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模式与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16篇)
1.启发式教学模式与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一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能力,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把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得出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应用从一般到特殊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应用有关化学原理来判断、推理得出物质具有何种特征,发生何种变化。
思维能力中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而思考过程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可提出:酸能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但是为什么在制备氢气和硫化氢时,却要用盐酸或稀硫酸,而不能应用稀硝酸?在讲述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时,可利用其性质的对比和分析,从而提出 除去杂质二氧化氮的方法。在进行硫化氢还原性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1、硫化氢是酸性物质,为什么不用浓硫酸干燥?2、硫化氢和浓硫酸会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3、硫化氢在反应中作氧化剂还是还原剂?通过设置总是情境,把学生探索的热情激发出来。
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二、采用多种形式训练思维能力
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手段,是使思维运动通向客观真理的途径和桥梁。科学史上大量的事实证明,没有正确的思维往往就没有科学上的新发现。没有分类法和归纳法,就没有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没有理想实验方法和演绎法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模型方法就没有原子世界微观结构的发现,没有类比和模拟法,就没有维纳的控制论。
掌握了辩证的思维方法,并实际运用于认识和实践,就能使我们的主体思维能力发生层次的飞跃。
1、基本思维方法的训练
1)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新知识不断地涌现,新概念不断的引入,这些知识和要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比如:量筒、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都是容量仪器,都能量出一定体积的液体,所以学生使用时容易混淆。只有引导他们从容量范围,刻度规格以用形状对精确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每一种仪器的用途,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哪一种仪器。
教师应经常将易混淆的概念有意识地提出来让学生展开思索,进行比较,注意抓住某些模糊或有错误的认识,将原因加以分析,使学生掌握概念的精髓,将错误扼杀在萌芽之始,这样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正确可靠,而且思路正确,并提高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
2)抽象、概括思维的训练
信息的输入诱发了思维,引起了质疑,从而产生了问题,提出问题总是希望解决问题,实际上是寻找解决所需要的信息。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有时需要几分钟或稍长时间,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学生的认识过程大部分属于前者,课堂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更是如此。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对若干对象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认真探讨点拨的最佳时机,选择最优的知识媒体。例如在讨论胶体的稳定性时教师提出为什么制得的胶体没有沉淀呢?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播放Fe(OH)3胶体的电教录像,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红色的胶团在阴极附近上下浮动的情境,仅用五分钟就看到了Fe(OH)3的制备、净化和电泳的全过程,使学生很快得出胶体之所以稳定,一是带电胶粒的相互排
[1][2][3]
2.启发式教学模式与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二
一、导入要奇——兴趣性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 揭示该课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 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 也可以设计在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 但它决不等同于导入过程, 而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 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如果教师通过导课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 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 在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 可以设计几个非常有趣的实验: (1) 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热水中, 水会沸腾起来, 为什么? (2) 向盛氢氧化钠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 观察显示的颜色.让学生带着一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 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这一阶段, 从教育教学目标上, 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 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 把教学的基点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从教学内容上讲, 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显现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 但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 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 留有余地, 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二、精讲点拨——科学性
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 学生基本上都能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 但千万不要认为直接讲授知识的时机已经成熟, 否则, 将截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过程.教师应当承接第一阶段给学生呈现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容, 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对于知识的讲授, 无须讲求立论、讲解、分析、小结的完美程序.要知道这种完美的程序, 只对教师“完成任务”的自我感觉有用, 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师若要成为“主导”, 重点应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上.那么, 教师必须转变备课只熟悉教参和教材, 上课“照本宣科”的轻备课、重授课的教学思路, 确立重备课、活课堂的教学思路.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仅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线索,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 而且要着重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 广泛搜集现实的材料, 设定使用的媒体和教学方法, 并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扎实、科学、全面的备课, 将会使课堂教学厚积薄发, 游刃有余.从这个意义上看, 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要远远超过上课的工作量.
三、巧设疑问——思维性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徒劳的提问”;另一类是“重要的提问”.而区别两者的重要标志, 就是看提问是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疑应由浅入深, 由具体到抽象, 先感知后概括, 亦即从实验事实入手, 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 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 在教学结构上,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这一过程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灵魂, 教师要尽可能地有意制造认知过程中的障碍, 如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立论, 故意误导等, 从而使学生在迂回曲折、历经坎坷的多向思维之后, 获取知识.在教学技巧上, 教师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者是错误观点的学生, 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四、小结精简——逻辑性
在经过前三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之后, 教师要抓住学生急于鉴别自己的探索结果的心理特点, 抓好小结环节.这一过程带有总结的性质, 与传统教学总结不同的是, 教师不是对自己的分段讲述进行自我总结, 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 通过疏理使学生认识结果, 推导出结论, 是学生由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迈进.由于学生思维主动性的贯穿和渗透, 其教学结构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的有机统一.
3.启发式教学模式与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法 培养 学生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10-01
启发式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指的是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基础知识教会给学生,而是逐渐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思考问题以及发现相关法则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教育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克服注入式情况,启发式教育教学方法在我国各大高校中已经被广泛重视。根据相关资料研究结果显示,启发式教育教学方法可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来说有着积极的作用[1]。
1.运用启发式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相关需求来运用教学设备使得学生直观感受到感性材料,充分理解各个科目的知识。运用直观教育教学方法可以为理性认识提供更为直接的感知,从而帮助 学生培养其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继而生化学生对于各个科目基础知识的理解。举例来说,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最为常用的直接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1)板书启发;(2)语言启发;(3)演示启发[2]。从板书启发角度来看, 板书是课堂教育教学中最为直观的手段之一,是教师口头语言的有效补充。醒目而又工整的板书以及配合形象直观的语言能够启发学生的创造力思维,继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的记忆。板书需要具有示范性和系统性,板书的速度应该与教师的口头讲述速度保持高度一致。从语言启发角度来看,课堂教授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生动有趣的语言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基于此,教师的语言应该更为简练和正确,深刻且含蓄的语言具有启发性;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利用夸张和幽默的语言技巧等把握好说话的技巧,与学生的思维能力交相呼应。从演示启发的角度来看,通过特别制定的教学用具让学生也参与进相关活动中,教师带动学生动手做好相关实验,此举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 数学问题中发生和发展过程,使得数学知识能够更为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2.启发式教育教学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2.1信息反馈
启发式教育教学方法的开展需要充分注意到信息反馈,继而及时地调整好教育教学方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作用往往是相互的,教师应该要及时抓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利用好反馈信息,从而调整好教育教学方案。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眼睛会注视学生的每一个动作,如果90%以上学生的面部表情呈现呆滞状态说明学生没有听懂教师之前所讲,如果只是一两个学生呈现呆滞状态,说明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根本没有听到教师的讲课内容。此时,教师需要对学生启发诱导,举例来说,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课堂上不允许使用批判性的语言,也不能够强迫学生接收相关信息。总而言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注意调整讲课的方法和讲课的速度。基于此,获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2.2注意设问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注意设问方式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能够有利于各种各种教学信息的传输和反馈。最为常见的设问方式有以下几种:(1)渐退式提问方式;(2)遞进式提问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主动对学生进行提问,还要善于向学生提问。但是,提问过程中不应该随心所欲的提问,充分注意提问的功效。基于此,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深刻体会到学科知识环节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已会的基础知识来看,精心设计相关问题且通过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能够让学生获得更为新鲜的知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运用适合的教育教学方法来向学生渗透常用方法,如类比法和归纳法等,从而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养成的思维习惯不应该是孤立的,而且应该是联合的。
参考文献:
[1]杨宪立,赵喜来.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教育与职业,2008,15(26):110-111.
[2]顾金妹.在化学复习课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3,12(15):131-132.
作者简介:
4.启发式教学模式与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四
多解指一题多解,包括一个问题有多种可能的正确答案以及一个问题有多种正确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两种情况。在解题指导中,选择多解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找多种解题途径,寻找多种可能的答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生自觉地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特别是一些有别于常规解法的新思路、新方法,又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学生对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佳方法,将其中的规律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并迁移到新问题的`解决中,又是思维批判性的表现。可见,一题多解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极高的价值应予以充分重视和运用。
オザ啾洌指一题多变,即将一个问题进行变化和改造,深入挖掘这个问题的内涵和价值,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深入地思考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及敏捷性。一题多变的形式有:
オパ由煊胪卣埂<次绕原问题中的知识点在深度上进行延伸与拓展,要求学生全面深入思考,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オニ诚虮淠嫦颉=原问题再从逆向命题,逆向发问,训练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逆向思维的实质是克服思维定势,变换思维角度和方向,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的较好方式。在原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提炼,将其加工改造成一个抽象问题,训练学生敏锐地抓住问题实质,发现其中规律性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
5.启发式是培养学生能力教学 篇五
—浅谈语文教学方法改革
启发式教学,是毛泽东主席的重要教学方法,他历来反对注入式和竹筒倒豆子式教学,提倡启发式教学。根据他的这一教学思想,笔者认为,凡书本知识,教师不要像竹筒倒豆子式直接传授给学生,而要启发学生动脑思维掌握书本知识,学生久而久之的动脑思维,便产生思维能力。通过数十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毛主席的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小学中高和初中年级的语文教学,教师如何启发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启发式教学的优越性以及其教学效果,主要体会有:
一、启发学生备课、讲课培养思维能力
语文课的教学,如何启发学生备课、讲课?其方法步骤是:以课文前三课为重点,第一课为重中之重——操作练习。先做好示范:范读课文,板书生字、新词,逐句讲解分析课文,口述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板书写作体裁和写作特点。然后检验:课文从头至尾,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解课文中一句话大意,点名或轮流完毕,接下来讲解每段大意,联系每段,各抒己见讲全文大意。操练至每生基本弄懂弄通为止。以上操练是以后指导学生备课讲课的示范。备课分为:查阅字典,理解字词;表情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解课文中每句;连接每句归纳段意;联系每段综合全文大意等。然后,将备好的课,按程序和视学生理解课文程度分步指导学生实施自己讲课,培养学生在备课,讲课方面的思维能力。
二、启发学生改写作业培养思维能力
学生改作业,包括学生自改、互改和典型作业集体改。改作业先要写作业,如何写作业,以难度较大的写作文为例,先要选择好题材,学会用自己的话将长课文缩写成短文,诗词类扩写长文,从看电视、图书、写主要人和事。学生写的作文,照教师批改示范进行互改,待互改完毕,挑两篇上等文板书,接着引导学生评议、修改,又完毕,各自作文再行自改、滕写,如此修改一至三次,每生的作文达到范文基本要求为止。课文中的作业同样是以自改、互改、集体改方式改写,培养学生在改写作业方面的思维能力。
三、启发式教学的优越性
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重在于锻炼,而锻炼要有场所、时间、机会锻炼,这是百业成功者必备的条件。譬如某师傅将游泳知识原本传授给某人,通过努力,已掌握了游泳知识,但是,掌握了游泳知识并不等于会游泳,而真正会者,是在师傅传授知识的同时又在水中进行游泳锻炼,才能成为有游泳能力的人;又譬如某企业家,从师傅或书本中学会了企业经管知识,他又有时间、机会在岗锻炼,久之,便有经管能力,企业就会成功;学生也是这样,教师因人制宜的培养学生备课,讲课,改写作业,这操练本身内含教师启发式教学,学生自学式教学,学生互补式教学,通过这些渠道,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学生掌握了书本知识,以传统教法足矣,可启发式教法不满足,还要得到能力,能力的培养,重在于锻炼,也只有上述渠道,学生就能享有与百业一样的同等待遇——学生才有场所、时间、机会锻炼思维能力。这是其一。其二,启发学生讲课,只要学生开口一讲,便可发现或了解学生已或未掌握的书本知识,利于有的放矢补救;学生最担心讲课讲错少面子,在教师因人制宜指点下,力争少讲错或不错,让学生感到越讲越有味,越讲越激发讲课兴趣;讲课又涉及到备课的内容总是新的,未有现成答案用来照抄的空间,学生对自已备的课,觉得存在一些问题,急需得到完美的解答,这就很自然的认真听取他人通过备课的讲解课文,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这既有发挥学生开拓能力空间,又无形中改变了教师讲课时,有学生搞小动作的,思想开小差的,东张西望的,未懂装懂,听不听课无所谓等等陋习。
其三,启发学生改写作业,一是通过互改,彼此发现常见错别字之类的错,无论是谁,接二连三的出错,屡屡次次要他人指正不应出现的错,感到难为情,这就能促使学生认真写好每一作业;二是通过集体修改难度较大的作业,使作业质量达到精益求精,好上加好。譬如:每次挑两篇上等记叙文板书,指点学生查看,分析作文是否有六要素,层次是否清楚,中心是否突出,词语是否得当等。待各抒已见评议后,程度不同得到启发,觉得自己的作文还有差距,然后自发再行修改,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其四,指导学生互改和集体修改作业,有利于每天的作业做到既有布置,又有相互检查、互促改正,对做得较好的作业集体评议、修改,促使每次布置的作业,得到高质量的落实,同时通过每次的修改,在改写能力上得到提升。再也不是教师改作业那样,学生写作业可以马马虎虎,教师辛辛苦苦批改作业后,学生看一眼或干脆不看装进书包里了事等弊病。总之,启发式教学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教学,优越性应有尽有。
四、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效果
(1)每到一校所任普班语文,在管辖区内,不但语文总体成绩常年名列前茅,而且连带影响该班数学成绩出色;
(2)1980年,全县小学附设初中班,县教育局直抓初一起点班,我所带的初一40人,人均基分是49分,学年度末经检测、验收的结果是:语文平均成绩在89个班级中名列集体第一,郭老师带的数学名列集体第二,学生个人成绩,名列一、二、三名的均为我班学生;语、数两科总体成绩超过了重点班;
(3)我班学生升入初中阶段,有冒尖成绩,无意中发现,我班学生在就读的初、高中学校,连续7届分别拔尖等等。
总而言之,上述业绩的取得,是由于学生备课,讲课,改写作业等一切启发式教学措施,都是围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中心,发挥学生思维能力作用,产生连锁效应[辖区普班总体成绩,语文常年领先;连带影响数学常年出色;连带影响今后乃至初中高中阶段成绩出色]的教学效果。之所以取得这三个连锁效应的教学效果,是毛泽东启发式教学方法,能产生超前效果的缘故;也是基础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道理之所在。
笔者缪家规:系江西省星子县华林小学原校长
6.启发式教学模式与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六
最近,听了我校一位数学教师的两节课。第一节课,结构紧凑、教法灵活,尤其是新授课部分,他把一个很不起眼的教学内容,上成了集学法指导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于一炉的好课,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教版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七册P130例3。这道例题讲的是有括号的整数、小数四测混合运算,教材编排是由3.6÷1.2+0.5×5逐步过渡到(1) 3.6÷(1.2+0.5)×5和(2) 3.6÷[(1.2+0.5)×5]。教材中对例题的讲解很精炼、很清楚,最后用黑体字概括出了运算顺序,而且其中还穿插了取商的近似值的知识。这一教学内容的编排与以前的教材相比有较大的改进,中等以上的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学例题即可掌握,或者是象传统的教法那样,教师在上面讲解,板书全过程,学生在下面听,被动地接受,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教者能较深刻地理解教材象这样编的寓意,能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教学中,在较好地实施学法指导的同时,也尽可能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主体。教学中他是这样做的:……?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P130,我们来学习和研究例3。请同学们从第一行一直看到倒数第三行,连续看三遍,然后我们一起来讨论,看谁发言最积极。 (这里的“学习、”研究“和”讨论“,表明教者采用的是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约5分钟后。
师:请问同学们,从刚才看的内容中,你学到了什么? (一个”你学到了什么“就能很好地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导得有方。)
生:我学到了有括号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应先算括号里面的。
生: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课本上的黑体字)
师:对。这就是有括号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及时加以肯定,就能消除学生的模糊印象)
生:我学到了,要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就必须添括号。
师:这位同学的认识深入了一层。
生:我认为,括号是用来改变运算顺序的。
师:你把刚才那位同学的话换了一种说法。 (学生能换一种说法,说明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不但掌握了,而且还理解了。 (这一很平常的肯定,不但鼓励了学生,而且为教学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设置了一个很好的台阶)
生:老师,我还学到了在混合运算中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师:那么,怎样理解”遇到除法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呢? (这一问,既指导了学习方法,又再次激活学生思维,这就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
生:我认为,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时保留两位小数,另一种是商出现循环小数时保留两位小数。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不错。
生: (好多学生举手)还有,这里指的是除法,而不是乘法。
师:这一补充,就全面了。
生:老师,这里说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指的是多少呢? (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蹦出来了)
师: (一愣)这位同学不错,肯动脑筋。这里的”较多“应该指的是三位和三位以上的小数。 (这个问题可能出乎教者的意料之外)
沉默了一会儿。 (学生在认真地看课本)
师:是不是再没有了呢?
生:我想补充一点,取近似值时应写约等号。
师:对,这一点也很重要。
又沉默了一会儿。
这时,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这里(1)式和(2)式约等号的位置不一样。“ (学生能主动发现问题,是教师导的结果)
师: (非常高兴)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呢? (又一次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
生: (恍然大悟似地)我知道了,这说明,在哪一步取近似值,就在哪一步写约等号。 (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时的激动心情溢于言表)
师:很好!同学们看得很仔细,学得很认真。今后在计算中就要注意这个问题。
师:除了刚才说的那些,我们还能受到什么启发?
生:我们今后看课本,要认真地看,认真的想,要多问一个”为什么“。
生:我们在列综合算式解文字题或应用题时,不能用错了括号。 (学生能从这里概括出学习方法,没有教者长期的训练是不可能达到的)……
以上是这节课中的一个片段。学生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可算得上一堂较成功的开放型的课。
还是这位老师在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复习课时,有两个片段做得很好。一开始: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谁能说说我们应复习哪些内容?
(问得好。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变”接收式“为”探究式“并很自然地指导了学习方法。)
生:我们应复习怎样求这些多边形的面积。
生:我们还应复习三角形、平行四形和梯形各有哪些特点。
生:不对,这是以前学的内容。我认为今天我们应复习近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许多同学都同意他的看法。 (学生的争论本身就说明,教者在上这部分内容的新课时就进行了学法渗透)
师:我也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意见。不过我要补充一点,我们还应共同探讨一下,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在短短的两三分钟时间内,教者就轻而易举地让每个学生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的思维从课前的不稳定状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接着,教者就让学生自己先说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让每个学生拿出自制的学具,拼一拼,画一画,同桌相互讨论要注意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突出渗透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即转化思想。
当教程进行到约30分时: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现在我想出道题考考同学们。题目是:”你能画出多少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图形?“ (这个问题提得相当妙!刚才学生的`思维已经历过几次高潮,大脑渐渐了要进入疲劳状态,教者抓住有利时机,把问题从另一个方面提出来,再次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争论。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每个学生都在认真地画图、列式。
生:我画出了三个图形。
师:是什么图形?怎样列式求面积?你能画在黑板上吗?
这个学生迅速将他画的三个图都画在黑板上:
生:老师,他画得不全面,还可以画成长方形,也可以列式为1×12,2×6,3×4。
师:很好,你们画的都是对的。还能不能画出其它的图形?
生:除了画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外,还可以画出三角形,如:12×2÷2,6×4÷2等等,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
师:很好!这位同学也肯动脑筋。
生:老师,我还能画出梯形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
师: (故作惊讶)什么?你能画出梯形?能不能画给同学们看看?
生:能。
他迅速在黑板上,画出两个梯形,并列出求面积的算式:(4+2)7×4÷2〓〓〓(9+3)×2÷2这时,教者面带笑容地问:你们都同意他的画法吗 ?学生都点头表示赞同。教者肯定了这位同学的画法,并指出还可以画出许多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和梯形。至此,这节课圆满结束。
(这一巧妙的设计,不仅从另一个角度复习了本节内容,而且体现了多层次教学的原则,能够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特别是能从中发现学生创新的闪光点。这正如一位哲人曾说过的: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
从以上两节课中,我们至少可以受到如下几点启发:
1. 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利用教材因素,是我们实施学法指导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死套教材,照本宣科,固然不行,超越教材范围,一味追求”新意“,同样不可取;
2. 我们常说,授之学生以鱼,不如授之学生以渔,那么如何”授渔“呢?这两节课为我们作出了范例。这里,我认为至少有三点值得肯定:①巧妙设问。如”看谁发言最积极“、”我们应复习哪些内容“、”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呢?“、”你能画出多少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图“、”还能不能画出其它的图形“等等,通过这些提问,既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教者好因势利导,从而突出了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②求精不求全。引导学生探究某一个问题,或学习某一个知识,要一探到底,究追不舍,如第二节课中最后一个问题,就蕴含着很丰富的方法内容。③”导“与”促“相得益彰。如第一节课,当学生主动发现(1)式和(2)式约等号的位置益不一样时,老师并没有立即指出这是为什么,而是把问题推给学生,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当学生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时,其高兴的劲头是无法形容的;
3. 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搞数学教学研究,其核心内容也应该是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它应该贯穿在教学和教研的全过程,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节课学生的出色表现,绝不是一日之功,而是教者长期坚持训练并不断改进训练方法的结果;
4. 教师转变教育思想要体现在行动上,要彻底消除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诸多弊端,真正从”接受式“的教学模式迅速过渡到”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上来;
5. 传统教学模式中有些很时冒的提法,如”精讲多练“、”大运动量“、”快节奏“、”高密度“等等,其实,这些提法的实质还是突出了一个”灌“字,它与新世纪的教育思想相差甚远。这两节课为我们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7.启发式教学模式与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七
一、科学想象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 必须靠良好的记忆、必要的实验手段或实验数据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是创造主体对所具有的表象进行组合改造以后得到的一种具体形象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如门捷列夫从当时的63种元素的排列中想象到规律的存在, 通过研究、实验, 发现元素性质与元素的原子量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从而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1. 微观想象力的培养。
化学中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的教学主要靠学生的微观想象力。在化学教学中, 结合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离子等微粒的特点, 辅以教材中的分子、原子照片,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化学现象, 引导学生想象, 来说明物质的某些性质。通过壳层模型的介绍, 来指导学生想象化学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 掌握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和规律, 想象化学反应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和运动, 来解释、说明化学反应的现象和规律等。
2. 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分子结构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空间立体感和动感。在化学运动中, 很多微粒的变化特别是空间构型的变化一般是无法看到的, 就必须运用想象, 对原子、分子、化学键等微观结构运用三维想象能力, 是学习化学的基本途径之一。如学习芳香烃时, 向学生介绍凯库勒式苯环结构得出的过程, 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想象力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久而久之, 还可以使学生养成空间想象的习惯, 对学习化学结构知识会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3. 化学知识学习中联想的培养。
如果想象是在某种观念的启发下经过思维系统组合出新的观念, 那么联想就是在多个观念的启发下组合新的观念, 是几个想象的组合。联想能使片断的、孤立的想象组合为一个系统的整体, 使混乱的想象转化为有序的想象。联想对化学来说, 就像引力对天文学、细胞对生理学一样重要。如判断离分子单体时, 可以想象由单体到高分子时键的变化, 从而逆推出高分子的单体。化学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联想能力, 学生就更能把自己的有限知识和经验充分调动起来, 加以利用, 大大地扩展创新思路。
二、通过学生动手实验, 加强学生参与意识, 培养发散思维
学生根据问题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 经过教师审查, 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同一实验习题可能会有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案, 可以让学生去实践, 并相互交流, 比较各自方案的优缺点, 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从化学实验的整体来阐述, 引发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在实际实验中应抓住某些侧重点展开思维训练, 引导学生从某些典型的实验探索入手, 上升到一般性、规律性的认识, 逐步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层次。通过问题设置、启发诱导、引导学生学习化学要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接轨, 提倡绿色化学, 体现环保意识。让学生掌握有机反应的书写规律, 同时培养学生“量”的概念。
讲乙醛时, 乙醇在烃的衍生物中, 处于相互转变的中心环节。可还原为乙醇, 氧化为乙酸, 既具有氧化性 (加H2) , 又具有还原性, 且以还原性为主。通过乙醇作燃料, 乙醛与之对比;甲醛的功与过;乙醇、乙醛、乙酸三种物质性质的列表比较。体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并通过投影加大给予信息量, 提高教学效率, 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综合能力。通过乙醛实物观察、溶解性分析, 学生参与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及自学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三、通过课外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设计实验, 可通过课本上的实验习题、历年高考和竞赛中的实验题以及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出的实验习题的练习。对学生提出的设计方案, 只要有新的实验改进和设想, 甚至还不够完美, 都要让他们去试一试。最后, 教师还要做好实验后的总结, 指出学生实验方案的优劣, 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 逐步使学生掌握设计实验的要领和规律, 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 从中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除了课堂实验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 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外, 还要倡导学生配合课内学习, 在课外日常生活中, 联系实际开展力所能及的化学小实验和解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某些化学现象, 例如摄影冲卷、化学小制作;对土壤成分的检测;对一些工厂排放出来的废气、废水成分的分析及它们对自然界污染情况, 如何进行防治的调查;对钢铁锈蚀的现象如何解释及该怎样进行防护, 等等。通过这些实验和调查活动, 运用化学原理积极展开思维, 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启发式教学模式与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思维能力 启发知识结构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李政道也讲过:“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的确如此,纵观科学发展史,不难发现科学的发展历程,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決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的提出,才有思维的开始,才能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的实质是教师如何把一定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它涉及到:教师、知识、学生三个环节,传统教学观认为:学生完全是一张白纸,只要上课教师讲得多,课后学生练得多,这样整个教学就算完成。这种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填鸭式或满堂灌。显然这种观点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原认知结构与当前的信息无关,新的知识可象复印机一样复印到学生的头脑中去。事实上,现代教学观认为:新的认知结构的建立,必须重新构建。现在许多教师整堂课讲到底,缺乏提问,更缺乏高质量的提问,教师多的是讲述,少的是提问,或多的是自问自答,少的是真正意义的提问、层次较高的提问。这样的教学,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消极状态,缺乏信息的加工消化,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被禁锢,缺乏敏捷性、整体性、严密性以及创造性。缺乏逆向思维,他们的思维将是定势的、定向的,其思维过程的很多方面也将会很欠缺,如他们的理解能力、迁移能力、联想类比能力、具体问题抽象能力等。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与教育家现代教育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杜威认为传统教学虽然能使教学工作脱成规陋习和全凭偶然的领域,但是其自身有基本理论上难以弥补的缺陷,这就是忽视了生物具有许多主动和特殊机能,这些机能是它们对付环境时所发生的改造和结合发展起来的,简而言之,即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活动,为此他提出了教学的五个步骤: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这个情境内部要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它要占有知识资料,从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的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查他的观念,使这些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现是否有效。(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的这里,很明显的重视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的问题,“一个课堂教学的情境” 、“一个良好的课堂问题的设计”、“一个充分给与学生思维的时间与空间以及充分给予思维方式指导的环境”“一个使学生拥有相当时间表述自己问题的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便显得尤为重要了,根据对这一理论的学习,结合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初步确立了以下模式。
在“静听式”教学中学生学生是学不会学习的,只有教师为学生提供情景,甘当“陪客”,从中导演设置一系列问题,让问题去启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的信息加工,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从而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以很好培养。
现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一些讨论:
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环境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必须要有一个熟悉的,使他们感兴趣的心理环境,学生只能在真实的、紧张的、愉快的情景中才能最大限度有激活他们的思维活动。
二、学生的经验情境内部要有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强烈的刺激才会有强烈的反应。呈现给学生一个问题实际上给学生一个刺激,有了这样的刺激的物,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得以展开。所以提问题是否合理,将影响学生反应,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基于这种观点,教师要有提问的原则,设计好提问的策略。
三、必须使学生带着责任感,根据所占有知识资料有条理的回答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堂提问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重问题的设计而轻解答问题思路的训练培养,要实现教学目标不仅要围绕教学目标,围绕学生的能力认知水平设计问题,而且还要启发学生自省自觉的学习的角度出发,不仅要重视问题的设计,也要重视学生自觅答案,自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四、使学生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让这些观念意义明确。
无论教师问题设计多么符合学生的实际,多么能使学生饶有兴趣,提问的语气多么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提问的数量,对象及策略多么合理,如果你不注意提问的方法会,会使学生失去思维的机会,如果不注意学生回答后及时评价,会导致学生思维的不连续性:如果我们提问的类型单一,会使学生感到乏味,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培养学生思维的各方面的能力成为一句空话,就以上问题结合实践提出一些不成熟的观点:
(一)提问的方式
1、提问要有一定的间隔,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时间,不要让提问重新变成自问自答。
2、禁止学生集体回答,如果集体回答,容易使部分学生失去思维的机会,也容易使少数学生滥竽充数。
3、提倡学生间的相互提问,变教师设疑为学生置疑。
(二)学生回答后教师的评价。
1、教师的评价:不能匆忙评价或不评价,不能简单的“对”或“错”的评价,评价应指出为什么是对的,错在何处,指导学生如何去分析问题、回答问题。
2、提倡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自己或同学来评价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能使学生的思维积方主动。
(三)对待学生回答错误的态度:教师在学生回答错误时的态度是提问教学活动的关键,如果教师经常以讽刺、讥笑的语气对待学生的错误回答,会导致学生不敢或不愿意回答问题,在回答问题时犹豫不决,从而失去提问的意义,所以教师在对待学生的错误回答时要心平气和,努力帮助学生去分析问题,找到思考问题的切入点。
提问的方法很多,例:课堂导入式,类比式,梯度提问,一题多解的启发性提问等等,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如何进行问题的设置,提高提问的技巧,创造提问的良好氛围,提供多种的提问类型,对学生思维的引发,对学生思维的良好品质,思维方式的多样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
2、邵瑞珍著:《教育心理学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年出版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年6月出
9.英语教学中启发思维的原则与方法 篇九
河北省安国市祁州中学
李静
【摘要】 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培养创造力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应遵循关键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和双向性原则等。常用的方法有激情法、设疑法和研讨法等。
【关键词】英语教学 启发思维 原则方法
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者的精神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教师作为园丁,有责任浇灌这美丽的花朵。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有效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真正发展,是目前构成课堂教学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启发教学的原则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熟悉。但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立竿见影,一用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的。由于许多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或者对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不当或运用不纯熟,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应考虑遵循以下原则:
1、关键性原则。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学会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关键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时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相结合,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等思维方法相配合,这样才会使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应有的作用。
2、实效性原则。设计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利用正迁移规律。即作为启发的知识材料应选用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感知过的,同时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一定会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二是鉴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不同,对不同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
3、双向性原则。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景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教师要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讲求教学民主,讲求双向交流,真正做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要做到这一点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还不够,还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启发思维的方法
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误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法宝。提问启发,仅仅是启发教学方法与技巧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它的全部。“满堂问”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如果不注意设问的对象、质量、层次,不注意启发的目的,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样子,一个架势,学生没有进入被启发的角色,这样的问,问得更多,效果也不会大,甚至是浪费时间。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方法有:
1、激情法。课堂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有助于思泉喷涌,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像音乐指挥那样激起学生的情绪,使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上激情启发的方法很多,如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讲述,使学生仿佛身如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维、去探索。
2、设疑法。“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
10.启发式教学模式与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十
创新能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寻求生存的重要条件,我们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不可缺少这种创新能力,都不可缺少这种应变素质。它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重要基础和保障,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希望之所在。
怎样认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呢?
创新思维即创造型思维,就是有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表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灵活、独特、新颖”,而且人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对于中学生而言,创新思维包涵有:积极动脑、思维多向、求异;想象大胆、丰富、新颖;口语和书面表面流畅、灵活、生动;接受事物主动、敏锐;与人交往主动、热情、大方;办事有条理、有影响力,就是敢于对书本上的知识产生质疑,在深入理解、领会前人智慧精髓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对于学生来言创新能力不仅表现在对知识学习的选择、处理和运用上,也不仅反映在对新思想、新事物、新技术的发现发明上,而且表现在有没有怀疑的精神、求变的态度和综合选择的能力,有没有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中小学时代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期,他们往往凭关敏锐观察、直接理解、整体判断、迸出灵感、豁然顿悟、多元求异、创造想象等来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
实践能力的含义很广,泛指人们在从事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有意识的活动中具备的能力。对学生而言,我认为实践能力不光是指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还包涵以下内容,如: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积累语言文字的能力、处理资料的能力、生活自理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
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中学语文,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培养民族素质这项伟大工程中的一项奠基工程,它肩负着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任。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应成为自己教育活动的一项基本指向,自己应尽的一项神圣职责,并把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作为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并努力提高创新素质。
一位著名教育心理家认为:“许多学生之所以未能取得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于他们各自特点所需要的教学帮助和时间。
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要真正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认真学习和吸取现代的科学教育理论,继承和发扬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教育经验和传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国家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学习创新等方面的信息和知识,树立新的正确观念。
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要使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而要善于应变,敢于创新。应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培养探索创新的精神。更新知识观念,明确知识在本质上并不是不变的真理,而是不断更新或扩展的过程。怎样取得知识,包括怎样选择处理知识,比拥有具体知识更为重要。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会思考、会动手”的优秀人才。破除重知识而轻能力;重结果而轻过过程;重记忆而轻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改变重优秀而厌差生;重应试而轻实践、轻素质培养的片面教学思想,树立全面的教学任务观,把授知育能育德益身益心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还要不断培养和提高创新素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科技意识、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适当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如教师在讲解内容中涉及到科学原理和重大发明等知识时,要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发明家等热爱科学、献身事业、无私奉献的事迹。同时要抓住教材中有关的知识点,适当补充、延伸、扩展有关工农业生产方面的实际科技内容,并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通过质疑、模仿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青少年学生中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习气。
就实际而言,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交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重视学习过程及情感体验。教师的教学要敢于摒弃学科中那些已被科学发展超越的东西,补充现代与未来科学中具有基础意义的内容。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那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适应学生未来变化、创造未来生活、服务未来社会作技术上准备的知识信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而灵活地选取“导学式”、“启发式”、“自学讨论式”、“精讲多练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能注重学生参与,注重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习惯,“着眼于受教育群体”、“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最大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还要有创新评价的意识。评价语言讲究民主,对学生不挖苦、不伤害;评价方式力求多样化,多元化,让学生在新鲜、好奇、欣赏中认识自我表现,从而发扬优点、弥补不足。
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一、努力为学生创造气氛与环境呼唤学生的创新意识。
搞好校园环境布置,让学生置身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中,感受到整个校园都渗透着浓浓的科技创新气氛。如可在显要位置张挂古今中外科学家的画像和名言;可利用墙报、黑板报等定期摘录科学家的名言;可引导学生将科学家的名言摘录在自己的日记本扉页上,作为激励自己奋发上进的座右铭,激发起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理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对创新发明的神秘感,进而产生浓厚兴趣,孕育创新意识。
教师审时度势进行教育引导学生,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创造发明的志向,形成善于创新,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并善于把崇高理想和优良的个性品质融于创新教育活动之中。
创造思维是人类最复杂的最高级的思维过程,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是人的智力的核心,也是创新素质的重要内容。学校及教师力图通过外在环境与情境创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意义。
二、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契机,培养创新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项全新的试验,是语文教学的一场革命,它不仅是教学设施与手段的变革,还是教育思想和理论、教材观念与形式、教学结构与方法的彻底变革。它的具体任务是探索“语言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新型的教学模式,以便改革与优化传统的教学。
新课程理论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目标,要把它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就是要突破单纯地注重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重要位置,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创造思维:
1、创设情境与氛围。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教学初探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师生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对生动、具体、形象、色彩鲜艳的事物容易感兴趣,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为教学提供文本、图片、静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创设学习情景,用以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方法,进而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让教材中插图发挥好作用。”教材为学生“闻之”提供了前提,插图则为学生“见之”提供了保障。作为教材“第二语言”的插图,能使理性问题感性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通俗化,复杂问题简明化。社会教材中配有大量彩图、图片,合理利用好这些插图,既能培养学生兴趣,又能使学生快捷形象地认识社会,提高学习效率。
充分肯定,鼓励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育学生创造思维的萌芽。教师对学生在思维上偶有创造性的“信息”、“火花”、“微弱的发光点”,都要引起应有的注意,以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还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激励,如对学生发表了有独创性的意见,写了有独到见解的作文,制作了有创意的玩艺时,都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肯定、鼓励和表扬,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思维,从而形成学生健全人格
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兴趣。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在其《论语·学而》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社会”,认识生活的重要前提。以成就为动机的学习坚持学习的时间更长,即使遇到搓折,往往也归结自己的努力不够,他们一心想获得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另一方面,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学生往往会失去兴趣,失败次数越多,创作或制作兴趣越下降。所以,教师要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找到新问题,并在小组内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把尝试与练习交给学生自由发挥。事实上,经过多次尝试学生慢慢尝到了甜头,兴趣产生了,自信心增强了。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在实践获得的知识是感性的,需要经过加工提炼,才能升华为理性知识。自由辩论和科学的引导,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习,在教师指导点拨下,探索 交流,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是实现这个转变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教学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大胆的自我理解、解读、质疑,尊重学生感受与个人见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对实
际操作进行分析,充分讨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学生自由、充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
教师在教学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想像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逆向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善于应变,敢于创新。教学设计中抓住“情景激趣”、“自学质疑”、“协作学习”、“会话表达”、“议论评议”、“发散思维”、“迁移联想”、“片段写作”、“短剧表演”“自由辩论”“归纳总结”等环节,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课堂气氛更活跃,形式更活泼,极大地解除了束缚在学生思想上的和行为上的绳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蓬勃的创造力。再通过效果反馈的回授心理效应,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的确认和更好地进行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感性观察转变为理性知识。
创设师生互动机会,促成教师与学生建立密切、合作的教学关系,完成学生获取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创新学习课堂中,以学生差异发展为起点,通过讨论、辩论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教师导趣、导疑、导思、导创,鼓励质疑,开发奇思异想,为学生营造和谐、愉快的氛围,使其思维活跃,勇于、乐于展现思想火花。
3、激励学生动脑,培养思维习惯与能力。
鼓励学生多说、多想,开放学生的头脑。许多优秀的文章总是留下许多空白之处让读者的思维去遐想,去回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去思考、去想象,让学生去创造;组织学生在矛盾的语言或因果关系中去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现有信息及知识点进行思维创造,解决文章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或情感思想展现;鼓励学生多提问题,问题本身,便是学生在思考之下打开创新之门的开始。教师要凭借敏锐的发现与感悟积极寻找知识中的创造教育点,采用启发、引导的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能以最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之中,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培养、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也有很大好处。
4、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让学生在做中学。荀子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行之,明也。动手实践,把学生带入情境,使之在求知欲驱使下学习,促使思维积极活动,发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让学生有机会观察到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和亲手做实验,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这两点是创新能力建立的最重要元素。在实践中学生通过努力,实际地体验生活、完成任务,不仅锻炼敏锐的洞察力和集中的注意力,同时也会掌握做事的方法,增进智慧及与他人交流合作,形成相应的忍耐、等待、自强、自信等品德。
社会实践活动是科技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学校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除让学生自然受到科技启蒙教育外,还要引导学生寻找社会周围的不如意的事物,然后通过各种形式把不如意的事物表达出来,让学生相互传阅、参观、思考,再启发学生如何把不如意的事物加加、减减、改改、拆拆,从中引发学生的创新火花。还要引导学生开展小设想、小创造、小发明、小制作活动。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把设想、创造、发明变成现实。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增长学生的才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11.化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十一
思维能力是化学学习能力的核心,能让学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打破直接认识的局限,扩大知识范围。近几年,我们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尝试采用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善于设疑,引领学生思维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的确,有疑难才能发现问题,有了问题方能启动大脑,有了思索才会有收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的总体要求,结合本节课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巧设悬念、精心置疑,这不仅可以展现教师的教学艺术,更能引导学生思维,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律》时,教师要巧设疑、留悬念、促思维。
1.结合教材95页的表,分析3→10、11→18号元素随原子序数增大,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都呈现什么规律性的变化?
2.从19号元素到35号元素的性质的变化趋势又如何呢?
3.通过以上事实你会得出什么规律呢?
4.通过对这个规律本质的理解,你会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哲学思想?今后你在学习中打算怎么应用这个哲学思想?
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去思考,在突出教师的导演功能和知识传授的艺术水平的前提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小组合作,丰富学生思维
新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改革中,我也积极尝试探索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参与合作过程,并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集体荣誉感,促进他们思维的主动性。通过合作,学生与教师、同学等不同交往对象发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交往与沟通,思维更加全面、合理、多样。合作还提供展示与表现自己能力、个性的机会及场所,促进了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增强,从而发展了思维的创造性。
例如,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让“三聚氰胺”这个原本对于人们很陌生的词语却频频出现在网络、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上。为了使学生认识三聚氰胺,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题,让他们从互联网上、报刊资料上查找一些有关三聚氰胺的材料,学生返校后,我用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按照学习兴趣小组开始合作探讨,从三聚氰胺的组成、结构、性质、危害以及食品安全等各个方面进行探讨,然后让每一个小组写一篇小化学论文。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从公共食品安全、食品检验等方面举例、论证、阐述,写出了许多精彩的论文。
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在互动中感受、交流、学习,在竞争中感受差异对比,在协作中取长补短,使学生思维更富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
三、课件展示,激活学生思维
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传统方法难以讲清的重点和难点,使教学过程更具深刻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
化学理论抽象、难以理解,往往是同学们思维的难点、盲点。例如,在讲授电化学时,学生对于溶液内部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以及电子流动方向不清楚,我采用Flash动画演示,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简化、活化。又如有机化学反应中,化学键的断裂部位不同,产生有机物就不同。学生刚接触有机化学时,往往思维混乱,容易混淆,如果能用多媒体展示反应机理,学生就会一点即通,不用老师多费口舌。
四、实地参观,完善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同学们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都是感性的,很难与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学生的思维都是一种感性的思维,在化学应用方面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原始、初级阶段,容易受到限制。
在讲述合成氨这一节时,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完整、理性,我带领学生参观了一家化肥厂。实地参观可使课本上的知识简单化、理论应用化、装置现实化,既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完善他们的思维领域。另外,我们为了研究自来水厂水源的污染成因及对策,学生去水厂向工程师了解水污染方面的知识,去环保局技术处了解收集数据,在教师指导下取水样化验,进行实地考察。最后通过附近居民了解情况、去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等,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教之道在于渡,学之道在于悟。”化学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学会主动思考、参与研讨,小组合作,促进自我“解惑”。当然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许多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勇于探索,使学生善思考、会思考、敢思考、乐思考。
12.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十二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要让学生掌握自然科学方法.它的一般过程为:发现和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分析、研究处理资料和数据→发现规律性形成结论.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积极地思维活动, 将感性材料系统化、抽象化, 从而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
一、精心设疑, 激发学生思维, 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
“思源于疑”, 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思维进而激发起求知欲望, 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 也就不会去思考, 思维也就无法积极主动地展开.因此在化学教学中, 教学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 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 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 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设计或改造一套比原来更完善的方案, 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 在讲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时, 展示实验装置后, 让学生思考:该套装置包括哪几部分?利用该套装置能否制得干燥、纯净的氯气?若不能, 还需增加什么?学生积极思考讨论, 得出结论后, 继续提问:从以上的实验及其改进中, 你能看出在制备气体时需要考虑那些方面吗?这样通过设置问题情境, 把学生探索的热情与积极性激发出, 也使学生形成制备气体时的完整思路:气体发生装置→气体净化、干燥装置→气体收集装置→尾气吸收装置.当然, 问题的设置要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 并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的思维大门, 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二、运用直觉思维, 缩小思考范围,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 遇到障碍时, 能改变思维途径, 在必要时具有改变思维活动方向的本领.化学习题中选择题很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选择题的特征之一是命题中有几个备选答案, 解题时要从问题的整体开始, 又着眼于备选答案的审查, 分析题干信息, 依据备选答案, 缩小思路范围, 提高解题速度.
例, NO2、NH3、NO的混合气体26.88 L (标准状况) , 通过稀硫酸后质量增加45.75 g, 气体体积缩小为2.24 L (标准状况) , 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其中, 木条不复燃, 原混合气体的相对平均分子质量为 ( )
(A) 5.8 (B) 11.6 (C) 40.6 (D) 46.5
思路1:根据化学方程式:2NH3+H2SO4= (NH4) 2SO4 3NO2+H2O=2HNO3+NO 将NO2和NH3的物质的量分别设为x mol、y mol, 依据通过稀硫酸后的质量增加量、气体缩小量分别列方程, 组成方程组, 解方程求出x和y的值, 再由相对平均分子质量的计算公式求出结果.选择答案 (C) .
思路2:因为木条不复燃, 所以2.24L气体全为NO, 再由气体质量守恒可知, 其混合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47.75+0.1 mol×30 g·mol-1) ÷ (26.88 L÷22.4 L·mol-1) =40.6 g·mol-1
思路3:因为三种气体中, 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为46, 最小的为17, 所以混合气体的相对平均质量应大于17小于46, 故答案 (C) .
比较三种解法, 思路1是常规思路, 计算较复杂;思路2应用了质量守恒, 简化了计算, 提高了解题速度, 显示出学生思路的灵活性;思路3着眼点在备选答案中, 是直觉思维, 思路别具一格.
利用这样的习题, 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 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有效措施.
三、克服心理定势的影响,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敏捷性是指在短时间内就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为达到这个目的, 学生可以按照常规思路跳跃前进, 也可以另辟新路寻找更佳的解决办法.但是, 心理定势在问题解决中起着限制作用, 它限制着形成假设的范围, 并使所尝试的解决办法定型化.因此, 心理定势是一种具有负迁移作用的固定机能.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 敢于打破常规, 克服心理定势的这种干扰, 培养和发展学生思路的敏捷性.定期进行这种训练, 学生才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思维的捷径, 从而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13.教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十三
周新梅
(贵州大学
人民武装学院信息工程系统 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有: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发现和提炼数学模型的能力和对数学解的分析能力。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来谈如何培养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提炼数学模型的能力;对数学解的分析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I一733X(2012)03—0067—02
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这是由数学的极度抽象性决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数学知识本身得到,这是最重要的途径;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学习形式逻辑取得。形式逻辑着重从思维的逻辑结构方面来研究思维,对各种思维形式及其种类、关系和特征等方面进行自然的描述和分析,确定了一些为了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有逻辑性、论证有说服力所必须遵守的逻辑规律和规则。整个初等数学即常数数学都是在这个范围内活动的。而辩证逻辑是辩证法在思维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它研究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形态.研究思维如何以概念、范畴的形式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研究概念、判断、推理的辩证法。而高等数学即变数的数学,本质上是辩证法在数学方面的运用。数理逻辑是用符号的语言表述概念、命题以及命题之间的关系,是比形式逻辑更严密的系统。究其三者的共同之处,从数学的传统观点看,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有: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发现和提出数学模型的能力和对数学解的分析能力。
1判断能力
判断是对客观事物情况有所判定的思想。数学判断主要是对事物的空间形状及数量关系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具体是对命题的判断。恰当判断的能力即指能正确地、恰如其分地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判断中的“质”的界限要清楚,是非不容颠倒;“量”的规定要准确,注意数量的权衡等。除此之外,提高判断能力主要是提高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例如,区别可能与必然的能力,判定命题如何证明的能力等。客观世界中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但有联系得密切与不密切之分。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与其属性之间的联系,有的是必然性的,有的是或然性的,有些属性是某些事物确实具有的。这些不同的情况反映了他们之间的联系程度,因而就产生了不同的判断和利用不同的抽象形式去研究和表述这些联系的数学方法。所以对 于某一个具体的问题,要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它,首先必须能够判断事物与其属性的联系情况,哪些是必然属性,哪些是在某些条件下出现的属性,从而进一步研究这些条件与可能,以便提炼合适的数学模型。再如,给出一个命题如何去证明它,证明的过程为什么是这样?这样的判断就要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先借助分析把命题分解成部分,找出命题的“已知”与“未知”(结论),从而得出这个结论(未 知),推出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可知),反推到已知条件。这一分析过程就是证明题和解题的途径,然后再用综合的方法把证明题的全过程写出来。这两种过程简单地说即是分析过程和综合过程。这两个过程都要用到数学概念和联想思维。联想是人的大脑的积极思维活动,联想得越多,记忆的东西越多,思路也就越宽广,判断力也越强。对于复杂的命题,必须运用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方法,一边分析一边综合,就能比较迅速地找到证明题与解题的途径。要保证证明题或解题的准确性,还必须遵守逻辑思维规律即同一律、无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这四条规律反映了人思维的根本特点:确定性、无矛盾性、一贯性和充分根据性。如果违背了其中任何一条规则,都可能导致证明或解题的错误。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如果在一个命题中用了“是正数”这个判断,那么在命题的证明中就不能出现“不是负数”这个判断。因为“是正数”与“不是负数”不是相同的两个概念,如果同时出现就违背了同一律。类似情况在数学中比比皆是。所以,掌握逻辑思维的规则是具有判断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辩证思维是具有判断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在高等数学中,一些数学概念的辩证关系的掌握尤为重要。如无限与有限,连续与间断以及形式逻辑中“量词’的辩证关系等。如在数列极限概念的定义中,它要求对任给的正数,总存在,使得当时,便有绝对值不等式成立。这里“任给的正数”即任何的,只要对任意给定的一个,找到一个确定的N,有不等式成立即可,而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一个都进行验证。这就是全称量词与特称量词的辩证关系的一个应用。掌握了这种辩证思维的方法,就能提高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的能力。
判断是贯穿于科学理论数学化的全过程之中,判断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能力、判断和推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逻辑推理的能力
数学按其本性是一门演绎科学。因为在它由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提炼出概念之后,在一定阶段上就要发展成为有相对独立性的体系,即要用独特的符号语言从初始概念和公理出发进行逻辑推理,以此来建立和证明自己的定理、结论。这实际是用演绎法建立的体系。演绎法是以现成的、已经确定的真理为前提而推出必然的结论,所以结论也是正确的。演绎法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公理法,公理法是纯数学的特有方法(当然也被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且以此法建立起来的数学体系就是公理化体系。像欧式几何一群论、概率论、数理逻辑等都属于此类。实践证明,公理化体系对于培养人的逻辑推理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归纳推理是逻辑推理中又一种非常主要的推理方法。数学的许多概念、公理、定理都是在归纳中推进的。许多数学概念、公理、定理是怎样发现的呢?在纯数学中观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今天已知的数的性质大多数都是通过观察发现的,并且是在能够严格论证他们的正确性以前就被发现。甚至有很多数的性质是我们熟知的,但还不能证明,而只是通过观察才认识的。归纳法通常就是从观察和实验开始的,例如数学中的猜想:费尔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猜想等等,都是通过具体的数字先引出“猜想”,然后通过更多的具体的数字增强这个猜想,从而归纳出猜想,最后经过数学理论的严格证明,就形成了定理。就连公理化体系的建立,也是先收集了相当丰富的资料之后,再对材料加以概括和整理(归纳),才能在许许多多的命题中经过分析和综合,比较和选择来确定一些命题作为公理,其余命题就作为以公理为依据的逻辑推理的结果。猜想和公理都是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逻辑加工之后归纳出来的.然后苒用演绎法去证明。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类比推理也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逻辑推理方法。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对象有一部分属性相类似,推出这两个对象的其他属性相类似的一种推理方法。例如在初等数学中同分数进行类比有相同的属性:“分子分母乘以同数或同式,结果不变”,“分母相同的分式相加减与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减有同样的运算法”,由此可以类推出:在分母不同的情况下,分式和分数的加减运算法也是相同的。再如,平面上的三角形与空间的四面体类似,前者是三条直线与平面的关系,后者是三个平面与空间的关系,二者的各种性质都是类似的。在高等数学、集合论、构造数学中都要用到类比推理。
3提炼数学模型的能力
数学模型就是用式子表示假定。它是用来揭示客观自然界的本质规律及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的最重要形式。马克思说:一门科学只有在它应用了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应用数学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本质上就是把这个问题概念化和公式化,而提出数学模型。模型提炼得正确,就等于这个问题解决了一大半。提炼数学模型的能力是数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提炼数学模型呢?对于一个现实问题(或现象),要解决它,首先必须理解现象,或者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积累大量的资料和数据,努力抓住事物现象的特征,如物理特征、量的特征、空间形态的特征等,然后选择与现象的本质有关的,对于结果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建立起一个简单的物理模型,然后再运用物理的及数学理论提炼出数学模型。对于数学模型不论采用解析方法进行计算或者用统计方法进行计算,得到的结论如果能够很好地说明了调查、实验的结果,则这个数学模型就是正确的。数学模型是对现象见解的反映,所以同一个现象,也可由于研究的角度和见解的不同而表示为不同的数学模型。在提炼数学模型时也要善于掌握模型的规律性,对于类似现象的数学模型可以用做提炼模型的参数。提炼数学模型的能力是在大量的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培养的,特别是在现实世界中,不仅需要对必然现象和或然现象进行研究,而且模型现象和突变现象的提出又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掌握提炼这类数学模型的规律,这也是一项艰巨任务。
4对数学解的分析能力
在科学史上,通过对数学解的分析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事实是不乏其人的。麦克斯韦通过对描述电磁变化规律的一组偏微分方程的研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狄拉克通过对描述单个电子行为的相对性波动方程的解的研究,预言了正电子的存在;爱因斯坦通过对质能关系式的分析预言了原子核有巨大能量等。而电子计算机的使用又直接开辟了各种工程设计的方案进行数学实验的可能。为什么有的人对数学结果进行分析能做出重大的发现,而有的人不能呢?这与有无扎实的和博而专的科学知识,有无丰富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及是否敢于冲破传统的观念是有关系的。所以要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要有所发现和创造,必须进行德、识、才、智多方面的培养。
总之,数学能力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必须在学习和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为祖国的发展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仝素琴自然辩证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4.启发式教学模式与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十四
创新思维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株洲县三门镇三门学校吴力专
摘要:分别谈谈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并将两种能力结合起来,使其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关键词:创新思维、口语交际、重说轻听。
语文教学乃百科教学之母,新时期研究、探索新的学习方式是当前教育教革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活泼健康地发展。”这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向和目标。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形式多样,但是要用得巧、用得妙、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恰如其分,才能事半功倍。
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学生有了疑自才会进一步思考。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看待,想方设法营造学生的积极性,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建立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还应多用微笑、点头、注视、手势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无论提出正确与否,简单与否或者是不切主题,奇思异想的问题都应给予鼓励的表扬,充分尊重的保护学生的质疑意识。指导质疑问难,让学生会质疑,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产生质疑,教会学生质疑的一般方法。
1、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在初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提出不理想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与中心紧密相连的词句。
2、对课题进行质疑。俗话说:“题好文一半”,经常推敲课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
3、对矛盾处进行质疑,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这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这处,并加以质疑,能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此外,还对文章的标点,表达方法等进行质疑。
其次激起争论,争论是知识的交锋,这种交锋最能撞击出创新的火花。学生通过争论,不但能表达出看书的想法,而且能从别人的反驳言辞中得到启发和收获,不断加深自己的认识和了解,使看书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不妨来个“一石激起千层浪”,以激发学生的争论。
再次启迪学生。创造思维离不开想象。许多科学发明家就是想象与创造思维相结合。十九世纪著名荷兰化学家特霍夫曾经就“想象”这种才能对许多科学家作了调查研究,发现他们中间是杰出的人都具有高度丰富的想象力。有了大胆的想象,才能有大胆的创新意识。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在学习中会表现出杰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除以上所论述的方法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创新的动机。信念、意识和情感,引导学生多观察事物,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等。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培养好了学生装的创新能力,接着要做的是教学怎样表达。小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有初步听说能力。进入小学则是系统地学习语言的开始。小学低年级,由于学生识字较少的限制,语言训练着重在口语,听说是衡量低年级学生语文素质的唯一标准。笔者认为,低年级语言训练要注重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品,让语言如此美丽。让学生演,站语言如此富有人情味。
一、听说训练要走出“重说轻听”的误区。
听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内心的一种活动,比较难以体察,因此常常被教育者忽视。低年级注意力集中在说、写上,这是一个误区。据美国口语专家研究统计,在人的语言交流活动中听的方面所占的比生最大,占45%,说占30%,读和写分别占16%和9%,由此可见听力是非常重要的。
低年级听力训练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话习惯。首先,要求做到“认真地听、正确地听”。这主要体现在听话的姿势的态度上,即要求学生在听别人讲话时,眼睛看着说话的对方,集中注意,不插话,耐心地听对方把话说完。这既是训练听力的基本功,同时也是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学会做人。第二,要求做到“主体地听”,即要求学生能大体听懂对方的话,考虑对方的说话内容。口语训练要摆正听者的位置,强化听者的主体意识,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训练当中。
二、听与说相辅相承,密不可分。
说,是用口语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所闻、所想、所感。低年级说话训练最基本的先要学会“规范地说”,即用普通话完整的一句话。连贯的几句话。第二,要求训练学生“有意识地说”,即学生明确自己是在对“人”,说话,态度大方,有礼貌,说这前要有的虑。
听与说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听是说的基础、是获取信息积累材料的过程。低年级学生自身感知事物摄取信息的能力还很差。听,是他们有话可说的保证,而在听别人说话的过程式中还能学到很多说话的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说,是检验听的效果,是培养各种素质的重要手段。如:听后的转述、复述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听后的译述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听的理解能力和辨析力。
三、注重实践,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是一项新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它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一方面口语训练必须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进行。离开了实践训练便无法进行;另一方面,口语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说话能力,走向社会进行交际。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实践活动中进行。
第一,要利用语文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以低年级最常见的看图说话训练为例,无论是看图学文还是基础训练中的看图说话训练,在学生弄清图意的基础上,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认真考虑说话的内容,不仅是要把图意说清楚,还要发挥想象力,力求具体生动,吸引听众,上台说话声音响亮。站姿端正,面带笑容,目中有人。其它同学听完必须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取长补短,使自己的发言更理想。
第二,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形式,站每个学生都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比如训练转述能力。现行二年级下期教材提供的练习材料是请学生将一个家长会的通知转告父母。通达这个练习,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转述的挟持技巧;听清、记准、说对。但是,一个练习不能满足能力形成的需要。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这样设置情境;先启发学生想一想自己有没有什么事需要其他小朋友转告某人,然后进行分角色说话练习。这是将生活带入课堂,使训练的内容丰富;我们还可以把训练发散到课外,使训练的形式多样化。日常交际常常需要学生将一个人的话转告另一个人,教师可以抓住每一个机会进行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第三,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电教手段,用录音机或摄像机录下学生口语交际的过程,进行反馈交流。这既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激起上进心;同时也让学生看到看书的不足之处,增强克服缺点的决心。再如,我们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语言类节目(相声、小品、短剧等),激发学生锻炼口语的愿望。
总之,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发展语言的黄金时
期,教师应抓住时机,扎实训练为孩子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还要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结合起来,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拓宽自己的思维,从面更好地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小学语文教师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给知识的经济时代一个响亮的回应。
15.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十五
一、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 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个人, 要想在社会上立足, 必须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必须学会思考和判断。“人们的思考加工的过程, 是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 是一个逻辑思维的过程, 但是,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形成正确的概念, 作出正确的判断, 进行正确的推理, 不是都能对感性材料进行正确的思考加工, 所以不仅要勤于思维, 还要善于思维。这就是思维的重要性所在。”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思维,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最终拥有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 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的重要和必要的。在学校, 学生参加不同科目的学习, 各个科目的教学中都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机会。而化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就是要求学生能把物质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得出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应用从一般到特殊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应用有关化学原理来判断、推理得出物质具有何种特征, 发生何种变化。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的探索
各学科都在教学中通过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化学有它独到的位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化学理论和规律很大的一部分是从实验总结出来的。利用实验来进行教学, 不仅可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还可以充分调动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当教师进行课堂演示实验时, 学生处于观察———兴趣———疑问——思维的积极状态中, 注意力和思维达到高度集中与活跃状态, 教师应善于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分析、推理、判断、概括, 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如:“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时我设计了金属钠与CuSO4 溶液的反应, 实验现象很能吸引学生仔细观察, 再指导学生回答, 活泼金属钠能将Cu2+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吗?结果是否定的。通过这实验学生懂得“任何一种科学有其规律性及特殊性, 不可乱用。任何规律不是绝对的, 只是相对的”的哲学思想。学生通过正确的思维锻炼, 获得更多的化学知识。
化学学科知识有其特定的特点, 充分应用这些条件加以循循诱导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逻辑推理的能力。学生学习离不开思维, 而正确的思维是能力的表现。思维能力的获得反过来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学生的脑子“活了”学习起来效果会更好。因此在化学科的教学过 程中我们教师应恰当地选择合适的方法, 充分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我们的学生就有能力适应时代的潮流。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
经过多年的教学, 在摸索中我总结出了一些我认为能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
1.精心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思考。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因素很多, 教师必须因势利导, 精心设计, 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在实践中, 可以采用“问题情境式”或“启发式教学法”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好“导”的作用,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问题。设计出好的问题往往比回答问题更难, 此间,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思维深度, 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 并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
2.注意克服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也叫思维惯性, 是指在考虑问题时用已形成的经验和固定的思路。思维定势通常表现出两方面的现象:一方面, 在合适的条件下, 当过去的经验与当前问题需要相一致时, 迅速地联系旧知识和技能, 能很快地解决面临的问题;另一主方面, 当过去的经验与当前问题需要不一致时, 由于思维定势仍按一种固定的思路考虑问题, 对面临的问题盲目地套用已有的经验, 则表现出思维的惰性和呆板性, 反而成为解决问题的障碍。
克服思维定势最有效的方法是转化思维的角度, 站在不同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
3.基本思维方法的训练。
(1) 模仿探索训练,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
①提出问题, 教给方法;
②制定设想提出方案, 实验验证;
③分析总结获取新知, 提出新问题。
例如在“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复习教学中, 涉及有关“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反应物的量的关系”的内容时, 教师可首先示范研究FeBr2与氯水反应的问题的方法:先分析所有可能的产物情况, 后分析为了确定和排除这些情况, 应采用什么实验, 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是什么, 并亲自动手示范操作, 通过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 紧接着让学生进行模仿训练:研究Mg (HCO3) 2溶液与烧碱溶液反应的产物的确定问题, 可先给定必要的试剂如Mg (HCO3) 2溶液、烧碱溶液、盐酸、酚酞、Na2CO3溶液等, 让学生在模仿探索中进一步决定试剂的取舍, 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 然后依据实验结果结合已有知识进行产物的判断, 最后从两个实验中归纳出此种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律, 并通过相关练习进行巩固, 以培养他们科学探索的态度和方法, 增强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2) 自主探索训练, 全面提高思维能力。
①启发思维,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 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留给学生思维空间, 提出新问题。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 是探索的动力, 是创新的前提。”教师在讲课时要处处设疑, 要善于在关键之处设疑, 在易错之处设疑, 在模糊之处设疑。要淡化自我权威中心意识, 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②诱导探求, 合理设计和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学生的问题提出以后, 教师适当引导分析问题的合理性, 给予补充以完善设问和反问, 为制定设想提出假设和实验方案作参考依据。提供有关参考资料和帮助查阅文献为学生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提供条件, 对实验方案的合理性作适当的指点评价, 以把握实验过程的操作安全。
(3) 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的训练。
发散性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形式。收敛性思维是以集中思维为特点的逻辑思维, 具有同一性、程序性、比较性三个特点。对于已设计出来的方案, 它能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审查比较, 以确定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所以它又是一种批判的思维过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把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辩证地统一起来。运用发散性思维, 从一个目标出发, 启发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利用全部信息, 进行放射性、多方位发散, 多方位论证, 多因素分析。所以,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以及二者的辩证统一, 是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前提。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 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样, 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人。
参考文献
[1]朱金风.浅谈关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学.2002.7.第163期
[2]颜雄.略论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学.2003.4.第196期
16.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十六
关键词:化学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能力,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把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得出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应用从一般到特殊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应用有关化学原理来判断、推理得出物质具有何种特征,发生何种变化。思维能力中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而思考过程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可提出:酸能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但是为什么在制备氢气和硫化氢时,却要用盐酸或稀硫酸,而不能应用稀硝酸?在讲述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时,可利用其性质的对比和分析,从而提出除去杂质二氧化氮的方法。在进行硫化氢还原性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1、硫化氢是酸性物质,为什么不用浓硫酸干燥?2、硫化氢和浓硫酸会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3、硫化氢在反应中作氧化剂还是还原剂?通过设置总是情境,把学生探索的热情激发出来。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二、采用多种形式训练思维能力
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手段,是使思维运动通向客观真理的途径和桥梁。科学史上大量的事实证明,没有正确的思维往往就没有科学上的新发现。没有分类法和归纳法,就没有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没有理想实验方法和演绎法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模型方法就没有原子世界微观结构的发现,没有类比和模拟法,就没有维纳的控制论。 掌握了辩证的思维方法,并实际运用于认识和实践,就能使我们的主体思维能力发生层次的飞跃。
1、基本思维方法的训练。1)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新知识不断地涌现,新概念不断的引入,这些知识和要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2)抽象、概括思维的训练。信息的输入诱发了思维,引起了质疑,从而产生了问题,提出问题总是希望解决问题,实际上是寻找解决所需要的信息。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有时需要几分钟或稍长时间,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学生的认识过程大部分属于前者,课堂教育更是如此。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对若干对象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认真探讨点拨的最佳时机,选择最优的知识媒体。3)推理能力的训练。推理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即从个别的特殊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在化学教学中经常要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演绎推理,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学生立体思维训练。立体思维是在基本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以智慧为轴心,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打开一个又一个的空间。变点的线的思维为立体思维,变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培养多系统、多方位、多功能、多角度、多途径的高效率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的品质,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开启智慧的大门,打破传统和习惯的惰性,产生大量的创造性思维。
1)整体思维。整体思维就是思维的广阔性、高度性和整体性。站得高,看得远,既有广阔的视野又有把握全局的能力。
2)动态思维。就是用动态平衡的观点观察现象,理解概念,探究物质的性质,掌握物质的制备原理,分析反应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模式与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语文启发式教学的作用11-07
启发式教学09-11
启发式教学探讨08-07
浅谈启发式政治教学08-15
具有启发性教学方法08-21
启发心灵的书09-15
工会工作对我的启发08-06
一件小事的启发作文300字07-11
小学德育中南风效应的启发论文07-26
我得到了启发小学作文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