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民俗

2025-01-07

有趣的民俗(14篇)

1.有趣的民俗 篇一

有趣的各国民俗

美国人

有一个迷信:女性最好不要将自己盘子中的食物全吃完,否则可能会嫁给一个丑丈夫。

阿拉伯人

在阿拉伯人面前记得切勿露出鞋底,因为阿拉伯人觉得鞋底是一个人最脏的地方。

当阿拉伯朋友送您礼物时,请不要当着他们的面把礼物拆开,因为他们视此为不礼貌的行为。相同地,如果您送他们礼物时,他们也不会当下马上拆开礼物。

韩国人

当朋友搬新家时,韩国人会送他们的朋友肥皂当作乔迁之礼。目的是希望他们的`朋友成功致富的速度就肥皂泡泡那么快速、简单!

美国人OK的手势在韩国是表是硬币的意思。

韩国人vs.泰国人- 数字的迷思

4这个数字在韩国人和中国人的眼里是个不好的数字,所以当您到这两个国家搭电梯时,可能会发现第四楼是以F替代阿拉伯数字4,或者直接就跳过了4楼。有些房间号码亦是如此,您可能会看到102、103、105,但是就独独缺了104。但是相反地,泰国人便觉得4这个数字非常好,会为他们带来好运。中国人则觉得8是幸运数字,美国则觉得7是幸运数字。

哥伦比亚人

在哥伦比亚,如果用一只手的手指轻敲另一只手的手肘时,这是表示他觉得某人一毛不拔。

埃及人

埃及人通常会「礼貌性地」拒绝别人第一次的邀约,除非别人一直坚持不断地再邀约,他们才会接受邀约。

瓜地马拉人

瓜地马拉人打招呼或招手时,是以手臂上举,手掌朝下,动手指头的方式。美国则是手掌朝上。

印地安人

印地安人视牛为神圣的动物,所以很多印地安人都不吃牛肉。自古以来,皮革制品也一直是印地安文化中送礼的禁忌。除此之外,印地安人也不用左手拿东西吃。

坦尚尼亚人

坦尚尼亚人不用左手接受或给出名片、礼物和信封等物品。

日本人

见面时多以鞠躬礼代替握手寒喧。喜欢交换名片,并会妥善保存,以表尊重他人。

吃面时会发出声音,表示食物美味。

中东人

如果您住在一位中东人家中,对他们的一件物品表示非常赞赏,那不管那件物品对他们来说有多么重大的意义,他们都会觉得必须将该物品赠送给您,所以切记不要对着中东人家的物品表现「太多」的赞赏!

保加利亚人

同意您的说法时,以摇头表示;不同意时,以点头表示。

2.有趣的民俗 篇二

如果我们只看第一个定义, 把民俗理解为民间风俗, 而不是一门学问, 那么它所指的就是“一个民族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婚姻家庭等社会生活方面长期形成的传统”。2它就是一种来自于人民, 传承于人民, 规范人民, 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之一。从而与官方、与意识形态、与上层的思维无关。民众的思维意识应该是淳朴的, 感性的, 它是“与科学思维、官方意识相对应而存在”3, 也就是说, “科学思维要求理性和客观, 官方意识重视统一和谨严, 而民间思想表现信仰和情感。”4而这个特点, 应该是“民俗”最为珍贵且与众不同的地方, 是不同于“官方”和“上层社会”的最大特点。

不过, 一旦民俗上升一门学问, 成为民俗学之后, 或多或少地, 受到官方和文化精英的刻意营造, 民俗的最本真特点并不能完全地保留下来, 甚至变成“文化精英阶层”的一部分。华东师大的田兆元就认为, “传统的民俗学研究实际上有偏向文化精华的倾向。”5同时他认为, “把民俗视为文化精华, 视为非日常的文化形态, 实际上是一种民俗学的传统。”

“民俗”丧失其本真淳朴的特质, 加入精英文化的元素, 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态势。接下来笔者将试图以“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 即民俗学在中国的发轫期, 以期间最具有代表性的“歌谣学”运动为例, 简单对比民俗的“民众化”与民俗学的“精英化”“官方化”现象。

一、民俗与歌谣·民俗学与歌谣学

本文试图探讨的中国的民俗学运动, 为什么却要以“歌谣学”运动为例呢?歌谣与民俗学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钟敬文先生曾经明确地指出:“民间文学作品及民间文学理论, 是民俗志和民俗学的重要构成部分。”6直到今天, 在民俗学的研究工作中, 歌谣都是十分重要的材料。歌谣和民俗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从一个方面来说, 各民族特定的风俗习惯往往会影响到该民族歌谣的产生和发展, 并影响这些歌谣的内容和形式;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 丰富深厚的民俗事象, 给歌谣创作提供了大量民族性、地域性的素材, 是歌谣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而当我们追溯历史, 中国的民俗学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的起源应该是北大歌谣研究会的成立及《歌谣》周刊的创刊。作为我国民俗学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 《歌谣》周刊第一号的发刊词曾明确地指出, “歌谣是民俗学上的一种重要的资料”, 一九二四年的一月份, 歌谣研究会曾提出改名为民俗学会, 后来虽然并没有改名, 但实际上也是民俗研究的学会。可以说, 中国的民俗学就是以歌谣学运动为其发端的。所以我们理应这样认为, 歌谣与民俗的关系密不可分, 中国民俗学的发生发展也是跟“歌谣学”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

二、“精英化”“官方化”的中国歌谣学运动

(一) 歌谣学运动的开展带有其政治化的目的

中国的歌谣学运动从一开始就并不纯粹单纯是以调查研究民俗本身为出发点的, 它始终是带有着一些“功利主义”的倾向。其实质就是文化界以及官方企图通过“目光向下”, 调查研究民俗, 从而在文化上实现“再造国族”。歌谣学运动无疑与时代背景、国家背景息息相关。

当时的中国社会风起云涌, 辛亥革命之后, 清王朝虽然被推翻了, 并建立了共和体制, 但是国内依然是处于动荡的状态。于是, 在“德先生”与“赛先生”的两大旗帜的召唤下, 中国知识界掀起了一场势不可挡的文学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希望人们能够做到真正地关注民众, 从中国传统的羁绊中逃脱出来, 为新时期的中国“再造国族”贡献出文化上的一份力量。

受这样的时代背景的影响, 歌谣学运动就注定了它不可能单纯是一项为民俗而学问的运动。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学者们对歌谣学运动所期盼的从文化上“构建国族”的期望。国族, 作为一个现代西方意义上的概念, 指的是“在知识精英利用原有文化资源进行建构的基础上, 在政权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共同体。”“现代国家, 绝大部分都是通过构建产生的, 美其名曰‘nationbuilding’。”7国族可以被建构, 而国族的建构需要人们的族群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是来自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等。中国民间文学运动时期的文学家们所做的正是从文化认同上推动国族建构的过程。

可以这样说, 当时中国的民俗学研究是带有其政治化的目的的里面的。这种带有政治化目的的研究, 势必会掩盖掉很多不利于其政治目的的元素, 从而无法完全还原民俗的本来面目, 以及呈现出它原始淳朴与感性的本质特征。实质上, 中国的民俗研究向来如此。

(二) 受当时时代条件的局限, 知识分子无法真正做到“目光向下”

“再造国族”是当时知识分子对于拯救这个民族所抱有的美好的期望, 它们通过“目光向下”, 重新关注普通大众的文化事象, 试图从文化上达到这一目的。但是“目光向下”的目的并为达成, 时代条件的不成熟, 使得的歌谣学研究更多的只是在书斋中的研究, 脱离了民众, 加入了更多的学者的阐释, 从而或多或少失掉了民俗文化事象本来的面目。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曾经这样说道:

“五四透过运动的方式被定义的文化有三个限定词:城市背景、大众传媒和知识分子。在安德森的印刷资本主义理论中, 文化也是在这三个范围内才得以成型。而当今的问题是, 中国绝大多数国民恰恰不在印刷资本主义的覆盖之内。直到抗战时, 那套文化壁垒才真正被打破。一个重要的标志是瓦窑堡会议提出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人们这才真正注意到口传文化和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民”是什么意思。”8

当时的学者迫于拯救国家, 重振民族, 从西方、从日本那里引进了许多新式的概念, 其中就有“民”的概念。对“民”的重视似乎是建构新的国族所必备的要素。但是, 鉴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整个学界对于“民”的思考程度的局限性, 并不能够真正的思考出何为“民”, 以及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把“民”当作主体。实际上, 当时的学者也没有把“民”当作主体, 而只是将其作为了一种认识上的功利性工具。

(三) 当时的民俗学的调查, 受到官方的制约

学者们在进行对民间歌谣的田野调查, 从事歌谣研究的时候, 都会受到官方力量的牵绊与制约。官方与学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可以用若即若离来形容。历来中国官、学两界的区分就不是特别明显, “学而优则仕”, 一个人很可能同时是政府官员也是文化学者。这两种角色无法割裂的关系, 使得五四时期对于歌谣的研究, 也参杂着政治与文化的双重意味。

实际上, 中国社会中“官、士、民”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显得十分微妙的。领导中国“歌谣运动”的实际上是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 或者可以称作“士”。在过去中国语言里, 阶层一般是指阶级内部不同等级的群体或处于不同阶级之间的群体。后来我们概念中的“士”一般指的就是“读书人”。但是这样的定论放到“歌谣运动”当中似乎就并不见得准确了。知识分子本身就是一个难以确定的对象, 徐新建认为:“在很大程度上, 这个所谓的群体——无论称之为‘知识阶级’‘新知识界’还是‘学术部落’, 作为一个统一完整的阶层, 其实并不存在, 而不过是当事人为了利益需要和论述者为了阐释方便的说法而已。”9我想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否有这样的几点原因:1.“歌谣运动”中的“士”不同于我国古代的“士”, 这样的“知识阶级”在形成年代上是在晚清之后。2.当时从事“歌谣运动”的研究者们并不是专职的。3.“士”的立场并不坚定, 他们夹杂在“官”与“民”之间, 与“官”的关系暧昧不清, 对“民”的态度也是褒贬不一。

政府与文化精英们保持着联系, 其实是试图通过文化, 通过道德说教来维持其自身的统治。“中国也有人能够摆脱国家认可的正统思想, 但他们的信仰很少被人们认真看待, 从而也很少成为官方信仰的威胁。”如果说, 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之前, 民俗文化不被官方认真看待, 是因为它在文化精英眼中是粗鄙的, 在政府官方那里不被视为威胁其统治的事物, 那么到了五四时期, 民俗的“重见天日”是同时受到学者的重视, 另外也是政府官方带有功利目的的推动。可以说, ——主动权、话语权、发言权从来未曾真正掌握在发明、拥有、传承民俗事象的普通老百姓的手上。

当时的中国知识界研究歌谣, 关注民俗, 这里面固然有着文化上、学术上的目的, 但是同样也是交互着政治上的目的的。学者在对歌谣进行研究的时候, 由于始终无法摆脱政治上的目的, 所以真正还原歌谣的本来面目, 只是一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情。譬如说, 当时的官方机构对于学界的歌谣调查的计划方案, 曾指出:

“民俗调查为社会行政之重要依据, 亟宜举办。”同时需要对“民众教育、礼俗改良、新生活运动、经济建设运动等, 均特加注意……今日民众教育之推行及礼俗制服等方案之拟定亦需此种实际材料, 更有进者, 民族复兴以民族团结为前提, 任何破除民族间之隔阂, 以沟通民族文化, 自亦当以民族研究为基础工作, 而民俗调查为不可缓也。”

可见, 对于民俗的调查始终摆脱不了官方的目的。

(四) 某些学者自身对于民俗文化的不屑

从主观意愿上来讲, 除了政治上的功利性目的, 新文学革命时期的学者们期望能够与民众相结合也有出于对于民间文学的本身的喜爱, 对于过去官方的那种酸涩文学的鄙视。容肇祖曾经就在《忆<歌谣>和<民俗>》为题, 说道:

“五四以后, 我进北京大学, 一些老师们提倡搜集或的新文学, 编辑‘新国风’的问题。这是搜集现代歌谣的起源。……“新国风”是五四以后提倡新文学、新诗歌而开发的一个新园地。它提出了创作新诗要和民间歌谣结合, 使新诗接近人民。”

不过实质上, 当时虽然是把“民”挂在嘴边上, 但是不少学者的骨子里面却不大瞧得起老百姓, “五四”时期不少知识者觉得老百姓是很封建的, 需要被启蒙的。于是, 当民俗上升为“民俗学”之后, 为了摆脱那种所谓的“田野的”“粗鄙的”东西, 从而不可避免地会趋于一种“精英化”的态势, 从而或多或少脱离民俗其本真的、淳朴的、原始的风貌。田兆元认为我们对于民俗的解释, 其实是出于阶级立场的一种解释, 即是“把民俗定位为劳动人民和底层社会的生活传统”10, 从而“刻意与精英文化区别开来, 以表现学科的革命性及其对于大众的亲善性”11, 它的主旨依旧还是在“政治方面”。

三、让民俗真正回归大众是否可能

上观历史, 其实中国自古就有民俗, 只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民俗学是发生在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无可厚非地,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 在它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沉淀下了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源远流长的中国民俗, 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宝贵贡献。在古代社会, 我国的民俗文化实际上作为“礼”文化的对应和补充而存在下来的。在古代典籍中, 对于民俗就有过诸多的解释。譬如《周礼》上就说:“礼, 屡也。因人所践履, 定其法式, 大而婚冠丧祭, 小而视听言动, 皆有其节文也。……俗者, 习也。上所化曰风, 下所化曰俗。”12也就是说, 礼是古代社会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俗则是普通民众的习惯和风气。诸如此类的解释还有很多, 但无非都是强调了民俗与“礼”之间的关系, 以及民俗对政治伦理倾向。

再到当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列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实际上是我们所谓的民俗文化的代表作品。作为这些名录上的东西, 其实都是精华的东西, 是经过筛选, 甚至是加工之后的东西。而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更都是文化精英了, 他们掌握民俗文化的水准, 是普通的民众所无法达到的。在这样的状况下, 民俗也呈现出了一种文化精华的形态。

笔者认为, 对于民俗事象的关注, 从来都不是单纯地以保护传承某种民俗文化为目的开展的。同时, 当它上升并具有某种官方政治化的目的之后, 民俗最本真的淳朴感性的风貌便遭到损坏。让民俗真正回归到大众是否可能?这是笔者在文章最后提出的一个问题。破而不立, 笔者在这里无法解答这种靠实践才能真正解答的问题。只是想要说明的是, 民俗属于民众, 只有当民俗完全服务于大众, 才能发挥民俗的最大作用, 才能让民俗发挥其本真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钟敬文.《钟敬文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年版第231页.

[2]赵晓兰.《歌谣学概要》.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第272页.

[3]谢国先.《新世纪中国民俗学的发展方向》.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年9月第23卷第5期.

[4]田兆元.《民俗本质的重估与民俗学家的责任——一种立足于文化精华立场的表述》.载《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第五期.

[5]张永红, 刘德一.《试论国族认同和族群认同》, 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1月第27卷第1期.

[6]胡子林.《国族问题的话语谜踪》.载《书城》2008年12期.

[7]徐新建.《民歌与国学——民国早期‘歌谣运动’的回顾与思考》四川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38页.

3.民俗摄影在民俗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篇三

关键词:民俗摄影;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J4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22-01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灿烂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民俗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国各民族分布广泛,民俗文化因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民风民俗千姿百态、千差万别。或者相隔遥远的两个地方传承着同一个类型的民俗,或者同一个民俗事项也会派生出不同的支系,各支系因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生活习惯迥然不同。每一个民族的服饰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也因地域差异而各具特色,这些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既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 也是一种在特定的地理文化环境下人类群体对世界的认识、适应和改造所产生的风俗习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漫漫岁月的消磨中,许多民风民俗正面临着被现代化潮流冲掉、淹没的危险。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在较长时期的社会生活中传承下来的,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各种民俗事项無不打上历史的烙印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正以其特有的生命力在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保护和挖掘民俗文化不仅成为学者和少数人的呼声,同时记录和再现即将失去和正在失去的民俗文化也成为摄影人的职责。摄影人通过视觉形象记录人类的记忆、社会的变革,使我们和后人能够完整地感受生活。于是真实、客观地保存现有的、未被改变的或正在变化中的民俗, 有效地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一项必需的工作。

民俗摄影作为对民俗事项进行专门拍摄的摄影门类,对抢救民俗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和延续性起着积极的作用,它以拍摄纪录,搜集整理和抢救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遗产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首先,民俗摄影对民俗文化有文献记录的作用,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而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低层次的民间文化,历来不被文人学者重视,其文献记载的可怜程度可想而知,因而,加强民俗文化的文献记录是重中之重的大事。摄影的各种特性决定了它在民俗保护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它通过拍摄民俗照片来记录民俗,记录下各种各样的生活状态,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民俗图片,让民俗文化有形可观,有情可感,为民族文化的保存与发展添加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它拍摄的对象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最具体、最生动的文化风貌和精神心态的表现, 如: 人物服饰、民居建筑、生活方式、人生礼仪、传统体育、节日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等都开始被民俗摄影家们选取最典型的方面进行拍摄, 并予以最集中、最突出地表现。通过无数的摄影家及摄影工作者的努力,不仅记录下汉族,而且记录了藏族、回族、蒙古族、苗 族、土家族等等众多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婚丧嫁 娶、占卜禁忌、民间工艺、民间歌舞等,比如苗族 的龙船节、侗族的花炮节、傣族的泼水节等节日。而民俗事项之中那些生态或原生态的方面被民俗摄影这种在视觉上具有直观性, 在表现手段上直接的、真实的、带有记录性和永恒性的方式记录在案。

其次,民俗摄影对民俗文化有发掘、宣传的作用,民俗是一种资源,既是文化资源,又是经济资源。民俗资源的开发,有着多种形式,而摄影简便易行的方式使它成为民俗资源开发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很多民俗往往首先通过摄影图片传播出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为人们认识。如老北京的老四合院、四川的茶馆、云南的泼水节、新疆的罗布人、图瓦人、湖南的湘西土家族等不少民族民俗风情就是这样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和重视。民俗摄影是我国民俗与世界相连接的纽带,民俗通过摄影与经济挂钩后获得了更多的宣传,民俗摄影家通过向新闻媒体、报纸杂志投稿,自身获得了经济补偿,同时推广了民俗的宣传,特别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旅游刊物很多都依靠民俗摄影图片作为支柱内容。在当今世界,中国需要了解,世界各国也需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图片作为一种快捷直观的载体,向世界各国人民很好的展示了中国各族的民俗文化,如西藏的天葬、拉萨的雪顿节、苗族的姊妹节、回族的古尔邦节等,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了中国。

另外,民俗摄影,是一种学术性很强的摄影门类。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学问。这是民俗摄影区别其它摄影门类的又一重要标志。民俗摄影所拍摄的内容是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的是民族的民俗文化历史。这本身就涉及到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地理学、历史学等等,具有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学术性内容。真正有价值的民俗摄影作品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与学术性。好的民俗摄影作品就是一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因为它能通过摄影作品的外在形式反映出民俗活动的深刻内涵和本质意义。即要拍摄民俗摄影,就要了解民俗文化。古老的历史决定了民俗摄影的对象包容着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浸透着传统文化的遗迹。民俗摄影的核心就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把握, 关注的是民俗事物的演变、发展过程, 而一个民族的历史也正是由这些要素构成的。民俗摄影中蕴含着渊博的民俗知识和艺术哲理,它不仅是摄影学的研究工程,也是民俗学的研究工程。如何去研究民俗历史文化、掌握民俗的基本内涵、特征等,是一个专门的学问。因此它要求民俗摄影工作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很强的民俗意识,才能把民俗摄影搞得更好、更深入、更有成就。因此, 民俗摄影的历史信息含量大。许多百年照片已成为历史变迁的见证, 它们作为文化的传承者与守护者,超越了照片本身,具备了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是一种最直观的记史方式。民俗摄影再现历史的同时,也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文化气息和明辨力。所以民俗摄影工作者需要许多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民俗文化的观察力和极强的民俗意识,对具体民俗事项的形成、发展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能有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准确的把握民俗事象的深刻内涵,拍出优秀的民俗摄影作品。

4.衢州的民风民俗与节日民俗 篇四

1、传统节日

衢州本地人基本和大多数汉民的习俗一样,主要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原、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此外衢州人还过立夏、冬至、六月年、麻糍等节日。

春节通常除了年夜佳肴要准备外,通常还准备年糕、发糕、八宝菜、江山糕、索面、冻米糖和粽子。粽子在衢州不仅是端午的节日必备,也是过年的常备,各地还略有不同,龙游人爱发糕,江山人喜粽子,常山人好做贡面。而年夜守岁是主要的内容,通常是要到12点才放鞭炮来辞旧迎新的!压岁钱还是小朋友少不了的最爱。

元宵除观灯外,通常要耍龙灯。

清明节要做的是清明果,一种以米粉为原料的大饺子。这个节日要扫墓。

端午除了粽子,甜酒酿则是这个节日的主饮,另外还有茶食等零嘴食品,五花八门花样不少。端午是衢州人颇为重要的节日,故时衢州的小孩还都要穿肚兜带斗笠,这就是由一个典故《王志斩蛟》所带来的习俗。

立夏时值农忙,衢州农俗有吃麦饼、烧饼、油条的习俗,这一天不可少的菜色是苋菜,正当时的上时菜。

七夕这个节在衢州并不重要,但还是有的地方是要过 的,相对来说后面的节日那就是要紧的多了!

七月半也称鬼节,期间有不少地方的习俗要做醅糕,不同地方不同的过法,过七月半(中元节)一定要扫墓。

中秋节,月饼是食品中的重头,在衢州原本不是以广式月饼受欢迎,在衢州的农村现在仍有烤苏式月饼、徽式月饼的民俗,其中以杜泽桂花月饼最为特色,其为空心月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风味的容入,本地民风正被慢慢的淡化!

重阳节州人多要登高,爬山自然是少不了,饮酒也是个内容,而各地要做麻糍也许就和秋收联系上了。

冬至在衢州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老衢州口中都有“冬至大如年”或“冬至当于年”的说法,这一天还有“有的吃吃一夜,没的吃冻一夜”的俗语。

在衢州农村北乡的姚家等,农村里还有过六月年的习惯,这还有典故,通常是农历的六月十五六号。这个年要将军挂门,以避瘟神。

此外江山有专门的麻糍节,用以庆贺一年的丰收,这个节日类似于庙会,要举行近一个月,从县城到各地乡里抬着五谷神和城隍爷游走。

过完八月中秋衢州农村里就开始庙会,衢州人俗称“赶会”从农历八月廿高家会到九月杜泽会、莲花会等,类似于江山人的麻糍节,庙会赶到哪,哪里就热闹,哪里就有的吃,这样还引来了不少专门赶会商家。

2、服装

故时的衢州人还有围汤布的习惯,一块汤布围在腰间即当得腰带又当得毛巾。通过汤布还能分出人来,东乡人是白汤布,北乡人是蓝汤布等。

3、饮食

衢州菜肴味重喜辣、风味独特,烹调讲究鲜嫩软滑,意在不变原味,三头一掌为本地特色菜。三头一掌是指兔头、鸭头、鱼头、鸭掌,最大的特点就是辣、咸、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兔头,已被列入“浙江十大名小吃”。

4、特产

麻饼、冻米糖、芙蓉糕、花生糖等特产闻名省内外,最有知名度的是“邵永丰”麻饼,早在1929年南京博览会上,邵永丰(衢州麻饼)就荣获国家级“名品佳点”称号。

5、传说

衢州三怪:白布怪、独角怪、鸭怪。

白布怪在县学池塘(在今县学街),是观音娘娘的腰带变的。像一匹白布铺在地上,如果有行人去捡,便被缠住身子,拖入池塘活活淹死。

独角怪在钟楼(在今钟楼底街)上,是魁的朱砂笔变的,青面獠牙,血盆大口,晚上看见行人单独行走便追,直追得行人气绝身亡;如果有人看到某人被独角怪追,就会得病,不久就会死。

鸭怪在蛟池街(今蛟池塘街),是王母娘娘瑶池里的老鸭精下凡。夜深人静便会发出可怕的叫声,居民听到声音都会被下得肚子痛,不久就死了。

6、名胜

衢州孔庙。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坐落于衢州市区府山街道新桥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具有700多年的历史,孔子第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于南宋年间从山东曲阜南迁至衢州。衢州也被孔氏称为“第二圣地”。

5.民俗的变迁 篇五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

三十年前的老百姓绝对想不到,电视上的一台联欢晚会能成为大年三十晚上最重要的守岁节目;三十年前的老百姓也绝对无法想像,举行婚礼的新娘子不穿红袄红裤,而是穿上了“不吉利”的一身白婚纱;三十年前的老百姓也预料不到,许多传统的节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传统的食物也成为了“老古董”……三十年,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痕,而其背后,社会的变迁,人文的演进,值得我们细细思量。

一、民俗的变异

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

二、民俗文化变迁的表现形式

传统春节习俗被信仰观念笼罩着,神秘而有趣。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春节仪式和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信仰成分逐渐减弱,娱乐成分逐渐加大。实际上春节习俗只是民俗文化变化的一个方面,其它习俗的变化同样深远。物质民俗中的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交通民俗的变化;社会民俗中家庭、村落、婚姻、丧葬仪礼的变化;精神民俗中信仰民俗的变化同样体现着民俗与时俱进的特点。人们不难发现,中国人的习俗正在融入世界文化潮流之中,就服饰文化而言,中国人传统的服饰在生活中已经渐渐消失,农民也穿上西装;传统婚礼不复存在,丧葬仪礼加速改革等等。面对如此神速的变化,民俗学者作何感想。

一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关注民俗的变化,加强对现代新时尚、新民俗的研究,探讨民俗文化发展变异的规律;

二是发掘、抢救、保护传统民俗文化,维护中国民俗文化生存的生态环境,保住中国民俗文化的根,使传统与现代化更好的协调发展。

三、面对异文化做出新的抉择

面对外来文化,中国人不应该失去民族自信心,要相信中国民俗文化的强大的生命力,应该看到民俗文化中新的成分的加入,能保证中国民俗文化在发展中吐故纳新。

在和平的环境里,民俗文化的传播往往是采取“采借”的方式进行的。一个民族对异文化的接受从来都是有选择的,不会是盲目的。异文化简单代替民族原有文化的事例是罕见的。比如佛教是外来文化,在魏晋南北朝以前,它是以印度方式传播的。但在唐代以后,佛教被中国人改造得世俗化了,具有了中国特色,也更有利于传播,甚至影响到东亚许多国家。

文化的变迁,包括民俗文化的变异是客观规律。我们现在处于全球信息化时代,从人类生存的空间环境来看,以往是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民俗文化的传播要靠口头和行为方式进行,传播的速度相当缓慢。今天随着现代化交通和通讯方式的变化,人类生存的空间明显缩小,环境的改变直接影响着民俗文化的变异,民俗学研究应该直接面对这种变化,做出新的抉择。

四、民俗犹如一条流动的河

民俗是一门民间的学问,专门指民间的生活习俗。它和官方的风是有区别的。西汉学者戴圣、戴德编著了《礼记》,书中认为,上行(即官方)谓之风,下行(即民间)谓之俗。民风和民俗不同,民风因为是官方倡导,有文字记载,而民俗,则从来没有过文字记载。但老百姓对民俗都非常重视,所以一代一代把它传下去。

传统民俗能够流传下去,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老百姓有着传统的思维方式,认为万物有灵;

二、民俗中的种种行为方式具有地方特色;

三、这些行为方式是反复出现的,以致大家对此达到共识。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差别,民俗常常会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点。并且由于和时代紧密相连,民俗自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便存在着“变异性”的特点。可以说,民俗犹如一条流动的河,不变的民俗是不存在的。

五、节日习俗的变化

从娱神到娱人的渐变。社会不断进步,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一些传统民俗便有了新的变化,总的趋势是从娱神到娱人的一个渐变过程。

清明节,以前这个节日有两项重要内容,一是娱神(即祭祖),活着的人到死者的坟前尽孝,包饺子上坟,烧纸钱给那个世界的人花,还要带工具修墓,加高坟头;二是娱人,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人们趁着到野外、山上上坟的机会踏青、放风筝,尽情地玩上一天。现在,娱神方面的内容正在淡化,由于怕上坟烧纸会引起山林火灾,许多人现在选择了鲜花祭祀;坟也不再是土堆的,公墓里的坟都是水泥、大理石的,也就不用每年修了。淡化娱神的同时,娱人方面得到加强,清明节出游的人越来越多,出游的地方也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清明节完全变成了“春游节”。

从前,腊八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到了年底,一年的收成都入仓了,这时,人们在收获的粮食里每样选一点,熬成粥祭祖祭神。寺庙对这个节日更加重视,主要是因为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有一次在传教途中快饿死时,一个牧羊的小姑娘将家中所有的粮食聚到一起煮了顿稀饭给他吃,救了佛祖一命。如今,腊八粥的佛教背景早已淡化,大家只知道腊八那天吃腊八粥,而不知其所以然。

冬至在过去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祖节日,从前的人把这件事看得特别重,所以有“冬大于年”的说法。现在,冬至时虽然也有人上坟,但还是以全家吃上一顿大餐为主了。

春节,和清明节一样,既要祭神祭鬼,又要娱人。过去以娱神为主,现在以娱人为主。大家在春节假期里,看电视,打牌,走亲访友,吃吃喝喝,四处找乐。因为现在过春节以娱人为主,许多传统的习俗都不讲究了,贴挂浪、摆供、栽摇钱树、竖天灯、拦金马驹、撵灾这些娱神活动,许多年轻人不要说看过,连听都没听过,真成“老古董”了。寒食节是消失了的节日。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来源于春秋战国时的晋文公重耳,他为了纪念不慎被他烧死的忠臣介子推,规定每到寒食节,全国不许动火,要吃一天冷食,门上插柳,寄托哀思。

还有传统的二十四孝,讲的是上自帝王将相,下到黎民百姓都要遵守的24种孝行。里面有精华,也有糟粕。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知道二十四孝是什么的,除了专门的学者,就再也数不出几个人来了。

民俗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无需人为干预,而当某些民俗已经成为陋俗,民俗的变革则势在必行,有时甚至需要政府出面干预。比如在旧时代,曾盛行近亲结婚,建国后,政府以法律形式明令禁止,使“姑表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表亲联婚陋俗被取缔。

六、婚丧习俗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不仅地区与地区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加,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西风东渐,许多民俗呈现“洋化”色彩。

中国人常说,人的一生有四个重要阶段,即出生、成人、结婚、死亡。传统民俗中,这四个阶段对应着四个重要的礼———满月礼、成人礼、婚礼和葬礼。满月礼办满月酒目前还是遵守老传统,成人礼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异为孩子考上大学或孩子过二十岁办的庆祝宴席。婚礼,是最能体现“西风东渐”特点的人生之礼了。

民国时期,西方的婚礼习俗开始影响中国,很多婚礼开始中西合璧,当时叫“文明结婚”。文明结婚特别流行新娘戴墨镜,目的是为了挡和自己属相相克的客人。这说明,文明结婚的骨子里还是中国传统的东西。

改革开放后,婚纱越来越流行,现在女孩子结婚,没有件婚纱是件很不像样子的事。婚礼也越来越洋化,点蜡烛、切蛋糕、倒香槟、扔花球这些西洋仪式被越来越多的新人接受,同时,拜堂、闹房等中国传统仪式也得到保留。由此可见,我们对婚礼的改良是有节制的,风格还是中西合璧的。

白事的变化是由繁到简。中国传统葬礼一般是佛教式的,以穿白为孝;西方以穿黑为孝。解放后出现写着孝字的黑布臂套,是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葬礼产物。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许多洋节正在中国落地生根,并逐渐本土化,成为新民俗。比如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这些洋节的兴起一方面是年轻人喜欢新鲜事物的结果;另一方面得益于媒体的推波助澜。

总的说来,随着改革开放,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城市与国际接轨,传统的以农业社会为依托的民俗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当某些传统淡出人们视线的同时,某些传统又以强大的力量“收复失地”!

民俗是联系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人们情感与文化的重要纽带之一,民俗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一个成熟的社会,非常需要这些民间的情感和文化。当国家规定,春节的假期从大年三十开始,每年的清明、端午、中秋三大节日,成为法定假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传统已经得到继承,民俗正在开始回归!

参考文献:

6.家乡寿光的民俗 篇六

我的家乡在山东寿光,提到寿光人们想到的首先是蔬菜,因为寿光盛产蔬菜,尤以种植冬暖式蔬菜大棚而闻名。每年都要举行的国际蔬菜博览会是寿光人的骄傲,多种多样的蔬菜更是寿光人的骄傲,人们总是说寿光越来越好了,出去到哪里都不如在寿光。

在家乡的时候对自家的东西都习以为常了,出门在外以后才了解到,原来有些东西在别人那里是没有的,只有我们家乡有。接下来我就来介绍我们寿光特有的东西,和大家分享一下。

先说寿光地道的特色美食:虎头鸡,绿豆扒谷,羊口老咸菜,羊口虾酱。虎头鸡是寿光的一道传统特色菜,源于清朝。寿光人有一个风俗,来了贵宾及喜庆宴席时,上菜都是按照“一鸡、二鱼、三凉菜”的顺序。这鸡就是虎头鸡,由此看出“虎头鸡”这道菜在寿光宴席上的分量!虎头鸡制作方式考究,选家养公鸡一只,将鸡肉剁成方块,炸至金黄色出锅。此时为半成品,因其形如虎头,故称“虎头鸡”。在砂锅或铁锅中添上温水,将炸好的鸡块、切好的山药或土豆块及大料、葱、盐、姜等放入,用小火慢炖。待其中山药或土豆熟了即可出锅,最后根据口味撒上葱花香菜即可。

绿豆扒谷,说了你不知道是什么,出了寿光你也绝对找不到它,这才是真正的寿光专有。据老辈人说,每年的寒冬腊月正是做绿豆扒谷的时节,这时候做的扒谷不易变质,味道鲜美。精选上等绿豆浸泡,用石磨加入菠菜或青萝卜一起磨碎,然后团成团子上锅蒸熟即可,绿绿的甚是好看,乃真正的“绿色”食品。而吃法多以猪肉炒扒谷为主,用猪油炒锅,将扒谷炒熟,放入粉条韭菜等,烹饪时尤其注意不能放入过多水,做好的扒谷松软鲜香、回味悠长。这道菜也是寿光人在外想念却吃不到的家乡菜,也只有在寿光的乡村才能吃得到。

寿光民间有一种腌菜,寿光话称为“辣疙瘩”。因其腌制时间越长越好吃,所以被称之为老咸菜。而寿光老咸菜尤以羊口产的味道最好,是因为配料不同工艺独特的原因。正宗的羊口老咸菜以鱼卤腌制。得鱼卤后,先晒鱼卤,使其发酵,除油(须经过30天,每天缸内温度达到60摄氏度)。然后再进行腌制成菜,经多年的翻、晒、倒缸,而得家喻户晓的羊口老咸菜。一般的做法是将老咸菜切成细丝加葱丝、姜末、香菜、陈醋、香油或直接切成长条即可。人们说饭店的菜贵,但是在寿光羊口老咸菜绝对贵过饭店的山珍,出门送礼用这个也绝对上档次。

虾酱又名虾糕,是寿北沿海特产,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深受海内外食客的青睐。我们寿光人用虾酱做出了许多独特的美味小菜,如鸡蛋蒸虾酱、虾酱炖豆腐、辣椒蒸虾酱等,最容易做的是鸡蛋虾酱饼,先把油烧热后倒入虾酱,加葱末、蒜末、干红辣椒段、少许黄酒和醋,炒熟后浇入打散的鸡蛋,烙成饼就可以了。在寿光,羊口的虾酱鼎鼎有名,另外寿光很有名的没事还有桑氏食府的香笋大骨头,虎头鸡也以王高虎头鸡最为有名。

说完了吃,我们再说寿光的年俗,中国的年俗丰富多样,即使是在很小的区域内也会有多种不同的年俗。在我们那里,已婚妇女腊月二十三日后禁住娘家,也不允许回家探亲。过年之前要挑别的日子回家省亲。

腊月二十七大扫除,把旧年的晦气扫去,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这也是农家人对来年的美好向往。

年三十这一天说闲也闲,说忙也忙。说闲是因为平时忙活的事情今天都不干了,草草结束。说忙是因为,为迎接新年今天要做的事情确实很多。上午一般比较闲,中午开始家里的父亲带着孩子贴过门钱和春联,村里家家门前都是色彩鲜艳的过门钱,和大红的春联。母亲包水饺,多准备一些,因为下午还用得到。家里有蔬菜大棚的,比如我家,父亲就带着孩子去那里放鞭炮,预示来年的红火和丰收。这之后,家里的男人们就会聚集起来,带着水饺和一些点心去墓园祭祖,安慰逝去的老人们。这之后就是年夜了,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着瓜子,花生和糖果,同时看着春节联欢晚会,这几乎是每一个中国家庭的习俗,其乐融融。有些人年夜里是不睡觉的,我们家是凌晨五点起来,这时候外面已经鞭炮声响震天了。煮好水饺之后,在院子里摆祭桌,桌子上摆上水饺,糕,豆腐,生菜,鱼,还有其他一些东西。他们都是有寓意的,比如糕象征着年年高升;豆腐豆腐,豆福豆福,象征着幸福和好运;生菜,生财,象征发财;水饺似乎代表了所有的美好祈愿,升官发财,好运连连,合家团圆。

农历每个月十五我们还有这样一个习惯,准备一些好吃的,包些水饺,然后供奉财神。但是因为太忙了,经常隔三差五地才准备一次。

寿光人还有一个习俗,就是给孩子找干妈。很多人在孩子出生后不久就为他算八字,八字硬的孩子命硬,八字软的孩子则需要一位合适的干妈,干妈可以为孩子担命,使孩子转运。干妈必须与孩子八字相配。拜成干妈之后孩子就可以直接喊对方为妈了,此后也像亲戚一样来往,只不过二者之间其实是没有血缘关系的。

有些习俗是人们长期做而渐变为约定俗称的习惯的,比如接风洗尘和送行。每当家里有人要出门远行,出发前家里就会包水饺,吃了水饺就可以一路顺风了。从远方回来的人也会受到接风洗尘,家里人为归人准备一桌好吃的,好好吃一顿。准备好床褥和洗澡水,洗去身上的污垢,然后好好睡一觉。

有些习俗看上去很迷信,因为不可能祈祷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但是人们有祈祷总是好的,因为那是一种美好的憧憬,也因为这些祈祷方式的不同,才构成了我们大千世界风俗各异的景象。

这就是我所了解的我的家乡寿光。

桑春霞

外国语学院韩语091班

学号200908019

7.有趣的民俗 篇七

民俗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 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各类民俗事项的总和。民俗资源的保护为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民俗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给民俗旅游资源带来了勃勃生机。

民间庙会又叫庙市。民间庙会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民俗文化资源的一种, 与当地的历史、人文、风土、民情都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传统的民间庙会是依附于特定宗教场所的宗教活动而发展起来的集宗教祭祀、娱乐游艺和商贸交易于一体的民俗活动。

一、民俗资源保护现存在的问题

1. 人才资源缺失

就河北新乐伏羲庙会为例来说, 每年农历三月十八, 是新乐市何家庄附近伏羲台的盛大庙会, 而这个庙会的中心, 实质上是围绕三皇之首的人祖伏羲的公祭盛会。原来民间庙会可以看到的舞龙舞狮戏曲等民间艺术是日趋减少, 参与的人群也越来越趋于老龄化, 传统文化正在以很快的速度淡出人们的视野。在城乡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 对于民俗资源的保护措施不得当, 使之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在政府对于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措施实施以来, 没有适龄人员去传承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很多民俗资源的发展一直处于走街串巷的买卖, 人才资源的缺失很大程度影响了民俗文化的发展。

2. 对民俗旅游资源的应用不得当

2014年春节中国最大的北侗大寨, 300年古镇发生大火, 千余房屋被毁, 损失的文化遗产和民俗资源不能够挽回了, 给我们留下了永久的伤痕。为什么千年古镇因为一场大火毁于一旦?在大部分具有丰富民俗资源的地区, 人们将民俗资源加以利用来开发民俗旅游, 收入的增加、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但是对古镇重开发轻保护的意识往往容易被忽视。只知道利用民俗资源发展民俗旅游, 不知道如何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 保护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 然后是规划, 包括老百姓盖房子, 都应该进行管理, 哪儿可以盖, 哪儿不能盖, 需要盖什么形式的, 都应进行管理, 最后才是开发。

二、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

河北新乐有着丰富的各类资源, 如“四最、四奇”, “四最”为最早的人工灌渠金水河开凿地、华夏民族第一个家庭组成地、伏羲甲历起源地、先天八卦发明地伏羲画卦台。“四奇”为伏羲台人祖树叶、红绿半边的剌孩草、千年古树“槐包槐”、人间奇景“槐抱椿”, 多不胜数的资源如何进行整合、规划、开发, 是当下势必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民俗旅游资源相配套的设施规划

民俗文化博物馆、民俗村、为新乐文化旅游开设一个对外交流的门户, 充分展示河北新乐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贵州多彩贵州城即是展览丰富的喀斯特地貌、多样的自然生态景观和多彩的多民族原生态文化资源;云南的民族村, 主要是反映和展示云南26个民族社会文化风情的窗口;苏州民俗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展示民俗文物, 调查民俗事象, 研究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民俗类博物馆, 这些配套设施可以供游客对当地的民俗及传统文化赏析, 对于陶冶人们的情操, 保护和传承当地历史文化传统, 推动当地文化、经济、宗教等具有特殊的意义。

2. 民俗旅游资源相配套的民俗活动

在新乐独特的伏羲文化等传统元素基础上, 整合优势资源, 聚集相关产业, 融合伏羲文化等特色和现代理念, 融合当代人消费需求和今后消费的发展趋势, 涵盖河北新乐的歌文化、舞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和红色文化等文化元素, 运用先进设计理念打造具有浓郁特色的民俗活动。新乐是河北的西瓜之乡、花生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 推出如田园式的农家采摘乐, 在农家采摘, 在农家烹饪的生活等。贵州2014年新春佳节期间, 贵阳孔学堂秉承“古为今用、传承教化”宗旨, 从农历腊月二十八到正月十五举办多次民俗活动, 民俗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以送祝福为主旨的贵州书画大家“写春联、送春联”, “说书”、国学讲座及民俗表演和群众文艺演出等, 其中, 有舞龙舞狮、猜灯谜、花灯、地戏、踩高跷、猴鼓、布衣长号、芦笙、敲腰鼓、扭秧歌、杂技、魔术等民俗表演, 有相声、口技、双簧等“出神入化”的曲艺节目, 有京剧折子戏, 有舞蹈、歌唱、小品、诗朗诵等文艺演出。这类民俗旅游资源相配套的民俗活动近年来引起了不少旅游爱好者的积极参与并获得很高的认同度。

民俗资源记录了历史的年轮, 凝结了几千年来的智慧与结晶。民俗资源的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紧紧相依, 非常密切的一个整体。民俗资源的保护对于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及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是重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参考文献

[1]梁润.《我国民俗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1.

8.民俗中的动物 篇八

在民俗活动中,有些内容与动物相关。如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属相,一个属相用一种动物表示,属相也称生肖。我国一共有十二个生肖,他们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自1980年起,我国在每年春节之前都发行一套生肖邮票,1991年第一轮结束,1992年又开始发行第二轮。

人有属相,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也是标记时间流程的一种方法。有些国家也有属相,有的与我国相同,有的不同。如越南用猫代替兔,其余相同;印度用狮子代替老虎,其余相同。

在十二生肖中,只有龙不是现实存在的动物。龙是远古的图腾,图腾是原始社会中,某一民族或部落的崇拜物,是本民族、本部落的标记,并且认为这就是自己的祖先。远古中国西部的华夏民族,原来崇拜蛇图腾,经过长期部落的演变,蛇图腾变为龙图腾,龙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炎黄子孙自称“龙的传人”。龙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虾、耳似牛、劲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其中,蜃即蛤蜊。龙的形象不仅出现在皇帝服饰上、宫殿建筑上,而且在园林建筑、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甚至日常生活用品上,处处可见龙的存在。涉及龙的成语很多,如“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龙潭虎穴”等。

凤凰是又一种不存在的动物,是中国古代东东部集团的图腾,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的称“凤”,雌的称“凰”。凤凰的形状为“鸡头、蛇颈、燕颔、虎背、五彩尾”。中国古代分别以龙凤为图腾的两大部落集团,经过长期激烈的战争之后,逐渐融合统一、共同生活繁衍在中华大地。“龙飞凤舞”成为中国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两面光辉旗帜,传于后世。涉及凤的成语有“龙驹凤雏”、“龙眉凤目”、“龙跃凤鸣”等,吉庆用语有“丹凤朝阳”等。

麒麟是古代神话中的动物,其身形像鹿,头生一角,角上长有肉球,遍体有鳞片,脚像马蹄、尾巴像牛。传说中的麒麟性情温良,不踩活虫,不折生草,是德行高尚的仁兽。历来的帝王,都把麒麟看作是国家的奇瑞,太平盛世的象征。与麒麟有关的成语有“凤毛麟角”、“麟肝凤髓”等,吉庆用语有“麒麟送子”等。

9.民俗的作文评语 篇九

2. 本文立意益巧妙,推陈出新。文章由点到面,立意深广。表达了对父母,老师的感激之情。这篇文章让我们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无言。老师的教导要深刻的铭记,要时刻怀揣感恩之心。

3. 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以“中国梦励志行”为题,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摆事实讲道理,结合生活实际阐发自己的观点,论证层次清晰,结构明朗,富有哲理。

4. 励志作文评语评语这是一篇完整而又精彩的写人文章,文章开篇设置情景,自然引出下文,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人物描写生动,人物形象突出,刻画了一个有毅力不断追求最励志的形象。

5. 这是一篇展现自我风采,让青春飞扬的演讲稿,读了你的文章老师知道了你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孩子,“青春是一坛醇香的酒,是一束鲜艳的花”形象的写出了青春的美好。全文语言流畅自然,较为生动,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6. 本篇演讲稿富有时代气息,围绕清正廉洁进行了阐述,并做到旁征博引,事例非常典型。全篇的语言富有感染力,气势如虹,义正词严,感染着在场的所有听众。

7. 本子清秀整洁,犹如海滨小城的街道一样,找不到一点脏……端端正正的字迹,让人看了真舒服……你的字像印的一样漂亮……很惭愧,我字没有你写的好看……

8. 随随便便,字哪能不像猫掏的似的……字不在格子中间,当然看起来不顺眼……你的字东倒西歪,是不是今天风太大,才刮成这样的……我不相信你的字写不好,永远就这么潦草……认真耐心地写,你会写的比我还要棒……

9. 这般丰富的内容,简直和作家写出来的差不多呀……你的习作有血有肉,读起来真是一大享受……你的作文内容具体,我读的十分过瘾……你平时肯定爱看作文书,才写出这么多字……

10.民俗的谚语 篇十

有一百朋友也嫌少,有一个敌人也嫌多。

香灯师如果擦拭过多,会把金像擦成黄铜。

看糌粑口袋的高矮吃饭,看河流险夷的情况走路。

蛛网穗破百次,蜘蛛重织百回。

鸟虽弱,能啄食虫子。石虽小,能打破瓦缸。

量头缝帽,量脚做靴。

海子大小不一样,海底都是凹的;

山头高低不一样,山沟都是斜的;

富豪姓名不一样,心肠都是黑的。

失去爱人哭三年,失去家乡泪不干。

沉着的牦牛比慌张的马先跑到家。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束腰。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日落西山黑云起,半夜必定有风雨。

马好不好看昂起的头 心诚不诚看碗里的奶

有道理的话 如锋利的刀

狼挂起山羊的胡子 改不了凶恶的嘴脸

穿袈裟的不一定都是喇嘛 拿佛珠的不一定都行善

牦牛不知道它的角弯 骏马不知道它的脸长

四只脚的牦牛都会跌倒 何况两只脚的人

想拉别人下水的人 先自己要站在河里

试金可以用试金石 试人可以用金子

没有知识的人 如同没有香味的杜鹃花

脱缰的骏马难抓回 说出口的话难收回

大小河流都有两岸 大小事情也有两面

宁为朋友脚下去 不作仇人掌上珠

总爱发誓的人 往往最爱撒谎

杂草多的地方庄稼少 闲话多的地方事非多

马在软地上易失前蹄 人听甜言蜜语易栽跟斗

蜜蜂嘴上有糖 莫忘尾上有刺

如果真的`有天堂 喇嘛就会无影无踪

假如说一次真话就无人听 欺骗别人的时候先受骗的是自己

牦母牛是黑的 挤的奶却是白的

穗小的青稞总是高高扬起头 穗大的青稞总是默默的低着头

山再高高不出蓝天 水再涨涨不过桥面

只见别人的眉毛短 不见别人的头发长

酒醉的人可以清醒 迷财的人永远糊涂

放牛时不唱山歌 牦牛吃草也不香

雪怕太阳花怕霜 人间最怕没知识

金子是黄的 它可使人心变黑

鸡长双翅不能高飞 兔脚虽短却能翻山

有热情而没知识的人 如同骏马没有缰和鞍

不吃草的牛羊有疾病 不言语的人心里忧愁

密林中没有不弯曲的树木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有一只活狼 就有一只死羊

好吃的牛肉在骨头上 锋利的也在牛皮鞘里

选择骏马要用眼睛 选择妻子要用耳朵

笔直的树用处多 心诚的人朋友多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

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一人说话全有理,两人说话见高低。

一正辟三邪,人正辟百邪。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一理通,百理融。

人怕没理,狗怕夹尾。

人怕理,马怕鞭。

人横有道理,马横有缰绳。

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不看人亲不亲,要看理顺不顺。

天上无云不下雨,世间无理事不成。

天下的弓都是弯的,世上的理都是直的。

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

无理心慌,有理胆壮。

牛无力拖横耙,人无理说横话。

认理不认人,不怕不了事。

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说。

11.有趣的民俗 篇十一

关键词:朝鲜族;民俗文化;博物馆;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145—02

朝鲜族是自19世纪中叶开始由朝鲜半岛逐渐迁入我国境内并定居下来的跨境民族,一方面其语言、传统、习俗等文化特征与朝鲜半岛民族具有同源性,另一方面朝鲜族作为中华民族的成员之一,经过长期不断的文化积淀与发展,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因此中国朝鲜族文化既区别于朝鲜半岛的生活文化及国外其他朝鲜族群体生活风俗,又与国内其他兄弟民族的生活文化有区别,是独具特色的朝鲜族生活文化。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朝鲜族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各种文化艺术、技艺、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独特民俗器物等正在消亡。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日益迫切。本文认为,民俗博物馆在对朝鲜族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抢救性整理与保护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对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宣传的重要途径。

一、哈尔滨市朝鲜族民俗文化发展现状

哈尔滨市约有12万朝鲜族人口,占黑龙江省朝鲜族总人口数的30.86%。哈尔滨市从地理和人口分布上看都位于黑龙江省朝鲜族社会的中心,这里不仅朝鲜族人口地理分布相对集中,全省朝鲜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领域也相对集中。哈尔滨市朝鲜族在长期的生存活动中,以口头、风俗或行为等形式创造和传播着风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生产习俗,有自己的语言与文字,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均有自己的风俗习惯,餐饮、服饰、歌舞与节庆活动别具特色。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朝鲜族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变迁,加之保护和传承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工作相对薄弱,导致朝鲜族民俗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其一,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方式对朝鲜族的影响巨大,许多民俗文化已从生存活动中脱离出来,失去了生活基础。加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变得日益活跃,有大量的朝鲜族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外出务工,使民俗文化的传承缺少了生力军。近年来,我市朝鲜族青年,尤其是市区内生活的朝鲜族青年,对朝鲜族传统文化逐渐疏离,无论在思维方式还是生活方式上都已出现文化特征的淡化。其二,由于对朝鲜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民俗文化没有及时进行保护和挖掘,同时又对部分传统文化過度利用,导致很多朝鲜族传统文化已经流失,一些传统礼仪、舞蹈和风俗习惯已经很难看到。以上种种直接影响到了我市朝鲜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各种文化艺术、技艺、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独特民俗器物等正面临消亡。

二、民俗博物馆对保护和发扬朝鲜族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

民俗博物馆承担着收藏、展示、研究、传习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职能,随着哈尔滨城市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和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变,朝鲜族传统的民俗物品正慢慢消失,传统的民俗文化也将渐渐被人们所遗忘。因此,应该以民俗博物馆为平台,尽可能搜集朝鲜族民族文物,使之形成一个个系列,生动全面地以实物形式展示给观众;不断地去挖掘、整理、恢复、弘扬朝鲜族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打出我市独特的文化品牌。

建立民俗文化博物馆可以有多种形式,一种是规模比较大、功能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博物馆,如目前哈尔滨市朝鲜民族艺术馆建有“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另一种是设想在阿城、尚志等朝鲜族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充分利用旧有的村落、建筑等,因地制宜,将其改造建设成民俗文化陈列馆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平时可供人们休闲、学习、娱乐,年节时可供开展民俗活动,使其成为一处当地人传承民俗文化的基地,同时也可为建设和谐社区服务。后者将成为综合类博物馆的有力补充,使朝鲜族民俗文化得到积极的调动和良好的传承。

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位于2006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当时展览展出的民俗文物约有16大类共304件,涉及朝鲜民族生产、生活、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同时,馆内的朝鲜民族村落微缩景观将给市民展示朝鲜民族生活常态。2012年,在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下,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展馆扩建工程顺利完成,重新开馆。扩建后的展厅采用回廊式设计,将朝鲜族人民生产、生活、文化教育等生活情况分类展出,使参观者仿佛游走于时光长廊,体会这个民族的发展之路。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一直以来得到了我市朝鲜族群众的大力支持,此次扩建,又得到群众无偿捐赠展品百余件,极大地丰富了馆藏,也使重要的民俗文物得到了及时的收集和保护。4月末,黑龙江省博物馆专家组对朝鲜族民俗博物馆的展品作了详细考察,对民俗文物进行评级确定,其中一架具有百年历史的伽琴被评定为二级文物,另有其他四十余件民俗文物被评为三级文物。

该馆坚持每天开馆7个小时以上,平均年接待国内外观众达5万多人次,成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挖掘和弘扬城市历史文化财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城市特色旅游资源。除定期开放展出之外,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还不定期地组织各种文化展览,曾先后举办了朝鲜族传统礼仪展、韩国工艺品展、朝鲜书画手工艺品展、哈尔滨市少数民族书画展、哈尔滨—清州中韩书法展等,为广大群众提供多元化的展览展示服务。

三、扩大民俗博物馆文物保护功能的前景展望

朝鲜族民俗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给哈尔滨市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宣传提供了一方沃土,但要使朝鲜族民俗文化在这里继续开放出灿烂之花,则需要文化工作者辛勤的耕耘,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工作。

第一,要继续积极主动地调查、征集朝鲜族民族文化的有形遗产,完善文物信息。前阶段的文物保护工作,由于受经费的限制,民俗文物的征集主要集中在距离城区较近的一些地区,且主要收集室内的有形文物,未能深入偏远地区,而往往在那里民俗文化受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影响相对较小,更有希望征集到价值更高的民俗文物。下阶段的工作就是要积极筹措资金,深入基层继续征集、保护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同时拓展保护范围,注重对大型文物的整理和保护。在前阶段的工作中我们发现,民俗文物是征集并得到保护了,可是对于某些展品的名称和具体使用方法,却未能确定下来。由于很多民俗文物早已被现代化的生产、生活工具所替代,不再被使用,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了解这些文物的老人越来越少,因此及时正确地总结其名称和使用方法,成为关键问题。

第二,拓展保护范围,开展对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护工作。下一阶段,要注重保护那些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朝鲜族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加强对象帽舞、农乐舞、朝鲜族传统民俗婚礼、洞箫、伽琴等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深入民间挖掘整理原始的朝鲜族生活民居、民间传说、无任何文字记载的口授民歌、民谣、民间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积极利用现有馆藏特色资料和优势,同各地同类博物馆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民族文化资源交流。积极举办参与各种类型和级别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为各地之间、各民族之间提供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了解的平台,活跃区域间、民族间的交流协作。树立开拓创新的理念,广开征集调查藏品的新渠道,探索保护藏品的新措施,寻找研究藏品价值的新途径,创新藏品展示的手段。

参考文献:

[1]王纪芒.全球化时代中国朝鲜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鲍丽丽,方艳.谈民俗文化的保护[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9).

12.从唐代民俗诗看唐代民俗 篇十二

一、生产民俗

(一)农耕诗与农耕民俗

我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在全国经济比重中占据重要位置。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不断积累经验,比如耕耘、灌溉、收获等等的农耕制度,代代相传,于是,通过农耕我们便可以看到唐代农耕民俗的传承和农民的生产状态。

储光義的《田家杂兴八首》中“种桑百余树,种粟三十亩”,这是唐代小农户家必须的劳作。古人农耕对天气的依赖程度很大,播种的适合时宜,来年就可以大丰收;戴叔伦的《女耕田行》中“无人无牛不及犁,持刀斫地翻作泥”又显示出唐代农耕民俗的另一个特色:牛耕。牛耕是我国封建社会农耕文明的重要标志,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双手到机器的转变,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特点;刘禹锡的《插田歌》中“齐唱郢中歌,婴宁如竹枝”显示出农耕文明的又一特点:对唱。歌曲大多采用方言,表达了农民在插田时的欢乐,十分具有生活情趣,也是唐代民俗的亮丽部分。

(二)手工业诗与手工业民俗

早在夏商之际,我国便出现了手工业生产,西周以后发现开始加快,在封建经济文化发达的唐代,手工业也更加完备,尤其是在江浙等地区有独特地域特征的地方,也发展出一套套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手工业,以下就几个特色手工业进行分析。

王建的《织锦曲》中“大女身为织锦户,名在县官供进簿”描写的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手工业:纺织。这首诗是官营纺织作坊,织锦户要将纺好的样品上交给管理审查,官吏同意后方可纺织,这里也批判了社会阶层的黑暗面;诗仙李白的《秋浦歌》中“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描述了唐代的冶炼壮观景象。边炼边唱是唐代人民劳作的习俗,这是在有意识地相互勉励,从而调节工作气氛,减轻工作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看来唐代人就有了科学的工作方法了;李群玉的《石潴》中“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为我们描述了陶器业的发展,反映了唐朝湖南地区制造业的盛况。湘江一带在唐朝有着规模庞大的制陶业,这也暗示出了唐代经济的繁荣。

二、生活民俗

(一)服饰诗与衣着民俗

服饰习俗是最能外化显示生活民俗的民俗符号。中国自古以来对服饰便十分讲究,不同地区不同地位的人都有特定的服饰搭配。服饰包括发饰、珠宝首饰、佩戴用具、头巾手帕等等,具有护身和装饰这两个民俗性格。

李峤的《绫》中“金缕通秦国,为裘指魏君”描写的是极具有中国元素的布料:丝绸。唐代的丝绸在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创造,唐绫洁白轻柔,种类繁多,体现了唐人在衣着方面的品味;郑谷的《锦二首》中“文君手里曙霞生,美号仍闻借蜀城”描写的是彩色大花纹丝织物:锦。唐朝的锦以蜀锦最为出名,人们学习蜀锦的织法,然后传往世界各地,所以在中国蜀锦变成了锦的统称,也是当时贵族重要的服饰布料;韩僱的《屐子》中“珍爱屐子,优游林下”说的是木屐。木屐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春秋时期的晋文公就身踏木屐。在唐朝,隐士尤其偏爱木屐,木屐的习俗在我国传了千年,如今却在日本最为流行,实在令人惋惜。

(二)饮食诗与饮食民俗

人类的饮食生活中,前一个阶段是自然饮食阶段,通过寻找植物动物来维持生活,而当人类开始用火并不断探究出新的烹饪方式后,饮食文化的大门才真正打开。

中国饮食之考究、烹饪技艺之高超早已闻名于世界,不仅当代美食总量位居世界第一,早在一千多年前饮食就不断演进,成为了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的饮食文化诗中可以看到关于饮食民俗的大量描写。

唐彦谦的《蟹》中“充盘煮熟堆琳琅,橙膏酱渫调甚尝”为我们显示了唐代人吃蟹的高超技术。古人好吃蟹,在唐代更为显著。诗中描写了捕蟹的时间和方法,好蟹的形状与价钱,反应出了唐代人吃蟹的民俗;姚合的《乞新茶》中“嫩绿微黄碧涧春,采时闻道断荤辛”道出了我国茶文化,古人十分讲究茶的采摘制作,早期采摘的叫茶,晚期采摘的叫茗,而在唐代人们根据时间将茶分得更为细致,体现出唐代人民对于品茶的认真与喜爱;诗圣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诗圣在夸赞诗仙才华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酒文化。中国自古有着悠久的酒文化,在唐朝酒的品种有很多,可惜有些酿酒的方法在南宋已经失传,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在唐诗中一睹唐代酒民俗的风采。

总结下来,文学与民俗自古以来便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一个民族孕育了民俗,民俗又反过来影响整个民族。民俗反映出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以及它所形成的文化传统,也潜移默化地对后世产生影响。

当然,唐代民俗中亦有着恶风陋习,但是我们重新审视唐代民俗的真正目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警于世人。

摘要:民俗是一个民族代代相传、久而久之形成的特定文化内容,通过对民俗的了解与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地展开对某个特定年代、特定地点历史的研究探索。唐诗中有一大类称为民俗诗,内容真实活泼,很有研究价值,通过研究民俗诗,可以探索出唐代民俗特色,从而使我们对中国古代民俗有更好的认识,了解传统文化,提升文学修养。

关键词:唐代,民俗,民俗诗,传统文化,影响

参考文献

[1]何立智.唐代民俗和民俗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3.6.

13.有趣的民俗 篇十三

——针对村官的访谈

您好!我们是。。大学的学生,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北京市周边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中旅游管理对民俗文化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促进北京市乃至全国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我们特地进行这次访谈。

1. 您的学历是

A.究生及以上B.本科或大专C.高中生D.高中以下

2.您在将军关村工作的时间是

A.1年之内B.1~3年C.3~5年D.5年以上

3.您对将军关村民俗文化的了解

A.很了解B.基本了解C.不太了解D.一点也不了解

4.您对外地人介绍宣传将军关村民俗文化旅游的频率

A.经常B.偶尔C.从没有

5.您认为将军关村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在哪里

A.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B.有利于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C.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D.其他

6.您怎样看待将军关村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前景

A.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B.将停留或保持在目前的状态 C.没有发展前景D.将会逐渐消失或灭亡

7.您认为阻碍将军关村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多选)

A.民俗文化的开发和保护力度不够B.食宿及交通条件等设施的不完善C.对外宣传不够D.地理位置不够优越E.政府等相关部门不够重视 F.当地民众的不理解和不支持 G.其他原因

8.您认为目前将军关村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中最需要得到哪方面的支持(多选)

A.资金方面B.上级政策方面C.社会媒体和舆论D.当地群众E.将军关村当地的其他部门F.其他(请注明)

9.您认为在以后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将军关村应该在哪些方面加以努力和完善(多选)

A.相关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B.食宿及交通等相关设施C.对外宣传力度 D.资金的筹集 E.环境的保护F.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G..其他方面

10.您是怎样看待就目前全国范围内民俗文化旅游大繁荣,将军关村民俗旅游所处的位置以及它和其他地区民俗文化的主要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一个当地官员的角度,请谈谈您对将军关村民俗文化旅游未来的发展设想和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能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将军关村相关部门为了促进当地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而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采取的具体的措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谢谢您能抽出宝贵的时间来接受我们的访谈,最后请您对广大的游客说几句话来介绍和宣传下咱们将军关村的民俗文化!

14.浅析民俗的旅游价值 篇十四

专业:

工商企业管理

年级:

08级

层次:

专科

班级: 03

姓名:

杨番

学号: 200818630333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评价的复杂性、模糊性等问题,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在专家知识、主观经验和游客感知的基础上,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效结合,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并以重庆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评价为例,为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评价提供方法和依据。

关键词:民俗旅游资源 综合价值 模糊评价

目前对民俗研究集中于民俗的旅游开发、保护等方面,而对民俗旅游资源价值量化评价研究相对滞后,且已有研究仅限于民俗旅游资源价值定性的描述与说明。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的研究是民俗旅游研究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在于正确地、客观地以可度量的标准为基础,判定民俗旅游资源的品位、丰度、开发条件和发展潜力。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评价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评价问题,评价指标受考评者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和个人偏差影响,客观上要求分层次进行综合评价。本文以重庆民俗旅游资源为例证对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进行定量评价。

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评价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建立一个民俗旅游资源评价因子模型树。模型树的建立实际上是将民俗旅游资源的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然后以人们的主观判断加以量化处理,是一种综合整理人们主观判断的客观评价方法。具体方法是邀请相关学科专家,以填表方式判断模型树中各个级别的权重,并对每个同一层次中的各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某项因子相对重要性给予判断,提出个人意见。然后用计算机整理,最后给出结果。以100分根据权重赋予每个因素以分值,就可以得到一个民俗旅游资源定量参数表,即每一个项目和每一个因子在100分中占据多少分值。

采用模糊评价法评价的关键在于正确规定模糊评判的论域和合理构造模糊评价矩阵。评判等级论域U实际上是确定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的评价等级。设评价等级有n个,其评价等级论域U可表示为:U=(u1,u2,......,un)={I,II,.....,N}。假设有m个评价因素,评价因素论域V表示为:V=(v1,v2,....vm),在规定好评价论域后,可根据评价等级U和评价因素论域V之间存在的模糊关系,建立模糊评价矩阵R。然后,将模糊评价矩阵与因素权重值相乘,然后赋予分值。

民俗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AHP法(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因子权重。制定问卷,采用专家调查法进行权重值的调查。本研究邀请地区旅游局、文化局、史志办、高等学校的旅游、环境、地理、民俗等相关专家50人,向其发出征询回答问卷。

基于以上分析,建立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如表1所示。

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评价方法

(一)评分标准

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很多问题难免会带有模糊性与主观性,因此设计关于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评分标准,向有关专家、游客、一般群众进行调查(如表2所示)。

(二)模糊评价矩阵

对单因子进行评价,单因子评价矩阵R中的元素rij就是第i个因子中属于第j个评价的评价次数占调查问卷总数的百分比。假如在民俗旅游字眼美感度中旅游者作“很好”评价的所占的比例为0.534,那么r11=0.534;作“好”评价的比例为0.362,那么r12=0.362;作“一般”评价的比例为0.104,那么r13=0.104;作“不好”评价的为0,那么r14=0。同理对各个因子进行评价,可得到综合模糊评价矩阵

R=。

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民俗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指标权重W=(w1,w2,..,wn)及由调查得到的模糊评价矩阵R,进行如下计算:

B=W•R=[W1,W2,…,Wn]•R

==[B1,B2,…,Bn]

(三)评价定量化

常用办法是各个等级实行记分制,如“5分制”,或“100分制”。现按100分制,定量化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等级。等级Ⅰ:评价很好,评分100-90分;等级Ⅱ:评价好,评分89-75分;等级Ⅲ:评价一般,评分74-60分;等级Ⅳ:评价不好,评分59-30分。

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评分的计算公式为:

W=B×CT=×[b1’b2’b3’b4’]×

重庆民俗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结果

重庆市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最高(I等)有7个,是:川剧、悬棺葬、秀山花灯、重庆火锅、土家族“哭嫁”、川菜、苗族“赶秋”,综合评价指数分别为:96.34,94.67,92.55,89.53,87.21,86.37,86.32。

重庆市民俗旅游资源高(II等)有9个,是:苗族踩山节、苗寨、土家族“过年”、重庆曲艺、丰都名山香会、宝顶香会、土家族“摆手舞”、重庆蜀绣、梁平竹帘画,综合评价指数依次分别为:82.56,81.94,81.44,80.67,78.35,78.12,77.81,76.38,75.34。

重庆市民俗旅游资源较高(III等)有9个,是:民歌、赶年、山城吊脚楼、重庆滑竿、土家族服饰、开县绸扇、三峡石砚、苗族服饰、荣昌折扇,综合评价指数依次分别为:74.35,72.38,72.14,71.27,69.84,69.55,68.24,67.56,65.38。

重庆市民俗旅游资源较低(IV等)有以下几个:三月会、古栈道、山城“棒棒军”等其它民俗,综合评价指数依次分别为:58.37,50.21,49.38。

参考文献:

上一篇:苏宁电器实习论文下一篇:浅谈小学二年级语文识字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