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2024-11-25

平安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精选18篇)

1.平安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篇一

张庄乡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工作方案

为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求,提高我乡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依据《河南省中小学办学标准》,在我乡近年来学校布局调整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全乡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工作。提出如下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适应我乡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和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新形势,统筹整合全乡教育人才和资产,合理规划和调整中小学布局,有步骤地扩大办学规模,建设标准化学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我乡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持续、健康发展。

二、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的原则。根据今后5-10年及更长时期的人口流动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和国家规定的学校建设要求和标准,科学布点,提高教育投资效益,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

2、坚持分步实施的原则。中小学布局调整涉及教育发展全局,要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财力的承受力,广大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接受程度,逐步推进,成熟一批调整一批。同时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要优先进行有危房改造任务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做好一般学校的布局调整。

3、坚持先建后撤的原则。在符合新农村规划的原则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尽可能在现有学校特别是条件较好学校的基础上扩建,不搞大拆大建。凡撤并的学校先必须考虑学生学习场所是否已具备条件。

4、坚持全局一盘棋的原则。中小学布局向人口集中的区域调整,会有利于教育资源配置,有利于学生入学。必要时初中、小学布局规划可打破乡、村界限。

5、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交通情况,人口覆盖状况,允许极少数行程远、交通不方便的小学教学点在一定时间内存在。

三、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一般要求

1、初中布局调整。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使得其子女进城随父母就读,这样造成我乡初中学生逐年减少,根据3万人左右的乡(镇)可办1-2所初中这一要求,我乡原有两所中学撤并为一所。

2、小学布局调整。重点发展乡(镇)中心小学和较大规模小学。成建制小学可就近招收毗邻村的学龄儿童入学,有计划地撤并一批规模小、条件差的成建制小学和教学点。凡保留的成建制小学人口覆盖面应在5000人左右。不足120名学生的小学原则上予以撤并,就近到其他小学就读。考虑低年级学生年龄实际,可在原校暂设教学点,归属邻近成建制小学管理,不再单独立户。农村成建制小学逐步达到12个教学班540人(每班45人)的办学规模。积极筹划实施寄宿制学校项目。

3、幼儿园建设。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提高适龄儿童入园率。结合我乡不就调整规划把富余的校舍改扩建为幼儿园,在此基础上再建设五所公办幼儿园。

四、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工作的流程

1、提出学校布局规划的初步方案,报县教育局审核。

2、对布局调整规划方案进行评估论证。

3、中心校向乡政府提出全乡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方案,由乡政府

2研究批准。

五、加强组织领导

乡中心校成立以校长任组长,各中小学校长为成员的张庄乡学校布局规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乡中心校,侯宪平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六、工作措施

1、搞好宣传发动,做好群众工作。通过板报、标语、进村入户等形式积极宣传布局调整工作,真正让广大干部和群众认识到布局调整、整合资源对于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意义,为这项工作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提高工作效益,积极稳妥实施。合并后的学校要具备规范化的办学条件。今后校安工程要根据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重点改造需要保留的学校,对于规划撤并的学校,不再投资建设,为下一轮的调整留有余地。凡新建和扩建的学校必须做好规划设计,做到“先规划、后设计、再施工”,项目建设均按法定建设程序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应紧密结合实际,稳步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要正确处理好实现规模办学和方便群众、减轻农民负担的关系,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坚决杜绝适龄儿童辍学现象的发生。

3、加强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布局调整后,被撤并的中小学资产,由县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各乡政府和相关部门配合妥善处置。用于发展当地教育事业,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权处置和占用;未经县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财政国资审核评估,擅自变卖或占用教育资产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各有关中学和小学要认真做好撤并中小学校的资产审核、登记和保管工作,有关资产处置方案均须报县教育局、国资局批准后方可执行,资产清理所得资金全部纳入乡中学和中心小学账户核算,专项用于本乡中小学布局调整和 3

基础设施建设。

2.平安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篇二

根据规划, 青海省将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西宁—兰州城市群建设紧密结合, 优化城镇化总体布局, 加快建设东部城市群, 壮大区域性中心城市, 培育新兴城市, 打造重点城镇,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规划提出, 加快构建与“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总体布局相适应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此外, 规划提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互动, 推进兰西经济区建设, 与成渝经济区、关中经济区成为鼎足之势, 打造我国西部的新“西三角”。把西宁市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现代化中心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支撑城市。

3.平安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篇三

布局调整  西部农村  中小学  教学点

本着优化学校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促进教育公平之目的,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随后,各地政府对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对农村中小学教育产生巨大影响。针对布局调整后所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2006 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并指出“这些问题,造成了一些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农民群众子女上学的不便,违背了布局调整的初衷,需要认真加以解决”。本研究组成员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对数据分析综合整理发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基础上也还存在很多问题和隐患,处理不当会对整个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不利甚至对城市中小学教育教学有着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有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与并后学校资源的欠缺与不足

撤并过程中原有学校的部分设备闲置、浪费与并后学校资源的欠缺与不足并存。学校撤并后能搬走的设备基本上搬走,但是很多东西是难以搬走的,如楼房、校舍等。其中很多的校舍是上个世界90年代所建造的“希望工程”,其使用不过几年时间。大量的校舍都是很新的并且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的,一旦学校撤并,这些东西就会闲置浪费。学校搬走之后绝大多数校园杂草丛生一片凄凉,要么就沦为养猪养牛的猪圈牛圈。同时其所遗留的问题是原有学校的校舍以及硬件设备很多都是负债买下的,撤并之时债务还没有还清,这不仅仅是资源的闲置与浪费,还产生了很多的矛盾与冲突。学校房舍及硬件设施有公共部分的,有学校自购的还有村里和群众集体购置的。一旦撤掉则债权就割舍不清,产生居诸多问题,对原学校以及撤并后的学校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的资源在撤并过程中消耗掉。同时,本着集中优质资源希望于合并后的学校提高教学效益、实现教学公平等目标。但问题是合并后的学校到底是资源的板块组合还是融合?这是能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本研究组成员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一般撤并的规模较小的学校、村小、教学点都并往中心校,而中心校却没有相应的扩充,如硬件设施,其本身的容纳力有限,无法消化规模扩张后的压力。其校舍、饮食、供水等配套措施没跟上,硬件设施相应不足。或者是政府重新拿出一笔钱确保学生安全与健康。而投入大量资金扩建学生教师宿舍、食堂、澡堂等,增加了政府负担,造成新的浪费。一边是校舍等的闲置与浪费,一边却是硬件设施的不足,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师资队伍状况

对某一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而言,优质教育资源的首要因素无疑为教师队伍的素质。撤并后的学校教师大多数情况下随同学生迁走,进入合并后的学校继续任教。教师、学生的人数增加了,教学规模扩大了,组织管理的难度增大了。如果没有新的措施更新教师教育能力和提高教师素质,仅仅靠合并并不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效益。相反,如果合并的学校没有一种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或隐性的文化张力不强,那么,合并后的过渡期还会对原有较好的状态产生很强的冲击,使原有的优势丧失。

三、撤并后学生家长经济压力增大,学生辍学率回升

笔者在走访中发现,撤并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部分农村孩子上学路程遥远,对于西部贵州来说这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贵州这边多山且山高坡陡、地形险要,人口居住也不集中。所以农村布局调整的负面作用格外明显:中小学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且不安全,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在笔者所调查的一些学校里,一些农村中小学生一天往返要步行十里甚至二三十里崎岖的山路到撤并后的乡、镇中心学校上学。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偏远山区,山路崎岖不平、山坡陡峭,遇上刮风下雨、雪霜天气则更是难走,还要当心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爆发,密林中可能还有野兽出没,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难以得到保障。并且由于路途遥远,许多中小学生为了上学不迟到,每天起早贪黑,天未亮赶路上学,晚上回家天已发黑睡眠严重不足。长时间睡眠时间无法保障,必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同时远距离上学使上学的成本增加,加重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布局调整后对于远距离上学的学生来说最终不得不选择学校寄宿,学校寄宿将产生一大笔费用:住宿费、吃饭的费用、交通费以及一些增加的零用钱……对于一些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家庭来讲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子女教育费用骤增,农民家庭无力支撑,难以维系,再加上大学生就业难以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撤点并校”导致了农村辍学率的上升,加剧了农村中小学辍学现象。

四、新校的巨额班、大型班的出现

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13条明确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学校布局调整要与危房改造、规范学制、城镇化发展、移民搬迁等统筹规划。调整后的校舍等资产要保证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正确地理解农村布局调整的旨意,或者仅仅只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没有遵循“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区别对待”的原则,在自然条件恶劣,财政状况不甚好的、不具备布局调整撤并条件的地方也盲目大力度地撤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布局调整的复杂性,一方面导致了农村学生辍学率的上升,另一方面又导致了合并后城镇中心校“巨额班”、大型班级的出现。笔者在走访中发现,大量撤并和缩减中小学之后,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由于师资、学校资源的有限,政府财政状况较差难以追加教育投资。很多合并后的中心学校不仅没有因为合并而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飞跃和教育效益的提升,却正因为学生人数的陡增,住宿、后勤、师资、财政状况等没有相应改善和跟进,无法按照标准班编排班级,一个个班级都达到七八十人的数额,甚至是上百人的巨大班级。校舍紧缺、教师编制不足、教师教学管理压力增大,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这样,条件稍好的家庭扎紧腰带把孩子送往县城等高一级的地方学习,造成县城的巨额班、大型班的出现,县城条件好的家庭把孩子送往市里接受教育,导致市里学校学生人数爆满,一个个班级人数都有七八十人,甚至八九十人。这不仅不利于农村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改善,也影响了城市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及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要搞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必须认真解读中央文件精神,遵循“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区别对待”的政策,因地制宜地进行,不搞“一刀切”。应充分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财政保障作后盾,因地制宜为路径

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极其复杂、情况不一,尤其是在西部农村社情、自然环境等格外复杂,不能片面强调学校的规模效益,盲目撤并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村小甚至是高山地区的自然条件恶劣的教学点。要保证这部分学生的就近入学。要尽量考虑农村边远山区和一些贫困家庭的经济问题,不要因为学校合并而产生不能承受的经济问题从而导致学生的辍学和流失。学校或教学点过快、过速地撤并将人为地造成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边远山区、交通环境不便地区的中小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学校撤并工作要充分论证和统筹安排,结合本地财政等状况稳步进行,有一些地方政府出于管理的方便完全不顾教育规律,把当地的一些完全有生命力的、人数也不少的学校撤并掉,客观上造成了学生上学成本、条件的增加和困难。各地应该在同一标准下有差异地进行撤并工作,按照不同地区、不同的乡镇的实际现状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保证交通不便的学生在学校撤并之后上学不至于太远。

国家“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学校建设工程”等项目旨在改善中西部农村边远、落后山区的办学条件,加强对边远山区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地方财政应充分结合中央财政策略和本地财政状况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工作,尽快加大改善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大对贫困学校以及贫困家庭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2.扩宽师资培养的渠道,提升教师教育质量

撤并学校、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并不能产生高质量的师资,更不是提高师资的途径,它只是在某种程度上集合教师的力量于一处。要真正地改善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建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退伍,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进行。补充高质量的教师进入农村中小学是改善师资队伍的有力途径。农村中西部地区实施的“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俗称“特岗”,对提高西部农村的中小学质量无疑为一种较好的方式,目标明确,重点补充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是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应该加大在农村地区实施的力度,“特岗”的实施重心也应该是整个农村基础教育,其重心不能仅以初中为主。同时还可以结合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面向农村紧缺课程的教师,使农村中小学质量真正全面地提高。

3.加强管理工作,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安全

撤并后的学校管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安全问题扯动着千家万户,撤并后的学校一下子面临诸多的压力,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安全工作,确保学生安全。在没有具备住宿条件的学校,要和社会其他部门如交通、公安、当地政府等确保上下学过程中的安全。对于能提供寄宿的学校,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一定要保证学生的饮食、澡堂、寝室、教室等等方面的安全与卫生工作,消除各项隐患。同时也要充分做好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培养身心两健的全面发展的孩子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不能偏离此方向。否则一切都是徒而无功的。

————————

参考文献

[1] 庞丽娟.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教育发展研究,2006(2).

[2] 范先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动力及方式选择.教育与经济, 2006( 1).

[3] 周芬芬.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教育公平的损伤及补偿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7).

[作者:龙红霞(1976-),湖南怀化人,贵州铜仁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邹娟(1963-),女,贵州铜仁人,贵州铜仁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4.八步区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规划方案 篇四

贺州市八步区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规划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据全区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暨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综合改革试点启动会的部署,按照《广西教育发展重点工程和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2010-2012年)》要求,结合《贺州市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贺政发

5.平安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篇五

与学校建设规划》的实施方案

乡各村委会、中小学:

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我乡义务教育均衡、协调、持续发展,根据县政府会议精神,特制定本乡义务教育布局调整与学校建设规划。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乡适龄少年儿童人数连年呈下降趋势,义务教育出现规模过小、力量分散、资源浪费等诸多问题,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仍然较为突出。

1.生源格局出现新变化。主要表现为:①本地生源减少。每年有不少居民到异地就业、经商,孩子也随之在异地入学;②乡政府所在地生源增加。许多边远山区的居民移居乡政府所在地,导致乡政府所在地学校生源爆满。

2.布局调整任务艰巨。目前全乡在校生300人以下的小学还有9所,推进布局调整不仅任务重,而且困难多,主要为:①村干部、群众或思想保守,或担心增加经济负担,或担心孩子上学交通安全,在并校问题上持反对意见,很难与政府形成共识;②由于撤并后学校生源分散,需要建设一批寄宿制小学,还有多数保留下来的小学教学用房不够,教育资源不足,学生宿舍没有保证,学生管理需要加强。

3.办学条件发展不均衡。目前我乡9所小学离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有较大差距,不同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差距也比较大,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

准化建设难度较大。

4.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全乡中小学教师编制已基本饱和,但专任教师学科分布不合理。同时,由于部分骨干教师流向县城,造成优秀教师流失。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科教兴乡的战略要求,围绕构建和谐校园、建设教育强乡的目标,科学、合理、有序地推进全乡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力求提高办学水平,均衡教育发展,满足需求,让人民满意。学校布局调整要做到有利于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有利于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有利于教育设施和条件的改善提高,有利于方便学生就近入学,有利于交通组织和学校管理,有利于财政资金的平衡和科学使用。

三、基本原则

1.尊重实际、适度超前原则。以实际需求作为规划的基本前提和依据,同时适度超前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口的流动集聚。

2.体现公平、力求均衡原则。义务教育是公平教育,必须以高位均衡为目标。要采取多种措施,扩大优质资源,缩小校际差别。

3.规模适度、突出效益原则。要讲求规模办学,突出办学效益,合理确定施教范围和就学距离。

4.资金平衡、量力而行原则。要通过政府财政、社会力量多元投入,调整撤并、资源重组等形式,平衡建设改造资金。

5.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要着眼长远,总体规划,确保规划的全局性、科学性和稳定性。

四、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要按照“十二五”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以创建教育强乡、推动我乡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坚持“以调整促均衡,以均衡促发展”的工作思路,通盘考虑,合理布局,新建改造并举,撤并整合并进,加快调整优化义务教育布局, 巩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全力推进义务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均衡发展。

(二)调整规划

2013年:

扩建XX中学(寄宿制学校)。

2014年:

XX小学、XX小学、XX小学并入XX乡中心小学(寄宿制学校)。XX小学、XX小学并入XX小学(寄宿制学校)。

XX小学并入XX小学(寄宿制学校)。

扩建XX二中(寄宿制学校)。

2015年:

XX小学、XX小学并入XXX小学(寄宿制学校)。

扩建XX小学(寄宿制学校)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办学责任

依法强化教育督导工作,贯彻落实XX省人民政府文件精神和《XX县教育督导评估方案》,促进政府落实义务教育办学责任,切实履行经费投入、发展规划、布局调整、校园建设、防流控辍、环境整治等方面职责,坚持教育公益性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优化教育结构和资源配

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乡义务教育持续均衡发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1.依法增加财政主渠道投入。建立县乡两级财政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集中财力用于学校布局调整,集中财力办一些大事,办一些实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力求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果。

2.多渠道筹措社会资金。要通过土地资产置换、社会集资政府补贴以及爱国侨胞、国内公民、企事业单位(团体)捐资兴教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布局调整的推进步伐。

(三)完善管理体制

明确县、乡两级政府分级负责的管理职责,并促进村积极承担控流保学责任。明确县、乡两级政府是学校布局调整的责任主体,乡XX校、中学所属学校的布局调整,在县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由各校负责。

(四)妥善处置闲置校舍

对于学校布局调整后出现的闲置资产,属于公有性质的,必须按照国家财政部《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规定,明确乡政府所属学校由乡政府统筹,处置所得资金必须全部用于义务教育。

XX乡人民政府

6.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痒 篇六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痒

“小呀小儿郎,背起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不怕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呀。没有学问,我无脸见爹娘。”这首家喻户晓的童谣让我们想起了天真无邪的童年,对于我们那个时代又是生活在贫苦的农村的孩子来说,确实是生动的写照。时代变迁,孩子们的学习条件应该不用那么辛苦了吧。 可是在浙西南的一些农村,几年如一日,顶着太阳晒,迎着风雨,翻山越岭去读书,却是孩子们上学所必须做的。 缘起中小学布局调整 “这五年来,该县顺利撤并小学261所,初中15所,从而提前三年完成全县农村中小学调整的十五规划。”这是浙西南某县报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满意”纪实》一文中的描述。毋庸置疑,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一批“袖珍”学校的撤并,使教育资源得以优化整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然而,却很少有人真切地感受过这组数字背后,农民尤其是山区农民为之付出的代价。一些地方在调整学校布局过程中,只注重扩大学校规模,没能够充分考虑到边远农民子女的上学问题,造成一些学生上学十分不方便。还有的地方,单纯追求办学集中,结果造成合并后的班级规模过大,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还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莉莉,一所山区小学的二年级学生,个头不足1.1米的小女孩,每个星期日下午就要背上书包,拎着够一个星期吃的米和菜,翻过几个山头,到十多里外的乡中心小学上学。他父亲说,天晴还好,遇到刮风下雨,做父母的还真放不下心。 孩子寄宿衍生新负担 一位农民说得最实在了。他说,我们这个乡是山区乡,算人均收入倒也不低,因为有不少人外出打工,有的在外省包了山场办了松香厂,年收入数十万上百万,计算全乡人均收入是把他们的收入拿来一起算的,可是我们却不能把这钱拿来平摊着花呀。山区多数农民仍然是靠着那点承包山地的收入过日子。如果是家里一儿一女两个孩子住校,就得备两套铺盖,你说我们哪来那么多钱置办行头呢。 实事求是地说,就是浙江这样经济发达的省份,还有衢州、丽水这样相对于全省而言的“欠发达地区”。这些广大地区的大部分农民都还刚刚进入“温饱”,或者还正在作摆脱贫困的艰苦努力。就像从全国而言,有华西村,更有大西北一样。 农村新“陪读”现象 说到“陪读”,千万别以为只有出国留学才有。这是一个星期天我在一所山乡小学偶然所见。这所山乡小学就不有少“陪读”的。“青壮打工去,在家老与幼”。七八岁的`娃娃离家生活,哪家的大人放得下心呢?于是,许多白发老妪就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陪读”的角色。 一位大娘64岁了,每个星期都要领着孙子和两个孙女一道,艰难地两次翻过5里路的山梁,在中心小学所在的村子里租了间房子,祖孙4人过上一个星期。她说,山里人念几个字难哪。 还有位老奶奶已是76岁高龄了,才上午10点钟,就要陪着孙女早上来到学校。寝室的门还锁着,只得把带来够一个星期的米和菜先搁在窗台上。她说,没办法,她和孙女睡一个床,才七八岁的囡囡,没人照看哪行啊?这里的宿舍一间放5张床,上下一共10个铺位、一个铺挤2个人,一般都睡20个学生,也有的宿舍要挤二十三四个人。学校所有寝室的钥匙全在炊事员那儿放着。从上午10点起陆续就有学生来校,直到下午1点半过后,才听孩子们说炊事员来开门了。这里,操场上,走廊里、校门外已挤满了等着进宿舍的学生。 在布局调整中,大量教学点和小学被撤并,大批学生由以前的村办小学转到寄宿制中心小学。正如一些教师和家长普遍反映的,学生在离家较远的中心小学上学后,安全、生管和负担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造成新的失学问题。有关专家指出,布局调整中要充分考虑到寄宿制给学生、家庭带来的负担,避免一些学生因负担加重而辍学。(摘自《时代潮》)

7.西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现状探析 篇七

一、原有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与并后学校资源的欠缺与不足

撤并过程中原有学校的部分设备闲置、浪费与并后学校资源的欠缺与不足并存。学校撤并后能搬走的设备基本上搬走, 但是很多东西是难以搬走的, 如楼房、校舍等。其中很多的校舍是上个世界90年代所建造的“希望工程”, 其使用不过几年时间。大量的校舍都是很新的并且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的, 旦学校撤并, 这些东西就会闲置浪费。学校搬走之后绝大多数校园杂草丛生片凄凉, 要么就沦为养猪养牛的猪圈牛圈。同时其所遗留的问题是原有学校的校舍以及硬件设备很多都是负债买下的, 撤并之时债务还没有还清, 这不仅仅是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还产生了很多的矛盾与冲突。学校房舍及硬件设施有公共部分的, 有学校自购的还有村里和群众集体购置的。旦撤掉则债权就割舍不清, 产生居诸多问题, 对原学校以及撤并后的学校都产生定的影响, 有的资源在撤并过程中消耗掉。同时, 本着集中优质资源希望于合并后的学校提高教学效益、实现教学公平等目标。但问题是合并后的学校到底是资源的板块组合还是融合?这是能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本研究组成员在调查过程中发现, 般撤并的规模较小的学校、村小、教学点都并往中心校, 而中心校却没有相应的扩充, 如硬件设施, 其本身的容纳力有限, 无法消化规模扩张后的压力。其校舍、饮食、供水等配套措施没跟上, 硬件设施相应不足。或者是政府重新拿出笔钱确保学生安全与健康。而投入大量资金扩建学生教师宿舍、食堂、澡堂等, 增加了政府负担, 造成新的浪费。边是校舍等的闲置与浪费, 边却是硬件设施的不足, 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师资队伍状况

对某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而, 优质教育资源的首要因素无疑为教师队伍的素质。撤并后的学校教师大多数情况下随同学生迁走, 进入合并后的学校继续任教。教师、学生的人数增加了, 教学规模扩大了, 组织管理的难度增大了。如果没有新的措施更新教师教育能力和提高教师素质, 仅仅靠合并并不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效益。相反, 如果合并的学校没有种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或隐性的文化张力不强, 那么, 合并后的过渡期还会对原有较好的状态产生很强的冲击, 使原有的优势丧失。

三、撤并后学生家长经济压力增大, 学生辍学率回升

笔者在走访中发现, 撤并的个直接后果就是部分农村孩子上学路程遥远, 对于西部贵州来说这更是个严峻的挑战, 贵州这边多山且山高坡陡、地形险要, 人口居住也不集中。所以农村布局调整的负面作用格外明显:中小学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且不安全, 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在笔者所调查的一些学校里, 些农村中小学生天往返要步行十里甚至二三十里崎岖的山路到撤并后的乡、镇中心学校上学。尤其是在些比较偏远山区, 山路崎岖不平、山坡陡峭, 遇上刮风下雨、雪霜天气则更是难走, 还要当心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爆发, 密林中可能还有野兽出没, 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难以得到保障。并且由于路途遥远, 许多中小学生为了上学不迟到, 每天起早贪黑, 天未亮赶路上学, 晚上回家天已发黑睡眠严重不足。长时间睡眠时间无法保障, 必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同时远距离上学使上学的成本增加, 加重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布局调整后对于远距离上学的学生来说终不得不选择学校寄宿, 学校寄宿将产生大笔费用:住宿费、吃饭的费用、交通费以及些增加的零用钱……对于些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家庭来讲无疑是笔沉重的负担。子女教育费用骤增, 农民家庭无力支撑, 难以维系, 再加上大学生就业难以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撤点并校”导致了农村辍学率的上升, 加剧了农村中小学辍学现象。

四、新校的巨额班、大型班的出现

2001年,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13条明确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 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 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保留必要的教学点, 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学校布局调整要与危房改造、规范学制、城镇化发展、移民搬迁等统筹规划。调整后的校舍等资产要保证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在有要又有条件的地 方, 可举办寄宿制学校。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些地方政府没有正确地理解农村布局调整的旨意, 或者仅仅只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 没有遵循“循序渐进, 分步实施, 区别对待”的原则, 在自然条件恶劣, 财政状况不甚好的、不具备布局调整撤并条件的地方也盲目大力度地撤并, 没有充分意识到布局调整的复杂性, 方面导致了农村学生辍学率的上升, 另方面又导致了合并后城镇中心校“巨额班”、大型班级的出现。笔者在走访中发现, 大量撤并和缩减中小学之后, 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由于师资、学校资源的有限, 政府财政状况较差难以追加教育投资。很多合并后的中心学校不仅没有因为合并而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飞跃和教育效益的提升, 却正因为学生人数的陡增, 住宿、后勤、师资、财政状况等没有相应改善和跟进, 无法按照标准班编排班级, 个个班级都达到七八十人的数额, 甚至是上百人的巨大班级。校舍紧缺、教师编制不足、教师教学管理压力增大, 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这样, 条件稍好的家庭扎紧腰带把孩子送往县城等高

级的地方学习, 造成县城的巨额班、大型班的出现, 县城条件好的家庭把孩子送往市里接受教育, 导致市里学校学生人数爆满, 个个班级人数都有七八十人, 甚至八九十人。这不仅不利于农村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改善, 也影响了城市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及课题组成员致认为要搞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必须认真解读中央文件精神, 遵循“循序渐进, 分步实施, 区别对待”的政策, 因地制宜地进行, 不搞“切”。应充分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财政保障作后盾, 因地制宜为路径

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极其复杂、情况不, 尤其是在西部农村社情、自然环境等格外复杂, 不能片面强调学校的规模效益, 盲目撤并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村小甚至是高山地区的自然条件恶劣的教学点。要保证这部分学生的就近入学。要尽量考虑农村边远山区和些贫困家庭的经济问题, 不要因为学校合并而产生不能承受的经济问题从而导致学生的辍学和流失。学校或教学点过快、过速地撤并将人为地造成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边远山区、交 通环境不便地区的中小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学校撤并工作要充分论证和统筹安排, 结合本地财政等状况稳步进行, 有些地方政府出于管理的方便完全不顾教育规律, 把当地的些完全有生命力的、人数也不少的学校撤并掉, 客观上造成了学生上学成本、条件的增加和困难。各地应该在同一标准下有差异地进行撤并工作, 按照不同地区、不同的乡镇的实际现状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 保证交通不便的学生在学校撤并之后上学不至于太远。

国家“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学校建设工程”等项目旨在改善中西部农村边远、落后山区的办学条件, 加强对边远山区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地方财政应充分结合中央财政策略和本地财政状况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工作, 尽快加大改善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 加大对贫困学校以及贫困家庭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2.扩宽师资培养的渠道, 提升教师教育质量

撤并学校、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并不能产生高质量的师资, 更不是提高师资的途径, 它只是在某种程度上集合教师的力量于处。要真正地改善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建造支高素质的教师伍, 要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进行。补充高质量的教师进入农村中小学是改善师资队伍的有力途径。农村中西部地区实施的“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俗称“特岗”, 对提高西部农村的中小学质量无疑为种较好的方式, 目标明确, 重点补充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 是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 应该加大在农村地区实施的力度, “特岗”的实施重心也应该是整个农村基础教育, 其重心不能仅以初中为主。同时还可以结合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批面向农村紧缺课程的教师, 使农村中小学质量真正全面地提高。

3.加强管理工作, 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安全

撤并后的学校管理是项艰巨的任务, 尤其是安全问题扯动着千家万户, 撤并后的学校下子面临诸多的压力, 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安全工作, 确保学生安全。在没有具备住宿条件的学校, 要和社会其他部门如交通、公安、当地政府等确保上下学过程中的安全。对于能提供寄宿的学校, 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定要保证学生的饮食、澡堂、寝室、教室等等方面的安全与卫生工作, 消除各项隐患。同时也要充分做好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培养身心两健的全面发展的孩子是我们教育的目标, 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不能偏离此方向。否则切都是徒而无功的。

参考文献

[1]庞丽娟.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教育发展研究, 2006 (2) .

[2]范先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动力及方式选择.教育与经济, 2006 (1) .

8.平安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篇八

在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当地政府的预期目标和动力之一就是追求规模效益。“一费制”之后,学校公用经费来源主要为“一费制”中的杂费,这笔收入对小规模的农村学校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在缺乏政府投入的情况下,学生数量的多少就决定了学校公用经费的多寡。为了整合教育资源,当地政府必然要对规模过小的学校进行合并,有些地方以撤消教学点个数来衡量行政人员的政绩,甚至有些官员所理解的“布局调整”就是合并学校、扩大学校规模。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个别地区出现了扩大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片面追求学校规模效益的做法,尽量减少教学点数量。其实,布局调整不仅仅是规模效益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肩负着均衡教育发展,防止学龄儿童失学等任务。盲目地撤消教学点将会带来教育质量的恶化和教学质量差距的扩大。因此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只有深刻认识教学点存在的必要性才能做好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工作。

(一)教学点是一种有效的办学模式

学校布局调整并不意味着要消除“教学点”这种办学形式。中心学校与分散的教学点都是实施义务教育的组织形式,在布局调整的过程中要正确解决小规模的村办小学、教学点与相对集中的中心小学之间的关系,不能采取一种“非此即彼”的立场,完全抛弃分散的教育模式。更不能认为教学点就是一种过时的、被淘汰的办学模式,是当今中国农村的现状所决定的。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基层人员赞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保留教学点的比例达到70%以上,其中行政人员高达88.0%,一线教师为75.9%,家长为76.3%。访谈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例如河南省罗山县教育局基础教育股的刘股长说:“教学点不能撤消,我们山区孩子上学太远,教学点撤消后就会变成失学点,多年以来努力提高的入学率就会降低。”

(二)教学点方便学生入学,减少安全事故

一些农村地区交通不便,有山有河,学生上学要往返十几里路,早上要很早起床,中午学校没有条件提供午餐只得吃自己带的干粮。对低龄学生来说,每天往返非常辛苦,父母也担心他们在路上的安全问题。在对河南和湖北两省回收的行政卷和学校卷中“您认为当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问题的合并分析中可以看出基层行政人员和教师一致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最主要的困难就是“学生担心上学路远”,河南省占被调查人数的73.5%,湖北省被调查人数的64.0%。因此把边远地方的教学点保留下来是很必要的,它们在方便小学生入学、减少安全事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三)教学点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布局调整后本村的教学点撤消了,当孩子到非寄宿制学校上学时,部分家长要经常接送孩子,从而增加了时间和体力成本,几家合起来包车又增加了资金成本。湖北省石首市桃花山镇初级中学学生上学就采用包车接送的方式,6~7个小孩一辆面包车,车费由家长出,具体标准是200元每学期。家长签订两套安全责任书:一套是家长和学校签订,一套由家长和车主在交通监管局的监管下签订。目前全镇估计至少有400辆面包车在从事这项工作。当孩子到寄宿制学校上学时,家长又面临着住宿费和生活费的负担。国家规定住宿费每学期交20元,可是很多学校如果只收20元就维持不了运转。我们在禹州市苌庄中心小学调研时该校校长反映,该校是由投资商建的学生宿舍楼,经物价局核定,学生每年交住宿费100元(上面规定为20元,是国家投资建的房屋)。学校从中提留维修费、管理费和水电费,其他归投资商所有。按照预算,该校由社会资金投资建设的宿舍楼等,每年加利息一起,在8年内可以还完投资商的本息,届时投资商投资所建宿舍楼才归学校所有。寄宿学生还要在学校吃饭,按每天3元钱计算,一个月要花70元(除去双休日),一学期要花300元。部分农民家庭收入很低,这些费用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花销。如果一些距离较远的教学点保留下来,那么孩子每天上学几乎不用接送,家长也不必增加住宿费、生活费等方面的开支了,负担自然也就减轻了。

(四)教学点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

教育和其他行业不同,它不仅要追求效率,更要保证公平。在公平与效率之间,义务教育阶段应是在公平优先的基础上兼顾效率。世界银行全民教育资助项目高级执行专家塞尔加·塞尼克特别强调学校布局标准的重要性。他认为,没有标准不行。没有标准,学校可能建在不恰当的地点,导致学校资源闲置;没有弹性的标准也不行,刚性的标准会影响学生入学。最小量人口的需求也应得到满足,学校应该靠近学生居住点,在农村地区,多年级同班上课和只有一个教室的小学是必要的。道格拉斯·雷曼也认为,世界上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发展和农村交通网络发达之前,其教育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小型农村小学。如美国曾经有成千上万个一师一校的小学,至今仍有463个这样的学校。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建设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保留一些教学点是必要的。教学点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形式,如果教学点都被撤消,那么教学点就会变成“失学点”,很多儿童就会因为贫困、路程太远、在学校吃不好等原因而辍学。这样做的结果将使我们多年努力提高的入学率下降,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严重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

此外,教学点的存在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教学点的最大特点就是地处交通不便、经济文化相对滞后的偏远地方,正是因为偏远它们才更加重要。教学点是本村的文化标志,能满足农民多样化学习的需要。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要因“点”制宜

教学点规模很小、办学效益低下、教育质量很差,从发展的角度看,它们必将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渐消失。但是在我国现阶段,不能搞“一刀切”,把所有的教学点都撤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以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武汉市教育局、市计委、市财政局关于调整优化学校布局结构的实施意见》也明确规定:“对于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的山区,根据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情况,可适当保留初小和教学点,力争初小或教学点的服务区域人口达到2000~3000人。”因此,在对待教学点的问题上,应该深入调查、统筹规划、因“点”制宜。

(一)全面调研,统筹规划

县教育局应该在布局调整中采取示范或示范与强制相结合的方式,不宜制定硬性指标。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县教育部门和校长签订目标责任书,规定在几年内撤消哪几所学校等。试想如果未经调查就发号施令,那么有些应该保留的教学点就会被盲目撤消。各县(市、区)、乡(镇)有关部门应该对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人口密度、经济条件和学校布局现状深入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科学论证,并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最后报请当地政府批准哪些教学点应该撤消、哪些应该保留。

(二)明确职责,加强管理

对处于偏远地方、乡中心学校无法直接管理的教学点或学校,学校管理制度只能靠派人巡回视查来落实,分校或教学点遇到的问题也只能靠当地教师自行解决。既然我们认识到教学点这种办学形式是有效而必要的,那么就应该对它们倾注更多的关爱。各区、乡(镇)、村、组要明确各自对教学点应承担的职责,实行走动式管理,要投入资金,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三)调整师资,优化队伍

许多教学点为一师一校,教师在生活、工作上都很艰苦。一师一校的教师不仅要独自完成规定的各科教学工作,同时还要兼顾教学点的管理、后勤等,工作量相对较大。另外,生活上也多有不便之处。由于无法开展教研活动,教学上的难题、心得也不易及时与他人交流,缺乏文化生活,缺乏与外界沟通的机会等等。工作条件的极端封闭必然导致教师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封闭与落后,工作及生活上的艰苦又导致许多一师一校教学点的教师不安心工作,这些都是直接影响教学点教学质量的因素。要改善教学点的师资力量,可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例如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等制度,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坚持“送教下乡”,促进教师队伍由城镇向农村、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强校向弱校的合理流动。另外还应给偏远地区教学点的教师一定的补贴,以留住优秀教师。

9.平安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篇九

各位学生及家长,本调查问卷只用于调查了解中小学生家庭状况、上学方式及成本,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生活状况,不作其他用途,请据实填写,并对学校布局调整方面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请给予积极配合,谢谢!

巨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走访调查问卷

(被走访学生家长填写)

学生家长:(签名/手印)

学生姓名:性别:年龄:年级:住址:县/镇

一、基本情况

1、学生类型(在下列选项中选择一种):。A走读—步行B走读—乘坐校车

C走读—自发拼车或包车D校内寄宿

E学生无陪护校外租房F家长陪读G辍学

2、学校名称:。

3、学校类型(在下列选项中选择一种):。A县城所在地小学B镇政府所在地小学

C乡政府所在地小学D其他农村小学

E农村教学点F县城所在地初中

G镇政府所在地初中H乡政府所在地初中I其他农村初中

4、家长电话:。

5、学生家长子女数,其中:就读小学子女数,就读初中子女数。

6、家庭年纯收入(元)。

7、学校与住所的距离(华里)。

二、学生上学方式及成本(请按学生类型对应填写)

(一)走读学生

1、学生上学方式(在下列选项中选择一种)A家长接送B自行徒步C个人骑车D乘坐校车E乘公共交通工具F乘坐家长包租车辆G其他

2、单程上学耗时(小时)

3、学生每年交通费用(元)。

4、年交通费用和学校撤并前比较增加额。

5、对现在的上学距离是否满意(是或否)。注:学生上学方式为乘坐校车的填写下列6-8题,乘坐家长包租车辆的填下列7-8问题,其他上学方式的不填6-8题。

6、对校车安全和运营状况是否满意

7、乘坐车辆座位数(个)。

8、乘坐车辆实际搭载学生数(人)

(二)寄宿学生(学生类型为:校内寄宿或、学生无陪护校外租房、家长陪读的学生填写)

1、每年住宿费(元)。(不含财政补助金额)

2、每年伙食等生活费(元)。(不含财政补助金额)

3、(填:享受或未享受)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享受的2011年收到补助元。

4、生活费较学校撤并前增加额(元)

5、对住宿、伙食条件是否满意(是或否)

6、家长是否陪读(是或否),陪读的家长每年费用(元)

(三)辍学最主要原因(请简述原因)。

三、家长对学校布局的意见建议1、2006-2011年居住地学校是否撤并(是或否)。

2、撤并是否征求过群众意见(是或否)。

3、对当前中小学撤并的态度:A支持B反对C不明确

4、撤并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A改善住宿条件B改善学生交通状况如开通校车 C改善教师配备并提高教师水平D增加对困难学生补助E保留并加强教学点建设F其他

10.平安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篇十

各审计调查组:

以下是青海省教育厅关于全省农村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调研报告中存在问题部分的摘要,请各审计调查组在组织实施中关注以下问题,并做好取证工作,取证尽量运用数据支持或用典型案例说明。

1.学校布局调整造成教育新的不均衡。通过布局调整,各地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是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项目大部分集中在县城学校,对保留的乡镇学校投入较少,校舍及配套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产生新的不均衡,县城学校明显优于乡镇学校。与此同时,县城学校出现班额超标、生均占地和建设面积不达标、专用教室、功能用房不满足需要等问题;部分学校食堂、医务室、厕所、浴室和洗衣房等配套生活用房建设急需扩建。以海南州为例,全州49所小学中有乡镇初小19所,占小学总数的38.8%,学生数为7361人,仅占小学生总数的15.74%,有乡镇小学日益萎缩、县城学校持续扩张的趋势。同时,乡镇政府对教育的管理责任有所弱化;乡镇学校在发展群众文化方面的功能有所弱化。

2.教职工队伍建设问题突出。一是教师队伍结构出现新变化。由于学生数、班级数增加,班容量扩大,学生在校时间延长,教师课时量、工作量加大;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和课时后,小学体、音、美,初中政、史、地,高中语、数、外以及民族学校双语教师等学科教师紧缺;学校教学管理中

随着仪器设备的增加和教学工作逐步规范,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明显不足,突出反映在音体美以及小学科学、中学理化生实验等方面,教学水平亟待提高;为加强后勤管理工作,一些学校调整教学人员到后勤管理岗位工作,部分专任教师兼职后勤管理工作,不仅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沉重负担,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难以保证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二是学校后勤团队建设滞后。布局调整学生大规模寄宿后,一方面使本应由社会和家庭承担的部分责任转嫁到教育部门和学校,后勤服务及安全管理工作量大,责任重,隐患多。另一方面,大量的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由教师兼任或由外聘人员担任,管理队伍力量不足,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不高。同时由于后勤管理工作强度大、薪酬低等原因,队伍很难稳定,流动性大,缺乏水、电、暖、气等设施维护、安全保卫、心理疏导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三是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压力和风险增大。一些教师由于在校工作时间长、压力大,无力顾及家人和孩子,造成家庭不和谐;一些年龄偏大,但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体力透支,体质下降;一些教师从乡村学校调整到县城学校后,适应能力较差,心理压力过大,工作信心不足,申请退休的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3.学校经费补助仍有缺口。布局结构调整后,寄宿制学校增加,与非寄宿制相比,学校成本支出新增了宿舍及食堂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成本、宿舍与食堂工作人员成本、宿舍与食堂的管理成本等。同时,寄宿制学校水费、电费、采

暖费等大幅增加,造成学校办学经费紧张。一是布局调整后寄宿生大量增加,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仍有缺口。新增寄宿学生不能及时享受生活费补助政策,原有的生活补助平均享受后标准有所降低。今后几年东部农业区寄宿生还将有较大幅度增加,这一问题还会持续反映。二是由于寄宿制学校学生食堂、宿舍、浴室、晚自习使用的教室等均需取暖,和非寄宿制学校相比,取暖成本提高很多,按现行标准下达的取暖补助无法满足寄宿制学校取暖需求。三是国家即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需要及早研究相应配套措施,统筹安排和使用好营养膳食补助和寄宿生生活费补助,部分学校食堂需扩建或改造,就餐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4.教育教学管理难度增加。一是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部分县城学校用地面积和功能教室不能满足需要,音体美器材没有场地进行安装,配备的器材无法正常使用。二是后勤管理中食品卫生安全缺乏有力监管,存在一定隐患。三是大量的学生寄宿后,路途较远的家庭或多或少的增加了学生上下学的交通费负担,同时也存在交通安全隐患。四是各学校根据实际均制定了内容详细、涵盖学校工作各方面的多项规章制度,但一些学校落实缺乏力度,监督不到位,离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五是对寄宿制学校如何弥补家庭教育和亲情教育缺失问题尚无有效措施和成功经验,对学生特别是低龄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一定影响。

11.平安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篇十一

关键词 教育布局调整 农村小学 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各界对于农村教育水平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保障整个农村义务教育能够持续不断地发展不仅仅关系到我国的亿万农民本身的利益还是我国三农问题之关键,与此同时也是能够全面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棉素质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政府相关部门采取了多项相关政策和措施来推进农村小学的健康发展和建设,促进农村的整体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一、教育布局调整政策实施

在1986年国家首次出台相关政策的时候,我国首次进行了大范围的农村教育布局的调整,初步对于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将一些相对比较小的教育机构进行优化和合理分配。近年来,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渐渐成为各项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在2001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教学的布局调整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指导工作,要求落实相关政策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将进行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小学和各个教学点根据学生的居住情况进行合理的合并,在一些交通较为不便的地方设置有必要的教学点,以避免有些学生因为教育布局调整后的距离问题而产生辍学状况。同时,学校的布局调整还应该与规范学制、危房改造、移民搬迁、城镇化的发展等等进行统筹规划,以确保在调整之后能够更加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必要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些寄宿制的学校。同时,国务院所召开的相关的教育会议中也将农村小学的布局调整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了重点分析。因此,次年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又一次大范围的开展起来,在之后的几年国家都有出台相关政策以维护农村教育改革的不断加深。

二、农村小学的教育布局调整现状

自从2001年实行教育布局改革以来,有部分的农村尤其是一些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的农村地区根据其本地实际情况进行了合理的小学布局调整和规划,集中对于一些乡镇的中心学校本身的办学条件进行了进一步改善,并且在其实现合并后实现了整体的规模效益,使得当地的教育水平和师资队伍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整个农村布局调整中依旧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一些地方的政府不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教育布局的调整,对于教学的布局进行盲目的调整和整合,对于一些小的小学教育场所进行强制性的拆迁和合并,大规模的拆迁和撤销农村的一些教育机构已然成为相关部门调整布局的重要策略。甚至有些地方对于其所在地域的学校数量进行要求和限制,实施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合并政策,将一些农村乡镇的小学进行强制性的合并和调整,完全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农民的经济负担、交通状况以及人口密集度等,也忽略了很多所在的中心学校的教育设施根本无法满足大规模的教育教学机构,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地区的布局调整根本没有按照地域进行合理的分配,发生脱离当地实际的一些情况,对于农村小学的布局调整出现盲目、加速急速的撤减问题。

三、调整农村教育布局调整问题

(1)国家的教育布局调整应该做到对于教育布局调整强调其科学合理性。农村本身的教育布局调整并不应该是单一的收缩和撤销,而是在有利于当地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优化和合并。进一步保障农村的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各个地方要加强对于教育布局实施之前的地方特征勘测和经济水平评估等,以确保在教育布局调整之后能够更加有利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2)社会、教育、经济进行适当的调整并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在此基础上再制定符合当地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调整政策。相关部门应该组织相关小组对于原有的小学的学校整体情况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细致的了解和分析,再根据当地的社会、地理以及经济等实际因素进行教育布局的合理调整。

(3)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对于工作进行稳妥积极的调整和完善,针对在我国的很多地区內部在文化、地理环境和经济上存在着的较大的差异的特征让各个地方政府部门进行布局调整方案的拟定和落实,整个过程要循序渐进的完成。对于各个地方的不同的文化差异地理差异等进行充分的考虑和探索,充分考虑当地农村人民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合理的调整,最大程度上减轻布局调整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

(4)学校的布局调整之后的相关政策积极推行中心寄宿学校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相关后勤工作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寄宿学校的后勤相关保障措施和条件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整个教育布局政策的实施和发展。相关部门应该完善相关教育工作,对于学生在寄宿学校的衣食住行都有着相关管理和实行。确保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5)对于教育布局调整之后的交通安全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解决。农村学生在其往返学校的过程中肯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交通困难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其人身安全。因此在调整布局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于相关交通管理,根据学生的居住距离和经济条件等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调整。

四、总结

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对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地作用,但在对其进行调整的同时应该注重其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切实的根据学生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统筹规划,确保教育布局调整的有效实行。

参考文献:

[1]安富海.关于西部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理性思考[J]. 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04)

[2]曾建.西部农村教育资源配置薄弱及其影响研究[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3]“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合理布局研究”项目赴云南调研组. 云南省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现状及改革建议[J]. 教育财会研究,2007,(05)

12.平安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篇十二

城镇中小学布局调整要重点解决学校数量不足、容量不够、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原则上每1万人区域内建设1所24班规模的小学, 每2万人区域内建设1所36班规模的初中。

河南省要求市、县财政调整支出结构, 重点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倾斜。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后, 撤并学校的教学设备、仪器、图书要“物随生走”。农村可充分利用闲置校舍改扩建幼儿园, 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在经费管理方面, 各地要建立中小学学籍电子档案管理系统, 生均公用经费等做到“钱随生走”, 减轻流入学校的经费压力。

13.平安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篇十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首先,欢迎大家在百忙之中来我校调研,我代表隆坊镇1200多名师生、全镇1.5万人民群众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学校布局调整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举措,几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布局调整工作,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的原则,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我学区基本情况及布局调整的成绩、现状、存在问题等汇报如下:

一、隆坊镇中心小学学区基本情况

隆坊镇中心小学位于黄陵县北部,距县城30公里处,总占地面积8529平方米,全镇总人口15539人。该地交通便利,是个农业大镇,条件相对较好。

隆坊小学辖区内有李家章小学、鲁村小学、白村小学、上官村小学、瓦联小学等28所村级小学。现全学区共有学生1071人,男584人,女487人;专任教师74名,其中本科学历18人,大专学历49人,中师学历6人,高中学历1人。具有中级职称39人,初级职称34人,高级工1人。

二、撤并学校基本情况及现状 自大规模的农村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工作开展以来,我们根据县政府统一安排部署,结合本学区实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将我学区的27所村级小学规划在撤并之中。这些学校学生少、年级多,师资力量薄弱,大多为复式教学模式,教学设备相对滞后,导致工作难以开展,教学质量偏低。

撤并后,我学区只保留隆坊镇中心小学一所学校,师资、教学资源得到了集中配臵,均衡发展,解决了教学点多,规模小、条件差和教育资源浪费、办学效益低下的问题。有效缓解了师资紧张的现状,教育资源配臵更合理、规范、优化,薄弱学校数量逐渐减少,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渐增加,教育教学质量也有明显的提升。学校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广泛宣传,“两免一补”政策、“蛋奶工程”的实施等,确保各种经费按时足额发放到学生手中,切实减轻了学生家庭负担,极大地提高了义务教育的实施水平。

三、具体实施过程

我们认真贯彻“全县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动员部署大会”及相关文件精神,及时向全体师生传达了会议精神,并利用晨会、书写宣传标语、制作张贴永久性宣传栏等方式向广大师生、群众宣传学校结构布局调整是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的大好事。首先让教师和学生对这一举措有个正确的认识,然后向群众进行宣传、解释,从而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并制定了撤并标准和相关制度,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坚决杜绝“一刀切”现象。使学校撤并后“不让一个学生失学,不让一个教师下岗”,能够切实巩固“两基”成果。

在动员工作后不久,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结合我学区实际及群众接受程度,2002年将学区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合并到中心小学,让他们享受到了英语和微机教育,一年下来受到学生、家长的好评;2003年,我们又先后撤并了校舍危旧、设施落后的焦河小学、冯家河小学、祝家河小学、刘家河小学、阳台小学;2004年又将离中心小学较近,路况较好的西寨子小学、神夫咀小学和兰寨子等小学;2005至2006年,我们根据现状,先后将剩余学校全部撤并,只留隆坊镇中心小学一所学校。至此,隆坊镇中心小学学区完成了撤并。

四、主要成效

1、布局调整之前,学校存在着布局分散,校点过多,规模过小、大量危房等问题,办学条件差。布局调整后,消除了危房,配备了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远程教育设施以及学生基本生活设施,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与此同时,学校的撤并使学校的图书资料、教学设备、仪器等也都更加集中,使学校的教学实施得到充实和完善。

2、长期以来,由于学校布局分散,办学条件差,加上教师严重缺编等原因,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如今,通过调整,有计划地撤并了规模小、质量低、效益差的学校,合理配臵了有限的资源,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规模,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3、学校布局调整不仅仅是学校地理位臵的变化或学校数量上的减少,同时也是教师队伍的重组和变动。以科学结构为例,布局调整前,很多农村学校尤其是村级小学,由于规模小,多数学校只有语文、数学两门课的专任老师,没有专职的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和计算机老师。而通过学校布局调整,教师队伍相应的进行了调整和优化组合,各学校各学科基本上配臵了专职教师,师资队伍的总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还表现在,教师参加培训和交流学习的机会增加了,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成长发展的可能增大了,师德建设的要求和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了。

4、通过布局调整,撤并了一些规模小、条件差、效益低的学校,使现有学校办学规模扩大、标准班额班数增加、校可支配资源增加、生均教学成本逐步降低,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利用,避免了分散办学导致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

五、存在的问题

在我校布局调整初见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在调整学校布局的过程中存在许多新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布局调整后,学生过多的向县镇学校集中,班数及班额增加,造成县镇学校师资力量不足。

2、学生活动场地紧张。大班额和超大班额增加。

3、教师严重缺编,尤其体、音、美等专业教师缺乏。

五、整改措施及相关建议

1、学习先进经验,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2、建议上级部门协调解决校园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

隆坊镇中心小学学区

14.平安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篇十四

调研报告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我国近年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这种大背景下,我校走完了前三轮学校布局调整的路程,回顾前一段时间的工作,我们认为,平安县“高中、初中教育向县城集中,小学教育向乡镇集中,学前教育向中心村适度集中”的学校布局调整的基本思路是正确的。

一、我校目前中小学布局现状

我校在前三轮的学校布局调整中,把方便学生上学、扩大办学规模、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结合起来,统筹规划,精心安排,相继撤并了(翻身、窑洞、帮业隆、瓦窑台)四个教学点、(仲家、新安、湾子、寺台、庄村)五所完全小学,经调整,本服务区内现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教学点3所、早教点1个。2011年秋季,又增设了三个早教点。在校学生701(小学生326人,中学生223人,学前早教幼儿148人)人,30个教学班,专任教师72名;早教志愿者8人;中心校住校生171人。

二、布局调整后所取得的成绩

第一,提高了教育资源使用效益。调整前的学校基本上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限的资金过于分散使用,难以形成规模办学效益。学校布局调整后,中心校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用来改善办学条件,更新教学设备,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就2011下半年到201

2年上半年近一年时间里,学校用于固定资产的投入达到10.6万元,用于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更新教学设备等,极大的改善了办学条件。这在布局调整以前是难以办到的。

第二,优化了教师队伍。调整前,由于教师结构性缺编,有的学校只能开出语、数两门课,甚至是一个教师包全年级的课程,没有专职的英、音、体、美教师,有的教学点的学生甚至没上过正规的音、体、美课,更谈不上享受什么优质教育了。调整后的学校首先开齐开足了国家规定的教学科目,保障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然后优先聘用业务精、工作责任性强、教学理念新的优秀教师到教学一线任教,把年龄偏大的教师调整到后勤服务工作,优化了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第三,住校学生的自理能力明显增强。为解决学校布局调整后,有部分学生年龄偏小,并且每天走十几里路上学的困境,学校想方设法,安排171名学生住校。这些学生在住校以前,在家里被家人宠着惯着,是“小皇帝”,通过在学校里的一段时间的集体生活,他们学会了洗漱、叠被子、扫地、打水、打饭、购物、打电话等等,独立生活的能力明显增强,他们的心理品格得到了锻炼,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养成。这段经历,他们将受益终身。

第四,村小合并后,减轻了村办学的负担。农民不必再为改善村小办学条件、修缮校舍、添置设备等集资和投工投劳,孩子住校也让父母有了更多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

第五,幼儿早期教育发展势头良好。2011年秋季,中心校利用

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舍,建了4个早教点,3—6周岁岁幼儿入园(校)人数为148人,幼儿入园(校)率在90%以上。家长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唱歌、做游戏、画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孩子的智力得到了开发,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养成,自理能力明显增强,他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三、学校布局调整后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在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背后,还隐藏着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客观、认真地思考。

问题一:布局调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承担的教育成本。因为学生需要到离家较远的地方去上学,比起从前,农民现在需要额外再支出交通费、生活费以及承担学生走读带来的安全风险等,加大了贫困家庭的负担。比如仲家村的孩子到寺台中心学校读书,学生每天早晚要走3公里路的路程,如搭车每天要二元钱,中餐要两元钱。一位初中生负担就更重了。如果读完九年义务教育,一名小学生就要花费近万元,这对有的农民来说将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对于路途较远需要住校的这部分学生来说,他们有的从6岁开始,离开父母,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又读3年高中,再读四年大学,一路走来,缺失的亲情,是无法弥补的。

对策:如果政府再给我校配备一辆校车,并落实校车运行的费用,对这些学生进行接送,就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弥补了亲情的缺失,也降低了由走读带来的安全风险。

问题二:住校学生增多,学校管理压力大。布局调整后,尽管学

校提供了寄宿服务,但是后勤配套设施无法到位,学生的生活、安全、卫生、医疗等缺乏必要保障。

对策:其一,为年龄偏小,自理能力差的学生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照管他们的生活;其二,配备专门的炊事员。目前我校171名住校学生,只有两名无资质的农民工为他们做饭,饭菜质量可想而知;其三,配备专职校医,为孩子们的卫生安全、医疗安全保驾护航。以上这些,都需要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四、对第四轮学校布局调整的思考

通过前三轮的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我中心校的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进一步扩大,一定程度上集中了优势资源,特别是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的积极作用比较突出,但布局调整中出现的阵痛也不可避免。比如住校学生条件艰苦,食堂面积过小、设施不全,学生就餐不方便,用水存在一定困难,缺乏开水房与浴室;走读学生从家到学校路途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等等。好在有些问题已经解决,有些问题现在正在解决。

在第四轮的学校布局调整中,我中心校计划把现有的三个教学点都合并到寺台中心校,把现有的四个早教点都合并到湾子早教点,成立中心幼儿园。但这个计划不是马上实施,而是要等到一切条件成熟,首先要充分考虑财力支付、校舍建设、食宿配套建设、学龄人口变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比如: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包括制度、设施、人员配备等,建设符合安全标准的校舍、食堂、浴室、厕所等学习和生活设施,设立专门的后勤管理人员,确

保学生的人身安全。最终在我校服务区内形成“一校一园”(一所中心学校,一所中心幼儿园)的学校布局。

教育局在这一轮的布局调整中,撤并乡镇初级中学时,也应考虑县城学校充分具有了接纳这些学生的条件之后,再行撤并,反之,建议暂缓撤并。

15.平安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篇十五

2009年春季, 我市撤并了100人以下的小学74所, 完全撤并51所, 撤并高年级保留教学点22个;撤并300人以下的初级中学4所, 高中1所。

一、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

我市农村小学布点散, 办学规模小, 班额不足20人的班级多, 学科教师配备不齐, 办学条件薄弱, 城乡办学水平差距很大, 发展不均衡。在顾全大局、重视整体效益和资源优化的前提下, 我市突出重点, 统筹兼顾偏远、山区、经济落后、人口分散地区, 采取“撤”、“并”、“联”、“整”的方法, 进一步均衡小学办学水平。即一个行政村办多所小学、两校间距离不足2公里, 保留1所办学条件优、规模大的学校;实行邻近行政村联合办学, 集中资源;坚持就近入学, 路程相对较远的, 撤销高年级, 保留教学点。例如, 在偏远山区的村落里仍然保留教学点, 配备必要的师资和教学设施, 加强统一管理。对经济落后, 人口分散的村落, 保留原小学, 并加强建设与管理。小学低年级儿童原则上就近在教学点和小学就读, 高年级学生可到中心村小学 (村联办小学) 或镇中心小学就读。结合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实施和农垦中小学移交工作, 将地方和农垦中学合并, 撤销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4所。将办学规模小的中学和学校整合, 创办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

二、精心组织, 分步实施

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对农村传统办学模式的一次变革, 也是对村委会基层干部和群众传统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次变革, 涉及面广, 人员多, 涉及全社会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不能急功近利, 搞“一刀切’。我们认真调研, 因地制宜, 因校而异, 精心策划, 统一部署, 分步实施, 抓住群众顾虑问题, 重点突破。主要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 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对策, 积极动员各镇深入学校、村委会, 细致开展群众思想工作, 营造了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广泛支持整合优质资源办学的良好环境, 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 教育部门落实, 相关部门配合, 群众积极支持的良好工作局面, 有力地保证了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加强管理, 跟踪服务

工作重点放在细化管理环节:建立健全制度, 明确职责, 实行课内以任课教师为主、班干部为辅, 课外以班主任为主, 值日教师为辅, 晚上以陪住人员为主、大小学生“结对”为辅的全天候管理办法。今年春季开学, 对布局调整涉及的学生, 学校实行12小时报名注册, 使学生和家长享受到新校的优质服务, 学校积极做好家长、学生心理疏导工作, 逐步解决好学生混合分班问题;不具备寄宿条件的学校, 租用汽车接送, 安排教师做好学生接送工作, 保证学生的安全;寄宿制和半寄宿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政府适当给予生活补贴。以周到服务、科学的搭配、多样的品种、卫生的饭菜, 切实解决好学生吃的问题, 让学生吃得起、吃得饱、吃得好;安排教师陪住, 强化对学生的夜间监护, 负责管理学生脱衣盖被, 安全保卫、洗漱就医, 解决好住的问题, 让学生住得安心, 家长放心;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寄宿生的生活, 解决好玩的问题, 让学生感到学校是他们的乐园;建立护送制, 每周由家长或安排职工接送学生, 保证寄宿生每周上下学路途安全, 解决好行的问题;学校开齐课程, 开足课时, 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设施开展教学活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专心, 解决好学的问题;切实抓好防火、防水、防电、防潮、防设施隐患、防交通事故、防食物中毒等安全工作, 排查安全隐患, 解决好安全问题。

四、均衡发展, 成效明显

我市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加强了统一调控, 统一规划, 坚持了注重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分步实施的原则, 一手抓教育改革发展, 一手抓布局调整, 坚持两手抓、两促进,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一是推动了城乡区域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 大量农村学生寄宿就读, 学校办学规模明显扩大, 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 基本实现偏远山区、落后农村子女“上好学”目标, 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为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实行集中办学, 农村中小学大多数学校配备了音、体、美、技术等学科教师, 开齐了英语、信息技术等小科目教育课程, 保证了教研活动的正常进行, 促进了教师、学生“教”与“学”竞争效应的明显提高, 提升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三是布局调整有利于教育经费的集中投入, 投入一分受益一分, 提高了投资效益, 促进了学校校舍、教学设施设备等办学条件水平大幅提高;四是实现集中办学后, 实现了教师的专业分工, 学科教师得到合理配置, 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 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发展。

16.平安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篇十六

2014—2018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书

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推进学校义务教育健康发展,促进我校布局更加合理、规范、科学,进而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甘教发【2014】

1、号和3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特制定我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一、现状分析

流泉小学位于朱王堡镇东面,流泉村中心,毗邻民勤县蔡旗乡。学校始建于1952年,占地面积1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80平方米,绿化面积580平方米。学校服务流泉村14个社,服务半径2.5公里,服务人口约3200多人。学校现有4个教学班,86名学生,6名教职工,学历达标100%(本科2人,大专3人,中专1人)。计算机、普通话合格率为100%;其中市级优秀教师1人。

同时,校园内设有一所幼儿园,在园幼儿达到60多人。

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多和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一部分务工人员子女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转入城市小学或镇中心小学学习。由于小学生源持续下降,学校办学规模逐步缩小,原有学校布局结构不尽合理,致使教育资源不能有效发挥其效益,同时现有校舍均建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校舍逐年破损,经鉴定校舍全部属D级危房,已严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运行。因此,重新科学规划和全面调整学校布局结构,优化教育资源,从而提升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建一所高标准小学,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规划目标及主要任务

(一)规划目标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和谐发展。

(二)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区域人口及学生变动趋势,我校急需完成以下任务:

1、均衡发展,优化师资配备

根据学校发展需要,按编制配齐教师,以解决我校教师队伍存在的学科不配套、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根据近年出生人口及学龄儿童数量变化情况测算,到2018年我校在校学生数将稳定在90人左右,按班额及教职工编制标准计算,需设置4个班,教职工编制8人。

2、均衡发展,优化办学条件。

1、拆除D级危房八栋,在原址新建教室及教学辅助用房706.5平方米,学生食堂153平方米,合计859.5平方米。

2、新建600平方米的标准化塑胶运动场一个。

3、配置学生课桌凳90套,学生餐桌凳90套(位),配齐食堂设备。

4、配置一定数量的图书,配齐教学仪器设备,配备一定数量的音体美设备。

5、修建70平方米的标准化水厕一个。

三、资金和进度安排

按规划预算,我校共需投资266.55万元。具体如下:

(一)2014-2015年完成规划及教学及辅助用房拆建任务。拆除现有教室八栋并重建教学及辅助用房706.5平方米,每平方米2500元,需投资176.63万元;新建学生食堂153平方米,需投资38.25万元。

(二)2016年完成塑胶运动场和水厕建设任务。新建600平方米的塑

胶运动场一个,需投资18万元。新建标准化水厕一个,需投资8万元。

(三)2017年完成学生食堂建设,需投资2万元;配置学生课桌凳90套,每套150元,需投资1.35万元;学生餐桌凳90套(位),每套(位)80元,需投资0.72万元。

(四)2018年前,配齐教学仪器设备需资金7.6万元;配齐音体美教学仪器,需资金5万元;配备计算机20台,需资金8万元。配备图书1000册,需资金1万元。

四、保障措施

1、成立规划工作小组。

成立以闫天保为组长,村委会成员和本校教师为成员的规划管理领导小组,科学规划,反复论证,全程管理,确保新建任务的顺利完成。

2、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应实行民主参与,接受群众监督,使学校校产管理、财务管理、收费管理规范而有序.各小组根据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负责本规划的全程实施和管理,努力做到团结协作,分工明确,条块清晰。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3、及时作好规划各阶段的检查测评工作。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各部门及个体的短期目标行为进行评估,将行为绩效与实施奖惩结合,鼓励先进,激励全体,真正提高学校组织的整体效应。

17.平安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篇十七

关于你县农村中小学(不含普通高中)布局调整情况,审计组拟初步了解如下事项: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总体情况

1.教育经费总体情况。XX县2006年以来教育经费总体投入情况,支出情况(规模、结构及增长比例),与学校建设相关的上级财政专项补助经费收入和支出总体情况及分项目情况。包括: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中小学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校安工程、校舍维修改造补助资金、农村寄宿制学校附属设施建设资金等专项资金。

2.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编制及调整情况。主要指XX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编制,包括编制时间、依据、规划时间进度及编制指标等情况;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调整,包括调整时间、次数及调整指标等情况。

3.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前后的变化情况。主要包括XX县2006年以来布局调整前后中小学数量、分布、办学规模、在校学生人数、师资力量、校舍面积、教学仪器设备等情况。

(二)布局调整取得的主要成效。

1.适应人口变化和城镇化发展趋势方面。通过XX县2006年以来人口出生率、城镇化率、人口流动等变化情况,反映你县中小学布局调整适应上述变化趋势的情况。

2.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改善情况。包括XX县2006年以来农村中小学校园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专用教室等教学设施改善情况。

3.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提高情况。包括XX县2006年以来农村基础教育普及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学制规范化水平、学生学业水平以及农村中小学升学率等提升情况。

4.师资水平和教职员工待遇提高情况。包括XX县2006年以来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完善、教师学历水平提升、专任教师比例提高、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改善等情况。

5.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情况。包括XX县2006年以来农村中小学办学规模扩大、标准班额班数增加、校均可支配教育资源增加、生均教学成本逐步降低等情况。

6.结合XX县的实际情况,客观反映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其他具有特色的做法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三)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

1.县镇学校教育资源投入及办学情况。你县布局调整过程中及调整后,是否出现学生向县镇学校集中,造成县镇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场地紧张等方面的新情况。

2.寄宿制学校管理方面出现的新情况。如,出现寄宿生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家长租房陪读等新情况,给学校日常管理带来新情况。

3.学生交通及安全情况。因布局调整造成学校服务范围大,学生乘坐校车的来往学校情况。包括学校对学校所属

校车、出租车及其他接送学生上下学车辆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情况。

4.停办学校校舍及其他资产管理和处置情况。布局调整停办学校的总体情况,包括停办学校数量、建设时间、校舍面积、校舍资产归属等情况;停办闲置学校校舍及其他资产管理、处置情况。

(四)在布局调整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其他问题、困难和建议,可另行说明。

(五)关于审计调查附表,请各县教育局牵头协调其他相关部门先行填列,并提前准备支撑附表数据的材料,如有不明事项,再行联系。

联系人:张彦庆电话:***

邮箱:kingscold20004@yahoo.com.cn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

18.平安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篇十八

笔者以为从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多的农村小学布局调整, 我国不同区域的农村一定存在着某些共性。撤点并校政策是由中央政府针对全国统一颁布的, 不同区域政策执行的情况和执行的效果以及政策执行中和执行后出现的问题一定有着共性的方面。然而我国是一个区域发展差异很大的国家, 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教育发展有着明显差异。同样的教育政策在不同区域实际的执行会受到当地经济和地方文化的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不同区域的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中情况应有所不同。我国不同区域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一些共性情况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因为它涉及的不仅仅是某个区域。同时若能发现不同区域在我国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差异性, 这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评价我国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状况, 对不同区域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意见, 从而可以更有效地弥补政策的一刀切带来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

1. 研究内容

本文拟以2000年到2010年农村小学数变化情况、农村小学教学点数变化情况、农村小学相对减幅和农村小学校均规模这四个内容来对比研究不同区域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异同情况。需要说明的是:

(1) 2000年到2010年农村小学减幅= (2010年农村小学数—2000年农村小学数) ÷2000年农村小学数。2000年到2010年农村小学教学点减幅计算方法与此类似。

(2) 区域农村小学相对减幅, 指的是农村小学减幅与农村小学在校生减幅之比, 反映出农村小学减幅和农村小学在校生减幅的一致性程度。

(3) 区域农村小学校均规模=区域农村小学在校生数/区域农村小学学校数, 由它可知道一个区域平均每个学校的学生数, 这可以反映出每个区域的学校规模。

2.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2000~2010年) , 通过整理收集了农村小学学校数, 农村小学教学点数, 农村小学在校学生数这三组原始数据。通过计算得到农村小学减幅、农村小学教学点减幅、农村小学相对减幅和农村小学校均规模四组数据。

3. 区域划分

为了对我国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区域差异进行研究, 按照一般政府年鉴里常用的区域划分标准, 将31个省区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东部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 共11个省 (市) ;中部区域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共8个省 (区) ;西部区域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 共12个省 (区) 。

二、我国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区域对比研究结果呈现

1. 不同区域农村小学、农村小学教学点数量变化情况

本部分拟通过对收集到的不同区域从2000年到2010年农村小学数和教学点数进行对比研究, 试着去发现不同区域农村小学数和教学点数的数量变化的异同。

(1) 不同区域农村小学数变化情况

通过对《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收集到的从2000年到2010年31个省 (市) 农村小学数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得到东部、中部和西部农村小学数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 从2000年到2010年, 三个区域农村小学数都在下降, 且下降速度也较为接近。从2000年到2010年, 中部农村小学数量一直最多, 西部次之, 东部小学数量一直最少。三个区域的农村小学数量差距略有减小。从农村小学数的变化情况来看, 不同区域差异性不大, 表现出了较强的共同性。

(2) 不同区域农村小学教学点数变化情况

通过对《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收集到的从2000年到2010年31个省 (市) 农村小学教学点数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得到东部、中部和西部农村小学教学点数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 东中西部2010年农村小学教学点数较2000年都下降了不少。总的来看, 三个地区除了呈现出农村小学教学点数都下降了的共性外, 也呈现出从2002年到2010年西部教学点数减幅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这样的差异性。三个区域农村小学教学点数差距逐渐变小。

2. 不同区域农村小学相对减幅情况

农村小学的相对减幅实际上就是比较农村小学减幅与农村小学在校生减幅哪个更大。通过对《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收集到的从2000年到2010年31个省 (市) 农村小学数和农村小学在校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得到不同区域农村小学相对减幅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 从农村小学减幅来看, 东部减幅最大, 西部次之, 中部减幅最小。与此同时, 我们看出农村小学在校生人数减幅由高到低也是东部、西部、中部。而如果将农村小学减幅与农村小学在校生减幅一致性进行考察, 则发现农村小学相对减幅上则是中部最高, 然后是西部和东部。

3. 不同区域农村小学校均规模变化情况

地方政府在农村小学的布局调整中通过撤点并校, 将原本较为分散的农村小学合并为一个规模更大的小学。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说这有利于节约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 实现教育规模效益。但不少研究者都指出合并后的农村小学规模扩大也导致了诸如学校管理难度加大, 教师工作任务变重, 教学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笔者试着将不同地区农村小学校均规模的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研究。

通过对《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收集到的从2000年到2010年31个省 (市) 通过对《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收集到的从2000年到2010年31个省 (市) 农村小学数和农村小学在校人数这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得到不同地区农村小学校均规模的的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出, 从2000年到2010年, 不同区域农村小学校均规模都有所上升, 但总体看来, 农村小学校均规模上升较为缓慢。从三个区域对比来看, 中部和西部农村小学校均规模增加速度较慢, 这两个区域农村小学校均规模一直相差不大。而东部地区农村小学校均规模较中部和西部增加幅度稍大些。总的来说, 从2000年到2010年, 不同区域农村小学校均规模变化情况较为相似, 差异性不大。

三、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不同区域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三个区域农村小学从2000年到2010年在布局调整中一些共性的情况。与此同时, 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某些方面存在的区域差异性也很突出。

1. 共同性方面

(1) 不同区域农村小学普遍减少, 农村小学校均规模普遍增大

由图1可以看出, 虽然不同区域农村小学数量减幅和速度略有差异, 但相差不大。我们可以看到撤点并校政策颁布后, 全国范围内农村小学的普遍减少, 不同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在减少农村小学数量上步调较为一致。事实上, 不管是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农村教育的经济效益这样的人为因素, 还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这样的社会因素, 抑或是农村学龄人口减少这样的自然因素, 这些因素在我国农村各个区域都是存在的, 并非某个区域独有。由此看来全国各个区域农村小学的减少是必然的。以撤点并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通常做法是撤掉学生人数过少的学校, 将原本几个规模很小的学校合并为一个更大的小学, 因而也导致了不同区域农村小学平均学生人数的增大, 小学校均规模普遍增大。但从纵向历史变化来看, 从2000年到2010年各个区域农村小学平均学生人数增幅有限, 这似乎与不少研究者指出布局调整之后出现了巨型学校的研究结果有矛盾之处。笔者以为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笔者计算的是每个区域农村小学在校生人数的平均值, 平均值反映的是数值的集中趋势但却难以反映出极端情况。二是许多撤点学校的学生进入到县镇小学读书, 县镇小学学生人数可能激增, 而农村小学平均人数却保持了稳定。

(2) 不同区域农村小学减幅都超过了农村小学在校生减幅

由表1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区域农村小学相对减幅都大于1, 也就是说全国范围内农村小学减幅超过了农村小学在校生人数减幅。笔者以为, 随着农村小学在校生人数的减少, 农村小学的减少是不可避免的、合理的。但二者的减幅应基本相同, 换言之, 相对减幅接近于1比较合理。相对减幅实际上也体现了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力度, 从这个角度来讲, 我们可以讲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力度过大了。这也充分说明除在校生人数减少这个因素导致农村小学数量减少外, 还有其他的因素导致了农村小学减幅的增大。有研究者指出政府追求效益、农村城镇化、农村生源减少是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三大原因。[2]笔者以为, 追求办学经济效益可能是农村小学减幅过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方政府通过减少农村小学数以降低教育事业费、教育基本投资, 从而减轻自身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压力。撤点并校政策似乎成为了不少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减压阀”, 运用这个“减压阀”地方政府盲目快速减少农村小学, 促成了学校减幅均超过了农村小学生人数减幅的状况。

2. 差异性方面

(1) 与东部和中部相比, 西部农村小学教学点一直在逐年快速减少

由图2我们可以看出, 经过十年的布局调整, 不同区域农村小学教学点都有了一定的减少。在撤点并校政策颁布的2001年, 三个区域教学点急剧下降。但是东部和中部从2002年开始, 农村小学教学点数减少速度明显放缓, 中部在2004年到2006年还略有上升。笔者以为这可能有两点原因:一是政策颁布的2001年已经撤掉了绝大多数明显不符合办学条件的农村小学, 余下的农村小学中大多数是需要保留的, 这自然造成了从2002年起农村小学减幅有限。二是2001年农村小学的急剧减少已经引起了全社会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担忧, 教育部也分别于2006年、2009年、2010年印发文件, 要求各地避免盲目撤并学校。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远低于中部和东部, 农村居民较为分散, 因而西部农村小学教学点远比东中部多, 撤点并校的工作重点恰恰是撤除学生人数过少的教学点。再加上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等原因, 西部除了在2002年减少速度稍小外, 其他年份一直在较快减少。通过计算, 西部从2000年到2010年农村小学教学点减少了53464个, 占西部农村小学减少总量的60.88%。这也可以看出西部农村小学的减少主要是教学点的减少。相比较东部和中部, 我国西部有较多的山区和偏远农村, 农村小学教学点的大幅度减少使得这些地区农村儿童上学路途变长, 造成上学困难。有学者指出“在西部贫困山区那些尚无条件举办寄宿制学校的地方, 不合理的学校撤并导致学生上学远、上学难, 从而出现了诸多‘教育真空地带’。”[3]

(2) 与东部相比, 中部和西部农村小学相对减幅较大

从2000年到2010年农村小学数和农村小学在校生人数都在下降。但有研究者指出“从演进趋势上看, 学校数与在校生数减少不同步, 学校减幅远远大于在校生减幅。”[4]从2000年到2010年, 我国农村小学在校生数由85037137下降到53502198, 减幅为37.1%。我国农村小学校数由440284所下降到210894所, 减幅为52.1%。由表1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地区的农村小学减幅都大于在校生减幅。但如果进行差异性对比, 我们也发现了中西部农村小学的相对减幅大于东部农村小学的相对减幅。中西部农村小学减幅和在校生数减幅不一致程度超过了东部。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相比较中西部而言, 东部农村小学减少主要是因为农村小学在校生人数减少造成的。而相对于东部而言, 中西部农村学校数减少显然除了在校生人数减少这个原因外, 还有更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从2001年起, 我国开始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与负担模式, 这使得县一级政府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主要承担者。与东部相比, 中西部许多以农业为主的县财政能力薄弱,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更加大了这些县财政压力, 这也导致中西部有更多的县级政府通过撤点并校以达到节约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缓解财政压力的目的。

四、总结与建议

目前国家已经强制暂停了农村义务学校的撤并, 这也反映出我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根据已有的现状分析对我国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提出几点建议:

1. 严格控制布局调整的速度, 不能盲目追求办学的经济效益

透过2000年到2010年三个区域农村小学减幅和相对减幅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三个区域农村小学的减少速度都十分快, 尤其以中西部为甚。事实上, 由于农村小学过快地减少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农村小学服务半径过大造成部分学生辍学, 部分学生在上下学过程中遭受人身安全损伤, 调整后学校教学管理难度增大等等。笔者以为任何教育政策都不能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出发点, 教育政策的颁布应立足于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好的成长。各个区域的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因为追求办学的经济效益而一味快速撤并农村小学。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 是为了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教育水平差距, 是为了使农村小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因地制宜, 以保证当地学生能就近入学为前提进行农村小学布局调整, 严格控制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速度, 不能光追求教育的效率而忽视了教育的公平。

2. 西部放慢教学点减少速度, 适当恢复保留必要教学点

根据前文分析得出三个区域在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一个较大差异:与东部和中部相比, 西部农村小学教学点一直在逐年快速减少。小学教学点多分布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山区或者乡村, 是为了方便这些偏远地区低年级小学生就近入学的学校, 它保证了偏远地区的农村儿童能靠近家接受最基本的教育, 对于我国普及义务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一般而言, 偏远地区农村家庭经济条件较差, 小学教学点有效地照顾到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子女的教育, 这对于农村教育公平的实现也是有积极意义的。笔者以为西部小学教学点过快的消失可能会使得本就落后的西部农村教育雪上加霜。西部必须要放慢教学点减少速度, 同时在某些地区适当恢复保留必要的教学点。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充分考虑学生上学路程、人身安全、学生年龄这些因素下决定教学点的撤或留。对于保留下来的教学点要努力提高其教育质量, 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3. 东部与中西部区域采用不同的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与负担模式

从不同区域农村小学相对减幅来看, 中西部明显高于东部地区。这个现象值得政策制定者高度关注, 中西部县级政府为了节约农村义务节约经费以更快速度、更大力度对农村小学进行了撤并, 由此造成的农村小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家庭教育成本的上升、部分农村巨型学校等一系列问题可能会加剧其与东部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的差距。笔者以为我国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 县一级政府财政能力相对较强。故东部可以采用“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与负担模式, 东部省级政府应加大对其相对落后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而中西部地区不少县级财政能力薄弱,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紧张。故中西部可以采用“以中央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与负担模式, 省级和县级政府起到辅助作用。这种模式有助于保证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有充足的经费来源;有助于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投入到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中;有助于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的差距, 以促进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更加均衡地发展。

摘要:基于2000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 对我国不同区域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不同区域小学数都大幅减少, 农村小学减幅已经超过了在校生人数的减幅, 农村小学校均规模普遍有所增大这三点共性。同时也发现西部农村小学中教学点较东部和中部减少较快, 中西部农村小学的相对减幅高于东部两点明显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不同区域,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撤点并校

参考文献

[1][4]邬志辉, 史宁中.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十年走势与政策议题[J].教育研究, 2011, (07) :22~30.

[2]范先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动力及方式选择[J].教育与经济, 2006, (1) :26~29.

上一篇:纳米材料发展技术下一篇: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