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法家思想初探
1.梁启超法家思想初探 篇一
1)所谓势,指权力与威势,一个领导拥有威严,令出如山,这就是“势”。
势就是绝对的权威,是不必经过任何询问和论证就必须承认和服从的绝对的权威。
有一个故事颇能说明这个道理,秦始皇之前秦朝有个国王叫秦襄王,有一次生病了,有些百姓向神灵祈祷他的.健康;等到他病愈的时候,百姓们杀牛宰羊来感谢神灵。
秦襄王听说之后,不但没有奖励这些百姓,反而责罚了他们和当地的地方官。
大臣们很奇怪,他说:百姓之所以为我所用,是惧怕我的权势,而不是因为我爱他们。
如果他们现在这样做,说明我已经放弃了权势而与他们讲仁爱了。
这样很危险,他们就不怕我了。
所以我要责罚他们,以绝爱民之道,立法势的权威。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
”听听,这是什么逻辑!用现代话说,势讲的是领导的职务权威。
很多国家机关、公司单位的领导人一定要做出跟下边人等级分明的样子,其实本质道理来源于此。
他们认为领导就是要让下属怕的。
势的核心是“独断独揽”,所有现在企业领导的“一把手”思维,或者说是“天才+1000个助手”的思维,本质上是“势”的影响。
2)所谓术,指政治权术,皇帝驾驭人时,神出鬼没,这就是“术”。
势是目的,术是手段,在过去来说,术就是皇帝统治、防备、监督和刺探臣下以及百姓的隐秘的具体的权术和方法。
“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用现代话说,讲的是领导如何“管理”下属。
每次去机场我都要去逛逛书店,几乎每次都失望而归,书店里管理学方面大多数的书都是关于此类“术”的书,什么管理下属的36招啊什么的。
现在一个流行是把所有的古代的书,都跟“管理”和“权谋”挂钩,从周易学权谋什么的,让我非常的讨厌。
的确很多领导者愿意用权谋的方式来驾御下属,但这不是常道,是不正常的。
曹操同学就擅长此道。
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他编了一个故事,说自己睡觉时会杀人,让人不要在他睡觉的时候接近他。
他的一个侍妾看到他睡觉的时候被子掉了,就来给他盖被子,果然被他起来杀掉。
曹醒来之后,还故做不知。
隋文帝也乐于此道,为了考察大臣是否廉洁,他自己给他们设置了一些圈套,安排人给大臣们贿赂,结果很多人中圈套,就被杀了。
3)所谓法,指法律和规章制度,明君如天,执法公正,这是“法”。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绩效评估,说话算数。
商鞅同学刚开始变法的时候,担心没有人相信他的话,就在南城竖起一个大木头,然后公告天下:如果有人把木头搬到北城,赏10金。
开始时,人们奔走相告,议论纷纷,不知道这个家伙要干嘛,没有人相信他的话。
后来商鞅又把赏金提高到50金。
人们更是疑惑而又奇怪了,更认为是个骗局。
后来人们怂恿一个愚汉去搬这个木头,当他把木头搬到北城的时候,商鞅果然给了他50金。
举国为之轰动,人们相信商鞅是个说话算数的人了。
借着这个信任,商鞅开始了他的变法事业。
儒法之争:
法家和儒家历来争论很大。
儒家推崇“王道”,法家向往“霸道”。
儒家认为法家严刑峻法,急功近利,法家认为儒家迂腐可笑,纸上谈兵。
孔孟两个人周游于列国,希望国王相信并推行他们的“仁义之道”来治国,可是各国国王都觉得他们的方法好归好,就是太慢,等不及,他们更愿意用法家思想,他们认为法家思想见效快,重实际。
这种争论有点类似于武侠小说中关于气宗和剑宗的争论,或者说内功和外功的争论。
秦朝就是一个最重要的例子,在秦始皇之前几百年他们就开始用法家思想来治国了。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用五张羊皮买了奴隶百里羊,开始变法。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重农重兵,很快秦国开始富强起来。
秦始皇更是任用韩非子的同学李斯为相,把韩非子的思想作为治国思想,很快便实现了统一六国的伟大事业。
但是治理国家和夺取政权是两回事。
夺取政权的时候可以急功近利,但是治理国家的时候取需要长治久安啊。
可惜秦始皇不懂得这个道理,在他取得天下的时候,继续实施法家道路,继续严刑峻法,结果这么强盛的一个国家,一个一举扫平六国统一天下的国家,之后,就被两个农民率先揭起的起义给推翻了。
刘邦取天下之后,儒生陆贾劝告他说:“乃公天下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深以为然,借鉴秦灭国的教训,废弃严刑峻法,采用简单的法律;采用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黄老之道,形成了王霸兼用的治国方针。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开始了中国儒法兼用、儒道兼修的治国策略。
【梁启超法家思想初探】推荐阅读:
梁启超09-06
梁启超读后感11-02
《梁启超家书》好句摘抄07-14
梁启超家教伴我成长书信作文11-19
徐州籍书法家10-19
济宁著名书法家11-29
中国当代十大书法家07-10
中国十大农民书法家08-02
安徽滁州张明泊书法家09-21
书法家杨又春简介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