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论文写作指导(精选8篇)
1.史学论文写作指导 篇一
《史学论文写作》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史学论文写作
2、课程类别:必修
3、适用专业:历史学教育
4、课程地位:一般课程
5、总学时:20
6、总学分:1
7、先修课程: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通过对史学论文写作程序、写作方法的讲述,通过对范文示例的评析以及适当的写作实践,使学生逐渐了解史学论文选题的原则,掌握查阅史学信息与文献资料的方法,熟悉史学论文的基本格式和写作规范,培养对史学研究和史学论文写作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做好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写出初步的选题或开题报告,为该课程结束后进行的毕业论文写作做好准备。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 学术论文的特点与要求(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并掌握学术论文的含义和文体,学术论文的特点以及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 论文的含义及其文体
一、论文的含义
二、论文的文体
第二节 论文的特点
一、科学性
二、创造性
三、抽象性
四、理论性
五、说理性
六、专业性
七、实践性
第三节 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言人未言
二、言之有物
三、言之有序
四、言之有文
第二章 学术论文的种类、层次和价值(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学术论文常见的类型以及每种论文主要组成部分;学术论文包含的层次;学术论文价值的三种形态以及评价学术论文价值的方法。
第一节 学术论文的种类
一、科学论文
二、调研报告
三、实验报告
四、学位论文
五、教研论文
第二节 学术论文的层次
一、科学论文的层次
(一)理论层次的科学论文
(二)技术层次的科学论文
(三)应用层次的科学论文
二、调研报告的层次
(一)理论层次的调研报告
(二)实践层次的调研报告
三、实验报告的层次
(一)实践层次的实验报告
(二)理论层次的实验报告
四、学位论文的层次
(一)学士学位论文
(二)硕士学位论文
(三)博士论文层次
五、教研论文的层次
(一)教研论文的理论层次
(二)教研论文的实践层次
第三节 学术论文的价值
六、学术论文的理论价值
七、学术论文的实用价值
八、学术论文的其他价值
第四节 评价学术论文价值的方法
一、书面审阅
二、学术讨论
三、公开答辩
第三章 学术论文的选题(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旨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学术论文选题的基本原则,选题的方法,史学论文的题材和类型。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原则
一、学术创新性
二、社会现实性
三、难易可写性
四、自身兴趣性
五、写作过程中的可改性
六、不落俗套的新颖性
第二节 论文选题的途径和方法
一、选题的途径
(一)自创性选题
(二)借鉴性选题
二、选题的方法
(一)比较寻疑法
(二)回溯验证法
(三)实践应用法
第四章 学术信息的搜集(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术信息的含义,把握学术信息的意义,如何了解和总结学术信息。
第一节 何谓学术信息
一、学术信息的含义
二、举例说明
第二节 把握学术信息的意义
一、掌握学术主动权,便于选题
二、有助于遵循学术道德规范
三、便于向学术大师学习治学方法
四、有助于了解相关课题的史料来源
五、可以增强写作信心
第三节 如何了解学术信息
一、查找相关课题的论文索引和论文
二、参阅他人发表的相关论题的学术综述文章
三、参照相关论著的注释
四、查阅《中国历史学年鉴》
第四节 如何总结学术信息
一、分类归纳
二、评析成就与不足
第五节 史学刊物介绍
一、综合性刊物
二、专业性刊物
第五章 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文献资料对史学研究的重要性,历史资料的类别,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方法。
第一节 历史文献资料对于论文写作的重要性
一、离开史料便没有史学
二、史料多多益善,不足则无法深入研究
三、史学论著应该“无一字无来历”
四、史学论文写作重在驾驭史料
五、史学研究应首先进行史料汇编
第二节 历史资料的类别
一、有文字记录的史料
(一)古今学者的历史著作
(二)历史文献
(三)类书、辞书
(四)金石及其他镂文
二、口碑史料
三、各种历史遗迹和文物
四、录音、录像及网络资料
第三节 文献资料的搜集
一、查找直接论题专著
二、查找相关论题专著
三、从各种专著或论文的注释中寻找资料源
四、请教指导教师
五、自己购书
第四节 文献资料的整理
一、编目归类
二、分析内在逻辑
三、分析史料是否可靠、典型
四、史料的多元价值
五、注意史料之间的辨证关系
六、史料来源必须注明出处
第六章 选题报告与论文提纲的撰写(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选题报告的写法与主要内容,撰写论文提纲的意义以及论文提纲的写法。
第一节 选题报告的撰写
一、说明选题的学术背景和理由
二、说明试图要解决的学术问题
三、说明该选题的可行性或有利条件
四、说明该选题在研究过程中将会遇到的问题
第二节 论文提纲的撰写
一、撰写论文提纲的意义
(一)规划和构思论文的思路、结构、布局、层次
(二)确定核心论点与分论点
二、论文提纲的撰写
(一)序论:说明学术背景和写作意图,点出论题
(二)本论:围绕核心论点排列相关分论点以及对应的史实
三、结论:总括全文
第三节 论文提纲的修改
一、参照学术信息,考虑是否写出了新意
二、对比史料,观点能否成立
三、根据构思过程中的新发现进行修改
四、参照指导教师与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
第七章 史学论文的撰写(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通过介绍史学界著名学者的治学思路、研究历程和写作事迹,力图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史学研究是一项需要献身精神的事业,史学论文写作需要作者具备强烈的研究兴趣和扎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着重向学生介绍并要求掌握:史料的运用与处理方法;构思论点应当注意的几个环节;论文遣词用语的准确与规范;文章的逻辑层次;引文注述的形式与规范要求;论文修改定稿的方法与要求。
第一节 立论的“大胆”与“小心”
一、胡适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说
二、季羡林对“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解说
第二节 治学的三种境界
一、治学的三种境界
二、著名学者治学与写作境界举例
(一)季羡林治学境界
(二)罗荣渠的治学境界
(三)彭林的治学境界
第三节 史料的消化与处理
一、去伪存真
二、去粗取精
三、将史料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四、将史料转化为图表
五、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六、杜绝史料的杜撰
第四节 文章的立论
一、立论应辨证,不可绝对化
二、立论应客观求真,摈弃主观臆断
(一)避免夸大
(二)避免附会
(三)避免武断
一、用词要严谨准确
二、表述应清晰达意
三、文字应简练直观
四、行文应具有气势
五、应讲究逻辑层次
一、引文的形式
二、注述的要求
(一)加注的方法
(二)注述内容的写法
一、插图
二、表格
一、学术论文修改的内容
(一)观点的修正
(二)论据的修正
(三)结构的修正
(四)语言的锤炼
(五)注文的修正
第五节 论文的遣词用语
第六节 引文注述
第七节 图表安排
第八节 论文的修改定稿
二、学术论文修改的方法
(一)热加工法
(二)冷处理法
(三)集体会诊法
第九节 论文的答辩
一、毕业论文答辩的功能
(一)考核论文质量与评定成绩
(二)修补论文漏洞与完善论文
(三)师生互相启发与学术切磋
二、毕业论文答辩的程序和要求
(一)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及职责
(二)毕业论文答辩的程序
三、毕业论文答辩的具体要求
(一)对答辩人的具体要求
(二)对主辩人的具体要求
三、做好毕业论文答辩前的准备
(一)最后审读论文,设法修补漏洞
(二)准备答辩报告(提纲)
四、答辩前的临场发挥
(一)认真倾听,把握题旨
(二)回答简洁,条理分明
(三)坦率直言,不做强辩
(四)把握分寸,善进善退
(五)面对难题,巧于应付
五、答辩中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一)态度端正,树立自信
(二)带齐答辩用品
(三)谦虚谨慎,讲究礼貌
四、教学方法 以讲述为主,通过范文示例、写作实践、课堂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了解、积累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经验。
五、课程考核
通过布置和检查作业,进行考查。
六、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高小和主编.学术论文写作.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参考书:[1]张盛彬主编.文科论文写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七、其他
本课程尚缺乏适当的专业教材,内容与体系很不完善,需要不断补充。
2.史学论文写作指导 篇二
卡尔·达尔豪斯“德国式的哲学思辨”为我们揭开了我们习以为常的事实下的问题, 但同时也将我们引入了一种理论的泥沼。他并没有为我们准备足够的摆脱困窘的工具。如何调解艺术与历史之间的矛盾呢?怎样才能够实现音乐史写作中“即不贬低音乐作品的历史维度, 也不违背音乐作品的审美维度;即不丧失陈述的连贯性, 又不牺牲艺术的概念”这样的理想呢?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我发现了一个始终贯穿其中的幽灵——美学。事实上在本书的论述中, 艺术的审美是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而存在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理论范畴, 才会形成与音乐的历史范畴的冲突, 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范畴, 才会有了艺术和历史的联系。因为任何的美学观念、审美意识都来自两个方面因素的构成:历史的、艺术作品的。正如本文作者在其另一部著作《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序言中中提到的那样:“音乐美学并不能规定人们应该怎样思索, 而是揭示在历史的过程中思索是怎样进行的。审美判断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 但是, 了解美学立场背后的前提观念, 也许并不是多余的无用之功。” (3) 也即是说对于一种美学观念来讲, 它一方面是针对着具体的音乐作品, 针对着具体的人的感性判断, 但是另一方面, 它又一定同一定的历史背景相联系。没有任何一种音乐美学是孤立的, 超越历史的。甚至有这样的说法“所有的美学研究都是美学史的研究”。那么可不可以做这样一种认定, 任何一种艺术的美学发展历程, 都同这种艺术的历史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 艺术与历史之间最天然的切合点就应该是美学, 因为美学提供的原理既是现时的 (它一定对于当下的艺术欣赏和理解具有指导或批判性的作用) , 同时也一定是历时的 (这种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艺术结构内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 , 那么在音乐史的写作中如果能够从一个美学的视角去审视音乐历史的发展, 则似乎可以即不丧失陈述的连贯性, 又能够不牺牲艺术的概念。
在《音乐史学原理》中译本的代译后记《音乐史写作:艺术与历史的调解》中, 杨燕迪教授这样来表述卡尔·达尔豪斯关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达尔豪斯尽管没有在理论上挑明, 但在他心目中, 就“历史”与“艺术”之间的调解而言, 较有希望的努力方向其实是——结构性的音乐历史。” (4) 何谓结构性的音乐历史, 在结构性的音乐历史叙述中, 不再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叙事主题”和“叙事角度”, “时间的先后顺序和因果关系的重要性被推倒后景, 突现出来的是各种复杂的、平行的、交错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和对抗的体系与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5) 在这样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明确的感觉出来, 作为结构性的音乐历史写作, 线性的平面的叙述方式被代之以网状的、多层次性的叙述结构, 但是我们也会发现一个问题, 就是在原有的历史叙述中, 时间可以作为一个线索贯穿叙述的始终, 从而保证了叙述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那么作为一种结构性叙述, 时间因素显然已经不能够承担这样的任务。在时间过程当中纵向的、并置的、平行的叙事共同构成了一种结构性的叙事方式, 但是要保证这种叙事方式不会成为片断的、零散的、非系统的、点描式的事实堆砌, 就应该在横向的时间与纵向其他因素之间形成一个个的叙事节点, 有了这些叙事节点的存在, 才可能将纵向与横向的线索脉络编制成为网状的系统叙事结构。才可能保证历史叙事的逻辑性与整体性。因此可以有这样的结论, 在结构的音乐历史写作中, 寻找到可以连接音乐历史维度与艺术维度的结点, 是结构性的音乐历史写作是否能够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
谁可以承担起这样的功能, 成为结构性音乐历史写作中的结点。我的观点是“美学”。作为我们前面所叙述的关于美学的所具有的历时性与现时性共存的品质, 使美学观念可以成为结构性历史写作中最佳的凝和时间维度与审美维度的结点。事实上在本书中卡尔·达尔豪斯, 那一段针对1 9世纪的欧洲音乐文化的思辨性结构的分析,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知, 尽管在文章中作者并没有明确地提出关于结构性音乐历史写作的视角问题, 但是通过作者的行文我们就可以很明显的发现, 作者是在以1 9世纪主要的音乐美学的观念, 作为对1 9世纪的欧洲音乐历史观察的视角的。其中基本的概念都是美学概念。例如文中提到“比如1 9世纪的中欧音乐文化, 但不包括歌剧。我们可以随机选择出发点, 首先的原因是在该体系中, 任何具体点之间都距离不远;其次的原因在于, 对于联系和呼应的描述并不自动意味着亚因素排列的等级秩序。因此我们将审美自律论 (即艺术音乐应该以自足的权利供聆听欣赏, 而不是在一个占据支配地位的非音乐过程中服务与某种功能) 作为出发点, 这作为一个‘理念型’的前提观念不应该受到指责和批评。” (6) 尽管文中指出是在“随机”的选择出发点, 但是毋庸置疑这样的出发点的选择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因为在文中他已经指出了这种选择的理由:“首先的原因是在该体系中, 任何具体点之间都距离不远;其次的原因在于, 对于联系和呼应的描述并不自动意味着亚因素排列的等级秩序。”这正是结构性音乐史写作中能够作为结点存在的理论基础的必需的条件。对每个具体点都保持着相对平等的距离, 并且超越在每一种因素的排列秩序之外。这种绝对中立而超然的态度是作为结点的必备的特质, 那么具有这种特质的, 可以承担这样责任的前提观念, 除了一种具有哲学品格与高度的美学观念之外, 你还能够找到更适合的视角和立足点吗。正是通过这样一个美学结点, 架构起了整个1 9世纪中欧音乐文化的历史结构。围绕一种美学的立场, 或者通过一种美学的视角, 将纵向的时间因素和共时的具体的艺术因素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美学结点的存在架构起了历史与艺术整体结构, 从而调节了二者之间的矛盾。
还有一点是值得关注的, 文章认为“音乐史所要完成的最终任务 (7) 基于这种观点的提出, 也可以看出其背后的美学信条——种自律性的作品中心论的美学观点。也就是说, 卡尔·达尔豪斯在进行音乐史学原理的思考的时候, 所确立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基于一种美学理念。可以这样说, 对于艺术史的研究而言“美学”的介入是本质的, 不能够回避的问题。不可能有脱离美学视角的真正的艺术史的写作。
参考文献
[1]、《音乐史学原理》卡尔·达尔豪斯著杨燕迪译上海音乐学院当出版社
3.写作指导:叙事作文写作方法指导 篇三
1.写家里的日常生活,表现家庭生活中有意思或有意义的内容;
2.写参加家里的劳动或跟家里人学习家务;
3.写发生在家庭中的一件事,反映出家庭成员的个性素质或思想品质;
4.写我与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事情,说明自己从中受到的教育和启发;
5.写家庭中的突发事件,来抒发自己的一种情感。
二、写家里事的参考题目
1.《爸妈笑了》
2.《发生在我家的一件事》
3.《我家的双休日》
4.《我跟妈妈学家务》
5.《我有这样一个家》
6.《我家的喜事》
7.《我家的变化》
8.《在充满爱的家庭里》
9.《我家的烦恼》
10.《爸妈闹别扭时》
11.《爸妈不在家的时候》
12.《家庭给我的______》
13.《喜事临门》
14.《今天我当家》
15.《我带着分数回家》
16.《不幸发生以后》
17.《晚饭后的争论》
18.《我想对父母说》
19.《我家的“三国大战”》
20.《我的家庭》
21.《关怀》
22.《我家之最》
23.《我帮______做家务》
24.《家庭小**》
25.《我家的属相》
三、写家里事的参考开头
1.《发生在我家的一件事》的两种开头
第一种开头:这件事发生在去年的冬天,我记得那年的雪下得很大很大。
第二种开头:奶奶在去年冬天不幸去世了,这件事给我们全家都带来了无限的悲伤。
2.《我有这样一个家》的三种开头
第一种开头:我有这样一个家,一个幸福美满的家。
第二种开头:幸福美满,这是我们家的最好的概括。第三种开头:在我们家,不管你什么时候来,几乎总能听见全家人格格的笑声。
3.《家庭给我的______》的两种开头
第一种开头:在我的家里,我是妈妈的“宝贝女儿”,是爸爸的“千金小姐”,他们给了我无限的爱。
第二种开头:我有一个家,一个充满了爱的家,一个充满了阳光和雨露的家。
4.《我对父母说句话》的两种开头
第一种开头:爸妈,今天,女儿要对你们说:不要老是瞧不起你们的女儿!你们的嘲笑和讽刺已经深深地伤透了女儿的心!
4.史学论文写作指导 篇四
如何才能写好景物呢?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写景要抒发感情。
外出旅游的时候我们常会有这样的感受:观赏景物会使人有一种喜悦的心情,有的使人惊喜地发生一种赞叹声。那么怎样把这种情感流露在作文中呢?那就要把当时的感受用语言真实地表达出来。一个同学在看完笔架山的景色之后,在文章结尾处是这样写的:这神奇的笔架山,可能是玉皇大帝写完了天书之后,故意把笔放在锦州的大海里,让锦州人随时提笔疾书,把人间的民情上报到天宫;而那长长的、由小石子和细沙筑成的“天桥”,也可能是玉皇大帝为锦州人顺利地登上天宫去旅游而铺设的吧!如果真是这样,我将代表锦州的人民向天上高呼:玉皇大帝,我们感谢你!你为我们留下了这样巧夺天工的自然瑰宝,我们不会忘记你,其实,这是大自然赐给我们人类的一处绝世美景!
5.高考作文指导:时评写作指导 篇五
前两年,在国内一大都市召开的全球市长会议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市长的发言风趣、幽默,观点新颖、条理清楚,思维敏捷、表达优雅,而我们中国的市长几乎都是满口的套话、空话,显得平庸无趣,江郎才尽,大失水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包括我们干部的选拔机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市长们大概是不怎么读书的。
(析:对比中外市长“口才”一敏一拙之事实,显出时评“时”之特征,而且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指向自己写作的方向:市长读书—读书—全民读书。)
我对国人的不读书,有着切肤之感:我们很多人对书籍没有兴趣,对精神生活没有兴趣,我发现很多人离开学校以后就几乎与书籍绝缘了。当我们走进许多家庭,就不难发现,什么高档电器都有,唯独没有几本书。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图书销量却很小,而且主要是教辅读物。以色列每年人均读书是55本,俄罗斯是50本,美国是44本,我们只有4本,而且百分之九十是教参和教科书。大家不妨想一想,你一年读了几本书?
(析:市长不读书是个由头,自然要引申“国人”,也算是从点到面。作者并不是只有“市长不读书”一个材料上打转转,又加上自己的“私藏”:国人读书与别国人读书之对比,量小单一。由此推广而广之:这个问题严重了。)
中国人中有阅读的需要和兴趣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无疑是很低的。很多非常好的书发行量也只有一两千册,这固然与中国经济不发达、百分之七十多的人尚在为生计而奔波有关,但那百分之二十多的人呢?尽管他们摆脱了生存危机,他们仍旧不爱看书,这就很值得深思了。
(析:前两句似乎是在为国人不读书而开脱。这样使得文章更切实际。然后把矛头转向“有余力者”,得出结论“摆脱生存危机者,仍不爱看书。的确值得深思。这样,文章已经更有针对了。)
政府官员大多不读书,他们忙着应酬,忙着出国考察和谈项目,他们热衷于去大学或研究机关兼职,热衷于捞学位,热衷于拿项目、搞课题,可就是不读书——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读书;商人大多不读书,他们忙着公关行贿,忙着猜拳、喝酒、洗桑拿。今天的中国是“仕场经济”,而不是知识经济,读书值几个钱?他们没有心情读书。工人农民大多受教育程度偏低,收入也低,既没有钱买书,又读不进去,读书对于他们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教师读书的也不多——中小学教师工作太劳累,没有精力读书,大学教师在为课题交差而读书,确切地说,是翻书,是查书。真正的阅读,超越功利的心灵阅读,恐怕是很少很少的。
(析:议论面已经扩大了。从官到商,再到工农,再到教师。教师不读书,这就真的严重了。以上总的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可以看成是“与时相关”的现象提炼概括:由一个由头,扩大到一种现象。这都可看成是时评的`根基。没有这个根基,议论再高妙,也恐怕“论高易折”。)
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国人为什么不读书?我仔细揣摩,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国人经历了漫长的、刻骨铭心的物质贫困,今天挣钱的机会突然多了起来,于是一个物质的时代,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普遍的浮躁,人们自然难以静下心来读书。
二是长期的思想专制使得人们头脑禁锢,才情枯竭。人们既不易创作出思想深刻、文质兼美的作品,即使有很好的作品,阅读时也难以产生豁然开朗、悠然心会的美妙感觉,人们难以从阅读中感受到快乐。
三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没有成功地从小培养起人们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理智的好奇心。应试教育的泛滥使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变得十分狭小,并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功利取向。
四是中国文化是一个“皇权至上”的官本位的文化,是一个讲究伦常日用的文化,而对纯粹理性和精神超越缺乏强烈而深刻的追求。历史上频繁的改朝换代,使得中国缺乏贵族传统,从而也就缺乏一种崇高而强大的精神传统。中国传统中其实非常缺乏对于纯粹精神的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因为读书可以做官,可以成为“劳心者治人”的“人上人”,功利的取向是赤裸裸的。
(析:从现象概括到原因分析,与后面的求解之法构成本文的主体框架,虽然后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求解”显得相当乏力,本来中国人不读书就是一个知易行难的问题。在一篇文章里想求得“全解”,确非易事。四个原因,从物质贫乏到精神禁锢,再到应试教育,再到功利至上的文化。此等分析可算确论。)
没有出版自由与言论自由,阅读就难以成为大众深刻的精神需要。一个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族,一个必定有着光明前途的民族。过去我们讲:一个人的心灵,高尚的东西不去占领,低下的东西就会趁虚而入。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不会具有智慧和力量的,也不会具有崇高。以色列是全世界人均读书量最大的国家。直到今天,以色列人口也不过六百多万,而它在全世界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国家。读书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看过一幅对联:“为善最乐,读书更佳”,为善之乐在于“予”,读书之佳在于“取”。锦州铁路中学的苏凌老师说:“读书是一种可以忘乎所以悠然的自足,只要一卷在手,便可以拥有许多许多,我喜欢读书的感觉。”是的,有两种东西能让人的心灵永葆青春:真爱与好书。为了让我们的内心不再脆弱,让我们的心灵拥有力量,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多看点书,少看点电视”成为幸福人生的秘诀。更为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学校把教师的系统阅读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议程,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举措。
(析:下一段是“解决问题”之“怎么办”,那么,这里属于什么内容呢?这里应是读书之重要。如果说开篇的现状概括是分析之根基的话,那么,“读书重要”可算是全文的精神支撑。是下文“如何培养一个读书的民族”的基础。)
如何培养一个读书的民族呢?首先,作为家长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据研究发现,爱书的孩子其人格特征是温柔、善良、开朗、快乐、幽默、自信、有气质、有同情心,语汇丰富,人际关系良好,在学业上的表现也比较好。所以父母要循循善诱,引导孩子从小亲近书籍,崇尚学问,尽早养成阅读习惯。
其次,学校教育中要着力培养学生阅读的内在需要。学校要努力营造书香校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明代于谦所说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中全无一点尘。”当学生能够认识到,读书可以使精神充实,可以使人远离蒙昧和低俗,可以提升生命的质量,使人觉悟到人之为人的根本,那么他们就会终身与书籍为伴。
在学校图书馆不一定要建在固定的地方,而可以建在楼层的各个角落,学生读书不一定要到图书馆去,图书对学生来说越近,阅读便随时可以发生。为了方便学生读书,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和地点建起流动图书馆,以期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接触到更多的书。而且,学校固定图书馆和流动图书馆交替开放,而且实行超市式全天侯开放,使借书看书特别方便。
再次,要打造具有时代精神的高品质的大众读物。让读书成为每一个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学者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哲学界的周国平,文学界的余秋雨,史学界的易中天,经济学界的梁小民,伦理学界的何怀宏,他们的学术随笔都写得很好,对于唤起人们阅读的冲动和提升民众的阅读品位,功不可没。
6.史学论文写作指导 篇六
2、监管漏洞、为己牟利
3、 垄断物价,见利忘义
4、道德缺失
5、百姓生命 百姓权利
6、社会秩序 信任缺失
7、法律缺失
阅读材料,进行横向思考,发表见解。
10月13日下午5点30分,广东佛山南海黄岐的广佛五金城里,2岁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上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随后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开来的另一辆车直接从已经被碾压过的女童身上再次开了过去,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都对此冷眼漠视,只有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由此引发网友广泛热议。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0时32分离世。小悦悦事件余波未平,又一还有几天才满3岁“悦悦”在增城新塘牛仔城附近自家档口门前被车撞倒, 被压在轮下,头部变形。 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身亡。
所谓横向的思考,指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相关的事物,由一种现象联想到另一种相关的现象,这种思考方式能使人视野更为宽广,“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由此及彼,这样会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立意自然深刻。
1、南京市一名75岁的老汉 ,一头从公交车后门跌倒在地,爬不起来,跟在身后的乘客都不敢上前救他,老汉大喊:“是我自己跌的,你们不用担心。”听了这话,众乘客才上前救他。
2、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交站台等 车。人来人往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彭宇赶忙去扶她了, 另一男子 也主动过来扶 。老太不停地说谢谢,后 一起将她送到医院。”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老太及其家属一口就咬定彭宇是“肇事者”,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
3、天津市车主许云鹤因搀扶违章爬马路护栏摔倒的王老太,被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法院判赔108606元。法院的判决理由之一,是“车主许云鹤发现王老太时只有4、5米,在此短距离内作为行人的王老太突然发现车辆向其驶来,必然会发生惊慌错乱,其倒地定然会受到驶来车辆的影响。” 许云鹤搀扶老人赔偿10万成第二个彭宇。 不少网友直呼这是翻版的`“彭宇案”。
材料链接:
5、年 7月12日23时许,宁夏 连锁超市两名女员工下夜班回家,途经 裕民东街时遇两劫匪抢包。90后小伙儿李潇、纳正东刚巧路过,见状奋力追赶上抢包劫匪,两人被刺十多刀后仍坚持追赶,最终在出租车司机的协助下,警察迅速赶到将歹徒制服。二人随后被紧急送医院,目前尚在昏迷中,生命迹象暂时平稳。
4、10月24日,为了抢救两名落水的少年,长江大学十多名大学生手拉手结成人梯扑进江中营救,两名男孩获救,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
【训练题目】
用横向和纵向思考对问题进行分析:
一、一说ABC,儿子就大哭大闹。家住渝北区新南路龙湖花园的王超,最近为这事儿伤透脑筋。他不知道,是该继续逼着娃儿学英语,还是该放弃?昨日,他把5岁的儿子送到位于龙湖花园的培正逗点早教中心,希望专业人士能给一些“灵丹妙药”,让孩子开口说ABC。“英语好重要哟。”说起逼迫儿子王思洋学英语,王超显得很激动。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好,他想把儿子送出国读高中,英语就成了重要的一环。王超的好友周祥记得,从小王的妻子怀孕起,小两口就买来《疯狂英语》等各类碟子,天天放起听搞胎教。在11月9号儿子5岁生日那天,王超买来英语教材,正式开始手把手教孩子学英语。怎料,第一天学英语,儿子拿起字母表,到处乱扔,随便怎样教,就是不肯开口说。“还专门制定了计划表。”王超的妻子李程说,每天早上七点教英语字母,下午五点半,教写英语单词。可是,娃娃一点也不感冒,随便自己怎么教,孩子嘴里只嚷着要吃饭。下午写单词,娃儿只是在纸上乱涂乱画。
所谓纵向分析,是由某种现象生发开去,对现象进行深入地剖析,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挖掘出事物的本质,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1、联系社会类似的“英语热”、“钢琴班”、“奥数班”等儿童超前教育、早慧教育、特色教育的社会现象,提出评论的问题:我们的孩子该学点什么?我们的超前教育应该教些什么?
2、分析问题: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品德与学识的关系、小时的习惯养成对人生成长的影响等,要举例论证。
3、针对问题提出我们看法:成才先成人
由横向思考引出:
这种教育方法的危害( a、孩子失去了应有的欢乐童年;b、强迫会让小孩产生厌恶,久而久之,不仅仅是对英语,对学习,甚至对父母所要求做到的一切;c、强迫会让小孩产生依赖,失去自立; d、这种片面教育会影响孩子的知识结构和对世界的认知;
e、甚至会扭曲孩子的人格。)
解决问题的方法(a、教育要循序渐进、因时施教;b、儿童学习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c、要注重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兴趣;d、儿童学习要寓教于乐[游戏、故事、卡通、影视等 ;e、英语学习要结合孩子的日常生活和行为等。)
由纵向思考引出:
例:值得思考的是,大学生卖猪肉实属正当职业,何以遭致诟病。中国的孩子从小被教育“劳动最光荣”,但在实际中却被教育“劳动也有三六九等”,这不是对教育的莫大讽刺吗?更何况人的一生不会只从事一种职业,朱元璋还是出身于乞丐呢!富兰克林从12岁起 在印刷所里当学徒,从事印刷工作很长时间。也许这正是他能成为大家的基础吧。因此,大学生们,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①形象收尾(比喻、意蕴句、排比段等)。
②情感收尾(感叹句、祈使句、展望)。
二、5月7日晚上8点多,20岁的胡斌和另两人分驾三辆高级跑车,从东而西沿文二西路一路疾速行驶。车辆行至紫桂花园和德嘉公寓两个小区门之间的斑马线时,撞上正通过斑马线横穿马路的25岁浙江大学毕业生、计算机工程师谭卓。谭卓的身体被车头撞上后,先是在空中翻转,在撞到挡风玻璃后再度飞了出去。“有两层楼那么高,至少20多米远”。根据当事人胡某及相关证人陈述,案发时肇事车辆速度为70公里/小时左右。70码车速能否将人撞飞5米高20米远?“70码”随后成了最热的网络新名词。网友们还在互动百科上创造了一个新物种——“欺实马”. “70码的车速怎么能导致飞高5米飞远20米?”由于警方的调查结果与众多现场目击者的描述相差甚远,浙大学生和杭州市民立即表达了极大不满。
针对杭州警方的网络恶搞随后展开。“70码”随后成了最热的网络新名词。网友们还在互动百科上创造了一个新物种——欺实马”,以此讽喻交警在通报会上的表现。
时事材料分析:
灾难片大师罗兰•艾默里奇的最新力作,电影《 :世界末日》横空出世。 长期以来,人类掠夺性地攫取资源,导致地球内部能量平衡系统崩溃,伴随着火山爆发,将导致地震、海啸,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人类将遭遇灭顶之灾。各国政府秘密制造方舟,希望能躲过这一浩劫。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人类表现各异。勇敢者主动承担重任,自私者无所遁形。杰克逊带领自己的家人,驾驶一架临时租来的飞机,冲出被死亡阴霾瞬间笼罩的城市上空。为寻找查理所说的方舟,千千万万个生灵通过各种方法来到方舟制造基地,方舟有限的容纳数量引发前所未有的恐慌。最终,人们因互爱和对生命的尊重而得以生存。
材料链接:
思路 一: 以“责任”为话题
地球即将毁灭,地球人将遭受灭顶之灾,是谁造成这一恶果?面对灾难,人们将采取何种态度?是以拯救人类苦难为己任,还是逃之夭夭,为顾一己之私利?是君子风范,把妇女婴儿生命放在第一位,还是只图个人生存。灾难,是考验人品质的试金石,人们啊,不管什么时候,不能忘记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应尽的义务。
思路二:以“品质”为话题
灾难,激扬人性的光辉;灾难。彰显人类的风采。胸怀博大者,忧天下之所忧,急天下之所急,将拯救同胞的苦难作为责任,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卑劣低贱者,耍弄伎俩,以害人为快,残忍地置他人与死地,机关算尽太聪明,却害了卿卿性命,到头来只能把自己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冰心高杰者,面对死亡,从容镇定,蹈死而不顾,奉献无私之爱;私欲膨胀者,苦心钻营,为保一己之私利,挖空心思,不择手段,成为财富的奴隶。
思路三:以“呵护自然”为话题
地球灭亡,人类具有深重的罪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的正是人类自己,破坏性的攫取资源,肆意毁坏自然,豪无顾忌地把科学作为掠夺的手段,结果就是环境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二氧化碳增多,也因此给人类自己带来灭顶之灾。然而,现实中没有诺亚方舟,解决人类灾难的不二人选只能是人类自己,呵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命。
思路四:以“多难兴邦”为话题
世纪末日兴许只是惊世之言,然而,惊心动魄的灾难场景,直令人铭刻于心。
影片中地球人的行为印证了这一哲理:灾难面前,不能一味悲观失望,怨天尤人。而应空前团结,化悲痛为力量,坚强守望家园,用拼搏点亮生命的光辉。
事实是:苦难是孕育智慧的摇篮,可磨练人的意志,可净化人的灵魂,可更新我们生活的世界,多难,亦可振兴我们的邦国!
思路五:以“忧患”为话题
古语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现在,我们人类无法徜徉于陶潜笔下的世外桃源、梭罗心中的瓦尔登湖畔,执迷不悟,终将自食地球灾难的恶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树立忧患意识,见微知著、洞察未来,保护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地球才会生生不息,真正成为一艘“诺亚方舟”。
思路六:以“爱”为话题
爱是地球毁灭时人们的相互尊重和对生的退让,由此,我们不难想到:爱是向对方奉献;爱,可构建和谐社会;爱,是生死存亡的考验。
作为每一个普通公民,也应“从我做起。“悠悠万事,民生为大。”灾情如火,在灾情的“烤问”下,作为每一个被纳税人供养的人民公仆,应多多忧民之忧、解民之虑。
思路七:以“发展”为话题
克服顾此失彼,重视均衡发展. 地方追求GDP增长而毁林建设,种植单一经济类树 种 ,破坏了生物多样性,水土保固功能降低,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反思经济发展模式。不能再执迷于高碳经济、GDP数字,要综合考量环境承载能力,转向低碳经济模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走科学循环发展的道路。
高考作文,有其不容动摇的社会属性:无论命题怎样改变,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对社会、民生乃至青年成长的深刻关注。做了书虫,受其牵绊,作文是做不好的。考生要真正懂得,用心、用思想去面对乃至评判现时色彩斑斓、内容驳杂的生活以及生活中的人和事,最起码,要让自己具有社会的责任意识、历史的人文精神和人生的悲悯情怀,而这,有时甚至比语言本身更重要。
写作训练:
近年来,一些公民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文明行为,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关注和批评。“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排队加塞、乱刻乱画、衣冠不整”等这些随处可见的现象,被海外一些媒体归纳为中国游客的“通病”。有的境外旅行社和宾馆甚至因此拒绝接待中国旅游团队。这实在是令人难堪的现象。为此,中央文明委日前发出通知,部署在全国实施“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
这是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现代文明程度,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有效途径,也是维护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同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文明可贵,不文明可鄙”、“文明走遍天下,不文明寸步难行”的共识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逐步养成文明的习惯,形成文明的社会大环境,孕育出“文明光荣,不文明可耻”的氛围。
7.史学论文写作指导 篇七
要想写好中考作文,在我看来,无非有以下几点:
1.严谨的布局: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不过只要开了个好头,这篇作文就会很好写了。
凤头:是文章的首段,是阅卷老师首先入眼的地方,一定要做好整篇文章的中心把握,要做到下文与首段上下连贯,紧密结合,要通过开头使下文有可写之处,开头要达到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效果。例如,巧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且通过这些修辞手法,而统领全文主旨。
猪肚:在一篇上好的文章中,分段都会恰到好处,而当文章中只有一大段或两三段时,这篇文章即使文采再出众,也不会有太高的分数,因为阅卷老师在中考判卷时,每三分钟就要判出一份作文,工作量相当大,如果不善于分段,阅卷老师可能失去耐心,从而看不完,就会草草的给出分数。所以,在我看来,一篇文章至少要分6-8个段,但不是一行或几行一段,而是要看起来像豆腐块,一块块整齐的排列在一起,使文章紧中有松,松弛有度。要看上去整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而不是零散的。
豹尾:在文章的最后处,应当让主题更突出鲜明,升华主题思想,使豹尾抽起来!或让人感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或更进一步的特殊效果。在文章末尾,应当再次点题,紧扣中心思想,让贯穿始终的中心思想继续延伸,引人深思。特别是要在结尾处,与开头形成呼应,对比,递进等等,来引发阅读老师的共鸣!
2.细腻的文笔:不管是记叙,议论还是散文;不管是写人写事还是写景。都要用细腻的文笔呈现出来,使文章中点更突出,让阅卷老师在看试卷的过程中,有深思,放慢阅读速度和重复阅读的情况出现,让阅卷老师身临其境,从而使文章更具灵性。
3.贯穿始终的思想感情:在一篇布局格式上很得当,错落有致的文章上,还必须要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思想路线,这条线就像鱼的脊椎一样重要,这条线一定要清晰,明确,千万不可含混不清。
把握好这几点,一篇好的中考作文已经大致成型,不过要想在中考中脱颖而出,这仅仅是开始。
初中作文的谋篇布局
一篇初中的考场作文,大致包含几个步骤: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展现文采。其中“谋篇布局”这一步解决的就是如何安排内容和表现所选内容的问题。安排内容主要是为所选择的材料构思文章的大结构和大框架,而表现内容则主要是表现学生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及自我个性。我想,这是初中学生应首先明确的观念。
安排内容就是架设文章的大框架。就一篇考场作文而言,很悲催的,学生必须遵循所给方格一个字一个字往上写。也就是说,考场作文不允许考生真正淋漓尽致地发挥。考生的发挥必须在固定的模式之下,这些文字展现在方方正正的格子里才会显得赏心悦目。而这就需要谋篇布局的功夫。
在谋篇布局的过程中,写提纲是最重要的一步。写提纲要注意两步内容:一是确定文章主题和主要内容,二是给文章分层分段,同时确定每一段的大致内容与大概字数。这个提纲不管是真正写在纸上还是仅在心中打成腹稿,都必须保证能在提纲中有条不紊地放进想放的内容。打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必须有一个大柜子,每个柜子里有不同的小格子。将每个小格填满内容后,必须检查一遍小格,将填得太满的地方再分成新的小格,将填不满的地方(也就是对文章展现来说表现力不强的地方)大笔一挥,立马砍掉。这是安排内容需做的事。
而所谓的表现内容,说白了,就是用表现手法让安排好的东西真正成为自己的。俗话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尤其对初中学生而言,其所写的很多内容,都是大部分人经历过的生活,平平淡淡写下来,其实新鲜感并不多(尤其是阅卷老师还看过那么多篇作文)。此时,就需在如何表现内容这步花点心思。因为,一篇文章的目的(尤其当这篇文章不是科技文时)主要在于表现自己对一些一成不变的事物的独特认识。这个认识一方面由独特的人生经验得到,一方面由不同的表现手法得到。我始终认为,所谓表现手法,实际上是一种看待事物或说看待生活的方式。你是这样来看待生活的,因此,你会这么来写。因为你本身比较富于戏剧性,所以比较喜欢设置悬念,采用倒叙手法;因为你本身情感较为敏感与丰富,所以你比较喜欢描述细节;因为你本身较为成熟,看问题较为深入,所以你喜欢批判式的语句。这些都是你的个性,即使在考场上,也不应被方格子湮没。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判断有意识地训练一到两种类似的表现手法,如托物言志,设置悬念,欲扬先抑,镜头式展现等等。
用“扩句法”让作文更充实
初中学生的作文,经常面临一个问题,即不知如何将文章写得生动,充实而具体,往往通篇是大白话式的句子。这样作文一方面显得非常干瘪,另一方面字数上也不够。为解决大家的这个问题,在这里介绍一种让作文变得更加充实的方法,即“扩句法”.同学们在平时练习写作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希望大家以后写作文的时候能够将这种技巧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进行训练,这是进行文学写作训练的比较好的思维方式。即在写完一个句子的时候,可以问一问这个句子“怎么样”,比如你写了一个人,写“他很伤心”.此时就可以展开思考,他是如何伤心的,伤心到什么程度,伤心的时候做了什么……将这些东西一想,再次写出来的句子起码能够逃脱白开水式的文字,初步做到充实具体。在问过句子“怎么样”之后,可采取如下两种方式对句子进行扩充。
1.在词语前再加一个修饰词。(尤其动词及修饰词前)
在词语前(尤其是动词以及修饰词)再加上一个修饰词,句子整个会变得厚重,如果学生能够在添加修饰词的过程中注意修饰词的文采,那么整个句子就会具体而充满文采了。
比如要写一个句子“我努力学习”,很多同学会写成“我非常努力学习”.此时就可以问问这个“努力”到底是怎么努力的?“也即给努力添加一个修饰词。可从动作,心理等等方面添加,这样多想想之后,学生就可以写出诸如”我抓紧每一分每一秒时间努力学习。“”我为了能让妈妈更加开心而更加努力学习了。“之类的比较具体的句子。
2.在某个句子后添加解释语
即在一句话说完之后,想一想,对于这句话,能不能用一个具体的句子来解释一下这句话,这也是将句子写长,写生动的一个方法。
8.余映潮:中考写作指导议论文写作 篇八
为了应考,不论那种文体的写作,都要着眼于考前训练。,议论文尤须如此。
1.为了在考场上快速地高质量地写出议论文,在考前必须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就以下五个大类的写作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
①论——一般性的举例子、说道理的议论,通常表现为命题式或半命题式的立论。
②议——就事、就人、就物、就现象等等内容发出议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事一议。
③析——就事情、就现象进行分析,提出看法,在很多时候可用于“写信”、“谈心”之类的议论文。
④感——读后、观后、听后有什么直觉,有什么联想,有什么深思,一一表达出来,写成读后感之类的文章。
⑤评——对书、文、歌、剧、人、事、物、言论……的条分缕析的看法都在此列。初中生写的,常常是一些小评论。
2.还有两类的内容,可以略作复习,以防在考场上碰到这方面的难题。 ①辩——运用辩证的观点,谈论正反、是非、肯否、甘苦、荣辱等等内容,对其中的一方得出肯定的看法。
②驳——针对谬论、针对误论、针对丑恶的现象发表看法,进行反驳,进行批评,确立自己的看法。
下面重点介绍前面五类议论文的构思写作基本套路。(一)论
论,就是立论,用最为通俗的话讲,就是“观点+例子+论述”。它重在“立”,重在明确地在别人面前“树立”起一个鲜明的观点。
要写好立论性的议论文,必须把握住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1.立好论点
论点确立得是否准确鲜明,关系到“立论”文章的大局。所以论点一要正确,切忌主观片面;二要鲜明,不含糊其辞;三要有的放矢,不能笼统空泛。论点的位置,要根据论说过程的安排而确定。有时,题目本身就是中心论点;有时,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有时,在末尾归纳中心论点。中考议论文,应主要掌握在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2.用好论据
论点靠论据来证明。一个论点,只有在被充分的论据证明了的时候,才能被认为是正确的,才能有说服力,因此,人们把证明论点的材料叫做论据。论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事实,一种是道理。在选择使用论据的时候应注意:第一、论据和论点要一致;第二、论据要确凿有力;第三、论据要新鲜;第四、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要结合起来使用。
3.写好论证
用论据来证明论点,需要一定的方法,这“一定的方法”就是论证,论证就是解决“论据怎样证明论点”的问题的,它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事实论证与理论论证。论证的几种基本结构是:
①证明式。即提出论点之后,运用论据直接证明。这种论证结构,符合人们说理的习惯,是最为基础的论述结构。
②归纳式。即围绕所要论述的中心问题,在逐步论述分论点的基础上先分说,后总结,归纳出总论点。这种论证结构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概括,是符合思维活动的规律的。③排列式。即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排列出分论点,从几个方面对总论点加以阐发。这种论证结构,条分缕析,严密周详,便于把道理说清楚。④递进式。即提出中心论点之后,步步深入,逐层阐发,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把道理阐述得深刻完整。⑤对照式。即提出中心论点以后,先反后正,或先正后反,进行论述。从正反两面说理,形成强烈对比,使是非曲直对照分明。在以上内容中,作为初中生的认识水平来讲,在中考作文中要掌握运用事例进行“证明式”作文的写法。
每位同学都应掌握好如下运用事例的技巧: 1.集中用例
用三、五个例证同时证明一个观点,显现出议论的力度和气势一方面表达出论点的正确和鲜明,一方面给读者以力量的感染。如《理想的阶梯》各个并的段落都使用此法进行铺展,用例极为丰富。仅以第四自然段来讲,为了阐释“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这个观点,文中列举了富兰克林的名言,以及文艺家鲁迅先生、巴尔扎克和科学家爱迪生的生动事例,赞扬他们事业的血汗的结晶,“正是时间与生命的光辉记录”。
集中用例要注意三点。第一,例证要多种形式,多种角度;第二,叙例要简洁,要扣住论点使用例证材料;第三,举例之后还要“分析”,不能仅仅摆出几个例子就算完事。
2.并列用例
用几个不同侧面的例子,从不同的角度支撑中心论点,有时候是直接支撑,有时候是先形成分论点,然后再支撑中心论点。用此法结构文章,可以显现出思维的严谨和思路的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如《谈骨气》一文,围绕“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分别举出文天祥、黔敖、闻一多三个例证,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侧面,从所处的时代不同、身分地位不同、所作所为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我们民族自上而下、从古到今、各行各业有着无数有骨气的人,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并列用例,除了注意用例的多角度和叙述中穿插“分析”之外,还要注意例与例之间的连接或过渡,使之浑然成为一体。
3.对举用例
将正反相对、是非分明、矛盾对立、好坏有别的例证同时举出,形成对照、比较,以增加议论的深刻性、感染力。如《纪念白求恩》中先举出白求恩同志“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幸以身殉职”的事例,再指出革命队伍中“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的自私自利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要和必要。
运用“对举用例”之法,注意用例的个数不必拘泥,有时可用多个“误例”对一个“正例”以烘托“正例”的突出;有时可多个“正例”对一个“误例”,以利于引申、阐发。
以上三种用例套路,有时也与“单个用例”相配合。单个用例使用灵活,可出现在议论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但主要用法有三种。一是为了“引”,即用在文章开头,引出议论;二是为了“结”,用在文章的结尾,以便引申阐发,进行结尾;三是为了“析”,用在段中,以供展开分析和议论。下面看一看《说“勤”》是如何用例的。
说“勤” 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学习,勤思考,勤探索,勤实践,古今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司马迁著《史记》,从20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歌德花了58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演算研究,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一个女青年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勤出智慧。传说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压倒,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读50个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无书不读,成了博学之士。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聪明。唯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开拓知识领域,使自己聪明。高尔基说:“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的能力。”只要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个渴望得到真知和成功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意的。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古今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从全文来看,这篇文章运用了“并列用例”之法,全文由“勤出智慧”、“勤出成果”两个分论点支撑着中心论点;从文章的细部看,文中运用的是“集中用例”之法,在对每一个分论点的论述之中,都引用了不少的事实论据。
文章在谋篇布局上运用了“证明式”的套路,全文先直接提出论点,然后用事例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说,呈典型的总——分——总结构,文面清晰,一目了然。这样的文章,应该是中考立论性文章的最佳模式。
[练习]
就下面的文题写立论性的文章。 1.勇于和自己“过不去” 2.不做“金玉其外”的人
3.以“成熟的标志是
”为题,先完成题目,然后写一篇六七百字的议论文。
(提示:1.这个题目很明显地表现出文章所要议论的中心,我们不妨进行一下多角度的构思练习。
构思角度之一: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勇于和自己“过不去”,然后用不同的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证明“勇于和自己„过不去‟”是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精神面貌的表现,结尾照应开头。这是证明式的写法,可以使文章脉络清晰。构思角度之二: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先正后反地进行对比论述,指出勇于和自己“过不去”的好处和不严格要求自己的坏处,结尾再次点题。这是对照式的写法,可以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构思角度之三: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按照为什么要和自己“过不去”——怎样和自己“过不去”——和自己“过不去”的好处的顺序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结尾进行概括性的小结,这是递进式的写法,层层深入,令人回味。不论构思的角度如何,都可考虑引用一些格言警句,都要安排一点分析2.“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实指一个人空有外表,没有真才实学。所以,文章论述的中心应是:为了建设四化伟业,或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我们不要做“金玉其外”的人。写作本文可采用“递进式”的结构,起笔指出“金玉其外”的实际内涵,然后剖析在当前形式下和实际生活中,“金玉其外”,不学无术的表现及其危害,继而论述祖国建设事业需要真才实学的人,最后落脚到中心论点之上。在论述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摆事实,又要注意讲道理3.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把立意的自由留给作者,以使写作的内容千姿百态、富有个性。可选择诸如理智、经常思索、富于牺牲精神、智慧、时刻为他人着想、有坚定的志向、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善于规划自己前进的步骤、思考人生、善解人意,能够独立生活、知道长辈的辛劳等等内容,完成题目之后,便可按命题作文进行写作。文笔宜活泼生动,充满青春气息,也可以写成议论式散文。)
(二)议
议,在这里指的是初中生学写议论文的重点:一事一议。 所谓“一事一议”,就是对一件事、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一种表现或一个概念、观点进行议论分析。它的基本特点是结构简单、中心突出、以议为主。
一事一议的议论文的基本写法,一般是以简洁精炼的文笔,先要言不烦地介绍事件或概括事件的主要内容,然后围绕一个要点,一个中心进行议论。有很多事物、现象中,包含着不止一个方面的道理,我们也只能选取一个方面进行议论,决不可“一事二议”、“一事三议”。“一事一议”的议论文写作训练,是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基本功训练。由于表达方式和议论角度的不同,在先叙后议的基础之上,“一事一议”有如下展开议论的方式:
1.就事论事例如有《正确发展课余爱好》一文,针对中学生不珍惜课余时间的现象,提出了“要发展课余爱好”的看法,观点鲜明,议论集中。
2以小论大例如有《清官应断家务事》一文,针对一位青年妇女因生女孩而倍受虐待,求告无门的事实进行议论,指出我国有两亿多个家庭,家庭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治安团结,有关组织应保护全国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这样因小论大,有理有据。
3引申生发例如有《青春与一生》一文,先概述东方歌舞团的同志写一首诗,周总理将“誓把青春献给她”改为“誓把一生献给她”的故事。然后巧妙地抓住青春与一生之间的关系,引申生发,进行议论,十分简练而又深刻地阐明了“确立一生献给革命事业的信念”的中心论点。在这种文章中,事件讲的是一回事,而议论的对象的却与事件不同类别,所以作者是“引申生发”了的。
4类比对照例如《有感于蚂蚁与蚜虫》一文,先介绍蚂蚁常常尾随蚜虫,用自己的触角轻轻拍打蚜虫的屁股,使其快意并排泄出蚜蜜,供自己享用这一自然现象,然后展开联想,由此及彼,进行类比,指出“这不禁使人联想到这些溜须拍马者,他们的某些特征,不是与蚂蚁有些类似么!”揭示得十分深刻。
5反意为之例如有《各领风骚没几年》一文,介绍了清朝诗人赵冀写的一首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然后写反意文章,指出在知识更新周期加快的今天,不断有人才脱颖而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已成为不幸。这类文章由于主题新颖,论述深刻,往往如异军突起,十分发人深省。
以上五种“先叙后议”、“一事一议”的笔法,都是“议”的基本的模式,每种模式都有许许多多变换角度。拿“就事论事”写法来讲,其中的“议论”部分,可以是分析道理;也可是揭示本质;可以表达情感,也可以是表现感受。所以我们在练习写作中,要时时注意变换角度,使自己的笔越练越活。
还要注意的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一事一议”要有力度。 所谓“力度”,是指文章精粹有力。不少初中生的议论文,拉不开,理不清,说不深,读起来让人不知所云,这就是没有“力度”。所以我们在构思写作时,应注意如下方面的要求。
第一,口子要“小”。
这是指文章的主题要专一,要着重谈好一个问题,谈清一个观点,既不要大而化之,也不要游移不定。一事一议,一题一议,一材料一议,一件事一议,或者一说、一感,都要在“一”字上下功夫,才会给人以深厚的感觉、有力的感觉。第二,结构要“紧”。
指文章的内部紧密,浑然成为一体。每一个段落都有它的位置和作用,段与段之间又有相应的方法相勾联。结构紧扎的文章,必然给人以有力的感觉。第三,语言要“精”。
这是指用语要准确、恰当、精练,同时也要生动活泼。文中成语的使用,格言的引用,比喻句、设问句的运用等,都要恰到好处,使文章内容生动、深刻、有力。
下面请读一篇习作: 谈“忘我”
《谁是最可爱的人》中记载的“烈士”李玉安和火海救人的马玉祥,不以英雄自居,甘愿隐姓埋名几十年。他们曾对记者说:“这些功劳不属于我,而属于那些死去的战士。”从他们质朴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忘我的崇高的境界。
随着私有制的产生,“我”和“个人私利”之间似乎划上了等号。于是,多少人为了“我”,成了杨朱所说的那种“ 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之”的人。正因为如此,那些具有崇高思想境界,能为一个光辉的目标而抛开“我”,达到“忘我”的境界的人,才显得格外可贵。那么,他们为什么能做到“忘我”呢?答曰:为了信仰。火刑架下的布鲁诺,刑场上的夏明翰就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证明了这一点。再曰:为了祖国。从苏武到文天祥,从史可法到邓世昌,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中华民族的爱国史诗。三曰:为了事业。当罗马士兵的宝剑刺穿阿基米德的胸膛时,他所想到的是一条没有证完的定理,伽利略被罗马教庭判处终身监禁以后,仍然在撰写物理学名著《对话》。
为了信仰,为了祖国,为了事业,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此而忘我奋斗。英雄李玉安和马玉祥正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在他们看来,信仰、祖国和事业,要比小小的“我”重上千万倍。
从英雄的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呢?关键在于:我们应该从现在起就树立起自己的共产主义的信仰,培养自己热爱祖国、忠于事业的高尚情怀。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做到在今天能为自己的信仰、祖国和事业而忘我学习;到明天,我们将为自己的信仰、祖国和事业而忘我地工作。
这篇文章采用“以小论大”的思路,选定“忘我”作为中心论题进行议论。全文安排了递进式的结构:从材料中引出“忘我”——达到“忘我”的可贵——能够“忘我”的原因——赞两位英雄的“忘我”——向英雄学习。文章步步深入而又层次分明,达到了“口子小、结构紧、语言精”的写作要求。
[练习] 1.就班里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可用“对××事的看法”、“由××事想到的”、“小事不小”等作为题目。
2.报载:1992年在澳洲悉尼举行的“世界咒骂冠军大赛”上,一名叫卡茜·克兰玛的8岁女孩,击败其他53名参赛的成年男女,靠一张满口粗言秽语、骂人尖酸刻薄的嘴巴,夺得冠军宝座。这个“骂人小后”的骂人本领,得自父母“真传”。原来她的父母经常粗口烂舌,卡茜自小饱受“熏陶”,所以掌握大量粗话也就并非奇事。
请阅读上文,自由拟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字数600字左右。(提示:1.写作此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选取议论的事件和对象,不宜太多太繁,以切近自己学习、生活、思想实际的小事为好。
第二、写作的目的,可以对模糊认识进行分析,可以对不良现象进行批评,可以对好的事物进行褒扬,也可以从正反、优劣、得失方面辩证地看待一件事物。在选定事件之后,应确定好写作的目的,以利于展开议论。
第三、写作的思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进行。写作时,力避就事论事,要对事件进行入情入情的分析,要挖掘、引申出事件的意义,要剖析事件的含义,使读者能从个别的事件中看到普遍适用的道理2.此文题的内容适于每一位考生,具有竞争的公平性。要好此文,宜:①选好一个议论点。遵循初中生写议论文“一事一议”的原则,从文中选取一个点进行深入深刻的议论。可以议论“咒骂比赛”的荒谬,可以议论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可以议论家长不负责任的教育的危害,可以议论青少年缺乏免疫力的可悲等等。②拟好一个文题。文题宜短不宜长,宜实不宜空,角度宜小不宜大,拟定之后,应反复琢磨,拿不定把握的,再拟几个,以便选取。③安排一个好的间架。结合文题,针对议论点,或并列地安排几个段落,或正反对比地安排两个层次,或层层深入地安排几个步骤,然后结合实际展开议论。在考虑文章的间架时,应设计简短的开头、结尾,以免多占篇幅。
(三)析
在中考议论文中,有一类文章,不要求立论,不要求写感受,也不要求去评议或者去驳论,它所要求的,就是谈一谈看法,或做一点思想工作,就事情、就现象进行分析,提出意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析”。这类文章重在讲道理,在很多时候可用于“写信”、“谈心”之类。
由于在一般的作文指导中不谈及“析”的写作,所以这里专门提出来说一下。
就事物、就现象、就思想进行分析,有如下的角度:
1.就事论理这是一种此而及彼的分析方式。普遍适用于材料作文、看图作文。其写法是复述材料,评析材料,或深入挖掘,或引申生发。对材料的分评论可以是针对内容的,也可以是针对作法的,还可以是阐述材料内容给人的启迪和警戒等。如通过对居里夫人不要房间里有多余的椅子这个小故事的评析,可以进行如下角度的议论分析:①大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格外珍惜时间;②唯有事业是高尚的;③为了事业和时间,有时应该“不近人情”;④追求事业的成功,必须付出牺牲,等等。
2.表里分析
议论的过程需要举出事例,但有时候举例是为了“证”,有时候举例是为了“析”。“析”例的过程是,先摆出事例,然后由表及里深入分析,达到议论的目的。所以这种对事例进行分析的方法也叫做“由表及里式”。表里分析的思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剥笋式”思路。如《反对自由主义》,先列举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然后谈危害、挖根源、析思想方法、揭性质,从这几个方面逐层剖析,使其本质暴露无遗,让人们认识到反对自由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种是“归纳式”思路,如《数字的启迪》,在罗列一组关于作家创作作品所花的时间之后,再进行归纳,指出其实质是:任何一项科研成果,都不是举手之劳的结晶,而是艰辛劳动的成果,从而完成由表像到实质的分析。
3.因果分析是从事物的原因和结果两方面分析问题,或由原 因推断结果,或由结果分析原因。它说理精密,可以让读者了解事物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内部联系,弄清其原委,明了其解决的方法。如《小议“生日热”》,在摆出中小学生讲
究过生日的排场、互相攀比这个“果”之后,接着分析其原因:第一,学生本身的原因;第二,家长的原因;第三,社会风气的原因,然后提出解决的方法。用“因果分析”法进行议论,需要在“观察与思考”上多下功夫,议论要有一定深度。
4.对照分析对照比较是增强议论说理深度的一种好方法,它把两件事情、两种态度、两种方法、两种观点等等对照阐析,加以比较,以此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这种方法议论,比较的范围很广泛,既可纵向比,也可横向比,事物的特点在对比中得到鲜明的显现,便于读者进行鉴别,决定取舍。如《个人与集体》在论述“共产党员是不能有任何的自满和骄傲的”这一分论点时,先将某些人所取得的成绩与整个共产主义事业相比较,再将这些同志取得的一点成绩与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相比较,最后又将共产党员的个人地位与共产主义事业家相比较,从而生动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5.辩证分析
就是用思辩的观点议论事物,既议论正面的,也议论反面的;既谈优点,也谈缺点;既谈优势,也谈劣势,不把话说绝,不犯简单化、片面化、只议一点不及其余的毛病。它可以克服论证的简单、片面,开掘认识和议论的深度。如《太阳的光辉》一文,以太阳发出灿烂的光辉,人们歌颂太阳伟大喻共产党伟大、有成绩,人民歌颂党。
又以太阳有黑点,发的光热过分来比喻党的工作也有缺点,指出“当我们意识到我们所从事的事业的伟大性,以及工作中所取得的胜利和成绩的巨大性以后,我们更应该虚怀若谷地倾听大家议论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这将会帮助我们大踏步地前进”。
写分析类文章,其结构方式最好是运用“总—分—总”模式,着重把“分说”的部分写好。
或者是“分点”说,或者是“分层次”说,或者是“分正反”说等等。
下面的例文,就是一篇分析性的文章。
有志者事不一定能成
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意思是说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这类例证举不胜举。但是,并非所有的有志者都能成就事业。一个人能否实现自己的志向,受着诸多因素和条件的制约。不分析主客观条件的“立志”,往往伴随着失败。
从主观方面的条件来讲吧。一方面,一个人如果只立志,而不去为之奋斗,为之付出努力,那么这样的“志”只能是纸上谈兵,永无胜利的现实。第二方面,既已立志,又迈开了行动的步伐,但采取的却是见异思迁的作法,今天想干这个,明天又想干那个,挖的坑不少,井却总是打不出,最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第三方面,既有坚定的志向,又有扎实的行动,然而自身素质又不够。一个想当英语翻译而发音差、听力差的人,也许要付出比别人多十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和精力还实现不了理想,既不能当上一个翻译官,又失去了进修其它学问的机会。所以说,由于主观原因的限制,有志者不一定能成事。
再说客观方面的原因。成就一番事业是决不能忽视客观条件的。首先是物质条件。可以设想,深山老林、穷山僻壤不可能为研究天文望远镜提供优厚的资金和丰富的设备,研制天文望远镜的大志便不可能在此实现。其次是手段和方法。试图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而不拥有丰富的资料和大型电子计算机,仅用手抄笔录的古老方式去进行计算,一个人即使算上两百年也恐怕无济于事。再就是机遇,有了一定的志向,也有了一定的造诣,但没有继续实践或继续深化的机遇,甚至于反过来受到压抑或阻碍,其事业也就可能半途而废或中途夭折。所以说,由于客观原因的诸多限制,有志者不一定能成事。
我们说有志者不一定能成事,不是故意唱反调,去劝说人们不要立志,不要奋斗,不要追求。而是说,一个人要成就事业,不仅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条件立下明确的志向,并迅速迈开奔向理想的步伐,而且要在奋斗的过程中注意改造、改变主客观环境,尽量减少失误,减少波折,以期顺利地达到目标。个人的事业是这样,单位、地区、国家的大事也是这样,既要有奋斗的目标,又要注意符合国情,这样才能确保“有志者事竟成”。
这篇文章中的事物现象就是“并非所有的有志者都能成就事业”,作者从“因果分析”的角度,采用总分结构,运用“分点”讲析,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原因,提出了“要在奋斗的过程中注意改造、改变主客观环境,尽量减少失误,减少波折”的看法,文章的分析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练习]
1.青年报刊登了王岚同学的一封信,信中问:“管这件闲事对不对?”请你就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下面是这封信的摘录:
一次,我在路上看见几个男孩用毛毛虫去吓唬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我上前去用身子护住小姑娘。他们见我是女孩好欺负,就说:“多管闲事!”当我正要去夺男孩手中的毛毛虫时,不料另一个男孩扔起一块小石头,把我的前额打得鲜血直流。从此我的前额留下了一块伤痕。有的人责怪我自讨苦吃,不该去管那闲事。我想问,这件事我做得对不对?
2.有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学习成绩差,老师和同学也不相信你,生活中做什么事都感到不自在,连一件新衣服都不敢穿到学校里,怕别人说闲话:“学习成绩这么差,还穿这么漂亮,有本事,比比学习。”
请针对这位同学的苦恼,写一封信劝慰她、鼓励她。
3.下面是两个同学的对话。
甲:小学和初中上课时,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我们没有想好就急忙举手,结果被老师点到,却站在那里答不出来。
乙:是啊,现在上了高中就不想举手发言了,有时知道答案也不举手。
甲:小时候太浅薄了。
乙:不,那不是浅薄,而是幼稚。
你听了这段对话有何感想,请从下面两道题目中选择一道作文。
①幼稚与浅薄
②从举手发言谈起
(提示:1.写作这篇文章,可按“叙——析——联”的思路进行。叙,就是引叙材料的主要内容,为展开议论、提出观点作好准备。析,就是分析材料内的事件,明确这是不是闲事,该不该管,为什么要管等问题。鲜明地回答王岚的“这件事我作得对不对”的疑问。联,就是继续深化议论,把问题由个别引向一般,联系社会上一些“爱管闲事”的人受不到保护的现实,呼吁人们见义勇为,以正压邪,使议论的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普遍性2.当一位差生正需要老师的关怀和同学的帮助时,当一位差生很自卑、很伤心时,同学们应该给她友情,老师应该给她爱心。读了上述材料,可以知道那位差生同学的心理状态主要是自卑,给她写信是应抓住这个中心。这封信有两种主要的写作角度。一是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讲述道理。先用名言、警句、思想火花、动人事例,帮助这位同学开阔眼界,建立信心。信中的语言要生动丰富,具有激励的力量。一是联系自身生活的实际讲述道理。运用自己在生活中思想变化、心情变化、行动变化的实例,以交心谈心的方式,帮助这位同学去掉自卑感,建立信心。信中的语言要关切、友爱3.这是一材多题的选题作文。两个文题一窄一宽。第一个题目是个窄题,它限定谈“幼稚与浅薄”,即使要进行引申也必须在限定的论题之内。
第二个题目是个宽题,它取舍的题材、论题、内容比较宽泛,因此这个题目只是一个类似于副标题的题目,在它的前面,可用一个“谈起”的具体内容进行限定。所以,从写作的灵活性方面看,宜选取第二道题目作文,可以像这样拟题:“幼稚不是浅薄——从举手发言谈起”、“重要的是参与——从举手发言谈起”、“何必让包袱压抑自己——从举手发言谈起”“让青春充满活力——从举手发言谈起”破折号前面的内容,便是所要分析的中心,可择其一,然后或者就事析理,或者进行表理分析,或者进行对照分析。)
(四)感
读后感是一种材料作文,是一种引申性作文。
读后感出现在中考作文中,有它的写作的特殊性。第一,要短,六七百字便要完篇;第二,要全,引、述、议、联、结几步,步步都要走;第三,要快,这是限时的作文,读材、析材、确立感点、构思表达都要抓紧时间进行;第四,要准,观点要准确,表达也要准确。
1.要写好考场“读后感”,要把握如下几条原则
(1)一个感点一篇读后感只集中地谈一个方面的感想,力争议论严密,周全,不要东扯西拉,横生枝节。
(2)两个方面抓感点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抓住最能够使自己联系实际、进行阐发的感受,一是抓住能够使自己从道理上获得真正认识的感受。抓住了此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能做到有感而发。
(3)三步程序第一步,读材料确立感点;第二步,列出详细写作提纲;第三步,修正提纲并抄写作文。
(4)四层结构即起、承、转、合,说详细一点就是:“起”要引,“承”要议,“转”要联,“合”要结。此结构是基本结构,使文章表现出一种严密顺畅的格局,在写作中,可以对其适当加以变化,组合。
(5)五种类型①通过“感”,陈说一种认识;②通过“感”,证明一个观点;③通过“感”,发表一种评议;④通过“感”,表达一种情感;⑤通过“感”,批驳一类现象。一位考生了解了这五种类型,就可以具备考场作文的应变能力;众多考生了解了这五种类型,就可以使考场作文百花齐放。
要写好中考“读后感”,重要的是写好读后感的最关键处——“联”这一部分,即写好联系引申、展开议论的这一部分。
2.在考场上,可选用这样一些“联”的角度
(1)直联即联系材料的本义,就材料的主题谈主题,如《珍惜今天》读后感,《明日歌》读后感,《可爱的中国》读后感等等。此类作文的材料含义直露,写作时要把力量放在准确的阐述和表达之上。
(2)扩联即从材料的“微言”引申出“大义”,从材料的“片语’铺展出“章节”。如有一位同学写《读〈少年中国说〉有感》,拟了一个副标题为《说少年中国》,从前人盼望的“少年中国”引发出对今日伟大的祖国的热情赞颂。
(3)曲联此类联系在于挖掘材料的比喻义、象征义、隐含义,然后进行联想,将思维跳跃到论题上。如读《东施效颦》,联系到“一味模仿学外国”;读《滥竽充数》联系到要有真才实学等。
(4)反联从相反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展开自己的论述。在考场上,要慎用这种联系角度。
另外值得说一句的是,读后感的语言比一般的议论文要生动活泼一些,写作时不要忘记突出这一特点。
下面请读例文。
想一想试一试
——读《小马过河》
有一则童话故事,它的内容梗概是: 小马要过河,先后问了牛大伯、松鼠和自己的妈妈。牛大伯说水很浅,能趟过去。松鼠说水很深,不能过,前天还淹死了它的一个同伴。小马妈妈告诉小马,自己多想想,试一试。小马照妈妈的话想了,试了,结果过去了,水不深也不浅,刚好过膝盖。还是当妈妈的聪明,叫小马再想一想,不妨亲自试一试。“想一想”,“想”的什么?当然是要区别河水对牛大伯和松鼠的不同关系。牛大伯之所以说水很浅,是因为它身材高大,且会凫水,深水再深,也对它构不成威胁;松鼠个儿矮小,且有同伴淹死过,当然会把清浅的河水当作滔滔的大江的。马妈妈叫小马试一试,就是叫小马不要偏听偏信,要亲自去了解河水的深浅。小马终于过了河,这是“想一想”的胜利,更是“试一试”的胜利。如果不“想”也不“试”,可怜的小马,就只能呆在岸边望河兴叹了。
不是说“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吗?马妈妈要告诫小马的就是这个道理。葬身河底的那只小松鼠,就是因为不懂得这一生活的辩证法而酿成悲剧。不过,话说回来,小松鼠的悲剧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吃一堑,长一智”,没有失败的教训,哪来成功的希望,譬如我国的社会主义的改革,已取得可喜的成就,要不是有1958年“大跃进”和“文革十年”的重大失误,提醒我们在新的渡口多“想一想”、多“试一试”,“过河松鼠”的悲剧不是也有可能重演么?
人类是靠“想”和“试”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是靠大脑和双手建设生活的美好殿堂。马妈妈的话虽是童话作者的创作,并非实有其事,但它的寓意值得我们深思。
这篇文章采用了读后感常见的写法:概介材料,选点议论,引申生发,有力收束,“引”、“议”、“联”、“结”四步,步步到堂,全文结构清晰,布局合理,文字很美,文面也很美。[练习]
就下面文题写读后感。
1.报载北京东城区在学生中推广礼仪教育。北京75中学校市生普遍坐姿端正,站立挺拔,行走稳健,气质高雅,待人接物不卑不傲,落落大方,举手投足,中规中举,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
请阅读上述材料,字拟问题,写一篇随感。
2.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读后感。 不久前,德黑兰举行国际摔跤邀清赛,伊朗运动员获胜,狂热的观众把白花花的硬币朝运动员扔去,下起一了一阵罕见的“钱”雨。不少外国运动员连忙弯腰拾钱,有的干脆脱下球衣装钱。在场的中国运动员却端坐不动,没有人去拾一枚硬币。几个外国人爬到他们的脚下,一面拾钱,一面抬起头来,用困惑不解的目光看着这些见钱眼不红的人。伊朗电视台记者立即把镜头对准这一场景,全伊朗的电视观众都看到了这感人肺腑的一幕。
(提示:1.题目中要求写“随感”,也就是要求谈自己的一点感想,感想的角度不拘。可以写“礼仪”教育好,这项教育活动的开展,将有助于跨世纪一代的青少年思想风貌、精神面貌的健康成长。可以写‘礼仪教育“的做法新颖、独到,与时代的步伐合拍,把青少年思想、行为的教育落到实处,具有美感,希望这样的教育活动在更大范围内展开。
还可以写青少年精神面貌的改变与精神文明建设、青少年的自我修养与自尊自爱品质的培养、青少年修养与德育教育等等。不论从哪个地方交代切入,都要紧扣感点,不枝不蔓地深入议论2.用此题,可写成“通过‘感’发表一种评议”式的文章。第一部分引材料,第二部分议从此事所看到的人格,第三部分联系实际指出这是爱国主义的表现,是珍惜国家荣誉的表现,第四部分结语,赞美中国运动员的骨气。)(五)评
每年中考作文题中,都有考查“评论”的内容。
1.短评是一种短小的评论,主要有如下特点
(1)针对性强
无论哪种短评,都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具体对象而发的,或一件事、一个人,或一种现象、一种行为,作者的见解总以评论的对象为凭借。
(2)观点鲜明无论哪种短评,无论评论哪一问题,都要求有明确的态度,是赞扬,还是反对,赞扬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旗帜鲜明。
(3)有论证性对所提出的观点,要做必要的论证,使自己的观点为读者信服和接受,这是短评与读后感的主要区别之一。
(4)情理兼备短评既要求说理透辟,令人信服,也要求情辞恳切,给人以认同感。
由于竞争的公平性,考查评论时不可能出现影评,加上初中毕业生表达水平的限制,也极少出现文评。最普遍的情况是材料短评(包括新闻短评),即通过材料来评事、说理。
2.进行考场评论的写作,要注意如下三点
(1)准确掌握题型
从作文的要求看,评论的题目分成两类。
①大作文。其字数在五六百字左右,要求是写“一篇”。
②小作文,一般要求是“写一段××字左右的议论性文字”。 从题目的表述看,评论的写作可分为两类。
①显形评论。即文题明确要求写成一篇评论。
②隐形评论。即可以写成评论,也可不写成评论。如对新闻、对具有社会意义、教育意义的材料,文题要求“有针对性地发表一点看法”,那就既可以“感”,也可以“评”。
从拟题的角度看,也有两种类型。
①要求自己拟题。绝大多数考场评论都要求自拟文题。
②材料后已经给了题目,按题目写作即可。
(2)确定评论方向
第一步是研读材料,体会含义,确立评“点”,拟定文题,然后定下评论的方向——评论内容的大致走向。
这种方向主要有两个。
①以事明理。由表及里,借助事情、事件本身引出固有的道理,并讲明这种道理。
②因事导理。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由事件、事情、事物引申出的一定的道理,发出中肯的议论。
一般的评论写作主要取第一方向,有时也将第二方向揉进去。
(3)掌握写作技法
①要突出评论中心。一定要做到一“点”一评,针对材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发表看法,好在哪里,误在哪里,启迪性在哪里,教育性在哪里,观点要鲜明、稳定。
②要安排好评论的结构。评论的总体结构也是三段式,即“总——分——总”、“引论——本论——结论”,写作成功的关键仍在于“分论”。分论的结构形式可采用:
第一,分点式。如评析一件事的危害性,可用“第一”、“第二”、“第三”依次罗列。
第二,层递式。如评析一件事的积极性,可用“对一人——对集体——对社会’的模式。
第三,纵深式。如为某种现象叫好,就要写明:好——好在哪里——好的原因——如何更好。
第四,正反式。如评析一种做法值得提倡,可运用这样的思路:提倡的好处在哪里——不提倡的弊端有哪些。
不管运用哪种模式,考场评论都要重在评,重在讲道理。它与读后感有区别,如果说:感”像“第一人称”的话,评则像“第三人称”;它与一般的立论有区别,如果说“立”需要更多的举例来证明观点的话,“评”则只需从本身的例子去讲述道理。
(4)把握感情色彩短评既要能说服人,又要能感动人,因此短评应讲究语言技巧,在准确、简洁的同时,还应当尽量做到生动而饶有情味,或借助形象,或寓情于理,或寓庄于谐,或运用设问、反诘、反语、排比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写短评,还要注意
(1)短评贵“短”
所以评议的问题不能太大,太多,太抽象。如果评议角度、内容杂乱,那么就不可能在短小的篇幅内把道理说清楚。
(2)短评重“评” 如果叙述材料的文字过多,势必影响评论说理的深度和力度,造成主次颠倒,中心不明。
(3)短评贵“深”如果不抓住评论材料的实质,泛泛而谈,或者脱离材料,架空分析,那么短评就很难评到点子上,就无从使读者得到明确、深刻的认识。
下面请读两篇短评。
“民情”可贵
湖南省祁东县委书记张自银,积累了40多本“民情日记”,上面记载着1000多件群众所关心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这些问题,很多已得到解决。
“民情日记”,记的是民事,关心的是民情,化解的是一个个可能激化的矛盾。解决三分之一就是300多件,解决一半就是500多件。300件也好,500件也好,做一件就做到了百姓的心坎上,架起了领导联系群众的一座桥梁,自然受到群众的欢迎。 关心民情,是领导走群众路线的一种好方法。山东省济宁市市长韩寓群,每次下乡,带着“民情联络图”走访群众,听群众意见和建议,一件件记在联络图上,督促查办,工作抓到点子上。
民情日记也好,民情联络图也好,提供的情况有理有据,反映的问题实实在在,融入干部对百姓的情与爱。
总统的母亲如是说
当年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人向他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是的”,杜鲁门的母亲答道:“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
想不到杜鲁门的母亲认为当总统和挖土豆同样令人骄傲,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见解。其实,认为当总统就有了出息,挖土豆就没有出息,这种认识是源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到资本主义社会,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已被破除。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比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更进步。可惜我们有不少人的思想认识竟不如杜鲁门的母亲,这倒是令人遗憾的。
中国的家长应当从杜鲁门母亲的话中得到启发,“望子成龙”并不错,什么叫“龙”却应当正确认识,不等于做了大官,发了大财就是成“龙”,认认真真工作,堂堂正正做人,正是龙的传人的本色。在高考已过,大学招生在即的时候,愿以此文与家长们共勉。 第一篇文章是“以事明理”,第二篇文章是“因事导理”。第一篇文章的结构是引、议、联、结,第二篇文章是首段引,二段将“议”与“联”放在一起写。两篇文章都是结构清晰,语言通俗,说理深刻。
[练习]
1..我国学龄儿童中,仍然有3000多万人滞足校门之外,每年有100万儿童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为帮助失学的儿童少年摆脱愚昧和无知,社会各界为这些孩子们无私地奉献爱心,发起、组织了“希望工程”。成千上万的人为孩子们捐献钱物,许许多多的少年儿童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
请根据此材料内容,以“美好的希望——赞„希望工程‟”为题,写一篇评论文。
2.有一幅这样的漫画:一只母鸡恶狠狠地对另外一只母鸡说:“就你逞能,人家都是隔天生蛋,你为什么天天生蛋?”请就此漫画,联系实际,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思想评论。
【史学论文写作指导】推荐阅读:
史学理论08-17
中国史学史教案07-11
史学史名词解释09-04
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07-11
历史学考研复习重点07-23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精09-19
八年级上册生物历史学09-30
考研历史学考研的经验10-25
2023年历史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09-28
历史学科德育工作总结孙晓静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