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小结我们的城市

2024-06-22

主题小结我们的城市(共15篇)(共15篇)

1.主题小结我们的城市 篇一

我们的端午主题活动小结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抒发民族情怀,激发爱国情感,崇尚“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人文精神的浓厚节日氛围中落下帷幕。XX区文明办以主题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激发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中国梦而凝心聚神、团结拼搏、奋发有为。通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文化教育活动,让全社会了解历史、认知文化、继承传统,追逐梦想,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城市凝聚力和市民幸福感,营造风清气正、文明祥和的节日氛围。下一步积极备战,扎实推进创建,不断提高市民知晓率和满意度,迎接文明城市程度指数测评市检和国考。现将XX区“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小结如下:

由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央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湖北省文明办、中央电视台承办的XX年《我们的节日·端午——中华长歌行》特别节日于5月10日至25日在汉顺利完成拍摄工作。特别节日以访谈为主体,以记录片为基本风格、穿插呤诵、歌曲和民间文艺、民间风俗展示。由端午、记忆、习俗、情怀三个篇章组成。央视分成3个摄制组在汉各区进行了为期16天的拍摄。XX区文明办组织了XX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汉雕船模国家级传承人龙从发老人及其子在硚口文化馆成功拍摄,融入历史元素的汉口码头号子在黄陂后湖龙舟赛基地成功拍摄。并与端午节当天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

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了解历史,认知文化,增强民族情怀,挖掘时代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中国梦想的大好时机,区文明办制定《关于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通知》,各街道、区直相关部门及文明办单位相应拿出了安排。活动中与“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明新风”结合起来;与“学雷锋、三关爱志愿服务”,推进创建工作结合起来;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结合起来;与关爱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及空巢、孤残老人慰问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开展居民便于参加、乐于参加,在参于中受益的活动项目,收到良好的效果。

1、关心和慰问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及空巢、孤残老人。在端午节期间,区文明办由区文明委领导带队兵分三路对道德模范及身边好人上门慰问。古田街万人社区发扬“奉献、友爱、互动、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组织社区党员志愿者及辖区南院坊小学生志愿者一起走进空巢老人家庭,为老人们唱歌、扫扫房间并送上节日的问候和礼物。宝丰街宝地社区、荣华街中山社区带领工作人员及志愿者上门看望辖区空巢老人、残疾人,及特困家庭、少数民族困难家庭并送上粽子、鸭蛋等节日的传统食品。

2、开展小型多样的主题活动。6月8日晚,由区委宣传部、文明办主办,文化局承办,“五月莺歌燕舞日,又到粽味飘香时”XX区公益文化社区行“我们的节日·端午”文艺晚会,在XX区宝丰路体育广场隆重上演。易家街于6月9日在工农路社区举行了一场“粽香沁人心,浓浓端午情”的包粽子比赛。长丰街于6月6日在长丰社区丰华园中心广场举办了以“情系端午,养生夏至”为主题的包粽子比赛活动。古田街汉口春天社区于6月12日在汉口春天社区中心广场举办“朗朗读书声,浓浓端午情”活动,活动现场进行了包粽子比赛,民俗表演,诗歌朗诵,书法展示等。宗关街发展社区于6月9日在社区广场开展了“幸福发展一家亲,我们相约在端午”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一曲红红火火的《好日子》腰鼓表演拉开序幕,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组织的6支文艺团队为居民献上一场精彩的表演。宗关水厂专门制发通知,要求员工于6月12日晚收看中央台播出的《我们的节日·端午——中华长歌行》。韩家墩街博学社区、古四社区、公安社区、曾家社区相继开展“学雷锋、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新华社区6月7日开展“庆端午,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百余人演唱了16首经典曲目,用雄壮嘹亮的歌声抒发民族情怀,激发爱国情感,颂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汉水桥街营北社区于6月8日举办“我们万‘粽’一心实现梦想”的主题活动,威风锣鼓队表演拉开帷幕,文明单位天然气公司50多名义工学员与社区群干携手撑起十顶蓝色帐篷,筑成一条宣传天然气造作、防护、故障处理等安全知识长廊。有奖包粽子比赛争先参与,不亦乐乎。汉水桥街工委书记与天然气总经理慰问30户困难家庭。宝丰街站邻园社区、祥和社区在小区内摆擂台举办了“粽情粽意粽情意,互帮互助互帮助”的包粽子比赛,让居民在品味香粽的同时享受节日的快乐,感受温馨的邻里亲情。汉中街万兴社区党支部组织辖区文明单位、物业公司及业主委员会于6月8日在江山如画小区内举办“三方联动”迎端午、传文化、送关爱、暖人心、创幸福小区包粽子比赛。六角亭街在端午节期间,举办了宝善社区、顺道社区两场“情满粽香”文艺晚会。汉正街永庆社区为“三无”老人包粽子过端午。区环保局举办“迎端午,唱红歌,展环保风采”歌咏比赛。区总工会组织龙舟队参加市第三届职工龙舟大赛活动。

3、结合主题活动,推动文明创建。古人把五月端午称作“卫生月”,广插艾草,饮雄黄酒,佩戴香囊,以免灾祛病。端午节成了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的民俗节日。文明单位XX区市场开发服务中心结合端午节,引导职工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利用宣传栏等形式对端午节知识进行广泛宣传,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折射出的浓郁文化底蕴,不断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另一方面组织干部职工到各市场进行卫生大扫除,增强生态文明意识,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为推动“三创”贡献一份力量。区审计局利用公开栏、宣传栏对端午节知识进行宣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组织全局人员诵读中华经典及传唱爱国主义歌曲,组织观看电视转播、直播的《我们的节日·端午——中华长歌行》节日等。结合全民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全体干部围绕“绿色生活,从我做起”,积极参与对口社区开展“周末清洁家园”活动,营造“干净整洁、有序”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主题小结我们的城市 篇二

朝阳溪上的老铁桥。原来这条桥始建于民国, 由德国人设计, 广州谦德公司承建, 是南宁第一座铁桥, 已经历了77年的风雨。

镶嵌在一栋民居墙面上的“金狮巷民居群”铭牌告诉人们, 眼前这片建筑背景显赫, 是南宁民居的经典, 也是南宁市区唯一保存完整的清至民国时期民居群。

现在的南宁解放路。原名德邻路, 1934年1月落成。由于命名为德邻路, 当时主政广西的李宗仁 (字德邻) 的夫人郭德洁女士专门出席了剪彩仪式。上海出版的《良友》画报刊登了落成典礼的庆祝场面。

以前的百货大楼。左下边红色屋顶的是原来的南宁桂剧院 (现在的万隆) , 右下角是原来南宁的灯光球场 (现在的百货大楼新楼) 。马路是当年的朝阳路和新华街。

邕江边的古城墙。南宁自唐代始建城墙, 清乾隆年间城墙规模最大。民国期间, 这些城墙逐渐被拆毁。2005年, 政府以此为基础重建了这段古城墙。维修后的城墙总长112米, 高约12米, 重现了当年的巍峨。

邕江大桥北头 (现在的七叉路口位置) , 左边红瓦房是当年的红楼, 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左上角那栋楼是邕江宾馆。

1.

1987年10月下旬, 我大学毕业经过一番辗转后从桂林来到南宁, 那时已是秋天, 朝阳路上依然绿树成荫, 浓密的扁桃树在天空下犹如一片绿色的浮云, 苍翠欲滴。走在街上, 能明显感觉到南宁这座城市因为规模不大、行人稀少以及仍然缓慢的生活节奏所带来的舒适和轻松。我的身后, 是一座对称、方整、严肃、庄重的火车站以及车站广场, 每次骑自行车经过, 或者在夜幕中看着伫立在暗淡灯光下的车站庞大的躯体, 以及淤积在广场上的黑暗人影, 不时听到时钟敲打时发出的沉闷声响, 总是让我有一种想去远方的冲动和神秘感觉。

2.

1996年以前, 南湖以东也就是埌东凤岭一带, 不过是杂草丛生的一片山丘和人烟稀少的渺茫郊区, 1997年夏末, 当我穿过一片泥泞的道路, 站在目前东盟商务区附近的地段, 为拟建的南宁体育中心的设计观摩地形时, 我没有想到若干年后这一带会成为一个新的城市副都中心, 时间的力量和人类再造一个城市的决心都让人叹为观止。而在时间不断变化的同时, 这个区域的城市风貌和城市景观也快速地发生着惊人的变化, 一条笔直的民族大道开始穿越半个城市, 一直通往城市之外的高速公路, 而在它的两侧, 成片的楼房像被某种东西所刺激, 疯狂地越来越多地向上生长, 早年似乎遥远的高速公路入口, 转眼已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不再孤单。而那几片巨大、火红、散落在山坡上的由澳大利亚DCM公司设计的金属花瓣, 象征着南宁的市花——朱槿花, 这些红色的镂空的金属花瓣, 在山坡上默默地对眼前的一切迎来送往, 那些巨型建筑, 突然之间破土而出, 成为令人惊讶的城市综合体, 这种快速的城市生长确实有些不可思议。当有一天我漫步在五象广场, 或站在航洋国际城外面, 在周围高楼的包围下, 凝视阳光照耀下的地王大厦或者会展中心白色拱顶上的一片反光, 这些毫无关联造型各异的城市建筑, 似乎在提醒我, 国际化已经是南宁这座城市不可逆转的潮流。

3.

90年代, 有一年我到民生码头, 和其他人一起坐船沿江而上, 这是我第一次通过这个码头行到江面之上, 当时这个凌乱、随意、停泊着一些大小船只的码头, 与现在的防洪大堤一起, 已成为一个开放的城市广场;曾经冷落的邕江, 也因为两岸绵延数公里沿江大道和防洪大堤的建成, 而成为城市开阔的景观风光带。从我的住地, 穿过华强路、解放路, 步行十来分钟就可以到达民生广场, 我经常来这里的很大一个原因, 除了散步、健身、思考, 还是因为在这里, 可以观赏到城市特有的滨水风光。跨越街道上空的平台, 是一个开阔连续的广场, 大堤下面, 是自由开放的滨水地带, 可以近距离看到水上人家的生活和一些巨大的停靠在岸边的铁船。远处, 宏伟的邕江大桥飞越南北, 林立的高楼灯火阑珊、光影迷离, 平静的江面上不时划过黑色的轮船。而我会停下来, 站在岸边, 向远处的江面和对岸瞭望, 或者坐在凳子上欣赏空地上那些妇女的舞姿, 音乐中, 她们扭动身体的专注, 以及释放生命内在力量的自由, 让我感动。面对日益衰落的河道运输, 那些在夜间偶尔响起的汽笛, 总能唤起我对逝去旧日的美好记忆。

4.

有一次深夜, 我和朋友一起, 从旭园出来, 朋友带我穿过旭园和邕江饭店之间的一条小路, 走到中山路夜市。从一幢青砖白墙的老房子前面走过时, 一扇旧时流行于两广地区、镶嵌在灰色青砖的木质推拉门, 吸引了我的注意, 这种既防盗又通透、由圆木制作可以推到一侧的木门, 在钢筋混凝土玻璃金属的现代建筑里, 已经很少出现了, 我甚至打算着哪天抽时间出来, 到这里拍摄这些老房子, 而同样一种门, 我在中山路夜市的一个转角, 也看到了一次。在街道漫步, 在喧闹的城市街道之外, 那些旧城中突然闪现的深深小巷, 总让我感到好奇, 吸引我想深入其中, 而这些老房子、老街道、小街小巷, 在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更新中, 正日益衰减。我希望, 在国际化成为一种潮流之时, 地域的、本土的和传统的东西, 能得到更好的保护、挖掘和继承, 过于崭新的城市其实是一种没有历史的城市, 它只会使我们迷失在没有深度的平面的时间里, 而当一个城市, 混杂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 才会显出它的活力和魅力, 并且具有一种令人赞赏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5.

我喜欢街道, 喜欢街道的那种生动、即兴, 混杂性和戏剧性, 街道生活是城市生活最精彩的一部分, 没有街道这样一出戏剧的出现和诞生, 城市不可避免地陷入单调和枯燥。作为一个地处南方的亚热带之城, 阳光长时间的照射和温暖的气候, 又为城市的街道生活和露天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我不能想象那种没有街道生活的城市。不久前我在昆明, 在城市步行街的中心广场, 和成千上百的市民一起, 观看了热烈动感的街舞表演, 阳光下, 街道正在上演的这一幕是多么生动和富于现代生活气息。而我尤其喜爱那些在街道一侧, 在一个角落, 在一个突然开阔的街头小广场默默散发出香气的街头咖啡馆, 以及一些休闲的适合交谈的场所——有一些树木、花草、篱笆, 五颜六色的遮阳伞随意地摆在那里, 招牌和陈设都显得质朴古旧。散布在大街小巷具有浓厚地方风味的一些小吃、水果和工艺品, 总是让人感受到属于一个城市特有的风土人情和淳朴的生活气息。中山路一带永不落幕的夜市, 是南方市井生活一个真实的写照, 凌乱、粗俗, 蔓延着各种烟雾和气味, 也带着一些肮脏, 但却生机勃勃、人声鼎沸、热情四射。有一天晚上我坐在阳光100城市广场内部由四幢高层建筑围合起来的开放庭院, 在一个半开敞的咖啡馆的屋檐下和朋友一起, 围着圆桌, 几杯啤酒、几本图书, 在凉风的吹拂下交谈, 我感到了一种属于生活本身的随意, 而这些新建筑所构筑出来的场所、店铺和户外空间, 不过是一种对街道生活的模仿和搬用, 那些不时闪过的玩滑轮的孩子, 交叉走动的散步人群, 围坐在一起脸上泛出轻松表情的青年人, 总不由让人感叹街头生活的美好。

6.

每天早上, 我翻开从信箱里拿出的一叠报纸, 总会看到一个又一个新建筑、新小区、新楼盘, 闪耀在报纸的各个版面, 它们千姿百态、雍容大方, 正日益成为这个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成为一种资源、物质、诱惑和一种公共话题。那些不断冒出来的新建筑, 一方面不断改变着城市的景观和轮廓线;另一方面, 那种植根于本土文化、地域文化, 具有亚热带气候和南方特色的建筑, 仍然显得太少了, 那些散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新建筑, 似乎都可以随便移植到任何一个城市。2007年7月我在东南亚考察热带建筑, 尤其是马来西亚杨经文的生态建筑时, 我发现他们所做的一些建筑, 非常注重对气候、环境、生态、通风、遮阳的考虑, 这些具有强烈热带风格的建筑, 强化了城市的固有特征, 并赋予城市一种鲜明的地域特色。我曾经看到过广西一些山水美丽的县城, 把自己特色鲜明的街道建筑, 全部镶嵌上欧州传统建筑的历史符号和道具, 这种没有文化根基、生命力和死气沉沉的东西, 在我看来, 代表的不过是一种文化自卑的心理, 相反, 那些保护完好, 挖掘和弘扬了本土建筑文化的地方, 却经久地向世人散发出一种持久的魅力, 比如阳朔西街的白墙青瓦、龙胜梯田上层层叠叠的壮寨、三江侗族极具艺术价值的风雨桥和鼓楼。

7.

3.“我们的装扮”主题班会设计方案 篇三

日期: 2007年11月27日

主题: 我们的装扮——校园流行系列之三

目标:

1. 以班队主题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着装打扮。

2. 引导学生认识到青春的靓丽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内在的“装扮”上。

主持人:班主任

设定目标的依据:

1. 就学生中出现的校园流行时尚,我班曾进行过相关的系列教育活动。系列之一是在七年级时开展的“我与手机”主题教育活动,系列之二是与全年级同步开展的“我与动漫”主题教育活动。

2. 八年级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独立意识明显增强,身体发育加速,各方面都表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过渡性特点,因而心理需求与外部环境之间常常出现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些心理特点在自我形象设计方面表现尤其突出,首先是改变发型,无论男生女生,只要有一个人换了时尚新发型,立即就会有许多同学去模仿。女生会去穿耳洞,用她们自己的话来说,可以增加一点魅力;男生也开始追求装饰物的搭配,用他们的话来说,让自己更有味道。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装扮问题……

3. 当确定要召开这次主题班会时,首先出现在我脑中的,就是学生的装扮问题。但一想,主题班会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所以决定首先征求学生的意愿。我让38个学生分成7组讨论确定班会的内容,结果有4组学生以不同的形式选择了同样的主题。例如:①我们长大了,正处于青春期,男女生都比较关注自己的打扮,因而可以讨论该不该打扮;②可以谈谈我们喜爱的服饰与装饰品;③可以评价一下校园的各种流行风尚;④可以讨论发型问题。看来学生的意愿与我的想法比较接近,多多少少也算是不谋而合,因此我决定举行以学生装扮为内容的主题班会。

4. 最后确立的班会主题虽然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他们会有话说,也非常想说,但同时这也是一个敏感话题,容易触动学生内心的敏感角落。所以,我决定以一种轻松的谈话方式展开班会的进程,真正调动起学生对这个话题的内在兴趣,让他们能够说出心里话。

5. 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确实,现在学生的打扮已经超出,甚至有的已经颠覆了我们许多家长、许多老师心目中的原有“规范”,成人们总是在感慨:现在的学生怎么会打扮成这样?他们的审美趣味到底是怎样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时代变了,社会变了,我们许多传统的观念也要变。我们不能强制他们按照上一代人的标准去打扮自己,只能引导他们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让自己的着装打扮既时尚、个性又适宜有度。在此基础上,应启发学生更注重自己内在的“装扮”。

活动过程:

1. 观看视频。在观看基础上讨论并评价中学生流行服装、流行饰品及其流行原因,引导同学们尽量敞开心扉谈出自己的看法。在聆听中进一步发现他们追随时尚的心理动机。

2. 展示自我。按自己最喜欢的形象“装扮”自己并说出理由;同时引导学生讨论:不同时间和场合里最适合的装扮应该是怎样的?在讨论中感悟适宜、得体、有度的原则。

3. 提升内涵。青春是美好的,青春是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么,怎样才能拥有最美的青春?怎样才是最美的青春形象?这次班会要引导学生感悟内在美的永恒价值,理解并丰富青春美的内涵。

反思与重建(略)

4.主题小结我们的城市 篇四

主题说明:

大班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着好奇,不仅喜欢观察、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想出种种问题,表现出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探索发现的积极愿望。他们常常会好奇地问:“金茂大厦这么高会碰到天上的云吗?”“汽车为什么不能像地铁那样开得快?”等等。对发明家的故手、小实验有极大的兴趣,有创造发明的愿望。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幼儿会发现、关注周围各种各样的建筑物、交通工具,对它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

主题目标:

1、引领孩子获得不同造型的建筑物、不同种类的交通工具的经验以及和人们的关系。2、在动手尝试操作的同时,让幼儿了解它们的演变史,激发幼儿发明创造的愿望。

3、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城市及居住地区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4、让幼儿能关心周围环境和事物的变化,感受城市的变化,自己居住小区的变化,喜欢小区。

5、有兴趣的观察周围不同的建筑,了解它们的特征

家园共育:

1、在往返幼儿园途中,家长引导幼儿观察各种造型的建筑物,如高层、多层建筑以及老房子,并利用多种机会带领孩子认识上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

2、家长帮助幼儿共同收集有关城市的新房子和老房子的照片或图,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为幼儿的小创造做好准备,并可和孩子一起设计制作房子。带领幼儿外出时,关注周围的商店服务和设施,了解人们如何进行交流。

主题网络

老房子新建筑 逛街

我们的城市

新式的车 通畅的路

主题环境创设:

1、在表现表达区提供废旧材料、纸张等让幼儿制作自己喜欢的建筑物,如平房、高层、多层、花、草、树木等布置成草莓花苑。建构区:提供大型积木及辅助材料(如废旧瓶盒)等,让幼儿搭建房子、大桥等一些著名建筑物。

2、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有关城市的新房子和老房子的照片或图片,幼儿自己设计未来的房子,师生共同布置一个老房子、新房子、未来房子的图片展,供幼儿欣赏、交流、讨论。

3、展览幼儿的“小发明”、“小制作”。

教学反思:

这节美术课《我们的城市》,针对活动中孩子们出现的问题,对应性的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找到不足:

1.在引导部分,我只找了几个孩子回答问题,没有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兴趣。

2.在幼儿添画的环节,孩子等待时间太长,老师没有及时作出调整。

3.在第二次出示课件时,图片中的花纹太小,孩子看不清楚。我没有将花纹仔细放大,好让孩子仔细看清楚都有什么花纹以及花纹的结构。从而在绘画房子时可以借鉴。

4.教师示范环节,我没有重点强调出遮挡关系,只是教孩子说躲起来的房子。

5.幼儿作画环节,给孩子作画的时间有点少,有几个孩子的作品效果不是很好。

6.作品欣赏时,只让生生欣赏,没有做到师生互赏。缺少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5.好吃的水果主题小结 篇五

总结

在我班开展的主题活动《真好吃》活动中,主要由四个小主题构成——“好吃的水果”、“好吃的蔬菜”、“好吃的`糖果”、“好吃的小吃”,在活动中,我们注重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如《好吃的水果》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要给水果贴上眼睛、嘴巴,区分不同动物的耳朵,有长的、圆的、三角形的。能干的幼儿还给水果变成的动物宝宝贴鼻子,由于不同幼儿间发展的差异性,贴鼻子虽然不在老师要求的范围之内,但有些能力较强,观察敏锐的幼儿也完成得很好!

幼儿通过自身实践,能在动手时获得观察和操作材料的机会,在观察和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认识事物间的相同点、差异性及相互关系等。如“小猫”的耳朵是尖尖的,小兔的耳朵是长长的等,知道同样是圆圆的水果,可以做成不同的小动物。他们通过看、听、想、摸、做等行为方式,感知材料给他们带来的乐趣,提高自身的观察力、分辨力,锻炼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由于我班幼儿在动手能力、想象力等方面在近期活动开展中有了较快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对动手操作也有较高兴趣。因此,在“水果”主题活动中,我设计了“水果聚餐会”这一活动,让幼儿在感受水果各种形态的基础上,利用社会材料表现美。

在拼拼盘活动中,我尝试运用了这种方法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原来幼儿的潜能与天赋是无法估计的,他们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把拼盘装饰得五彩缤纷,有些幼儿还会对水果进行排序、分类,小班幼儿能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实在不易!一旦发现这种现象,我便积极引导,让幼儿观察,比较:“小朋友们,你们看橘子娃娃手拉手连在一起,好开心呀!真漂亮!”“你的水果拼盘里有些什么水果呢?是什么和什么,他们是怎么排队的呢?”幼儿在感官感知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获得成功体验。通过引导幼儿对水果的摆弄,让幼儿动手动脑,发展幼儿主动探索的能力。在交流讨论中介绍自己的发现,这不仅提高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而且对思维、语言发展也很有益。

6.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的小结 篇六

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的小结

一、3月28日召开了中小学校校长会议和分管安全工作的同志会议,印发了《关于开展第十九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的通知》,要求各中小学校严格按照《通知》的要求,扎实开展活动。

二、4月3日上午教管中心全体同志和各校校长对这次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了督查。

三、所有中小学校都加强了开展第十九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的组织领导,出台了具体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分工。

四、开展安全教育卓有成效。安全教育课有时间有教师有方案。云校班主任桂立文老师的教案详细具体实用;二中的主体班会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积极。

五、安全应急疏散演练做到了秩序井然。尤其是镇一中的疏散演练,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做到了“快、齐、准”。

六、各校校长高度重视了本次安全大检查。不仅排查细,对存在的隐患整改及时,而且采取的措施行之有效。云排岭学校校园面积窄,因采取了学生排队就餐的硬措施,杜绝了拥挤混乱的现象。

七、各校开展的活动丰富多彩。云排岭学校的手抄报比赛、镇二中的安全知识抢答赛为学生喜闻乐见。

八、镇一中和镇二中还专门召开了女生工作会议,为学生防止性侵害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指导性意见。

镇教育管理中心

7.我们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城市化战略 篇七

与重庆市所辖县城房价每平方米只有千元不同,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的房价一般都在数千元乃至上万元。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正是农民务工的目的地,数千元的房价远远超过了农民的实际购房能力,农民几乎没有可能在这些地区购买房子。因此,秦晖建议,深圳应该划出一块土地,让农民自搭自建,发展出全国第一个贫民区,农民因此可以在这里家庭团聚,落地生根。贫民区并非政府之耻,恰恰体现了政府对农民工的关怀。

无论是鼓励农民进城购房还是允许建城市贫民区,都是要应对农民工进城的需要。农民工有强烈的进城需要,国家也可以借此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提高了,农村人口自然减少,农业规模经营也就有了可能。因此,农民进城购房并城市化是大大的好事。若农民无力购房,建城市贫民区也是不错的选择。重庆市的作法和秦晖的建议,异曲同工,很有合理性。

其实,即使没有政府的鼓励,农民也开始进城买房了。进城买房的农民,首先是那些在外面发财了的包工头;再就是在外面务工攒了点钱的农民工;还有就是刚踏入社会还没有能力赚钱买房但要求父母帮忙买房的小青年,这些小青年尤其善于利用自己的婚姻要挟父母,称若男方父母不在城里买房,就别想将媳妇娶回家。男方父母不得不借钱到城里买房。

最近十几年,农民从农业和外出务工中获得的收入有了增加,手头有了积蓄,农村开始修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好的楼房。一栋比较象样的楼房要花10万元甚至更多,10万元拿到沿海大中城市买房是远远不够的,到县城买房子则是够的,到镇上做房子也够。重庆市因为农民大规模进县城买房,导致县城房价上涨,也不过才涨到1200元,10万元可以购买80平方米。与其将房子建在村里,不如到县城买房,农民进城一步到了位。

在城里买了房子,农民一家子就可以到城里生活了。他们再在城市务工经商,也可以免受离妻别子之痛。农民有了房子,也就不用交房租了。当然,最高兴的还是房地产商,因为市场上的需求增加了。政府也高兴,不仅城市化率上去了,而且房地产市场繁荣,财政收入有了保证。

所有这些,使得一些学者有极高的通过土地制度、按揭贷款制度、户籍制度改革来加快农民进城步伐的鼓动热情,使得政府有很高的推进积极城市化战略的积极性。

但是,站在农民角度和站在中国长期现代化可能遇到困难的角度,鼓励农民进城的积极城市化战略却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从农民角度看,农民无疑是有着进城积极性的。一方面大量农民脱离农业进城务工经商,一方面只要条件许可,农民更是渴望到城里享受真正的城市生活。这正是当前已有大量农民不在村里建房而到城市买房的原因。不过,农民在做决策时总会有些犹豫,就是进城容易生活难。他们即使进城买了房子,他们能在城市住得下来吗?住下来能生活好吗?

现在进城的绝大多数农民工都没有在城里买房子,但农民工数量已极其庞大,约在1.5亿左右。这一部分进城农民工已经被国家统计局计算进城市人口之中,因此2007年我国城市化率就已经达到47%。但问题在于,这1.5亿左右进城农民工的大多数还未在城里买房,也就难以在城里完成劳动力的再生产。他们必须依托农村来完成劳动力的再生产。因此难以算作真正的城市人口。也因此,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城市化率数据有点虚。若农民进城买了房子,或至少有了秦晖所呼吁的在城市建一些贫民区,让农民工将妻儿老小接到城里,则我国的城市化率就会又增加数个百分点,城市人口也就会扎扎实实的超过农村人口。

假设农民在城里买了房子,或至少有贫民区可住,从而全家老少都进城享受城市生活来了,他们的处境将会如何?我们来看看。

进城农民的一家老少,其在城里的支出肯定要比在农村大,因为城市生活比农村昂贵,农村很多东西是免费的,城里的任何东西都得花钱买。

再来看收入。进城农民能够买得起的商品房,只可能是内地小城市的房子,他们不可能买得起沿海大中城市的商品房。这些内地小城市的务工经商机会不多,且尤其是务工收入较少。相对来讲,沿海大中城市务工机会多,收入相对高。若进城家庭满足于在小城市务工,他们的收入就会比之前在沿海所得更少。其结果可能是进城后务工收入更少了。收入少而支出多,他们的生活就会更加困难。

进城后,一家老少可以全家出动赚取收入,可以让老人帮人看门,让小孩去捡破烂。城里的破烂的确是比农村多。若只有几户农民全家搬进县城,县城看门、捡破烂的机会就会有。若农民进城买房已经成为潮流,则城里显然就没有那么多的看门和捡破烂的机会,因此农民进城后想通过全家老少出动增加收入的机会并不多。

相反,在未进城时,农村老人和小孩在家种田还是可以赚些收入。在农村,老年人是不存在退休一说的,只要还能动,他们总要做些事情。小孩子至少可以做些喂猪养鸡的家务。当前农村人均耕地很少,农业劳动强度不高,几个不能外出的老人和妇女就可以勉强对付。不要小看了这些老头老太太对付的小农经营,他们不仅可以养活自己,而且往往还可以解决全家的肉禽蛋奶问题,解决全家的粮食供给问题,可以应付家中一般性的开支。也因此,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所赚回来的打工钱,就成了一家一年来净赚的收入。当前中国农村,农民收入结构中,外出务工与在家务农收入各占一半。正是务农的收入,使农民可以将外出务工收入作为一年的净收入积攒下来,或者在村里修建楼房,或者到县城购买商品房。

一旦全家老少进城了,则务农的那一半收入就没有了。进城务工收入维持一家老少的城市生活,就越来越捉襟见肘。进城一家老少终于明白,仅仅靠务工收入不足于支撑一家老少的城市生活。城里生活反而不如农村生活舒适。

若农民在县城买了商品房,又到沿海务工,则农民进城就显得滑稽。因为他们将一家老少搬到生活费用昂贵的城里,自己却到沿海务工以勉强维持一家人在城里的糊口生活。一年又一年,一分钱都无法积攒下来。而之前在农村,外出务工是可以攒钱的,也就是可以攒下一些未来的希望和宏大的志向。

若一家老少都搬到沿海大中城市,就只能到贫民区去。这时候一家人倒是可以生活在一起了,但是代价也大。不说贫民区本身的环境好坏,仅仅因为失去了务农收入的那一半,在沿海贫民区生活的一家子人的生活质量就会大幅度下降。他们即使可以糊口,却很难有积攒下收入以改变命运的希望。他们进城只是为了糊口。——其实,农民今日在家务农也是可以糊口的,他们之所以外出务工,是为了有更多收入积攒下来,以为未来积攒希望。

质言之,进城务工的农民,他们收入是有两个部分构成的,一是农村小农经营的部分,二是进城务工的部分。离开其中任何一块,农民的日子都不好过。若大量农民进城买房或者搬到贫民区去,他们收入的两个部分就变成了一个部分,他们生活的贫困就会增加。这是农民进城的问题之一。

农民进城的问题之二是,若农民已经全家搬到城市,他们事实上就彻底脱离了农村,就再也没有可能返回农村了。若如此,事情就会变得麻烦。众所周之,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外贸依存度极高,且中国经济结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利润低,容易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一旦发生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出口减少,沿海加工企业的倒闭是必然的。这样,在沿海和大中城市的就业机会就会大幅度减少。现在农村进城务工的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即使他们失去城市的就业,他们也可以回到村庄,过至少可以保障温饱的生活。其实,这正是中国目前能够在经济外向程度如此之高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有效应对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甚至是中国目前社会收入差距如此之大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保持社会稳定的一个秘密。而若农民的进城不再可逆,农民不再能够从农业中获取他们的另一半收入。他们势必更加依赖城市的就业机会。城市就业机会减少就势必会引起连锁反应,中国经济中因为存在城乡二元结构而具备的特有的安全机制也就不再能够发挥作用,中国事实上也就失去了应对大的危机的能力。最终,就可能严重影响中国现代化事业的进行。

正是因此,笔者反对通过鼓励农民进城买房或者建贫民区来推进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而主张一种农民即可以进城又可以返乡的稳健的城市化战略。稳健的城市化战略的核心不是人为地阻制农民进城,而是认为切切不要人为地制造农民进城的积极条件。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目前阶段,保持一种农民即可以进城又可以返乡的一体化的城乡制度设置,有助于农民更加理性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有利于提高中国现代化的安全系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必须综合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经济结构、农业发展条件、农民生计和农民意愿等等因素。城市化战略是一项需要全面考虑多种条件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切忌拍脑袋行事。

8.主题小结我们的城市 篇八

关键词:青少年小说 顽童 成长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克雷格·西尔维是澳大利亚著名青年作家。《我们一起去纽约》是作家的第二部小说,2009年在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国出版后好评如潮,摘得2009年西澳大利亚总理文学奖、澳大利亚2010年度图书奖和文学图书奖等各种奖项。小说生动地刻画了少年成长过程中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丑陋的社会现实的惨烈碰撞,体现了作家对友谊与偏见、正义与邪恶、天真与成长等成长问题的深入思考,同时显示出作者对20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的种族主义歧视和政治偏见现象的深刻历史反思。

青少年一词来源于西方,是指人类发育过程中的一段时期,介于童年和成年之间。在不同个国家和文化里面,青少年都有不同年龄的划分,但被公认为是指十几岁的人,一般是指十三岁到十九岁的年轻人。“狭义的青少年文学指专为青少年创作,关于青少年的文学作品,它集中描写青少年人物——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梦想、他们生活中的磨难等等。”青少年文学形式多种多样,小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与青少年成长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密切相关,主要包括友谊、爱情、逃离、背叛等主题。

西尔维在《我们一起去纽约》这部奇异诡谲的青少年小说中传达了许多思想内容和价值倾向,探究了典型的青少年文学主题:顽童主题和成长主题。

一 顽童主题

顽童主题自中古文学开始就在英美等国的文学作品中延续发展。读者们耳熟能详的体现顽童主题的作品有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刘易斯·卡洛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还有杰·姆·巴里的《彼得·潘》。青少年作品中的顽童被社会或家庭的权威束缚,被周围的人误解,他们希望过无拘无束的生活,追求独立。他们充满自信、活力,有冒险的欲望,纯真、善良,但由于生活在社会边缘,他们特立独行,为了生存会做出撒谎、偷窃等行为,被社会所不容。不过这些青少年机智、勇敢、讲义气,生活得真实,符合生命的本质。

《我们一起去纽约》中的顽童是贾斯珀·琼斯。他在小镇考利根声名狼藉,这是镇上所有人公认的事实:“他是小偷、撒谎大王,他打架斗殴、逃学旷课,他懒惰、靠不住,他是个野种,也差不多算是个孤儿。他妈死了,他爸不成器,他是个反面典型。父母们告诫孩子要离他远远的:你要是不听话,就会跟他一个下场!一提到愚笨或顽劣,人们都要拿他举例子。”虽然贾斯珀·琼斯偷东西,但他的生存境遇值得同情,父亲酗酒,没有工作,并没有履行抚养他的义务,没有家人的关爱,他只能自己养活自己,但他只偷生活必需品。小镇的人不但没有给予他提供必要的帮助,相反,他们误解歧视他,排挤孤立他,忽视他的本性。在贾斯珀的生活里,成人世界邪恶、虚伪,充满欺骗和谎言,他们没有同情心,甚至非常愚蠢。贾斯珀机智勇敢,因为他清楚镇上的人会诬陷他杀死镇长女儿,所以他在查理的帮助下先隐藏劳拉的尸体,然后想办法查处凶手,以免无辜坐牢;贾斯珀坚强自立,他从没觉得自己是孩子,打记事起就自己照顾自己,无论警察如何拷问他,在警察局他竟然从头到尾没说一个字;他善于思考分析,生活有目标,知道人不可以混日子,认为“人人都会长大,人人都能学门手艺、浇水、成家,但这不是长大。在你害怕的时候你的做法、你看待周围一切的态度,才能显示出你是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他相信自己的能力,希望能有一天离开考利根,生活会好转;贾斯珀本性善良,他原谅了致使母亲出车祸死亡的爷爷,真心对待喜爱的姑娘,为没能保护她而自责。逃离是顽童反抗成人世界的反应模式。由于成人掌握现实生活的控制权,为了追求自由、舒服的生活,贾斯珀最终离开了考利根。

顽童们“充沛的精力与敏感的生命意识使他们不甘于一切听从成人号令,而要从自己的生命欲求出发,去探索生命的真谛。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犯点错、撒点谎、闯点祸,但这不要紧,因为这种勇气已表明了他们身上无穷的潜力与希望”。贾斯珀·琼斯的顽童形象栩栩如生,令人难忘,他自信、坚强、充满活力与冒险精神,在死板僵化、堕落的成人世界里,相比成人们苍白阴暗的生活,他没有扭曲自我、放弃本性,他活出了生命的激情、希望,令人尊重。

二 成长主题

“成长小说以叙述人物成长过程为主题,通过对一个人或几个人成长经历的叙述,反应出人物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在成长过程中,青少年经历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磨练、考验,甚至是某种历险过程,从而获得对自身的认知和社会经验,完成自我完善,了解如何更好地进入并适应社会。因此,成长小说通常都包含这样的成长主题:孤独和疏离、两代人之间的矛盾、逃离、自我教育、爱的考验。《我们一起去纽约》中最重要的成长主题是孤独、疏离以及逃离。

贾斯珀·琼斯在考利根始终处于孤独、疏离的状态。他被认为是坏孩子,父母们告诫孩子要离他远点,他没有同年龄的朋友;心爱的女孩自杀,他失去了一起远走高飞开始新生活的人;从小失去母亲,父亲是个无业酒鬼,爷爷被当成凶手、疯子,他从未得到过亲情。作为社会弃儿,他的社会地位低下,没有人愿意接近他,没有人照顾爱护他,他被孤立,一切依赖自己,与生活中的世界格格不入,他生活在孤独、疏离的状态。这种状态一定程度上也是贾斯珀的主动选择,因为他被误解、诬陷,为了躲避伤害,他有意识地远离他人的影响和控制。这种状态不仅是他的生存手段,而且促使他过早地成熟,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有清醒的认识,对将来有明确的打算。

另一方面,虽然查理、劳拉和伊莱扎都生活在完整的家庭中,但是他们都身处各自不同的成长困境中,体会了世界的复杂性,感受到孤独和疏离感。查理的孤独感来自于一个夏天经历了太多震撼,充斥着谎言、偏见、罪恶生活的世界突然呈现在面前,让他感到曾经拥有的珍贵东西被偷走,再也找不回来。“内心有一种奇怪的空虚感,就像刚搬进一座没有家具、没有熟悉墙壁的新居,掺杂着被抛弃和经历剧变的怪异感受,一种孤独感。”劳拉经历了最深刻的孤独和疏离感。她被人面兽心的父亲欺辱,得不到母亲的同情,深刻痛恨自己的亲生父母,逐渐疏远他们,但心中的痛苦无人倾诉,无处求助。遇到贾斯珀,她体会到爱情和心灵沟通,但最后由于误会,她绝望地结束了年轻的生命。伊莱扎是劳拉的妹妹,隐约了解家里发生的可怕事情,本想不闻不问,“她尽力创造出一小块自己的空间,一片远离世界的小小真空,就待在那里。”目睹了姐姐自杀的恐怖情景,憎恨父母的所作所为,独自保守着巨大的秘密,无依无靠。

小说中另一个重要成长主题是逃离,中文题目《我们一起去纽约》就暗示了这一主题。在家里,查理无法忍受爱挖苦人、说话尖刻的妈妈,面对她的管教,他通常只能沉默、认错或是忍受痛打。他的另一种做法是阅读爸爸的藏书,从伟大作家的作品中实现精神上得逃离。马克·吐温的《傻瓜威尔逊》教会他:勇气,是反抗恐惧、控制恐惧,而非没有恐惧。伊莱扎·威沙特是查理心仪的女孩,她面临着和他一样的成长困境。母亲懦弱毫无良知,镇长父亲衣冠禽兽。她知道父亲对姐姐做了邪恶的事,目睹了姐姐自杀的过程。但为了保护贾斯珀和查理,她迫于无奈只能隐瞒真相。独自承受可怕、悲惨的真相压抑着伊莱扎,她憧憬能生活在曼哈顿,当查理问她有没有想过离开考利根,她说,“一直在想啊,我不想在这里待下去了。我讨厌这个镇子。”无力对抗残酷的现实世界,查理和伊莱扎只能憧憬逃离,梦想能一起去纽约,到广场饭店喝下午茶。对他们来说,“离开就像是给那么多问题盖上盖子”,看尽考利根的罪恶,他们希望和贾斯珀一起离开。当然他们最终没有离开考利根,但贾斯珀做到了。曾经打算和劳拉一起离开,逃到城市去,开始新生活,虽然没能如愿,但贾斯珀是唯一逃离考利根的。他还成功地帮助查理和伊莱扎在考利根找到了实现逃离的理想家园。劳拉的自杀也是一种逃离,与死亡相比,现实世界更可怕。这种消极的逃离是对残酷现实的控诉。

正像彼得·潘拥有“永无乡”、小飞人卡尔松拥有“屋顶”、哈克贝里·费恩有木筏世界一样,贾斯珀·琼斯也有自己的乌托邦——一棵巨大的老红柳桉树周围的一片空地。乌托邦通常处于遥远的地域,与主流社会相隔遥远,也远离各种势力的控制,可以尽情享受各种美好事物和自由。贾斯珀的乌托邦“看起来那么完美,美丽幽静、空灵飘渺像人世间一片永恒的虚幻天地,一个神秘花园”。他把那里“布置得跟家一样,壁上嵌有一个架子,上面放了各种各样的东西——罐头、引火物、炊具、搪瓷茶缸、盘子、扑克、铅笔、烟、茶和糖”,可以说那里就是他的家,是他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拥有过的地方,那里没有歧视、误解或侮辱,意味着自由和安全。劳拉了解他、爱他,他先是带劳拉去了那里,那里是他们的欢乐伊甸园。后来,他带查理去了那里,与查理分享了人生的大秘密,这时丛林空地象征着友谊、信任和平等之地。再后来,查理和伊莱扎经常去贾斯珀的林中空地,“傻笑、跳舞、寻开心”,“谈书,论城市,说我们珍惜的、渴望的,聊我们想成为的人”。他们紧紧相拥在树洞里睡觉,感觉舒服、安全,呼吸舒畅、心灵安宁,林中空地是他们的爱情圣地。

贾斯珀、劳拉、查理和伊莱扎都希望逃离考利根并不意味着逃避。邪恶永远存在,学会妥协说明学会了接受社会的复杂性,学会了应对现实。成长之痛就在于发现了现实生活的真相,同时还要忍痛应对。

三 结语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梅尔·艾布拉姆斯认为成长小说的主题是“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作为一部描写青少年的成长小说,《我们一起去纽约》的顽童主题成功地呈现了少年贾斯珀·琼斯性格的多面性,描写了符合青少年成长的生理、心理规律,贴近现实生活。他叛逆但不堕落,自信、积极、坚强、勇敢、自立,富有冒险精神。小说中的成长主题,尤其是孤独、疏离感和逃离主题真实地反映了青少年心灵发展和成长的过程。查理的成长模式总的来说第一阶段是天真。他不了解生活的复杂性,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中。目睹了现实世界的各种丑陋现象,他来到了第二阶段迷茫。他不能理解生活的真相,困惑、恐惧侵扰着他,感到孤独和疏离感。到了第三阶段,为了消除心中的痛苦,他希望逃离,把林中空地作为他的心灵家园。最后,在顿悟阶段,他没有彻底离开考利根,切肤之痛的各种事件让他学会了接受社会的复杂性以及勇敢地怀揣重负面对现实。至此,成长过程中的天真不再是小说的作者克雷格·西尔维通过作品探究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 李敏:《基于数据库的国内外青少年文学研究综述》,芮渝萍、范谊编:《青少年成长的文学探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

[2] [澳]克雷格·西尔维,王爱燕译:《我们一起去纽约》,南海出版公司,2011年版。

[3] 易乐湘:《马克·吐温青少年小说主题研究》,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

[4] 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 [美]梅尔·艾布拉姆斯,朱金鹏、朱荔译:《欧美文学术语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9.主题班会指导小结—— 篇九

本次以《初高中衔接》为主题班会,活动开展得非常成功。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想法:

一、选题有针对性,切合学生的实际。

主题是班会的中心,只有选好主题,才能开好班会。主题要有针对性、即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及班级存在的主要问题,选择那些具有启发性,对学生思想情况起潜移默化作用的主题来组织班会活动,以保持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从初中升入高中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飞跃,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次跨越。高一年级是学生从初中向高中过渡的阶段,在这一段过渡期,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都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如何做好初高中过渡阶段的衔接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尽快顺利地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于此在这个时候选择开展《初高中衔接》的主题班会,尤显出主题班会的实际意义。

二.班会活动形式多样

班会活动的形式多样性,如果设计得趣味横生,就有极大的吸引力,会使学生自觉的参加班会活动。学生因为年龄的原因,最讨厌的就是单调重复,学生都有求新、求奇、求异、求变、求动的特点,只要班会有趣,学生往往会在班会前产生期待的心里,容易引发他们积极参与的动机,活动也会积极投入,尽自己最大努力完成工作,活动后还会反复回味,留下很深的印象,起到自动巩固和强化的教育效果。如果反反复复总是一个调子,学生很快就会厌烦。因此班会活动切忌班主任老师的一样堂,而此次班会活动杨老师精心准备,不仅制作了精美的PPT,同时还邀请了高二高三的同学参加,使班会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情况下进行,仿佛就如同一个新老生的交流会,而同时这样的方式又乐于让同学们所接受。

三.班级同学参与度高

班会活动最好整个过程让学生参与组织、实施,教师则充当“幕后功臣”的角色。主题班会主要是让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如果能让他们参与整个过程,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此次班会正是这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班会活动中,整个班会课堂气氛活跃。

10.《顽皮一夏》主题小结 篇十

执笔者:王晓艳

提起夏天,我们常常想到的是炎热的阳光和流不完的汗水,但是小朋友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感觉!小朋友来说,夏天,是可以尽情享受冰激凌的时候,是可以泡在泳池里玩水消暑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知了在树上唱着动听的歌!夏天真是一个热闹的季节。

在《顽皮一夏》的课程单元中,我们和幼儿一起穿上凉凉的夏装,到大自然中去倾听夏天的天籁之音,和孩子一起动手制作夏天的图画和扇子……等等,在不断的实践、观察、发现、思考和讨论中,肯定的说孩子们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成长。

在《顽皮一夏》的课程单元中,我们通过《轰隆隆,打雷啦》让幼儿获得了有关夏天气候特征;从活动《谁跟羚羊去避暑》让幼儿了解了人和一些动物的避暑方法;了解了夏天常见的蔬菜、水果、植物以及幼儿讲述自己对夏天的感受,和幼儿一起讨论“如何度过炎热的夏天”通过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热烈讨论,他们提出了多种方案,比如:穿凉快的衣服,吃冷饮,多游泳,打太阳伞,戴太阳镜等。

幼儿似乎对声音特别敏感,夏天的昆虫叫声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针对这些,我们让幼儿自己去搜集了各种昆虫的图片、标本及声音,让幼儿带到学校来与小伙伴一起分享。

我们还利用“夏天的动植物、夏天的食品、夏天的服饰、夏天的活动”贯穿始终,引发了幼儿对夏天的无限遐想,我们和幼儿一起观察身上所穿的夏装,和幼儿一起动手制作夏天的用品,画一画夏天的美景,一起品尝冰凉的水果和冷饮,让幼儿感受夏天的美好,享受夏天。通过师幼共同创设主题墙饰,让幼儿获得与同伴合作成功的快乐体验。

《顽皮一夏》给孩子们一个个很好的实践机会及自我展示舞蹈,如活动《荷花》、《夏日歌手》、《扇子》,孩子运用各种美工材料去设置每个活动的场景,孩子们在每个场景的创设始终是如此的专注和投入,在动手能力及想象外界空间的模式的能力较以往进步。

在这一主题中,孩子对生活感受能力的表达有了自己的意见和主张,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告诉老师:夏天的太阳火辣辣的,但是在游泳池里我会觉得很凉快!这样的例子在活动中非常多。

在展示扇子的活动中,我为孩子创设了小舞台,鼓励幼儿大胆进行制作,每个孩子都尽情的创做自己的扇子,孩子们尽情表达自我,张扬个性,活动中孩子的社会性与个性都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在《顽皮一夏》中,我们请家长帮助幼儿自备1-2种夏天的水果和蔬菜,家长能按照规定日期逐一将物品带来,从而成功与孩子们开展了冷餐会,此次活动幼儿了解了很多水果的知识,对水果制作非常感兴趣,对它们的特征也有了进一步的掌握,懂得了水果中含有丰富的营养。丰富了幼儿的学习经验。随着主题的开展,家长对我们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更加促进了他们的参与自觉性。每次通过家校通需要家长配合制作的玩具都能出新,为孩子准备的材料更是让孩子们能很好地玩游戏,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

本月我们班重点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养成耐心倾听的良好习惯,已经有了一定的效果。评选班级活动“好孩子”,帮助幼儿提高自我服务能力与合作能力。幼儿在主题活动中,通过与同伴互相交流,从同伴的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让孩子主动的去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技能,增强了孩子的自主性,孩子在活动中得到了各方面的发展。

由于马上要到暑假了,在开展主题活动的同时,结合主题内容,将相应的暑期安全教育融入其中,在给幼儿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加强了幼儿的安全教育,让他们了解安全的重要性。存在的不足:

1.今后的区域活动的目标要立足于幼儿的现有水平,同时指导的关注点应该在目标的基础上。

2.通过实践,我们感到主题活动以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有利于教师的观察与指导,更有利于幼儿的参与与实践,大大提高了师幼的互动。

3.开展这个主题活动的时间还偏早,天气还不是很热,因此幼儿的感受还不是特别深刻。

11.主题小结我们的城市 篇十一

有缘千里来相会。2014年5月,笔者有幸和县里的30多名教师一起齐聚河南林州进行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观摩活动。这次林州之行,让我与“语文主题学习”结下了不解之缘。林州市市直第三小学的秦海香老师的一句“一朵花可以拒绝香艳,但不能拒绝绽放;一个人可以拒绝华丽,但不能拒绝成长。”给了我参与“语文主题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侯华丽老师博学多思,多才多艺,循循善诱;学生回答问题时妙语连珠,旁征博引,文采飞扬;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轻松愉快。这正是我在探索的一种理想的课堂教学,在河南省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侯华丽老师《一路诗歌吟别离》的教学中得以显现,于是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信念的种子,侯老师能做到,我经过努力应该也可以做到。欣赏的几堂课都有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探究文本,在自学提示中能给学生提供切实可操作的探究方法和过程提示,让他们围绕自己最深的感受进行深入研读,使学生能够自由且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而后再展开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师生在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日积月累,学生的文化底蕴自然越来越深厚,这是学生妙语连珠的根源。那时我们学校也在进行小组建设,我们的课堂也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殿堂,这又给了我无尽的启发……这次外出听课后在教育局又进行了汇报会,听取了校长们的展望,更坚定了我进行“语文主题学习”的决心。

2014年秋季,我教学的班级也参与了学校的主题实验,我本人也参加了学校的“语文主题学习”科研团队,于是深入其中,开始与“语文主题学习”“远交近攻”。校领导指派教师去外省学习,从兄弟学校取“真经”,回来后培训我们的教研团队的老师,为我们上示范课,让学校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深谙 “语文主题学习”的内涵,懂得“语文主题学习”的理念,知道“语文主题学习”的课型,学习“语文主题学习”的经典课例……于是我们的教学设计出现了单元预习课、单元导读课、以文带文课、群文阅读课、快乐阅读课、聊书课、手抄报课……我们的学生作业有了日日书香单、阅读记录卡、好书推荐卡、阅读专列、写作素材单……我们的课堂成了学生交流研讨的殿堂,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增加了,一学期下来,学生读完配套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还阅读了学校图书漂流计划中的每一本书,整本书的阅读有五至十本,还会自觉地做学习笔记……而我也日益进步,在2015年的主题学习县开放课中“《新型玻璃》+X”的教学,100多名老师听课,我也能与学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后来我又承担了三年级语文的一堂《掌声》+丛书《苏珊的帽子》的教学,让孩子们在爱的馈赠中成长;今年的“吉安市高效课堂推进会”在我校举行时,我又教了《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孩子们在神奇的神话故事中徜徉……我的课题《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背景下中高段特色作业之研究》也已立项,正在研究与探索之中。这次与“语文主题学习”的远足将是我人生中探求教育真谛中一朵美丽无比的浪花。

席勒说过:“有愿望才会幸福。”为了幸福地在教育的沃野里耕耘不至迷失方向,于是我和孩子们有了共同的愿景:做一个终身学习的读书达人。孟子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亲眼看到老师做的,才会相信老师说的。我们一直强调多读课外书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只是一味地说,是没有多大可信度的。于是我就和孩子们同读一本书,同写读后感,记得学生图书漂流中有一本《窗边的小豆豆》,我和孩子们一起捧读,我读完后把写好的读后感《窗边幸运的小豆豆》诵读给他们听时,他们那份好奇,那份认真,那份敬佩是发自内心的。言传胜于身教,孩子们看到老师爱读书,读完后会写感悟,会和他们分享读书后的喜悦,他们也开始津津有味地读书,津津乐道地聊书,孜孜不倦地写感悟。读书慢慢成为他们的习惯,阅读成了他们的爱好。而学校又大力提倡“让书香浸满校园,让读书伴我成长!”有晨读、午读、课前经典诵读、诵读指导课,孩子们在经典的陪伴下成长。

每天和孩子们一起幸福地在书海中遨游,闻着书墨飘香,沉浸在书香的世界里,让文字熨平浮躁的心灵,从喧嚣的尘世中挣脱出来,从名利的漩涡中行走出来……看了《窦娥冤》,和孩子们一起为书中的人物鸣冤叫屈;看了《父亲的名字叫奇迹》,和孩子们一起为父爱的伟大喝彩;看了《雪狼白蹄》,和孩子们一起为动物的亲情所震撼……凡此种种,汇聚成了我幸福的教育生活。愿在文字的世界里自由呼吸,在自由呼吸的教育中一路芬芳。

12.主题小结我们的城市 篇十二

关键词:幼师学生,立体几何模型,技能,蒙氏教育

新课程改革这么多年, 我们也探索和学习了这么多年, 数学新课程的理念是: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那么, 何为“有用”的数学? 笔者认为幼师学生今后将承担着幼儿教育的工作, 和这份职业相关的数学才是对我们幼师生有用的数学.

对五年制高职类幼儿师范学校 ( 或幼教专业) 而言, 不论是从数学学习基础、专业发展, 还是继续深造等方面来看, 学生们感到学习数学不重要或困难是不难理解的, 而教师在执教中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职业背景. 以下以立体几何教学活动为例, 给出了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职业背景的探索与思考.

为此在立体几何教学中, 设计并进行了组合几何体活动教学, 在培养数学实践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同时, 推进幼师生的专业发展, 对于这个现象笔者从四个阶段来进行阐述.

一、在课堂中实践活动的内容与过程

1. 活动内容

用所学立体几何简单几何体知识设计制作组合几何体模型, 用模型沙盘来展现“幼儿农村生活体验主题活动基地” ( 以下简称“基地”) 的场景.

2. 活动过程

( 1) 参观与记录

每个班级均分成若干活动小组, 课外参观城乡小区住宅建筑、景观建设, 收集记录有关数据、图片等信息资料, 为下一步设计做准备.

( 2) 设计

每个活动小组制定一个设计方案, 学生根据参观中得到的启发, 以及幼儿园常识、科学等课程内容创造设计.

( 3) 制作与计算

运用简单几何体知识并结合手工、美术等技能制作成“基地”场景沙盘, 调查收集成本预算数据, 利用有关数据和立体几何有关公式计算各项面积、体积, 并推算出基地建设中有关建筑物的相关成本造价.

( 4) 作品展评

幼师学生多以女生为主, 她们的特点是动手能力较强, 通过做中学强化她们的观察事物能力, 锻炼她们的空间思维能力, 下面展示的是在开展主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些作品.

二、参加技能大赛展现综合能力

立体几何的主题教学活动最早是在我校2007级学前教育专业的班级展开, 2007级学前双语 ( 1) 班和2007级学前双语 ( 3) 班为实验班教学, 这两个班级中报名参加省技能大赛的学生数量是其余班级的5倍. 我们在这两个班级中选了10名同学的手工制作分数作为样本和非实验班级的学生成绩做了横向比较, 通过统计后我们发现实验班同学的手工制作均分为6. 8分, 而非实验班的学生此项的均分为5. 4分,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立体几何主题教学的班级在手工制作这一项的得分就已经比其他同学高出了25. 9% .因此学校优化教学方法继续在2008级学前教育专业的班级开展立体几何主题教学活动. 在2012年, 2008级的学生也参加了省幼师技能大赛, 实验班学生的手工制作成绩均分为7. 2分, 非实验班级的均分为5. 5分. 通过纵向比较我们发现, 2007级的所有参赛学生的综合均分为15. 29分, 而经过一年多的摸索与研究2008级的所有参赛学生的综合均分达到了18. 09分, 提高了将近18. 3% . 以上事实说明了我校在开展立体几何主题教学的活动中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也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文化知识的同时学到了对自己“有用”的数学.

三、开设手工制作课, 服务于专业

为了围绕专业, 服务于专业, 我校对学前教育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开设了手工制作课. 这门课主要就是为学前教育专业服务, 让学生更多的去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 培养动手动脑和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在动手能力方面参与过立体几何主题教学活动的学生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这说明让学生在二年级开展在“学中做”和“做中学”的教学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在她们今后的工作中会经常接触到立体几何包括自己动手做立体几何体, 而让学生在校阶段就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学生在手工制作课上的杰作:

四、注重和围绕专业建设, 着眼于未来

本次立体几何主题教学的对象是五年一贯制高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 选取的专业是学前教育专业, 这些学生将来基本上都要成为幼儿教师. 笔者作为高师学校的老师自然也应当对当前的幼儿教育现状有所了解, 随着信息沟通和传达的日益简单和国民的素质逐步提高, 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尝试接触并开办蒙台梭利 ( 即蒙氏教育) 教学班, 而且愈演愈烈大有成为主流教学的趋势.

“蒙氏教育”是以意大利的女性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 ( Maria Montessori, 1870 ~ 1952) 的名字命名的. 蒙氏数学教育中有大量的蒙氏数学教具呈现给孩子, 通过蒙氏教具让孩子去认识理解数的概念, 通过科学教学方式帮助孩子培养敏锐的观察力、逻辑思考能力和抽象思考的能力、想象力、判断力、分析能力等, 让孩子触及平面几何图形、立体几何、图形的构成等数学知识, 通过我们的环境、教具和老师的引导把深奥的东西简单化、图形化、实物化, 由难变易, 由繁变简, 真正提高孩子的兴趣, 帮助培养孩子渡过数学领域的难关, 而几何图形是“蒙氏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具与学具. 我们可以来看一个“蒙氏教育”中利用几何体教学的经典案例.

“粉红塔”教学

教学准备: 边长为1厘米 ~ 10厘米的10个大小不同的粉红色立方体.

教学步骤:

1. 引导小朋友, 介绍粉红塔.

2. 示范立方体的拿法.

3. 示范立方体的积高方法. 先选出最大的立方体, 放在老师和小朋友之间. 再请小朋友去比较其他立方体, 选出次大的, 将它放到最大的立方体上.

4. 按照顺序依次积高一直到最小的立方体为止.

5. 从最大的立方体开始, 依顺序放回教具台上.

通过这个案例, 让小朋友透过视觉, 正确地获得对三次元空间差异变化的知觉 ( 感知立方体外形特征和区分立方体的大小) . 同时, 锻炼幼儿手眼协调能力以及肌肉运动的控制力,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 顺序性) . 可见, 幼师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立体几何知识以及动手做立体几何模型的能力在今后的幼儿教学工作中也会得以展示和利用, 并且其能力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总之, 通过开展立体几何的主题教学活动使得五年一贯制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中弱化了对她们并无太多用处的大量的计算和繁琐的推理证明, 而是立足于现在, 展望未来, 让她们学习到了对自己“有用”的数学. 将数学学习与专业发展相融合, 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主题活动方案设计能力等多元能力并对推进幼师生的专业发展起到职前训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鲍文瀚.职业背景下开展立体几何实践活动的探索.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

13.主题教育小结 篇十三

主题教育情况小结

镇党委:

接到新潭镇党委《关于新潭镇2011年度开展农村党员干部主题教育的意见》后,我支部高度重视,立即召开支部会议,认真学习意见精神。2011年以来,我支部紧扣“用党旗引领建设新农村,让农民过上美好新生活”主题,扎实推进“小学教”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成立组织,确保各阶段工作顺利开展

按照“用党旗引领建设新农村,让农民过上美好新生活”的主题要求,我村成立了主题教育领导小组,指导全村主题教育的开展。同时结合我村实际,制定了《竹林村2011年度党员干部主题教育实施方案》,将活动按照学习培训、调研讨论、承诺点评、实践推动四个阶段进行,明确了具体活动内容和活动时间,并将计划发送到每个党员干部手中,让每个党员干部做到心中有数,有步骤、有顺序地开展主题教育。

二、抓好学习培训,努力提高党员干部思想素质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村党支部先后多次组织全体党员干部重点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省委八届十三次全会和《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学习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王三运在赴江苏学习考察座谈会上的讲话,学习区委四届十一次全会精神。1

通过广播、发放宣传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在全村开展向张宁海、沈浩、吴勇祥、王坤友等先进典型学习活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积极主动的投身建设幸福生活美好家园的实践中去。

同时,我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通过宣讲、发放宣传提纲、在党务公开栏上张贴宣传材料,悬挂“用党旗引领建设新农村,让农民过上美好新生活”等形式,向群众宣讲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市区委全会精神。

三、开展调研讨论、承诺点评活动,提高党员干部活动积极性

围绕“总结十一五,谋划十二五”,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党员干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和“加快屯溪和新潭发展大讨论活动”,通过回顾“十一五”的发展成就,坚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为“十二五”新潭和竹林的更好更快的发展献言献计,增强责任意识,进一步明确争先近位的方向。

通过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承诺事项的落实情况的“回头看”活动,切实做到承诺事项有回音。同时在“回头看”的基础上,围绕谋划十二

五、抓好开局年,以及即将进行的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党组织和党员向群众作出新的承诺并在党务公开栏上予以公布,接受群众监督;村组织和书记接受镇有关领导的点评,村书记对村广大党员进行点评,通过点评活动,提高党员干部活

动的积极性。

四、主题教育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力促“小学教”出实效 一是春节期间,开展的访贫问苦、慰问困难户、五保户、老党员、老干部相结合,兑现计划生育奖励等各项惠农政策,真心倾听党员、群众的心声,使群众更加感受到党的温暖,倍加珍惜和谐农村和中央各项支农政策的落实。二是通过召开各类座谈会、组织两委党员干部上门入户等方式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创新思路与工作方法,切实为全村村民谋利益,办实事。三是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在教育活动中,认真听取广大党员、群众对村党支部的意见和建议,并加以总结分析,支委会成员予以讨论,以进一步改进党支部的工作,努力扩大党支部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增强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农民过上美好新生活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2011年以来,通过党员干部主题教育的开展,我村党员干部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统一,服务群众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尤其是主题教育所实施的村党支部和党员干部服务承诺,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和支持。

2012年,我村将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主题教育力度,以加强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切切实实为民办实事谋利益,不断提高我村党组织和党员的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快我村发展。

中共新潭镇竹林村支部委员会

14.《春天来了》主题小结 篇十四

沈金媛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到处都是一派美丽的新气象。春雨下了起来,春花开起来了,小动物们也都动起来了,到处都是笑脸,到处都是欢乐。通过“春天在哪里”、“春雨沙沙”、“春天的小动物”这三个分主题,以及各个分主题下面开展多种和春天有关的活动,带领幼儿一起观察春天的景象,寻找春天的美丽,了解春天的小动物,一起唱春天、赞美春天,进一步增进幼儿对春天的了解,激发幼儿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在这一主题开展过程中,我们从三方面切入:春天的树、春天的花草、春天的动物。主题开展中,我们注重孩子们经验积累,让孩子们走进春天,感受春天。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春天的主题活动:春天来了、春天的朋友、柳絮飘飘、柳絮的秘密、春雨的色彩、听雨、春天的电话、香香的等教学活动。如在活动中,幼儿在园中已经寻找了春天,利用户外散步时间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里植物的变化,幼儿在活动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为本次主题活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利用各种表达方式来表现春天的特征、春天的美丽,为幼儿提供表达他们对春天的感知和体验。我们利用寻找春天这一系列活动,引导幼儿来发现春天的季节特征,让孩子们寻找春天,观察春天,我们不仅从春天的花草树着手,我们还从春天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和人们的活动出发,让孩子们回归大自然的怀抱,亲近大自然,感受春天的美丽。我们还结合故事、儿歌、歌曲、美术、探索等活动,让孩子们感受体验春天的美好,在活动中他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

15.主题小结我们的城市 篇十五

城市化本来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 是人们转向城市, 过城市生活, 享受城市人应有的公共设施、社会服务、医疗卫生、福利保障的过程, 以满足人们的幸福要求。但是, 由于我们急于追求城市化的程度, 而不顾客观的发展规律, 从而把原本城市化的“幸福”变了味, 成了“强加的幸福, 表面的幸福, 虚假的幸福, 搁置的幸福”。这些“幸福”严重限制了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现在就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合理发展总结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被城市化——强加的幸福

很多地方行政机关为了响应上级领导“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号召, 采取了一些激进的措施, 把农民的土地收回, 变成城市建设用地, 人为的把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把城市化的“幸福”强加到农民身上。俗语有云:“强扭的瓜不甜”, 事实证明, 农民们除了多了一个“市民”的漂亮帽子外, 别无幸福可言。城市人的待遇没有享受到, 反而连自己谋生的土地都不知去向。我们知道, 城市化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发展,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多, 农村人口自愿的离开土地, 到城市中工作, 逐渐成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但是在现阶段, 有些政府人为的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回收土地, 导致数以万计的农民失业, 因为城市化水平较低, 城市又不足以提供如此多的岗位给农民, 农民便成了无业的闲散人员。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多了, 必定会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城市又承载不了这么多的人口, 农民没有了生路, 便会铤而走险。所以我们发展城市化要顺应客观规律, 不要一时头脑发热施之人为因素, 不然后患无穷, 强加的幸福农民消受不起。

问题二:物质城市化——表面的幸福

现阶段的城市化存在一个误区, 有些官员认为城市盖得越豪华、越气派, 代表的城市化水平就越高, 把城市化建设的焦点都放在了硬件设施上。硬件丝毫不亚于发达国家水平, 但值得关注的是, 很多设施超出了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 超出了实际和未来的需求。而这也并没有改变人们的精神状态, 人们觉得生活很机械, 不知为什么而活, 失去了生命的意义。其实产生这样的结果也不足为奇, 这就像一个人只有躯壳而没有灵魂一样, 即使装扮的再华丽也只是个行尸走肉。虽然现在社会是一个追求极大物质满足的社会, 但是人毕竟不是完全的动物, 也需要追求精神满足。建设一个健康的城市, 其精神层次的构建是不可少缺的, 一个城市里的人如果没有一定的精神作为支撑, 那是相当可拍的一件事。试想一下, 我们周围的人都在争名逐利, 满脑子都是金钱和地位,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夹杂着功利之心, 整天忙忙碌碌地工作, 机械的生活着, 毫无生机。我们知道, 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 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民族, 一个没有灵魂的城市, 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城市, 所以我们的城市化进程要注重精神上的的建设, 我们不仅要物质城市化, 更要精神城市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自身的素养, 增强城市的凝聚力, 使城市人口的精神思想符合城市化的进程, 从而推进城市化健康快速发展。

问题三:人口城市化——虚假的幸福

近年来, 农民工进城的数量在不断的攀升, 人口向城市流动, 城市里的人口不断增加, 表面上看似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但这是单纯的“人口城市化”, 农民工没有真正的成为城市人口, 但在2011年的城市化水平调查中, 却把农民工算进了城市人口, 显然51.27%这个数字存在虚假成分。把农民工当作城市人口, 但却没有城市人口应有的住房保障、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子女就学的权益, 政府只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打了一个“人口战”、“数字战”, 把农民工看成城市人口来提高城市化水平的作法是错误的。我们应该科学的看待城市化, 应该解决农民工的安置问题, 让农民工在城市扎根, 真正的成为城市人口, 而不是单纯在数据上把农民工划分为城市人口。由于我国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约束, 使农民工游离在城市中, 不辞辛苦的为城市做出自己的贡献, 送报、送奶、环卫、绿化等, 遍布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如果没有农民工, 城市的运作将会瘫痪, 但是回报给农民工的却是不公平的待遇, “农民工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 农民工子女上学难”, 农民工没有城市户口, 拒之城市人口之外, 成为了城市边缘群体。这样的不公平待遇不解决, 不但会影响城市化水平, 更会导致社会治安问题。不要只单单给农民一个“城市人口”的光环, 而不真正让其享受城市待遇, 给农民的只是一种虚假的幸福。

问题四:静态城市化——搁置的幸福

静态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官员只建城, 而不管城。在城市建设中, 城市应该有的建筑和配套的硬件、软件设施齐全, 已经相当完备, 但是对其管理不足。出现了“只建不管”局面, 从而衍生了城市水污染、噪音污染、垃圾污染、交通拥堵、社会治安等问题,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城市病”。随着时间的推移, 而政府又没有采取有效地管理, 那么城市病就会愈演愈烈, 最终成为城市衰败的致命因素。我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城市, 由于我们把他搁置起来而不去管理, 最终导致到手的幸福流失掉了。我们要加强对城市的管理, 完善各项管理机制, 不要放任自流, 因为搁置的幸福必将搁浅。

综上所述, 城市化是个漫长的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我们耐心的探索, 借鉴西方和前人的经验, 最终实现真正的、成熟的、完善的城市化。我认为在此过程中, 政府应该尊重客观规律, 合理规划土地, 防止过度征用耕地, 不然的话, 既发展不了城市化, 又造成耕地不足, 酿成大祸。政府应该大力发展经济, 提高劳动生产率, 使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自愿地向城市转移, 而不是人为的, 防止被城市化的产生。大力发展教育, 抓好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 全面提高城市人口的综合素质, 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 带领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防止物质城市化的产生。政府应该改革完善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解决好农民工问题, 使他们真正成为、能成为城市人口, 享受城市人口应有的待遇, 而不是使农民工徒有“城市人口”之名, 防止人口城市化的产生。加强对城市的管理, 综合治理城市出现的问题, 打造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生态城市, 达到“建城管城同步发展”, 防止单纯城市化的产生。

摘要:城市化是人们追求幸福、享受幸福的过程, 而我们的城市化却实现了四个伪幸福, 被城市化——强加的幸福, 物质城市化——表面的幸福, 人口城市化——虚假的幸福, 静态城市化——搁置的幸福。

关键词:城市化,幸福,农村人口,城市人口

参考文献

[1]丁晓宇.大棋局——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1.

[2]侯学英.中国城市化进程时空差异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在校生贷款所需材料与申请步骤下一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土木工程认识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