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教育投诉举报

2024-10-06

承德市教育投诉举报(共8篇)

1.承德市教育投诉举报 篇一

宁德市教育局文件

宁教师„2010‟2号

宁德市教育局

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东侨社会事业局、市直中小学校:

现将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的通知》(闽教人„2010‟11号)转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做好人选推荐、过程管理、组织实施等相关工作。

附件: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

宁德市教育局

二0一0年二月十二日

主题词:教育 教师 培训 工程 通知 抄送:市教师进修学院

宁德市教育局办公室

2010年2月21日印发 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我省基础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闽政文[2008]344号)精神,特制定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

一、培养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骨干教师培养机制为动力,以提高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用3-5年时间,着力培养一批师德高尚、教育理念先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强的学科教学带头人和教育理论素养深厚、教育教学艺术精湛、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教学名师,力争产生若干有较高知名度的教育家,带动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高,促进我省基础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培养任务

在全省遴选、培养100名中小学教学名师、1000名中小学学科教学带头人。

三、选拔范围

我省普通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进修院校的在职在岗教师。

四、选拔条件

(一)教学名师培养人选

1.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师德高尚,言行堪称师生楷模。

2.坚持教学第一线工作,完成相应岗位教学工作量。3.获得省政府授予的特级教师荣誉称号或现为省中小学中青年学科教学带头人。

4.具有中小学教师资格,中学教师应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并任中学高级教师职务,小学、幼儿园教师应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并任“小中高”教师职务。

5.原则上女47周岁以下,男52周岁以下。

6.教学业务精湛,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突出的教育教学专长与鲜明的教学风格,在课程改革中能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在全省教育教学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

7.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强,教育科研成果突出,创新能力强。近5年至少主持过1项省级及以上教育教学科研课题,在教育类学术刊物公开发表过至少3篇有较高水平的本学科教育教学研究报告、论文或经验总结,或编(译)著正式出版的本学科教育教学类著作。

8.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成绩显著,曾指导和培养过至少3名设区市及以上学科(教学)带头人或骨干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教育教学示范辐射与支教帮扶活动。近5年开设过具有较高水平的设区市及以上公开课(示范课)和专题讲座至少各2次,且受到好评。

(二)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

1.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师德高尚,为人师表。

2.坚持教学第一线工作,完成相应岗位教学工作量。3.现为设区市及以上骨干教师。

4.具有中小学教师资格,中学教师应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并任中学高级教师职务,小学、幼儿园教师应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并任小学高级及以上教师职务。

5.原则上女45周岁以下,男50周岁以下。

6.具有较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潜力,在课程改革中能发挥带头作用,在设区市及以上教育教学领域有较高知名度。

7.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近5年至少承担过1项设区市及以上教育教学科研课题,在教育类学术刊物公开发表过至少2篇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或编(译)著正式出版的本学科教育教学类著作。

8.积极承担指导青年教师任务,曾指导和培养过至少1名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支教帮扶活动。近5年开设过具有较高水平的县级及以上公开课(示范课)和专题讲座至少各1次,且受到好评。

五、选拔办法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原则,重点选拔培养德才兼备、教书育人成绩突出、具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景的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培养人选采取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和学术团体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拔;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采取教育行政部门逐级推荐的方式进行选拔。

各设区市教育局负责本辖区内普通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进修院校(含教研)人员的选拔推荐工作,省教育厅负责省属中小学(含幼儿园)、教研机构人员的选拔推荐工作。省教育厅组织成立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各地推荐的人选进行严格评审(其中教学名师培养人选将组织现场教学或说课),提出建议人选。建议人选经省教育厅审定并公示无异议后予以公布。

六、培养方式

遵循教师专业发展和名师成长的规律,通过专家指导、理论深造、课题研究、名师访学、考察学习、学术交流和著书立说等方式,促进培养人选和对象尽快成长为教学名师和学科教学带头人。教学名师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配备双导师,进行个性化培养,培养期为3年;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实行培养单位负责制,进行分学科培养,培养期为2年。

七、组织管理和工作要求

(一)省教育厅负责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的统筹管理,制定实施办法,确定培养人选、对象和培养单位,并对培养工作进行检查评估。成立“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负责名师培养工程的业务指导和咨询,制订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工作规程、管理和考核办法,以及审定培养单位制订的培养方案等。专家委员会成员由省内外高校、教科研机构、教师培训机构的知名教育专家和中小学名师等组成。专家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名师培养工程的日常事务工作。

(二)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工作实行项目管理,具体培养工作由有关高校承担。各培养单位要成立领导小组,指定项目(学科)负责人,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实施计划和管理办法,加强培养过程管理与指导,定期汇报培养情况,接受检查监督,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培养任务。

(三)各市、县(区)教育局负责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培养人选和对象的管理与使用,应将培养人选和对象纳入本地名师、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工程或计划,制定配套政策和措施,并提供配套资金支持,为培养人选和对象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创造条件。

(四)有关学校应支持培养人选和对象参加各种学习研修和示范帮扶等活动,并在工作安排、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培养人选和对象根据培养计划和方案开设的公开课、示范课和专题讲座,以及开展帮扶等活动可根据各地实际折合一定工作量。

(五)培养人选和对象应根据省教育厅和培养单位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积极参加学习培训活动,认真完成各项学习培训任务,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应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六)入选教学名师培养人选的,由省教育厅颁发《福建省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人选》证书。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期满经省教育厅综合考核认定合格者,颁发《福建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带头人》证书。

(七)省教育厅设立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专项经费,用于培养人选和对象的访学研修、教材资料、课题研究、学术交流、考察学习、出版专著等。培养人选和对象所在学校及其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提供配套资金,主要用于培养人选和对象参加各种学习、研修和开展相关活动所需差旅费等费用。

(八)培养人选和对象在培养期内因工作变动或其它原因,不能参加有关培养活动或无法完成学习培训任务的,将停止对其的培养;若违反师德规范要求,或在申报推荐中弄虚作假的,将取消其培养人选或对象资格;属教学名师培养人选的,还将撤销其教学名师培养人选称号,收回有关证书。

(九)入选省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人选的,不再参加省中小学名校长培养人选的推荐选拔。

2.承德市教育投诉举报 篇二

区位相邻矩阵为一个由0与1所组成的n阶对称矩阵, 用来呈现区域间各空间单位的相邻情况。在空间矩阵的构建中, 0代表两个地域空间单位不相邻, 1代表两个地域空间单位相邻。以数字简单表示为:

其中:W代表区位相邻矩阵, Wιj=1代表区位相邻, Wιj=0代表区位不相邻。ι=1, …, n;j=1, …, n, n为空间单位数量。空间自相关指标的计算:

Moran’s I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xι表示空间单位ι的变量。Wιj表示空间单位ι和j的区位相邻系数, 若ι与j相邻, 则Wιj=1;若ι与j不相邻, 则Wιj=0。N表示区域内空间单位的个数。

二不同视角分析各县区教育资源不均衡发展的空间相关性

1. 描述统计

注:数据来自《承德市统计年鉴2013》

根据上表中各个变量的Moran’s I值的研究我们发现, 教育投入的Moran’s I值的均值最大, 为0.323。因此, 在这些变量中, 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聚集效应最明显。其次是GDP, 其Moran’s I值的均值是0.305。县区内人口流动对应的Moran’s I值的均值是0.198。财政支出的空间聚集效应最低, 其Moran’s I值的均值是0.081。

2. 经济、财政、人口因素的溢出效应分析

研究发现, 经济聚集、财政聚集和人口的聚集对教育资源的聚集都会产生正面显著影响。这表明上述三个因素的聚集对教育资源的空间聚集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 这也表明了右图所示的溢出效应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第一, 经济溢出效应。研究表明, 经济聚集对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聚集的影响显著, 影响系数是0.988, 接近于1。经济聚集对教育资源聚集产生的溢出效应最明显, 且为主导作用。经济聚集影响到教育资源的聚集, 而教育资源的聚集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聚集, 反过来又会影响到经济的聚集和增长。

第二, 财政溢出效应。财政的政策学习机制会影响财政支出的结构, 使得相似的财政支出结构在邻近地区相互学习。研究表明, 财政支出聚集对教育资源聚集的影响虽然是显著的, 但显著程度不如经济聚集, 且其对教育资源聚集的效果也不如经济聚集强。它的影响系数为0.608, 小于经济聚集的影响系数。

第三, 人口溢出效益。外来移民将提高迁入地区的经济成长和社会发展。较高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的迁入对迁入地居民素质提升有积极作用。并激发了本地区对教育的更高投入需求。人口迁徙的交流将导致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以及结构调整, 这有利于教育资源的配置。

通过溢出效应的分析, 发现经济聚集、财政聚集和人口迁徙对教育资源空间聚集的影响都是正向而且显著的, 同时根据回归分析, 不同因素的溢出效应强弱不同, 其中经济聚集效应最强, 财政资源的聚集其次, 最弱是人口迁徙聚集。

三承德市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 自然地理条件改善

第一, 交通条件的改善。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是改变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重要手段, 在山区和偏远落后的地方多修路, 如国家大力发展的“村村通”工程就是很好的方式, 改善教育落后地区交通情况, 降低交通成本, 缩短学生往返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

第二, 通过示范效应来影响周边教育投入。教育资源发达地区树立先进形象, 提供成功经验, 通过示范效应来影响周边县区的教育资源投入。我们可以采用树立典型和榜样的方式, 吸引社会力量来加大教育投入, 并将其作为周边县市的范例, 进而推动周边县市采用类似政策共同加大教育投入, 实现教育共同均衡发展的目标。

2. 充分发挥经济、财政、人口要素聚集效益

第一, 经济要素。 (1) 加快教育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承德市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发展落后地区的预算投入比例, 加大教育落后地区资金的投入, 在保障教育投入的总量基础上, 确保人均教育资源稳步增长。转变落后地区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吸引外资、技术、人力资本等。 (2) 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投资额度。坚持政府为导向的教育资源市场化机制, 积极协调政府、市场、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 规范政府行为, 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提供的教育资金, 必须保证教育财政经费。财政性教育投入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只有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资额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全市GDP的比例, 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能保障教育均衡发展所需经费。

第二, 财政要素。 (1) 各级政府应建立完善的教育财政制度。保障教育系统运行和发展,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公平、教育效率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的使用, 弥补财政缺口、平衡地区发展差异。 (2) 加大公共财政补助力度。国家应加大公共财政在教育投入中的比例, 加大对承德市偏远山区、教育落后地区的教育财政补助。加大对在校贫困学生的生活补贴、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等。教育财政的支出更多地偏向教育资源缺乏的地区, 平衡教育资源的地区性差异, 努力改善目前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

第三, 人口要素。 (1) 加快人才引进。人口的流动自然会带动资金、人力资本的流动, 人口集聚地区对教育发展的需求就更大,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 客观上带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升。所以, 对于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要积极引进优秀人才, 改善教育基础设施, 完善人才引入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 (2) 实施优秀教师、学生交流和支教制度。应该强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人事统筹机制, 建立优秀教师、学生定期交流长效机制和不定期巡查机制, 完善相关政策扶持和资金保障机制, 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贫困山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从事义务教育工作。

3.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对缩小教育资源配置地区性差异的作用

第一, 发行教育彩票。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早已明确规定:“可采取多种融资形式筹措教育经费。”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发行教育彩票这种方式筹措一定的教育经费, 再由专门的机构统筹管理, 专款专用, 专项用于支持承德市教育资源缺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扶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第二, 优化社会力量办学的外部环境。各级领导、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强化法制观念, 更加重视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努力创造条件让社会力量办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 平等竞争, 持续发展。努力为社会力量办学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外部发展环境。

第三, 建立和完善教育基金制度。创新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 尝试建立“公募”和“非公募”两种教育基金会。承德目前还没有足够资金规模的基金会。我们要建立教育基金会, 把扶助承德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作为基金会的章程, 用教育基金服务承德教育, 实现承德教育的相对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有禄.中国基础教育公平——基于区域资源配置的比较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

[2]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常德市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 篇三

农民教育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造就规模宏大的新型农民队伍,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态度,对市场信息的选择和运用水平,对新品种和新科技的吸纳能力,以及能否移风易俗过文明、健康、向上的新生活,根本上取决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科技、技能、法律和思想道德等素质。农民素质的高低,在构建和谐社会及促进农村稳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地位。

1 常德市农村农民的基本现状

据统计,裁止2007年底,常德市共有农业户126.4万,人口466.47万人,劳动力257.31万人。其中务农157.64万,务工99.67万。务农劳动力中,16-30岁的24.4万人,31-40岁的48.29万人,41-59岁的57.37万人,60岁以上的27.62万人。务工农动力中,16-30岁的49.49万人,31-59岁的46.28万人,60岁以上3.9万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分布为:小学及以下占38.97%,初中占45.57%,高中占9.99%,中专占4.7%,大专及以上占0.77%。务农农民已掌握种植、养殖和园林类技术的占24.04%;外出务工农民已掌握电脑、电工、机械、建筑、商业等技术仅占4.82%,90%以上没有职业资格证。可以说,农民综合素质整体仍然偏低,主要表现:一是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直接影响农民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二是缺乏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应用能力。在当前农村,有文化的年轻人大都经营非农产业或者外出打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都是中老年人和妇女,他们一般都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滞后,很少接受过系统的农业技术教育或职业培训,主要靠长辈的言传身教和生产实践获得农业技术。三是思想道德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是,小农意识,部分农民思想禁锢、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强,不愿离开土地从事其他行业。

2 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取得初步成效

近两年来,常德市各级和各有关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挑战,充分运用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这一平台,发挥多部门合作的组织优势、上下贯通的体系优势,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党委政府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市、区县(市)和管理区分别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建立了农民教育培训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尤其是市委、市政府率先全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意见》(常发〔2008〕5号),市、县、乡三级都建立了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明确了分管领导和工作班子。

(2)整合社会资源培训力度加大。他们创新资源整合机制,打通部门、行业和区域的界限,使各类培训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利用,统筹整合力度明显加大,基本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培训体系由多头部署向统一部署、统一考核转变。二是培训层次由以县、乡为主向市、县、乡三级联动转变。三是培训内容从单一向全面转变。四是培训渠道由各个部门自行组织、各自培训向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成员单位目标分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情况互通、内容互补、信息共享、资源共用转变。目前,我市农民教育培训基本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3)培训基地基础不断夯实。市直确定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和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阵地,开展高层次、导向性的集中示范性培训;各区县(市)也采取多种形式选建了一至两个示范性培训基地。

(4)教育培训方式方法不断创新。为了改变以往单一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去年全市在培训方式和方法上进行了创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的结合:一是培训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二是培训与就业订单相结合;三是培训与自主创业相结合;四是培训与样板示范相结合;五是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5、农劳技能培训取得阶段性成果。

3 当前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常德市农民教育培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当前农村的现状看,农民教育培训仍然是农村工作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一个瓶颈,具体表现在:

(1)思想认识不到位。有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对加快经济发展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而对农民教育培训是现实的生产力却认识不足,认为培训只是间接生产力,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忽视甚至轻视农民教育培训的现象依然存在。

(2)培训内容贴近实际不够。由于对农民的思想变化缺乏系统的研究,握住农民思想的脉搏不够,培训存在着形式主义。

(3)培训手段比较单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培训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受培训的主体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有的培训活动,手段方法依然停留在“读读报,开开会”。

(4)培训资源有待整合。据统计,我市现有可从事各类农民教育培训的机构120多家,但由于项目资金分散,培训规模、培训标准、培训内容、培训费用不一致,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5)财政投入不足。从2008年以来,除市本级财政拿出200万元用于专门的农民教育培训外,区县(市)和管理区真正落实用于农民教育培训的资金很少。

(6)统筹协调机制欠缺。区县(市)农民教育培训虽然由农民教育办公室来负责组织工作,但现有的农民教育办公室的机构形式、职能都还与农民教育培训整体不相适应,难以起到统筹协调的作用。

4 关于进一步抓好农民教育培训的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

(2)理顺体制。要强化区县(市)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的责任。市、区县(市)必须健全相应组织,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部门,健全农民教育办公室并强化其行政管理职能。

(3)增加投入。财政要增加和保障农民教育培训专项投入。市本级按农业人口人均1元总额460万元的规模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区县(市)政府按农村劳动力人均2元从当年财政统筹安排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

(4)抓好培训。农民教育培训专业性比较强,必须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农村工作综合部门要负责牵好头;劳动部门应抓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促进转移就业。

4.承德市教育投诉举报 篇四

常德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招聘公告发布后,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报名人数很多,经请示常德市教育局、常德市人社局同意,在长沙职业技术学院补设考点,考试时间:2015年5月26日。原标题;常德市特殊教育学校招聘教师的补充公告

更多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信息及备考资料见:湖南教师招聘网(http://hn.zgjsks.com/?wt.mc_id=bk11862)

常德市特殊教育学校 2015年5月11日

1.所有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培养专门人才 B.提高国民素质 C.服务人民社会 D.实现教育方针

2.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是以下哪个教学原则的要求()。A.方向性 B.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C.发挥学生主体性 D.理论联系实际 3.被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的心理学派为()。A.机能主义 B.精神分析 C.行为主义 D.人本主义 4.问题解决思维活动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

A.有主动的态度 B.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C.有一系列操作程序 D.必须有思维认知成分的参与 5.维果斯基认为,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表现为()。

A.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B.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中公教育提供 C.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不断变化 D.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6.发现学习的特点是()。

A.强调学习的过程 B.强调直觉思维 C.强调内部动机 D.强调信息的组织提取

5.承德市教育投诉举报 篇五

主题教育总结

国家民委、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在民族院校和内地民族班开展“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主题教育的通知》下发后,我校紧密围绕文件精神开展工作部署,组建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确定主题教育指导思想,明确主题教育分工职责,制定主题教育行动方案,迅速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主题教育的高潮,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将我校开展主题教育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认识,始终紧抓“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主线

我校专门召开主题教育会议部署,成立了以郑一平校长为组长、钟韩书记为执行组长的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在全校开展“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主题教育的实施意见》,强调“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主线,要求政教处、团委、各教研组、各年级,要把这项任务摆上重要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抓出实效。

二、创新形式,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

我校在开展主题教育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借鉴他校先进做法,创设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1、加强宣传,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我校充分利用电子屏幕、校宣传栏、校园剪报、校园广播等媒介,宣传主题教育,在各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队会课活动,结合《兄弟姐妹一家亲》等学习材料,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深入

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总书记回信和李克强总理批示精神,学习体会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灿烂的中华文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立志报效伟大祖国,不辜负总书记 “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的热切期待。

2、开展民俗活动,切实体验民族文化

我校是福建省唯一一所以畲族学生为主体的重点民族中学,传承畲族文化成为我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学校以汉族和畲族传统节日为契机,在学生中开展学习传统节日文化、传习传统节日习俗的活动。

1)清明节和革命烈士纪念日,我校组织师生代表祭扫革命烈士陵园、参观闽东革命纪念馆,在学习革命先烈英勇事迹的同时,感受我们现今生活的来之不易。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新团员入团仪式、高三成人仪式等活动,我校都积极组织学生到闽东革命烈士陵园瞻仰并举行宣誓仪式,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日瞻仰闽东革命纪念馆)

2)每年三月三,我校都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传承活动,让民族传

统文化走入校园,体验畲汉民族文化差异,营造民族大团结的良好氛围。学校积极引入畲族民俗活动、福安传统民俗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真切领悟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唱畲歌)(传统美食烹饪)

(畲族泥塑技艺学习)(福安官埔油扇制作技艺学习)

3)端午节是畲汉民族共有的传统节日,我校组织在校寄宿生举行舂糍粑、包粽子比赛,既缓解了寄宿生的思乡愁绪,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民族传统技艺。

(包粽子比赛)(畲族传统美食——舂糍粑)4)寒冷的冬至,组织师生集体品尝汤圆,感受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师生同乐,其乐融融)(欢声笑语,情满冬至)

3、结合纪念日,开展主题校园文化活动

结合纪念“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成立、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等时间节点,广泛开展主题演讲、征文、歌诵会、书画摄影展等校园文化活动,着力讴歌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各族人民、伟大的中华民族,集中展现广大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团结、乐于奉献、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开展“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歌诵会)

(“我的中国梦”歌诵会)(硬笔书法大赛)

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让学生积极融入地方、融入社会

学校政教处、团委积极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福安市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共建合作关系,引导广大学生深入生产生活第一线,开展参与式观察和服务式体验,学习感悟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的事迹和历程,凝聚团结奋进的正能量。

福安城湖茶叶有限公司,学生们详细了解了茶叶的制作流程,通过眼观、闻香和品尝,了解了红茶、绿茶的区别;在自来水厂,学生们认真听取了工作人员的介绍,知道了自来水生产加工过程的复杂;在松潭水电站,学生们将所学发电原理和眼前实际结合,实现了知识理论和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在健龙汽配厂,学生了解了企业及所在畲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并结合自己家乡实际,提出了不少发展畲乡产业的美好愿景;在珍华堂银器制作公司,师生们详细了解了畲族传统银器制作工艺流程,欣赏了畲族银器制作工艺传承人的精美作品„„

(考察茶叶制作)

(参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企业——珍华堂)

学校团委积极协调组建青年志愿者协会,全校90%以上学生均加入青年志愿者协会。利用周末和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志愿者们深入社区、街道、学校、社会团体等单位,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亲身参与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为五保户洗衣服)

(参与“清洁家园,美化福安”活动)

5、开设校本课程,让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我校各教研组结合学校和地方实际,开发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校本课程,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极大丰富了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1)政治教研组开发了《畲族文化简史》、《畲族民俗》等极具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开设了民族传统文化知识讲座。

2)生物教研组开展了“生物与生活”系列校本课程实验,通过葡萄酒酿制、甜糟制作、火龙果栽培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验,实现了生物课堂知识的延伸,让学生掌握了一技之长。

3)体育教研组举办了毽球大赛、板鞋竞速、高脚竞速、打枪担等民族体育活动,指导学生参加福建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获得了7金4银4铜的好成绩,并获选代表福建省参加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4)劳技教研组组织学生参与官埔油扇历史与现状调研、福安后垅古厝历史和现状调研等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积极融入家乡、热爱家乡,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畲歌进课堂)

(别样生物课)

(毽球比赛)

(福安后垅古厝考察)

三、效果显著,让学生真正得实惠

目前,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效果良好,得到了学校各族青年学生的广泛认可和喜爱。将“建设伟大祖国 建设美丽家乡”的思想融入到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覆盖面广、时效性强,实现了教育工作的全员化、快捷化、生动化。让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循序渐进的推进过程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同时举办各类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活动内涵,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塑造、自我内省,促进各民族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在上述活动开展的经验基础之上,学校下一步将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党课培训、团校培训、特色文化活动等载体,充分引导学生深入开展“建设伟大祖国 建设美丽家乡”主题教育。巩固活动成果,拓宽活动路径,提升活动品质,扩大活动影响。同时,将在活动结束时对开展情况进行认真梳理、细致总结,表彰活动中涌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树立优秀活动典型,通过图片展、主题 演讲等形式展示活动成果。学校也将按照上级部署要求,继续结合学校青年学生的具体特点,加强分类引导,努力挖掘“建设伟大祖国 建设美丽

家乡”主题教育的丰富载体,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推动主题教育在学校各族青年学生中更加深入扎实的开展和务求活动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为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适应党的民族工作需要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民族优秀人才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6.承德市教育投诉举报 篇六

河北承德县实验小学

承德县实验小学始建于1933年,原名为下板城小学,1997年更名为承德县实验小学。学校现有教职工141人,学生2019人。

2004年以来,学校挖掘历史传统,着眼学生未来发展。从生活德育入手打造学校特色,随后构建了生活化课堂,并提炼出“生活教育”文化主题。之后的几年中,学校一直致力于围绕生活教育文化主题,打造特色学校的实践研究,现已取得一定成效。

一、生活教育文化的确立及其解读

2004年,在市教研室的引领下,承德市学校建设走上了“文化立校”道路,通过不断学习,我们也深深认识到“学校文化”对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作用。我校有70多年的历史,在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的历程中,学校一直传承下来的个性特征到底是什么?经过反复研讨、问卷调查得出:社会最认可的是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扎扎实实的学习态度;老师们一致认为学校的宝贵经验是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上坚持到底,同时伴以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活动中育人。我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活德育”,并通过“德育五化”来构建生活德育体系,推进德育建设。同时,我们也构建起了“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前向生活开放、课上再现生活、课后向生活延伸,并立项省级课题《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以做课题的方式促进生活化教学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将文化主题确定为“生活教育文化”。

随后,我们深入学习了杜威和叶圣陶等教育家的生活教育理念,尤

其是叶圣陶先生对杜威生活教育的创新理论,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并改名为“行知”。他确立生活教育三大要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使教育的目非常明确,就是为生活而教育;教育的内容广泛到生活的全部,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大大增加;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实践,强调教学的中心是“做”。同时,陶行知还确定了乡村小学的办学目标是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

在学习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及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实际情况,我们重新分析和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教育,确定了学校生活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并提炼出六字校训。

办学理念:实施生活化的教育,使教育和生活相融合。

办学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自主生活的能力、实践探索的精神、合作共享的意识、健康的体魄、艺术的兴趣。

校训:体验、创造、分享。并以此作为生活教育的三大支柱和基本途径,不断加以优化逐步凸显生活教育特色。

体验:这是生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学校教育的特色之一。它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要引导师生充分体验生活的真谛;第二、要在学校课程的设置、一切教育活动的实施中突出体验教育的特点。第三、要把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通过优化组合,构成学校的体验教育的系列,形成比较科学的方法和规律。

创造:创造既是生活变化发展的动力,又是生活教育最本质的意义之一。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创造的土壤,提供创新创造的生活,使学生不断感受创造探索的魅力。在各学科教学中都要为学生提供创造的舞台。努力使创造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态度和习惯。

分享:这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态度,也是生活教育的又一个重点。要努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共同分享的生活态度;要通过多种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一起发展;要在分享教育活动中培养集体主义、博大的爱心和生活的责任感。

二、构建生活教育板块,打造学校特色

学习一些知名学校的文化建设经验,他们都是构建了几个文化板块,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渐彰显学校特色,形成特色学校。根据我们学校已有的内容和办学目标的要求,我们决定确定三个板块,以生活德育体系培养自主生活的能力,以生活化教学模式培养实践探索精神与合作共享的意识,以个性化的校本课程体系来培养艺术的兴趣等个性特长。这三个板块相辅相成,形成了课内外结合、家校社会沟通的立体教育网络。

(一)构建生活德育体系,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能力

学生的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三部分。生活德育必须涵盖学生在学校的所有生活。为此,我们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三方面入手,把德育融入学生的各种生活之中,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自理自立,学会做事做人。

1、德育与学校生活融合,是实施生活德育的主阵地。第一,建设班级文化、实施自主管理

根据小学生年龄的特点,我们以习惯养成教育为目标,分年段制订了学习、纪律、卫生、文明礼仪和生活等方面的系列目标和实施措施。各班以养成教育内容体系为基础,结合班级学生特点制订班级文化建设方案,建立整套的班级管理评价机制。并按此方案要求学生实施自主管理,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每学期学校有检查评比,正是在这种互相交流优化整合中,使我们思维碰撞,不断创新,形成了太阳花、小蜜蜂、众人划桨开大船等30多种独具特色的实验小学班级文化。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既是管理课程的开发者,也是自主管理的受益者,他们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宽容。第二,开展各项活动,以活动促落实

一是主题活动。针对学生特点结合主题教育月开展文明礼仪课程、感恩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主题活动。以文明礼仪活动为例,像上下课礼仪、上下楼礼仪、课堂礼仪、离校礼仪、待客礼仪、系红领巾口令操等,首先是德育进课堂,对各种礼仪进行必要的讲解和训练,辅之以楼道礼仪展板、学校广播等手段,形成文明礼仪教育基地。然后进行全校性的大规模训练和比赛,使各种礼仪在训练和比赛中落到实处。二是开展独具特色的系列活动。围绕“过去的生活、现在的生活、未来的生活”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学生在家长、老师协助下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双休日、节假日,通过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广泛搜集资料,全面了解“我们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过去和现在生活。以撰写征文、主题演讲、绘画、图片展等形式,让学生们尽情讴歌美好生活,畅想未 4

来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美好前景,并将优秀作品装订成册,要形成“我们过去的生活、现在的生活、未来的生活”系列活动课程。

丰富多彩的学校德育活动,把德育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搭建了活动展示的平台,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

2、生活德育与家庭、社会生活融合,是实施生活德育的催化剂。家庭与社会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是生活德育不可忽视的领域。为使把家、校、社会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我们采取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开放周等一系列的方法,把德育教育向家庭和社会拓展,构建三位一体的生活德育网络。

第一,制定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道德规范。针对学校养成教育内容体系分低段和高段制订《学生月行为习惯家长测评表》,《少先队员社会评价员测评表》印发给家长和社会评价员,让他们对学生的在家表现、社会行为提出要求,做出评价。再交由学校统一纳入学生管理考核之中。这种评价机制,打通了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空间,同时也为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导向,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组建各种社团开展活动。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成立 “雏鹰活动小队”。每个小队一般5人左右。根据队员的居住区域编队。小队根据活动内容、项目和特点取队名,定活动岗位,自己选队长、自己请家长、老师担任志愿辅导员,协助开展活动。成立小记者团、社区雷锋小组等,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走入社区、走进工厂、走进革命教育基地,认识家乡、认识社会,服务社区,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第三、开设家庭必修课,开展劳动教育。自强自立、做生活的小主人——这是我们生活教育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分年段制订《实小学生应会劳动技能要求》。如三年级学生的劳动要求是:在学校学会擦黑板、扫地、抹桌椅、开关门窗等值日。在家里能自己洗头、梳头、洗澡,学会洗小件衣服;学习使用针线,会钉钮扣;了解厨房的卫生常识,学会洗刷餐具、茶具,能安全使用灶具电炊具,能热饭菜;会整理自己的房间。初步了解安全用电常识,会使用基本的家用电器。把这些任务落实在每学期的各个周上,作为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学习实践。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劳动技能大赛,评选劳动能手。

(二)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培养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生活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在做中学”,强调亲历、实践、体验。因此,我们校训的第一个词就是“体验”。“体验”是生活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特色之一,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强调体验性。我们对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定位是:联系生活实际,追求体验的课堂,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构建了“134”式生活课堂教学模式:一个理念:先学后教、不学不教、以学定教。三项要求:课前向生活开放、课上再现生活、课后向生活延伸。四个课堂硬性环节:先学后教,经历体验过程;质疑答疑,激活创造火花;小组合作,交流共享成果;训练应用,密切联系生活。现就课堂必经的四个硬性过程加以说明:

第一、先学后教,经历体验过程:在我们的课堂中,所有学科教学开始都强调先学后教。每节课开始,学生都在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先学,或读写演算,或动手操作,或圈点批注,完成对新知识的自

学探究过程。

第二、质疑答疑,激活创造火花: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良好的反思、质疑习惯的养成,标志着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我们的每节课都有学生质疑答疑的过程,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易混易错内容的明晰;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尤其鼓励个性的创新。质疑的问题有的来自于学生的错误,有的来自于学生不懂的地方,有的来自学生的独特理解,还有的来自于教师的精心预设。即使学习过程没有问题提出,教师也必须设置质疑答疑环节,引出学生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我们数学的六类质疑法和语文的三步质疑法等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小组合作,交流共享成果:

小组合作学习目前已经成为我校所有班级的课堂学习组织形式。低年级实施同桌小组,中高年级为4人小组。小组成员的搭配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动静结合、成绩好坏结合、性格差异结合。建立小组捆绑考核、激励评价机制,每个组员按成绩的高低分别自定达标线、保持线、提高线,每次测试所有组员都达到自己定的标准就能获得一张小组团体达标卡,如果成绩高的同学下次能保持住这个分数,成绩差的同学达到提高线的分数,就能得到两张卡。这样的捆绑考核让组内每个同学都有目标意识,互助互利,组际间又形成巨大的竞争。小组合作使组内每个成员都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成了荣辱与共的统一体,显示出勃勃的生命力。合作共享意识在过程中形成,第四、训练应用,密切联系生活:

“生活即教育”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联系生活的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提倡“课前向生活开放,课上再现生活,课后向生活延伸”三部曲式的教学方式,打通课内外。如六年级在学习《长江之歌》一课,用两课时读懂诗歌基本内容,在家收看《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收集整理关于长江的诗词歌赋、长江与城市发展、长江与科技进步的资料,然后集中上一节“长江--我们的母亲”主题实践活动课,最后将《长江之歌》改写成一篇习作。整个学习过程,师生不仅仅是在学习语文,更是通过课内外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各种综合能力。

同时,我们积极改革作业方式,让传统的读背写作业尽可能在课上完成,课下作业强调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增强体验性与实践性。作业形式丰富多彩,观察、调查、查阅整理资料、走访、劳动体验、动手操作探究的作业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主动性,各种作业引导学生重新回归生活体验。

在实践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要落实于课堂,要将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让学生在每节课中都经历体验的过程,才能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的能学生,实现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的目标。

(三)构建生活化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和引导。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2006年我们用“多元智能自我检测表”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问卷调查,并用“光谱

分析法”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发现,全校2547人中,言语智能、数学逻辑思维智能人数排第一位,音乐智能、空间想象智能、运动平衡智能的学生数基本持平,排在第二位,人际交往智能除排在第三位,自省智能最弱。这为我们开设哪些校本课程提供了依据。

为把“体验、创造、分享”的理念贯穿所有的课程之中,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学校原有项目和实际需求,我们提出校本课程开发原则,即完整性,独特性,系统性和可持续开发性,构建三大板块六类校本课程体系:

第一板块——体验类课程 给学生提供直接的生活体验。包括学科拓展类课程和艺术体育课程。

学科拓展课程 增强底蕴

启动古诗文名著诵读工程,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读书能力,使读书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首先规定实验小学学生小学阶段必读书目必须达到300万字,从学前班的《三字经》开始到六年级,都确定了必读书目,包括历代古诗文和古典名著、中外文学作品。启动“读书成人工程”,邀请北师大的专家和全校师生及家长共同活动,亲子共读、师生共读。每学期每班一次亲子读书交流会;每月一周主题读书活动。学校为学生搭建各种读书平台。每学期举办一次读书节,包括演讲、故事、朗诵、课本剧、读书手迹、笔记、小报、文章、专辑展评等,评选读书小博士、亲子共读优秀家长。数学每月一节生活数学课,开设快乐英语等。学科类校本课程的开发真正形成了学科间融合,课内外沟通,校内外结合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

红领巾艺术课程 培养个性特长

红领巾艺术课程是选修课。这是具有拓展性价值和针对学生特长发展的课程。重点是知识技能的补充教育,以音体美为主要内容。目的是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培养个性特长。学校成立了红领巾小记者团、文学社团、书法绘画摄影社团、雏鹰小队、红领巾合唱团、舞蹈队、民乐队、鼓号队、腰鼓队、体育训练队等,打造阳光体育、品牌间操、和快乐课间,旨在发掘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让孩子在文化艺术中展示自我、提高综合素质。每年的艺术节,上演的都是师生们自编自创自演的节目。几年来年我校有十二名学生考入了国家、省级艺术院校。

第二板块——创造类课程 启迪思维 科技创新课程 培养创新精神

开发科技创新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科技创新课程包括五个个方面:一是小发明小创造,指导孩子留心生活,发现问题,指导他们亲自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如《方便输液帽》《连续高效捕鼠器》、《吃榛子方便盒》的发明都是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在实践创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二是科学小实验:引导学生通过科学实验,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秘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剖蝗虫探蝗虫呼吸的秘密》获国家级二等奖,李涵同学研究的《家用电炊具那个最省电》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并获得高士奇科普奖学金一千元,刷新了河北省小学近年来国家级一等奖零的记录。三是小制作: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解决教具、学具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引导

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物,制作教具、学具和标本,《光学实验箱》、《光合作用演示箱》获得省级一等奖。另外还做了昆虫标本二十盒,四五年级学生每人做一套岩石标本,活动小组还制作了松鼠、刺猬等动物标本。2001年以来我校曾六次代表承德市参加河北省科技创新大赛展评活动,两次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赛展评活动。有7项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有九十六件作品获得省级奖励,六百多件作品获市级奖励。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我校的特色项目。

综合实践课程 培养研究实践能力

我们在3-6年级开设综合实践课程,主要内容有三部分。一是人与自然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大自然,了解家乡自然面貌。主要是实施种植养殖活动,利用学校试验田、窗台绿化、楼道生物角和鸽子园、雉鸡园进行种植养殖的研究,同时带动家庭种植养殖角,让学生在美化校园和家庭的同时搞实践研究。让学校和家庭成为孩子的乐园,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亲历种植六谷》、《盆重香菜好处多》分获国家二三等奖,多项作品获得省级奖励。

二是人与社会主题。旨在引导孩子了解地方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经济发展。有研究历史文化的《家乡的民俗》、《家乡的风景名胜》;有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的《走进乾隆醉酒厂》、《走进招牌、广告》;有带领孩子走向社会,走向市场,走进工厂,通过亲自参观、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油松花粉与人体健康》;有走进百姓家与热力公司的《下板城镇供暖情况调查》等。

三是人与自我主题。旨在引导孩子关注自身成长过程,关注身边的

各种现象,在实践中亲历生活、磨练意志、增强自信。有《我当××一天》、《我为父母添快乐》、《我是妈妈的好帮手》等。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之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板块——分享类课程 让孩子分享成功的喜悦

生活德育课程 学会做人和做事(在生活德育部分已有论述,此部分省略)学校环境课程 育人净心

我们将学校环境建设这一隐性课程纳入校本课程,全方位构筑校园文化,将“体验、创造、分享”校训的内涵贯穿于校园每一个角落,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校园文化长廊的每一幅作品都彰显着孩子的个性,花草树木的标牌、警示语都是学生的灵感。学校从一楼到六楼,分别设计了富有特色的文化板块,分楼层设置了高雅的文化墙(礼仪、读书、科技创新、艺术)有高层次的引领,也有贴近孩子的真实作品,各楼层的生物角、各班的窗台绿化、学生亲历种植了西瓜、西红柿、花生、月季等各种花草植物的学校实验田,既有利于学生研究,又美化了环境。各个专用教室、快乐书吧、科技展室、音乐小站成为孩子们活动的乐园。一个真正贴近师生生活、有利于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让每位孩子领略了学校文化的气息,让每个步入校园的孩子感受到了成长的快乐。

经过几年的研究实践,生活教育已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自信、大方、聪明、综合实践创新思维能力强的实验小学学生在各种活动的突出表现

受到各界好评。陶行知说:“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我们站在这样的高度来审视教育,今后会继续坚持不懈地实施生活教育,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促进孩子的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最向往的地方。

7.承德市教育投诉举报 篇七

在欧阳大喜校长及领导班子的引领下, 学校以“促进人的发展, 培养发展的人”为办学理念, 以“诚勇勤毅”为校训, 以“尚真、务实、求和、创新”为校风, 以“勤学、多思、强能、致用”为学风。学校办学质量优异, 是第一批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板校, 是湖南省中小学管理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和省基础教育“五校联盟”成员单位。目前学校3 个年级共38 个教学班, 学生1800 余人。校园面积75 亩, 建筑面积30909 平方米, 绿化面积21480 平方米, 绿化覆盖率43.3%。学校除建有标准教学大楼、办公楼、综合实验楼、图书馆、生物园、塑胶田径运动场、体育馆等基本设施之外, 每间教室均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 以科技楼为核心的一系列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和办公系统及领先全国的科技创新实验室、机器人室、电子钢琴教室等特色功能教室均已配套使用, 形成了较完整的信息化、现代化教育网络。

学校师资雄厚, 现有在职教职工178 人, 有硕士4 名, 研究生课程结业学员4 名, 市级学科带头人3 名, 市级骨干教师13 名, 省级名师工作室2 个。全体教师参与教研, 承担了国家和省市级教研课题十多项, 促进了良好的教研氛围的形成, 教改成果丰硕, 学校教学质量优异, 在省市级教育教学论文和授课比赛中获奖教师人次连年攀升。近年来, 学校连续被评为“常德市初中毕业会考优秀单位”“常德市市直教育系统目标考核先进单位”, 是“湖南省体艺‘2+1’项目示范校”“湖南省语文、数学、外语、体育、音乐、综合实践教师培训基地校”“湖南省国培计划班主任培训项目校”“湖南省国培计划‘能力提升工程’生物学科种子教师学科研修项目校”及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全国先进实验学校。

湖南省常德市第五中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在这座优美如画的校园里, 绿树婆娑, 花团锦簇;弦歌阵阵, 书声琅琅。岁月的风尘, 历史的烙印, 令五中人平添了一份奋发向上的责任与使命。欧阳大喜校长和学校领导班子郑重承诺:以顽强的毅力和更加扎实的工作, 改革创新, 开拓进取, 为把五中创建成“传承渔父精神, 培育和美文化”且实施素质教育的和谐校园, 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奋勇攀登。

一、美丽的校园是理想栖息的乐土

刚踏进该校气势恢宏的校门, 就仿佛进入了一方净土。迎接我们的是“美丽的校园我的家———校园双语导游社团”的学生们。随着他们娓娓的讲述, 我们感受到了该校脉络清晰的廊道文化。这里的四条主校道分别名为“诚信大道”“勇敢大道”“勤奋大道”和“坚毅大道”。“诚、勇、勤、毅”四字校训嵌入其中, 让孩子们知道他们跨出的每一步都是豪迈自信的。校道两旁的宣传橱窗里, 第一板块就是震撼人心的“学校沿革”, 这里记载着学校辉煌的历史和精彩的过去;接着就是学校教师“和美团队”大合影和“名师风采”, 还有校园十大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 照片上每一个人的精气神都是那样笃定昂扬, 令人肃然起敬。校道旁飘扬着各班自制的一溜长长的班旗, 有点“小联合国”的味道。对应的橱窗内, 交通安全、健康卫生知识似温馨的春雨无声地洒落。电脑制作、心理健康、美术创意、排球、篮球等20 多个学生社团活动的掠影精彩纷呈, 优秀学生、优秀班集体光荣榜、表扬、喜报栏琳琅满目, 让人人心中充满阳光与希冀。

信步向前, “汉字溯源”“诗韵”“名人集萃”“儒学启蒙”和“名画长廊”等文化墙次第展现, 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令人如沐春风。在这里吟诵起古今诗词歌赋, 如含英咀华, 徜徉于中外名画长廊, 领略着中外画坛泰斗笔下挥洒的令人荡气回肠的线条与色彩, 超然洒脱之情油然而生;此等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中, 传递着一份优雅而殷切的等待。

作为一所历史名校, 其整体布局的经典文化格局可圈可点。“渔父广场”正中的“渔父”塑像和基座上“敢为人先、为民谋权、不屈不挠、赤心报国”的十六字“渔父精神”, 时刻激励着五中师生发愤图强。与之紧邻的“渔父文化园”是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又一亮点。其中的“渔父文化园记”、宋教仁故事连环画、宋教仁诗联、文化园花卉图案等石刻图文等, 匠心独运, 相得益彰;园中长达10 米的“宋教仁”巨型主题浮雕, 由“舆论领袖”“首义智囊”“辛亥元勋”“共和先驱”“宪政之父”五大部分组成, 记录了宋教仁先生与日同辉的历史功绩;渔父亭伫立在渔父园的正中央, 六角飞檐, 古朴典雅;红柱黄瓦, 气宇轩昂;渔父亭正面对联“白眼观天下, 丹心报国家”和背面对联“抱玉连肩怀珠踵武, 联情发藻促膝飞觞”均为宋教仁先生所创。亭内天顶上经典水墨写意花卉簇拥着龙凤藻顶, 神圣而典雅。六面枋梁上精选的六幅彩图赞颂着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华民族走向共和的仁人志士的不朽功勋。

渔父亭内设石凳石座, 惬意而舒心。亭下喷泉溅玉, 游鱼戏莲。“渔父文化园”中还着意讴歌了“渔父中学”创始人龙湛岑等先贤的功德。石刻“龙湛岑先生传略”“渔父之歌”和巨型龙湛岑墨宝镌刻《桃花源记》, 都传递出今日渔父传薪人对先贤的崇敬与缅怀。驻足此间, 令人抚今追昔, 壮志勃发。

校园如画, 林荫如诗, 让这里高雅厚重的楼宇文化显得格外温馨。该校综合楼取名为“至善楼”, 体现了师生共同的价值观是“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要追求“至善”的境界。主教学大楼“勤砺楼”意在提醒学生学海无涯, 光阴似箭。“涵美楼”蕴含该校“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美育理念, 充满青春气息的精美作品数不胜数。“明德楼”寓意修明自身, 最终达到至善境界之意。这里集音乐教学、心理咨询、教工读书沙龙、工会活动室于一体。科技馆楼名“格致”, 取其厚重凝练之意蕴, 彰显科学精神的历史传承。“修齐馆”取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里是集师生休闲、娱乐、体育、艺术、会议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型大厅式建筑, 有声光电一体化的大舞台, 一年一度的小百花文艺汇演, 从这里送出的是激情与美丽, 欢乐与骄傲。这里还有木地板室内篮、排球场, 经常接纳大型比赛。此外, 该校把“道德讲堂”取名“正心苑”, 把教师会议室取名“行知轩”“静诚斋”, 学校大报告厅取名“渔父讲堂”, 图书馆取名“龙湛岑图书馆”, 都体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学校楼道厅堂内有许多大型烫金木刻牌匾:荀子《劝学》的循循善诱、毛泽东手书《沁园春》的万丈豪情、苏轼《赤壁怀古》的滔滔咏叹、《岳阳楼记》与《桃花源记》 的湖湘情结…… 莫不令人流连忘返, 沉醉其间。

茵茵草坪、亭亭树木衬托着校园洁净的底色, 散落其间的奇石以及镌刻其上的诗句则是它独具魅力的配饰, 精巧灵动的情趣文化似乎在不经意间就奏响了它风铃般的旋律:“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坚韧,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奇幻, “山高人为峰”的洒脱,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的豪放, “沙漠之舟”的刚毅、“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磅礴……牵引着广袤的情思, 也激荡着无尽的智慧。

学校的高标准塑胶运动场是全体师生的乐园。“人人参与、人人享有、人人快乐”的体育理念深入人心, “文明其精神, 野蛮其体魄”的伟人豪情在这里延续。“每天锻炼一小时, 幸福生活一辈子”“一生双爱好, 爱好伴一生”的标语温暖又给力。运动场旁的白墙上, 奥运竞赛图案丰富了学生的体育常识, 也激发了他们的运动兴趣, 青春朝气伴彩霞起舞, 集体力量携鲜花绽放。学校独创的“大课间活动”以“五朵金花竞芬芳”的系列模式呈现, 吸引了许多兄弟学校参观交流。从周一至周五, 分别有广播操、跑操、太极扇、健美操、手语操、兔子舞、葫芦丝演奏、古诗词经典诵读等组合项目, 运动量恰到好处。

二、多元的课堂是师生成长的平台

走进该校每一间明亮整洁的教室, 新课改的浓浓气息都扑面而来。我们看到教室内外, 和美课堂“一四五”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展示牌、小组建设与多元评价的公示栏、表扬栏争奇斗艳。学习小组标志牌上, 富有个性的组名, 激励人心的名言警句与组训, 组员分工明晰, 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 激发了同学们的进取心。学生们制订的组规, 从自学、讨论、展示、作业的完成与收交、自主学习的纪律及学习的目标达成等方面提出规范要求, 明确每个学习环节的具体做法。小组还制订了阶段目标和长期奋斗目标, 在遵规守纪、行为习惯、预习效果、课堂展示、学业成绩等方面达到什么等级, 在班级的所有团队中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清晰而明确。下课时间, 学生行为文明有礼, 值日生各司其职, 井然有序。见不到追赶打闹、乱丢乱扔的现象。教师与学生对着“导学案”交流讨论, 亲切自然而又具体到位。

预备铃响, 学科值日生已在讲台上按部就班地组织学生做上课准备了。随着上课铃声响起, “一四五”模式“课堂五环节”的面纱便慢慢揭开了:

一是预测导入。课前5 分钟, 由老师或小组长“散点式”抽查导学案布置的预习任务完成情况, 有背诵的、默写的、演算的、简答的……教学内容不同, 检查方式也各不相同。检测计分由学生“评判员”完成, 他们一丝不苟, 公正透明, 做得有模有样。抽查的结果由老师或学生进行当场评价, 及时发现问题, 温故知新, 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是自学探究。教师在交互式白板上出示的自学提纲与导学案上一致, 但增加的是自学方法的提示或指导, 学生小组内的“师徒对学”便愉快地开始了, 因为这些内容简明清晰, 属于“单线式”知识推进, 难度并不大。学生依据导学案先独立自学, 完成基本内容的疏导, 同时记下自学过程中的困惑与疑难并在小组内开展讨论, 不能解决的便传递信息给老师。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他们学会思考, 学会学习, 并且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板书员”上黑板书写答案, 全班达成共识。这一环节不超过10 分钟, 主要由教师对各小组自主学习的过程进行简要的评价。

三是合作交流。教师将本堂课学习的重难点以几个“块面式”核心研讨题呈现, 即本节课的主要探究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切分, 在组内充分讨论的基础上, 各组“发言人”交流展示探究学习的成果与心得, 本环节15 分钟之内完成。展示方式生动活泼、多种多样:有板书讲解的、演说辩论的、演示示范的、唱演模仿的……不拘一格, 力求表达对知识理解的透彻、准确, 课堂开放、民主, 在积极、愉快的气氛和明快的节奏中实现了生生互助, 师生互动。小组之间“评论员”做交互式评价, 提出建议。教师认真聆听学生的展示反馈, 观察学生的情感意识, 适时地给予指导, 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尚真、务实的态度, 相互促进。每个小组在共同的学习探究中, 学会合作, 学会关心, 学会以团队的力量去攻克困难, 让所有学生体验到才华展示、能力锻炼、合作共赢的快乐。

四是梳理拓展。在学生热烈与兴奋讨论之后, 教师进行知识梳理与总结, 为学生解疑释难, 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这是知识沉淀积累、内化升华的过程, 也是知识与能力延伸拓展的过程, 要求教师规范板书或表格梳理, 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这个环节又称为高含金量的“立体式环节”, 但时间只有10 分钟。这是教师从幕后走到前台, 凸显知识功底与教学主导作用的重头戏, 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受益的大小和学习能力发展的高低, 因此, 这个环节如果出彩, 教室里会自然响起热烈的掌声, 那是学生对老师发自内心的感激与钦佩。这是教师主导作用凸显的环节。

五是达标巩固。这个环节5 分钟左右, 又称之为“课堂豹尾”。教师要以“圆球式”思维逻辑整合、活用、辐射知识, 应与课后练习相结合, 对学生分层测试, 有些可当堂完成, 有些可留作思考, 但一定要定时上收。因此, 导学案的达标考查题目必须精到、典型, 一方面要便于了解学情、反馈信息, 为后续教学和辅导做准备;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减负”, 不可抵消课堂教学兴奋度, 让学生产生厌倦、畏难情绪。

我们看到, “一四五”课堂评价全部以小组为对象, 但导学案上却留有专栏让学生进行“自评”或“他评”, “自评”有自我激励式的, 如我给自己今天这节课加几颗星或在小组中得多少分;也有自我独白式的, 如“我今天很有成就感”;还有自我反省式的自我对照, 看看自己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他评”则是小组长、“小师傅”或者是好朋友的留言, 主要有你以前做得怎么样, 现在有什么变化, 希望你将来怎么做等。学生在自问自答、你言我语中提升自己的德能, 培养理性精神和纯真的友谊。

我们离开教室后, 无不对该校的学生们啧啧称赞。他们自学能力强, 预习有深度, 能提出有一定价值的问题;通过自学, 能及时、自主完成导学案, 且准确率高。探究问题有主见, 能总结提炼学习所得;善于思考质疑, 能提出个人观点, 见解独到, 有价值, 并引发同学思考。组内学习任务分配明确, 组织有序, 讨论热烈;同伴协作, 帮扶到位。最出色的是他们表达能力强, 大胆自信, 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 解疑答惑周到, 征求意见谦虚;能尊重同学和老师, 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质疑研讨诚恳, 评价客观公正。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拓展能力强, 有独立思考和质疑的习惯, 有创造性见解;能对学习方式和方法加以改造和利用。这难道不是新课改的奇迹吗?

要探秘该校“一四五”课堂良好效果的由来, 就必须参加他们的集体备课活动。首先, 我们看到了该校完善的集体备课评价制度。第一, 他们强调集体备课“五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主题、定主讲。研讨活动均记录在册, 每月按规定上交报表。落实主备人研究环节, 主备人对教学设计和导学案形成电子初案, 主讲上课流程、重难点突破方式、训练安排、作业布置等内容。备课组定时定点进行集中研讨, 无人无故不得缺席、迟到, 专人记录集备过程。突出集体讨论的实效性, 每位教师必须端正态度, 严肃认真, 充分发表个人见解, 集思广益, 勇于开拓创新, 统一教学思路。第二, 他们坚持“备课五原则”, 即主体性原则、主导性原则、适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完成导学案和教学环节的充分探讨, 要以“增效减负”为集体研讨的重要标准, 形成定案, 要求教师根据本班学生实际进行“二度处理”, 即做到:心中有学生、有内容、有环节、有方法, 才能进课堂上课。

在“一四五”模式提出后, 该校在全员合格课验收的基础上, 再一次在全校任课教师中开展了新一轮达标优质课的评比。所有任课教师按教学进度选取一堂课作为案例, 学校全程录像、全体教师听课、课后评价, 调整后再实践, 形成范例。在北京语文名师来常德送教活动中, 该校教师与北京名师同台献课, 受到各位专家及北京名师们的高度赞扬。

老师们希望着眼于让学生通过发掘自身潜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得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认真落实“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理念, 预习在先, 引导学生们自主探索, 互帮互助, 学会的教尚未学会的;关心学生学习自主、训练自主, 使其养成自主学习的品质, 为终身学习打基础, 期待自信、自然、自主、自生的奇迹。他们立足于让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达到会学的目的,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知识探索的过程中, 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精神。同时, 积极关注教师课堂中的课程实施, 对课程的内涵、本质、意义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表达, 力求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 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三、丰硕的成果是事业发展的新起点

该校“一四五”课堂模式全面推广后, 其良好的效果得到常德市教育局和湖南省教育厅的肯定。2015 年底, 该校从全省18 个课改样板建设校中脱颖而出, 被省教育厅认定为9 所“湖南省课改样板校”之一 (排名第四) 。该校教学质量考评及中考成绩数年稳居市直同类学校之首, 各种奖牌、荣誉称号不胜枚举。几年来, 到该校观摩交流的学校有来自湘潭、株洲、岳阳、益阳、郴州、怀化、张家界、吉首等湖南省内的兄弟学校, 有来自山东、湖北、云南、西藏等省外的兄弟学校, 以及本市诸多兄弟学校共计50 多所;湖南文理学院校长培训班、吉首大学骨干教师培训班、湖南省未来教育家培训班的学员, 新加坡的圣希尔达中学、中华中学, 澳门中学师生代表也来到该校进行了交流访问。常德电视台新闻两次专题报导了该校“和美课堂”。《湖南教育》2015 年 《教育强省看湖南》专辑以《传承渔父精神, 培育和美文化》为题报道了该校课程文化建设的成果。湖南电视台、《西藏教育》杂志等多家媒体对该校的课改成果推广到西藏给予高度肯定。《常德日报》2016 年1 月12 日以《和美团队兴五中》为专题报道了该校课改新气象、新成果。

该校先后有10 多位教师赴美国、加拿大学习考察。这支“海归团队”带回了先进的教育方法, 为学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该校20 多名“讲师团队”的老师, 从理论到实践引领全员校本培训。他们是学校教师中的业务尖子, 在各级各类培训学习中融会贯通, 依托专题讲座、教学论坛等校内平台, 进行全员校本培训, 提升理论素养。讲师团教师还担任湖南文理学院各类国培计划与继续教育培训班的授课任务。2013 年、2014 年完成了两届省“国培计划”班主任培训任务, 对全省一百多位优秀班主任进行了培训;2015 年, 又承担了省“国培计划”能力提升工程生物种子教师培训任务。该校课堂教学展演团队的老师占全校60%以上。该校的课堂改革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教学参观考察团和兄弟学校的领导、老师, 展演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获得广泛赞誉。

该校“研究团队”的老师们, 以教学一线的实际问题为载体, 以师生为活动主体, 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方式, 大力开展教研工作,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高。他们开发、编写了“青春校园”系列校本教材, 有《入学教育校本教材》《含英咀华古诗词校本教材》《常德市五中学校文化标识图说校本教材》《常德市五中体艺2+1项目校本教材》《历史五中校本教材》《初中生电脑创新制作校本教材》等, 让学生置身在浓郁的文化环境之中, 让他们的青春岁月别有韵味。仅2015 学年度结题的省市级课题就有“城区初中多元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初中生信息素养与创新制作指导的研究”“城区初中教师心理健康保障策略的研究”等三项, 校级课题完成结题13 项。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渔父精神与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也即将结题。

在“一四五”课堂模式推动下, 该校学生“勤学、多思、强能、致用”的学风日益浓厚。把课堂还给学生, 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学生学习方式得以解放,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 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学生, 让教育充满智慧和挑战;把精神生命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他们不仅爱生活、爱求知、爱钻研, 而且志趣高雅、理想高远。该校是湖南省“体艺2+1 项目”示范校, 校排球代表队蝉联市直中学排球赛十连冠, 艺术教育不断开拓创新, 通过学生自由、灵性的想象, 那些或表现他们天真烂漫的遐思和激情、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祝愿、或表露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及对美好未来的追求的作品, 反映了学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精神面貌。

作为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全国优秀实验学校, “全员、全程、亲历、合作”是该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特色。继“常德老城区街道名称调查与研究”“美丽的校园我的家———校园双语导游”“渔父精神代代传”等主题性研究性学习课题荣获全国或全省一等奖我后, “玩嗨, 指尖上的梦想”综合实践活动又荣获2015 年全国一等奖。

学校是止于至善的文化场所, 学校最值得品味的是所拥有的文化。学校文化沉淀的不光是物质, 更是精神, 是一种氛围, 是一所学校的精髓和灵魂, 是激发学校活力的源泉, 是构成学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文化的力量, 是一代代人融入血液中的东西, 深深地熔铸在学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 将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 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学校的生命力根植于学校的文化, 只有优秀的校本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常德市第五中学的具体实践正在让这一观点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同。

近年来, 该校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全力打造学校的品牌形象, 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走出了特色办学之路, 从学校的历史底蕴与文化根基出发, 在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以科研课题为载体, 把校本文化构建纳入学校发展规划, 明确构建目标, 强化品牌意识, 形成了以“渔父精神”为标志的学校文化特色和以和美课堂“一四五”模式为标志的课堂教学改革特色。

8.承德市教育投诉举报 篇八

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考核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常发„2007‟10号)文件精神,提高全县教育系统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水平,根据要求,《石门县2011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考核评估方案》(石人口领发„2011‟1号),特制定本考核方案。

一、考核范围

乡镇中心学校、县直学校、民办学校。

二、考核内容

(一)基础工作(40分)

1.领导重视(4分)

明确专人从事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落实工作经费,记2分,无正式文件明确的扣1.5分,无经费保障的扣0.5分。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专题研究、定期督查、考核奖惩”三项制度,党委(支部)或行政办公会议研究部署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不少于2次,记2分,党委(组)或支部研究工作针对性不强扣1分,未落实相关制度扣1分。

2.列入考核(2分)

将人口计生综合治理工作列入本单位年度目标管理综合考核内容,明确分值不低于5%,记2分,未列入扣2分,分值低于5%,扣1分。

3.明确责任(2分)

年初与所属单位签定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责任书,记2分,未签定责任书扣2分。

4.政策兼容(4分)

落实好与人口和计划生育相关的政策,建好相关台帐记4分,未落实扣4分。

5.加强宣传(4分)

挂一条计划生育宣传标语,办好计划生育宣传栏,办好计划生育手抄报,记4分,未落实扣4分。

6.垂直考核(24分)

6月20日前,对下级单位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至少检查一次(全年检查二次以上)记24分,未检查扣24分,少检查一次扣12分,未按检查情况排名并下发通报的扣5分,成绩低于95分且未及时上交整改报告扣3分,检查通报、整改报告未及时送交当地人口计生办和县教育局人口计生综治办扣1分,年底未进行考核评估扣4分,未兑现奖惩扣3分。

7.工作创新

本单位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方案系首创首推,效果显著,被市以上推广运用的奖励2-5分。

(二)管理工作(60分)

1.在初中以上学校进行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定期举办青春期性保健、生殖健康等方面的知识讲座,并收集活动方案、教案、图片,少一项扣8分。

2.进行守法引导。将“合法结婚生育”列入成年宣誓内容,每位年满18岁的学生,公开向社会承诺保证不早婚早育,记5分,未将“合法结婚生育”列入成年宣誓内容扣5分。

3.落实人口计生优先优惠政策,记25分。未落实扣5分。对独生子女和符合政策的双女户家庭子女在报考本县省级示范性高中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对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独生子女和符合政策的双女户家庭子女优先提供奖励或救助;对就读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的特困独生子女和符合政策的双女户家庭子女,学校应免除学费(建台帐,名单以当地计生部门提供为准),未落实的每项扣7分。

4.将在校学生基本数据,通报当地人口计生部门和县教育局人口计生综治办的记5分,未通报的扣5分。

三、考评方式

对乡镇中心学校、县直学校和民办学校的考核,以县教育局人口计生综治办考核为主。分年中和年未两次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按年中占40%、年末占60%的比例进行。

四、奖惩办法

在综合考评成绩95分(含)以上的单位中分别评选出先进单位8个。考核评估成绩85分(含)以上的为合格单位。考核成绩低于85分的为不合格单位。不合格单位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凡被“一票否决”的单位,取消其当年评先评奖资格,其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及直接责任人当一年度不能评先、评奖、晋职、晋级。

上一篇:学校妇委会工作计划下一篇:大班科学活动 认识水果和干果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