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精选13篇)
1.暑期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一
统计系统计学专业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关于兴安县农村留守儿童暑假实践调查报告
第一、调查对象
第1页
共5页
统计系统计学专业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本次调查以桂林市兴安县为调研地,桂林兴安县位于桂东北,总面积为2348平方公里,总人口37万,下辖3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境内居住着汉、瑶、壮、苗等18个民族。桂林兴安县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民风纯朴,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旅游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比例,但是工业、农业欠发达,经济发展速度不快,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兴安县进城经商、务工农民工子女在县城就读人数逐年增加,留守儿童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的中小学校日益增多。调研结果表明:本县小学生留守儿童3955人,占全县小学人数的25.2%;初中留守儿童2665人,占全县初中人数的28.9%;该县县城三所小学接受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897人,占县城三所小学总学生数的22.4%。
留守儿童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身心发展存在的问题日益明显,成为一个普遍的、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由于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一定的“留守儿童综合症”。为此,应学校号召,为了正确认识国情、深入了解社会、提高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借暑假机会进行社会实践,主要调查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一些浅显的建议。
第二、调查方案:
由于本人家住农村,本着学校要求的“就近原则”,我和其他高校以及我们财经学院其他系的几个同学组成了十个人的调查小组,在我们本县城进行此项实践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入户走访、个别访谈、集体座谈的形式等多种社会调查方法相结合的调研手段。
我们在8月1号至2号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并制定了详细的调查方案。8月3号至4号,5个人在兴安街道上进行问卷调查,5个人进行个别访谈。8月5号至6号,组内所有成员分散到各农村进行抽样的入户走访,并在村委的帮助下采取集体座谈进行调查。8月7号全组成员收集整理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实践调查,我们得出留守儿童的心理表现如下:
一、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36.2%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49%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二、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
第2页
共5页
统计系统计学专业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39%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并且,心理上的寂寞与生理上的缺失,造成孩子封闭自己,害怕与陌生人交流的畸形心理。
三、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6%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特别是爷爷奶奶管不了就放任自流。
四、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对于孩子们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孩子比男孩突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呢?我们分析如下:
首先,监护的“盲区”。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于是,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而留守儿童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其次,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据调查,部分留守儿童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而学校在监管上却无能为力。同时由于多数农村学校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并没有认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很少有全面发展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品德发展不尽人意。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总体差于非留守儿童。
第四、对策与建议
总之,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感到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第3页
共5页
统计系统计学专业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调查显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与监护人有心理上的距离,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常常导致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
留守学生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爱留守学生的成长,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才能让留守儿童的头顶早日出现一片蔚蓝的天空。为此,我们就学校、家庭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推动社会关注形成合力。农村留守儿童需要社会力量的共同关注,政府应予以高度重视,在政策、经济上给予支持和引导,保证他们不受歧视地接受义务教育;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在农村建设喜闻乐见、健康向上、和谐文明先进文化,优化农村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要加大城市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服务力度,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儿童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在学校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道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和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和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注重培训。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开展一些座谈会,让他们了解孩子,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共同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第4页
共5页
统计系统计学专业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第五、结语
总结此次实践活动的成败得失,我认为,在实践活动之前所做的充分的准备工作和实践过程中辛勤的付出是促成成功的关键。但在此次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最为明显的就是对问卷的设计考虑不周,致使许多的受访者不回答最后设计的开放型问题。这是工作中的不足和失误。但总的来说,从此次暑期实践活动获益匪浅,我们深入农村,了解城口农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对于我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使我在得到历练的同时也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知识、深化认识的机会。尽管在兴安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结束了,但是我们关注城口留守儿童,关注城口教育的征程才刚刚开始,希望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能为城口教育,为城乡统筹,贡献出我们自己的一分力量!
第5页
共5页
2.暑期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二
调查时间:2012年1月—2015年4月。
调查目的:通过对我校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 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家访、座谈会、电话交谈、个别谈话。
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 这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据调查显示, 我校2012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03人, 秋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05人;2013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07人, 秋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22人;2014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25人, 秋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30人;2015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39人。他们失去父母庇护, 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 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现对我校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基本概况
我校现有34 个教学班, 学生总人数为1678 人, 其中就有239个学生是留守儿童。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 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偏差, 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 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 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 他们的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增加。我校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已经做了大量工作, 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但还需要社会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呈两极分化。据调查, 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15%, 有60% 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 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分数出现个位数, 经常逃学、厌学, 上课纪律很差。如何将留守儿童的不利处境转化为积极因素, 这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2.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生活习惯不良, 顶撞老人, 不服管理, 说谎骗人, 吸烟、打架、骂人等成了“问题儿童”的不良行为。
3.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很多。我校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 他们在生理、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心理失衡。据调查, 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 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每年回来一两次, 有的几年回来一次, 部分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他们表现出失落自卑、自私冷漠、孤僻任性、暴躁, 性格极为内向。
4.对留守儿童监护管理力度不足。由于临时监护人对孩子的防范防护能力比较弱, 导致许多不该发生的事发生。
5.监护人自身素质问题, 家庭教育缺失。新课程改革以来, 教学方法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 而监护人在教育态度、方法上还停留在以前的经验。留守儿童会继续保持现有状况, 甚至增加, 如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 直接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多影响。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现行的一些具体做法
1.成立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责任, 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管理机制。工作主要是从思想、行为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结对子, 一帮一, 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等;发动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定点、定人的帮扶;定期召开座谈会;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建立《留守儿童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等。
2.学校积极开展一系列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 (1) 利用校讯通等联系方式, 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 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 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 消除留守儿童对亲情的心理饥渴。 (2) 建立帮扶机制, 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通过对特贫困生、贫困寄宿生补助等办法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救助。 (3) 开展结对子活动。学校组织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 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关心与照顾, 做到定点、定人联系。
3.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活动, 定期进行家访, 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进行沟通, 根据每一个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 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
4.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 坚持启发的疏导原则, 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 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
四、下一步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意见建议
1.请上级有关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全社会共同关注。
2.学校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关爱, 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
3.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 社会各方面应大力宣传普及家教知识。引导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4.学校通过家长会等多种方式, 引导家长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 让他们真正感到全社会都在关心他们。
5.建立社区帮扶中心, 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 关注留守儿童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教育环境, 全社会共同关心,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
摘要:对广西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调查, 分析存在的基本问题, 提出教育留守儿童的方法,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3.农村留守儿童调查 篇三
关键词:经济发展;城乡流动;留守儿童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南北之间、内陆与沿海之间的区域经济发展还很不均衡,这就致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而走进城市务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突出。青少年时代是人类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可是留守儿童在这一时期由于大多数是祖辈照顾父母无法履行监护角色,农村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生活等多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在成长的重要时期缺少了父母亲的关心和爱护,留守儿童是非常容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失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有些也许还会走上青少年犯罪的道路。
因此,2012年暑假,外国语学院暑期实践团队一行人来到了陕西周至县对当地的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调研。在调研期间我们与当地的留守儿童同吃同住,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帮助他们提高英语水平,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再者就是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在一定范围内挨家挨户走访,发放调查问卷,并与当地留守儿童家庭面对面交谈,以周至县为例调查研究当今留守儿童的现状。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很少有时间同他们沟通交流,父母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要求,并且占比例较大的隔代教育往往都不尽如人意,从而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学习生活都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些问题在留守儿童身上都有一定的集中体现。留守儿童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开他们外出打工,虽然有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监管,但肯定同父母的监管有一定的不同,这就使留守儿童遇到麻烦时会感到柔弱无助,在心理上就会使他们内心封闭,性格柔弱内向。大多数儿童都具有攀比的心理,父母不在身边会使他们觉得自己好像缺少额坚强的后盾,同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比较的话就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在学习上也因为缺少了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导致他们荒废学业,上网成瘾,学习成绩较差,更有的留守儿童甚至无法正常完成义务教育的学业就开始流落社会了。同时,父母不在身边,也会使留守儿童独自在农村时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产生寂寞无聊心理。更为严重的是有一定数量的孩子很难理解父母的行为,认为父母没有能力导致家里贫穷从而产生怨恨情绪,产生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缺失同样也会影响到父母的工作状态,孩子无法理解父母的艰辛造成父母无法专心工作,影响工作效率。这也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
从调研的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留守儿童问题涉及社会各界各个方面,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一起想办法解决留守儿童这个现阶段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
通过调研我认为,社会各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共同努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首先,在政策层面上应该对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创造一些优惠便利的条件。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是流入地政府的责任。明确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责任,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同时也应该打破户籍制度,实行部分地区适龄儿童无条件接受义务教育制度。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建立统一的城乡户口登记制度,为城乡人口特别是人才的跨区流动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义务教育体制相应的得到一定的调整,建立健全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制度。教育管理部门重视外来务工子女的入学问题的解决,为其解决提供可能的便利条件。具体来讲就是流人地城市教育部门应该将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流入地城市义务教育管理的范围之内,同时应由专人负责。再者,各级教育部门应与有关部门为外来务工子女的入学提供一定的优待。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之内,为外来务工子女的入学提供可能的便利,才能够更好地促进这方面的发展。
其次,家长应加强对子女的关心。工作挣钱养家虽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子女的成长发展。在外打工虽然艰难,但也要尽量定期同子女进行沟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毕竟,爷爷奶奶以及其他亲戚与父母相比对孩子的影响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长期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4.关爱留守儿童暑期实践报告 篇四
所以,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也成了社会重点聚焦的问题。7月13日,机电学院和电气学院赴新晃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在兴隆镇长乐坪村对留守儿童进行了探访。
通过与留守儿童亲密接触,亲切交流,志愿者了解了留守儿童的思想、心理、学习和生活等情况。其中,吴小东小朋友的家境和遭遇触动人心。他的父亲系残疾人,一只眼睛看不见,现在海南打工,但收入甚微。母亲已离家出走近八年,他一直都是跟随年逾古稀的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主要靠种植小菜维持生计,生活极其艰难。
小东本人比较内向,似乎不愿与人沟通,每次志愿者在询问问题的时候,他都只是摇头或点头,偶尔吐出几个音节。此外,我们通过该村组负责人还了解了留守儿童的教育、生存和生活等现状。
5.暑期社会实践留守儿童调查心得 篇五
今年暑假,我带队进行了一次关于留守儿童调查的社会实践。两天的调查,我们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访问,从这两天的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也让我得到了锻炼,提升了自己融入社会的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从中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也有了许多感悟。这次活动促进了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了解,提高了我们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了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良好有机结合。通过实践活动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深入群众,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道路;是青年学生为社会做贡献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深受学校的高度重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社会实践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出校园,展现自我的舞台。利用假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社会经验,在实践中检验自我,在实践中提升自我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经历这次实践我体会很多,我以前是一个不善于交际,说话能力很差的人。而在这次实践中,我能和村支书、村长和村民们积极主动并随和的交流沟通,使自己的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正是只有投身实践
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使自己得到最有效的锻炼及提高。以前与人说话不会应变,谈话经常冷场,显得很尴尬,现在发现一个大学生如果缺乏交往能力,以后走出社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提升交际沟通能力是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感触最深的一点。在社会中做事都会融入社会这大团体中,人与人之间要合力做事才会有成果,而良好的交际能力是实现各种合作所必需的。这次我不仅学会了要善于交流,而且学会了应怎样交流,学到了与人说话时应注意些什么。比如与村长及长辈说话应注意言语的尊重性,与村民说话应注意语言的通俗性及语气的亲切性,与小朋友说话应注意适应他们的性格特征,抓住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通过两天的实践我发现与人交际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应着力培养并加强自己的交际沟通能力。这次实践还锻炼了我们的吃苦能力。虽然第一天下着绵绵小雨,第二天顶着炎炎烈日,虽在调查过程中有很多不顺利的地方,但这些都没阻挡我们投身实践的激情,相反却更激发了我们的实践热情。社会实践培养了我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于多数为独生子女的我们来说,娇生惯养不再是我们的专利,我们不再做父母身边不受风吹雨打的花朵,我们也能经受社会的考验,在辛劳的实践中磨练我们适应社会的能力。知识要转化成真正的能力要依靠实践的考核和锻炼,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提升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变得尤为重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我们需要完成的一大突破。
在这次实践中我学到了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完成一件工作需要我们大家融洽的配合,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单独地做完每件事,与人合作
是我们需要掌握的能力。大家一起努力,一起想办法,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做起事来会更容易。在出发前有人想到了给小朋友买糖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当相机电池没电,正一筹莫展时有人想到了用手机万能充充电;在小朋友不愿配合调查时,我们想到他们爱玩的天性,陪他们做游戏,给他们拍照。总之,在我们遇到困难时只要齐心协力总会有路可走。
这次实践我们都表现得积极努力,并且乐在其中。虽然中午吃饼干喝酸奶,虽然淋着雨,虽然酷日炎炎,但我们个个面带微笑。在我们刚开始调查时很多村民不是很支持,他们不愿接受采访调查,不愿照相;有些小朋友怕生,不愿接受我们的询问,有的还故意回避。而我们没有气馁,对这些人我们仍然积极对待,耐心细致地向他们讲解我们这次活动的目的及意义。我们热忱地与他们交谈,听他们诉说家里面的情况,家里的经济状况,孩子的学习状况,孩子的心理状况。有些村民文化程度有限,对一些书面语言不是很理解,我们也耐心通俗地向其解释,根据他们的表述在问卷上填写。调查过程虽然遇到种种不顺,我们都没丝毫怨言,我们脸上都充满了蓬勃与自信,我们以这种精神向世人宣告我们足以承载社会的未来。社会实践是锻炼我们团队合作与配合能力的一个平台,我们在这个平台上展现自己,向社会证实自己的能力,我们不仅会学知识也会用知识,这次实践我们正展现了我们大学生的新风貌,并在社会实践中让自己有了定位,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弥补与提高,力争不要做时代的落伍者。在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只重学习,不重实践,我们迟早会被社会淘汰。书本上的知识毕竟有限,我们要从生活、实践中学习各种知识能力,从各方面武装自己,正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样才能在社会中突出自己。
6.暑期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六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儿童时期的心理状况,是人生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特别是由老人来抚养的孩子,容易出现坐立不安、活动增多、注意范围减小等不正常的心理现象,他们在生活中好面子、自尊心强、不轻易向人表露。加上老人容易过分的溺爱孩子,为孩子承担起一切,使孩子变得没有信心和责任心,形成心理和行为障碍。此外,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温暖,感到寂寞和孤独,在行为上也会缺乏社交技巧,情感淡漠,时间长了就容易形成儿童孤独症,严重影响到儿童的智力。
一、活动背景
在实践中成长,在奉献中成才。7月3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兰溪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呼应浙江纺织服装学院的号召,总院团委各部门积极配合,来到了金华兰溪贫困山区,进行为期一周的“关爱留守儿童,关注贫困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希望通过看望结对的贫困学生、助学调查、寻访特困孩子孤儿,以及入户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校百名留守儿童的心理、生活状况等方面,了解关注兰溪留守儿童贫困学生生活学习状况。特别是为07年开展的“呼吁社会爱心人士救助贫困生”活动,举行回访活动。主要了解07年之后,他们接受了社会上爱心人士的捐助后,家庭生活、学习情况等方面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让她们感觉到社会上有很多人在关注他们,关怀他们。让我们的关爱和辅导,带给农村孩子们全新的知识和先进的理念,唤起学习动力和生活追求,改善自己的思考模式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增加他们对追寻梦想的信心和冲劲儿。
金华兰溪情况介绍
二、活动过程:充实、震撼、感动
我们于2011年7月3日从学校出发,下午到达金华兰溪。3号下午整理内务,晚上开会决定分小组,以及安排工作。
1、何佳俊的眼神
7月4号我们就开始以小组为单位,在07年帮教结对的32名贫困儿童名单中,回访了其中的三名学生。
过程中,令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水亭柏园学校四年级的何佳俊小朋友,他是一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父亲身患肝病,身体不好,外出打工赚来的钱大部分花在了治病上,几乎没多余的钱用于生活开支。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了。现在简陋的家中,只有他与爷爷相依为命。
黑黑瘦瘦的何佳俊对我们说,他依旧深深地记得07年来看望过他的哥哥姐姐。他还兴奋地点着墙上的奖状告诉我们,这是他的努力和成绩,并请我们一定要转告那位一直资助他学习的叔叔,谢谢叔叔的帮助并表示自己会继续努力,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他。原来在我们学校07年开展的“呼吁社会爱心人士救助贫困生”活动之后,就有一名姓陈的先生联系了何佳俊,并以每学年600元的爱心金资助何佳俊的学习生活。虽然数额不大,但是也很好的改善了他们的困难,何佳俊爷俩衷心的感谢陈先生给予他们的帮助。
何佳俊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看到他的第一眼就让我们感到了无比的心疼,小小的他,似乎比同龄的孩子单薄的多。通过和慢慢的接触,我们也发现佳俊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不太爱说话。我们的到来,似乎让他有些坐立不安。
2、寻访特困生
7月5号,我们开始陆续走访几户特困生。
相依为命的感情
首先我们来到了16岁的章雹龙家中。章雹龙是兰溪市第八中学初二的学生,他的妈妈在他3岁的时候离家出来,他的爸爸于2005年10月死于癌症。从此他便随着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如今已经83的爷爷章桂芳腿患有残疾,行动不便。走进他们家,我们便看到了一串串还未完工的手工艺品。一问才知道,原来这就是章雹龙家唯一的经济来源。83岁的爷爷和79的奶奶每天在家里串珠子,维持生计。一串珠子的价格为4分5,老人家的眼神不佳,动作也不是很快,一天下来两个人最多只能赚10元钱。可见家庭情况非常糟糕。黑黑的屋子里,光线很弱,破旧的家具,凌乱不堪。
艰难的家庭环境并没有打败他,在学校里他认真学习,回到家中帮着爷爷奶奶做起来料加工。现在是暑假,将近初三的他为了能打好基础,定期到老师那边补课。空余时间就帮爷爷奶奶做来料加工,爷爷奶奶已经年迈,要拿动一袋袋珠子并不是很容易,可是章雹龙很懂事,每次做好的来料加工都是他负责运送。爷爷奶奶看到如此懂事的他,每每提起总是露出很欣慰的眼神。
章雹龙一个初二的学生,每天都在很努力地过生活。虽然每一步都走得艰难,但是任何挫折都没有打击到他,仍然默默努力地向前进,这就是一个16岁的坚强男孩。
生活艰辛,他却依然坚强
此次活动走访的第三位贫困生名叫章秋凡,目前就读于马涧中心小学六年纪的一名学生。这位小学生虽然家庭贫困,但性格活泼开朗又很乐观,生活的艰辛并没有打倒这颗幼小的心灵。
他的家在一个小山坡上,小小的房子显得有些简陋。父亲在他9个月大的时候因尿毒症离开了,随后母亲又因生活的艰辛而改嫁,剩下的只是一名婴儿和一对年迈的爷爷奶奶。如今他已是一名13岁的儿童,在这13年里,是靠怎样的两双手将一名婴儿拉扯大。爷爷一直以来左手中风,干不了种的活,奶奶也于前年一次摘杨梅的过程中摔断了手臂。这一次次的意外打击着这个脆弱的家庭,一家老小三口仅靠种杨梅来维持生计,因家中没有年轻人帮忙,两位老人只能摇树捡落地的杨梅,而这种落地梅只能卖七、八毛钱一斤,一家三口生活异常艰苦。
虽然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并没有压垮这个小朋友。凭他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开朗的性格,他一直很努力。争取拿到每年的“三好学生”和“学习积极分子”,奖状贴满了家里的一面墙,在班里成绩一直是中等偏上。我们一行人都被他感动了,从他的一言一行种我们看到渴望与希望的眼神。他渴望继续上学,他的眼睛里充满对未来希望和追求。爷爷奶奶已年近70,而我们的小秋凡小学都还没毕业,还有漫长的时光需要奋斗,只有靠大家的爱心来继续他的求学之路。
这两名学生无一不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他们。生活贫困,性格多多少少也些内向和孤僻。对于我们的到来,他们显得那样的拘束和害怕,他们少了同龄儿童应有的活力和青春。他们带给我们的震撼,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我们的同情也没有能帮他们解决什么。
3、助学调查
7月5日一早,我们在当地志愿者的带领下。开始了一天的助学调查,也就是在各地学校申报上来的名单中,按实际情况,挨家挨户的进行走访调查。
在走访中,我们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各种问题。第一,是由于地址的描述不详细,每找一户人家都历经千辛万苦。第二,就是家中无人,可能是因为不是周末的关系,有大概三户人家家中都无人应答。
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坚持不放弃。这天我们一共走访了10户人家,其实令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年仅11岁的龚筱嫣小朋友。我们过去的时候,家中只有她一个人。龚筱嫣说,爷爷奶奶出去看病了,爸爸在外面上班。就读于马达中心小学的龚筱嫣,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她的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她们,她的爸爸是一位聋哑人,家中还有两外年迈的老人家。全家人的生活开支仅靠她爸爸低微的工资收入。在她家中,我们看到的就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光线很弱,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黑黑瘦瘦的龚筱嫣和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样,内向、不爱说话,脸上也没有什么表情。但是她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很是可爱。每次看到她瞪大了眼睛看着我们时,我们从心底对她产生怜悯。
三、活动总结
(一)对“留守儿童贫困学生“调研的重大意义和积极作用
关注“留守儿童贫困生”已成为现代社会上的热门话题,国家也又了相应了政策来关注他们。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在当今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家庭生活状况分差还是存在着的,城镇与乡村贫富差距还是不容乐观的,所以沐浴在优越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快乐成长的我们也有必要去关心了解那些还生活在温饱边缘而拥有美丽梦想的贫困学子,那些成长中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走到他们身边,分享他们生活中的点滴感想,快乐与伤悲,用爱心去沟通了解,给他们带去我们满满的关心和微不足道却又厚重的一份支持。
深入走访这些同学的家庭,充分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享受沟通的过程,同时也提高同学们社会实践,沟通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无可厚非得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给他们带去社会上的关爱。何佳俊的遭遇让我们深深体会到社会上还有很多好心人一直在帮助那些山区里的孩子,来看望他们远远不够,展望未来,志愿服务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履行志愿者的义务和责任。
我们都知道,留守儿童贫困学生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在生活、学习、教育、心理、等各个方面都存在问题,而留守儿童贫困学生也是社会的焦点,所以我们此次出行调研也有着不同程度上的意义。
其一,关心孩子的生活状况。我们的爱心代表的社会各界,并用我们的力量传递爱心,让社会各界好心人资助他们。减少他们为家庭经济困难操心,可以专心学业,让他们的路走的平坦些。
其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在现在农村的留守儿童特别容易受到伤害,违法的犯罪率也在不断上升。因为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身边社会上的关爱,自卑的心理很容易驱使他们误入歧途。
其三,提高我国的平均教育水平。通过这次留守儿童调研活动的展开,会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继而会个别结对去资助这些需要帮组的孩子,这样会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也提高了我国下一代的整体素质。所以关注留守儿童不仅让他们自身得到提高,对国家的发展也是很有影响。
其四,当代大学生的反思。追求名牌,喜爱攀比,一意孤行,更爱夜生活。这虽是社会思潮中的现状,但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深思。想想贫困学生,真是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才成为社会的弱者。现在身上的钱财是父母给的,而不是你自己的,不可以大手大脚。父母的关心你,而不是唠叨,不应该在去埋怨父母,父母给我们那么多,去关爱我们的父母。现在这么好的条件更好好好学习,以后能成为栋梁。
本次出行调研,在活动意义上产生了很多积极的作用。我们以热心的态度对待走访到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儿童,从心底地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社会上大哥哥大姐姐的关爱,告诉他们一定要好好的学习,在他们的心理上我们送去关爱。还有一部分儿童是失去父母的,我们将通过各种途径宣传他们的贫困状况,呼吁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捐助以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此次兰溪分队的小组成员们竭尽全力去帮助,关爱儿童贫困生,给他们带去暖暖的关爱和希望。
(二)“留守儿童贫困学生”条件“先天不足”与“天后支助
在我认为,“留守儿童贫困学生”问题的存在一些方面是地域本生存在经济落后、又因地方政府无力做好 “后天支助”,续而产生现在这类情况。
1、先天不足
(1)在90年代的改革大潮,特别是经历国有经济转型和经济过热产生的泡沫化影响,又因兰溪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没有建设完全,现在兰溪处于欠发达县市。
道路建设条件差,公交车班次少、路线少、里程长,孩子任需要自己行走很长的路程到学校。
在本生经济发展情况不好的兰溪,商业化落后的情况下,在当地所提供的岗位少,并且生活水平和年均收入增长十分缓慢,远远低于全国平均增长。(2)兰溪本生属于经济落后地区,以农业,渔业,木业为发展的重点,没有工业化提供很多的工作岗位和个体经营产业,以至于那边的山区贫困。很多家庭因为贫困,无能力在本地娶妻,只能买外地媳妇,有因为媳妇受不艰苦的日子,就放弃家庭。
因为家里贫困,患病无钱治疗导致劳动力死亡、患病不能工作或不工作,也会引起媳妇改嫁或逃跑。
只有靠老人维持家庭的日用开支,仅仅靠老人务农或做手工活来提供孩子读书上学,微薄的收入让整个家庭陷入困境。
2、“后天支助”
(1)基本保障政策——家里面没有劳动能力,有老人有上学孩子,现在兰溪市没有基本的保障政策,如果的更加贫困的有残疾的家庭可能会是国家低保户,兰溪贫困人民那么多,很多人也只能去遥望了
(2)医疗保障制度 要维持要一个家庭经济的平衡,医疗保障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现在没有医疗保障,家庭主要劳动力因为没钱看病,而导致残疾或者死亡的情况是常见的。所以有医疗保障,可以缓解一个家庭的负担,也可以拯救一个家庭。
(3)定期实地调查 或许应为财政的欠缺,没有进行高效,高质的是滴调查贫困情况,如果是没有了具体详细的家庭贫困资料表的话也就无法得到国家或者社会的资助。同时也要做到定期实地调查,以不落下一个希望为前提,做好调查工作。
(4)三业技术指导 要经济腾飞,要兰溪更好的发展,要让百姓致富。老百姓在从事着怎么样的行业,我们就派这样的专业技术下乡。落实到每家每户,进行专业科学技术的指导,百姓能能做到高效、高质、高产,才能使百姓正真的富裕起来。
(三)对“留守儿童贫困学生”资助调整的建议
为期一周对兰溪贫困山区结对孩子的回访以及对留守孩子的寻访,使我们实践小组人员深受感触,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力量唤起学习的动力和对生活的追求。通过对几户结对孩子的回访,这些虽为数不多的资金却改善生活窘境,最主要的还是对于他们内心的一种呵护,因为他们比同龄人更早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他们坚强外表但是他们内心深处却是需要更多的爱去呵护的。所以,如何通过资助的形式以保护孩子的心灵,更好的达到一种激发起贫困儿童对学习的动力和生活的追求是我们所需要去思考和完善的。
为此,建议
通过对几对孩子的回访可以看出这些孩子从小就失去了父母的关爱,很多都是靠爷爷奶奶微薄的收入抚养长大。他们更需要是内心关怀,从走访中了解到资助人给孩子汇款之外基本不联系被资助人,呼吁我们不要以捐款的方式来对待这些需要保护的孩子。他们在一些心里事情上不会与人交流,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沟通的方式去打开这些孩子们封闭的心理世界,让他们乐观开朗起来。所以需要能构建起资助人与被资助人的一个沟通平台,让孩子们知道这不是怜悯是一种真心的关怀,这也使资助人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情况,以便提供更好的帮助。2007年的时候是通过爱在兰溪的一个组织了解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通过我们当年的走访并把实际生活情况报道出来。我们并不可能去发现所有需要帮助的孩子,那么如何去发现这些需要帮助的贫困留守孩子,觉得单靠这些爱心组织是远远不够的,这中间政府和媒体的力量尤为重要。其中政府需要做的事是多走访去实地调查家庭的生活情况,并做好记录(因为爱在兰溪组织贫困学生资料来源于学校没有学生自己填写,有很多的情况会落下)。在根据实际情况分不同等级为高级、中级、低级根据现实情况的急促性配于相应的资助。中级、低级的贫困孩子因地政府资金短缺情况的存在,可以跟爱在兰溪组织联系,把需要受资助者资料做交接爱在兰溪组织可以通过媒体报道或者网上公示的形式去帮孩子去找资助人。资助人也可以选择自己想要捐助的对象,使得这种资助的体系更加的完善。
7.暑期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七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 (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 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近年来,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人数的增多, 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根据权威调查, 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其中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 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代为监护和抚养, 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 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 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隔代教育”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据调查显示, 父母外出打工后, 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 沟通少, 远远达不到其作为法定监护人的角色要求, 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 这种状况容易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亲情饥渴”, 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 学习受到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 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 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缺乏交流的主动性, 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可见, 出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有很多, 也很严重, 已经不是个案的问题, 而是关系到一个人数超过5800万的群体的问题, 而且这个群体还在不断壮大。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而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 无疑对中国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心理、健康、前途等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他们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 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 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新农村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2009年7月, 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2009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新农村建设服务团在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期间社会实践团队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其教育、关爱和管理等情况等进行了全面调查。期间, 我们走访了村间集市、家庭, 通过面对面的接触, 我们试图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我们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的农村留守儿童样本为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2—6年级, 初中1—2年级的在校学生, 年龄主要分布在7—15岁之间。为保证调查的客观性, 减少性别差异, 男女学生的性别比例是1∶1。
(二) 方法。
对调查对象的选取, 我们采用了到家庭随机走访、街头集市偶遇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选取了36名农村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对选定的调查对象, 我们采取了个案访谈、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对每一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直接访谈和问卷调查。
三、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 亲情缺失严重, 渴望父母关爱, 心理发展异常。
由于亲情缺失严重, 农村留守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 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 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 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 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然的和谐的亲子氛围, 母爱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基础, 缺失母爱会使孩子心理缺乏稳定感, 将产生情绪和人格上的偏异或障碍;父亲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权威、崇拜、勇敢和坚强等, 缺失父爱的孩子比正常的孩子更易出现心理和行为上的适应不良。但是, 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 亲情缺失, 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 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父母倾诉, 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长时间下来, 无助感、失落感逐渐形成, 严重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 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 缺少沟通。其中, 父母外出打工半年回家一次的比例占60%, 一年回家一次的比例占40%, 农村留守儿童几乎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和自己的父母见上一面, 而且相处的时间也很短暂。尽管外出务工的父母会打电话给孩子, 但每次打电话的内容多是问问家里的情况, 有事情相互通告一下。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非常渴望父母的关爱, 渴望父母能陪在自己的身边, 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访谈和调查中有65%的留守儿童反映因父母不在家常常感到没有安全感、寂寞、孤独无助。
同时, 这部分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一些心理障碍, 如不愿意与陌生人接触、交谈, 刻意回避我们的问题, 时常还表现出烦躁的情绪, 等等。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不健康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儿童, 88%的留守儿童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会选择独处或者生闷气, 仅12%的儿童会选择去找老师或者朋友倾诉, 亲情的严重缺失使他们慢慢变得沉默寡言, 没有了笑声。他们渴望美好的未来, 却又常觉孤独;他们愿意去开怀大笑, 却感觉无人陪伴;他们在梦中呼喊着父母, 醒来却发现仍是独自一人。
(二) 隔代监护, 家庭教育缺失, 生活习惯欠佳。
家庭教育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开端, 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是整个人生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我国是一个有着优良家庭教育传统的国家, 一直把家庭教育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特别是在教育已全面向纵深发展的今天, 放弃了家庭教育, 就几乎葬送了孩子的前程;赢得了家庭教育, 就赢得了孩子辉煌的未来。从调查情况看,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由于父母外出打工, 维持家庭生活, 79%的儿童由祖父、祖母或者外祖父、外祖母代为监护和教育,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隔代监护”。但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 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 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 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 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 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 无时间照顾孩子, 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 有的还要同时照看几个孙辈, 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 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 仅满足于让他们吃饱、穿暖, 缺少精神、道德上, 以及日常习惯和行为的教育引导与管教约束, 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在访谈过程中, 我们也明显地发现由于缺少父母关爱与有效监管, 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普遍欠佳, 不少人不讲究个人卫生, 身着脏衣服, 甚至不洗手就拿东西吃, 早上不洗漱就吃饭, 晚上不洗漱就睡觉, 这些不好的生活习惯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三) 学习成绩不佳, 不当行为时有出现。
根据调查, 作为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 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 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介入较少, 对儿童在学校情况如何、学习情况如何、学习内容是什么、作业是否完成、学习是否认真、考试情况如何等几乎不知或很少过问。同时,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也无法及时得到指导和帮助, 这使得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成绩不佳。也有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不遵守校规校纪, 自由散漫, 迟到、早退、旷课。缺乏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貌, 有打架斗殴现象, 甚至有个别出现抽烟、沉迷网络的情况,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四、建议与对策
(一) 家庭方面。
家长要转变观念, 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 多为孩子考虑, 多为孩子的前途考虑, 孩子的前途比金钱重要。如果能就地务工, 尽量不要外出打工;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 可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监护子女,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亲情呵护和家庭教育。在外地务工且有条件的父母, 可以把孩子接到身边, 让其在务工地接受义务教育,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若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 就要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联系, 定期“温馨对话”, 采取书信、电话等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 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 家庭的温暖。经常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二) 学校方面。
1. 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 加强沟通与交流。
学校要及时掌握学生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和其家庭成员情况,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 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班主任定期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 适当进行家访, 加强沟通与交流, 详细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情况, 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物质上的困难、学习上的疑难, 做他们生活的知情人, 学习的引路人, 成长的保护人。
2.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鼓励留守儿童参加文体活动。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时间非常宝贵, 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鼓励留守儿童参与其中, 让他们在各类活动中释放烦恼, 获取快乐和自信, 努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文明习惯, 帮助他们走出各种心理障碍, 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建立心理咨询中心, 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学校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建立心理咨询中心, 配备专业心理健康老师, 开展一些心理健康讲座, 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与他们进行及时的交流, 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干预, 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三) 社会及各部门方面。
1. 加快本地经济发展, 增加本地就业岗位。
正是由于儿童父母外出打工, 随之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政府应抓住可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和扶持本地经济, 制定优惠政策, 招商引资, 增加就业机会, 留住劳动力在本地工作, 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 让日益兴起的外出务工潮变成回乡就业潮, 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2. 社会各部门通力合作, 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 应当引起全社会和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首先, 政府要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其次, 作为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应多承担一些监管责任与义务, 让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照顾与关爱。最后, 派出所、工商、文化等有关单位要协助管理, 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的整治, 彻底根治精神垃圾对孩子的毒化。
3. 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
加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 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 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又一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 目前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普遍缺乏寄宿条件, 即使有寄宿制的中学, 条件也很差, 各项制度也不健全。这一状况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 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地得到发挥。所以,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的建设,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 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
五、结语
“同在一片蓝天下”, 共享健康快乐, 共同成长。土木建筑学院2009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新农村建设服务团在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告一段落, 但是我们将继续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生活、心理健康等问题献计献策。同时, 我们真心地希望社会各界高度重视, 相互配合, 营造良好的氛围, 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为了祖国的未来, 为这一特殊群体建造一座共同关爱、共同呵护的桥梁, 让留守儿童的头顶早日出现一片蔚蓝的天空, 让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范方, 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籍及行为问题.心理学, 2005.4.
[2]王玉琼, 马新丽.留守儿童、问题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抽查[J].中国统计, 2005.1.
[3]宋文娟.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与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6.4.
[4]孙鸿雁, 徐文新.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 2004.12.
[5]牛场乡留守儿童调研报告[DB/OL].http://bbs.cy44.com, 2008.9.
[6]罗明灿.留守儿童调查报告[DB/OL].http://www.taody.com, 2010.2.
8.暑期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八
一、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日益凸现
福建省将乐县万安中心小学目前全校学生数有498人,留守学生就有230人。其中双亲同时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202人,占留守学生总数的88%;父亲或母亲单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28人,占留守学生总数的12%。由此可见,农村小学中留守学生占了学生总数的近半数,而双亲外出务工的学生又占留守学生总数的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孩不是个别的家庭现象,已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劳务输出比仍在逐年增加,这就说明农村留守儿童还在持续增加。农村留守学生问题应引起各级党政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
(一)农村留守学生现状令人担忧
1. 性情孤僻。在对各班进行调查的这230名留守学生中,性格健康开朗的167名,占72%,内向胆怯、任性自私、孤独封闭的63名,占28%。一位二年级的男孩,父母双亲均外出打工,虽常有打电话询问学习情况,但因父母常年不在身边,造成该男孩性格特别孤僻,沉默寡言,平时不爱与同学、老师交流。学习当中有了困难或出了问题,无论老师如何询问,他都三缄其口。前段时间,该生从家中私自拿了200元钱,因怕同学告发自己,所以到校后用当问起他有关父母的问题,整整半小时,常年沉默寡言的她痛哭不已,只断断续续说了两句话:“我不想父母。”“我不希望他们回家。”
2. 学习滞后。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无力,留守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在抽样调查的230名留守学生中,成绩优秀的55名,占24%,较好的65名,占28%,中等偏下的65名,占28%,较差的45名,占20%。一位双亲外出的13岁的留守学生,一人独自生活,按照父母的要求,还养了一头猪,每天回家后,要割草喂猪,洗衣做饭,天天上学迟到,无心听课,家庭作业也草率了事,学习成绩与父母外出前比较大幅度下降。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
3. 生活习惯差。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多数留守孩不讲卫生。不洗头、不洗脸、不洗澡、不洗脚、不理发、不修剪指(趾)甲、不换衣服,还有的长期不吃早饭。有老师介绍说“家长外出,有的留守学生一个月难换一次衣服,半年难洗一次脚,一年难洗一次澡”。还有,家庭是青春期教育的第一课堂,具有青春期教育的优势环境和责任义务,但家长的外出,家庭青春期几乎成了空白,使青春期的留守学生盲然不知所措。
4. 安全无保障。留守学生不仅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一般安全问题,而且面临三个方面的严重安全隐患。一是由于学校布局调整,多数农村孩子上学都比较远。年幼的留守学生起早摸黑行走在几公里崎岖的小路上,没有家长护送非常危险,特别是女学生。二是双亲外出,没有临时监护人的双亲外出的留守学生独自一人住在家里,也十分危险。一位双亲外出的留守学生一人守着三间屋子,因为害怕,每天晚上都要很晚才能入睡。三是由于双亲外出,又无临时监护人,留守学生病了,除了老师、同学的关心,回到家无人照顾,如果在家突发急病,就更难办了。
5. 违法违纪增多。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无疑会影响到他们人格发展。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的他们接受。他们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时间一长形成了恶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在抽样调查的230名留守学生中,行为习惯较好的57人,占25%,一般的123人,占53%,较差的50人,占22%。
(二)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严重不足
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是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
2. 临时监护人教育精力不够。临时监护人要承担繁重的农业劳动,还要承担繁琐的家务劳动,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教育引导孩子,特别是学习辅导。作为祖辈,年龄大、身体欠佳,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对近70岁的老人,照顾三个儿子留下的4个孩子,除了家禽喂养,就孩子的一日三餐和洗衣洗头就够他们忙的了,他们根本管不了其他的。其他亲朋好友在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后,在确保留守孩子吃饱、穿暖后也无暇顾及其他了。
3. 临时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亲朋好友作临时监护人多是精力有限,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而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他们把孩子当“小皇帝”、“小公主”看待,忽视孩子身心健康和人格教育,造成留守孩子道德教育的缺失。同时,这些祖辈多是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年人,他们中文盲率超过80%,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和对孩子进行法制、安全、卫生教育,严重影响留守学生的受教育质量。
4. 单亲教育对孩子成长不利。父母外出造成“父亲教育缺失”或“母亲教育缺失”,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调查中单亲外出的留守学生家庭中同样存在由于生产劳动、家务劳动落在留守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人身上,造成家庭教育精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单亲外出的留守学生教育仍然不容忽视。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自信刻苦;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善良、有爱心,喜欢学习,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5. 精神关爱明显缺乏。由于父母外出,有的几年不归,有的音讯全无,留守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他们中有不少的人被亲情的渴望长期困扰。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孩子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导致孩子缺乏对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出现性格缺陷。有的人每天将父母的照片放在书包里或衣袋里,有的人流着泪在自己日记中千万次地呼唤:“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你们快回来吧!你们不要我了吗?”其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父母外出打工,离婚率逐步增高,而离婚时,父母双方往往提出不要孩子,给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
6. 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孩教育不科学。在调查中发现,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月或半年才与孩子联系一次。相当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孩子与父母之间相处的时间很少,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这不仅影响了亲子之间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成长。有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感情越来越淡薄,得不到正常的抚爱,他们感到孤独,有的甚至自我封闭。有些在外务工父母因愧疚心理,往往以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误导了留守儿童价值观的养成。另外,还有些家长在认识上产生偏差,认为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要外出打工,因而认为读书无用,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必须认真解决
1. 社会必须热心关注。一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教育保护合力。乡、村、社等基层组织及社会各界应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结对帮助留守儿童。二要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第一种是以学校为单位实行寄宿制,这种模式的管理办法已经有成熟的经验。第二种是以村为单位,创办托管中心,配备专门人员,负责管理孩子校外的学习、生活、教育、安全等。第三种是以有能力管理辅导的家庭式的寄宿制,如“代理妈妈”。福建省将乐县从2007年6月起已开始发起“代理妈妈”与留守学生手拉手活动。
2. 学校必须特别关爱。一要加强调查研究,增强教育实施。二要发挥主导作用,探索教育新路。应针对留守学生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面对留守学生,学校应承诺:永不放弃!
3. 家庭必须强化责任。一是更新监护观念,提高监护水平。二是强化监护意识,确保家庭教育力量。应加入《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对侵害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的责任人,特别是家长应追究责任,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的健康权、人身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4. 建立专门档案。这些孩子除了极少数经济困难外,最缺的不是财物而是情感。因此,不论是一个班级,还是一所学校,都应当把他们作为教育的重点,多关心他们,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事物。从调查来看,有少数学校对其关注不够,极个别的甚至漠视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必须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及时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对他们生活求助及时帮助,心理困惑及时疏导。
9.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九
基于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我们社团总会为了调研留守儿童相关问题,前期由覃桂东团长等同学来到覃排社区考察调研场地。
一、明确调研目的:
关爱留守儿童,提高自身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
二、考察调研背景
1、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劳动力素质低,科技应用推广不足,造血功能差,是造成覃排社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居居民文化水平较低。
2、经济结构单一,覃排社区的产业结构以种养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以糖蔗、葡萄、百香果种植为主,缺乏特色产品和名优产品。
3、因病(因残)致贫,覃排社区属于边远山区,工作条件、医疗条件、卫生条件等生活条件较差,各疾病发生较高。
4、因学致贫,现在学生上学费用较高,特别是大学学费,因此使有大部分学生的家庭致贫。
三、调研时间
XX年x月19日—x月25日
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通过和覃排初中蓝老师的谈话中得知,覃排社区的儿童中95%的儿童为留守儿童。很多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覃排社区外出打工主要原因:
1、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劳动力素质低,科技应用推广不足,造血功能差,是造成覃排社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居居民文化水平较低。
2、经济结构单一,覃排社区的产业结构以种养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以糖蔗、葡萄、百香果种植为主,缺乏特色产品和名优产品。
3、因病(因残)致贫,覃排社区属于边远山区,工作条件、医疗条件、卫生条件等生活条件较差,各疾病发生较高。
4、因学致贫,现在学生上学费用较高,特别是大学学费,因此使有大部分学生的家庭致贫。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XX年x月22日,调研组在覃排社区第一书记黄书记的带领下,来到瓦窑庄,为留守儿童进行安全课的宣讲。
通过对瓦窑庄覃书记的采访得知,瓦窑庄是一个由清水河环绕的村落,由于上学需要通过摆渡,然而很多儿童未到达能够掌握摆渡的年龄,而村庄里的教学条件也不能满足适龄学生,庄内只有一个教学点,教学点只有16个学生,而且由于年龄相差较大,而且数量较少,学校采取复式教学的方法,16个学生开一个班,而3到6年级的学生则寄宿学校,一周只能周末回家。
因此家庭教育亲情缺失、学校教育安全缺失和社会教育空白,使得各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
(一)亲情的缺失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缺少孩子成长过程中必要的关爱,留守儿童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这种感情的欠缺影响到他们对外界的认识,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父母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的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二)监护人的溺爱或放纵加重了留守儿童的问题
原父母的监护责任除了向家庭一方转移外,还呈现出监护责任向祖辈转移,由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这是一种隔代监护。隔代监护的监护人大部分对留守孩子过分溺爱、迁就、百依百顺、百般呵护,生怕不能在儿女面前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所以过分的要求一般都能得到满足,并且有时还要替孩子所造成的过错承担责任。另外,由于受到中国传统习惯的影响,隔代亲成为了教育的障碍,老年人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监护人的过度溺爱或放纵在无形中助长了留守儿童在心理等各方面的不良发展。
(三)学校的教育忽视了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
10.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社会调研报告 篇十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07年暑期三下乡活动成果和我们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舜陵镇九嶷洞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配合帮助下,我们的实践队员深入到典型留守儿童家中,与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和沟通。通过对留守儿童个案的调查以及网上收集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原始资料,我们掌握了他们的一些共性,也对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了清楚的了解,现撰写出调查报告。
【关键词】留守儿童 家庭 教育 调查报告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宁远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棉薄之力。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农村之事,更不是农民工的家庭„私事‟,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造成的,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情感教育明显缺位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 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三、“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发现在调查中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其中:
留守儿童”面临五大问题
一是生活问题: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比如,在九嶷洞村留守儿童能够按时接受各种预防性疫苗的比例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也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现象。由于目前农村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偏低,有些孩子进城后跟不上学习进度,不得不返回农村;有的由于家长不断在农村、城市之间变动,孩子也会随之由“留守”到“流动”再到“留守”,不能及时接续学业。我们调查的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入学率相对高一些,初中阶段则呈明显下降趋势,辍学率比较高。更可怕的是,竟在走访中有监护人说出“不可能也没能力让孩子上高中”的话语。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据当地村支书透露,在该地留守儿童违法违纪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
五是安全问题:另根据网上公安部门有关调查显示,在被拐卖的儿童当中,流动儿童占第一位,留守儿童占第二位。有些地方出现的女童被强奸的恶性案件中,也是留守女童居多。据报道,在2005年湖南洪灾遇难的12名儿童中,11名都是留守儿童,这说明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指导,留守儿童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的特殊性,使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残缺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在九嶷洞村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了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了以上诸多的问题。
对策探悉
1、成立自立组织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据调查,这些儿童中有个别孩子很懂事,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处境,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我们更应理解父母的难处,更应为父母减少担心,于是觉得,在家里累点苦点也很自然。因此,我们认为,班级应该成立“独立儿童小组”,学校要成立“独立儿童”委员会,要选用其中具有独立能力的孩子担当成员,从而扩大他们的影响,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让他们在老师、学校的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从而保障自我锻炼。这样,既可增加心理倾述渠道,增进伙伴之间的友情,又可找到“家”的感觉,同时自己的组织便于随时请教,随时求助。
2、建立专门档案
从我们的调查看,现在的这些孩子最缺的除了极个别经济十分困难外,最缺的不是财物,而是情感,尤其是留守儿童。因此,不论是一个班级,还是一所学校,我们都应把他们作为我们教育的重点,在教育活动中,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多站在他们[本_文_来_源_于_我 的角度看待他们。但从现有状况来看,很多学校如我们调查情况相似,对其关注不够,有的甚至漠视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必须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要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从而保障对他们生活上的必须求助,对心理上的及时疏导。
3、定期召开会议
留守儿童问题应该是当今教育的新问题,也是当今教育面临的难点问题,而且学生所占比例大,涉及问题多。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班级,每期都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留守儿童问题,要形成会议制度,要通过会议形成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决议和制度。从而保证班级、学校在决策上的“政策”支持,同时,促使我们把握和突出“以生为本”的教育重心,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
4、设立咨询机构
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全是共性问题,不同儿童往往其问题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从组织的角度,以集体的活动形式去解决个性问题实际上是不现实的。因而,针对留守儿童的别个问题和个性问题,学校还要设立相应的咨询机构,一是便于作个别心理疏导,二是便于为遇事拿不定主意的孩子出谋划策,三是保证了专门途经,如:设立“学生请教处”(或者“独立儿童办公室”),成立“独立儿童热线”,确定接待时间(如课外活动),委派热心且懂心理的老师负责接待。
5、师生互结对子
按笔者调查统计,留守儿童、单亲、孤儿一共为18.3%,班额以60人计算,每班不超过11名。因此,要保证对这些儿童的关怀真正落实,我们不妨通过师生一对一的互结对子,实施帮扶。现在的中学,一般都是按20:1的比例配备的教师,而且大多数学校都超过了这个比例,因而,按这样计算,实际上每位教师结对的留守儿童都不会超过3名。也就是说,这种做法是既实际又能保证每位留守儿童得到帮助关怀的最后防线。
1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篇十一
一、现状分析
河西堡镇处于金昌市委、市政府“一线三点”战略中心位置,是金昌市的计划单列镇,甘肃省发展改革试点镇,全省第一工业大镇。全镇辖12个村,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9966人,其中农业人口18676人,城镇化率达67%。2011年,河西堡镇率先完成了教育资源整合任务,在镇区建成了三所小学,承担全镇小学阶段教育任务。我校(河西堡第三小学,前身为河西堡中心小学)主要承担居镇区较远的8个行政村的小学教育任务。学校共有学生617人,留守儿童57人,且有逐年增加趋势。在学校教育中,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留守儿童中,54%的孩子每周与父母联系(或见面)一次,46%的孩子与见面的时间在一月以上。由于父母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二)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
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其中20%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80%的留守儿童由学校监护,周末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三)留守儿童学习情况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占15.9%;学习良好,占35.9%;学习成绩一般,占43.7%;学习成绩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四)留守儿童心理情况
从调查看,大多数孩子性格内心、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 “想早点长大独立”“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 超长的想法;有些还甚至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五)家庭教育情况
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0%。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占33%,而通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习的仅占3%。近30%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关爱,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一)隔代教育力不从心
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负担,危害社会。
(二)家庭学校沟通不够
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习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当,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三)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加上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不注重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三、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对策与建议
(一)社会关爱
一是建立农村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各级农村组织,应该层层建立相关的机构和人员来分管这件事,应把它作为农村工作和谐稳定的大事来抓,特别是要重视对村级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指导,为孩子们办实事,每年不仅要召开相关专题会议,更要拿出具体的措施办法,如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文娱活动、表彰等。
二是作为媒体来说不要把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过份夸大渲染,应该多放在对各级政府如何加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爱和措施落实的监督宣传上,以期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要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中正面典型的宣传,用榜样来引导监护人对孩子的科学教育,引导孩子自觉成才。
三是社会各机构应该发挥各自的监管职能。公、检、法、团、妇联、文明办、未保办、广播电视宣传、社会活动中心应该发挥自己的职能,开设相关的讲座,指导监护人正确运用法律知识、科学育儿知识等教育保护好孩子,并努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四是发挥各乡(镇)、村退休人员、中小学退休教师等“五老”的指导和教育作用,对所处地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了解,及时指导。
(二)家庭配合
首先,监护人应该多学习一些教育孩子的办法,特别是心理疏导的办法,多听、多看有关的知识,多参加一些学校和妇联等部门举办的相关培训,提高对孩子的教育知识、技巧。
其次,监护人应该主动与学校多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等状况。
再次,发挥孩子父母的亲情教育作用,要多与孩子的家长多联系,让孩子父母多了解孩子的状况,共同教育好孩子。
(三)学校攻坚
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孩子应尽力承担起关爱和教育的重任,留守儿童问题是我们国家目前出现的新问题,学校应该做出相关的研究,找出解决的办法。
一是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全面调查了解孩子们的家庭教育状况,做到底子清,情况明,教育目标明确,教育措施到位。
二是了解孩子们的心理需要。在目前学校已广泛培训心理教师的情况下,设立“阳光小屋”等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电话。减轻心理教师的工作量和给予一定的活动经费,支持心理教师每学期举行一至二次的大型心理咨询专题活动,并进行课题研究。开设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辅导教育课程,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教育,帮助他们知法、守法、用法。
三是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设一些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讲座,如“把家教送进村”“回乡家长学校”等形式。
四是逢节假日在校内或与村委、鄉(镇)街道、社区共同开展一些活动,丰富孩子的活动内容,愉悦孩子的心情,培养孩子的良好心理素质。
五是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改善寄宿生的生活条件,运用好国家对寄宿生的生活补助款,规范寄宿生宿舍、食堂的管理,营造家的温馨,给他们创造一个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玩得开心,学得悦心的环境。
12.暑期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十二
生命教育在教育领域中是比较“年轻”的,直到20世纪下半叶, 西方国家才陆续提出了生命教育和主张“对生命有敬畏之心”的道德教育。1968年,杰·唐纳·华特士(J.Donald.Walters) 最早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Education for Life),并将其视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我国近二十年的生命教育研究和实践看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生命、尊重生命[1],并试图理清生命与教育的关系[2],进而提出了生命教育的若干建议[3]。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导下,部分省市(如上海、辽宁、湖南)也进行了生命教育的实践,较好地推动了我国儿童生命教育的发展进程。但不可否认, 我们目前仍缺乏具有针对性的、科学有效的留守儿童生命教育内涵、 内容、形式等的研究成果,更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实践和实验研究,专业师资也异常短缺;加之传统文化“讳谈生死”,导致无法将西方的实践经验直接“拿来”,这些都使得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基本停留在空白阶段。
鉴于以上现实背景,本文着眼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实践困境与挑战,对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基本构成和实施途径进行探讨。
一、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困境与挑战
1.留守儿童生命教育亟需操作性定义
我国目前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多集中在理论领域的探索,主要有生命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生命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等观点[4,5,6],在生命教育的实践取向上也存在伦理道德取向、安全健康取向、挫折教育取向、生死教育取向等争论[7,8,9,10]。因此,观点和取向的不统一导致了留守儿童生命教育操作性定义的缺乏,这就造成了在生命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容易出现用安全教育、道德教育和健康教育等代替生命教育的现象。
实际上,西方国家对生命教育内涵的实践性建构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以美国为例,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旨在使学生意识到自我生命内涵的多面性和丰富性,正确地体会与认识生命的可贵,确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与目的。[11]再如,英国的生命教育以全人培养和全人关怀为核心内涵,关注学生的生活[12]。不难看出,西方的生命教育都是个体价值本位的,它以学生的需求和关心的事物为基础,将社会需求和个人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了立体性、多样性和完整性的操作性内涵。因此,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也应从年龄、性别等因素出发,建构起立体、多样、完整、系统的留守儿童生命教育操作性定义。
2.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缺乏针对性内容
目前在生命教育实践中规定具体明确、体系结构完整的省市主要有上海、辽宁和湖南,它们分别出台了文件,将生命教育纳入了国民教育的总体规划,实现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内容的具体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以上海为例,小学阶段的生命教育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但不可否认的是,鉴于这些文件缺乏针对性,因此往往不能发挥最大的有效性。不仅如此,由于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和监护,其安全、自尊建立等问题要比一般的孩子更为突出,特别是溺水、性侵害、药物误用或滥用等问题更为高发,因此,留守儿童生命教育对科学有效、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有更为迫切的需求。
3.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缺乏专业化师资
教师是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留守儿童处于不完整的家庭教育中,往往会比一般儿童更依赖和崇拜教师。因此,教师关于生命教育的专业知识与观念会极大地影响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效率与效果。在具体实施中,由于生命教育的内涵丰富、内容众多、 形式多样,教师不仅要具备生命情怀、学会生命关怀、发展生命智慧, 还要学会如何选择日常生活事件供学生讨论,在阅读中指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在传统文化视野、 生态文明视野下汲取智慧与精华; 不但要在显性课程(如自然、体育与健身、品德与社会等)中进行生命教育,而且要掌握在专题教育、 课外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方法, 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但遗憾的是,专业化师资的缺乏使得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效果和效率低下。
4.留守儿童生命教育中讳谈死亡教育
生和死是人生必然需要面对的问题,生和死本为一体两面,因此生命教育与死亡教育也应当是密不可分的。但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对死亡的避讳,孔子也曾说过 “不知生,焉知死”,于是,便有学者用“生死教育”代替了死亡教育的称谓[13]。即使是始于80年代的内地死亡教育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多为理论探索,对死亡教育的实证研究特别是实验研究少之又少[14]; 从研究视角来看也多从医学和健康角度出发,着重研究临终关怀或幼儿死亡教育[15]。也有学者对中外的死亡教育进行了差异比较[16]。 另外,留守儿童生命教育往往以确立理想、展望未来、充实自我等内容为主,而没有正面死亡、接受分离的相关内容[8,9,10]。可见,死亡教育在我国的留守儿童生命教育乃至于生命教育中是避讳的。
从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来看,意外伤害是0~14岁儿童的首位死因,15~24年龄段青少年的死亡原因中自杀居于首位[17];青少年杀人、伤人、虐杀动物的新闻也时见报端。这说明避谈死亡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死亡意识淡漠,进而漠视自己、他人和动物的生命。因此,只有帮助留守儿童正确认识死亡,才能将生与死的“一体两面”补充完整,才能帮助其珍惜生命,进而使留守儿童的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达于完善,促进其生命质量提升及个人发展。
二、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实施愿景
1.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基本构成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 《纲要》),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可将留守儿童生命教育分解为尊严教育、生死教育和安全教育。
(1)尊严教育:悦纳自我
自我悦纳一般是指个体能正确评价自己、接受自己,并在此基础上使自我得到良好的发展。留守儿童生命教育中的尊严教育就是为了让留守儿童在悦纳自我的基础上,关心他人,喜欢自然界的事物。第一,应让留守儿童喜欢自己, 接受自我的性别,了解自己的独特性,从优点与缺点两方面找出真实的自我,并接纳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在此基础上努力改进和完善自己,发展潜能,从而建立自尊与自信。第二,在自尊与自信的基础上乐于和同学交往,懂得关心同学和家人,尊敬、理解和感恩父母。第三,认识和亲近大自然,爱护环境, 珍惜自然资源。
(2)生死教育:充实自我
生死教育主要是让留守儿童了解生与死的意义,从而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活得自信、自尊、充实,最终加强留守儿童的生命保障力度,提高生存质量。 借鉴台湾和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 可将生死教育分解为以下内容:第一,帮助留守儿童认识生命,知道死亡的意义,明白器官移植手术与安乐死的争议,进而欣赏生命的丰富,了解生命的可贵;第二,协助留守儿童掌握如何珍惜生命与尊重生命的方法,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第三,引导留守儿童用爱心经营生命及思考生命的方向,明白“善良”和“良心”是人的特质,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和自省的方法;第四,引导留守儿童接受痛苦、困难、死亡与分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协助留守儿童用积极的态度和方法去面对痛苦、困难、死亡与分离等带来的失落、彷徨等负面情绪。
(3)安全教育:保护自我
根据《纲要》,中小学校园安全教育主要包括食品卫生安全、校园暴力、消防安全、自然灾害安全、交通安全、校舍安全、心理安全、网络安全、文体安全等。针对留守儿童相对缺乏监护人约束的特殊性,应在以上基础上着重帮助留守儿童掌握安全知识与技能,形成安全意识,提高保护自我的能力。第一,学会面对意外情况与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特别是掌握溺水、 交通意外等意外预防和处理措施, 了解安全用电、用火、用水、用气等的办法;第二,注意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形成较好的卫生习惯,拒绝烟、酒、色情和毒品的诱惑,科学使用网络,避免网络成瘾;第三,学会用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避免受到性侵害,学会辨别坏人的方法, 学会应对敲诈、恐吓等突发事件的方法。
2.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般认为,中小学生命教育应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学科与环节,利用校园文化,在课内课外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进而拓展留守儿童生命教育;最后,还应营造和谐的学校、家庭、社会环境,进而促进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质量与效果的提高。
(1)在学校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
首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课程。就国内而言,目前还没有省市有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小学的自然、体育与健身、品德与社会等学科,初中的生命科学、科学、 思想品德、社会、体育与健身、历史等学科,高中的生命科学、思想政治、社会、体育与健身、历史等学科中。由于留守儿童生命教育需要特别强调尊严、生死和安全教育,如果也将之割裂开来散落在各个学科中,将不能凸显针对性,还会影响教育效果。因此,需要在小学教育中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课程,以尊严、生死和安全教育为主线,挖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中显性和隐性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地培养留守儿童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的态度和意识。
其次,推行具有整合性的综合课程体系。在这里,英国的成功先例可供借鉴。从2008年8月起,英国建立了以促进学生灵性、道德、 社会与文化发展为主轴的公民教育综合课程(即生命教育综合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12]因此,鉴于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可将自然、体育、社会、科学、 历史、生命科学等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组成全面、科学、系统的生命教育综合课程体系。
最后,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拓展生命教育。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还应充分利用学校各项专题教育、班团队活动、节日和纪念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从留守儿童的兴趣、经验、传统文化、社会热点问题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关注留守儿童的年龄、性别差异,拓展生命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提高生命教育的有效性和整体性。
(2)在社会环境中加强生命教育
13.暑期社会实践 关爱留守儿童 篇十三
——“关爱留守儿童,构建和谐家园”
实践队队长俞洁
作为学生,这个夏天我们收获了知识; 作为朋友,这个夏天我们收获了友谊; 作为老师,这个夏天我们收获了感动!
7月2号早上,我们团队从这件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出发。弯弯曲曲的山路并没有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几经周折,我们到达了温州市永嘉县岩坦镇张溪学校。
一到达目的地,我们队员就非常积极地参与打扫卫生,整理东西。不一会儿,原本乱糟糟的寝室被弄得非常干净,而且东西摆放的井然有序。
张溪学校的校长非常热情,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还特别把老师的办公室暂借给我们。校长说由于学生都放暑假回家了,所以人员方面还得我们自己去招生。
招生这样的问题摆在我们大学生的面前还是有难度的,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但是我们做的还是有模有样的。
2号下午,我们借用村里的广播播放招生的通知,傍晚的时候我们还自己挨家挨户的去宣传。也许是村民读懂了我们的努力,也许是民风的淳朴,也许是那一双双渴求知识孩子们的眼睛。不到两天,我们竟收到了130多个孩子。在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告诉自己:一定要让孩子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尽可能多的东西,不让家长失望,不让孩子白来!
队员们也积极备课,不忽略一个难点和细点。有些队员甚至备课到深夜,因为这项备课任务是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他们希望和他们的老师做的一样优秀。看着这些卖力的孩子们,我仿佛看到了感动和希望!在他们小小的心脏内蕴含着大大的力量,我相信他们绝对会做得很优秀。
每个队员上课的时候,我们的指导老师张勰书记总会细心关注每个队员的上课质量,会给他们很多的好的建议、好的方法,让队员们的质量层层攀升。下午孩子们回家后,我们总会集体开一个交流会。分享分享队员们的体验和感受,还有分析一些不足的地方。
在这些小老师的付出中,孩子们也都非常认真和勤奋。即使我们过去支教的时候是在最热的7月,但依然没有阻止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在支教期间,我们分别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舞蹈、武术、书法、魔术等课程。总想给孩子们带去不一样的东西,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给他们的暑假增添绚烂的一笔!
这里的孩子很乖巧,他们会邀请我们去他们家做客; 这里的孩子很善良,他们会把种的西瓜给我们送来; 这里的孩子很感恩,他们会理解我们的努力和付出!
有时候我和队员们常常再说,虽然我们的专业不是教师,这些孩子们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批学生,也许也是最后一批。是他们让我们读懂了身为人师,很难、但也很美。
在十几天的授课过程中,张溪的孩子表现出的精神面貌让我们深刻记忆。张溪,可谓是一个很偏远的山区。但是贫困没有阻挠求知的欲望,也没有击垮孩子们的倔强。
这些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从小生活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身边,缺少父爱和母爱。可能是这个原因更让孩子们懂得要坚强的成长,知道要用知识改变自己的人生,甚至家族的命运!
15的酷热,我们并非一帆风顺。
我们队员有被毒虫咬的。这里的虫子威力太强大了,连杀虫剂和蚊香都不起作用,有些人腿上一块块红红的,很痒。也有队员中暑的,有位女生一连中暑三次。脖子还有身上被掐的红一块、紫一块的。刚开始的时候,她被掐会痛的哭起来。后来变坚强了,也许这就是成长。可是我看着还是好心疼。也许她从小就生活在空调房里,没有经过如此的炎热。还有队员因为扁桃体发炎感冒的,一连串的挑战时时在考验着我们。
但是我们没有放弃过,也没有想过放弃。从当初的选择到最后的坚持,那个过程让我们此生难忘。在这里我们不仅学会了坚强,还收获了友谊!
我们12个人,原本有些曾遇见但未相识的;原本也只是曾在人海中擦肩而过的都有。但是这半个月让我们组成了一个很优秀的团队,原本好比一盘散沙,现在是铁墙。
忘不了,我们一起跳《最炫民族风》的场景; 忘不了,我们一起唱《相亲相爱》的场景;
忘不了,我们一起拖着疲倦的身躯还在备课的场景;
忘不了,我们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一起谈心,一起玩闹的场景!太多太多的的一起,构成我们美丽的记忆,构成了我们离别时的不舍。我想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有机会遇见你们;有机会带领你们这样一支优秀的队伍;有机会珍藏这么一份美丽的回忆!
在困难面前,我们一起克服、一起解决; 在挑战面前,我们一起坚持、一起努力。
孩子们他们知道我们的到来只是暂时的,好比他们的人生中的过客。他们想和我们留下一些美丽的回忆,于是他们和我们实践队的老师在支教结束的那个晚上共同举办了一台文艺晚会。
晚会得到了张溪学校、张溪社区、永嘉县文明办、温州银行永嘉支行的支持。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努力后,我们向张溪人们,向所有的家长,所有支持我们的领导们上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晚会上,张溪学校的孩子载歌载舞,和实践队的老师们配合默契,共同为大家呈现不一样精彩的元素!
17号早上,孩子们早早来到学校。因为那天早上我们即将说一声再见,在我们上了车后,推开窗户的刹那。孩子们一个个都哭了起来,我们也是。毕竟我们都是有感情的动物,这半个月里、我们一起遨游知识的海洋,一起享受青春的快乐,一起付出过真心。原本我以为那种只会在电视剧里演绎的场景活生生的发生在我的世界里,我坚信:队员们在那一瞬间,肯定长大了。因为大家不再一群稚嫩的大学生,而是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心中最好、最美丽的老师!
短短的十五天,在张溪的土地上留下了不舍的情。因为一群人,留恋一个村。
因为一群人,这个夏天、注定是美丽的!
【暑期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留守儿童暑期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11-07
农村暑期社会实践报告10-12
新农村建设暑期社会实践问卷调查报告10-30
新农村建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书07-14
暑期深入农村调研社会实践实习报告11-14
暑期社会实践农村教育01-10
新农村建设暑期社会实践总结08-27
暑期社会实践策划书(关于新农村建设)08-28
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12-13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