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教学

2024-09-14

浅谈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教学(精选8篇)

1.浅谈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教学 篇一

浅谈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沛县城镇小学张素兰

在生态课堂的同时,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个新生命悄然来到我们

身边。它如一剂催化剂,使课程发生了质的变化,使教师有了创造的新空间,让孩子们走出了封闭的课堂,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探索、体验、创造。下面谈一下我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粗浅认识及应用。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意义与作用不可替代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也就是将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基础知识

与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象与问题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成功

地解决或描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的一种活动方式。

现在的小学生对教师围绕一本语文书要求读写背诵一个学

期的做法已深感厌恶,对毫无创意的教学方式也不再喜爱。学生们渴

望的是丰富多彩的课堂。大量的信息、丰富的课外活动、美丽的大自

然,对孩子们充满着无穷的吸引力。如何将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有创

意地与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轻松地由厌学

变乐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我认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个

新生命应该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回到儿童实践活动

中,消除书本与生活的隔阂,在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土壤中,帮

助儿童构筑自己感兴趣的并为之全身心投入的思维场、情感场、学习

场,让儿童的学习翅膀翕然张扬、自由飞翔。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改变了以

前学生那种单一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

语文的主动性,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能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活动中能开拓思维,有所创新,养成自主、探究的实践能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并开展探究、实践等活动,因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架起了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

二、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活动内容多种多样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参与欲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首要步骤。

综合实践课的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可根据学生学习、生活中普遍存在却熟视无睹的问题引导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可以通过组织参观访问或引导观察、实验,使学生发现问题,形成探究的主题,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发思考,从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也可以即时捕捉一些突发性问题进行研究„„如《植物种类知多少》的探究,活动前,我特别准备了不同种类的两种花(一种草本,一种木本)请学生闻其味辨其形,并谈谈“更喜欢那一种,为什么?”因其味道、形状迥异,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弄个究竟,这样营造了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示了问题,增长了所学习的语文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我觉得不同年级应该安排不同的活动。低年级首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识字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扩大识字量,改变了过去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在游戏活动中识字,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而且记忆深刻。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生识字量的增加,活动方式也应当不断变化,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而进行的“画一画、说一说”、课本剧表演等活动都可以获得一举多得的作用。

就以我今年任教的四年级学生为例,由于他们问题意识淡薄,教师有必要精心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问题的思考,以利探究主题的形成。

小学中年级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教师应当有意发展学生这种自我做主的意识,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独立的选择,让学生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听到什么就说什么。那么,“看说写”、“听说写”这两种语文实践活动是非常必要的。而这些活动的中心是动手、动嘴、动脑、动笔。能够主动去说去写便是我们希望学生达到的学习的最高境界。

三、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活动方式丰富多彩

首先,中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丰富多彩的口头表达及语言描述类活动。如“课本剧场”,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课外的一些读物中也有适合学生表演的作品,对于这类文章,我们可以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课本剧表演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它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培养了学生

勇于表现自我的意识。再如“故事会”,在学生自由或有组织地阅读他们喜爱的故事的基础上,先鼓励学生把故事讲给家人、同学、朋友听,再安排有这个方面特长的学生在班级或学校故事会上去讲述。另外还可以进行“朗读比赛”。开展朗读比赛,首先要根据学生朗读水平与特点,帮助学生选取不同体裁的朗读内容,然后先给一定的时间去自我练习,教师可以指导。最后再参加比赛。

其次,组织学生设计手抄报和黑板报。教师先牵引着学生走好第一步,师生合作办好第一份手抄报和黑板报。接着提出要求,慢慢放手让学生办好第二份报刊,碰到疑难问题随时予以帮助。最后可完全放手,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中大胆探索,再自行设计编辑。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不仅能给自己的报刊起一个与众不同、富于想象力的刊名,而且善于博采众长,每期栏目名称千变万化,内容越发新颖别致。孩子们的求知欲望被充分激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实践中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再次,组织学生进行演讲和辩论。为了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成功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培养与人交往的信心与技巧,我组织学生针对一个生活现象进行演讲和辩论。例如针对班级中有些学生学习风气不良,在班会上组织学生演讲。针对小学生迷恋网络游戏的现象,组成正方和反方辩论,学生们各显身手,争得面红耳赤而又不失理由充分。在演讲与辩论活动中,既达到了自我批评教育的目的,又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调查和访问活动。调查和访问可培养学生做事之前充分准备、深思熟虑的良好习惯,活

动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其见机行事、灵活沟通的能力。例如,要学生课后调查家乡环境的变化情况等,动笔写下来并谈谈自己关于保护环境的切身感受。开展此项活动,学生们兴致极浓,只要在老师牵引下知道如何去做,形成关爱别人、关心身边任何事物的习惯后,他们就会自觉地去学会与人沟通了。写起作文或口语表达时,鲜活的内容就会如清泉奔涌,新鲜而有创意,避免了以往的生搬硬套。

除此外还有读后感或交流读书体会活动等,都能对小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教学。

“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深化知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较好地整合了知识与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能力等。我们要进一步利用、建设、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总之,在生态课堂正确的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实践课程,一定会取得成效。只要我们紧密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不断探索,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一定会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和提升。

2.浅谈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教学 篇二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职教育,语文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就业市场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注重和突出语文学习的实用性。众所周知, 语文是独具魅力的学科, 创设情境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在职业情境中培养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语文应用能力, 是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新教材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增设, 是中职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它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课堂式的被动接受状况, 为教学中创设职业情境提供了有利条件, 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实用性, 对语文教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职教育是特殊的教育, 是培养就业的教育。学校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技术的培养和训练, 还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这样培养出来的职校生才能更受企业的欢迎。但是中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养成的。在中职教学中, 语文课本身就是一门很好的德育课,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更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最佳方式。它主要表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要通过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做人品位, 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为就业铺平道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既适应学生的需要, 又是应社会的发展。具体作用表现为:

1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

活, 能够激发学习兴趣, 点燃求知欲望, 增强自信心, 具有创新性和超前性。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就业教育, 学好专业是中职学生的首要任务。然而, 目前相当多的中职学生已经丧失了学习兴趣, 精神萎靡不振, 甚至自暴自弃。入学之后对自己所学专业了解甚少, 认识模糊。对于为什么选择此专业、本专业所要求的技能和素质如何、将来的就业去向和发展前景怎样等等与本专业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一无所知。更谈不上喜欢自己的专业, 更无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可言, 这样下去, 两年之后, 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可想而知。更为可悲的是, 在人生转折时期———就业时产生畏惧和迷茫心理, 看不到希望和憧憬, 甚至在短时间内离职, 浪费青春, 荒废学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 从来没有涉及过对于专业的了解认识问题, 只是教师在适当的场合简单说几句而已, 在学生头脑中基本没有留下印象。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够真正地帮助学生了解专业, 使学生热爱专业, 树立专业学习的自信心。比如第一单元的实践活动:专业———助我点燃信念的灯。在本次活动中, 学生通过对学校相关领导和往届优秀毕业升的采访、网络搜索和文献查阅, 能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历史、当前状况、国内外最新成果、行业新动向等, 消除专业中存在的困惑, 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坚定专业学习的信心。同时, 激发他们对专业成功人士的景仰之情, 酝酿学习专业知识的浓郁氛围, 提高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 增强学习的兴趣, 强化专业意识和竞争意识, 树立新的目标和追求, 练就过硬的技术和本领, 去迎接未来的就业和创业。

2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

作精神和协调能力,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而当前的中职学生大多数性格孤僻, 自私自利意识较强, 缺乏集体主义感。通过参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就会体会到集体力量的强大。比如“专业——助我点燃信念的灯”, 在开展采访、问卷调查和收集材料活动时, 我将要求学生全员参与,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同时让各组成员分工明确, 谁担任记者?谁担任记录员?谁采访学校领导?谁走访往届优秀毕业生?等等, 并要求他们在相互配合中完成任务,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所负责任的与所做贡献的重要性, 让学生感受到集体荣誉中有着自己的功劳, 体验集体合作的愉悦, 分享集体成功的快乐, 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意识。同时也使学生逐步懂得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锻炼和培养了学生动眼、动手和动脑的良好习惯, 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不断成长和发展, 使他们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更顺利, 更得心应手。

3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交际的舞台, 也能够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和欲望, 可使学生在交际的实际操练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实践的空间很大, 可以说口语交际贯穿实践活动的始终。“专业———助我点燃信念的灯”就说明了这一点。学生为了弄清专业的相关问题, 实地考察和采访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在考察和走访的过程中, 学生就必须与不同的对象进行口语交流, 在共享成果的过程中, 学生把自己获得的成果告诉他人的过程中也是口语表达的过程。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上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作文是一直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一块软肋, 对中职生来说, 写作文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很多学生厌恶作文课, 根本不会动手写, 更不论说是提高作文能力了, 而在语文教学中, 作文教学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 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提升学生写作的能力, 在课堂上讲的声情并茂、声嘶力竭, 但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不为所动。这样, 不仅没有达到老师的预期目标, 反而把学生与作文拉得更远。其实, 学生怕写作文的主要原因是缺少相应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练习写作, 就会另有转机。就拿“专业——助我点燃信念的灯”来说, 学生亲自去采访学校领导有优秀毕业生,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了解到了很多他们原来不知道的事情, 有了很多感触, 也搜集了大量的材料, 活动完了之后, 他们觉得有很多话要通过笔说出来, 这样每个学生都变得想写作, 想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别人了。所以,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但拓宽了学生的写作资源, 还萌发了他们的写作动机, 这样, 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4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培养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

当前的中职学生大部分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有的学生过于自卑, 由于中考的失利, 自信心不足, 缺乏明确、坚定的追求目标, 对学习和生活的没有热情。认为自己没能读高中、念大学, 就永远是社会的底层, 低人一等, 前途渺茫, 不知所措, 实现不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次小小的挫折, 就可能使他们万念俱灰。还有一些学生过于自负, 跃跃欲试, 准备大展才华。一个小小的成功, 就可能导致他们得意忘形。这种现象在就业实习中表现尤为明显, 学生眼高手低, 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过高地强调自己的作用, 错误估计个人的能力, 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 稍累一点的基层岗位不愿做, 高层岗位做不来, 理想脱离客观条件, 好高鹜远, 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在以往的教学中, 《为你自己高兴》一文提出了正确认识自我的问题,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为中职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供了平台, 如综合实践活动———“认识自我”。唐朝名臣魏征说过, 以同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说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 查找自身的不足, 并能取长补短, 善于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才能不断进步。所以在“认识自我”这一活动中, 我将主要让学生把“老师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和我心中的自己”进行比较, 然后查找自己的优缺点。一般来说, 我心中的自己都是比较完美的, 基本觉察不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俗话说, 当事者迷, 旁观者清。可能自我感觉良好, 可是他人会对自己的错误和毛病看得一清二楚。通过和老师、同学们的交流, 就会发现他人眼中的自己和我心中的自己是有很大不同的, 然后将不同进行反思回味, 有意识弥补不足之处, 做到正确认识自己, 不断走向成熟。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针对性和必要性。中职学生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近几年, 国家和各级部门在不同程度上给予了扶持和帮助,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更应该尊重每一个中职学生, 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为他们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提供锻炼的舞台, 为他们融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浅谈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教学 篇三

1、依托教材,落实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现与单元学习有机整合,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教材是基本的课程资源,所设计的综合性学习项目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具有很强的典范性。在研究中我首先把教材当作“蓝本”,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如在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第九册安排的《遨游汉字王国》这一中实践活动时,我先指导学生分组、起个性组名,制定计划、分工。分别从以下方面搜集①汉字的起源,②有关体现谐音特点的古诗,③歇后语,④对联,⑤笑话,⑥字谜,⑧因写错汉字、读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或造成的不良后果的事例,⑨优秀书法作品,⑩策划一次社会用字(广告牌、书籍报刊、电视字幕、服装商店用字)调查活动。通过两周实践,在成果汇报课上学生有的是实地拍照,有的是搜集了视频(相声),有的是拿了物件,有的是写倡议书,有的是自己写了书法作品,有的制作了自己的个性签名,形式多样,尤其听了他们信心十足的介绍,更让人耳目一新。看到孩子们个个露出的灿烂笑容,我感到很欣慰。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体会到汉字的神奇、有趣,欣赏到汉字的优美,感受汉字的魅力。从而形成了规范书写的共识,通过学生向社会宣传,推动社会用字规范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不难看出他们不光语文,其他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活动虽然结束了,但他们探究汉字兴趣依然继续,甚至有些学生也探究了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进而增加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可以说收益超出了我的想象。又如在教了《只有一個地球》后,结合第八册第三单元中的《大自然的启示》一课,开展了《家乡环境调查》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对彭阳生态园、茹河流域治理方面和一些河流被污染的情形进行观察、采访、拍照、录音、制作幻灯片、办手抄小报、向社会写倡议书,写心得体会,给有关部门写建议书等形式,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不但了解家乡环境现状也提出了解决这种现状的办法,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通过他们对家庭的宣传,促进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2、链接生活节日,挖掘民风民俗,搭建沟通语文与生活的桥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也就是说,学生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培养语文素养的机会,甚至可以说,学生生活的天地就是他们语文综合性学习最宽广、最灵动、最具活力的课堂,这种学习应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全过程。有一位哲人曾说过:“对文化的崇拜实际上就是崇拜人自己,崇拜人留下的痕迹。”关注地方文化就能培育学生对当地、对家乡的感情,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责任心。如何把学生培养成有情趣、有爱心、有底蕴的人,引导学生对地方人文特色的关注至关重要。为此,研究中我注重开发学生的生活课程。首先从本地寻找资源,挖掘最富有地方特色的东西,如在过春节、清明节(去彭阳任山河烈士陵园扫墓)、端午节、彭阳的山花节、中秋节、寒食节(送寒衣)、腊月八等节时让学生搜集节日的起源、过节习俗。通过搜集整理他们不仅了解了节日的由来,还知道了家乡过节的习俗,如春节贴对联、放鞭炮、拜年、孩子收压岁钱;山花节赏花,端午节插柳条、手腕脚腕戴花绳、戴香包、吃燕麦酒;中秋吃月饼、腊月八吃腊八粥。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获得对地方文化比较全面的认识。

3、挖掘文本,巧借地域文化,设计综合性学习,提高人文素养。

文本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最便利的凭借,研究中,我凭借文本的特点,巧借地域文化语文综合性学习,如学习了第十册第四单元的走近名人后,让学生收集家乡名人故事,本地名人成长足迹。在教了《沉香救母》后,让学生搜集本地的民间故事。学生收集到的民间故事有(《牛郎织女》、《红河川的传说》等)。在学了《我的家乡》,我设计了《走进家乡——彭阳》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家乡特产、家乡旅游、家乡矿产、家乡饮食等方面搜集,了解。学生收集到了家乡旅游景点有璎珞宝塔、人山河烈士陵园、古城皇甫谧广场、城阳毛泽东故居、五峰山等。家乡矿产有李寨煤矿、彭阳矿泉水、彭阳烤烟等,家乡饮食有烩羊杂碎、荞面、麻辣烫、搅团、荞面鱼鱼、大盘鸡,家乡特产有彭阳果脯、土豆、杏子、粉条等。学生收集的面很广,范围很大。

在活动过程中有些是学生自己查找,有的是家长介绍或亲自领孩子现场参观。展示课上,学生介绍的头头是道,绘声绘色,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

4、结合学校安排开展专题实践活动,增强主人翁意识。

这学年学校安排两次大型活动,即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六一汇演。为此我设计了《我为班级添精彩》语文实践活动,为了自己班级的荣誉,他们兴趣盎然,各抒己见,出谋划策设计、排练、表演解说都是学生亲自全程参与完成。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提高,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主人翁的责任感。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我欣喜的发现,乡土资源挖掘不尽,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的和人文精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充分挖掘多方面的乡土资源,我们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才能开展得有声有色。

5、追踪社会热点,点缀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生活,联系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和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开展综合性学习。如课前3分钟介绍时事趣闻轶事,调查小学生近视状况,介绍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对接神十飞天等热点问题,都是综合性学习的好材料。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时事,培育了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和勇于拼搏的坚强意志,也帮助学生拓宽了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表演、交流、沟通等综合能力。

4.浅谈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教学 篇四

盱眙县旧铺实验小学  张家琴

摘要: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而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理念之一。它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立足于综合;着眼于实践;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组织形式多样。

关键词:

综合 实践 创新 活动

正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而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理念之一。它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正是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全面调动学习主体的心智技能、动作技能、语言技能、交往技能去展现客体情境。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势在必行。

一、 立足于综合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项全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这里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其基本特征应为:(1)课上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外在的愉悦表现,而且有内在的成功体验。(2)伴随着思维活动。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培训学生语文素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任务,而且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促进智力发展的重任,必须将感悟语言和发展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完成教学任务。(3)伴随着肢体活动。特别是对小学低中段的学生,陶行知说:儿童的思维在手上,所以可以让学生多动手。(4)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如,学习了《鲸》、《蟋蟀的住宅》、《雪猴》等语文后,就可以以“人与动物”为主体设计活动课题:(1)蚂蚁(或其他小动物)生活习性探秘(实地观察、交流介绍)。(2)生物的进化,人类的起源(搜集材料、汇报成果)。(3)动物知多少(知识竞赛)。(4)编一个童话故事,想象人与动物之间可能发生的故事(写作)。这一活动设计,既有内容的结合,又有能力的综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综合性原则得以落实。

二、 着眼于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了解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综合实践中的“实践”我是这样理解的:教师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探索,让学生深入实践中,自己收集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结合我们当地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爱我红旗”的主题综合性实践活动,有以下几项内容;(1)观察红旗水库的野鸭,进行描述(写作)。(2)为红旗水库的鸭蛋写广告词,作广告画(广告策划、上街展示)。(3)采访养鸭户,了解环保情况(口语交际,写采访稿)。(4)实地查看红旗水库的水面,了解环保情况(调查访问,小组汇报)。(5)为了整个子孙后代--致家乡人的一封公开信(调查访问,小组汇报)。整个活动,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整理材料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并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自觉地将语文实践活动与生活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三、 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

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内容,在突出综合性,强调实践性的同时,还要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首先,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活动中的“文化蕴育点”,在生活中营造文化气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和历史的、现代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次,语文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教科书、教学挂图、各类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各种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还有博物馆、纪念馆、布告栏、报廊等,教师要具有敏感的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这一特点,在课堂内外,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四、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时,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关注差异,追求新奇。引导学生不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观察;要有自己的感受;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还要有自己的语言。

例如:“如何把课本编得更好?”这一问题的设计,自然就会使学生想到如何配上美妙的音乐,得体的动作,使语言更具有魅力,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既有创新意识的激发,又有实践能力的锻炼。再如:让学生品评广告,“搜集广告,评出优劣,把劣质广告重新设计一下。”学生搜集广告的途径是多样的,评比的形式是多样的,重新设计的广告更是百花齐放。这样的设计正体现了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五、 活动组织形式多样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要能达到目的,我认为教师组织活动可以不拘形式。

(1) 活动地点可以在教室里,也可以在教室外进行。教师可以在教室内通过电教、多媒体手段或实物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也可以走出去进行实地考察。(2)活动形式可以是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也可以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如:调查学校家庭周围的环境情况,如有破坏,请设计改善方案。可以先个人活动进行调查,设计方案时又需小组合作进行,班级汇报交流又是班级活动。所以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组织活动。(3)活动组织体现民主,尊重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提到:“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因此,教师在组织综合性实践活动时要发挥民主,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在小组活动时,可让学生自由组合,利用最好的合作与交流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收获。

总之,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学,要抓住综合性,突出实践性,体现语文的学科性。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语文,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提高语文这一母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

5.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化研究 篇五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化研究

关键词: 阅读;实践化;研究

论文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化研究,是以新课程理论为支撑,以改变从课文内容到内容的问答式阅读教学现状为突破口,凸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体现学科教学的人文性。笔者以听、说、读、写为手段,字、词、句、段、篇为内容,进行阅读教学课堂实践研究,收到了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一、理论依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化研究符合教育教学原理,又和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相吻合,具有丰厚的理论底蕴。

(1)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又是一门母语课程。语文教学主要通过语言文字实践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因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

(2)认知学习理论。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认知学习与认知发展,提倡发现学习。信息在头脑中的表现与记载方式,有动作表证,肖像表征与符号表证三种形式,它们互相作用,顺序发展,但彼此不能替代。

(3)教育专家的精辟论述。语文课以听说读写为主要方法,字词句段篇为主要内容。正如教育家张志公所说:“语文课,它的特定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不过这个基础工具身上背负的东西比较多,有发展思维能力,有陶冶思想情操,有七零八碎的各种常识……这里就有一个处理好特定任务和连带功效的关系问题,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好。”

二、研究对策

阅读教学课堂实践不外乎借助听说读写之手段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语文训练。笔者主要的研究策略是:多听――夯实语文基础;多说――练就语文技能;多读――培养语文能力;多写――加强语文应用。

(1)多听――夯实语文基础。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听”是语言活动最基础的环节,叶圣陶老先生说:“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和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在实际生活里,说和听的`需要越来越广大了,新课程理念对说和听越来越强调了,而语文教学中真正让学生听的环节却越来越少了,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笔者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耐心倾听,培养听话习惯;边听边思,掌握听话方法;听说结合,提高听说能力①耐心倾听,培养习惯。一个人的听觉器官是与生俱来的,而听说的态度、方法和习惯是后天培养的,听的能力其实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能力。在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中指出,要“学会倾听”,在每一学段的目标中都有“听”的具体目标。在听话的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及时暗暗地提醒听话走神的学生。学生在听同学发言时,往往没等同学说完,就迫不及待地把双手举得高高的要做补充说明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时我往往一边自己专注地听同学把话讲完,一边暗示其他同学耐心倾听完同学的发言,再让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从学会倾听他人说话开始。

②边听边思,掌握方法。在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的同时,要掌握正确的听话方法。要实现听人说话达到了解主要内容,抓住要点复述或转述的目标,必须学会边听边思,掌握听话的基本方法。一方面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言时要边听边思:即一边专注地倾听同学的发言,一边思考:他的发言主要讲什么?说话的依据是什么?值得你学习和欣赏的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你的感受如何?有何不同的意见?一方面根据课文内容适时增加听话的内容,提高学生听话的能力。(2)多说――练就语文技能。说话是一种技能,凡属技能,都必须及早训练,尽快形成;良好的说话习惯,要从小培养、并有严格要求。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担负起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主要任务。

①说课文内容,培养概括能力。阅读让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教学目标之一。让学生说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中学生说话训练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说课文内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在其中,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特别是对于语言文字浅显易懂,但篇幅比较长的课文,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说说故事的梗概。

②说感受体验,提高理解能力。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了体现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多元”而“独特”,让学生多说说体验感受。另外,课文中关于孙悟空这样的神话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刘备、廉颇、蔺相如等历史人物,借助课文内容说说各自不同的体会,从而学会正确地评价人物。

(3)多读――培养语文能力。叶圣陶老先生这样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品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读,其宗旨都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①自读课文,吸收语言材料。小学高段语文教学自读课文是一种常用的阅读形式。一方面让学生自读课文,直接与课文对话,由外而内地吸收语言材料;一方面通过学生自读反馈交流,既能培养学生自读时认真仔细,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自我习得,自主吸收的要比灌输式的接受强得多。另一方面自读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需要,自读的速度能自己调控,自读的内容可以自己把握,自读的方法可以自己选择,并且根据自读反馈交流的情况,教师便于调控教学目标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的点拨和引导,避免教师把学生能自读自悟的内容还是按部就班地教,对学生难以读懂的地方忽略不导②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材料。培根说:“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读一本书是这样,读一课书也是这样,一篇文章往往有一篇文章的语言特色,结构特点,绝妙之处和点睛之笔。如《匆匆》这篇课文,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叹息和无奈,通过反复朗读、精读品味,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三、研究结论与思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化研究,既符合教育教学原则、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更适合农村小学的新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效性。经过实践研究,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较快,习作300字以下的学生少了,40分钟内完成400字以上作文的学生多了;独立阅读正确率高的学生多了。笔者认为在实践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课文内容和生成资源、营造课堂氛围和不刻意追求完整、自读自悟和点拨引领……的确,阅读是吸收与表达相统一的过程,即把作者的书面语言内化为读者的内部语言,又将读者的阅读感受外化为口头或书面语言,并且将精神营养转化为精神需要和物质能量。阅读教学要完成吸收与表达、认知与实践、意化和物化的多重转化过程。

6.浅谈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教学 篇六

无锡市新开河实验小学

陆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创造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创新。1998年江泽民主席在与全国政协科技界委员们共商发展大计时曾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人在已有经验和一般思维的逻辑规律的基础上,用一种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思维活动。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很多,其中,动手实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以图形学习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操作实践,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一、通过操作,发展形象思维

动手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儿童在小学阶段,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他们对外部事物以图像把握为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使他们通过操作形成表象,直接感知和体验事物,从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册中,讲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紧紧抓住“看”、“折”、“做”、“画”这四个环节,让学生亲手操作:

“看”,就是让学生观察实物,感知实物。一方面,让学生自带一个实物进课堂,比如牙膏盒、药盒等各种生活中常见的盒子;另一方面,教师利用教具实物、习题中的图形让学生具体感知。

“折”,就是让每个学生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先用笔写出“上”、“下”、“前”、“后”、“左”、“右”等六字,表明六个面,接着让学生拿出剪刀沿着棱剪开,再展开,看一看展开后的图形。然后再折一折,将展开前后的六个面的位置比较一下,教师再利用教具展开图让学生辨一辨六个方位。这样,可以使学生把展开后每一个面与展开前这个面的位置联系起来。“做”,就是让学生做长方体。可以利用教科书后的长方体平面展开图,让学生独立做一个长方体,在做的过程中,加深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认识。还可以对所做的形体做一定的要求,如:要求底面是正方形,也就是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的比较特殊的长方体。

“画”,是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长方体放在桌子上,看一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由于大纲已不再要求学生画立体图形,所以只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通常把长方体上看不见的面的棱画成虚线。教师经常在黑板上用画图来解题,或让学生看图,潜移默化,学生独立解题时往往也会利用画图来思考问题。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一个完整的长方体就展现在面前,再让学生想一想,总结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等一系列特征,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子里。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在“看”、“折”、“做”、“画”过程中获得知识,印象深,记得牢。

所以,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接触实物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二、通过操作,培养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在科学发现中是最受器重的因素,儿童时期的思维特别具有发散的特征。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成分,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环节。教师要能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思维贯通性等多个方面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提高思维的独创性,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验、独立思考的机会,使他们从生活和客观事实出发作出预测或假设,推断和概括,进行逻辑思考,并鼓励学生扩散式的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组织一些一题多解或多路思考的活动,看谁想的办法多就给予肯定。

例如,在五年级第九册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时,可以把“自主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来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由于前面已总结出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利用“割补”、“旋转”和“拼合”可以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根据转化前后两个图形的关系,推导出所学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学生利用手中的梯形(事先准备的纸制图形),采用多种方法,自己动手去剪、去拼。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能想出多种方法,如下图:

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维中,想出不同于书上、新颖的、富有创造性的推导方法,从而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通过操作,激发合作精神

图形学习中能比较容易地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来获得空间上的感知和直观的经验。在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也应重视小组合作与讨论。学生之间的合作在思维创造过程中同样显得很重要。不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发挥群体协作功能和触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组织小组学习交流机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解决问题和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也有益处。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后,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合作完成——“怎样求出一个土豆的体积?”给学生的模拟工具是火柴、煤气灶、一个锅、案板、台秤(或天平称)、刀、尺子、长方体的玻璃缸、一些线等,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小组中各抒己见,想出了这样一些方法:

一、称土豆的重量,然后削出一个棱长为一厘米的正方体形状的土豆,也称出它的重量,用原土豆的重量去除以一立方厘米土豆的重量,就可以求出土豆的体积。

二、在玻璃缸内盛满水,把土豆用线拴住放入,部分水会溢出。在把土豆拿出,玻璃缸内水面下降。量出玻璃缸内的长、宽以及水面下降的高度,这三个数据的乘积就是土豆的体积。

三、把土豆煮熟,挤压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它的长、宽和高(或棱长),就能求出体积。这些方法设计出之后,可以让学生动手试一试,看看是不是可行,怎么具体操作。

学生想出的方法用到的知识都是他们已经学到的,有的甚至不是本单元的知识,或者是极有创意的想法。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不仅是在积极创新,也是对旧知的一种极好的复习巩固——既复习了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方法,又使学生自己发现了一些长方体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一举多得。

小组合作进行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创设一个利于探究与合作、实践操作性强的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受到一定强度的信息刺激,从而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造的积极主动性。在这里有探究自由、激烈争论、允许出错、鼓励求异、表扬创新。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创造能力才会得到真正的发展。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培养。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很难有所作为。爱迪生1300多项发明,无一不是亲自实践操作的结果。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就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促使他们去完善、改进、探求和创新。

7.浅谈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教学 篇七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所特有的学习内容, 体现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新一轮改革的观念。它倡导课程之间的整合交流, 倡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地掌握知识。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1、让综合性活动作为单元教学的“先行者”

主题单元的教学是综合性活动开展的基础, 所以一般来说都安排在单元教学的最后, 作为单元学习的总结和延伸。不过在单元教学开展之前, 给学生营造一个自学的空间, 让学生在进入单元学习前就对单元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这对于教学而言也是可行的。这样摒弃了传统课堂中只要求一节课解决一个问题的做法, 而是着眼于一个阶段解决的问题。

2、综合活动与口语交际训练、写作相结合

当然, 综合性学习有个明显的特点, 就是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 重在学习的过程, 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因此, 我们也不应该单纯地把综合性活动单独割裂开来, 独立开展。往往可以在“巧”字上下工夫。每到一个单元开始之前, 要习惯浏览单元内容, 考虑课时的安排和内容的安排。最重要的还是要了解一下内容之间的联系, 以便于在教学中可以科学地掌控, 找准时机, 提高教学的效率。不难发现, 语文天地中的“初显身手”与“畅所欲言”、“笔下生花”等内容总是有联系的, 把握好联系, 我们可以顺水推舟, 将综合性活动与口语交际训练和写作的训练结合起来,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3、在综合活动中总结单元内容

在综合活动中对单元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拓展、延伸, 这是新课程后教学中比较常用的策略, 有很多的教学的内容都比较适合用这一办法, 对于学生来说, 也是一个好的总结。所谓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学生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积累, 在综合活动中进行资料的归类、整理和表述、交流, 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培养都是有利的。

二、重视实践训练, 教师做到成竹在胸

新课程呼唤教学的灵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呼唤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向自主、合作、探究发方式转变,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综合性学习活动正是沟通课堂内外,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良好契机。我们应该把握好这一契机, 认真地落实综合活动的组织, 为培养综合型的人才而努力。

1、目标设定联系生活

语文实践活动课程跟社会活动、现代信息密切相关, 许多语文实践活动课要组织学生走出教室, 走出校园, 跟其他人交往接触, 使学生了解社会, 增长见识。如:“考察名胜古迹”、“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地名趣事”、“世界风云”等等语文实践活动课都要求学生走向社会, 进行调查研究。在制定活动目标的时候, 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 密切联系生活, 让他们感受生活中的知识, 应用语文知识并形成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定位密切联系生活, 学生才能从生活中受到感染。教师的教学应该是自主的, 是建立在洞察了语文的教学目标之后的策略, 这样才是个性化的。

2、教师角色—甘当“顾问”

综合实践活动中, 强调学生是主体, 是主要角色, 那么, 教师应该充当什么角色呢?回答很简单, 做“顾问”。教师只要当好“顾问”, 在一旁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必要的指导, 就足够了。学生编排话剧的时候, 会有很多的问题, 比如表情啊, 动作啊, 道具啊等等, 他们一定会找你问的, 你怎么办?不要急着告诉他答案, 不妨了解一下他们是怎么想的, 告诉他们有那些方法可以参考, 有哪些例子可以参照, 他们自然就又走到了自主学习的路上去了。教师要当好这个顾问, 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你必须要对活动有明确的认识, 对活动的目的要有清晰的概念, 要让学生学会什么?了解什么?感受什么?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的预设等, 心中都要有数。在指导学生的时候, 欲擒故纵, 《学记》中说:“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教师当好了“顾问”, 学生才有机会当好学习的“主人”。

三、注重学科整合,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 语文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 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基于这样的理念, 语文学科在编排上己经特别重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同步和互相交融。在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 更要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 大胆地把语文放到一个综合的大舞台去展现, 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要达到语文与其他学科方法的整合, 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有整合的意识, 而且还应具有整合的能力。教师不仅要熟悉学科的知识和特点, 还应具有更为广博的横向知识, 了解其他学科的教学特点;不仅要加强知识的更新学习, 而且要加强自身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的学习,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我们要积极拓展语文的教学资源, 积极开发和利用与课程相关联的资源,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这样要求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 等等。”因此, 注重学科整合,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个性化教学的策略之一。

摘要:小学阶段是人生中最长的一个学段, 也是学生智力发展、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及基本技能发展的起步阶段, 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黄金时期。语文的教学因为学科的特殊性而决定其必然凸显鲜明的个性。本文基于此, 针对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个性化教学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个性化

参考文献

[1]柳海民主编:《当代教育理论专题》,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3月版

[2]朱小蔓主编:《中小学德育专题》,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5月版

8.浅谈初中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学 篇八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学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之中,它的落脚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用这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综合性学习”课程目标的设定,对于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同时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设置对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既无经验可循,也无模式可仿,它一方面使语文教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但另一方面由于认识上的差异,教师在综合性学习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结合现有新课程研究成果,通过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习与分析,在丰富提高自身的理论认识的同时,尝试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希望能为一线教师更好的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专业支持和帮助,同时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同时较好地转变学习方式,发展创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开展对比教学式教研,引导教师准确把握自身定位

对比教学式教研活动是指针对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新方法,通过实际不同的课堂教学对比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寻求教学的具体策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对比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可以将以往的课堂教学录像与按新课程理念设计实施的同一内容的教学进行纵向对比;可以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按各自不同的设计进行横向教学对比;也可确定一个教学内容,由一位教师自行备课后实施教学,教研组成员听课后再对照新课程的新理念、新要求进行集体备课,然后由同一位教师再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前后对比……对比教学式教研活动比较适合于类似“语文综合性学习”等《课改纲要》、《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些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要求、方法的贯彻和实践。特别是针对教师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问题(新的课程标准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自身教育理念的问题,语文综合性学习尤其要求教师做到这一点。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准确定位,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抱着为学生服务的学生主体观念;教师必须要从过去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者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综合性、充分化、自由化学习中形成学生语文素养,锻炼学生语文能力。),利用对比教学的方式将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理解以行为的方式呈现,较为直观形象,对比鲜明,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针对综合性学习中出现的“以教师为中心”和“教师指导随息化”的两种错误倾向,组织讨论,进行比较,突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利于教师对新理念、新要求、新方式的接受与把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易于转化为教学行为,准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组织和指导职能。

二、开展优秀课例研讨交流,启发教师拓展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课例研讨交流式教研活动是针对于某一堂课(可以是代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的课,也可以是以新课程的理念要求设设计的课)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作出较科学的评价,寻求更有效对策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这种剖析与反思可以是围绕某一个命题进行,也可以是对整个课堂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与诊断。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优秀课例以研讨交流的形式在教研活动中展示,需要参与研究的教师要有明确而细致的分工,对教师们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所费时间与精力也较多。但其优势在于可以帮助教师更科学更深入地认识日常教学中未发现或不重视的许多问题,特别是现阶段针对教师组织活动形式的单一化倾向,通过优秀课例的研讨交流,启发教师不拘泥于固有的活动形式,探求更佳的教学策略,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得更到位。此类教研活动安排要做到少而精,要精心挑选教师实践中典型的课例进行分析,以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执教的“说不尽的桥”综合性学习课例,应该鲜明地突出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味”。把活动主题定为“领略桥文化的魅力”,立足于当地教学资源,发动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同时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自行确定成果汇报形式。汇报课上学生围绕四个探究话题(“谈桥说名”、“桥与文学”、“桥的故事”、“桥意新析”)展开活动,形式多样:相声、演讲、故事、配乐朗读等,同时交流收集的谜语、诗歌、对联等。在教学的拓展延伸部分,设计了三个活动:(1)看图配桥联;(2)给校园中的小桥命名;(3)给都江堰索桥配导游词。整个活动紧紧围绕语言训练,领略了桥文化的魅力,提高了语文素养。这启示我们,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将丰富的语言与鲜明的形象、真挚的情感,锻造成语言“合金”。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进行多元互动评价策略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将关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学生的评价应该依照《语文课课标准》进行评价,可以量化评价,也可以定性评价;可由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也可小组互评,学生自评;可以宏观评价,也可微观评价;也可考虑改革考试机制,将综合性学习纳入中考。教师的教学评价也将走向多元,即主管领导评价、学生和家长评价、教师他评和自评相结合。对于综合性学习来说,由于它的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表现出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具体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和经验,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将主要采取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袋、直接观察、同伴评价等评价方法。与对学生的评價方式相对应,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应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尤其要关注教师指导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提倡采取定性的描述式的评价方式。应以自评为主,他评为辅,使评价成为自醒、自悟、自我调整的过程,以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促进教师的发展和提高。

语文课程改革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是语文课程的必然趋势。本文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将自己在工作中的所见、所为、所思,经过整理而形成,难免有许多不成熟之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热点、难点,随着课改的深入,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待我们去探讨、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牛序芹.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定性问题的思考[J]. 语文学刊, 2008,(20)

2.袁夫石.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及教学实践[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13)

上一篇:新生入学英文自我介绍下一篇:教师的舍与得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