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的启示(8篇)
1.小岗村的启示 篇一
案例
“中国改革第一村”安徽凤阳小岗村的今昔。“一年跨出温饱线,三十年没过富裕坎”成为小岗村的真实写照。
案例4-1 小岗村的今昔
[案例文本] 材料1:《“大包干第一村”的今昔30年》(扬州晚报,2008-2-18)
小岗村是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的一个村落,30年前,小岗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小岗家家穷光蛋,磙子一住就要饭。”学大寨时,小岗就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家可派出一人外出“搞生活”(乞讨),人口多的可派两个。
1978年秋,公社调整了小岗生产队班子:严俊昌为队长,严宏昌为副队长,严立学为会计。11月24日,晚饭后,严俊昌溜达去了严立华家,“商量怎么解决温饱的问题。”后来,人越聚越多,18个人,最后以摁手印的方式,把全队五头黄牛、一个破耙全都分了,彻底包产到户。“如果干部倒霉坐了牢,我们就给干部送牢饭,如果真的谁被杀头,就把他小孩养活到18岁。”
1979年春,小岗的“秘密”被一级级传上去。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经实地考察后批示,干到秋天。可还没到秋天,地委书记王郁昭又来了,回去后开了常委会,最终决定支持小岗。6月,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来到小岗。离开时,车开得很慢,他探头车外,叮咛严俊昌一定要把地种好。车走了一段,万里再次探头车外,叮嘱严俊昌要向党讲真话。车至村头,万里第三次招呼严俊昌过去:“如果有人查你,你就说我同意的,让你干5年。”
1979年秋收,小岗生产队正式记载的粮食产量是13.3万斤,比以前翻了4倍。“那年景,家家过门墩都有粮食,直堆到屋坝子。”大包干当年,严俊昌家就新盖了6间茅草房,后来又盖了几次。1993年,盖上了砖瓦房。“拖拉机,电视机,手表,慢慢地,什么都有了。”至1984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普及推行。
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就来了。“见你种烟、种棉花、种油料,都要收钱,连养猪还要收20块钱的猪头税。多的一户有两三千,我家有一两千。”为此,严俊昌写信向万里反映。后来,温家宝来了。再后来,乱收费乱罚款没了。
种地不赚钱的状况始于1987年。当时,所有跟种植业相关的工业产品价格都在上涨。严国品,18个摁手印的农民之一。他感触最深的是水价,以前都是5厘一个立方,后来是5分一个立方,上涨了十倍,“浇一亩地得几十块钱,这怎么浇得起。” 分田单干的潜力,历经90年代的“黄金增长”,到1996年,小岗村民发现,粮食卖不掉了,“掉价掉得厉害”,人均约4亩地的小岗,以粮食收益扣去化肥、农药、水电等日益增长的成本,每亩最终收益不过300余元。
“种粮只管吃饱饭。”于是,小岗也开始种植经济作物,“但市场这个东西,就跟老天似的,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阴,什么时候晴!”小岗村民此后屡屡被市场“玩弄”。近三年,农户们又被黑豆“黑了一把”。吴广新说,2005年,七八块钱一斤,大家赶着种,谁想前年掉到了5块,去年又掉到1块,今年又涨到2块多,“搞生产是搞到头了!”
“无工不富,小岗要发展,还是要走工业致富的路子。”很早,严宏昌就有了这样的想法。1984年,严宏昌当上小岗生产队队长。从这个时候起,他就想搞企业。
开始,他骗妻子“买收割机”,拿走了家中的存折。结果,花了1.17万元,买了塑料切粒机。那天是1984年8月13日,跟机器一起回来的还有两个来自温州的技术员。
“这种机器可以拉丝、切粒,然后做编织带。”严宏昌介绍,当时,想在村里一家搞一台机器,每户一天可赚40块钱。
但到最后,“一家一台”的梦想没有实现。阻力是多方面的,首先,不是每家每户都拿得出这笔钱来;另外,这个机器保证能赚钱吗?得不到肯定的回答,村民们不愿冒险。
1985年春天,严宏昌的塑料切粒厂才干了一年不到,就没法再干下去了。“当时村里的民用电线被盗,紧急把厂里的电线拿去顶,结果再也没还回来。”
1991年,队里开会决定办养鸡场。严宏昌被派去上海,拉来了技术人员。但养了两年,鸡死去大半。
1993年,严宏昌又去上海,谈到一个养猪项目。但很快半途而废,原因是在人员安排上,几个村干部协调不过来,有人要当会计,有人想当场长。
“搞厂子,不像搞包干时,思想不统一。”严宏昌说,通过与村民聊天发现,大家顾虑很多,怕别人说自己重走回头路,怕好不容易得到的光环丢了„„
1996年9月,严俊昌之子严德友任小岗村支部书记。上任之后,严德友也开始跑项目。
“1998年是小岗村形势最好的一年。”现任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说,当时,安徽省八个厅的一把手进驻小岗,由每个厅包一块,改变小岗的村容村貌。但是,1998年的机遇,小岗人没把握好,它的内部出现了动荡。那年,有人把严德友告到了县里,历数严德友的12条罪状。省纪委的人很快下到村里。经调查,12条罪状纯属子虚乌有。问题没有,但严德友的村支书也当不成了,最终被调去李家庄担任乡党委副书记。
凤阳县委一位领导曾经说:小岗的问题就是农民意识在作怪,荣誉面前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你上台,我不让你干好;我上台,你也不让我好过。反正就是互相倒台。
1999年春,广东两次来人到小岗村谈项目,严德友已不在村里了。“在小岗,是后任不认前任的账。”吴广新说,这个项目也就不了了之。
小岗办过不少厂。1999年9月22日,是中央领导视察一周年。单这一天,小岗村就有5个项目剪彩。但到现在,这些工厂没有一个“幸存”,都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半途而废。比如日本人援建小岗村的养鸭项目,最后重蹈上世纪90年代初养鸡的覆辙:干部们养鸭,老百姓没有得到实惠。最后,养殖场改成了农机大院。又比如金属废渣处理厂。人家来考察,县里说好免税。可是,厂子还没投产,乡里收税的人就上了门,人家不干了。
“富起来的中国人,不应忘记小岗村。”说出这样一句心声的,是张家港市长江村党委书记郁全和。1997年,经媒体记者牵线,长江村和小岗村结成了姐妹村。当年11月,长江村资助120万元,帮小岗村铺了一条“友谊大道”。2001年,长江村投入200万元,在小岗建成80亩葡萄园。在此示范下,两三年内,小岗约七成农户种植了葡萄。
小岗的困境,既是小岗变革的掣肘,却也是小岗酝酿出更新变革的动力。2006年1月,小岗村支书沈浩动议: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引导村民合作养猪。
然而,去年春,合作计划遭遇冷场,“没有一户愿意以土地入股养猪。”后来,方案不得不进行调整:土地入股变成土地出租。这个变通方案,得到了七成农户的同意。经历了29年的单干,小岗人迎来了再度“合作”的曙光。
“小岗的工业几乎为零!”这是小岗人的一块心病:究竟为什么?
吴广新说:小岗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关友江说:小岗人文化素质低,眼界不宽。严俊昌说:小岗的班子不稳定,两三年就换人,哪能干得好!
不过,对现任党支部书记沈浩,他们异口同声:“他是干实事的。”
2008年2月13日,正月初七,小岗村党支部副书记吴广新家。一张小方桌,摆着五碗菜,围着十口人。“今天聚一聚。再过一天,儿子儿媳们就要走了。”吴广新说,今年,3个儿子全要去浙江打工。“连同3个儿子的地,一共20亩,都是我和老伴种。去年种下来,一算,净得2000多块。此外,落点口粮。不出去打工怎么行?”小岗村共有108户,467人,约有七十口人在外打工,“剩下的多是老头老太。”“一年跨越温饱线,数十年不入富裕门。”这就是今日小岗的现实。材料2:小岗村的“钉子官”(潘晓凌,南方周末,2009-12-23)
沈浩,2004年11月,从安徽省财政厅下派到小岗。有朋友闻讯惊呼:看来你官运没有,那里的村民可是“见官大一级”。小岗村的村民被认为“中国最牛村民”。几乎每个当年在生死状上摁下手印的大包干带头人家里,都挂着与国家领导人的合影。一名带头人的儿子工作被调动,他质问村干部,“这事,中央领导人可知道?”更麻烦的是小岗村经济发展缓慢,无工无商,种地靠天,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集体欠外债4万多;从1993年起,挂职干部就“跟走马灯一样”,还来过一位公安局副局长,可“村情复杂”加经济落后,无一人连任过。上任没几天,沈浩在村口被几个醉汉围堵住,上前就是几拳,他边护着头边喊,“住手!我是小岗村新来的支书!”他结果仍然被揍得鼻青脸肿,人家喊:“打的就是你新来的书记!”就任第一个半年,沈浩被打了三次,对方警告他,从哪来滚哪去,我们要“岗人治岗”!
新来支书显得很“窝囊”,他首先找到派出所,劝把拘留起来的打人者给放了——“还是孩子,不懂事嘛。”沈浩请健在的12名带头人到县里吃了顿饭,逐个递烟。对于尚健在的12位大包干带头人,沈浩打点得点滴不漏。村里办养猪场,他让擅长养猪的严金昌当了场长;严学昌一家想搞运输,他去帮跑客运站许可证与无息贷款;小岗建新区,他给那位退了20间房的带头人优惠批了地;他连哄带“骗”,强拉上两位有矛盾的带头人一起吃饭喝酒,这一“奇观”让凤阳县领导惊叹,“沈浩,你行啊!”
2006年,沈浩带大包干带头人到大寨、南街、华西等名村考察。回来后,他很兴奋地跟几个带头人商量,效仿南街模式,办“农业合作农场”,即将全村土地收为集体所有,规模经营,农民享受年底分红。
沈浩确立的发展思路是:先搞好基础设施,再搞招商引资。3年来,小岗修路,改造民房,兴建小区,规划农贸市场,以及标准化厂房,变化很大。2007年底,沈浩任期届满,按规定,该走人了。但村民们不放,家家户户摁手印,然后派12个代表送到合肥,要求留下沈浩。“这种留人方式,是全省第一次。”省委组织部的领导感动了,沈浩又被派往小岗。沈浩说:“基础设施搞得差不多了,今年着重招商引资。”小岗2008年的工作思路已经敲定。沈浩开始排除众议招商引资,要办企业,不但要办,还要办大,办成区域中心、全国中心。“不能让小岗这块金字牌子白白浪费了。”他在日记中写道。
沈浩越来越频繁地在外面忙招商引资。这名副处级村官,自然无法避免中国基层干部“干酒引凤”的场面规则。沈浩酒量不小,但他的真诚和热切,更让人难以推辞。截至2009年,美国生产高端甜菊糖、燕麦片等产品的GLG集团已在小岗落户,计划投资15亿元人民币;广东从玉菜业也与小岗签署协议;此外,全国村官培训中心与配套酒店也在洽谈之中。
去世前一个月,沈浩陷入来小岗后的最大危机。GLG在小岗征地4300亩,土地每亩一次性补贴一万二千四百元,征地加迁祖坟,须在十天之内完成。一些村民有疑虑,纷纷找沈浩质问,有人甚至在地里睡,不让推土机过。据一些村民回忆,沈浩走家串户做工作,喉咙嘶哑地喊,一定要让企业优先解决小岗人的就业问题,争取小岗获得企业股份,为村民谋福利。“当时大家被怔住了,就算沈书记做不到,我们也不忍心,他多不容易啊!”一村民说。
那段时间,沈浩曾在日记里用超大字体写道,“我为小岗村用我最黄金的岁月,做了我应有的贡献,今天发生的一切,让我感到焦困难耐,但我甘愿担当„„”
村民关正银说,支书不是神仙,并非全能,他哭过几次,哭完又投入工作中,生前最后一个月,“脑袋一直崩得紧紧的,走路也在想问题”。
土地征用与祖坟迁移如期完成,GLG答应沈浩,企业全面启动后,招工优先考虑小岗人,尤其是失地农民;同意将企业上市后30%的股份分给小岗。
征地**后,沈浩第二任期即将结束,大包干带头人再次集体摁手印挽留沈浩,这回摁下的手印升至186个。
2009年11月5日,沈浩接待了三批来考察合作的客人,下午三点多才休息。回去后,睡下就没再起来。
材料3:安徽凤阳小岗村严德友谈小岗村三十年和农村改革(人民网-强国论坛,2008-10-10)[一心为善]:请问:南街村好还是小岗村好啊?
[严德友]:各有各的优点。南街村走的是集体化道路,我们是土地分田到户。相对来讲,我们的自主权要比他们自由一点。我去过一次南街村,主要是从外表看了一下。如果能把人们的思想凝聚到一起,这样的体制也还可以。关键是怎么样把人的心凝聚到一起,力量能够发挥到一起。过去我们之所以搞大包干、土地分田到户,是因为人总是出工不出力,思想比较涣散,挫伤了劳动积极性,所以导致生产上不去,缺吃少穿。
[非如此不可]:您觉得南街村的模式有普遍性吗?
[严德友]:不一定好。过去我们搞大集体吃尽了苦头,不可能再回到过去,再重蹈覆辙。过去在集体,现在把人心再凝聚到一起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推广的话,我自己感觉不一定好推广。再次出现像过去的出工不出力、人心涣散,社会不是倒退了吗?
[翠鸟]:严德友先生请问你家现在种田吗?
[严德友]:在种,不但种,而且种得还多。现在种的全部是葡萄,现在的规模已经有200亩。我自己不可能有这么多地,是租的村里面的缺乏劳动力的、年轻人出去打工的家里面留下老年人使不动机械工具的,我把这些人的地租过来了,根据每亩纯收入我付他的租金。
[不懂外语]:请问嘉宾:现在小岗农民的规模化经营有几块?农民是否都参加了?
[严德友]:规模化经营一个是葡萄,第二个是双孢菇,第三个就是花卉苗木。
[不懂外语]:请问嘉宾:农民由个体种植转移到集体劳作,他们是否还有集体协作精神?如缺乏,你们是如何解决的?
[严德友]:不好去组织,比如说我这200亩地,也有一部分工人,他的积极性和干自己家的不一样。如果把这些人纳入集体以后,让他像干自己家一样,肯定不现实。比如我这一块,在我葡萄园里面工作,我是发给他工资的,等等农民工人。但是,怎么提高他的积极性,要耗费很多的管理人才,要去教育他,这是很复杂的事情,不易操作。
[挖光卖光挥霍光]:请问严德友,你二十多岁时当全国名村支部书记靠的是什么?
[严德友]:当时我也是在外面的一个打工者,父亲年龄偏大了,组织上就把我们这些年轻人召集回来,一个是怎么培养后备干部,领导在年轻人当中物色,最后选中了我,我就当上了这个支部书记。
[庄生〖精卫〗]:严先生,严俊昌先生和您有亲属关系吗?
[严德友]:严俊昌是我父亲。经常教导我们、鼓励我们,怎么把经济搞上去。
[算啥娃娃鱼]:请问嘉宾:小岗村今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严德友]:我们这里有葡萄合作社、双孢菇合作社。这些种植户联系到一起,成立一个组织,成立组织的好处是什么呢?比如统一购买农资、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主要是便于管理。
[冰心3]:请问嘉宾 你们村除了种葡萄的之外 其他劳动力都干什么去了??
[严德友]:还是种地,我种的只是一部分土地。另外还有一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另外小岗村的全村有90%以上的户在种葡萄,还有一部分在种双孢菇。
[可惜不是你]:请问严德网友, 你们的田地是怎么流转的,在流转中都出现了那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严德友]:一个是和村里面联系,然后出租土地后,和土地户签定协议,倒没出现过什么问题。我们把愿意出租户的土地,每亩地500块钱租过来,定好每年几月份付他的租金,再一个把租的年限定好。
[搬条凳子看大戏]:嘉宾:什么是村民选举?怎么落实?
[严德友]:村民选举一切正常。现在农民对村干部这个职位看得并不是太重。当然是有人想当官,但是大部分人对这个态度都很淡。
[经济观察]:请问嘉宾,你们村有没有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
[严德友]:没有。因为大包干的时候,分田到户,每家几亩地差不多,基本上收入都差不多。穷的和富的差距不大。不存在两极分化。
[明天]:你怎么评价改革开放30年?
[严德友]:改革前和改革后是由穷变富,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增收,国家综合国力增强,这30年发展的速度是很快的,也就是改革有了一定的成果。
[中国右棍]:请你给大家总结一下,“小岗精神”,到底是个啥子精神?
[严德友]: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开拓创新,搞大包干就是一种创新,问题是下一步怎么继续再创新。
[好10先8 ]:严德友嘉宾:请问为什搞私有人人积极,搞公有人心背离?
[严德友]:是人的本性。再一个是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上面一个问题我也讲到了,集体的要经过二次分配,自己私有的就不需要分配,自己直接可以拿到了,所以积极性很强。
材料4:《小岗村新书记丁俊上任一年谈感受 称每天感觉时间不够用》(新安晚报,2011-1-28)。
2010年2月1日,安徽省财政厅财政监督检查局副局长丁俊,作为安徽省第四批选派干部赴小岗村任职。一年多过去了,小岗小学扩建工程投资160万元,新学校建成后,将设立初中部,预计今年秋天就可以招生;建了一个自来水厂,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问题;拓宽进村通道,并在村内修建一条主干道;敬老院、卫生服务中心、培训中心等项目都开建,目前敬老院已经投入使用,实现了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小岗村GLG产业园的多条生产线已建成投产;成功引进总投资6亿元的天津宝迪10万头原种猪养殖基地项目。有数百村民回乡打工或者创业,刘占洋就是其中一员,30岁出头的他在宁波打工多年,积累了一些资金。去年,他看到村里的公司渐渐增多,车辆随之多了起来,于是在村里投资办了一个汽车配件厂。
记者:你平时怎么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春节回家吗?
丁俊:早上6点多起床就上班了,晚上得把事情忙完才能休息。对农民来说,屋前屋后的事情就是大事,他们来找我,我就要帮他们解决。同时,我还要经常到外地招商,接待客商来考察项目或到工地督促项目开工等,每天都感到时间不够用。现在手上的工作已经排到大年三十,只有工作完成了,才能回家过年。
记者:你认为小岗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什么?
丁俊:小岗现在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村民素质的提升、观念的转变将成为小岗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正通过培训、到外地考察、举行座谈会等方式对村民进行培训。现在小岗老百姓的要求很高,不仅要吃饱穿暖,还要精神上得到满足。我们刚举办了首届春节联欢晚会,村民自导自演,大家都很开心。像这样的文化活动,以后我们还要经常搞,要让老百姓感到快乐。[思考讨论题] 1.为什么“大包干”能让小岗村“一年跨出温饱线”?
2.结合材料分析制约小岗村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结合材料和我国实际,分析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的思路和措施? [案例解析] 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如此。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表现为具体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等制度和体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
基本制度是由该社会形态的本质所决定、并表现该社会形态本质特征的制度。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是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社会基本制度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原则性的特点,它是不能根本改变的,但需要不断完善。
具体制度或体制是由基本制度所决定和派生的运行机制、组织形式、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体系。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制度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具体实现形式,是社会基本制度得以实现和发挥作用的主要载体,社会基本制度的作用与性质要通过相应的体制来实现。具体体制的选择和更替必须服从于社会基本制度的性质和有利于社会基本制度本质的实现。具体体制具有具体性和可变性的特点,它必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适时改变,这种改变不是基本制度的根本改变,而是通过变革体制完善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还存在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僵化的经济和其他方面的管理制度和体制,只有改革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具体制度和体制,才能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所以,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以前我国管理制度的特征:管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认为越大越公越好;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在农村建立起“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邓小平: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只能是死路一条。
改革开放30多年成就斐然,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二、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GDP300670亿元,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397983亿元,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8791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人均创造价值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据估算,2008年人均GDP为3312美元,2010年人均GDP为4481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增加到2010年的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10年的5919元。201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近年来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其中货物出口额在2009年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额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外汇储备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2009年突破2万亿美元,达到23992亿美元;201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28473亿美元。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自2006年超过日本,连续五年稳居世界第一位。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17大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全局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业薄弱、农民收入低下、农村落后。“三农”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农业、农村自身特点的原因,也有市场的原因,当然还有政策方面的原因。所以,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
邓小平:“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政策主要解决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就必须要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和农民自主权。
我国农村改革三十年的三大跨越:第一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建立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保障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户分散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第二步:我国从2000年开始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4年开始免征农业税试点,2006年在我国范围内免征农业税,取消“三提五统”和农村教育集资等费用。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按照上世纪90年代农民负担增长速度测算,此举相当于现在每年为农民减轻负担2000亿元。第三步: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深层次问题。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后,我国农村改革进入综合改革的新阶段,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2.小岗村的启示 篇二
——农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历史上很多变革,都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小岗村从“大集体”到“包产到户”这个小动作,改变了小岗村乃至中国的大命运。农村的情况,农民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我们抓农业农村工作,要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特别是农村改革,改什么、怎么改,多听农民的意见。在改革过程中,要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实践,允许试错,任何改革,只要不触“底线”、不越“边线”、不破“红线”就行,在实践中找路子、找方法、找答案。改革对不对,让农民评判,用事实说话。改对了,就推行;失败了,改过来就是。
——解决农村的问题,政策要对路。1978年之前,小岗村没有一家人吃过饱饭,1959年到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全村饿死了67人,绝了6户人家;包产到户之后,还是那些人,还是那些地,仅仅一年时间,打谷场上一片金黄,1979年粮食总产量高达66吨,相当于全队从1966年到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这个变化告诉我们,农民动不动,是真动还是假动,关键看办法对不对头、政策对不对路。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在“三农”工作上是下了功夫的,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安稳。但是,形势在不断变化,农村在不断变化,农民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我们不能躺在过去的改革成果上睡大觉,要有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新的政策适应这个变化。这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需要思考、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农村要有个好的带头人。小岗村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个好支书,有理想,有抱负,敢想敢干,敢于担当。中国农村的情况很复杂,农民千家万户,农地零散细碎,如何提高农业的效率,如何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如何把农民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就需要这样的带头人。在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要更加重视基层组织特别是村级组织建设,坚持能人治村,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也能干成事的人选出来,给舞台、给政策、给荣誉。继续推行大学生村官制度,鼓励优秀毕业生扎根农村,为农业农村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充分发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必须牢牢坚持走群众路线。村支书起草的《保证书》原本只有前两条,第三条是村民自发要求加上去的。事实证明,农民群众最朴素、也最真实,只要你心中装着他们,他们的心中就一定装着你。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节节取胜,靠的是群众路线,赢得了亿万群众的支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法宝依然管用,不能变、不能丢。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和政府公职人员都要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如一地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同呼吸、共命运,不断凝聚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
3.小岗村的新焦虑 篇三
2月底的一天,在小岗美好乡村示范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里见到《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时,该部常务副指挥长、凤阳县委副书记吴军说的第一句话是,“一下午开了三个会,现在脑子还是蒙的。”在他身后,挂满了整整一面墙的工程计划表,从“建设环村林带”到“加快制定承办第十三届全国村长论坛方案”,内容多达32项,大干快上的急切心情跃然纸上。
2012年底,安徽省和凤阳县帮助小岗村制订了这些规划,从中也不难看出学习南街村办工业、大寨搞旅游等其他明星村的影子。但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小岗村前所未有的土地流转力度。
目前,全村五分之一的连片耕地已经流转给到村办企业,剩下大部分的耕地也被纳入各种园区规划。35年前,分田到户的冒险尝试,让小岗村民尝到了自由支配土地的甜头。今天,土地集中的改革,将许给他们怎样一个未来?
名村富梦
对于小岗村干部们来说,如何让流转集中的土地创造更多的财富,是一个大问题。
2012年,在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华西村创造的产值是13亿元,南街村是6亿元,而小岗村只有数百万元。
大包干带头人之一、曾经担任小岗生产队队长的严金昌也是一脸无奈。最近几年,小岗村一直都是安徽省内外的援建对象。村部门口的水泥路,是1996年张家港长江村与小岗村结为友谊村时,对方出资援建。长江村村长第一次来小岗时说了句话:“富裕起来的地方不能忘记了小岗。”这句话对严金昌的触动很大。
小岗因地势较高,存不住水,农业灌溉用水还得靠上游十多公里外的水库。由于京沪铁路穿越小岗村,以前小岗村村民要绕远20多公里,才能达到307省道。以前也有人过来投资考察,但是一看这里缺水少路,离开后也就没了下文。
前几年,小岗村曾注册了与小岗、大包干有关的商标,但直到现在也没有做出一个像样的产品。凤阳街头售卖的小岗牌豆类饮料、大包干白酒,竟然都是其他乡镇生产的。
同为明星村,以“大寨”品牌注册的企业达到13家,以“大寨”冠名的产品有10大类30多种。在一些合资公司,大寨村仅以大寨品牌,就能占据整个公司25%的股份,坐收分红。
小岗也想过学大寨搞旅游。小岗村前第一书记沈浩在世时,在凤阳县旅游局的帮助下,小岗村建起来了大包干纪念馆、重现当年农家原貌。在沈浩的劝说下,村里一度开起了10家农家乐,这也是小岗村半个世纪来的首批饭馆。县里的旅行社也把小岗纳入凤阳旅游菜单中,一车车拉来团体客人。2010年,有近80万游客来小岗村观光。
但是,小岗人发现,大部分游客就是吃顿饭,然后在友谊大道走个来回,就走了。大包干纪念馆,因为是教育基地,不能收门票,这块目前还没有形成收入。葡萄园采摘,只有8、9两个月可以对游客开放,季节性很强。如今,最初的10家饭馆,只剩下3家还在开门营业。
35年后再集中
走华西村、南街村那样的集体经济之路,小岗村已经错失时机。当下,小岗村可以撬动的最大资源,除了小岗的招牌,就是土地。从沈浩到丁俊,小岗村两任第一书记,所推动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实则为经营土地做准备。
严金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沈浩的思路是,扩大现有土地规模。沈浩的这一动议得到上级批准。2008年初,凤阳县决定把临近的严岗、石马两村并入小岗村,全村耕地面积陡增至1.9万多亩,整村面积也扩大到15平方公里。
在严金昌看来,如果这些争来的土地,后来的招商引资也将面临土地紧张的困境。而接替沈浩出任小岗党委第一书记的丁俊,则完成了另外一个大工程——土地确权。
在过去的2012年,小岗全村1.9万亩耕地基本完成了确权。如果不确权,大规模的流转就没有保障,招商引资也无从谈起。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制订的全国范围的农地确权时间表为5年。小岗村村委会主任关友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小岗村之所以在一年内就完成了土地确权的工作,最关键的因素是,上级树立小岗村典型的决心。
在来自省市县三级政府人财物的支持下,从土地航拍到实地丈量,再到一家一户上门做工作,在全国都是大难题的土地确权,小岗村迎刃而解。
土地确权的同时,小岗村还完成了建村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土地流转,总面积达4300亩,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以上,涉及13个村民小组、329个农户。
为了减少工作阻力,小岗村采取较高的补偿标准,补偿费用直接与中籼稻的国家收购价挂钩,以每亩每年700斤为标准,依据当年国家中籼稻的收购价格,折算成钱数补给村民。而在国内其他地区,大部分都是按400到500斤的标准进行补偿。
此外,原有土地上的各种国家粮食补贴,仍旧归村民所有。如此算来,每亩土地,村民拿到手的补偿费大概在1000元,比起自己种地收入要多出300到400元。算过这笔账后,大部分村民同意把土地流转给村里。
土地生意经
与华西村地处寸土寸金的苏南不同,小岗村所在的凤阳县,原本就是一个穷地方,其土地并不金贵。如何让土地升值,一些城市架桥修路、园林绿化——这些后来被归纳总结为经营城市的经验,也陆陆续续地被小岗村学过来。
改革大道,这条连接小岗村和307省道的快速路,2008年建成通车,其建设标准比307省道高出一截。村里的主干道——友谊大道也重新翻修铺设沥青。水的问题也解决了。通往水库的水渠前两年被裁弯取直,水库放水一天就流能到小岗,村民家里也通了自来水。城市里才有的污水处理厂,小岗村也在招标建设中。在小岗村的核心区,友谊大道附近,则被规划成一个以旅游观光为主的区域。现有的“景点”,目前都在扩建或重修中。
变化最大的还数友谊大道,现在临街的地方,都统一盖起了灰瓦白墙的仿古建筑,这里将是商店、饭馆、超市、旅游纪念品商店所在地。
伴随着一系列基础设施的陆续建成,在过去四五年,小岗村征地的价格已经上涨近10倍。严金昌回忆说,当初他家的地被征用盖大包干纪念馆时,每亩地征收的补偿价格不过三四千元。去年底,大包干新馆征地,每亩的补偿价格已经上涨到了3万多元。
未来两三年,小岗村对本村流转出的土地,有两个大规划,一个是4300亩高标准农田,这里被规划为建设现代化农业的示范区;另外一个是以工业为主的小岗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占地面积将近5平方公里,相当于三分之一个小岗村面积的大小,目前正在进行园区道路施工图的审查。
小岗村其他的土地,则被县里纳入更大的一个规划中。
2012年,凤阳县委托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多家机构联合制订的《小岗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则更为雄心勃勃,集中规划了小岗村和周边的小溪河镇等四个镇近500多平方公里的连片土地,其目标是将之建成国家级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按照规划,在示范区内,不仅有高标准农田,还有农产品深加工区,物流园。
4.小岗村论文感想 篇四
关键词:小岗村 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 建议 2012年10月21日,在指导老师廖正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走访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展开了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移动课堂的课程实践。这个中国十大名村之一的小岗村,这个全国第一个实现改革开放的小岗村,这个不断进取,探索中国农村致富之路的小岗村,给了我们太多的震撼,太多的感动。当年的十八颗鲜红的手印,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小岗村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为艰辛,排除万难,努力奋斗。
一、小岗村现状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农业“大包干”的发源地,有“农村改革第一村”的美誉,是中国十大名村之一。小岗村位于凤阳东部,村民收入主要来源是种植业、家庭养殖业以及外出务工。全村基本上建起了新房,电话、手机、无线数字电视、自来水、冰箱、摩托车等已进入大部分农家;2007年小岗村实现人均纯收入6000元,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6倍。
近年来,小岗村党委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机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大力弘扬“大包干”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奋力崛起,以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快速致富为目标,确立了“发展现代农业、开发旅游业、培育工业、促进小岗和谐发展”的工作思路,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小岗实际、具有小岗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目前,小岗村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主要是发展葡萄产业和双孢菇产业。在旅游业方面,小岗村作为红色旅游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包干”纪念馆建成开放后,已累计接待游客50000多人,实现门票收入100多万元。2007年小岗村被省旅游局和省农委确定为滁州市唯一一个农家乐旅游示范村。小岗大道的修建成功,促进了小岗经济的发展
二.小岗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小岗村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小岗村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旅游业的产业链、产业层次的建设、绿色生态以及产品销售和人才合作,机械化程度低、资金不足、水源问题等
(一)旅游相关产业的建设。
在小岗村发展绿色生态旅游的同时,小岗村自身的发展不足。作为一个将旅游业列入项目发展之一的地方,与旅游业相关的餐饮业和服务行业的落后可能会导致小岗的声誉受到损害,而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将会大大的降低。作为一个极具知名度的地方,小岗村除了自己的政治特色和有着改革开放第一村的称号之外,没有任何特色产业,这就难以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旅游相关产业的建设滞后,未能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化成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在全国都奔向小岗学习调研时候,小岗村的旅游相关产业必须尽快发展。
(二)产业层次的建设。
小岗村产业发展基本上还是呈现出以农业尤其是种植业为主体、二、三产业比重很小的结构特征,总体产出功能不高,经济效益低下。特别是饮食服务业、商品零售业等第三产业仍处于落后状态,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文教卫生、金融保险等高层次的行业比重偏低。缺乏支柱产业,二、三产业发展落后,势必制约小岗村的发展。
(三)保护环境。
当一个个投资者在小岗驻扎下来的时候,很多的人是欣慰的。这将给小岗带来不可估量的变化,可是在工业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必须同时进行,这将会给小岗村的绿色旅游带来冲击。所以在建设工业园区的同时,小岗的环境保护不可忽视。
(四)市场网络。
当前,小岗村市场特色不明显,为农服务、为主导产业服务的功能不完善。其中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都不到位,资源和产品输出渠道不畅;工业主导产品市场规模小,销售乏力,产品外销的售后服务水平不高。生产要素市场刚刚起步,缺乏强有力的经纪人队伍。小岗村大多企业是处于独闯独干状态,“沟通信息、整合资源、团结互助、合作发展”的服务理念欠缺。这将给小岗村农负产品的输出造成极大困扰。
制约小岗村发展的主要原因
“改革促进发展,发展带来富裕。”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逻辑,在号称改革发源地的小岗村却没能“言之成理”。相反,小岗村曾一度陷入“一步跨过温饱线,二十年未进富裕门”的尴尬。
(一)建设用地供需矛盾,限制了小岗村城镇化的进程 在全国耕地锐减的今天,小岗村虽然实行土地流转,可是大规模的土地用于建设工业园区和发展其余产业,这给小岗村的人民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导致许多的农民开始担心没有经济来源。可见,小岗村城镇化的土地利用已成为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城镇建设用地结构不尽合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工业用地等生产性用地普遍偏大。而且许多小岗村的土地在流转出去后并没有全部投入使用,这给农民造成了浪费土地的误解,导致极大部分的农民对于流转出去的土地造成了质疑的态度,这也间接的导致小岗村的和旅游业相关产业的建筑不能顺利的完成,土地使用已经给小岗村的发展造成了困扰。
(二)、外发力量没有转化为内生力量。
小岗村成名之后,得到了大量外部资源和力量的支持,既有各级政府的诸多“关照”,又有多家企业的慷慨支援,各方面有识之士也没有少给小岗人当参谋出点子,这是其他许多村庄所不具备的,这也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值得吸取的教训是,这些外发力量在小岗村大多没有转化成内生力量。说到底,农村发展应当是以内力为主导,以外力为促进的过程。有外力与没有外力,发展肯定是有差别的,但外力无法取代内力。“内力”是各种有利于村庄发展的因素,包括基层干部和农民内在素质的提高。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外力与内力的互动在小岗村并不是很成功,一方面,外发力量对小岗村的推动和转化作用,大多呈现出零散的、浅层次的状态,或者是属于输血式的而不是造血式的;另一方面,小岗人在团结上存在问题,甚至少数人出现以“功臣”自居的不好心态,也制约了小岗村对外力的接收。因而,小岗村拥有的外力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外力介入没有使小岗村内力增强,这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情。
(三)资金不足
这是许多城镇发展所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小岗村也不例外。当国家财政给予的发展资金不足时,资金流无法供给其发展时,引进的投资者极有可能放弃投资或者延缓投资,这将给小岗村的整体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四)科技创新水平低,创业领头的人才不多 随着小岗村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小岗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现出人才的需求。当前,小岗村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懂生产、会管理的开拓型的青年人才贫乏,虽然近两年有大批大中专毕业生选调下乡,但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对小岗村的建设是杯水车薪。另外由于小岗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限制,留住人的机制不够健全,现有人才常有流失。因此,要制订优惠政策,吸引鼓励各类大专院校毕业生、科研人员深入农村一线,为小岗村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五)、小岗村缺乏先富起来的充足条件。
小岗村原本就是一个偏僻的小自然村,人力资源、人才资源并不突出,并不具备如同其他名村那样大发展的条件。小岗村当年“摁手印”时,只是一个20户人家、百十来口人的生产队,地处传统农区深处,距离城镇较远,生产条件非常一般化,也没有大寨那样的石头资源可供开采,用现在的话讲,精英人才也十分缺乏,多年没有涌现过像样的能人大户。这样的一个小村庄,带头跨过温饱线已经功劳很大了,如何引导亿万农民进入富裕门这个大题目,就没必要难为他们了,不能因为小岗村是名村,就指望它的发展成绩比其他地方更突出,这是不切合实际的。
四、小岗村发展的建议
以史为鉴,不论是小岗村30多年前的短暂光辉,还是后来长时间的尴尬,都能为我们今天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教益。
(一)要善于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
任何想当然的、脱离实际的思路,不论说得多么动听,都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最终都不会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即使是正确的思路,也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团结群众,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否则也不能转化成群众的实际行动。群众无职无权,但他们可以用脚“投票”,他们不理解的东西,他们就不会跟着走。当年小岗人就是这样否定了“大锅饭”的错误政策。我们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努力避免重演这历史的一幕。新农村建设不论采取什么措施,终究不是在纸上画新农村,必须符合实际情况,特别是必须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有条件先富起来的地方当然可以加大推动力度,条件不具备的地方,硬性推动往往适得其反,群众不认可。必须牢固树立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的思想,绝对不应当超越客观条件搞建设。
(二)筹集充裕的资金,加快小岗村的城镇建设
一是充分发挥市场筹资功能,拓宽城建投融资渠道,推进小岗村土地资产经营和基础设施市场化建设,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二是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切实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小岗村城镇化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三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撬动民间资本参与小岗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多渠道投资小城镇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用事业,逐步走上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的轨道。
(三)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机制,促进小岗村协调发展 现阶段,管理体制与小岗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的迫切问题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农村人口向中心城区、县城和重点镇集中,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土地管理制度,鼓励农村承包土地依法流转,发挥产业的集聚效益;进一步完善收入和分配机制,吸引城市国有、集体企业中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熟练工人充实到乡镇企业的工作岗位上去;进一步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真正做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四)有效利用生产要素,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的短缺成为园区发展的瓶颈问题。第一,园区在人才吸纳工作中遇到“引不进、留不住”的困难,技术人才普遍不足,科技力量薄弱,尤其缺少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第二,园区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周转慢、回报低,受到业主资金有限,信贷额度不高,国家扶持不足等影响,资金缺口较大。第三,部分镇土地流转工作推进缓慢,大面积连片土地供给不足,延缓新建园区的发展。由于人才的缺口,制约了小岗村的发展,就需要加强整体人员素质的提高。在将来的几年内,小岗村将需要大量的人才,中高低端人才不等。小岗村必须在需要的时候就有足够的人才填补空缺,当前因为土地流转而部分农民是可以加以培训然后在小岗村就业,这将很好的转移小岗村的剩余劳动力。当然这是不足的,在将来的几年里,小岗村还应适时的为自身做好宣传,吸引更多的人来小岗村,并帮助自身发展。
(五)、外发力量转化成内在动力,才能持久地发挥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有三种力量,一是政府的主导力量,二是群众的主体力量,三是社会各界的支持力量。三种力量的使用,应当是有机的整体,应当有所融合,如果各自为战,效果是最差的。当前,在党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指引下,外部力量对农村的支持无疑是建国以来最有力的,但从实践效果看,成效不尽如人意,除了本身的使用效率需要提高外,对乡村内力的促进和转化作用不明显,是最需要注意的。很多干部包括下派干部进入乡村,往往热衷于搞看得见的项目,而对提高干群素质,培养干部的组织能力,培养农民“勤奋、自助、合作”的精神,却不愿意多费力,小岗村的教训在许多地方仍在继续重演着。中央十分强调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所谓“扎实推进”,最需要用力之处就是对乡村内力的培养。
(六)、领导要做“开明人士”
没有领导的开明,就没有“改革第一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仍然需要我们各级领导以开明的态度对待基层干群的“不听话”,尤其要慎用手中“否决权”,尊重基层干群“自主权”。一项政策措施如果不能在基层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不能一味责怪下面“不抓落实”,不能片面认为基层观念落后,应当先自查一下上面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否有问题,是否有缺陷,是否有漏洞。对基层勇于改革创新发生的错误,更不能求全责备、一棍子打死,应当允许改革犯错误,鼓励敢为人先者,彰显敢闯敢试的超人勇气,也就是要按照中央六中全会决定所要求的那样“宽容创新挫折”。我们相信,当年领导开明催生出一个“改革第一村”,今日领导开明可以催生出千千万万个“新农村”。
5.小岗村社会实践论文 篇五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移动课堂”至小岗村课程论文
学 期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论文份数 评阅教师
思政教研部概论教研室制
论小岗村发展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 尽管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素有“农村改革第一村”之名,但它却是“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未过富裕槛”。本文在参阅相关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从分析小岗村的历史和现状入手,对具有代表性的大包干发源地小岗村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小岗村经济陷入长期停滞状态?沈浩挂职小岗村期间,又做了些什么?如何使得小岗村能够又快又好的发展?本文作者通过实地学习和深入思考得出了一套自己的详细结论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生产力 改革发展 文化水平正文:
小岗村位于安徽凤阳县东部,隶属于小溪河镇,距凤阳县城40公里。小岗村在全国改革之初,因实行“大包干”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首页而闻名全国,被誉为“中国偏僻,土地贫脊,家家逃过荒,人人要过饭。回顾小岗村30年历史,既有成功也有挫折。无论是成功还是挫折,都对新世纪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启迪价值。“改革促进发展,发展带来富裕。”小岗村还处在“温饱容易致富难”的困局。目前小岗村的经济合作组织形式主要有:双孢菇大棚种植基地、长江润发集团投资兴建的葡萄园、蔬菜大棚种植、养猪场、屠宰场和美国GLG 农产品深加工厂,这些组织既可以利用小岗村的品牌扩大其生产经营的规模,也可以利用国家对小岗村的政策扶持增强其竞争力,吸纳小岗村村民降低其生产的人力资源消耗成本,而这些也必将对小岗村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小岗村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村民文化水平低下,思想观念落后,农村经济合作参与度低。一方面由于中国两千多年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小岗村村民思想观念仍局限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生产模式,他们对什么是现代农业,对什么是规模经济很是陌生,不能紧跟时代潮流转变思想观念。
2.严重缺乏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邓小平曾经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专业人才和先进的技术,但是我国农村经济还比较落后,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懂得农业科学技术的专业人才;建立和管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需要懂得管理的高级人才。而这两者,不仅在小岗村,在我国整个农村经济都是普遍缺乏的。
沈浩说:“当年小岗村的成绩主要源于解放思想、制度创新。但多年来进步较慢,原因在于群众小富即安的思想。温饱解决后,思想、制度上的创新不够。” 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然而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而需要科学规划,有针对性、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和落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建议建议:
1、坚持实创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创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科学规划、统筹发展,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同时,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发展适合当地地貌特征、气候变化的农作物;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就是要求人们根据客观事实,大胆思考,敢于探求真理,然后通过生产实践来检验真理的可靠性。
2、重视工业的带动作用,以工促农,积极推动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积极利用工业发展成果来改善农业的发展,利用机械和现代生物工程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农业朝正规化、产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真正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生产和农业生产中生物高科技的广泛应用,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增加农产品的产量。
3、重视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引用,完善农村发展环境,吸引广大人才的加入,并积极和相关技术部门院校展开合作。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而在我国农村正缺乏这类人才。
4、加大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力度。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两个倾向、两个支持”的论断,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城市和工业对农村农业的反哺力度,逐步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并向农村倾斜。
5、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让农民充分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让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6、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
7、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应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投入,并且以当前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安全饮水和产业发展必须的基础设施等为重点投入对象。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石马、严岗,应重点扶植,改善农村旧环境。要从村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政府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
8、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主线,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延伸产业链。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要通过产业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非农产业等)来巩固和发展增收基础。努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使农产品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同时,还要要大力开发其他优质农产品和绿色安全食品,充分挖掘新兴特色产业等等。以大包干纪念馆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利用小岗村红色革命品牌和已有的大包干纪念馆、当年农家、科技信息服务楼、小岗村档案馆等设施,着力办好农家乐和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为提高旅游品位,更好接待旅客,还应搞好村环境卫生,加强饭店、宾馆等基础实施的建设。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更好地振兴和繁荣小岗经济。
9、对农民进行农业信息知识推广和劳动力职能培训,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新时期新农民。首先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以信息化致富的典型事例来促使农民提高认识,聘请技术推广员开展农业信息知识推广和农民科学技能的培训工作,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打造新时期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是马克思基本原理,当前小岗村的经济状况并没有很好的适应社会主义生产性质。我们要弘扬“大包干”的精神,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用改革的手段和方法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新农村建设是一条漫长的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无疑会遇到重重问题,但只要我们在建设过程中改变以往的不好的工作方法、态度,并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努力培养新型农民 始终把“三农问题”放于发展新农村建设方针的重要位置,我们有能力也有信心把新农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对小岗村今后发展的思考:
突出利用好小岗村红色旅游资源优势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红色旅游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小岗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有着独特 的大包干和沈浩精神双重红色资源 小 岗 旅 游 业,最 出 彩最 有 生 命 力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大包干和沈浩两个红色亮点 大包干和
大包干精神名扬海内外,随着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同志先进事迹在中 央各大媒体的报道,沈浩精神已传遍全国大地,凤阳县小岗村的社会知 名度也因此又一次空前得到提高 全国各地的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各 类院校新闻媒体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及家庭个人正源源不断涌向 小岗村,学习大包干精神 了解沈浩先进事迹 悼念沈浩同志 据 统计,小岗村红色旅游人数不断增加,年上半年经常日接待游客突 破 人次日均接待旅游团队达 个,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势头,必 须引导利用和呵护好,要珍惜利用好这一历史的机遇和稀缺资源 利用珍贵的红色资源,开展新农村 新体验的红色游,可以将 小岗的历史精神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利用旅游进行革命传统 感染和弘扬民族精神,也是对传统思想教育模式的一个跨越,要积极创 新,从规划景区建设举办活动(参观研讨培训交流)宣传营销 等方面入手 并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真正把红色旅游做好做 大做强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邓小平选集》
4、《建设社会主义系农村文选》
5、《沈浩日记》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6.赴安徽凤阳小岗村参观学习 篇六
学习沈浩和小岗村精神
6月19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集团总部组织人员到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参观学习,实地感受那种勇于改革创新并对全国农村改革带来深远影响的“小岗村精神”; 学习和弘扬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深刻领会沈浩同志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
首先参观了小岗村的大包干纪念馆,聆听了工作人员对小岗村30多年来创举历程的详细介绍。1978年,小岗村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了鲜红手印,创造了“敢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序幕。“大包干”纪念馆则通过《决择》、《追梦》、《关爱》三个展区和大型群雕《十八颗红手印》以及实物展台、展柜等,真实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参观完了“大包干”纪念馆,一行人径直来到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室”。陈列室内沈浩同志生前工作、生活的照片以及实物真实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沈浩同志那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两任村官呕心沥血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可以说是沈浩同志在小岗村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
7.30年“小岗”改革仍在路上 篇七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 也是小岗村“大包干”30周年。弹指一挥间, 30年过去了, 一个强盛伟大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1978年, 历经10年“文革”浩劫后的共和国, 百废待兴。这年夏天, 一场关于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在中华大地上广泛传播着。紧接着1978年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在这次会议上, 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 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也就是在这一年的冬天, 曾经“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 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的安徽风阳小岗村18位农民在生产队长严俊昌带领下冒着被监禁的危险, 按下18颗鲜红的手印, 签订了分田单干的秘密协议书, 掀开了以承包制为基础的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序幕。与吃大锅饭的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所有制相比, 土地承包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地还是那些地, 人还是那些人, 但粮食产量却大幅度地增长, 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而且粮食及整个农产品的供应还出现了剩余, 乃至于在一段时间内还出现了卖粮难、卖猪难的状况。承包制在中国农村取得的巨大成功, 不仅有力地回击了西方人“谁来养活中国”预言 (我们时常骄傲地宣称, 我们用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5%的人口的吃饭问题, 这是一个了不起成就) , 而且为中国进行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 也被后来进行的城市经济改革所借鉴。今天, 不管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 我们都不能不提到小岗村, 不能不提到那18户勇敢的农民和那份分田单干的秘密协议书。因为, 30年前的改革步伐正是从小岗村、从那份分田单干的秘密协议起步的, 无论我们怎样褒奖和评价小岗村曾经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做出的贡献都不为过。
二、小岗村的迷茫———重走集体合作道路
承包制除了解决了吃饭问题之外, 另一个重大作用就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勤劳智慧的中国农民在广大农村土地上大胆地搞企业,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不仅为剩余劳动力找到了新的就业岗位, 而且还解决了农民的用钱问题。但遗憾的是, 在解决了温饱和经历了乡镇企业的短暂辉煌之后, 农村的发展遇到了新的问题, 粮食生产已经没有多大的潜能可挖;因为技术装备落后、产品竞争力不强、布局太过分散不能形成规模效应、资源浪费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等先天性不足, 乡镇企业走向了衰落, 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前。随着时间的推移, 随着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 城市经济的发展后来居上并取得了辉煌成就, 相比而言, 农村发展落后了, 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了。除了华西村、南街村等为数不多的农村地区真正富裕起来外, 包括小岗村在内的广大农村地区现在还停留在“温饱”水平上, 还有一些农村特别是一些远离城市的山区农村甚至连温饱都还没有完全解决。就连作为引发中国变革的发轫之地, 小岗村纵向相比翻天覆地, 但横向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与所有人一样, 小岗村的农民也想富裕, 他们在努力, 也在思考和迷茫。“原来分那一亩二分地, 现在只能管温饱, 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 留下的老弱病残也照料不好, 家里的地不是荒废着, 就是廉价转给了那些私人老板。村民想干什么也不成, 被自己那一亩二分地束缚住了腿脚, 迈不开步子”, 当年摁下红手印的18农民之一, 如今不仅是小岗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同时也是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的副董事长关友江说。于是, 在2007年召开的村民大会上, 村委会决定, 以每年每亩500元的价格, 将农民的土地反租过来, 统一平整, 进行招商, 引进资金和项目后办厂, 村里人还可以进厂打工, 也可以获得额外的收入。村里想得很清楚, 个体式的农耕作业只能吃饱肚子, 不可能走向富裕。要发展, 必须走集体合地之路。种种迹象显示, 在“分田到户”30年后, 小岗村走向集体合作的脉络越来越清晰。
小岗村今后的路究竟在何方?是继续走“大包干”的道路且决不动摇, 还是放弃单干并向南街村学习, 重走“合作社”道路?如果说“大包干”的路走不下去了, 改走南街村“合作社”的路又行得通吗?即便是南街村和华西村模式被小岗村克隆成功了, 在广大的其他农村地区也就能够克隆成功吗?“像华西、南街这样的明星村, 应该是农村城市化的榜样, 而不是农村建设的榜样。农村建设是要解决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如何改变落后面貌的问题。让中国每一个村都办起相当规模的工厂是不可能的事情, 经济规律决定了工业集中到城市和其周边地带。经济成长的最高阶段是剩下少数农民搞农业, 让农业成为城市的一个食品生产‘车间’, 而不是把农村变成工厂。少数几个村庄富裕起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搞土地大包干, 而是因为他们的工业发展了才允许他们对农业进行补贴, 把集体耕作方式坚持下来。集体耕作的方式使他们能有计划地利用土地搞工业开发, 而不是这种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农业经营效益” (党国英《华西还是南街谁是安徽小岗村的榜样?》) 。
在广大的中国农村, 不管是东部发达地区还是西部欠发达地区, 除了城市周边的一些郊区农村真正富裕起来之外, 绝大多数农村特别是那些远离城市的传统农村地区的情况跟小岗村的情况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 其他的乡村还远没有小岗村那样幸运, 除了勤劳的和丰富的劳动力之外, 既没有什么其他的优势, 而且还少了小岗村的名气。如果他们既学不了华西村和南街村, 而承包制的路也走不下去了, 那他们的出路又在哪里?
三、“小岗”的未来———改革还需继续
土地承包制改革其成功和伟大之处, 就在于不仅充分尊重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的基本生产关系特征, 而且与当时整个社会经济的大环境是相适应的, 因此承包制不仅在农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且还为当时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发挥了重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令人遗憾的是, 经过30年的发展, 中国城市经济改革在经历了短暂的承包经营阶段之后就转向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多元化发展道路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事实证明承包制在城市经济改革过程中并不成功) , 而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却依然进展缓慢, 农村经济改革依然还停留在原点, 一个似乎不可超越的原点———这么多年来, 我们一直在“土地承包制”上打圈转, 似乎“土地承包制”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始终没有突破。
对于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 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比如东部农村与西部农村、城郊农村与边远农村、平原地区与山区农村的情况肯定不一样, 不管是承包制还是“公司+农户”模式、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租赁制、永佃制及土地私有制等等, 谁也不应该武断地说哪一个模式是最好的, 它必定能适合所有的地方。我们的政策应当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的土地资源禀赋, 积极支持和鼓励各地区探索多种多样的、适宜于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案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用邓小平的话来讲就是“发展是硬道理”、“不管黑猫白猫, 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管什么样的土地制度和经济模式, 只要是农民愿意的, 哪怕就是土地私有制, 都应该允许他们大胆地尝试。城市经济的发展允许多种所有制共存, 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只有一种所有制形式、一种发展模式, 为什么在农村就只能有一种所有制形式、一种发展模式而不能“百花齐放”呢?如果对在全国范围一下子放开并打破土地承包制的束缚存在着担心的话, 完全可以选择一部分地方先搞, 就像当年选择深圳等几个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实验田一样, 选择少数几个地区哪怕是一个省、几个县、几个乡或者几个村作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实验特区, 放手进行各种土地制度的实践。应该说, 国家批准在重庆和成都建设城乡统筹实验区是进行三农政策改革的难得机遇, 但愿重庆市和成都市能在三农政策特别是土地政策上解放思想、大胆探索, 杀出一条血路, 为全国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我们期盼着又一批新的“小岗村”、“小岗乡”、“小岗县”———一个完全不同的“小岗”模式的诞生!
可以肯定, 这样做一定会引起许多人的反对, 因为多年来他们一直都在担心, 如果农民选择了土地私有制, 其结果将会导致一部分农民卖掉土地从而失去所谓的保障和退路, 也将会有一部分人会通过购买和兼并他人的土地而成为大庄园主、农场主或地主。不管是有人失去土地还是有人成为地主都没有什么可怕的, 这些担心完全是多余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向第二产业尤其是向第三产业转移这是大势所趋, 部分农民甚至相当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是注定的, 这也正是减少农民、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必然结果。为什么我们一方面鼓励农民进城, 而另一方面又怕农民失去土地?这难道不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想法?在城市里我们不但不怕出现资本家, 而且还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其发展———越大越好, 那我们有什么理由要害怕在农村出现地主呢?从某种意义上讲, 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之所以存在今天这样大的差距且越来越大, 正是因为在城市发展壮大了资本家 (民营经济、私有经济) 的时候, 在农村却没能产生地主, 这是非常让人遗憾的。我们应当记住, 发展经济学家德尔博格曾经说过:“给农民以土地的所有权, 他们会把沙漠变成绿洲;如果让农民以租赁的方式来经营土地, 他们又会把绿洲变成沙漠”。周其仁教授也说过, “我们国家真正缺的并不是土地本身, 而是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制度”。
四、结束语
在纪念“小岗”诞生30周年的时候, 在我们为国家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而骄傲和自豪的时候, 我们更应当思考:为什么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我国农业的未来怎么发展?这或许才是我们纪念“小岗”的最大价值。
小岗模式曾经为中国农村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它不仅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而且为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启了序幕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无论怎样褒奖其历史作用都不为过!但是, 30年过去了, 社会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我们所面临的一些新问题比如劳动力转移问题、城市化问题、土地流转问题、土地抛荒问题、粮食危机问题等等, 已不是一个小岗模式和承包制就能够完全解决得了的。时间在变, 社会经济大背景在变, 一切都在变, 唯有继续解放思想, 敢于创新, 才有出路———对小岗来说是这样, 对于中国农业和整个中国来说同样是这样。改革没有终点, 小岗还在路上, 我们都在路上!
摘要: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 我们不能不谈到小岗村。在一次又一次地为小岗送上各种赞美语言的时候, 我们也应看到小岗人的迷茫。是继续走“大包干”的道路决不动摇, 还是放弃单干重走“合作社”道路?是学习华西村和南街村将小岗村也变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村庄, 还是鼓励农民抛弃土地进城成为市民?时间在变, 社会经济大背景在变, 小岗村和承包制也必须与时俱进。变, 是唯一的希望;解放思想, 永远没有终点。
关键词:小岗,土地制度,解放思想,改革
参考文献
[1]、方伟阳, 章玉政.小岗村重走集体合作之路[N].扬子晚报, 2008-03-25.
[2]、李秉龙, 何秋红.中国猪肉价格短期波动及其原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10) .
[3]、虞华.猪肉价格为何高位继续大涨[J].中国物价, 2007 (7) .
[4]、陈锡文.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不能动摇[N].中国经济时报, 2003-03-04.
[5]、赵晓.启动第三次土地革命正当其时[N].中国新闻周刊, 2008-01-07.
8.林改“小岗村” 篇八
和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村民按红手印分田到户相似,在2003年2月,该村第十组的29户农民做了一件引人注目的事情——在王树祥、王树贵、韩福民三名老党员的组织发动下,全组村民表决通过并按下红手印,秘密地将4620亩集体山林均分到了全组124口人的头上。
一石激起千层浪。“红手印事件”引起多方关注,拉开了我国北方地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大幕。
盛夏的7月初,久旱不雨的辽东山区喜降大雨。经过长途颠簸,记者冒雨来到四平村,走进青山秀水,探寻这场林改始末,感受山乡巨变。
二十九个红手印
在四平村十组,当年“红手印事件”的组织策划者——今年已经62岁的王树贵和他66岁的哥哥王树祥,以及十组组长韩福民,向记者详细讲述了这次林改的经过。
辽宁实施天然林禁伐保护后,木材价格上升。不法分子瞄准集体山林,辽东山区乱砍滥伐现象严重。由于四平村十组山林质量好,一些外村人纷纷来偷砍。王树贵说,“因为是集体的林子,别人来砍大伙也不觉得心疼,也不上心去管。有人白天偷夜里砍,到半夜,山上还不时传来伐木声。”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再不制止,老祖宗留下的这点林子用不了多久就会被败祸尽的!”时任村民组长的韩福民说:“2003年初,我和老党员王树贵、王树祥秘密商议,提出把全组集体山林均分给各家各户。”
这个想法一提出,绝大多数群众都赞同。王树贵回忆说,当时国家并没有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他去请示村支书张春义,村支书认为村委会决定不了这事。乡林业站则明确不支持将集体山林分到户。
这样,他们只能以承包管护的名义来分山林。韩福民说:“那时,为了保住山林,为了让村民群众把山林当作自己的东西管好养好,有个好的生活环境,我们三个人不怕坐牢、不怕得罪人、不怕留下罪名,冒着风险也要把林子分掉。”于是,他们多次召开村民会议,组织全组31户村民集体投票决定,绝大多数村民都赞成分林子。为了留有凭据,有29户村民当场在会议记录上按下了红手印。在三位老党员的组织下,顶风冒雪,历经一个多月,到2003年2月17日,全组4620亩集体林用最原始的方式平均分到了全组124口人的人头上。
如今,十组农民都有了林权证。说话间,王树贵从腰间拿出钥匙,打开写字台的抽屉,拿出林权证给我们看。韩富民说,“有了林权证,老百姓心里踏实了。20多年前,国家把农田土地都分给俺们了,不是搞得很好么,粮食产量也上来了,各级干部也不用为老百姓种地操心了。”
村民們认为,山林该分,将山地和林子分给各户是件大好事,分了后大家都高兴。通过签定承包合同,明晰了林地使用权、林木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60年的山林承包期,使林农吃了定心丸,村民满意叫好。
分到山林后,村民护林造林热情空前高涨,不仅有效遏制了林木盗伐,保护了森林资源,还极大拓展了村民的生产空间。山野菜、林下参、大枣、板栗等给村民带来不菲的收益。村民王春铃说:“我们家种了20多亩得细辛,头年卖了一批,挣了1万多块钱,现在村里都在家搞林下经济,这满地得参就是满地得钱啊!”
林改后 山林更绿更密
早在1934年,四平村曾是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将军创办的东北第一个红色抗日民主政权——平乡政府所在地。70年后, 四平村农民在党员的组织带动下,率先探索集体林权改革,创下北方地区林改两项第一。
2003年初,四平村十组村民自发把山林分配到户,敲下了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第一槌。
2006年6月,四平村十组29户群众自愿将分到户的山林联合起来,组建成立了农民家庭合作林场大木柱林场,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第一家农民家庭合作林场。
带有原始意味的林权改革在四平村效果立刻显现。林改后,山还是那座山,可那已经是农民自己的山,广大农民有了发家致富的第二块责任田,造林、营林、护林、发展林地经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掀起了植树造林和发展林下产业经济热。如今,四平村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生态良好,到处山青林茂。十组的山上更绿了,河里有水了,水里有鱼了,地也增产了,村民安居乐业。
近两年全村完成造林2300亩,是改革前的1.5倍。大家争着种树、抢着种树,甚至因为种树闹起了纠纷。68岁的农民周桂英栽树栽红了眼,去年她丈夫去世土地调整,由于忘了这事,她今春在已调整给王树江的地上栽了175棵落叶松,两家发生纠纷。王树江看不上她的树苗质量,非要拔了重栽。经过韩福民调解,王树江赔偿给周桂英65元树苗钱。
韩福民说:“去年全村造林两万多株,今年造林却不到两万株。为啥?成块的荒地越来越少,老百姓造林积极性高,几乎无地可造!”
林下致富路
与南方林权改革不同,辽宁省的林权改革更加复杂。因为南方绝大部分是竹林,生长期短,经济见效快。而辽宁东部山区多半是天然林,生长期长,必须引导农民发展林下经济和林木伴生产业以求致富。只有做好林下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才能确保林改的成效。
四平村的山林由于林下植被过于茂密,植物的光合作用实现不了,种什么都不长,急需对现有林地进行适当抚育。在县里的扶持下,四平村十组组建的大木柱林场制定了章程,编制了森林经营方案,建立了森林资源档案,林业实现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科学经营。去年,该场通过透光抚育采伐330亩林地、300立方米,涉及到的11户41口人,人均增收700元。这是林农林改后得到的第一笔实惠。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3367元,其中来自林业的收入1885元,占总收入的56%,比上年增加475元。
王树江说:“明年,我要把残次的刺槐林改造,种上落叶松。将来,我还要栽植大叶芹、五味子,养殖林蛙,林下产业的多种手段都要用上。”从今年到2010年,林下产业每项每年都要新增面积200至500亩不等。计划到2010年,全村实现农业总收入8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
宽甸县林改办副主任孙善福说:“现在间伐的树木,可以卖树杆、大柴,还有些利用不上的,粉碎成锯末装袋用于食用菌生产。”去年,尤凤安、尤凤全两兄弟栽培7000多袋香菇,扣除成本,每户净得纯利润1.5万元。目前,全村民组有5家栽培香菇等食用菌,总计两万多袋。十组的农家妇女每年秋天上山捡山核桃和榛蘑卖,张秀芹、尤凤香两位妇女几天工夫就挣了一千多元。
村长张春义说:“分林入户后,村民在自己承包的山林上有了长远打算,他们视林木为摇钱树,视林地为聚宝盆。”近两年来,十组发展林下参100多亩,山核桃园100多亩,利用枝桠梢头发展食用菌3万多袋。科学利用伐区剩余物,组织农民发展食用菌产业。四平村四组村民刘运清去年发展香菇2万袋,收入10万多元,今年发展3万袋,预计可收入15万元。一组村民荆贵福一家四口人,分到100多亩山林,现已在适合的地方种植10亩林下参,有的已经开花结果。村民付庭云一家三口,也种了10亩林下参,老付每天都要上山去看看林子。虽然眼前还未见效益,但他对山林充满着美好的希望。
配套改革 林改的持久推动力
对于集体林权改革,宽甸县领导曾经说:“对林改完毕的地区,更要做好解除农民后顾之忧的工作,帮助农民解决林地生产和发展问题。”在四平村十组,农民也道出了自己的苦恼和后顾之忧。他们最苦恼的就是用林权证抵押贷款,但信用社却不给贷,因为用天然林抵押贷款的政策没完全放开,当地只给人工商品林的林权证进行抵押贷款。
孙善福说,林权抵押贷款流程对于农民来说有些复杂,整个贷款过程要经过申请、登记、评估、审批等环节,如何让农民手中有证、合理用证,看来相关管理部门还有许多功课要做。
从农民们的需求上看,他们有“三盼”:一盼国家的政策能够长期稳定,农民们能尽快地详尽了解;二盼国家政策要适当倾斜,比如在林权证抵押贷款上,政府应该适度进行贴息,帮助引进资金以解发展林下产业的燃眉之急;三盼相关部门的服务要到位。
事实上,集体林改的主体改革到位后,政府及林业部门一直在紧抓配套改革。2006年7月,宽甸县政府率先在辽宁省乃至我国北方地区建立了第一家林业要素市场,并有一整套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适应的管理与服务体系,成为集体林主体确权到户后,配套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林业要素市场成立以来,已办理森林资源流转登记1229份,流转面积23.9万亩,流转资金6800万元;办理林权初始登记674份,面积8.5万亩。办理林权证抵押贷款登记110份,县农村信用联社放贷1400万元,抵押森林面积22829亩。还受理金融部门委托的评估业务,对4175亩林地林木进行了评估,评估总额2120万元;开展林业科技与法律服务、林业劳动力服务等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