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统计实施方案

2024-06-14

全域旅游统计实施方案(9篇)

1.全域旅游统计实施方案 篇一

县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 1

一、总体要求

深入学习贯彻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X大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策部署,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为目标,以推动旅游会展“双千亿”工作为抓手,在机制创新、规划引领、产业融合、要素提升、配套优化、营销推广、市场监管等方面走前列、作示范,形成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的发展格局,将X打造成为产品结构丰富、产业体系健全、行业服务优质的国际知名旅游会展城市。

到X年,力争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800亿元;到X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400亿元。

二、重点任务

(一)旅游机制全面改革创新

1.创新旅游协作推进机制。发挥市旅游会展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市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推进领导小组)作用,整合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更多涉旅部门力量,统筹协调全域旅游建设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强化成员单位之间资源整合和信息互通机制,形成高效运行的长效工作机制。

责任单位:市旅游会展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2.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强化旅游业先导、关联、带动作用,通过“旅游+”“+旅游”跨界融合,形成多产融合、多业联动的产业融合模式。完善旅游行业主管部门服务引导,企业、园区和协会主体发展、各区落地推进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通过与各区各部门联手,共同制定政策、共同布局发展、共同制订标准、共同搜集项目,在“旅游+”“+旅游”领域形成一批项目,并积极申报省市重点项目。通过“五个一批”项目生成机制和“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全市旅游项目生成、落地和投入运营,扩大旅游有效投资。

责任单位:市旅发委、发改委、重点办,各区政府,各相关部门

3.创新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建立健全旅游部门与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强化涉旅领域执法检查。建立完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模式,推动各区在重点旅游区域设立旅游市场监管综合执法队伍。

责任单位:市旅发委、公安局、市场监管局,各区政府

4.创新区域联动合作机制。发挥X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作用,推动建立和完善一体化旅游区域联动合作机制。携手X、X、X、X等X西南经济协作区以及泛X角区域城市,开展区域旅游政策联动、营销推广、产品线路、教育培训、数据互通等方面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客源互送、市场共建、利益共享。

责任单位:市旅发委、发改委、经信局

5.创新对台旅游合作交流。争取在自贸片区内创新实施更多对台旅游先行先试政策;不断深化X金旅游合作,推动X金游艇自由行;拓展对台青少年研学旅游、医疗健检、乡创、自驾互通等旅游新业态交流往来。

责任单位:市旅发委、台办、自贸委、公安局、口岸办、卫计委、农业局,各区政府

(二)旅游发展规划全域覆盖

1.加强规划统筹引领。深度挖掘和梳理X旅游资源,编制《X市全域旅游专项规划》,与我市国土空间规划充分衔接,形成“X市全域旅游专题图层”,纳入全市“多规合一”协同平台,强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落地,推进旅游功能拓展到全域。

责任单位:市旅发委、规划委、发改委

2.完善旅游规划体系。编制旅游产品指导目录,制定全市涉海旅游、乡村旅游、邮轮旅游、旅游集散服务体系等专项规划。各区编制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或行动计划,形成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规范有效的规划体系,指导全域旅游发展。

责任单位:市旅发委,各区政府

3.强化规划落地实施。配套制定、实施全域旅游规划及各旅游专项规划的三年行动计划,通过规划编制,梳理短板、策划项目、招商引资,推动旅游项目落地建设。建立旅游规划实施评估与督导机制,提升旅游规划实施效果。

责任单位:市旅发委,各区政府

(三)旅游产业全域深度融合1.加强全域资源整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项目,推进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规划建设,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突出创意导向,挖掘文化内涵和资源特色,重点打造集美灌口、海沧天竺山、同安汀溪、同安竹坝、翔安大帽山、翔安香山等乡村旅游聚集区,每年评定2-3家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按照乡村旅游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的理念,积极推进岛外特色小镇建设,打造一批特色小镇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创新海洋旅游产品开发,编制《X市涉海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做大做强邮轮旅游,打造“一带一路”独具X特色邮轮航线,完善邮轮旅游业发展扶持奖励政策。规范发展帆船、游艇等海上游体验项目。围绕山、海、湾、城,做足海洋休闲度假文章,鼓励无居民海岛资源在符合生态保护的前提下进行优质旅游产品开发。

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农业局、发改委、旅发委、X港口局、体育局、海洋渔业局、财政局

2.推进“旅游+”产业融合深度。着力推动旅游与会展、文化、农业、工业、商贸、康体、教育等领域深度融合发展,丰富旅游内涵。

推进旅游与会展深度融合,围绕打造旅游会展“双千亿”工作目标,加强旅游与会展资源整合,全方位开展旅游会展联合国际营销。完善会展扶持奖励政策,积极发展会奖旅游。持续做大做强投洽会、石材展、佛事展、工博会等一批品牌展会,策划引进培育大型会展项目,全面提升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水平。积极与国际性会展协会和境外大型会展专业企业对接,加强对高级会展策划、营销、管理机构的引进。合理规划提升全市会展功能布局,对X国际会展片区进行提升改造,推进东部(翔安)体育会展新城片区规划建设,形成集会展、商贸、体育、酒店、物流保税、交通枢纽为一体的大型会展产业园区。

推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充分展现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做足鼓浪屿历史文化旅游文章。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底蕴,打造X南文化、华侨文化、红色文化、节庆宗教文化等特色旅游产品。充分利用文物遗迹及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旅游。将地方特色与时尚文化相结合,打造景区演艺、院线演出、艺术节活动、X南戏曲等特色文旅演艺精品,推进演艺、游乐、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推进旅游与工业深度融合,推动古龙酱文化园、太古可口可乐饮料公司、鼓浪屿食品厂、蓝湾海洋多糖科技园等现有省级观光工厂积极争创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支持工业企业因地制宜开展生产流程开放展示,提供科技教育、观摩体验和产品销售等旅游服务。支持发展旅游用品、户外休闲用品和房车、游艇等旅游装备制造业。

推进旅游与康养深度融合,发挥X气候、环境、温泉等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温泉养生、高端医疗、中医药特色、康复疗养等健康旅游,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康养项目,推动青礁慈济宫景区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推进旅游与体育深度融合,完善综合性和专业性体育赛事场馆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国际性体育赛事,以赛事举办带动旅游发展。发挥X马拉松等品牌赛事影响力,通过举办体育赛事和发展运动体验,促进我市体育用品业、体育旅游业、涉海旅游业持续发展,满足游客参与体验与观看需求。

推进旅游与教育深度融合,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博物馆、景区景点等依托自身资源,发展研学旅游。支持集美区打造国际研学旅行中心,策划研学旅游精品线路,吸引更多“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华侨学生来X交流学习。

责任单位:市旅发委、会展局、农业局、文广新局、经信局、卫计委、体育局、教育局,各区政府

3.培育旅游新型业态。进一步丰富海峡旅游、商贸会展、休闲旅游、滨海旅游、X南文化旅游等五大特色产品内涵,拓展和丰富特色旅游新业态,鼓励符合条件的单位积极申评省级露营公园,鼓励利用科技工程、科普场馆、科研设施等发展科技旅游,积极发展各种城市体验式旅游,加快推进慢行系统建设,丰富游客多元体验。

责任单位:市旅发委、规划委、科协,各区政府

(四)旅游要素全域提质升级

1.构建多元旅游住宿体系。发展和完善高端会议型酒店、目的地度假酒店、精品文化酒店、特色民宿等适合不同消费群体、多层次、多元化旅游住宿体系;着力打造一批目的地休闲度假酒店;加快环东海域新城,马銮湾新城等片区的配套酒店招商和项目落地。打造一批创意特色民宿,推进各区建设智慧民宿服务平台,纳入民宿监管与统计、宣传与推广等功能。

责任单位:各区政府、环东海域新城暨现代服务业基地指挥部、马銮湾新城指挥部

2.促进旅游消费升级。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挖掘“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的消费潜力。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兼具地方特色、富有创意和时尚性的旅游商品及伴手礼。优化大型综合性商场、特色购物街区等购物环境,加快一批高星级酒店和购物中心建设,打造高端优质的旅游休闲环境,促进旅游购物消费。加大离境退税政策宣传力度,增加具有中国元素和X特色的商品供给,扩大离境退税商业网点数量。引导餐饮业特色化发展,为游客提供多层次休闲餐饮服务。积极开发夜间旅游项目,提高人均消费水平,延长在X停留时间。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旅发委、税务局,各区政府

3.提升旅游景区品质。按照责任分工强化对旅游景区的监管,完善A级景区复核和动态进退机制。通过建立景区提升项目库,提升景区建设与管理水平,完善服务配套功能,推动争创更高等级的A级景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责任单位:市旅发委、市政园林局,鼓浪屿管委会、各区政府

4.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运行规则,促进各类旅游资源和要素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支持各类旅游企业提质增效特色化发展。鼓励各类旅游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国有企业多元化发展,转型拓展酒店、景区、旅行社、乡村旅游、旅游新业态等旅游板块业务。对评定为国家4A级以上旅行社和全国百强旅行社给予扶持奖励,提高旅行社专业化、精细化、国际化市场开拓能力。用共享经济理念推动旅游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开设旅游众创空间、创客基地,扶持一批旅游“双创”企业。形成旅游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旅游企业协调发展格局。

责任单位:市旅发委、国资委、财政局

(五)旅游公共服务全域配套

1.完善集散咨询服务体系。推动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旅游集散体系。完善“一核五中心多网点、岛内岛外全覆盖”旅游集散服务网络,扩大机场、火车站、码头等重要节点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全市A级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功能,依托互联网优势,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的旅游集散服务中心经营模式。

责任单位:市旅发委、规划委、交通运输局、X港口局,各区政府

2.完善全域旅游交通体系。鼓励开通新的国际和地区间航线。加快完善以机场、火车站、码头为中心,辐射各景区(点)、重要乡村旅游点的一体化旅游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优化提升全市景区之间水陆通达性,完善公共交通的旅游服务功能以及停车场、服务区等相应配套基础设施。

责任单位:市口岸办、旅发委、交通运输局、建设局,X港口局、X海事局,各区政府

3.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实施新三年“厕所革命”行动计划,至X年,全市再新改建旅游厕所100座。以A级景区、乡村旅游“百镇千村”为重点,扎实开展“厕所革命”建设、管理、服务提升行动。积极推动第三卫生间建设,按照国家标准全市4A级及以上景区至少有一个AAA级旅游厕所,四星级以上休闲集镇和特色村至少有一个AA级旅游厕所,其他旅游厕所全部达到A级标准。实施旅游厕所建设奖励办法,鼓励涉旅场所、企事业单位公厕对外开放,提供便捷、人性化服务。

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旅发委、鼓浪屿管委会

4.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智能化。提升优化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拓展旅游大数据应用,增强旅游职能管理和宣传营销作用,完善导览与服务功能,拓展信用、监管和互动功能。主要涉旅场所实现免费WiFi、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主要旅游消费场所实现在线预订和在线支付,主要旅游区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实时信息推送,开发建设咨询、导览、导游、导购、导航和分享评价等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

责任单位:市旅发委、经信局,各区政府

5.规范完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按照国家和省相关标准,强化岛内外区域旅游引导标识体系建设。通往全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特色旅游村镇、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等主要路段出入口附近、城市主干道旅游标识建设规范准确、布局合理。高速公路、国省干道以及商业步行街区等游客集中区域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体系全覆盖。

责任单位:市旅发委、质监局、交通运输局、市政园林局,公安交警支队、公路局,各区政府

(六)旅游宣传营销全方位推进

1.构建品牌体系。以“清新X”品牌为统领,打响X旅游品牌,展现与“高素质高颜值”相契合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新形象。整合各区各部门营销资源,面向市民游客共享城市品牌活动产品,建立全产业链、多元素、多层次的品牌体系。

责任单位:市旅发委,各区政府、鼓浪屿管委会

2.创新营销方式。按照“部门联动、市区协同、政企互动、区域联盟”思路,建立和完善区域综合营销平台,发挥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合力推广、互惠共赢综合效应。借助大数据平台精准分析我市重点客源市场、新兴市场的旅游消费需求,深入研究客源特点,科学细分市场,充分运用现代新媒体、新技术和新手段,提高宣传推广精准度。强化搜索引擎、微博微信、移动设备、微电影等新媒体创新性宣传推广,讲好X旅游故事。

责任单位:市旅发委

3.实施精准营销。实施全球化推广战略,不断提升日、韩、东南亚等传统市场,重点拓展欧美俄等新兴市场,积极培育北欧、南非、南亚、南美等潜在市场。鼓励各旅游企业走出去,开展针对性强的海外旅游宣传推广和市场拓展活动。按照“做深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拓展区域二、三线城市客源市场”的国内宣传推广工作思路,推介X特色旅游产品,招徕中高端游客,做深做透国内旅游市场。

县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 2

为进一步巩固X县旅游业发展三年突破行动计划成果,大力发展全域旅游,解决旅游发展短板,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构建“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新格局,努力开创全县旅游发展新局面,特制订本方案。

一、背景意义

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发展全域旅游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实践,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旅游类型、完善旅游发展要素、提升旅游发展质量,是扩大社会就业、带动富民增收、精准扶贫脱贫、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举措。

二、工作目标

通过全域旅游发展,全县旅游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旅游综合管理体系加快健全,旅游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游客满意度大幅提高,旅游业对全县经济转型、特色发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创业就业等重点工作的推动作用持续增强。到2022年底,力争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X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X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X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X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4个,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点X个;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X万人次,年均增长X%以上;全县旅游业总收入突破X亿元,年均增长X%以上。

三、重点项目

(一)生态旅游和特色小镇项目。

X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对照旅游交通、游览、卫生、安全、综合管理、生态环保等创建标准,进一步完善X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硬件配套设施,推进X湖湿地景区提质发展。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先后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X互补项目区(X湖景区):依托光伏领跑者项目、万亩林果和X锣鼓等自然人文资源,推进光伏产业与旅游发展的深度融合,以打造光伏小镇公园为思路,积极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X小镇:以“XX”为形象定位,以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以“米生产、米丰收、米加工、米销售、米美食、米故事”为主题,着力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文化体验、康养度假、休闲田园旅游产业集群小镇。

XX古镇:打造集生态居住、渔家体验、温泉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着力构建大湖风光旖旎、渔家气息浓厚、基础设施完善的XX渔家风情体验第一镇。

(二)文化旅游项目。

XX纪念公园:挖掘全国抗战史和XX抗战史,建设集教育、旅游、休闲三大功能为一体的红色文化主题公园。力争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文化艺术中心:建设集博物馆、两乡馆、规划馆、文化馆、图书馆、群体馆、儿童馆、4D电影院于一体的城市文化新地标。力争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

XX景区:以X核心景区及东区特色文化商业街为依托,打造古徐文化旅游综合体。力争创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

XX恢复重建项目:以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恢复重建XX等场所设施,新建战役体验馆、水战乐园、骑兵跑马场、党性拓展训练营等互动项目,打造红色旅游景点。

X文化创意园:突出X纱厂原有建筑风貌,打造集文化创意、文创商品开发、文化艺术培训和体验旅游于一体的文化创意园。

(三)乡村旅游项目。

X度假村:以创建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为目标,对现有的民居博览馆、垂钓中心、采摘园等项目及基础配套设施进行改造,因地制宜发展渔家乐、特色民宿等旅游业态。

X集聚区:打造XX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积极创建省高星级乡村旅游区。

X生态园:新建农家乐、垂钓中心、生态养殖区等特色项目,建成集采摘、垂钓、餐饮、民宿、娱乐等为一体的休闲度假生态园。力争创成省三星级乡村旅游区。

X生态旅游区:按照“一环二线二带七岛八区九桥”布局,结合稻虾、藕虾共作,油菜花、向日葵种植,开发特色旅游项目,打造四季皆能游玩观赏的旅游目的地。

X美丽乡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修建梯田花海、生态桃园、软籽石榴园,配套建设邻里公社、休闲广场、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打造集农事体验、民俗文化、特色餐饮、主题民宿等为一体的休闲度假目的地。

(四)基础配套项目。

特色餐饮打造:制定我县特色餐饮菜单,鼓励各酒店、餐馆结合我县餐饮文化、特色农水产品开发特色菜肴。评选十佳旅游特色餐饮店,打造特色旅游餐饮街区、特色旅游餐饮集散点,提升我县旅游餐饮接待水平。

规范住宿服务:按照旅游饭店管理标准,加大对现有各酒店、宾馆的检查力度,营造游客干净卫生、舒适放心的住宿环境。鼓励社会资本按照《X县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要求,打造特色民宿。引进品牌酒店进驻我县,提高我县住宿接待档次。

设立旅游集散中心:完成旅游集散中心的挂牌建设,全面提升旅游咨询功能,提供旅游咨询、交通气象、旅游预订等公共服务和旅游商品销售等经营服务,受理旅游投诉。

构建旅游交通体系:实现景区连接线和城市公交全覆盖,建设完成XX工程,完成石集至XX至X湖湿地景区等景区连接线建设。开通XX至X湖湿地水上航线,市场化运作,开辟城区至X湖湿地水上巴士旅游线路。开通城区至X湖湿地景区、X湖湿地温泉度假村等主要景区的旅游巴士。

完善旅游标识系统:规范全县旅游标志牌设置标准,推进高速、国道、省道、城市道路沿线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增设主要道路至景区连接线沿线旅游标志牌,提升主要景区内部标识标牌。

旅游厕所提升:推进旅游厕所提档升级,加快3A级以上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城区重要节点A级厕所建设提升步伐,新建及改扩建旅游厕所35座以上。

智慧旅游发展:智慧旅游初具规模并在周边范围内形成一定影响力。3A级以上旅游景区规划建设智慧旅游数据库,设置自助导览系统,实现涉旅数据共享、游客与景区互动等功能。

旅游商品开发:在游客集散地、各主要景区内打造旅游商品放心购物店,完善旅游购物网点布局。运用缤纷X网创平台,引导促进旅游商品生产本土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引导督促旅游度假区及重点旅游乡镇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旅游人才培养:加强与旅游专业院校的对接力度,建立旅游专业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研究制定我县旅游人才引进培育办法,重点引进和培育旅游项目策划、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专业人才。鼓励支持旅游景区引进和培育外语导游员、中高级导游员,提升我县旅游接待水平。加大对出租车司机、公交车司机、旅行社导游、景区讲解员、餐饮服务人员等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日常管理,树立良好的旅游对外接待形象。

(五)市场推广项目。

旅游宣传促销:积极参加国家、省、市旅游主管部门举办的旅游会展和宣传促销活动;积极参与省局组织的联合投放项目,在省级以上媒体开展城市或景区形象宣传。深入开展“互联网+旅游”营销,与主流搜索引擎、知名旅行社、旅游网站战略合作,加大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型手段的市场宣传力度。更新提升X旅游宣传片、宣传手册、旅游地图等旅游宣传资料,制作X旅游攻略。运用大数据手段精准营销,深度开拓国内外目标市场,不断提升X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旅游节庆整合:充分挖掘X文化、X文化等特色文化底蕴,设计具有特色的旅游元素符号,并制定一整套旅游推广方案。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半程马拉松、国际垂钓比赛、X文化节、桃花节等各类旅游节庆、赛事活动,多层次、全方位的聚集人气、扩大影响,宣传并推广X旅游品牌形象。

(六)招商引旅项目。

旅游项目招商: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加大旅游招商力度。大力招引行业顶尖旅游运营、策划团队来洪投资、合作,积极引进景区管理、酒店经营等方面的专业团队和知名企业,通过市场力量提升旅游业发展层次和整体水平。

四、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县旅游委员会工作职能,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X县全域旅游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旅游局。领导小组根据方案及工作要求,分解工作任务、细化责任分工、明确工作责任、督促工作开展,统筹全域旅游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探索成立X县文旅集团,统筹全县旅游资源、景区建设运营。

(二)创新工作机制。建立部门协调联络机制,全县重大项目建设,要征求旅游部门意见;旅游、发改、住建、交通、市监、安监、公安、卫计、消防等部门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饭店管理、旅游安全监管等方面加强配合,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旅游、农委、教育、文化等部门在“旅游+”农业、体育、养老等各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加强协作,为旅游红利进一步释放建立载体、提供支撑。

(三)加大政策扶持。县财政全力做好旅游发展资金保障工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并结合我县旅游发展实际情况,在旅游土地使用、旅游项目审批、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研究出台配套政策。优先支持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厕所、旅游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优先支持旅游风情小镇、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建设。

(四)强化目标考核。实行目标责任制,全域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将结合任务分工情况,对各相关单位的工作进度、阶段成效进行跟踪考核,对按时达标完成工作任务、工作成效好的相关单位及个人予以表彰,对未按要求完成任务、工作不力的相关单位及个人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责任。

县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 3

旅游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子系统,旅游经济和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目前旅游业以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快速扩张的市场规模和普遍看好的发展前景,被誉为“朝阳产业”,并成为促进现代经济社会繁荣和发展的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推进作用。乐东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优势十分突出。现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对乐东未来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粗浅的可行性建议,旨在为乐东旅游业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背景

根据国家旅游局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旅发[20XX]182号)文件的精神。为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中的作用,实现旅游业与其他行业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构建“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推动旅游产业向深度和广度空间拓展,树立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形象,国家旅游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

(一)全域旅游的概念。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旅游业带动乃至于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全域旅游示范区

分为全域旅游示范县(含县级市)和全域旅游示范市(含地州)。各地首批申报全域旅游示范区,原则上不超过10%左右的县(含县级市),有条件省份可适当申报市(地州)为创建对象。创建主体为县、市地州人民政府,成熟一批公布一批。20XX年验收公布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主要考核指标

1.旅游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15以上;

2.旅游从业人数占本地就业总数的比重20%以上;

3.年游客接待人次达到本地常住人口数量10倍以上;

4.当地农民年纯收入20%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

5.旅游税收占地方财政税收10%左右;

6.区域内有明确的主打产品,丰度高、覆盖度广。

二、当前乐东旅游业发展现状

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乐东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乐东旅游业从无到有,经历了起步、调整和提升等发展阶段,实现了长足的发展。一是20XX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乐东迎来了旅游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特别是尖峰岭原始热带雨林森林公园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升级;二是20XX年底通行的海南西环高铁给乐东旅游业增加了新的动力;三是随着我县旅游部门加大农家乐休闲娱乐项目的建设力度,越来越多的市民青睐乡村休闲游,在尖峰岭、龙沐湾等景区附近的旅游特色村庄,已成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20XX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过夜游客45.68万人次,同比增长

13.3%;旅游总收入达到2.17亿元,同比增长15.1%。初步测算20XX年全县旅游业增加值1.06亿元,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1.03%,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不断增强。目前乐东旅游业不断总结发展的经验教训,学习借鉴国内外发展旅游业的先进经验,以旅游大项目带动旅游资源整合利用,以建设一流休闲旅游胜地为目标,不断加大旅游投入,策划精品旅游线路,开发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努力开拓旅游客源地市场,旅游业将成为乐东经济未来的新兴产业。

三、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景区过少,等级不高。乐东主要有尖峰岭原始热带雨林森林公园、龙沐湾和毛公山景区,还有许多旅游资源有待开发。同时景区的文化内涵不够丰富,创新意识、品牌意识不强;景区等级不高,目前还没有景区评定为A级。

(二)旅游的相关产业发展有待加快。县域内与旅游产业相关的食、住、行、游、购、娱基础设施配套不够齐全,旅游接待的酒店还没有评定星级;旅游购物点规模较小,旅游商品的品牌效应不响。

(三)旅游营销手段创新不够,力度有待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宣传面不广,基本局限于岛内,新型的网络营销策划较少。去年至今,除了参加海口主会场的旅游欢乐节活动外,未举办任何促销活动,宣传效果不明显。

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一些建议

(一)科学规划全县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根据国家旅游局关

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要求,严格对照县十三五规划和多规合一,以西环高铁开通、中线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和创建国家卫生县城金字招牌为契机,积极科学谋划景区发展总体空间布局、重点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组织、业态布局、标识系统、管线系统等内容。

(二)打造独具特色的乐东旅游品牌。要吸引境外游客来乐东旅游,除了要不断提高各景点景区的软硬件设施外,更重要的是要凸显乐东旅游特色。要依托乐东独特互补的海洋和生态旅游资源,创建以魅力滨海、热带雨林和黎苗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旅游精品,规划和发展具有山海并举、山海互动的特色旅游产业,更多的开发一些人文景观,如乐东黎苗风情景观、乐东乡村民俗文化景观等。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吃、住、行、游、娱、购是旅游的六大要素,均涉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因此,相关部门和景区必须因地制宜,妥善配臵,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协调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建设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加快龙潭峡河谷漂流项目、昌化江两岸旅游休闲慢行道项目、沿海三湾旅游公路、佳西岭旅游公路等项目的建设。

(四)对乡村旅游景点进行引导和规范。一是对乡村旅游景点进行统一规划,避免景点重复建设导致无序竞争。同时,尽可能吸纳当地居民进入旅游相关产业,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二是引进国内外乡村游经营管理的先进经验,打造较高水平的乡村旅游景点景区;三是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五)不断加大营销力度。积极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扩大旅游市场范围,深入挖掘国内外市场潜力。不断探索联合营销、捆绑营销的市场宣传推广运作机制,充分借力三亚等市县周边大景区旅游宣传及营销活动,针对不同客源市场策划包装新产品、新线路,加大对全县旅游市场推广力度

2.“旅游+”的“全域”机会 篇二

2015年,山东省旅游消费突破7000亿元,旅游业产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超过10%,支柱作用越来越凸显,旅游投融资已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一幅“处处皆美景、时时可旅游”的全域旅游新画卷正在展开。

山东:“顶层设计”布局全域旅游

5月一个寻常日子,山东蓬莱接待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蓬莱阁座山临海,三仙山海山相依,欧乐堡、极地海洋世界等项目备受年轻人关注;葡萄酒风情体验区做足了“酒、湖、马”文章,而南部山区郁郁葱葱的农庄则一派田园风景。

“蓬莱曾是胶东半岛旅游的‘中转站’,淡旺季明显、留不住过夜客,如今蓬莱旅游业正向以社区为依托、深度体验为主线、散客和自由行为方式、产业融合为开发形态的新型融合性生活旅游业态过渡,这既是全域旅游的要求,也是当前旅游产业的愿景。”蓬莱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海滨小城蓬莱从2012年开始提出发展“全域旅游”理念,至今已取得良好成绩。而这是近年来山东探索“全域旅游”的一个缩影。

从今年春天开始,“全域旅游”一词越来越多地见诸报端。所谓全域旅游,是把一个行政区当做一个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要求全社会参与,全民参与旅游业,通过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推动产业建设和经济提升。通俗点说,“全域旅游”就是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更看重旅游质量,将其看做新财富革命中的重要环节。

山东在全国较早地发展全域旅游。据介绍,山东2014年根据齐鲁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各地文化的优势与突出特色,围绕“好客山东”总体品牌,策划推出了东方圣地、仙境海岸、平安泰山、齐国故都、泉城济南、儒风运河、水浒故里、黄河入海、亲情沂蒙、华夏龙城等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使好客山东品牌的内涵得以在全省范围内深度拓展,突破旅游景点与线路的格局,构建旅游产品丰富、旅游服务完善、旅游功能完备的目的地,也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尝试。

2015年,山东省旅游消费突破7000亿元,旅游业产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超过10%,支柱作用越来越凸显,旅游投融资已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0年我国人均GDP有望突破1万美元,旅游消费的需求将呈现爆发式增长。”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表示,我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他解释说,在我国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建景点、景区、饭店、宾馆。然而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驾游为主的全新阶段,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

“有顶层设计‘撑腰’,有主要领导抓,推进全域旅游才‘靠谱’。”作为一名长期研究旅游产业发展的教授,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昆欣说,旅游已是被世界公认的“关联度高、涉及面广、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仅靠某个部门显然单薄了,必须依靠党政统筹推进,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局面,一大批有着优质旅游资源的地区才能、才敢放手去干,探索出真正适合本地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乡村游领衔“旅游+”新业态

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会长、山东大学旅游系主任王德刚教授表示,“从山东的经验看,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绝不单纯是空间的概念,更是全产业的、全社会的,即通过‘旅游+’把旅游与其他产业、其他部门和其他领域融合起来,利用其他的社会资源发展旅游。地域扩展,产业叠加。当然,很多地方也是在探索,还需要深入研究,创新发展。”

据了解,旅游新业态也是山东探索全域旅游的重要发力点。

目前,我省聘请世界旅游组织正在编制一个高水平的山东旅游规划,按照“多规合一”的思路打造核心竞争力。在这方面,按照策划、规划先行的原则,我省正着力培育会展、邮轮游艇、自驾车房车、温泉滑雪、低空飞行、养老养生、研学旅行、中医药健康、休闲垂钓、文化演艺等十大旅游新业态。依托滨海、湖泊、海岛、海湾、温泉、山岳等资源,有针对性地培育新婚度假、康养度假、养老度假等主题休闲度假基地。依托5A级旅游景区或生态旅游区,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旅游目的地。我省还将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级旅游休闲示范区,一方面满足国内游客的度假需求,另一方面吸引国内高端游客从海外度假市场向国内度假市场回流。

值得注意的是,乡村旅游是山东探索全域旅游的重头戏。山东省自2013年起设立乡村旅游发展扶持资金,目前山东省财政已累计统筹安排资金6.2亿元。近年山东共打造旅游强乡镇82个、旅游特色村282个、规模化乡村旅游点400多个、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60个、精品采摘园261个、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1318个。2015年,山东61个村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总数全国第一,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增长到3.3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实现1806.7亿元。

不少省外企业在山东乡村投资兴建乡村酒店、民宿等,逐渐提高了山东乡村旅游的档次。在滨州狮子刘村片区,大地风景规划设计院建设的大地乡居度假酒店已经运营;在威海荣成东楮岛村,北京世纪唐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规划建设了10幢“海草房唐乡”,是独具地方特色的高端乡村民宿;在泰安里峪村,北京铂思旅游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投入150余万元打造了3处高品位的乡村度假小院。

黄海学院旅游专业教研室主任、副教授贾绪红认为,“互联网+旅游”的模式中,旅游产业是被动的,而做了“旅游+”,去主动与其他行业交叉融合,是一种主动的姿态。

nlc202309090413

“在未来,政府主导是一种必然的模式。但是这么多特色产业如何融合?首先要在理念上有变化,再就是旅游部门要有意识地接触这些特色产业,主动地去谋求融合。只有这样推进才会更快速、容易一些。”贾绪红说,“旅游+”的优势在于,旅游已经成了全民休闲的形式,单纯的旅游观光,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旅游+”与生活、相关产业相结合,效果会更好。她以精准扶贫工作为例,如果旅游加入其中,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会享受到很多原生态文化,而扶贫项目也会有很好的成果。

被资本看中的万亿市场

伴随着旅游业大众化、产业化特质的凸显,旅游业获得了资本青睐。在5月15日召开的中国旅游产业投融资促进大会上,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5年全国旅游业投资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旅游业完成投资10072亿元,同比增长42%。

2016年,全国旅游投资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预计全年旅游直接投资将达到1.25万亿元。到2020年,实现旅游投资总额比2015年翻一番,达到2万亿元。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吴文学介绍,2015年全国旅游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结构逐步改善,投资热点加快形成。去年全国旅游投资依然延续了民营资本为主、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投资为辅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5779亿元,占全部投资的57.4%,投资热点从传统制造业、房地产业向现代旅游业转变。

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的旅游投资热点集中在乡村旅游、在线旅游、旅游综合类项目、邮轮游艇和体育旅游等领域。接下来,旅游投资的热点还将在休闲度假、智慧旅游、文化旅游、健康养生旅游、特色小镇等领域涌现。

山东省内旅游投资也正处于进行时。目前,全省在建、待建的投资过百亿的旅游大项目15个。其中,济南鹊山龙湖·新奇世界国际度假区项目,由北京中弘集团投资300亿元已经开工建设;大连万达集团游艇产业项目总投资233亿元,即将开工;青岛西海岸中铁·青岛博览城投资500亿;青岛崂山集团与祥源控股投资合作,投资100亿元推动崂山风景区全域旅游产业升级项目已经启动。

山东省旅游局局长于凤贵在今年2月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上介绍,2015年,全省纳入统计的旅游项目达925个,规划总投资15444亿元;纳入国家旅游项目管理系统的旅游项目705个,规划总投资15275.1亿元,实现旅游投资1400亿元,居全国首位。

在济南长清区万德镇的西山岭,一处预计总投资5.8亿元的房车露营基地已在2015年年底破土动工。山东老虎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陈晓英介绍,整个营地内将建设883个停车位、667个房车营位、131个木屋营位,并计划建设一个可容纳50架直升机的机场。

山东还探索“旅游+金融”,在全国率先实施旅游基金引导产业发展模式。山东海滨旅游发展基金与山东旅游发展基金已经设立,基金规模为30亿元。烟台市成功引进山东滨海旅游发展基金,与新奥集团北部湾旅游公司达成筹建50亿元烟台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协议。

3.全域旅游统计实施方案 篇三

助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

今年以来,金城乡认真贯彻落实博爱县委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总体部署要求,金城乡突出“党建+旅游”的引领作用,围绕“村级党组织如何发力、党员如何用力”,认真谋划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坚持“一乡一品”,提出打造“党建+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模式,助推实现博爱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的总体目标。

金城乡在总结推广“党支部+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上,突出发展以党支部为核心引领下的旅游产业。金城乡西金城村有较好的交通区位,生态环境、产业特色等硬件基础较为突出,总投资1600万元,通过集中供沼气、安全饮用水到户、街道硬化、绿化、亮化、文体娱乐场所使用、植树造林、旧村规划改造等,使全村群众得到了实惠,改善了生活生存条件,2013年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级“美丽乡村”试点村。钟庄村作为“全国文明村”,近年以来,村党支部先后募集资金60余万元投入街道绿化、美化、硬化工程项目中,改善村内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采取“支部+公司”的发展思路,实现产、供、销、加工一条龙体系,可以提供长期就业岗位100多个,实现了集体与群众“双赢共富”目标。金城乡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在全县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示范和带动意义。

金城乡吴昆

4.全域旅游知识(8) 篇四

花溪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计划为抢抓旅游业发展机遇,乘势而上,全力推进全域旅游设施和环境提升工作,打造花溪旅游升级版,按照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要求,现制定花溪区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市委九届三次全会以及省市半年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抢抓《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机遇,按照省政府打造“国家公园省”的战略目标,突破固有思维局限,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坚持市场导向,特色为本、错位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超越全国的标准,奋力提升花溪区景区品质、扩大景区规模,壮大产品体系。在旅游产品新业态、新体制机制、新政策措施方面先行先试,打造推出一批唯一价值性强、品牌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精品旅游景区,形成点、线、面协同发展,众星拱月的景区发展格局,推进全区旅游经济的集群化发展,举全区之力将花溪区打造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发展目标依托花溪特有的生态气候、历史文化和区位资源优势,加大顶层设计,实施创意驱动战略,围绕“花、溪、文化、乡村”做文章,力争用3年时间,打造推出青岩古镇、孔学堂及十里河滩、天河潭等10余个品位高、文化底蕴深厚、吸引力强、知名度高的龙头旅游区(景点),力争到2017年成功创建1-2个国家5A级旅游区(景点)。规划建设一个集景区展示、咨讯服务、旅游客运、休憩购物为一体的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推动各景区(景点)依托景观道路串联起来成线连片,向市场开发推出一批新游线。优化布局一批旅游新业态,促进花溪区“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供给与未来游客需求协调发展。推进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责分明、运转高效、法人治理机制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整合全区旅游资源,充分发挥花溪的生态、文化、山水、民俗等优势,完善配套功能,规范服务管理,提升景区品位,提高服务质量,举全区之力把花溪建成主题鲜明、旅游产品特色突出、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优良的“名片”,力争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三、创建思路

(一)整合精品,全域统筹。整合区域内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统一纳入创建申报评估体系,集成创建花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发挥青岩古镇、十里河滩、天河潭等景区兼具高品质、高规格、高知名度的竞争优势,针对不同的需求,为游客提供全面丰富的旅游休闲度假体验产品。

(二)全面达标,特色创建。按照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要求,重点是优化花溪区的空间环境、核心度假区的基础设施及服务条件、支撑性设施及服务条件,完善花溪区管理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得花溪各项评价指标全面达标。深度挖掘花溪特色元素、民俗文化、山水田园、户外运动等的独特优势,融合发展,创建差异化、特色化的新一代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三)整体规划,分步建设。按照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目标进行整体规划,在此基础上分步推进花溪区建设:第一步,整合花溪公园、十里河滩、青岩古镇等已有成熟旅游度假资源;第二步,推进向西延伸至天河潭、马铃关塘向东延伸至高坡,形成发展的拓展空间;第三步,向景区周边的乡村延伸,大格局上形成的度假发展格局;第四步,发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龙头引领作用,完善全市的旅游产品体系,优化城区的旅游服务配套,将花溪打造成为贵州地标性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四)优化存量,增量创建。加快推进旅游产品、旅游项目的提档升级,优化改造现有的旅游服务设施、基础配套设施,实现花溪整体存量的优化提升。通过改扩建一批老项目、旧设施,转化一批项目和设施,增建一批新项目、新设施,弥补不足,实现增量创建。通过增量创新解决花溪区存量建设不足,花溪存量的有序建设又为增量创新提供基础与动力。

(五)整体配套,环境创建。加快花溪基础设施的优化配套和提升改造,重点包括道路建设、电力、通讯、天然气、供热、给排水系统改造优化等。完善花溪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重点包括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停车场、公共厕所、旅游购物场所等。强化中心城区的旅游化改造和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优化提升花溪及周边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形成整体配套,环境优化。

四、重点任务

(一)提升景区设计。一是组织景区规划、项目设计、建设施工、经营管理人员到省外乃至国外知名景区学习取经,借鉴知名景区建设的成功经验;二是在景区规划、项目设计工作中引进国内外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水平创意设计智囊参与花溪景区的规划、策划和设计,设计出在国内乃至全球具有极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或唯一性价值的“作品”;三是在学习、引进的基础上吸收创新,设计打造出至少在全国范内具有独特性的精品景区,突出景区的差异性特征,避免同质化。

(二)打造核心产品。以青岩古镇、天河潭、孔学堂及十里河滩旅游区为核心,分别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花溪旅游发展的核心旅游吸引物、核心产品、核心载体和核心项目。按照国家5A 级旅游景区创建标准,一是加快推进重要景区核心景观改造,提升核心景观品位、品质;二是加快推进旅游停车场、旅游公厕、游客服务中心、步道、标识标牌、休憩设施、智能化管理系统为重点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是以青岩古镇为依托,打造集景区展示、旅游客运、咨讯服务、休憩购物为一体的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四是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度假酒店、客栈)、餐饮美食、文化娱乐、旅游购物等服务接待设施建设,健全旅游发展要素,推进景区“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的创新发展、个性发展和协调发展,满足高速交通时代到来时游客的需要。

(三)壮大景区集群。一是大力推动“青岩古镇、花溪公园、孔学堂及十里河滩、青岩古堡、桐埜书屋、天河潭、云顶苗乡、镇山古寨、黄金大道、红岩峡谷“花溪十景”等景区规划建设,丰富花溪的旅游产品体系,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二是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动花溪久安、龙井、马铃等乡(镇)、村民族文化旅游、休闲农业旅游、生态养老旅游、体育旅游、森林旅游、低空飞行旅游、旅游购物项目发展空间。以天河潭新城、孟关新城、青岩新城、大学新城、十里河滩新城等五座新城建设为契机,与特色城镇和乡村建设拓展融合,打造新型旅游社区、旅游城镇和特色旅游乡村。对接大学城,依托大学城优势,整合相关资源,将花溪建设成为贵州省旅游教育培训、科技研发、创新创意孵化中心;三是按照“畅、洁、绿、美”的旅游景观路标准,打造花溪“车窗风景线”,用生态路、文化路等景观道将全区景区串联成线成带,形成层次分明、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区群和旅游线路,推进全区旅游业的集群化发展。

(四)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加强旅游景区(点)导游(讲解)员培训。实现景区导游(讲解)员持证上岗,服务态度优良,尤其在青岩古镇、天河潭、孔学堂及十里河滩旅游区等重点景区导游(讲解)员能提供多语种讲解服务;二是做好宾馆饭店、社会旅馆、精品度假酒店从业人员服务技能、服务质量的培训工作,每年组织培训2次以上,开展专题的服务技能大赛,确保培训范围全覆盖,质量高标准;三是鼓励和引导旅行社设计、开发以及组织主题鲜明的“花溪生态、人文之旅”特色旅游线路;四是完善服务标准。加快花溪景区相关标准的制定,在国家、省、市旅游标准的基础上加快花溪文化旅游创新区《旅游服务设施设置与服务规范》、《旅游从业人员服务规范》、《旅游安全质量规范》等一批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

(五)改革景区管理。按照省政府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工作要求,采取市场化运作手段,结合国企改革趋势,推进景区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政府扶持,协会管理,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市级统筹协调机制,探索组建花溪旅游区非直管区管委会。推进市旅文投集团与花溪区共同出资组建新的青岩古镇建设经营公司,理顺孔学堂及十里河滩旅游区管理体制,明确天河潭景区股权关系,在花溪重点旅游景区建立起权责分明、运转高效、法人治理机制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六)实施品牌战略。一是构建品牌体系。深度挖掘花溪牌坊、门楼等地域文化元素,在重要景区(景点)入口等位置建设标志性建筑物,形成统一的品牌识别符号,完善旅游产品相关质量标准,严格质量控制,打造高品质的系列产品和与之相适应的品牌体系,推进由内到外的旅游品牌打造;二是实施联合营销。推行跨区域和跨领域的相互合作、联合促销,实现整体营销与区域联合,扩大市场影响力,提高营销效率;三是扩大国际影响。推进花溪旅游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开展“走出去”的营销战略,通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和媒介,扩大花溪文化旅游区的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大力拓展入境旅游市场。

五、实施步骤

(一)筹备动员阶段(2015年9月—10月)成立花溪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细化分解创建目标任务,召开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动员会,部署创建具体工作和任务。并组织相关人员设计制作图文并茂、有特色、精美的申报材料,逐级上报。

(二)创建实施阶段(2015年11月—2016年10月)

1、初审初查阶段(2015年11月)各责任单位按照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工作部署,对花溪的旅游交通、游览、旅游安全、卫生、邮电服务、旅游购物、综合管理、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硬件和软件进行进行自查自评,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拿出具体实施方案。

2、整体推进阶段(2015年12月—2016年9月)各景区对照工作项目、内容和标准,各项目进入实质性开工建设阶段;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不定期督查、考评,召开创建工作现场会,听取相关单位前一阶段的创建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落实整改。

(三)申请验收阶段(2016年10月)做好迎接国家级评定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检查日程、线路、受检点的安排,汇报材料(文字、声像)准备等;召开迎接验收前的冲刺动员会,进一步完善细节,提高质量,巩固初验成果,确保全面达标,迎接评定验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内容多、要求高、涉及面广,各相关责任部门要把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作为推进我区战略发展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力度;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亲自抓,负总责,健全机构,分解落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进度和工作职责,把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落实到人,落实到项目,必须按时间、按标准全面完成,确保景区的各项指标达标。

(二)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各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在硬件、软件方面都有明确的标准要求,各相关责任单位必须紧紧结合创建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认真落实各项工作职责,扎扎实实开展创建工作,优先保障人财物的供给。服从创建办的协调指挥,按照“以区(景区)为块,分项(项目)作战,保质保量,限期完成”的总体要求,搞好协调,密切配合,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新闻信息中心要高度关注创建工作,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及时报道创建工作动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有关单位要把宣传工作贯穿于创建工作的全过程,广泛宣传创建有关政策、规定,增强创建责任感。各景区要利用标语、横幅、宣传橱窗、举办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营造创建氛围,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社会氛围。

5.全域旅游宣传条幅内容 篇五

1、全域旅游,大有可为。(摘自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讲话)本条已在秀水酒店门口用1米乘1米的灯光字制作。

2、努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宁夏旅游全域发展、跨越发展。(摘自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讲话)

3、凝聚全域旅游发展新共识,实现旅游历史大转变。(摘自自治区主席咸辉讲话)

4、发展全域旅游,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摘自治区主席咸辉讲话)

5、按照“全景、全时、全民、全业”模式,全力创建全域旅游。(摘自原自治区刘慧主席讲话)

6、把握发展大势,以“五大理念”引领全区全域旅游发展。(摘自自治区旅游局 徐晓平局长讲话)“五大理念”:“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

7、树立全域旅游理念,建设最美沙漠花园。

8、推进“旅游+”模式,促进旅游跨界发展产业深度融合。

9、打造旅游精品,全力建设国家旅游度假区。

10、推进全域旅游,创建“5A中卫”。

6.全域旅游 云南准备好了! 篇六

全域旅游是国家旅游局为推动旅游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旅游业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构建新型旅游发展格局,是将特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发展“全域旅游”,可以优化旅游空间配置、是开辟旅游业发展新空间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的内在要求。

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原则上为2-3年时间,对旅游业率先实现当地经济贡献率15%和新增就业贡献率20%,率先实施“1+3”旅游综合管理和综合执法模式,旅游厕所建设率先达标,旅游数据中心率先建成的创建单位,国家旅游局将优先组织验收。

丽江

丽江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其中尤以“两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风情”最具代表性。“两山”即玉龙雪山和老君山;“一城”即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一湖”即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泸沽湖;“一江”即蕴藏着美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金沙江;“一文化”即世界记忆遗产纳西东巴文化;“一风情”即保留着母系氏族男不娶、女不嫁婚姻习俗的摩梭风情。

丽江成功探索出以“标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为核心的旅游标准化建设模式。建立了旅游市场准人、监管、评价和退出机制。在去年年底前全面落实《云南旅游标准化合同》。从今年起,将在丽江市范围内全面实施“一团一社一导”的无障碍旅游,建立旅游行业失信违规惩戒制度;建立旅游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制定并完善丽江市旅游行业基础标准和旅游服务标准;实行旅游标准与旅游市场准入退出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对发生重大违法违规经营和重大服务质量问题的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实行一票否决制;形成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不敢违、不能违、不愿违的旅游市场监管体系。

“十三五”期间丽江将投入近2000亿元,建设300多个旅游项目,丽江将着眼于形成滇西北、滇川藏大香格里拉区域、辐射我国西南地区、东南亚和南亚国家三大旅游合作圈层,主动承担大香格里拉区域旅游门户和集散中心的责任,促进区域旅游资源与线路整合,充分发挥区域旅游的联动效应,为塑造‘世界旅游文化名城’打下坚实基础。把丽江打造成大香格里拉的区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游客集散地和旅游目的地,最终把丽江打造成国际精品旅游胜地。

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是一个被大山包围着的平坝,位于云南省南端,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和泰国、越南近邻,下辖辖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澜沧江浇灌了这片绿地,出境后称湄公河,流经缅、老、泰、柬、越5国后汇入太平洋,誉称为“东方多瑙河”。从地图上能看到,东西两座云贵高原上的著名山脉围着西双版纳,在山与山之间出现了一片片的平地,也就有了凤尾竹,有了大榕树环抱着的傣家寨子。

西双版纳被誉为“植物王国”。1993年10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接纳西双版纳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有占全国1/4的动物和1/6的植物,是名副其实的“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西双版纳景区包括景洪市风景片区、勐海县风景片区、勐腊县风景片区三大块。每一块内又有若干景区,共有19个风景区,800多个景点,总面积1202.53平方公里。

西双版纳是一个以傣族为主的民族自治州,全州有傣、哈尼、拉祜、布朗、彝、瑶、基诺、苗、佤、汉等13个民族。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也有自己的历法。傣医不仅具有较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还有自己的医学典籍。傣家竹楼也具有美观和实用的特点,傣族的服饰、串姑娘、丢包和江边沐浴的风俗都是别具一格的,傣族歌舞在云南民族歌舞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大理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中部点苍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地质公园,与洱海珠联璧合;东部金沙江流域,地势平缓、沃野棋布;西部澜沧江、怒江流域,山峦迭障、景色壮丽;高山盆地之间镶嵌着明珠玉镜般的洱海等湖泊,终年碧波荡漾,构成青山抱绿水、湖光映山色、四时有奇葩的自然景色。

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公元前211年,大理地区就纳入了秦王朝统一的封建国家,唐、宋时期分别出现了“南诏国”和“大理国”等地方政权,相继延续500多年。大理古城、巍山古城先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白族先民为主的大理各民族,不仅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独特的本土文化,并以开放包容的胸襟,主动汲取、接受中原文化的长期熏陶,进而形成了白族博大包容的和谐文化,被西方学者誉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共荣的典范”。

大理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州风景名胜旅游点区达130多处,佛教圣地鸡足山、道教名山巍宝山、石窟瑰宝石宝山和高原明珠洱海,苍山洱海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苍山自然与南诏文化遗存”是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自治州首府大理是第一批国家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十佳旅游休闲城市、中国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最中国文化名城等桂冠于一身。

腾冲

腾冲位于云南省西部,与缅甸山水相连,境内有国家一类口岸——猴桥口岸和自治、滇滩、胆扎等16条通道,是中国陆路通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是中缅贸易的重要前沿。

腾冲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组合度高、特色鲜明,与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相比具有独特性和互补性,有火山、热海、和顺古镇、北海湿地等核心景区,有国殇墓园、滇西抗战纪念馆、和顺图书馆等文化景区,有银杏村、云峰山、樱花谷、柱状节理等正全力打造的景区景点,还有大树杜鹃、天台山、宝华山等一大批乡村生态旅游景区等待开发。近年来,腾冲按照“中国腾冲·天下和顺”的形象定位,以国际标准加快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构建旅游产业体系,旅行社和导游服务水平日益提高,成功打造了一批星级酒店、特色主题酒店和民居旅馆,开发建设了一批生态、养生、宜居的旅游地产项目,推出了户外运动、健康休闲、科考探险等系列旅游产品,旅游软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升,成为了云南旅游的新亮点。先后获得了“中国翡翠第一城”“中国第一魅力名镇——和顺”“中国优秀旅游名县”“最具魅力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中国文化旅游大县”“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风景县云南10佳”“最美人文旅游休闲名县”“全球优选生态旅游目的地”等称号。

nlc202309012128

建水

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称誉的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中游北岸。建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元代以来一直是滇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交通中心,中原汉文化与边地民族文化充分交融、多元并存。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堪称“古建筑博物馆”和“古民居博物馆”。

建水按照“一城”(临安古城为核心)、“四区”(西部历史文化旅游区、东部喀斯特景观旅游区、北部康体休闲旅游区,南部民族风情旅游区)、“十景”(临安古城、团山古村、泸江烟柳景观、燕子洞风景区、曲江温泉度假、云龙山宗教胜地、绵羊冲康体休闲、临安生态城、红河峡谷、现代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大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品牌的转型升级。以临安古城、西庄旅游小镇为重点,打造国际化的历史文化览胜产品;以曲江温泉旅游度假区为龙头,打造康体休闲旅游度假产品;以燕子洞、哈尼梯田为主体,打造自然观光旅游产品;以建水紫陶、工业园区为代表,打造工业旅游产品;以红河沿岸风光、民族风情为主线,打造民族民俗旅游产品;以农业生态、田园风光、农家体验为重点,打造“乡村四季游”产品。

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滇、川、藏大三角区域,境内三山夹两江,即怒山山脉、云岭山脉和香格里拉县大小雪山,澜沧江、金沙江二江从中穿流而过,资源丰富、集雪山、冰川、峡谷、大江、高山湖泊、生物资源、地质景观、民族风情、宗教文化于一体。

香格里拉生活着藏、傈僳、汉、纳西、彝、白、回等13等种民族,他们团结和睦,在生活方式、服饰、民居建筑以及婚俗礼仪等传统习俗中,都保持了本民族的特点,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风情。这里还是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的腹地,有广袤的伊拉草原,圣洁的哈巴雪山、浩瀚无垠的纳帕海。

长江第一弯在这里,云南最广阔的牧区在这里,中外游人无不感叹“一线中分天作堑,两山峡斗石为门”,苍凉的茶马古道上的许多石门关及滇西奇观的色仓大裂谷都以其绝纱的景致向游人畅开怀抱。群山蕴宝,众水流金,香格里拉还是有名的森林王国和“聚宝盆”。在原始森林中栖息着数不胜数的珍禽异兽和珍贵的矿物宝藏。一山一草一木头流传着美丽的故事。

香格里拉也是歌舞之乡,藏族的香格里拉锅庄舞,维西塔城热巴舞,德钦弦子舞,傈僳舞的对脚舞等独具特色;藏历新年,五月赛马节,傈僳族的阔时节和纳西族的“二月八人朝白水”等民族节庆热闹非凡。

7.关于全域旅游的解读 篇七

一、全域旅游的时代背景

1.景区空间的转变

一是传统景区旅游旺季拥挤时段,人们偏向城市、商业文化街、乡村旅游等休闲旅游转变。二是人们兴趣的多样化,时间碎片化和交通便利化,旅游空间更为广阔。三是人们旅游活动内容丰富,突破了传统的观光旅游。2.休闲消费的需求

大众休闲时代的来临,人们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和体验,因此须有创新空间全景化、体验全时化、休闲全民化的全域旅游业来顺应需求。3.产业升级的要求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第三产业增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比重46.1%。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具有生活服务和生产性服务双重性,在第三产业升级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需要旅游业以“互联网+”、“旅游+ 项目带动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升级。4.政策出台的指引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提出,明确提出培育旅游业成为“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满意的现代服务产业”的双重载体。

二、全域旅游的提出时间及示范创建

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研讨会上,正式从国家旅游局层面首次明确提出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部署。随之,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旅发(2015)182号)。

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正式发布首批262家“国家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涵盖陕西3个市和10个区县,分别是:宝鸡市、汉中市、韩城市、西安市临潼区、咸阳市礼泉县、渭南市华阴市、延安市黄陵县、延安市宜川县、榆林市佳县、安康市石泉县、安康市岚皋县、商洛市商南县、商洛市柞水县。

三、全域旅游的主要内涵(一)全域旅游定义

全域旅游就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

(二)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指引

1.产业围绕旅游转: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共生共荣,旅游关联产业在布局中需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2.产品围绕旅游造:围绕市场需求,着力构建主打旅游

产品,实现产品围绕旅游造,打造产品的全域化发展;

3.结构围绕旅游调:加大旅游人才培育力度,鼓励招商引资,旅游业引领第三产业比重加速提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4.功能围绕旅游配:区域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紧密围绕旅游业发展合理配置;

5.民生围绕旅游兴:切实增强区域旅游产业实力,使旅游业成为改善民生的主力。

(三)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七个转变

1.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

2.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3.从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依法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4.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

5.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

6.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7.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局面。

四、陕西省“十三五”期间全面推动全域旅游的工作举措

2016年2月,陕西省旅游局结合“十三五”旅游规划,制 订了《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以加快推进我国旅游业从传统的“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以“做优做强旅游城市、做精做大旅游景区、做美做特旅游乡村”为重点,要因地制宜,形成“一县一品,一县一色”,探索实践各自的创建途径和模式,并会议部署了工作举措。

1.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成立陕西省旅游委,落实全省旅游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旅游市场整顿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全省旅游信息中心,创新旅游统计,加快构建综合协调管理和综合执法的管理格局。

2.完善产品体系。加快打造丝绸之路起点风情体验旅游走廊、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黄河旅游带“三大旅游高地”,形成吸引力强的旅游产品体系,构筑以西安为核心,关中、陕南和陕北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旅游格局。

3.大力推进“旅游+”。推动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不断培育旅游新业态,满足新的消费需求。

4.优化服务体系。加快厕所革命进度,加快标准化建设,提供景区内外、城乡之间一体化的旅游服务。

5.优化旅游品牌。着力培育“丝绸之路起点旅游”“红色旅游”“秦岭国家中央公园”“帝陵文化旅游”“中国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秦岭与黄河对话”六大品牌;形成政府、企业、居民、游客“四位一体”的全民营销思路,不断提升陕西旅游的整体影响力和美誉度,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品牌。

6.全民共建共享。落实门票、旅游用地、水电气等旅游惠民政策,增强三秦百姓的获得感和实际收益。

五、全域旅游下陕西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一)经济惠农效益

陕西省 2015年乡村旅游从业人数达24万人,带动60万人脱贫。乡村旅游接待1.4亿人次,旅游收入15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5%、25.7%。

(二)乡村旅游发展新亮点

1.乡村旅游全域化,遍地开花。全省现有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示范点17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7个、模范户30家、金牌农家乐300家、示范村120个、旅游特色名镇79个。打造了留坝、商南、凤县等一批县域旅游目的地和照金、华阳、凤凰、陈炉等一批文化旅游名镇。长安区、扶风县、礼泉县等10个县(区)也已顺利通过全省第二批旅游示范县验收。

2.旅游+农业融合发展,涌现出国际康养度假区、农业生态观光园、历史文化风情街区等一大批“旅游+”项目。

8.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建设调研讲话 篇八

把全域旅游和美丽乡村建放在一起调研,主要是考虑到两者联系很紧密,发展全域旅游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全域旅游的必然选择,没有美丽乡村的建成,旅游就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全域”。刚才,通过实地调研,对我区全域旅游及美丽乡村建设建设有了更为直观、详细的了解。应该说,近年来,特别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动员大会以来,旅游委、农办、规划、国土等相关部门积极作为,大力实施“旅游+农业”“旅游+乡村”工程,不断推进全域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建设现代化健康美丽新城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在推进过程中,也碰到一些难点,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要素保障力还有待强化。相对城区,农村旅游交通通达性不高,旅游配套设施较差;

专业人才缺乏,从业者年龄偏大,整体文化层次较低,导致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不高;

土地制约严重,造成部分农场、农庄突破用地用途管制,以农业设施用地方式办餐饮、搞休闲。二是产品供给力还有待增强。我区乡村旅游点多面广,但特色挖掘不深,总体层次不高,大部分以观光旅游、蔬果采摘为主,既符合自身特色,又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业态不多,导致旅游产品有效供给不足。

一、坚持全景化打造,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颜值”。全域旅游,不仅城区要美,乡村也要美。要把一个村作为一个景点、一个镇(街道)作为一个景区来规划发展,统筹好旅游资源要素的衔接与布局,实现村正景中、景在村中。一要注重规划引领。加快推进全域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多规融合”理念,促进全域旅游规划与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农业、水利等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和融合,做到旅游元素、景点标准、游客需求与其他项目建设统一规划、统筹实施。二要完善基础设施。结合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强势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推动城乡面貌和卫生环境有根本性改变。加快“桃花盛开”“四季花香”“海韵渔歌”等美丽风景线建设,实施旅游道路沿线的美化绿化和改造提升工程,强化对乡村旅游景点交通、绿道慢行系统、停车场、厕所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域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三要营造特色风貌。杜绝简单复制、粗暴克隆现象,紧扣地方特色,找准主攻方向,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旅游风情小镇、美丽宜居乡村,探索各具特质的发展路径。

二、坚持全产业融合,进一步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在全域旅游理念下,旅游业不再是单一的第三产业,而是吸收一产、二产和三产功能和特质,成为一种全新的“第六产业”(即一产+二产+三产)。要充分利用好奉化乡村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文化资源,发挥旅游杠杆作用,引导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一要推进“旅游+农业”。积极推进农旅融合,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引导农民念好“山水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走出一条壮产业、活经济、促农富的崭新道路。二要推进“旅游+文化”。转变旅游自循环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深入挖掘民国文化、佛教文化、桃文化、红色文化等艺术内涵,推动文化创意、影视传媒、动漫创作、红色旅游等新型业态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三要推进“旅游+体育”。充分发挥自然地貌多样和人文资源丰富的优势,继续办好海峡两岸山地桃花马拉松大赛,举办亚太游钓艇及水上休闲展、中国海钓大赛等活动,拓展登山、攀岩、游艇等户外运动项目,打造独具特色的户外运动项目品牌。四要推进“旅游+项目”。小项目不少,但缺乏有引领性、带动力,能促进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的大项目。要突出市场主导作用,用特色资源、特殊政策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大、带动力强的重大旅游项目,培育形成一批旅游产业基地和集聚区。此外,还要探索推进旅游与科技、生态、养生等领域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条全域化。

9.云南全域旅游新视野 篇九

“全域旅游”是伴随旅游业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型升级过程,从景区旅游向旅游目的地发展的要求,全新定位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云南旅游资源丰富,品质佳,组合度好,以州、市为主体发展全域旅游示范区极具优势,全域旅游视野下云南旅游将以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机制加以探索和推进。

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这是全域旅游从理念向实践落实的重要推动,是地方践行全域旅游的重要指引。

全域旅游的全新发展理念和模式有区别于传统的景区景点旅游开发模式,有利于区域内的资源重新整合、产业优化升级,有利于构建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格局,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国出现了“全域旅游”热,各地都在谈全域旅游,对全域旅游的理解也众说纷纭。艺嘉旅游依据从事旅游策划、规划十余年的工作经验,对于如何发展全域旅游的有一些自己的浅见。

那么,“全域旅游”的概念将如何解读呢?拥有众多优质旅游资源的云南又该如何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呢?

首先,要全面解读“全域旅游”的概念界定。

全域旅游是把一个行政区当做一个旅游景区,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要求全社会参与,全民参与旅游业,通过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推动产业建设和经济提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地方行政区为范围,以“全域旅游”理念打造的全新旅游目的地典范,是整合区域范围内一切可资利用的旅游吸引物资源,是一个能够全面动员资源、立足全面创新产品、可以全面满足居民生活及游客体验需求、旅游产业拉动效应明显的旅游目的地。但这个行政区的大小该如何界定?

《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显示全域旅游示范区分为全域旅游示范县(含县级市)和全域旅游示范市(州)。各地首批申报全域旅游示范区,原则上各市(州)申报1个县(市、区),有条件的可视情申报市(州)为创建对象。创建主体为县、市(州)人民政府。这里规定了申报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在地域上的尺度以县为主,在条件特别好的地方,可以扩大到市域范围,表明全域旅游在地域范围上的限制,比较适合县域或镇域内。这是全域旅游发展的空间保障,有利于形成若干个旅游发展的主体功能区。

虽说全域旅游在地域范围上的限制,比较适合县域或镇域内,但云南旅游资源丰富,品质佳,组合度好,以州、市为主体发展全域旅游示范区也是极具优势的,如大理州、丽江市、迪庆州、德宏州等。

2014年,在《德宏州旅游发展总体策划》中已提出类似“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依托德宏州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旅游资源,将全州作为一个“国家休闲养生公园”来打造,弱化景区范围的概念,将全州作为一个景区。完全符合现在全域旅游伴随旅游业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型升级过程,从景区旅游向旅游目的地发展的要求,全新定位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

其次,要做到全域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一系列具体支持体系做保障。

全域旅游的发展要求法律法规的支持,要求旅游业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明确的定位和话语权。为了保障全域旅游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发展全域旅游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评定标准》 《乡村旅游示范村评定标准》 《云南省“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 《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 《云南省风景名胜区条例》等对云南省内的旅游景区、旅游环境、旅游设施及公共服务等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顺应全域旅游发展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新机制,形成产业发展合力。真正提升旅游业的战略地位,使其真正发挥综合优势。

资源和产品支持。“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美丽乡愁”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推进旅游与生态建设融合,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云南旅游资源丰富,且品级较高,十六个州市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形成了差异化,在国内外也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如丽江的自然风光及纳西风情、迪庆的高原风光及藏族风情、西双版纳的热带风光和傣族风情等等,云南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有着很好的资源基础。

因此,云南旅游要进一步向休闲度假转型升级,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打造更为成熟的休闲度假区旅游品牌,提升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在旅游品牌的统领下,开发多层次、多类型的旅游产品体系,丰富区域旅游品牌内涵,并构建相应的产业要素来支撑旅游品牌体系的发展。

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全域旅游目的地是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是一个能够全面动员、立足全面创新、可以全面满足的旅游目的地。因此,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影响全域旅游质量的重要条件。

建设云南大数据库,将各个景区景点、县域、州(市)域等的大数据归入云南旅游大数据,通过大数据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覆盖“全时间、全空间、全产业、全过程”,对全域内的旅游要素实现无边界整合,对交通、安全、营销及吃住行游购娱消费等各个环节、各个要素进行全网优化,内容实时更新,网络动态发布。

全域旅游目的地既是外来游客的旅游乐土,不仅是宜游之地,也是宜居宜业之城。既注重本地居民的休闲需求,也努力满足外来游客需求,让外地游客有“出门在外犹如在家”的感觉,构建外来游客与本地市民共享的高品质生活环境。

人才支持。“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考核指标中有一条是:旅游从业人数占本地就业总数的比重20%以上。

区域内的旅游业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的状况直接决定了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的效果。在全域旅游发展中,需要一批素质好、富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专业理论、实践经验,又有较高文化程度的旅游专业人才。

“全景吸引游客、全时留住游客、全业提升产业、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更多不是一个发展目标,而是“无所不至”的旅游发展新需求,倒逼形成的一种发展旅游的新理念和新机制,是旅游发展期待达到的一种新境界,需要按照“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从业者”的更高要求,以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机制加以探索和推进。

全域旅游是一种追求,是游客对于出行体验的追求,是居民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是政府对于区域发展的追求,是企业对自我发展的追求。“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長上,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追求的是旅游在人们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

全域旅游是一种生活,代表当下的生活理念与生活品位,融合了生活文化与生活方式。从浮华回到生活,慢节奏,享自由。

上一篇:新闻编辑个人述职报告下一篇:房地产管理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