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复习教学反思

2024-07-08

与复习教学反思(15篇)

1.与复习教学反思 篇一

讲了这么久的课,把复习课作为公开课来讲这是第一次,复习课应怎么上呢?在生本教学中,复习课还是对旧知识整理,,使之更加逻辑和系统,仅仅是学生对一部分知识理解吗?突然间,有点找不到北了。

我们知道,复习课是最难上的一种课,是最能代表教师水平的课。我认为不能很好地体现生本教学的理念,关键是体现数学思想的一个高度,是构建数学知识的一个逻辑框架,具体操作可按下列步骤:首先要确定复习课的教学目的,其次要精心选择练习,第三是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后反思自己的设计是否能真正体现某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进行修正。但在教研会上,各个教师都给与了很高的评价,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我反思了以下几点:

1、确定教学目的,对一节课而言,我只是把教学目的缩小为一个教学目标来实现,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2、习题千千万万,有难有易,就象散落的珍珠,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的类型,围绕一个主题,精心筛选,然后再串成一条线,为主题服务。可以个个是简单题,可以是由易到难,也可以只由一个难题而展开。因此,我们要求数学教师胸中要有无数题,而且对每道题的结构了如指掌,落实到课上只有几道题的原因。

3、复习课不只是为了提高解题能力而安排的,就题教题,永远也不会成为好老师。就题教题只能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厌烦情绪,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了!因此,在复习课中,要让学生自练、自得、自悟,自己得出解题技巧。

任何一堂课总有多多少少的遗憾之处。在我的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说:复习除法算式的意义时,没有渗透总数,份数,每份数之间的关系;在复习解决问题时,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而是将时间用在了提出不同问题上,耽误了时间,错过了机会。从这些小的细节中可以看出我在教学中还要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不断的取得进步!

2.与复习教学反思 篇二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为依据, 要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对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进行训练。目前不少教师在复习课的备课时教学目标认识不清, 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 忽视过程性目标;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教学主体意识不到位, 重视自身如何教, 忽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重视课件制作的华丽性, 忽视课件的实用性。在教学实践中, 不少教师重形式轻内容, 重乐趣轻教学, 重习得轻运用, 课堂中走马观花走过场, 忽视学生的语言学习, 忽视非智力因素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这种填鸭式教学设计模式, 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学以致用, 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复习课教学设计策略

为了改变不合理的复习课教学设计, 为了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教师必须遵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理论备课和组织教学。下面以人教社教材必修2第一单元Cultural Relics高三复习课的备课为例加以说明。

(一) 教学设计

本单元课文是关于文化遗产的, 教学内容涉及如何更好地保护好文化遗产;教学目标:Enable students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cultural relics.Improve students’ability of listening and writing.Enable students to master some key words and expres-sions;学习者特征分析:进入高三, 学生对本篇课文内容有所忘记, 但鉴于高三时间紧, 课堂上只能根据高考要求选取部分内容复习, 如:如何更好地保护好文化遗产, 以及高考高频词和短语的用法;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基本理念是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主要设计听说写的相关训练材料培养学生的听说写的能力;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听说写的能力和高考高频词的掌握, 教学难点是学生能否准确地用英语表达出圆明园是否需要重建的观点和理由。

(二) 教学过程

1.听力及民族自豪感培养。听选自BBC对中国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的评价材料, 完成填空和回答问题练习;通过对莫言的评价引出话题cultural relics;帮助学生一起归纳出What can be classified as cultural relics?

2.课文熟悉和高频词复习。改写课文, 设计成自选模块06题的样式对学生进行课文复习, 然后对高频词remove和remain先讲解再训练。

3.爱国主义精神和解题能力培养。呈现圆明园被盗文化遗产The rabbit and rat heads短文, 把该短文设计成自选模块06题的样式, 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然后对高频词belong to, be worth doing, in return先讲解再训练。

The rabbit and rat heads

The 12 Yuan Ming Yuan statue heads were din Qing D.Sadly, they were stolen when China waswith England and France in 1860.In the past decade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hom the cultural relics, has beenthem.The rabbit and rat heads appeared in the auction (拍卖会) in France this year.They are the only two pieces known to be outside China.Five of the v12 Yuan Ming Yuan statue heads have been bought back at a high price, including the heads of ox, monkey, tiger, boar (猪) , and horse statues.However, the other five animals stillunknownthe Chinese government will still make theirto bring the heads of rabbit and rat back home, because it isprotecting our lost cultural relics.

4.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由圆明园被盗文化遗产The rabbit and rat heads引出作文话题Should Yuan Ming Yuan be rebuilt?, 并结合近几年高考作文要求和趋势进行设计, 让学生先口头讨论再进行书面训练。这样可以做到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 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设计如下:

Should Yuan Ming Yuan be rebuilt?

A proposal to rebuild Yuan Ming Yuan, made by Beijing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on Nov 17, has caused a heated online debate.The result of ongoing survey from Nov.23 to Dec.23 in2011 is as follows.21%of people are for rebuilding it while 79%against.What’s your opinion?

5.规范意识培养。通过布置学生课后作业:把上述作文清楚地书写到作文本上, 培养学生规范考试的意识。

(三)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流畅合理, 能一步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抛出问题The authorities of Shandong Province proposed rebuilding the house of Mo yan.Is it a cultural relic?时, 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激情高涨, 争论激烈, 这是本节课最精彩的瞬间;当学生看到圆明园遗失的国宝the rabbit and rat heads的图像并了解到该国宝出现在今年的法国拍卖会时群情激奋, 一致表示应该让国宝回到祖国的怀抱, 但是在让它回来的方式上争论不休, 有的提出高价买回, 有的主张通过外交途径向法国政府直接索回, 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该部分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本节课最让人满意的地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基本实现了培养学生听说写的能力及爱国主义精神目标, 但存在的问题是出现了三次学生辩论的场合 (Is Moyan’shouse a cultural relic?How to get the rabbit and rat heads back?Should Yuan Ming Yuan be rebuilt?) , 导致整节课时间不够, 最后一个问题圆明园是否该重建讨论时间不充分, 直接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设计实践中, 上课前教师以采用师生活动和设计意图反思表 (见表1) 帮助自己反思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流畅性和连贯性, 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评价

为了检查复习课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Ve除ry了Q反uit思e教学组织过程之外, 还可评以价要项求目听课教师采用课堂w教ell学评we价ll表O (K见A表li2ttl) 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同时要求每个学生采用自我评价表来 (见表3) 反思他们课堂上已掌握的和未掌握的知教识师;活还动可要求学学生生小活动组之间互评设 (计见意表图4) , 了解他们的学习情感和学习策略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Think about this class and then complete the following form.Now rate yourself on a scale of five, one being low and five being high, and put it into your portfolio (文件夹) .评价内容优秀良好需努力.I feel more confident when I speak English.5 4 3 1need more practice in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由各组小组长负责, 组织小组成员一起总结, 回顾课堂讨论和辩论等活动中每个小组成员的表现, 共同填写评价表格, 存入小组学习档案。对于需要改进的成员, 应该提出具体的改进目标和建议。

四、结语

3.高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探究与反思 篇三

物理复习课的准备要求非常充分,以往的复习课,三维目标之“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中我们往往都是通过归纳成条文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结构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这种做法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经心,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三维目标之“过程与方法”的要求中,往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住,也就形成了“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或考試不会思考、不会做题”的现象。在解答问题上,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上课的困乏无趣,直接导致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无法体现,在新课标下,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事实验证,在物理复习课中,一当老师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则学生精神振奋,可以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就是明显反映了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习“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问题是物理的心脏,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理所应当地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因此,选题时,各题组要紧紧围绕课时复习目标,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解题规律,重复出现,螺旋式递进,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掌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加速从模仿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能深深印入到学生的脑海中。在《电》的课程设计上,我精选了如下例题:

“精典例题”1: 如图甲所示,两根足够长的直金属导轨MN、PQ平行放置在倾角为θ的绝缘斜面上,两导轨间距为L。M、P两点间接有阻值R的电阻.一根质量为m的均匀直金属杆ab放在两导轨上,并与导轨垂直,整套装置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的垂直斜面向下.导轨和金属杆的电阻可忽略.让ab杆沿导轨由静止开始下滑,导轨和金属杆接触良好,不计它们之间的摩擦。

(1)由b向a方向看到的装置如图乙所示,请在此图中画出ab杆下滑过程中某时刻的受力示意图;

(2)在加速下滑过程中,当ab杆的速度大小为v时,求此时ab杆中的电流及其加速度的大小;

(3)求在下滑过程中,ab杆可以达到的速度最大值.

题中的三个问题指向性非常明确,从(1)问中直接将对空间例题图的受力分析直接引向平面图进行受力分析,(2)问中直接将学生引导到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电磁感应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求加速度及电流问题上,,在第二问的基础上,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

这道题涉及的基本知识较多,包括: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单棒导体切割磁感线类问题)、楞次定律—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安培力、牛顿运动定律;涉及的物理分析方法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熟练应用左右手定则、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对物体进行运动的动态分析等。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处在高二阶段的学生,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能完成全部问题。

“精典例题”2:MN为中间接有电阻R=5Ω的U型足够长金属框架,框架宽度d=0.2m,竖直放置在如图所示的水平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B=5T,电阻为r=1Ω的导体棒AB可沿MN无摩擦滑动且接触良好。现无初速释放导体棒AB,发现AB下滑h=6m时恰达稳定下滑状态。已知导体棒AB的质量m=0.1kg,其它电阻不计。(重力加速度取10N/Kg)

求:(1)AB棒稳定下滑的速度;

(2)此过程中电阻R上消耗的电能;

第一个问题是“精典例题”1的应用,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解决一问后,教师以问题的形式过渡:“电磁感应过程中产生的电能是凭空产生的吗?”“电能是由什么能转化而来,又是通过何种形式进行转化的?”进而带领学生开始对能量问题进行研究。

反思之一:此节复习课优点之一在于所选题目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基础性:复习题的选择避免开始就是偏题、怪题和难题,这对巩固基础知识是非常不有利的;其次,复习题应该具有针对性,不要让一些无用的“野鸡”题目冲淡了重点;再次习题应该具有量力性,难度适中,太容易则不易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深度,太难则成为学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让学生望而生畏,抹杀学生的自信心。要把握一个“度”,让学生“跳一跳,够的着”,题量也要适中,并不是做的越多效果越好。还有,习题应该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起到有“一题”涉及到“一类问题”的效果,而不是就题论题,所以课后还要有选择性地布置作业加以巩固。

反思之二:如何提高物理复习课的质量,使师生辛勤劳作,换得丰富的硕果?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听懂学会,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安排练习的机会。

本人课前针对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这两道题,将有关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与物理思想溶于其中,即以题目为骨架编拟课时教案,在具体教学中,以题目开路(先出现题目,再出现其它),让学生先做了“精典例题”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去解决物理问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法”并作出相应的选择判断,通过对题目的先行练习,教师再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和解答,教师借题发挥,画龙点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中,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并使学生智力与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变“讲练讲”为“练讲练”,变“一法一题”为“见题想法”。

反思之三:题目解完后,带领学生回过来反思,本题复习了哪些基础知识?体现了哪些基本技能,重温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物理思想?哪道题可以推广,引申变式?哪些题还有哪些解法(一题多解)?把后两个疑问交给学生,使他们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4.《认识小数》与复习教学反思 篇四

这部分内容通过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探索与实践、评价玉等具体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和性质的理解,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信心,首先通过在第6题练习后引导学生总结比较小学大小的方法,接着利用第7题按小数大小分成三组,这样学生不断巩固小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为了体现小数的使用意义,课本涉及了在第8提把改写成的用“亿人”作单位的`小数与近似数作比较,体会这两种形式的数在表示大小数目时的不同特点及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及小数的改写,对所学知识加以梳理。其次利用“探索与实践”中的第9、10题时,在课前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际的调查和测量,课上再组织交流,并说说活动中的体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反思自已的学习过程,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反思

5.与复习教学反思 篇五

一、学习目标:

1、巩固圆的特征,熟练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灵活、全面地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

4、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前准备:

1、圆的教学模具 2.纸圆一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

师:今天我们对圆的有关知识进行一下系统的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圆的整理和复习)

(二)回忆整理。

1、师:老师在课前已经让大家翻阅了这部分内容,那么谁来说说,我们在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概念? 生1:圆心、半径、直径。

生2:圆的周长、圆周率、圆的面积、圆。生3:扇形、圆心角,轴对称图形。

2.教师检查,提问背诵概念。

穿插判断:(1)直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

(2)在同一个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

(3)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圆的直径就是圆的对称轴。()

师问:本单元学了哪些公式?

生4:C=πd C=2πr d=C÷π r=C÷2π C(半圆)=πr+2r 生5:半周长=πr s=π S(半圆)=?π S(圆环)=π(-)师问:圆的周长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是做实验得出的结论,在实验中发现: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直径的比值

是π,这样就得出了圆的周长公式C=πd.师:说得好!

师问:C=2πr又是怎么来的?

生:因为任意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π倍,在同一个圆中,直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即d=2r,这样就得出了c=2πr.师:真不错,你知道圆周率最早是谁发现的吗?

生:我们国家的祖冲之。

师:你有信心成为一个像祖冲之那样的大数学家吗?

师:乔老师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在座的会产生一位像祖冲之那样的大数学家。

师:我们来看几道判断。

(1)π=3.14。()

(2)圆周率就是圆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

(3)圆越大,圆周率就越大。()

(4)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5)一个圆的直径越大,半径和周长就越大。()

(6)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7)在同一个圆中,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中,直径是最长的。()

2、师:同学们,在上面这些公式中,哪些在应用中感觉有困难? 生1:求半圆的周长,求半圆的面积。师:有什么困难?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生2:在计算半圆周长的时候,有时候只算了圆的周长的一半,而忘记加上直径长度。师:半圆的周长是指什么?

生3:圆的周长一半+它的直径长度。

师:很好!先想一想半圆这个图形,再把半圆周长公式在心里记上几遍,这样就不会忘记了。师:计算半圆的面积有什么困难的? 生:有时候计算了圆的面积后,忘记除以2 师:半圆的面积比它的周长计算要简单,不难,在计算中要仔细才是,吴静玲同学,你认为呢? 师:一起来做两道题。赵晓宇和吴静玲这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来做。(1)右图是一个半圆,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2)一个半圆的周长是25.7厘米,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师:在应用半圆的周长=πr+2r时,要灵活,算出r后,计算出πr,2r直接应用图形中的数据。不需要再计算2r.4.师: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偶数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即πr,长方形的宽是半径r,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即πr×r,所以圆的面积是πr×r,即π。师:说的真好!我们给她鼓励!

师:哪个同学能用我这个圆模具说说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生:拼凑并用文字叙述。

师: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圆面积公式推导动画,右图)师:观察刚才的展示,同学们能获得什么信息? 生:长方形的面积和圆面积相等。师:为什么相等?

生:因为长方形是由圆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是圆的面积,所以相等。师:观察比较仔细。

师:同学们再观察,除了这个重要的信息,还能获得别的信息吗? 生:周长有变化。师:周长怎么变化?

生:把圆拼成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比圆增加了2条半径的长度。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因为圆拼成近似长方形后,长方形的2条长的和等于圆的周长。长方形的两条宽就是比圆的周长多出的长度。

师:观察细致入微,张思源同学,如果围绕你刚才得出的结论出一道题,你能做吗? 生:试试看嘛!

师:将一个圆分成若干偶数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增加了10厘米,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板演并集体讲解。

师:我手里有一个铁丝圈,将它拉成一个长方形后,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生:周长不变。

师:你是怎么观察到的?

生:是把圆拉成长方形,所以周长不变。师:慧眼识珠。师:面积呢? 生:面积变小。师:为什么?

生: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圆的面积最大,长方形的面积最小,因为是把圆拉成长方形,所以面积变小。

师:同学们,把圆变成长方形有几种方式? 生:拼成和拉成。

师:两种方式得出的结论一样吗? 生:不一样。师:怎么不一样?

生:圆拼成长方形,面积不变,周长变大。

圆拉成长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师:从圆到长方形的变化,同学们一定要把题目看清楚,是怎样变化的,再根据变化的类型做题,一定要把题目看清楚!

师:好,今天的复习就到这里,同学们自觉完成长江第五单元检测题。

《圆整理复习》教学反思

6.《多边形面积与复习》教学反思 篇六

《多边形面积整理和复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记忆,学会灵活运用公式,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拓宽知识面,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学习提高。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复习整理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复习交流能力,所以本节课采取学生课前自由复习,课中交流复习收获、质疑、运用知识、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课后延伸的形式进行教学。

在本章教学中,迁移类比的思路或思维是我们学习新平面图形求面积的一个基本方向,通过一系列的类比迁移我们依次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组合图形的面积,将未知图形的面积转化为已知图形的`面积求解,是学习求图形面积的一种基本编排思路,而推行这种基本的思路,则借助于二种基本的求面积方法,即割补法、拼摆法。所以,在教学上,始终要给学生渗透这种基本的数学思维――由未知转化为已知。实际上渗透一种数学思路要比我们口干舌燥讲多少题都重要,而讲清基本方法则给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应该说,课堂上每一个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是比较清晰的。但是,课后发现,有的学生对计算公式记得很牢,对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却表达不清。

7.与复习教学反思 篇七

一、课堂教学简录

引入:关于x的方程x2+ax-1=0,x∈[1,2]上有解,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老师:非常好.学生1把此题貌似与函数不相关的问题用函数思想把a看成关于x的函数,从表象看到问题本质,从函数值域入手解决开阔了视野,沟通已知与未知的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2把一元二次方程在某区间有解问题转化为根的分布问题,思维开阔缜密.两个同学各自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这类问题的解答,说明同学思想有一定的深度,能挖掘问题的本质,进而找到问题的切入口,纵观这类问题,a=f(x)在x∈D上有解,则a的取值范围即f(x)的值域(x∈D),从一个侧面说明函数与方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思维线索.

变式1关于x的不等式x2+ax-1<0,x∈[1,2]上有解,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变式2关于x的不等式x2+ax-1<0,x∈[1,2]上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感悟反思:不同的切入点将我们带入数学多角度解题的宽径,在多种方法中比较最优化的方法,感受数学美之魅力所在.

总结:a>f(x)有解a>f(x)恒成立.

二、教学设计反思

1.本文以最简单的题目形式呈现,以变式题目展示不同背景,凸显函数的图像、值域等性质在解题中的作用,采用分离参变量、数形结合、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知识或思想方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符号语言的丰富内涵.

2.不足或改进:课时紧,容量有限,应该把二次背景(方程、函数)拓展为非二次背景.

数学教学应着重多种变式教学,精心挑选问题,重组问题,演变问题,使数学各分支有效系统地重组,达到知识融会贯通.本文引导学生有效理解了以不变应万变的常规解题途径和思维优化的方法,提高高三复习课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感悟

8.高考英语总复习教学反思 篇八

【关 键 词】 基础;方法;坚持

走出大学校门参加工作以来,经过两次高考总复习,总体感觉是时间短、压力大、任务重。回顾近几年的英语高考题,可见以下几个特点:综合性强,题型灵活,知识面广,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语言运用能力。为做好新一轮的教学工作,我对高三英语教学工作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一、合理制定复习计划,分阶段进行

(一)巩固强化基础知识

1. 词汇短语。全面复习高一至高三的词汇,并适当扩充词汇量。让学生明白并非记住所有课本词汇就能考好英语。重点词汇要重点记忆,重点词汇指的是在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试卷中的常见词汇和短语。这些词汇应该平时学习中就系统性地摘抄在笔记本上,包括一些常见的名称、动词、形容词以及某些动词短语,如break,cut,set,go,get,put,take,make,介词短语等的习惯搭配。复习过程中,还要及时对学生的复习成果进行检测,可利用早读时间进行。

2. 句法和语法复习。句法语法是英语高考中比重较大的部分,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的基础就在于此。句法包括倒装句、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强调句等。语法复习包括上述提到的句法中的语法知识,如连词的考查就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包括非谓语、主谓一致、虚拟语气以及时态语态的复习。

(二)进行专项复习

高考就是学生复习的指挥棒,高考考什么,学生就该练什么。听力、单项选择、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书面表达就是我们高考的六大板块。

1. 听力复习。首先,打好基础,拼读、语调很重要。对词义的正确掌握以及充足的词汇量有助于正确理解所听内容和捕捉关键信息。其次,听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且和口语、阅读、记忆息息相关。所以,平时就应该多开口读,广泛阅读,丰富背景知识扩大知识面,才能使听到的句子信息在短时间内输入大脑。最后,多做真题和模拟套题,掌握听力技巧,听力时要求做到眼睛、耳朵、手、脑的协调配合。并且要抓住录音的间隙快速读题,对于较长的选项,应采取跳读的方式,整体观察所有选项。

2. 单项选择的复习。首先,单选考查的是对单词、词组,所以必须熟悉单词的用法,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和一些固定搭配。其次,用排除法排除题干中次要的部分,如插入语、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

John plays football ______,if not better than,David.

A. As well B. as well as

C. so well D. so well as

例题中的if not better than做题时就应该排除,是句子更简洁,不影响做题。

最后,如若遇到疑问句还可利用还原法,更容易理解句子成分,如:

Is this the house ______ he lived last year?

Is the house _______ he lived last year?

A. that B. where C. the one D. what

3. 完形填空的复习。近年来,高考完形填空出现了如下几个特点:上下文选择为主,语法选择为辅;以单词填空为主,短语搭配为辅。这就要求学生有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对文章逻辑联系的理解和情境中词义辨析的能力。首先,要把握好四分钟内不看选项整体阅读一遍,基本弄清大意。然后,进行第二遍阅读,细度首句,首句一般为中心句,且一般不设空。最后,做题时,要分析该题到底为上下文推理、词义辨析、常识推理、固定搭配还是语法填空。

4. 阅读理解的复习。阅读理解在高考中所占比重很大,所以,学生必须要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要提高阅读成绩,首先必须掌握题型。大致题型包括:主旨大意题、推理判断题、题义推测题、细节理解题。然后,先浏览全文再看问题,最后回原文定位。再次,读文章时要在文章中对关键词作出标记,便于做题时找到细节。值得注意的是,文章要精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中间段落采用略读,但各段首第一句也要精读,因为该句大多为中心句。

5. 短文改错的复习。通读全文,了解大意,注意逻辑。期间要注意以下的重点要素:冠词的使用、名词的数、主谓一致、时态和人称、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并列和从属连词、形容词副词及其原级和比较级等等。因为错误往往设置于此。

6. 书面表达的复习。写作要求学生要有正确的造句能力和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造句首先要能写出正确的简单句,即先写出主谓宾,然后再扩词造句。如:

Li Hua is my friend. ——Li Hua,a student,is my friend.

——Li Hua,a student from No. 1 Middle School,is my best friend.

此外,审题、拟提纲也是重要的环节。平时学习中还要学习和背诵各种文体的范文。

二、适当进行模拟训练,查缺补漏

认真给学生评讲历年高考试卷和模拟试卷,从中得到反馈。然后对各次考試中普遍存在的错题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进行错题归纳,可减少以后考试的错误率。

以上都是本人在这几年来对高考复习的教学反思,但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加以努力。

【参考文献】

[1] 崔子龙. 浅析如何在高考英语总复习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J]. 快乐阅读,2012(1).

[2] 张金秀. 如何搞好高考英语总复习[J]. 考试周刊,2010(16).

9.《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教学反思 篇九

这一段时间复习了《相交线与平行线》,发现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1.对于“三线八角”中,有不少同学一直认为,只要是同位角和内错角,就应该相等,只要是同旁内角就是互补的,把前提条件两直线平行这个条件就给忘记了,《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教学反思。这个知识点要再给学生讲清楚,不能让学生有误解的。

2.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中,学生不太明白是哪两条直线应该平行,或者说由哪两条直线应该得到哪些角平行,不少学生搞不太清楚。比如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连接AC,不少学生搞不明白,假如是AB∥CD,应该得到∠DCA=∠CAB还是得到∠DAC=∠ACB,所以在学生练习时要结合图形,让学生明白在平行的三条线中,到底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应该得到哪些角相等,要让学生完全弄明白,教学反思《《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教学反思》。

3.在平移中,学生对于画平移的图形掌握的不是太好,要么是画图时不体现画图痕迹,要么是不会画,完全凭自己的感觉在画图,说明学生对于平移的规律和特征没有掌握,要以后练习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4.对于有关平行的计算和证明,做的也不是太好,有的同学根本不会做,也有一部分学生会做,但是不会写解题过程,没有严格的逻辑推理。

10.与复习教学反思 篇十

本节课的内容是一节复习课,教学重点是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能熟练、准确的解方程。学生对解方程的步骤和方法都已经很熟悉,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对算理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即要明白要这样算,还要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算,如去分母为什么不能漏乘,为什么要添括号。让学生理解数学演算过程的严密性。

二、教法学法

1、本节是一节复习课,也可作为习题课,所以以练习为主,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2、通过复习让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通过对算理的思考养成周密思考的习惯,通过解题后对结果的检查与验证养成检验与反思的习惯。在教学中,一方面加强训练,锻炼学生的自我解题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纠错”题型的练习和学生的相互学习、剖析逐步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三、不足之处

1、本节课进行十分顺畅,学生对算法、算理回答起来头头是道,也知道该注意什么,但总是有些学生“明知故犯”,所谓的失误率还不够低。

2、这节课算得太多,容易形成学生的疲劳,增加失误率,如何让学生愿意算,乐于算,还需要想一些办法。

四、注意事项

11.高三生物教学复习反思例谈 篇十一

基因的分离规律是遗传学中的最基本定律。它涉及的概念多、题型广,学好“基因分离定律”可以说是学好“自由组合规律”的前提和基础。能否针对分离定律,设计一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建立一种解答这类解题的基本模式。让学生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现以基因分离定律为例对高三复习教学进行反思。

一、对“基因分离定律”教材分析

那么要解答这类题,首先要熟练掌握遗传基本概念;然后才对遗传规律的深刻理解;最后才能得心应手的解答此类问题。相关知识点具体分析如下:

1、“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情况。

2、相关概念、过程(不完全归纳:约20个)及两个重要比例:测交l:1和杂合子自交分离比3:l。

(1)性状;(2)相对性状;(3)显性性状;(4)隐性性状;(5)性状分离;(6)显性基因;(7)隐性基因;(8)等位基因;(9)非等位基因;(10)表现型;(11)基因型;(12)纯合体;(13)杂合体;(14)遗传图解中常用的符号:亲本、母本、父本、杂交、自交、杂种第一代、杂种第二代;(15)在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__存在,在生殖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__存在:(16)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试验现象:P:高茎×矮茎→F1:__(__性状)→F1:高茎:矮茎=__:__(__)、解释:减数分裂时产生两种雄配子D与d;两种雌配子D与d,受精就有一种结合方式,因此R的基因构成情况是__:__:=:__:__,性状表现为:高茎:矮茎=__:__

。(17)基因的分离规律;(18)基因型和表现型;(19)测交;(20)正交与反交。

3、一般的解题步骤。

二、“基因分离定律”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遗传定律相关基本概念和解题基本技巧,达到举一反三,能够在高考中解答相关的题目。

三、“基因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l、首先必须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由于本内容概念多,耗时大,而且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本可以解决;因此,笔者设计了一份学生自主复习学案,将20个必须理解掌握的基本概念以填空的形式出题。提前一天发下去,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这样既节约时间、目标又明确。

2、上课前10-12分钟内,将下发的学案内容进行快速、偏重的讲解。主要集中在几个重要的概念上,同时要学生反馈在练习中有困难完成的、不会或不懂的题。在课堂上强调,详细讲解。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容量的基本概念复习。

3、出示简单的判断显、隐性关系题目,引导学生归纳遗传题的一般解题方法,学生熟悉后出示2005年高考题,让学生体会高考出题方式并尝试利用归纳的解题步骤解答题目。

四、教学实施

l、提前一天发放“学生自主复习学案”,学生自主复习,完成填空题。

2、第二天上课教师结合学案练习情况,展示多媒体课件,复习相关概念,强调几个重要概念如:性状、等位基因、性状分离。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运动、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测交、正交与反交。

3、下发学案,出示例题;同时在多媒体上展示第一道题:

例l:大豆的花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着,下面是大豆的花色三个组合的遗传实验结果:

①根据哪个组合能够判断出显隐关系?说明理由。

②写出各个组合中的两个亲本基因型。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学生做完后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

4、针对学生在回答显、隐性判断中的混乱无序,引导学生分析,得到可以判断显、隐性的几种情况;然后归纳出遗传题解题一般步骤:

第一步:判断性状的显隐性:

一对亲本的情况:

1:若两亲本性状不同:产生一定数量的后代,后代全表现为一种性状,则F1中表现出的亲本性状为显性性状,F1中未表现出的亲本性状为隐性性状。

2:若两亲本性状相同:后代中出现与亲本不相同的性状,即出现性状分离(排除突变情况后),则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后代中表现出的不同性状为隐性性状。

多对亲本的情况:

1:若亲本性状不同:产生一定数量的后代,则后代中数量多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数量少性状的为隐性。

2:若亲本性状相同:只要出现性状分离,则后代中与亲本不同性状为隐性。

(若利用以上方法还无法判断,则可采用假设法,分别假设某性状为显、隐性。按照假设条件推断,看是否与事实相符合)

第二步:写出遗传图谱:

显性个体用大写字母后带空格(如A__)表示,隐性性状表达者一定是纯合体,用两个小写字母表示(aa)。

第三步:标明亲、子代关系,根据受精原理,每个子代中成对的基因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推理出所求个体的基因型,即基因填充法,与防隐性纯合子突破法。

5、让学生返回去结合例题熟悉解题步骤,然后出示高考题目:

例2:(2005全国高考题)已知牛的有角与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群牛中(无角的基因与有角的基因频率相等)随机选出1头无角公牛与6头有角母牛,分别交配,每头牛只产生l头小牛。在6头小牛中,3头有角,3头无角,

①根据上述结果能否确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请简要说明推理过程。

②为了确定有角与无角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关系,用上述自由放养的牛群(假设无突变发生)为实验材料,再进行新的杂交实验,应该怎么进行?(简要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

③学生思考练习,讨论,教师巡回视察,然后让学生发表自己见解;教师同时将学生的见解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将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常见错误一:在假设无角为显性时,认为公牛基因型为AA或Aa。这里公牛基因型不可能是AA,因为若这头公牛基因型为AA,后代中不会出现隐性个体。这与题意不符。

常见错误二:在判断显、隐性时试图用测交,这里明显不行。在此时及时的回顾归纳的解题步骤,引导学生用第二种判断方法即“性状分离”的出现来判断显隐性。(用多对相同性状的牛交配,只要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显、隐性即得以判断。)

五、回顾反思

课后回头来看,本来按照原设计思路,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从问题中寻找规律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可是这样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大量时间,学生不可能按照教师设想好的路子走,学案中教师归纳的步骤如果过早展示给了学生,就会夺去了学生思考的机会。另外,笔者的想法是相关的基本概念用自主复习学案的方式下发,让学生在课后阅读教材自己完成,实际上这部分工作单独依赖学生自己是不能达到完美效果的。教师还是应该对难以理解的,容易疏忽或易错的问题加以强调,对于过快的,蜻蜒点水的复习方式基本概念达不到应有的要求学生掌握的效果。

如果试图给高三复习确定一个基本模式,似乎不太现实:但是笔者认为探索了以下几个基本要做的工作:

①夯实基础,狠抓落实,强调基础知识的【下转第86页】(上接第98页)回顾,全面复习。注意回归教材,绝不漏掉任何一个知识点。

②要了解学生的学情,让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识,反馈给教师信息,以查漏补缺。将相关知识向深处发展。

③复习基本概念绝不能停留在强化记忆上。一定要抓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分析,因此,一定要针对每个知识的理解点精选题目。让学生练习到位。在习题中了解知识的理解点,真正理解知识的“个中三味”。

④科学设置问题情景,练习到位。要联系实际,做到由点到面,注重知识问的前后、纵向联系。教师必须在复习完每个知识点后及时的提醒学生注意这些与前、后知识相联系的地方,并提供相关的训练习题。

⑤归纳总结解题技巧:复习迎考的最终目标是解答高考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面对高考级别的难题。因此教师要尽可能的教给他们、帮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可以依循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尽可能的在高考中多得分。

12.浮力复习课的反思与创新 篇十二

关键词:浮力复习课,实验,设疑,建构,思维

复习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整合, 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的课型。常规复习课, 教师普遍采用的形式是按教材的章节安排顺序把知识复述一遍, 然后进行例题讲解、练习训练、习题讲评。复习课往往变成压缩版的新课, 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索然无味, 能力的提升与拓展收效甚微, 课堂效率低下。

我通过多年对复习课设计的思考、改革与实践, 初步形成了:通过新实验创设新情境;通过新情境温故知新, 串联旧知, 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精选习题运用贴近生活的新问题, 拓展学生思维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复习课模式, 即:新实验—新情景—新问题—新能力的复习课模式, 这是一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开发学生潜能, 并让学生深感有趣有效的学习模式。现将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浮力》一章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与同仁共享, 希望能得到指导与帮助, 共同探究创新复习课的设计与改革。

一、案例实录:浮力复习课

(一) 反馈学情, 激发兴趣。

师:出示一杯盐水和一杯自来水。不用品尝的方法, 你怎样鉴别哪一杯是盐水, 哪一杯是自来水?

生1:用一个鸭蛋放入杯中, 观察其在两杯液体中的浮沉现象, 鸭蛋漂浮的是盐水, 沉底的是自来水。

生2:用天平和量筒进行测量, 利用密度公式ρ=m/V进行计算比较。

生3:用弹簧测力计和一个铁块进行实验, 分别读出铁块在两杯液体中弹簧秤的示数, 运用阿基米德原理来确定液体的密度。 (说出这种方法, 让其他同学感到很惊讶, 很佩服。)

[设计意图: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吸引学生, 反馈学生知识掌握状况, 提高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用实验来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复习, 有利于搭建台阶,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世界, 在思考、回答、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进入复习角色。]

(二) 设计问题, 设疑解惑。

问题1:出示一个金灿灿的指甲钳, 如图。

师:这个指甲钳是什么物质制成的呢?是铜?是金?还是其他物质?谁有办法可以确定?

生1: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密度。

生2:用弹簧测力计和量筒测定密度。

师:如果没有量筒, 只有一个弹簧测力计和一杯水, 你该怎么办?

生3:用弹簧测力计和一杯水, 记录物体在空气中和浸没在水中的读数分别为F1和F2根据F1=G=ρ物g V排及F浮=F1-F2=ρ水g V排和浸没时V物=V排推导出物质的密度。

师:请生3同学上台进行实验, 请生4同学来合作记录数据, 请其他同学一起来计算物质的密度, 从而初步确定该物质是什么。

学生到讲台上演示实验。

步骤:1.用弹簧秤测出指甲钳在空气中的重;2.再将指甲钳浸没在水中, 观察示数并记录。

师:用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不仅可以测量固体密度, 还可以测量未知液体密度, 这对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问题2:出示图示玻璃杯和一盛有水侧壁带有竖直高度刻度的圆柱形容器。谁能用手头的器具来测这个玻璃杯的玻璃密度?

生1:玻璃杯的质量和体积不知道怎么测?

生2:这个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积是多少?没有刻度尺怎么测?

生3:知道了容器的底面积玻璃杯的体积可以用排水法测量。

生4:知道了容器的底面积就可以用物体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来间接测出物体的质量了。

生5:物体的质量和物体的体积都需要用到容器的底面积, 但当两者相比时可以把底面积约掉, 所以不需要知道底面积也能测出物体密度。

师:同学们的讨论太精彩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来做一下实验, 大家一起运用浮力的知识求出玻璃的密度。

生;实验测出玻璃的密度。

师:同学们, 在上面两个问题的解决中用到了哪些物理知识、物理公式和物理方法, 大家一起来整理归纳一下。

生:讨论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设计实验, 平常之中见精彩——引导学生主动回顾知识, 提高复习课的参与度, 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教师为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提供了载体、时间和空间。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巩固深化二力平衡、密度、浮力等知识, 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让学生体验到物理就在日常生活中。]

问题3:师:小明的父亲为了解决全家人夏季淋浴问题, 想自己动手做一个太阳能淋浴器, 他买来了一个圆柱形金属桶, 一个压力传感开关, 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体A、B及细线若干。初步设计如图所示, 其中A、B两个圆柱体通过细绳与压力传感开关相连。

已知:圆柱形金属桶的底面积S1=0.5m2, 高h1=50cm;压力传感开关的作用是当它受到竖直向下的拉力达到10N时闭合, 通过控制水泵从进水口向桶内注水, 当拉力等于4N时压力传感开关断开, 水泵停止向桶内注水。两个圆柱体的底面积S2=40cm2, 高h2=12cm, 每个圆柱体重G=6N。要求当水桶内储水量达200L时停止注水, 当剩余储水量为40L时开始注水。

请你帮助小明的父亲在其初步设计的基础上, 求出: (1) 传感开关断开时水的深度; (2) 满足上述要求的两段细线的长度。 (压力传感开关与金属桶间的距离、细绳质量与体积、计算储水量时圆柱体排水体积忽略不计。)

学生解答:……

本题难度较大, 检测到压强、压力、浮力、等多个知识点和受力分析等能力, 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要求高。但是经过问题1和问题2的演练, 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 跃跃欲试, 解答后争先恐后抢答问题, 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和运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设计意图:精选习题整合训练——有利于学生获得长久保持而又便于迁移的知识与方法, 将知识内化, 并提升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应用能力, 大大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二、案例反思

《浮力复习课》是对第四章浮力整章内容的知识回顾、梳理和提升,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帮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 指导学生学习知识贮存和提取的方法。传统教学流程往往是:知识回顾—框架建立—知识应用—例题精选—课堂练习—课后巩固, 主体通常是教师, 课型一般是讲解课。常常是教师滔滔不绝、口干舌燥地把所学的知识像“炒冷饭”一样一遍又一遍地机械地再现给学生, 复习的内容以记忆为主, 大量所选习题均为纸笔演练类型。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思路听讲和机械操练, 不可能主动更没有创新。教师“满腔热情”对习题的详细的评讲分析, 换来的却是课堂沉闷、压抑, 是学生对学习热情和兴趣的丧失, 师生共同在题海中沉浮迷惘。

本案例中我努力走出一条复习课的新路, 通过设计三个小实验:如何区别两杯液体;如何测定指甲钳的物质密度;如何测定一个玻璃杯玻璃的密度, 层层递进, 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全面回顾, 并扎实巩固, 对阿基米德原理和浮沉条件应用的难点进行有效突破。让学生在讨论, 设计实验, 动手实验中, 感知复习的意义, 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体验解决问题后的快乐, 领悟知识与实践密不可分的关系, 整个课堂处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 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被激发。这一堂课, 学生和教师都收获了成功, 都有深深的感悟, 这样的复习课不真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课堂吗?

反思一:巧设实验, 刺激学生兴奋点——为复习课寻找新鲜素材。

复习课的实验设计除了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精心设计, 我认为还有以下几方面必须加以考虑。

1.新颖性。“新”是复习有效性的“泉眼”, 也是学生兴趣的源泉, 只有“新”才能打动学生的心。

2.层次性。复习的目的是让不同学力的学生均有所得。一个好的实验设计能为各层次的学生搭建适宜的台阶。在实验过程中, 将现象过程进行剖析, 让基础差的学生巩固知识, 加深理解, 了解一些思维方法;让基础好的学生能有思维的升华,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案例中我设计的三个小实验, 由易到难, 知识、思维和能力要求层层递进。这种“基于问题”的分层式教学, 有利于促进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 使课堂成为学生才能展示的舞台, 又使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学习得以实现。

3.整合性。一堂好的复习课的实验设计, 要能整合所有要复习的内容, 做到:环环相扣, 步步精心, 层层深入。如本案例中浮力的复习课用三个实验设计和实验以全新的模式将密度的概念、公式、计算、测定、应用;浮力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浮力的应用等整合在一起, 走出了一条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的新路子。

4.拓展性。复习课的又一功能是拓展提高。本例中的问题3将学生引领到社会实践之中, 强化他们处理实际问题, 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这是2011版科学新课标所要求的初中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的目标之一。问题3的解决过程让学生体验理论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作用, 知道解决问题方法的优选与综合, 理解逆向思维的重要性。

反思二:创新情境, 强化学生体验性——给复习课赋予丰富内涵。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 关键是看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如何, 即有多少学生想学习?有多少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怎样?是否学会了学习?在教学中, 只有学生的主体性被激活, 教学的三维目标才能有效地实现, 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因此, 如何激活学生兴趣和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 实现有效教学是一个永恒的教学课题。我认为在创设情境方面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生活性。新课程标准要求科学课能使学生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所以创设情境所选的素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2.时代性。要求教师在日常中要关注时事, 了解当代科技, 在平时教学中渗透最新科学技术的成果, 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的意义, 引导学生崇尚科学, 相信科学。

3.应用性。科学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应用, 让学生了解科学课程的意义和应用性, 有利于提升学生科学探究欲望,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创设情境时要选择能反应所学知识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问题情境对初中学生来说是较适合的。

4.适度性。创设情境的难度要合适, 难度太高或要求过低的情境, 对复习课而言都是不合适的。难度过高, 曲高和寡, 甚至无学生应对, 造成“冷场”;难度过低, 无疑是对学生智商和能力的蔑视, 学生不屑一顾。情境的难度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 以学生有“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感觉为宜,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竞争, 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强化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用积极的评价语言即时评价学生, 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 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即使是学生回答有些不正确, 甚至是错误的, 也不能用消极、否定式的评价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是要循循善诱, 释疑解惑, 中肯善意地指出问题所在, 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改进思路或方法。

反思三:精挑习题、让学生温故知新——使复习课知识和能力得以“升华”。

一堂复习课其巩固和提升功能是否发挥极致, 还有赖于习题的精选。一道好的习题能让学生温故知新, 能让学生体验科学的思维和方法, 能让学生获得新知, 甚至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好的习题适应于再学习和解决生活问题的需要, 题干具有新颖性和实践性, 能突出科学本质, 能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组习题难度要有梯度, 要有一些发展性练习, 在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的基础上, 让各层次学生均有所得。

13.与复习教学反思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对人民币的认识和计算有整体的把握,熟练解决一些简单的人民币的计算问题。

2、通过整理与复习,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重点】对知识的回顾与整理 【难点】在应用中提高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口算练习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常说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上一节课我们在儿童乐园的蹦蹦床上复习了100以内的数的认识,今天,让我们在碰碰车场地继续进行复习。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中的数学信息,猜一猜,我们将要复习哪一类知识呢?【意图:通过猜想,让学生初步将知识归类】

生可能回答:元角分

师: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我们今天就来复习人民币的认识(板书)

二、知识回顾与整理

1、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整理(学:认真学,仔细想,我自学,我快乐)请同学们仔细回想一下,在这一单元我们首先学习了什么,又学习了什么?1分钟后在小组内交流。

2、组内交流。交流完毕后,小组长安排做好班上展示的准备(研:悄悄说,用心听,我交流,我进步)

3、班上展示,归类整理(展:大声说,勇敢辩,我展示,我精彩)

(1)请一个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或质疑,老师负责知识的归类板书和小组评价。

(2)师点击课件,完成对人民币面额的认识和元角分互化的两个练习。(练:仔细想,认真写,我练习,我提高)【意图:通过独立思考,让知识再现,初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知识丰富完整,这时,知识点是零散的,通过老师的板书,进一步让知识归类】

三、知识的应用拓展与提高

1、欣赏儿童乐园

同学们刚才回顾的知识可真多,下面奖励大家再到儿童乐园去看看,好不好?让我们唱着歌一起去吧——课中操《我们去郊游》

2、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讲数学故事的大王,我们来看儿童乐园中正在发生着怎样的数学故事呢?

(1)生自己编一编(2)讲给同桌听一听(3)讲给全班同学听 一生讲故事,其他同学补充提出数学问题,师选择板书算式。【意图:即锻炼了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又复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3、模拟购物:刚才看到儿童乐园中的小朋友在买东西,你想不想去买呀?灰太郎听得咱班同学这么优秀,想买本书看提高一下自己的水平,这不,他来到了美羊羊的书屋。下面请两个同学分别扮演灰太郎和美羊羊,来表演一下。(分别请四组同学表演)

3、摘下满天星

一个大数学家说过,能提出问题的孩子都是聪明的孩子。同学们刚才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老师想奖励大家做一个小游戏,这个游戏叫“摘下满天星”规则是: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同学摘星星,每颗星星的后面都藏着一个智慧题,答对了,老师就给这个小组加分,注意,几号同学答题就加几分。

(1)小组推选(2)轮流答题(3)师小结

4、智力大闯关(分层检测,闯过一关加2分)【意图: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四、盘点收获:今天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想说的? 同学们说的真好,下面老师把这节课复习的知识连起来了,大家看象什么?(大树),对,这是一棵知识的大树。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学会整理,坚持下去,我们将会获得一大片知识的森林!

《人民币的认识》复习课教学反思

非常感谢教研室张主任和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我才有幸执教了新教育实验“构建理想课堂”启动仪式的公开课。每次参加这样的活动,都能得到教研室领导手把手的指导,我满怀感激之情,因为,我在这样的活动中进步着。这一次更不例外,张主任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他能在理论上给我高屋建瓴的引领,又能在细节上给我实实在在的建议,所以,我的课堂得以比较理想的展示。

一、能深刻把握教材,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了合理的教学结构。情境串带动问题串,仍旧是青岛版教材复习课的特点,通过问题解决的深入,逐步完成知识的回顾与整理,我设计了情境导入——知识回顾与整理——知识应用拓展与提高,这样的教学结构,学生入情入境,知识的回顾也应用也水到渠成。

二、将我校“四段一评”的教学模式融入复习过程,体现在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整理知识,小组合作交流,班上展示完善知识的过程中。很好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在将零散的知识点归类板书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很好的主导作用。

三、练习设计丰富多彩,充满童真童趣,且层次分明,由单一到综合,环环相扣,扎实推进。特别是模拟购物环节,即练习了人民币的认识,又考查了简单计算,还锻炼了应用能力。学生的表演绘声绘色,真实生动。

四、整堂课即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和艺术性。最后的知识树勾勒和结束语,很好的渗透了整理的思想和方法,为后继学习埋下了伏笔。

14.与复习教学反思 篇十四

《平面几何中的动态问题》这节课是复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应用后的一节延伸课。“相似”,可以说是让学生又爱又恨的。爱,是因为它很重要――“不得不爱”;恨,是因为它的难度,特别是与其他知识(如与函数类)结合的综合题,更甚者出现动点问题等等,看着是――“像雾像雨又像风”。

复习课本身的弹性非常大,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空间。而在这节复习课中,教师就很好地利用了复习课的广阔空间让学生对这又爱又恨的“相似”能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下面就这节课的设计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二、教学片断

1.温故知新:

问题一、如图:AE⊥AB 于点A,BF⊥AB于点 B,G为 AB上一点,问S AEG 与 SBFG相似吗?

生:不能,因为在这两个三角形中,只有∠A=∠B=Rt∠一个条件,条件不够。

师:那么需要增加什么条件,SAEG与SBFG才会相似?

生:增加∠E=∠F。

生:增加AE:BF=AG:BG或AE:BG=AG:BF。

生:增加EG⊥GF

引导学生要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在已知一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下,要增加另一对应角相等或夹等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

(这是相似三角形中非常常见的一个图形,而且整节课也是围绕着这个图形而展开,所以在此处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EG⊥GF”这个条件的重要及作用所在)

师:若EG⊥GH交BF于点H,那么SAEG与SBGH一定相似吗?

生:SAEG与SBGH一定相似。

师:(运动点G)当点G的位置变化时,SAEG 与 SBGH还相似吗?

生:只要满足EG⊥GH,SAEG与SBGH还相似,跟点G的位置没关系。

师:那么请大家写出SAEG与SBGH相似的理由。

(“由静到动”――体现了教师从基础到拔高的一个过程,更是在教学中渗透由静到动,再从由动到静入手去解决的数学方法。为后面的综合题打下基础。)

2.知识运用

问题2、如图:正方形ABCD中,AB=4,E为边AD上的一个动点,EF⊥BE交边CD于点F。

(将原来的基础图形放置于正方形中。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看此题时便有了“主心骨”,而不再是“像雾像雨又像风”。)

师:当点E在边AD上运动时(运动点E),

请观察图中那些线段的长度在变化?

生:有AE、DE、DF、CF、BE、EF、BF的长度在变化。

师:也就是说这些线段都会随点E的变化而变化,是吗?

生:是的。

(打出第Ⅰ小题)

Ⅰ、设AE=X,DF=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生:由问题1知道本题的SAEB∽SDFE,可得AB:DE=AE:DF(板书,求出解析式)

师:(运动点E)当点E在边AD上运动,判断DF是否有最大值?

(打出第Ⅱ小题)。

Ⅱ、①判断DF是否有最大值,若有请求出最大值,否则说明理由。

②此时BF达到最大还是最小?求出这个最值。

(学生观察图形、讨论)

生:观察图形可知,当点E运动到边AD的中点时,DF的长度最大,BF达到最小。

师:那怎么才能求出这些最值呢?

生:利用第一小题得到的二次函数,再用顶点公式求。

师:请大家动手写出过程,求出这两个值。

(学生在练习本上求出DF的最大值和BF的最小值)

问题3、如图:矩形OABC的边OA、OC在坐标系上,

B(4,3),D为AB边上的一个动点,过点D的反比例

交边BC于点E,连接OD、DE。

师:(运动点D)观察图形,当点D在AB边上运动时,E点作怎么样的变化?

生:E点随着D点的变化而变化。

师:请大家讨论,E点和D点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SAOD和SDBE还相似吗?

(学生观察图形、讨论)

有说SAOD和SDBE相似的,也有说不相似的。最后有学生得出结论。

生:SAOD和SDBE不相似,因为OD和DE不一定垂直了。

(此处的设计又从特殊的垂直回到了一般,而相似需要垂直的这种基本图形也在无声无息中已深深地酪在了学生的脑海中了)

师:那么,这两个点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生:它们始终在同一个反比例函数图像上。

Ⅰ、当D为边AB的中点时,求点E的坐标。

生:当D为边AB的中点时,可得D(2,3),所以可求出反比例函数 ,又因为点E的横坐标为4,可求出E(4,1.5)。

师:好,怎么才能求下面这个关系式呢?(展示出第Ⅱ小题)

Ⅱ、设AD的长为t,求四边形OCED的面积S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

学生在解答本小题时,遇到了困难,思维受阻,讨论后学生提出了问题。

生:要求S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应该用矩形的面积减去SAOD和SDBE的面积,但SDBE的面积很难用t表示出来。该怎么办?

大部分的学生茫然。继续讨论……

师:(教师提示)SDBE的面积要用t表示出来,则需要表示出哪些量?

继续讨论,最后,有学生分析后回答。

生:当AD的长为t,可得D(t,3),所以可求出反比例函数 ,又因为点E的横坐标为4,可求出E(4, ),所以可得BE为(4-)。

说到这里,学生们恍然大悟。解答、板演……

Ⅲ、当DE恰好是SOAD的外接圆的切线时,求四边形OCDE的面积。

(启动几何画板,运动点D)

学生观察图形,讨论……

(教师此处的设计可谓是整节课的高潮,当所有的人觉得问题3的设计似乎跟本节课的.基础相似图形不太有关系、有些偏离轨道时一时锋回路转出现了第Ⅲ小题,使得整堂课看似“形散”而实质“神不散”。成了关键的点睛之笔)

生:因为∠DAO为直角,所以OD为SAOD外接圆的直径,当DE是SOAD的外接圆的切线时,可得OD⊥DE,所以有SAOD和SDBE相似,求出这时t的值,再代入第Ⅱ小题函数关系式就可以求了。

学生解答、板演……

最后老师进行课堂总结。

三、反思:

现代心理学认为:主体参与性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原始性机制。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分享应有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教学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只有把学生多种感官调动起来,协同操作,才能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必然引起教师教的方式转变。我在参与新课程实验中发现,有的教师对新课程的“教”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甚至对教师必要的讲解产生怀疑。由原来的“灌”一下子到了整体的“放”,这也让更多的学生一时盲然。《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师生角色的定位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新课程中不仅需要教师引导,而且对教师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促使学生从“重结果”到“重过程”

本节课教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动眼”,利用多媒体和几何画板,让图形动起来,唤起学生看的兴趣,进而训练学生全面、细致观察的能力;

“动口”,教师注意创造学生发言的机会,遇到问题先交流,合作探讨,再回答问题,使学生会说,从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动脑”,遇到问题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先思考,再分析问题,再让学生来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思维能力;

“动手”,学生分析问题后,在动手解答问题,在解题的步骤和格式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动耳”,教师通过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加以引导,归类,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题的思想方法。

如在问题2中的设计很明确,让学生在动点问题中体会函数的最值。而且前面的引导非常不错,让学生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动态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哪些量会变,然后出示第Ⅰ小题让学生顺理成章地用函数来解决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做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的效果。

但在问题2中第Ⅱ题的引导上,教师做得明显很不足。而且有了第Ⅰ小题的铺垫,很有可能会有学生直接求y的最大值。 这就很容易走入我们教学误区“重结果大于重过程”。所以在此处建议教师媒体演示E点运动,问学生:“E点从左往右运动时,线段DF的长度是怎么变化的?” 学生会从动态图中看到DF先是越来越长,接着又越来越短。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DF有最大值。这样不仅避免了上面的误区,由学生得出DF有最小值或最大值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去探索这个最值。而在第Ⅱ小题处,在学生回答出“当点E运动到边AD的中点时,DF的长度最大,BF达到最小。”时,教师不应问怎么求最值,而应先问:“为什么是点E运动到边AD的中点时呢?”其实这个学生回答得非常好,但有很多学生会不理解为何会是中点,包括这个学生他本人可能也不是真正地明白为何是中点,而只是从图中看出,主观上觉得是中点。所以教师在此处的追问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时再引导学生其实就是当x取何值时y有最大值。所以适时的引导和追问,能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从而实现从“重结果”到“重过程”。

2、促使学生从“思维受阻”到“思维畅通”

如果说引导学生“说过程”是重点,那么引导学生“想过程”则是关键。在遇到难题时学生会“冷”会无所适从,而有些教师此时就会拼命讲解,用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思考。从而教师越来越热,学生越来越冷。形成了“冷”“热”两重天。

15.与复习教学反思 篇十五

复习课的教学目标一般是在学生熟悉的领域内, 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 组装知识链, 形成认知结构;进一步训练基本技能, 优选数学方法, 掌握数学思想, 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 对一节复习课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技”, 更要考虑“法”与“道”, 这样才能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一、训练基本技能

复习课首先要落实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复习二元一次方程 (组) 的定义和解的有关概念以及基本解法, 笔者采用的是“由题到理”的方法, 通过解题, 总结本单元的概念法则原理。事先让学生思考:“你能根据二元一次方程 (组) 的定义设计一道有陷阱的问题吗?”“你能根据二元一次方程 (组) 的解的概念设计一道有难度的问题吗?”……第一次, 组内教师听了试讲课, 发觉这个问题过于宽泛, 学生无从下手。学生设计的题目也是五花八门, 有的把定义写了一遍, 有的编了一道应用题, 根本没有理解教师的意思。于是, 笔者重新设计, “你能设计一个方程考考大家, 它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 (组) 吗?”, 学生领会了教师意思, 设计出了一些方程。

比如, 方程x/6+2y=60, 教师进一步追问:“你设计的意图是什么?”生答:“二元一次方程中分母中不能有未知数。”学生又设计了“2x-3y=xy, 2x+y=z”等方程, 教师也补充了“2x+π=1, x=x-y”。让学生思考教师的设计意图是什么, 从而归纳出“经过整理后, 含有两个未知数, 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1次的整式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应该说, 效果还是不错的, 但是在试讲时, 还是碰到了问题:学生设计的方程有重复, 结果是浪费了大量时间, 冲淡了本节课的重点。

为什么笔者的预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呢?从教学理念上反思, 实际上是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设计时没有考虑学生形成认知结构, 而是希望学生发现考点, 做对题目。从教学技术上分析, 这是一个章节结束后的单元复习, 学生头脑中没有完整的认知结构, 也没有丰富的解题经验, 让学生编题违背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最后, 这节课呈现出的是教师将学生设计出的题目进行整理, 在课堂上有序地展示, 让学生进行概念辨析, 形成本章节的知识结构。

二、优选数学方法

三、掌握数学思想

上一篇:保密认证评分标准及操作方法下一篇:名师大讲堂课程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