀,为生者祈福!天佑中华,中国加油等。

2012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013年,一带一路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表示:为了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在亚信峰会上做主旨发言时指出: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尽早启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推动亚洲发展和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伟大的祖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标语和口号宣传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回顾建国66年来的标语口号,我们可以重温一下建国以来的政治沧桑,每一个标语,每一个口号,都是一个时期的记录,在它所属的时期内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快乐、昂扬亦或是悲伤。从中我们可以鉴别历史的成败教训,这样才能避免走错路,才能继续昂扬前进,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社会意识形态及其功能 篇二

1. 教师的幸福意识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关照意识。

它促发教师生命的个体活力, 引领教师通过知识探求、规律把握等目的活动, 将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个体生命和人类整体生命统合成一个总体, 实现生命能量的传递和生命征程的积极跃升。当教师从根本上意识到生命活动的这种向上的总体意义, 并按这个意义努力去展陈生命的积极价值时, 他的意识就是一种以积极的生命关照意识表现出来的幸福意识, 促使他以个体生命的意义带动更多生命意义的实现, 在使生命与生命的相连中共筑生命整体意义, 朝向圣化目标的升华。教师的幸福意识之所以以对生命的关照为第一要义, 就在于一切生命都是彼此互摄、相互构筑的命运共同体, 生命体的本质相依和根本连接促成生命活动的全部内容, 就在于相互关照、相互维系和彼此成全。教师传道、授业和解惑的过程, 实质是一个看护生命健全成长的扶持和成全的过程。看重这一根本内容, 并把它具体化为对每一个学生生命潜能的激发、人生信念的树立和学生生存意义的引导, 由此带来的教师内在情感的升华和精神能量的促发, 必然凸显为教师积极的生命本位和生命关照意识。它是教师成就感的奠基和精神满足感的根本, 因而也必然会呈现为支撑教师全部生存意义的幸福意识。教师的幸福意识作为一种积极的生命关照意识, 对推动完善教学走向以人为本、避免教育教学的非生命本位化,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自我中心主义泛滥和功利主义横行导致教育沦为竞争性教育、教学沦为练兵场的时候, 当教育变为一种无生命意义的“符号工厂”和“指标吞吐机”的时候, 这种教育不仅会制造不幸感, 还会在根本上导致教育的异化。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健全体制, 把教育发展矫正到人本目标和生命关怀的正常轨道上来, 用教师应有的生命关照推动教育人本价值的回归, 驱除功利竞争的冷酷因素, 使教育教学重新成为生命再生和生命关照的摇篮。

2. 教师的幸福意识是一种探索奥秘和展陈洞见的开悟意识。

知识传承构成教师职业生涯的基本方面, 没有传承就没有教育, 但更重要的, 构成教师职业核心旨趣的是对奥秘的探索, 即努力通过知识和实践的互动把握不同领域的规律, 寻找存在的“逻各斯”, 揭示事物的发展趋势。此外, 教师对流行观念的审视和评判, 对固定思维方式的解构, 对启示性观念的构筑, 对积习成疾视角的颠覆, 对充满希望的精神图式的乐观叙说, 必然给沉闷的文化惯势投进洞见的光照, 展陈开悟后的观念振奋和意识解放。当教师以知识传承引领对奥秘或生存节律的探索、以普照性洞见的揭示来展陈解放性的开悟意识时, 他的这种意识就是一种使人振奋、使人变得胸襟宽广的幸福意识。它展陈出存在节律的通道, 赋予我们超越成规俗见能进入更高观念世界的洞见。教师职业、教师身份与教师社会贡献是三位一体的, 这种三位一体源自社会文化的塑造, 源自社会分工的建构, 是社会精神文明提升的结果, 也是精神能力演进的主体力量。当教师在思想意识上把这种三位一体与教师的精神深邃、意识的光照统合成积极的和不断进步的生存过程时, 他才能彰显他在引领探索、展陈洞见的持续努力中产生的成就感和精神振奋感。这种主体性的东西, 之所以被看作一种幸福的意识, 在于它以开悟的方式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和人的意识能力的提高, 在于它以个体的价值成就促发了集体的价值兴趣和价值动力, 在于它开启并造就了一种精神激扬和意识愉悦的不断跃升的进步过程。正是由于这些功能的存在及其对人的全方位引导, 教师的幸福意识必然是一种关涉教师总体生存及社会影响力的、令人振奋和愉悦的开悟意识, 在引导人的精神提升、使人愉悦的过程中, 实际地促进着人的成长和完善。

3. 教师的幸福意识是一种指向创新、创设和创造的革新意识。

教师的职业生涯既是一个关乎他自己的生命成长和精神升华的过程, 也是一个关涉一切进入教育过程的受教育者的成才进步和精神生命的更新过程。这个过程既需要遵循常规, 更需要革新。尤其是没有对革新的渴求, 就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进步和成长中的成全。教师的革新祈求其实就是通过教师不断进行的多元创新、创设和创造过程完成的。教师的知识创新、方法创设和范式创造, 能够在微观的互动互促过程中促发广泛的革新意识, 点燃和带动普遍的创造潜能的实现。当教师以自己的革新求变促成更广泛的知识革新、价值革新和具体实践革新的时候, 他的革新意识就是一种使生存实践得到改进并导向精神跃升的幸福意识。教师的这种幸福意识是具有必然性的, 因为从根本上看, 教师的幸福意识不是既成的安定意识, 不是获得后的占有意识, 更不会是倒向内心封闭的孤立意识。教师的幸福意识是支撑教师职业生涯的一种探索性和革新性的主体意识, 是带来改变、引导共同努力的共享意识, 是使外在境况和秩序得到推动和优化的开放意识。这种意识必然要突破既成的状况, 通过持续的共同努力, 共享主体性力量, 达到不断革新和不断进步所促成的精神愉悦。那种安于既成状况、不思进取、墨守成规、沉闷封闭的生存是幸福的障碍, 也是幸福意识首先要化解的目标。教师的幸福意识以问题为中心, 着眼问题造成的各种不幸, 谋求对既成状态的改变, 其创造性潜质和能力必然显现为具体的革新探索过程。这个过程除了始终指向问题的解决之外, 还必然要求以创造性的努力审视既有生存结构和生存秩序的缺憾及痼疾, 谋求结构的重整和秩序的优化, 谋求革新意识与革新实践之统一方式的创设, 谋求人的革新潜能的激发和人的精神品质的提升。这种努力及其功能表现, 会使客观环境朝向主体满足感和愉悦感的方向变化, 也会使主体眷顾和努力呈现出欢乐的精神升华过程。它佐证了教师幸福意识的意义, 是其功能彰显的表现。

4. 教师的幸福意识是一种引领生存转化的构境意识。

人的全部生活都是在解决物质需求和扩展精神能力中进行的, 从基本的物质实践到更广阔世界的探索, 逐渐展陈出全部生存的跃迁, 展陈出人在本质上寻求属于人的意义层次和意义秩序的构境过程。文明史是一部人类的构境史, 文明的成就是人类以不同方式或以不同建构方式形成的构境成就。教师阶层的存在, 为人类构境能力的延续提供了主体保障, 而教师的职责和社会价值的发挥则是通过知识的传承和技能的训导, 促发和引导一代又一代人的构境能力的提升和张扬。具体表现为教师以其对实然生存的不足的观念评判和应然生存的美好图式的精神感召, 引导人们实现从无序目的性转向有序目的性的认知转化, 引导人们完成从注重物质需求的利益追逐到精神跃升诉愿实现的意义转化, 从当下生存的不足和主体性匮乏到实在丰富性和主体性圆满的价值转化。在这些转化过程中, 教师的构境意识发挥着奠基的作用, 促发和养成了人们的构境观念和构境能力, 也在总体上支持着构境的现实对象化行程, 支持着构境实现的社会合类性的主体运演, 支持着构境总体展陈及精神升华的意义张扬。

5. 教师的幸福意识是一种主导着人们乐观向往的和谐意识。

健全的人都有对未来的期盼, 都有对获得更好生活的自发确信, 也都有对美好将要临现的渴望。但生存实践的无序与缺憾, 总是在当下与未来之间形成某种难以跨越的屏障, 形成一种蒙蔽状态, 使人们未必都能具备积极、乐观的自信, 未必都能达到幸福前景的展望能力, 未必都能做到自主性地朝向新天新地幸福和谐生存之境的不懈努力。人类文化的存在就是要不断滤除生存的屏障, 清理生存的蒙蔽, 提升人的自主自觉能力, 引领人的超越, 指向乐观的感召。文化化人有着不同的路径, 其中最基本的是教育以及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以其对人生、社会、未来的整体认知和体验, 以其理想情怀对生存指向的总体统摄和导引, 以其对未来乐观、和谐与幸福的自觉构想, 在促使教育对人的美好成全过程中, 发挥着根本性和持续性的作用。教师的这种引领乐观向往的和谐意识, 会在教学过程和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中逐渐建构起人们的正确观念, 树立自信, 在知识扩张和能力成长中, 确定合理的人生坐标, 并以乐观幸福与和谐共融的未来图景激发主体性的完善, 促成人的精神维度的完满, 造成个人与社会、当下与未来之间和谐有序的完美。

综上所述, 教师的幸福意识不是简单的得失意识, 也不是一个孤立的感受状态, 更不是一个看不见的内在观念流变过程。在教师幸福意识的光照下, 人的成长会得到价值的维系, 人的本体性和中心地位将得到总体张扬。

摘要:教师的幸福意识是一种生命关照意识, 是一种开悟意识, 是一种革新意识, 是一种构境意识, 是一种和谐意识。它在教师生涯和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主体性功能。

3.社会意识形态及其功能 篇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意识形态

1、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和非意识形态功能,其中意识形态功能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功能。而任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两重特性,都是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的有机统一。“所谓意识形态性,是指它的政治性、阶级性,也就是它明确的属于一个阶级,并为这个阶级的利益服务,其作用在于维护一个特定阶级社会的统治阶级的统治。”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即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对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体系、并以此指导和规范自己行为的作用。我国高校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此仍旧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功能,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

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两种特性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我们正是据此把思想政治教育分为意识形态功能和非意识形态功能。这两种功能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内涵、地位和内容等方面。

从内涵来看,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阶级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其形成高校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体系,并以此指导和规范自己行为的作用。简言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向受教育者传播和灌输意识形态的作用。

从地位来看,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其本质属性是它的意识形态性,因此,意识形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功能,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意识形态功能起主导作用,相比之下,非意识形态功能处于辅助和从属地位。随着高校的发展,特别是全国高校的普及,高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增多,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意识形态功能也越来越引起教育者们的关注,这一点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高度重视,既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也要发挥非意识形态功能。

从内容上看,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按照作用学生对象的不同分为社会性功能和个体性功能的话,则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主要包括社会性功能中的大部分以及个体性功能中的一部分。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中面临的挑战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来看,它是为了统治阶级需要而产生发展的,换句话说,它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得以推行和强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文化全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他们接受的信息很丰富也很庞杂,思想十分活跃,各种观念大量涌现,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需要从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角度界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功能,使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一元化与当前大学生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之间保持一个必要的张力,也就是必须更加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功能,使其在“多样化”的过程中,真正担负起先进文化“主旋律”的责任,这种文化主导功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体现在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灌输上,又体现在通过高科技的网络技术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文化影响上。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路径选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路径主要有两条,即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它们是围绕同一目的所采取的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两者各有其优势和局限。随着社会发展,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单一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远不能胜任时代要求的重任,因此,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就必须兼顾二者的优势,形成教育合力,并促使它们相互配合、互相补充。

(一)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显性路径。党的十八大又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由于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无论是本科层次还是研究生层次,都无统一模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和层次性。因此,现阶段必须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专业需求出发,统一课程设置,并依据教育对象层次进行具体的课程设置,以提高课程的连续性和层次性。再次,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体现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突出主流意识形态。只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方能为教育对象更好地接受,最后也才能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隐性路径。我们必须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净化校园环境,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创造良好的平台。其次,丰富高校社团活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路径。当前,在我国高校中,社团已经成为大学生深入学习、自我锻炼、提升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还要充分发挥社团活动的意识形态路径。在社团活动中拓展思想政治功能的发挥路径,促使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形成了寓教于乐、自我教育的氛围,并使其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在社团活动中进行意识形态的内化。第三,加强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监管,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网络途径。一方面,要准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多样的形式,提升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还应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监督与管理,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运转,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顺利发挥。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

[4]石书臣.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统一[J].探索

4.试论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 篇四

试论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 【内容提要】民族主义是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构建而产生的,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民族主义在民族国家构建和发展、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及政府行为合理性、民族经济增长以及协调民族国家内部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具有正向功能。同时,它又是“双刃剑”,具有负向功能。【关键词】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正负功能【正文】一民族主义是近代历史上形成的人们感受本民族的存在和利益的一种认识体系,它主张一个民族应享有从自治到独立为一个民族国家的程度不等的权利,它伴随着时代地域和背景的不同变化,对人类社会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注:此定义是在诸多关于民族主义定义的基础上概括而成的,可参见宁骚著《民族与国家》第2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李少军《论民族与民族主义》,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民族研究》1994年第11期。)。意识形态是普遍存在于社会团体中的成员对本团体及周围世界的认识,它代表了该团体的价值观念和取向,它为该团体的存在及其活动提供了合法性基础(注:对此定义的概括,可参见大卫·麦克米兰著《意识形态》,施连忠译,台北桂冠图书公司;王列《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职能》,《文史哲》1994年第6期等。)。意识形态的功能可以具体表现为:1.意识形态—方面暴露敌对意识形态的虚伪性,一方面支撑本阶级或本团体的存在理由,给予合法性和正统性;2.意识形态提供团体成员共同奋斗的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适当手段,以确保团体内部的团结和连带,进而同心协力,实现共同目标;3.使社会心理(人民的愿望)具体化和明确化,使其成为社会文化规范的一部分,使成员的行为有一个共同的准绳;4.意识形态在人格内化之后,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它能统辖人格,使其行为具有一贯性,不致动摇和崩溃(注:巨克毅著《意识形态传播与国家发展》第63页,(台北)正中书局1987年版。)。民族主义仅仅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其他类型的意识形态如政治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相比,民族主义可能要显现出明显的优势。纵观民族主义兴起以来的人类历史,民族主义可能是影响世界进程的最强烈的、最富有情感感召力的一种意识形态。它是一种时效性最持久、成本小收益大的天然政治资源。它为近代民族国家的创建和巩固提供了有力保证,为二战后殖民地国家的独立和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同时,民族主义也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政策提供了辩护,点燃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战火,造成了诸多民族冲突,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可以说民族主义如同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既能充当构建民族国家,维护或巩固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的保护神,又可能幻化为威胁和破坏国家稳定和统一的破门椎”(注:程人乾《论近代以来世界的民族主义》,《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二近代世界民族主义产生以来的历史表明,民族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创建,为民族国家形成后其内部的团结稳定提供了有力的精神保证。无论是欧美民族国家的初始创建,还是亚非拉民族国家的独立,在这些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伟大运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民族主义在其中的作用。民族主义的理论家和民族国家创建及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者,无不以民族主义作为社会动员的旗帜,来感召其民族成员。黑格尔认为:“独立是民族国家的本质规定,每个国家对别国来说都是独立自主的,独立自主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自由和最高的荣誉。”马志尼强调个人对民族的服从与献身精神,认为个人离开了民族,既没有姓名、标志、声音,也没有权利;乔治·华盛顿主张北美以武力寻求独立,北美各殖民地在独立后应在一个统一的民族政府下团结起来。玻利瓦尔倡导建立美洲联邦国家,形成一个美洲民族,主张联合起来对抗殖民主义统治。孙中山把民族主义解释为反对帝国主义,求得民族解放和各民族一律平等(注:参见宁骚著《民族与国家》第2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从17世纪到本世纪90年代最后一块殖民地独立成为民族国家,民族主义显示出其时效性最为久远的意识形态功能。[!--empirenews.page--]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仅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创建,而且也捍卫了这些民族国家的独立完整和利益。当一个民族或国家面临着外部压力和空前危急时,特别是一个民族或国家遭受到外来民族或国家的侵略时,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层无不求助于民族主义这个精神武器,大力强调本民族主权和利益,以此来激发民族感情,以动员全民族成员采取共同的行动,去献身于本民族和国家的独立和利益。民族主义这种意识形态在民族危亡面前,其社会动员功能显得尤为突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希特勒的军队在欧洲大陆的战无不胜,英国人感到了空前危机,英国首相丘吉尔为激发英国国民的民族情感和献身祖国抵抗外侮的精神,发表了他那富于激情的演说。在中国,当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危机存亡的关头,民族主义显示了其社会整合的功能,在中共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下,国内不同的政治派别停止冲突,共同御侮,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民族和国家的独立。戴高乐面对亡国的耻辱,以民族主义为号召,在伦敦组织流亡在外的法兰西人成立“自由法国”,进行抵抗德国的斗争。这些事实显示着,在国家和民族危亡的关头,民族相对于其他典型的意识形态来讲,发挥了其社会动员和整合的重要作用。三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民族国家内,为国家权威的合法性提供理论基础,同时,论证政府行为的合理性。马克斯·韦伯认为任何政治系统都具有合法性根据,不合法的统治系统是不存在的。政权的合法性这一功能可以通过意识形态来实现,合法性就是使政治权威在意识形态上获得合法性。作为民族国家领导力量的政府,其权威合法性实质是可以从多方面来获得的。首先的合法性资源是政治意识形态,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为自己的政治信仰和奉行的政治制度寻找合理的根据,每一种政治制度无不竭力支持本民族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揭露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虚伪性。其次,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表现出的社会实效自然也会增强政权的合法性,一个政权的政绩愈大,其合法性程度便愈高。再次,民族主义也是政权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来源。每一个政权要想发挥其领导作用,都需要人的凝聚和合作,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则迎合这种需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大都以其民族的主体文化为基础,一个民族的主体文化由其民族的历史赋予丰富的内容,是在民族发展的历史中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是民族成员共同感受到的和共同承认的,是一个民族保持其同一性的精神加固器,可以说,主体文化赋予了民族的主体文化和悠久历史,以期从中寻找出民族的热情,使其产生一种认同感,以此来保持对本民族的忠诚,保证对自称为代表民族利益的政权的服从。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政权就自然而然地找到了一种天然的资源来支持自身的合法性。外部环境对一个政权从民族主义这种资源中获得合法性支持的状况很有影响。当一个民族面临外来压力和感受到危机时,其成员对本民族的认同和忠诚就会变得强烈,本来因利益等原因而分散、冲突的民族成员或团体,意识到了自己的利益必须通过民族利益去体现,此时,代表民族利益的政权从其民族成员中获得的支持将会增多,从而大大增强自身的合法性。[!--empirenews.page--]每一个政权在领导其民族前进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任何行动都不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是受一定意识形态支配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对其政府行为论证功能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得到体现:一方面对民族国家的成员来说,民族主义可以使其相信政府采取的行动是合理的、正义的、应当的;另一方面,每一个政权都强调政府行为是代表本民族和国家的,是为了民族和国家内部成员的利益的,以尽量争取更多的认同,减少其内部成员的反对和抵制。四意识形态的基本经济功能显示: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成功的经验表明: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支持和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个人利益、团体利益和民族利益、国家利益密切相关。个人团体的利益只有在民族国家利益条件之下才能得到体现。它使人们意识到:民族国家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个人捍卫国家的利益就是捍卫自身的利益。因此,个人、团体在思考自己的利益时,无不与民族国家的利益相联系。在这种思考的背后,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共同的认识和价值取向,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个民族国家内部存在着诸多的经济实体,他们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目标而处于激烈竞争中。这些经济实体发展目标的实现从整体上促进了本民族国家的经济增长。但是,当某一民族国家内的经济实体面向更为广阔的市场时,面对其他民族国家经济实体之间的竞争时,其思考将会提高到民族国家的层次。此时,本来在本民族国家内激烈竞争的经济实体可以在民族利益的背景下,放弃后来的敌对与竞争而联合起来共同对外,民族利益的实现才是自身利益实现的前提。在一个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个人、团体受着利益的驱动而采取相应的经济行为,这些经济行为都是受一定的制度来规范的,但是有些经济行为是制度无力约束的。这就是D·诺斯所说的“搭便车”现象(即在集体行为或个人行动中,肯定存在着个人或团体借机无成本地占便宜的投机行为),它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诺斯认为解决这类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是靠意识形态的约束,意识形态能够修正个人行为,减少“搭便车”现象(注: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第1—6章,厉以平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当经济实体的行为扩大到民族国家层次时,民族主义可以有效地发挥这种意识形态功能。我们看到,在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一个后发展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常常伴随着日趋激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亚洲“四小龙”中有这种现象,目前在经济快速增长 的中国、马来西亚等国也可以看到这种迹象。在发展本国的经济、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时,这些国家的政府大都以民族的利益、主体文化、优良传统、悠久的历史来激励自己的国民。面对一些具有大民族主义意识的国家的压制和干涉,大都采取了针锋相对、维护本民族利益的坚定态度。在这些经济发展国家的内部,国民的民族主义意识抬头,当面临外来压力和共同对外时,大都能调整个人行为、团体行为,有时甚至牺牲个体利益以符合、响应政府的政策。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由此可得到体现。[!--empirenews.page--]五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不同于制度规范的一种力量,可以用来规范民族国家内部各种利益、团体之间的关系及其行为,使社会协调发展。每个政治体系内部存在着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利益团体,阿尔蒙德和小鲍威尔将这些利益团体分为如下类型:个人作为自身利益的表达者(个人关系网)、反常集团(无组织的暴动和骚乱)、非联合集团(一类是非常大的集团,无正式组织,尽管其成员隐约意识到他们的共同利益,如消费者利益集团;一类是小的乡村、经济或种族集团,其成员都熟识)、机构集团(政党、公司企业、立法机关、军队、官僚机关等)、联合集团(包括工会、商会、制造商协会、种族协会、宗教协会以及各种民族团体)(注:阿尔蒙德《当代比较政治学》第83—89页,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一个民族国家内部存在着如此之多的利益团体,有政治的、经济的、正式的、非正式的,他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受到了各自的利益的驱使,在一定规范约束下(无论是制度的,还是非制度的)进行相互交往。团体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是异常复杂的,可以是相互宽容、相互合作的,也可以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在对立排斥的互动关系中,每个团体各自为了自身的利益,会采取一种损害对立团体的行动。这种行动甚至会损害到整个政治体系的利益,从而造成一种内耗,削弱政治体系发展的实力。民族国家为避免这种现象,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规范各种团体之间的行为,在法治社会,其中主要的措施是制度层面的。在制度规范无力达到的地方,往往靠提倡道德风范、民族大义等意识形态的方法来达到目的。此时,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往往会产生立竿见影之效果,特别是当一个政治体系面临外来压力和威胁时,这种措施更为行之有效。美国经济学家曼库尔·奥尔森在他的《国家兴衰探源》一书中对意识形态的这种功能作了论述。他认为国家的兴衰(主要指经济的增长和滞胀)与分利集团的存在有直接关系(注:参见曼库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胀与社会僵化》,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分利集团的显著特点就是利益上的排他性,其分利活动将减少而非增加社会的总收入,一个国家若想兴盛发展,必须有力地限制分利集团。此时,国家权力除依靠强力手段、制度手段外,也必须依靠意识形态上的说服(这是一种成本很少的手段)。意识形态对一个民族国家内部的分利集团有着重要的影响,民族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将对分利集团具有有力的约束功能。六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具有上述诸正向功能的同时,还必须看到其负向功能,对民族主义作出价值判断时,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民族主义这把“双刃剑”,在发挥其上述正向功能的同时,也扮演了一个破坏性的角色。斯特林认为:民族主义作为自由、财富、权力的带来者所取得的成绩,至少与它作为冲突与死亡的带来者的记录不相上下。菲利普认为,民族主义就像掠过人类社会的风,有时是和煦的海风,令人心旷神怡,有时则像飓风一样摧毁所遇到的一切(注:李少军《论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民族研究》1994年第11期。)。[!--empirenews.page--]民族主义产生以来的近代人类历史也表明,民族主义给人类带来自由与幸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和死亡。当民族主义和扩张主义、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带给人类的是巨大的灾难。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时候,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容纳其急速膨胀的生产力,走上了以武力战争拓展国际市场的道路。他们先后征服了亚、非、拉的许多落后和弱小的国家,将其变为自己的殖民地,成为自己的产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他们在对殖民地国家进行经济掠夺的同时,还从政治、种族上对其进行摧残,给这些殖民地国家带来无穷灾难。这种历史上留下的隐患,到今天还影响和制约着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依附性发展”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注:参见安德鲁·韦伯斯特著《发展社会学》第2、3章,陈一筠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本世纪以来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我们能认识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集团,以维护各自的“民族利益”和“保卫祖国”为号召,展开了空前规模的厮杀,落得两败俱伤,致使2000万人死亡,2000万人伤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法西斯主义发动的,波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其灾难性后果自不待言。当今世界,民族主义仍然在引发着世界体系内的局部冲突。纵观当今世界政局的动荡和热点地区的冲突和纷争,无不与民族主义这种意识形态有关。从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族主义不仅可以促进民族国家的创建,而且也会导致一个国家的分裂。苏联解体了,前南地区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从巴尔干半岛的民族冲突的战火到俄罗斯境内的车臣分裂主义的硝烟,从中东阿以冲突到非洲部族之间的相互残杀等等,我们也可以看到:民族主义在影响着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给他们带来了灾难。民族主义的确是一把“双刃剑”,既可给人类带来福音又可给人类带来灾难。人们对此应有正确的看待和把握,使之在今后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的世界体系的互动中成为一种积极的精神动力。

5.社会意识形态及其功能 篇五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基石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四个方面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整体。笔者依次从世界、历史与发展的视角出发,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也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基石。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辩证统一

理论的创新有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也有一个长期的思考、归纳和提炼的过程。党的十七大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揭示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决定了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价值导向功能,任何一个国家在长期的认识和实践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体系,在这个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在我国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树立起的一面旗帜,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蕴含着社会主义的社会理想、社会信念、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准则的基本取向,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因此,二者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把二者统一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二、从世界的视角观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的高度凝练

思想文化建设向来备受世界各国追求真善美的民族的重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或者说都有自己的国家精神。比如美国的核心价值体系以自由为核心,以宽容、民主、人权与正义作为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欧洲以“民主、自由、正义、性别平等、生态平衡”等理念为核心价值观,但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是建立在利己主义基础之上的。而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强调家庭伦理,崇拜等级与秩序,崇尚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是其共同的核心价值。

6.社会意识形态及其功能 篇六

A部分

一、选择题

1.Bacillus subtilis在生长发育的一定时期能形成:()A.孢囊 B.芽孢 C.伴孢晶体 D.子实体 2.细菌的繁殖首先开始于:()

A.膜的分裂 B.壁的分裂 C.DNA的复制 3.细菌的繁殖主要靠:()A.二分分裂 B.纵裂 C.出芽 4.下列微生物属于原核微生物的是:()A.细菌 B.霉菌 D.酵母菌 D.单细胞藻类

5.自然界中分离到的细菌,形态各种各样,其中种类最多的是:()A.球菌 B.螺旋菌 C.放线菌 D.杆菌 6.原核细胞中特有的C源贮藏颗粒是:()

A.异染粒 B.肝糖粒 C.淀粉粒 D.聚-β-羟基丁酸 7.放线菌的菌体呈分枝丝状体,因此它是一种:()A.多细胞的真核微生物 B.单细胞真核微生物 C.多核的原核微生物 D.无壁的原核微生物 8.在细菌细胞中能量代谢场所是:()A.细胞膜 B.线粒体 C.核蛋白体 D.质粒 9.细菌芽孢抗热性强是因为含有:()

A.聚–ß-羟基丁酸 B.2,6-吡啶二羧酸 C.氨基酸 D.胞壁酸

10.Bacillus thuringiensis在形成芽孢同时,还能形成一种菱形或正方形的物质,称之为:(A.孢囊 B.伴孢晶体 C.核蛋白质 D.附加体 11.G+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为一层,含有的特有成分是:()A.脂多糖 B.脂蛋白 C.磷壁酸 D.核蛋白 12.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是:()A.肽聚糖 B.磷壁酸 C.脂蛋白 D.脂多糖 13.细菌的芽孢是:()

A.一种繁殖方式 B.细菌生长发育的一个阶段 C.一种运动器官 D.一种细菌接合的通道 14.枝原体的细胞特点是:()

A.去除细胞壁后的细菌 B.有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 C.无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 D.呈分枝丝状体的原核微生物 15.蓝细菌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A.羧酶体 B.类囊体 C.藻胆蛋白体

16.E.coli肽聚糖双糖亚单位交联间的肽间桥为:())

A.氢键 B.肽键 C.甘氨酸五肽

17.Staphylococcus aureus肽聚糖双糖亚单位交联间的肽间桥为:()A.肽键 B.甘氨酸五肽 C.氢键

18.下列微生物中能通过细菌滤器,并营专性寄生的是:()A.苏云金杆菌 B.蛭弧菌 C.衣原体 D.类菌体 19.在下列原核生物分类中,属古细菌类的细菌是:()A.大肠杆菌 B.枝原体 C.放线菌 D.产甲烷细菌 20.细菌的细胞核是:()

A.裸露的DNA分子 B.DNA与组蛋白结合的无核膜包围的染色体 C.RNA与组蛋白结合的无核膜包围的染色体

二、是非题

1.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

2.放线菌具有菌丝,并以孢子进行繁殖,它属于真核微生物。3.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蓝细菌因生鞭毛而运动。4.链霉菌是霉菌,其有性繁殖形成接合孢子。

5.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均是多细胞的微生物。6.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胞质染色,而不是细胞壁染色。7.质粒与染色体DNA一样,失去质粒,细菌细胞就会死亡。

8.芽孢有极强的抗热,抗辐射,抗化学物和抗静水压的能力,同时具有繁殖功能。9.枝原体和原生质体不具有细胞壁,但都能在适合的培养基中生长。

10.细菌的芽孢只能由杆菌产生,细菌一旦形成芽孢后,不具有运动和繁殖的能力。

三、填空题

1.脂多糖(LPS)是革兰氏______菌细胞壁_______层的主要成分,它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构成。

2.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在无电子显微镜的情况下,可用下列方法来判断这种细菌是否长鞭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芽孢是芽孢细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______细胞形态,有利于细菌渡过____。它是由细菌营养细胞中_____而成。

4.蓝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多种蓝细菌生存于淡水中时,当它们恶性增殖时,可形成_____,造成水质的恶化与污染。

5.放线菌个体为_____体,根据菌丝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情况,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6.细菌的基本形态有_____、______、_____及_____。分别称之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7.细菌细胞除基本结构外,还有诸如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等特殊结构。8.Streptomyces即______,它有两种繁殖方式,一种方式是______,另一种方式是______。

9.放线菌的菌体形态呈_____,革兰氏染色呈_____,________运动,为____营养型微生物。10.抗生素的产生菌主要是_____菌类,其中50%以上是由______菌属微生物产生的。

11.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独有的化学成分是_____,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独有的化学成分是_____。12.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革兰氏阴性细菌两者细胞壁在组成成分上主要差异为前者_____含量高,后者____含量高。

13.蓝细菌区别于其他微生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细胞内含有______,能进行_____作用。但它仍属于____核微生物。

14.放线菌菌落形状一般为_______,表面呈___________、而霉菌菌落表面常呈________,霉菌菌落如呈粉末状者____放线菌细腻致密。

15.用溶菌酶处理G细菌获得的去壁完全的球状体,称为_________。

16.肽聚糖双糖亚单位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组成的。17.质粒和染色体一样,也能够遗传,一旦失去质粒,细菌细胞会_________。

18.革兰氏染色是________染色,染后不被乙醇脱色则决定于_____的性质。G细菌染色总是________的,而G细菌染色___________。

19.磷壁酸是_______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几丁质是_______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吡啶二羧酸钙主要存在于细菌____结构中,二氨基庚二酸主要存在于_________菌的壁中。20.古细菌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等。+

-+

四、解释题

1.基内菌丝; 2.细菌菌落和菌苔; 3.质粒; 4.芽孢和孢囊; 5.革兰氏染色法; 6.伴孢晶体; 7.荚膜;

8.球状体(原生质球); 9.古细菌; 10.L型细菌

五、简答题

1.简述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细胞构造。2.芽孢为什么具有较强的抗逆性? 3.试述链霉菌的形态特征和繁殖方式。

4.什么叫菌落?什么叫菌苔?试分析细菌的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间的相关性? 5.什么是缺壁细菌,试简述四类缺壁细菌的形成.特点及实践意义。

六、论述题

用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解释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B部分

一、选择题

1.原核生物()。

A.有细胞核 B.有有丝分裂 C.有线粒体 D.有细胞壁 2.致病性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组成中具有()。A.核心多糖 B.O-特异侧链 C.类脂A D.脂蛋白 3.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操作步骤是()。

A.结晶紫染色 B.碘液固定 C.酒精脱色 D.复染 4.下列微生物中,()属于革兰氏阴性菌。

A.大肠杆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巨大芽孢杆菌 D.肺炎双球菌 5.鞭毛的化学成分主要是()。

A.多糖 B.脂类 C.蛋白质 D.核酸 6.细菌细胞的()部分结构与其抗原性相关。A.鞭毛 B.荚膜 C.芽孢 D.液泡 7.没有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是()。

A.立克次氏体 B.支原体 C.衣原体 D.螺旋体 8.下面不属于古细菌的原核微生物是()。

A.产甲烷菌 B.磷酸盐还原菌 C.反硝化细菌 D.极端嗜盐菌

二、填空题

1.球菌按其分裂厚的排列方式,可分为:....和。2.大肠杆菌鞭毛基体由四个盘状物构成,它们分别称为..和 环。

3.细菌一般进行 繁殖,即。放线菌以 方式繁殖,主要形成,也可以通过 繁殖。

4.有些细菌细胞质内含有聚β-羟基丁酸,这是 和 贮藏物质,而异染颗粒主要成分是,它是一种 的贮藏物质。

5.放线菌是介于 和 之间,又更接近于 的原核微生物。它的菌丝体分为 菌丝和 菌丝,在无性繁殖中分化成,和 等。6.支原体突出的形态特征是,所以,它对青霉素不敏感。7.细菌生长最适pH一般是,放线菌生长最适pH一般是。

8.细菌细胞质中常有大分子状态的内含物,其中含C储藏物有.;氮储藏物有.;磷储藏物有 ;硫储藏物有。

三、解释题

1.原生质体; 2.鞭毛; 3.芽孢; 4.O-抗原; 5.异形胞; 6.原核微生物

四、问答题

1.简述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功能。

2.比较青霉素和溶菌酶在制备原生质体中的作用原理。3.简述细胞质膜的主要功能。4.简述荚膜的主要功能。

7.社会意识形态及其功能 篇七

在第一遍看完《牛铃之声》的时候, 笔者感到了人心向善的那种撼动。忍不住回顾了一遍, 继而看到了人生旅途的那份艰辛。再次看完, 懂得了人要学会知恩图报。简单点讲该片讲述了一个80岁的老农夫与一头40岁的牛的故事。复杂点讲里头还有老农的妻子, 儿女。他们住在韩国庆尚省的一个僻静的乡村里, 老农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冬, 每天都带着老牛去地里干活, 以此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就这样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靠着这头老牛三十多年, 老农将自己的儿女抚养长大, 各自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并成家立业。随着时代的发展, 机器时代到来, 但是老农依然与老牛一起做农活, 不用机器, 不撒农药, 在日落回家前采田边一抹青草喂食老牛。老农与老牛的感情有时都会招来妻子的妒忌, 但是一看到老牛将熟睡的老农拉回家时, 谁不为之感动呢。随着农夫的身体日渐变差, 他会卖掉老牛过舒适的生活么?这样的疑问开始紧紧抓住我们的心。

导演李忠烈透过自然、真实的电影与纪录片形式混合来表现出美学效果, 以细腻、真实、自然、直接的记录镜头捕捉到老农与妻子、老牛之间那种相依为命、不求回报、无怨无悔的爱。以最平凡的故事传递出伟大的令人动容的爱的真谛和幸福。看完之后, 看片人无不为之动容, 为之落泪。一部记录农民生活的纪录片会给观众带来了这么多的问题去深思, 去回味, 这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这部记录片的成功, 更何况这是一部小成本投资的纪录片。看完这部片子才了解到, 本片导演李忠烈是在生活将他逼上绝路的时候拍下的这部影片, 片中折射出来的最简单最真实的人生感悟, 也许是他经历了一辈子的残酷洗礼之后, 反过头来对这个复杂人生旅途的回味。这是一个导演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最真实, 最深层的内心思考, 正是因为这些, 这部片子才能通过最简单的故事情节将最真实的人生感悟流露出来。这种不加修饰和润色的叙事结构不但拉近了观众与片中人物的距离, 也引起了观众心里对真、善、美追求的那份共鸣。

纵观整部记录片, 其中电影主要的美学的特征主要来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直接电影。譬如, 导演不加干预的前期拍摄、同期录音、不用解说、长镜头的拍摄等。

整部纪录片片从头到尾, 第一个美学特征就是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线索, 也没有过多的渲染影片中主人公的生活氛围, 更没有掺杂导演的主观抒情, 有的只是平铺直叙的不加润色的讲述着牛与人之间的那种简单真实的生活状态。导演就像倾听者一样, 不停机的记录着。整部影片的叙事就像片中的那头牛车一样, 自由平稳的向前走着,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自然之感, 这便是直接电影的第一个美学特征。在导演不介入的状态下拍摄真实情况下的人物。指引着观众逐层递进地, 不由自主地将影片中的那种生活状态与自己的人生旅途建立起联系来。这其实也是该部影片的社会功能, 让人反思着, 人生的终点到底是什么。在现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 人们最终在追求什么。

本片运用的第二个美学特征, 就是不用解说,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去讲述故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直接电影当时推崇的也是这种“观察优于旁白”的技法。由于本片的男主人公崔大爷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寡言少语, 所以在影片中崔大爷也没有过多的去展示的他的“语言才华”。在这种不用解说的情况下, 导演通过崔大爷的夫人的讲述表达出了整部影片最重要的感情基点——老头对牛付出的那份关爱之情。这种表述方法比旁白来的更直接更自然更有力同样也更加真实。片中崔大爷夫人的埋怨代表的是纪录电影中被摄对象的一种倾诉, 这种倾诉来源于表述者内心真实生活。因此, 这种不加干预的表述, 让整部作品显示出它的真实可靠。这也是直接电影最典型的特点。

除了上述两大特点外, 在视听语言美学运用上, 本片采用了同期录音技术, 这个技术的运用, 让整部片子从头至尾都充满了牛铃有韵律的响声。这种声响的运用在表层来看是对整部片子节奏的一种控制;从深层来看对本片主题思想的一个加强阐述;从而也折射出了整个片子的情节关系。牛铃的响声来自于牛的生存, 牛的生存来自于男主人公的照顾, 男主人公照顾牛的举动引起了老伴及家人的反对。家人的反对和男主人的执着引起了观众对人们生存方式的思考。本片导演就是通过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逻辑循环折射出了现在社会中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这便是本片坚持整片同期录音带来的艺术魅力。在画面拍摄方面, 本片采用了许多可以渲染气氛的长镜头和有多重象征意义对比性画面。本片的开头的便是一个长镜头, 在镜头中载着老农夫妇的牛车在乡村的公路上慢慢的走着。这种通过长镜头表演出来的“慢”与片中画面剪辑的慢节奏相互呼应, 预示了整个片子的节奏。这种节奏的运用表露出了导演对牛的生命的惋惜, 同时也映射出了对人的生命旅程的漫长回忆。这种的镜头的运用促进了整部纪录片的思想表达。除长镜头运用之外, 整部片子还运用了很多具有象征意义的特写镜头和对比镜头。例如, 片中收音机里的流行歌曲与原始交通工具牛车的对比;农田里的老牛和插秧机得对比;耕作时, 休息的老牛与忙碌的老人的对比, 聚餐时, 老人儿女的精神状态与二位老人的精神状态之间的对比等。这些对比镜头运用不仅表明了老人对牛的好, 更是表明了在人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应该简单真诚的去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牛铃之声》原名《Old Partner》。这部记录片通过讲述牛与人之间的原始的、简单的关系, 映射出了整个社会生存状态的关系, 这也便是这部记录片的教化功能体现。爱, 是该片的核心主题, 无论是老农与妻子之间的爱还是老农与老牛之间的爱, 看似平淡无奇, 却让人在这个浮华浮躁的时代里为之动容。在笔者看来, 这正是该片成功的一大原因, 在当今这个浮躁快速的时代, 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斗争与竞争, 家人之间由于工作家庭之间的种种原因缺乏沟通和相聚, 特别是一些忙于工作的人疏于家人。只靠金钱来维系爱。所以当人们看到这部纯粹的爱时, 触动了内心那最纯净和柔软的地方, 都开始产生共鸣。因此该片才生了它最朴实的关于爱的社会教化功能。关于本片中老农和老牛之间那种“不能没有你”的爱, 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斗牛》, 一部大陆导演管虎拍摄的取得很大成功的影片。至于老农与自己妻子之间相濡以沫的情感同样引起很多人的羡慕和共鸣,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现代这个离婚率赶超结婚率的时代, 与子偕老的人越来越少, 不是感情出现问题了, 而是在快节奏的社会里快餐文化的盛行其道, 闪婚闪离现象日渐变多。也让我们开始感叹羡慕日渐减少的老夫老妻。

8.旅游的社会文化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篇八

旅游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将是人类长存的生活方式

旅游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结果。现代旅游活动与工业现代化关系密切。一方面,工业现代化为大众旅游提供便利的交通和可支配收入等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工业现代化催生人类社会新的精神追求。在物质生活丰富到一定程度后,工业化社会伴随的紧张生活使人们对休息、闲暇权利以及对自我发展的精神渴求日渐突出。从1948年联合国大会《世界人权宣言》提出“人人享受休息和闲暇的权利”后,各发达经济体相继实施带薪休假制度推动旅游实现大众化发展,到1980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在《马尼拉宣言》中宣告“旅游是人类长存的生活方式,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再到20世纪90年代旅游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大众旅游无疑是在社会发展背景下,由经济、技术及带薪休假制度等因素综合推动形成的,已深度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阶段和不同领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将是人类长存的生活方式,它在提升国民素质和福利、增进人民生活幸福、促进社会和谐和国家间和平发展等多个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旅游的社会文化功能

大众旅游时代已然到来,旅游与现实生活不再是两个并行的世界,旅游已经成为从生活质量角度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对社会系统产生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其影响突出表现在旅游促进落后地区的社会发展、有效吸纳就业、促进社会稳定和民族融合、传递国家形象和提升国家软实力、提高国民素质并促进文化传承与再发展等五个方面。

发展旅游能有效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社会发展。旅游业被普遍认为是消除贫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基于此,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门成立了可持续旅游扶贫基金会。旅游业促进落后地区的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效突破内卷化,即发展旅游能突破落后地区传统单一的产业结构,促使其从一个以农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向三产制衡的格局发展。二是打破锁定效应,即旅游作为一个外生变量,带来相关政策扶持效应、外来资本、外来人口及其异质性思维等生产要素。三是增权效应,即发展旅游形成新的社会分层和社会结构,提升妇女的家庭地位,唤起民众普遍的权利意识,增强居民的社区义务感和责任感,增加新的生活元素等。我国多数贫困地区位置偏远,传统产业发展潜力有限,但旅游资源却往往较为丰富,通过旅游业发展消除贫困能够大有作为。

旅游业可充分吸纳多层次就业和弱势群体就业。就业是各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旅游就业具有容量大、层次多、门槛低、形式灵活等特点。据美国劳工部门统计,65名游客访美就能创造1个就业机会。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测算,到2020年,世界旅游业收入将增至16万亿美元,能提供3亿个工作岗位。在我国,旅游业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数是汽车制造业的5倍以上,是采矿业的10倍以上,是化工制造业的6倍以上,旅游业每投入100万美元,能创造144个就业机会。目前,我国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超过1350万,带动相关行业就业超过8000万,占全国就业人员的10.4%。其中,旅游行业中的妇女就业超过60%。

旅游能成为增进民族融合和社会稳定的黏合剂。民族团结是民族工作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各民族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旅游业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产业,是以跨区域人员流动和交往为主体内容的休闲活动。在西藏、新疆、青海、宁夏等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人文风情浓郁,在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合下,发展旅游大有可为。通过发展民族旅游,不仅能让老百姓富裕起来,更能让不同民族的百姓在旅游社区有更多生活上的交集。有了生活上的交集自然就有思想观念上的交集,彼此之间也就逐渐形成和谐稳定的关系。近期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要“逐步把旅游业做成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事实上,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实践充分表明,旅游业可以作为推动不同民族之间、民族内部之间相互了解和发展的纽带。

发展旅游对消除偏见、传递国家形象和提升国家软实力有突出作用。旅游不仅是世界服务贸易往来的主要内容,也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通过旅游服务贸易“走出去”“请进来”,是让全世界了解中国、发展友谊与达成合作的有效途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曾通过“政治接待”让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外国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后,入境旅游起到了创收外汇、交流文化和增进友谊的作用。如今,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客源国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的时候,我们以出境旅游来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外交走出去,向世界传递中国和平友好的信息,积累形成世界市场上的中国实力。

发展旅游能显著提升国民素质,促进文化传承和社会再发展。旅游是一种移动的文化碰撞,对旅游主体和客体来说都是一场思想盛宴。本地居民通过与游客交往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思想变得更加开阔和丰富。外来游客通过旅游活动看到了别开生面的异地风情,增加了学识,提升了修养。发展旅游还能有效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一些已经或濒临消逝的习俗,在旅游带来的商业滋养下呈现出新的价值和活力。婺源的晒秋、布依族的八音坐唱、丽江的纳西古乐,如果不是因为旅游带来的市场需求,恐怕早被现代文明所遗忘。旅游还具有促进社会再发展的功能。旅游作为一种高级精神需求,能较好满足人们“求新、求知、求乐、求闲”的心理需求,将成为幸福导向型产业,促进社会再发展。

旅游的社会文化功能的实现路径

旅游的社会功能的发挥涉及旅游业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协调问题。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开始,旅游业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战略性地位和综合属性就已经明确。因而,我们不仅要通过提升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更要以开放和公平的制度设计来推动旅游综合功能的发挥。

要通过政策倾斜加强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旅游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撑。鼓励欠发达地区各城市间新增航线、铁路、公路和航点,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政府部门提供资金支持,加强网络推广、品牌推广、联合推广,推动智慧旅游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增强其宣传推介的基础能力。积极推动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人才培养和发达地区的旅游人才对口支援,保障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将旅游培养成为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重要产业,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

要积极推动旅游融入国家战略,充分发挥旅游在国家经济外交和区域发展中的先锋作用。通过先行推动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签证、直航和包机等措施,将旅游发展成为践行“一带一路”战略的排头兵。配合国家经济外交战略,通过定向举办旅游年、旅游月、旅游节及国际旅游交易会等活动,积极推动我国与大国之间、周边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充分发挥旅游在消除国际社会偏见、传递国家和平友好形象方面的特殊优势。

要在旅游规划和发展政策制定过程中以民为本,避免政府与民争利。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确定适当的经济和社会综合目标,避免政府部门与民逐利和对资本的过度偏袒,发展社会公平;通过免票、半票、折扣票等方式实行对老人、小孩、学生、军人、教师、医生、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不同程度的旅游福利,扩大旅游的机会公平;通过建立以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国家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为主体的国家公园体系,促进文化传承与国民素质提升。

上一篇:健康促进学校创建教育工作总结下一篇:对当前几种语文教学法的剖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