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调研全县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4-06-30

关于调研全县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共9篇)

1.关于调研全县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 篇一

关于全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初工作安排,为配合常委会审议《关于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前段时间,我委对全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县文化局的汇报,召开了部分镇(街道)宣传委员、文化部门负责人座谈会和11个文化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座谈会,实地视察了姚庄镇文化中心,并专门赴海宁市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着力点,以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在推进全县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努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县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初步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具有较高水平和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文化建设机制不断健全。县委、县政府先后成立嘉善县基层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嘉善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对镇(街道)目标责任制考核,特别是单列了基层文化建设考核。各镇(街道)及各职能部门也都强化文化建设领导力度,形成了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县文化艺术中心、县游泳训练馆、县体育场、汾湖国家级水上训练基地、新华书店新大楼等一批标志性文体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占地5120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元的吴镇书画院,占地2400平方米、总投资650万元的顾锡东戏剧艺术馆及总投资2700万元的体育公园均已开工建设。镇(街道)文化中心、镇(街道)图书馆分馆全面建成,村级文化中心覆盖率达100%。基本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新华书店农村小连锁”。

3、文化活动载体不断丰富。积极打造“周末大舞台”活动品牌,整合县级机关各部门资源,将各个部门的主题活动统一纳入“周末大舞台”中,使活动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同时,推进“周末大舞台”向镇(街道)延伸,推出了“周末大舞台走进基层”系列活动,进一步拓展了周末大舞台覆盖面,扩大了品牌影响力。紧紧围绕镇村特色文化,深入开展“十万农民种文化”活动,做到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受到了中央、省、市有关媒体的关注与肯定。加大企业文化建设推进力度,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对镇(街道)基层文化建设考核。着力推进文化活动同地方特色的有机结合,目前全县9个镇(街道)都具有了本地特色的品牌节庆活动。

(二)着力提升文化服务供给水平

近年来,我县通过积极培育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大力推进精品文艺创作,不断提升文化服务供给水平。

1、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角度出发,充分挖掘我县传统人文精神,提出了“以善为美、与人为善、上善若水”的“善文化”理念和“勤、孝、谦、和、思”的“善文化” 精神。在媒体上开设“善文化”专栏,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解读“善文化”。在全县上下倡导和引领共同的道德价值取向和“与善为邻、积善成德、择善而行”的文明道德新风,弘扬“地嘉人善、嘉言善行、善气迎人”的嘉善传统美德,引导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2、加强基层文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搭平台、抓培训、强扶持,进一步完善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艺队伍网络。依托“十万农民种文化”系列活动,对各基层文艺队伍、业余爱好者开展专业培训。依托县文化艺术中心“周末大舞台”平台,积极鼓励和扶持广大文艺爱好者自发组建文艺团队,参与演出、开展活动、增进交流。目前已建立起一个覆盖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的文化队伍网络,全县共有民间文体队伍613支、文体骨干10023人,为繁荣群众文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创新县文联及下属各协会的工作新模式,姚庄镇文联与上海曲艺家协会正式建立合作关系,上海曲艺家协会活动基地落户姚庄。制定出台《嘉善县业余文艺团队星级管理办法》,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民间文艺队伍建设。

3、完善文艺产品生产供给机制。近年来,我县进一步加大了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力度,制定出台《支持和鼓励文艺创作的补贴与奖励办法》等政策,在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中专门安排奖励资金,以文学艺术“红杜鹃奖”和“新农村题材奖”评比为抓手,引导和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投身创作,培育了一批影响广、层次高、内涵深的文艺精品,每年都有20件以上的作品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比赛、展评中获奖。2011年,全县荣获省级以上奖项、展评的文艺作品共达52项。

(三)稳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工作

近年来,我县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度,完善政策体系、加强规划指导、加强平台建设、培育新兴业态,扎实推进全县文化产业发展。

1、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在全市率先增设了文化建设科(文产办),具体协调全县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的规划、招商、服务、数据统计等工作。委托上海福卡智库开展嘉善县文化产业发展课题调研,形成嘉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转型的若干意见(试行)》,明确对于影视作品、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文化创意企业的奖励扶持政策。建立了由各镇(街道)、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的24人文化产业发展联络员队伍。

2、注重文化产业平台建设。县文化创意园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有13家文化创意企业入驻。中国归谷文化创意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在深圳举办“嘉善县文化产业(深圳)招商交流会”,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总投资1亿美元的吴镇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罗星街道三浦灵狐动漫大楼正式奠基并动工建设。

3、推动产业新兴业态发展。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主动加大与上海的产业对接,抓准上海以网络为载体、以数字内容为特征的新兴文化业态产业转移的契机,积极承接产业辐射。加强与上海信息服务业协会的交流,先后举办了“上海网络文化协会嘉善行”、“沪善企业家徒步行”等活动,签订《合作发展框架协议》,上海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嘉善产业基地落户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上海龙软集团建设嘉善国际信息科技产业园。

(四)努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高度重视全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成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入选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丛书12处文物点的拍摄任务。做好文保单位修缮工作,县级文保单位“金氏后厅”正在修缮,县级文保单位“东岳庙”大殿已修缮完毕,基本确定西塘陆家厅的维修设计方案。公布嘉善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7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征集工作,共征集80多件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干窑镇治本园林古建筑材料厂接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考察验收组评估验收。

二、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文化事业发展较快,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事业发展提出的更高标准和更高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一)文化事业投入力度尚需加大

目前我县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还处于较低水平,从总量上看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部分已经出台的政策,由于种种原因,遭遇“落地难”的困境,如2009年我县配套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政策意见》,其中就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等制定了详细的政策意见,如“县财政安排宣传文化发展资金300万元,逐年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但事实上,宣传文化发展资金自2004年设立至今,一直维持300万的额度没有增加,处于嘉兴五县二区下游,而同样的发展资金目前海宁市已达到了1700万元。

(二)文化设施建设管理有待加强

近年来,兄弟县市的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如海宁市仅建设图书馆新馆就投资了1.5亿元。反观我县,投资1亿多元建设的县文化艺术中心设计欠佳、质量较差、功能不全,很多设施无法使用,使我县公共文化设施原应具有的优势反而成为了劣势。综合性大型文化设施欠缺,县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普遍存在场馆老化、狭小,设施陈旧等问题;县文化馆、各镇(街道)文化站设计定位多注重在行政职能上,对其为群众提供培训、学习、辅导的功能考虑不够充分。同时,对于新建的社区或小区,政府文件中曾要求应配备一定面积的文体设施用房和室外活动场地,但实际并未得到有效落实。镇(街道)图书分馆虽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但图书流通经费仅是兄弟县(市)区的50%左右。未建立一支稳定的基层文化阵地管理员队伍,部分文化阵地由于没有稳定的人员、经费保障,存在着开放利用率不高、设施闲置浪费等现象。

(三)文化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县县、镇(街道)、村(社区)文化人才普遍缺乏,文化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一方面,县文化部门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急需高素质的文化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因缺乏灵活务实的人才引进机制,存在着想要的进不来、进来的又不太管用的现象。同时,镇(街道)、村(社区)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变换随意、兼职多,普遍存在“一人多岗、身兼数职”现象,开展工作时多线作战,忙于应付,直接影响到了基层文艺活动的质量。

(四)文艺精品创作发展相对滞后

近年来,全县虽然也涌现出了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文艺作品,但从总体来看,具有嘉善特色和较高艺术水准的文化精品力作还不多,绝大部分作品获奖层次不高,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品很少。尤其是连续两届的省、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入选的作品屈指可数。文艺人才队伍相对薄弱,文艺创作人才青黄不接,缺少新鲜血液的注入。对我县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积淀的挖掘和研究也不够,特别是对吴镇、袁了凡、孙道临等嘉善籍文化名人的研究,少有专著、论文发表。

(五)文化产业发展尚处起步阶段

目前,我县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低、规模偏小、集聚不够、整体实力不强,相比周边地区尚处于劣势。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企业层次较低,缺乏能起到带动作用的高端龙头企业。现有的文化产业缺少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在挖掘利用我县的名人文化资源方面做得还不够,行业模式化和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健全,缺少系统的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资金投入渠道和形式单一,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及专业人才少,整个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三、意见建议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我们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县的文化事业要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契机,以建设文化强县为抓手,结合嘉善实际,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举措,推动全县文化事业更好发展。

(一)进一步增强意识,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

1、提高文化事业发展认识。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既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会用“四个越来越”阐明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各界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切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提高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2、完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要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和经费保障投入。确保每年用于公共文化事业经费占地方财政预算支出比重不低于嘉兴平均水平,缩小与兄弟县市的差距。

3、健全文化事业考核机制。要把文化事业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文化事业发展考核激励机制,列入镇(街道)、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范畴,充分调动各发展主体的积极性,着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文化、支持文化、建设文化的强大效应。

(二)进一步完善体系,着力提升文化服务水平

1、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由于我县文化艺术中心存在的种种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县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此,建议政府一方面要高标准、严要求建设好已列入政府实事工程的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好县图书馆、博物馆;另一方面要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建设各类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特别是社区居民和新居民较为集中区域的文化设施建设更应尽早提上议事日程。要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配足用好各类文化管理服务人员,不断提升镇(街道)、村(社区)文化阵地的管理服务水平,确保管理专职化、活动经常化。

2、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共享。积极探索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文化服务方式及城乡共享、部门共享、区域共享等文化资源共享模式。组织好“十万农民种文化”、“周末大舞台”等各种形式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举办好元宵、端午、中秋等各类节庆活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镇(街道)图书分馆运行质量,加快推进村(社区)“农家书屋”(图书流通站)、中心村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积极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城乡基层,丰富和活跃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3、加强文化品牌培育创新。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弘扬“善文化”,立足本地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传奇,精心创作文艺精品,通过培训进修、评奖激励等加大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力度,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不断提升我县文艺创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深入挖掘嘉善特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以嘉善田歌、西塘古镇、吴镇书画、水乡文化等为主打的区域文化品牌,大力繁荣和活跃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农耕文化、企业文化、创新文化。积极推动我县历史文化名人研究,打响名人文化品牌。要充分整合各镇(街道)资源,从县级层面统筹规划、打造利用好袁了凡这一名人文化品牌。积极打造群众文化的精品亮点,有重点地培育、扶持、打造1-2个真正具有嘉善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活动品牌,不断提升我县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水平。

(三)进一步突出重点,着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1、明确文化产业发展重点。要加强调查研究,注重与各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充分听取意见建议,明确我县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扶持政策,明确发展重点。加强调研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力度,根据调研确定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措施并分解落实。

2、加强文化产业招商力度。充分利用我县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地缘优势,结合我县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及发展重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工作。加强文化产业招商队伍及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制定并实施灵活务实的产业招商政策。主动出击,高标准、低门槛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企业、高端人才、创意团队、科研机构来善创业,尤其要加强对北京、上海、广东、杭州、港澳台等地的专业招商力度,力争引进一批成长性高、创新力强的文化产业项目。

3、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特色。当前,全国各地均兴起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高潮,为此,建议政府在明确我县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嘉善国际信息科技产业园、吴镇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归谷文化创意产业园、了凡文化创意园、西塘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规划建设中的文化产业创意园的发展定位,争创“一园一品”,培育各自特色,竭力避免不必要的资源内耗。应整合全县资源、举全县之力、集中精力办大事。同时,积极培育扶持本县较具发展潜力的中小文化企业,鼓励它们充分挖掘我县文化资源,做出特色、做强做大。

(四)进一步引进培育,着力夯实文化人才基础

1、充实稳定文化管理队伍。创新县文化馆、镇(街道)文化站、村级文化中心的管理体制,提高基层文化管理水平。采用各种灵活有效手段,充实县镇文化干部队伍,进一步激发活力,切实提高基层文化站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借鉴兄弟县市的成功经验,通过县、镇(街道)、村(社区)分级承担经费的方式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基层文化阵地管理员从定岗不定人逐步向定岗定人转化,建立起相对稳定的镇(街道)、村(社区)文化管理员队伍。

2、加强文化人才引进培育。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千方百计引进各类高端文化人才。建议建立文化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对优秀和特殊文化人才,在户籍、住房、职务聘任、家属随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加强与上海等大城市的交流合作,建立健全人才培训、交流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基层文艺骨干的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和范围,不断提高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艺队伍和文化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建设一支一流的文艺人才队伍。

3、完善文艺团队建设机制。完善基层文艺团队、民间文艺人才奖励扶持政策,落实经费保障;建立全县基层文艺团队交流、展示、共享平台,创设“请进来、走出去”机制,扩大影响。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基层文艺团队的扶持力度,使我县民间文艺人才和民间团队的建设形成品牌,有效夯实文化建设基础。

(五)进一步传承利用,着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1、优化文化遗产保护环境。要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建立健全各级尤其是县级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建立健全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管理网络,充实业余文保员队伍。完善文化遗产投入保障机制,增加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海宁市每年从商服、商品住宅用地土地出让收入中安排1%的资金专项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确保落实。

2、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要巩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管好、用好文保专项经费。处理好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两者关系,高度重视业已出现的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据反映西塘百年老店钟介福可能要开酒吧)。继续深入发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抓紧研究规划“东门大街”保护、开发方案。

3、拓展文化遗产利用途径。以吴镇纪念馆、孙道临电影艺术馆、“顾锡东戏剧艺术”长三角越剧票友大赛等平台,做好历史名人吴镇、著名电影艺术家孙道临、当代戏剧家顾锡东以及他们的艺术成就传承与弘扬的文章,寓文化于旅游之中,寓文化于经济之中。用全新的视角看待和挖掘西塘深厚的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具有西塘特色的文化旅游,将促进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西塘的旅游充分结合起来,提升西塘旅游的文化内涵,发挥西塘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2.关于调研全县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 篇二

关键词:商贸市场,调研分析

一、当前满洲里各主要市场的情况分析

1. 从市场经营的角度入手分析。

当前, 在城市内部一些比较大型的市场经营状况比较理想, 例如富豪购物广场等, 它们的摊位出租概率大约在95%甚至更多;但是与之相对应的是, 另外一部分市场的日常经营状况却不甚理想, 比方说维多利亚购物广场以及北方市场等, 其摊位出租的比例还无法达到50%, 在这之中, 以义乌商贸城最为明显, 其出租概率仅能达到两成。

2. 由市场消费的主体入手分析。

当前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整体品质上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因此消费档次比起以前也有了明显的上升, 商品的性价比是否合理成为了消费者关注的内容, 就目前情况来看, 专卖店以及专业店都非常重视商品的高质量, 而且针对可能会有较高消费的受众而展开的经营模式也赢得了一定市场认可, 不过由于消费整体水平以及物价的存在, 令其发展也存在较大限制性因素。大众也更倾向档次稍微低一些的市场环境, 其消费群体比较壮大, 市场占有比例能达到85%以上。

3. 由市场分布情况入手分析。

将外国消费群体作为主要对象的北方市场以及世纪广场等, 其主要分布于繁华商业区;将普通居民作为主要对象的市场则依照人口疏密程度来分布, 比方说恒隆购物广场;互市交易区包括旺泉市场等;南部区域主要包括白房市场等。

4. 由市场经营品类入手分析。

随着满洲里市城市知名度的不断提升, 旅游业的发展迅速带动旅游市场商品种类有了较大的改变, 专项经营草原特色商品牛肉干、奶制品、马奶酒等的商店竞相成立;同时因满洲里市毗邻俄罗斯, 近年来满洲里专卖俄罗斯商品的商店更是四处林立, 至此满洲里市市场的经营品类更加多元化。

二、当前存在的弊端分析

1. 市场经营的模式相对比较落后。

目前商业市场尚且还处于“建场-招租-收租”这种传统的低业态市场经营状态, 市场和市场间存在较为低层次的不良竞争, 与此同时, 招租摊位制度还在市场经营当中处于比较主要的位置上, 在经营的过程中严重缺少个性化以及先进性。部分市场甚至仅仅强调对基础性设施进行全面建设, 对于经营环境一些配套性项目的完善工作不是非常重视, 甚至有忽视的现象存在。

2. 当前市场的功能单一, 辐射能力、地方特色等都不强。

目前大多市场都仅仅拥有比较基本性的交易功能, 同时对消费者和经营人员最基本的买卖相关项目的需求进行适当的满足, 和现代化的市场环境相比, 在信息的反馈功能以及超值服务的功能上都比较缺失。当前已经形成的市场经营模式也没有在较大程度上展示本地区的资源、产品以及区位优势情况, 也尚且还没有形成具备较强凝聚力以及较大辐射范围的集散中心。

3. 新建立起来的市场在新意上比较缺乏, 竞争力低。

新型的商贸市场在开发过程当中缺少新意, 比方说, 口岸双子座以及维多利亚等包括商品的种类、经营模式、内部设计等都和已经修缮完毕的现有商场同出一辙, 在竞争力上自然就比较缺少。一些专项对外的经营市场和已经形成的北方市场也基本一致, 另外, 在地理位置上, 新型市场也往往不及已有的市场竞争力。

三、如何对现状进行改善

1. 对市场管理机制进行适当的完善。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说, 需要对于市场的管理人员行以有效且有一定针对性的管理制度, 并且对管理方式进一步的完善, 切实有效地提升管理的质量水平, 适当地收取一些费用, 对市场功能进行有效的完善, 对交易功能进行有效的规范;切实有效地转变仅收费却不管理的弊端, 帮助市场经营人员的交易行为更加规范且合理, 提升交易秩序的规范性, 对于存在制假贩假行为的不法人员必须要严厉打击和惩治。

2. 对经营方式进行适当的改善, 以此来适应时代发展和进步。

随着网络购物的普及化, 给市场实体经营户带来了较大冲击, 尤其在百货和服装方面, 很多消费者选择了实体店试穿, 而在网络上购买的方式。从消费者自身来看, 更关注的是商品质量、服务品质以及对产品的现场体验的感觉, 这就要求经营者改进经营方式, 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品质, 保证产品质量, 加强售后服务工作, 培养消费者的信任感, 让消费者放心消费。

3. 改进营销方式, 倡导规模化经营。

对营销方式进行适当的改善, 并推行现代化的营销策略, 推行连锁经营、规划经营以及集团化经营等模式, 渐渐提升营销商品整体档次水平, 令市场当中拥有不同档次的商品类型, 实现一体化的经营形式。另外, 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引进一些国内外的大型连锁经营企业, 利用其品牌效应来发展营销, 继而起到确保满洲里本地商贸市场经营物美价廉以及优质化的服务模式, 渐渐的将低业态经营的各个商贸市场淘汰出市场环境, 以此来改善本地区的商业市场鱼龙混杂、中低段比例大、优质服务的比例较低等不良经营环境。

4. 深入地对商贸市场的秩序进行完善, 确保商品的综合质量水平, 有效实现更高品质的服务。

3.关于调研全县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 篇三

一、两省生猪市场供应形势

两省生猪供应供大于求,特别是江西省,每年调出省外的生猪在1000万头以上,猪肉价格从7月达到高峰后,逐月下降,但仍在高位运行。

(一)生猪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

两省认真开展“菜篮子”工程建设,坚持实行“菜篮子”工作市长负责制,将“菜篮子”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纳入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安排的重要项目,建立和健全副食品生产供应协调工作机制。由于“菜篮子”工作常抓不懈,加之近期国家出台扶持生猪生产政策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生猪生产发展良好, 供应稳定。福建省从2003年开始,实现了从生猪调入省向调出省的转变,每年生产生猪2200万头,由过去每年生猪净调入300万头为每年净调出生猪200万头以上。江西省2006年生猪出栏2350万头,其中1050万头调出省外,今年1—9月,生猪出栏1890万头,同比增长0.98%;生猪存栏1440万头,同比增长2.6%。

(二)猪肉价格稳中有降

据两省有关部门监测统计,自7月下旬以来,两省猪肉价格逐月回落,但价格仍在高位运行。福建省9月12日生猪平均收购价格为6.98元/斤,统肉平均批发价格为8.75元/斤,瘦肉平均零售价格为11.7元/斤,比7月份最高峰时分别下降了12.6%、11.5%、8.2%。江西省9月18日生猪平均收购价格为7.19 元/斤,统肉平均批发价格为11.07 元/斤,瘦肉平均零售价格为13.68元/斤,比8月最高峰时分别下降了6%、3.1%、3.9% 。

对生猪生产及猪肉市场后期走势,预测生猪仍会呈现大型养殖户不断扩大养殖规模,而中小型生猪养殖户还会保持谨慎的态度;生猪生产市场总体供应仍会保持增加,市场销售量也会随着节日的到来不断增加,但猪肉价格总体平稳。

二、两省认真落实政策有关规定,确保市场供应

(一)落实扶持生猪生产政策

1、认真落实能繁母猪补贴。江西省今年全省登记核查的能繁母猪数116.7万头,补贴资金已全部发放到养殖者手中,共发放能繁母猪补贴资金5835万元。福建省能繁母猪数量49.94万头,已发放补贴款2497万元。

2、积极推进能繁母猪保险。福建省于8月15日启动能繁母猪保险,截至9月13日已有8个乡镇2万多头母猪参保。江西省从9月8日开始,部分企业和农户签订保险协议,争取10月底前完成能繁母猪投保工作。

3、开展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江西省有7个县列为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补贴能繁母猪30万头,并制定了管理办法,完成了母猪登记造册工作,确定了24家供精单位和入选了781头种公猪。福建省认真落实生猪良种项目补贴,研究制定了新罗等6个县(市、区)项目实施方案,并已上报财政部、农业部,目前项目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4、落实安排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和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小区)资金。福建省通过综合评定,筛选出生猪原种场1个、扩繁场4个、资源场2个。江西省今年实施了生猪产业推进计划,重点建设20个生猪养殖基地。根据国家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申报要求,全省共安排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194个。

5、认真落实生猪疫病防控措施。福建省对列入国家一类动物疫病和高致病性蓝耳病实行免费强制免疫;逐步建立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立了省、市、县动物标识管理网络,推行牲畜新型二维码耳标,已发放新型二维码耳标411万枚。江西省强制免疫所需疫苗经费,除中央财政补助外,省财政已落实口蹄疫、猪蓝耳病疫苗经费3623万元。

(三)保障市场供应

1、积极组织节日副食品供应。两省都属生猪调出省,本地猪肉市场供应充足,呈现量增价稳局面。福建省福州市计划投放粮油及主要副食品总额约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10%左右。江西省各地都制定两节生活必需品供应预案,落实了节日生猪供应基地,确保猪肉供应不脱销、不断档。

2、充实猪肉地方储备。福建省级建立常年生猪活体储备5.54万头,超过国家规定4.8万头的任务要求。江西省将恢复省、市两级猪肉储备制度。

3、积极组织副食品调运。一是畅通鲜活农产品促销通道。福建省举办了“2007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手拉手—安全农产品进万家行动”,通过供需见面、自由洽谈、签订供货协议等形式,促进鲜活农产品的流通销售。江西省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经销大户、屠宰加工企业与产区和种养户签订产销合作意向书或购销合同,建立稳定的供货渠道。

4、增加风险资金。从今年开始,福建省政府将省级副食品风险金从每年3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重点用于加强对省级副食品生产基地、屠宰厂(场)建设,以及应对灾期、节日等副食品市场异常波动应急项目补助。

(三)落实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补助政策

1、对低保对象增加生活补贴。福建省对全省20多万城市低保对象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15元的标准。江西省各级财政新增安排了1.1亿元,提高城乡低保对象人均补差水平,全省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水平提高到81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水平提高到30元。

2、保障大中专院校学生生活。一是对困难学生发放临时补贴。福建、江西省对全省高校、中职学生每人每月补助10元。二是福建省级财政安排500万元,落实学校食堂“零租赁”补贴政策。

(四)切实减轻生猪经营者负担

江西省全面清理涉及生猪产业的收费,取消了“定点屠宰许可证工本费”、“定点屠宰场(点)工商市场管理费、价格管理费、技术监督管理费、商业定点屠宰办公室管理费”。经营性服务收费严格按照“自愿委托、有偿服务”的原则执行,严禁对养猪户、经营户强行服务、强制收费。

(五)加强市场监管

开展副食品价格专项检查,打击各种价格违法行为。福建省从8月上旬起开展食品价格及相关收费专项检查,截至目前已出动2000多人次,重点对肉、蛋、离等主要食品价格及对生猪、牛、羊等屠宰销售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收费进行检查。江西省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协会,召开“省市稳定市场价格座谈会”,各有关企业还共同发布了“价格自律倡议书”,社会反响很大,对稳定市场供应和价格产生了积极影响。江西省对一米粉经营者带头发起,并散发涨价传单的不正当价格行为进行了处罚。

三、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饲料等价格持续上涨,导致生猪生产成本增加

据福州市和盛食品有限公司反映,今年7月生猪平均生产成本每斤5.23元,8月5.4元,9月5.53元,其中饲料(主要是玉米、豆粕)成本由7月3.67元升到8月的3.71元,9月3.85元。江西省樟树县一些养猪户反映,豆粕从6月的1.19元/斤涨到9月的1.71元,3个月增长43.7%。

(二)能繁母猪保险进度慢,农民仍在观望

按照现行政策,对每一头母猪保费是60元,其中农民交12元,每头死亡母猪赔偿1000元。据了解,能繁母猪的病死率大约在2—2.5%之间,按这个比例计算,100头母猪需交纳保费1200元,按最高2.5%病死率计算,农民得到赔偿是2500元,价差不是很大,加之保险公司赔付手续繁琐,一些大、中型养猪户对能繁母猪保险积极性不高,而对商品猪能实施保险政策有非常高的积极性。

(三)疫苗质量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目前,生猪常见病发生率呈增长态势,尤其近期出现的蓝耳病菌,对生猪危害非常大。一些养猪户反映其免费疫苗质量有问题,生猪得了蓝耳病,打完针后无作用,甚至给生猪打预防针还有副作用。

(四)生猪污水排放给环境带来污染

国家出台鼓励生猪生产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多数养猪企业都提出扩大生产,但随着养猪规模增大,生猪污水排放量也随之增加。生猪生产企业环保意识不强,普遍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各地对生猪污水排放不一,据一些养猪企业介绍,有的进行简单处理后排放到江河,有的就地掩埋,有的直接进行排放,严重影响江河湖泊和地下水的生态环境。

(五)生猪生产信息体系不健全

有的地方反映,畜牧业信息体系还不够健全,缺乏市场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在行情看好或行情低迷时不能做出客观预警,不能准确及时发布信息引导发展生产,难以指导养殖户根据市场变化调节生产和规避风险。

四、进一步发展生猪生产,稳定猪肉价格的建议

(一)尽快建立猪肉风险储备制度

国家应建立养猪业行业稳定发展基金,按风险和收益相适应原则,根据整个行业的平均收益水平,对因产业发展波动而受损的环节给予补偿。当猪粮比价下跌到一定比例时,政府部门委托商业企业进行储备,调节市场供求,当猪肉价格上升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可按照政府指令及时向市场出售,企业由于执行制度储备任务所产生的亏损,由政府给予补偿。

(二)加强养猪业行业预警体系建设

深入研究分析生猪供求关系和周期性波动规律,确定生猪生产的总体增长速度和猪群比例结构,在生猪生产区和产销区建立市场信息监测点,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生猪市场监控体系。加强对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监测,形成国内国际生猪及产品市场风险分析,及时发布市场预警分析报告,科学预测市场和消费要求走势,正确引导养殖户生产经营决策,规避市场风险。

(三)进一步完善养猪保险政策

为调动养猪户生产积极性,鼓励养猪户积极参加保险,国家应降低能繁母猪保费标准,增加保险公司赔付金额。建议研究开展对仔猪、种猪保险的补贴,提高养猪户抗风险能力,消除养猪户的顾虑。

(四)加大养殖企业环保治理力度

有关部门对生猪生产污水排放要高度重视,提出治理生猪生产污水排放给环境带来污染的对策,研究规模养殖行业环保标准。对规模化养殖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和技术培训,督促企业进行污水处理排放;对养殖户要进行环保教育,减少生猪生产污水对环境的污染。

(五)积极扶持生猪生产规模化发展

在一些中西部省市,生猪散养现象还比较普遍,其个体养猪成本高、疫病防治无保证、风险、管理难度大,制约着生猪生产发展。国家应支持规模化养殖户进行标准化生产,扩大财政补贴的规模和范围,合理引导小规模养殖户发展到规范化养殖。鼓励养猪户加入牧业合作社形成的经营模式,及时解决银行贷款担保问题,达到统一引进良种、技术培训、购进原料,防疫防病。

(六)继续清理生猪生产、销售中的各种乱收费

我们在调查中,一些猪肉经营者向我们反映,收取的市场管理费水平偏高,摊位租金过高等问题,直接影响经营者成本。有关部门对生猪生产、流通和猪肉销售中涉及的税费进行清理,取消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经营者负担。

4.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调研报告 篇四

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调查

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按照委局《调查研究方案》的安排,结合分工,在深入部分县(市)、企业、单位调查研究、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并吸纳2008年6月开展的全市范围的调查问卷及《牡丹江市经济发展整体环境综合评估工作报告》的部分调研成果,形成此《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调查》。

一、我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为保证我市提出的社会经济追赶跨越发展目标的顺利实施,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对环境建设的工作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使我市的经济发展环境显著改善,社会各界对我市经济发展整体环境的满意度有了明显提高。从问卷调查看,受访者对经济发展环境满意的占84.2%,不满意的仅占15.8%。从分类调查看,满意度最高的是城市建设环境为86.6%,以下依次是,社会文化环境85.4%、宏观经济环境84.1%、服务环境80.5%、生活环境75.6%、法制环境74.4%、市场环境71.9%,对各类环境的满意度均较以往有大幅提高。

1、强化环境建设的组织领导。新一届市委政府班子高度重视环境建设工作,把优化环境工作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措施来抓。每年的市委全会都将优化环境工作列为重点,做出全面安排部署。每年下发全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重

点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以纪委书记、常务副市长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同时还从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大中型企业经营者中聘请了42名环境监督员。认真办理市人大“优化环境议案”。2005年特批了5个行政编,成立了市效能建设办公室专抓优化环境工作。各县(市)、区也都成立了组织机构。为我市环境建设工作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组织领导保证。

2、健全优化环境工作的长效机制。近年来在全力实施“十个一”工程的基础上,我市又相继制定下发了《牡丹江市政府关于推进政府工作“限权提效”的意见》、《牡丹江市项目建设“四审联动”工作机制》、《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监督员管理制度》、《牡丹江市行政问责暂行办法》、《市政府督办事项开展效能监察的工作方案》、《关于对重点项目开辟审批“绿色通道”的意见》、《关于加强市级重点工程项目推进的若干规定》、《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两集中三到位三减少两提高”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规定。各县(市)区及部分市直部门也从实际出发,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创建优良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政府政务公开制度》、《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等制度规定。构建了我市优化环境的长效机制,形成了“洼地效应”,为我市优化环境工作提供了强有力制度保障。

3、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5

轮次精简压缩,审批事项由最初的1500项减至目前的222项、减少85.2%。2004年6月成立了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有54个部门的226项职能进驻,实行了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一站式收费,全面推行首问负责、服务承诺、否定报备、限时办结、无偿代办、公开公示、一次性告知等“七项制度”,行政办事效率大为提高,大大方便了企业和群众,优化了服务环境。截止2009年3月末,行政服务中心已累计办理各类审批业务102.1万件,一口收费6.2亿元。

4、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针对党政机关存在的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严重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我们加强了对党政机关特别是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检查,先后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了四次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专项检查,对行政处罚主体及权限、行政许可主体及权限行政执法依据及权限为主要内容的“两清一梳”活动。并将梳理结果编印了《牡市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执法依据及权限汇编》,对外进行了公布。在全市开展了执法责任制考核评比活动。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使党政机关特别是行政执法机关及执法人员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问题空间日趋缩小。

5、全面实施“阳光收费工程”。市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副市长任组长、各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召开了全市推进“阳光收费工程”动员大会,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为切实改善投资环境,下发了《关于严禁年检验照期间乱收费的通知》,加大对《收费许可证》年审工作力度,从源头上规范收费行为,杜绝乱收费行为的发生,2007年以来,坚持和完善了定期审验制度,强化收费许可证管理,根据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事项的调整情况,及时办理许可证变更、注销手续。

6、全面深入开展“治庸治懒”活动。为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强作风建设指示精神,从抓好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入手,针对当前机关普遍存在的思想守旧、能力低下、怕担风险、在其位不谋其政、工作打不开局面和不愿学习、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作风飘浮、纪律散漫等问题,制定了《牡市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责任追究暂行规定》,自2007年3月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集中治庸治懒专项行动,每年都进行三、四次大的集中明察暗访,2008年以来,治庸治懒行动又有了新发展,变突击抓为长期抓与突击抓相结合、变上级抓为上下联动一起抓、变只抓工作作风为工作作风、工作内容、效率和质量同步抓、变单一的惩戒变为表扬与惩戒相结合,效果更为明显。截至2009年3月末,已累计查处了235名违反工作纪律的机关干部,视情节分别给予政纪处分、免职、通报批评、离岗培训、取消评优资格和第13月工资等处理,并通报全市。通过开展这项专项行动使机关风纪大为改观,社会反响强烈。

7、营造优化环境的良好氛围。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了优化环境宣传活动。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开通了“牡丹江效

能建设”网页,宣传市委市政府有关经济发展环境的决策举措及工作成果。安排各行政主管部门主要领导在报纸和电视上公开承诺。在市区主要街道和进出口设立各种优化环境的牌匾和标语百余处。为了及时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充分发挥行政效能投诉中心作用的同时,2007年先后开通了“民心网”和“967967”声讯服务热线“涉环”问题投诉台,进一步拓宽了投诉渠道,及时为天信集团、装饰材料总厂、赛得隆汽贸广场等企业协调解决了一批企业改制遗留问题,有效地维护了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收到了政府、企业和群众都比较满意的社会效果。加大了正反面典型宣传教育力度。通过编发《效能专刊》,进行正面典型示范教育;通过编发《2004年以来我市损害经济发展环境案例回放》等材料,进行反面典型警示教育。

8、严肃查办了一批涉环反面典型案件。近年来,通过受理企业和群众的投诉举报、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明察暗访等,及时发现筛选案源线索,严肃查处了20多起严重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列入全市损害经济发展环境“黑名单”,并将其中的市工商局一副局长利用职务之便收礼受贿,市工商局一科长利用职务之便经商办企业,阳明区法院一院长、西安区检察院一科长侵害企业利益等7起典型案件在媒体公开曝光,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二、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我市在环境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影响

和制约我市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问题还仍然存在。其主要表现是:

一是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还不够一致。市委、市政府认识高、抓得紧,但少数部门领导对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得不深不透,工作上“跑粗”,满足于“订制度、摆架式、走形式”,习惯于“被动应付,上面推一推,下面动一动”,停留在过去工作惯性中。二是一些部门着力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环境深层次矛盾的意识还不够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办法不新不多,措施不力不硬。三是在改善环境中各部门的协同工作机制、奖惩机制、各部门的绩效考核机制等一些相关机制还不完善,影响优化环境工作质量。四是有些地方的工作机构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行政审批中心的职能发挥还未完全到位,管理服务的综合性、协调性还不够,进驻的项目与计划要求尚有距离,审批程序、时限和费用与我市追赶跨越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五是机械执法问题还时有发生。少数部门和工作人员在政策法规贯彻落实时片面抠字眼,讲死理,不从本地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灵活理解和把握法规政策,不能辩证、妥善处理新老企业之间、历史债务与现实债务之间的关系。一些债权部门,在企业死的时候无法收账,企业刚活的时候都围上来,缺少“圈水养鱼”的意识。六是一些部门主动服务意识差、服务质量不优。不能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超前思考,主动采取利民便民措施为企业服务。当企业

利益与部门利益发生冲突时,当政策法规与实际相碰撞时,很少有人主动为企业着想。如一些部门在涉企收费中,可收可不收的总要收,必收费用中也常常就高不就低,很少顾及企业的暂时困难和支付能力。少数部门,尤其是个别中省直垄断行业常以老大自居,不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重条条规定、硬按杠杠死卡,有的事情虽然不违反大的原则,但也不愿变通处理。七是办事公开、透明度不高。如一些垄断行业收费依据、标准额度弹性比较大,有的托关系找熟人办收得就少,不找人正常办收得就多。

三、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和建议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为指导,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统领,以大融资、大招商、大项目、大投入为重点,以查办案件和行政问责为主要手段,以“亲民、亲企、亲商”活动为载体,加大落实国家、省“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政策措施的力度,强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等改革,规范依法行政和执法行为,切实解决损害企业和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努力创建优良的法制环境、投资环境、政策环境、舆论环境,为我市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提供保证。

(二)重点工作

1、广泛深入开展“亲商亲企亲民”活动。——在亲商方面:

(1)建立市级重点项目联系督办制。市级重点项目一经确认,市效能办要协调相关部门实施“保姆式”服务,确定跟踪服务的部门和人员并发放联系卡,建立并实施项目落地时联系必须到位、客商有诉求时调查必须到位、项目建设中遇到梗阻时处理必须到位的“三到位”走访制度,及时帮助协调解决开发立项、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难处、苦衷及不满,随时发现和查处影响阻碍项目建设的单位和个人,为企业发展不断排淤清障,确保项目建设快速投产达效。

(2)完善重点项目审批代办制。对市级重点项目一律实行市级领导包项目责任制和“保姆式”代办制。市级领导每年每人至少包一户市级重点项目,具体负责协调解决项目落地、开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并将所包项目是否如期投产达标作为年终考评奖励的重要标准之一;项目单位所应办理的各类审批手续和相关要求一次性告知,市招商办按其要求,开通“绿色通道”,在规定时间内全程代办。代办过程中实行全天候、无假日服务。

(3)强化审批梗阻问责追究制。认真贯彻落实牡发[2008]9号文件《关于加速市级重点工程项目推进的若干规定》,对在市级重点项目审批过程中,出现的职能部门乱收费、乱罚款和管、卡、压等问题,用铁的手腕、铁的纪律从严问责,对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违纪违法行为要从快查处,从重处理,公开曝光。

(4)加快职能归并步伐。扎实推进以“两集中三到位三

减少两提高”为内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协调指导、督促检查、舆论造势、行政问责的力度,加快职能归并工作,落实缩短审批时间、审批流程目标任务,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以市行政服务中心搬迁为契机,加快电子监察网络系统建设。

——在亲企方面:

(5)建立实施涉企检查收费和罚款申报备案制度。对市级重点工程项目,省市统一部署的检查,部门实施检查前要将计划报效能办备案;部门一般不得自行安排检查活动,必要的检查必须经市效能办批准。执法、执纪部门对市级重点企业做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查封账目、查扣没收财物、罚款等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行政处罚前,要事先到市效能办办理申报备案手续。并出具对该企业处罚的客观事实、处罚依据的报告。对于未经申报备案的检查收费和罚款,一律视为违纪行为,将从严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6)全面清理压缩涉企、涉民收费。对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取消停征的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情况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清理各类涉企、涉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退出许可证管理,编印《牡丹江市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目录》,切实将各项取消、停征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落实到位。

(7)开展对扶持企业政策落实情况专项监察。狠抓有

关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政策规定落实,特别是对2008年以来国家、省市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协调有关部门对市政府《关于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促发展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工业企业求生存度难关促发展的若干意见》落实情况开展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设梗阻不落实行为。

(8)严肃查处企业投诉的执法不公问题。建立以规范行政收费和行政执法为主要内容的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法院的监督作用,畅通投诉渠道,及时受理企业对执法不公、徇私枉法,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等问题,加快涉企案件查处效率,加大查处力度,着重解决一些执法部门存在的利用行政权力搞服务性创收、重收费、轻执法、变执法为创收的问题,乱罚款、乱扣押、以罚代管等随意性执法问题,促进企业发展,涵养税源,减轻企业负担。

——在亲民方面:

(9)实行接访不作为追究制。认真落实《关于市纪委、市直机关工委深化行政问责、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工作方案》精神,以“信访案件治理年活动”为切入点,对接访处臵不力,该管不管或管不到位,该作为而不作为,造成群访、越级访,甚至进京访的单位和人员从严实施行政问责,不仅要处理当事人,还要追究部门主要领导连带责任。

(10)强化对落实22件利民实事情况的专项监察。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届六次全委会精神,全力抓好22件利民

实事的监督落实工作,每季度组织一次专项检查,及时通报检查情况,抓好全程跟踪问效。对22件利民实事组织得力,进展迅速的单位予以表扬;对组织不力,进展缓慢,质量较差的单位通报批评;对只管许愿、不管兑现的部门,坚决进行问责。

(11)继续深入落实“七项制度”。将落实“七项制度”情况纳入治庸懒和行政问责范围,对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服务承诺制、否定报备制、无偿代办制、一次性告知制等七项制度的落实情况定期或不定期抓好监督检查,尤其要抓好限时办结、一次性告知两项制度的落实。同时在全市各部门中实行超时默认制,即在规定的时限内不明确答复的即视为同意。

2、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狠抓贯彻落实(1)围绕贸旅牵动战略,开展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建立综合整治旅游市场协调工作机制,加大对旅游市场治理力度,重点解决零付团费、宰客、无序竞争等短期行为,保护我市旅游产业的“塞外江南”、“中国雪乡”、“中国雪城”等金字招牌,整合我市的旅游资源,进一步优化净化我市的旅游环境,全力打造“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

(2)围绕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开展交通秩序整顿。建立运管举报投诉快速反应和查处机制,做到有报速查、有报必查,有查必果,加大对私拉偷运“黑车”专项整治力度,加强对出租车司机职业道德教育培训,重点解决拒载、拼客、选客等违规问题,切实维护乘客利益,清理和维护我市的交通运输环境秩序。

(3)围绕金融强市战略,加大对逃废银行债务的追讨力度。对不讲诚信,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部门和个人实施问责,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优化净化我市的金融市场环境。

(4)围绕落实中央、省扩内需促增长政策,实施重点监察。会同有关部门对落实中央、省扩内需、促增长政策涉及的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地区、重点项目,集中开展监督检查。重点检查有关地方是否认真落实中央的政策措施,工程项目规划、立项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中央规定的投向,工程项目审批和建设程序是否依法合规,项目建设资金管理使用是否规范透明,工程建设是否安全合格。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

3、继续深入开展治庸治懒专项行动,激发干事创业工作热情。2009年的治庸治懒行动将采取明查与暗访相结合、全面检查与重点部位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临时突击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治庸治懒检查工作经常化、常态化上下功夫,突出领导抓、抓领导的重点。建立检查工作定期通报机制,将每次检查情况和处理情况的通报在全市新闻媒体、报纸、效能网站、党政办公中心一楼大屏幕上发布。同时将被查处人的检查及单位领导的检查一并发布。通过治庸治懒,切实转变党政机关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努力打造一支

勤政、为民、务实、清廉的公务员队伍,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追赶跨越发展目标提供组织保证。

(三)保障措施

1、大造声势,营造优良发展氛围。加强舆论宣传声势,利用经贸洽谈、文化交流和庆典活动之机,组织新闻发布会和制作外宣品,大力宣传我市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良的投资政策,同时要积极与中央、省新闻媒体沟通协调,多层面、多角度展现我市经济发展的生机活力和蕴含的巨大商机,吸引更多投资者来我市投资创业发展。在新闻媒体、网络上开辟专栏专版,正面宣传外商在我市投资兴业的成功典型案例,随时曝光影响损害经济发展环境反面典型。要继续发挥“效能建设”网页、效能专刊、“行风热线”和“新闻110”栏目作用。增强大牡丹江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境外客商来我市投资兴业。

2、加强网络新闻媒体建设,完善投诉机制。建立以网络和热线为重要载体的群众投诉机制。充分发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民心网”和“967967”服务热线涉环投诉台、效能建设网、民生热线等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的职能作用,畅通沟通和监督渠道,解决企业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促进提高职能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3、严查涉环典型案件。继续加大查处损害经济发展环境、损害企业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和典型案件,盯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盯住重点部门、盯住重点岗位、盯

住重点人员。建立以“严查一批”为主要要求的威慑机制。用铁的手腕、铁的纪律严厉打击破坏投资环境的人和事,对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违纪违法行为要从快查处,从重处理,公开曝光。

5.关于全县教育工作的调研报告 篇五

按照县委领导指示精神,清丰县教育局于4月20——28日组织力量对全县教育事业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全县10所中小学、8所乡镇中心校,6所县直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广泛征集了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对全县教育工作的评价和建议。所到学校和单位都能积极配合视察调研工作。这次视察调研,关注热点问题,深入工作实际,在全县上下引起广泛关注,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好评。

一、总体评价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教育局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围绕创建省级教育强县目标,切实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办学行为规范化、课堂教学高效化、师资队伍专业化和育人环境优良化建设,各级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2014年以来,县教育局先后荣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各类奖项34个,全县教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教育的公平性、普惠性初步体现。

(一)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教育事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中之中,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将教育工作列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检查督导,提高了各级抓好教育工作的积极性。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政策,深化改革创新、突出精细化管理、狠抓内涵提高,促进了全县教育健康发展。有关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推动了全县教育快速发展。

(二)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全面改薄”和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五年规划顺利实施。2015年,总投资1.2亿元,实施新建改扩建项目41个。投资4700万元,在城区建成投用县诚睦路小学、县第一初级中学实验综合楼、县第三实验小学教学楼等项目。投资4158万元,建成投用农村中小学校项目17个。投资2281万元,实施“全面改薄”项目18个。投资1095万元,建设六塔乡中心幼儿园、巩营乡中心幼儿园、柳格镇东赵店幼儿园等3所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创建标准化学校31所,全县标准化学校达到115所。创建花园式学校25所,提升36所。投资260万元,对全县中小学校进行绿化美化,有力配合了全国园林县城创建工作。

(三)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县教育局和各中小学按照“设施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的要求和“小学打基础、初中抓巩固、高中求突破”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全面落实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并行的指导思想,努力搭建教学比武平台,促进全县教育质量均衡提升。创新评价机制,大力开展教学竞赛,不断提高县一高录取分数,为提升高中教育质量提供坚强保证。举行全县中小学一至八年级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初中采用标准考场和网上阅卷系统,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操作。近几年,我县中小学考试、竞赛一直位列全市前列,先后荣获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先进集体、河南省教育宣传十佳县、省基础教育先进县、省家庭教育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四)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全面推进学校布局调整,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按照“缩短战线、扩大规模、优化配置、资源共享、提高效率”的工作思路,采取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科学调整学校布局,采取独立办园和小学附设幼儿园的办法,各乡镇办起了公立幼儿园,有力促进了乡镇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学校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建立了一系列学校激励机制和责任考核管理制度,学校创新管理取得突破。每年制定一个主题,狠抓落实,内涵发展年、教育创新年、依法治教年、规范管理年,有力地提高了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发展、创新水平。持续开展教育教学创新活动,县一实小的“三核三层”课堂教学、六塔乡中心校的“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等11个新模式不断涌现,仙庄镇中心校的“名师名校战略”、韩村乡初级中学的教师微课堂竞赛等,迈出了可喜一步。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先进单位及个人、“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积极开展“书香校园”、“校本教研示范校”创建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五)教师素质普遍提升。首先是强化校长专业化成长工程,举行全县中小学校长家庭教育高端培训,实施校长专业化发展工程,评选出一批优秀校长、名校长、杰出校长,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其次是扎实开展“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师德主题教育,组建“清丰县师德巡回报告团”,深入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巡回报告,弘扬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精神,做“四有”教师。第三是依托县教师进修学校,协调教研、电教等组建清丰县教师发展中心,加快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步伐。

(六)学校管理创新发展。突出“优教、减负、保质”目标,围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的教学及管理,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了各类优秀学校创建活动,有力推动了学校内涵发展。通过开展“阳光体育”、经典诵读等特色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开展名优教师支教、校长论坛、县内校际互访研讨等活动,极大的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头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强化学校安全“三防”建设切实提高师生的防范能力,为师生安全保驾护航。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近几年我县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客观的讲,清丰教育的发展与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不太适应,与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从深入全县各级学校实地调研、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了解掌握到的情况,我县教育工作在县城幼儿园、小学校舍建设,高中教育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县城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不足。虽然县政府和教育局不断促进教育资源的统筹安排和均衡配置,但城区小学仍然存在校舍不足,大班额现象严重,县第一实验小学60个教学班学生平均人数超过75人,三实小48个教学班,人数也在75人以上。县城只有1所标准化公办幼儿园,在建幼儿园2所。部分私立幼儿园办学场地狭小,设施简陋。不能有效满足城镇化带来的幼儿和小学入学需求。

二是高中教育质量亟待提高。2014年参加高招1715人,本科上线740人,本科上线率为43%;2015年参加高招1811人,普通类本科上线723人。其中:一本共54人;二本249人。本科上线率40%。当前我县教育最大问题就是高中教育质量不高、家长对高级中学的信心不足,优秀生源流失,使高中教育陷入质量低、生源差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是专业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目前,我县教师队伍总体水平达到编制标准,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求,但存在“结构性缺编”问题,对于音体美、英语、计算机等专业教师,每个学校都达不到编制要求,部分乡镇还存在编多人少现象,存在借调、考走、教师年龄结构偏大等因素导致教育发展艰难。

四是教师地位及待遇仍需提高。近年来,随着政府“尊师重教”工作力度的加大,通过提高教师待遇,为全县教师进行体检,有力地提高了全县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教师工资仍偏低与社会。特别是年轻教师,工资一千多元,从实际购买力来说,除去生活、交际、房贷外,每月工资所剩无几,成了“月光族”。另外教师的工作压力普遍较大,尤其是农村教师,常常要兼课、包班,还要完成许多临时中心工作。工作缺乏自豪感、认同感,缺乏尊严感。

五是教师管理机制不灵活。乡镇之间、县直学校校际之间教师正常调动手续繁琐,甚至难以调动。县直学校随着近年来生源持续增加,对教师的需求持续增加,原编制不能适应教育发展。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就阻碍了教育的发展。以上这些问题,是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有的需要县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推进;有的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进一步健全制度机制;还有的需要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提高。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快速发展,对清丰县打造教育强县,促进和谐美丽新清丰建设将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几点建议

(一)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教育是国家最根本的事业。县政府要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做到领导力量、资金保障、人才引进等方面向教育倾斜,切实夯实发展重任。一是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要优先考虑教育。为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二是财政投入优先考虑教育。财政预算、经费拨付优先考虑教育,经济发展、城建、国土、物价等部门和乡镇要开辟“绿色通道”,大力支持教育发展。三是制定人才激励政策优先考虑教育。制定人才激励政策向教师倾斜,提高人员工资优先考虑教师,做到人员配置教育最好,使教师职业人人羡慕。四是年度工作安排优先考虑教育。要将教育事业发展列入全县的“民生工程”优先安排,县、乡两级政府每年都要召开1-2次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教育工作的突出问题,为教育优先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当前,我县大部分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许多学校均盖起了教学楼、餐厅、宿舍楼,校舍有了明显改善。但内部设施普遍较差,有的还是老办公桌椅,现代化教学设施极少,专业教室、教学辅助用房较少。另外,县城中小学仍然是人满为患,各种办公用房仍然极为缺乏。城区内公办幼儿园太少,不能满足儿童就学需要。希望政府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使全县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三)大力提高高中教育质量

高中教育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办好高中教育,不仅能留住我县很大一部分优秀生源,而且将给更多的家庭节省大量的物力、财力、精力。针对我县高中教育实际,希望政府出台激励机制,增加高中教育投入,引进优秀教师,大力改善高中教师收入状况,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提升。重奖高考成绩突出教师,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四)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要真诚关心教师特别是基层一线教师,大力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全面提高教师生活质量。要制定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的优惠政策,鼓励有志青年到基层、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为全县教育事业建功立业。认真测算教师编制,合理调整教师结构,科学合理设置教师岗位,按照相关规定,足额配足配强师资力量,配齐音体美、英语、计算机教师,促进教育协调发展。

(五)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教学环境。

6.关于调研全县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 篇六

环境调研报告

交通局纪检监察工作优化交通发展环境调研报告

交通局纪检监察工作优化交通发展环境调研报告

为更好地围绕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开展反腐倡廉工作,按照市直纪工委的部署,我局纪检监察部门就纪检监察工作在优化交通发展环境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研究。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认真履行纪检监察职能,努力营造良好的交通发展环境近几年来,我局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放在交通工作的大局中去考虑和把握,坚持服从服务

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履行纪检监察职能,把优化交通发展环境作为纪检监察机关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着力点和切入点,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认真查处经济案件。几年来,我局纪检监察机关在重点查办局属企事业单位和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同时,十分注重查处依仗部门特权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等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案件。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对定远合蚌路收费站收费不给票和收回笼票的问题进行严肃查处,相关责任人受到了严肃处理,3人被辞退,2个待岗;严肃查处滁州市桥头公路征费稽查站违规出具证据保存清单为手续不全的车辆提供保护的问题,责成明光市交通局、运管所作出书面检查,责任人、站长周晓海同志被免职,调离执法岗位。通过查处这些案件,不仅及时清除了执法队伍中的腐败分子,而且也对其他执法人员起到了警示的作用。

二是纠正和治理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

近年来,我局纪检监察机关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入手,对妨碍经济发展的不良风气进行了专项治理。经过治理,使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交通发展的外部环境明显好转。在行政执法部门和交通事业单位开展了民主评议行风活动,特别是通过认真开展机关作风评议活动,进一步加强了行政执法单位和人员规范服务和职业道德建设,行业风气有了明显转变。我们还专门开通了96333交通服务投诉热线,使服务承诺、举报投诉、调查处理、落实反馈等环环相扣,形成了有机的整体,最大限度的提高了行政效能,维护了群众的利益。此外局纪检监察机关还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执法检查,为确保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发展环境的决定得以顺利实施,适时制定了《滁州市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管理教育规定》、《滁州市交通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文明执勤的规定》、《滁州市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工作日禁酒的规定》和《关于放宽交通行政约

束行为二十条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并加强了对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做到文明执法,依法行政。

三是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阳光工程建设。为切实加强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执法监察力度,我局纪检监察机关积极参与交通建设工程招投标的监督,近两年共参与工程招投标监督41次,对打造交通建设“阳光工程”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全力推行政务公开,使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作,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实现资源共享,合理配置。过去由于政务不公开,一些公务活动实行”暗箱操作”,办事不公、吃拿卡要,没有好处不办事、有了好处乱办事的现象时有发生,群众反映十分强烈。针对这种情况,近两年来,根据全市的统一部署,我们全面推行政务公开,通过新闻媒体、政府网站、公示牌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政务,尤其是与软环境建设和人民群

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尤其是行政执法单位向社会公开十项服务承诺,为保证公开承诺兑现,局纪检监察机关多次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和处理公开不到位、承诺不兑现等问题,使政务公开落到实处。

二、当前交通发展环境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当前交通发展环境中仍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违规执法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工作人员法制观念不强,在执法过程中还存在不依法行政、不依法办事的现象,以权代法、以言代法、执法不公的现象仍有发生。特别是少数执法人员办人情案、办关系案、办金钱案,没有好处不办事、有了好处乱办事的现象群众仍有反映。系统内机关工作人员中工作效率不高,冷硬顶推的现象仍然存在。少数人吃拿卡要、为政不廉,特别是有些行政执法部门工作人员“不作为”、“乱作为”、不依

法行政,危害了发展环境,侵害了群众利益,损害了政府形象。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现象未完全杜绝。有些单位预算外收入还没有做到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小金库”问题屡禁不止,形成了管理上的漏洞,容易引发不正之风。

面对调查反映出的部分机关工作人员、执法人员的问题,反思我们的工作,可以找出纪检监察工作为优化交通发展环境服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重视查处经济上违法的腐败案件,轻视或忽视危害发展环境和不依法行政或不作为的案件;即使查处这类案件,在量纪执纪中也存在强调挽救、爱护干部,再给一次机会的多,而坚持严惩一个教育一片的少,有时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二是一些纪检监察干部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开展这项工作会给优化发展环境添乱,因此,在开展工作时畏首畏尾。

三、对策及建议

切实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增强为优化交通发展环境服务的意识。

纪检监察干部要克服把纪检监察工作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牢固树立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发展服务贯穿于纪检监察工作的全过程;克服把纪检监察工作与发展经济截然分开的认识,牢固树立纪检监察工作与发展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思想,自觉地把反腐败放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去认识和把握。坚持反腐败任务的提出、政策的制定、工作的部署,都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使反腐败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相互协调,同步推进;克服纪检监察工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无所作为的认识,牢固树立纪检监察工作也是生产力的思想,努力为发展经济、营造良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保驾护航。认真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要继续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认真抓好群

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定期组织分析研究,加强具体指导和督促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查处。要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坚决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乱培训和乱签责任书等“六乱”行为。认真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六乱”问题进行集中清理和专项检查,对检查出来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问题严重的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要围绕优化发展环境这一主题,从领导机关和部门抓起,以行政执法部门为重点,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行风评议活动。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特邀监察员的作用,督促检查各单位制定优化发展环境的具体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反馈企业和群众的意见。

继续查处违纪违法案件,营造良好的廉洁公正环境

当前要把阻碍和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作为重点,认真受理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效率低下、推诿扯皮、不负责任 的现象,认真查处行政审批中滥用职权、刁难群众、执法扰民和利用检查权、执法权谋私等违纪违法行为。坚决查处党员干部严重以权谋私、损害群众的案件;坚决查处违法审批、违法检查、违法处罚、违法收费和行政不作为等损害政府形象的案件。同时要正确处理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紧密联系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把执行纪律放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去把握,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真正做到保护改革者、扶持创业者、帮助失误者、惩处违纪者。

充分发挥行政监察职能,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7.关于调研全县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 篇七

1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瑞昌市山地资源丰富、气候好、环境优, 青山、九源、花园、南阳等山区, 土壤与植被状况好, 昼夜温差大, 是种茶传统地区, 一直以来都是优质庐山云雾茶加工原料的主产地。

1.1 发展种植情况

近年来, 瑞昌市茶产业快速发展, 主要走高山云雾绿茶和白茶并进之路, 高山云雾绿茶和“安吉白茶”都是立地条件很好的生态有机茶。目前, 全市已有茶园面积20hm2, 在建茶园146.67hm2, 投产茶园面积66.67hm2。茶叶主要分布乡镇:范镇、青山、花园、武蛟、肇陈、南阳等地, 其中:范镇113.33hm2、青山80hm2、花园133.33hm2。建园主体基本以种植大户为主, 目前全市6.67hm2以上种植大户8户。新建茶园都是6.67hm2以上成片开发, 有3个正在建设的新茶叶基地面积都在66.67hm2以上。

1.2 生产加工情况

瑞昌市目前引进了浙江安吉县仙子茶场、金彪茶场和长兴县泗安绿鑫苗木场等在瑞昌市投资建设新茶园。九源仙子茶场66.67hm2, 总投资7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投产, 产品为“九源仙子”白茶, 投产后盛产期茶叶年产量1.5万kg, 产品主要销往浙江安吉和满足九江市场;金彪茶场46.67hm2, 总投资5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完成建设任务, 产品主要是白茶;长兴泗安绿鑫苗木场在花园建茶叶基地133.33hm2, 总投资14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建成, 产品主要是白茶。

1.3 品牌建设情况

重点建设青山茶业有限公司、九源仙子茶场等中型茶叶加工企业, 注册了“雾春”、“九源仙子”等茶叶商标。“雾春”茶在2012江西“浮瑶仙芝”杯名优茶评比活动中获得金奖。2013年9月生产问世的第一杯红茶“瑞红1号”由青山茶业有限公司生产, 其香气为浓厚的甜香型, 且锐高而持久, 汤色清澈明亮, 堪称茶中的“茅台”。

2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优势潜力

瑞昌市茶叶生产规模不大, 影响力也比较小, 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已将茶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发展, 在组织领导、资金政策、技术推广等方面进行了安排和部署, 茶产业发展很快, 茶产业正呈现后来居上的发展态势。

2.1 独特的资源优势

瑞昌地处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 气候条件十分优越, 年平均气温17.3℃, 地面温度19.2℃, 降水量1583.9mm。全市适宜种茶山地面积6667hm2, 青山省级森林公园、范镇、花园、南阳等山区具有发展茶叶生产非常优良的山地土壤、环境与气候条件, 且劳动力资源配置方便,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特别是青山林场为庐山姊妹山, 最高海拔921.3m, 平均海拔540m, 适宜种植茶叶面积达666.67hm2, 一直以来都是优质庐山云雾茶主产地。

2.2 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是群众愿意种。盛产期茶园667m2产值一般可达1.5~2万元, 纯收入一般为1~1.5万元, 667m2劳动用工支出2000元以上。发展666.67hm2优质茶园产值可达1.5~2亿元, 纯收入可达1~1.5亿元, 农民用工35~40万个, 农民工收入2000万元以上, 种植茶叶利润大, 致富快、群众积极性高。二是上级扶持种。2012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要求通过几年努力力争使江西省绿茶面积达到13.33万hm2。九江市政府启动了大九江茶品牌整合工作, 并拿出茶叶专项资金300万元扶持茶产业发展。三是地方鼓励种。2010年以来, 瑞昌市制定了茶叶产业发展规划, 并对新建规模化标准化茶园667m2补贴1000元的扶持政策。3年多来对新发展的茶园安排了330万元专项茶叶经费, 扶持建成了青山、武蛟、范镇、肇陈、南阳5个茶叶生产示范基地。

2.3 广阔的市场前景

茶是最佳天然保健饮料, 被称为“21世纪饮料之王”。随着人们对茶饮品认知认同程度的不断提高, 茶产品市场需求稳定增长。从发展趋势看, 货真价实的名优茶将长期供不应求, 但随着消费群体保健意识的增强和消费观念的变化, 会相继产生和呈现有机茶热、保健茶热、地方名优茶热的发展趋势。茶叶生产走产业化之路, 形成社会化、规模化的高效益产业市场空间巨大。多年来,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发展茶产业, 培育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总体思路, 发展规模、品质提升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以原生态, 无农药残留、品质优良享誉市场, 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3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瑞昌茶叶产业经过多年来的努力, 得以长足发展,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但因起步较晚, 在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上, 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品牌效应较低

瑞昌市茶叶规模小, 实力弱, 质量意识和名牌意识低。茶叶目前产量低、档次低、市场占有率低。虽然近2年来瑞昌市青山茶业公司和九源仙子茶场先后注册了“雾春”和“九源仙子”茶叶品牌, 并作了宣传, 但品牌效应较低。

3.2 科技水平较低

一是产品单一。主要是多年种植且已退化的群体种。二是机械化程度低。机制茶少、机械化采摘应用率低, 造成劳动力用量大, 生产季节劳动力不足, 生产成本偏高, 生产效益低。三是包装水平低。一方面, 部分企业没包装, 套用“庐山云雾茶”包装, 这些包装不仅不符合茶叶包装所需要的密闭、阻光、防潮等基本要求, 而且违法。另一方面, 部分企业虽有自己的包装, 但设计特色不鲜明、文化品味及档次不高。四是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部分种植大户缺乏长远战略目标与科学管理机制。

3.3 服务体系不健全

瑞昌市还需加快速度培育能引导和带动企业、茶农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如茶叶协会、茶叶专业合作社等。茶叶产业协会2013年7月份成立, 但许多东西还有待规范和完善, 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尚未成立。

4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虽然茶叶的国内外市场潜力巨大, 但要做大茶产业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 特别是近年来茶叶行业对茶叶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行业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因此, 发展瑞昌茶叶产业, 必须按照产业化的要求, 做好品牌和市场文章, 进一步整合利用各种资源,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提高瑞昌茶叶的知名度, 走“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的路子, 才能做活瑞昌市茶产业, 实现全市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

4.1 服务是前提, 首先要做活茶产业“看”的文章

让瑞昌的茶叶有“看头”, 就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要上下形成抓茶叶产业的共识。一是进一步深化认识。瑞昌市茶产业发展进入规模扩张快车道的关键时期。茶叶产业收益是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来源。同时, 发展茶叶生产对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要进一步深化提高各级干部群众对发展茶叶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 切实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一套实施办法”的工作要求, 不断推进茶叶产业的优化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要成立以市领导挂帅, 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茶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为推进茶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只有加强茶叶工作的领导, 保持资金扶持政策的连续性, 才能抢抓机遇促进茶产业做大做强。三是要进一步强化落实服务。明确并严格落实乡 (镇) 、村各级各部门服务茶叶产业发展的工作责任, 完善建立层级联动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 帮助解决茶叶生产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营造更加利于茶叶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

4.2 企业是主体, 根本要做活茶产业“喝”的文章

让瑞昌茶叶有“喝头”, 就是要抓企业产品质量, 关键要抓龙头企业产品质量。一是建立重点龙头企业扶持机制。每年确立1~2家重点龙头企业, 整合项目对重点龙头企业予以扶持, 确保每家龙头企业项目扶持资金不少于50万元, 带动企业投入不少于200万元。二是要严格生产管理。强化落实茶叶专业技术队伍服务茶叶种植、修剪、管抚、病虫害防治、采摘、加工营销等工作职责, 引导、鼓励、扶持种茶农户实行机械化生产, 提高茶叶生产效益;设立茶叶技术推广财政专户基金, 专项用于茶叶新品种引进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生产新工艺研究开发等, 确保茶叶生产科技推广的顺利实施;加强制茶行业滥用农药、化肥, 无证照经营, 卫生不达标以及制假贩假、以次充好等重大问题监管;实行茶叶收购户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申报注册登记制度, 取缔无证收购, 规范茶叶市场交易, 确保茶叶市场有序经营。三是推进科技创新。要制定人才培养战略, 按每3.33~6.67hm2一个技术人才的要求, 制定千名技术人才培训计划;每年推广一批适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模式, 使茶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4.3 品牌是关键, 重点要做活茶产业“说”的文章

让瑞昌茶叶有“说头”, 重点是要加大瑞昌茶叶的宣传度, 而品牌最有说服力, 唯有打造统一品牌, 才有实力做响做强。一是准确市场定位。根据全省茶叶市场的基本情况以及市场需求, 确立以名优茶、礼品茶为主导方向的市场定位方向。二是确定运营思路。即统一品牌, 统一标准, 统一包装、统一宣传, 统一质量监控。三是打造品牌。现在, 全国的各种推介会、展销会很多, 我们也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力度, 快速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实力。安吉县从2001年起, 连续举办“中国安吉白茶节”, 举办地从安吉到上海、北京, 影响力也从周边几县市到全省、全国, 产生的效益越来越显著;同时他们还在其他的途径上加大宣传推广, 如在设立外销窗口的城市做小规模的公关活动, 在媒体上加强认知感的宣传, 与业已成名的名茶合作, 采取“引进来, 走出去”等措施。这些措施, 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要利用各种宣传推介机会, 利用各种媒体, 广泛宣传瑞昌品牌茶叶, 提高瑞昌品牌茶叶的知名度。四是拓宽营销渠道。加快茶叶一条街建设, 使之成为瑞昌茶叶走向市场的主渠道;建立茶叶销售网站, 实行网上宣传与网上营销;建立销售窗口与销售专柜, 展示瑞昌茶叶形象;借助旅游景点平台, 让游客亲手摘茶制茶, 丰富旅游内涵, 延伸产业链, 同时推介地方特产。

4.4 文化是保障, 核心要做活茶产业“玩”的文章

8.关于调研全县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 篇八

【关键词】天峨县 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调研报告 建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12-03

为深入了解与掌握天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关情况,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及群众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各乡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积极稳妥推进天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科学决策参考,笔者随天峨县政协调研组赴天峨县八腊、纳直、更新三个乡,就当地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历时一个多月。

一、调研工作概况

2015年3月28日至4月15日,调研组在天峨县政协张艳琴副主席带队下,赴河池市天峨县八腊、纳直、更新三个乡15个村和学校开展了为期5天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题调研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实地查看等方式,对三个乡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进行调研,共召开座谈会15次,实地查看学校15所,收回调查问卷167份。

二、三个乡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情况

八腊乡有中学1所、中心校1所、村完小8所、教学点2所,中学生654人,小学生1 731人,小学教学班63个,中学教学班13个,最大班容量为69人;纳直乡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村完小4所、教学点2所,中学在校生173人,小学生555人,中学教学班3个,小学教学班数32个,最大班容量为69人;更新乡有中学1所、中心校1所、村完小8所、村级小学3所、教学点5所,小学生1 859人,中学生724人,小学教学班75个,中学教学班12个,最大班容量为65人。三个乡学校布局基本合理,村完小以上学校基本是寄宿制学校。

(二)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情况

八腊乡学校占地面积45 944m2,尚缺校舍建筑面积34 583m2、运动场地38 411m2、计算机58台、图书41 907册,全乡校园文化建设改造需要投入40万元;纳直乡学校占地面积16 323m2,尚缺校舍建筑面积2 528.4m2、运动场地20 652m2、计算机49台、图书12 506册,全乡校园文化建设改造需要投入41.7万元;更新乡学校占地面积40 284m2,尚缺校舍建筑72 171m2、运动场地72 171m2、计算机117台、图书41 830册,全乡校园文化建设改造计划投入186万元。三个乡教学用房需要基本满足,教师用房、学校功能室、围墙、文化长廊、公厕等尚未完善,需要扩充建设。

(三)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八腊乡现有教职工107人,小学师生比1:16,中学师生比1:16,尚缺教师21人、生活管理员14人、炊事员13人、安全协管员11人、卫生员1人;纳直乡现有教职工51人,小学师生比1∶15,中学师生比1∶12,尚缺教师18人、生活管理员7人、炊事员8人、安全协管员6人;更新乡现有教职工117人,小学师生比1∶22,中学师生比1∶24,尚缺教师30人、生活管理员18人、炊事员18人、安全协管员15人、卫生员1人。三个乡中学和中心校有专职英语教师和图音体教师,村级以下学校都未配备专职英语教师和专业图音体教师。三个乡内宿生管理员和安全协管员基本上是值周教师兼任,炊事员是临时聘请,无医务人员。

(三)调查问卷统计情况

此次调研,三个乡镇共发放调查问卷167份,调查问卷统计情况如下:1.对于“适龄儿童是否能够就近入学”问题,赞成能够就近入学68人,赞成“基本就近入学”89人、赞成“普遍没能就近入学”10人。2.对于“我县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如何”问题,赞成“基本无差距”18人、赞成“差距较小”56人,赞成“差距较大”93人。3.对于“我县城乡学校教师配置是否合理”问题,赞成“合理”12人,赞成“基本合理”73人,赞成“不合理”82人。4.对于“所在的乡镇学校布局是否合理”问题,赞成“合理”36人,赞成“基本合理”103人,赞成“不合理”38人。5.对于“对所在的区域的学校建设及办学条件是否满意”问题,赞成“满意”55人,赞成“基本满意”92人,赞成“不满意”20人。6.对于“所在学校教师队伍是否稳定”问题,赞成“稳定”27人,赞成“基本稳定”81人,赞成“不稳定”59人。7.对于“认为哪种模式比较适合本地实际”问题,赞成“初中集中县城、小学集中乡镇”11人,赞成“划片区办学”43人,赞成“保留当前学校布局现状”113人。8.对于“当城乡学校达到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是否选择就近入学”问题,选择“就近入学”157人,选择“到城区学校入学”5人,选择“不确定”5人。9.对于“对所在地的学校教师整体素质是否满意”问题,选择“满意”65人,选择“基本满意”85人,选择“不满意”17人。

三、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条件仍有较大差距

甘洞村完小有11名教职工,教师住在七间简易的砖混结构平房里;麻洞村完小无功能室;纳直乡仅有纳直九年一贯制学校和那里村完小两所学校厕所验收合格;当里、下景、百河三所村完小厕所小,蹲位不够;更新乡中心校教职工宿舍紧缺,师生公厕建设年代已久;安亭村完小学校管理难度大,通往学校的小桥仅有简易护栏,桥面狭窄,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新林村完小无学生饭堂;加里村完小学校活动场所不够,校门紧靠公路,学生出入很不安全;文里和当里村完小厕所建在校外,晚上学生进出不安全;边里村级小学活动场地没有硬化、无校门;等等。三个乡办学条件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相差甚远,需要不断完善。

(二)教师配备不足

我们在调研时,发现三个乡的教师配备不足,尤其是专业教师严重缺乏,教师配备无法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八腊乡自请代课教师8人,纳直乡自请代课教师2人,更新乡自请代课教师18人。各乡除了中学和中心校配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英语、体育和艺术教师,各村完小普遍没有开设英语课,无图音体美专业教师,一些村完小因为教师紧缺,基本没有开设体育和艺术课。学校无法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严重影响了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三)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

调研发现,教师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我们所调研的纳碍、五福、老鹏、甘洞、洞里、龙峨、当里、上景、加里等九所村完小,共有69名教职工,平均年龄50岁。他们年龄大且多疾病,大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变为公办教师。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其中不少教师长期生活在偏远农村,信息闭塞,走出去参加培训机会少,又不能自觉地提高文化素养,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他们目前的工作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天峨县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后勤人员缺乏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各中学、中心校和村完小基本上没有安全协管员、生活管理员、卫生员和后勤人员。各校为了确保工作运转,使用学校公用经费自请后勤服务人员共47人。其中八腊乡自请炊事员17人;纳直乡自请炊事员7人、安全协管员1人;更新乡自请炊事员19人、生活管理员2人、安全协管员1人,每年用于自请后勤服务人员的公用经费约为65万元。学校用公用经费自请后勤服务人员,违反了相关文件规定。

四、几点建议

经调研,多年来,河池市天峨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原则,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全县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校容校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育事业欣欣向荣,教育前景美好。但是由于天峨县地处偏远,发展滞后,对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的标准,该县仍有较大的差距。现综合调研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纳碍村完小校内有一幢当年有中学时建设的教师集资房,前几年中学已停办,大部分教师已调走,现在房子一直空置,建议政府就地购置,作教师周转房用,以解决目前学校教师住房紧张问题。纳直乡中心校行政办公室在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楼内,挤占了学校资源,建议在该校运动场边空地(学校用地)上再建一幢楼作为办公楼。建设一批教师周转房,解决甘洞村完小、更新乡中心校、新林村完小、文里村完小、加里村完小等五所学校教师住宿紧缺问题。

(二)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乡镇教师流动很大,教师队伍不稳定。要留住教师,就要设法为教师提供优越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国务院2015年6月初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把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财政部门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当前天峨县给予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和乡镇工作补贴,在一定程度上稳住了教师队伍。目前,只有教学点和偏远村完小享受生活补助,我们认为实施生活补助要实现乡镇中小学教师全覆盖,并且加大补贴金额,越往基层、越是艰苦,补助力度越大。把教师纳入年终绩效考评管理,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按岗位全额发放。继续实施教师周转房项目建设,满足乡镇中小学教师在校住房要求。对家庭经济困难的乡村教师,人事部门应尽量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各级工会要关心基层教师的冷暖,为他们解决生活困难。教师职称及时聘任,增加乡村教师岗位,对乡村教师实行岗位聘用倾斜,可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到岗即聘。在评先评优时,多考虑乡村教师。

(三)抓好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名片。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校园文化建设仍需加强。一些学校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差,部分学校围墙不完整、厕所小、校舍门窗框破损、墙壁陈旧、活动场地凹凸不平,无校门、洗澡房、文化长廊等,很不美观。学校没有专项经费,建议教育部门及各学校领导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创建文化气息浓郁的优美校园。

(四)多渠道充实乡村教师队伍

根据《自治区编办 教育厅 财政厅 人社厅 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有关工作的通知》(桂编办发〔2015〕85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修订)》(桂编发〔2012〕5号)文件精神,配齐配足教师,确保乡村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和地方免费师范生项目计划。继续推进自治区统一组织教师招聘考试和乡村教师专场双选会,对已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且自愿到乡村学校任教的人员,可采用直接面试的方式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在县级以下学校任教的,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桂政发〔2015〕29号)及有关规定,给予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补偿,全面激励各类人员服务乡村教学。今后招聘和定向培养教师,应该多考虑少数民族和边远山区的学生,予以定向分配,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到乡村任教。

(五)招聘后勤服务人员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修订)》(桂编发〔2012〕5号)等文件精神,配齐配足学校后勤服务人员。

(六)稳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

当前天峨县城乡之间存在教育不公平现象,要打破这种现象,在财政支出方面要向农村倾斜,坚决解决农村水电路问题,彻底改变乡村落后状况,加大对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师资配备、教师培训、后勤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消除教育不公平因素。对学校布局调整要谨慎进行,因为县内人群居住分散,村屯到乡镇较远,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经济困难承受不了,不能一刀切,亦可集中片进行,如果不同乡镇村级学校相邻可集中办学。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有计划、有目的地促成农村相对薄弱中小学与县直中小学、示范性学校友谊结对,通过互派教师听课、评课、交流信息等形式,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建立和完善校长和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继续开展支教和走教活动,使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得以及时交流,促进乡村学校标准化办学。

(七)加强对乡村教师培训

这次调研,我们了解到乡村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少,年龄大的教师更是如此,人民群众对乡村教师教学质量和整体素质欠满意。教育部门要鼓励乡村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积极参与学习培训,尤其是加大对中年以上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大乡村教师培训投入,坚决落实从公用经费中安排5%的经费用于乡村教师培训的制度,严格执行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制度;充分利用远程教学、在线课程等形式优化课堂教学和进行自主学习,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开展向莫振高同志学习活动,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建立乡村教师政治业务学习、培训制度,形成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校本六位一体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乡村教师业务素质和师德水平。

9.关于调研全县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 篇九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3年工作安排,12月上旬在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李甲中的带领下,县人大科教文卫委主任吴玉梅,县人大农工委主任李留俊等相关人员组成调研组,到县自来水公司,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调研方式收集掌握情况,对全县土地管理工作现况有了基本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积极开展用地服务与资源保障工作

一是加快用地报批,保障城市发展用地。紧紧围绕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民生项目和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开展用地服务;

二是严格实行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目前,已成功出让土地11宗,面积336亩,出让价款2.23亿元;划拨土地3宗,面积107亩。完成新一轮城区和建制镇基准地价更新。

三是深入推进土地闲臵浪费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积极把土地闲臵浪费专项治理与“双清”工作相结合,对2011至2012年新发生的“四类问题”进行专项整治。

2、扎实推进各项基础业务工作

一是认真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全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已全部完成,并经省市验收通过;正在启动全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

二是严格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年初,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分别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把耕地保护列入政府目标和个人实绩考核,增大耕地保护在年终目标考核分值和系数,确保全县耕地保有量稳定在14.27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11.34万公顷以上。

三是稳步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规划调整工作,成果已上报至省国土厅审查,可增加产业集聚区用地空间7700亩。

3、狠抓土地执法监察与信访稳定。

配合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中共正阳县委、正阳县人民政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对2012违法用地案件依法向县法院移交,并申请强制执行。今年共集中组织拆除22次,拆除各类违法建筑60多座,恢复土地面积12000平方米。认真落实领导带案下访制度,今年以来,我局共接待来访190起,291人次,受理12336举报电话11起,并全部妥善处理,信访人对案件办结率、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

二、存在问题

1、关于供地率问题

报批征收土地较多,而土地供应量较少是目前土地利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大量的土地未供而闲臵,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继续扩大建设用地面积,造成大量土地空闲、粗放浪费,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和恶性循环。据统计,仅2011-2012我县共上报省政府累计14个批次,总报批面积366.5146公顷;止目前,仅供应土地24宗,供地面积81.9587公顷,批后供地率只有22.36%;还有将近3000亩的土地可以直接用于项目建设。分析其原因:一是没有合理的用地计划。二是城市规划随意性较大。没有严格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往往为了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调整或修改规划,追求招商引资的成效,忽视了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土地开发利用布局粗放分散。三是产业区功能分区不明确。很多建设项目没有产业归属感,企业自己提出用地方案或者按照自己的意愿挑选土地,造成用地局面混乱,既没有连片,又没有集聚,项目安臵区不明显。四是招商把关不严。很多项目打着招商引资的旗号,利用政府急于招商的心理,吹嘘自己的投资额度,实则根本没有投资,占据有利位臵是为以后的变相开发打下基础。造成大量项目效仿,形成了恶性用地循环和空闲土地。

对策和建议

一是重视土地利用计划。在土地报批中,充分认识土地利用计划的指导作用。在工作中真正做到批供两条线的指标均衡,严格按照土地利用计划,量入而出,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用地报批,从源头上把控土地的报批量,减少供地基数。

二是加快供地工作力度。对条件成熟的土地要尽快履行供地手续,为提高供地率,要加快土地供应速度,优先利用存量的已报批土地。

三是科学规划,系统分区。系统科学的产业分区对于形成规模化经营、产业集聚和共同发展,增强竞争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根据产业区规模,确定科学的功能分区和产业规划。功能区内严格落实控制性详细规划,建造标准化厂房,加强招商引资力度,节约集约用地。

四是要严把招商引资关口。招商引资工作不要一味的追求“量”的增加,而更要注重“质”的提高,真正把一些有实力的能起到带动性的产业项目引进来,提高用地质量和效率,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五是加大宣传推介工作。在供地前,加大对拟供土地的宣传力度,举办土地出让推介会,让更多的有用地意向的人和企业了解并参与到我县的土地出让工作中,增加招拍挂出让土地的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形成公平公开公正的供地市场,吸引更多的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土地竞买上来。

2、关于旧城改造工作

一是拆迁难度大,致使项目进展缓慢。目前旧城改造项目大多位于我县的腹带,这些地区建筑密度很高,但配套设施配备较差,在此片区居住的居民拆迁补偿要求高,致使旧城改造拆迁成本不断上涨,带来拆迁工作量大,任务重,进展缓慢的问题。二是土地收储难度大。我县旧城改造涉及范围广,面积大,涉及居民和单位众多,土地收储前期工作量大。

建议和对策

一是旧城改造要遵循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采用适当的规模,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在旧城改造过程中,遵循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配套、统一管理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旧城改造。

二是黄金地段尽量多建商业、服务、办公、娱乐等经营性房屋,以增大再开发的价值,收回资金,用于贴补经济效益差地段的旧城改造。

三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政府要制订与旧城改造有关的地方性法规和技术标准来管理和约束旧城改造行为,减少开发活动中的盲目性和投机性;政府要加大对旧城区基础设施的投资,改造好旧城区的基础设施环境。

四是加强规划引导。规划部门要对旧城改造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制定系统的改造规划,协调解决空间布局、用地调整、等问题。

3、关于加快供应道路、绿地的问题

目前我县大部分的道路和绿地虽然已经建成并使用,但未履行供地手续。分析其原因:一是政府不够重视,道路和绿地未完善供地手续,便开工建设。二是没有政府部门充当业主。道路和绿地属无偿划拨,履行手续并不复杂,但却不知道具体划拨给谁。县建设局和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均不愿意充当业主。

对策和建议

政府要高度重视,抓紧时间确定道路和绿地用地的业主,按照核发《划拨用地使用权决定书》的程序和要求,完善规划和用地手续,尽早实现供地。

4、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

由于农民的心态比较复杂,有的认为统一搬到集中至居住点,生活方便,交通便利;也有的认为现在责任田离家近,耕种方便,搬到中心村后,耕种不方便,因此不愿意搬迁。另外,经济补偿很难让所有人满意。对于那些房舍比较旧的农户和那些在城里买了商品房,已是半工半农或半商半农的农民来说,这是好事;而那些房屋比较新、以种田为主的农户认为,给经济补偿也不划算。

对策和建议

一是群众自愿原则。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始终把农民的意愿、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以乡镇政府的名义在项目区显著位臵向社会公告拆迁人、拆迁范围、拆迁期限等内容,同时组织召开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座谈会,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让广大群众了解拆迁的有关事项并进行监督。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台、电台、报纸、网络、宣传标语等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群众了解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意义,了解复垦的目的、复垦步骤和相关政策,争取群众理解、支持、配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

三是加大组织力度。制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意见与拆旧区补偿方案,成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镇长任组长,分管副乡镇长具体负责,国土所、村镇中心、司法所、财政所等为成员单位,负责协调解决拆迁安臵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

四是落实奖惩机制。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建立一把手领导总负责机制。在年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结束时,对各乡镇拆旧复垦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比,任务完成较差的乡镇,不能参加评优评先。

5、关于企业违法占地问题

由于多数企业都是招商引资过来的,又是我县的支柱产业,所以面对他们的违法占地行为处臵起来比较棘手。

对策和建议

一是通过政府对企业的领导谈话,向他们通报违法用地情况,讲解有关法律、法规,阐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立场。

二是责令违法用地企业全部停工,下达法律文书,限期补办用地手续,并将违法用地典型案例进行电视曝光。

三是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对违法占地企业进行断电停水,不许其开工建设。

四是组织对企业违法用地进行测量,取得第一手图件资料和勘测定界资料,掌握违法用地的全面情况,以便处理。

6、关于小产权房清查问题

目前小产权房数量众多,且待建、在建、完工和已经入住等各种形式都有存在,不可能全部拆除或没收,也不可能短期内将其占有的农村集体土地全部征收为国有土地,将小产权房全部转变为大产权房。若仅仅采取强制拆除的办法,也会产生诸多不良后果:一是拆除后的小产权房所占有的农村土地未必能很快复耕,且复耕质量也未必能保证与建房前一样好;二是造成大量在建、已建的住房建设资金和建筑材料被浪费,这是对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三是拆除后使得部分购房者“无家可归”,很可能激化社会矛盾,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对策和建议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各乡镇、县直各有关单位要及时组织政治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精通的同志,统筹安排,合理分工,抓紧开展小产权房清查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力协作,密切配合,重点对在建、在售的“小产权房”项目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二是是突出清查重点,确保数据真实。坚持“属地管理、乡镇主体、部门配合”的方针,各乡镇要对本行政辖区内的所有“小产权房”项目逐宗清查、登记造册。要把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乡镇集镇街道(市场)等为名义,违规进行房地产开发的行为作为重点,实事求是地摸清各类“小产权房”底数,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对本辖区内“小产权房”清查底数不清、瞒报漏报迟报、隐瞒事实、纵容包庇、的,将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实行责任追究。

三是把握政策界限,分类处理问题。要按照“自查为主,突出重点,重在整改,区别对待”的原则,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把握政策界线,坚持分类处理,对已建、已售的“小产权房”,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的,要依照《土地管理法》、《房地产管理法》和《城乡规划法》等规定,补交相关税费后,依法完善相关手续。对乡镇新型农村社区、集镇街道建设及在建、在售的“小产权房”项目,无论目前有无手续,一律坚决“叫停”,从现在起严禁乡镇违规收取耕地占用税,违法违规用地一律不得收取耕地占用税,凡发现乡镇默许纵容违法占地建房或对农民空地收取耕地占用税的,凡出现乡镇辖区内因新农村建设、集镇建设和“小产权房”问题引发信访问题的,对乡镇主要领导和有关责任人员坚决严肃问责;各乡镇对辖区内顶风违法建设、销售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小产权房”案件,要公开曝光处理,该拆除的坚决予以拆除到位。

7、关于“双清”工作

由于时间跨度比较长,多数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清查处理起来也是困难重重。

建议和对策

一是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单位或个人要严格按照规定依法接受处理。对手续不全但符合城市规划的,限期补办手续并补缴规费;对轻微影响城市规划但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根据处理意见限期整改,并补缴规费后办理手续;对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由住建局下达责令限期拆除的决定,逾期未执行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二是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单位或个人未按规定缴纳规费的,由有关部门下达追缴通知,县“双清”办负责督促落实;对仍逾期不缴纳的按有关规定处理。对不按“双清”通知要求办理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单位或个人,由“双清”办会同有关部门督促其在规定期限内接受处理,逾期仍未接受处理的,有关部门依法暂停办理其房屋销售、抵押登记和新建项目的规划、用地审批等手续。三是各责任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凡本单位责任范围内的工作不得推诿敷衍、徇私舞弊、玩忽职守。对不依法履行职责的部门或个人,由县纪检监察部门严格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8、关于违法用地查处工作

一是土地执法制止权难以执行到位。现行法律赋予国土部门的执法权力和手段十分有限,没有赋予任何切实可行的强制执行权。即使个别条款所规定的制止权和执行权,也都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二是土地执法查处权难以落实到位。根据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行政处罚法》的法定程序,案件办理时间一般需2-3个月。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土地违法行为人往往加快施工进度,造成既成事实。待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时,非法占地建筑物早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法院对强制执行的土地违法案件往往久拖不决,甚至拒绝受理,使得违法用地状态无法消除。久而久之,违法用地越积越多,呈蔓延态势。

三是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土地管理法》对于拆除或没收的方法、途径与具体实施人,法律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国土部门既没有强制执行的法律依据,又没有强制执行的手段,结果往往是以罚代法,收取罚款结案了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土地违法行为人产生了只要缴纳罚款就算代替办理合法用地手续的错误观念。

建议和对策

上一篇:圣诞礼品售卖策划书下一篇:名家点评:梦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