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农牧区中学转型期实施地理新课程的思考(9篇)
1.拉萨市农牧区中学转型期实施地理新课程的思考 篇一
《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探讨》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强调改变学生原来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方法,取而代之的是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自2005年秋我省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至今,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惑,其中如何在新型的学习方式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困惑之一。
“有效教学”是寻求教学效益、转型教学规范的活动、关注学生成功的活动。它的研究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效教学”的研究意味着教学视点的变革与研究方法的转型。就是说,意味着冲破旧的教学法研究的束缚,立足于新的教学研究的视点展开。
(2)“有效教学”的研究有助于聚焦学生成长的评价。
(3)“有效教学”的研究有助于实现教师文化的创造,可以大大开拓“教师研究共同体”的实践空间。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新一轮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开始,课堂有效教学是地理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和主要目标之一。同时,在地理课程标准下课堂有效教学能否实现,也是对地理课程标准的检验,是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主要目的,也是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依据。在地理课程标准的新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评估体系与机制也要作相应的改革,改革的关键是将评估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上,即教师的教是否切实有效,学生的学是否富有实效。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要求转变地理课堂的教导的模式和学习的模式,这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对地理课程标准有深刻的理解,对地理教材作科学的处理,对课堂教学作合理的设计,对学生学习作正确的引导。
目前,有效教学在境内外开始实践和研究,在有效教学兴起阶段,构建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标准是当务之急,本课题就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将作一些探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1、国外的研究情况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
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
进入90年代以后,西文善于有效教学的研究开始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学者们在考察有效教学的特点和有效教学的标准时,已经走出了单一的思维模式,突破了仅仅把着眼点放在教师品质或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老圈子,而是试图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考察有效教学。典型的研究为OECD(Organis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即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OECD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数据来自英国、美国、法国、日本和澳大利亚,该组织的研究第一次将学科知识放进了考察有效教学之列,另外OECD的研究也已将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列入评价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这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观点,也是有效教学研究的方向之一。
2、国内的研究情况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对有效教学进行研究,近期有越来越热的趋势。主要的理论研究成果有:陕西师范大学的陈晓端教授主持研究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框架下有效教学的理念、特点和策略研究》,颇为深刻地阐述了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将有效教学的基本特点归结为开放性、个性适应性、反思性、解放性等四个方面;另有湖南大学姚利民教授所作的研究,将有效教学的特征归为正确的目标、充分的准备、科学的组织、清晰的讲解、饱满的热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融合了师生关系、高效的利用时间、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等九个方面;云南师范大学孙亚玲博士研制了《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为有效教学的检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另有王曦教授、顾泠沅教授等从课堂教学有效行为与无效行为上的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余文森教授在自己的博客中开设了有效教学专题论坛,组织和引导广大一线教师参与教学有效性的讨论。我国广大的一线教师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积累了许多相关的经验。
3、存在的主要问题
比起国外的相关研究 ,我国的有效教学有四个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 ,对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第二 ,引鉴国外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论文居多 ,而真正体现我国素质教育对有效教学的要求的论文太少;第三,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学生有效地接受书本知识 ,而对怎样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做得较少 ;第四,现行的课堂教
学观是基于教材的课堂教学观,并由此形成了全国都一样的基本的教学模式,即备课、讲课、批改作业。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观和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是学习的机器,老师是机器的操作者,师生共同追求的只是学习的“成绩”,或者说分数,在这样的教学观下,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效”,就采用延长教学和学生学习时间、提高劳动强度的办法来提高学生成绩,证明教学效果。同资本原始积累追求绝对剩余价值一样,这种一味追求分数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多元化理论: “有效教学”研究就是要构建多元化的“有效教学”策略。
“有
效教学”策略是一个多元化的策略体系,包括:构建有效的课堂环境的策略,有效地组织和实施教学的策略,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和应用教学技术的策略。
2、心理发展理论:高中阶段是学生的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包括学习心理)
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
3、群体动力理论:该理论是由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他认为人们结成的群体,是处
于不断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之中,它能够产生一种“内部能源”,当 所有人为了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展开活动时,相互依靠别人提供动力(互勉、互助、互爱),实现群体效益的最大化。
4、教育实验理论:
5、M.希尔伯曼的有效教学量化理论:M.希尔伯曼的一项教育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0%。
四、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国外对有效教学的界定:
主要有描述式和流程式两种。描述式定义,即为能够产生有效学习的教学。以美国默塞尔为代表,他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结果为判定依据,认为教学的结果能持久、学生能自由、有伸缩性与咨询、能在生活中运用,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流程式界定是用流程图的方式分析教学有效性的各个环节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从背景、过程、产生的角度来考虑教学的有效性。
2、国内对有效教学的界定:
目前,国内典型的研究是把课堂的有效教学分为基础性与发展性两个维度。基础性:包括① 能否把握教学内容的定位;② 是否注重个体差异;③ 教师的表述是否清晰,包括言语概念式表述、案例领悟式表述和图式结构式表述;④ 是否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发展性:包括① 能否灵活运用、选择和编制教学计划; ② 能否运用启发式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 ③ 能否体现互动和开发的要求、能否尊重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能否容许学生个体专长的课外开放;④ 是否具有科学思维和创造性。
本课题对有效教学的界定兼有上述两种观点。
五、研究的内容
1.实施有效教学的障碍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认清目前实施有效教学的不利影响主要有哪些,并对此进行归纳
分类。
2.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通过文献的检索和有关教学理论的学习,构建有效教学策略体系,课题组已初步构建了有效教学策略体系如下表所示。通过实践研究,对构建的有效教学策略体系进行验证,进行一步优化和完善有效教学策略体系。探索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建立有效教学的教学机制,测量有效教学效益,建立综合、开放、长效的有效教学评价机制。
3、有效教学的实验试点及推广
通过有效教学的实验试点,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正不足,并将成功之处加以推广。
六、研究方法
1、查阅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前人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情况,以及已有的研
究成果,存在的问题等。
2、行动研究法: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3、观察法:直接和间接观察、定量和定性观察
七、研究步骤
1、立项阶段(2008.9)
(1)开展课堂教学调查,了解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查找资料,寻找理论支撑。
(2)制定课题方案,邀请市教研室专家进行论证,修改完善课题方案。
(3)申报课题。
2、理论构建阶段(2008.10----2008.12)
通过对多元化理论、学生心理发展理论、群体动力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的学习、研究,构建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3、实施阶段(2009.2----2010.5)
(1)课题组成员在各自的教学班中实施行动研究。
(2)课题组成员开展校、市级研究课。在研究中调整、反思、实践。
(3)课题组成员撰写研究典型案例。组织交流,上升为经验、理论,形成具
有指导意义的书面材料。
4、结题阶段(2010.9——2010.10)
(1)将研究过程材料、研究成果整理。
(2)撰写结题报告。在一定范围内推广研究成果。
八、预期 研究成果及形式
1、调查报告、阶段性总结报告
2、论文集
3、结题报告
九、组织分工
主持人:唐赟(负责课题方案设计、申报、制定研究计划、撰写结题报告、推广研究成果等。)
组员:周芳芳、杨兴、王吉华、罗长财、刘静、白华、吕红芳(负责在教学中实施研究,并撰写研究案例、阶段性报告、研究经验总结等)
十、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方法全集》刘涛川
2、《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方法 有效教学的策略、艺术与技巧》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
3、《有效教学草纲》吕渭源著
4、《有效教学的理念》钟启泉
2.拉萨市农牧区中学转型期实施地理新课程的思考 篇二
西藏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平均海拔4000m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西藏具有独特的高原气候特征,日照时间长,空气稀薄,常年气压低,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长期经济条件的制约,过去西藏社会经济发展较缓慢,农牧民的居住条件较差,但随着西藏“十一五”计划农牧民安居工程的提出,推进以安居工程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牧民的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大部分居民建起了新宅。由于西藏经济条件、建筑技术、人居观念等方面的改变,新农村建设中的农牧民住宅在选址、布局、材料等方面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本文将从建筑学的角度对比探析西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牧民新旧宅。
1 次角林村概况
次角林村(图1),坐落于拉萨市南郊本波日山西面的山谷中,面积约43.36km2。三面环山,地势南高北低,与布达拉宫隔河相望。次角林村285户农牧民一共分为四个组,一三组分别位于山谷中部平地上,二组位于东面的山坡上,四组分布在山谷东南角落。村落依山傍水,有大片的树林分布其中,自然环境优美。次角林村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第八世达赖喇嘛·降白嘉措为良师噶钦·益西坚赞1790年修建次觉扎西桑丹林(次角林寺)。过去,由于村落与拉萨市一河之隔,交通不便,因此拉萨的城市化进程对该村的影响有限,该村至今仍有一定数量保存相对较完整的具有典型西藏土木石混合结构的碉楼式旧宅,同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该村最近几年兴建了数量众多的钢筋混凝土和石材混合的新宅,这为对比探析西藏农牧民新、旧宅提供了前提条件。
2 住宅选址因素
2.1 自然因素
由于拉萨太阳辐射强、时间长,次角林村聚落选址虽负阳抱阴,但农牧民住宅均采用坐北朝南以获取更多的光照。次角林村原有水系分布在各组之间,图2中可看出住宅选址遵循了依水而建的原则,不仅可以满足农牧民生活用水,还可满足田间灌溉和牲畜饮水。
2.2 宗教因素
由于藏民大都信仰藏传佛教,导致这种宗教文化习俗渗入到传统建筑文化中,体现在住宅选址时,也会将选址定在寺庙的周围,如三组村民住宅均围绕次角林寺布局,二组的村民住宅则是以半山腰的宗赞寺向下扩散布置。
2.3 社会因素
1次角林村区位图
2农牧民住宅分布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快,农村与城市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的住宅选址考虑的因素也随之增多,例:交通因素、经济因素、家庭内部因素……。以普布顿珠家为例,原有住宅建于山坡上,虽沿路而建,但由于公路坡度较大导致交通不便,因此新宅修建于较为平缓公路旁。
3 功能空间
3.1 院落
院落在农牧民住宅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家都设有院落,居民院落受自然地形的影响,形状各异。其作用不仅为了防风挡沙,还能在里面种植花草树木,调节小范围内气候环境。
3.2 经堂
经堂,是满足居民精神需求的宗教文化中心,也是藏式住宅中的必设空间,经堂属净地,专门供奉佛圣,藏民每天早晚都会供佛、敬佛。扎桑家旧宅经堂设置在主体建筑的南面,新宅却置于北面,室内不开窗,只通过客厅间接采光,室内阴暗的光线与墙壁上的佛像、藏柜上的佛龛相呼应,共同营造出宗教文化的神秘氛围。
3普布顿珠家旧宅平面图
3.3 厨房
厨房,是满足居民物质需求的世俗生活中心。旧宅的厨房位于院落中部,距离主体建筑较近,而新宅的厨房位于院落东南角落,并增设一个次厨,原因在于过去农牧民主要以牦牛粪、木柴作为生活燃料,燃烧产生的黑烟会污染到主体建筑,如今用上快捷、干净的煤气后,另建个燃烧牛粪的半开敞式次厨。旧宅厨房以前朝东,新宅厨房却坐南朝北,以院落两边围墙搭建而成,通常为了降低夏季的室内温度,南面不开窗。厨房是藏民日常生活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活动空间,在室内进餐、饮茶、睡觉,新宅厨房至今还兼顾着客厅的部分会客功能。
3.4 卧室
旧宅卧室为一柱间,由于室内中心有柱,只能沿墙边布置小尺寸家具,900x1900x450mm卡垫床就是其中一种,其将沙发与床合二为一,以节省空间。新宅空间变大后,居民随之购置了大尺度床,以免室内显得过于空旷。卧室南面开大窗,其它面开小窗甚至不开窗,有利于室内被动采暖。
4普布顿珠家新宅平面图
3.5 客厅
客厅为新宅的增设空间,由旧宅前廊空间演变而来,室内装饰豪华,摆放着沙发、彩电、冰箱等新式家具,藏民在客厅里接待尊贵客人,而在厨房里与亲朋好友们聊天喝茶,虽然厨房与客厅均有会客功能,但客厅比厨房更具正式性。
3.6 厕所
由于水源缺少,藏族住宅里至今还使用着传统旱厕。旧宅的厕所布置在院落的中部且向外凸出,距院内地面标高1500mm,地面上设一洞口作为蹲位,周围砌1600mm高度的围墙,形成露天厕所。厕所外墙下端开1000×740mm的排粪口,便于提取粪便。新宅厕所则布置在院落的西南角,加顶围合成封闭空间,私密性及舒适度有了提高。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西藏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正逐年上升。虽然6月初气温还远低于拉萨夏季最高记录温度29.1℃,但新宅厕所内蚊蝇密度、气味较大,而且厕所紧靠厨房布局,对厨房的卫生条件有较大影响。
3.7 牲畜间
旧宅中,牲畜间布置在院落中,人畜共院,虽然中间有矮墙隔断,但80%的居民认为旧宅的牲畜间不合理布局对他们的生活起居有影响,主要在于卫生、噪音方面。而新宅中,牲畜间布局在人居院落之外,并单独设门,人们居住区与牲畜活动区分隔布局,大大提高居住区的人居环境水平。
4 热工性能
4.1 保温隔热
据调查,70%的居民认为旧宅的保暖散热性能优于新宅,对于这一结果,我们于2012年6月2号9:00——2012年6月3号7:00,对平措扎西家新、旧宅进行了实地测试。其新旧宅朝向、形状及周边环境大致相同,具有可对比性。此天气晴朗,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具有典型的拉萨气候状况。全天24小时的住宅地表温度跟踪测量,能够反映新、旧宅的保温隔热性能。由于“地表温度受地表材料、建筑的结构形式和维护结构的影响最大。当外界温度变化时,维护结构由于受到温度的影响,散热或吸热,室内也相应地是一个吸热或散热的过程。地表由于与建筑结构和维护材料一体,比室内温度反应更加明显”1)。选取各房间室内中心地面温度、室外院落中心地面温度作为测试点,采用红外温度测量仪对其测量。测试结果见(表1),表中可见:新、旧宅的室内地表温度波动程度大致相同,相比于室外地表温度,都具有很好的保温隔热功能。但在相同的室外温度的条件下,各时段内的室内地表温度,无论处于室外温度曲线最高峰还是最低峰,新宅的室内地表温度都高于旧宅,这显然与居民满意度评价结果不符,分析其原因有三点:一、旧宅的门窗有破损,使其保温性降低;二、新宅的各个房间门框上挂有门帘,封闭性好,散热少;三、新宅的房间内各种家具的摆放以及人居活动增加了室内温度。15:00时室外温度达到峰值,此时的室内地表温度也相应最高,13:00~15:00新宅室内温度增幅明显高于旧宅,夜晚温度降低时同况,表明新宅的室内地表温度增降温快,旧宅的室内地表温度值波动范围较小,具有良好的温度调节能力,其保温隔热性能更好。
5平措扎西家新宅屋顶构造图
4.2 自然通风
次角林村为依山而建的聚落,组团分布在原有地势较为平坦处,这也导致了各组团内旧宅之间的房间距较小,无法获取充足的光线。新宅则避免了房间距较小的问题,较好地组织了室内自然通风。此外,室内通风性能的改善,还由于通风口面积的增大以及其位置的合理布置。旧宅的窗很多为固定木窗,只有小部分窗扇能够打开进行通风,而新宅窗通常采用推拉方便的铝合金窗,能开一半的窗扇;旧宅在迎风面未开窗,新宅增开窗,使室内形成自然通风,提高了通风性能。
6平措扎西家旧宅屋顶构造图
经过测算(表2),新宅南面的窗墙面积比值2)为0.336,与旧宅其0.27相比,增幅为24.4%;新宅北面和东面的开窗面积明显减少。居民虽已认识到南向开大窗能提高住宅的通风采光性能,但还未达到西藏自治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窗墙面积比(0.53)),所以居民自建宅时还可继续适当增大南面的开窗面积,提高室内热环境质量。
5 承重结构
旧宅承重结构由地基、墙体、梁柱组成,属于墙柱混合承重结构,外用土坯墙作为承重墙,内用木梁柱构架的混合结构形式,一部分荷载通过外墙传递到基础,一部分荷载通过内柱向下传递。土坯墙厚500mm,1.8°收分,收分能减轻墙上部自重,增强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旧宅常以柱来算面积,旧宅房间均为一柱间,柱高、柱距、柱墙距均为2~2.5m。柱半径120mm,柱上放斗,斗上置托木、大弓木,托木的设置减少了梁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发生倾斜。弓木的长约为托木3倍,但走廊、牛圈次要空间,柱上只有托木与木梁直接相连,无弓木。木梁的截面宽180mm,高200mm。旧宅“梁柱相连不用榫卯,而用暗销,在矩形的梁架中,暗销既可以防止矩形框架的变形,又可以加强水平构件的连接力,减少减应力,同时使其在同一净跨内承受更大的荷载”4)。
新宅的承重结构由地基、墙体组成,属于砖混结构,建造时采用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荷载通过承重墙传递到基础。地基由碎石和泥土填充,得益于居民防潮意识的提高,新宅地基高出地面1500mm左右,远大于旧宅其高度。新宅承重墙厚500mm,非承重墙墙厚300mm,外墙无收分。圈梁的增设可减少因基础不均匀沉降或较大振动荷载对建筑物的不利影响及其所引起的墙身开裂。
总而言之,新宅的整体刚度及墙身的稳定性方面有了较大提高。
6 建筑材料
6.1 墙体材料
旧宅采用泥、沙、石混合搅拌而成土坯砖的土坯墙体,其优点在于就地取材、造价较低、制作方便。土坯的尺寸为130x220x470mm,墙厚550mm;土坯砖外抹2~3mm的泥浆,内掺粗砾,以防墙体开裂。墙体底下筑约700mm高石砌墙体以防潮。新宅通常采用混凝土砌块,尺寸为180x180x280mm,市场价约2.2~3.0元/块。
6.2 屋面材料
由于拉萨地区降水量少,居民住宅采用平屋顶形式。旧宅的屋顶构造方法(图6),其屋顶施工复杂、周期较长。如今木材价格也越来越昂贵,因此新宅的屋顶(图5)则采用现代预制板构造。虽新建筑材料省时省钱,但它也有其本身热工性能差的缺点。通常,居民们为了提高室内的热舒适度,在防水层上面再铺上一层黄土层。
7 装饰艺术
藏式门的装饰主要包括门板、门框、门楣。旧宅的门板为木质,其上涂红色颜料,绘有太阳、月亮的图案,含有避邪之意。新宅的门板铁制成,刷红漆,再刻些花饰、水波纹的浮雕图案。随着社会民主制度的进步,住宅装饰更加自由,旧宅从一重门楣、无斗拱演变到新宅大门三重门楣和两层斗拱装饰。新宅门檐下还保留有用来安放神器或驱邪物的小型方龛。
窗的变化在于窗洞两边黑色牛头框制作材料及其作用,过去是为了使房间获取更多的热量,如今换成黑色瓷砖贴面,只起到一种装饰效果,其已成为藏式建筑文化代表性的一种元素。
旧宅外墙用土浆刷成白色,外抹湿牛粪,既能装饰外墙又能防止雨水冲涮。新宅的外墙只在砌块勾缝里抹些水泥砂浆,不做装饰。旧宅室内墙壁上,只用白色糌粑粉绘成“吉祥结”图案,而新宅室内,用现代涂料绘成多种彩色图案。
8 结语
本文从西藏农牧民新、旧宅的对比中,通过分析新、旧宅在选址、功能空间、热工性能、建筑材料、承重结构、装饰艺术方面发生的变化,总结出以下五点结论和建设性意见:
(1)新宅在选址上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影响因素变得更多更复杂。空间布局上由于采用了现代建筑材料,使用空间需求变得更大,组合更加灵活多变。结构上采用圈梁、钢筋混凝土柱等构造手法,经过2010年拉萨市当雄县5.2级地震的考验,表明新宅结构稳固性也较好。随着装饰等级界限的消除,农牧民住宅装饰更加自由,装饰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2)旧宅的墙体、屋顶厚度明显大于新宅,但窗墙面积比小于新宅,这对建筑的热工性能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于旧宅的保温隔热性优于新宅,所以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中应增加对住宅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措施。
(3)新宅的建筑材料主要使用钢筋、水泥,这些材料在建筑建成后很少能回收利用,这与当代大力提倡的“永续发展”理念相违背,旧宅的生土墙推倒后,仍能作为农田土壤。因此今后对西藏本土建筑材料的进一步研究、改良与开发,对保护西藏异常珍贵而脆弱的独特高原生态环境资源具有深远意义。
(4)新宅的厕所相比于旧宅有较大改善,但还存在卫生条件较差的问题,针对西藏传统旱厕的缺点,建议引进内地大量推广的生态厕所—粪尿分集式厕所,它不仅经济实用、结构简单、效果突出,而且节水,粪便循环利用,这与农牧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水资源缺乏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5)农牧民在长期适应高原环境的进程中,形成了特有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生活方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雪域高原民族建筑文化。但受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民族建筑特色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但总体来看,西藏农牧民新、旧宅在选址、功能空间、装饰艺术方面均保留有高度的统一性,均能体现西藏独特的地域建筑文化。
虽然此次只是选取拉萨市城关区次角林村为例,简要对比探析西藏农牧民的新、旧宅,没有全区范围内的广泛调研,但也能从中学习到西藏农牧民住宅如何与环境融合、如何进行多元的建筑空间组合以及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地域建筑文化,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建筑材料更替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创造出体现历史文脉的现代建筑,也为本人今后西藏的住宅建筑设计与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期望为目前正在进行的西藏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发。
注:本文为2012全国建筑院校论文大赛三等奖获奖文章。
图表来源
图表均为作者拍摄或绘制。
摘要:本文以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乡次角林村三户农牧民新、旧宅为实例,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比较在西藏特定的地域环境下农牧民住宅各方面发生的变化,对新、旧宅进行对比探析。
关键词:西藏,新农村,住宅,对比
参考文献
[1]德庆措姆,索朗旦巴.西藏气候的初步分析[J].西藏科技,2002(8):50.
[2]布琼.拉萨四大“林”的历史由来[J].西藏研究,2004(2):65.
[3]张樱子.藏族传统居住建筑气候适宜性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3.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篇三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国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课程改革目标
1、在新课程改革带动下,把学校建设成现代新型的初级中学。
2、建设一支政治上有信念,科研上有潜力,教学上有特色,发展上有后劲的教师队伍。
3、学生培养努力做到身心两健、德智双全,个性鲜明,文理兼通,学创俱能。
4、深入研究“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尤其在“探究”式学习方式上要有突破,有成果。
5、探索研究新课程改革的评价方式,建立一套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评价体系,学生评价体系,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三、课程改革实施的基本内容
1、培养目标的改革
根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要求我们把培养目标确定为: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性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
①、要使教师认识到,今天在校的青少年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十多年后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决定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决定着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实力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实现每一个青少年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健康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②、使教师重新认识和确定教育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评价者。
③、建立平等、尊重、互参与,共同成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④、教与学关系的转变,使教师由原来的精心设计如何教转变成精心设计如何引导学生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
⑤、教学重点的转变,由原来只重视知识转变成既重知识和技能,又重视过程和方法,更重视学生掌握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一支新课程改革的生力军。
3、加强课程改革理论的学习,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新课程改革。
①、深入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全面了解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设计要求、目标体系、评价体系。
②、深入学习新教材,全面掌握新课程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体例、编写意图。③、学习探索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方法。
④、学习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操作的过程与方法。
4、改革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由原来教师“一言堂”为组织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学习,积极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5、改革学习的目的。把学习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以致用,用以治学。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不是为了单纯的考试,是为了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掌握建设社会的本领。
6、改革教材的运用方法,用原来的教教材变成现在的用教材教。
四、新课程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
1、保证新课程改革的资金,逐年提高课程改革所需要的教师培训、学习交流、图书资料、音像资料、教研活动、评价等各方面的资金的投入。
2、建章立制,全面建设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规章制度。其中包括课程改革管理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参与改革教师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考试评价制度、学生评价制度。
3、加强教师培训,坚持上级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系统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实践探索与理论学习相结合,边上岗边培训。
①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有关新课程的培训。
②坚持校本培训,培养各科新课程带头人,用学科带头人对本学科教师进行培训。③邀请专家到校进行新课程讲座。
④派教师到外考察学习。
4、全面深入地学习《新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作为教师业务进修的一项主要内容之一,每学期要组织一次课标的学习讨论活动,组织全校性的课程标准考试。
5、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新教材,每学期要组织一次新教材学习心得交流会,组织一次教材考试。
6、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全面推动新课程改革。
①制定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评价体系,组织教师学深、学透,并以此为准则研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②学科业务领导要率先深入研究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保证每周至少听一节课,深入一线与教师共同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最新操作方法,在探讨研究中与教师共同成长,超前发展,指导学科改革实践。
③组织新课程探路课、引路课。业务领导在深入听课过程中,要注意发现和有重点地培养一部分走在前列的课改教师,帮助这些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每学期至少要组织一次课改探索课和引路课,课后要组织全校性的大讨论,同时,对于听课中发现的好课例,要精心雕琢,随时组织学科或全校性示范课、研究课。
④每学期组织一次全校性新课程推优竞赛课,在竞赛中推动教师深入研究,领会课程改革的要旨,把课程改革的理论思考付诸实践、探索、在探索中提高。
7、深入研究自主、合作、探究三大学习方式
①邀请专家到校作关于“自主、合作、探究”三大学习方式专题讲座。
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对教师进行有关学习方式的专题培训。
③组织学习方式探究观摩课。
8、全面研究落实“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9、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新教材
①要求教师每学期开学初必须用一个月的时间通览教材,并上交学习体会。②每学期要组织一次教材考试。
10、改革评价方式,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①进行考试评价改革探索。探索局面考试与口试,实践操作相结合。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与民主评价相结合。
②探索评价方法、研究探索制定一套全面的评价教师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工作态度、工作过程、工作方法和技能、工作结果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能真正全方位立体的展示教师的全过程工作及结果。设计教师的成长记录袋。
五、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孟志明
副组长:刘兵、尹浩然
4.拉萨市农牧区中学转型期实施地理新课程的思考 篇四
第一部分:新课改带给我们的改变
一、新课改,转变了教师观念,使教师素质有了新的提高
通过暑期培训,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为进一步转变观念,老师们自觉实现“四个解放”:一是“解放头脑”敢创新。教育者要在改革中勤动脑,才能有新思路,素质教育期待着教师更大程度的思维创新。二是“解放嘴巴”善质疑。教师要谈天论地话创新,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三是“解放空间”觅食粮。“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超越习惯和经验的束缚,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走向大自然,吸取先进的创新理论和创新经验,丰富自己。四是“解放时间”寻乐趣。教师要从繁忙的业务圈子里跳出来,读读书刊、想想点子、练练技能、鉴赏艺术、活动筋骨,只有教师乐教,学生才能乐学。
二、新课改,改变了教研风气,使教研气氛有了新的气象
集体备课突出研究风气,突出合作性。每周二上午定时进行集体备课,因为我们今年选择的是苏教版的书,感到教的不是很顺手。而人教版提到的某些名词苏教版没提得到,我们组商量按苏教版的顺序讲,在相应的章节补上人教版的提到的一些知识。例如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单体、多聚体、概念图等这些名词。这样一来,老师的任务就比较重,因此我们按教材内容将重点备课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便于教师明确任务,提前准备,确定中心发言人,每位教师集体备课中都应积极参与讨论,发表独到见解。现在备课和以往不同之处,以前比较多地参考教参和教辅资料,现在不仅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而且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且每位老师浏览的网站不一样。备课完成后,由中心发言人去讲这一节课,其余的人听课,每次课后,针对课堂反馈的实际情况,老师再一起研究、反思,分析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进一步调整教学设计、方案,力争使教案更符合学生学习实际,达到最好效果。
三、新课改,改变了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焕发了新的活力
1、优化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彻底放下了“师道尊严”的架子,把学生当作是和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尊重、信任和关心学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起了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亲切、自然,富有感染力,教师要用灿烂的微笑为学生送去阳光、雨露,为学生营造一份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 “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无拘无束地学习,大胆思考,勇于创新,学会的才敢说一说,不懂的才敢问一问,有不同的意见才敢争一争、议一议,真正体现出主人的姿态。
2、创设情境,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这一载体,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求。
3、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
一是尝试进行学案教学实验。每次集体备课中,还要编制相应的学案,在学案设计和使用过程当中,特别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尝试构建“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强化预习,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用解决问题的心态来上课所带来的快乐。二是提倡“广义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改提倡探究式学习,但在课堂上我们不能走“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探究问题──得出结论”的路子。我们的做法是进行“广义探究”,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来说,凡是学生努力得到的,都可以称之为探究,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就是“广义探究”。对教师来说,在生物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理解探究过程,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即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在新的问题情景中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是目前适合我们高中生物课程的实际要求的“广义探究”。
4、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一是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学校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最基本保证。加强生物实验室以及相应设备、生物学图书、生物教具与教学软件等的配备。重视利用和开发实验室的生物课程资源,如开放实验室,为全体学生的科学探究创造条件;改进实验方式、材料、仪器、药品等,尽量让学生都能做实验,做得了实验;引入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可以做必要的虚拟实验等。二是广泛利用媒体资源。教师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内容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其素材结合于教学中应用,并引导学生讨论、评价和鉴别,以提高学生对信息源的可靠性和信息真实性的识别能力。三是挖掘利用无形的课程资源。重视学生自身的经验和已经掌握的信息。对学生已经了解和感受的事例等生物无形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是使生物课程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其兴趣,强化学习动机的重要基础。可以通过师生、生生交流,问卷和问题解答等形式,寻找无形课程资源的可利用点,于教学中应用。
5、作业设计形式多样。
例如使课堂书面性作业向实践性作业转变,例如参观、实验、制作模型、上网查资料、调查等形式的作业;例如让学生做第一章的课后评价指南,收集有关资料,分析人类在战胜癌症的过程中还有哪些主要障碍。调查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并向他们介绍疾病诊断的新方法及治疗的新途径,记录他们的看法。尝试写一篇调查报告。今年我们学校采取分班分层教学,因此布置和设计差异性作业,结合学生实际,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适当布置一些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完成的作业。另外部分教师也在尝试让学生参与作业评价,在教师指导下,督促学生找出作业中的不足,进行错误分析,及时改正。
6、注重对学生进行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课堂上,教师都比较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将情感寓于教学之中,注重情感的渗透。例如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勇敢、拼搏精神等,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从实际出发,紧密联系生物教学内容,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感染和熏陶学生。
四、新课改,初步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使素质评价有了新的内容
过去我们对学生评价是不够全面,只重考试结果,不注重学生平日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对学生要进行全面的评价。
1、建立“学习档案夹”,增加全面性
我们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了“学习档案夹”,将学生参加的课内、课外活动,如课堂角色扮演、课堂讨论、发言、课下完成作业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查阅的资料、收集的图片等,与学生课堂教学相结合,每次活动教师及负责的学生都进行详细记录并将学生活动情况和成果收集进学生学习档案袋中,作为综合测评的依据。
2、平时与期末结合,注重客观性
我们将平时与期末考试成绩结合,既注重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思想的教育。这样的评价对学生来说较全面、客观,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对教师来说,可以从多个方位、角度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因材施教;同时,通过学生参与的积极程度观察出整体学生的学习水平。
第二部分: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新课程实施以来,也产生了许多困惑与难题。
一、新教材在实施、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大好处理的地方。如课堂上针对某一有兴趣的问题,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抢着发言陈述自己的观点、主张,以至为维护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脸红脖子粗的辩论,甚至到了下课时间还意犹未尽,看着孩子们情绪这么高涨,精神这么投入,教师是不忍心打断他们的,教师在充分保护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赏识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问题,再从不同角度总结问题的同时,有时教学任务难以如期完成,成了老师感到困惑的问题。
二、培训活动与教师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之间存在差异,建议上级相关部门适时召开专题研讨会议,课堂教学层面的培训应加强,重点放在教材处理、课堂设计等操作层面会更好,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专业引领和智力支持。
三、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的分层教学,前面几个竞赛班只要老师设计好课,上课会非常流畅。可后面的一些班任务可大了。其一,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学科薄弱的问题,学生对知识的遗忘率相当高,因此,上到高中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上新课之前还必须要先补初中的知识。其二,学生的水平不高,在课堂上小组活动就难以顺利开展,这样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都会受到影响。其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够,使课堂教学任务加重。这样一来,很难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四、市面上与苏教版配套的资料少,质量也不高,既加重了教师的任务,又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五、关于对学生的评价,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小小的探讨。到底该怎样更好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有怎样的标准,我们还是感到很困惑。
六、学校以现有的财力支撑课改有时感到力不从心,渴望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5.拉萨市农牧区中学转型期实施地理新课程的思考 篇五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新一轮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正处在实验的初步阶段,反思实验过程,总感到有一些遗憾。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还不到位,难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因此,在实验中,如何落实新课标,怎样根据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与调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以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借鉴与参考。
一、存在的几个问题、教材内容与习题的搭配有不合理之处
课程标准认为:“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是整个数学课程的核心和基础”。高中数学新教材中,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了充实、调整、更新和重组,注重基础性、层次性和发展性,课后习题的难度作了适当的控制,以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教材中还存在着内容与习题搭配不合理的地方。、应用问题的设置过难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讲清一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设立一些反映数学应用的专题课程,即把数学应用教学当作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数学的应用自然地融合在平常的教学中。高中数学的教材中正是体现了这一课程理念的,在教材中配置了大量的应用问题,涉及到生活实际的方方面面。其中的有些问题设置过难,学生对某些内容的实际背景非常陌生,再加上原有认知水平的局限,很难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模型,应用问题自然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大难题。3、课时严重不足
教师普遍认为,教材越编越厚,习题越配越难,内容越上越多,感到教学如同追赶,课时严重不足。认真分析造成课时不足的原因还有:(1)虽然教材的可读性很强,但由于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没有改变,学生没有做到很好的预习,甚至不预习,教师的教学仍停留在以讲为主的层面上;(2)有些教师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大搞题海战术,就教材教教材,不放过教材中的任何一道题,忙于处理习题,影响了双基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4、很难做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数学教学中,教材提倡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探索数学结论,鼓励学生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处理繁杂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但对于一个不具备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学校,是很难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如我校来自南部山区的许多学生没有见过计算机,再加上信息技术课与数学课的不同步。所以课本中设置的借助信息技术描绘函数的图像,探究函数的性质,就成为虚设。5、学生过于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学习被动
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但由于学生很难改变长期形成的依赖于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习惯于被动接受,似乎没有老师的讲就无法学习,缺乏自主合作的学习精神,更谈不上探究性学习。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归纳结论,但学生往往不会找,归纳不出来,就等着老师说出结果,造成了老师的教与学生学的脱节现象,严重制约着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二、几个转变
针对上述问题,反思教学,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感到实验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为了确保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的顺利进行,进一步落实好双基,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做好几个转变。
1、高中数学教学目标的转变
即功能定位的转变,以往的高中数学教育就是应试教育,精英的教育,学生高中毕业后,不能升入高等学校的学生就业,发现高中数学与实践相去甚远,往往看不到它的用处,或者根本用不上,新的高中数学课程定位于面向大众的基础课程,让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功能转变,这样的定位适合面向全体高中学生,可以满足不同层次高中学生发展对数学的需求,更好的发挥高中数学知识对所有高中学生的作用。高中课程改革突出课程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打好基础。只要认真实施,领会课标,落实双基,不断调整,促进学生发展,就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所以课程改革有利于学生参加高考。
2、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转变
以前的高中数学教材虽然经过多次修订,但是教学的内容仍然有许多不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例如:从前的高中数学教材无论学生今后发展方向如何,不论学生继续学习或就业,不加区别使用同一套教材,学习相同的内容(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学校或一个班级);现在新课程高中数学教材分为选修和必修,有不同的版本,其中又分为不同的模块,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和需要选学不同的模块和内容,满足个性化的发展,又如:从前高中数学教材中没有的向量知识、概率统计知识、算法等与社会进步、发展,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知识都加进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新教材的特点是:突出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双基,删除了过时的内容并且补充了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内容,注重对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强调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较好的把握了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内容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以课标为纲,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目前,教材中存在许多问题,教师应认真理解课标,对教材中不符合课标要求的题目要大胆地删减;对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要作适当的补充。如二次函数在某区间的单调性;对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题目要作适当的改编。此外,处理好教材与课标的关系,还应该确保双基的落实。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我国的数学教学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传统,新世纪的高中数学课程应发扬这种传统”。“随着时代和数学的发展,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在发生变化,教学中要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应深刻理解课标对双基的要求,注意双基的发展变化和新的内涵,围绕落实双基,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练习与测试。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使数学教学更有效地扎实双基、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理念的转变
(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高中数学教学应体现知识的来龙去脉,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讲清一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应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可以更好的理解数学概念、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特别是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必须以确定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教学过程中要发扬民主,要鼓励学生质疑,提倡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试验、比较、概括、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如: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使学生切实体会到自主探索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是学好数学的有效途径。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打好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数学基础”与“力求创新”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在打好基础的同时,自始至终要体现创新精神。一方面,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更像一门试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的创新教育更需要数学试验、猜想,所以教师的课堂设计应当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信息技术为数学试验提供了可能,教师应尽可能的使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机及软件、互联网、以及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认识智能画图、快速计算、机器证明、自动求解及人机交互等功能在教学中的巨大潜力,支持和鼓励学生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数学、开展课题研究,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教学过程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4、高中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把教科书当成学生学习的惟一对象,照本宣科,不加分析的满堂灌,学生则听得很乏味,感觉有点看电影。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是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处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不要大包大揽,把结论或推理直接展现给学生,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让师生、生生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实现多边互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同时由于学生认知方式、水平、思维策略和学习能力的不同,一定会有个体差异,所以教师要实施“差异教学”使人人参与,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这样也体现了教学中的民主、平等关系。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课程功能,结构的改变,使学生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宽,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高中数学新课程设置了“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等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帮助学生体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新教材具有可读性的特点,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并形成习惯,使课堂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学习,同时也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力和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消除学生过分依赖于老师讲授的被动学习状态,最终达到教与学活动和谐统一的发展。
5、高中数学教学结构的转变
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所有问题皆在课堂内解决(尤其高中数学课),学生时时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在新的课程理念要求下,高中数学课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给学生广阔的学习时空:教师开放组织形式,如教学统计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单位、厂矿里各种生产情况、入口年龄分布情况等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开放教学内容,新课程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如个人所得税的计算等,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向家庭、社会寻找鲜活的数学内容,开放教学形式,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课前自学、尝试练习、提出疑问、小组合作等不受限制。开放教学过程。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机会,时刻关注并捕捉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进程。
6、高中数学教学手段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现象不复存在,也不可能适应现代的高中数学教学,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它呼唤课堂教学要走向现代化,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使用、网络技术的应用等,都极大的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学必修3中“统计”中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习题时,教师利用电脑设计教学情境,把课本上的插图变成实景,屏幕上有声有色地出现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一路口,学生在实景中搜集数据,解决了课本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高涨,充分体会到实地收集数据的快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如教学必修4中探究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利用多媒体展现图象的平移、变换实况,学生能直观的看到变化的过程情景,自然容易接受。教学实践证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高中数学教学效率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7、高中数学教学评价的转变
从前评价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情况的好坏,基本上是以考试分数论英雄。以学生考分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唯一依据。所谓的平均分、及格率等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内容。如今新的课程标准下,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整体性、激励性、发展性功能,注重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元、评价标准多元。作为高中数学教学的评价,要求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既关注数学学习结果,也关注数学学习过程,既关注数学学习的水平,也关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变化,再者,客观上,由于所选模块的不同,班与班,学生与学生失去可比性,在新的评价体系中,还引入了模糊的等级评价以及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如:选课时数、平时成绩、模块成绩等占不同比例,对评价发生了巨大变化。总之,新课程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评价更趋科学合理,对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对未来高考的改革、人才的选拔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几点想法
1.课标的定位。从学科能力方面来说,课标是最低标准,考纲是最高标准。2.教材的定位。教材是素材,教学时需要处理和加工。
3.三种学习方式的关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者的辩证关系,我们认为是以自主学习为主,以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为辅。
4.三维课程目标的关系。三维目标的关系,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其它两维目标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达到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5.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关系。终结性评价不可缺少,因此练习要做,测验考试要搞。
6.教学常规的定位。教学常规的落实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7.校本教研的立足点:备课组的集体备课。8.课改后的课堂应是怎样的?有人总结了课改后教学的六大转变:第一,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第二,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合作”;第三,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第四,变“单纯传授知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五,变“教师满堂灌”为“学生主动学”;第六,变“结果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课堂上,我们追求两点:一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的头不再是抬着的;二是学生回答问题时,说的不仅仅是结果,而是得到结果的思维过程。
中国的数学双基教育,有些人很看不起,往往将它和“死记硬背”、“重复演练”联系在一起。可是一旦丢掉了这些优良传统,中国的数学教育也就失去原来的价值了。
四、几点建议
1、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以人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需要和发展的愿望。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在教学中做到:第一,承认并且尊重学生的自主能力、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第二,要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有利于他们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第三,在每个教学环节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同时,要尊重学生中的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2、教师要实现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多种角色的转变;要注重过程教学,要依据课程标准“用教材教”,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科学设计数学活动,尽量让学生在经历“数学化”、“再创造”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改变学习方式。
3、高中数学新课程在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些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和期待,广大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应对挑战.第一,要积极参加各级培训活动,尽快领会新理念的精神实质,将课程的新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教育观念、教育追求;第二,要加强集体备课,相互讨论、相互借鉴,善于研究,形成既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又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式;第三要主动学习,不断探索,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尽早掌握新增内容,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全面提高和发展自身素养。4.高中数学教学评价
高中数学学习评价,既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要多元化,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侧重评学;评价的主体也要多元化,将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家长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结合起来,以评价学生的学习为主;评价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既可以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开放性任务、调查和实验、数学日记、作业分析、建立成长记录袋等,逐步改变只用考试决定学生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一个学段学习的现象。在实践中要针对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并将各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书面与口头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等”。教师也应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运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
6.拉萨市农牧区中学转型期实施地理新课程的思考 篇六
一、指导思想
我校新课改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构建充满活力的初中课程体系。把实验作为深入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育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主动博取的意识,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校尽快走上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目标和任务
1、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为
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恩纳管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研发课程资源,促进教学过程中素材性资源的开发与生成,不断更新数字化课程资源,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课程方案及管理机制。
4、改革教学评价与考试制度。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要形成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形成学生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记录相结合的学生评价体系。
5、建立校本教学研究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
三、健全组织,明确职责
1、成立课改工作委员会
主 任:李华强(校长)
副主任:何敬贤(副校长)委 员:王英(教务主任)
职 责:制定课程方案,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细则,新的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
2、成立学科课程研究小组
语 文:组 长—李文辉
数 学:组 长—邓仁科 英 语:组 长—卢维年
政史地:组 长—宋兆仍
理化生:组 长—黄晋团
音体美微心劳法:组 长—严志贤
职 责:探索与新课程适应的教学模式,研发课本课程,验证并完善各种评价制度、考试制度和校本教研制度。
四、实施基本原则
1、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的原则
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重点,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制度诸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努力形成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学生发展以及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新课程运行机制,做好分类指导和分步实施工作。
2、开拓创新与协调配合的原则
优化学校课程结构,积极开发学校课程资源,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相互之间的和谐发展。
五、加强师资培训
1、培训原则和要求
初、高中新课程培训工作要严格贯彻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努力使所有任课教师都得到有效的和学科培训。要将培训贯穿在整个课改实施过程中,并以校本研修为基础,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2、培训主要内容和参考书目
学习新课改的目标与课程结构,转变旧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以及教学行为;重视教学管理制度;新课程的评价制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各科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各科实验教材;选读本学科一、二种主要杂志。
3、培训公式和评价
培训坚持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相结合。对所有培训教师要进行培训效果考核,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六、课程设置
1、初、高中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开设
初、高中阶段设置了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地方课程开设心理健康课、法制课。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深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从制度、师资、内容、评价等系统管理措施上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落实,保证研究性学习等活动类课程的正常开设。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通过网络技术,利用我校外语优势进行。
七、学生评价
1、体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要充分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评价要素,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
2、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改变过去由教师单一评价学生的状况,充分听取学生、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多个评价主体的意见和建议,特别要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在能力。
3、体现评价内容的综合化。要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主要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作品(如作业、论文、心得体会、手工作品、录像),用以展示学生的努力、成就与进步,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成长。
4、体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要改变将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做法。在评价方法中除了纸笔测试以外,还包括平时的课堂行为记录、调查、访谈、作业、成长记录、学习日记、情景测验、激励性的评语等质性评价公式评价学生,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
5、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行报告学制度,每学年一次,毕业前总评。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班主任评价、任课老师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六个方面(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分别给出a、b、c、d四个等第,总计有18种结果,对18种结果加权分析后,再参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情况最终得出综合型评价等第。该等第将作为学生初中毕业和高中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
八、课程管理
1.组织建构
学校建立以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共同参与的课程 与管理机制。学校设立课程开发和选修指导委员会。学校委员会要提交课程设置的建议,送校长批准,才能执行。确定课程时,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初中三年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校长是学校课程的第一责任人,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监督和评估课程实施过程。教师要将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认真实施,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学生及其家长应有机会了解、参与评价学校课程,并提出改进建议,配合学校和教师完成课程改革任务。
2.成绩管理
初中生水平评价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学业水平评估包括学业考试和学业考查。
(1)初中学业考试: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理化、政史(政治和历史合卷)。各科分值为语文120分、数学120分、外语120分(其中含听力测试30分)、理化120分、政史120分
各考试科目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命题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能力立意,增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的合理创造留有一定空间。
(2)高中学业考查:考查科目为:英语口语、理化生实验操作、体育与健康、地理、生物、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研究性学习等。其中英语口语、理化生实验操作、体育与健康、地理、生物设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其他考查项目设合格与不合格两个等级。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应当使用统一的学籍管理号,便于学生学习记录和查询。教务处应当每学期保存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学业考查等级以及其他评价结果(如学校或班主任推荐性评语、特长、成长记录袋等),将学生形成 评价与终结性考试结合起来。
3.设立年级主任负责制。年级主任担负组织、协调、联络和沟通本年级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对全年级的教育、教学实行全 管理;设立学科组长会员制,对本组课程教学的组织、备课、教师的教学安排等负责,同时还要负责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积极开展校本 活动。
4.优化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教师要切实注意教学方式的改变,要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各方面发展的精神。提倡合作式合作、探究式学习、自主性学习。应当探索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方式,使 知识与培养能力齐全,培养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的意识与方法;促进学生富有广泛 学习;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5.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九、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为保证初中课程的实施,要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合理有效使用机动教室、专用教室、阅览室、实验室、信息中心等资源,网络资源和外教资源;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努力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要特别重视开发本校教师的智慧潜能。
十、保障机制
1.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形成积极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新课程顺利推广的必要基础和保障。教务处和教科室担负研究的具体组织、实施、服务、评价、管理等职责。要鼓励教师关注教育实际,积极研究教学实际问题;要逐步形成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改变以往课堂教学评价偏重教师讲课技巧的做法,关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强调教学对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要重视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为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专业化成长提供支持等。
2.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促进课程的不断发展。
3.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利用各种方式组织教师积极学习新课程,把握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改善教育行为,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
4.加强舆论宣传工作
通过橱窗、宣传板、家长会、新闻媒体等,广泛深入地宣传课程改革的意义和目标,获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良好环境。
十一、实施细则 第一阶段:
1、召开动员大会,强调这次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2、组织学习,每周一至周四晚上晚自习后分文科组与理科组,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新课程大纲。观看先进课堂典型录像。
第二阶段:
1、组织骨干教师到全县各试点学校观摩学习。
2、各教研组对观摩学习情况进行讨论,拟定我校新课程改革实施思路。
第三阶段:
1、选定班级进行试教,组织各教研组骨干教师进行观摩,开展进一步讨论。
2、邀请县重点学校新课改有经验的教师及专家来我校进行讲座、示范。
3、组织各教研组对专家意见和建议进行讨论。
第四阶段:
1、全面试行新的教学课堂改革,边改革边摸索,不断发现问题。
2、各教研组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总结优点及不足,及时调整改革步伐。
3、对教师在新课改中好的经验进行表扬和宣传。
第五阶段:
1、阶段性小结,查漏补缺,理清思路,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及时调整课堂结构。
2、拟定学生评价方案,试行学分制。
第六阶段:
1、阶段性小结,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教研组组织讨论,在已有模式上进一步深化改革。
2、拟定学生综合实践实施方案,让综合实践跟课堂教学密切结合,让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加深学生对社会的理解。
八步区桂岭中学
7.拉萨市农牧区中学转型期实施地理新课程的思考 篇七
摘 要:新课程改革给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也给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本文立足新课程背景下加强中学体育教师培训必要性和体育教师教学及培训现状分析,剖析了目前中学体育教师教育教学和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体育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培训形式和培训的重点内容与措施。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培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目标给中学的体育教学活动带来了全新理念,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下的中学体育教师培训工作受到广泛重视和关注,特别是随着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贯彻与实施,加强中学体育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体育教学质量,对提高广大中学生的健康水平具有特别的意义。
一、新课程背景下加强中学体育教师培训的必要性
新课标的贯彻实施,意味着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和体育教学新理念,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需求,以适应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改革。为适应新体育课程的改革,就要接受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培训。新的形势下,体育教师应该掌握的不单单是专业知识丰富,还应该有边缘学科的必备知识。体育与健康的新标准给体育教学及其改革带来新的刺激和动力,给体育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带来更大的空间,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单
一、学生产生精神疲劳和厌倦情绪的境况,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环境下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显然,目前的体育教师素质状况难以满足这些新要求。
加强中学体育教师培训在新形势下具有全新的意义。对体育教师的培训既有助于青年教师的培养,使他们在师德、教学、综合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而且有利于校本教材的研发工作,合理利用体育的校本资源,同时,通过培训还有利于教师间的业务交流,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教学目标能否得到顺利贯彻实施的关键环节,通过培训,使中学体育教师加深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培训后的教师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达到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目的。
二、中学体育教师教学及培训现状分析
(一)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学体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教学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尝试并认同,在新的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了显著提高,尤其技术教学时学生能主动听、主动练,且乐此不疲。同时,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调动。但同时体育教师存在问题也多有凸显:
一是教师角色彰显与职责的缺位。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思想根深蒂固,教师还没有对新课程改革从内容到形式彻底吃透,教师职责出现缺位和“四多四少”现象,即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社会责任多忽视学生个体需要少;强调教师地位多忽视师生合作少;强调教师教学能力多忽视育人的职业责任少;强调劳动的传递性多忽视教与学的创造性少。
二是对新课改存有疑虑与片面认识。部分体育教师片面认识新课改精神,认为课程改革只是课堂活跃、完善教学内容的“换汤不换药”的教学方法的变化而已,对新课改的理念与价值认识模糊,对新课改的效果持有怀疑态度,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方面修正教学方法,忽视整体提高学生素质的提高,忽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是轻理论修养重技能演示。一些体育教师只满足自己的教学技能与演示,忽略理论的学习与提高,不愿意参加课改培训,只停顿在现有的水平,自诩“一刀鲜吃遍天”, 不重视教学水平的提高,用自己早年的 “一技之长”多年不变,难以与新课改的精神相匹配,甚至与“课程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想脱离,无法满足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开展教学活动。
四是自卑与忽略自己的价值存在。有些体育教师总感觉在学校的“底气”不足,“地位”不高,把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定位于学生在中考或高考过关或合格,没有从健康第一、培养学生自我全面发展的角度定位自己的职责。
(二)中学体育教师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根据课程改革需要不断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一是培训保障有力,不同程度构建了培训组织体系,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精心挑选有较强针对性地培训内容。二是培训师资强干,有的地方选配的讲课教师包括邀请国家课标核心组的成员、省以及大市教研室的教研员、中学一线的高级以上教师、以及高校的教授、博士等。三是形式多样,培训方式的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参与性和研究性。但同时发现目前体育教师的培训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校本培训问题更加突出,难以收到培训实效。具体表现在: 一是可操作性较差。不管是“内培”还是“外培”,普遍存在着只注重新课改理论和理念的学习与提高,缺乏针对“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操作性强的实践环节的传授,受培教师培训结束仍感到一头雾水,难以收到培训效果。
二是培训形式单调。大多数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主要采取试用期培训、职务培训、基本功培训、骨干培训四种培训形式。第一种培训主要在本校内或校外进修模式进行,后三种培训主要靠本省或市内的教师进修学院、教育学院或地方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培训过程更多是在教室里传授理论专业知识。单调的培训形式无法达到学习知识与提高动手能力的目的。
三是培训管理薄弱。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难以形成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教学活动,没有有的放矢的针对教师的薄弱环节开展培训,也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往往只注重形式。有的教师只是报名,并没有参加培训听课,照样拿到培训结业证。有的通过发放信函邀请教师自愿参加培训活动,有的培训活动其实就是为了赚钱。培训活动流于形式,是在“走过场”,对培训没有做到有效的管理。
三、中学体育教师培训的模式与措施 1.中学体育教师的培训要求
一是系统性培训要求。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应构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与其他专科的业务培训一视同仁,建立健全机构、设施。二是时代性与开放性的培训要求。在培训中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倡导新理念,传授新知识,介绍新经验。三是因地制宜的培训要求。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教学要求来进行,增强有效性。四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培训要求。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既要坚持理论学习,又要进行实践操作,理论联系实践。同时,培训教材的编写要有科学性、前瞻性,要实用、高效的提高体育教师基本素养和教研能力。
2.中学体育教师的培训形式
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可采用校本培训、集中培训和现代远程培训三种形式来进行。考虑到具体情况,本人认为最好以校本培训为重点,现代远程培训为基础,集中培训为辅助,三种培训形式合理搭配,做到科学协调。每种培训形式都要明确培训目标、内容、任务及方法等,注重培训的目的性、针对性、有效性,以提高教师的体育教学能力为培训重点,以培养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主要培训目的,循序渐进、教学相长。
3.中学体育教师的培训重点与措施
体育教师的培训重点应该围绕满足新课改教学目标的各种能力培训来展开,具体包括:(1)体育教师的设计能力培训。体育课程设计是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提高体育教师的设计能力培训成了整个培训工作的重点环节。该环节的培训工作包括:一是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分析能力,通过培训使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个体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体育经验、心理状况和体育学习态度,便于强化针对性、个性化教学;二是对教材的研究定位能力,教师能够根据体育课程标准,依据各部分体育教材的不同属性和特点,分析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结合教学任务,确定学生应学习的新知识、新技术动作和相关技能; 三是对教学计划的制定撰写能力,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状况和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做出系统化的构想与谋划,对教学内容作出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及练习方式的选择,最终形成教学计划。
(2)体育教师的研究能力培训。研究能力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的关键因素。该环节的培训工作包括:一是信息处理能力,教师要搜集教学过程中“一手”资料和通过网络、图书、学术期刊等搜集“二手”参考资料,提高吸收前沿研究成果,借鉴他人成功经验的能力;二是科学研究能力,在资料搜集基础上要不断开展教学课题研究,撰写有关教学论文、调查及研究报告等教学研究活动,提高独立进行体育教学研究的能力;三是联系实际能力,要把研究成果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提高教师的反思研究运用能力,达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目的。
(3)体育教师的指导能力培训。教师的指导能力是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核心环节。该环节的培训工作包括:一是运动技能规律的认知能力,体育教师通过培训提高了关于运动技能的形成、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体育知识学习与运动认知、体育学习集体形成与变化、体验运动乐趣等教学规律的掌握,为更好地指导教学奠定基础;二是运动技能规律的运用能力,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来源于教师在动机、过程、内容、方法等方面的积极引导,要把培训中掌握的体育运动规律运用于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环境,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等方面上来;三是教学实践过程的掌控能力,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练习,及时发现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核问题,并给与及时纠正,要具备掌控预防与纠正学生错误动作等方面的能力。
(4)体育教师的反思能力培训。体育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总结教学工作,发现教学不足,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该环节的培训包括:一是提高感知觉能力,提高教师的感知觉能力,主要从视觉、听觉、触摸觉、味觉、嗅觉、语言听觉和语言动觉、空间与时间知觉和机体觉等方面进行训练,通过日记、录像和交流等途径来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进而在教学过程中转向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提高自我分析能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地反思,找出经验和不足,同时,教师也能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仪表教态、教学讲解、动作示范、组织练习等教学技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三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针对学生和教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听课、评课等方式反思课堂上发生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5)体育教师的评价能力培训。体育教师的评价能力关系到教学过程能否圆满完成,对师生双向检测、教学质量验收的重要环节。该环节培训主要包括: 一是教师的归纳总结能力,教师的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是对教学质量判断的基础,是新课程评价的关键。二是教师的分析判断能力,是指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剖析、分辨、单独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能力。教师要有独到的成就和见解,要把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经过理性思维的梳理后,变成简单化、规律化,从而轻松、顺畅地演化成学生的具体活动内容。三是教师的评价运用能力,教师能运用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评价方法,按照不同的评价目的、主体,能够做到对体育课密度、运动负荷、学生体育知识、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等做出准确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14.
[2]夏峰.要正确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J].中国学校体育,2006(7):8-10.
8.拉萨市农牧区中学转型期实施地理新课程的思考 篇八
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我国中学地理课程在近50年间一直随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不断改进 。目前,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着,人类社会及其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均面临着21世纪的挑战。虽然从20世纪迈入21世 纪是个渐进的过程,但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期望,使我们不得不经常反思已做过的工作,用发展 的眼光看待中学地理课程,使它能够根据社会的进步适时调整自己的方向。
许多因素影响地理课程的发展。比较重要的有:社会对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价值观的转变 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综合这些因素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学地理课程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种趋向:与中学其它 课程综合、以环境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思路重新定向、在注重人文地理的同时突出地球科学、逐步信息化 。这几个趋向既是有各自特点的独立发展方向,又是相互联系、融合在一起的。
一、融合在综合课中的地理知识
在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阶段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是当今世界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动态。课程综合化主要是解决中学特别 是初中阶段课程划分过细、过多,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缺乏综合掌握和利用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的问题 。现有的综合方式多种多样,基本上是按大的科学分类,把中学的课程分为综合理科(也有称自然科学或科学 的)和社会科。综合理科包括分科时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中的地学部分;社会科则包括历史、政治 、社会常识、地理等内容(或只包括历史和地理)。
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方案中,也有把原有的地理课和历史课合并为社会课,原有的物理、生物、 化学课合并为科学课来作为学校课程选择之一的设想。此外,北京市和广东省的综合课方案还纳入到高中课程 改革方案之中。
由于我国综合课还处在实验阶段,内容的综合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其中的地理知识往往带有明显的分科 课程痕迹,即地理类知识集中安排,其结构与分科地理课程基本相同。这在社会科的综合中更为明显。
上海市的综合课与浙江省不同的`地方在于地理知识与其它知识的融合性更强,它并不是全部集中在一册书 或一个年级中,而是分散在不同阶段,特别是在初三安排了地球知识的学习,这是符合学生年龄和能力特征的 。
综合课程的发展给地理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一方面,中学课程淡化学科概念,会使地理知识与其它 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更有效地融合起来,其结果是中学的课程将更贴近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地理教 育的研究将更多地针对地理内容学习本身以及地理与其他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而不再是试图建立更完善的地 理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课程综合化的结果是实现了文、理科各自内部的综合而强化了文、理之间的分化。现 行中学课程中的学科分化现象很严重,但地理课程的实质却是综合的。其一、地理课程涉及各门学科的基础知 识,并为这些基础知识提供了一个综合利用场所。其二,地理课程综合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比较 理想的状态是在初中文、理科内部分别综合的背景下,单独保留地理课,使学生有一个综合利用所学文理科知 识和进一步学习综合性较强的知识的领域。然而,地理课如果想承担起这样一个独特的角色,必须进行课程结 构的改革,打破传统的地理学科体系,建立一种以地理思想为中心的,能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课程结构。
二、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
地理课与环境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关系是既有重合又有区别。从广义的环境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概念看,有关人类生存环境特别是自然 环境的知识,大部分都已含在现有的地理课程之中,因此,地理教育(www.xfht
9.拉萨市农牧区中学转型期实施地理新课程的思考 篇九
所谓观察就是对周围世界的各个客观事物和现象,在其自然条件下,按照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特征的自然联系的实际情况,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方法。它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知觉过程,而且包括积极的思维过程,并通过实验,验证或判断事物的真伪、是否,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
例如,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包括我们身边物体在内的各种图形,而这些图形有的具有(轴)对称性,有的却没有,通过观察会发现具有(轴)对称性的一些图形,并能进一步观察到这些“对称性”图形,都能用某条直线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如果沿这条直线折叠起来,就会使这两部分完全重合。“非对称”图形就找不到这样的直线。这样,稍加观察身边的“对称”图形(建筑物、装饰图案、机器的零件、花草树木的叶子等)之后,应用特别的实验(如折叠等)就可以自然转入轴对称的学习。通过观察不仅让学生感觉到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而且能让学生思考:如何去判断什么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以及这些图形都有哪些性质,为以下新课内容作准备。经过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实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让每一名学生养成勤于观察、实验和善于观察、实验的习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要让学生敢于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不错,有问题而激发思考,有思考而提出问题。美国的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提出问题。”不断地对所学新知和应用新知过程提出问题,这是更深地了解知识内涵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很好路径。因为学生要提出问题就必须经过几次反复的考虑,确实有疑惑才会产生问题,所以当你的学生提出问题或对某个知识点有质疑时,我们不仅要鼓励他们的这种做法,而且要大力提倡他们能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绝不能随意地否定他们。同时我们要求学生在提出的问题上做到理性、客观而有价值。
三、要让学生学会归纳与猜想
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归纳和作出大胆的猜想,是活跃思维、放胆思维的重要渠道。而在数学归纳过程中又必须参与猜想,这样思维的培养才能更上一层楼。在新课程实施的课堂中要让学生学会正确而合理地归纳与猜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证明和验证,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四、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和综合思维过程是从对问题的分析开始的。解决问题之前能冷静地思考,这无论是对解决数学问题,还是对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都是有帮助的。通过尝试对问题情景的分析,就能提炼出关键性的东西和淘汰无效的尝试,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再通过综合各个条件,作有方向性的分析,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分析和综合,这两者对思维的顺利进行非常必要,分析可以被看作是从结果追溯到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的一种思维方式,而综合则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从原因推导到由原因产生的结果的一种思维方式。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文秘站:<维的好方法。
五、要让学生体会比较的重要性
有比较才能进行鉴别,在比较中认识一切,这也是一种判断性的思维活动。把它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能增加思维的量和参与对象的人数,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我们在上分式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从一般分数通分、约分,以此来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再把分数改成分式,自然引出分式的基本性质,然后让学生来比较两者的相同与不同点,让他们在比较中判断,在比较中思维,在比较中确定新的知识点的重要之处以及与旧知识之间的不同点,以便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因此,比较是获得直觉思维的有力工具,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的很好的方法。
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应注意下面几个原则:(1)彼此之间具有确定联系的对象才能进行比较,即比较要有意义;(2)比较应当按一定的步骤进行,即要求准确地区分比较的性质;(3)对于数学对象的同一种性质做的比较应当是完整的。
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把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对活动的参与欲和积极性,要求我们精心设计活动方案,提炼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并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培养和发展思维。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开心,而且学得轻松。
【拉萨市农牧区中学转型期实施地理新课程的思考】推荐阅读:
拉萨市环卫局市容调研报告09-05
美丽的拉萨作文600字08-05
拉萨市房屋租赁暂行管理办法(2008年6月7日拉萨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09-19
《拉萨的天空》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9-06
课文《拉萨古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