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事件年度总结分析(精选15篇)
1.不良事件年度总结分析 篇一
2014年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分析总结
2014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工作在全院临床及相关科室共同努力下,取得一定成果和进步。今年共计收到临床科室主动上报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13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情况跟2013年一样,发生的数量不多、总体的严重程度不大,主要是我院高度重视医疗器械的选购,认真组织人员选购,所选购的医疗器械质量良好;同时,在不良事件的管理上,科室给予一定程度重视,加强了培训。
一、不良事件统计:
(一)护理类耗材:
1、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共6例;
2、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共3例;
3、一次性使用无菌导尿袋共1例;
4、一次性医用口罩(普通型)共1例。
(二)血液透析及透析管路:
1、空心纤维血液透析器共2例;
2、一次性使用空心纤维血液透析器共1例;
3、透析干粉共1例。
(三)肿瘤类耗材: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BD)共2例。
(四)骨科耗材:锁定锁骨钩重建钢板共1例。
二、原因分析:
1、分析今年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由极个别的医疗器械质量所造成。
2、临床科室使用时,不全按照正确的流程操作从而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如不正确使用采血管导致采血管的负压不够,采血量达不到检验要求。
3、其他个别情况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如过敏体质患者使用医用口罩时发生过敏反应;医疗器械在搬运时发生碰撞,从而影响医疗器械的外形,甚至质量等。
三、改进方法:
1、继续鼓励不良事件主动上报,发生不良事件后,及时积极与相关部门和人员合作,最大限度降低伤害。
2、对于经常或者特别严重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要在医院会议上讨论,将个别经验教训作为教材,在全院引起重视。
3、加强重点人员的管理,加强年轻科室人员能力培训,规范各项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医疗器械。
3、积极与不良事件监测中心联系,不断完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工作
XX科
2015年1月10日
2.不良事件年度总结分析 篇二
近年来,随着骨科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骨科植入物在临床上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和创伤外科等领域内各种植入物的使用,一方面改善无数患者的肢体功能,甚至挽救患者的生命,大大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使骨科疾病的诊治水平有极大地提高。据专家推断,我国骨科植入物的年市场总量大约在130万件[2]。伴随着骨科植入物的大量使用,临床上出现的与骨科植入物有关的不良事件越来越多,国内有研究报道,骨科植入物可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5.87%[3]。国外股骨中下段骨折内固定术后接骨板断裂的发生率为7.3%,国内为6.8%[4]。
本文在统计分析1309例骨科植入物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检索结果,归纳总结骨科植入物常见不良事件的表现,分析可能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对1309例与骨科植入物有关的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采用Epidata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平行双录入,然后采用check模块进行逻辑检错,对录入的所有数据进行核对,控制录入质量。
采用计量学的方法对病例报告资料中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可疑不良事件的表现、事件后果、产品名称、不良事件评价等信息进行整理,并应用EXCEL 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1309例报告中,涉及患者年龄在1~92岁之间,平均年龄44岁;男女比例大约为3:1;绝大多数报告来源于医院,占总报告数量的93.3%;报告人也以医生居多,约占报告总数量的69.1%;骨科植入物的使用场所绝大多数在医院(92.7%),并且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95.3%)。
2.2 原患疾病情况
1309例报告中,明确骨科植入物使用部位的,以股骨骨折最多,为249例;其次为胫、腓骨骨折,为143例;其他依次为锁骨、尺挠骨、肱骨、脊椎骨等部位骨折。
2.3 事件涉及产品情况
1309例报告当中,与骨板有关的不良事件最多,共888例,占报告总数的68.7%;其次为骨钉,共269例,占报告总数的20.6%。其后依次为人工关节、骨针、脊柱内固定器材等(见图1)。
与骨科植入物有关的不良事件常见表现为断裂、排异反应、伤口不愈合、松动、疼痛、弯曲变形等(见表1)。
2.5 骨科植入物常见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
综合以上对不良事件报告的统计分析结果,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现将骨科植入物常见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原因分析归纳如下。
2.5.1 断裂
与骨科植入物有关的可疑不良事件中,断裂最多,超过骨科植入物可疑不良事件报告的一半(57.1%)。其中涉及产品的骨板断裂最多(占报告总数的42.3%),其次为骨钉(11.7%),后面依次为骨针、骨棒、脊柱内固定、钢丝、聚膑器和人工关节。
从现在数据看,虽然与骨科植入物有关的断裂报告数量最多,但748例报告均属自发报告,且为回顾性资料,除极个别报告明确是患者自身原因(摔倒或者过早负重)导致断裂之外,多数报告缺乏产品质量检测结果,缺乏对事件发生原因的明确判断。
综合文献资料,骨科植入物断裂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产品质量问题、产品材料缺陷导致金属疲劳、医生对病人功能锻炼指导不当、病人负重过早等。具体归纳如下:(1)产品方面,如骨科植入物材料设计时达不到人体的应力要求,或者产品质量不能达到标准要求,在体内受到重复性应力以及生理、化学等作用,骨及周边软组织的剪力和持续承载,导致植入物断裂;(2)术者操作失误,包括材料选择不当,例如钢板过短、宽度不够;植入物放置部位不当、未用拉力螺丝钉固定、粉碎性骨折未能完好复位等;(3)病人方面,不遵医嘱,活动过早,引起植入物超强度工作发生断裂。
2.5.2 排异反应
排异反应也是骨科植入物常见的不良事件之一,占报告总数的17.3%。具体表现为局部发热、红肿、疼痛、伤口有渗出等。其发生原因[5],一方面可能是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较差,对周围正常组织产生刺激症状,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患者个体差异,使得植入物在人体微环境中发生电解反应,引起过敏反应、发生无菌炎症。
2.5.3 松动
不良事件表现为松动的报告当中,以骨钉最多,其次为人工关节和骨板。人工关节出现松动的原因主要有[6]:假体选择不当,自体髋臼与人工股骨头不匹配;假体安装位置不良;患者不遵医嘱,过早负重或者自身存在骨质疏松现象。8例关节假体松动的病人当中,有一例病人原患疾病为双侧股骨头坏死,其中右侧为坏死晚期,检查结果显示髋侧假体无长骨长入,因此判断松动与病人原患疾病关系较大。另有1例病人术后检查正常,7天后出现股骨头脱位,股骨柄与人工股骨头之间吸附力不够,怀疑存在产品质量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例松动是由于器械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由于病人对并用的骨水泥产生排异而导致假体松动。
2.5.4 弯曲、变形
表现为弯曲、变形的报告共38例,其中骨板最多,其次为骨钉。最主要的原因可能为操作方面,由于医生置入角度、位置不当及应力过大等操作失误,使植入物达不到预定强度产生变形。其次还可能由于产品本身质量问题产生弯曲变形。
2.5.5 骨折不愈合
主要包括患者原因,操作原因,但也无法排除材料因素。其中患者原因在于手术后患者未能正确进行功能锻炼,过早完全负重、行走,破坏骨折局部的稳定性,引起钢板螺丝钉松动、脱出,髓内针弯曲等,造成手术失败,导致骨折不愈合。操作方面的原因[7]主要在于骨折未获得解剖复位或有骨缺损;骨折固定不牢固;选材不当;手术损伤过大,术中软组织、骨膜剥离过多,造成骨折端血液供应不足等。
2.5.6 其他
感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术前准备不充分或者术中处理不当。其中,术中处理不当包括植入物消毒不彻底,抗生素未正确合理使用,手术室空气污染等原因引起。另外,也可能包括患者自身原因,如免疫力低下等,有一ICU病人使用骨科植入物后出现感染的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与骨科植入物有关的报告当中,有两例死亡事件,涉及产品均为骨水泥。骨水泥是一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材料,其中的单体具有细胞毒性,进入血液后会使血压下降,脉搏加快,甚至心脏骤停,据报道其死亡的发生率大约为0.6%[8]。
2.6 预防措施
综合以上骨科植入物常见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可概括为产品原因,操作原因,以及患者原因。针对各种常见的不良事件,预防措施归纳如下。
2.6.1 生产企业应严格按照生产流程进行管理,确保生产过程符合规范。若骨科植入物不按制造工艺及设计要求进行生产,加工过程不按照机械力学原理加工,例如,如果与钢板纹理垂直方向切割,就很容易造成板材发生金属疲劳断裂,从而留下安全隐患。因此,生产企业应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进行生产和加工,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2.6.2 选择的材料一定要有足够的强度和抗疲劳、抗磨损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副作用,耐体液的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弹性模量接近于人的材料,如钴、铬、钼合金就是很优良的材料。
2.6.3 操作原因主要体现在患者适应证选择不当、骨科植入物规格、型号的选择不当及术者技术水平不高等;具体预防措施包括:(1)加强骨科医师的专业规范化培训,使术者对有关骨折内固定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充分解,从而减少骨折治疗上的失误[9]。(2)手术时必须减少骨膜损伤,保护好软组织,对一些复杂性骨折或伴软组织损伤严重的骨折可选用外固定架固定[10]。(3)通过提高手术室环境洁净度;强化手术人员手的无菌;控制手术时间等方式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11]。
2.6.4 患者原因手术者要依据患者骨折部位、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宜的植入物,提供具体的功能锻炼指导,确保患者遵照医嘱执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例如,对于有金属过敏史的病人,发生植入物失效的可能性更大,应谨慎使用[12]。
3 结论
骨科植入物是临床使用非常普遍的矫形器械,其常见的不良事件包括表现为断裂、排异反应、伤口不愈合、松动、疼痛、弯曲变形等,这些事件的发生可能包括产品自身、操作者以及患者等方面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骨科植入物作为植入体内的器械,其长期安全性需要引起关注,一个为期30年的随访研究表明[13],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关节置换术病人与普通人群相比有更高的癌症风险。
3.外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 外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应对策略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36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08-01
所谓护理不良事件主要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内的与患者安全相关的意外事件,这对于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临床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如何更好地提高外科临床护理质量,减少临床护理中出现的各种不良事件,并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是医院开展护理工作中所讨论的重点问题[1]。现在选取我院出现的护理不良事件,对其发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在2010年7月——2012年5月间发生的30例护理不良事件,其中,管路滑脱14例,用药错误7例,坠床3例,护理投诉2例,药液外渗5例。对护理不良时间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12 方法
121 不良事件发生原因 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不高:外科发生风险事件的机率比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外科工作性质及特点决定的,虽然护理不良事件不能够完全避免,但通过强化风险管理,可以促使护理人员意识到护理中存在的风险,但就当前来说,很多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不高,在护理过程中意识不到护理风险,产生了疏忽,从而导致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对患者的评估不足:外科患者的病情都具有急、快的特点,尤其是复合性损伤,需要护理人员进行密切观察,但很多护理人员在对患者护理的过程中由于工作压力较大,而且患者与护理人员的配比不足,从而使得护理人员难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评估,而当患者出现急性病症时也就无法得到有效护理[2]。护理人员素质限制:外科患者的病情容易反复,因此对于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很多医院护理人员的年纪较轻,专业经验不足,在护理过程中无法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由此导致患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几率增加。管路滑脱:大部分的外科患者都需要在手术后留置管道,根据本组统计显示,发生管路滑脱的有14例,这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个是患者家属,一个是医院方面,对于这两个方面都需要加强护理才能够保证患者的病情改善。
122 加强外科临床护理的对策 强化护理人员防范意识:对于外科患者的临床护理,护理人员应当强化自身的防范意识,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于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应当及时报告临床医生。同时要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培训,加强护理人员对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知,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护理风险[3]。加强患者评估:对于患者的病情,护理人员要加强评估,医院尽量配备齐全的护理人员,确保护理人员与患者的配比充足,每一个患者都能够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对于医护人员评估患者,可以对其进行情景模拟或案例交流的方法进行强化,以免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医院要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给予其有效的监督和引导,有目的的逐步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其综合护理服务水平,以避免由于护理水平不高而引起不良事件。加强管路护理:对于患者的管路护理,医护人员应当加强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鼓励其积极参与到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当中,不断改进管路的固定方法,同时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当管路滑脱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强化患者的病情改善。
2 讨 论
外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护理工作自身的特点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对外科疾病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意识到护理风险,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医院应当强化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并尽量保证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配比合适,从而确保为每一个患者都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要求患者家属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有效护理,以减少管道滑脱情况的发生,确保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最大限度地减少外科临床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4]。
参考文献
[1] 宋晓燕护理不良事件77例回顾性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2,74(01):87-88
[2] 甄锡云,张丽敏,郭毓萍心内科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51(03):65-68
[3] 梁梅菊,張兰兰327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2,24(03):77-78
4.不良事件年度总结分析 篇四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学发展和保护患者利益的重要措施。半年来医院继续鼓励推行不良事件报告,无责呈报机制,通过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制度的培训学习,减少或者杜绝隐瞒不良事件的发生。
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科室统计:
半年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合计上报47例,全部由临床科室上报,报告数量最多的科室是外三科8例,其次为内三科6例,内二科5例,妇产科5例。这与科室主任,护士长管理,科室医务人员自觉主动上报密切相关。至今1例未上报的科室有内四科、五官科、眼科、急门诊、手术室、医技科室、药房等。具体科室上报情况如图所示:
内一科, 3儿一科, 2骨二科, 4内三科, 6内二科, 5血透室, 1妇产科, 5骨一科, 3外一科, 1感染科, 2儿二科, 4外二科, 3外三科, 8内三科内二科骨一科外一科感染科外二科外三科儿二科妇产科血透室骨二科儿一科内一科
二、2016年1至6月份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组: Ⅰ级不良事件(警讯事件):1例 Ⅱ级不良事件(不良后果事件):5例 Ⅲ级不良事件(未造成不良后果事件):18例 Ⅳ级不良事件(临界错误事件):23例 如图所示:
Ⅰ级不良事件Ⅱ级不良事件2%11%Ⅳ级不良事件49%Ⅲ级不良事件38%Ⅰ级不良事件Ⅱ级不良事件Ⅲ级不良事件Ⅳ级不良事件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类分析:
针扎事件9例:均为发生不良后果,7例是护士操作针头刺伤,2例是医生手术过程被刀片、缝合针割伤。
患者不满事件2例:未发生不良后果。1例是病人静脉穿刺处疼痛要求护士拔针,护士未及时处理,与病人家属发生言语及肢体冲突,科主任护士长赶到,妥善处理。1例是病人向护士要大小便盒,沟通不当,引起言语冲突。
跌倒坠床事件9例:2例是病人翻身从床上跌下来,6例是病人在病区跌倒,轻微皮肤擦伤。1例是不良后果事件,病人如厕,无家属陪护跌伤后腹痛,脾脏破裂出血,并行手术。应该引起重视。烫烧伤事件2例:未发生不良后果。1例是老年患者手术后擅自使用充电暖水袋导致右侧外踝出现水泡,伤口进行处理,患者无异议。1例是小儿患者蓝光治疗后腹股沟及皮肤发红,经给予百多帮软膏外涂患处。
意外事件1例:属警告事件1例,一名老年患者因肺部感染入院,既往有精神分裂症,糖尿病,脑栓塞,呼吸困难,饱受疾病折磨,清晨趁儿子熟睡时跳楼自杀。
管路事件8例:7例均未发生不良后果,为胃管、导尿管脱落,及时发现处理。1例是血透病人部分静脉针脱出血管外,出现患者不适,胸闷,出汗。立即给予输氧补充生理盐水,血浆,患者无异议。药物事件2例:不良后果事件。1例是患孩使用头孢替安后出现面色发绀,呕吐,全身寒战,给予肾上腺素,抗过敏处理,患孩无不适。1例是病人使用头孢硫脒后寒战、发热,经过对症处理病人无事。医疗处置事件14例:13例分别是核对制度执行不到位,静脉输液巡视不够所致。1例是不良后果事件,是一位手术患者医师开具乳酸林格氏加入氯化钾,护士没认真查对把右旋糖酐当做乳酸林格氏,病人出现呼吸困难,面色青紫,血压测不到,科室立即组织抢救,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与患者沟通,患者无异议。
其他非上列原因导致的医疗(安全)不良后果的事件:无。
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月份统计:
一月份上报5例、二月份8例、三月份11例、四月份8例、五月份8例、六月份7例,如图所示:
***7系列11月份2月份3月份4月份5月份6月份
五、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评价及持续改进措施:不良事件个类原因分析、处理评价,持续改进各职能部门分别处理,在此,只针对发生较多,特殊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医疗处置和跌倒坠床分析:
事件产生主要原因是: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够,查对制度执行不到位,医疗过程不严谨,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科室对患者及家属防跌倒教育不足,患者防跌倒意识不强。
沟通事件分析:
医务人员缺乏沟通技巧,医务人员解释不清,医患沟通告知内容不完整。
针扎事件分析:
大多出在儿科,比较繁忙科室,医务人不重视职业损伤和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缺乏,不重视自身防护。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整改意见:
1.不良事件报告管理方面:
科主任加强科内人员培训,负责完成每月不良事件质控,在报告质量,数量上强化指标。2.不良事件报告内容方面:
加大医院环境安全,及医疗隐患排查,职能部门对报告的不良事件追踪排查,消除隐患。
加强医嘱管理制度及流程的培训及督查,落实医嘱核对正确执行。
加强入院须知、入院宣教,防跌倒坠床知识宣教,防范不良事件发生。
加强医患沟通技巧,减少因沟通产生的医疗纠纷。加强护理常规培训,增强护理操作技巧。护理人员加强责任心,增加巡视病房。
科室加强职业防护院感知识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5.不良事件半年总结 篇五
一、不良事件的类型
1、气管切开插管拔管1例,已上报护理部。
2、管道记录错误1例,交接班未记录1例。
3、呼吸机湿化瓶未放无菌水1例。
4、临时医嘱未填执行时间23例。
5、镇静评分未评2例。
6、未查对医嘱14例。
7、cvc插管深度未记录1例。
8、胃管插管深度未记录1例。
9、危重病人抢救未记录4例。
10、有过期无菌包1例。
11、未书面交班1例。
12、体温单填写不完善13例。
13、交接班护理记录未作皮肤评估3例。
14、护理记录完毕,护士未签名6例。
15、护理记录无效果评价2例。
16、临时医嘱给药后无记录或已记录但无时间或记录时间与执行时间不相符8例。
17、输血后未执行二人签名2例。
18、未按医嘱监测血糖2例。
19、费用上机不完善3例。
20、管道无标识5例。
二、原因分析
1、年轻护士较多,不能独立完成本职工作,
2、对icu的工作性质未完全掌握,未深刻理解icu护理的内涵及意义,护理病人时抓不到重点。
3、护士安全意识不强,缺乏慎独精神。
4、核心制度落实较差,特别是值班、交接班制度。
5、质量控制员监督力不够。
6、护士普遍缺乏沟通技巧,宣教力度不够。
7、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职责不明确。
8、护士工作较粗心,不注意细节。
9、护士主动学习能力较差且缺乏学习技巧。
10、护士对专科护理掌握较差,特别是护理记录和特殊项目的监测及特殊监测管道的管理。
11、护士普遍理论知识较差,不能及时发现潜在的病情变化,不能发现安全隐患。
三、讨论
1、病人较烦躁,情绪不稳定,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未做好解释及宣教工作,患者趁护士护理其它病人时拔出气管切开插管。
2、床旁交接班不仔细,内容不完整,管道交接不详细,引流管名称记录错误或未记录,置管深度未作交接,未交接多少时间测血糖一次,接班后的护士也未查看医嘱,导致未按医嘱监测血糖。
3、少部分护士对呼吸机使用及管道的护理掌握较差。
4、由于我科的临时医嘱已记录在护理记录上,这时与以前在科室的不同之处,所以就容易忘记在电脑上填执行时间。
5、个别护士对镇静评分未掌握,接班时评估莫疑两可,想咨询医生后再评估记录。但后来就忘记补评和记录。
6、各个班次都有忘记查对医嘱或查对后未作登记并视为未查对医嘱。
7、由于危重病人抢救是用另外一个本子作记录,与护理记录分开写,所以部分护士抢救危重病人后未想起还要加外用本子作记录登记。
8、处置班未认真清点无菌包,有过期包存在。
9、个别护士晚班忘记作书面交班。
10、护理记录书写不认真、完整、客观、真实,体温单常漏项或未画,未及时签名,突发病情处理后记录无效果评价,交接班后记录无皮肤评估。
6.2014年第二季度不良事件总结 篇六
2014年第二季度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全院共上报33例,事件由13个科室报告。发生不良事件后科室积极采取措施,及时报告,质控科与医务科、护理部、感染办、门诊部、药剂科等职能部门深入科室,认真核实事件经过及处理情况,提出改进建议,督促落实,提高了环节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一)不良事件统计
1、科室上报情况
本季度共上报不良事件33例,具体科室上报分布情况见图1.报告数量最多的科室为妇产科,报告9例,其次为内一科、药剂科,内二科、小儿科。这与科室主任、护士长认真负责、科室人员安全意识强密切相关。
图1
2、不良事件分级
2014年第二季度不良事件通过综合评定,其中Ⅱ级事件3例,Ⅲ级事件19例,Ⅳ级事件11例。对于造成不良后果的Ⅱ级事件,科室 积极采取措施,将损害降到最低,职能部门及时协调,并提出改进建
议,同时及时向全院各临床科室反馈,以引起警示。
(二)不良事件分析
2014年第二季度上报不良事件33例,根据报告的类型分为12类,详见图3。报告前两位的是医护患沟通事件、输液不良反应事件,分别报告7、6例。本季度上报的不良事件,科室和相关职能部门已完成了个案原因分析、处理、评价持续改进,在此,只针对发生较多的医护患沟通事件进行分析。
图
3医护患沟通事件(共7例,占第二季度不良事件总数的21%)。
1、原因分析:
(1)医务人员缺乏沟通技巧;(2)科室之间沟通不到位;
(3)对患者再评估不及时,健康教育不到位。
2、整改建议:
(1)加强医护人员沟通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培养热情、周到为患
者服务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
(2)加强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好健康教育;科室之间加强沟通与协作,防止不必要的误解。
(3)认真履行告知义务,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参与医疗安全。(4)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认真履行诊疗常规。
7.临床护理质量与医院不良事件分析 篇七
资料与方法
背景和意义:护理过程和结果模型 (PCOM) 是护理质量范式和健康质量结果模型的综合模式[1]。PCOM假定护理环境、患者因素、护理过程和结果之间存在重要关联。护理和医院组织的传统结构特征建立在医疗环境的基础上。医疗环境和患者因素对结果有直接的影响。由于护士和护理工作需要适应医疗护理环境和患者的健康状况的变化, 护理质量和预后之间的关系可能受患者因素和医疗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3]。医疗卫生机构的护理工作对患者健康状况恶化早期发现具有重要的监测作用。本研究中, 注册护士报告的“未满足护理需求”为衡量医院的护理质量、为什么护士不能对患者提供最优服务提供了检测方法。关于护理对住院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试图探索未满足护理需求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样本: (1) 医院:本研究采用步骤描述方法[4], 对郑州市5家综合性医疗机构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河南省直三院) 进行调查。 (2) 护士:研究包括450名临床一线护士。 (3) 患者:研究纳入普通病房、血管病房和外科手术患者23 234例, 患者年龄20~85岁。
测验方法: (1) 护理环境:根据患者数量确定护理人数。医院护理人员的教育组成是指护士、患者受医学教育的水平或所限。患者的护理环境根据护理工作指标量表进行衡量 (PES-NWI) [5]。问卷项目反映实际环境与护理组织特征之间的一致性 (1=高度不同意, 2=有些不同意, 3=有些同意, 4=高度同意) 。医院护理环境特征采用31个条目分5个分量表:护理参与医院事务 (即“护理人员参与决策的机会”) 、护理质量的基础 (即“与有临床能力的护士工作”) 、护理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和护士支持 (即“一个护士长应是一个好的经营者和领导者”) 、工作人员和资源充足 (即“有足够的注册护士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护士和医生关系 (即“护士和医生之间的团队协作) 。所有的5个分量表都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征。 (2) 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本研究中确定两个重要组件: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住院时真实的健康状况。这些资料作为评估危险校正模型的基础。患者因素包括:民族、收入状况和疾病严重程度。疾病严重程度分为0 (无住院死亡可能) ~4 (住院死亡概率>0.5) 。 (3) 护理方面:根据护士报告未做的必要护理或未满足的护理需求衡量护理质量。与整体过程有关的护理干预如果未做可能会影响护理质量。未满足的护理需求有原始的7种护理需求衡量:患者或家族人员的告知、为出院患者和家属的准备事项、患者舒适/交谈、充分的护理记录、背部按摩和皮肤护理、口腔卫生、护理计划制定或更新。 (4) 结果:研究中护士报告其护理的患者有或无接受错误的药物或剂量、获得性医院感染, 或跌倒致伤等。护士报告不良事件分类为频繁和非频繁。根据频率对护士报告不良事件的比例分级。
统计学方法:未满足护理需求和不良事件频率的相对比例检查根据普通最小二乘多元回归方法, 考虑到患者的因素和护理环境。统计学软件为Stata 9.0,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护士和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注册护士的平均年龄40岁, 女性占93%。平均护理工作年限14年。40%的护士最高教育级别为专科, 本科文凭35%, 其他25%。患者平均年龄59岁, 男性和汉族占多数。1/4的患者入院时为急诊。重症患者占6.9%。
护理环境:平均来说, 护士报告其最后1次轮班时护理6例患者。根据PES-NWI, 大多数护士报告其护理环境中护士和医生之间的关系是护理质量的基础。23%的护士工作处于良好的护理环境, 而11%医院护士报告其工作环境不是很好。
护士报告未满足护理需求和不良事件:41%的护士报告未充分地进行护理计划制定或更新, 12%的护士未在患者出院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教育。构建综合测验未满足护理方法以测试未满足护理需求和不良事件的关联。理论上, 综合性测试通常呈正态分布范围0~7。从整个医院来说, 护士每报告7个必要的护理活动, 平均2个被取消, 范围在0.2~3.5。
总体上, 绝大多数护士报告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频率为很少或极少。1/3的护士报告医院感染的发生为偶尔或频繁。相反, 不足1/4报告患者接受过错误药物或剂量, 患者跌倒致伤为偶尔或频繁。就医院方面, 不良事件的发生频率变化很大。
护士报告未满足护理需求对不良事件的影响: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未满足护理需求对各种不良事件均有显著的影响。未满足护理需求的增多与增加护理报告的药物错误、医院感染和患者跌倒致伤的相对比例有关。
讨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 护士报告撤销必要的护理和护士报告的不良事件存在很大的变化。研究表明, 未满足护理需求与不良的患者事件有明显关联。未满足护理需求和护士报告不良事件之间的关系受到患者因素和护理环境的影响。
根据线性回归模型, 与其他不良事件相比, 未满足护理需求对频繁的医院感染的相对比例有所影响。这一差别可能是由于未满足护理需求的相对贡献可解释这些不良事件的发生。换言之, 护理活动对医院感染可能比其他指标如药物治疗失误和患者跌倒具有更大的临床意义。有报道表明护理质量和不良事件之间存在关联, 本研究结果初步证实护理质量对考虑护理环境和患者因素后的不良事件仍然有重大影响。
多变量分析显示, 患者因素和护理环境变量及研究结果之间的关系呈现混合模式。值得重视的是, 护理实践环境与任何不良事件都无关。良好的护理工作环境与更高的护士-床位比有关联。护理实践环境的影响可能需要考虑护理单元和不良事件的关联。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质量与医院不良事件。方法:采用多变量线性回归模型估计未满足护理需求对不良事件的影响。结果:未满足护理需求对各种不良事件均有显著的影响。结论:重视优化住院患者的护理可以减少医院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护理质量,不良事件,护理需求
参考文献
[1]Podsakoff PM, Mac Kenzie SB, Lee J, et al.Common method biases in behavioral research: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ed remedie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3, 88:879-903.
[2]Sochalski J.Is more bett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 staffing and the quality of nursing care in hospitals[J].Medical Care, 2004, 42:67-73.
[3]Stone PW, Mooney-Kane CM, Larson EL, et al.Nurse working conditions and patient safety outcomes[J].Medical Care, 2007, 45:571-578.
[4]Unruh L.Licensed nurse staffing and adverse events in hospitals[J].Medical Care, 2003, 41:142-152.
8.不良事件年度总结分析 篇八
【关键词】不良事件 安全管理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非正常的护理差错或事故。作为护理人员从内心来说都不希望有事故发生,就护理不良事件的本质属性看,也是具有可防性和可控性的。只要了解和掌握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就能有效减少和预防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我院从2012年起成立了护理不良事件安全管理领导小组,采用非处罚性主动报告的方式予以管理。根据我院通报的2012年~2013年的153例护理不良事件,笔者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范措施。现将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源自于我院护理不良事件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印发的2012年、2013年护理不良事件分类统计表,2012年~2013年各护理部累计发生护理不良事件153例。
2.方法
采用回顾性总结分析方法,分类统计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别,计算百分率,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
3.分类结果
(1)按类型分类:153例护理不良事件中,患者自行调节输液速度27例,占比17.65%;护患交流障碍,告知不足25例,占比16.34%;护理记录缺陷(缺项、漏项、与医疗记录不一致)21例,占比13.73%;交接班清点物品时只签字,不清点19例,占比12.42%;配液后无签名、日期、时间13例,占比8.5%;遗漏医嘱或执行医嘱不及时(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超过2小时者)12例,占比7.84%;给药对象识别错误(输或换错液)8例,占比5.23%;给药剂量或方式错误、镇静药服药到口6例,占比3.92%;跌倒6例,占比3.92%;坠床5例,占比3.27%;泄漏患者隐私4例,占比2.61%;配液时将配液时间写错,与实际时间不符4例,占比2.61%;静脉液体外渗外漏-多巴胺2例,占比1.31%;在急症抢救时发生设备问题为1例,占比0.65%。
(2)按时间分类:星期一发生16起,占比10.46%;星期二发生17起,占比11.11%;星期三发生33起,占比21.57%;星期四发生29起,占比18.95%;星期五发生21起,占比13.73%;星期六发生25起,占比16.34%;星期日发生12起,占比7.84%。
(3)按班次分类:上午班(8:00~15:00)24起,占比15.68%;下午班(15:00~20:00)42起,占比27.46%;夜班(20:00~8:00)87起,占比56.86%。
(4)按护理人员分类:涉及165名护士,其中,实习护士11名,占比6.67%,护士109名,占比66.06%,护师33名,占比20%;副主管护师12名,占比7.27%。除11名实习护士外,154名护士工作年限:5年以下(含5年)有87名,占比56.49%;6年至10年有40名,占比25.97%;11年至15年有17名,占比11.04%;16年至20年有6名,占比3.9%;20年以上有4名,占比2.6%。
二、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
1.主观原因
(1)护理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未能正确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高风险属性,有着一定的侥幸心理,操作规范落实不到位,观察也不够仔细,对于医嘱未严格有效的执行。
(2)责任心有所缺失。个别护理人员存在值夜班睡觉的现象,有的巡视病房不及时,有的工作时思想不集中,不能做到爱岗敬业,影响到护理工作效果。
(3)存在消极倦怠心理。护理工作容不得有一丝松懈,长期的高压状态造成护士始终保持精神高度紧张,过分应激易引发崩溃心理,致使护士处于亚健康状态。
2.客观原因
(1)年轻护士缺乏护理经验。新上岗护士对于护理业务掌握不精通,而科室因为人力紧张急于安排单独操作。一些年轻护士经验缺乏,对部分药物在不同途径的治疗目的和效果不能完全了解,对发生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加以判断并做出迅速反应,进而造成事故发生。
(2)人员短缺致使护理工作任务繁重。护士人手紧张,有的还承担着其他工作。护士单位时间内常规处置过多,在严格执行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及操作规范方面有一定难度,易造成不良事件发生。
(3)监管存在盲区和死角。护理部定期督导力度不够。护士长精力主要用于日常事务工作,不能仔细检查环节质量,事前控制不到位,没有把不良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几点建议
1.严格执行护理工作相关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医嘱“三查七对”制度,有疑问的必须问清查明后再行实施。实行分级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分别采取加防护栏、应用安全约束带或床档、悬挂安全警示卡等不同护理措施,提醒护理人员时刻保持警醒,避免意外发生。
2.加大护理安全教育力度。护理部要加强对护士的安全教育,定期组织分析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引导护士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于护理过程中易疏忽的环节和药物,一定要逐个环节、逐个药物落实安全警示措施,形成人人重视护理安全,有效预防不良事件的良好氛围。
3.加强对年轻护理人员特别是新上岗护士的培训。科学制定护理人员培训规划,突出培训业务知识的专业性,重点加强对各科室所负责的专科疾病护理方面知识的常规培训,定期开展护理技能比赛,激发护士主动掌握相关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
4.维护好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护理人员作息时间安排要做到科学合理,适度充实一线护理人员力量,降低劳动强度,减轻紧张和焦虑。要每年组织1~2次的健康体检。根据需要不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心理疏导,提高抗压能力,引导护士以积极乐观的心态从事护理工作。
5.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机制。根据护理不良事件后果,区别执行护理不良事件自愿上报无惩罚性措施,鼓励科室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护理不良事件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要建立巡查机制,各科室内部也要对应成立相关组织并建章立制,定期开展护理安全检查,变护理不良事件年通报为月通报,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整改。
参考文献:
[1]朴桂顺,董秀英.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8,7(7):5052.
9.不良事件年度总结分析 篇九
2014年上半年度,我科共有护理不良事件6例,未发生护理严重差错事故及护理投诉事件。本年度发生药物不良事件1例。1例为输注骨肽针过程中出现寒战、高热等不良反应经积极采取处理措施后,未造成不良后果。管道事件3例、(2例胸腔闭式引流管自行滑脱、1例因封管不当致深静脉置管堵塞)输血发热不良反应1例、跌倒事件1例。不良事件发生后当班医护人员积极处理后病人无不良反应、恢复良好。并主动报告不良事件经过,现将本年度护理不良事件总结如下:
一、原因分析
1、药物不良反应事件:(1)首先从护理操作环节查找原因,护士操作过程中未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无菌观念不强瓶口及无菌液体污染或抽吸针水的注射器使用时间过长未及时更换。(2)患者自身带有深静脉置管且置管事件长,有导管感染的可能。(3)患者自身体质,近期已有反复发热症状。(4)有配对不同批号的针水可能。
2、管道滑脱事件:(1)当班护士对胸腔闭式引流管的观察及重视力度不够、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不到位。(2)胸腔闭式引流管引流口周围护理不到位,导致缝线自行断裂引起导管脱出。(3)科室带教老师对实习护士教学不严谨、封管时未亲自操作、实习护士不掌握深静脉封管方法。
3、输血发热事件:(1)患者在输血前近期已有间断发热,不排除感染的可能。(2)输血操作环节无菌操作不严格,有血液被污染可能。(3)患者自身体质对输血不适应造成。
4、跌倒事件:(1)责任护士及当班护士对防跌倒相关措施告知不到位。患者及家属对可能发生跌倒不应引以为然(2)患者家属陪护不力、对患者自行上卫生间未引起重视,加以防护。(3)患者年老体弱,突然改变体位导致体位性低血压所致。(4)当班护士对老年高危患者的安全预警性欠缺。未加强巡视病房,加强跌倒安全防护告知。
二、讨论
1、病人较烦躁,情绪不稳定及家属对所交代的注意事项未充分理解,配合力度不够。
2、床旁交接班不仔细,内容不完整,对管道引流口交接不详细,当班护士对置胸管患者的引流口护理不到位,未及时观察缝线固定情况。
3、科室对各种管道患者的管理力度欠缺。
4、护士在各种操作过程中缺乏环节质量的管理,对各种药品及管道的检查不认真,粗心大意,敷衍了事。
5、由于我科年轻护士居多,对各种查对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刻。导致医嘱在处理、查对、执行、操作记录等过程出现的问题较多,且多样化。
三、整改措施
1、输液反应整改措施:(1)科室将药物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并组织科室讨论。除其它可能导致输液反应的原因外,查找自身原因。(2)对科室各配液查对,操作流程进行全员培训。(3)夜班护士在下班前对本班次使用注射器进行统一处置。白班重新使用新注射器。(4)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病房,及时了解患者情况。(5)对特殊,反复发热等病人高度重视,及时评估患者情况。做好相关记录。
2、管道滑脱事件整改措施:(1)操作前严格检查导管质量。(2)加强对留置管道的患者及家属进行防止管道滑脱知识宣教。使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管道的重要性尤其在夜间患者翻身及活动时。(3)责任护士加强对留置各种管道病人的管理力度,各班加强巡视。(4)责任护士每日进行引流口护理,严密观察缝线固定情况。
3、跌倒事件整改措施:(1)各班护士加强对老年高危患者的管理,严格进行床头交接班。(2)及时对患者家属做好陪护告知及安全防护知识宣教。(3)当班护士加强巡视,必要时协助患者。
质控人员加强质控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排除。(2)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并视情节给予相应处罚,查找发生错误的根源。(3)科室加强对各项操作环节的质量控制检查,持续纠正护士在工作中的不良习惯。
4、继续加强护理操作规范化的培训,制定各项操作流程。要求全科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交接班制度及查对制度。逐步进行专科护理技能的培训,提高年轻护士对轴线翻身、搬运病人、管道护理等技能操作的能力。培养护士宣教技巧及与患者沟通能力,增强科室凝聚力,加强工作责任心,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我科上半年发生的不良事件虽没有发生重大的差错事故,经第一时间积极处理后,患者均恢复良好,无不良反应。但小差错,小问题较多,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高度重视。要求全科护士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发生不良事件必须及时主动上报、将隐患处理在萌芽中减少差错事故发生、并针对所发生的差错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在护士例会上进行安全警示教育。护士的安全意识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主动学习的意识才能增强。
脊柱科
年7月3日
10.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与防范 篇十
一、临床护理工作的特点
(一)护理工作与病人安全息息相关:病人就诊、住院、出院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且有可能发生与护理相关的不良事件,因此护理人员应在病人诊疗过程中及病房安全设施等方面,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同时在为病人进行生活护理、功能锻炼、卫生宣教,心理护理中要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提高安全护理的水平。
(二)护理工作需要各方密切配合:在护理工作中,经常需与医生、药剂师、信息工程师等密切配合,以保证病人用药治疗的准确性。杜绝用药治疗错误发生,同时还要加强与营养师、后勤保障人员的沟通并及时去除安全隐患,保障护理工作各个环节的安全性。
(三)护理安全隐患随处可见:诸如因药品的相似性,可能会导致用药错误;输血的各个环节如处理不当,也可能会发生输血事故;老年人和儿童以及感觉障碍的病人易发生烫伤等不良事件;危重患者可能会发生管路滑脱;医嘱处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处理错误;因不能有效的识别病人的身份,可能导致病人错误的事件的发生;病情观察方面未能意识到可能发生的风险。
(四)护理工作风险:给药错误、患者受伤、因护理工作失误或技术不到位发生的不良事件,患者及家属的不满意,护理病案记录不完整,仪器故障以及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问题和医院感染问题的发生,这些风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需要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和加强防范。
二、不良事件的定义与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
(一)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定义:是指与病人自身疾病的转归无关,但与医疗处置相关,并对病人造成伤害的事件。
(二)需要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一般包括护理差错,诸如给药差错、输血、标本采集及治疗手术过程中出现的差错等,近似差错;病人压疮、管路滑脱及出现跌倒、坠床、自杀、烫伤、走失、患儿丢失等意外事件;在输血输液过程中发生输血输液反应。
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
(一)护士方面
⒈ 法律意识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法律责任;
⒉ 专业思想不牢固,工作马虎,厌倦情绪,工作态度不严谨,违反操作规程; ⒊ 操作技术不精湛,经验不足,不能正确执行医嘱或不能发现医嘱中存在的问题; ⒋协作能力不强,延误病人的治疗,护士语言生硬,行为不当,导致病人情绪激动,甚至引起病情恶化。
(二)设备和环境方面
包括医疗用品污染、过期、食物烹制过程中的污染等均会给病人造成院内感染等不良事件。
(三)管理方面:管理不力、要求不严、缺乏相应措施;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护理制度没有落到实处;护理人员严重缺编,护士超负荷工作;护理人力安排不合理;医疗设备陈旧或维护不佳。
(四)环境与卫生方面 ⒈医院的基础设施及格局不合理:医院地面过滑导致病人跌倒,病床无床挡导致病人坠床,隔离措施不到位造成环境污染或交叉感染;
⒉危险品的管理及使用不当:氧气筒、氧气管道、酒精、汽油放置或操作不当。
(五)病人及社会方面
⒈病人的违医行为:不按时服药,擅自外出; ⒉ 个别病人价值观念发生扭曲:无故挑剔、刁难; ⒊个别媒体片面报道:病人对医护人员失去信心。
四、不良事件的防范
(一)防范原则:一般所看到和暴露出来的护理不良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其大部分非严重的不良事件,对未发现的隐患要做到有效防范。对所有的风险事件进行收集,并通过分析制定出相对应的对策,才能够有效的减少意外事件和不良事件的爆发。
(二)转变观念
⒈预防:工作中加强对各种不良事件发生的预防,诸如错药、输错血,可能会发生病情变化没有观察到,可能会发生压疮、脱管、跌倒、坠床或自杀等情况,也可能会因工作态度以及技术的缺失造成病人的投诉发生医疗纠纷。
⒉预防再发生:针对可能会再次发生的同类事件,近似意外事件加强预防。建立患者身份识别系统,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管理。
(三)控制风险环节
⒈以病人安全为中心把握住院患者各个环节,只要病人住院了,每个环节都和护士息息相关,做好病人饮食、化验检查、治疗用药、手术抢救、功能锻炼、健康教育、转科出院等各个环节风险的控制。
⒉重点环节重点提示:
⑴医院病区安全重视控制院内感染,规范医疗行为及医疗用品,在有风险的环境里面做到有效的提示;
⑵按病情做好级别护理,在基础护理、转科护理、病情观察和健康宣教等方面加强安全管理;
⑶对于手术、危重、高龄、婴幼儿、精神障碍、意识障碍及机械性通气的患者应做好交接班,做好药品保管、配制、输送、使用等各个环节;
⑷护士安全方面也应控制护患的关系,在护生教学中重点提示风险防控。
(四)建立预案
⒈基于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国务院于 2004 年 2 月 28 日 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 4 个专项应急预案;
⒉按照规定,各级医疗机构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专业技术机构,是最基础的机构,处于应急管理的前沿阵地和核心环节,也是应急事件的多发地带。
(五)落实并修订应急预案
⒈护理应急预案具有重要意义,在卫生部、医院整体应对突发事件预案的基础上,针对护理工作的专业性、特殊性而制订。⒉其中首当病人意外情况发生的应急预案和护理操作意外的应急预案。因为此类事件的发生重要的当事人、责任者是护士、你在病人身旁遇到此类特殊情况的发生,应如何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直接涉及到病人的生命安全,不容一点的犹豫和延误。
(六)落实并修订制度和流程
⒈落实核心制度:分级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执行医嘱制度、输血安全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及报告制度、各类药品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危重患者护理记录书写规范、不良事件管理。
⒉人力配置:分层使用,弹性排班,充分考虑护士的能力、责任心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排班以保证安全。
⒊用好《护理工作手册》,熟悉《专科护理常规》,熟练掌握护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不同层次护士做好分层培训。
⒋对历年来不良事件要进行警示教育,在特殊情况,如夜班、连班、交接班、节假日、工作特别忙或特别闲的时间段,以及护士参加考试和病房活动的时间段应该主要提示安全问题。
⒌针对新生事物可能发生的风险,提前制定预案并进行演练,对演练发生不符的项目进行修改,结合科室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风险预案,如针对患者突发心跳骤停,医生无法到场时以及呼吸机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发生故障时应该有针对性的预案,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并要求掌握。
(七)提供工作防护屏障:设立安全屏障,应用各种分类方法,给护士充足的时间增加所有操作缓冲环节,增设警示标志,鼓励每一次不良事件的报告。
(八)临床护士应急能力培养
⒈临床护士是应急预案的直接操作者,应强化应急意识,理解各种护理应急预案是保证病人生命安全有效行使职业责任、社会责任的保证措施;
11.不良事件年度总结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鱼骨图分析法;不良事件;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354-01
1 鱼骨图分析法的用法
1.1鱼骨图分析法
鱼骨图(因果图)分析法的重点在于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鱼骨图分析法要求分析者将眼光放在不良事件发生的整个系统及层面,而不是注重于将责任归结到个人身上[1]。进行鱼骨图分析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出预防措施的工具,以免再次发生同样的事件,从而提高医院护理工作的安全性与文化性。
1.2鱼骨图分析具体步骤
1.2.1分析前准备
采用鱼骨图分析法之前应做好提前准备,首先应该确定不良事件的发生;接着成立分析小组,在小组成员中,由护士长担任组长,高级责任护士担任组员;最后确定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2]。
1.2.2问题出現的可能原因
应用鱼骨图分析法的第二阶段是比较重要的环节,主要是找出问题发生的可能原因。首先召集小组成员,从所收集资料的各层类别中找出所有可能的原因,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尽可能找出更多的问题;其二,将找出的问题写在鱼骨头上,将相同的问题进行分组,并标注在鱼骨上;其三,对不同问题进行分析,并征求小组成员的意见,分析并总结根本原因;其四,从所有问题中随意选出一个问题,分析并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其五,分析问题后,根据问题的答案进行再次提问,连续提问五个问题,使其深入到多个层次;最后,将问题深入到五个层次后,如果认为已经无法继续提问时,将前面所分析的问题发生的原因列举出来。
1.2.3确认根本原因并制定改进计划
对所列举的原因中进行最后的分析,找出涉及到系统层面的的根本原因,将根本原因列成表,最后确定其根本原因。找出最根本的原因后,根据所列出的表以制定并执行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的改进计划。
2 案例应用分析
2.1案例资料
选取护理不良事件中的1例。这1例患者于2013年9月23日中午11:34收住院,入院时全身浮肿,有贫血症状。患者为女性,65岁,入院后值班医师及时通知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抽血检查,但在开立医嘱时遗漏急查“血常规”化验单,拿到遗嘱的护理人员没有认真核对医嘱,并将化验单交由其他护理人员进行采血,以至于最后漏了采“血常规”标本这个环节。当检查结果出来时,值班医师发现没有血常规结果。
2.2进行鱼骨图分析
在进行鱼骨图分析之前应成立分析小组,将患者从入院到检查结果出来这一时间段作为调查分析的时间段,并将这一护理不良事件确定为“漏采血标本”,接着收集相关的病例资料,对值班医师及2名值班护士、患者及家属、护士长等相关人员进行访谈。
2.2.2找出主要原因
通过访谈与分析,发现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多种:首先是值班医师没有认真执行医嘱管理制度,开立医嘱后并没有做好核实工作,没有认真核对化验单与医嘱是否一致。其二,处理医嘱的护理人员没有对医嘱进行查对,责任心不够强。其三,进行抽血检查工作的护理人员没有认真执行标本采集制度。其四,科室没有健全紧急情况下采血流程与制度。其五,患者入院是为中午的繁忙时间段,但是只有两位护理人员值班,人力资源不足。其六,医师与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不到位。
2.2.3确认根本原因并制定改进计划
科室的相关制度不健全,没有制定紧急情况下采集标本制度;科室的安全防范教育培训力度不到位,尤其是对低年资护理人员的培训;医护人员搭配不合理,排班安排不科学;医师与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不到位。
根据其根本原因,制定并执行改进计划。建立并完善医嘱管理与标本采集制度;组织科室医护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其安全意识;合理安排值班,适当增减值班人员;促进值班医师与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提高其核对意识。
3 讨论
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对患者的身体安全与健康有严重的威胁作用,而且还会影响医院的声誉。采用鱼骨图分析法能准确地找到系统存在的问题,使护理人员认识到护理工作中容易出现错误的环节,从而找到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以免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在所难免的,如何将不良事件发生率降到最低是关键,鱼骨图分析法的重点在于找出系统层面的问题,而不是将错误归结到个人身上,使护理人员正确认识工作的失误,从而积极主动地上报不良事件,不断完善自身护理工作,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3]。
参考文献
[1]雷金娟.鱼骨图分析法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9(17):164-165
[2]王青.根本原因分析法在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7(07):82-83
12.不良事件年度总结分析 篇十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14年1月1日~12月31所上报的合格药品不良反应140例。
1.2 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 如: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抗菌药物种类、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等方面。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发生ADR情况:收集的140例不良反应中, 统计发现其不良发应与年龄相关, 其中中老年人的发生率最高, 儿童、少年的发生率控制得较好, 见表1。
2.2 报告类型:上报的140例ADR患者中, 一般的不良反应100例, 占71.3%;新的33例, 占23.57%;严重的7例, 占5%。
2.3 不同给药途径发生ADR情况:发生ADR的给药途径中以静脉滴注发生率最高, 达到72.14%, 比我院去年 (82.35%) 显著降低。见表2。
2.4 引起ADR的药品主要种类分布的统计:在140例ADR病例中, 有150例出现或怀疑的药品, 其中以抗菌药物的发生比例最高, 占32.67%, 比去年 (47.03%) 显著降低, 其次是中成药占18%, 见表3。
2.5 ADR发生涉及抗菌药物种类情况分布:49个由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中, 以β-内酰胺类的发生率最高共占64.37% (头孢类占44.9%, 青霉素类占28.57%) , 见表4。
2.6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主要表现:皮肤及其附件发生损害、全身性损伤、中枢系统损伤等方面, 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的例数最多, 占总例数的44.95%, 见表5。
3 讨论
3.1 患者年龄与ADR发生的关系:据表1可看出, 年龄越大, 患者有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比例升高。经研究表明[3], 由于人进入中老年后免疫力下降, 器官功能减退, 用药频率增多, 从而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因此, 当患者进入中老年时, 应考虑患者用药史等方面, 能够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10岁以下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好, 医师用药时都较谨慎, 基本上是选用安全性高、疗效确切的药物, 所以ADR发生率控制较好。
3.2 严重不良反应分析:我院出现7例严重不良反应, 有5例是由临床药师上报, 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参与药物的合理有效使用, 降低因用药不当造成的药害事件发生, 及时采取救治。7例ADR中, 3例出现严重皮疹、2例血小板减少、2例肝功能损害, 发生的药物分别是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别嘌醇、秋水仙碱、来氟米特、甲氨蝶呤、卡培他滨。上述的这些药物都很有可能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临床科室在使用时, 应严格适应证, 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适宜的剂量、疗程。
3.3 给药途径与ADR的关系:通过表2可以看出, 静脉滴注引起的ADR发生率最高, 达到72.14%, 但比去年 (82.35%) 显著降低。静脉滴注给药方法使药物直接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器官, 作用产生迅速。再加上医护人员一些不当的操作等问题的忽视, 增加了ADR的发生率[4]。我院今年比去年降低, 一方面是因为是静配用药调配中心的使用, 提高在调配过程中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加强了静脉用药监管。
3.4 ADR发生与药品种类的关系:通过表3, 出现或怀疑的药品有150个, 其中以抗菌药物的发生比例最高, 占32.67%, 其次是中成药占18%。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去年 (47.03%) 显著降低, 这主要是由于抗菌药物的严格控制使用。中成药因其成分复杂, 制剂工艺仍不够合理, 易引起不良反应[5]。因此, 应该严格遵照说明书, 进行规范操作。除此之外还有心脑血管循环系统用药引起的ADR发生率也较高, 年龄较大合并多种疾病, 导致了发生率的增加。
3.5 抗微生物药与ADR发生的关系:通过表4可以看出在抗菌药物引起的ADR中, 以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 主要表现为皮肤过敏, 但由于近年来细菌耐药性增加, 增加了ADR的发生率。若能进一步加强对用药情况、医院感染等监测, 制订各种措施, 能有效地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3.6 ADR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皮肤及其附件发生损害、全身性损伤、中枢系统损伤等方面, 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的例数最多, 占总例数的45%, 发生率比去年 (65.19%) 显著降低。皮肤损害在临床上比较容易发现, 也较常见[6], 同时, 较容易区别于原发性皮肤病。对于临床出现的不良药物反应, 药师应该给以及时处理。
总之, 合理用药是降低ADR发生的关键之一。医师、护士、药师在患者的整个就医过程中, 应团结合作, 共同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 并及时上报, 最大程度减少ADR的发生。
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收集的14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分别从患者年龄、报告类型、给药途径、药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中老年发生率最高;给药途径引起的ADR主要以静脉滴注为主;由抗微生物类药引发的ADR例数最多, 抗微生物类药中以头孢类、青霉素类发生率最高;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损伤和胃肠道反应多见。结论 重视ADR的监测与报告工作, 加强药物质量安全管理与合理使用监管, 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药害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容世健, 宁良群.我院18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12, 19 (7) :692-694.
[2]赵鸿, 许娟.我院113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36) :47-48.
[3]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4]陈瑞玲, 赵志刚.关于静脉滴注给药速度的几个问题[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07, 5 (6) :43-48.
[5]朱虹云, 洪滟.2010年我院61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 2012, 21 (2) :50-52
13.护理不良事件分析讨论会 篇十三
护理不良事件:因护士责任心不强、不执行操作规程、不执行核心制度,给病人未造成伤害、造成轻微伤害、造成严重伤害,引发或未引发投诉纠纷的事件。
事件1: 22:00一患儿以发烧收入传染病病房,入院后两名护士给予入院介绍,并告知紫外线灯的开关不能随意打开。早晨6点护士巡视病房,发现紫外线灯开着,赶紧关了,并问了一句:什么时间打开了?事后,患儿和陪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多次到医院要求赔偿
分析原因:
1、紫外线的开关安装的位置不合适。
2、护士巡视不到位。
3、护士的安全意识不强
事件2:一患者做B超检查显示有尿,但患者自述排不出,于早晨7点行导尿术。晨会8点护士交班说:患者行导尿术后无尿液排出。交班后到患者床前查看,发现尿管和尿袋内无尿液。检查后发现导尿管的管道堵头未拔,拔出后,尿液顺利排出
分析原因:
1、护士未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2、操作结束后,未有尿液排出,应查找原因。
3、患者1小时没有尿液排出,应该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应考虑患者病情异常。
事件3: 患者常规输液,液体未滴完,护士拔了针(情况一患者未挂输液卡,情况二患者悬挂输液卡),发现还有液体后给患者解释,并重新进行输液。
分析原因:
1、护士未做好三查七对。
2、护士未执行操作流程
输液流程:医生下长期医嘱 → 主班护士转抄到治疗本上并与治疗班护士查对医嘱 → 护士抄写巡视卡和输液贴 →治疗班护士查对姓名、药物,配制药液 → 责任护士再次查对姓名、床号,进行输液操作,在巡视卡上签名,注明时间 → 护士更换液体,每瓶要签名注明时间 → 液体滴完,查看巡视卡,拔针
事件4:一位甲状腺术后的病人,感觉憋闷,医生吩咐护士带其去走廊活动,次日清晨,病人窒息死于床上。护士承担所有的责任。
分析原因:
1、护士首先执行了口头的错误的医嘱。
2、是未及时巡视病房。1、2010年6月29日上午,常州一家医院一名护士在给病人挂盐水时,误将打入食道的营养液当成了盐水输入了病人的静脉,虽经医院积极救治,但病人还是不治而亡。护士未做好三查七对。2、2009.05北京海淀区一20岁青年从移植舱内走出自杀。医院给予赔偿,理由是护士未及时发现心理变化,给予指导,从移植舱内出走未及时发现
3、原因是护士没有按操作流程去做。
4、医院停电后,护士把婴儿放在暖气片上,后来电后婴儿被烤死。原因是护士交班内容不全不细。一病人输液后,护士忘记松压脉带,造成病人截肢,最后死亡
5、一病人请假到时间到了未归,护士没有及时催返,病人意外死亡。原因是护士没有及时告知家属,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6、香港玛嘉烈医院发生护士烫伤男婴事件,院方成立调查小组结果批评该名护士“走快捷方式”,只用手掌无用手肘试水温,铸成大错。采取的改正措施是购入洗澡用的温度计,检讨护理程序,培训及监督年资较浅护理人员。
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
1、责任心不强,对病人关爱不够。
2、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欠缺。
3、违反护理制度(查对制度、执行医嘱制度、分级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操作规程(输液流程、吸氧,手卫生等)。
4、医患沟通、护患沟通不到位。
5、其他因素。
海恩法则:是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提出一个在航空界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海恩法则指出: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海恩法则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
根本问题分析法: 问题:发生了什么事?
原因: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发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措施:如何可预防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输液事件:液体未滴完拔了针,为什么→不知道还有液体,没找到,为什么→按照操作规程该有巡视卡,如果没有为什么?如果有,为什么还拔错?→是护士不想写还是不知道要写?我们有流程吗?护士都会吗?结果是我们修订完善我们的流程,并且人人都会,都按规范的去做。
护理工作环环相扣!护理安全人人有责!
14.第一季度护理不良事件分析 篇十四
2014年第一季度护理不良事件统计分析
一、不良事件发生的类型
1、第一季度共收到上报护理不良事件33件,其中查对错误6件,治疗错误3件,用药错误1件,医嘱处理错误2件,液体渗漏4件,文书书写错误1件,外伤/烫伤2件,坠床2件,跌倒6件,实习生单独操作错误1件,其他类型护理不良事件5件。
其他实习生单独操作错误跌倒坠床外伤/烫伤文书书写错误液体渗漏医嘱处理错误用药错误治疗错误查对错误012345672、查对错误和跌倒事件在第一季度发生最多,分别发生
6件。
(1)查对错误主要发生在非侵入性护理工作上,发放检查单、抄写采血试管、摆药等,后经下一班核对时及时发现改正,均未发生不良后果。此类工作危险性低,有下一班工作人员再次核对,因此护士工作时警惕性降低,核对制度执行不到位,常凭经验主义工作。
(2)跌倒事件发生主要因为患者擅自离院后在家中不慎跌倒和在院期间在无人陪护的情况下自行活动跌倒。针对事件原因,加强入院宣教和在院管理。患者入院时明确告知,住院期间不能擅自离院,需要帮助可以找医护人员。对高危患者留陪护一人,护士加强病房巡视,主动、及时地帮助患者行动。
二、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
1、在第一季度发生的不良事件中,对发生日期统计,发生在星期一最多。有8件在星期一发生,6件在星期二发生,7件在星期四发生,星期
三、星期
五、星期六和星期日分别发生3件。
9876543210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对发生时段进行统计,上午(8:00~12:00)发生13件,中午(12:00~14:00)发生5件,下午(14:00~17:30)发生11件,晚间(17:30~24:00)发生2件,夜间(24:00~8:00)发生2件。14121086420上午中午下午晚间夜间
3、第一季度上报不良事件发生时间上和护士工作量多少呈现正相关。
三、发生不良事件的责任人
1、在上报的不良事件责任人中,护士14人,护师17人,主管3人。
15.不良事件年度总结分析 篇十五
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科2011年1月—2013年7月共发生不良事件40例, 其中非计划性拔管15例, 药物外渗5例, 给药错误5例, 院内压疮或皮肤烫伤11例, 其他因交接班不清楚致管道夹闭、标本采集错误或无及时送检等4例。非计划性拔管9例发生在N班, 8例发生在管床护士处理医嘱或给其他病人做操作时, 另有4例是在给病人翻身时管路脱出。工作1年~3年护士发生不良事件25例, 3年~5年护士9例, 5年以上6例。因发现、处理及时, 所有不良事件均未造成病人严重伤害。
2 原因分析
2.1 安全意识淡薄, 制度不完善
部分护士主观意识过强, 法制、法律观念不强, 护理安全管理意识淡薄。没有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无家属或其他人员监督, “慎独”精神较差。由于长期以来, 护理安全管理多采用“案例管理”的方法, 即在发生医疗护理缺陷之后, 着力分析个人失误, 而很少从管理制度或流程角度对缺陷加以分析, 同时, 解决事件的办法也只是对犯错误的个人进行惩罚[2]。在医院内部, 护理人员的职称晋升、年终评比等通常都与过失行为挂钩, 护理人员由于害怕受批评、受处罚、曝光等, 不愿主动上报不良事件[3]。
2.2 对护理风险的预见性、对存在和潜在风险问题的识别能力差
危重症监护病房 (ICU) 病人病种多样, 病情危重复杂, 治疗仪器设备繁多, 对护士的素质有较高要求, 而低年资护士由于缺乏临床经验, 对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不详细、不全面, 对现存的及潜在的护理风险评估不到位, 紧急情况的应对及处理能力较差[4]。
2.3 护士对临床安全用药知识缺乏
护士没有认真执行医嘱查对制度, 凭习惯或印象执行医嘱;对剧毒麻药、血管活性药物、高渗性药物、特殊药物的管理及使用安全知识缺乏。对使用高渗性药物、血管活性药物病人的血管没有充分评估、密切观察, 及时发现并采取正确、有效的干预措施。
2.4 护理人员与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障碍
ICU为封闭式管理, 家属不能陪伴, 有些病人由于病情原因, 如气管切开病人、气管插管病人不能正确、有效表达自己的想法, 护士又忽视或缺乏与病人的沟通, 从而使病人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和重视而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4]。清醒病人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设施, 如各种仪器的运转和报警声, 自身疾病觉得不适, 同病房其他病人的抢救过程或面对其他病人死亡的恶性刺激, 使病人极易产生孤独、焦虑甚至恐惧的感觉。同时因ICU医疗费用较高, 导致病人及家属对ICU护理要求的期望值提高, 甚至有的病人在得不到满足与重视时易引发护理投诉。
2.6 护理人力资源缺乏
ICU护士编制不足, 护士和床位之比低于卫生部规定的监护床位数与护士数比为≥1∶3, 有时护士的每周工作时间最长可达48h, 甚至是1周连上3个N班, 护士超负荷工作, 过度疲劳, 护理质量无法保证。初级责任护士及新毕业护士占护士总人数的76.20%, 高级责任护士及组长占总人数的23.80%。
3 对策
3.1 建立健全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
ICU病人病情重、变化快, 结合病区收治病人的情况, 针对病人常出现的及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事件制订应急预案, 所有抢救设施处于完好应急状态。制定各种护理工作标准、护理常规、各种操作及抢救流程、床边指引等, 及时掌握相关信息, 建立明确的工作流程, 不断发现及总结新的安全隐患, 明确防范措施, 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建立持续护理质量改进系统。
3.2 建立规范化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一方面让护理人员按照规范程序进行强制报告, 对未报告事件的部门或个人进行处罚;另一方面鼓励自愿上报, 加强整个系统的保密性。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回顾性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 探讨防范措施[5]。通过组织管理、护理不良事件处置流程管理, 营造正确的无惩罚氛围及奖惩结合推进无惩罚原则的实施, 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 促进护理不良事件的良性转归[6,7]。
3.3 加强护士的法律知识和风险意识教育
经常组织护士学习医疗护理有关法纪法规、护理职业道德及相关制度, 教育护士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知法、守法, 依法行护, 强化责任。护士长定期组织护士对护理工作薄弱环节和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 增强护士对风险的预见性和对存在和潜在风险问题的识别能力, 对与护理相关的各种风险进行充分评估, 确定风险种类, 制定防范措施, 落实持续质量改进措施。
3.4 加强护理人员素质培训
依据广东省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模块内容制订并实施各层级护士规范化培训[8]。学习和掌握ICU核心制度、危重病人病情观察和评估、危重病人的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ICU常见抢救药物及专科特殊药物的管理、基本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技术等。严格执行ICU新入职护士准入制度和夜班准入制度。对科内易发生差错事故人员从严要求, 强化教育;对容易发生护理缺陷的工作环节进行分析、讨论, 提出防范措施。定时、有计划地选送护理人员外出进修学习, 鼓励和支持护理人员在职继续教育, 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 以适应护理工作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专科理论、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3.5 创造良好的监护环境, 加强护患沟通, 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日常工作中, 医务人员说话、动作轻柔, 尽量降低仪器报警音量, 妥善安排治疗操作时间, 让病人白天清醒, 夜晚睡眠。病人之间用屏风或帘子隔开, 遇到抢救和病人死亡等不良场面, 应拉下床间隔帘, 避免刺激清醒病人。暂时失去语言能力病人, 护士通过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体态、眼神、手势或书写的方式及时了解病人的情感和需求并尽量给予满足。清醒病人在做任何操作前先告知病人, 取得理解与配合。在家属探视时间, 及时与家属沟通, 取得家属的信任和理解。
3.6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护士长根据床护比、护理工作量和护士业务能力弹性排班, 必要时随时向护理部提出人力增补申请, 减少护理人员超负荷工作状态;实行APN排班制, 减少交接班环节, 降低由交班环节过多所致的护理风险。每班上班人员新老搭配, 由带班组长根据病人数和病情调配人力, 协调医护人员、护患之间的关系, 保证三休时间、节假日工作安全。同时建立紧急状态下护理人力资源调配方案, 如夜班、节假日、在岗人员突然生病、突发事件或工作繁忙时的需要。
4 小结
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减少护理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9]。ICU实行封闭式管理, 收治的是病情危重且复杂多变的不同病人, 护理工作量多且压力大。因此, 通过建立规范化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和风险管理制度,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提高护士的风险识别能力;加强ICU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应激能力, 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消除不安全护理隐患;实施严格的护理质量监控, 避免和最大限度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建立持续护理质量改进, 提高临床护理安全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蔡学联.护理实务风险管理[M].北京:军事出版社, 2003:30-32.
[2]韩光曙.从人本因素和认知理论角度看医护服务系统的安全设计[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4, 20 (11) :641-644.
[3]王芳, 叶志弘, 葛学娣.护理安全管理研究及新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11) :1053-1054.
[4]李玉林, 和振娜, 余满元.ICU护理风险事件的分析与实践[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5) :379.
[5]乔艳, 纪成莲.根本原因分析法在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 2010, 10 (10) :747-748.
[6]章快芳, 傅佩芳.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 2010, 10 (8) :596-597.
[7]徐春, 徐红燕.无惩罚原则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护理与康复, 2009, 8 (6) :523-524.
[8]彭刚艺, 成守珍, 张莉.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建设指南[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59-64.
【不良事件年度总结分析】推荐阅读:
科室不良事件年度分析06-30
护理不良事件成因分析07-16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管分析08-27
第一季度护理不良事件分析09-03
护理部不良事件分析会12-01
2018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析报告01-10
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07-08
护理流程不良事件08-02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12-05
护理不良事件应急预案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