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好成人听力课的思考

2024-09-29

对上好成人听力课的思考(精选5篇)

1.对上好成人听力课的思考 篇一

高校青年教师如何上好一堂课的思考

摘要:本文从备课、上课和课后总结三个教学环节,探讨了高校青年教师如何上好一堂课。

关键词:备课教学方法

青年教师缺少实践教学经验,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深厚。因此,要想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并且优秀的教师,必须苦练教学基本功,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承担起教师伟大而神圣的历史使命。以下是我对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几点思考,希望可以和大家分享。

1. 精心备课

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特点,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这就是备课。

1.1 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教和学双方都应该共同遵循的,对教师来说是教授的目标,对学生来说则是学习的目标[1]。教学目标既包括学校的培养目标,也包括课程培养目标和以及课时教学目标。在准备每一堂课时,都应在学校培养目标、课程培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明确课时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1.2备学生

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教授的对象。因此,要上好一堂课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包括要了解学生的所学专业、已有知识基础、了解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了这些,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上课也像一场战役,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1.3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不仅仅来源于教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除了要熟悉教材,还要多阅读其他参考书以及资料,吸取各种资料中的精髓,教学内容不仅要充实、丰富而且还要及时更新,使教学内容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这就要求平时多积累,认真归纳总结,编制成完整的教案并且制作高质量的ppt课件。

教案的编写很关键,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教师对教学内容更加熟悉,还可以突出重点和难点,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青年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尽可能详尽,不怕麻烦。一份完整的教案应该包括以下几部分,即主要教学内容、知识点及能力点要求、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方法、作业题目。也可以在教案中设计好板书,好的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强化学习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板书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简单明了,条理性强,可以体现出本次课的知识框架。这样的板书配合多媒体使用,教学效果会更好。

制作ppt课件不同于编制教案,教案越详尽越好,而课件则要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避免大量的文字叙述。课件中的内容主要是形象的图表、动画、视频资料和少量的文字,这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大幅提高。在制作课件时还要保证字体大小适中,图形、视频清晰,避免变化多端的出现形式和过于花哨的颜色。

1.4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也是在备课过程中要设计的内容。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内容特点来进行选择。要避免填鸭式教学,对概念类的内容可以采用讲授法;对抽象不好理解的内容可采用图表法、动画演示法、实物或模型演示法等;对容易混淆的内容可以采用对比法;对叙述性较强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的内容可采用引入案例法;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问法教学;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采用讨论法。只要方法得当,会达到事半功倍教学效果。

2. 有效控制课堂

青年教师缺少课堂教学的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备课再好,课堂控制不好,也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效控制课堂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一门课,要想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绪论课很重要。在绪论课中要向学生介绍课程性质、课程特点、课程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绪论课,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绪论课中介绍前沿知识,预留问题,给学生思考空间,从而激发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对于一次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要巧妙地引入教学内容,又要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例如,可以从实际应用出发,在实际案例中引入问题,吸引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可以采用提问法和讨论法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采用实物演示法和视频演示法,增加课程内容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增强了,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避免课堂死气沉沉。而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内容顺序以及时间分配。例如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授教学内容——总结——布置作业。各部分的时间分配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例如学生对旧课掌握的不好,可适当增加旧课复习的时间。一些青年教师往往只顾讲新课,而忽略复习旧课和讲授新课之后的总结,这两个环节很重要。复习旧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衔接新课,总结有助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抓住重点。

2.3突出重点和难点

大学课堂给学生灌输的知识量很大,如果对知识点不加以区分,不突出重点,往往容易造成学生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因此,课堂上必须明确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使学生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突出重点可以在讲授内容之前,向学生交待清楚本次课的重点内容,在讲授过程中对重点内容重点讲解,讲授结束再次强调重点。教学难点往往是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内容的特点,巧妙地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攻克。例如,对抽象的理论可以借助图形图像的具体形式来展现,学生不具备的感性认识可以借助图片和视频资料来实现。

2.4语言要有条理性,表达要清晰。

讲课也是一门艺术,讲好一堂课,在语言组织上要多下功夫。精心组织语言,使语言有条理性,做到简洁明了、清晰,避免重复啰嗦和过多的口头语,使学生产生反感。语速要适

中,语调要抑扬顿挫、避免平平缓缓。除了使用口语,还要适当使用手势语和眼神,避免站立不动和只看一处。有条理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和适当的手势语以及眼神的交流,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提高学习效果。

2.5教态亲切,和学生实现良好沟通。

亲切的教态可以给学生亲切感,容易与学生拉近距离,实现师生的良好沟通。沟通的目的是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学习兴趣和需求,也可以征求学生对教师的意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以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 课后认真总结

每次课后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收获和感悟,把这些记录整理下来,应用于以后的教学中就会不断提高。

课后总结的原则是及时书写,避免时间一长记忆模糊;短小精炼,按实际教学效果检查得失,不写空话套话;要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需要记录整理的内容主要包括:(1)成功之处。如好的案例、贴切的举例、比喻,巧妙的新课引入,学生易接受的教学方法等;(2)失败之处。如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等。这些记录下来之后要吸取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原因、探求解决办法,使今后的教学工作更加顺利,提高教学质量。(3)记学生问题。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知识难点、思维障碍以及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依据。

课后总结是课堂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成长,最终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

参考文献:[1]裴娣娜.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对上好成人听力课的思考 篇二

一、活用经典,让经典更经典

公开课前,大部分教师都会翻翻杂志或是上网看看相关的视频,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在这其中一定会碰到一些关于本课的经典教学案例。于是乎,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出现了:在我的公开课上,对别人用了的,已经耳熟能详的经典案例,我还能不能借鉴呢?

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课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别人用过的我坚决不用,对这种想法我认为有失偏颇。经典之所以经典,被广为流传,自然有它的独特之处,我们不能因为是别人用过的就舍弃它。还有个别教师大量借鉴别人的成功案例,不加取舍,于是一节课变成了经典案例的堆积,一味地模仿,没有了自己的思考,脱离了学生实际,反而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经典呢?是用,还是不用,真的是难以割舍。对于此,笔者的态度就是一个字:用,但要做到活用经典,不死搬硬套,应该加入自己的特色。何谓活用,那就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让经典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在设计公开课时不能只是从听课教师的角度去思考,要知道对于教师来说某种设计是老套路了,对学生而言则是第一次碰到,如此陌生的、鲜活的、经典的素材学生怎能不感兴趣呢,学生有这样的学习需求,我们就应该大胆使用。

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经典设计: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

这首儿歌如果一直编下去,编得完吗?你能只用一句就把这首没完没了的儿歌给编完吗?

a只青蛙a张嘴,a只眼睛a条腿。

一首儿歌“数青蛙”,如同是为这节课量身定做的一样,为好多教师所偏爱,对于这么好的经典设计,我们当然可以用到自己的公开课上。不过,我们得把握好用的时机,小学生在一堂课的学习中不可能时刻保持精力集中,尤其是课堂的后10分钟属于一种学习的疲劳期,这时“青蛙歌”的出现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在游戏中学生又能运用本课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了玩中学。

二、用活情境,让情境更有效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一教学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接受和认可。但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的情境设置,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学生仅仅是在课始被一个设计精彩的情境所吸引,而剩余的时间还是老一套。

情境的作用不能仅仅局限在开头导入上,我们应该勤加思考,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大情境”,以“大情境”为主线串起各环节的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课堂情境体系,让学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都置于一个主题之中,学生才会学得更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用活情境”。

1.用“大情境”串起整堂课的设计。

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一课的教学中,教者设计了一个活动“去公园游玩”,一切活动都围绕在公园里游玩时碰到的问题而展开,设计如下:

(1)买门票:公园的门票是10元一张,小明身上带的钱有1元、5元、10元的,他可以怎样去付钱?一共有多少种付钱的方法?

小结:像这样把每一种方法都列出来,数学上就叫做“一一列举”。

(2)围展台:公园准备用18块l米长的木板围建一个展台,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3)拍照片:走进公园,小明、小华、小强三个人都想照相,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4)其他游园活动:屏幕出示:玩飞镖、游乐场、看表演、划船。每个都设置了链接,点开可以连接到专项的练习中。

根据学生的选择分别出示问题。

这样的情境创设好处有两点:一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选取的素材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没有因为前面的学习而产生疲劳,反而更加兴致勃勃地去思考;二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又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而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2.用“大情境”串起练习环节的设计。

练习是数学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公开课中的黄金时间一般都是让学生去探究新知,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而到练习环节时学生的思维早已产生了懈怠。怎样的练习设计才能使学生眼前一亮,重新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去呢?

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把几个分散的练习捏合在一起,创设了一个“行车”的情境,设计如下:

(1)出示简易地图。

师:第一段路程大约是11千米,第二段不知道多少千米,怎样表示呢?

师:如果第二段用a千米来表示,那么第三段的路程还能用a来表示吗?为什么?

(练习意图:在同一个问题中,不同的数量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

(2)师:如果第三段路程用b来表示,那么总路程是多少呢?

师:用这样含有字母的式子,你还能表示出其他的路程吗?

学生分别讨论出(a+b)、(11+a)所表示的意思。

(练习意图:使学生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具体的数量)

(3)师:这么远的距离肯定要坐车,票价每人5元,现在有x人要坐车去,一共要多少元呢?

师:5x除了表示总价,还能表示出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练习意图:使学生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能表示具体数量,也能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4)师:现在有一辆汽车出发了!(演示)出发时一共有15人,到第一站下去了一些人,到第二站又上来了一些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呢?你能用我们今天课上学到的知识表示出来吗?

学生汇报: 15-x+y 15-x+b

师:你们是怎样判断式子对错的,依据是什么呢?

(练习意图: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样的情境设计,让不同类型的练习融合成一体,练习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再配合以动画演示,学生兴趣盎然,练习扎实有效。

总之,如何上好一节公开课,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很多的,要想让公开课不再成为一种摆设,甩掉那顶中看不中用的高帽,最关键的是要做到:一切设计都要从学生的学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活用经典,用活情境,我们的课堂才会优雅而又大气,热闹而又不失高效。

3.对上好低年级队列队形课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低年级    队列队形课     兴趣

队列队形训练,是体操运动的一部分,是小学体育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队形队列训练是指学生按着一定的队形,做协调一致的动作,使一个队伍形成一个整体。它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站立和行走等身体姿势,锻炼学生的意志,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对培养良好的校风和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起到重要作用。抓好队列练习,无论是对体育课本身,还是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活动,都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所以不能忽视队形教学。

队列队形课本身就是一个枯燥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所学的动作是否感兴趣对队列队形课起着很大的作用,有兴趣的学生相对来说学得就快,学习兴趣不高,学起来十分吃力,也就慢一些。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上好低年级队列队形课的关键。为此,我结合多年教学工作经验,谈点粗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1 生活实例激发兴趣

根据学生爱好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每堂课都运用一个新颖的教学方法。如在学习“原地三面转法”时,我这样启发学生:平日我们用哪只手写字,学生举起右手,此时告诉学生这就是转的方向。接着讲解脚的动作:同学们都知道陀螺的底部是尖的,接触地面小,又加上十分的圆滑,所以转的时间才会长。如果我们把右脚的脚尖抬起用脚跟为轴,同时用另一只脚的脚尖蹬地,是不是容易转了?通过用这样简单易懂的实例,学生明确了动作要领,动作就容易学了。

2 动作示范激发兴趣

教师示范动作正确、漂亮、潇洒,会激励学生学会动作的强烈欲望。如:学习“向右看齐”,甩头→两手中指紧贴裤线立正→眼睛看向一名同学的下腮,动作有力,正确,学生看了老师的示范动作之后,觉得很棒,都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心理。这样激起学生对学好动作的追求,学生们很愿意表现自己,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3 分步讲解激发兴趣

行进间的三面转法,这是不容易掌握的动作,要使学生能做到动作规范、准确、整齐,确实很难,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反应不同,所以在整体上看动作很不整齐。另外由于向左右转走的时间很短,学生很不容易在短时间内准确地转体90度,多数同学都是走弧形,还有的上步后马上就转体,这样就出现了错误的动作,因为教材中明确规定向左(右)转走时,左(右)脚向前半步,脚尖稍向左(右),身体向左(右)转 90度,同时出左(右)脚后向新方向行进。为了能使学生充分地把动作做准做齐,我采用了“停顿”的教学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做法如下:向左(右)转走时采用在转体之前“停顿”的方法,向左轉走或向右转走,实际是用三步来完成的,如向左转走,第一步右脚向前上半步,脚尖稍向左;第二步停顿;第三步转体90度,同时出左脚,向新方向行进。向右转走,与下面类似,只是动作的方向相反。在完整练习时,采用“转体之前停顿一拍”的方法,这是动作能否准确,整齐的关键,既能防止学生走弧线,又能避免学生上步就转体的错误动作出现。向后转走采用“二停一快”的方法,即当听到口令后,左脚向前半步,脚尖稍向右,这样身体重心略偏于前脚,右臂在前,为“一停”,时间为一拍,接着以两脚掌为轴,利用两臂的摆动使身体快速向后转体180度,为“一快”。然后稍停,也就是“第二停”,时间间隔仍是一拍,接着向新的方向行进。实际上,向后转走从拍节上来说是由四拍完成的,即一上步,二停顿,三转体,四停顿,接着向新方向行进。

4 相互竞赛激发兴趣

结合教学课程的内容,搞一些小型多样的竞赛,使学生在竞赛中完成教学内容,在竞赛中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自己的水平。在上低年级队列课时,我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比赛,之后老师给予总结,对做得好的进行表扬,对普遍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动作质量。

5 鼓励表扬激发兴趣

这是一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方法,也是教师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教学中学生一旦能够完成动作时,其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的鼓励和表扬。如果教师能及时给予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和肯定,学生就会自觉主动地学习,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了良好的催化作用。

6 成功动机激发兴趣

4.关于上好初中几何习题课的思考 篇四

习题课应有一定的宗旨, 如果离开了宗旨, 就会流于形式.要想上好几何习题课, 除了要搞清楚教材的理论体系和纵横关系外, 还需要抓好习题的编制工作和讲解工作.通过教育实习的切身实践和翻阅相关书籍, 我对如何上好初中平面几何习题课有如下思考.

一、习题的选择

习题的选择是教师上课前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一节习题课中应讲什么样的题, 讲什么类型的题, 能否突出所讲知识的重点, 是非常重要的.如选择恰如其分, 那么就会事倍功半, 否则就可能适得其反.选择习题, 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代表性

代表性的例题是所有老师上习题课主要选择的, 解题后得到的结论通常可以作为公式 (或定理) 来使用.这种习题能够使学生触类旁通, 与课堂讲解相呼应,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从该题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中, 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这个结论虽没有以定理的形式给出, 但是通过证明, 在任何直角三角形中都适用.所以在以后做题中可以将这个结论当成定理应用.

2.趣味性

教师在选择习题时要注意趣味性.婉转悠扬的乐曲可以使人心旷神怡, 美味的佳肴可以使人垂涎欲滴, 而带有浓厚趣味性的习题则可起到唤起注意力和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例2:不论怎样拨动, 细木条总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两等分, 且两边形状相同.

例3:工人师傅要用木条做一个梯子, 要求下底长为1.5m, 两底角均为65°, 腰长为3m, 且每0.5m加一根木条, 问可以加几根木条, 能做几级梯子?

这组习题无论是表达形式还是实际内容都是比较有趣的.对于某些陈述比较呆板的习题, 也可以进行修改加工, 使其更有趣味性.

3.技巧性

习题的技巧性是非常重要的, 它能够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习题中的技巧多种多样, 但是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其一是运算上的技巧, 其二是方法上的技巧.运算上的技巧是指习题在推证过程中, 为了有意识地应用某一公式, 根据所推出的式子的特征, 将它们作巧妙的等价变形.如果使用恰当的技巧做某类题, 运算是非常简单的.我认为在初中平面几何中, 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技巧就是作辅助线.

4.多解性

多解性是数学的特点, 在几何中也同样.一题多解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解题兴趣.

例4:已知如图, E、F是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AC上的两点, AE=CF, 求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 (一) :连接BD交AC于O,

因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AO=CO, BO=DO.又因为AE=CF, EO=FO,

所以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 (二)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D=∥BC,

所以∠ACD=∠ACB.

又因为AE=CF, 所以△AED≌△CFB, 所以DE=BF, 同理可证BE=DF.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

因为判定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很多, 所以此题可以多解.

二、习题的编制

在习题课中, 有时必须针对所要讨论的问题编制出一些新习题, 这也是对教师能力的一种检验.

1.变换原题的条件和结论

这种变换是考察和锻炼学生逆向思维的一种方法.这种变换在数学中经常用到, 在几何里也经常有.

例如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与其相对的就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三角形中, 如果有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 则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如等腰梯形的两底角相等, 变换条件和结论后得到新题:两底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其实这种命题的转换思想, 在做题时也经常用到, 学生可以先从结论开始往回推条件.

2.对原题继续推证 (或演算)

对原题的继续推证 (或演算) 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锻炼, 这种题型在考试时经常用到.例如一道大题中分为几个小问题, 每一问都有联系, 一般是层层递进的.

例5:已知如图所示, E为菱形ABCD边BC上的一点, AB=AE, AE交BD于点O, 且∠DAE=2∠BAE,

求证: (1) EB=OA; (2) ∠ABC的度数是多少?

这道题第一问是比较简单的, 与前面的题一样, 要求两边相等, 首先要考虑证明全等, 由此题所给条件可证出△AOD≌△BEA.第二问是对第一问的进一步深化, 在求出第一问的基础上, 利用所得求出第二问.下面只证明第二问.

证明:由 (1) 知OA=OB=BE, 则∠OAB=∠OBA, ∠BOE=∠BEO.

又因为∠BOE=∠OAB+∠OBA=2∠OAB, 设∠OAB=x, 则∠ABE=∠AEB=2x.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2x+x+2x=180°, 则2x=72°, x=36°.

所以, ∠ABC=72°.

3.变换条件

这种习题的编制比2更高一层, 对学生来说也是难点.其实这种题变换条件后往往成为另一道题, 和原题无关.在考试中, 这是一种拉开分数的题型.

例6:如图, 已知在正方形ABCD中, M为AB的中点, MN⊥MD, BN平分∠CBE并交MN于N.

求证: (1) MD=MN;

(2) 若把M为的AB中点改为M为AB上任一点 (不与A、B重合) , 其他条件不变, 原结论是否成立呢?

(3) 若M为AB延长线上的一点时, 其他条件不变, 原结论是否成立呢?

第一问要证明MD=MN, 可以证明它们所在的三角形全等, 而它们所在的△AMD与△MBN不可能全等.但由M为AB的中点, 想到如取AD的中点H, 则有DH=MB, 再连接HM, 这时可以证明△DHM与△MBN全等.

第二问与第一问是有联系的, 通过第一问的证明, 可知若要求第二问的条件, 此时做的辅助线应为在AD上取H, 使得DH=BM.

第三问将条件变了, 自然图形也发生了变化.它成为一道新题, 但由第一问, 对第三问的解法、思路和做辅助线有帮助, 思想方法一致.

编制习题应考虑所编制习题的目的性、正确性、繁简性和实际性.若编制的习题太过繁琐, 一道题占去大部分的时间, 应摒弃不用.特别是在几何中若有运算, 应尽量减少计算量, 重点考察方法, 出一些较为好算的数据.

三、习题的讲解

数学是科学性、逻辑性较强的一门学科, 所以数学课较为枯燥.习题课上,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做练习, 老师讲解时应注意有声有色并配合布局合理的板书.除了这两点以外, 还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先易后难

习题有难度较小的, 也有难度较大的.在讲解习题时, 我认为应遵循“由浅入深, 先易后难, 循序渐进, 逐步引申”原则.否则, 将不能保证习题课的教学质量.

例7:四边形中ABCD, AB∥CD, ∠B=∠D, 求证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例8:平行四边形ABCD中, AP=CQ, 求证四边形PBQD是平行四边形.

例9:已知如图所示, 在四边形ABCD中, E、F是对角线AC上的点, AE=CF, M、N分别是AB、CD上的点, 且BM=DN, 求证四边形MENF是平行四边形.

PAQDMAEOND BCBFC

例7较为简单, 直接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2即可求出.例8也是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可是需要应用平行四边形ABCD的条件.例9比例7和例8都难一些, 它虽然也应用判定定理, 但不像例7那样直接给出, 也不像例8那样较为简单, 它是通过应用三角形的全等得出平行四边形中边相等的条件.

2.适当作图

作图在几何中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在初中阶段, 作较为准确的基本三角形和四边形是必须要求学生掌握的.所以老师不仅要出作图题, 而且在出题时, 有些题不作出图形, 在做题的时候由学生自己根据已知条件画出.这样学生通过审题, 并结合对图形的观察, 经过分析、联想和比较, 解题思路有可能得到启发.此时教师再进行讲解, 效果会更好.

3.抓住主要矛盾

讲解习题时, 不要单纯地为讲解而讲解, 应当时刻想到习题课所在单元教材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这章的习题课中, 讲解时重点应放在如何判定平行四边形上, 而证明三角形全等在前一章已经熟练用到, 此时应一带而过, 不再重点讲怎样证明三角形全等.

4.善于启发诱导

现在学校和专家一直倡导启发式教学, 在这种教学形式下, 老师在讲习题时也应避免“满堂灌”, 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启发诱导, 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权力和锻炼机会, 尽量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和动口.特别在初中阶段, 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叛逆和自尊心理非常强, 我认为在上习题课时, 应当让学生回答问题, 说出自己的思路, 并让有特殊方法的同学上台讲解.这样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也能让学生增加对该课程的兴趣.

初中的几何课是非常重要的.在没有学习几何之前, 学生的成绩大部分不会相差很多.开设几何课后, 由于学生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差异很大, 所以几何成为拉开学生数学成绩的原因.特别是到了高中立体几何阶段, 差异会更大.所以在初中打好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 上好几何习题课是一个前提.

摘要:平面几何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初中生刚接触几何, 所以上好几何课, 特别是几何的习题课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如何上好初中的平面几何习题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平面几何,习题课

参考文献

[1]赵振威.中学数学教材教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版) , 2006.

[2]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版) , 2003.

[3]任杰.点津王——中学数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版) , 2008.

5.对上好成人听力课的思考 篇五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课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中图分类号】

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最迅捷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获得信息进而进行思想交流的有效的方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如何使小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呢?下面谈谈我个人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达到激發学生阅读兴趣的效果。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如:讲《海底世界》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先让同学们说一说,海底将是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有的说:海底漆黑没有一点光亮;有的说:海底很静,没有声音。老师不急于纠正,启发学生从课文里得到正确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将课文读下去。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校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课上得非常成功。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在小学阶段,就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大有所获。

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花钟》-课,学生对花不太熟悉,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科。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其中新奇、有趣的知识或现象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其能乐于阅读。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在应用于时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三、自主学习,鼓励质疑。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的实践活动,多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求索。“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阅读教学要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读书,在独立阅读中大胆地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设疑等方式来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文时,我创设了愉快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品读重点等)自主阅读课文,并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同时,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认真地读一读。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有了各种各样的体验和收获,那么他们当然也就希望和别人交流,让别人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自己一起体验成功所带来的愉快,而要使学生的这种情感体验得到表述,就应该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交流方式。当然,交流的方式也有很多,学生可以和同桌交流,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交流,可以和老师交流,还可以回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或是周围的小伙伴交流,学生有了自己所喜欢的交流对象,在体验与交流中,在观点和知识的相互碰撞中,学生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出了与目标的差距,并且可以为反思自己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提供帮助,到最后就会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正会喜欢上喜欢阅读,热爱阅读,并且能够从阅读中获得乐趣。

四、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上一篇:歌颂美好生活的作文下一篇:小班礼仪教案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