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19-20课人教版)(共10篇)
1.2017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19-20课人教版) 篇一
八年级历史上册《鸦片战争》复习提纲
(人教版)
第1
鸦片战争
一、知识结构:
、时间:18406—18428
2、侵略者:英国
3、根本原因: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4、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结果:签订《南京条约》
6、影响:见“重点内容提要2”
二、重点内容提要:、简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⑴时间:1842年
⑵签订国:英国侵略者和中国
★⑶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
2、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篇二
2、按生活环境分为陆地生活动物、水中生活动物和空中生活动物。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1、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腔肠动物的代表——水螅
(1)水螅生活在淡水中,有多条细长的触手,身体呈辐射对称。
(2)水螅的体壁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构成,内胚层细胞所围成的空腔叫做消化腔,
身体有口无肛门。
(3)水螅的生殖:出芽生殖
3、常见的腔肠动物还有海蜇、水母、海葵、珊瑚虫等。
4、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5、扁形动物的代表——涡虫
(1)涡虫背面呈褐色,腹面颜色较浅。身体柔软,背腹扁平,体形像一片柳叶。涡虫身体前端呈三角形,两侧各有一个耳状突起,前端背面的两个黑色的眼点,可以辨别光线的明暗。
6、涡虫、猪肉绦虫、血吸虫都属于扁形动物,大多数扁形动物是寄生生活的。
完成日期: 签字: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1、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2、线形动物的代表——蛔虫
(1)蛔虫属于线形动物,寄生在人的小肠里,身体呈圆柱形,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体表包裹着一层密不透水的角质层,起保护作用;消化管的结构简单,生殖器官发达,生殖能力强。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只能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地蠕动。
3、如何预防蛔虫病?
首先,必须注意个人饮食卫生,不喝不清洁的生水,蔬菜、水果要洗干净,饭前便后要洗手;其次,要管理好粪便,粪便要经过处理杀死虫卵后,再作肥料使用。
4、线形动物还包括蛲虫、钩虫、丝虫、线虫、秀丽隐杆线虫等。
线形动物有些是自由生活的,有些是营寄生生活的。
5、环节动物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6、环节动物的代表——蚯蚓
(1)蚯蚓属于环节动物,身体呈长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身体前端有环带,靠肌肉和刚毛配合完成运动。蚯蚓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蚯蚓靠湿润的体壁呼吸。
蚯蚓生活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可根据环带着生在身体前端来判断首尾(环带也叫生殖带)。
●、蚯蚓身体分节的意义:可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
●、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有粗糙不平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腹面有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刚毛的作用是协助运动(固着;支持)
●、蚯蚓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的原因:因为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衍的条件,一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气态氧、食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因此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了解)
●、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为什么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进行正常的呼吸: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
●、蚯蚓的生活环境: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差变化不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穴居生活。生活习性和食性:一般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
●、大雨过后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原因: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于是穴居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蚯蚓的呼吸过程: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1、目前已命名的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2、河蚌、扇贝、文蛤等软体动物,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壳内柔软的身体表面包裹着外套膜。它们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3、常见的软体动物:蜗牛、河蚌、乌贼(贝壳退化成内骨骼)、章鱼(贝壳退化成内骨骼)、鱿鱼(贝壳退化成内骨骼)等
4、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牡蛎、扇贝、鲍等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且脂肪含量低。鲍的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蛸)、珍珠粉可入药,有些软体动物也对人类有一定危害。如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寄主,与血吸虫病的传播有关。
5、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目前已经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数的80%以上。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6、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昆虫的特征是: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两对翅等。
7、蝗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部分。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感觉器官有一对触角、三个单眼和一对复眼,口器用于摄食,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足,善于跳跃,有两对翅,适于飞行。触角和足等是昆虫的附肢分节;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体表有气门,利用气门内的气管呼吸。
8、昆虫的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但外骨骼不会随动物身体的生长而长大,所以有蜕皮现象。
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篇三
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常考点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4.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常考点
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常考点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选择题)
物态变化
一、温度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常考点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②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液化: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物理学习方法和技巧
(一)注重基础
要想学好初三物理首先要有基础知识的奠基,要清楚基本概念,熟悉基本规律,熟练基本方法,理解基本概念在做题的过程中才知道怎样解题,才有解题思路,知道从哪里下手。
(二)注重做题
光有基础知识是不够的,要想学好初三物理,一定要大量做题,在实践中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有通过做题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已经熟练的掌握了知识点。
(三)善于总结
要想学好初三物理,遇到问题要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特别是物理问题要分析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从物理过程中寻找物理规律和求解物理问题的方法,思路广了,方法多了,能力也就高了。
(四)掌握知识结构
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节。
(五)整理错题
要想学好初三物理是要准备一个错题本的,把自己错的题一个个记下来,然后时常复习加深印象,这样才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学习初中物理的方法与技巧有哪些
1.认真听讲
天才不是天生的。无论是新课、实验课,还是习题课、复习课,每一个“考试状元”都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聚精会神听讲,紧跟老师思路,积极思考,不时勾画出重点,标注仍不清楚的,或者记录又产生的新疑问,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的。学习是一个过程,不断鞭策自己,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念,坚持不懈,才能到达“会学”和“学会”的境界。
2.整理好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作记号是指,比如说对练习题、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比如x?、#等,以备今后复习,作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3.乐于实际,乐于探究
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科学探究是学习物理的目标和方法,天籁只惠实践人。所以,应该勇于实验,乐于探究。我们要积极参与实验,老师做演示实验时,我们要细心观察、积极思考;走进实验室做实验时,要自觉地培养自己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实验动手能力。此外,还要把整个世界当作我们的课本,看看利用身边物品,可以做哪些实验。多做一些小实验、小制作,搞一些小发明,写一写小论文,养成勇于实验、乐于探索的好习惯。
4.掌握物理定律
1.弹簧秤原理:弹性限度是条件,伸长缩短很关键,变化包括两方面,外力可拉也可压。
2.惯性定律:不受外力是条件,保持匀直或静止,平衡效果合为零,相当没有受外力。
3.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浸在液体中,要受浮力不密底,排开液体的重量,ρ液乘以gV排
4.功的原理:任何机械不省功,总功有用额外和,对物对功才有用,机械绳重摩擦额。
4.2017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19-20课人教版) 篇四
1.什么是社会秩序?有什么作用?
答:(1)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
(2)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有序、整洁、安全的社会环境,我们享有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享有公平的发展机遇,从而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
2.什么是社会规则?有什么作用?
答:(1)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社会规则确定了社会生活的条理和次序,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3.如何对待社会规则?
答:社会规则不会自动起作用,而需要人们自觉遵守。
(1)如果社会成员能了解规则、遵守规则,以遵守规则为荣,规则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2)如果人们不遵守规则,不以违反规则为耻,规则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形同虚设。
(3)如果我们违反规则,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
4.自由与规则有什么关系?
答:(1)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
(2)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违反规则、扰乱秩序的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
5.如何自觉遵守、维护和改进规则?
答:(1)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
(2)我们要坚定维护规则。一方面要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规则;另一方面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3)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一些原有的规则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废除;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生活的变化,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我们要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寻求共识,积极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6.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答:(1)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2)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3)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尊重是相互的,尊重能够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7.怎样尊重他人?
答:(1)积极关注、重视他人。
(2)平等对待他人。
(3)学会换位思考。
(4)学会欣赏他人。
8.文明有礼有什么意义?
答:(1)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
(2)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
(3)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文明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社会正常生活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诚恳、谦逊、平等、友善、倾听的态度,能够给对方亲切感、受尊重感,有助于人们友好交往,增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
(4)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在与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中国形象。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
9.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答:(1)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
(2)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良好的举止反映我们高雅的气质。
(3)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学礼、明礼、守礼的人。同时,我们要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
10.诚信的意义有哪些?
答:(1)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和信任。诚信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也是一项民法原则。
(2)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诚信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一个人真诚老实、笃守诺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赢得信任。
(3)诚信是企业的资本,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标识。一个企业只有坚持诚信经营、诚信办事,才能塑造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赢得客户;才能带来持久的效益,长盛不衰。
(4)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
11.如何践行诚信?
答:(1)树立诚信意识。我们要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我们不轻易许诺,许诺的事就要做到,做不到要说明理由。
(2)运用诚信智慧。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我们有时会面临两难的选择。当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做到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
(3)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个人诚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日益受到重视,个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不断完善,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限。
12.什么是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类?
答:(1)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3)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13.如何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答:(1)有的人实施了行政违法行为,却自以为只是犯个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有的人受到侵害后,不知道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2)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的。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3)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14.什么是刑法、犯罪和刑罚?
答:(1)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3)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15.如何预防犯罪?
答:(1)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3)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16.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答:(1)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
(3)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
(4)使用诉讼手段,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
17.青少年如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答:(1)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2)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不仅要勇于斗争,而且要善于斗争,才能最有效地打击犯罪。
5.2017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19-20课人教版) 篇五
2、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做巢等。而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2、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行为。(注意: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没有。)
3、社会行为大多具以下特征: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③有的还形成等级
4、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
5、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在农田间放一定量的性引诱剂,干扰雌雄冲之间的通讯,是雄虫无法判断雌虫的位置,从而不能交配,这样也能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即:(1)制造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昆虫;(2)制造干扰使昆虫不能识别同种昆虫的性外激素。
6.2017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19-20课人教版) 篇六
1、19世纪70年代,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应用日益广泛。电力逐步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人类历史进入了“电气时代”。
2、美国爱迪生发明耐用碳丝灯泡,为世界带来光明。他正式注册的发明达到1300种之多,被誉为“发明大王”。 一生有近两千项发明,其中最著名的有电灯、留声机、碱性蓄电池等。
3、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以内燃机为动力,本茨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此后经不断改进,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工具。
影响: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流。
4、1912月,美国的莱特兄弟制成了飞机。后来飞机成为人们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
第二十一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迅猛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争夺世界霸权,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活动。
2、争权夺霸的结果,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了三国同盟。英国、法国、俄国组成了三国协约。
3、巴尔干半岛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德、奥匈决定以此事为借口,挑起战争。19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战”的爆发原因是帝国主义想重新分割世界,争取世界霸权。“一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4、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战场主要集中在欧洲。19的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共七十多万人的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国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
7.2017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19-20课人教版) 篇七
3、西夏的统治(1)经济:党项族与汉族杂居地区,农业相当发达;西夏的冶铁、印刷、制瓷、毛纺织等相当发达。(西夏掌握了先进的竖式风箱鼓风技术,西夏兵器被誉为“天下第一”。)(2)思想文化:重视儒学,广建学校,翻译儒家经书;仿效中原王朝开设科举;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用汉文铸造钱币;西夏文印刷品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实物。
4、辽和西夏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
仿效中原的政治制度;仿效中原开设科举,选拔人才;重视儒家思想;仿效汉字创造本民族的文字。
5、宋辽和战:(1)战:10,辽军大举进攻北宋,发生了“澶州之战”。宰相寇准主战,宋真宗亲征,宋军射杀辽军统帅,辽军遭受重挫。(2)和:10,宋辽议和,签署“澶渊之盟”。内容:辽退兵,宋辽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和绢。(史称“岁币”)评价:是一个屈辱的盟约。(是在有利形势之下接受议和,是妥协政策的产物;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是一个不失为有远见的盟约。(宋辽之间出现了长期的相对和平的局面;有利于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宋辽统治地区的发展。)
6、宋、西夏的和战:(1)西夏连年与宋交战,破坏了双方正常的贸易。(2)北宋和西夏议和:元昊对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银、绢、茶叶等。议和后,边境贸易重新开放,促进了双方边境地区的发展。
7、契丹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饮食(乳酪传入中原);服饰(契丹服饰传入中原,仿效者甚多);汉族和契丹人经常通婚;汉人为儿孙起契丹名字。
8、女真族的崛起(1)生活区域: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2)特产:貂皮、黄金、珍珠、人参、猎鹰(海东青)。(3)生产:10世纪末,一部分女真人从事农业;学会冶铁,能制造铁工具和铁兵器;畜牧业比较兴旺,以养猪闻名。(4)生活:睡火炕的习俗。(5)统一:11世纪,女真完颜部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9、“靖康之耻”:1126年(靖康元年),金军攻破北宋都城东京。1127年(靖康二年),宋徽宗、宋钦宗和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被金军掳获,宫廷仪仗、典籍和大批珍宝器物也被掠走,北宋灭亡。
8.2017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19-20课人教版) 篇八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当时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生产、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迁都: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气候干旱,粮食供应不足;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2.孝文帝改革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第二十一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1.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确定为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2.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农学家。所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
第二十二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1.书法艺术:
(1)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的时间:东汉末年。
(2)演变: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
(3)书圣: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其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二、绘画:魏晋南北朝时绘画艺术有较大发展,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9.2017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19-20课人教版) 篇九
小山中学 柴新秀
在教学中我发现八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使学生对本课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以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情境、评价情境等的设置,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学习的热情,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既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通过个性化的体验探究形式,让其创造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开发。
优点:
1、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不足:
1、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
2、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将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
10.七年级人教版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篇十
63.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主要战役:①2,官渡之战,意义: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②2,赤壁之战,意义:为三国鼎立局面打下基础。
64.(1)官渡之战曹操胜的原因:政治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人才、谋臣众多;经济上:实施屯田措施,经济得到发展;军事上:军队战斗力高,火烧乌巢,战术得当。而袁绍骄傲自大,战术失误。(2)赤壁之战曹操败的原因:曹操:自大轻敌,不善水战,战术失误;而孙刘进行联合,以逸待劳,利用地理优势,火烧赤壁,战术得当。(典故:草船借箭、借东风等)
65.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①2,曹丕洛阳称帝,国号魏。②2,刘备成都称帝,史称蜀汉。③222年,孙权在建业(今南京)称王,国号吴。吴经营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第十七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五胡内迁 (中国历史上继秦汉朝后的第二次大一统)
66.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洛阳称帝,史称西晋。280年,灭吴,统一了全国。
67.短命的西晋(266~280~3)原因:①西晋贵族奢侈腐朽。②晋武帝分封诸王,导致晋惠帝时期暴发内乱“八王之乱”。③西晋政府欺压内迁的各少数民族,导致人民反抗。
68.“五胡内迁”:五胡指:匈奴、羯族、鲜卑族、氐族、羌族。(识记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五胡内迁原因:汉朝和后世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补充兵源和劳动力而对少数民族的招诱。
69.“五胡内迁”的影响:①积极: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及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历史的进步。②消极:但导致了民族矛盾加剧,为今后的**埋下伏笔。
第十八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西晋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南方是东晋统治)
70.3,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史称东晋。420年,东晋灭亡。
71.东晋灭亡后,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它们都在建康定都,统称南朝。
72.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①农业:开垦了大量荒地;兴修了水利工程;推广牛耕,实行麦、稻兼作。②手工业:缫丝、制瓷、造船、制盐等显著发展。③商业:城市繁荣,海外贸易频繁。
73.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发展的原因: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最主要的原因)③南方社会安定,人民的辛勤劳动。
【2017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19-20课人教版)】推荐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10-15
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上册复习提纲07-10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07-27
2017--2018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英语复习教学案10-30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重点知识08-06
八年级历史上册 记忆歌素材 人教新课标版09-25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测试题12-13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