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产业园区的现状(共7篇)(共7篇)
1.广西产业园区的现状 篇一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目前,上海共有15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77家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其他省市相比,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起步较早,数量较多,规模也比较大。
根据2010年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年检报告,上海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营业收入、税收、入驻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等均有大幅度提高,平均租金稳中有降。
2010年上海创意产业总产出3900亿元,其中园区产出672.8亿,约占总产出的20%;园区主营收入50%来自租金。
园区产业主题特色鲜明
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题特色鲜明。
15家文化产业园区中,7家以网络、数字多媒体为主题;3家以“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题;3家以文化艺术原创和艺术品经营为主题;1家以演艺产业和影视产业为主题。
77家创意产业集聚区中,也有不少特色主题创意产业园。比如以动漫文化为特色的宝山动漫衍生产业园,以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为特色的花园坊,以雕塑艺术为特色的红坊,以建筑设计业为主题的环同济集聚区等。
老厂房是重要载体
上海77家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约2/3由老厂房改建而成。
老厂房是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重要载体,也是上海原生态创意产业的集聚地。目前,如八号桥、M50、田子坊等由老厂房改建而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仅成为了具有上海地标意义的“人文景观”,在全国范围内也颇有知名度和“样板”意义。
目前,一些沪上知名的创意产业园区正利用集聚效应所形成的辐射功能,逐渐向街区和社区发展转型。典型的如田子坊,它将创意产业与商业、旅游业、文化、居民生活等有机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休闲环境,也为改善居住环境、探索城市旧区改造新模式创造了条件。
服务和管理逐步规范
近些年来,创意园区的功能从物业管理服务向产业要素服务转变。上海版权交易中心、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上海市动漫公共服务技术平台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的专业化创意服务平台先后出现。据统计,沪上77家创意产业集聚区共建
其次是就业人数不平衡。77个集聚区的总就业人数为15.53万人,其中环同济设计创意集聚区(30000人)、泰晤士小镇(15216人)、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10000人)、天地软件园(9000人)、上海动漫衍生产业园(7000人)、SVA越界创意产业园(5000人)等6个园区占了总就业人数的49%。
三是经济效益高度集中在少数园区。77个园区总收入672.8亿,其中环同济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区(140亿)、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120亿)、上海动漫衍生产业园(35.7亿)等3个园区就占到园区总营业收入的43%。
四是区域分布不平衡。95%的市级创意产业园区集中在中心城区,城、郊园区在租金上差异显著,最高租金(12.15元/平方米/天)与最低租金(0.45元/平方米/天)相差27倍。
值得注意的是,与中心城区利用老厂房改造不同,郊区的创意产业园区多为新建。转型需要迫使企业家自发探索新模式,园区建设更遵循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市政协认为,对那些需要大空间,对成本敏感的产业,或者需要与长三角市场对接的产业,郊区可以提供更多选择。
建议
产业政策要体现“设计之都”理念
论及产业园区发展,市政协的报告首先明确了三个观念:一,园区是企业的园区,而非政府的园区;二,园区的意义在于营造产业共生环境,而非单纯让企业扎堆;三,园区发展要整合社会资源,不能单纯依赖政策布局。此外,报告还提出了更细致的操作建议。
加强准入和评估上海的创意产业园区有相对严格的准入机制,项目立项前,需由专家把关评审,确认符合条件后再挂牌。市政协建议,今后将园区运营管理者的职业认证纳入到立项前评审。因为园区运营者是战略管理人才,充当着“舵手”角色,他们的个人经历、职业背景和决策思路对于园区发展有重大影响。
上海建立了创意产业园区信息、统计、年审网上报送系统,有些区县还创建了集聚区发展评估体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园区的经营情况。但这些年审或评估架构,有的是企业自行上报,有的是政府执行操作,尚缺少第三方客观、公正的评价。市政协认为有必要引入第三方绩效评估。
纳入城市发展主体框架创意产业在上海始终处于“任何部门都能管,任何部门都管不好”的状态。市政协建议将支持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纳入城市发展主体框架进行设计,从社会、经济、法律等各个方位来构建创意产业的政策体系。
作为联合国创意城市联盟所授予的“设计之都”,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政策应体现“设计之都”理念,在战略层面明确产业导向,引导政府资本、社会资本和私人资本的投资方向、投资趋势和投资重点,向有利于以“设计”为理念的重
2.广西产业园区的现状 篇二
城市型体育产业园区是围绕满足城市人群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的消费需求为产业起点的服务型产业园区, 是在当前社会需求多元化、产业经济服务化发展情境下, 基于社会需求的增长、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求, 以及体育产业升级转型的契机而日益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产业园区的类型。
1.1 社会需求的积累和增长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于健康的向往和体育运动、健身娱乐的需求不断增长, 健身风潮逐步风靡大中小城市, 健康生活方式日益深入人心, 为城市型体育园区的建设发展奠定了社会氛围和市场消费基础。
1.2 体育事业发展的更高要求
后奥运时代, 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 体育发展重心逐步从体育竞技为主向全民健身过渡, 全民健身、提升全民体育素质成为我国和广西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追求。这一重大转变, 必然对原有国有包办式的体育设施、体育场馆建设和使用模式提出新的变革要求, 成为利好城市型体育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的背景环境。
1.3 产业经济升级转型的契机
体育产业是为满足大众对体育的需要而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 是古老而年轻的产业, 也是21世纪新的朝阳产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在国民经济提质转型的大背景下, 体育产业在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中所占地位和份额日益显著, 如英、美等国家体育产业已成为国内十大产业。因此, 建设体育产业园区, 加快体育产业发展越来越成为各个地方政府加快转型、扩大内需、培育新的增长点等的重要举措。
在上述背景下, 城市型体育产业园区在全国各地纷纷兴起, 如北京龙潭湖体育园、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会等。在广西, 为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重振广西体育雄风、建设西部体育强区,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 南宁市启动建设广西体育产业城。其中, 广西智力运动园作为该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规划建设成为一个以围棋等智力运动为主、集“体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新型城市体育产业园区, 以其完善智力运动产业功能为魂, 以“生态+现代+智慧”的特色空间建筑为体, 将成为南宁市乃至广西体育产业园区化发展的先锋。
2 城市型体育园区的规划特性
不同于传统的以物质资料生产加工为主的传统产业园区, 也不同于以生产体育用品用具、装备器材为主的体育产品生产基地, 城市型体育产业园区基于满足城市人群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的消费需求的服务型产业园区的基本特征, 决定了城市型体育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具有自身的规律和要求, 也决定其规划建设必须将产业功能和规划布局进行耦合和匹配。
2.1 具有鲜明的产业独特性:基于城市的体育消费需求而生, 以提供竞赛表演、健身服务为本体产业, 不断向相关产业和外围产业拓展
城市型体育产业园区内集聚的体育产业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主要基于城市居民体育消费需求, 多以集聚主题型、服务性的产业业态为主, 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或产业生态圈。它一般包括体育竞技、体育表演、体育健身、体育商业、体育旅游和体育广告、体育博彩等, 较少包括大规模的体育用品、体育器材的生产。城市体育消费者的消费取向、消费能力、消费规模和消费水平等决定了城市型体育产业园区成长的方向和规模。
2.2 具有多元复合的功能性:围绕体育运动、康体健身, 配套完善商业购物、文化娱乐、休闲旅游、餐饮住宿等功能
城市型体育产业园区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功能区块, 具有多元复合的功能和混合利用的土地, 可以满足城市人群多样化乃至一站式的消费需求, 形成持续的吸引力。它以体育场馆设施或体育活动集聚区域为核心, 通过引入商业购物、休闲旅游、文化娱乐、餐饮住宿、节庆会展、房地产等功能, 使园区地域逐步向体育产业化、服务社会化、功能多元化、设施复合化、经营市场化等方向发展, 形成一个独特的产业功能空间综合体。
2.3 具有时空上的波动性:针对赛事与非赛时的不同特点, 合理安排设施建设和组织交通流线
在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举办时, 具有人群高度聚集、短时快速集散的鲜明特点, 造成对整个园区的场馆、设施、交通等产生极大的负荷。因此, 在进行城市型体育园区的规划建设时, 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 规划时注意保留弹性、灵活性, 合理预测、定位, 合理控制产业和设施规模, 科学布设临时性设施, 留有发展余地和可调整空间, 在保证赛时园区高强度运转要求的同时, 统筹考虑好非赛时设施场地闲置的经济性和充分利用问题。
3 城市型体育园区的规划建设——以广西智力运动园为例
城市型体育园区的规划建设是一个新的课题, 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 涉及体育、城市规划、产业经济等多个领域交叉, 涵盖业态策划、功能组织、空间布局、场馆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园区后期运营管理等多种任务。笔者主要从园区产业功能策划和规划布局相互耦合的角度, 以广西智力运动园为例, 对城市型体育园区的规划建设模式提出设想和思考。
3.1 园区的产业策划
从体育产业本身发展规律出发, 构建城市型体育产业园区的产业体系。体育产业是生产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提供体育服务的各行业的总和, 包括体育本体产业、体育相关产业、体育延伸产业、体育配套产业和体育产业消费者等。其中, 体育本体产业是整个体育产业的核心, 包括体育竞技业与大众健身业;体育相关产业包括体育组织管理业、体育中介业、体育用品制造业等, 体育延伸产业包括体育商业、体育旅游业、体育博彩业和体育建筑业等;体育配套产业包括交通、餐饮、住宿业等。城市型体育产业园区的产业应依托上述产业, 不断拓展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广西智力运动园以智力运动竞赛表演业这一本体产业为核心, 带动体育组织、中介服务、体育产品创意制造等相关产业发展, 辐射教育培训、会展博物、休闲旅游、餐饮购物等外延产业发展。 (见图1)
3.2 园区的功能板块
产业体系在空间上的集聚和投影形成城市型体育产业园区的功能板块。一般而言, 城市型体育产业园区的主要产业功能板块至少包括体育场馆板块、体育相关产业板块和体育配套设施板块。其中, 体育场馆板块包括体育竞技场馆和健身场馆, 相关产业板块包括体育用品设计、生产、制造和体育服务业板块, 体育配套设施板块包括购物、娱乐、餐饮、住宿等商业设施和公共空间。广西智力运动园功能板块包括创园、乐园、公园、校园和智园五个功能板块。其中, 创园定位为智力运动产业孵化和培育基地, 乐园定位为智力运动赛事组织和消费中心, 公园定位为智力运动休闲和娱乐公共空间, 校园定位为智力开发和运动教育培训基地, 智园定位为智力开发和运动主题宜居社区。具体板块功能见表1。
3.3 园区的规划布局
产业模式和功能板块之间的关系决定园区的总体空间布局模式。从城市型体育产业园区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独立、综合性的城市功能区的角度, 园区的空间组织应当围绕公共中心进行。从增强各功能板块之间联系、提高运行集聚效率的角度, 园区内部各功能组成部分和用地应当各有分工, 同时要适度混合, 提升活力, 增加弹性。从体育竞赛表演在时空上呈现的强烈波动特征角度, 要求园区的空间组织中要特别注重竞赛表演场馆的布局, 突出其核心地位, 并将其置于园区的门户区位, 优化场馆周边交通组织, 以利于人流的快速集散。广西智力运动园采用棋盘式布局模式, 以贯穿园区东西和南北的十字形公园将园区划分为四个功能板块, 形成相对均衡和对称的布局, 利于各功能板块的联系和人流活动的衔接, 并将最主要的竞赛表演场馆弈园和园区标志性建筑智运环布局于园区北侧中部相对独立区域, 场馆北侧和西侧临近城市道路, 交通便利, 东侧周边辅以公共开敞空间, 形成园区空间组织的龙头和核心。 (见图2~图3)
4 结语
城市型体育产业园区是一种新型的城市服务性产业园区, 它在提升全民身体素质、促进城市体育产业发展、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形象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以广西智力运动园为例, 从城市型体育产业园区的发展背景、产业特性、规划特性出发, 探讨了城市型体育园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园区产业功能设置和园区规划布局两个关键问题, 并就如何将园区产业功能与空间布局相互匹配的基本要求进行了归纳, 以期为类似园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广西华蓝设计 (集团) 有限公司.广西智力运动园[r].2011.
[2]广西华蓝设计 (集团) 有限公司.南宁智力运动园产业研究[r].2011.
[3]钟天朗.体育经济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4]肖淑红.体育产业价值工程——商业模式的持续改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9.
[5]刘凤香, 张金娟.中国体育产业园区发展考察与成功因素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8 (6) , 31-35.
3.广西产业园区的现状 篇三
金华物流园区采用“一带、三轴、四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一带是指《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中确定的以百花山脉为主体的城市绿轴带。三轴是指沿金华镇联系周边区域的金清路、321国道及宾阳路延伸段形成的北部、中部、南部三条城市功能发展轴线。四组团是指将金华的城市功能区域划分为四个组团,即东部综合商贸组团、中部物流园区一组团、西部物流园区二组团、北部物流园区三组团。
金华物流园区根据现实性、市场性、前瞻性、综合性和阶段性原则,划分为三大功能、五项服务,分别是物流配送、专业市场和综合服务功能;信息支持、设施设备物业、商务配套、行政配套和生活后勤保障五项服务。金华物流园区有明显的交通优势。贵阳市正在大力推进的交通设施建设中,金华物流园区涉及环城高速公路、贵黄高速公路、沪昆高速公路、金清路等骨干交通路网,环城快速铁路西环线、白云至清镇铁路货运线及蒿芝塘火车货运站等轨道交通设施。这将极大的促进物流园区交通运力的提高,使其区位交通优势得以进一步体现。至2020年,金华物流园区建设规模达到约7平方公里(与《贵阳市土地利用规划(2006—2020)》控制指标一致),年配送、存储、交易货物量达到1500万吨,园区运转高效、集聚效应突出,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保的现代化物流新城初现雏形。
4.广西产业园区的现状 篇四
关键词:生物医药工业园区,发展模式,案例分析
1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工业园区发展概况
1.1发展概况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据统计,截止至2013年,我国目前共有各类国家级和省级园区607家,这其中规划初期将生物医药作为主要产业之一进行规划的有179家,占总数的29.49%。全国生物医药园区总体发展迅猛,各园区又结合各自优势资源进行特色发展。
1.2发展模式
我国目前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在分类上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专门设立的专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高新园区,如泰州高新区(中国医药城),这类园区一般为政府主导或企业自发集聚形成两种,例如泰州高新区属于前者,而吉林省通化医药高新区属于后者;另一种是包含在综合性高新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园中园”形式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如苏州工业园区内的苏州纳米科技园,这类园区一般由政府主导,国有企业运营为主,一般在整个综合性园区中的占比不高,因此市场化程度高,运营机制灵活。
1.3发展特色
1.3.1全国初步形成三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从全国整体布局来看,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东北三省、长三角、环渤海三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这三大集群的生物医药园区在数量上高度集中,在空间上联系紧密,在质量上优势明显。集群内在企业数量、产值、从业人员数量、研发能力等指标上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区域,初步形成了类似于美国旧金山湾区、波士顿地区的医药集群发展态势。截止到2014年4月为止,这东北三省、长三角、环渤海三个区域国家级园区分别达到了23、28和31家,占据了中国该行业园区总数的半壁江山,其中环渤海地区拥有14家国家级高新区,居全国第一,长三角则是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居全国首位,达到了20家。此外,中部的河南、安徽、江西、湖北、西部的云南、贵州等地也集中了一定数量的园区。2014年我国医药工业园区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
(注:笔者制作整理)
1.3.2部分地区生物医药园区布局合理,带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一些医药产业发达的省份都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联动互利的医药产业园区布局。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已经将生物技术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最近十年在泰州、南京、苏州、无锡、连云港等地新建多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了“一城六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园的部属格局。以泰州“中国医药城”为中心,多家生物医药园区“众星拱月”布局,分工明确、差异发展、特色鲜明。在这些园区的带动下,2012年江苏省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2647.69亿元,同比增长24.71%,第一次超过山东,跃居全国第一。
1.3.3园区成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
我国生物医药园区的发展已经产生了初步的集聚效应,进而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截止2013年,我国已经正式进入运营的生物医药园区共有108家,这其中共有生物医药企业6215家,占全国医药企业数的32%;年总产值达5947亿元,占全国的25%;共吸收从业人员61余万人,占全国的33%,其中从事生物医药研发的人员10万余人,占全国的40%。园区还能有效的培养龙头企业,在这108家生物医药园区中,全球医药百强企业42家,全国医药百强企业99家,179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中的153家。因此,园区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
2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工业园区案例分析
本文从产出潜力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研发竞争力三个方面选取了泰州医药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国医药城)、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上海市张江高科园区、三个工业园区进行了典型园区分析。
2.1产出潜力竞争力典型园区——泰州医药高新技术开发区
2.1.1发展概况
2009年正式挂牌成立的中国医药城,地处长江三角洲重要成员城市——泰州,总体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由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
作为我国首家国家级医药高新区,中国医药城目前拥有药品生产企业24家,药品研发企业40多家;药品及医疗器械每年注册数目约为50个。2014年年产值近80亿元。中国医药城是集研发、生产、商贸、康健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新区,该园区内集聚了美国哈姆纳研究院、德克萨斯医学中心、中国药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医药研发机构与高等院校,一批医药生产、服务型企业先后落户。中国医药城总体发展速度位居全国生物医药园区前列,预计未来五年产值将突破500亿,是产出潜力竞争力典型园区。
2.1.2发展特色
(1)全国唯一的“省局直属分局”。
2011年10月8日,全国唯一一家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泰州医药高新区直属分局在中国医药城揭牌成立。泰州医药高新区直属分局的最重要职能有监督实施药品和医疗器械研制、生产、经营、使用质量管理规范,负责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许可和医疗机构制剂许可并监督检查,负责药品、医疗器械注册并监督检查。省直属分局的入驻大大方便了园区内的企业落户的手续,加快了产学研转化的速度,这一创新工作模式成为推动中国医药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2)完善的基础设施。
中国医药城基础设施完备,已经完成园区供电、供水和通信全覆盖。同时,园区内已经建成商业街、高档住宅及其他配套设施,整体基础硬件水平已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3)日益丰富的智力资源。
截止到2014年,中国医药城已有100多名“国际领军型”人才加盟入驻,这其中有14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300多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加盟,大大提高了医药城的创新能力。
2.2基础竞争力典型园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2.1发展概况
1991年3月,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12月以来,经国家科技部(国家科委)的历次审定、调整,广州高新区进一步扩大其下辖广州科学城、南沙资讯科技园、黄花岗科技园、天河科技园(软件园)、民营科技园“一城四园”。雄厚的基础支撑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生物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因此是基础竞争力中较为抢眼的园区之一。
截止到2013年,该园区内共有生物医药企业231家,占园区内企业总数的11%,所有企业承担的国家级在研课题159项(2012年),科研经费超过5亿元。
2.2.2发展特色
(1)医药产业已具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自主高新技术较多。
广州高新区项目引进较为合理,在引入产业项目、外资研发机构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科技企业时,会充分考虑产业链的完整度。因此,其通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建立了一条从药品研发——药品中试——药品产业化的一条完整的创新链,因此使得企业能够实现所谓“区内孵化—区内成长”周期性发展,在整个完善产业链的过程中,其自主拥有的高新技术也在不断增加。
(2)各类研发机构成为区内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
广州高新区内拥有一批综合性的医药相关的科技创新研发机构,包括国家、省、市及企业的开发机构数十家。该园区的主要特色为,园区内不仅有中科院系统的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国家基因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广州市微生物研究所、迪森热能等一批医药相关的国家级、省市级科研机构。同时,还有汇丰银行中国软件研发中心、杜邦粘胶剂研发中心、美国Arrany公司广州研发中心、广州爱立信软件研发中心、荷兰MAAS设计研发中心等一批其他高科技科研机构。这些科研机构间的合作交流与思维碰撞极大的提高了园区整体的科研创新能力。
2.3研发竞争力典型园区——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
2.3.1发展概况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区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我国最早获批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其前身是上海市漕河经新兴技术开发区。1992年,张江科技园区作为上海国家级高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更名为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8年,上海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初步形成“一区六园”的基本格局。2006年3月,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据统计,截止2013年,该园区内共有11家国家级工程中心,1家医药企业孵化器,5年内获得国家级奖项9件。2009年张江高新区内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数量突破9万人,比2007年增加39280人,年增长速度为20%左右。这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有3.5万人,占张江全部从业人员数的11.6%。2009年张江园区的科研经费总额为238.6亿元,2013年的科研总经费超过千亿,总量位列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在全国的医药产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3.2发展特色
(1)综合实力全国领先。
自成立20年来,上海张江高新区各项事业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创新实力、高科技产业集中度、创新创业环境,已经成为上海的发展新标杆。与此同时,张江高新科技园的经济、科技、产业等各项指标均位列全国高新区前茅。多年的发展为上海张江积累了良好声誉和品牌效应,张江正在向着更高更强的医药产业园区的目标迈进。
(2)区内相互借鉴,培育核心研发实力。
上海张江高新区核心院以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和软件为主导,拥有一大批国际医药巨头公司的研发机构,如辉瑞、罗氏等国际排名前五的医药企业都在上海张江入驻了核心研发机构。同时,张江高新区的各个分园也结合各自的基础条件与资源禀赋,培育核心研发团队,如漕河泾园坚持引进科技含量高、利润大的项目,集聚了中外众多高新企业和研发机构。
3结论
从医药工业园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园区、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外,还应当建立相应的配套体系,如市场服务、技术服务、政策支持等体系。其中市场服务体系是基本前提,技术服务体系是催化剂,政策支持体系是重要保障。以生产为主导的医药工业园区,强调的是供应链上下游的配套;以创新为主的医药工业园区,强调的是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以资本运作为主的医药工业园区,强调的是资本链的总体把控运用。
这其中,政府需要秉持全新的观念去发展医药工业园区的集群,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一方面要鼓励基础性研究,制定保证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同时,也要通过法律经济和组织手段在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去引导医药工业园区的创新行为,比如在创新园区内部的研究开发体系中,鼓励大学和企业之间的“产学研”结合创新。当然,在未来我国医药产业园区的发展中,政府作为一个制度的供给者,制定合理的规则并保证规则的公平公正实施,也需要决策者发挥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李景欣.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1.
[2]戴东强.新形势下我国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与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3]马兰,郭胜伟.英国硅沼——剑桥科技园的发展与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04):46-48.
[4]刘曙光,刘子玉.国外生物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2,(02):54-58.
5.广西甘蔗产业化现状研究 篇五
农业产业化是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部分地区摸索出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主要有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一体化及服务社会化五个特征[1]。1988年,广西成为国务院重点开发建设的糖业生产基地,甘蔗产业的生产规模得以扩大,综合生产能力得以提高,甘蔗产业化经营成果显著。自1992年以来,广西糖料蔗和食糖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为我国食糖的有效供给作出了非凡的贡献。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加剧已成必然,对此,广西甘蔗继续积极向产业化的方向前进,然而在产业化进程中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机械化进程缓慢、制糖工业水平低、产品深加工发展不足、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巩固甘蔗产业的发展成果,确保产业做优做强,进一步研究广西甘蔗产业化现状和问题,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对推动广西甘蔗产业的安全及科学发展意义重大。
1 广西甘蔗产业化发展现状
1. 1 布局合理,因地制宜
广西制糖业集中于具有原料蔗资源优势的中南部地区,产业聚集度较高。“十一五”末期形成了“重点发展崇左、南宁、来宾、柳州糖料蔗生产优势区域; 巩固发展贵港、北海、钦州、防城港等仍具生产优势的老蔗区; 因地制宜发展河池、百色蔗区”的产业基本布局。同时,糖料蔗重点生产基地也在逐步建设中。区内13个年重点县 ( 市、区) 产糖科蔗 达50万 ~ 100万吨,23个县( 市、区) 年产糖料蔗达100万 ~ 500万吨,江州区、兴宾区、扶绥县3个县 ( 区) 年产糖料蔗超过500万吨。
1. 2 发展稳定,贡献突出
从1992 /1993年榨季至今,广西甘蔗的种植面积、总产,以及蔗糖产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十一五”期间,广西甘蔗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广西甘蔗产业在总规模上有了新的突破,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糖都”,为确保国家食糖供给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下表显示,除2006 /2007榨季外,广西蔗糖产量均占全国总产的60% 以上,占据了全国食糖总产的半壁江山。其中,2006 /2007榨季,广西产糖708. 6万吨,由于制糖工艺流程的进步,全区的整体日榨生产能力由2005 /2006榨季的45. 5万吨/日提高到50万吨/日。2007 /2008榨季,广西产糖937. 2万吨,占全国食糖总产的63. 15% 。2008 /2009至2010 /2011榨季,广西甘蔗总产量、进厂入榨量及产糖量连续三年缩减,部分原因是连年遭遇不同形式的自然灾害。2011 /2012、2012 /2013榨季,广西产糖量较上个榨季均有增长。
资料来源: 广西糖网。
1. 3 支柱地位明显
甘蔗产业不仅是广西传统支柱产业,还是其农业优势产业,对广西的国民经济有着重大的影响。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广西从事甘蔗种植的有56个县 ( 市、区) ,近2000万农民[2]。区内21个县一半的收入源自糖业税收,49个贫困县中有36个依靠甘蔗生产来解决农民的经济问题,2010 /2011榨季,全区蔗农销售甘蔗收入276. 53亿元,同比增加38. 6% ,蔗款兑付率达100% 。糖料蔗总产占全区主要经济作物总产的70% 以上,商品率达到90% ,制糖业的税收收入占全区财政收入的11% 以上。2010 /2011榨季,制糖业利税总额创新高,达到117. 51亿元,同比增加31. 81% 。
1. 4 发展了一批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重要经济载体,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重要环节[3,4]。目前,广西制糖企业已朝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全区有33家制糖企业 ( 集团) ,103家糖厂,制糖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总日榨蔗能力达63. 47万吨,其中日榨蔗能力超过1万吨的糖厂有23家。洋浦南华、南宁糖业等14家大型制糖企业 ( 集团) 拥有66家糖厂,日榨能力达29. 96万吨,占全区总日榨能力的84. 39% 。此外,广西糖业产品结构呈多样化: 甘蔗可制成传统食糖类产品白砂糖和红糖,还有新产品原糖、低聚糖等; 近年来,广西开始注重甘蔗产业循环经济,通过技术创新发展了一批下游产品。
2 广西甘蔗产业化现存问题
农业产业化以广大农户为基础,以加工、销售企业为依托,目标是实现产供销、农工贸的一体化经营。本文主要从种植、加工和销售三个方面来分析广西甘蔗产业化现存的问题。
2. 1 种植方面存在的问题
基础设施薄弱。广西甘蔗生产历年数次遭受霜冻、干旱和涝灾的影响。霜冻对甘蔗产糖量有着最大的影响,较大范围的霜冻天气一般于3 ~ 5年在广西蔗区出现。秋旱对甘蔗单产的影响最大,而广西甘蔗生产条件差,90% 的甘蔗种植在红、黄壤旱坡地上。目前,全区蔗田的平均有效灌溉面积低于15% ,而发达国家有灌溉能力的蔗田面积在50% ~ 80% 。2009 /2010年榨季,广西蔗区遭受罕见干旱,造成食糖减产53万吨。蔗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导致蔗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严重制约了甘蔗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
生产机械化进程缓慢。目前,广西虽然已经掌握了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基本技术,然而甘蔗全程机械化的规模尚未得到推广,尤其是种植和收获机械化没有突破[5]。除去数量不多的国营大型农场,其余大部分蔗田坡度较大、作物不连片、地块大小不一,并不具备生产机械化的地理条件,机械化还停留在试验、示范和推广的起步阶段。
2. 2 加工方面存在的问题
制糖工业水平较低。与外国制糖企业相比,广西制糖企业的规模较小,制糖工业水平也相对落后。广西制糖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低,制糖工人人均年产糖10 ~ 20吨,与国外的200吨/年相比,相差甚远; 区内日榨量为3000吨的制糖厂职工平均人数大于600人,用人是国外同规模制糖厂的3 ~ 10倍; 制糖平均成本较高,比发达国家的生产成本高出600元/吨左右[6]。此外,制糖工业技术改造与创新速度较慢,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程度远低于国际主要食糖出口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甘蔗产业的转型升级。
产品深加工发展不足。当前,广西甘蔗产业链较短,蔗糖产品主要作为原料出售,附加值低,缺乏高技术含量的下游产品。甘蔗制糖业的产品加工仍处于初级阶段,白砂糖占所有产品的90% 以上。先进国家制糖业实现糖料蔗“榨干吃净”,综合利用蔗渣、滤泥和废液等废弃物生产衍生品,其产值占据30% 以上的总产值,广西与之相较,差距依然很大。如此,不仅制约了甘蔗产业发展,还对企业经济效益和农民增收产生负面影响。
2. 3 销售方面存在的问题
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当前,广西甘蔗产业仍存在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尽管目前广西采取糖蔗联动二次结算的价格机制,但是国内食糖生产不平衡,造成价格波动大[7]。制糖业的生产随着糖价进行调整,当糖价高,蔗农与制糖企业收益提高时,蔗农扩大甘蔗种植面积,增加投入,产糖量上升; 相反,则缩小面积,减少投入,产糖量降低。糖价的升高促使生产规模扩大,进而又导致糖价下跌,如此循环反复。加上政府宏观调控的不确定性,国家食糖储备机制的缺失,蔗糖生产存在潜在的市场风险。
3 加快广西甘蔗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3. 1 加大政策扶持,完善宏观调控机制
广西甘蔗产业长期以来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才得以发展,依然属于弱质产业。争取获取更多的国家政策支持,提升广西甘蔗产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宏观政策方面,包括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关税配额管理、国家食糖收储制度等产业政策; 在资金扶持方面,包括对建设甘蔗生产基地、发展循环经济以及制糖企业技术引进和创新等方面的扶持。只有依赖国家和区政府增加对甘蔗产业化扶持,才能增强广西甘蔗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使之发展壮大。
3. 2 加快蔗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机械化生产
调动国家和地方有关专项资金,如农业综合开发、糖料基地建设、节水农业等扶持资金,改善蔗区路渠、排灌设施等生产条件,重点解决水利资源合理利用及抗旱水源等关键问题。不断增加对蔗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其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甘蔗生产的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在当前的生产模式下,甘蔗生产机械化难以开展。只有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进程,鼓励种蔗专业户对蔗地承包开发,将小块田地整合成连片的种植区,发挥大中型甘蔗种植机和收割机的作用,以适应机械化作业的需要。引导甘蔗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减少劳动力需求,提高蔗农的经济收益。
3. 3 保障蔗农的利益,强化龙头企业与蔗农利益关联度
甘蔗产业依旧是弱势产业,蔗农为弱势群体,通过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关联度,处理好工农利益的分配关系,保护蔗农的切身利益,让蔗农真正享受到甘蔗产业化的成果。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经济杠杆,进一步优化糖料蔗收购价格构成,继续推行政府指导价、最低收购保护价、蔗价与糖价联动二次结算等政策,确定蔗农利益的主体地位,稳定甘蔗生产的积极性。二是完善甘蔗生产基地的建设,推行“企业 + 基地 + 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将甘蔗产业链上的各链主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协调好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以此确保甘蔗生产的顺利进行。三是发展订单农业,促使甘蔗生产契约化,龙头企业通过提供资金、技术、基础设施维护等方式为蔗农服务,利用订单将龙头企业与蔗农联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3. 4 提高制糖工业水平,延伸甘蔗产业链
其一,加快实现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的制糖企业技术装备改造,实现高效节能,改进现有制糖及副产品生产工艺,提高自动化生产和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产业效益。同时,支持企业向规模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形成以制糖业为主体,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其二,建立和发展糖业生态示范产业,支持食糖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 综合利用蔗渣、糖蜜、滤泥等制糖废弃物,推动其向其他产品转化的研发,如蔗渣提取木糖醇,糖蜜生产生物工程产品等。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延长甘蔗产业链,拓宽产业带,加快产业升级。
3. 5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6.广西八角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六
广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是我国东南丘陵的一部分, 但广西全境是个大盆地, 中间是低矮的谷地、盆地、丘陵、平原和弧形山脉, 全境夏天时间长、气温较高、降水多, 冬天时间短、天气干暖, 年日照约1 396 h, 年均降雨量在1 835 mm左右, 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为特色经济林木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2008年, 广西生产香料香精类产品15.08万t, 产值20.51亿元, 其中八角系列产品7.20万t, 产值7.32亿元, 八角产品产量和产值分别占到香料香精类产品的47.7%和3 5.7%。2 0 0 9年, 广西八角面积约占全区经济林面积的17.5%, 八角、茴香油年产值22亿元, 占全年全区生产总值 (GDP) 的0.28%, 占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的1.5%, 占全区林业总产值的2.7%。由此可见, 八角产业在广西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八角产业采收、运输和加工等作业每年为农民增收15亿元。据调查, 林区、山区农民种植八角人均收入1 000多元, 约占全区农民人年收入水平 (3 980元) 的25%, 平均每户每年收2 000~5 000元。八角产业已成为广西广大山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对广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企业产品的应用领域
目前, 八角产品已在日化、医药、食品、酒类等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应用十分广泛。
3 存在问题
3.1 科研推广和创新不足
种植八角的新技术没有得到充分的推广, 仅仅依靠农户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进行种植管理, 所以, 很多做法都不科学。八角总产量的增加也仅仅是依靠扩大种植规模和数量外延式发展, 而没有从八角单产上面下功夫, 自身发展逐渐失衡。
3.2 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由于八角林地平时管理粗放, 缺乏科学指导, 农户对八角林地的日常管理和操作显得非常随意, 当病虫害来临时, 农户便会不假思索地选用农药进行大规模的喷洒, 完全没有安全、规范、科学使用农药的知识和意识, 造成部分八角干果、八角茴油产品中的有害残留物严重超标, 达不到绿色、无公害产品的标准, 更加达不到国际出口标准。这种有害物质超标的产品不仅销售价格上不去, 销售渠道也严重受阻, 同时, 还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3.3 农户经营管理方式粗放
目前, 八角种植基地建设产业化程度低, 种子种苗产业化还未形成, 导致种植基地分散, 加大了成本投入。农户单凭经验种植, 忽视了八角丰产、规范种植技术的引进和推广, 对种植密度、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科学采摘及克服大小年等相关先进技术知之甚少, 难以提高八角的产量。
由于受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 林农对八角经济林的管理是粗放的。前几年, 由于八角干果和八角茴油的价格大幅上涨, 全区各地农户便大种特种八角, 没有预计到未来风险因素, 当市场价格回落的时候, 各种资金投入就跟不上。由于当时是各家各户分散投入种植八角, 对树苗品种的选择、施肥技术、采摘技术的关键环节缺乏系统的、科学的引导, 造成了“管理粗放——林地产量低——林地益低——更不愿意管理——林地产量更加低——林地效益更低”的恶性循环。
4 发展对策
4.1 深度加工, 加强产品研发
鼓励和支持现有八角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设备的升级、改造, 提高企业生产线加工产品的深度和精度, 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广西八角产业产品开发的主要分为2个方向:一是对八角干果、八角茴香油、八角茴香脑的产品质量进行提升, 不断提高已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是重点新研发八角茴香醛、茴香醇、茴香酸及茴香脂等产品的衍生品, 不断拓宽八角产业产品的市场销售路径, 争取在5 a内实现10个八角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销售。
4.2 完善市场, 加强商品流通
市场是推进广西八角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平台。为保障广西八角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必须完善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在八角产品的主产地和集散地, 建立起一批区域性甚至国际性的八角产品交易市场, 并大力推行电子商务和便捷物流服务, 为八角产品运输开通“绿色”通道, 争取用3 a左右, 在百色、防城港和钦州等地区建立起1~2个上规模的规范专业八角产品交易市场。
4.3 依靠群众, 完善中介组织
对现有八角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合作社) 进行重组和引导, 在改造传统农户和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鼓励农民自愿依法成立八角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鼓励农民和企业以土地、资金、技术、实物等入股, 依法兴办各类企业, 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同时, 帮助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按照法律、法规成立各种行业协会, 为成员提供生产、营销、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 发挥协调和自律作用。
5 结语
广西八角产业要通过种植和加工有效结合、产供销一条龙经营、贸工农一体化管理, 将八角产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实现特色农业的稳定、持久的规模经济。同时, 通过规模化经营, 反过来强化其区域优势和产品优势, 形成良性循环, 达到进一步提高八角产业经济效益, 对当地经济起牵引和带动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 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 地制宜地开发西部地区的特色农业资源, 建立起协调合理、富有竞争力的区域特色和优势的产业, 对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八角作为广西重要的特色经济林木和主要香料资源之一, 为广西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广西作为一个拥有八角种植悠久历史和绝对资源优势的地区, 如何更好地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商品优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由此, 就八角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进行分析。
7.广西八角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初探 篇七
(一)广西八角产业发展现状
1. 种植业规模总量增长显著,生产科技含量逐步提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八角栽培面积逐步扩大。广西实施造林绿化达标和推动林产工业建设,林业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广西八角的栽培种植,广西八角生产已形成产业基地。
广西八角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的县 (市) 有防城、苍梧、宁明、德保、那坡、藤县、百色、金秀、浦北、岑溪、容县、凌云等,有8个县区被国家授予“中国八角之乡”。在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防城、东兴、宁明、凭祥、龙州、大新、靖西、德保、那坡等县、市、区,发展香料产业正形成新的热潮。而且这些市县出产的大红八角个大质优,香味浓郁,色泽鲜艳,闻名于海内外。广西东部的苍梧、藤县、蒙山等县是广西又一个连片的八角生产基地,目前八角种植面积已增至50多万亩,正常年景产干果4950 t左右,约占广西总产量的30%,产品质量已达到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深受国内外商家的青睐。
2. 广西八角加工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产业布局趋于合理
随着八角做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八角加工业正在逐步崛起。传统的八角加工业主要以生产八角干果、茴油为主,是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之一,主要产品有茴香油、茴香脑、八角精、八角粉、八角干果等15个品种。目前,八角还被广泛用作食品、饮料、香精、医药、电镀工业等的重要原料,广西境内有广西桂林集琦香料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州鑫业有限公司、广西容县香料集团公司、广西百色龙和香料厂、广西防城区香料开发总公司、广西桂林化工厂等大型香料加工企业,此外,广西共有八个市建立有不少的中小型天然香料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了布局相对合理的八角加工业。
3. 广西八角出口贸易
目前在国际市场上,中国是唯一可以批量提供八角干果及其加工产品的国家。八角干果出口主要销往印度、缅甸、英国、美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及东南亚、西欧各国。国际市场的八角油主要来自中国广西,广西茴油产业在国际茴油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产量占全国的90%,外销量占全世界贸易量的80%。历史以来,广西茴油、茴香脑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是珍贵的名特、优商品。八角产品的出口,在众多的出口商品中占据很大的优势,“南宁八角”在世界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一个可贵的名、优、特品种,因此大力发展八角,对扩大出口,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广西八角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 思想认识的不足。
虽然各级政府都承认农副产业的基础地位,也重视八角产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但由于经济发达地区农业比例较低,农业效益不显著。一些部门领导会认为八角是可有可无的产业,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资源配置时,难免会忽视八角产业,从而限制八角产业的发展。
2. 盲目种植经营,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
由于受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林农对八角经济林的管理是粗放型的。大部分八角林是由农户自由栽种,地块零星分散,地块及树种 (品种) 选择随意性很大,加之栽植后经营管理措施不到位,大部分的八角林栽种成活后一直处于自然或半自然生长状态,树木生长参差不齐,很难实现高产、稳产。全区88.6%以上的八角种植基地为个体农户所有,极为分散的原料林基地增加了经营管理与病虫害防治的难度。
3. 八角质量安全存在较大隐患。
随着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广西无公害八角生产近些年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就种植面积看,无公害、绿色八角的比重仍然很低。由于八角栽种面积的增加,病虫害呈加重趋势,加上农区的农民普遍缺乏安全使用农药的知识和意识,有害物残留量超标的问题时有发生,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在种植中化肥的过量使用、有害农药的大量超标使用,有的在加工过程中上色,造成一些八角品质持续下降。因此,从保护国内消费者和加入WTO后继续扩大出口两方面考虑,均需重视质量安全问题,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实施GAP技术,确保八角产品质量。
4. 科研工作深入不足。
目前八角在育种、嫁苗、病虫防治、药用价值、香料价值、新产品的开发上,还满足不了八角产业发展的需要。存在的不足是:(1)专业的科研机构少,研究发体系还有待完善。(2)八角的科研立项研究项目少,在科研配套设施上投入不足,八角研究软、硬件建设环境差,难以适应八角产业发展的需要。(3)良种培育工作还需加强,长期缺乏优良新品种,更不用说良种的更新换代。(4)对部分病虫害发生规律的研究不够深入,防治方法的研究落后。(5)科技咨询点少,科技人才少,尤其是高层次的熟悉八角的科技人才缺乏。
5. 广西八角企业发展较弱,缺乏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能对分散的种植户发挥引导、组织、服务的功能,推动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向市场经济和集约方式转变,然而,由于受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广西八角产业中真正能在经营中担当“龙头”角色的企业不多,需要加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工作。广西八角企业发展较弱,主要表现在:(1)基地建设产业化程度低,种子种苗产业化还未形成,导致种植基地流动和分散,加大了产业的成本投入。(2)产业投入不足。由于广西生产八角的各县、市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困难,政府投入的扶持资金不足。(3)科研开发滞后。主要是对八角的基础研究及新产品开发等工作满足不了八角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发展广西八角产业的对策
1. 理清八角产业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
基于上述广西八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目前广西八角产业发展思路是:实施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化八角生产布局;坚持以市场竞争力为标准,市场为导向,资源为依托,种植为基础,加工为重点,销售为龙头,效益为目标,走区域化布局,实施名牌战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行业化管理,科技化发展的产业化之路。发展目标:实现八角生产标准化,努力把八角产业培育成为广西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
2. 转变政府职能部门思想观念,做好政策指导和服务工作。
各级政府要从思想上认识、重视八角产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在政策指导、扶持、管理和服务方面做好工作。虽然市场经济减少了政府部分职权, 但是从实现八角产业化这个工作目标来看, 政府管理和服务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对八角产业的起步、发展、壮大、完善、最终实现产业化并赢得市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 树立科学管理,促进先进种植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
(1)加快低产林的改造,提高八角的产量质量,应大力提倡良种良法,充分利用种源选择、林分选择、个体选择的成果,采取有性和无性繁殖相结合的方法,营建八角林和提高其林分的质量与效益。
(2)加强技术培训和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依托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 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班,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工作。
(3)加强抚育管理,注重病虫害综合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应加强抚育管理,合理施肥,增强树势,提高八角抗病虫的能力,创造有利于八角生长发育和天敌生存而不利于病虫生长的生态系统,保证八角经济林高产、稳产。
(4)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实施GAP技术,确保八角产品质量。随着我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逐步实施无公害食品将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而劣质、污染超标的食品,将会被市场淘汰。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食品质量是增强其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我国八角是传统的出口物资之一,其质量标准和管理标准必须与国际接轨,产品才能大量出口。因此, 实施八角无公害栽培、加工生产已成了必然选择。而实施八角无公害栽培、加工生产的技术路线就是以GAP的要求作为技术路线。目前我区只有广西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与防城区农业局联合在那棱镇平木村建立了首个八角GAP种植示范基地,我区八角GAP种植才刚刚起步,还有好多基础的工作要做。
(5)把科研与开发纳入八角产业链,促进八角经营产业化。科技、人才是八角产业发展的核心,要加快建立完善的科研体系、机构,积极调动社会科研机构和人才,解决八角产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难点课题,如良种培育、病虫害防治等;政府可建立八角科技研发基金和科研开发的激励机制,吸引调动社会科研机构和人才;走深加工、搞特色创新是八角产业的发展之路,加快八角基础应用研究和新产品开发进程,尽早建立健全八角提取物的工艺标准和质量标准,为八角走向国际化市场打好坚实的基础。
加快人才培养,有计划地吸引和培养一批在八角研究开发、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人才,采取开办八角特产班、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加快中初级人才培养,逐步建立起适应八角产业发展需要的科技队伍、种植能手和企业管理队伍。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起与八角产业发展需要相适应并与市场和企业紧密结合的、开放性的科技创新体系,为八角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和市场开发提供科技服务。
(6)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创八角品牌。首先要做好政府政策引导、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大对龙头企业进行政策扶持只要经济效益好,能开拓市场、带动种植户增加收入的,都应当在税收、土地征用、人才引进、信贷、外贸等方面给予鼓励和扶持,重点是高科技、外向型、综合利用资源、社会效益大,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其次是加强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加快新产品的开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创企业拳头产品。第三要多渠道招商引资,加强企业间的联系,做强做大八角产业。第四要加强八角产业园建设,特别是八角种子种苗产业化生产基地和种质资源库建设,进一步研究优质高产、多抗的新品种。
目前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难点。八角作为广西特色农产品中的质高价优品种,主要能适应市埸的需要发展八角产业,不仅能带动乡镇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而且还能带动第二、第三产业和农村城镇化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问题。因此,发展广西八角产业,促进农民收入增加,解决“三农”的核心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广西八角产业生产现状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适应广西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广西八角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措施, 为指导广西八角生产实践和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西,八角产业,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陈国臣.广西八角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林业科学, 2000.29 (4) .
[2]林涛.广西香料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广西农业科学, 2004, (04) .
[3]彭程, 胡长利.八角茴香的加工及开发利用[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 2007, (6) .
【广西产业园区的现状】推荐阅读: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11-09
广西园区管理规定08-28
园区对产业集群的提案10-07
文化产业园区创建11-04
产业园区规划方案实例07-03
广西邮政物流发展现状08-23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案例10-03
产业园区集团宣传画册10-14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何成为课题07-28
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正式开工典礼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