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社会实践内容

2024-06-15

会计社会实践内容(精选11篇)

1.会计社会实践内容 篇一

会计处理流程:

如果企业的规模小,业务量不多,可以不设置明细分类账,直接将逐笔业务登记总账。实际会计实务要求会计人员每发生一笔业务就要登记入明细分类账中。而总账中的数额是直接将科目汇总表的数额抄过去。企业可以根据业务量每隔五天,十天,十五天,或是一个月编制一次科目汇总表。如果业务相当大。也可以一天一编的。

二、具体内容:

1、每个月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根据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做记账凭证时一定要有财务(经理)有签字权的人签字后你在做),然后月末或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之所以月末登记就是因为要通过科目汇总表试算平衡,保证记录记算不出错),每发生一笔业务就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

2、月末还要注意提取折旧,待摊费用的摊销等,若是新的企业开办费在第一个月全部转入费用。计提折旧的分录是借管理费用或是制造费用贷累计折旧,这个折旧额是根据固定资产原值,净值和使用年限计算出来的。月末还要提取税金及附加,实际是地税这一块。就是提取税金及附加,有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有税务决定。

3、月末编制完科目汇总表之后,编制两个分录。第一个分录:将损益类科目的总发生额转入本年利润,借主营业务收入(投资收益,其他业务收入等)贷本年利润。第二个分录:借本年利润贷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成本等)。转入后如果差额在借方则为亏损不需要交所得税,如果在贷方则说明盈利需交所得税,计算方法,所得税=贷方差额*所得税税率,然后做记账凭证,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借本年利润贷所得税(所得税虽然和利润有关,但并不是亏损一定不交纳所得税,主要是看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是否是正数,如果是正数就要计算所得税,同时还要注意所得税核算方法,采用应付税款法时,所得税科目和应交税金科目金额是相等的,采用纳税影响法时,存在时间性差异时所得税科目和应交税金科目金额是不相等的)。

4、最后根据总账的资产(货币资金,固定资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短期投资等)负债(应付票据,应附账款等)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料,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科目的余额(是指总账科目上的最后一天上面所登记的数额)编制资产负债表,根据总账或科目汇总表的损益类科目(如管理费用,主营业务成本,投资收益,主营业务附加等)的发生额(发生额是指本月的发生额)编制利润表。

(关于主营业务收入及应交税金,应该根据每一个月在国税所抄税的数额来确定.因为税控机会打印一份表格上面会有具体的数字)

5、其余的就是装订凭证,写报表附注,分析情况表之类

6、注意问题:

a、以上除编制记账凭证和登记明细账之外,均在月末进行。

b、月末结现金,银行账,一定要账证相符,账实相符。每月月初根据银行对账单调银行账余额调节表,注意分析未达款项。月初报税时注意时间,不要逾期报税。另外,当月开出的发票当月入账。每月分析往来的账龄和金额,包括:应收,应付,其他应收。

三、报表问题:

企业会计报表包括四个报表,除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之外还利润分配表和现金流量表。而利润分配表只需要在年末编制,因为只有在年末企业才会对所盈利的利润进行分配。而现金流量表只是根据税务部门的要求而进行编制,不同地区不同省要求不同。在四月年检时税务部门会要求对你提出要求的。(管理,财务,营业,制造等费用月末没有余额,结帐方法采用表结法下,损益科目月末可留余额;制造费用如果有余额,是属于在产品的待分配费用,在负债表上视同存货。钟书补充)你要看你在利润表有的东西,只要你的账上有你就结转利润,这样不容易错,利润表的本年利润要和资产表的相吻合。

细节补充:

1、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在国税报(2002年1月1日以后注册的企业才在国税办理;个人所得税和其他税在地税报)

2、月末认证(进项税);月初抄税(销项税)

3、以工资为基数100%,福利费为14%,工会经费2%,职工教育费2.5%,(税法规定: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向工会缴拨的经费,凭工会组织开具的《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在税前扣除。凡不能出具《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的,其提取的职工工会经费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4、三险一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

5、流通企业运输费,装卸费,合理损耗,检验费均计入营业费用,工业企业计入成本

6、单位无工会组织的,不能计提工会经费,更不必计提后再调整。所得税只须每季提一次就可,不需每月计提.7、现金一般从“基本存款户”中提取,一般规定结算帐户不能提取现金。

8、差旅费的开支范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邮电费,行李运费,杂费

9、出纳日记账保存5年

报税流程:

一般纳税人每月1日必须进行防伪税控开票机的抄税工作,在税务机关规定的报税时间前到办税服务厅1-10号综合办税窗口、11-12号企业发行窗口或13-14号代开专票窗口中任意一个服务窗口都可以办理报税工作。报税时纳税人需要携带税控IC卡、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系统打印的增值税销项发票统计表和增值税销项发票明细表(2-9表),抄税不成功的纳税人还需要携带上月已开具发票的记帐联进行存根联补录。

一般纳税人抄税、报税应当注意的事项:

一般纳税人抄税、报税时应当注意:

1、上月纳税人开具的所有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否全部抄税、报税;否则就有可能造成存根联漏采集;

2、一般纳税人月度中间重新更换金税卡的要特别注意在更换金税卡前已经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否抄报税成功,否则要携带未抄税成功发票的存根联或记帐联到办税服务厅服务窗口进行非常规报税并进行存根联补录;

3、纳税人报税后申报时发现比对不符的要及时查明原因,不能随便调整申报表数据进行申报。

1,每天审核报销单,报财务经理复审后在财务软件中编制记账凭证。2,即时认证增值税发票,注意代开的发票代码。月底将认证通过后打印表格,做预申报和免抵退时用。3,将已经付款的运输费发票或“四小票”中的一种在InvClient2.3抵扣程序中输入,经审核后打印表格装订好备用,认证通过的增值税发票文件在打印项目内导出。4,月初根据财务软件导出相关资料编制各项报表和免抵退核算资料。在2006年水电,运输费统计中登记好相关数据。5,每月8号以前完成上月日常预申报、TRAS重点税源数据申报工作。6,每月8号以前在6.0系统中和免抵退文件夹中完成“免、抵、退”前2月的汇总申报工作,注意对应关系的核对,报国税。7,月底27及8号前完成计统办统计报表的相关工作(注意月、季度报表)。每月(季)10号前完成企业所得税、房产税、个人所得税申报申报工作。8,根据报关部出口报关清单开具出口商品发票,月底核对准确后将数据导入2006销售,月底根据汇总做销售收入凭证。注意:汇率以国家外汇管理局官方网站公布的为准。9,月初完成预算执行数据录入,再在货币收支表中进行核对汇总工作。10,月末计提固定资本折旧,注意上月增加的固定资

2.会计社会实践内容 篇二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中介组织,是连接政府、企业和投资者的桥梁,在追逐利润的同时担任着“经济警察”的职责,社会责任意识本应更强。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工作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才流动频繁,每年都要招聘大量的应届毕业生,同时员工的素质又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为了确保向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会计师事务所普遍关注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员工的培训、职业发展以及工作和家庭的平衡。但与此同时,我国审计市场垄断程度较低,竞争非常激烈,很多中小事务所存在低价揽客现象,利益的驱动诱使部分事务所放弃独立性,审计失败案例频出。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如何以及有哪些影响因素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本文以2015年中注协公布的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强的事务所为样本,研究了会计师事务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以往研究多是在强制性信息披露的制度环境下以上市公司为样本,本文以会计师事务所自愿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为研究对象,丰富了自愿性信息披露领域的研究成果;第二,以往研究多以制造业、重污染行业及财富“500强”、“250强”等大企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较少考察服务型行业、中小企业、非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本文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动机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第三,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数量和质量上,较少考察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本文通过分析会计师事务所特征和政治成本对事务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方式和内容的影响,对政策制定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文献回顾

学术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动机、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方面。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以往研究主要从制度环境和公司特征两个角度展开。

在制度环境方面,陶莹、董大勇(2013)认为法律制度环境有助于改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法律外制度环境如媒体关注度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显著负相关。陶文杰、金占明(2012)则认为媒体关注度有助于改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财务绩效之间的交互关系。王霞等(2013)以2006~2009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公共压力、社会声誉、内部治理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关系,研究发现来自监管部门、政府和银行等的公共压力或者政治成本会显著影响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公共压力越大的公司越倾向于披露环境责任信息。Azlan等(2009)则认为企业之所以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是出于制度同构的考虑,效仿优秀企业的做法、获取合法性和社会资源。Belen等(2014)通过对2008~2010年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数据库中发布的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4496个样本的研究,发现处于利益相关者导向地区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普遍较高,西班牙、葡萄牙、丹麦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最高,属于领导者(Leading),中国、日本、美国、巴西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最低,属于新手(Novice)。

在公司特征方面,朱晋伟、李冰欣(2012)认为独立董事比重越高的公司越倾向于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财务杠杆高的公司则会减少社会责任信息披露。Lu等(2014)认为行业属性能够显著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Michael Kend(2015)以澳大利亚和英国前200强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公司治理、公司特征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和鉴证决策的关系,研究表明是否设置审计委员会、审计师是否来自“四大”、审计委员会规模等公司治理变量能够显著影响企业是否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和是否接受可持续发展报告鉴证。

三、研究设计

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作为非上市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对外披露的信息有限,大量的中小型事务所极少披露甚至不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因此,本文以2015年7月15日中注协发布的《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公告中入选的100家会计师事务所为研究样本,以会计师事务所官方网站披露的信息为数据来源,研究会计师事务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由于网站数据处于不断更新中,为确保数据的可比性和一致性,数据搜集时间应尽可能集中,本研究的数据均为2016年3月16日至26日搜集完成,每一个样本的数据搜集工作都是在一天之内完成,对数据的处理采用STATA 12.0软件。

2.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衡量方式。

借鉴Angus Duff(2014)的研究结论,同时通过对百强会计师事务所网站进行浏览和分析,本文将会计师事务所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分为环境、顾客、社区、员工和其他五类。其中:环境责任包括环保政策、废弃物循环、纸张使用、水的消耗、碳排放、商务旅行、节能、其他减污措施、采购、奖项等10项;顾客责任包括服务、投诉、客户关系和客户满意度、负责任的商业运营、奖项等5项;社区责任包括公司参与慈善捐赠,雇员参与和志愿者行动,教育、艺术、体育、医疗,其他社区活动,奖项等5项;员工责任包括员工多样性、员工满意度、绩效和职业发展、薪酬、员工奖励、培训、福利(工作和家庭平衡)、奖项、其他等9项;其他责任包括商业伦理、供应商、其他等3项,合计32项。本文分别采用披露频数和披露百分比研究会计师事务所对这32项内容的披露水平。

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式的衡量,本文借鉴沈洪涛(2007)的研究,将环境、顾客、社区、员工和其他五类责任依据披露的方式分别赋值,定量披露取2、定性信息取1、不披露则取0,五类信息权重相同,相加之后得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取值在0~10之间。

3. 统计分析结论。

表1反映了截至2016年3月26日样本事务所总体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由该表可见,100家会计师事务所在32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项目中披露的项目数均值为4.23,披露水平较低而且以顾客责任信息和员工责任信息为主,不同事务所披露的信息存在较大差异。

为了进一步分析会计师事务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行业特征,本文按照32个社会责任项目分别统计了样本事务所信息披露情况,具体见表2。

在32个社会责任项目中,披露最多的是顾客责任中的“服务”,93%的事务所披露了这一项目;员工责任中的“培训”和“福利”披露也较多,分别有45家和49家会计师事务所披露了这一信息。这说明会计师事务所首要关注的是向客户介绍自身的服务、拓展业务,其次期望通过提供“培训”和“福利”吸引优质人才,同时向客户展示自身的服务质量。

表3反映了样本事务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式的差异,在100家会计师事务所中仅有35家披露了定量信息,大多数事务所的信息披露以定性信息为主,信息披露质量不高。

表4说明了在不同社会责任项目上事务所信息披露方式的差异。该表显示,90%以上的会计师事务所没有披露环境责任和其他责任信息,87家事务所选择定性披露顾客责任信息,24家事务所选择定量披露社区责任信息,在五类社会责任项目中,定量披露的比重最高,这可能是由于社区责任信息中相对一部分与捐赠有关,易于量化。超过60%的事务所选择定量或者定性披露员工责任信息,只有37%的事务所选择不披露,这表明不论是大所还是小所,都普遍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责任方面信息的披露。

注:表中数据反映的是披露该项信息的会计师事务所数量。

四、进一步讨论与检验

为了进一步分析会计师事务所特征和政治成本对事务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和披露方式的影响,本文对不同类型事务所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分别进行了t检验,结果见表5和表6。

表5描述了国际“四大”与非“四大”、国内“十大”与非“十大”、受处罚会计师事务所与未受处罚会计师事务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的差异以及t检验结果。在32个社会责任具体项目中,无论是国际“四大”还是本土所,员工责任项目披露频数都较高,分别为6.75和1.35(仅次于顾客责任),这表明会计师事务所普遍关注与员工有关的社会责任信息。在环境责任方面,“四大”披露频数均值为5.75,在1%的水平上显著大于本土所,本土所极少关注环境责任信息的披露。只有在“碳排放”、“其他减污措施”、“奖项”三个方面有少数事务所披露,其中,“其他减污措施”中披露的主要是“植树造林”,这表明本土所作为非重污染型企业对国家倡导的环境政策关注不够、企业环保意识较为薄弱。在社区责任方面,国际“四大”的披露频数为4.5,在1%的水平上显著大于本土所,国内“十大”的披露频数为2.1,在1%的水平上显著大于非“十大”,这表明大所和国际“四大”更为关注环境责任和社区责任的履行和信息披露。在社会责任的五个方面中,国内非“十大”对顾客责任信息的披露频数最高,披露频数均值为1.33,大大超过环境责任等其他责任信息披露,这说明小所的生存环境更加严峻、竞争更加激烈,因此更注重对外宣传专业服务以获取客户资源、抢夺市场份额。受处罚所披露的顾客责任、社区责任和员工责任信息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大于未受处罚所,这可能是由于当会计师事务所在执业过程受到中注协的处罚和惩戒并被通告时,政府、媒体和社会公众就会对其合法性产生质疑,监管部门会加大其监管力度,媒体也会进行深入报道,为了转移公众的关注点,受处罚所试图通过增加其在环境、社区、员工等其他“好消息”方面的信息披露,降低政治成本、改善企业形象。

表6列示了国际“四大”与非“四大”、国内“十大”与非“十大”、受处罚所和未受处罚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式的差异以及t检验结果。由该表可见,国际“四大”在顾客责任和员工责任两方面的披露均值都等于2,说明国际“四大”在这两方面披露的都是定量信息,环境责任和社区责任披露均值为1.5,说明国际“四大”披露的环境信息和社区信息有定性信息也有定量信息。非“四大”在所有项目上的披露均值都小于1,这说明本土所更倾向于披露定性信息或者不披露。国内“十大”在顾客责任、社区责任和员工责任三个方面的披露均值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大于非“十大”,但都小于1.5,这说明国内“十大”的信息披露仍以定性信息为主。受处罚所披露的顾客责任、社区责任和员工责任的均值都小于1.5,这表明受处罚所的信息披露仍以定性信息为主,信息披露质量有待提升。

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表6同。

五、结论

本文以2015年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强的事务所为样本,研究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研究发现,大所、国际“四大”、受到处罚和惩戒的会计师事务所倾向于披露更多的社会责任项目,披露的定量信息也更多;国际“四大”在环境责任、顾客责任、社区责任、员工责任和其他责任五个方面的信息披露水平均显著高于国内所,信息披露范围较全面;国内“十大”则是有选择性地披露有利于改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声誉的社区责任信息;无论是大所还是小所最为关注的都是与员工有关的社会责任信息,这一方面有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能向外界传递高质量审计服务的信号以获取审计收费溢价。此外,研究还发现,国际“四大”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以定量信息为主,信息披露质量较高;国内所则以定性信息披露为主,信息披露质量有待提升。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和监管部门有一定的启示:第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社会责任意识普遍较弱、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有待提升;第二,对于非上市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缺乏规范和监管,有关监管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加大监督力度,从而提高我国企业整体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

参考文献

陶文杰,金占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媒体关注度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12(8).

王霞,徐晓东,王宸.公共压力、社会声誉、内部治理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3(2).

3.论法务会计的内容 篇三

[关键词] 法务会计司法会计调查会计诉讼支持

一、关于法务会计的内容的主流观点

关于法务会计的内容(也有学者称为法务会计的范围或服务领域),目前我国多数学者认为:法务会计的内容取决于各国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和法律法规对经济活动、经济行为、财产、资源等规定的详细程度,因此各国在不同时期,法务会计的内容有所不同。当前我国法务会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企业税务会计(税收理算会计);(2)债权债务会计;(3)保险赔偿理算会计;(4)社会公正会计(中介会计);(5)物价会计;(6)基金会计(社会福利保障会计);(7)司法会计;(8)海损事故理算会计;(9)社会保障会计等。但对于这些项目的具体含义,学者们还未能作出较为详细的解释。

本文认为,将现行会计核算、经济估价和司法会计的一些内容笼统纳入“法务会计”是否合适,还有待细细探讨。要界定法务会计的内容,我们有必要先厘清两个问题,即法务会计的内涵及其与我国司法会计的关系。

二、法务会计的内涵

对于法务会计的内涵,在会计界大致形成了以下三种观点:

法律会计问题论认为,法务会计研究和解决的是法律中的会计问题,它是将会计、审计与调查技术相结合,对经济案件或纠纷中的财会事实进行计算、检验、分析、认定,将证据规则与之相结合并给法庭提供相关证据,其主要内容是诉讼支持与调查会计。

会计法律问题论认为,法务会计研究和解决的是会计中的法律问题,它研究如何规范和保护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维护其合法权利,支持会计职业界发挥社会赋予它的角色作用,或者是以会计与法律知识处理财务事实与企业违法问题的关系,并运用于法律上的鉴定,以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法律会计双问题论认为,法务会计既研究和解决会计中的法律问题,也研究和解决法律中的会计问题。换言之,法务会计一方面要查明相关财会问题,调查、收集、固定证据,形成专家意见,并运用于法庭作证;另一方面还需分析法律问题出现的原因、性质、责任及如何适用法律追究责任人的刑事犯罪或民事赔偿责任等。

按照会计法律问题论或会计法律双问题论,所有会计都可以纳入“法务会计”,因为任何会计行为都不能脱离法律的规范。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本文采纳法律会计问题论,要把握法务会计,就要将法务会计工作、法务会计人员、法务会计技能三方面相结合。法务会计以出现法律问题为前提,它为解决争议服务,而正常情况下的纳税核算、保险业务核算等不需要考虑诉讼程序和证据规则等,仅属特殊业务会计。如果仅因为在计算应纳税款、记录社会保障基金、计算海损事故损失额等时要用到相关法律法规,就将其列为法务会计,是缺乏说服力的。

三、重新审视法务会计与司法会计的关系

司法会计是20世纪50年代由前苏联传入我国;而法务会计则是近年来才在我国兴起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信任危机频频爆发,使人们产生了强烈要求司法干预,重建市场秩序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会计学界不少学者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正好这时美国的Forensic Accounting频频出现,于是提出借鉴美国的“法务会计”(Forensic Accounting),建立我国法务会计体系的主张。从我国现状来看,司法会计是法律界在研究,而法务会计则是会计界在研究。

英美法系的“法务会计”与我国的“司法会计”存在明显的差异:

1.法系基础不同。法务会计和英美法系的法律相关,司法会计和大陆法系的法律相关;

2.委托制度不同。法务会计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相适应,通常由当事人自行决定和委托,在某些例外情况下也可由法院指定,而且,双方当事人可以同时聘请法务会计人员提供专家证言。司法会计与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相适应,通常由法官决定鉴定的开始和选任鉴定人。鉴定人为法官的助手,其参加诉讼的目的是弥补法官专业知识的不足。

3.证据作用不同。法务会计的专家证言不是独立的证据材料,因为其并非切身体验而是对事实的判断意见,其与普通证人的证言在法律效力上是等同的。由于专家证言可能因为维护当事人利益而不够独立,所以,法务会计人员作为专家证人必须出庭接受询问、质证被法官和陪审团认可后才能采信。司法会计鉴定结论一般可作为证据,对法官就事实的认定具有重大的影响力。目前,司法会计鉴定制度一般允许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要求鉴定人出庭作证,或由法官依职权决定鉴定人出庭作证,以便让鉴定人就其鉴定结论进行解释,并对鉴定结论得出的过程和采用的方式予以说明。

作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法务会计包含司法会计的观点。主要是由于我国会计界缺乏与法律界的沟通,不了解我国的司法会计,希望引进英美国家的法务会计制度,以弥补我国的“空白”。但这种观点却忽略了我国具有大陆法系传统,在法律制度上自然会与英美国家有很多不同。在我国法务会计和司法会计应归于一体,法律界和会计界应加强沟通,整合研究力量,共同致力于这门学科的发展,会计界发挥技术优势,法律界提供法律背景及证据程序上的意见,构建统一完善的理论体系,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加强经济监督,促进市场经济和谐发展。至于这门学科的名称,作者认为还是“法务会计”一词比较好:过去我国的会计学者因为“司法”二字而不愿意介入“司法会计”学科研究,缺少会计学者的介入是我国在司法会计实务理论研究方面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法务会计”一词现在已经逐渐被人们认可,我们现在要发展的“法务会计”与我们原有的“司法会计”并不一致,而是英美法系的“Forensic Accounting”与我国的“司法会计”的结合与创新,为避免误导,还是建议采用“法务会计”一词。

四、我国法务会计的内容的界定

法务会计是在社会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会计界对法律界的专业支持,是会计专业人员为解决或处理法律事项或问题提供的专业服务,法务会计是协助而非直接处理或解决法律事项,它是查明或认定法律事项所涉及的财会事实。

近几十年来,两大法系国家都努力地从对方制度中相互借鉴,以扬其长,避其短。我们也应当借鉴英美法系国家法务会计相关制度,不断发展我国的“法务会计”。本文认为,法务会计的内容主要是法务调查会计和诉讼支持。调查会计通常与犯罪案件的调查有关,主要是通过会计记录、会计资料、由会计人员综合运用会计学、审计学、财务学、侦查学等方法,对各类经济欺诈案件事实进行调查、澄清的法务会计应用领域。包括证券舞弊、保险舞弊、回扣和犯罪过程的调查等。

诉讼支持主要与诉讼程序相关联,是在司法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法务会计应用领域,它是通过对特定经济犯罪、经济过失和经济纠纷案件进行会计计量与反映,对特定的经济事项(案件)提供会计分析,为法庭对有关经济案件最终裁决提供重要的依据,从而为法庭和诉讼当事人提供的一种专门服务。简单的说,它是对正在进行的或悬而未决的法律案件中具有会计性质的问题提供帮助。在英美法系国家,按照负责的对象不同,法务会计诉讼支持业务分为诉讼协助和法庭服务两大块。其中诉讼协助业务包括:

(1)评估诉讼风险并参与诉讼策略的制定;

(2)审查、鉴定和收集财会事实证据;

(3)咨询及参与谈判;

(4)会计与审计准则遵守情况的认定;

(5)损失计量。

而法庭服务则主要体现为充当专家证人出庭作证或质证。当然我国实行的鉴定人制度,法务会计在我国提供的法庭服务就主要体现为充当鉴定人出庭作证或质证。

参考文献:

[1]于朝著:司法会计学,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第18页

[2]谭立:法务会计本质的若干视角.《财经论从》,2005年第5期

[3]黎仁华著:法务会计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第198页

4.会计工作内容 篇四

账务处理工作

账务处理工作包括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分类账与总账到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一系列的账务处理。财务管理工作

财务管理工作包括企业资产与负债分析、企业稳定性与风险分析、氽业资金流分析、企业成本与费用分析、企业投资管理分析、企业牛产与经营资金管理、企业之间并购等。涉税会计工作

涉税会计工作包括企业涉税会计账务处理、涉税项目风险评估与实施、企业税务风险分析、纳税申报工作、企业涉税行政与司法事务办理等。企业审计工作

企业审计工作包括企业外部财务审计和企业内部财务审计。

出纳工作内容:

5.流动资产会计评估的相关内容探讨 篇五

一、流动资产会计评估的内容和特点

(一)内容

1. 货币资金:

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包括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用于周转使用的备用金、各种不同类型的银行存款、除现金和银行存款以外的其他货币资金,包括外埠存款、银行本票存款、银行汇票存款、投资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等。

2. 应收及预付款项:

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付货款。应收账款是指提供劳务等应向关联单位或受益单位收取的款项,包括短期债务。预付账款是指按照协议规定预付给关联单位的定金或部分款项。

3. 短期投资:

包括各种能够随时变现、持有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有价证券以及不超过一年的其他投资。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

4. 其他流动资产:指除上述流动资产之外的流动资产。

(二)评估的特点

1. 非实物形态流动资产的评估可借鉴审计、资信评定等方法进行评估。

流动资产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对流动资产评估不是对企业的全部流动资产进行评估。从流动资产的构成看,企业中的流动资产主要由货币性资产,无物质形态的债权、票据,以及存货所构成。对于货币性资产,债权及票据等,严格地讲不存在评估问题,充其量是一个核实审计,因此,流动资产作为一类评估对象具有不完整性的特点。

2. 流动资产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非常接近。

作为劳动对象的流动资产,其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非常接近。在正常情况下,流动资产的账面价值接近于流动资产的重置成本。由于流动资产的流动性强,周转速度快,流动资产的账面价值接近于其重置成本。

3.

流动资产难以通过收益途径进行评估。

二、流动资产的会计评估方法和程序

(一)现金和各项存款的评估

对于现金和各项存款的评估,实际上是对现金的盘点,并与现金日记账和现金总账核对,实现账实相符,以及对各项存款的清查确认,核实各项存款的实有数额;然后,以核实后的实有额作为评估值。

(二)应收账款及预付账款的评估

应收及预付账款主要指由于赊销而产生的应收账款。由于应收款项存在一定的回收风险,因此,在对这些流动资产评估时,一般应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清查核实应收账款数额;二是估计可能的坏账损失。应收及预付账款评估是在对企业各种应收及预付账款项核实的基础上,根据每笔款项可收回的数额确定评估值。用数学式可以概括为:

应收及预付账款评估价值=应收及预付账款账面余额-已确定的坏账损失-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

具体方法和程序是:

首先要核实应收及预付账款具体内容。评估时可根据债权资产的内容进行分类,即将外部债权、机构内部独立核算单位之间往来及其他债权分成几类,并根据其特点和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核实。对外部债权,除账表核对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取得对外逐件证实债权关系是否存在,金额是否与企业提供清单吻合;对机构内部独立核算单位之间往来进行双向核对避免重计、漏计及其他不真实的债权关系;对预付货款重点应对货已到尚未结清货款的项目进行核对,避免将已到的货物按账外资产处理,重复计算资产价值。

其次要分析确定坏账损失数额。在对应收及预付账款进行调查核实后,应根据历史资料和评估时调查了解的情况,具体分析欠款时间和原因、前期欠款数额占销售额的比重、欠款人资金、信用、经营管理现状以及欠款人同关联单位间的业务往来状况等,从而确定坏账损失的数额。其具体方法有以下三种:

(1)分类判断法。该方法是根据单位与债务人往来的历史和债务人信用状况,分析应收款项支付或拒付的可能性,将应收款项分为可收回的、部分收回的及呆账等几类。如:业务往来较多,对方结算信用好的,应收项目能够百分之百收回,坏账损失为零。业务往来少,结算信用一般的,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很大,但回收时间不确定。

(2)坏账比例法。该方法是根据单位若干年(一般为3-5年)的实际坏账损失额占其应收账款发生额的百分比确定坏账比例,然后用核实后的应收账款数额乘以坏账比例,得出坏账损失数额。其数学公式为:

(3)账龄分析法。该方法是按应收账款拖欠时间的长短及其各期回收率的经验数据,分析判断可收回的金额和坏账。一般来说,应收账款账龄越长,坏账损失的可能性越大。因此,评估时可将应收账款按账龄长短分成几组,按组估计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并进而计算坏账损失的金额。

最后要计算应收及预付账款的评估值。

应收及预付账款的评估值用核实后的应收及预付账款的数额减去确定的坏账损失额即可得到。其数学式为:

应收及预付账款评估值=核实后应收及预付账款数额(已扣除了已确定的坏账损失额)-预计坏账损失额

(三)应收票据的评估

应收票据是指企业持有的经债务人书面承诺,具有法定形式和已确定收款期限的债权凭证。对应收票据评估,通常是以应收票据的贴现值作为评估值。所谓票据贴现,是指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前,向银行申请贴付一定利息,把票据债权转让给银行的信用活动。票据贴现值是票据到期价值扣除所付贴现利息后的金额。由于票据有带息和不带息之分,对于不带息的票据,其到期价值即是其票面值;对于带息票据,其到期价值应由本金和利息两部分组成。具体计算公式为:

1. 按票据的本利和计算。应收票据的评估价值为票据的面值加上应计的利息。

2. 按应收票据的贴现值计算。应收票据的评估价值为按评估基准日到银行申请贴现的贴现值。

(四)待摊费用和预付费用的评估

待摊费用是指单位已经支付或发生,但应由本月和以后各个月份负担的费用。费用本身并不是资产,它是已耗用资产的反映,但如果这些费用的发生形成了某些新的资产或权利,其中对于评估目的实现后的资产占有者还存在的部分资产和权利就是评估后对象了,这部分尚存资产和权利的价值就是评估值。待摊费用的评估值,要根据评估目的实现后的资产占有者还存在的,且与其他评估对象没有重复的资产和权利的价值确定。具体可分以下几种情况:1.对于尚存资产或权利的价值是确定的待摊费用,应根据实际内容计算评估值;2.对于尚存资产或权利的价值难以准确计算的待摊费用,可按其账面余额计算评估值;3.对没有尚存资产和权利所对应的待摊费用不计算评估值;4.对于在其他类型资产中已计算过的待摊费用,也不计算评估值。

三、流动资产会计评估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选择合理的评估基准日

流动资产由于周转快速,使资产内容、结构、金额等经常处于一个变化的过程中,而评估则是评定其某一时点上的价值,而又不可能人为地停止流动资金的运转。因此,所选评估基准日应尽可能在会计期末,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单位会计核算资料,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评估工作效率。同时要求评估人员必须在规定的时点进行资产清查、登记和确定流动资产的资产数量,避免重复登记的现象发生。

(二)明确评估对象和范围

进行流动资产评估前,首先要确定被评估资产的对象、评估范围和评估基准日,这是保证评估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被评估对象和评估范围应依据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资产范围而定,评估基准日的确定应本着便于核实资产和产权交易,减少评估基准日后的期后事项调整。在该环节评估人员应做好下列工作。一是核查待评估流动资产的产权。二是清查核实检测待评估流动资产。对需要评估的货币资金进行核实。

(三)分清主次,掌握重点。

由于流动资产一般具有数量大、种类多的特点,清查工作量大,所以流动资产清查应考虑评估的时间要求和评估成本。对流动资产评估往往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流动资产分布的情况,对流动资产分清主次、重点和一般,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清查和评估,做到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清查采用的方法是抽查、重点清查和全面清查。当抽查核实中发现原始资料或清查盘点工作可靠性较差时,应扩大抽查面,直至核查全部流动资产。

(四)充分考虑市场变现原则。

6.会计存货准则内容变化的研究 篇六

一、引言

存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它的正确确认、计量和披露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具有重大的影响。我国原《企业会计准则——存货》对规范企业存货的核算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如确定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移动加权法和后进先出法不具有普遍性,或不能真实地反映存货流转情况;对需要通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销售状况的存货,将其借款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利于客观、真实地反映存货成本。因此,为了建立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进一步规范存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向有关各方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财政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合理内容,针对我国会计实践中的问题,对旧存货准则重新进行了修订,并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并要求上市公司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二、会计存货准则修订前后的变化

(一)总体结构

新存货准则由总则、确认、计量和披露共四章二十二条组成;而旧存货准则由引言、定义、确认、初始计量、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期末计量、存货成本的结转、披露、衔接办法和附则共十部分三十条组成。

从总体内容上看,新存货准则比旧存货准则更为概括、具体。

1.新存货准则取消了旧存货准则的“定义”部分,而是将其内容贯穿于整个存货准则体系之中。例如,在“确认”中明确了存货的定义;在“计量”中明确了可变现净值和制造费用的定义等。

2.新存货准则“计量”部分涵盖了旧存货准则“初始计量”、“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期末计量”、“存货成本的结转”等部分的内容,显得更为简单而且精确。

3.新存货准则取消了旧存货准则中“衔接办法”和“附则”两部分内容,而是由财政部与其同时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来规定。

(二)适用范围

旧存货准则规定;“本准则不涉及:(1)因建造合同而形成的在建工程;(2)农业企业收获的农产品和采掘企业开采的矿产品;(3)牲畜等与农业活动有关的生物资产;(4)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存货的初始计量。”而新存货准则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消耗性生物资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通过建造合同归集的存货成本,适用《企业會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相比之下,新存货准则的适用范围更广。

(三)存货成本

1.采购成本

新准则规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进口关税和其他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旧准则则规定:“存货的采购成本一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直接归属于存货采购的费用。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等。”新存货准则中取消了对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成本内容的说明条款,同时在“不计入存货成本”的项目内删除了原存货准则中有关“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仓储费等费用”的内容。旧准则与原执行的《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衔接,对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的采购成本做出单独规定:新准则则取消了该项规定。

2.加工成本

旧准则规范存货的加工成本确定时,列举了可选用的制造费用分配的方法、联产品加工成本可选用的分配方法,并规定了主副产品加工成本的分配方法;新准则则仅仅提出“企业应当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合理地选择制造费用分配方法”、“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并且每种产品的加工成本不能直接区分的,其加工成本应当按照合理的方法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未在准则正文中对制造费用分配等方法进行列举。

3.其他成本

旧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确定”;新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强调了公允价值的运用。但新准则亦未具体规定如在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情况下,存货的价值应如何确定,相信会在配套的准则指南中做出规定。另外,旧准则专门规定了接受捐赠及盘盈存货的成本确定方法;而新准则未对此作出规定,新准则中删除了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证、捐赠方未提供有关凭证情况下企业接受捐赠存货成本确定的说明。笔者认为,这与本次准则体系修改、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中的重新引入有关,即接受捐赠及盘盈存货的成本可都以相关存货的公允价值加上相关的税费确定,无需再做出专门的规定。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劳务的,所发生的直接从事劳务提供人员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可归属的间接费用,作为存货成本计量”;旧准则则无此方面的规定。

(四)借款费用

按照新准则第十三章第十条的规定,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了某些存货项目中(而不只限于使用专门借款购建的固定资产),即一些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如造船厂的船舶等的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因为如大型船舶这样的存货,造船厂仅靠自有资金根本完不成,必须借助于银行借款,而企业取得的银行借款又分不清专门借款与非专门借款,原准则规定只允许专门借款的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规定不够合理。新存货准则与新借款费用准则相对应,规定“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处理。”因原会计准则中仅规定用于固定资产的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所以旧准则不涉及存货成本中的借款费用问题。

(五)发出存货成本

旧存货准则对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采用不完全列举的方式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各类存货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

新存货准则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即新准则中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仅包括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三种方法,取消了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这两种方法。这样做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点:1.确定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不具有普遍性或不能真实反映存货的流转情况。比如,一些企业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但其中不少企业为避免先购入或先生产完工验收入库的存货存储时间过长,导致货物变质或毁损,便将先入库的货物先发出,造成存货的实物流转与成本流转相互脱节;2.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已取消了确定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后进先出法,新存货准则取消后进先出法,便于我国的会计准则与相关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达成一致;3.移动平均法实质上是加权平均法的一种形式,国际会计准则也没有使用移动加权平均法。

(六)可变现净值

新存货准则规定:“企业持有存货的数量少于销售合同订购数量的,其会计处理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旧存货准则未作此方面的规定。

新存货准则可变现净值的特征表现为存货的预计未来净现金流量,而不是存货的售价或合同价。

企业预计的销售存货现金流量,并不完全等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存货在销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以及为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还可能发生的加工成本等相关支出,构成了现金流入的抵减项目。用企业预计的销售存货现金流量扣除这些抵减项目后,才能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凿证据是指对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有直接影响的客观证明,如产成品或商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与产成品或商品相同或类似商品的市场销售价格、销货方提供的有关资料和生产成本资料等。

不同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方法为: 1.产成品、商品和用于出售的材料等直接用于出售的商品存货,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当以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确定其可变现净值。2.需要经过加工的材料存货,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当以所生产的产成品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确定其可变现净值。3.资产负债表日,同一项存货中一部分有合同价格约定、其他部分不存在合同价格的,应当分别确定其可变现净值,并与其相对应的成本进行比较,分别确定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或转回的金额。

(七)跌价准备

旧存货准则规定:“企业每期都应当重新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如果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则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应当减少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新存货准则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因为新旧准则对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的基准处理方法都是个别认定(即按单个存货项目计提),所以新准则规定“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比旧准则规定的“转回的金额应当减少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更加严密。

(八)摊销方法

与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一样,旧存货准则采用的是不完全列举的方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成本费用。可选用的方法有一次转销法、五五摊销法等”;新存货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将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明确规定为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两种。

(九)盘亏或毁损

旧存货准则规定:“盘亏或毁损的存货所造成的损失,应当在发生的当期计入损益”;新存货准则在第三章第二十一条中进一步说明:“企业发生的存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存货的账面价值是存货成本扣除累计跌价准备后的金额。存货盘亏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根据造成存貨盘亏或毁损的原因,具体分别以下情况进行处理:

1.属于计量收发错误和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存货短缺,应先扣除残料价值、可以收回的保险赔偿和过失人的赔偿,将净损失计入管理费用;

2.属于自然灾害等非常原因造成的存货毁损,应先扣除残料价值、可以收回的保险赔偿和过失人的赔偿,将净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以上处理可以使企业对存货发生盘亏或毁损的会计处理规定更加明确、具体。

(十)披露

1.新准则调整了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存货信息内容。2006年,由于整个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完成,应在会计报表中披露的内容都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进行规范,故各个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在披露这个部分均只是规定在附注中应披露的内容;而旧准则在披露这个部分中除了规范附注中应披露的内容外,还包括了在财务报表中应披露的内容。

2.新存货准则强调应当披露各类存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对其总额的披露没有作出具体规定;而旧存货准则强调不但应当披露其当期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而且应当披露其总额。

3.新存货准则强调应当披露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和转回的有关情况;而旧存货准则对此没有具体规定。

4.新存货准则对存货取得的方式、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以及当期确认为费用的存货成本,如主营业务成本等没有要求进行披露。

5.因为新存货准则删除了存货发出成本的后进先出法,所以在新存货准则的信息披露中也相应地删除了旧存货准则中“应当披露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的发出存货的成本与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加权平均法确定的发出存货的成本的差异”的内容。

三、新存货准则对企业会计实务和学术理论的影响

(一)借款费用计入存货成本

借款费用计入存货成本的做法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将借款费用计入存货成本将产生的影响有:1.影响某些企业(如大型船舶制造业、飞机制造业等)的产品生产成本构成。这些企业如果靠借入资金进行产品生产的话,那么其产品生产成本的构成项目将在原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的基础上增加借款费用这一成本项目,按旧存货准则的规定,这时的借款费用应作为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新存货准则却将其计入了产品成本,这必然会导致产品成本上升,从而增加报告期存货资产和利润。2.利用不同筹资渠道取得资金所生产出的产品的成本缺乏可比性。用借入资金生产的产品成本与用自有资金生产的产品成本出现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企业与企业之间因生产产品(甚至是相同的产品)所需资金的来源不同而使其产品成本不具有可比性,甚至可能是同一企业前后各期因产品生产所需资金来源渠道上的差异导致产品成本前后会计期间缺乏可比性。3.“相当长时间”具有不可操作性。新准则所规定的“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中的“相当长时间”究竟是多长时间很模糊,这种表述难以操作,除非给出一个明确的时间界定,否则为生产产品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同样可能被企业计入当期损益,从而出现利润操纵问题。

(二)存货出售、存货跌价准备应当予以结转

新存货准则增加了存货出售时必须结转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的内容。如某企业将库存的20000件产品全部予以出售,单价100元,增值税率17%,税款收存银行,单位成本80元,该批产品已提存货跌价准备100000元,则新旧存货准则的账务处理分别为:

旧存货准则账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234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2000000

应交税金 34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1600000

贷:库存商品 1600000

新存货准则账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234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000000

应交税金 34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1500000

存货跌价准备100000

贷:库存商品 1600000

通过上述账务处理可以看出,新存货准则规定存货出售时应结转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由此将产生的影响有:1.实施新准则后,虽然存货出售时结转存货跌价准备并不会影响企业的利润总额,但会增加销售当期的毛利,在利润表上则表现为当期主营业务利润的增加;2.在存货跌价准备按单项计提时,每种存货的跌价准备是确知的,出售时便于结转,若存货跌价准备是按类别或合并计提的,在存货出售时因为存在着存货跌价准备在各种存货间的分摊问题,从而使存货跌价准备的结转比较复杂;3.存货出售要结转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这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处置时结转减值准备保持一致,这样做便于理解,也能够更准确、及时地反映存货的资产价值,不会导致账面资产虚增。

(三)接受投资者投资存货的成本,按公允价值确定

接受投资者投资存货的成本,按公允价值确定。由此产生的影响表现为两方面:1.避免了对投资者投入存货成本的人为操纵,避免了存货资产的失实,便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可靠的存货资产价值;2.目前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健全,公允价值的确定仍是一个难题。新存货准则并未具体规定如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情况下,存货的公允价值究竟该如何确定的问题,因此如果不对此做出明确规定的话,企业对存货资产价值的操纵问题仍不可避免。

(四)专门规定劳务存货成本的确定

新《企业会计准则》专门规定了如何确定劳务存货成本,使存货内涵扩大,由此可看出新存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劳务成本的确定上是一致的。此规定产生的影响是:1.扩大了存货的内涵,使存货不再局限于原材料、库存商品等实物范畴,存货资产可以是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也可以是不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2.体现了权责发生制原则,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企业存货资产的价值;3.实施新存货准则后,由于将原本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计入了存货成本,会使提供劳务所占比重较大的单位的利润产生不正常的波动。

(五)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

新存货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由此产生的影响表现为:1.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操纵利润的机会,避免了存货的实物流转与成本流转相互脱节的问题;2.避免了资产负债表日存货资产价值偏离市价的问题,符合以资产负债表为导向的观点;3.不会降低上市公司的报告期利润,从而不会使股票价格降低;4.与修改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保持一致。

其不足之处是取消后进先出法后,在短时间内,会对那些存货较多,原来又采用此法确定发出存货成本的企业的利润产生不正常的波动。

(六)低值易耗品和包裝物的摊销

新准则规定,企业只能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两种方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新旧准则的变化防止了企业利用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方法的变化多计提或者少计提费用现象的发生,减少了人为操纵利润的空间。

(七)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成本的确定

新存货准则取消了“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等费用”,如果真这样的话,新存货准则的实施将对整个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产生巨大的影响,必然会导致这些企业的存货资产和利润指标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八)接受捐赠及盘盈存货成本的确定方法

新存货准则取消了接受捐赠及盘盈存货成本确定方法的规定,相信这种变化与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中的重新引入有关。即:接受捐赠存货的成本按该存货的公允价值加上有关税费确定,而盘盈存货的成本则直接按相关存货的公允价值确定。但这同样涉及到公允价值难以确定的问题。

四、结束语

7.会计科目(基本内容) 篇七

1、

2、会计科目 什么是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是对各项会计要素(即各项经济活动、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科目。 也可以说是对经济业务起了一个会计名称,即把一般语言变成会计语言。

3、

4、表上第个科目有几个不同的名称,但所表示的意义是一样的 会计科目分为六大类:

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损益类、成本类 (同理同会计科目相对应,账户也分为六大类)

5、目前世界上企业核算采用的方法是借贷记账法,而我国把这一方法列为法定的会计核算方法,即我国法定的会计核算方法是借贷记账法。

6、什么是借贷记账法?

是以借贷为记账符号,以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增减变化及其结果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

7、“借”“贷”在会计上已失去了原有的汉语意义,这里的“借”“贷”只是一种记账符号,它好像数学中的正负号一样,但又有所不同,数字上,正号永远表示增加,负号永远表示减少,但会计上的借贷符号是有所不同的,“借”有时表示增加,有时表示减少;同时“贷”有时表示减少,有时表示增加;那么,“借”和“贷”什么时候表示增加,什么时候表示减少,取决于账户(科目)的`性质。

8、借贷记账法的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也就是借号表示

的金额,必须等于贷号表示的金额)。

9、什么是复式计账法?

对每天笔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金额相等的账户中进行登记。

10、会计计算公式很多,但企业最基本的等式有两个: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利润=收入―费用

(会计要素分为六大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11、会计账户的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本期减少额

12、什么是会计分录?

8.会计社会实践内容 篇八

在改革形式的要求下,深化实施素质教育,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学生的发展成为课程改革的最高利益,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开发教师的潜能,最终实现师生共赢。

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改革目标

1、根据学校办学实际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标准,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的途径。

2、根据学校特色和师生潜能开发的需要,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系列校本课程。

3、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和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研究教与学的最佳策略和方式,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4、研究课程改革中教师培训机制,探究有效的教师培训途径。强化校本研修,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

5、改革评价体系,探索学生素质评价的改革,逐步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学生素质发展评价体系。改革教师评价,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6、通过课程改革,促进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的深入快速发展,解决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具体实际问题,通过课程改革的问题性研究引领课程改革向深层次、深领域前进。

三、《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改革主要内容

坚持按如下原则指导实训: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教师指导、学生独立操作为基本形式,以模拟企业实际业务为主线,以能够胜任上岗所需为归宿点。由任课教师和实训教师进行事前指导、学生事后训练。

除采用讲授、提问、教师先列出业务操作流程所注意操作事项的分析,学生练习等方法进行必须的相关的知识教学外,适应高职财会人才培养的要求。能有的放矢的训练,使学生具备会计人员所具备的核心能力与职业技能。采用以课程体系模拟和岗位技能实训相结合的模拟方式进行。

强化基本技能。强化点钞、珠算技能,认知凭证、账簿,熟练出纳及会计各项岗位及纳税业务。

强化专业技能。填制凭证、建立账簿、成本计算、登记账簿、编制报表、财务分析。

开展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财务管理教学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进行案例分析时,既可以采用由学生独立分析,再以书面作业完成的分散方式;又可以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到课堂上全班讨论这种集中形式。

会计模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的了解财务流程,练习账套的建立、熟悉会计科目的设置,掌握如何处理日常财务工作,在教学中,将紧密结合高职特点,注重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自我评估:课程内容结束后,可在课外或课下,由学生进行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自我测试或评估。自我评估是针对所学内容列出几条选择项,供学生自我评估检测。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很受学生欢迎。

多媒体教学。本课程可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有的重点案例采取录像播放方式,以增强感染力,并要制作有利于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助学课件,最终建立系统性、立体化的多媒体课件体系。

四、课程改革实施途径:

(一)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让课堂焕发活力

不断构建新的课堂运行机制,为学生而设计,为学生的发展而教。“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这是我校落实新课改提出的口号,我们认为“课堂世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促进,共同成长发展的场所。

(二)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课程改革提供良好保障

抓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实施。教师的任何学习最终都需落实于教学实践,学校以课堂教学改进工作为抓手,大力开展基于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改进计划的校本研修活动。要求教师每学期有优势、劣势分析,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反思学习对象,从自己最困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不断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切实改进课堂教学行为,鼓励教师撰写教学随笔、教后反思,每学期至少填写四份教学改进案例,期末有总结。在此项工作的有序推进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三)抓骨干带教

充分利用校内研修资源,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带动青年教师成长进步。以“师徒结对”、“专题合作”等形式,将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紧密联系起来,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以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要求每学期师徒互相听课不少于10节,让青年教师切实感受到优秀教师的教学艺术的魅力,尤其是在同一内容的共同研究和备课、上课、反思三个环节的共同合作中,受到即时的、过程性、技巧性的启发和引导,对切实改进青年的教学活动有很大帮助。骨干教师在“理论提升、案例分析、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经验材料,在教师中进行经验推广,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四)建设学习型教研组

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建立若干“校本研修小组”。成员包括特邀的有关专家、学校分管领导和一线教师,形成一个合作研究的互动性研究型学习组织。并努力向外扩展,逐步形成校际之间的更大范围的研究型学习组织。结合校本研修,教研活动的形式将由单一性转变为综合性,包括听课评课、案例交流、专题研讨、集中读书等,并逐步呈现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记载翔实的特点。教研组内任教同一年级的教师、老教师与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与一般教师在教学上展开讨论、在事业上相互帮助,形成一个个和谐的学习共同体,分享群体智慧,人人都得到发展。

9.构建会计课堂讲授内容组织的思考 篇九

关键词:会计课堂,讲授内容,对策思考

1 构建会计课堂讲授内容的组织

作为一名会计教师, 如何上好一节课, 构建好课堂讲授内容是十分关键的。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彼得法林的观点:“大学生在一节课中能够接收的新观点不超过两个或三个, 此外他们的注意力随着上课时间的流逝而逐渐下降, 最有效的方法是把课堂讲授分为两个主要观点或话题, 并对观点进行反思或讨论。”

根据这个具体的观点, 我们对会计课堂讲课按如下模式组织, 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下面是会计课堂讲授内容的组织。

B老师讲授会计学基础中的“产品生产材料的核算及会计分录处理”, 内容组织如下表1。

初看上表的内容, 可能对新教师来说具有很强地挑战性。如在上表中教师增加了二段视频, 即有讨论, 也有停顿反思。如果坚持这样的方式上课, 几周这后, 你将不假思索地对你的课堂讲授进行有效构建, 在课堂上你的讲授将有效推进, 并且能准确的把握时间, 几乎无须看表, 就能把课讲好。

这样的上课模式, 完全不同于传统上课。一方面有视频、有讨论,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另一方面教师显得轻松, 不用按教学大纲模式平铺直述, 可根据课堂相应灵活应对, 效果自然不错。

2 构建会计课堂讲授内容组织的对策思考

构建会计课堂讲授内容组织形式多样, 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效果, 不同的内容也有不同的效果, 如下几种方式对课堂讲授组织是非常有好处的。

(1) 讲授课堂中加入情景案例。教师应尽可能的使用视频材料, 这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学生如何装订会计凭证, 教师可以播4-5分钟如何装订会计凭证的视频, 播完后老师再示范一遍, 一般学生很快就会掌握这项知识。又如教学生如何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 以幻灯片为例, 可在电脑屏幕的左边展示一张记账凭证, 借:银行存款5000、贷:应收账款-华西公司5000, 这时可在屏幕右边上方显示银行存款明细账并讲授登记方法, 在屏幕右边下方显示应收账款-华西公司明细账并讲授登记方法, 学生看幻灯片和老师讲解后一般可以学会登记明细账。

(2) 正确的提出问题。在讲课的开始或中途, 老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提问题可引起学生们的思考。如播完老友粉视频后, 问问学生, 构成老友粉的材料有那些, 学生们根据片断自行思考, 学生们东一句、西一句能说出不同的老友粉的材料构成, 如米粉、叉烧、脆皮、黄豆、蒜泥、葱、酸笋、骨头汤, 接着写出分录, 借:基本生产成本-老友粉, 贷:原材料-米粉、叉烧、脆皮、黄豆、蒜泥、葱、酸笋、骨头汤等等。又如教师播放水泥厂生产过程视频后, 可提问学生, 水泥厂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是什么?半成品是如何演变成产成品?半成品又如何转变产成品?结合视频和老师的讲解可知, 水泥厂的半成品是熟料, 熟料加上石膏及混合材, 经过粉磨后形成产成品, 这样的讲授学生是可以掌握的。在成本会计中, 直接材料及半成品、产成品、库存商品的结转在水泥厂成本会计中是必须掌握的。

(3) 适当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一般在校大学生都具有不同学习偏向, 不同的学习偏向导致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力。

有些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材料获取知识 (归纳式) , 表现在从具体事物到一般抽象概念, 他们很容易通过视频学习知识。如, 老友粉生产领料时借方登记成本, 贷方登记原材料支出数;混凝土生产领料时借方登记成本, 贷方登记原材料支出数;从而归纳出生产领料时的分录就是, 借:生产成本, 贷:原材料。有些学生偏向于推理学习, (从一般原理推出具体结果) , 如会计记账规则:“资产类科目借方登记增加数, 贷方登记减少数”这是一般原则。如判断分析如下业务:公司开户银行收到上周华西公司前欠的货款 (应收账款-华西公司) 20000元。学生会根据会计记账规则进行分析, 银行存款和应收账款都是资产类科目, 银行存款增加记借方, 应收账款减少记贷方。从而形成了, 借:银行存款20000, 贷:应收账款-华西公司20000。这样学生从一般会计规则出发获得具体的会计分录知识。

(4) 教学参考书的准备。除了教师买的教科书外, 教师可以找来其他不同风格的会计教材, 花上2-3个小时, 阅读与讲课相关的内容, 把有用的信息吸为己有, 便于在课堂上从不同角度解释某项具体的知识点, 这是新会计教师进入顺利教学的最佳方法。如讲授会计的产生, 有些教材着重讲述西方国家的会计史, 有些教材着重讲述中国的会计史, 若把两者结合, 中西方国家会计发展史会就比较完善了。

(5) 有意对学生进行“停顿-思考-讨论-分享”模式的训练, 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本人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应用“停顿-思考-讨论-分享”的模式, 如对我校09级会计电算化班《成本会计》教学, 10级工信1班《会计学基础》教学,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教学方法的改进促进了教学能力的提高。“停顿-思考-讨论-分享”模式适合于重点讲授的知识点, 其内容如下。

1) 停顿, 教师在上课中有意停顿或沉默, 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回忆。如教师要求学生把刚才讲述的观点1让学生回忆一下, 把学到的内容简短地写到一张纸上, 这样做一是同化了老师已经理解的内容, 意识到自己对那些知识不理解。学生写完纸条后, 再让学生提问, 若无提问, 可以叫一个学生陈述下刚才讲过的内容。

2) 思考, 老师停顿一下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便于讨论。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引导学生独自思考, 如:我们已讲过的内容要点是什么?为什么应付账款减少记在借方?也可以问另一个问题, 如, 根据你的了解, 银行贷款利息都记入财务费用吗?根据你的了解, 资产负债表负债栏的应付账款包括预付账款贷方金额吗?学生会根据自己所学的内容, 回答是或者不是, 是或者不是的理由是什么, 经过这样, 学生学到的知识会比较牢固。

3) 两人讨论, 要求学生和邻近的一个同学讨论这个问题2~5分钟, 教师对两个人回答进行比较, 有何异同。如, 成本费用类科目余额是如何进行本年利润结转的, 分录如何?收入类科目余额是如何进行本年利润结转的, 分录如何?两者比较一下。若甲同学把成本结转分录写成:借:生产成本, 贷:本年利润;乙同学写成借:本年利润, 贷:生产成本。老师可指出甲同学分录是错误的, 乙同学是正确的。因为成本会使本年利润减少, 本年利润科目记借方, 所以乙同学正确。

4) 全班分享:请一个两人小组陈述他们对问题的回答, 询问其他小组是否有不同回答, 在全班简短讨论后, 老师开始讲授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全班学生获得的知识最为牢固。

5) “停顿-思考-讨论-分享”实验验证。

我所上的2个不同班级 (实验班与控制班) 的学生进行实验。实验班在上课中, 教师分别在观点1、2节点上暂停2~3分钟, 在2~3分钟时间里, 二个同学相互讨论一下, 并在最后几分钟让学生把他们所上课的内容写在纸上, 坚持做2个星期。另一个班为控制班, 教师在一节课讲授中没有停顿, 学生从上课一直坐到下课。两周后, 对两个班级学生所学内容进行单项选择题测试。结论是:教师上课停顿的班比没有停顿的班级测试分数要高出一个档次。这是因为, 上课停顿的班级, 学生在课堂上及时进行了复习, 并对观点进行了思考, 没有停顿的班级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 成绩自然差些。

3 小结

一节课的安排, 教师主要是:确定两个主题或观点, 加上一个与主题相关的情景案例, 以及课堂小结;教师讲授时要表现出相当的教学激情;讲授过程中插入一些视频活跃气氛;教师在讲授中适时保持沉默, 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 这是一种比较完美的课堂讲授内容组织。

不管怎样, 教师要经常提醒自己, 讲课讲授的能力与所有吸引人的能力一样, 是不断发展提高的, 坚信这一点, 是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参考文献

10.会计专业职责内容 篇十

2、按规定及时编制、复核所辖核算单位的各类会计日报、月报、年报及统计报表,提供相关财务数据;

3、承办所辖单位会计决算;

4、配合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的各种内、外部检查。

5、每月定期对所辖单位各项财务经营指标实际完成情况和资产负债及经营效益状况进行分析,指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6、组织实施辖区内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按月对所辖核算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定期编制各预算单位的考核业绩报告,促进预算目标的实现;

7、准确计算辖区内各单位各类税金、做好各类税务报表编制工作;做好各类税收筹划和税收风险管理等,降低税收成本,减轻税务负担;

11.会计社会实践内容 篇十一

一、现行准则下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没有体现现行会计准则的理念。

会计教材应反映会计理念, 会计理念是认识和分析会计问题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基本的思维方式, 是学生学习和思考会计知识的逻辑出发点。现行会计准则中的会计理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 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的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 即强调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弱化了可靠性, 公允价值在现行准则中的大量应用就是一个例证。另一方面, 现行会计准则体系比以往更加关注企业资产的质量, 更加强调对企业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进行真实公允的反映, 而不像过去仅仅关注企业损益的情况。如所得税准则要求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无形资产开发中的部分费用资本化、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的扩大和资金时间价值的运用等, 这既是一种会计理念的变化, 也是一种对于改变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增长理念的变化, 这种理念更强调企业盈利模式和资产的营运效率而不仅仅是营运效果, 更关注企业今后的增长潜能和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总结, 更重视资产质量以及揭示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权利义务, 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字。

为适应这种理念的变化并让学生学习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 应把会计理念融入到会计教育之中去, 教材应反映新的会计理念。但目前经管类会计学教材在这方面并没有反映, 大部分按现行准则编写的教材都只是在原教材的基础上修改一些会计科目及会计处理的方法, 而没有反映新的会计理念。这将导致学生学习失去一个重要的方向, 难以掌握会计方法的精髓。

2. 教材定位欠准确, 不能较好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

会计是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会计学课程是经管类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会计和英语、计算机共同成为管理工作者必备的工具和技能。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及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检验, 会计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在会计理论教学目标方面存在的较大差异, 会计专业主要的目标是培养会计信息的“生产者”,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等专用工具把经济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 学会记账、算账、报账以及用账, 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不同, 对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并不要求他们掌握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具体填报方法, 而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会计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经济业务问题的能力, 即教学目的是培养懂会计、会用会计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 而不是会记账的会计人才。

会计教学实践活动方面的目的也不一样, 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目的是增强其感性认识, 有助于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而会计专业这方面的要求更高, 其学习的内容是将来工作中要做的工作。

教材是教学之本, 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教材要反映教学目的, 目前注明专用于经管类的会计教材数量非常有限, 大多数定位欠准确。有些是会计知识点力求面面俱到, 过分强调会计的程序和方法, 定位依然是会计信息的加工者。而有些教材也刻意追求与会计专业教材的不同, 但往往是会计专业教材去难存易的简单组合, 或与会计学原理的内容和要求基本相同, 还是不能满足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3. 内容设计不能较好满足专业学习的需要。

现行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构成。不但内容多、观念新, 而且难度大, 不少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教材为了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往往对所有的会计要素项目都一一予以介绍, 业务方面也囊括非货币性交易业务、债务重组业务、售后租回、融资性租赁、债券折溢价摊销、各种类型的投资业务等非常规业务, 这些非常规业务内容多且难度大, 扰乱了日常核心业务的脉络, 占据了较多的内容空间, 导致学生学得吃力, 甚至失去信心, 但这些会计知识将来在工作中却很少用得到。

相比之下, 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却介绍得非常简单, 如与人力资源专业知识体系密切相关的是职工薪酬福利方面的会计核算方法, 该专业最需要学习的内容是各种职工薪酬福利的会计核算及其管理方法, 但很多教材对此内容只用很少的篇幅就带过了, 这些内容不但与人力资源专业将来的工作内容密切相关, 而且职工薪酬福利也是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企业的共同业务, 是企业经营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其他专业的学生对此部分内容也应深入学习了解。诸如此类的问题也存在对其他专业内容的设计之中。

4. 内容设计逻辑性不强, 不注重知识的启发性。

内容设计逻辑性不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 教材章节的安排逻辑性不强。不少经管类教材结构基本上是按照“会计六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顺序安排各章, 也有些教材按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收入、利润的顺序进行安排, 每章中又按各要素包含的各个会计科目分节, 逐一介绍各科目的核算内容、方法并举例说明。这种教材结构安排容易导致与实际业务流程脱节, 且存在各章节多处交叉重复现象。如在介绍资产要素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时, 举例往往会涉及销售业务中的收入要素、负债要素中的应交税费等项目, 但因把重点放在应收类科目的介绍上, 如不介绍其他科目, 学生觉得难以理解, 如果介绍又会与后面的内容重复。

另一方面, 具体内容撰写的逻辑性也存在不足。会计学有它本身特有的会计逻辑思维和对经济业务的反映方式, 但是相当一部分教材在编写时逻辑性不强, 如在介绍基础理论中账户的结构这个内容时, 相当一部分教材只是直接介绍会计要素账户的结构即资产类、费用类账户的借方登记增加发生额, 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等账户的贷方登记增加发生额这个知识点, 至于为什么作这样的规定, 有什么理论依据就没作任何的解释, 甚至有些教材在还没有介绍借贷记账法时就先介绍账户的借贷结构, 显得很突兀。会计学对学生来说本来就是一门专业性强, 难以理解的课程, 若教材的逻辑性不强更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导致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学生被动地接受一大堆理论的说教, 对所学知识只能死记硬背, 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及自学能力的提高。

二、内容设计

对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的内容设计应按照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在内容上自成体系, 以达到让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能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树立会计思维方式, 掌握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 了解会计工作实践, 并为其专业服务的目的。教材的内容设计如下:

1. 相关基础理论。

本部分内容的设计应包括:基础理论篇和会计循环篇, 基础理论篇部分内容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对象、会计方法、会计的基本问题、会计基本前提、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等, 会计循环篇部分内容包括会计循环的基本程序、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凭证和账簿、试算平衡、结账等。在进行具体内容的设计时主要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 在基础理论部分注意传递会计全面收益观、资产负债观等会计新理念, 让学生学习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其次, 在编写时应注重内容的逻辑性尤其应注重系统性, 包括注重本门课程理论体系本身的系统性和与其他学科的连贯性和相关性。应改变知识点分散的条条框框的传统做法, 注重增强编写的逻辑性, 如在介绍基础理论中账户的结构这个内容时, 应综合运用资金运动的平衡原理、会计等式、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等基础理论进行解释, 又如在介绍会计的对象这一内容时, 应按资金运动———六大要素及其关系 (以资产为核心) ———会计科目这一顺序进行, 如此, 就可以将相关知识点紧密结合起来, 大大增强其逻辑性。最后, 在会计循环部分就可以结合简单的实训进行介绍, 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将上述知识点串起来, 在案例的介绍中将会计实务的凭证、账户、报表等具体画出, 案例的业务应将企业基本的业务如筹资和投资的简单业务都包括在内, 力图将企业的基本业务都介绍给学生, 为下面的专题打下基础。

2. 成本计算部分。

一般经管类非会计专业都不单独开设成本会计这门课程, 但成本的计算对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因此, 有必要将此内容独立成章。成本的计算从资金运动的角度分供产销环节的成本计算, 从专业的角度分物流成本、酒店成本、人力成本等的计算, 这些内容都要介绍是不可能的。

本部分内容的设计一方面应考虑专业的需要, 另一方面考虑成本计算方法理论介绍的基本要求。因此, 本部分内容应在介绍费用、成本、支出等相近概念, 并在结合会计核算基础权责发生制介绍费用的几种支付方式如直接支付、转账摊销、预提待付和预付待摊等的基础上, 介绍成本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其中重点介绍旅游成本的计算方法, 举例以旅游业务为主, 以满足旅游专业学生学习的要求, 在介绍人力成本的计算方法及会计处理时, 内容应涵盖非货币性福利、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五险一金、带薪休假费用、股份支付等业务, 以满足人力资源专业对专业业务核算的要求。采购成本、生产成本放供产销环节中介绍。

3. 供产销业务会计处理。

供产销业务是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共同业务, 本部分内容应精心设计。本部分内容在介绍供产销环节的一般业务处理时应注意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一是各种结算方式的基本内容及其会计处理, 介绍各种结算方式的会计处理时可以结合供销业务介绍, 没有必要单独介绍, 结算方式应涵盖全面, 包括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和信用证等。二是各种税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印花税等的基本内容及其会计处理, 其中尤其应重点介绍增值税的知识点, 包括其价外税特点、增值税发票的管理常识及其注意事项, 供销环节增值税的会计处理, 应交增值税的计算方法等, 其他税种可以结合销售业务介绍营业税、消费税、印花税等的会计处理, 这样安排既不占用太多的内容空间, 又将实践中重要的知识点进行了介绍。三是资产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在现行会计准则下, 资产减值损失是利润表中一个重要的项目, 此内容应结合会计的谨慎性原则, 通过介绍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存货的跌价准备业务处理介绍资产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方法, 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四是生产成本的计算及其会计处理方法。最后在介绍供销业务时, 可以在举例时顺带介绍一下外币业务的会计处理, 以满足国贸和营销等专业的需要。

4. 报表部分的内容。

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重心应是会计报表信息的利用, 因此, 学会分析报表和编制简单的报表是此部分内容学习的重点。报表的知识应贯穿于全书, 开篇可通过报表导入, 通过简易的报表让学生对会计产生兴趣及学习的动力, 而且有一个整体的概念, 再从报表逐步引出相应的知识点。

在业务处理部分, 介绍完业务的会计处理后应介绍相应的科目在报表上的披露知识, 真正详细介绍报表的编制方法的应在此部分内容。限于时间, 应重点介绍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只要求学会看, 在会计报表部分, 要详细介绍会计报表各项目的含义、会计报表的结构以及如何利用附表和附录、阅读会计报表的方法与技巧, 报表的分析应侧重于报表项目和绝对数的分析, 至于指标的分析应放后续课程财务管理学中再介绍。

在编写时为了前后呼应, 增强课本的逻辑性, 可以从会计等式引出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相关内容, 再通过现金流信息的重要性和赊销业务引出现金流量表。这样可以前后呼应, 增强教材的逻辑性。在内容设计上应通过一个案例, 贯穿从凭证到账簿到最后到报表的生成, 让学生通过这个案例对会计的整个账务处理有一个完整的理解。

摘要:教材是教学之本, 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但现存的经管类专业的会计学教材却存在定位欠准确、没有体现现行会计准则的理念、内容设计不能满足专业学习的需要以及内容设计逻辑性不强等问题。本文拟对经管类专业会计学教材的内容体系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会计学教材,内容设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陶水莲.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研究.财会月刊 (理论) , 2005;12

[3].刘孙芸.经济管理类专业会计教学探讨.财会月刊 (理论) , 2008;9

上一篇:安全生产事故习题下一篇:街头巷尾问诚信高考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