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综合加工项目(共10篇)
1.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综合加工项目 篇一
龙源期刊网 http:// 探析夏县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体系
作者:郭静佳 牛文波
来源:《山西农经》2015年第06期
摘要:通过分析夏县农业产业化,提出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加快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大幅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幅度提升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生产能力,形成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带动农业产业基地发展的高效农业产业格局。
关键词:产业优势曰合理布局曰农业服务体系
文章编号:1004-7026(2015)06-0060-01中国图书分类号:F321文献标志码:A 1夏县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产品加工体系现状1.1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夏县围绕优势农业产业,建基地、强龙头、拓市场,有力推动了夏县农业经济的发展,到2013年底,夏县农业龙头企业已达到15家,涵盖了种植、养殖、加工、市场等领域。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5家,被列为“513”龙头企业的市级梯次1家,县级梯次3家。全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共完成7.45亿元。
虽然基础发展良好,但整体发展滞后,企业的总体规模不大,全县农产品加工销售不足8亿元,农产品转化率过低,农产品仍然以原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进行销售,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同时品牌企业较少,基地、园区的覆盖较小。1.2夏县农产品加工体系发展现状
基础情况:到2013年底,夏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到15家,涵盖了种植、养殖、加工、市场等领域。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4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5家,被列为“513”龙头企业的市级梯次1家,县级梯次3家。全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共完成7.45亿元。优势条件:(1)资源优势。夏县现有粮食面积4.93万hm2,年产量达26.67万t;蔬菜1.39万hm2,年产量达62.89万t:以苹果为主的水果面积达7600hm2,总产量达23.16万t。这些基地规模化发展,为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设做强做大提供了有力保证。(2)市场优势。夏县格瑞特葡萄酒畅销全国,鑫瑞源脱水蔬菜供不应求,还有顺天面粉、晋星牧业有限公司、泰顺的番茄酱汁、中森木业的木材产品等都极具市场竞争力,这些优质品牌,为夏县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帮助。
2夏县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产品加工体系存在问题 2.1企业与农户的联系松散
龙源期刊网 http:// 当地农户大多为散户,散户的农业品种较多,但是都相对来说难以形成规模,农产品质量较低,大多数属于未加工状态。而当地农产品企业加工由于土地流程度不高、规模化程度低,难以带动当地农民走向市场经济品牌农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夏县有少数农业加工工业与当地农户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是也处于初级契约状态,难以保护双方的利益,在市场价较高的时候,农民违约把签定好协议的农产品卖给价格更高的其他市场小贩,在市场价较低的时候公司又违约保护价,以低价收购。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企业与农户的发展关系,难以带动当地规模化的发展,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产生巨大威胁。2.2夏县农产品加工品牌落后技术低
夏县农产品,农产品转化率较低,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加工设备还是比较陈旧的设备,老化程度比较高,难以适应当下特色农业的发展。2.3高端农业缺乏
夏县农业目前基本形成了以粮食生产、设施蔬菜、干鲜果品和畜牧养殖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但由于粮食面积过大,农业的增长效益不明显,特色农业、精品农业、高端农业在整个农业中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全县农业“大而杂、全而小”,包含了传统农业的方方面面,经营分散、缺乏规划、效益不高的特点明显,规模化、园区化、集群化农业正处于形成阶段。所以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升效益、发展特优农业是未来的必然选择。3加快夏县夏县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体系建议 3.1整合资源优化结构
积极打造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逐步形成区域特色,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升级。3.2加快农业产业化
以“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发展优质粮食种植业夏县粮食种植面积较大,但加工转化落后,尤其是玉米、杂粮的加工能力需整合提升,扩大规模。全面提升粮食的加工转化率。以“流通组织+市场”的形式,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农产品冷藏保鲜、物流运销是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管理、组织化流通的重要形式。在县域内组织专业化、协作化生产,发挥订单农业的作用,在县域外以法人形式进行跨区域的物流销售,实现生产要素的大跨度组合,使生产与市场直接对接,形成大生产、大流通的格局。通过以上途径,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农户组织化、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格局。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夏县农业,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3.3完善农产品加工体系
龙源期刊网 http:// 突出六大产业,整合资源,强化龙头企业建设,通过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大幅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幅度提升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生产能力,形成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带动农业产业基地发展的高效农业产业格局。围绕粮菜果畜四大产业基地建设,围绕粮、菜、果、畜产业,抓基地建设。加工基地建设粮油加工基地:以夏县顺天制粉、天益调味为依托,大力发展优质面粉、调味品等系列产品。果品加工基地:以夏县田园果汁、运城市格瑞特酒业为依托,大力发展浓缩果汁、果脯、饮料等系列产品。蔬菜加工基地:以夏县泰顺、鑫润源食品等企业,大力发展番茄汁酱、脱水蔬菜系列产品。积极打造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逐步形成区域特色,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升级。立足优势产区设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建基地,促进产销对接活基地,提供科技支撑强基地,建设特色鲜明、产区集中、规模适度、管理标准、竞争有力的规范化生产基地。
参考文献
[1]张莉萍.新时期乡镇经济发展及财源建设路径研究[J].现代商业,2014,09:80.[2]贾平.简论打造地方特色经济文化品牌[J].中国集体经济,2012,09:77-78.[3]陈力予.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效益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
2.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综合加工项目 篇二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对策思考
近年来, 农业发展进人新的历史阶段, 在大宗农产品丰年有余、相对过剩的情况下, 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人、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除了积极调整农业内部三大产业间的比例, 优化种植业、养殖业和水产业的内部结构, 实施农产品区域化布局生产之外, 一个重大的战略举措就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对促进农业资源的多级利用、进行精深产品的系列加工增值、延长产业链条、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相关产业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从起步、创业到成长和盈利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 已经形成了一大批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据农民日报报道, 目前, 湖北省有稻花香、国宝桥米、福娃大米等15个农业类中国名牌产品, 被认定为湖北名牌产品的农产品有120个, 省级品牌产品 (著名商标) 近600个。截至2011年9月, 全省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指标增长了50%以上, 2011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预计达6000亿元, 已出现1家过百亿元、数家过50亿元企业和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百亿元工业园区。2009年, 湖北省委及湖北省政府下发建设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的文件, 力求“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 在全省形成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一批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县市”。“四个一批”工程的实施, 一方面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大发展, 另一方面也有力地带动了湖北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对湖北省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2012年工业增量中40%来自农产品加工业, 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达到了9000亿元, 大大促进了湖北省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
1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1.1 农产品加工业是加速工业化的推动力
首先,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一方面有利于调整工业结构, 增强加工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 而非走单一的重工业之路;另一方面完全符合新型工业化所蕴含的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次, 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村万亩良田, 一头连着城市万象生活, 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 既能够大幅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改变农业低效益、高风险的弱质产业属性, 同时又能开拓工业的新领域, 为工业提供可持续性的原材料, 增加工业部门的收益, 进一步增强工业实力。再次, 农产品加工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足, 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在发展壮大自身的同时, 又可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
1.2 农产品加工业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牵引力
第一, 一个城镇能否得以建设和发展, 关键是看其有无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巨大的潜力, 属于朝阳产业, 可以发展成为小城镇的支柱产业, 为其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带动农村城镇化建设。第二,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可以通过产业集群效应, 吸引更多企业在一个地方聚集, 不仅可以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而且可以为了满足产业聚集区居民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 带动第三产业及其他设施的建设和发展。最终使产业聚集区成了新的小城镇。如湖北谷城的石花镇, 就是这样的典型。第三, 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口的城镇化, 纵观中国的农村城镇化进程, 主要的问题是土地城镇化过速, 人口城镇化滞后, 产业集聚不够, 公共服务不泛, 特别是产业聚集不够, 使进城务工的农民成了两栖居民。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会带来人口的聚集效应, 甚至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中心的典型小城镇。例如, 湖北省监利县的新沟镇在2008年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全镇现已形成了以福娃集团为首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福娃集团的发展壮大为新沟镇城镇建设积累资金、发展非农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集聚人口和产业等方面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成为该镇发展的主要动力。
1.3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农产品加工业一方面充分利用了机械等现代工业文明和技术而从事生产, 另一方面本身就是农业产业链条的拓展和延伸, 所以, 农产品加工业本身就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日等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之所以比我们高, 并不是体现在他的种植、养殖环节上, 在种植环节上, 我们的农业单产水平、土地生产率都超过美国, 我们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 农产品加工深度不够, 缺乏精加工, 产业链不长、不够完善, 农业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程度较低, 加之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低, 资本有机构成不高, 使之才显落后, 所以,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 赶超发达国家农业的重要方面。
2 农产品加工发展的优势和重要作用
农产品加工业是以农产品为原料, 以现代加工机械和工艺为手段, 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而兴起的新兴行业, 其在湖北发展具有以下优势和作用。
2.1 原料充足、发展前景广阔
湖北省是农业大省, 农产品不仅生产量大, 而且种类繁多, 可以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各种粮食、水果、动物的产品都可以用来进行食品加工、纺织纤维加工和皮革服装加工, 生产人们所需要的各种日用消费品, 因此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据不完全统计, 全省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共涉及12个行业, 包括食品制造、农副食品、饮料、烟草、纺织、纺织制造、造纸、印刷、酿造以及家具制造等, 特别是水产品在全国具有其它省份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
2.2 需求旺盛, 拉动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湖北省经济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逐步从温饱阶段进入小康社会, 2012年湖北农民平均达到7851.7元, 比2003年增加了5285元, 翻了一番多, 实现了9年翻一番。特别是2007年以后的5年间, 平均增长660元, 增速达到15%以上。人们的消费需求结构和改革开放之初相比有了很大的调整和变动, 吃饭讲营养, 穿衣讲时尚成为一种追求, 对于功能性食品、快餐便捷性食品和健康食品的消费更是大幅度增加, 这就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形成了一种巨大的需求拉力。
2.3 弥补农产品的先天自然缺陷, 提高市场竞争力
农产品的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再生产, 其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特别大, 当区域性的气候地理环境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所需的条件时, 其农产品的质量及市场竞争力就会受到影响。如湖北省由于地处我国南北气候的交汇地带, 大米、蔬菜、瓜果等农产品的品质和上市时间都无法与北方和南方地区竞争, 以致一方面省内产品出现卖难, 另一方面省外产品充斥市场, 形成生产价值和消费价值的双向流失。如果能够通过产品加工, 弥补其先天性的自然生产缺陷, 延长鲜活产品的寿命期, 避开南北方产品收获集中上市的高峰, 则可以大大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2.4 形成供求缓冲机制, 慰平市场波动
农业生产由于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其农产品集中收获, 集中上市成为一种常态。但是, 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具有终年性, 消费需求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相对稳定。这就产生了一种矛盾, 当收获季节农产品集中上市时, 市场供大于求, 价格下跌;当农产品收获完毕, 市场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 即受市场法则的作用, 农产品市场价格经常出现波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可以使农产品的质量特性改变, 储存保鲜期延长、运送距离增加, 销售半径扩大, 从而可在生产和消费需求之间形成一种缓冲机制, 解决了农产品季节性集中上市与终年均衡消费之间的矛盾, 熨平了市场波动、降低了生产经营风险。
2.5 带动农村工业化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一方面可以拉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要求农业为其提供充足的原料, 另一方面可以推动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层次提高, 增加农村二、三产业比重, 并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带动农村劳动力向农外转移。农产品加工业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 不仅能把大量的农民从农村转移出来, 还能提供大量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就业岗位。据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 全省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每亿元销售收入提供的就业岗位是576个, 其中, 纺织业每亿元销售收入能提供就业岗位947个, 而全省全部工业每亿元销售收入仅能提供就业岗位366个。
2.6 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业产业链条的延长, 农产品的附加值会大幅度增加, 农业生产的效益会大幅度提高。据有关资料, 目前世界上生产1元的农产品, 美国经加工转化后可以增值3.8元, 日本可以增值2.8元, 我国台湾省可以增值1.5元, 而我国大陆仅为0.5元。秭归脐橙果园门口价每斤0.6元 (盈利0.3元) , 包装批发价1.2元 (成本0.75元, 盈利0.45元) , 市场零售价2元 (盈利0.8元) , 加工成橙汁后盈利更多。所以, 世界经济发达的美国, 食品工业是最大的产业, 并依靠发展食品工业抢占了俄罗斯、东欧和我国市场。
湖北省监利县的福娃集团近20年来, 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 由最初的小作坊壮大成目前年产值68亿、利润过亿、员工2600人、累计上缴税收近3亿元、总资产达12亿元的现代化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目前, 福娃集团已成为全省最大的现代化粮食生产加工园, 网罗了30万农户、120万亩种植基地, 建起6个现代化工厂。福娃稻谷收购价比市场均价每公斤高0.1至0.2元, 仅此一项就带动农民年增收4亿元以上, 并吸纳全镇5万农民中的1.3万人在企业上班。福娃集团的发展壮大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促进了当地城镇化的发展。
2.7 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和支撑, 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带动效应
我国“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而农副产品加工是完善农业现代化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联系现代农业与现代工业的纽带。随着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的延长和完善, 其需求会拉动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技术、人才培养、产品深度加工、冷链运输及物流等产业的发展, 从而将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一步发展,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湖北水禽产品加工著名企业精武鸭脖和周黑鸭就是此方面的典型。周黑鸭品牌在市场上走俏和多家连锁的开业, 不仅使荆江麻鸭这一地方品种的养殖业得到了发展, 而且使屠宰、冷藏、熟制加工、冷链运输得以发展。2012年该企业产值达到11亿元, 创造利税1.4亿元, 使水禽养殖业步入了现代化之列。
3 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基础分析
3.1 企业数量
2011年, 湖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为4050家, 占全国总数的4.04%, 较2001年的2168家上升了1882家, 10年来上升了86.8%;2011年, 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占全省工业企业总数的比重为25.15%, 也就是说, 在企业数量领域, 农产品加工业四分天下有其一。
3.2 从业人员
2011年, 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总数为91.76万人, 较2010年的89.17万人和2009年的80.45万人分别上升了3%和14%;但企业平均人数由1996年的157人上升到2011年的227人;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1/3左右, 1996年的比率为31.83%, 2005年为30.44%, 2011年为32.82%, 基本维持在30%左右, 这一方面说明农产品加工业的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大, 另一方面说明农产品加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吸纳社会剩余劳动力和解决湖北省社会就业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3 行业经济效益
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由2001年的888.68亿元上升至2011年的7383.95亿元, 10年间翻了7-8倍;自2001年以来, 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的比重先降后升, 呈U型增长趋势。农产品加工业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比重2001年为27.43%, 最低时为18.92%, 2011年恢复到26.3%, 这一方面说明农产品加工行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不大, 另一方面也说明其与企业数量比重为33.56%的规模不相称, 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的产值规模要小于其他工业企业。虽然企业平均产值由2001年的4033.95万元上升至2011年的18231.98万元, 总体呈上升趋势, 但上升速度不快。从销售收入看, 10年来增加较多, 2011年整个行业产品销售收入为7185.09亿元, 较2001年增加6399.04亿元, 为2011年的8倍;企业平均销售收入为17740.96万元, 较2001年增长14115.27万元, 是2011年的3.5倍, 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资料来源:湖北省统计年鉴 (2001年、2011年)
3.4 行业资产结构
2011年, 湖北省农产品加工整个行业资产合计为3679.99亿元, 其中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为1252.54亿元, 流动资产平均余额为2005.38亿元。企业平均固定资产净值余额为3092.7万元, 较2008年净增1676.97万元;企业平均流动资产余额为4951.56万元, 较2008年净增2895.96万元, 企业资产总量呈现上升态势, 其中流动资产增长速度要快于固定资产的增长速度。说明企业的资产结构改善, 流动性增加, 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提高。
3.5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GDP的比重
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甚至曾出现下降的趋势, 2005年才开始稳步上升, 直至2011年达到1.736∶1。与湖北省相反的是, 全国这一比值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由2001年的0.903∶1, 上升为2011年的2.082∶1, 增加了130.6%。而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一般在2.0~3.7∶1左右, 其中美国为2.7∶1, 日本为2.4∶1, 法国为4∶1, 英国为3.7∶1。可以看出, 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水平不但远低于发达国家3∶1的水平, 而且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还有很大的增值潜力与空间。
参考资料:湖北统计年鉴2001-2011, 国家统计局2001-2011
4 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潜力和优势
从总体上看, 湖北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四大优势。
4.1 资源优势
一是农产品资源优势。湖北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常年淡水产品产量居全国第1位, 油菜籽产量和”双低”化率居第1位, 棉花居第3位, 稻谷居第4位, 生猪出栏和猪肉产量居第9位。二是劳动力资源优势。2011年, 我省人均拥有的耕地仅1.49亩, 低于国家及其他发达国家的标准, 说明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转移出来从事包括农产品加工业在内的非农产业。三是水资源优势。湖北省除有长江纵贯全省之外, 还有汉江以及星罗棋布的众多湖泊,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全国前列。丰富的水资源不仅有利于发展淡水农产品, 还能为发电和发展耗水工业提供条件。以上资源优势不仅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少见, 即使是在某些中、西部省份也不多见, 构成了我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独特优势。
4.2 市场优势
2011年湖北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97.92元, 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8373.87元, 与2000年的5524.5元相比增长了23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年1789.35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8275.2亿元, 年均增长16%。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由1990年的600元上升到2008年的8693元, 2011年达到14404元, 增长速度很快。从总体上来看, 湖北农村消费处于成长期, 城市消费处于快速扩张期。随着国内居民消费能力、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安全、营养和方便将成为新的消费倾向;加入WTO进一步拓宽了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舞台。这些都将为我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广阔的市场。
数据来源:湖北统计年鉴2000-2011。
4.3 科技优势
湖北省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6万人, 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390人, 高于全国361人的平均水平。截止2011年底, 湖北省拥有“两院”院士61名;普通高等学校89所, 在校大学生人数134.03万人;各类研发机构2100多个 (其中中国科学院和国务院部委所属的76个) , 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295个。2012年, 新建科技创新平台209个;获国家科技奖35项, 居全国第4位, 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97家, 增长47%;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960亿元, 增长18.6%。农业科学院研究院1所;农业类大专院校2所, 在校学生人数约2万人;农业类中等技术学校10所, 在校学生人数6000余人。可见, 湖北省具有较好的农科教基础和较强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 只要解决好科教与经济结合的体制和机制问题, 将对加快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4.4 基础设施优势
2011年底, 湖北公路总里程21.27万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4007公里。铁路运营里程3340公里, 从武汉可直达24个省市及70多个大中城市。内河航运总里程8988公里, 其中全年通航里程约5000公里。民航2008年客运量为914.52万人, 从天河机场可直达60多个大中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86.9部/百人 (固定电话12.3部/百人、移动电话68.7部/百人) , 居全国第12位。互联网能通往大多数乡村。湖北省的基础设施条件虽然比不上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 但与西部甚至中部地区的某些省份相比, 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这为湖北省承接来自省外或国外的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 也为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 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农产品加工率较低, 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
一是加工比例偏低。2007年, 湖北农产品加工率45%, 全国是50%。湖北农产品加工值相当于江苏的64%、广东的51%、山东的41%。差距明显。55%的产品是以原材料的形式进入终端市场, 没有经过工业化加工这个环节。因为整体水平偏低, 加工增值效益就大量流失。农业总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约为1∶0.8, 远低于发达国家1∶3左右的水平。湖北素称“千湖之省”、“鱼米之乡”, 农产品资源丰富, 质量优良, 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粮食、油菜、淡水水产以及生猪等在全国居有重要地位, 其中油菜连续多年面积产量居全国第一, 淡水水产品产量全国第一, 莲藕全国第一, 苎麻全国第二, 生猪全国第九, 稻谷全国第五, 蔬菜、柑橘、棉花也分别居全国第五, 此外蜂蜜、魔芋、食用菌以及鸭、鹅家禽等特色产品在全国也都有重要影响, 这些都是湖北的优势特色资源, 联系着近80%农户的收益。但正是这些主导产品, 加工率却非常低, 如稻谷近80%仍是用作口粮, 蔬菜、水果、淡水鱼等主要用于鲜食。
二是精深加工发展不够。全省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比例只有20%左右, 而发达国家却高达70%以上。同一种原料, 在湖北省往往只能加工出几种产品;在发达国家却能生产出几百甚至上千种产品。如玉米能被精加工成3000多种产品, 其中的氨基酸类产品可比玉米原料增值百倍以上。
三是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不够。2011年, 在全省农产品工业总产值中, 产值利税率较高的烟草 (64.68%) 、饮料 (15.89%) 和食品制造 (11.68%) 等三个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只有6.28%、11.22%和7.3%;而产值利税率较低的食品加工业 (9.76%) 产值比重高达31.82%。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抑制了产业的利润增长空间。
四是符合未来市场需要的产品不多。安全、营养、方便正日益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和方向, 但湖北省真正在国际国内市场叫得响的安全食品和绿色食品还很少, 省外、国外农产品加工制成品占领湖北消费市场的状况至今没有较大改变。
5.2 企业竞争力较差, 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
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 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企业的竞争力较差。一是企业规模不大。2010年, 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7.9%, 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二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为4.1%, 居全国第15位;投入产出率为66.9%,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 居全国第23位;农产品加工企业科研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0.08%,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 居全国第18位。三是知名品牌严重缺乏。全省虽然注册了一大批地方品牌, 但还没有享誉国内国际市场的知名品牌。像河南双汇、内蒙伊利、成都希望、长春大成、山东鲁花这样的全国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 湖北省几乎没有。由于企业实力不强、生产工艺落后、产品更新缓慢, 加上名牌产品缺乏, 全省农业加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很低, 根本无法占领省外市场, 反而出现了湖北市场被外省品牌占领的现象。
5.3 原料基地不配套, 加工业发展后劲不足
在农产品加工发达的国家, 几乎每种加工产品都有专用原料和固定原料基地。湖北省农产品资源看似非常丰富, 但真正能满足加工要求的不多。全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原料供应同样存在上述问题:一是农产品品质不能满足加工需要, 缺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需要的专用、优质原料。二是原料生产分散, 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 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采购成本较高。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缺乏稳定可靠的原料保障。四是企业布局不合理, 没有形成区域性的农产品加工优势。
5.4 产品在市场上受阻, 竞争力较弱
首先农产品生产质量欠佳。热带作物内在品质不如南方, 温带作物内在品质不如北方, 加之农产品加工业相对滞后, 农作物的自然缺陷得不到加工改善, 因而在市场上难以走俏。其次, 虽然湖北省淡水资源丰富, 淡水养殖、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是由于缺乏对生产环境的保护, 加之湖北的湖泊属于内陆湖泊, 江湖连通的湖泊很少, 使得湖泊淡水资源污染严重, 淡水产品有害指标多数超标, 优势随之消失。此外, 千家万户分散经营, 生产过程、生产环境、产品质量难以监控。
5.5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发展环境欠佳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离不开优质的发展环境。目前湖北省在上述两个方面还存在某些不足:一是标准化建设滞后。受技术、管理和观念等多方面的制约, 全省的质量检测、食品安全、质量认证等标准化体系还不能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要, 导致资源利用率低、新产品开发滞后和出口受阻。二是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湖北省虽然是教育和科研大省, 但由于缺乏将科教资源和农产品加工业相结合的有效体制和机制, 以致技术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产品的贡献率很低。三是信息化建设尚待加强。以信息化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是未来的方向, 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及时的资讯和完善的管理平台, 还存在许多现实的困难。如产品的质量认证问题, 入市标准门槛和许可证设计问题, 配套的产品聚集、物流运输和分销配送等网上交易问题。四是财政金融的支持力度不强。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还存在配套基础设施薄弱、原料收购资金不足等问题, 这些还有赖于财政和金融支持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五是市场和生产秩序还需整顿。目前, 形形色色的地方保护, 以假冒真、以次充好等不正当竞争现象还较为普遍;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在某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欠佳, 还没有形成促进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
5.6 科技创新不足、科技人才缺乏
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弱, 特别是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品牌意识不强, 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政府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科研投入相对于其他产业明显偏少, 产学研机制落实不够得力, 导致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显著不足。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依然存在, 问题突出, 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初加工专用设备、农产品保鲜储运技术和装备、农产品深加工关键工艺技术、副产品资源化环保化利用技术和循环利用、加工增值技术、生物质资源化利用技术等都相对缺乏。以致湖北省农产品加工的技术装备85%还处于20世纪70-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 14%左右处于20世纪90年代水平, 只有1%左右达到国外先进水平。
5.7 农产品品牌不响不亮, 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不高, 覆盖面不广
湖北省的茶叶从生态环境和气候资源、立地条件看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由于品牌太多而缺乏大品牌和名牌, 以致向北走战胜不了信阳毛尖, 向南走战胜不了铁观音、龙井、大红袍。精武鸭脖本来很有名, 但由于做不大, 在市场上已逐渐被湖南绝味、江西皇上皇所挤压, 品牌不大、不响、不强直接影响湖北农产品加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覆盖面, 进而也影响了农产品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6 促进湖北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
6.1 针对市场需求, 选择绿色、安全、营养产品加工
在加工目标产品的选择上, 要尽量开发出科技含量高、市场效益好、产业关联度高以及环境相容性好的加工农产品, 特别要注重绿色产品及作为工业原料产品的开发, 适应市场多样化、方便化和绿色化的需求。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功能食品, 已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生活所推崇。未来十年, 一定要不断开发系列营养 (强化) 食品、功能食品、风味休闲食品、调味品、饮料等多样化产品, 满足多层次丰富生活需要而是要发展绿色有机食品, 力争从产地到餐桌实行全产业链的特色。
6.2 加强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
根据湖北省内各地资源优势情况, 开展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规划。采用多元化投资方式, 大力开发和推广加工专用品种和加工性能好的农产品品种, 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基地, 逐步实现农产品加工原料规格化、质量标准化、品种专业化和生产规模化, 将工业原料作物向适宜种植区合理集中, 实现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发展。大力提倡发展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 按照讲究营养、保证卫生、注重特色、符合保健、崇尚美味、回归自然的要求, 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安全、优质的加工原料。鼓励农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 降低农民的违约率, 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特别是水产品和畜禽产品加工原料养殖基地, 一定要注意环境控制和优化, 要能经得起检查检验, 以便加工制成品放心进入市场。
6.3 利用湖北省科教资源, 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能力
湖北作为农业科教资源大省, 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加快科技进步, 提高科技含量, 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要积极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认真落实科技创新优惠政策, 大力开展粮油、果蔬、畜产品、林产品等大宗农产品的深加工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研究, 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开展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和农产品快速检测技术与设备等研究, 真正建立起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生产基地, 以此提高湖北省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 扩大出口规模, 占领外部市场。此外要帮助企业与科研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一方面, 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要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 联合攻关重大技术, 一旦技术成熟, 可就地借用企业平台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 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培养和造就一支熟练掌握先进实用技术的专业队伍, 为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创品牌、上水平、增效益、上规模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要素支撑。
6.4 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 完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
在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抓好农产品深加工, 提高农产品加工的附加值, 通过上下游企业联合经营完善产业链,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成本的合理控制, 是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和保证。以宜昌秭归县柑橘商品化处理为例, 秭归县屈姑食品与华中农业大学食科院合作, 成功完成了脐橙零废弃加工项目, 实现了从鲜果优选、商品化处理、橙汁加工、橙汁酿酒、酿醋、橙皮生活性物质提取到脐橙茶、果酱等产业链生产, 开发出脐橙酒、脐橙醋、脐橙茶、脐橙酱橙糖等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绿色环保的终端产品, 做到了“从花到果、从皮到渣”的“零废弃”综合利用, 填补了国内脐橙综合利用深加工项目的空白。深加工产品与销售鲜果相比至少可增值10倍以上。
湖北省稻花香集团着力打造以白酒主业为龙头的酿造科技产业链, 也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围绕延伸酿造产业链, 建设了绿色食品项目、三峡物流项目、包装工业园项目、酿造基地、原料基地、打造了稻花香科技研发中心等等。目前, 稻花香集团在全省建成白酒酿造基地10个, 原料种植基地约3.3万亩, 拥有1个省级技术中心, 各类酿造专业技术人才300多名, 3家融资公司, 40余家关联企业, 员工13500余人, 带动30万农民增收致富。
6.5 壮大龙头企业, 创造品牌优势
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涉及的品种多, 范围广, 但在全国范围内有品牌影响力的很少。因此, 需要突出重点, 加速发展。要突出水稻、棉花、油料、水产、畜牧五个重点, 加快形成优势农产品加工行业。要把加快发展以水稻、棉花、油料、水产、畜牧为原料的大众消费型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当前全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中之重。争取在这五类行业中率先突破, 培育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拥有自主品牌的龙头企业。同时, 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要积极吸收烟草行业品牌整合的成功经验, 以鱼、茶、菜、果为原料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要在企业融合、品牌整合上下功夫, 争取在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做响做大知名品牌上取得新进展, 以便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大发展。
此外, 还要通过加快市场主体培育和产业资源整合, 培养壮大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提高全省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结合原料基地建设, 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思路, 在原料集中产区建立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加工小区, 发挥群体优势和规模效应。
6.6 建立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发挥集聚效应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 对工人的需求增加, 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更有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湖北省监利、仙桃、鄂州、以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已有很好的先例。目前,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也有很好的基础并且已有所壮大, 如仙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无纺布生产基地, 大冶成为全国最大的保健酒生产基地, 鹤峰成为全国最大的氨基酸生产基地等, 但现有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规模小、企业分散联系不紧密、集群优势不强。因此, 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的建设, 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 激发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潜力。
6.7 扶持现代物流企业发展, 着力开拓销售市场
一是加强市场建设。在农产品加工区建设一批现代化的产地批发市场, 完善市场交易、检测检验和信息服务等设施, 增强服务功能, 扩大农产品市场销售半径和范围。
二是推广新的市场营销方式。建立现代流通设施, 充分运用拍卖、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 不断扩大流通区域, 提高流通效率。建立功能齐全、反映敏捷的进出口预警系统, 及时提供原料供应及产品贸易信息, 促进和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三是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优质产品的交易、评比等活动, 广泛宣传名优产品, 树立”金字”品牌。对在开发名牌中成绩突出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 同时要注重保护名牌产品的声誉, 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 以品牌、名牌战略, 带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6.8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立有效的产业发展激励机制
政策宏观调控支持与市场调节结合是推动一切产业发展最有力的保障。农产品加工业也不例外。湖北省必须认真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扶持。要积极调整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调动县 (市)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积极性;争取把农产品加工规模大的县 (市) 纳入增值税改革试点范畴, 鼓励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入到农产品加工业;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建立省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促进基金, 加强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绩效;通过划转国有股产权、注入财政资金、引入社会资本等方法, 组建农业投资公司, 推动行业重组和结构升级;减免农产品加工企业整合过程中的行政性收费;加强行业发展的统筹协调, 以便建立有效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激励机制,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诗波, 李崇光.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能力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11) :44-50.
[2]张霞, 鲁德银, 蔡根女.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与“三农”问题的缓解[N].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7) , 4:28-32.
[3]湖北统计年鉴[M].2001-2011.
[4]中国统计年鉴[M].2001-2011.
3.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综合加工项目 篇三
技术创新助推农产品加工业成长-和林格尔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纪实
和林格尔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属首府呼和浩特市管辖,全县辖3镇4乡1个经济开发区.县境东西宽85 km,南北长90 km,辖区总面积3 436 km2,其中耕地面积6.6万hm2;总人口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万人;境内地形地貌多样,山、丘、川兼备,素有“五丘三山二分川”之说.
作 者:云龙 作者单位: 刊 名:农产品加工 ISTIC英文刊名:FARM PRODUCTS PROCESSING 年,卷(期): “”(10) 分类号: 关键词:4.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简介 篇四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的扶持,延长农业产业化链条,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从1994年开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从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切出一块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
一、产业化经营项目管理和资金安排的原则
“因地制宜,统筹规划”——以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为指导,突出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按“五个统筹”的要求,科学规划,精心布局;
“规模开发,产业化经营”——以“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组织形式,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连片开发、规模经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依靠科技,注重效益”——以科技为支撑,加大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力度,增强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公平竞争,择优立项”——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完善竞争立项等市场机制,实现择优选项,提高产业化经营项目质量;
“效益优先,兼顾公平”——以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任务为依据,优化资源配置,适当提高沿海经济较发达、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等地区的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资金比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保证其它地区必要的投入力度,实现共同发展;
“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以农业主产区和粮食主产区为重点,突出扶持优势主导产业,同时,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要求,突出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兼顾对农民增收致富带动作用较大的中小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集中投入,不留缺口”——以资金投入控制项目规模,严格选项,宁缺勿滥,同时,科学确定项目投入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保证项目需要,建设一个、成功一个、发挥效益一个;
“奖优罚劣,激励竞争”——以创新投入和管理机制为切入点,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完善奖惩政策,打破基数,克服平均主义,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分类设置和扶持对象
(一)项目分类设置
1.种植养殖基地项目:主要扶持建设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发展畜牧水产养殖等。
2.农产品加工项目:主要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粮油、果蔬、畜禽等主要农副产品加工能力。
3.流通设施项目:主要扶持建设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市场流通设施。
(二)扶持对象
重点扶持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含省级农发办事机构审定的龙头企业),同时适当扶持正在成长上升、确能带动农
民致富、较小规模的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
三、扶持方式
现行的扶持方式有三种:
(一)有偿无偿相结合。原则上对具有一定规模和条件、资金需求量适中、经济效益较好、能够按期归还财政有偿资金的项目单位,采取有偿无偿相结合的扶持方式。这是目前中央财政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的主要方式。
(二)投资参股经营。原则上对投资规模较大、企业基础较好、带动能力强、资金需求量大、愿意国有资本参股的项目单位,采取投资参经营的扶持方式;这种扶持方式从2004年开始起步,已取得明显成效。
(三)贷款贴息。对融资能力较强、能够从金融机构取得一定规模的固定资产贷款、符合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立项要求的项目单位,一般采取贷款贴息的扶持方式。
四、立项条件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三种扶持方式,都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项目应具备的条件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原材料供应有保障;——开发产品科技含量高,竞争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大,销售方案切实可行;
——技术方案先进可行,技术依托可靠,工艺路线合理;——辐射带动能力强,带动农户数量多,加工项目向农户采购的原料占所需原料的70%以上;
——项目建设用地符合规划、合理节约、手续齐备;——低耗节能,符合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投资估算合理,自筹资金来源有保障,筹资方案可行;——预期效益好,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财政有偿资金还款有保障。
(二)项目单位应具备的条件
——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了解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关政策和要求,愿意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服务;
——经营期在两年以上并连续两年盈利,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有较强的自筹资金能力;
——近两年资产负债率小于65%,银行信用等级A级以上(含A级,未向银行贷款的除外);
——财务管理规范,资产状况良好,不欠税、不欠发工资、不欠社会保险金;
——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能保证项目按计划建成和财政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通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组织形式,与农户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具有较强的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环保意识,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在稳定和平抑市场物价、维护农产品市场秩序等方面,为国家分忧,为消费者减负,社会形象良好。
(三)项目单位法人代表应具备的条件
——法人代表的社会形象和诚信。有偷税漏税或者违反社会治
安等不良记录的,实行“一票否决”;
——法人代表的知识结构、能力等综合素质。不仅自身具备完成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相适应的能力,而且应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五、项目管理的基本程序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三种扶持方式,项目管理程序基本相同,但也各有侧重,大致梳理如下:
(一)有偿无偿相结合的扶持方式。国家农发办发布项目申报指南→项目单位通过当地农发办,逐级申报至省级农发办→省级农发办建项目库,进行初步筛选→国家农发办下达申报项目通知、指导性投资控制指标→省级农发办进行重点项目申报,组织对一般项目评审→国家农发办组织对重点项目进行评审,下达立项通知和正式投资指标→编制初步设计,并由省级或地级农发机构组织审定,或委托相关技术部门审定→省级农发办编报重点项目计划和一般项目备案材料→国家农发办批复重点项目计划,提出一般项目备案意见→项目实施→统计--项目验收、验收考评。
(二)投资参股经营方式。国家农发办发布项目申报指南→项目单位通过当地农发办,逐级申报至省级农发办→省级农发办进行初步筛选→国家农发办下达申报项目通知→省级农发办进行项目申报→国家农发办组织评审,并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评审可行的项目进行资产评估→国家农发办下达审定意见→国家农发办与省级农发办签订委托监管协议→国家农发办下达参股资金→省级农发办授权资产运营机构进行运营→资产运营机构独立实施资本运营。
(三)贷款贴息方式。国家农发办发布项目申报指南、下达项
5.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综合加工项目 篇五
附件5:
一般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 滚动计划项目编制细则
一般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是国家财政以补助形式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状况,围绕区域农业优势主导产业,通过实施优势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农产品加工和流通设施等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选项基本要求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竞争力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支撑。通过财政扶持,壮大一批带动能力强、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一批运作规范、组织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特色产业。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统筹规划。以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指导,按照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要,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
根据资源和市场优势,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
2.规模开发,突出重点。以粮食主产区和农业主产区为重点,突出扶持优势主导产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要求,突出对产业链条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的扶持,突出对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
3.扶持产业,带动农民。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方式,通过项目建设,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发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4.公开竞争,择优立项。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坚持竞争立项,实现科学选项,优胜劣汰,完善产业化经营项目立项决策机制。
(三)目标任务
一般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扶持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化经营项目,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四)扶持范围
农产品、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基地,农
产品加工,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扶持对象为符合农业综合开发立项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一般安排在农业综合开发县。同时,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有机肥料项目建设。
(五)主要政策
一般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重点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用于扶持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资金具体比例,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报国家农发办备案。龙头企业项目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规模为100万元至300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规模为50万元至150万元。地方财政资金投入比例按现行政策执行。项目单位按政策规定落实相应的自筹资金投入。其中,龙头企业自筹资金不低于所扶持的财政补助资金总额;农民专业合作社自筹资金不低于所扶持财政补助资金总额的50%。具体比例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财政补助资金使用范围依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60号)有关规定执行。
二、项目立项基本条件
(一)项目应具备的条件
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市场潜力较大,辐射带动能力强,预期效益好;产品科技含量较高,竞争优势比较明显;建设方案先进科学,产品技术和工艺路线合理;项目建设符合生
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要求,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项目产生的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环保要求,获得相关环保部门的审核或批复;农业面源污染能得到有效治理;农业生产废弃物能得到有效利用;能够确保水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利用。种养业生产过程减少农药、化肥、添加剂等投入品使用,符合相关农业生产规范要求;产品质量安全可靠,达到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投资估算合理,自筹资金来源有保障,筹资方案可行;土地流转用地或项目建设用地手续合法。
(二)项目单位应具备的条件 1.龙头企业
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2年以上,具有法人资格;经营业绩良好,项目申报前2年连续盈利,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项目申报前2年资产负债率一般低于70%,银行信用等级A级以上(含A级,未向银行贷款的除外);企业资产优良,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有较强的自筹资金能力。项目申报前1年固定资产净值300万元以上,净资产不低于申请财政补助资金总额的2倍;法人代表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诚信记录,企业一般应不欠税、不欠员工工资、不欠社会统筹保险金;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财务管理规范,能保证项目按计划建成和财政资金规范、安全、有效使用;与农民以多种形式,形成联结紧密、科学合理的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实施的项目一般应直接带动农户200户以上,加工项目所需原材料的70%以上来自企业注册或项目建设所在地,流通设施项目能够带动所在区域农产品进入市场领域。
由省级(含)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立不足2年的子公司、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注册不足2年的企业,具有高成长性和创新性,基本符合龙头企业其他申报条件的,也可列入扶持范围。
2.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1年以上,取得法人资格;合作社法人具有良好社会形象和诚信记录,具备相应的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能力;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有关规定,产权明晰,章程规范,运行机制合理,盈余返还;经营状况良好,实力较强,财务管理比较规范,净资产不低于申请财政补助资金总额的50%;运营规范,农户社员规模较大,示范带动作用强。
三、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项目申报书要求 龙头企业申报项目应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项目应编制项目申报书。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 1.总论
6.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综合加工项目 篇六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品牌,产业化
近年来, “一乡一业, 一村一品”作为各级政府发展农业的重要措施得到各方面高度重视。为了增强当地农产品的竞争力, 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 特别是在打造农产品品牌方面,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经过多年努力, 创建了一大批知名农产品品牌, 并逐渐打入市场, 企业受益, 农户得实惠。随着品牌的成功创建, 品牌的后续维护却往往被企业管理层及相关人员所忽视, 直接表现为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不断发生, 有的质量安全事件最终导致经过数十年艰辛创建的知名品牌, 在事件中轰然倒下, 不仅对人民健康造成了损害, 而且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严重的事件甚至导致公司破产, 农民蒙受巨大损失, 相关产业受到毁灭性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突显农产品品牌维护及质量监管的重要性。
1 近年来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事件回顾
1.1“红心鸭蛋”事件
2006年11月, 在媒体披露下, “红心鸭蛋”开始浮上水面, 引起政府及消费者的重视。2007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会同监察部、农业部、商务部等部门组成督查组对有关事件整治情况进行了督查, 对事件中的相关责任人做出了严肃处理。
1.2“多宝鱼”事件
2006年11月17日,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消费预警:指出在“多宝鱼”专项抽检中, 30件样本全部检出可能致癌的违禁药物, 部分样品还同时检出多种禁用渔药残留。一时间饱受市场欢迎的“多宝鱼”开始在市场上滞销, 超市纷纷下架, 酒店无人问津, 多宝鱼产业链出现危机。
1.3 三鹿奶粉事件
2008年6月28日, 兰州市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 其后又出现数例病例。随后短短两个多月, 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迅速扩大到14名。9月11日卫生部调查指出, 发现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 其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当晚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产品召回声明, 称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牌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随后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情况发布会上指出, “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事故是一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2009年2月12日, 石家庄市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告破产, 相关责任人被追究刑事责任。
1.4 双汇瘦肉精事件
2011年中央电视台在3·15消费者权益日播出了《“健美猪”真相》的特别节目, 披露了河南济源双汇公司使用瘦肉精猪肉的事实, 此消息爆出后, 民众一片哗然。食品安全关系民生, 如此知名品牌出现如此严重的质量安全问题, 导致双汇瘦肉精事件成为继三鹿奶粉事件之后, 严重冲击公众食品消费信心的又一起标志性事件, 把双汇集团推上风口浪尖, 上市公司双汇发展股票迅速跌停。
2 事件发生后对农产品品牌及相关产业的影响
2.1 品牌危机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屡次发生, 直接对相关农产品品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致使公众产生品牌信任危机。
“红心鸭蛋”事件殃及整个鸭蛋市场, 人们谈鸭蛋色变, 鸭蛋成了问题蛋。双汇集团在瘦肉精事件发生后, 虽然立即采取措施, 召回问题产品, 但对市场销售仍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并殃及同类产品, 占据市场份额较大的双汇火腿肠产品受到株连, 销量出现明显下滑。
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曾一度成为中国最大奶粉制造商, 其奶粉产销量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一, 但就是这样的品牌企业, 在2008年8月其产品爆发三聚氰胺污染事件后, 企业声誉急剧下降, 最终资不抵债, 宣告破产, 致使许多地方的奶牛养殖产业随之一蹶不振。
2.2 经济影响
2.2.1“多宝鱼”事件对养殖户造成的影响。
事件发生前全国“多宝鱼”的年养殖产量约5万t, 养殖面积达500万㎡, 养殖企业和厂家接近700家, 已形成包括养殖、销售、运输在内年产值约30亿元的大产业。事件发生后全部陷入销售困境, 原本在各大城市宾馆、酒店堪称名菜的多宝鱼每公斤市场售价瞬间由200元左右降到了20多元, 多宝鱼产业受到了严重打击, 养殖户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2.2 三鹿奶粉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
“三鹿奶粉事件”后, 奶农损失严重, 倒奶现象比比皆是。据统计, 从2008年9月14日到16日, 仅河北一省损失生鲜奶5936t, 平均3000元/t的牛奶, 除少量以200元/t的价格贱卖外, 绝大多数都被奶农忍痛无奈地倒掉。
截至2007年底, 三鹿集团总资产16.19亿元, 净资产12.24亿元, 但是到2008年12月, 保守估算, 三鹿总负债接近20亿元, 沉重的负债导致了三鹿最终的破产。
2.3 就业影响
双汇瘦肉精事件发生后, 曾有网友提出担忧:担忧漯河一大堆和双汇有联系的企业都会支持不下去, 担忧漯河可能连工资都会受到影响。这样的担忧决不是杞人忧天, 一家大型企业往往牵扯着许多相关产业, 其中的某一链条断裂, 都会影响到一系列人员的生存, 尤其是涉农企业破产倒闭会直接导致企业员工的下岗再就业问题, 间接导致支撑农业初级供应的农户的生存及就业问题。
三鹿企业破产后, 中国的乳制品行业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 企业停产, 工人下岗, 奶企产量下降, 原奶量大幅减少, 部分以卖奶为生的奶农无以为继, 迫不得已放弃多年经营的奶牛产业, 走上转产再就业之路。
3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多发的成因分析
3.1 利益驱使
企业追求营利, 忽视了诚信经营、遵纪守法的原则。纵观发生的一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显现某些企业已经把牟利作为企业发展的唯一目标, 摈弃了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家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 可以置人民的生命安全于度外。从三鹿到双汇的深刻教训, 不仅限于食品行业, 乃至所有行业、所有品牌都应引以为戒, 切不可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自毁长城”, 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网友讲的好:真正的名牌, 要始终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3.2 监管不力
3.2.1 企业监管机制缺失。
“双汇”的质量问题, 追根究底是企业自身监管机制缺失造成的。如果当初把食品安全监管做到位, 确保各环节的质量检测, 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事件。消费者是“上帝”, 企业管理层稍微的疏忽大意、管理不力就会造成对“上帝”的损害, 势必影响企业的发展。
3.2.2 政府部门监管不力。
一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 与当地政府质量监督部门不作为或少作为密切相关, 农产品质量监察单位往往是在问题出现, 甚至是媒体数度曝光后才开始检查, 往往是“发现一个点, 牵连一大片”, 多年辛辛苦苦树立起来的品牌、形成的地方产业瞬间名誉扫地, 给企业及当地产业带来致命的伤害。如果及早发现, 及早告戒企业于盟芽状态, 事态也不致于发展到企业破产的地步。
4 避免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的措施
上述事件警示我们,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必须形成一套系统的事前管理和防范机制。现在政府部门均对重大事件发生制定了处理预案, 在事件发生后, 大部分地区都能及时对问题产品采取清查、查封等一系列紧急措施, 然而与事后被动的“救火”相比, 事前主动的防范更为重要。要避免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必须抓好事前防范, 确保生产过程安全。
4.1 种植养殖环节
4.1.1 规范用药种类, 严格执行国家禁令。
国家多次出台措施对种植养殖用药进行规范, 但是有令不行, 令行不止。“多宝鱼”事件就是由于在“多宝鱼”养殖过程中, 一些养殖户为降低养殖成本而大量使用土霉素、环丙沙星、呋喃唑酮等违禁药物, 导致“多宝鱼”体内药物残留严重超标, 对消费者健康造成严重损害。针对这种情况, 各级监管部门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农药、兽药经营档案制度, 切实推行农药、兽药登记备案, 对种植、养殖户实施全过程监管。
4.1.2 规范用药程序, 严格执行安全期规定。
现在各地都在大力投资建设设施农业, 温室大棚蔬菜种植产业发展迅速, 得到大面积推广, 但安全用药常识却没有普及, 某些菜农甚至不知晓农药还有安全用药期, 常在鲜菜临近上市时仍然使用农药, 成为危害民众健康的隐患。为此必须完善农产品进入市场前的检测、检疫程序, 严格执行农 (兽) 药使用安全间隔期和休药期的规定, 推进疫病专业化防治、农作物统防统治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4.2 加工运输环节
在此环节必须强化监督, 做好以下工作:第一, 强化食品添加剂管理, 禁止使用增色类、保鲜类等为害人体的化学药品;第二, 严厉打击经营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的违法行为;第三, 严厉查处饲料生产加工环节添加非法添加物和“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违法行为。
4.3 储藏销售环节
一要强化技术服务及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二要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 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三要扎实开展农资综合整治, 规范农 (兽) 药和饲料添加剂经营。
只有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强化监督管理机制, 加强警示教育, 把工作做在平时, 变被动的“事后救火”为主动的“事前防火”, 才能把好食品安全的入市关, 才能真正让老百姓吃上放心食品, 继而持续推动农业品牌和产业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耀琪,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凸显农业转型困局[J].科技致富向导, 2007 (01) .
[2]朱业晋,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企业经济, 2005 (11) .
7.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综合加工项目 篇七
展项目 资金申请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国投华研信息技术研究院
申报材料及时间要求
1.项目申报单位向当地开发主管部门申报项目时,应当提交项目申请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材料,并对申报材料真实性负责。产业化发展项目申报单位可以将可行性研究报告与项目建议书合并编制,并向当地开发主管部门提交。
2.贷款贴息项目。市、县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于2017年2月底前向省级行文报送申报材料,申报材料包括贷款贴息项目名录(附件1)和项目建议书,一式三份,由市级汇总统一报省。市级同时报送申报项目审核意见表(附件2);贷款贴息项目结算材料编制另行通知。
3.财政补助项目。市、县项目主管部门于2017年1月25日前将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涉农企业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编制项目申报文本,下同)项目名单(附件3)报省;2017年2月底前向省报送项目申报材料,由市级汇总统一报省。申报材料包括申报文件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式三份。申报文件应说明项目库建设情况、选项原则和依据、选项程序和方法、项目公示情况等,申报文件附项目汇总表(附件4)、市级核查考察意见表(附件5,由市级报送)等。
所有申报材料需同时报送电子版,文档采用PDF格式、表格采用EXCEL格式、附件资料须原件扫描。贴息项目建议书,财政补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参考大纲可从农业开发网下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紧贴项目建设实际需求,重点阐述申报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和资金筹措方案,项目投资建设的厂房、设备以及路、沟、渠、桥、涵、闸、站等基础设施类建设内容,需明确工程具体规格、型号及材料和结构等,做好单项工程概(估)算编制和定点定位工作。
报告目录: 第一章 总论 1.1 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1.1.1 概况
1.1.2 法人代表基本情况 1.1.3 经营情况 1.1.4 带动情况 1.1.5 财务状况 1.2 项目建设方案
1.2.1 项目名称及项目负责人
1、项目名称:
2、项目负责人:
1.2.2 建设性质、建设地点及期限
1、建设性质:
2、建设地点:
3、建设期限: 1.2.3 产品方案及规模 1.2.4 品种、技术、设备方案
1、产品品种
2、技术
3、主要设备名称、数量 1.2.5 土建工程 1.3 投资结构及资金来源
1、投资结构:
2、资金来源: 1.4 项目效益
1、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
1.5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6 综合评价
1.6.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6.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项目建设条件
2、项目原材料可行性分析
3、项目可行性
4、项目运营期可行性分析 1.6.3 风险评估
1.6.4 制约因素及解决方案 1.6.5 结论与建议 第二章 背景及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 是产业政策及行业、区域发展规划的需要 2.2.2 是完善农业产业链条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2.2.3 是结构调整及农民增收的需要 2.2.4 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发展的需要 2.2.5 是解决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的需要
第三章 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3.1项目区概况 3.1.1 建设地点选择
1、选址原则和依据
2、项目选址 3.1.2 自然条件 3.1.3 社会经济状况
3.1.4 本产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现状 3.2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 3.2.1 政策、资源、科技支撑条件
1、政策条件
2、项目区资源概况
3、项目技术来源
4、基础设施条件
3.2.2主要障碍因素及解决方案
第四章 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4.1 市场分析
4.1.1国内外XXX制品市场情况 4.1.2XXX国际市场分析 4.1.3国内XXX市场分析 4.1.4 市场竞争优势分析 4.2 营销策略、方案、模式 4.3 市场风险分析 4.3.1 市场风险因素分析 4.3.2 防范和降低风险的对策
第五章 方案
5.1 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5.1.1 产品方案 5.1.2 建设规模 5.2 建设规划和布局 5.2.1 总平面布置原则 5.2.2 总体布局 5.3 建设标准和产品标准 5.3.1建设标准 5.3.2产品标准 5.4 技术(工艺)方案 5.4.1 技术路线及流程
5.4.2 品种及主要技术来源的可靠性和可得性 5.4.3 主要技术参数 5.5 设备选型方案 5.5.1 设备选型原则 5.5.2 设备选型方案 5.6建筑方案 5.6.1 主体工程方案
5.6.2 辅助工程及其它工程方案 5.7 实施进度安排
第六章 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措施 6.1 环境影响评价 6.1.1 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6.1.2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6.1.3评价与审批 6.2 节能评价
6.2.1 项目综合能耗情况 6.2.2 能源供应保障情况 6.2.3 综合节能措施
第七章 项目组织与管理 7.1 组织机构与职能划分 7.1.1 项目建设期组织管理机构 7.1.2 项目运营期组织机构 7.2 劳动定员 7.3 管理措施 7.3.1 建设期管理措施 7.3.2 运营期管理措施 7.4 技术培训
7.5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7.5.1 劳动安全、卫生 7.5.2 消防
第八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8.1 投资估算依据 8.2 投资估算 8.2.1 建设投资 8.2.2 流动资金 8.3 资金来源 8.3.1 中央财政资金 8.3.2 地方财政配套资金 8.3.3 自筹资金及来源 8.3.4 银行贷款及筹措情况 8.3.5 其他 8.4资金使用和管理 8.4.1 财政资金的使用范围 8.4.2 银行贷款使用和管理 8.4.3 其它
第九章 财务评价 9.1 财务评价依据
9.2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和附加估算 9.2.1营业收入 9.2.2营业税金及附加 9.3 总成本及经营成本估算 9.3.1 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估算 9.3.2 项目总成本估算 9.3.3 经营成本估算
1、原辅材料、燃料、动力
2、工资及附加
3、修理费
4、其他费用
5、经营成本合计 9.4 财务效益分析 9.5 不确定性分析 9.5.1 盈亏平衡分析 9.5.2 敏感性分析 9.6 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章 社会效益分析
10.1 对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10.2 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10.3 带动农户及农民增收效果分析 10.3.1 带动基地
10.3.2 带动农户、农民增收 10.3.3 带动就业分析
10.4项目对保障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的作用 10.5 对比分析
一、附表:
附表1:可研报告编写人员基本情况表 附表2:建设投资估算表 附表2-1:土建工程投资明细表 附表2-2:设备投资明细表 附表2-3:科技投入明细表 附表3:流动资金估算表 附表4:资金筹措与使用计划表 附表4-1:财政资金使用明细表 附表5: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附表5-1:单位成本估算表
附表6: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 附表7: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附表7-1: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附表8: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附表9: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附表10:资产负债表
二、附图
附图1:地理位置图 附图2:总平面布置图
三、附件:
附件1:营业执照副本及税务登记证
附件2:由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项目单位近两年财务审计报告 附件3:土地使用证明
附件4:环保部门出具的意见或证明材料 附件5:自筹资金来源证明
附件6:项目产品涉及的生产经营许可证等相关证书 附件7:报告中企业及项目情况介绍涉及的相关证明材料
关于开展201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选项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市、县(市)农业资源开发局(办)、财政局,省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做好201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国农办〔2016〕46号)要求,现就开展201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选项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扶持范围和重点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要求,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涉农企业等为扶持对象,以贴息、补助等方式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为手段,坚持公开竞争择优,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努力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各地要按照当地编制的《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2016-2018年)》(以下简称《规划》)要求,扶持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设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建设,优先扶持以基地建设、新技术和新品种引进与推广、种养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项目。
二、主要政策
(一)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包括贷款贴息项目和财政补助项目。在继续扶持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基础上,进一步试点扶持种植、养殖类专业大户。
(二)选项申报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向所在县(市、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部门申报项目。
(三)全省2017产业化发展项目中央财政投资占我省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存量资金的10%,用于2016年已备案的贴息项目和2017财政补助项目。产业化发展项目财政投资如有节余,全部转入土地治理项目。2017产业化发展项目财政投资以贷款贴息为重点,财政补助项目重点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
(四)财政补助项目扶持的产业必须是当地《规划》的产业。贷款贴息项目优先扶持当地规划的产业,未列入当地规划但市场发展前景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其他产业也可列入扶持范围,单个开发县至少有1个贴息项目扶持当地规划的产业。
(五)贷款贴息采取先确定范围、后结算方式,各地根据当地扶持重点,建立拟贴息项目单位名录并主动提供给金融机构,次年根据实际获得的贷款及付息进行贴息结算。项目为贴息资金结算,本次申报的贷款贴息项目明确为2018贴息项目,贴息资金在2018产业化发展项目投资指标中安排。已列入2016年产业化贴息项目计划备案的项目,在2017产业化投资控制指标中安排贴息资金,明确为2017贴息项目。
(六)贷款贴息项目选项阶段重点审核项目申报主体的资质和经营范围,结算阶段重点审核贷款落实情况及投入情况。
(七)财政补助项目实行“先建后补”,单个财政补助项目的自筹资金不低于所扶持项目的财政补助资金。财政补助资金使用范围依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84号)有关规定执行。项目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等项目前期费用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的3%。报账凭证的日期可以追溯到县级项目管理部门正式行文上报日(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环境评估等前期费用可适当提前)。
(八)产业化发展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由项目实施单位自行审定后报县级农发机构备案。对于不涉及工程建设内容的产业化发展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可根据具体情况由评审通过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建议书替代。
(九)财政补助项目地方财政资金投入比例,各地财政部门按照《省财政厅关于调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分类分档投入比例的通知》(农发〔2016〕35号)执行。
(十)单个财政补助项目财政投资申报规模:涉农企业项目为100—150万元;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项目为30—60万元;专业大户试点项目为20—30万元。各地要结合申报项目建设实际需求,在投资控制规模范围内申报项目。省级将综合全省产业化发展财政补助项目投资规模、各地项目申报、项目核查及省级评审等情况,确定立项项目,核定单个项目财政补助资金。
(十一)单个贷款贴息项目财政贴息额: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5万元以上,涉农企业为20万元以上,上限不超过300万元。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要求落实单笔贷款50万元以上,涉农企业要求落实单笔贷款100万元以上。最高准予贴息贷款额度不超过1亿元。
(十二)同一项目单位在同一内(以资金安排为准)只能申报一种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扶持方式。已申报2016年贷款贴息项目的单位,不能申报2017财政补助项目。
(十三)项目调整或终止。严格执行项目实施计划,不得变更项目性质和实施单位,不得擅自调整项目建设内容、建设地点和建设期限,不得擅自终止项目。
因国家政策变化、区域规划调整或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确需进行终止的,由省级农发机构负责批复并收回财政资金。
因其他原因导致项目终止的,在收回财政资金的同时,扣减该县下一财政资金投入指标,且项目实施单位3年内不得申报产业化发展项目。
项目申报单位务必做好前期规划,避免由于内部分歧、自筹不足、土地流转、市场行情等原因导致的项目终止。
三、项目申报要求
(一)财政补助项目
1.有助于补齐农业产业链条短板,提高农业产业整体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2.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
3.市场潜力较大,辐射带动能力强,显著带动农民增收,预期效益好;
4.建设方案、产品技术和工艺路线合理,项目建设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要求,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5.投资估算合理,自筹资金来源有保障,筹资方案可行; 6.土地流转用地或项目建设用地手续合法。
(二)贷款贴息项目
1.贴息贷款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用途符合国家金融政策和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扶持范围;
2.贷款期限、贴息期限及额度等符合规定要求。贴息范围为列入2017年拟贴息名录的项目单位在2017年会计实际发生并已经支付的贷款利息。银行贷款合同签订时间为2017年1月1日以后,贴息期限为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贴息率不高于同期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档次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
3.项目申报材料齐全完整。
(三)项目单位条件
1.涉农企业。2014年12月31日以前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具有法人资格;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和持续经营能力,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自筹资金能力;没有不良诚信记录;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管理制度和机制,管理规范。2.农民合作社。2014年12月31日以前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经营一年以上,具有法人资格;列入省农委颁布的“2016年全省政府优先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录库”;没有不良诚信记录,具备持续经营能力和相应的项目建设与经营管理能力;符合农民合作社有关规定,产权明晰,章程规范,运行机制合理,管理比较规范,示范带动作用强。
3.家庭农场。2015年6月30日以前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具备相应的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能力,具备项目所需资金自筹能力。
4.专业大户。具有当地行业主管部门或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出具的种植、养殖专业大户证明,具备相应的种植、养殖类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能力,具备项目所需资金自筹能力。项目用地租赁手续签订时间在2015年6月30日以前,自申报项目之日起,可持续使用期限五年以上。
每个项目单位要与一定数量的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其中:涉农企业不少于3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不少于1户。
(四)不予受理的事项
1.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和淘汰的相关项目(参见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年修订版〕》)。
2.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和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公约附录的动植物加工流通项目。
3.截止到2016年底,同一项目单位(包括母公司和各个子公司、不同公司但同一法人代表)已获得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连续扶持(含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两类项目)满三年的,不在此次申报范围。该项目单位,如再次申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持,须间隔一年。
4.已申报2017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的单位。5.已获其他财政支农资金扶持的项目。
6.2015年产业化项目没有通过项目管理部门组织的竣工验收,且未履行延期手续的项目单位。
7.2015、2016提出产业化项目终止的项目单位。8.有不良诚信记录或被列入监管黑名单的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
9.越级申报、逾期申报等未按规定程序申报的项目。
四、项目申报个数、程序及材料要求
(一)申报个数
贷款贴息项目,各开发县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建立贴息项目名录,在2018产业化发展项目财政投资中予以结算贴息。财政补助项目,每个开发县可申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财政补助项目共3个,涉农企业项目1个。各市原则上可申报市直贷款贴息项目1个。
2016年终止(以省级批复日期为准,下同)产业化涉农企业财政补助项目的县,不予申报2017涉农企业财政补助项目;2016年终止农民合作社项目的县,按终止的合作社项目个数等额扣减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财政补助项目申报指标。截至2016年11月10日,仍未完成2015产业化项目市、县竣工验收的县,不予申报涉农企业财政补助项目。
(二)申报程序
8.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综合加工项目 篇八
(福建名牌网
http://)
一、龙头企业项目
1、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年产1500吨昆布鱼肉混合调理制品加工项目,项目单位:福建省连江远嘉冷冻食品有限公司。
2、福州市仓山区年产1200吨蔬菜薯粉冷面系列产品改扩建,项目单位:福州昌盛食品有限公司。
3、惠安县10000吨花生加工扩建项目,项目单位:福建省惠香粮油食品有限公司。
4、福建省好邻居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年新增1,000吨混合型点心巧克力项目,项目单位:福建省好邻居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5、洛江区100吨茶叶精制加工扩建项目,项目单位:泉州市洛江泉岩茶业有限公司。
6、仙游县1000万粒蛋制品加工扩建项目,项目单位:福建大老古食品有限公司。
7、秀屿区180万粒鲍养殖基地扩建项目,项目单位:莆田市华海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
8、云霄县600吨水果罐头加工扩建项目,项目单位:云霄县盛吉食品有限公司。
9、漳州市南靖县40吨虎伯寮金线莲茶生产基地扩建项目,项目单位:福建省荆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0、武平县年产100吨名优绿茶扩建项目,项目单位:福建省武平县梁野山茶业有限公司。
11、年产320吨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改扩建项目,项目单位:上杭县古田绿海蔬菜有限公司。
12、清流县750万株非洲菊组培快繁基地扩建项目,项目单位:清流县鸿翔农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13、大田县50吨高山名优茶精制加工新建项目,项目单位:福建崇圣岩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14、沙县年产50吨红边茶加工扩项目,项目单位:福建省沙县宏苑茶业有限公司。
15、松溪县200吨脱水蔬菜加工扩建项目,项目单位:松溪县好味食品有限公司。
16、武夷山市1500亩优新乌龙茶生产基地扩建项目,项目单位:节节清(福建)茶业有限公司。
17、霞浦县180吨紫菜深加工新建项目,项目单位:霞浦县凯源食品有限公司。
18、蕉城区275吨缢蛏立体生态养殖改建项目,项目单位:宁德市东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19、扩建水产品深加工,项目单位:福建锦荣实业有限公司。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
1、福州市连江县年产25吨鲍鱼养殖基地扩建项目,项目单位:连江县金海洋农业专业合作社。
2、福清市200亩大棚番茄生产基地扩建项目,项目单位:福清市玉荣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3、举源合作社茶园改建项目,项目单位:安溪县龙涓举源茶业专业合作社。
4、大名府合作社茶园改建项目,项目单位:安溪大名府茶业专业合作社。
5、南安市5000?O鲈鱼网箱养殖基地建设项目,项目单位:南安市益众淡水鱼专业合作社。
6、德化黑鸡生态养殖基地扩建项目,项目单位:德化县戴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7、仙游县300亩优质红心文旦柚基地改建项目,项目单位:仙游县度尾仙溪果业专业合作社。
8、城厢区500吨果蔬气调储藏流通设施改建,项目单位:莆田市城厢区常保枇杷专业合作社。
9、城厢区100亩香花槐苗木繁育基地扩建项目,项目单位:城厢区长青林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10、涵江区300亩铁观音种植基地扩建项,项目单位:福建省莆田孙氏茶叶专业合作社。
11、涵江区500亩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扩建项目,项目单位:莆田市涵江区东盛蔬菜专业合作社。
12、荔城区1000亩优质水稻种植基地扩建项目,项目单位:莆田市荔城区三联农机专业合作社。
13、仙游县200亩铁观音标准化茶园改建项目,项目单位:仙游县东山合作社。
14、仙游县750亩枇杷基地改建项目,项目单位:仙游县绿野果蔬专业合作社。
15、龙海市550吨蔬菜冷藏保鲜新建项目,项目单位:龙海市亿源果蔬专业合作社。
16、云霄县800吨蔬菜冷藏保鲜新建项目,项目单位:云霄县佳田果蔬专业合作社。
17、漳州市平和县年加工储藏保鲜3万吨?g溪蜜柚流通设施建设项目,项目单位:平和县国农果蔬专业合作社。
18、漳州市漳浦县1275亩葱类蔬菜种植基地建设项目,项目单位:漳浦县碧油蔬菜专业合作社。
19、漳州市长泰县155亩大棚蔬菜种植新建项目,项目单位:长泰县宝绿蔬菜专业合作社。20、长汀县万亩笋竹两用毛竹丰产林基地改建项目,项目单位:长汀县绿源竹笋专业合作社。
21、连城县万亩笋竹两用毛竹丰产林基地改建项目,项目单位:连城县绿缘竹业专业合作社。22、2012年龙岩市上杭县年新增出栏10万羽三黄鸡养殖扩建项目,项目单位:上杭县旧县福村鸿建山鸡专业合作社。
23、龙岩市永定县8000亩笋竹两用毛竹丰产林基地改建项目,项目单位:永定县新村竹业专业合作社。
24、年出栏5万只福建黄兔扩繁场,项目单位:永定县万家兔业专业合作社。
25、年产30吨水仙茶加工扩建项目,项目单位:漳平市朴玉茶业合作社。
26、年产80吨特优水产品养殖基地改造项目,项目单位:漳平市和顺渔业专业合作社。
27、永安市100亩优质蔬菜示范种植基地新建项目,项目单位:永安市百叶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
28、永安市100亩优良水产湘云鲫养殖示范基地新建项目,项目单位:永安市丹桂园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29、宁化县年产100吨金牡丹(铁观音)新品种基地建设项目,项目单位:福建省宁化县翠云山茶业专业合作社。
30、沙县年产1000吨黄瓜设施栽培新建项目,项目单位:沙县子涵种植专业合作社。
31、沙县年产4000吨“神椒一号”辣椒新品种种植基地与加工扩建项目,项目单位:沙县龙腾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
32、建宁县2000吨多糖建莲营养粉深加工新建项目,项目单位:建宁县莲籽专业合作社。
33、建宁县3000亩黄花梨种植基地改造项目,项目单位:建宁县缘鑫果业专业合作。
34、大田县960亩低产茶园改造项目,项目单位:大田县石牌镇岩韵茶叶专业合作社。
35、尤溪县3000亩欧柑基地改造项目,项目单位:尤溪县后楼瓯柑专业合作社。
36、浦城县1200亩薏米种植基地新建项目,项目单位:浦城县官路乡信源薏米专业合作社。
37、浦城县353亩丹桂苗木种植基地改扩建项目,项目单位:浦城县绿野苗木专业合作社。
38、光泽县100吨山茶油加工新建项目,项目单位:光泽县乌君山油茶专业合作社。
39、松溪县800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改建项目,项目单位:松溪县祖墩乡慧添富蔬菜专业合作社。40、松溪县600吨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扩建项目,项目单位:松溪县亚达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41、建阳市山溪1000亩葡萄基地避雨设施改造项目,项目单位:建阳市山溪葡萄专业合作社。
42、延平区年产300吨速冻保鲜笋制品深加工扩建项目,项目单位:延平区后坪笋竹专业合作社。
43、延平区68.4万枝百合花种植地基新建项目,项目单位:延平区茫荡百合花专业合作社。
44、福鼎市150吨鲈鱼养殖新建项目,项目单位:福鼎市闽鼎水产专业合作社。
45、柘荣县1300吨蘑菇基地建设项目,项目单位:柘荣县旺之源早季蘑菇专业合作社。
46、霞浦县80吨红花油茶基地建设项目,项目单位:霞浦县强民油茶专业合作社。
47、霞浦县3万只兔养殖新建项目,项目单位:霞浦县金康兔业专业合作社。
48、福安市500亩有机生态茶园示范基地改建项目,项目单位:福安市闽春农业专业合作社。
49、福安市200亩高香型优质茶树新品种基地改建项目,项目单位:福安市天仁茶叶专业合作社。
50、寿宁县450吨脐橙基地建设项目,项目单位:寿宁县九峰脐橙农民专业合作社。
51、古田县50.4万袋银耳工厂化栽培新建项目,项目单位:古田县绿兴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9.肉牛养殖及产品深加工项目建议书 篇九
项目单位:编制时间:二
建
议
书
XXX县XXX镇人民政府 0一0年十一月
目录
1、项目基本情况
2、项目建设背景
3、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及规模
4、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5、市场分析预测
6、产品工艺及设备选型
7、主要技术措施
8、组织管理及运作模式
9、劳动定员及组织机构
10、环保、安全、节能
11、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12、效益分析
13、总成本费用估算
14、项目进展情况
15、前景展望
16、项目风险因素分析
17、综合评价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
XX镇肉牛养殖及产品深加工项目
2、建设单位: XX镇人民政府
3、项目负责人及联系方式
项目负责人:XXX 联系方式:XXXXXXX 联系地址:XXX县XX镇人民政府
邮政编码:XXXXXX
4、项目建设地点
XXX县XXX镇广茶山村,占地10亩。
5、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及规模
该项目计划投资2000万元,占地10亩,建设万头肉牛饲养育肥场一处,肉牛屠宰加工冷冻场一处。
6、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其中肉牛饲养育肥场建设所需资金655万元,肉牛屠宰加工冷冻场建设所需资金345万元,流动资金1000万元。以上资金招商引资解决。
7、效益分析
项目投产达效后,年总销售收入6000万元,个上缴税金150万元,年净利润1134.5万元,项目回收期2年,能 直接解决劳动力就业85人。
二、项目建设背景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近十几年来国内肉畜饲养发展迅速和养牛业相关体系的形成,中国肉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牛肉的产量每年递增20%左右。目前,肉牛生产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在模式化经营的资源利用上还存在很大潜力,值得开发。由于以千家万户为主的小规模群体生产方式的经营,致使大规模生产化组织形式尚未形成,很难与国内国际大市场对接。
在国内市场,肉类的消费不断增长,消费结构由低档次逐渐向中高档次过渡,而中高档的肉类价格是低档的数倍。
另外,居民们的饮食习惯也在发生着很大变化,2005年猪肉所占份额为82.5%,到1997年这一比重下降到72.5%,下降幅度为9%;牛肉所占份额由5.7%上升到18.2%。
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该项目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符合国家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能解决农副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低、生产组织化程序低等瓶颈问题。
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前景和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该项目计划建在XXX镇辖区,该地是青龙的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在交通、通讯、电力、供水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而且该镇有充足的饲草资源。
三、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及规模
项目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其中肉牛饲养育肥场建设所需资金655万元,肉牛屠宰加工冷冻场建设所需资金345万元,流动资金1000万元。
建设龙头型的肉牛饲养育肥加工企业,逐步增加小牛育肥的比重,扶持带动农牧民养牛业的迅速发展,争取在更短时期,使总规模达到自治区前列,形成一个优势的产业群体,为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致富做出贡献。
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全旗养牛业达到品质优良化、经营产业化、技术现代化、生产规模化;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以质量占领市场,实现养牛业优质、高产、高效,在北方形成模式化管理。
四、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饲养育肥场投资估算
饲养育肥场总需投资655万元
其中土建工程费:534万元
设备:121万元
2、屠宰加工冷冻厂投资估算
投资为345万元
其中设备:345万元
3、流动资金估算1000万元
以上资金由招商引资解决。
五、市场分析预测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健康食品、营养食品的需求已越来越大,口感好,肉质细嫩的黄牛肉品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国际市场牛肉及及其制品一直属紧销商品,供不应求,通过项目的实施,饲养出肉率高,品质好,市场竟争力强的肉牛,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牛肉品质佳,牛肉含瘦肉多,高蛋白(20%),低脂肪少(9%),营养丰富(含人体营养所需的全部安基酸)维生素A的含量较其它畜禽肉高,且味道鲜美,柔嫩多汁,易于消化。
肉牛属于节粮型草食农畜,饮料转化率高,是政策鼓励发展的方向。市场需求大,根据统计,世界人均牛肉占有量达10公斤,加拿大、美国等发达国家到30公斤,而我国现有牛存栏头数1.38亿头,牛肉人均只有4.3公斤,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每年国内从澳大利亚等国进口牛肉达8000吨以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越发重视牛肉食品,发展肉牛是市场的需求,是人们改变膳食结构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肉牛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六、组织管理及运作模式
肉牛养殖主要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模式;肉牛深加工由企业建立深加工车间,统一运营管理。
农户有剩余劳动力及剩余劳动时间,有自主支配使用的草牧场粮食及秸秆,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圈舍,这使育肥发展成为可能,农牧户致富的渴望和政府发展的决心会使这种可能性变得现实化。
公司将与农户签订合同,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服务,并确保其最低收购价格,农牧户按期出栏育肥牛,这可以节省投资并达到预期规模。
七、劳动定员及组织机构
项目建成后,管理人员10人,技术人员15人,员工50人,营销人员10人。
八、环保、安全、节能
1、环境保护
牛场场区和深加工区规划本着因地制宜、科学饲养、环保高效的要求,有利于整个生产过程和便于防疫灭病,并注意防火安全,符合现现代化布局的要求与风格。
公司设有专用的粪尿污水处理区及专用设备,与生产区保持 300 米卫生间距,可有效防止污水粪尿废弃物蔓延污染环境。
2安全、卫生与消防
(1)、按照卫生和安全要求,保证工程设计和施工质 量。
(2)、机器设备设有安全接地装置。
(3)、设备的安装间距均要考虑安全操作性。(4)、在容易发生机械伤害的工作地点,要按规定设置安全标志。
(5)、定期对职工进行体检,切实做好职工的劳动保护工作。
(6)、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进行建筑防火设计与施工,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保证消防设施的良好性能,室外要求设置消防栓,灭火器等。
3、节 能
(1)、在设备的配置及选型上,尽量采用先进,低耗能的。
(2)、生产所产生的废物,废水都能够进行充分处理。(3)、生产用水采用循环使用,节约用水量。
九、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项目建设期限一年,养殖场、吸收农牧户和深加工企业同时进行。
十、效益分析
该项目以牛产业为核心,园区生态建设和牛生物工程为两翼,拉长产业链条,拓宽发展领域,实现种、养、加一体化,产、销一条龙的规模化生产经营,转变了传统的畜牧业 养殖结构,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当地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得到安置,提高了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项目建成后,每年出栏育肥牛1万头,达产期年收入6000万元,年平均利润为1134.5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养殖肉牛将有力地促进青龙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丰富城乡居民的菜蓝子,改善市民的膳食结构,促进人们身体健康,而且相关配套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通过发展肉牛养殖和加工大型企业的引入,解决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减少外出工人员,减少留守儿童现象,促进农村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养殖肉牛需要大量的稻草、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秸杆和水花生腾作为饲料来源,能综合利用农作物副产物和杂草,减少焚烧秸杆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通过大面积种植人工牧草,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另外,通过沼气配套建设,有效利用再生能源,保护环境。
十一、项目进展情况
已完成项目建议书编制,正在招商。
十二、前景展望
该项目以牛产业(包括育肥牛、饲料加工和牛肉产品加 工)为核心,园区生态建设和牛生物工程为两翼,拉长产业链条,拓宽发展领域,实现种、养、加一体化,产、销一条龙的规模化生产经营,转变了传统的畜牧业养殖结构,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当地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得到安置,提高了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
十三、项目风险因素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及深加工食品以其高热、高钙、低胆固醇深受人民喜爱。扩大现有养殖规模并在养殖地建肉牛加工厂,实现供、产、销一体化发展,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好,项目没有风险。
十四、综合评价
10.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综合加工项目 篇十
项 目 建 议
书
建始县红岩寺镇人民政府
二0一五年九月
目 录
1、项目基本情况
2、项目建设背景
3、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及规模
4、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5、市场分析预测
6、产品工艺及设备选型
7、主要技术措施
8、组织管理及运作模式
9、劳动定员及组织机构
10、环保、安全、节能
11、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12、效益分析
13、总成本费用估算
14、项目进展情况
15、前景展望
16、项目风险因素分析
17、综合评价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
红岩寺镇肉牛养殖及产品深加工项目
2、建设单位: 红岩寺镇人民政府
3、项目负责人及联系方式
项目负责人:齐在兴
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建始县红岩寺镇人民政府
邮政编码:445307
4、项目建设地点
建始县红岩寺镇桃园社区,占地10亩。
5、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及规模
该项目计划投资2000万元,占地10亩,建设万头肉牛饲养育肥场一处,肉牛屠宰加工冷冻场一处。
6、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其中肉牛饲养育肥场建设所需资金655万元,肉牛屠宰加工冷冻场建设所需资金345万元,流动资金1000万元。以上资金招商引资解决。
7、效益分析
项目投产达效后,年总销售收入6000万元,个上缴税金150万元,年净利润1134.5万元,项目回收期2年,能直接解决劳动力就业85人。
二、项目建设背景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近十几年来国内肉畜饲养发展迅速和养牛业相关体系的形成,中国肉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牛肉的产量每年递增20%左右。目前,肉牛生产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在模式化经营的资源利用上还存在很大潜力,值得开发。由于以千家万户为主的小规模群体生产方式的经营,致使大规模生产化组织形式尚未形成,很难与国内国际大市场对接。
在国内市场,肉类的消费不断增长,消费结构由低档次逐渐向中高档次过渡,而中高档的肉类价格是低档的数倍。
另外,居民们的饮食习惯也在发生着很大变化,2010年猪肉所占份额为82.5%,到2014年这一比重下降到72.5%,下降幅度为9%;牛肉所占份额由5.7%上升到18.2%。
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该项目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符合国家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能解决农副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低、生产组织化程序低等瓶颈问题。
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前景和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该项目计划建在红岩寺镇辖区,该地是红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交通、通讯、电力、供水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而且该镇有充足的饲草资源。
三、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及规模
项目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其中肉牛饲养育肥场建设所需资金655万元,肉牛屠宰加工冷冻场建设所需资金345万元,流动资金1000万元。
建设龙头型的肉牛饲养育肥加工企业,逐步增加小牛育肥的比重,扶持带动农民养牛业的迅速发展,争取在更短时期,使总规模达到全州前列,形成一个优势的产业群体,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做出贡献。
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全镇养牛业达到品质优良化、经营产业化、技术现代化、生产规模化;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以质量占领市场,实现养牛业优质、高产、高效,形成模式化管理。
四、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饲养育肥场投资估算 饲养育肥场总需投资655万元 其中土建工程费:534万元
1、设备:121万元
2、屠宰加工冷冻厂投资估算 投资为345万元 其中设备:345万元
3、流动资金估算1000万元 以上资金由招商引资解决。
五、市场分析预测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健康食品、营养食品的需求已越来越大,口感好,肉质细嫩的黄牛肉品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国际市场牛肉及及其制品一直属紧销商品,供不应求,通过项目的实施,饲养出肉率高,品质好,市场竟争力强的肉牛,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牛肉品质佳,牛肉含瘦肉多,高蛋白(20%),低脂肪少(9%),营养丰富(含人体营养所需的全部安基酸)维生素A的含量较其它畜禽肉高,且味道鲜美,柔嫩多汁,易于消化。
肉牛属于节粮型草食农畜,饮料转化率高,是政策鼓励发展的方向。市场需求大,根据统计,世界人均牛肉占有量达10公斤,加拿大、美国等发达国家到30公斤,而我国现有牛存栏头数1.38亿头,牛肉人均只有4.3公斤,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每年国内从澳大利亚等国进口牛肉达8000吨以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越发重视牛肉食品,发展肉牛是市场的需求,是人们改变膳食结构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肉牛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六、组织管理及运作模式
肉牛养殖主要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模式;肉牛深加工由企业建立深加工车间,统一运营管理。农户有剩余劳动力及剩余劳动时间,有自主支配使用的粮食及秸秆,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圈舍,这使育肥发展成为可能,农户致富的渴望和政府发展的决心会使这种可能性变得现实化。
公司将与农户签订合同,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服务,并确保其最低收购价格,农户按期出栏育肥牛,这可以节省投资并达到预期规模。
七、劳动定员及组织机构
项目建成后,管理人员10人,技术人员15人,员工50人,营销人员10人。
八、环保、安全、节能
1、环境保护
牛场场区和深加工区规划本着因地制宜、科学饲养、环保高效的要求,有利于整个生产过程和便于防疫灭病,并注意防火安全,符合现现代化布局的要求与风格。
公司设有专用的粪尿污水处理区及专用设备,与生产区保持 300 米卫生间距,可有效防止污水粪尿废弃物蔓延污染环境。
2安全、卫生与消防
(1)、按照卫生和安全要求,保证工程设计和施工质量。(2)、机器设备设有安全接地装置。
(3)、设备的安装间距均要考虑安全操作性。
(4)、在容易发生机械伤害的工作地点,要按规定设置安全标志。(5)、定期对职工进行体检,切实做好职工的劳动保护工作。
(6)、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进行建筑防火设计与施工,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保证消防设施的良好性能,室外要求设置消防栓,灭火器等。
3、节 能
(1)、在设备的配置及选型上,尽量采用先进,低耗能的。
(2)、生产所产生的废物,废水都能够进行充分处理。
(3)、生产用水采用循环使用,节约用水量。
九、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项目建设期限一年,养殖场、吸收农户和深加工企业同时进行。
十、效益分析
该项目以牛产业为核心,园区生态建设和牛生物工程为两翼,拉长产业链条,拓宽发展领域,实现种、养、加一体化,产、销一条龙的规模化生产经营,转变了传统的畜牧业养殖结构,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安置,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项目建成后,每年出栏育肥牛1万头,达产期年收入6000万元,年平均利润为1134.5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养殖肉牛将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丰富城乡居民的菜蓝子,改善市民的膳食结构,促进人们身体健康,而且相关配套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通过发展肉牛养殖和加工大型企业的引入,解决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减少外出工人员,减少留守儿童现象,促进农村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养殖肉牛需要大量的稻草、玉米等农作物秸杆和玉米,谷壳作为饲料来源,能综合利用农作物副产物和杂草,减少焚烧秸杆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通过大面积种植人工牧草,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另外,通过沼气配套建设,有效利用再生能源,保护环境。
十一、项目进展情况
已完成项目建议书编制,正在招商。
十二、前景展望
该项目以牛产业(包括育肥牛、饲料加工和牛肉产品加工)为核心,园区生态建设和牛生物工程为两翼,拉长产业链条,拓宽发展领域,实现种、养、加一体化,产、销一条龙的规模化生产经营,转变了传统的畜牧业养殖结构,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安置,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
十三、项目风险因素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及深加工食品以其高热、高钙、低胆固醇深受人民喜爱。扩大现有养殖规模并在养殖地建肉牛加工厂,实现供、产、销一体化发展,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好,项目没有风险。
十四、综合评价
【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综合加工项目】推荐阅读:
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申报指南07-31
怀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建议11-08
推动农业产业化11-29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08-22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07-15
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11-18
县农业产业化提升研究11-27
德州市农业产业化监测细则06-17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前发展06-21
粮库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