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消息二则

2024-07-15

第1单元消息二则(11篇)

1.第1单元消息二则 篇一

《新闻两则》名师教案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新闻的六要素(见学习目标详解):

二、合作探究

1、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2、找出这则消息的导语、主体、结语

3、“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电”在新闻中叫什么?有何作用?

4、“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中,“风平浪静”完全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吗?

5、找出文章的时间副词,它们在文中有何作用?

6、理解新闻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a、“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能否去掉?“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 b、“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

三、问题探究:如何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见学习目标详解)

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 看标题。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 看导语。

① 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 作用: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 看主体。

① 划分层次

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

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

② 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以上小组讨论,可以参考练习二;教师参与)

四、品味语言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①“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战役的壮阔。

②“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③“渡至”:有横渡与到达的两层意思。

④“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

⑤“不料”:有嘲讽意味。

2.课堂训练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五、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六、课时作业

1、写一则短小的新闻,做一回小小节目播音员,在班上播报校园内新近发生的事。【参考答案】略

2、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参考答案】略

2.第1单元消息二则 篇二

本单元的主题围绕“生命礼赞”,精心选择了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来讴歌生命,赞颂生命的伟大。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动物朋友。在活动中,应充分搜集资料,利用各种形式,关注自然、关注我们身边的动物朋友,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体会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解故事,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有个性的表达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手抄报制作等,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3.交流对动物的了解、认识和情感体验,关注动物生存状况,培养爱护动物意识,树立珍惜生命的情感。

【导入新课】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更多地了解动物,关注动物的生存状况与各种动物和谐相处。关心动物也就是关心人类自己。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动物也有感情,也有智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共同走进动物的世界,来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动物朋友。

动物故事擂台赛:

指导语:俗话说: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对应着地上的一个人或动物。天上群星闪耀,我们人间的舞台上也是“星光灿烂”,你可知道银河系中的满天星斗都对应着地球上的哪种动物吗?下面让老师和大家一起在浩瀚的星空下,与您细数动物中的“明星”。

活动一:星星、动物巧配对

指导语:在课前已经让同学们去搜集星星、动物知识了,下面让我们一起去分享同学们的劳动成果吧。请用“我认为 (动物)是 (星星),它们的相似点是 ”的句式,比一比那位同学说得准确、恰当。

例如:

学生1:我认为猴子是“文曲星”,它天资聪明、敏捷,有才气,是文曲星下凡。

学生2:我认为公鸡是“启明星”,它一般出现在清晨,有吉祥如意的象征。

活动二:讲述经典动物故事

指导语:课前已经安排同学们去观看《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大型电视节目,下面就让我们大家把看到的、听到的关于动物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要求:

(1)学生对故事内容要熟悉,确定讲述的顺序。

(2)吐字清晰,声音抑扬顿挫,有感染力。

方式:2~3名同学讲述,予以评价。

保护动物大联盟:

指导语: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动物朋友的了解,下面让我们一起走到社会中去,完成下面的活动,比一比哪位同学更优秀。

活动一:小记者在行动

街头采访:

(1)向你身边的父母师长、同学朋友采访他们对动物的态度意识。

(2)采访政府官员对动物的保护措施及对滥捕滥杀的制裁行动。

活动二:动物大调查

(1)调查宾馆、饭店是否有捕杀、食用野生动物的现象。

(2)调查了解我国稀有、濒危野生动物的现状。

完成调查报告:

1.根据学生实际,在家禽家畜、宠物、野生动物中选择一两种动物,开展小型的动物调查。

学生分组、分工,选择感兴趣的动物,确定调查的主题。

2.學生分组合作完成调查报告。

活动过程:小组交流→提交提纲→完成报告→教师点评→评选表彰。

活动三:保护动物,我在行动

撰写保护动物倡议书或拟写几条宣传标语。

要求:学生撰写倡议书及标语,语言要简洁、具体、醒目,有号召力。

【课堂总结】

人与自然本应和谐共处的,曾几何时,人类简单地以人为中心来决定动物的生死和善恶。在自然和人类持续发展的今天,对于动物的爱护已成为具有时代特点的价值观。让我们来共同关注动物朋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布置作业】

以“人类的朋友—— 动物”为题,完成一篇600字作文。

3.第1单元消息二则 篇三

一、教学目标: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法指导:

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

二、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期:qī:约定。过:超过。舍:放弃。去:离开。乃:才。

尊君:古代尊称对方的父亲。

尊君在不(fǒu): 现在写作 : 否 表示 不 委:丢下,抛弃。

君:古代尊称对方,可以为“您”。家君: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引:拉。

元丘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三、课文导语:

中国古代少年有很多聪明的典范,如:“司马光砸缸,又如四岁作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的宰相甘罗等,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下这样一位古代少年,他就是《期行》中的元方。

四、常识(分发)

刘义庆(公元403年——公元444年),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爵临川王,南朝宋文学家。组织人编写了《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也记载有一些古人的正道直言,善行美德的故事。《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练含蓄而又隽永传神,对后世小品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被鲁迅评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陈太丘与友期》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就是刚正不阿,为人正派的意思。为什么没有列入“夙惠”一门?

“夙惠”是专门记录聪明儿童的故事。这一则故事虽然也表现了他的聪明,但主要是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两个词的是全文核心,可见作者的意图是责备客人,从反面来说“信”、“礼”的重要性。

五、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1)文中“尊君”“君” “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 “家君”对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针对不同的对象,称呼可有多种。称呼帝王时,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万乘、圣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古代对对方的父亲称令尊、尊公、尊大人,对对方母亲称令堂、太君,对对方的妻子称令正,对对方妻父称泰山、冰翁,对对方兄弟称昆仲、昆玉、令兄(弟),对对方的儿子称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对对方的女儿称千金、玉女、令爱等等,因多见于口语,不再一一列举。谦称 :

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古代君主自称孤、朕、寡人、不谷。一般人自称臣、仆、愚、蒙、区区、不佞、不敏、不肖、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小人、小可、后生、晚生、侍生等。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荆屋、山妻,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息男,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主要用于口语,常见于戏剧。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 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守信用,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知错能改。(3)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无信、无礼。

(4)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不过分。因为元方认为这种无信无礼之人,不值得与他交谈。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太过分。既然友人已经感到惭愧了,对父亲的朋友应当以礼相待。

(5)小结:

“信”是立世之本,陈太丘的友人不守信,连七岁的小孩子亦知其不可,对他很不以为然,“信”之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因此,我们从小要做一个重礼守信的人。

常言到:守信走遍天下,寡信寸步难行。我希望同学们“以诚待人,以信做人。”

六、中心思想:

告诉人们诚信是立世之本,要人们做一个守信之人。

七、课文引申:——名言等

八、扩展资料(分发)——课外阅读 《世说新语》几则:

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①捉:握;拿。掷:扔;抛。②席:坐席,是古人的坐具。轩冕:大夫以上的贵族 2 坐的车和戴的礼帽。这里是指有达官贵人过门。宁、歆:上文称管,这里称宁,同指管宁;上文称华,这里称歆,同指华歆。古文惯例,人名已见子上文时,就可以单称姓或名。废:放弃;放下。

【译文】管宁和华歆一同在菜园里刨地种菜,看见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宁不理会,举锄锄去,跟锄掉瓦块石头一样,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再扔出去。还有一次,两人同坐在一张坐席上读书,有达官贵人坐车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就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道:“你不是我的朋友。”

2、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ùjí

【注释】①孔文举:孔融,字文举,是汉代末年的名士、文学家,历任北海相、少府、太中大夫等职。曾多次反对曹操,被曹燥借故杀害。②李元礼:见《德行》第4 则注①。司隶校尉:官名,掌管监察京师和所瞩各郡百官的职权。③诣(yì):到。清称:有清高的称誉的人。中表亲戚:参《德行》第18 则注②。④府君:大守称府君,太守是俸禄二千石的官,而司隶校尉是比二千石,有府舍,所以也通称府君(二千石的月俸是一百二十斛,比二千石是一百斛)。⑤仆:谦称。⑥先君:祖先,与下文“先人”同。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伯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著有(老子)一书。师资:师。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制的事。奕世:累世;世世代代。⑦奇:认为他特殊、不寻常。⑧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官。陈韪(wěi):《后汉书•孔融传)作陈炜。⑨了了:聪明;明白通晓。【译文】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让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佯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下赞赏他的聪明过人。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陈韪wěi听了,感到很难为情。

3、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注释】①义帝:魏文帝曹丕,足曹操的儿子,逼迫汉献帝让位,自立为帝。东阿王:曹植,字子建,曹丕的同母弟,天资聪敏。是当时杰出的诗人,曹操几乎要立他为太子。曹丕登帝位后,他很受压迫。一再贬爵徙封,后封为东阿王。大法:大刑,重刑,这里指死刑。②“煮豆”句:大意是,煮熟豆子做成豆羹,滤去豆渣做成豆汁。羹,有浓汁的食品。漉(lù),过滤,菽(shū),豆类的总称。③”萁qí在”句:大意是,豆秸在锅下烧。豆子在锅中哭。然,通“燃”,烧。④“本自”句:大意是,我们(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根所生,你煎熬我怎么这样急迫!按:曹植借豆子的哭诉,讽喻胞兄曹丕对自己的无理迫害。

【译文】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作不出的话,就要动用死 3 刑。曹植应声便作成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听了深感惭愧。

4、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问所以,云:「渐至佳境。」

【注释】①佳境:美妙的境界。按:甘蔗的头部最甜,从蔗梢吃起,越吃越甜。

【译文】顾长康吃甘蔗,先从蔗梢吃起。有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逐渐进入美妙的境界。”

5、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

【译文】王戎家有良种李子,卖李子时,怕别人得到他家的良种,总是先把李核钻破再卖。

6、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guī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7、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九、习题讲解:

十、作业设计:

1、抄写解释字词及摘句(造句)

十一、文章总结:(有考内容总结)(知识点)不(fǒu)、尊称、谦称。

十二、一个优美段(语言)

十三、激趣内容(上课调整)

十四、教学效果检查:(早读或自修课进行)

字词检查、常识检查、朗读检查、课后问题检查、知识点检查、中心思想检查、十五、教学反思:

不必面面俱到的讲解。

十六、提供的图片:

十七、音频选择:

十八、教案订正:(已订正)练习册评讲:

十九、推荐背诵:——背中心思想、常识等。背中心思想。

二十、字音、字词订正。严历——严厉(正确),期(qī)

二十一、文言文翻译:

《期 行 》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行。(他们)约定在正午动身,过了正午朋友没到,陈太丘便离开了,离开之后朋友到了。(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您都没到,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中午,到了中午您没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不讲礼貌。”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以表示歉意。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没回。

十二、佳作选登:

二十三、课文附文选读——《泥土》 二

十四、课文存疑。(论文材料)二

十五、推荐讲解。

4.第1单元消息二则 篇四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词句:涉、遽、契、是、惑。“是吾剑之所从坠”。

2、理解《刻舟求剑》蕴含的道理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刻舟求剑》。【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的词句:涉、遽、契、是、惑。“是吾剑之所从坠”。【教学难点】

1、理解《刻舟求剑》蕴含的道理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意义。【知识链接】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自主学习】 要养成阅读、思考的好习惯哦!

※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P.18—19内容,认真完成下面的预习作业,相信你一定行的!

1、《刻舟求剑》选自,亦称,是 时期 编写的论文集。

2、熟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涉()坠()遽()契()矣()惑()

3、结合书下注释,自学课文的词句,将有疑问的写在下面。【课中交流】 爱动脑筋让你变得更聪明!

1、熟读课文,比比哪组读得准确又流畅。▲

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并翻译句子。(1)楚人有涉江者。

(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3)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4)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5)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6)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对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目标检测】 有目标才能成功!

1、翻译下列语句。

1、至之市,而忘操之。

2、宁信度,无自信也

3、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两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对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课后巩固】 学而时习之!

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欲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涉江()

.(2)遽契其舟()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4)是吾剑之所从坠().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1单元教案反思 篇五

2018.3 教学目标:

1、能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2、知道科学是什么。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培养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想知道,爱提问。教学准备:

洗涤剂、洗衣粉、肥皂、甘油、水等配制吹泡泡的溶液。, 各种粗细不同的吸管。铁丝或铝丝。

学生准备:盛吹泡泡溶液的容器。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讨论“什么是科学?”只有科学家才有那里才有科学吗? 吹泡泡游戏里也有科学吗? 教师演示:吹泡泡。

谈话:关于吹泡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教师将学生提出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合并同类项。)

大家提出的问题哪一个适合我们这一节课研究呢?(根据问题的可行性选择出要研究的问题。)

怎样才能吹出有大有好的泡泡?

学生尝试配制吹泡泡溶液,选择吸管吹泡泡。比一比,谁的泡泡大,为什么? 拓展:吹泡泡、玩泡泡的新花样。反思:说一说吹泡泡都经历了哪些过程?

谈话:吹泡泡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吹泡泡里有科学。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4、讨论:我们身边哪里还有科学?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讨论:科学是什么?1(1)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3)教师总结。

2、提问:说一说你是怎样吹出有大有好的泡泡的?(1)同桌互相交流。(2)指名回答。

二、实践活动: 教师带学生去室外比赛吹泡泡。

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会提问题。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教学准备:自带各种玩具。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学习新课

读一读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找出与自己吹泡泡时的相似之处。用简单的文字记录下来。教师讲述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的故事

玩玩具,提问题,进一步理解科学是什么。4.学生玩玩具。

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玩上升到有意义的科学活动。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一边玩玩具,一边提问题。(要从身边的事物说起,还要有价值,适合于探究。)

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进行记录。

在全班说一说,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好。

总结同学们每人都提出了十个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身边经常遇到的,使我们懂得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养成多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你就会发现自己想的事做得事里就会有科学。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

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科学教学作为科学的起始课,如果不能在第一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后面的课是很难再激发他们的兴趣的。

以前接触的都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有一定知识经验的积累,能够独立思考,独立性也在慢慢发展。而三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比较新奇,且这时期的孩子他们比较活泼、好奇心强、富于幻想、喜欢参与,所以在教学中要尽量迎合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在上节《科学是》这一课中,我出示一个瓶和一个气球,先让学生吹一下气球,看能不能吹起来,这个很容易,学生立刻能吹出一个很大的,这个主要证明这个气球是可以被吹大的,然后把瓶和气球结合起来,吹一下瓶里的气球,看看能不能吹大,这一次很多同学都失败了,而问题也就出来了“为什么吹不起来呢?”这个阶段其实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提出问题。接下来他们就思考,是什么导致气球吹不大,对此他们提出了各种可能性,而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二步:作出猜想。为了要证明这些猜想是否正确,那就需要寻找证据,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三步。一旦气球被吹大,就证明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就得出了结论,这是科学探究的最后一步。

6.第1单元过关检测卷 篇六

一、认真读题,专心填写。(每空2分,共22分)

1.下面的三个图形分别是从什么方向看到的?(填“上”“正”或“左”)

2.下面是用小正方体搭建的一些几何体。

(1)

()从左面看到的是,()从正面看到的是

(2)

如果从正面看到的和⑤相同,用4个小正方体摆一摆,有()种不同的摆法。

3.从同一个方向观察一个正方体最多只能看到()个面。

4.用小正方体搭一个几何体,从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图形如图所示。搭这个几何体最少需要()个小正方体,最多需要()个小正方体。

5.(1)

在图1中添上一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使得从左面看到的图形不变,有()种不同的摆法。

(2)

在图2中添上一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使得从上面看到的图形不

变,有()种不同的摆法。

二、巧思妙断,判断对错。(每题3分,共15分)

1.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的物体,一定是由3个正方体组成的。

()

2.一个物体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形状一定不相同。

()

3.不同的物体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

4.由3个摆成一个物体,从正面看到的是,那么这3个只有2种摆法。

()

5.一个物体从左面看到的是,这个物体不一定是由4个正方体摆成的。

()

三、反复比较,择优录取。(6题6分,其余每题3分,共21分)

1.如图,它是由6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几何体。将正方体①移走后,从正面、上面和左面观察新几何体与从正面、上面和左面观察原几何体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正面看到的图形没有发生改变

B.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没有发生改变

C.从左面看到的图形没有发生改变

D.从任何一面看到的图形都发生了改变

2.用5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一摆,要求从正面看到的是,从左面看到的是,从上面看到的是。下面的摆法中,()符合要求。

3.用5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成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是,从上面看是,从右面看是,这个立体图形是()。

4.给左边的立体图形添一个,使得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如右图,添法正确的是()。

5.一个立体图形由6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组成,从左面看形状是,从上面看形状是,共有()种不同的搭法。

A.3      B.6      C.7      D.8

6.如图所示,是由几个相同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从上面看到的图形,小正方形内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上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则这个几何体从前面看是(),从右面看是()。

四、动手实践,操作应用。(1题12分,2题6分,共18分)

1.画出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

2.如图是由几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所组成的几何体从上面看到的图形,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上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在下列方格图中画出从正面和左面看到的图形。

五、走进生活,解决问题。(每题6分,共24分)

1.用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下面的几个物体。

(1)

从正面和左面看都是的有()。

(2)

()和()从上面看是。

(3)

从正面看()和从上面看()都是。

(4)

如果从正面看到的和⑥一样,用5个正方体摆,摆成两行,有()种不同的摆法。

2.一个几何体从左面看是,从上面看是,要摆成这样的几何体,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3.搭的这组积木,从正面看是(),从左面看是()。

4.用4个小正方体摆成一个立体图形(如下图),从正面和左面看都是。你能在这个立体图形上再添一个小正方体,使它从正面和左面看还是吗?画出添了一个小正方体后,从上面看到的形状。

答案

一、1.左 上 正

2.(1)

①⑤ ①(2)

3.3 4.6 9

5.(1)

6(2)

二、1.× 2.× 3.√ 4.× 5.√

三、1.C 2.B 3.C 4.B 5.A 6.B C

四、1.2.五、1.(1)①(2)⑤ ⑥(3)⑤ ④(4)6

2.最少需要6个小正方体,最多需要8个小正方体。

7.第1单元消息二则 篇七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为文章各部分拟写小标题。2.分析文章第一、二部分内容。学习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三.《边城》解题: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四.识字与解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黑黝黝()焖菜()挪移()竹篁()碧溪且()傩送()涎皮()甬道()莞尔()滨水()蒿艾()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

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神往倾心 间或 悲悯 信口开河 自言自语

五.快速浏览全文,给各部分拟写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依次可命名为: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六.赏读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2.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5.“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6.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7.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七.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八.赏读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

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2.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取:“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4.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5.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第三部分内容。2.赏析小说中的风土人情。3.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学习过程: 一.分析第三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

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3.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二.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呢?(讨论)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三.本文第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学生议论后作答)四.作者写作《边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结合课文提示和时代特点讨论)五.分别用一个词概括翠翠、傩送和祖父的形象特征,并说出理由。

《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纯粹的美”和“清洁的灵魂”是这篇小说的人物特征:

翠翠的形象是清纯。十五岁的纯美少女她纯真聪慧、像一只小鹿那样活泼健美。恬静、温柔、纯净、灵动、忠贞,如水滴般明澈清透,又充满青春活力,从外表到内心都姣好无比。这样美的人性的悲剧就更令人伤感和哀婉。她对爱情的追寻却总是在梦境状态,如同期待那每夜都会入梦而来的傩送的歌声。

傩送的形象是勇敢。他是一个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是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著地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祖父的形象是淳朴。他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古朴、带点狡猾的老人,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对孙女爱怜备至,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其爱情的实现。

8.第1单元我爱我家试卷 篇八

一、单项选择题:

歌曲《我想有个家》中唱到:“我想有个家 / 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据此回答1-2题。

1.“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这是因为

A.家中生活比社会生活更舒适

B.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 C.家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

D.家庭成员间没有任何矛盾 2.“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害怕”,这是因为

A.在家中能够听到亲人安慰的话语

B.在家中能够受到亲人时时刻刻的保护 C.在家中父母关心子女胜过关心自己

D.在家中永远不会受到惊 吓 3.“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只要家庭和睦,他便是最幸福的人。”这两句关于家庭的名言告诉我们

①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

②家庭和睦,人生才能获 得幸福

③家中有亲情和欢乐

④家能满足我们的一切需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有一首诗写道:“世界上有一种人/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千万次嘱咐你要多穿衣服,要注意自己的安全/你觉得很烦/却也觉得很温暖/缺钱的时候/他总会说些赚钱不易之类的话/边训你/边塞钱给你/这种人/叫父母。”这首小诗的含义是指 A.父母的爱是千万次的嘱咐,让你总想冲出这个家 B.父母的爱是一种唠叨,让你觉得很烦 C.父母的爱是一种教训,让你觉得好没面子

D.父母的爱是埋藏在柴米油盐中的智慧,抚育儿女茁壮成长 5.我们之所以要孝敬父母,是因为孝敬父母

①是做人的本分

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③是父母对子女的要求

④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6.“爱父母,就给他们洗次脚吧!”自从这则公益广告播出之后,许多老师把给父母洗次脚当成一次“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老师这样做是为了

A.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

B.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C.让学生在精神上给予父母必要的慰藉

D.让学生考出优异成绩 7.对漫画《孝心》理解正确的是

A.这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

B.这是父母对子女应尽的养育责任

C.孩子要回家,妈妈很高兴

D.这是子女没有真正尽到孝敬父母的义务

8.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是人类最早的文化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在悠久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突出表现在 ①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江山如画

②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③中华民族谱就了璀璨夺目的艺术画卷

④我国古代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一直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胡锦涛“八荣八耻”荣辱观首位的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它集中体现

了我国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为人民服务

B.热爱科学

C.艰苦奋斗

D.爱国主义 10.“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 族也离不开汉族。”这充分说明 A.我国各民族是完全平等的B.我国各民族相互团结,相互支持 C.我国各民族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D.任何一个民族离开另一个民族都不能生存

11.“太阳、月亮有着同一个母亲,她的名字叫光明;汉族和藏族拥有同一个母亲,她的名字叫中国。”这句歌词体现的道理是

①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③我国各族人民都能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④我国全体公民都能自觉维护民族团 结的义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2.台湾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一诗中写道:“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水,我在这头,祖国在那头。”“乡愁”说明了

①海峡两 岸人民渴望祖国统一

②台湾因历史的原因与祖国大陆分离,至今不能统一

③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④台湾是美丽富饶的宝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

①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②发明了汉字

③抵御了外敌入侵

④开拓了祖国疆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

①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 不 息

②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③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灵魂与传统

④在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 主权,建设美好家园的过程中产生的 A.②③④

B.① 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下列各句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是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16.中央1台播放的公益广告中,有这样一幕:一小孩看到劳累了一天的妈妈下班回到家后,还给姥姥洗脚,说这样有益于健康,于是,他就偷偷地打了一盆水,端到妈妈跟前,轻轻地说了句:“妈妈洗脚。”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此材料给你的启示。

17.欣赏右边的漫画《儿子的礼物》,回答下列问题:

(1)漫画能够说明儿子对母亲的孝敬吗? 为什么?(3分)

(2)请你说说孝敬父母的一些具体做法。(3分)

18.在今年暑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某中学八年级的同学,就初中学生与父母沟通情况,对本校388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部分调查数据统计如下: 项

目 男生所占比例(%)女生所占比例(%)不太喜欢与父母沟通 64 42.3 与父母沟通有障碍 48.7 37.2 主动与父母沟通 45.2 49 不会把自己的秘密告诉父母 81.8 83.3

(1)你认为这个调查反映的现实情况是什么?(4分)

(2)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哪些?(4分)

(3)请你向同学们介绍一些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和技巧。(4分)

19.材料一:2009年7月5日,在“疆独”势力极力策划煽动下,极少数不法分子在乌鲁木齐市肆意打砸抢烧,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不管“疆独”分子如何表演,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是更改不了的,中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的势头是阻挡不了的!材料二:《民族团结之歌》:“五十六朵鲜花共栽一个盆,五十六棵翠竹共连一条根。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条心,就能把祖国建设得繁花似锦。五十六窑砖瓦筑成一栋房,五十六车矿石炼成一炉钢。五十六年民族团结一条心,就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

⑴仔细阅读材料一,你能从乌鲁木齐少数不法分子打、砸、抢、烧的暴力行为中看出他们的险恶用心吗?

⑵在我国,民族团结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9.学术综合英语第1单元 参考译文 篇九

1.在人类创造的万物中,语言可能是最卓越的一项创造。通过语言,我们可以分享经验、阐明价值观念、交流思想、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确实,语言对于思想本身至关重要。和流行的信仰不同的是:语言并不是简单地反映事实,而是通过对事件意义的思考来帮助人们感悟现实。

2.优秀的演说者尊重语言并懂得如何驾驭语言。语言是演说者展示才能的工具,对于他们来说,如同其他职业的工具一样,语言也有特殊的功用。作为一名演说者,你应该意识到话语的意义,并懂得如何准确无误地使用语言,使其表达清楚,趣味横生,恰如其分。

3.如同数字对于会计的重要性一样,准确地使用语言对于演说者至关重要。在没有确切知道一个词语的意思之前,千万不要盲目使用。碰到没有把握的词语,一定要查词典追根究底。当你准备演讲之前,一定要不断地问自己:“我究竟想说些什么?我究竟想表达什么样的意思?”因此,对于一篇演讲稿的用词来说,必须准确无误。

4.语言表达清楚无误,听众就能很快抓住你的意思。鉴于此,演说者应该使用那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非常熟悉的词语,这些词语不需要任何专业背景就能够理解;演说者应该使用那些表达具体而不是相对抽象的词语;并且千万不要乱堆砌辞藻,哗众取宠。

5.准确生动地使用语言能够使你的演说贴近生活。有一种方法可以使你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那就是通过展开联想或创造语言图示。通过使用表达具体的词语、明喻或者暗喻等手法可以展开想象。明喻是对事物不同之处的比较,不过有些是相同的:它们总是包含“像……一样”或者“如同……一样”这样的连词。暗喻是一种隐性的比喻,它能够把两个形式不同但是有一些相通之处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暗喻不包含“像……一样”或者“如同……一样”这样的连词。

6.另一种让你的演说生动形象的方法是注重语言的节奏感。有四种修辞格可以让你的语言富有节奏感:排比、重复、头韵和对比。排比是将一组或一系列具有相似结构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排列在一起;重复是在一系列短句或者长句的开头或者结尾使用相同的一句话或者一组词语;头韵是指邻近或者相邻的几个句子中的首个词语的辅音字母相同;对比是将一些意思相反的词语或者句子并列在一起,通常使用排比结构。

7.恰当地使用语言是指语言的运用要符合特定的场合、特定的观众和特定的主题。同时,恰当地使用语言还意味着演说者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而不是模仿他人的口吻。如果演说者的语言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做到恰如其分,那么这篇演说成功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

8.优秀的演说并不是空穴来风、缺乏论据的决断。演说者必须找到强有力的论据来支持其观点。实际上,熟练地使用论据经常是区别一篇优秀演说词和一篇空洞演说词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通常有三种论据材料:事例、统计数据和证词。

9.在演说过程中,你可以使用一些简明扼要的例子——比如过去发生的一个很具体的事件——有时候,你可以罗列好几个简明的例子,借此增强听众的印象。扩展性的例子——描述、叙述或者奇闻轶事——通常长一些,但更具体。夸张性的例子描述想像中的情形,这种例子能够将相关的想法有效地传达给听众。这三种例子都能够帮助演说者理清思绪、加强印象或者使演说更加娓娓动听。为了使表达更加富有效果,例子应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10.只要演说者对于统计数据用之得当并且加以解释,这些数据将有助于有效地传达信息,听众也能从统计数据中获益匪浅。最重要的是:演说者应该对统计数据了如指掌,并且运用得恰如其分。由于数据很容易操纵和捏造,因此,对于演说者来说,一定要确保图表没有张冠李戴,并且要确保统计方法正确,数据来源可靠。

11.证词对于那些学生演说者来说特别重要,因为他们都不是演讲主题方面的专家,所以引用那些权威的观点对于增加演说者观点的可信度来说是一种好方法。演说者在演讲中引用证词,可以一字不差地引用别人的话,或者对他们的话进行解释说明。和统计数据一样,证词的使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式。例如,一定要确保引用或者解释别人的话准确无误,并且确保引文来源可靠公正。如果听众对你的引文不太熟悉,请一定要确立引文作者的可信度。

12.演说的方式也会极大影响其质量。如果一篇演说言之无物当然无人喝彩,但是只有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你还必须懂得如何演说。良好的演说方式虽然不能增添更多的信息量,但是它能够帮助演说者清晰地表达思想,使演说妙趣横生,让观众全神贯注。

13.演说的表达方式基本上有四种:通读手稿中的段落、复述背诵过的一段文章、幻灯片辅助的演说以及即兴发挥或即席演说。最后一种方法在课堂讲座经常会用到,大部分课外讲座也会采用这种即席演说的方式。当你即席演说时,你只需要准备一小段简短的提要或者一个演讲大纲即可。幻灯片辅助演说的方式现在运用得很广泛,事实证明这种方式也非常有效。

10.第1单元消息二则 篇十

一 .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 2070--前 1600 )

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 :出现公共权力

2.商朝政治制度(前 1600--前 1046 )

1.内服外服 :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实权,但是控制有限 .

2.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二 .封邦建国 ---西周政治制度(前 1046-- 前 771 )

1、分封制 :

1) .概念:

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周王:最高统治 /王都镐京 /都城王畿 /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 /富庶之地 /战略要地 /土地人口物资武装

其他:功臣 .烟亲,殷商降族

3)影响 :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

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内容:

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

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3、礼乐制 :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 :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第2课 大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 .从群雄割据到大一统 ( 前 221 年)

1) 条件: A. 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兼并战争使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B.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诸候竞争,各国变法。

C. 经商鞅变法后秦国先后消灭韩 .赵 .魏 .楚 .燕 .齐

二 、“ 始皇帝 ” 与三公九卿

(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的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表现: A 皇权至上B 皇位世袭

(2)皇帝制度: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3)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三.废分封,设郡县

(1)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郡的最高长官为郡守郡丞负责管理

行政和刑狱事务。郡尉负责军事和治安县丞县尉与郡丞郡尉相同乡吏中“三老.管教化;啬夫,职

听讼,收赋税;游缴,循禁盗贼等基层机构)

( 2)选拔和考核官吏制度 :实行 “ 殿最 ” 制,最者受奖赏,殿者要受罚

( 3)秦律 :细密、严苛,轻罪重刑。

11.识字1第单元教案正式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学生6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分别是凶字框、口字旁、春字头。

2.会认3个字。

3.知道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1.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

2.能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谁愿意说一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学习说,学习猜)。老师说一个谜语,请你们大家猜一猜谜底是什么?看谁听得准,猜得对。“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你们猜出是什么了吗?我们学完这篇课文,你就会知道的。

二、看图。

1.出示图:学生自己认真观察图,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请同学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可以从远到近,也可以从近到远的顺序。(图上画了山、水、花、鸟)那么这首诗是怎么写山、水、花、鸟的呢?

三、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会认字。

2.画出的生字和会认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小伙伴互相读读课文,听听读音是否准确。

4.指名读课文,大家纠正读音。

四、学习生字的字形结构及字义。

1.先让学生识记生字,识记时可以联系诗句内容,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2.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忆的?

3.请记忆字形巧妙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人:独体字,笔画记忆:撇,捺。也可以用手势记忆,左右手心相对,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就是“人”字。组词:好人,人民。

色:上下结构,可以用熟字“鱼”来记,去掉“田和横”换成“巴”字就是“色”字。组词:景色、彩色。

无:独体字,可以用熟字“天”来记,“天”字最后一笔“捺”改写成“竖钩钩”就是“无”字;也可以用“二”字加上一撇一竖变钩。“无”就是没有的意思。组词:无有、无用、无人。

画:先认识“ ”(凶字框)可以用熟字换笔画的方法记忆。用“鱼”字来记,去掉上面的角字头,换成“横”,下面的“横”写成“凶字框”就是画。组词:画画,图画。

春:先认识“春字头”。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春字头”,下面是“日”字,合起来就是“春”字。学生书空“春”字笔顺。组词:春天、春雨、春风。

听:认识“口”字旁。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口字旁”,右边是“斤”字,合起来就是“听”字。组词:听讲、听话。

4.抽读生字和词语的卡片,巩固生字。

五、正确书写生字。

1.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的重点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在书上描红。

3.教师重点指导“画”和“春”两个字。

4.其他几个字学生自己照书中的范字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5.学生在生字本上正确、规范地书写每个生字。

六、学习诗句,理解意思。

1.学习前两行诗句。

(1)自己小声读读这两行。边读诗句,边看图边思考,这两行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2)指名读这两行。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板书:远 山 有色近水 无声

(3)让学生找找二行诗句中的相对应的词。

“远看”和“近听”、“山和水”、“有和无”、“色和声”是相对应的词。

(4)认真看图,远处的山、近处的水怎么样?

眺望远处的山峰,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色?(朦朦胧胧)看图水流从高处往下流,会发出什么声音?那么诗中却说走近了还是听不到水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呀!你们猜到这则谜语的谜底了吗?(画)

(5)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同桌读,指名读。

2.学习后两行诗句。

(1)总体学法:

①读诗句,对照图,说说这两行的大致意思。

②想想诗句中是怎样写画中的山和水的。

③联系实际想,应该是什么样的景色,而书中为什么这样写?找到诗句与画的联系。

(2)学生结合学习方法自学后两行的内容。

(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4)指名说说对后两行诗句的理解。

(春天已经过去了,花还是那么鲜艳、美丽。当人们走近的时候,枝头上的鸟不害怕,仍然停在枝头上)板书:去 花 还在 来 鸟 不惊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又是什么样的情况?

(春天过去了,花就谢了,当人们走近鸟时,鸟一定会飞走的。)

(6)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突出“去、还在、来、不惊”这几个词。

学生练习朗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朗读全首诗。(1)在诗句中找出意思相反的词。(2)找出相对应的词读一读。

花——鸟山——水声——色

4.结合板书练习背诵。

(1)自己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诵。

七、板书设计:

《画》 远 山 有色近水 无声 去 花 还在

来 鸟 不惊

《四季》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

笔画“

七、九”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产生探究的兴趣。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从哪些地方看出是秋天呢?

一年中,除了秋季,还有哪几个季节?我们来看大屏幕,猜猜是什么季节?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看图片,以动画形式连续出现课文中的4幅图,最后定格)

揭题:这四幅有趣的图和几句优美的文字组成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板书课题2.四季

二、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根据注音,读读课文。①碰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②有不明白的地方,用横线划下来;③标一标课文有几句话,想一想每一句讲了什么。

2、小组交流,看看小伙伴间能不能解决你感到困难的问题。(新型生生关系)

3、反馈

①课文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②提出难点,全班帮助解决(自主、合作、探究)(字词在本节课解决,课文理解教师酌情放入下节课解决)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11个生字。

哪些字的读音你认为应该注意,能给大家提个醒吗?(注意整体认读音节及平翘舌音)

①指名说、带读

②自由读、开火车读生字。

* 练一练,连一连:

Yuan shi dui jiu shou xia ye xue dong du qiu

说 是 叶

圆 夏 秋 雪 肚 就 冬

*这些字哪些方面(字形)你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你能给这些字找找好朋友吗?(指名说)

*“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这些词语多好呀,我也会试着说几个。

2、学写“七、八、九、无”4个字

①读读“七、八、九、无”4个字 ②这几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重点指导“七”和“九”两种笔画,让学生明白:①它们都是一笔写成②观察转折角度、运笔的大小 ③写一写这四个生字

四、小结

五、板书:

2.四 季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初步感知了四季的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研读课文。

1、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选择其中的一句话进行研读。(合作学习)

2、小组汇报、交流。(允许学生用各种方法汇报:诵读、合作表演读等)教师可根据学生需求放背景音乐。

3、评价。(你觉得刚才的朗读好吗?为什么?)

4、指导朗读(重点词、句指导),(激发情感,引起兴趣)

*本环节和刚才的小组汇报可有机的结合,教师酌情灵活调整教学环节。

5、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背一背、记一记。自由准备,全班背诵。(轮流起立把一篇文章背完)

三、拓展作业

*说说画画:你喜欢哪一个季节?为什么?把你喜欢的

季节画一画,并能给图画取个名字。(放背景音乐,用背景音乐来调控画画的时间)

**挑战题:(教师酌情决定做否)

读读下面的儿歌,你能试着写几句吗?

春雷唤醒了桃花。

夏雨洗绿了树叶。

秋风染红了枫叶。

冬雪铺满了大地。

四、课后延伸

找找描写春、夏、秋、冬方面的小诗,读读并能介绍给小伙伴们。

五、板书设计:

四季

草芽

尖尖 夏

荷叶

圆圆 秋

谷穗

弯弯 冬

雪人

《小小竹排画中游》

教学目标

1.认真看图,理解图意。通过看图学习短文,让学生知道祖国江南十分美丽、富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两个新偏旁,“艹”草字头,“氵”三点水旁。

3.学习6个词语,7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4.通过学习短文,理解句义、词义。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短文,理解句义、词义。

2.学会新偏旁,识字,写字。

教具准备:词语卡片,图片,田格小黑板,投影片。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读汉字卡片:工 田 鱼 鸟 水 儿

2.读韵母卡片:

(二)看图,初步了解图画内容,练读短文。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2.练读短文。

(1)借助拼音自己练习读短文,读准字音。

(2)出示音节词语卡片练读

(3)自己练读短文,逐步做到一目双行。

(4)指名分句读,齐读短文。注意“绿油油”,“油”读一声,不要读成二声yu。

(三)看图读文,学句、学词。

1.指名读第1句,学词、学句

(1)教师指图问:

①谁知道什么是小竹排,它有什么用处?(板书:小竹排)

②小竹排上坐着谁,竹排上还有什么?(祖孙二人,他们正在谈着什么,孙子手中抱着一只鸡,身后有一箩筐的米)

③什么叫顺水流?(顺着水流的方向往前行)

④这祖孙二人坐在竹排上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

(2)读第1句,注意句号的停顿,要读出祖孙二人乘小竹排顺流而下、头上小鸟鸣叫、水中鱼儿成群这种美景。

2.指名读第2句。

(1)看图,读第3行,问:什么叫两岸?(板书:两岸)

①河的两岸有些什么?(引导学生先看竹排的左岸)(岸上有许多树和古式建筑)师述:岸上有这样多的种类不同的树,我们总的叫它们“树木”。(板书:树木)

②这些树木长得怎样?

③读短文第3行。

(2)看图,读短文第4行。

(3)看图,读短文第4行。

①指图上竹排的右岸,问:河岸上还有什么?什么是禾苗?(禾苗)师述:稻子、麦子、玉米、谷子等等粮食作物的刚长出来的幼苗都叫禾苗(板书:禾苗)。

②看看图,读读短文第4行,说说禾苗长得怎么样?(“绿油油”讲禾苗很绿,长得好)

(4)指导读第2句。

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

3.指名读短文第3句,读懂句子,理解词语。

(1)看图,师述:在这里河中小鱼儿成群,河岸上树木茂密,禾苗绿油油,小燕子在空中鸣叫着,疾飞着,风景这般美,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2)“江南”是指什么地方说的?(教师板书:江南)师述:江南是指长江以南的地区。这里气候温暖,河流、湖泊多,鱼多,虾也多;江南适合稻子生长,每年成熟季节收获多,所以说江南是鱼米乡。(板书:鱼米乡)

(3)看图,读短文最后一行,问:为什么说“画中游”?

师述:这是用打比方的方法,告诉我们江南风景美如画。祖孙二人坐在竹排上顺水前行,一路观赏着两岸如画的美景。真好像在画中游览一样。

(4)指导朗读第3句。

江南/鱼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

(四)巩固复习。

1.读词语:树木禾苗小竹排江南两岸鱼米乡

2.朗读短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五)板书设计:

《小小竹排画中游》

两岸 树木

禾苗 江南 鱼米乡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读词语卡片:

2.指名读短文。

(二)学习2个新偏旁。

1.艹,草字头,笔顺是一艹,共3笔。

2.氵,三点水,一笔点,二笔点,三笔提。

(三)学习生字

1.木,拼读音节,读词语:树木。

(1)识记字形。(让学生自学后说识记方法)

①用熟字加笔画的方法:“十”字加撇捺,十木。一共4笔。

②用数笔画方法:一笔横

(一),二笔竖

(十),三笔撇(),四笔捺(木)。一共4笔。

③书空练习。(第一,拼读音节;第二,口述笔顺笔画;第三,共几笔;第四,本课词语)

(2)口头组词语。

2.禾。(让学生自学后,进行书空练习,与“木”相同)

3.苗,拼读音节,读词语:禾苗。

(1)识记字形,让学生自学后,回答问题。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苗”字的?(我是这样记的,“苗”字,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田”字,一共8笔)

(2)书空练习。(①拼读音节;②字形结构;③偏旁;④笔顺笔画;⑤共几笔;⑥本课词语)

(3)读短文第2句。

4.竹,读音节,读词语:小竹排。

(1)识记字形,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左右结构,左边一笔撇(),二笔横(),三笔竖(),右边一笔、二笔同左边相同(),第三笔是竖钩(竹),一共6笔。

启发学生自学,看田字格字帖,找出左右两边的异同点:第三笔,竖;第六笔,竖钩。

(2)书空练习。(同“木”)

(3)口头组词语:竹叶、竹椅、竹篓、竹竿、竹篮„„

(4)朗读短文第1句。

5.江,拼读音节ji1ng,读词语:江南。

(1)识记字形: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

启发学生自学,说说你是怎样记住江字的。(同“苗”)

(2)书空练习。(同“苗”)

(3)口头组词语:江南、江北、长江、江河湖海。

6.两,拼读音节,读词语:两岸。

(1)识记字形。

①比较法:用“雨”与“两”比较,外框儿相同(),里面不同,“雨”是竖,左右各两点,“两”是两个小“人”。

②用数笔画的方法。笔顺:两,共有7笔。

启发学生自学,自己想办法记字形后,说出方法,如果没说比较法,教师可以提示:“两”字和什么字有点像?

(2)书空练习。(同“木”)

(3)口头组词语。

两岸 两双 两幅 两张 两条 斤两

(4)读短文第2句。

7.米,拼读音节,读词语:鱼米乡。

(1)识记字形,启发学生想出最简便、最好记的方法。

熟字加笔画的方法:“木”字上面加点、撇,一共6笔。

(2)书空练习。(同“木”)

(3)口头组词语。

鱼米乡大米玉米小米米粒

(4)朗读短文第3句。

8.朗读短文,要求正确、流利。

(四)指导书写,巩固字形。

1.木、禾、米三个字让学生自学后,找三位写字好的同学,按田字格字帖写在小黑板上,大家评议,教师订正。

提示:①木、禾两个字的大横在横中线上面,米字的大横压横中线。②禾字第一笔是平撇。③木、禾、米三个字的撇捺两笔写法、占格相同。[

2.指导书写“苗”字

(1)看整体间架结构,上小下大。

(2)教师范写(略),提示:

①草字头第二笔竖从左向右斜写,第三笔斜撇,略高于竖。教师范写一定讲清每一笔的位置及运笔方法。

②“曰”第二笔是横折钩。

(3)教师带写草字头。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订正。

3.指导书写“竹”字。

(1)整体位置,左窄右宽。

(2)教师范写:第一笔斜撇,从上半格中间靠竖中线收笔,撇过横中线,离左边线三分之一收笔,要有尖。第二笔小横,从横中线上一点儿横第一笔起笔,斜横过竖中线上一点儿收笔。第三笔竖压横中线起笔,直竖到下半格中间收笔。第四笔斜撇,与第一笔撇对称,略高一些起笔,过中心点,到左下格右上角收笔。第五笔大横,压横中线起笔,斜写到离右边线三分之一处收笔。第六笔竖钩,压横中线在横中左一点收笔,到长于三笔竖挑钩。

(3)教师带写,学生仿写字头。

4.指导书写“江”字。

(1)整体位置、左窄右宽。

(2)教师示范,重点指导三点水的写法。三笔成一弧形,教师给学生用红笔画出弧线。第一点,点在左上格右下方,第二点点在左半格中间,压横中线,第三笔提,从左下格中心点提到横中线上,离中心点四分之一处。

(3)教师带写,学生仿写字头。

5.指导书写“两”字。

(1)整体位置,第一横在上半格中间。下半部压横中线。

(2)教师范写(略),提示:①第二笔竖,自左向右斜,②二个人的撇对称,点写在横中线下面。③第三笔钩略长于竖。

(3)教师带写,学生仿写字头。

(五)巩固复习。

1.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2.填空。

苗,第3笔是__________,共__________笔。

或上面是_________,下面是__________,共__________笔。

竹,第3笔是_________,第6笔是___________。

3.填词语。

大米禾苗江水

木耳火苗两手

竹刀竹尺竹子

(六)板书设计:

口 日 中

苗 竹 江 两 哪座房子最漂亮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了、子,门、月”4个字,认识2个笔画“

一、』”和4个偏旁“广、户、穴、尸”。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农村变化很大,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之情。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了、子,门、月”4个字,认识2个笔画“

一、』”和4个偏旁“广、户、穴、尸”。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农村变化很大,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之情,并能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和相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说话,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今天我们一起到农村瞧一瞧(出示图画),把那里的风景夸一夸。

2、学生看图后自由发言。(夸一夸看到的荚景)师相机提问:请数一数有几座房,哪座房子最漂亮?为什么?

3、出示课题。指导读准生字“哪、座、房”和轻声词“漂亮”。

二、读通课文

1、读课文。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要学的生字用横线画出来记住字音。

2、开火车检查自读情况,学生评价,相机指导读准音节。三拼音节:

轻声音节:

a.带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

b.去掉拼音,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男女生赛读。c.开展“小组擂台赛”,读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句话。

2、图文结合,学习朗读第一句。

a.自读第一句,想想自己喜欢不喜欢这些房子,为什么。b.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演示电脑课件。(让词组“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窗”与事物相联系,帮助学生认识事物)c.换词读诗句,通过比较,初步体会叠词的用法。问:如果把“大大的窗、宽宽的门、青青的瓦、白白的墙”换成“大的窗、宽的门、青的瓦、白的墙”,你读了有什么感觉呢?(学生读后谈体会)过渡:诗人用这么美的词组写出了这些房子很美很宽敞,可见她是多么喜欢这些房子呀!那我们该怎么读这一句呢? d.朗读第一句。重点指导读好“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大大的窗”。

1、图文结合,学习朗读第二句。

a.看图,说说房子周围的环境美吗?美在哪里? b.教师朗读第一、二句,学生闭跟想像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脑海中层现“绿树成阴,花果飘香”的画面。

c.学生练习朗读。

4、结合图,学习朗读三、四句。

a.再看图,问:在小朋友的眼中,哪座房子最漂亮?(请学生用诗句回答)b.指导朗读三、四句。(通过指名分别读第三、四句,引导学生比较、评价,领悟问句和答句的读法;体会小朋友“回答”时的自豪心情)

c.正确、流利、比较有感情地读好全文。(自由读,小组读,男女生赛读)

四、书写生字

1、认读生字“了、子、门、月”。说说在哪些课文中学过这些字,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字

2、分析字形:用“比较法”区别“了、子”;用“说笔顺法”记忆“门、月”。

3、指导书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展评。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宇

二、背诵全文

1、学生练习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背诵。(看图背诵课文:教师引背)

3、举办背诵课文擂台赛。

4、唱一唱课文。(鼓励学生把课文编成歌曲,先在小组内唱,再到全班唱)

三、识记字形

1、做“摘苹果”的游戏复习生字。

2、四人小组讨论如何记这些生字。(启发学生用熟字加偏

旁、去偏旁等方法识记生字)a.交流:用比较法记偏旁:穴(宀)、户(尸)。b.开火车给“香、门、们、窗、要、亮、房”组词。c.创设语境,巩固生字。问:老师将一些生字藏在一段话中,你还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自读下面一段话——同桌检查——指名读)我们的校园里有两座高大的教学楼。教学楼前有个美丽的大花圃。花圃里面种着各种各样漂亮的花。这儿一年四季散发着花香,吸引了许多女同学来观赏。教学楼的后面是一大片青青的草坪,男同学们都爱在青草坪上踢球玩耍。

3、词语积累。

a.练习说叠词。(先读课后的叠词,再发散)b.练习词语搭配,做“找朋友”的游戏。

如:宽宽的 胖胖的 亮亮的 大大的 闪闪的 红红的马路 星星 眼睛 苹果 小手 太阳

四、扩展活动

谈话:上节课我们夸农村小朋友的美丽校园,今天我们一起来夸夸自己的校园吧!

a.四人小组练习。

b.举办“夸校园”擂台赛。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由学生推荐四位同学做评委。

五、布置作业

把儿歌读给家长听。

六、板书设计:爷爷和小树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不、开、四、五”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教学重难点:

会写“不、开、四、五”4个字,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教学准备

1、可拼成本课合体字的偏旁、部件卡片,“棵、穿”的猜字图。

2、课件:文中的图和重点句子。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学生朗诵表演《轻轻地》。问:小朋友们还记得小兔、小狗是怎样爱护小草的吗?让我们一起来朗诵表演《轻轻地》吧!

2、出示课题。谈话:大家那么爱护小草,又是怎么对待树木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出示课题《爷爷和小树》)请大家把课题读两遍。

3、启发学生质疑。问: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画出来多读几遍,记住生字的读音。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穿、暖、冷、伞、热”。

3、学生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4、检查朗读。a.认识自然段。

b.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相机指导。

◆教师通过范读或领读指导学生读好课文中的轻声词句:爷爷、冬天到了、暖和的衣裳;读准多音字“和”以及“不”的变调:爷爷和小树、暖和的衣裳;小树不冷了、爷爷不热了。

◆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自然段的停顿。

5、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三、认记生字

1、巩固读音,完成课后“我会连”。(拼音与字连线)

2、识记字形。

a.复习“木、日、自、穴”4个偏旁。(指名认读)b.指导认识“冫、灬、刂、父、人”5个新偏旁。(出示

这些偏旁,问:你们认识这些偏旁吗?怎么认识的?)c.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如:用熟字换部件的方法记住“爷(爸)、给(红)”;用看图猜字的方法记住“棵、穿”(第一幅图左边画一棵树,右边画一些果子;第二幅图上面画个山洞,下面画颗牙齿);联系事物(撑开的雨伞)识记“伞”;用熟字加笔画来识记“开(干)、不(下)”;用组词的方法识记“暖、冷、热”。

四、指导书写生字“不、开”

1、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不、开”的笔顺,按笔顺先描写,再独立写两个。

2、展评:学生自查自纠。

五、小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自我评价。

2、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做“送信”游戏,认读要求会认的字。

2、听写生字“不、开”。

二、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1、学习第一段。

a.指名读第一段,交流“读懂了什么”。(出示“一棵小树”图)b.指导朗读,注意停顿。(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

2、学习第二段。

a.出示“掉光叶子的小树”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话。问:小树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b.出示“爷爷为小树穿衣服”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话。问:爷爷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c.读第二段,找出写爷爷保护小树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问: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d.引导学生看图,理解“暖和的衣裳”指什么。启发想像:这时候,小树的心情怎样?如果你是小树,会对爷爷说什么呢? e.指导朗读第二段话。教师范读,学生模仿。(教师通过前后两次不同语气的朗读,让学生比较,谈感受,从而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和语气,读出爷爷对小树的关,u和爱护,以及小树“不冷了”的感受)

3、学习第三段。

a.看图说话。出示“枝繁叶茂的小树”图,指导学生观察变化?问:这是什么季节,小树有什么变化?

b.讨论过渡:小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小树因为有

爷爷的关心爱护,才能长得这么粗壮茂盛)那小树又是怎样帮助爷爷的呢?请看图。(出示“爷爷在树下乘凉图”)c.四人小组自读第三段,质疑解难。

d.交流。四人小组派代表说说自己小组读懂了什么,是怎么读懂的。(相机引导评价。利用学生反馈,重点指导学生看图理解“绿色的小伞”指什么)e.指导朗读第三段。看图体会爷爷和“我”的心情,读出高兴的语气。

4、朗读全文。指名分段读,分男女生读,齐读。

三、指导书写生宇“

四、五”

1、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认识“四”中的新笔画“竖弯”,知道“五”的第二笔“竖”要斜一点。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引导学生书空笔画笔顺,先描红再独立写。

3、展评:学生自查自纠。

四、扩展活动

了解人们为保护树木做哪些事,树木又为人类做了哪些事。

五、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四、五”。

2、朗读课文。举办朗读擂台赛。

二、实践活动

1、引导学生积累词汇。

a.出示课后“读读说说”中左边的词组: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漂亮的衣服、雪白的云朵。指名读,并用这些词组练习说话。如:花孔雀穿了一身漂亮的衣服。

b.出示“读读说说”中左边的词语,完成词语搭配。◆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暖和的——”。问:还有什么是暖和的? ◆四人小组补充完成“绿色的——”“漂亮的——”“雪白的——”

◆交流,教师相机指导。◆选择自己喜欢的词组练习说话。c.扩展练习。

◆完成词语搭配:清清的——,高大的——,弯弯的——,可爱——。

◆四人小组练说“什么样的什么”形式的词组。(教师可提供实物或画面)◆四人小组派代表在班级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课本剧,在全班表演。

3、开展“小记者采访”活动,了解人们为保护树木做了哪些事,树木又为人类做了哪些事。

a.挑选几名“小记者”在班中自由采访,教师巡视点拨。b.挑选几对在班中展示采访过程,引导学生评价。

三、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复习汉舌拼音中的平翘舌音和鼻韵母。

2、通过比较、做游戏等,复习巩固生字词,增加语言积累。

3、通过仿说,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结构,井鼓励学生说完整话,激发学生乐说的热情。

4、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诵和背诵古诗,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复习巩固生字词,增加语言积累。

教学难点:

1、通过仿说,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结构,井鼓励学生说完整话,激发学生乐说的热情。

2、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诵和背诵古诗,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准备:汉字卡片,词语卡片及相关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会连

1、谈话激趣: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大家来到语文园地,里面有许多游览区,咱们先来到“我会连”这个游览区,谁连得又快又对,我就把“红五星”送给谁。

2、开火车读准。(重点指导读准鼻音n和边音l)

3、在字母下面出示汉字,指导连线。

a.学生自己连一连。

b.同桌对一对,连得不一致的请教“生字表一”,教师巡视。

c.选一份标准答案展示。(为一次性连对的同学发“红五星”)

d.连错的同学哪个宇连错了,请其他小朋友帮助。教师引导学生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为能说出自己错在哪里的同学发“红花”)

4、做“找朋友”的游戏,巩固汉字的读音。(放《找朋友》的音乐)

a.师生合作。(出示相关的汉字卡片)如:师一边举起声母“广的卡片音广,我的汉字朋友在哪里?学生找到含有平舌音z的汉字卡片后,——边说:“我是平舌边举卡片一边说:“你 的汉字朋友在这里。”并带读“子、足、座”。

b.学生与学生合作。(在同桌间或四人小组间进行)

二、读读比比

1、谈话激趣:咱们告别“我会连”又来到“读读比比”游览区。请你先读一读,仔细观察,发 现了什么秘密?

2、学生边读边观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上面三组字都是一笔之差,下面三组字是独体字加偏旁)。

3、比较形近字的差异,练习说完整话。

a.共同完成“了一子”、“十一叶”音形义的比较,再分别组词。(如:“了、予”的读音不一样,它们的字形也不一样,“子”比“了”多一笔;它们的意思也不一样,“了”可以组成“走了、好了”;“子”可以组成“儿子、果子”等。)

b.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其余几组形近字的比较,并组词。教师巡视指导。

c.小组派代表,自选一组读读、比比、说说,教师引导学生评价。

5、出示这些汉字组成的词,全班齐读。

三、我会找

1、创设情境激趣:(出示“苹果园”图)瞧,苹果园到了!(课件演示苹果从树上下,两个小朋友提着篮子来检苹果)问:谁在干什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2、同桌分工,帮图上的小朋友“捡苹果”。(每人先找同一个偏旁的字做上记号,再相互检查,找其他字)

3、同桌展示“找”的苹果,并读一读。

4、读字。把10个红苹果贴在果树上,学生做“摘苹果”游戏,带读生字。(配读儿歌:秋天到,秋天到,果园里真热闹,苹果红,苹果香,小朋友们摘果忙)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我会读

1、谈话激趣:上节课,咱们在苹果园里摘了“生字苹果”,收获真不少!现在我们做个“过独木桥,夺红旗”的游戏。(展示课件:独木桥的画面)桥上有许多“拦路虎”(词语),只有读准它们,才能“过桥夺旗”。

2、出示词语,学生自己练读,四人小组互读,教师巡视 9做过桥夺红旗的游戏。

a.指名“过桥”。(一人读一排词语)b.四人小组接力“过桥”。(两排词语)c.男女接力比赛“过桥”。(所有的词语)

二、读读说说

1、谈话激趣:过了“独木桥”,我们又来到了“我会读读说说”游览区。让我们读什么?说什么呢?(让学生自己发现)

2、读句子。学生练读,指名读。

3、引导学生认识“什么地方有什么”的句型。

a.问:第一句讲什么地方?(我家门口)有什么呢?(一棵小树)b.请同学把第二句的“什么地方”用“——”画出来,用“——”把“有什么”画出来。

c.指导读句子。用声音的轻重、长短读出“什么地方„‘有什么”。

4、练习说话。

a.把第一、二句“变一变”、“说—说。(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家门口有——江上有——。”)

b.把第三句补充完整:屋子里有——。(指导用准数量词)

[扩展训练] c.扩展1:

◆河里有——。

海边有——。◆树上有——。

公园有——。d.扩展2:

◆教室里有——,还有——。◆天上有——,有——,还有——。◆海里有——,有——,还有——。◆公园里有——,有——,还有——。

三、读读背背

1、看图,说说这只公鸡美吗?你喜欢这只公鸡吗?为什么?

2、读古诗《画鸡》。

a.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b.四人小组互相读一读。

c.指名读,学生评价。

d.教师范读,学生评价。

e.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

4、背诵古诗。

5、表演朗诵。

四、布置作业

上一篇:如何进行说课和写说课稿下一篇:学会生存议论文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