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中考试题分类

2024-09-29

浙教版中考试题分类(精选8篇)

1.浙教版中考试题分类 篇一

浙江省海宁市新仓中学2017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一、卷面书写(共2分)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笔好字闯天下。亲爱的同学们,此题不需专门作答,只要做到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就可得分,相信你一定会珍惜这次机会!

一、积累及其运用(18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3分)

(1)nì()名

(2)禁gù()(3)广mào()无垠

...

2、根据提示填空(10分)

(1)苏轼在《水调歌头》一词中,表现对人们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2)德高望重的方老先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正如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的诗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背灼炎天光。(5)人不寐。

(6),西北望,射天狼。(7),五十弦翻塞外声。3.阅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3分)

却说玄德同行军民十馀万,大小车数千辆,挑担背包者不计其数。路过刘表之墓,玄德率众将拜于墓前,哭告曰:“辱弟备无德无才,负兄寄托之重,罪在备一身,与百姓无干。望兄英灵,垂救荆襄之民!”言甚悲切,军民无不下泪。忽哨马报说:“曹操大军已屯樊城,使人收拾船筏,即日渡江赶来也。”众将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拥民众教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玄德泣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玄德此言,莫不伤感。

(1)选文出自中国古典小说《

》,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

(2分)(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情节。(1分)

4.写出与下列情节相关的主要人物(2分)

(1)闯五台山

(2)误入白虎堂

(3)风雪山神庙

(4)醉打蒋门神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人格--最高的学位

白岩松

⑴很多很多年以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本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⑵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⑶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出的含义我还理解不多,后来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就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

⑷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的故事。有一年的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只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⑸几日后,在北大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年轻的学子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竟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我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⑹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里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是关心的是什么?

⑺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这位在“五四”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80年的岁月而仍未老。

⑻历史虽然早已远我们而去,然而,当你有机会和经过“五四”或受过“五四”影响的老人接触后,你就知道,历史和传统其实一直离我们很近。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他们崇高的人格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

⑼前几天,我在北大又听到了关于季老的另一个故事,清新而感人。一批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老,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⑽这该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画面!离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在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心中还是太少。

⑾于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 ⑿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着地前行。

注:白岩松,中央电视台记者,著名节目主持人。

6.从全文来看,标题“人格--最高的学位”的含义是 什么?(4分)

7.请你合理想象一下这位学子在开学典礼上面对季老时的心情,并作简要分析。(4分)8.能读全文,仿照卡萨尔斯的回答,在第⑾段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3分)9.作者为什么还要叙写有关季羡林的第二个故事?(4分)

神秘的人体“天网”(10分)

(1)常言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就好像冥冥之中有个天网,使得坏人终究得伏法认罪。科学家发现,人类社会中看不见、摸不着的天网,在人体里竟然真的存在!

(2)前不久,科学家在观察人体免疫系统对付细菌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在那些被人体灭菌勇士白血球杀死的细菌周围,经常会看到一些丝状物。这些丝状物总是在细菌进入人体后,很快就出现在细菌周围。它们相互缠绕,构成了网。这些网就像蜘蛛网那样,能够迅速把细菌横七竖八地黏在上面,从而将细菌擒拿。随后,这些网就密切配合人体白细胞里的其他物质,把被擒拿的细菌毒杀或者吞吃掉。

(3)更为奇特的是,这种网还能对人体内健康的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实验发现,在对付病毒的战斗中,有一种细胞分泌出来的蛋白酶在同细菌作战的时候,有时候会伤及无辜,给人体健康细胞造成伤害。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伤害事件的发生,这个网凭借自身的黏性,主动把这些蛋白酶集中到病菌密集的局部地方,帮助它们认准来犯之敌,同时避免误伤健康细胞。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些由丝状物质编成的网,在发挥完杀敌和护体作用后,就自行化解,神秘地消失了。

(4)为了搞清楚人体免疫系统内部发生的这一神奇现象,德国科学家把目光锁定在了一种叫作中性粒细胞的身上,因为“天网”总是出现在它们周围。中性粒细胞是人体白血球中的主力成员: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大约有白血球5000~10000个,这其中,中性粒细胞就占了55%~70%。它们具 有追踪病菌和吞噬、毒杀病菌的能力,是人体内抵御病菌最出色的勇士。但中性粒细胞究竟与“天网”有没有关系,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中性粒细胞在有细菌的环境里,会马上被唤醒并向细菌围拢。当它们靠近细菌后,先前没有出现的“天网”不久便悄然出现了,但在没有细菌出现的环境里,则只有中性粒细胞在自由活动,唯独不见“天网”的踪影。

(5)科学家通过细致观察和辨认,最后揭开了谜底。原来,白血球里的中性粒细胞在发现细菌入侵的敌情后,会马上奔赴疆场,与细菌拼杀。这些投入到疆场的中性粒细胞注定要成为烈士,因为它们就像是过河的小卒,从不知道退路在哪里,而且它们的寿命只有几个小时。这些投入疆场的勇士,在与细菌拼杀到筋疲力尽的时候,便自行“剖腹”解体,从体内抛出丝状物。众多勇士的丝状物缠绕在一起,就构成了细菌难逃的“天网”。让人惊讶的是,构成“天网”的丝状体物质,恰恰就是隐藏在中性粒细胞内部的DNA!

(6)人体内由DNA编织的“天网”被发现后,这种奇特现象立即触发了许多医学家的联想和灵感。他们发现,过去许多非常难解的医学谜案,现在看来可能与人体“天网”有关。例如,医学上有一种病叫作先天性黏液稠厚症,它的特点是人体肺部的分泌物过于黏稠,很容易堵塞人的呼吸通道,使人断气而亡。奇怪的是,那些分泌物中总是有数量极大的DNA。经过研究,他们才明白,这很可能是中性粒细胞在肺部抛出的“天网”过密、过多所导致的。

(7)科学家认为,人体“天网”的发现,为人类研究自身免疫系统和相关疾病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天地,但现在只是一个开端,因为人体“天网”本身还有许多谜题待解,尽管如此,科学家坚信,这个惊人发现,定能为人类健康带来福音!

10.“那么,‘天网’究竟是中性粒细胞抛出的呢,还是细菌抛出的呢?‘天网’到底是由什么物质编织的呢?”这是一个过渡段,它是从选文中摘录的,请问应将它放回选文哪两段之间?(2分)应放在第()段和第()段之间。(2分)11.阅读选文第⑤段,在A、B、C、、D四处填写恰当内容,用简明的语言准确概括出人体“天网”的形成过程。(每空不超过6个字)(4分)

中性粒细胞

A

杀→

B

C

D

→构成”天网”

12.选文第④段中画线部分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3.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

A.选文开头引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一成语,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对象——“人体天网”。B.在有细菌出现的环境里,不见“天网”活动的踪影,只有中性粒细胞在自由活动。

C.人体“天网”的发现,为人类自身免疫系统和相关疾病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但到止前为止,有关人体“天网”的许多问题尚待科学去研究。

D.选文彩逻辑顺序,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三、古诗文阅读(15分)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①,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驰②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③,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母脱④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如婴儿。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

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诚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注释:①贾:生意。②跅驰:放荡,不守规矩。③肆:店铺。④脱:偶尔。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遂大困,寻死富阳(不久)B.辄引父足怀中以卧(邀请)C.与之语,奇之(对……感到奇怪)D.殆不自觉也(大概)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立许字以女 俯身侧耳以请B.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 故虽有名马

C.视母颜色怡,乃大喜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D.丰于乡里,能行其德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17.请结合文中材料简要评析“周丰”这一人物。(2分)

1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⑴⑵两小题。(5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注】荜门:简陋的住处。

⑴ 联中的“遍”和“稀”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2分)

⑵ 景交融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结合诗歌后两联诗句作简要赏析。(3分)

四(4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19.善良就如三月的春雨,在岁月的长河里浇灌出生命的花朵。请以“善良的魅力”为题目,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新仓中学2016学年第一学期开学考试

九年级 语文答题卷 2016.9

卷面书写(共2分)

一、积累及其运用(18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3分)

试场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1)____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____

2、根据提示填空(10分)

(1),(2)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 ___ 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

(5)(6)(7)3.(1)《

》,(2分)

(2)(1分)4.(2分)(1)

(2)

(3)

(4)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一)(15分)

6.(4分)

7.(4分)

8.(3分)

9.(4分)

(二)(10分)

10.(2分)应放在第()段和第()段之间

11.(4分)A.

B. C.

D.

12.(2分)13.(2分)()

三、古诗文阅读(15分)14.()(2分)15.()(4分)16.(2分)

① 17.(2分)18.⑴(2分)

⑵(3分)

四(4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新仓中学2016学年第一学期开学考试

九年级 语文答案

一、1、略

2.(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5)沉舟侧伴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2分)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追求崇高的人格在每个人成长历程中的重要性。(意思对即可)2.(4分)一是惊讶,堂堂北大副校长居然如此平易近人,出乎预料;二是惭愧,自己耽搁了季老的宝贵时间,只是礼节性地道声谢,感到内疚;三是赞叹,季老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人格魅力令人钦佩。(第一点必须答,2分;

二、三两点答出其中一点就得2分。只答对某种心情不分析得1分,意思对即可)3.(2分)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再然后是自然地成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句式1分,内容1分,意思对即可)4.(5分)一方面与前文相照应,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季老的崇敬之情(1分);另一方面巧妙地证明了季老的人格魅力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更多的人,赢得了更多的人的尊重(2分);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2分)(分点给分,意思对即可)5.写出与下列情节相关的主要人物.⒈大闯五台山

鲁智深

⒉误入白虎堂

林冲

⒊风雪山神庙

林冲

4.醉打蒋门神

武松

10.答案: 1.(2分)第④段和第⑤段之间

12.(2分)A.发现细菌

B.自行解体

C.抛出丝状物

D.丝状物缠绕

13.(2分)列举了5000-10000个,55%-70%这些数据,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白血球在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的数量,以及中性细胞是人体白血球中的主力成员。14.(2分)B 三(20分)

14.B(3分)2.BC(4分,各2分)15.①周丰侍奉母亲,母亲起身、坐下或走路,他常常事先弄明白母亲想要怎样。②周丰赶紧叮嘱让货物原封不动,告诫不要把这事传出去。

16.从对父亲和母亲的照顾、关心,看出周丰的孝顺之心;从他对乡人和朋友的资助和宽容,看出他心胸宽广,为人善良。

17.⑴“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⑵写出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3分。“景象” 1分,“情感”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浙教版中考试题分类 篇二

浙教版初中数学新教材中的“数学文化”, 内容和选材丰富多彩, 其主要的呈现形式有两种, 即显性的专题呈现形式 (如“阅读材料”、“课题学习”、“探究活动”、“设计题”、“节前语”等) 和隐性的呈现形式 (如练习、习题、例题中蕴涵的背景材料等) .本文将从数学史料的介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数学游戏的设计与参与等五方面对教材编写中数学文化的渗透情况进行阐述分析.

一、以数学史料的介绍为基本载体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是历史发展的文化.数学发展的历史教导我们, 一门数学的发展是汇集不同方面的成果点滴积累而成的, 常常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努力, 才能迈出有意义和创造性的几步.一些数学分支并非已锤炼成无缝的天衣, 就是那些已经取得的成就, 也常常只是一个开始, 许多缺陷有待填补, 或者真正重要的扩展还有待创造.[2]因此, 数学史对于揭示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 对于引导学生体会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 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的数学学习气氛,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培养探索精神, 揭示数学在文化史和科学进步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进而揭示其人文价值, 都有重要意义.

仔细研读了六册教材之后, 可以说教材中非常重视以数学史料为载体渗透数学文化.

一方面, 教材中的数学史料知识形式多样, 以“阅读材料”、“课题学习”、“节前语”、“章前语”、“设计题”、“练习题”等多种栏目出现, 着重介绍了我国的数学成就与划时代的数学发展.例如, 在“阅读材料”栏目中安排了中国数学史系列文章:“中国古代在数的发展方面的贡献”、“‘九章算术’中的方程”、“杨辉三角和两数和的乘方”、“从勾股定理到图形面积关系的拓展”、“一元二次方程的发展小记”等, 详尽介绍了我国数学家在数学领域中的重大贡献, 还穿插了历史名题:如《九章算术》中“勾股”章第20题, 《海岛算经》中的第一个测量问题, “鸡兔同笼”问题, “葭生池中”问题等, 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另一方面, 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史料内容较为丰富, 涉及中、法、英、德、荷兰、瑞典、匈牙利、古希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等11个国家;提及或详尽介绍的中外数学名家和科学家有35位, 其中国外的有27位;提及的数学名著有11本, 其中中国古代算术书有8本, 几乎涵盖了我国在历史上所有的突出成就.教材这样的安排, 既传承了我国丰厚的文化, 也体现了多元数学文化的特色.

我们讲数学史, 要将力量集中在划时代学科的诞生与重要概念的发展上.虽然教材中的数学史知识和课程内容结合比较紧密, 但笔者认为有一些材料的处理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

(1) 非欧几何的发现被看做是数学史上的革命, 它的建立是人类理性精神的伟大胜利, 是它把人类从自身的经验和直觉中解放出来, 但我国的中学生却无法从教材中知道任何与非欧几何有关的信息, 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现行教材的不足之处.

(2) 缺乏一些重大结论的发现过程.譬如在阅读笛卡尔的故事时, 学生可能会对笛卡尔是在什么样的情景和前提下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更感兴趣.[3]

(3) 对于一些重要数学概念的发展交代得比较少.例如有关函数概念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等内容, 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数学史题材, 但教材没有涉及;又例如可以考虑增加“用字母表示数”的历程介绍.

(4) 史料中古代的数学成就介绍占据绝对优势, 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增加一些近代、现代数学成果的展示, 如数学家李善兰的事迹介绍可与函数的概念发展相结合;数学家吴文俊的“吴氏方法”, 运用该方法, 实现了欧氏几何定理的机械化;等等.

数学文化作为一种思想, 一种理念, 它不仅仅反映在内容的转变上, 数学的“问题”、“语言”、“方法”等都是体现数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数学文化的渗透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4].比如, 可以在教材页面的空白处插入一些数学家对数学的感受和认识, 让学生从数学大师那洋溢着对数学充满挚爱和对真理执著追求的言语中感受数学的美.

二、以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主要途径来体现数学文化

数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等许多学科有关, 是学习这些学科的重要基础, 同时可以从这些学科的问题中找到应用数学的广阔途径, 理解数学的丰富内涵, 也可以从它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新课标在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学生能够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了解数学的价值.”这就势必要求初中数学教材所选择的素材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和问题, 反映一定的数学价值.教材中设置的内容涉及了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等方方面面, 极好地体现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地位价值.但亦有编排不合理或与课程内容结合不紧密的现象.例如:

(1) 材料内容与本学科学习或本单元学习联系不够紧密.比如“阅读材料”中的“王冠疑案与浮力定律” (七下) 更适宜作为科学学科的补充材料, 建议更换为与分式性质及运算相关的内容, 如“糖水的浓度问题”等;又如“课题学习”中的“简单平面图形的重心” (八下) 虽然与本章的学习内容“四边形”有关联, 但是在材料中着重介绍的概念“重心”, 建议放入科学学习的范畴更妥当.

(2) 有的材料显得牵强或重复.比如七上第50页作业题4要求计算“射击枪靶1环的面积与10环面积的倍数关系”, 题目表述除冗长之外, 又缺乏实际意义, 建议删改;又如九上的二次函数学习材料中, 提及了乒乓球、篮球、足球、铅球等多种球类的各种运动形态, 显得累赘, 建议减少或更换.

(3) 建议增加数学与文学结合的内容.教材中仅仅出现了两个民间故事, 来说明反证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其实数学与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 现代科学六大部门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数学科学, 系统科学, 思维科学, 人体科学) 应当和文学艺术六大部门 (小说杂文, 诗词歌赋, 建筑园林, 书画造型, 音乐, 综合) 紧密携手, 才能有大的发展.文学与数学的同一性来源于人类两种基本的思维方式———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同一性.张奠宙教授曾在2007年接受《数学天地》记者采访时提出:“数学文化往往狭义地理解为介绍历史上的数学家和数学事件.其实应当结合课程内容展开.以文学为例, 对称和对联, 就有共同之处.‘清风’对‘明月’, 上联变下联, 正如对称图形, 变过去相互重合一样, 都是变换后的不变性质.徐利治先生把‘孤帆远影碧空尽’当作‘极限’的意境.陈子昂诗‘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一维时间和三维空间的结合.人类的文化是相通的.”诚然, 数学与文学的联系可以体现在诗歌的意境、数字入诗、数字入联、回文数与回文诗、倍数与古诗歌、矩阵与律诗平仄规律等, 数学在文学中的应用有利用“数理语言学”的“语言统计法”来考证世界名著作者等.这些都可作为材料选择的内容.

(4) 还可增加数学在音乐中的应用.爱因斯坦曾说:“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 也可以由数学的公式组成.”自古以来, 音乐和数学就有关联.可在教材中介绍中国古代的“三分损益法”和“十二平均律”, 这些都是采用数学运算研究乐律的方法, 还有毕达哥拉斯的毕氏琴弦律等知识.[5]

三、以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为主要方向弘扬数学文化

数学和人类文明的联系与应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数学除了在我们熟知的物理学、化学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外, 与生物学、体育运动, 甚至与经济学、语言学、史学等也都有密切的联系和应用, 而且数学与哲学、文学、建筑、音乐等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学生的活动空间比第一、二学段有了较大的扩展, 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已拓宽到客观世界的许多方面, 他们逐渐关注来源于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中更为广泛的现象和问题, 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因此要求初中数学教材所选择的素材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和问题, 反映一定的数学价值.[6]

六册教材编排了数学在多个领域的应用, 从形式之多 (章前语、节前语、例题、练习、作业题、课题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活动等) 、选材之广 (仅九年级书中就涉及了生活中的中心投影、设计三角形绿地上最大圆亭修建的方案、判断货船是否进入暗礁区、衣物配套的概率、测树高的方案设计与比较、公路隧道的设计等实际问题) 、题量之大 (据统计, 各个年级涉及应用的题目分别有129题、32题、98题) 、联系之密 (涉及金融、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 , 无不体现出数学学习的价值, 反映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但在编排上笔者认为还存在一些瑕疵, 需要改进.

(1) 有的节前语低效或无效.教材的节前语以简单、新颖、图文并茂、设问的形式, 安排了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绝大多数都能起到一个新内容学习之初的质疑、引导、激趣的作用, 但也有不够如意的地方.比如七上第112页的节前语和节前图是关于釜山亚运会会徽的介绍, 与所学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可谓是风马牛不相及, 以此引出引例中的求亚运会金牌数, 更给人以牵强附会的感觉, 不如直接切题更合适.类似的情况在其他章节也有出现, 建议教材的节前语编排在注重生活实际、表现形式丰富的同时, 更注意与本节学习内容的联系, 要能在节前语中体现数学学科本质, 体现数学文化特有的含义.

(2) 有的习题背景素材重复出现.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习题中, 许多素材被反复利用, 比如:在九下的第二章《简单事件的概率》中, 涉及转盘游戏的题目有10处, 可以考虑删减题量, 更换背景.

(3) 有的素材背景过难或与学生生活经验脱离.比如九上第85页《弧长及扇形的面积 (2) 》中的例4, 以“引滦工程”为背景要求学生计算水的流速, 而学生对流速、流量、水管截面面积之间的关系一无所知, 计算公式成为学生应用知识的障碍, 使内容偏离学习重点.处理好应用与所学的关系, 是这部分素材应该考虑的因素之一.

(4) 每节教材设置题目、问题偏多, 不利于开展独立探究活动, 影响数学学习的理性精神、探究精神的培养.

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有力工具来发展数学文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教材中以“课题学习”、“阅读材料”的形式介绍了两款常用软件“几何画板”与“Exel”的使用方法.教材中还详细介绍了计算器的诸多用法.

教材所安排的学习材料和内容, 紧密联系着本章节要解决的问题, 以实用为宗旨, 很好地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建议增加介绍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数学发展史上的突出作用, 如对欧式几何定理的机械化证明、对数学猜想的验证、对π的计算验证等,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是数学文化发展的有力工具和重要载体.

五、通过数学游戏的设计和参与来品味数学文化

2002年8月在北京举行国际数学家大会期间, 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曾为少年儿童题词, 写下了“数学好玩”4个大字.但现实是一部分学生学习数学并不是来自于兴趣, 而是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 没有自觉地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钻研数学.而数学游戏以其雅趣的形式“娱人”, 以其丰富的内容“引人”, 以其无穷的奥秘“迷人”, 以其潜在的功能“育人”, 是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数学的良好载体.[7]笔者将教材中的游戏素材作了整理, 在此因篇幅关系, 仅以八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说明.

这里列出的游戏是广义上的, 包括了一些富有挑战性、趣味性、操作性的数学设计和数学实验, 这些素材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品味数学文化提供了一定的载体, 也给教师在教学时提供了创新的参考.游戏的题材比较丰富, 教师可以结合数学活动加以充分利用, 也可以根据这些题材或教材上的其他素材创新游戏, 以探究为主线, 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造有意义、有数学味的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63.

[2]穆国杰.数学的历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3.

[3]廖运章, 吴振英.基于新课标的数学教材应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J].广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3 (2) :180-184.

[4]曾峥.略谈数学的人文价值[J].数学通报, 2002 (2) :12-14.

[5]张维忠.文化视野中的数学与数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28.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92.

3.浙教版八上几何教学策略 篇三

摘 要:几何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几何部分的教学又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八年级。其实,在学习几何时,只要学生掌握好的方法踏踏实实完成,也可以学得轻松有趣。

关键词:几何教学;基础知识;应用;归纳总结

几何难学、难教是一个老话题了。现在我们老师都可以看到这样两个现象:一是近几年宁波中考数学卷上几何得分率较低,二是新浙教版教材对几何的要求有所提高。新浙教版教材七年级的几何学习中以实验几何偏多,对演绎推理的要求较低,而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是“三角形的初步知识”(其中第三节就是“证明”)、第二章是“特殊三角形”。这样的安排显然对八年级学生的几何学习和教师的几何教学都是一种挑战。如何克服这个困难?八上一册一学期教学下来有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抓好基础知识很重要

几何这块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概念和定理。讲清几何概念和定理,使学生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条件。

1.关于几何概念教学的几点看法

(1)利用教輔工具直观呈现几何概念方便学生理解

波利亚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从感知开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利用各种教辅工具直观呈现几何概念的形成过程就能使学生容易接受。

例如,八上1.4在讲“全等图形”这个概念时,多呈现一些图片(有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有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有形状大小都不同的),然后请学生拿两张叠合试试,就能轻松地发现: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能重合。这时提出“全等图形”的概念,学生就会感觉直观、自然,很容易接受这个新知。

(2)通过比较突出概念间的差异加深学生理解

比较,就是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鉴别,找出异同、分清正误的思维方法,它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所以在介绍完新概念后可以举同类概念的例子要求学生比较差异,这样有助于加深理解。

例如,八上1.2定义与命题这节中,“命义”“真命题”“假命题”“定理”这几个概念很容易混淆,特别是“真命题”与“定理”。教学中我让学生仔细比较发现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定理都是真命题,但真命题不一定都作为定理。

(3)发现概念中的重点字词使学生的思维更上一层楼

数学概念都简洁精悍,通过找关键字词及对其的分析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七年级在讲“平行线”概念时,可以请学生分析概念中的重点字词,如果没有这些词会出现什么现象?提示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找两支笔代表直线来演示。通过摆弄学生会发现异面直线(当然学生只能感知这样的线存在却说不出它的名字),从而知道了“同一平面内”这些字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上一个层次。

2.关于几何定理教学的几点看法

定理是解决几何问题的依据。能根据已知条件和相应的定理正确书写证明过程的前提是学会对几何定理的书写,因为几何定理的符号语言是证明过程中的基本单位。为了做好几何定理的教学,我采用“一找、二画、三写”三步骤。下面以八上2.3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为例说明。

一找:就是要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有两个问题:一是只找到“等腰三角形“这一个条件,二是认为“等腰三角形”“其顶角平分线”“其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都是条件,这样的认识在实际应用中是有问题的。我认为条件是:“等腰三角形”“三线中的其中之一”,结论是:“另两条线”,所以严格来讲这个命题可以分为三个命题来分析。

二画:在一找的基础上,画出相应的图形。这个步骤中考虑问题要全面、周到。比如等腰三角形你要画哪类三角形?不同类型的等腰三角形中三线的位置会不会不同?在这里因为钝角和直角只能作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所以底边上高线的位置只能在三角形内部,所以不会有不同结果,那么只需画一个类型的等腰三角形

即可。

三写:有了一找和二画的基础,这个过程就相对简单了。只要将文字语言翻译成数学语言,将条件放在“∵”后,将结论放在“∴”后。如:∵在△ABC中,AB=AC,AD平分∠BAC,∴BD=DC,AD⊥BC。

二、及时应用新知很必要

概念、性质的运用是必须的。同时初中生的心理也有好应用、好体验成功的快乐的特点。所以在概念、性质教学后,通过典型的例题教学是很必要的。八上2.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个性质定理教学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范例: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D、CE是△ABC的角平分线。求证:BD=CE。由于刚接受了新知,学生容易发现∠ABC=∠ACB,又结合角平分线的条件得到∠DBC=∠ECB,从而得到△EBC≌△DBC。这样一个分析过程对学生来讲相对简单,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尝到成功的喜悦,然后在具体书写时规范一下书写就可以了。在实际课堂中我并没有局限于这步,而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做了挖掘:(1)你有没有其他的证明方法?(2)你还能发现哪些其他结论?(3)条件中的两条底角平分线改成腰上的高线或腰上的中线结论还成立吗?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请学生说说思路就可以了。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对几何性质进行了实际应用,也训练了学生的几何思维模式,使学生又一次获得了成功。最后我也鼓励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勤思考、多发问的好习惯。

三、做好归纳总结很关键

几何难学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问题、图形变化性强,其中的一个条件、图形甚至只是图形中的某个点变换一下就可以成为一个新的问题。那么只单单解题是没有用的,经常做些归纳总结是很关键的。课标指出:应该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内化、整合知识点。关于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几何知识(主要以八上内容为例)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的:

1.归纳总结常见着眼点

一个几何问题经常由若干个条件、图形和结论组成。一个条件或结论往往是解决问题的一个着眼点。以证明相等两条线段为例,有下列几种情况:(1)若这两条线段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可以考虑等角对等边来证;(2)若这两条线段在两个看似全等的三角形中就可以考虑全等三角形来证;(3)若是上述情况以外的可以考虑通过“第三者”等量代换来证。

2.归纳总结常见特征图形

熟悉典型的特征图形能帮助学生快速解题。比如:(1)如图:A、B、C三点共线,在AC的同侧分别以AB、BC为边作等边△ABD与等边△BCE,AE与BD交于点M,CD交BE于N。可以得到:△ABM≌△DBN、△MBE≌△NBC、△MBN是等边三角形、MN∥AC等主要结论。在此基础上遇到下面的问题就会比较容易:以直角△ABC的两直角边AB、BC为一边,分别向外作等边△ABE和等边△BCF,连接EF、EC。试说明:(1)EF=EC;(2)EB⊥CF。

(2)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D是斜边BC的中点,E、F分别是AB、AC边上的点,且DE⊥DF。通过添加辅助线AD,可以得到:DE=DF;BE 2+CF 2=EF 2;四边形AEDF的面积总是△ABC面积的二分之一等主要结论。在此基础上结合后续的函数、四边形等知识解决一些动态的、综合性问题就比较容易了。

3.归纳总结常见辅助线

根据条件不能直接解决时要考虑添加辅助线,收集了八上学习中一些辅助线的添法口诀: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要证线段倍与半,延长缩短可试验。另外在直角三角形中若出现斜边上的中点可以考虑连斜边上的中线,在等腰三角形中若出现点边上的中点可以考虑连底边上的中线。

综上所述,学好几何必须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平时的点滴积累,多做归纳总结工作。这当然要有一定数量的练习积累,虽然我们不提倡搞题海战术,但做适量的练习还是必要的,只有量的积累才能带来质的飞跃。

4.新浙教版科学目录 篇四

第1节 水在哪里

第2节 水的组成

第3节 水的密度

第4节 水的压强

第5节 水的浮力

第6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第7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第8节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第9节 水的利用和保护

第2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

第1节 大气层

第2节 天气和气温

第3节 大气的压强

第4节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第5节 风

第6节 为什么会降水

第7节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第8节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第9节 中国东部的季风和西部的干旱气息

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第2节 神奇的激素

第3节 神经调节

第4节 运动的行为

第5节 体温的控制

第4章 电路探秘

第1节 电路图

第2节 电流的测量

第3节 物质的导电性

第4节 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第5节 变阻器的使用

第6节 电压的测量

第7节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第8节 电路的连接

实验与制作

第1章 生活中的水

实验一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实验二 硫酸铜晶体的生长

第2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

制 作 制作飞机机翼模型

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实 验 植物的向性

第4章 电路探秘

实验一 用电流表测电流

实验二 用龟压表测电压

5.浙教版初三数学复习计划 篇五

一、明确指导思想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数学复习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使各层次的学生对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均有所提高,还要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较强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认真学习课标和考试说明

认真学习课标和考试说明,梳理清楚知识点,把握准应知应会。哪些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哪些要让学生灵活运用,教师对要复习的内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了然于心,这样就能驾驭复习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复习的质量。

三、复习思路(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知识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1、第一轮复习的形式,以中考说明为主线,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

第一轮复习要“过三关”:(1)过记忆关。必须做到记牢记准所有的公式、定理等。(2)过基本方法关。如,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3)过基本技能关。如,数形结合的题目,学生能画图能做出,说明他找到了它的解题方法,具备了解这个题的技能。

2、第一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必须夯实基础。今年中考试题按易:较易:中:难=4:3:2:1的比例,因此使每个学生对知识都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

(2)中考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说明上的原题或改造,必须深钻教材与说明,绝不能好高骛远。

(3)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练习量”是相对而言的,要有针对性的、典型性、层次性、切中要害的`强化练习。

(4)定期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及时反馈。教师可采用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5)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即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复习效率。课堂复习教学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快反馈”的方法。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

1、第二轮复习的形式,不再以节、章、单元为单位,而是以专题为单位,以教学案为主。

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拔高、集中、归类,重点难点热点突出复习,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第二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第二轮复习可对学生共性的难点、误点设立专题。

(2)专题的划分要合理,要有代表性,切忌面面俱到;围绕热点、难点、重点,重要处要狠下功夫,不惜“浪费”时间,舍得投入精力。

(3)以题代知识,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远离了基础知识,会造成程度不同的知识遗忘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以题代知识。可适当穿插过去的小知识点,以引起记忆。

(6)专题复习可适当拔高。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能力是很难提高的,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是第二轮复习的任务。但要兼顾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一个度。不能加大学生的练习量,更不能把学生推进题海;不能急于赶进度,要善于总结规律性的东西给学生,免得学生产生“糊涂阵”现象。

第三阶段:综合训练

1、第三轮复习的形式是模拟中考的综合演练,查漏补缺,俗称考前练兵。训练答题技巧、考场心态、临场发挥的能力等。

2、第三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模拟题必须要有模拟的特点。时间的安排,题量的多少,低、中、高档题的比例,要切近中考模式。

(2)批阅要及时,趁热打铁,切忌连考两份。给特殊的题加批语。某几个题只有个别学生出错,这样的题不能再占用课堂上的时间,个别学生的问题,就在试卷上以批语的形式给与讲解。学生要有错题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解决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

(5)归纳学生知识的遗漏点。为查漏补缺积累素材。选准要讲的题,要少、要精、要有很强的针对性。要讲透;切忌面面俱到式讲评、切忌蜻蜓点水式讲评、切忌就题论题式讲评。不宜对模拟卷题题讲。

(8)适当的“解放”学生,特别是在时间安排上。经过前两轮时间的考、考、考,几乎所有的学生心身都会感到疲劳,如果把这种疲劳的状态带进考场,那肯定效果不好。但要注意,解放不是放松,后期题量不宜太大,要让学生轻松解题、居高临下解题,能跳出复习的圈子看试题。

(10)调节学生的生物钟。尽量把学习、思考的时间调整得与中考答卷时间相吻合。

(11)心态和信心调整。这是每位教师的责任,此时此刻信心的作用变为了最大。

第四阶段:查漏补缺

对学生仍然模糊的或已忘记的知识让学生回归课本,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迎接中考。

6.浙教版四下劳技教案(主题一)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熟悉回针法和藏针法的特点,了解这些手缝针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会布块的缝合方法,掌握回针法和藏针法的技能。

3、通过创意小布袋和香袋的设计与制作,提高裁剪、设计和缝制能力。

4、运用学会的手缝针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布艺缝制问题,增添生活乐趣,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回针法和藏针法的技能。

教学难点:掌握藏针法的起针结和止针结的缝制。

三、教学准备 教学器材:

(1)材料:线、布、棉花和香料。(2)工具:针、剪刀、指铁箍和尺子。

四、课时安排:

活动一:布块的缝合:1课时 活动二:创意小布袋:1课时 活动三:缝香袋: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布块的缝合

1、导入。

2、“聪明泉”:

(1)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平针法、回针法和藏针法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2)教师演示并讲解。

回针和平针的起针是不一样的,回针的起针位置是离布

边一个针脚距离的地方,起针后先往回走一个针步,再接着往前走。平针缝制的线看上去像“虚线”,而回针缝织的线看上去像“实线”。藏针法和平针法、回针法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在布的正面开始缝合,并且能够隐藏线迹。

3、“操练场”:

(1)学生运用两种基础针法进行布块缝合的练习。(2)教师巡回指导,主要引导学生寻找起针的位置和方向。

4、“巧手站”:

(1)展示运用回针法和藏针法缝制蝴蝶结的步骤。(2)指导学生完成蝴蝶结的缝制。(3)引导学生缝制其他作品。

5、“交流坊”:对本活动的教学难点让学生进行交流、总结反思。

6、“评价苑”

活动二:创意小布袋

1、导入:

认识生活中的小布袋,并且指明小布袋的作用和设计理念。

2、“聪明泉”:

让学生了解布的种类和各自的特点、用途。布是各种纤维品的总称,主要分为棉布、麻布、丝绸、毛料、化纤、混纺等类别。

3、“金点子”:

(1)引导学生根据小布袋的不同用途、特点来设计小布袋的造型和选择材料。

(2)引导学生对设计方案开交流和评价。

(3)进行设计和修改,反思优化作品的设计、制作方案。

4、“巧手站“

(1)展示缝制长方形笔袋的主要步骤。(2)学生缝制笔袋。

(3)结合已经学会的纽扣、绳结等技术进行合理的美化。

5、“聪明泉“

对创意布袋的拓展,引导学生运用学会的小布袋缝制生活中的布艺作品。

6、“交流坊“

引导学生对缝制创意布袋的过程进行交流、评价、改进,谈谈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7、“评价苑”。

活动三:缝香袋

1、导入: 介绍各种香袋,并讲述香袋的作用、缝制方法。

2、“金点子”:(1)展示设计范例。

(2)引导学生根据香袋的佩戴对象、存放地方以及自己的喜好,进行个性化的畅想,设计出不同形状的香袋。

3、“巧手站”:

(1)展示棱形香袋缝制的主要步骤。

(2)学生自己香袋的设计方案进行缝制。

(3)装饰自己缝制的香袋。要根据香袋的不同用途来选择挂线和流苏的长短、款式,同时要考虑大小、颜色的搭配。

4、“聪明泉”:

技能拓展,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外缝制。

5、“交流坊”、“评价苑”:

结合香袋缝制的重点和难点,关注学生手缝技术知识和技能操作的掌握,挖掘缝制香袋的创新点和技术点,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评价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6、“反思与评价”

对整个主题活动的总体回顾和评价。

7、“综合实践”:

7.浙教版中考试题分类 篇七

唐代王维曾说:“凡画山水, 意在笔先.”课堂教学亦然!“黄金分割”究其本质, 即为有别于线段中点分割的又一种线段分割. 线段的中点分割是学生进入中学后不久就已经认识, 并从本质属性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那么黄金分割又有何独特的、别致的、神奇的“景观”呢?研究的方式、方法与中点分割又有何借鉴之处呢?

“站在系统的高度, 纳入知识的长河”, 这是笔者对这节课的教学最初的教学思路和教学主张.而培植学生始终拥有对自然科学的好奇之心, 对数学问题的探究之意, 对宇宙万物的观赏之乐, 是我对整节课教学坚定不移的教学立意.

二、教学行程

1. 好奇之心———浓郁的兴趣与问题的意识

教师:我们曾经在七年级学习和研究了线段的中点, 中点展现了一种均衡、对称、和谐之美.那么, 我们又是如何找到一条线段的中点呢?

学生1:对折. 学生2:刻度尺度量. 学生3:尺规作图.

教师:用一副磨损了刻度的三角板, 辅以推平行线法, 也可以找到线段的中点;甚至只用一副圆规, 都能作出线段的中点.不过, 这些不是今天这节课的主题, 今天想要给大家介绍的, 是一种新的线段的分割———黄金分割. (板书课题)

教师:这种分割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分割呢?你们请看 (如图1) :如果点P将线段AB分割成两条线段AP (较长) 和PB (较短) , 恰好能使那么就称线段AB被点P黄金分割, 点P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线段AP与AB的比叫做黄金比.以上两种分割有何区别呢?

学生4:线段的中点分割是分得的线段相等, 而黄金分割是分得的线段成比例.

教师:观察、归纳得很好!我想问问同学们, 关于黄金分割, 你们特别想了解一些什么呢?

学生们沉吟、思考、交互窃议……

学生5:我想知道黄金分割有什么用.

学生6:我想了解怎么找到黄金分割点. 找中点的各种方法在这里是不是都可行?

学生7:有什么办法可以计算出黄金比等于多少?

学生8:凭什么取“黄金”这么“伟大”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 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十分有意义、有价值!老师像你们这般年纪初次接触黄金分割的时候, 也有很多的想法, 更有十二分的好奇心.现在, 让我们带着这些个问题, 更深入地走进黄金分割. (但是, 从哪一个问题着手解决比较科学合理呢?学生们再次进入思考状态……终于达成共识. 要先算出黄金比!)

【教学思考】新事物总是会让人充满好奇之心, 尤其是对于青春年少的学生而言.“黄金分割”概念定义的本身, 探索意义并不重大, 重要的是由此接踵而来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以及在这一行程中彰显的数学的思维方式.黄金分割与中点分割在研究方法上可谓一脉相承, 这就使得“站在系统的高度, 纳入知识的长河”的教学主张成为可能并得以实现.浓郁的兴趣与问题的意识弥足珍贵.

2.探究之意———科学的态度与理性的精神

教师:如图1, 若

学生们安静地独立思考, 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教师密切地巡视、观察, 撷取学生们思维的火花, 并选择三位有代表性思想的同学上黑板板演他们的解题过程.

教师:很多同学都想到应用代数方程的思想来解决此问题, 这个切入口合理、科学, 值得称道.但是我们也发现, 以上展示的各种方法, 其实是各有千秋并且有良莠之分的.现在, 我们需要从数学理性的角度来领略、品味和剖析.我们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以上三种方法中对于最终要求的黄金比, 分别与假设中的未知数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12:第一种方法黄金比为y/x;第二种方法黄金比为x;第三种方法黄金比为x/ (1-x) (或者1-x) .

教师:如此看来, 我们的终极目标是需要从以上方程中分别求得y/x, x, x/ (1-x) (或者1-x) 的值才是.显然第二种方法更让我们可以简捷、明快地得到答案, 因为黄金比就是假设的未知数x.而第一、二种方法, 都有一个“拐弯抹角”的过程.尤其是第一种方法, 在求解的过程中, 最好将yx看成一个整体, 将方程变形为一个关于y/x的二次方程. (教师略作板演) 看来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 理性地选择适切的方法才是科学的态度.那么是否还有同样便捷的方法呢?

学生13:假设AB=1, AP=x, 得到 (1-x) /x=x/1, 此时的未知数x也为黄金比.

教师:真不错!基于以上的分析、思考与计算, 我们得到了黄金比为

现在, 接下来又有一个问题应该可以得到解决了, 你们认为是哪一个问题呢?

学生们:找黄金分割点.

教师:回顾中点的找寻, 折、度量、尺规……各种方法在此都可行吗?哪一种方法马上可以成功呢?

学生14:我觉得用度量法可以马上找到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比方说线段AB长为1, 就量出AP长为0.618;AB为2, 就量出AP长为1.236……总之, AP的长为0.618AB.

学生们: (恍然) 噢!可以的, 线段的黄金分割点有两个.

教师:同学们, 我建议让我们继续深入下去思考, 如何用尺规做出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学生们饶有兴味地再一次进入研究状态.直尺圆规双管齐下, 手脑并用不得要领, 显然不能一蹴而就.略待片刻后, 教师缓缓的声音轻轻地提示:关键是作出!……终于, 一个、两个、三个……成功者愈来愈多, 教师选择三位有代表性思想的同学上黑板呈现他们的作图过程, 并一一阐述他们的作图依据.

学生15:不妨假设AB=2, 那么只要作出即可.作CB⊥AB于点B, 使CB=1/2AB, 连结AC, 截CD=CB, 再截AP=AD, 则点P即为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如图2) .

学生16:作CB⊥AB于点B, 使CB=2AB, 连结AC, 截 CD=AB, 则AB, 作AD的中垂线, 垂足为E, 截AP=AE, 则点P即为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如图3) .

学生17:作CB⊥AB于点B, 使CB=2AB, 连结AC, 作AC的中垂线, 垂足为D, 作AB的中垂线 , 垂足为E, 截DF=AE, 再截AP=AF, 则点P即为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如图4) .

教师:让我们为他们的聪颖和智慧喝彩、鼓掌!

教师:同学们, 想不想看看如何用“折”的方法找到黄金分割点呢?

学生们兴致盎然, 翘首以待.教师出示两个以“折”找黄金分割点的方法, 以师生共同分享、研判、求真……折1即时解决, 折2留待课后同学们继续研究.

折1:如图5, 用纸折出黄金分割点:裁一张正方形的纸片ABCD, 先折出BC的中点E, 再折出线段AE, 然后通过折叠使EB落到线段EA上, 折出点B的新位置B′, 因而EB′=EB. 类似地, 在AB上折出点B″使AB″=AB′.这时B″就是AB的黄金分割点.

折2:如图6, 第一步:先将一张正方形纸片ABCD对折, 得到折痕EF;第二步:折出矩形BCFE的对角线BF;第三步:将AB边折到BF上, 得到折痕BG, 点G为线段AD的黄金分割点 (AG>DG) .

【教学思考】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 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黄金比的求解, 宏观上在于建立代数方程模型, 此为问题解决之关键所在;微观上要思辨地找寻适切的未知数假设手段.质疑、辨析、归纳的过程, 正是数学思维能力提升的渠道.

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 学生们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才能逐步经历、体验、感悟、内化数学思想与方法.

3. 观赏之乐———神奇的景观与无限的遐想

教师:黄金分割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 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诸如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 都有许多神奇的景观.

师生共同欣赏神奇的0.618!著名画家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文明古国埃及的金字塔;维纳斯女神;脚穿足尖鞋的芭蕾舞演员. 黄金分割在音乐管理、工程设计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很多科学实验中, 选取方案常用一种0.618法, 即优选法……

早在公元前六世纪,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 就发现了在这种分割状态下存在一种和谐之美.后来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正式将此称为黄金分割, 并一直被认为是“最美丽”的几何比率.正因为它在建筑、文艺、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 所以人们才珍贵地称它为“黄金分割”.

教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分割, 发现了一种新的比值, 感受了一种新的数学之美.但是有更多的关于黄金分割的研究值得大家深入其中.同时, 伴随着中点分割以及黄金分割, 还有其他许多的分割与比值值得我们关注, 比方说也是一个很有趣的比……

最后想要和同学们说的一句话是:比黄金更贵重的是———对自然科学的好奇之心、对数学问题的探究之意、对宇宙万物的观赏之乐.

【教学思考】数学家王元先生说:什么是好的数学?评价数学的标准是什么?“数学的评价标准和艺术一样, 主要是美学标准, 美学对物理科学也很重要, 但对数学, 它是第一标准.”

黄金分割何以冠之如此“恢弘”之称谓, 是学生们在最初的教学时段提出的一个极好的问题.其源之于黄金分割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 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反思

1. 关注数学

人教版六年级教材中有关于“黄金比”的阅读材料, 学生们曾经从欣赏的角度对此有所了解.浙教版九年级教材再次进入此知识范畴, 在相似三角形一章专门设置一节课“黄金分割”.如果说小学教学着重于视觉、直观、描述、欣赏的层面, 那么如今中学教学理应从系统、逻辑、理性、研究的层面, 给予学生们从认知视角、研究方法、思维高度等诸方面以数学的、科学的感受与体察.

仔细研读教材, “黄金分割”这一节课内容丰厚且脉络清晰, 学生们将历经一个完整的认知、研究过程:何为黄金分割?黄金比为几何?如何作出黄金分割点?黄金分割有何之用?研究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们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 更是数学思想方法潜移默化培植、渗透、内化的过程.类比中点分割迁移黄金分割;运用代数思想建立方程模型;思辨优化方案实现哲学思考;交融手脑并用达成问题解决. 而且将线段的分割, 以及平面图形 (三角形中线、高线、角平分线、中位线等) 的分割、空间图形的分割, 纳入到知识系统长河中去, 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 撒下希望的种子.

2. 关注学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假如让我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 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因此进行教学.

学生们在七年级已经有线段中点分割的研究经验. 黄金分割的研究与之一脉相承但又更具挑战、更富魅力.概念的内涵昭示:前者是分割所得的线段相等, 后者是分割所得的线段成比例;进一步量化的研究揭示:前者分割所得线段之比为1, 后者分割所得线段的之比为著名的0.618;分割点的找寻过程发现:两者都可以尝试用“量”、“作”、“折”等方法得到.类比、对照、实践、归纳的结果, 引发学生们自动建构分割问题研究的科学方法.

除此以外, 学生潜在的运用代数思想建立方程模型的能力, 学生储备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能力, 学生内存的尺规作图以及以往的诸多经验等, 都是黄金分割研究的保障和支撑.更有意义的是, 学习活动的过程也是对以往知识的一次综合性检审与验收.

值得关注的是, 于学生们而言, 无论黄金比的求得, 还是黄金分割点的找到, 都是学生们在独立思考、交往互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获得并共享, 比之由教师展示、传授、教导, 那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这与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交相印证.

3. 关注教学

顺应学生们的思维走向、追求自然本真的教学氛围, 是一种美好愉悦的境界.有没有这样的一种境地:师生共同进入一种忘我的痴迷状态, 沉浸于数学本体的领略与探索之中, 数学问题犹如强大的磁石吸引着每一个人, 人人均为数学学习和研究的同志者和合作者.

由中点分割引出黄金分割, 教学从问题“关于黄金分割你想知道些什么”开始启航, 循着学生们的需求与愿望开展、组织教学, 并在逐个问题解决的行进过程中, 不断倾听———方法的多样性, 不断思辨———方案的优质性, 不断尝试———问题解决的可行性……合作交流是因为同伴互助、集思广益的需要;独立思考是缘于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等诸多良好品德养成的必须.唯有适切的, 才是合理的;唯有自然的, 才是真正永恒的.

8.浙教版中考试题分类 篇八

浙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12册,是以单元训练目标为主题来进行选文的一套教材。以下是12册教材的题材统计。

浙教版教材选文题材分布图

从上面的浙教版教材选文题材分布图可以看出选文的几个特点。

1.选文内容丰富

浙教版教材选文面比较广,如《爱祖国》《富饶的西沙群岛》《葡萄沟》《鸟的天堂》《黄山奇石》,使学生饱览祖国壮丽的河山;《秦始皇兵马俑》《纸的故事》《万里长城》和一些古诗、历史故事,帮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勤劳而富有智慧的人民;《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圆明园的毁灭》《南泥湾开荒》《江姐》,教育学生学习革命先辈的斗争精神,继承革命传统等。除了人文方面的题材,浙教版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少的科普方面的课文,如《我爱绿叶》《看不见的大力士》《意想不到的灾害》等,体现了浙教版教材题材的多样性。

2.重视思想教育

浙教版教材中的课文较多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面貌,注重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此外,还围绕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围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选编了一些课文,体现出较强的教育性。

如第十册,课文涉及以下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1)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如《桂林山水》《台湾蝴蝶甲天下》《五月端阳》等。

(2)憎恨剥削制度,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如《小音乐家扬科》《狼牙山五壮士》等。

(3)热爱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忆铁人》《“我是你的儿子”》。

(4)教育学生爱惜时间、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如《时光老人的礼物》《挑山工》《赶花》。

(5)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立志报效祖国。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晏子使楚》。

(6)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如《太阳》。

(7)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如《草船借箭》。

这套教材在内容和题材方面明显偏重教育性,对儿童年龄心理特点关注不足。这是囿于当时的认识,把语文教材视为思想教育的工具,影响了编者的选文视野。特别是这套教材一、二年级实行语文和思想品德合科教学,更使教材的选文偏重于思想性而忽视文学性和情趣性。由于时代的局限,选文的儿童意识不足,选文较多的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儿童,题材的局限性较大,课文的教育意义过重。

3. 注重语言训练功能

浙教版教材改变了以思想教育内容组织单元的方法,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语文的规律,中、高年级以训练项目为核心组织教材,课文按语文训练项目组成单元。

下面是浙教版第十一、十二册教材重点训练项目的安排:

每单元前有本单元阅读训练的学习提示。“学习提示”告诉学生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和学习方法。每单元有围绕这一阅读训练点选编的必学课文3篇左右,每两个单元各有1篇选学课文。这种编排使教学目标明确,循序渐进,形成具有一定科学性的、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但是,文章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形式的学习必须伴随而且需要通过内容的学习才能完成。突出了选文的训练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些文质兼美的文本进入教材。

二、体裁

浙教版教材体裁多样,综观全套12册教材,体裁有诗歌、散文、小说、故事、寓言、童话、记叙文、说明文等。具体见下列统计表。

从以上统计表可以看出,这套教材的文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记叙文比重最大

浙教版教材中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在选文的数量上比较接近,分别为159篇和152篇。最多的体裁是记叙文,整套教材共有记叙文130篇。记叙文出现最多的是第八册,共19篇,其次是第六册,共15篇。故事这种体裁位居第二,整套教材中共有49篇。其中第五册是出现最多的,共10篇,其次是第七册,共8篇。寓言在这套教材中数量不多,只有2篇。没有出现戏剧。

2.说明文和应用文比重较大

这套教材的选文突破了过去语文教材以文学作品为主的状况,加大了说明文、应用文的比重。每一册都有一个说明文单元,如第七册第五单元,安排《会说话的灯》《大自然的语言》《航天飞机》《新型玻璃》等课文,第十册有体现食物链知识的《食物链饲养场》,展望未来科技发展的《21世纪的能源》等课文。说明文类课文往往以故事的形式出现,如第三册的《我会查字典了》,第四册的《看电视 知天气》《亮亮捉虫》,第五册的《火警,119》,第八册的《爸爸买来电饭锅》。有的还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如《水的脾气》《太阳公公煮面条》。教材也安排比较规范的说明书,如第八册第六单元的《说明书三则》,直接贴近日常生活。

在应用文方面,编入了少量简单的广告、说明书、新闻报道。第十一册第四单元是新闻阅读,编入《叶欣荣获南丁格尔奖章》《新的跨越》《无私的爱》3篇文章。虽然这些文章的文字略显粗糙,但让学生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种探索是有价值的。

3.名家名篇数量不多

在11篇小说中,其中有一部分是来自四大名著改编的小说,如改编自《水浒传》的《景阳冈》、改编自《西游记》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改编自《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等。还有少量外国文学作品,如《小音乐家扬科》《凡卡》。也有一些现代作家的经典作品,如朱自清的《春》、郑振铎的《燕子》等。其中第十二册名家名篇最多。

从作家看,低段望安的作品入选最多,有《夏天》《秋天的画》《雪被子》;高段老舍的作品最多,有《猫》《养花》《林海》。总体来说,名家名篇比例不高。入选的课文虽非名家名篇,但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读起来浅显易懂,是一个优点。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文本的典范性、文化的传承性就显得不足。

三、古诗和外国文学作品

1.古诗

在浙教版教材中,除第一册外,其余每册教材中都有一课古诗,内容如下表。

从以上统计表可以看出,11课的古诗内容相对于314课的课文总数来说,比例并不高,但编者选择的古诗均为名家名篇。

从课文呈现的方式上看,第一册到第八册都是采用古诗、插图的方式,到第九册,在古诗、插图的基础上,增加关于作者、重点词的注释,以培养学生独立理解诗意的能力。

2.外国文学

综观整套教材,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数量很少。

从以上统计表可以看出,本套教材中所选外国文学的篇幅共7篇,占整套教材课文量的2.7%。体裁也只有童话、寓言、故事和小说。

浙教版教材儿童文学作品比重较小,尤其是真正意义上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很少,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从主观上看,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注重语文的交际应用功能,对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功能强调不够。选文注重所谓宏大崇高的主题,对日常生活潜移默化的道德熏陶关注不够。编写人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浙教版教材编写人员以教师为主,编写人员的阅历、视野和阅读范围有限,特别是对外国儿童文学不熟悉,选文停留在历来选用过的篇目上,像《小音乐家扬科》《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批评资本主义社会的浅表层面,较少关注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未能反映世界各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从客观上看,20世纪80年代,我国儿童文学界的主流观念仍是“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作品量少不说,作品的道德教育色彩过于浓重。进入80年代,成人文学领域已经在题材和形式上都有突破,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荣局面,而儿童文学尚处于“破冰期”。除了鲁兵、樊发稼的儿歌,金波的儿童诗有些佳作外,汤素兰、冰波、周锐等的童话,曹文轩、秦文君、沈石溪等的小说代表作或尚未产生,或没有得到评论界的关注和社会的认同。儿童戏剧则一直是缺门。翻译作品方面,众多优秀的现当代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还没有介绍进来。所以,教材编者即便有意选编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选文的捉襟见肘也在所难免。

上一篇:个人自身问题整改措施下一篇:谁给我的梦想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