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科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的思考(16篇)
1.提高科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篇一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小学科学课的显著特点,是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实验教学以动手为主,那么,是不是只要准备足够的器材,安排好实验步骤,就可以顺利地进行实验活动;只要实验顺利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呢?不是的!教学是一门艺术,实验教学也不例外,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需要教师的机敏把握和智慧处理策略。而对实验细节的把握,是提升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关注一个细节,就能生成一个精彩的环节;忽视一个细节,就可能毁灭一次精彩的实验。所以,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更应关注细节。在教学中,我们要从细节入手,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注重师生的有效交流与互动,用心观察,善于发现、挖掘,把握时机,加强课堂调控,加强实验的引领、指导和提升。
一、实验前谋选材料,从简求实
课上要用种种材料,是科学课的一大特点,材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期望。教师也许会感到把材料直接交到孩子手中,可能造成无法容忍的混乱。事实上,把精心选配的材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探究,是让他们走上科学道路的一个好办法,关键是要选配好材料,注意发挥材料的最大效益。一套好的材料,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会促成一节好课。
⒈ 利用材料间的相互关系,灵活加以组合和运用
实验教学能否成功、效果能否达到,不仅仅取决于实验材料是否充足,还取决于实验材料选择是否科学,搭配是否精当。实验材料选择科学、搭配精当,学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观察方便,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就好。
把各种材料放在一起,它们之间便有了一些相互关系,不同的组合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些特定的言行。一盆水,一个软木塞、一个小铁块,这样一组材料学生会有什么结论?学生会说铁块沉下去,软木塞浮上来,材料结构的简单,使他们很难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如果是另一组材料:一盆水、同样形状大小的木块、铁、塑料、胶木,学生又会有什么结论?因为材料间的丰富对比性,将揭示一个规律:同样大小的东西,重的下沉,轻的浮着。那么,是不是材料的结构越复杂越好呢?不是的!
一般情况下,教师依据教材的提示,会设计出适合预设问题探究需要的有结构的材料,只要能够完成任务就可以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在准备实验器材时打破常规思维,常常可以使材料更简洁有效,看起来简单,但是用起来却更有意义。
⒉ 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分层、适时、有序地呈现
一种材料就预示着一个现象,可以设置一个情境,进行一项探究。不管是有关,还是无关,每一种材料的出现都有很明显的目的性。因此,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也就是调控了课堂的节奏,掌握了课堂的结构。
小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使用的材料会随着探究活动的推进或探究内容的转变而变化。材料何时呈现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过早发送探究材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没有听清楚活动要求,甚至还没有明白要研究的内容,就开始动手了,容易使探究范围过于扩大。而有层次地发送材料,就能调控探究的范围和深度,提高探究的有效性。例如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学生猜测物体是沉还是浮可能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有关后,教师抛出了第一组材料:木块、石头、泡沫塑料、回形针、牙签、橡皮泥、胡萝卜、蜡烛,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发现与自己猜测不相符的结果 —— 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可能没有关系,这就与经验产生冲突。那么是不是这样?教师又提供了一组特殊材料:大小相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块、黏土块,实验获得了新的进展 —— 轻的易浮重的易沉。第三次提供了重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铝块、橡皮泥、萝卜块、木块、泡沫塑料块,结果发现在轻重相同的情况下,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样分三次呈现,顺应了学生的思维方法,以材料来指引探究,有序而有效。
二、实验时明察秋毫,见机行事
动态地了解学生,才能上好科学课。要细心观察他们在做什么,分析他们在想什么,预测他们会朝哪个方向进展。掌握信息越多,教师就越能清醒地进行指引。因此,在学生活动着的时候,教师应是最忙的,不是去讲述,不是对学习活动指手画脚,而是在观察着学生行为上的变化和独创性,在用心发现学生的特殊表现,在注意着各个小组有意义的探究行为。
⒈ 从实验现象的差异中去找寻规律
在探究中,几十个差别各异的学生得出各种各样的现象,而其中会有大量大同小异,能体现普遍性的现象,而基于这些现象的汇报交流,将是课堂进展的主要方向。在《点亮我的小灯泡》的探究中,我们观察到,对于电池,有的小组用一节电池,有的把两节头尾相叠成串联,有的把两节的正负分别用电线并联;对于电线,有的用一根,有的把两根头尾相绞成一长根,有的两根并列合成一粗根;关于电珠,有把电珠放在正极的,也有放在负极尝试的。各小组在数量和接法上有不同,但每一种使电珠发亮的电路都由电池、电线、电珠三部分组成。这些信息,就构成了一条脉络,从中去除枝枝蔓蔓的信息,将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小电珠亮时,都有电池、电线、电珠三部分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顺着从这个方向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有的放矢。
⒉ 从实验现象的普遍中去发现特殊
在《点亮我的小灯泡》的活动中,教师注意到有一学生直接用电线连接正负极,时间不长,发现电池发热了;有一学生看到小电珠尾部碰上电池的正极时亮了一下,引起了他极大的意外,另一根电线没有竟然也会亮!再次尝试,真的会亮。这些出乎意料的现象一定是学生心中的“疙瘩”,怎么回事?多好的探究机遇呀!教师如果抓住了,定会吸引学生去讨论,引出一些不曾想到的接亮小电珠的新方法。原来,科学探究不仅仅是解决已有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的过程。
三、实验后引导交流,挖掘提升
实验操作之后的集体研讨中,学生常常各抒己见。也许是实验结果的差异,也许是认识角度的不同,交流中往往会有出入,甚至产生矛盾。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巧妙地予以挖掘提升,让矛盾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⒈ 抓住思维亮点,层层深入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趋于表面,深入思考的主动性不够。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大致处于复合思维和前语言思维的层次上,会出现语言思维障碍,出现交流研讨内容与实际操作迷路的状态。并且,心理学还指出:在科学学习中,不正确的、幼稚的语言和思维只能在感觉器官、思维和情感同时并用的基础上,通过与师生、生生互动发展来完成。如果教师任凭学生回答哪里算哪里,在研讨时单往结论看,会使汇报研讨处于肤浅的状态,缺乏思维的深入,极大地扼杀学
生的思维积极性,造成学生揣摩答案,不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相反,如果教师能把握学生的特点,充分相信孩子们的潜在能力,多一些追问的细节,抓住学生的一个个思维点,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状态,就能使研讨层层深入,从表面深入到本质,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例如教学《被压缩的空气》一课,学生回答:手推活塞,活塞被推了进去,空气变少了。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立即反问:空气真得变少了,逃到外面去了吗?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表达出了问题。教师又趁机追问:那空气为什么由30毫升变成了10毫升,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促使学生的思维向“节骨眼”上思考。在学生一番探讨后都认为空气没有少而是被压缩了,教师又问:空气到底能压缩到多少呢?能不能压缩到“0”毫升?经过教师适时的点拨,引起学生间的互动,迸射了思维,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引向“正道”,学生对压缩空气的理解层层递进,将所观察到的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假如,教师一开始就置学生的思维点于不顾,以学生的回答为终点而不加以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会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而不能提高,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就只能囫囵吞枣。
⒉ 借助意外现象,指引探索
在顺利地交流之后,学生们往往都“松了一口气”,这时是提出新问题,引起研讨新问题的好时机。例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叶》一课,在把叶子分类的研讨环节中,各个小组分别谈了刚才的研究,有的以形状的共同点来分,有的以叶上的细毛毛共同点来分,有的按颜色共同点来分。之后,教师拿出采集的同一颗树上的叶,但大小、老嫩、颜色有所区别,问学生是否算同一种树叶?新的讨论就此展开,最后基本认为应该分在一组,虽然大小和颜色不同,但它们长在同一枝条上,形状、叶脉、边缘的锯齿都类似。交流活动中常常会显现出一些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或一般人不太注意的话题,是置之不理还是妥善引导?教师的教学意识起了决定作用。
一次,教师为了简便,使用了纸盒的牛奶饮料插上吸管,做热胀冷缩的实验。交流时一位学生提出,牛奶盒放入热水后,会先下降一截后再缓慢上升。是这样吗?教师取来新奶盒亲自做过后,肯定了这一不被人注意的细节,并把这一现象提供给全班讨论。结果发现这一意外现象正是牛奶盒首先受热膨胀造成的!结论拓展了知识,讨论丰富了这一实验的教学意义,效果不言而喻。
⒊ 捕捉有效信息,拓展延伸
学生研究后延伸的内容同课堂学习应属同一个内容范畴,它们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它应该是课堂研究内容的扩展、深化。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这些转眼即逝的“信息”。例如教学《被压缩的空气》一课,在最后小结时,突然有个男生说“老师我想在课后弄个利用压缩空气的玩具”。这时我马上用赞许的目光对全班学生说:“非常好!今天我们利用所学的压缩空气的知识,回去设计或制作一个小发明。”学生课后探究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
总之,细节决定成败。要真正上好一节实验课,科学探究要真正做到有效有序,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用活动来带动思维,用思维来改善活动;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条件,从符合学生心理和行为特点的要求出发,在实验操作、深入思考、教学组织等方面用心关注细节,抓住机遇,适时“导”、“拨”,使学生都能规范、科学地动手操作,通过自行探究获取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实验的效应,凸现科学课的教学功能,演绎出教学的精彩!
2.提高科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篇二
一、以探究为核心,改进教学方法
1.确定探究目标。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特点决定了科学学习应采用以探究为主的方式。让学生在科学课堂里动起来,成为了探究式教学的标志。自主探究应建立在清晰的探究目标的基础之上,教师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之前,应明白为什么而探究。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往往是创设情景的关键,让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梳理所提出的问题。如教授“做一个指南针”中,引导学生认识探究的目的:用钢针来做一根磁针;检验是否是一根磁针;判断磁针的南北极;做一个指南针。在明确探究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提出、猜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能力。
2.观察探究过程。明确探究目的,引导学生思考观察现象,对观察到的现象应该怎样解释或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在科学课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景:在教师一番提问和铺垫之后,学生就会热情高涨地探究起来,议论声、争辩声、操作声,声声入耳。如在让学生检验钢针是否变成磁针这一环节时,学生看到钢针吸上大头针很惊讶、很激动,却没有思考为什么能吸上大头针。热热闹闹的一节课很快结束,学生却不清楚自己在探究什么,为什么做这些科学探究活动,要观察哪些现象,汇报时不知如何开口。因此,在探究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要求。
3.思考探究现象。探究活动只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科学思维才是探究的灵魂。学生探究活动完成后,应引导学生思考:在探究活动中为什么做?做什么?怎样做?做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等问题,培养学生“思中做,做中思”的良好学习习惯。课堂教学中,学生热热闹闹地做实验,实验完毕,学生如果能够说出实验现象,教师就根据现象总结;学生如果不能说出现象,教师直接包办代替总结。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惰性,不愿意思考,依赖教师。因此,实验结束后,应引导学生仔细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实验目的,观察到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思考能促使探究活动更有效地开展。
二、调动学生思维,引导积极参与
1.探究计划要周密。实验前多花一些时间在方案设计的讨论和质疑上,也要让学生科学地设计实验方案,形成严谨的探究态度,提高探究的成功率。
2.探究方法要灵活。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正确的,教师就不应过多地约束学生的多元思维。因此,教师要有开放意识,启发学生思维,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才能确保更多的学生参与探究。
3.探究交流要反思。交流时要有质疑和反思,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听者要有质疑,说者要有反思,师生才能在思维碰撞中得到提高。
三、把握探究重点,设计探究过程
1.把握探究重点,合理分配时间。最近发展区是探究重点,要力保重点内容有足够的时间突破。如果在学生现有发展区用时过多,那么这段探究时间是无效的。如,有些课在时间分配上不合理,导入环节用时20多分钟,提问环节、组织纪律等再用去一些时间,最后剩下的探究时间就不多了,因而不能有效地完成探究内容。
2.把握探究关键,避免无效环节。对于一个主题,教材中往往安排了几个探究活动,一个活动有时还要二次探究或三次探究,因此,找准探究关键,删繁就简,避免无效环节是进行有效探究的重要策略。如,在“做一个指南针”一课中,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节课中不益探究太多的问题,一到两个就行,如果探究问题太多,就不利于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3.设计层次目标,避免盲目探究。探究过程应逐步展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能无的放矢。设计要有发展层次、符合逻辑规律的过程,学生发展自然顺畅。如,在讲“比较水的多少”时,第一步,让学生凭经验猜桌上两杯水的多少,第一次是水位相同杯子不同,第二次是水位不同杯子相同,第三次水位不同杯子也不同。难度在逐渐增大,学生进入探究活动。第二步,凭经验比较。因为不能马上看出水的多少,就根据经验想办法比较哪杯水多,于是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出水的多少。第三步,认识量筒。让学生知道凭经验能比较出水的多少,但又有新问题出现:到底多多少,少多少呢?经验不能得出准确的数据,需要有专门的仪器———量筒。量筒是什么?学生对于陌生的事物总是会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于是要顺势将量筒展示介绍给学生,先让学生自己观察量筒的结构,再探究量筒的使用方法。实际操作测量一杯水,练习使用量筒,最后估计另一杯水的多少。学生的认知能力在环环相扣的探究过程中逐步提高。
3.提高科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篇三
一、分析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的现状及原因:(结合我在五年级实验对比班上《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一课的情况进行分析)
1、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学生才进实验室,或老师教学刚到导入环节,就开始偷偷摆弄材料,到了活动环节,学生只顾着抢玩材料,不会倾听,不会观察,不会记录,不会交流,课堂上闹哄哄。
2、分组不合作,多数成观众。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但由于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性格上的不同和探究能力上的高低等原因,真正参与科学实验探究的学生只占少数,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承担全部实验任务,成了小组探究活动的主角,其它学生成了观众的现象不在少数,这种分组不合作的现象在12个小组中有4个小组特别严重。
3、动手不动脑,摆弄无结果。很多科学实验材料都是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玩具”。如橡皮泥是学生喜欢的玩具,在探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时,要做两次实验,一次是把橡皮泥做成实心的不同形状放入水中,观察橡皮泥的沉浮;第二次是把橡皮泥做成空心的不同形状放入水中,观察橡皮泥的沉浮。但是有的学生由于课前有看教材,所以在我问题刚提出时,学生就准备操作。这样做缺乏了有根据的猜想,缺乏对研究方案的思考与制定,也缺乏组员之间思维的碰撞。这样虽然有较长的实验探究时间,然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只是动了手,到底在探究什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却说不上。
造成学生科学实验探究学习低效的原因,我认为是多方因素的综合结果。其一,平时学生很少做实验,教材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唯一信息源,看到实验材料激动不已,只顾玩弄,对科学实验探究各环节在科学探究中所起的作用不理解。其二,本校的科学课大部分是语、数教师兼职(只有六年级一位专职教师),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往往缺乏足够的沟通,鲜于理解与帮助,不会合作。其三,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缺乏策略,表现为多灌输验证,少启发探讨,多指责压抑,少宽容引导,多包办限制,少激励创新。
二、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1、落实科学课常规,规范学生课堂行为。
学习常规不是要学生记忆背诵条文,而是理解后的行为守则,学生的自觉行动。我把关于科学课的学习常规抄写在实验室黑板的左侧,让学生每次走进实验室从头到尾读一遍,让他们明白:实验课不是体育课、也不是活动课。经过一段时间的监督约束,学生自然能初步遵守,慢慢地习惯这样的科学课堂学习。在分组活动时,能控制音量,不会认为教室是个农贸市场;也不会把分组活动误解为自由活动,漫无边际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只是明明知道还要再不小心中继续违反,大多是想动手做个究竟,想弄个明白,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他们还是学生!只要耐心教育,给他们树立合适的标杆,经常提醒督促,他们会慢慢开始遵守课堂学习常规的,这一点我们要充分相信他们。
2、遵循实验设计原则,设计有效实验
(1)实验设计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的程度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想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三、四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往往凭一时的兴趣来学习,很不稳定,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五、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了自信。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
(2)实验设计要符合小学科学学科特点
科学课具备自己的特点:讲求证据、实事求是;符合逻辑的思考;能够提出独特的观点。在科学课中,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最终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那么,在设计实验时必须从学科特点出发,设计的实验探究活动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3)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
实验内容、实验对象、实验方法等等需要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才能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在设计时不仅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也要从学校和周边环境去考量,教师要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做到心中有数,并因地制宜的进行实验设计,这样方可如鱼得水,运用自如。
3、指导学生整个实验过程,扶放结合有的放矢
小学科学高段实验相对于三、四年级来说较为复杂,所以对于实验和观测的要求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很多时候我们便会拟订很多的条条框框来限定规则,以求实验顺利有效的进行,但这种顺利和有效完全降低了学生的独立性。如在实验操作前给学生制定这样的实验分工:操作员、发令员、计时员、记录员等。这样的实验操作安排的确能指导学生有序快速的完成验证过程,但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动手并无动脑,他们根本不用去思考我怎样能更好的操作。我们要怎么分工,谁做什么?这很重要,探究式学习强调的是分工合作。指导学生整个实验大致要经历: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讨论和交流提炼结论→小结反思等过程。实验过程中要扶放结合,教师要着重为学生搭好实验活动的脚手架。
在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有效的科学课应具有:科学性、动力性、趣味性和崇尚性。宁愿让学生不明白,也不要给孩子错误的东西。处处加强良好习惯的养成,时时注意教学安全,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比教给学生掌握大量知识更为重要。 一个优秀的科学教师应做到:热心、有心、用心、细心。
【作者单位:宁化县东风小学福建】
4.提高科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篇四
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为此在我们目前的科学课教学中应加强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促进学生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近两学期的时间里,我们课题组以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以集体备课、交流研讨、修订方案、观摩研讨科学实验课等活动为依托,围绕《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开展开 展课题研究工作。
一、前阶段课题研究工作概况
1、宣传发动,加强课题研究意识。自2013年3月以来,学校领导把《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列入了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多次召集学校科学教师讨论和研究实施方案,并利用业务学习等机会动员科学教师了解课题,参与课题,实践课题。
通过开题会以及业务学习等机会,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的实验方案和研究计划,使全体科学教师增强了对课题研究工作的认识,提高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水平。然后,我们组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为了让教师们开眼界、长见识。我们还派部分科学教师到茌平等地学习培训,并要求回到学校开展汇报系列活动,将学习经验向全体教师传达
2、加强学习。课题组教师一边学习课题实施方案,一边学习《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等有关课题研究的方法、理论和经验。通过学习,课题组教师的理论层次、综合素质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使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在科学的科研方法的指导下,迅速转化为实用的教学行为,用扎扎实实的课题理论支撑课题研究工作。
3、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课题研究以《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为主题展开实践研究。把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作为实验研究的起点,教师对传统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对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实验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来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主动探究、富有个性地学习。课题研究公开课采用“集体备课、交流研讨、修订方案——观摩研讨”模式展开,以研究课为载体,精心组织,凝聚全组之力,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
1、学生方面:
(1)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回归,学生成为学习的的热情和信心。(2)“合作学习”广泛开展,学习特征较为明显。
(3)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意识逐渐形成。
2、教师方面:
(1)课题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探索不断深入,教师的科研意识、教改意识增强。
(2)教师的课堂教学开放而注重实效,促进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3)教师经历研究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 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在前一阶段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的体会颇多。
第一,本课题的研究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我们的 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
第二,课题组教师对本课题的研究是积极主动的,但仍有一些有价值的材料只停留在口头讨论交流的层面上,未能及时整理形成验,这样不利于今后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遇到 了很多问题。
1、我校班级容量大,班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相对也较大,课堂上自主探究过程属于开放性教学,35分钟的课堂怎样合理分层?教师怎样处理来自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信息,做好反馈?怎样充分调动学优生的智慧来辅助学困生,才能真正让学困生吃得好,学优生吃得饱,使自主探究不流于形式,而成为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好帮手。
2、学校虽然积极为科学教师提供专业的引领,但科学教师研究 的积极性还要进一步加强。
四、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
继续开展《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理论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典型课例、典型教学案例的学习与研究,做好学习心得的撰写与交流。围绕《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上研讨课,进行教学研讨,以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故事等形式进行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的探讨、交流。定期开展交流研讨会,认真总结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经验,做到以问题促反思,以反思促教研,做到以教师的个人发展促进学校课题研究的发展。
总之,课改要求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自我探究,注重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经验和需求、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探究方式,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现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 性的教学水平。
《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5.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有效性 篇五
扶沟二高
张俊丽
摘要:教育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归根结底是保障全体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并为实现国家的教育理念,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坚持以人为本,抓实课堂教学,才能提高管理的科学有效性。
关键词:管理
教育
教学
科学
教师
一、学校管理内涵
管理是“这样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及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些个目标”;管理是“为在集体中工作的人员谋划和保持一个能使他们完成预定目标和任务的工作环境”;管理是“以最少的时间、金钱、原材料或最少的劳累为代价”来达到目标。
《现代中小学教育管理教程》曾指出:学校管理是指学校的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全体师生员工,充分发挥人力、财力、物力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校内外的有利条件,高效的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活动过程。
教育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归根结底是保障全体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并为实现国家的教育理念,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已是众所周知。因而,校长对学校的管理,首先必须是对教学工作的管理。校长要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主要精力应抓好教学,抓好教学研究。千管理,万管理,教学研究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已是众所周知。因而,校长对学校的管理,首先必须是对教学工作的管理。校长要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主要精力应抓好教学,抓好教学研究。千管理,万管理,教学研究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
科学管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笼统一些和细致一些都叫科学管理,但真正的科学管理应该是具体化了、细化了的目标管理和指标系统,岗位责任及总结检查,评价和必要的协调,只有做到上面所说的方面,才能充分发挥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和空间的作用,才能够减少矛盾,避免内耗,形成真正的科学管理,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共同点的都要管理人、财、物都要效益;不同点是学校的主要矛盾是教与学的矛盾,所要的效益是教育质量,而企业的效益是资金的积累。学校的所有干部,教职工都是校长的管理对象,而又都是管理的实施者,立足与发展他们的能力作用,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处处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
二、学校管理要求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导和学校管理的主体,脱离了教师,或者教师作用发挥不够,学校的一切不堪设想。那么如何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呢?我想应从以下四个方面
入
手
:
1、要以人为本,尊重教师,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作为管理者,要真正树立为广大教师服务的思想,摆正自己和教师的关系,决不能在教师面前高人一等,唯我独尊,只有和广大教师保持零距离接近,教师们才能内心无愧的工作,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
2、调动教师参与学校各项管理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
要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必须依靠全体教职工的通力合作,要依靠教职工通力合作,就必须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畅通信息反馈渠道,鼓励教师献计献策,例如,前段时间,学校举
行亮点工程活动,我校通过教师们广泛讨论,献计献策,学校的亮点工作丰富多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搞好教学管理工作,作为管理者,要经常性“沉”下去,了解教师的呼声和管理中的热点,对来自教师中的问题一定要有下文,要有回复,不能让教师们感到困惑,要做到“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通过不断改善工作方法,向民主管理要质量。
3、要
时
时
刻
刻
服
务
于
教
师
关心教师,就必须自觉为教师服务,搞好教学管理,要时时处处心里装着老师,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因此 ,要经常深入教师之间谈工作、拉家常、议时事、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同时注意减轻老师的负担,给教师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由于教师的工作具有繁琐性的特点。因此,要体谅教师的苦衷,在教学上无关紧要的工作不搞,拘于表面应付的事不做,立足高效求实,时时刻刻,时时处处,想到教师,只有这样,教师的积
极性,才可
在不
言
之
中
调
动
起
来。
4、满足教师的正当需要,从根本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作为人类社会成员的有机组成部分,工作动机依然需要自身以外的推动力量来激发。因此,要
关
心
以
下
两
个
方
面
:
第一,物质的需求。教师作为社会的人,也无不打上社会经济发展中一般人们生活的烙印。因此,物质需求是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的无可非议的客观动力,要尽力创造条件,对学校微不足道的物质、奖金刺激,尽量做到公正、公平,确实体现有付出有回报,能者多劳,多
劳
者,多
回
报。
第二,精神的需求。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更注重于精神上的满足和追求。首先,应对教师不断加强教育,培育他们敬业奉献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高远的志向,工作中实行各种有效的精神奖励,实行多表扬少批评,把诸如评选先进、提职、晋级等与教师的工作业绩挂钩,要建立平等公正的竞争机制。
5、率先垂
范,要树立威信
俗话说,自己不正难正人。因此,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以身作则,深入课堂,勇挑重担。要严于律己,只有自己在工作中身先士卒,处处起带头作用,用自己的行动感化别人,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有影响力,有说服力,在教师的心目中才是一个称职的领头人。
6、坚持环境育人,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展现教育理念、教育特色的重要平台。因此,我们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突出环境育人功能。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心构思,力争让校园的一花一木、一砖一瓦、一桌一椅,都成为教育的阵地。
我校的校园绿化尽量做到绿中求美,提高校园景观的文化品位;延伸“以人为本、内涵发展”的主题,建设好校园宣传栏、橱窗等人文景观。充分利用教学楼、寝室楼、生活楼的走廊和墙壁以及校园标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师生随时感受到校园健康文化的熏陶。漫步校园,随处可见“学习改变命运,努力就有机会”、“教育最大的成功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请讲普通话”等各种各样的警示标语,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学校管理重点
一所好的学校,一定把教学管理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以教学质量立校,越来越成为众多学校的共识。因此,切实抓好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我校教学质量是首要职责,头等大事。
一、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加强对教师的管理
(一)明白教师参与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说到教育教学管理,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学校的领导者的工作,比如校长、教导主任或教研组长,他们才直接参与学校的管理,其他人和教育教学管理是没有关系的,教师也是其中没有关系的组
成部分之一。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教师的职责,明白教师参与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教师是学生的管理者,也是学校设备的管理者,这就直接和教学管理挂钩,所以说,教师一直进行着管理工作,也是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利用各种手段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让教师明白,自己也是一个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者,所以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这对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
(二)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教师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对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加强对教师的管理。首先,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平,所以就要不断的进行培训、进修,学校要尽可能地给教师提供条件,支持教师提升自我。学校要有专人负责教师培训、进修、提高,要利用新任教师进修、以老带新、个别指导、举办讲座、观摩教学、组织教学研究会等机会提升教师的素质。其次,加强对教师的评价管理。对于教师的评价是教师管理的重要方面,积极地评价,能够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反之则不然。所以,学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要加强形成性评价,使评价真正起到发现问题和提高教师水平的作用。
二、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教学管理
教育教学涉及的方面很多,不仅有校内,还有校外人员。所以,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教学管理。
(一)调动全校员工参与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卓有成效地实现。单靠教师个人的努力,没有良好的教学环境,没有规章制度的保证,没有学生的全力配合,也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学校要动员全校员工,不管是教师还是门卫,不管是校长还是后勤管理人员,都要让他们为教育教学服务,只
有动员、组织学校的全体成员参与教学管理,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联系家长及校外有关人员,让他们参与教学管理。家长是孩子在学校以外接触最多的人,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家长不参与教育,那么,孩子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难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学校的经验,在校外设有教师、家长及社会有关成员的联合组织,吸收他们参与学校教学的管理工作,共同为学生的教育教学负责,这样,肯定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建立健全各方面的教学监督组织。学校可以牵头设立家长联合会、老教师监督会等一些组织,让他们对学校的教学施以必要的监督,根据他们自身的经验为教学改革提供改进意见与建议,这样的制度,必然能够帮助学校提升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管理健康发展。
三、抓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管理
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提高,所以,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抓好每一个教学环节。而教学环节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每一环节都对质量的产生和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一)抓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传统教学中,只注意对教学结果的评估,即利用考试的成绩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而忽视了教学过程的好坏,这就导致了教学质量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检查出来的,而是在教学全过程教出来的,所以,必须要加强对教学全过程整个环节的管理,以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全过程包括教师备课、上课、辅导、布置和批改作业、课外活动、知识环节等很多部分,其中的一些环节是我们平时容易忽视的,比如家庭作业和课外活动的管理,学校要加强这些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在这些环节中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二)构建教学评价,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对教学评价的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
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建构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只有符合教学实际的评价标准,才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否则,则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降低教学效率。
四、、更新教育理念,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思想是先导,有了思想才能指导行动,有了先进的教学思想,才能保证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我们虽然经过了几年的新课改实验,但是,还存在着教学思想落后,教学观念陈旧,不重视学生活动、能力培养和课堂封闭等现象时有存在。虽然接受了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但是对新课改精神的领会不深不透,把握不了实质性的东西,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成绩变化不大。因此,我们必须把教师教学思想认识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作为加强教学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具体可采用以下措施
:
总之,教学管理上每天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正如所说:“教育无大事,处处是楷模”,它需要的是细心、恒心、耐心、精心,一步一个脚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需要,我们只有不失时机的,积极主动的,分阶段的,脚踏实地地进行管理变革。在动态中寻找管理办法,我们的学校才能真正走向成熟,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获胜。
参考文献:
《教书育人
校长参考》2013、01期
《向着良好的教育出发》
叶荣根
《新课程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思想与实践》
李莉
《教书育人
校长参考》2013、02期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吴健
《加强校本教研实效性的思考》
丁银辉
《教书育人
校长参考》2013、04期
《课改工作应从教师教学理念转变上突破》 何增强
王军生
《商业文化(下半月)》 2012年05期
《管理学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景娜
杨军
《学苑教育》 2012年11期
《论校长对学校教学过程管理》
曹延鸿
6.利用多媒体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篇六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很多的自然现象或过程很难在课堂上用语言讲清楚,这些重难点如何突破?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可同步进行的优点。关键词:多媒体科学教学
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正逐渐成为最具吸引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小学科学,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面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参与到科学课堂教学中,能更好地再现教材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情景、过程,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寻找教学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最佳结合点,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特点是生动、直观、动感强,它能把无声的语言文字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创设丰富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在上课伊始,先安排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录像片或幻灯片,为学生展现鲜明、直观、新奇的科学现象,从而诱发学生好奇、探究的心理,召唤起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恰当地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迅速由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在浓厚的兴趣中展开思维,主动学习。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彩虹的秘密》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一段雨过天晴之后,天空出现了美丽的彩虹的课件。我在同学们在欣赏彩虹的同时,随即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想不想研究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想不想自己创造彩虹?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进入接受新知识的积极状态,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最佳的情境。
二、穿越时空,探索奥秘
有些事物的发展变化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亲眼目睹,只能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去了解,由于受能力、智力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内容,这样就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星座知识、地球的构造、生物的进化等,这些知识离我们很遥远,很抽象。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我利用电教手段使遥远的事物“现与眼前”、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六年级上册《日食和月食》一课,太阳、月球、地球三个天体的位置变化学生不能亲眼目睹,单凭静止地推测,学生很难理解。教学中,我设计了教学课件来辅助教学:设定一定运动轨迹使地球、月球动起来,再现三个天体之间相互位置的移动,并加入优美的音乐和精练的解说。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被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和形象的声音牢牢地吸引住了,他们个个兴趣盎然,思维也极其活跃,课件的使用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透明教学,强化效果
小学科学课涉及面广,知识点多,而小学生想象概括能力差。在科学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理解、认识的对象看不见,摸不着,教师难以讲清、学生弄不懂的问题。如教学五年级下册《食物到哪里去了》一课时,在教学中如果仅是让学生参照插图讨论,教师讲解,学生对消化器官的消化、吸收作用的理解仍是模糊的,容易出现偏差,尤其是小肠的消化、吸收作用,肉眼是无法看见的。考虑到这一难点,教学中我适时出示了这样的课件:《食物旅行记》。从口腔出发,途中它碰到了许多忙碌可爱的小人。有的在用高压水枪喷水,它们是口腔、胃、小肠、大肠在分泌消化液;有的提着水桶四处运输,它们是小肠,吸收营养输送到身体各部分。这样,整个画面动起来,再配以略显夸张的语言,极大刺激了学生的感官,缩短了教与学的距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变小为大,帮助认知
实验教学往往是科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关键,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但有时,由于演示实验器材的局限性或演示实验本身的不足,无法直接让学生都观察清楚实验操作的过程、实验现象,从而影响到实验教学效果。多媒体可以把声、形结合起来,把教师的示范过程变“小”为“大”在屏幕上,借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想象力,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如六年级上册《昼夜与生物》一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调查身边动植物与昼夜的关系,知道昼夜对动植物会产生影响;教学难点是调查夜间小动物的活动。为解决这一难点,我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及图片展示教材中列举的各种动物:刺猬、老鼠、蛾、猫头鹰、蝙蝠都是夜间活动的动物,蛇、狗是白天、夜间都出来活动的动物。通过媒体的展示,学生在大屏幕上看到活生生的动物是怎样在夜间活动的。随后又启发学生回答:这些动物它们为什么会这样?它们都在干些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并产生联想,能科学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五、活跃思维,启发创新
知识是无限的,创新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给儿童拓出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一课随着课件演示,银幕展现出一幅幅彩色画面:绿水青山中走兽出没;各种各样的岩石下,昆虫生息;五彩缤纷的花草丛中,蝴蝶飞舞„„再配以咯咯蛙叫,喳喳鸟语,唧唧虫鸣,哗哗流水等科学音响,然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自选材料进行实验,方法越多越好。如此,儿童的思维得以激活,兴致勃勃地忙活起来。有的用小鼓、铅笔实验,有的用铅笔盒、皮筋实验„„学生兴趣盎然,殊途同归,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六、拓展延伸,丰富内容
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化课内知识。我借助多媒体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课内导向课外。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它们都是鸟》一课时,要求学生认识鸟的共同特征。课前,我收集了许多不同种类、不同外形的鸟类的图片播放给学生看。学生观察到了名目繁多的书本上没有的鸟类,他们通过细致地观察、比较、辨认、综合,感受充分,概括出鸟类的共同特征。这样,借助电教手段,增加了课堂容量,拓宽了学生视野,也激起了他们观察研究的兴趣。
总之,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解决了许多书本上没有、教师解释不清的问题,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和有效,提高了科学实践能力,全方位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有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主动地学,更能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书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2、《科学探究18条原则》任长松
第二十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学资源展示活动 推荐作品登记表
设区市教育局(盖章)作品名称:
傲霜篇
作品编号: 124410
组别:
小学
项目名称:
多媒体课件
教材版本:
语文版
学科:
语文
年级:
小学五年级
册别:
上册
作者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单位
联系电话
是否示范校
邓兰英
女
1970/10/10
丰城市实验小学
否
联系地址
邮政编码
姓名:邓兰英
姓名:
姓名:
姓名:
姓名:
我(们)在此确认上述作品为我(们)未在其他省级以上评比活动中获奖的原创性作品,不涉及他人的专利权或著作权。
我(们)同意江西省电化教育馆将我(们)的作品编辑、加工制作成活动相关指导学习材料(光盘),供广大中小学教学师交流学习。
作者签名:
7.提高科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篇七
基于现实的情况, 如何提高探究活动实效性也就成了科学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 根据教学中实践提出以下一些教学策略。
一 创设恰当的问题和情境, 培养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习行为的原动力, 人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倾向, 这种倾向促使人们在面对陌生现象时会尽力找到其发生的原因。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时,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来设计教学方案, 创设新奇、艺术和一定难度的问题和情境, 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强烈的探究欲望。
1.精心设计问题, 增加学生的好奇心
在进行《液体的沸点》教学时, 我这样设计的:先通过视频播放一段杂技团里的经典杂技“油锅捞钱”。面对“沸腾”的油, 杂技演员通过各种动作来表达油锅里油的滚烫, 然后突然将手伸入锅里将锅底的钱币取了出来, 奇怪的是演员的手却安然无恙。这一挑战学生认知经验的现象, 增强了学生的兴趣, 强烈的矛盾使学生不由自主地问:为什么演员的手伸入“滚烫”的油里却能安然无恙呢?探究的兴趣自然被激发起来了。
2.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来导入、展示问题, 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
如运用多媒体将各种美丽的花朵图片来提出植物问题, 用自然风光图片来提出地理方面的问题……这些美好的图片画面自然地引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热情。再如将电影剪辑片段、录音录像、动漫图画材料及日常生活中的影像材料等设计成科学问题, 利用多媒体技术, 把学生带入更加生动有趣的境界, 更能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
3.利用科学史上的经典事例,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激情。
在科学的历史上, 无数科学家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辛勤的探索劳动、坚忍不拔的献身精神, 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耕耘, 为后人的美好幸福生活而献身。可以说, 他们的伟大成就和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无不与科学探究有关。如大发明家爱迪生, 在研制电灯的过程中, 为了寻找灯丝的合适材料, 先后探索试验了1600多种矿物和金属材料, 反复进行了2000多次试验, 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最终发现炭化的竹丝效果最好, 这就是早期的碳丝灯。把这些事例渗透于科学教学中,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又能激发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激情。
二 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 创设高效的探究氛围
1.做好课前探究准备
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 发充分了解清楚学生的探究知识准备和探究能力, 以精确估计探究时间的分配;对探究活动所需的学习材料、实验器材和设施等精心设计, 从学生操作的安全性、可靠性、易观察性和误差小等方面择优选择准备;做好探究小组成员的分工和工作布置, 使学生能有序地开展探究活动, 并按预定的节奏进行下去, 从而尽可能地减少教学时间的遗失, 提高时间利用率和探究效率。
2.营造融洽、积极的课堂探究氛围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创建民主化的师生关系, 努力创造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信任和安全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 少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严格地控制, 尽量多地给他们提供自主、主动和自我表达的机会, 保持与学生之间积极的、启发的交互活动。当学生完成探究要求, 得出正确的结论时, 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使学生体验到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挫折时, 要用温和的话语给予鼓励, 降低他们的紧张和不安感;哪怕是学生的探究结果不合常理, 出现明显的失误时, 也要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 消除学生害怕失败的心理障碍, 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的活跃状态, 心情舒畅, 积极主动地大胆探索。
3.增加学生的专注探究时间
有研究表明:有效的教学时间与教学效果呈现一种线性关系, 用于有效教学的时间越多,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越多, 学习的成绩和教学效果就越高、越好。当然科学课程的总体教学课时总量是有限的, 在教学时应提高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和减少教学时间的遗失来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从而提高探究学习效率。比如我在指导学生探究时, 把握好每次探究活动的节奏和时间的安排, 对探究问题情境的呈现精心设计, 使问题含有与学生原有知识的矛盾,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内存动力;提倡小组合作探究, 让学生能够轮流主持, 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探究负责,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他们更加专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对于注意力脱离探究活动的学生予以提醒, 使其注意力回到探究活动中来;对探究活动能力低的学生予以适当的解释和帮助 (或请部分优秀学生来完成) ;设计形式多样的探究方式, 以提高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新鲜感。
三 优化各项探究可能性, 进一步提升探究实效
1.选择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简单易学的材料, 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就会缺乏探究的动机, 而太难则会使学生产生过多的挫折, 失去进一步探究的信心。因而教师必须把握探究问题的难度, 选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进行探究, 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 调动和维持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把握问题的难度时考虑如下因素:
⑴大多数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能力, 充分考虑学生的既有生活经验、知识能力因素。
⑵尽量控制变量的数目, 尽可能少地出现无关变量。在变量比较多的时候指导学生辨识重要变量、将要变量和无关变量, 从而降低探究的难度。
⑶操作简单, 实验控制容易, 学生操作能力所及。
⑷实验现象明显, 易于得出结论, 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达到预期的探究效果, 体验探究成功。
2.倡导合作探究, 大面积提高探究质量
⑴精心组织和建设合作探究小组。把具有共同的知识基础, 共同的合作学习积极性, 特别是能够互相信任、积极配合去完成共同任务的学生, 按4-6人分成若干合作小组, 将班级里少部分学生学困生有意识地分插在各小组中, 由其他成员在每次探究活动时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和帮助,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⑵合作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每位成员在相互合作的前提下都充当负有实际责任的角色, 如小组长主要负责记录成员在探究活动中的特殊表现及“闪光点”, 作为学生的成长记录内容;实验操作员主要负责实验器材的领取、材料准备、操作实施指导等工作;活动记录员主要负责记录小组活动的过程、方法、现象、结果等具体探究内容;活动发言员主要负责探究结果、现象及存在的问题的汇报、交流工作。不同岗位的成员在各次探究活动中轮流换岗,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合作交流能力。
⑶注重合作探究的技巧训练。指导学生合理选择探究讨论的问题, 避免过易或过难;把握好讨论时机, 如当大部分学生独立思考之后没有结果, 学生表现出很想知道答案, 但无法解决时, 让学生合作交流、小组讨论, 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丰富合作探究的形式, 如开展“小组目标达成”、“小组间竞赛”、“小组辅助个人”等形式;加强合作效率的训练, 如给小组成员分别编排序号, 用简单的手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 以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3.开发课内外探究学习、活动资源, 提升探究的层次和实效
教师根据学生发展需要, 教给学生一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需要的基本知识, 指导学生“如何访问专家”、“如何通过互联网收集信息”、“学习如何研究”,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探究层次。对于某些探究活动需要较长的时间和空间资源才能完成时,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科技兴趣小组或进行课题研究性学习活动, 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 开发和利用校内外探究学习资源, 如实验楼建立“开放实验室”、寒暑假与家长一起作调查、到当地的气象观测站开展探究等。还可以由学校和教师出面, 通过各种渠道, 与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街道、工厂、花卉种植基地等单位建立联系, 为学生提供活动场所和实践基地。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 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欲望, 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2].《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助》, 靳玉乐,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年8月
[3].《科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分析》, 傅对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6月
8.提高科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科学实验;有效性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科书中配有大量的实验。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果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很重要,很有必要去思考与研究的课题。这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石。然而,低效或无效的实验教学会导致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下降,因此我们先对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分析,努力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据了解,在科学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总体上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在实验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对科学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验证。因此就出现多了验证性实验,而少了探究性实验,多了教师演示实验而少了学生实验。出现了部分教师对照教纲的必做实验,在黑板上画实验、讲实验,学生听实验和背实验。有的教师完全用计算机演示代替科学实验。二是演示实验难以面向全体学生,出现学生被动观察的现象,难以通过亲身的体验来获取知识。三是在学生的分组实验中总是先由教师演示,学生“看热闹”后,再去实验室机械的模拟。动手不动脑的,没有指导交流、反馈和总结。四是很多教师进行实验教学只是为了实验而实验,未能很好的发挥实验教学的知识、技能。情感的三维目标,实验时按课本照方抓药,实验缺少趣味性,有些實验甚至与生活脱节,缺乏学习价值的体验。五、实验成功率不高,就拿进课堂去做,在学生面前出现失败的尴尬局面,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影响了实验教学价值的发挥。
二、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1.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
只有体验和实践的基础上才会有所创新,科学实验教育应该让学生动手动脑,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让学生在实验中亲身去体验,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不仅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为其他科学抽象的理论知识作好的铺垫。例如:在学生学习“天平的使用”的教学中,在称量物质质量时,如果指针出现右偏我该怎么操作?我们可以死记硬背成“减小砝码或游码向左移”,但在解决“称量5克食盐时,指针右偏时,我们该怎样操作”时就会束手无策,而只有让学生去实验室亲手进行实验,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天平使用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自主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教材中很多内容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例如:用杯子和硬纸片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用橡皮筋、弹簧、气球来探究力的作用效果,证明“分子之间有空隙”中的酒精和水混合实验。
2.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置学生于被动地记,教师把实验的目的、仪器、过程、结果都灌输给学生,要求学生安装要求去机械的操作,这种注重实验结果,忽视实验过程,注重操作和结果的正确性,忽略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样地过程缺乏挑战性,使学生对实验缺乏兴趣,而探究性实验是由学生自己设计并操作乃至分析实验探究结果,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的学习状态。教学效果就会更加有效,教材中有许多探究性实验,如“探究种子的萌发的条件”,“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探究浮沉于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条件”“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等,如果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索、研究,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讨论、判断、整理,无疑会最大限度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探究性实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节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而教师扮演引导者角色,教学时,能够抓住即时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多问,思维设计出实验方案,并进行探究,通过方案优劣交流和评价,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提高学生实验创新能力。
三、将课堂实验改为生活实验
科学是一门与生活和社会关系密切的学科,生活中无处没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朱正元教授曾说过“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坚持用生活中的器材做实验,不断改进课本中的演示实验的方案或装置,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器具,自制实验仪器,用日常器具的实验,简便、直观、原理单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例如:用生活用品的实验,用碗或啤酒瓶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用尺做实验,说明尺在振动时的频率大小跟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有关;有塑料杆研究摩擦起电;用手机的音乐研究材料的隔声性能;用陀螺研究颜色的混合,用易拉罐研究小孔成像,用篮球、足球、乒乓球研究日食、月食;用玻璃小杯研究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惯性。学习流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可以让学生拿两张白纸做实验,因此使学生实验生活化、趣味化,学生更容易接受,但现实的情况是学生将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剥离开来,离开了生活的感性认识,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多用生活物品做实验,开发和利用身边的材料,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
四、开展课外实验探究
课外实验是科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把学生进行分组,分成若干个兴趣小组,以教材后面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为依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探究,每个兴趣小组对每星期的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不仅深化了教材中的科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课外实验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发挥实验教学应有的教学价值。
五、更新教师思想观念
加强对新课标和新理念的学习,了解新课程对实验教学的新要求,明确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在实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其次,努力研究科学实验教学,提高自身的实验技术水平,根据新课程的规定,明确哪些实验利用现成器材可以开设的,哪些需要适当的改进,并且充分开发和利用实验室资源。开放实验室,增加学生实验次数,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实验室的各种资源。实验室从封闭式改变成开放式,从教材和课外习题中收集各种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根据各种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初步的实验报告,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的处理。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自由探究。这种活动不仅突破教学难点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开发实验器材,力争做到一物多用,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实验器材,不断尝试将实验室里的器材加以组合开发,可以让一个器材可以完成更多的实验探究。
总之,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能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团结协作的科学态度,还能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科学研究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的能力,所以我们应努力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福建教育出版社
9.提高科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篇九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就明显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所以,科学教师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领,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就是科学课教学的目的。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这就是我们科学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们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让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小学科学课3-6年级所涵盖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是生命世界,二是物质世界,三是地球与宇宙。而这些内容在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都还要系统地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求全责备,全面理解。只要激发兴趣,产生好奇,乐于去探究。例如:生命世界
有关知识的学习,只要他们了解动、植物的轮廓,形成一些对动、植物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物质世界的学习,主要让他们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所表现的形式具有感性认识。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学习,只要他们了解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成、,讲解知识要贴进他们的生活,特别是喜闻乐见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这样才能与他们朦胧的心理相对接。
科学学科基本一样小学。其核心,科学课教学要以探究为核心,先让学生观察,再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反复实验-信息整理-归纳结论;—这六个方面都要学生自己去完成。其二,要面向全体。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开的学习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教师要考虑学生存在的差异。(例如:性别、天资、环境、背景、民族等);其三,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所谓主体就是主人,任何事情教师不能包办,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勤于思考和果实;其课堂教学的新理念与其它四,科学课教学应具有开放性,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教师不要追求唯一,而阻碍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这们,课堂才有活力,才有生机,学生才能发展。当然,课堂教学的新理念,不局限于这四点,俗话说得好: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就教师去探索、去追求、去尝试,迎来科学教学的新春天。
10.提高科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篇十
巧用自制学具 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自制学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镇平县晁陂镇甲林小学 徐美展
《科学》是小学的基础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自制学具是中小学科学课教具配备的必要补充,通过循序渐进地训练,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是引导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基础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在这个环节中,自制教具所发挥的效用是不可低估的。
一、巧用自制学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科学始于好奇”。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具有爱玩、爱动的个性特点,富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这正是引起创新的内在动力。因此,适时地创设一些动手操作活动,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可以激发孩子们参与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点燃创造的火花,激励他们主动探索、锲而不舍的求知欲望,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在教学《声音的传播》这节课之前,我布置了一个制作学具的任务:利用你身边的材料,来制作一个可供研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学具。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孩子们纷纷忙碌了起来。等到了上课的时间,我
三、巧用自制学具,有利于课堂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早在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提出:“在尽可能的范围之内,一切事物都应尽力地放在感官的跟前。”知识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自制教具的使用可以将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我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雷电现象”一课,在讲雷电危害时,因没有恰当的教具,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议。有些雷电造成的危害,学生们因不是亲眼所见,印象不会深刻,有的甚至还会怀疑“这是真的吗?”可在这节观摩课上,教师针对这一难点,利用起电机点燃汽油棉实验来以小比大,这不但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而且还加深了对雷电危害的认识。如何预防雷电给人们造成的危害呢?同学们会很自然地想到了避雷针,但是避雷针为什么能避雷的道理,学生们并不清楚,如果能亲自体验一下,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为此教师利用起电机和一个磨尖了的小钉子,所做的模拟避雷针实验,达到了满意的效果。具体做法是让一个胆儿大的学生用手去触摸起电机的带电球,一下子被电了回来;再让其他学生用手来摸,结果没一人敢上来摸了。这时老师不慌不忙地手拿钉子去触摸带电的小球,学生们惊奇地发现,老师触摸小球时一点事都没有。老师再让其他同学用同样的方法试,也都没有什么感觉。学生们都感到奇怪,老师没有正面解释,而是让一个学生上前来仔细观察钉子尖在接近带电球时所发生的情况。„„学生们终于明白了原来是钉子尖把带电球一次性较大规模放
同时,自制教具还可以缩短实验时间,在短时间内就能见到效果。世界上一般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是比较漫长的过程,教师在实验室条件下就是要千方百计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让学生们看到这个变化,进而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实验的时间较长,效果再不明显,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另外,只有缩短了每一项实验的时间,才有可能在4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实验个数,加大教学密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巧用自制学具,有利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还要针对教学内容选出实验教学新的教学方法,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方法是成功的。这种成功,不只是把新课程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这些方面自制教具活动至少有以下几点作用。
1、自制学具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师生用自己研制的学具做实验,得心应手。其次,师生动手自制学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与科学探索精神。如:讲“固体热胀冷缩”实验时,传统的教具是铜球过圈,实验中费时费力,为了改变这个实验,我研制了一件偏转式指针实验器,用一根火柴就完成了实验。学生设计的实验装置有偏转轴式、滚动式、电路组合式,还有用新材料启辉器的元器件制作的。只这一件学具就有十几种做法,学具的研制过程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并与教材和实验教学紧密结合。
11.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篇十一
1、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刚开始学习《小学科学》时,兴趣很浓,对书本的知识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学习热情很高,积极性明显,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去。所以,教师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做起,让学生养成学会认真思考和勇跃发言的好习惯,使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能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例如:可以先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分一分、测一测等,并联系课本理论知识,认真分析这些现象,思考这些问题。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动口说,动口问,动脑想,动眼看等。这个环节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2、在实践中交流与合作交流与合作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当一个孩子知道学习需要与他人合作时,这个孩子是个真正会学习的孩子,他会因此找到探究的兴趣与学习带来的快乐而成功;喜欢合作与探究的孩子往往爱动脑筋,往往会因科学的探究而成功,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例如:我在教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时,为了把课本中改变物体浮沉状况演示的更为直观容易理解,就特意分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然后让每人都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一起交流经验,使学生逐步养成敢于接受失败、敢于在失败中竞争的意识。还给他们机会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大胆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最后经大家讨论得出正确意见。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好的是引导与点拨,使得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
二、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兴趣
1、利用电教化设备《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性课程。注重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保持并发展儿童天性的探究欲望;所以,教材中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信息,并用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展现出来,科学知识生动而直观。另外,四十分钟的课堂上,一般把多个实验连串在一起,通过视频播放出来。例如:教学中把一些实验过程利用多媒体进行投影、录像等手段,把抽象的概念演示的具体形象,使枯燥的知识变得很有趣味,通过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学习视野,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用实例激发探究兴趣我在教学《物体热胀冷缩》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个小朋友烧开水,当放到盛满水的茶壶被烧开时溢出水等几个情节时,学生的头脑中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号,用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通过集体研讨得出结论,原来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再通过一个示例进行强化,播放一个画面:铁路工人筑路时,每隔一段距离要开一道裂缝填进沥青……质疑,为什么要每隔一段距离都要开一道裂缝呢?架设线路时为什么不能把电线拉的太紧?大家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最后通过课件展示不开裂缝路面与开裂缝路面的热胀冷缩情况进行对比,明确了问题的原因,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三、让多元的激励性评价成为小学科学课的一种机制
1、建立评价机制倾听是分享成功的最好途径,赞扬是鼓励的最好办法。激励性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激起学生的好奇与探索欲望,让学生始终保持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学习就会变得轻松。由于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程度发展不平衡,表现的方法与结果也因人而异。只有建立适合的评价机制来评价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老师要求太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你真像一个小老师,不但管好了自己,也把自己的小组管理得很好!真是太棒了!我们发现你不仅上课认真听讲,而且表达也很好!再如:你的回答真是独辟蹊径,非常有创意,大家都很欣赏你这点!你真像位小科学家,有这么多重大发现!再用精彩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大家就更佩服你了!等等。这些鼓励的话语都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开展自评互评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无论是否正确,老师都应该给予热情的肯定。老师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或者一个轻轻的表扬手势,甚至是一句不经意间的鼓励话都可能使学生热血沸腾,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我在上课时经常进行“两会两能”评价。就是让学生上课时会听,会看,探究时能说,能做。同时建立自评机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先进行自我评价,自己认为做的很好,就到班长那儿要求加一颗五角星。等到学期结束,教师可根据结果,满一定数量就可以得优,达到一定数量得良,不足一定数量得中,并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记录下来。这个考核工作也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来操作。通过教学实践充分证明,《小学科学》课改后,教师们的评价标准也悄悄的在发生变化,可以肯定,实行这种激励性评价机制,能让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精神力量,无声的激励着他们努力奋发,谁也不会自甘落后,始终处在健康和谐的学习氛围中。
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通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努力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12.提高科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篇十二
一、创设情境, 激发探究兴趣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 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心理学研究指出, 探究的欲望是推动学生进行研究活动的内部动因。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旦被激发, 就会对研究活动感兴趣, 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参与研究活动, 进行有效研究。我们应注意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以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对话表演、操作实验、多媒体投影等形式出现, 然后让学生观察、操作、猜测、交流、质疑, 发现和提出自然科学问题。
如在教学《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时, 我先引领学生观看几段录像:中学放学路上, 一辆辆自行车急驶而过;马路上, 骑着自行车上下班的人们; 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骑着自行车玩耍;运动员骑自行车比赛, 等等, 让学生意识到了自行车是简单、方便、环保的交通工具, 很多人都喜欢使用。接着让一个同学推辆自行车进教室, 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观察研究自行车, 主要是研究人的力量是怎样传到车轮上去的? 请学生上台观察研究……此时, 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出来, 他们拿出纸笔走上讲台兴致勃勃地研究。这样做, 不但引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而且激发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欲望。
二、分工合作, 共享探究成果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学生往往只对活动本身的操作感兴趣, 对活动中伴随的现象和需要思考的问题却往往忽视。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是比较复杂的, 需要学生间互相协作, 对活动过程进行细心观察并仔细记录操作过程中发生的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工协作, 学生在明确各自职责的前提下才会主动参与探究,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才会各负其责, 使整个探究活动井然有序, 取得实效。在教学中, 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如我在教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时是这样做的, 当学生了解到马铃薯沉浮的因素可能与所浸入的液体有关, 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小组配合做“液滴加热”实验, 观察液体变干后留下的痕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液体中溶解了物质, 是不同于清水的液体。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动手实验: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小组合作调试一杯盐水试试看并完成实验记录表格里……通过分工合作, 学生相互启发、相互激励, 培养了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学生主动参与, 潜能得到了开发, 通过探究既获得了新知, 又提高了能力。
三、有效指导, 提高探究实效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科学探究活动应本着尊重科学的态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亲历科学、理解科学、体验科学, 让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得到发展, 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 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应着重从学生的思维、方法等方面悉心指导,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直接感知或者分析比较, 也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但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让学生得到发展, 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科学探究方法。在学生提出的许多方法中, 有些方法是可行的, 有些是不可行的, 有些是可行但不容易操作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充分讨论或论证的基础上, 选择适合自己和目前情况的科学方法。
四、扩展空间, 养成探究习惯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 但不是唯一途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仅在课内是不够的, 探究科学现象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 需要课内课外紧密结合, 将教学延伸到课外, 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 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相结合, 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与发展, 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
如在教学《环境和我们》这一章节时, 根据教材特点, 我十分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收集资料, 包括收集自己家里一天的垃圾并分类;收集垃圾堆、垃圾污染河道的图片, 引起学生对垃圾问题的关注;统计家庭一天的用水量, 然后带到课堂, 引发学生比较用水量, 增强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了解家乡水环境存在的问题。这样做要求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 陶冶情操, 传递知识信息, 开阔视野, 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探求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总之, 在《科学》教学中, 我们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 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 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 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 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摘要: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 《科学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必须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应该在积极从事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对自然界有所认识, 对某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做科学” (即“科学探究”活动) 学科学,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 从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
13.提高科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篇十三
摘要:科学课程是以实验为重要教学途径的学科,需要学生动手做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做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然而,在农村小学,由于实验器材等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的开出有一定的困难。那么,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科学教师,怎样才能保证和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 关键词:参与兴趣实验有效性
一、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而悬念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在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六课《金鱼》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观察了金鱼的外形、运动和吃食后,问:金鱼鱼鳃一分钟开合几次,金鱼不断地喝水,会胀破肚子吗?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奥秘,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
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于是学生便对金鱼如何呼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
二、有效调控实验过程,做好实验评价。
1、实验目的抓得准
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在我们的周围的空气一课中,空气存在实验,无论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来吹动小纸条,还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还是放大水里,使冒出小泡,都是为了证明空气是存在的。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2、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当然,在每个实验中观察也有侧重,而且,并不是每个实验都要、都可以用这些器官去观察的。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我们要着实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做好实验器材的分发。考虑到安全及实验要求等,有些实验器材应在课堂上分发,如开水、有危险的药品等;有些则
在课前分发,节约课堂上的宝贵的时间,总之,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实验器材的分发做到最优化。
其次指导学生正确完成操作,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在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充分保证学生能独立操作,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学生发生错误操作的原因,一般是由于不了解操作原因或思想上的疏忽。如用量筒进行液体测量时,量筒必须放平,观察者的视线要与量筒内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等等。教师须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明确操作要领,使学生了解每个正确操作所依据的原理。
第三要指导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方法、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并用简明的语句或化学术语叙述,是巩固学生实验操作、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学生往往重实验、轻记录,教师必须予以严格要求,及时指导。
关于教师对实验的评价不必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时评价,同时注意评价的真实性。教师的实验评价可围绕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设计实验、方法创新的能力、团结协作、科学探究的能力等进行评价。
三、自制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有效性
师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教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
力、想象能力,活跃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味到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自制实验器材分为教师自制实验教具和学生自制实验器材 两种情况。
自制教具不但可以补充现有教学仪器的不足,节约开支,而且实用性强,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安全可靠,取材容易,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很大的作用。
在具体制作中,教师和学生还要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身心得到陶冶,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四、发挥农村优势,开展观察实验。
在农村,学生观察自然的内容很多,条件比城市优越,如动植物生长、水与空气以及其他各种自然现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到“大课堂”中去研究,在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如讲根和茎前,先带领学生到田野中去,让学生采集各种各样的根和茎,然后回到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根和茎进行分类、研究,这样使学生在丰富、具体的感性材料面前,激发兴趣,吸取知识,提高能力,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
五、实验的设计要做到科学有效
简单的实验设计应注意如下:a、在掌握实验目的、原理的基础上确定实验方法。b、严格遵循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准确
设置对照或变量。c、注意实验程序的科学性、合理性。d、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测量、记录。e、准确地预测实验结果,实验设计的最后往往还需要预测实验结果,在结果预测上要全面,准确。f、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及其导致原因,并能够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
14.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探究论文 篇十四
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始终存在一些列的问题,要想使这些问题与弊端得到解决,教师应该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纵观多年以来的教学实践,初中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实现。
(一)合理创建教学情境
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该重视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充分意识到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是十分乏味的,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经常会出现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等一系列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那么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将会受到严重的阻碍。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分析不同的教学方式,将存在于课堂中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为学生的学习创建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同时教师还应该将书本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况联系在一起,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寻找与学生兴趣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最终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在每节课的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与归纳,掌握各种类型的例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提出问题之后教师不必立刻将问题的答案给学生,应该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思考,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自己的一番努力得到问题的答案。自学能力在形成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细节性的问题,并利用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问题引到其他学科中,最终使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三)注意选择教学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已经更加成熟,各种教学方式都可以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探究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最终必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目前的初中教学中始终存在着杂乱无章的现象,教师如果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法展开教学,并结合原有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对教学任务进行完成,让学生在分析与讨论中获得问题的答案,这样教学有效性将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在初中教学课堂中得到了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使在传统教学方式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教师应该对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充分的开发利用。大量教学研究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在多媒体教学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对图画等的观察形成抽象性思维,进而将其与教材知识点结合起来,那么教学有效性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15.对提高科学探究实效性的几点认识 篇十五
一、树立学生内心的积极价值取向, 夯实有效探究的支撑点
思想是灵魂, 是统帅, 是学习等一切行动和行为的指向决定者, 而学生内心深处的积极的价值取向则是学生探究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强力支撑。没有积极的价值指向, 学生从一开始就失去了起码的学习愿望和热情, 在探究过程中就会出现身在“曹营”, 心在“汉”的现象。学生这种“心不在焉”的状况, 就会使得探究无法进行下去, 实际的探究效果将大打折扣。可以说, 学生内心的积极价值取向为科学探究取得实效提供了强力支撑, 离开了这个支撑, 后续的探究就成了“水中花, 镜中月”, 更谈不上实效问题了。因此, 要让科学探究具有实效, 就必须有对学生内心的积极的价值指向, 让学生的“心”的指针始终指向有意义的探究任务中, 而不致于“分心”。要夯实这个支撑点, 可以通过增强老师的个人魅力 (如:端庄的仪表、迷人的亲和力、风趣幽默的语言等) 、精心地课堂引入、积极地课堂评价、融洽地交流合作、积极地探究展示等等, 让这个支撑点变得厚实、快乐、持久, 而不是让学生心灵的世界在痛苦地支撑。
二、构筑科学探究的“最近发展区”, 突破有效探究的瓶颈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 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 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但是, 一节探究课其探究任务往往是确定的, 不可变更的, 而学生个体现有水平 (知识、思维能力、实验水平等等) 的差异却是客观存在的, 如果不加任何帮助, 不给学生任何台阶就让学生直接去对探究目标进行探究,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和障碍, 阻碍了学生探究的顺利进行, 甚至整个探究活动就会无法进行下去, 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勇气和毅力, 从而使整个探究任务无法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探究教学设计中降低探究难度, 使探究任务递进上升, 将落脚点定位在潜力生所能达到的水平上。合理的架设台阶, 铺垫基石, 构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在铺设的区域内跳起来对探究任务“摘得着”, 跨过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目标区。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始终充满着成就感,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探究动机, 发挥其潜能, 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较快地发展。如:在探究楞次定律的实验中, 对通过改变电流来改变磁场从而达到产生电流的实验, 其探究电路图老师就必须加以介绍, 否则很大部分学生就不知道干什么了。而在探究过程中, 老师就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巡视、观察学生, 对遇到困难的学生要对其加以引导, 适时、适当地扶一把、帮一下, 帮助其走出困境, 使得探究活动不致于“卡壳”或“断路”, 让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三、设计探究清单, 让科学探究方向更加明确、有效
所谓探究清单并不是简单的任务罗列, 它遵循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任务设置层层递进, 在困难处架设台阶, 在较难的拐弯处设置“路标”, 引导学生把握方向, 克服困难, 总结规律。在按探究清单进行探究活动过程中, 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从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使得学生心智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实践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在《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中, 我设计了如下的探究清单:
1. 探究实验 (一) :
请同学们根据课本自行设计导体切割磁感线 (导体上下、左右运动、静止) 时观察电流指针是否发生变化的表格, 同时连接好电路做好实验, 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2. 探究实验 (二) :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电路图连接好电路并动手做实验。
请将实验现象填入下表中:
3.
请同学们在探究实验 (一) 表格中在加一列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是否发生变化并分析填入表格中。
4.
请同学们观察表格中实验现象, 两探究实验有____________共同特征。
5.
通过以上实验, 您可以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
对于以上探究清单中, 学生具备设计探究实验 (一) 实验表格的能力, 但可能设计不全, 因此, 在括号中加以提示, 架设台阶。但对于探究实验 (二) , 其探究点明显复杂多了, 学生不具备设计这样的表格能力, 在设计教学时就架设较多。而且在整个实验中, 用电流指针是否偏转代替电流是否变化, 可以使学生对探究实验现象的观察更加明了。
四、课堂管理, 让学生的科学探究更加有序、实效
探究效果好一定离不开好课堂, 而好课堂一定离不开好的课堂管理。如果没有进行课堂管理, 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放任自流, 那么探究课堂就会成了“菜市场”, 自主就会变成自流, 合作就会变成了聊天。因此, 要让整个班、每个人探究更具实效, 就得通过管、导、控对探究课堂进行合理管理, 而不是放任自流。有效地对课堂进行管理, 就要求老师善于观察课堂并迅速作出诊断, 对不想学习扰乱探究课堂的问题学生, 要通过语言或走到其身边进行暗示;对在探究活动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要对其引导, 帮助其走出困境, 让探究活动能够顺利往前走;对整个班出现探究杂、乱的局面要进行合理地控制, 否则会影响探究的质量和进度, 甚至整个探究活动无法完成。因此, 合理的课堂管理, 可以让科学探究更加有序, 从而更加实效。
五、合作学习是科学探究取得实效性的温床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老师讲, 学生在下面认真听, 老师讲得累, 学生听得苦, 久而久之, 学生对学习就失去了乐趣。而合作学习将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可以将个人在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与他人进行合作、分享、交流、探讨, 增大了信息量, 少走了弯路, 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在交流中获得“新知”, 在探讨中升华“旧知”, 在思维碰撞中纠正“方向”。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激情,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更让学生科学探究,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挖掘了学生学习潜能, 更为学生科学探究取得实效提供了温床, 不时地修正了探究的方向, 加深了探究的深度, 让探究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六、对问题探其究竟是科学探究取得实效的关键
探究就字义上理解就是对问题探其究竟即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 人们通常所说的追根究底、好奇、好问、爱琢磨, 实际上就是探究的日常表现。而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模仿和经历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的方法, 去获取知识, 领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领悟科学家探究自然规律时所进行的各项活动, 其实质就是实现三维目标, 它是在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探其究竟的过程中, 伴随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转变与升华, 从而达到了三维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 对问题能否探其究竟就成了科学探究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学生能否对问题探其究竟:第一, 要构建好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所需要的“最近发展区” (知识、思维、实验能力等等) ;第二, 探究过程, 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有思考才有质疑, 有质疑才有问题的产生, 学生没有自己去经历、体验、思考, 他就会“脑中无物”, 就会拿不出什么与他人交流。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其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第三, 同学间需要合作交流探讨;第四, 教师的引导。
16.提高科学课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篇十六
关键词:探究;兴趣;评价
小学科学课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启蒙课程,科学学习是以科学探究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的。如何提高科学课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科学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机智处理,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探究状态
在学习科学这一门学科时,学生往往会放松学习,往往会出现课前准备不认真,学具准备不全等情况。教师针对这些不利于科学探究有效开展的不良现象,要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的应对措施。否则课堂上教师的一切课前准备,一切教学行为都将成为无效的一厢情愿。教师的内心深处面对学生的不良表现行为要冷静对待。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一节课来说,学生上课前就有了充分进行学习的心理准备,就决定了这节课将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巧妙设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教学“电磁铁的磁力”时,学生在教师的启发、鼓励和追问下,思维活跃,纷纷提出假设: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缠绕的线圈圈数、电流大小、铁芯长短粗细、电线长短粗细、线圈的大小等有关。然后呈现材料,让学生根据现有材料选择一个假设予以验证,并鼓励学生课外去验证其他的假设。这样保证了实验方案的理论性,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又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序性,而且整堂课充分体现出可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活力。
三、精心选择,在有结构的材料中求效率
如在“斜面”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首先探究斜面是否能省力。教师在准备材料时有意让几组的木板长短不一,用来垫起的木块高度相同,另外几组的木板长度相同,用来垫起的木块高度不同,而重物都一样。学生在分析数据时发现各组的斜面都能省力,但省力多少却不同。于是又生一疑:省力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这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关于坡度大小与省力情况的结论。一组有结构的材料就像一只大手,牵引着学生走上认知、探究、发展之路。
四、适时介入,让探究走上正轨
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当学生用教师的材料进行实验,得出不同的甚至矛盾的结论:轻的浮,重的沉;大的沉,小的浮;大的浮,小的沉。学生陷入迷茫,课堂出现混乱。有的学生开始否认自己的猜想,认为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无关。这时,教师及时介入,问“真的无关吗?”于是提供一组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材料,让学生再次进行实验,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结果,终于得出了比较合理的结论。当研究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材料时,已不再有混乱的局面。此时的指导,起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什么时候才是正确的时机要依据学生的情况而定,学生能力强就放开一些,学生能力弱就多交流指导一些。
五、精妙评价,让探究更完美
一位教师在让学生用音叉探究声音的产生时,一个调皮的学生却把书放到嘴里吹,一不小心吹出了声,惊动了全班同学。可教师走到他身边,没有批评他,而是让他走上讲台告诉大家刚才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他在教师的引导下,又吹响了书本,并感觉到纸张的振动,懂得了是纸张的振动产生了声音。教师还让全班同学也体验了用书本可以吹出声音。然后教师告诉他以后上课时应先和同学们一起做完实验,再提出自己的想法。接着学生纷纷举出生活中用琴弦、橡皮筋、小瓶子里的空气等振动也能发出声音。由此可见,课堂上教师的评价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当你弯下腰来认真倾听,或许就会发现有的错误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优质教学资源。
六、反复推敲,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和发展
学生的汇报交流往往被教师忽视,只是走过场,匆匆得出结论。事实上,这个过程是提高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好机会。得出实验结论并不是实验探究的目的,学会分析数据,透过现象看本质才是真正的目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最后部分已经得出了两个结论:“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大的物体容易浮上来,小的物体容易沉下去。”“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物体,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重的物体容易沉下去。”现在能不能把这两句结论合成一个结论?也就是两个物体相比,又大又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又小又重的物体容易沉下去。物体的轻重用质量表示,物体的大小用体积表示,看质量除以体积等于什么?是密度。也就是说物体的密度大容易沉下去,物体的密度小容易浮上来。物体的密度和谁的密度相比能看出它能浮上来?水的密度。是不是这样?下节课继续探究。在教师步步深入的引导下,物体的本质属性脱去层层外衣,逐渐显露。学生不仅得到了思维的锻炼也不断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的艺术是一门残缺的艺术,她的“残缺美”让教育工作者永无止境地去追求和探索。在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科学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开启学生的心智,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效。
参考文献:
金玲.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
【提高科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的思考】推荐阅读:
利用生活资源,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07-07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思考12-04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06-09
对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11-07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效果09-12
关于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的几点思考论文06-10
整改提高科学10-04
拼音教学有效性的提高09-08
怎样去提高科学素质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