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德学术交流

2024-09-23

发展中德学术交流(精选6篇)

1.发展中德学术交流 篇一

华北电力大学

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第五期中德文化交流会

策划书

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学习部

2011年9月

目录

一 活动目的为集中展现我院学生的综合能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为全院同学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营造一个积极活泼,和谐融洽,严谨求学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念。促进同学们对德国文化的了解,增进同学们对英语、德语的学习兴趣。

二 活动主题

促进文化交流,展现控计风采

三 活动时间

第一场中德文化交流会

时间:9月14日 10:00——12:30

第二场中德文化交流会

时间:9月20日 10:00——12:30

四 活动地点

国际交流中心、校园。

五 活动流程

1、活动整体进程说明

(1)控计学院与德方代表联系,确认德方人数及我方人数(保证1:1或者1:2)。

(2)控计学院学习部选出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准备参加交流会。

(3)在交流会上与德国友人进行文化交流。

2、前期活动准备

(1)9月8日,确认德方人数及我方人数。

(2)9月9日,在大一至大四选出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并介绍中德文化交流会的具体流程和注意事项。

(3)9月10日,预订条幅。

(4)9月11日,准备活动所需的礼品。

(5)9月12日,制作安全预案。

(6)9月13日,准备会场布置的物品。

(7)9月19日,准备会场布置的物品。

3、中德文化交流会具体流程

9月14日:

9:45-10:00 集合,带领同学们去国际交流中心

10:00-10:05 Doc.Dee 简单开场

10:05-10:10 Doc.Dee 介绍中德文化差异

10:10-10:30 自由安排时间(可以进行自我介绍或其他)10:30-12:30 自由交流时间(参观校园、吃饭等)

12:30准时回第六会议室,每小组总结

12:50带同学们离开,第一场交流会结束

9月20日:

9:45-10:00 集合,带领同学们去国际交流中心

10:00-10:05 Doc.Dee 简单开场

10:05-10:30介绍一些北京的名胜古迹及旅游胜地。

10:30-12:30 自由交流时间

12:30准时回第六会议室每小组总结

12:50带同学们离开,第二场交流会结束

六 财政预算

1、条幅一条:90元。

2、礼品20份:15*20=300元。

3、工具、绳等:10元。

共计400元。

七 安全预案

指导思想:本次活动处置突发事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快速反应,沉着应对,措施果断,救人第一。一旦有事故发生,马上逐级向上报告,并当即采取紧急营救,防止事故扩大措施,保障师生及国家财产安全。

组织机构:华北电力大学校学生会学习部

具体安排:维护好赛场秩序,不许吸烟,不许乱扔杂物,作防火工作,有专门人员负责疏导人流。

2.发展中德学术交流 篇二

11月29-30日, “2011年中德职业教育交流大会”于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召开。大会的主办单位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国职业教育联盟, 承办单位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对外合作与信息服务部、天津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菲尼克斯 (中国) 电气集团、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参会者有来自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代表, 地方职教学会、行业协会代表, 学会各机构代表;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 特别是中德合作项目的院校领导和教师代表;各职业教育科研机构领导和研究人员代表;各有关企业的负责人, 特别是在华德资企业负责人以及相关媒体人士等。

本次大会既是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的具体行动, 也是践行中德两国总理本年所达成共识的具体举措。大会的主题是“合作、发展、共赢”。

会议期间, 大会围绕主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高水平报告。报告主要包括:1.教育部职成教司、国际合作与交流司领导就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作报告。2.德方专家就职业教育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和德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欧盟在构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创新举措, 德国实训教师培养体系等作专题报告。3.中方专家、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就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及国际比较, 校企合作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等作专题报告。同时, 大会根据《谅解备忘录》, 针对当前中德职业教育共同关注的三个问题开展了三个专题论坛:1.应对新形势下的行业指导与校企合作。2.适应工作世界变革中的课程与教学改革。3.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与项目推介。大会还点击开通了“教育部中欧职业教育合作与交流网”, 开展了培训项目、资格证书和教育装备推介与合作洽谈。

3.中德人才交流合作伙伴 篇三

2007年5月26日,由科隆市副市长兼经济部门负责人瓦尔特·波拉延斯博士率领的科隆市政府代表团成功访问了国家外国专家局,此举加深了科隆市政府和经促局与国家外国专家局的合作关系。同年10月,国家外国专家局访问团对科隆进行了友好访问,与经促局就科隆市通过中国国际人才网向中国国内推介招商一事达成初步合作意向。2008年10月26日至28日,时任国家外专局副局长张建国率团对德国成功进行了访问。在此期间,张建国一行分别会见了科隆市经济委员会主席、议员Gey先生,科隆市副市长Borjans博士,科隆市经促局局长约瑟波维奇先生,卡尔·杜伊斯堡公益中心总经理施尼德博士等德国各界人士,并就中德人才交流及合作、中德关系、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等话题进行了友好坦诚的广泛交流。

2010年4月,应经促局邀请,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孙照华在科隆与科隆市市长及经促局副局长深入交流了关于能源环保企业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及科隆经促局与国家外国专家局的人才交流项目,并探讨签署科隆市政府与国家外国专家局《关于专业人员交流合作备忘录》,加强科隆市与我国相关机构在人员培训、专家访问、校际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同年9月,经德国办事处多方沟通联络,科隆市市长罗特斯带领数百人的代表团访问中国,并与国家外国专家局缔结了合作备忘录,使双方关系有了里程碑式的发展。这次活动在科隆当地引起了重大反响,电视、广播和报纸纷纷加以报道,成为一段时间内的新闻热点,德国当地居民也纷纷打听此次访问活动的情况。

2011年2月17日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科隆市政府在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中国之夜”活动,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德国办事处总代表易凡平及代表李林松受邀参加了此次活动。

“中国之夜”是科隆市政府和经促局举办的一项传统活动,旨在推进科隆与北京及中国的友好关系,沟通当地中资企业、华侨华人等各界人士的联系。每年的“中国之夜”和科隆最大的庆典狂欢节闭幕式“玫瑰星期一”,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德国办事处都获邀作为贵宾参加。

4.中德光伏发电发展对照 篇四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例如, 中国、印度、巴西等国的爆炸式发展速度, 使得传统化石能源 (如, 煤炭、石油、天然气、铀) 的储备大大减少。根据现有科学技术以及当前全球对能源的消耗, 专家对传统能源储备作出了预测 (见图1) 。

传统能源在可预见的将来会枯竭已是不争的事实, 这增加了世界对能源需求的压力。2008年俄乌天然气冲突的期间, 一些对俄罗斯天然气依赖程度高且又缺乏其他进口渠道的国家吃尽苦头, 国民只能在严寒中惨淡度过, 残酷的事实再次敲响了世界各国对能源严重依赖于进口的警钟。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可有效缓解能源紧缺这一问题。

此外, 传统能源的使用也给世界各国带来很大麻烦。CO2过度排放导致的温室效应所带来的一系列自然灾害, 如冰川融化、洪水等, 已经给世界很多地区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在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而仅仅凭借各国政府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对工业生产进行的一些限制以及对环境保护的宣传, 是难以达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指标的。因此,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及其应用势在必行, 这不仅对全球气候而且对世界经济都是有利的。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中, 美国的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美国新当选总统奥巴马选择了以新的能源政策来促进美国经济复苏。由此看出, 新能源的发展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德国光伏市场的发展

1.1 德国光伏地位

在新能源技术中, 光伏发电占据重要一席。纵观全球光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欧洲走在前列。在欧洲, 德国是光伏领域的佼佼者。从2004年到2007年的4年时间里, 其市场份额都是全球第一。正由于德国光伏市场的迅速发展, 快速增长的装机容量, 推动了世界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 (见图2) 。2008年, 西班牙在本国太阳能产业补贴政策的刺激下, 新装机容量猛增1 951 MW[1], 装机总量一跃超过德国。此外, 还有美国、意大利等国光伏市场的迅速发展。凭借笔者多年留德期间对欧美光伏市场的了解认为, 今后一段时间, 德国光伏第一国地位仍不可撼动, 依然会保持全球光伏领域领导者的地位。

1.2 德国10×104户屋顶光伏发电项目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 德国就已经开始酝酿如何扩大本国光伏市场的计划。1999年德国正式启动了全球最大的光伏应用贷款项目, 即10×104户屋顶光伏发电项目, 目的在于显著提高光伏发电在总发电量中的份额, 普及光伏发电在全社会的应用, 并且降低光伏系统成本。到2003年末装机容量增长300 MW的目标, 此前德国的总装机容量仅50 MW[2]。到2003年低项目终止时总投资达23×108欧元, 实现了新增装机容量346 MW的佳绩, 相当于400个足球场的面积, 占当年全国发电总量的0.06%, 并且帮助减少20×104 t的CO2排放量[3]。

10×104户屋顶光伏项目涉及小型光伏并网系统, 主要针对社会家庭, 这跟德国的建筑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德国城市规划沿袭传统欧式城市规划的精神, 即使在今天全球化的进程中, 德国城市规划都避免了仿效其他的国际大都会一味追求高度和密度, 而强调空间的应用, 将房屋充分分散开来, 使之与大自然能更好结合。这样的城市规划使得独特的欧洲传统倾斜式屋顶建筑, 依然是当今德国建筑的主流。倾斜屋顶与光伏组件可谓是完美组合 (见图3) , 传统上增加点现代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德国政府以屋顶计划为突破口, 推动光伏市场的另一个原因是, 德国人几乎是全世界最注重环保的, 如果以建设大型开阔地光伏电站来发展光伏应用, 将遇到无穷大的阻力。德国面积不大, 只有35.7×104 km2, 无荒漠化土地。德国人视大自然为自己的朋友, 认为每一寸土地都有它自己的生命。在光伏发电应用程度不高的当时, 民众是不会允许政府占用大量土地来建光伏电站的。直到今天, 德国的大型户外开阔地电站也是寥寥无几, 绝大多数的大型并网系统仍是建立在以建筑物为承载体的基础上的。

1.3 德国可再生能源法

在1991年德国就颁布了为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而专门设立的《电力上网法》 (StromEinspG) , 明确规定了电力部门接收可再生能源电量的义务以及应对其偿付的电价。《电力上网法》是德国著名的《可再生能源法》 (EEG) 的前身, 正是因为《电力上网法》在实践中的执行, 为后来EEG的制定和完善打好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开始, EEG取代了执行近10年的StromEinspG, 充当了10×104户屋顶光伏发电项目的强力推动机。1999年新装机容量仅9 MW, 而2000年在EEG的作用下, 新装机容量翻了4倍, 达到37 MW, 2000至2003年装机容量也都是成倍增长 (见表1) 。

德国政府在2004年对EEG进行了修订, 规定光伏并网可享受20年的电价补贴, 尤其是对上网电价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划分, 按照装机容量和装机方式不同来确定电价 (见表2) 。

任何光伏并网发电都享受最低45.7欧分/kW·h的补贴;

屋顶或防噪声屏障式并网发电, 功率在30 kW内的, 电价至少为57.4欧分/kW·h;功率30 kW以上, 至少54.6欧分/kW·h;功率100 kW以上, 至少54.0欧分/kW·h;

系统安装在建筑物墙面上, 以上述电价为标准, 增加5欧分;

新投入运营的系统, 上网电价每年递减5%。

完善的EEG促使了德国光伏市场的腾飞, 取代了日本, 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市场。因此, EEG也争相成为各国制定本国可再生能源法的经典模板。

为让其适应当前和未来形势, 让光伏市场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 德国政府在2008年对包括上网电价在内的诸多EEG条款再次进行了修订。新版EEG于2009年1月1日开始执行。

1.4 德国光伏成功总结

德国光伏的成功在于以恰当的发电模式, 即屋顶式发电为切入点, 以健全的法律法规为保障。上述两点相互结合, 促使市场规模得以迅速扩大, 同时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革新, 进而大大降低了发电成本, 以市场的发展带动整个产业的壮大。

2 中国光伏市场发展道路

2.1 中国光伏发电模式

中国太阳能资源是十分丰富, 总面积2/3以上地区日照时数>2 000 h/a[4], 除西南的四川、贵州两省外, 其余地区都适宜发展光伏发电。

太阳辐射最强的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甘肃地区总面积约524×104 km2, 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 然而人口密度却极低, 分别为13人/km2, 2人/km2, 20人/km2, 8人/km2, 58人/km2,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地区荒漠化程度严重, 荒漠化土地有251.27×104 km2, 占其总面积的近一半。大型光伏电站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占地面积巨大, 西部荒漠化土地正好成为大型光伏电站的承载体。在此建设大型光伏电站, 不仅具有全国最好的太阳能辐射资源, 而且不占用宝贵的耕地和人口用地, 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电站地面水分的蒸发, 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

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 以上海为例, 人均年GDP达到8 593.9美元, 然而面积却十分狭小, 人口密度大, 建筑物密集。据统计, 目前上海地区有2.2×108 m2, 屋顶, 其中近一半是老式多层住宅。考虑到朝向、遮挡、房屋结构等因素, 假如按能够利用1 000×104 m2, 作为加层屋面计算, 可获得电能约5.8×108 kW·h, 足够10×104户顶部加层居民用电所需。因此, 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内的建筑物密集、经济发达的省市适宜发展家庭屋顶和建筑物外墙式的光伏发电模式。

2.2 中国光伏产业现状

随着当前多晶硅产能的迅速释放, 多晶硅电池产量也随即增加。典型的光伏项目90%的资金来自信贷, 剩下的10%由开发商自行解决。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银行信贷紧缩, 对开发商的审核变的更为严格, 因此海外许多光伏电站项目建设进展十分缓慢, 有的甚至被迫终止。中国光伏产业90%依靠的是海外市场, 组件生产商的订单锐减, 让中国光伏产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压力。假如海外市场在未来两年内不能回升, 国内的组件生产商将有相当一部分濒临倒闭。

2.3 中国可再生能源法

整个中国光伏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于潜在的国内市场, 然而当前国内相关法律并不完善。我国在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中华人们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以下简称《可再生能源法》) , 但是对许多细节并没有作具体规定。例如, 第四条虽提出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总量目标的制度, 然而对总量目标却无明确的数字规定, 更没有具体分配各类可再生能源发电在总发电量中的份额。虽然2007年8月制定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 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 到 2020年达到15%。对光伏发电也做出了明确规划, 到2010年, 太阳能发电总容量达到30×104 kW·h, 到2020年达到180×104 kW·h。但发展规划停留在法律框架之外, 不利于目标的实现。

法典第十九条规定了上网电价的制定, 但没有具体明确的电价。电价补贴是发展光伏市场的关键所在, 电价不明确无疑会阻碍国内光伏市场的发展进程。

3 中德光伏发展对比

德国光伏并网以屋顶式为主导, 而中国光伏发电可以西部大型开阔地电站, 东部屋顶、建筑物外墙式的模式发展, 二者齐头并进。德国光伏市场是在完善的法律保障下快速发展壮大, 中国虽出台了相关法律, 但内容并不具体。德国是以市场的发展带动了产业的发展, 准确地说是带动了全球光伏产业的发展, 而中国是以产业的生存压力迫使市场的启动和发展。

4 结语

中国的光伏发电模式多样化, 大型电站、屋顶、建筑外墙式相互结合, 市场空间巨大。

相关的法律不完善是中国光伏市场发展的屏障。目前可充分利用国家已批准的几个光伏并网试点项目, 例如, 敦煌10 MW项目, 以招标来确定项目上网电价。根据项目中标价结合市场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尽早确立一个合理的、双赢的光伏上网电价。

参考文献

[1]Global market outlook for photovoltaics until2013.The European Photovoltaic Industry Association (EPIA) , April2009:4.

[2]Prof.Dr.rer.Pol.Jan C.Bongaerts.Germany-The wrong country for Photovoltaic-November2005:8.

[3]Final Report100.000solar roofs program.Kf WBanken-gruppe document:1-7.

5.关于中德文化因缘的一段学术交谊 篇五

大概是2005年5月,在北大开会,结识了谢泳先生。此前就陆续读过不少他写的随笔文字,不但欣赏他笔调轻盈的可读有趣,更激赏他貌似平实的文字之后的史料厚重与关怀之切。更没想到的是,谢泳兄竟是如此有心的一位学院之外的知识人,他会如此视学术为公器,以旧书而拓新知。后来大家通过几次邮件,不外是互赠著作,彼此致意。

2006年时,谢泳兄来京时相约一见,他还是那样的淡泊随性,邀我一起逛潘家园聊叙。我是此道的性情中人,有朋友相偕一起逛书市,何乐而不为?平常却是怕远的。可惜那次去潘家园逛书市有些匆匆忙忙,后来他因临时有急事,就免了午餐的我的地主之谊。后来想想不对,连去时的打的费用好像都是他抢着付了,借口说是中午该我付账。不过好在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次交往,多了朋友之交的感性相识。就是在这次,谢泳兄谆谆叮嘱,说是应对民国时代的中德学术文化交流做系统的研究,认为可以发掘出很大的空间。他说的是让研究生做,但我知道,他内心期待的或许还是我自己去做。对这个题目,我当然关注,还曾为《中外教育交流史》专门撰写过相关章节,但当时我自觉时机尚未成熟,难能挖出新材料,且诸事庞杂,也就接下话题。但正是因此,此题常常就从心里冒上来,平时看书也更注意相关材料的搜集线索。而且那次北京见面之后,我仔细地翻阅了谢泳兄赠我的《杂书过眼录》(后来购过《二集》,也同样有很好的材料发现),这些简朴的读书记却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线索。当时一个感慨,中国的学者要像谢泳这样读书,中国的学术也就有希望了。2007年时人在国外,在网上读到热议他就任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的消息,也只是心中为他高兴,但我向来有“人热我冷”的习惯,也就没有去凑热闹。

李乐曾先生,我则相识很早。他是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教授,《德国研究》的副主编,这份刊物是我在学术上的起点之家,那时年纪很轻,做过诸如《俾斯麦与李鸿章之比较》类的文字,记得李先生曾专门给我寄来丁建弘教授的文章《俾斯麦与李鸿章》,谆谆指点,铭记心头。现在想来,那也算是初窥学术门径吧。后来我们之间的相见次数倒并不太多,但电邮倒时有来往,获益匪浅。他后来又给我寄来了《欧特曼教授哀思录》的复印件,让我很是受益。随后就收到了他的大著《德国对华政策中的同济大学(1907—1941)》,用功之勤,功力之深,在中德关系史领域是一部很有分量的著作,让人佩服,我曾专门撰书评议论之。

然后,就接到了沈宁先生的电邮。我与沈先生素不相识,他因读谢泳兄文章而与同济大学李乐曾教授联系,得到我的联系方式,辗转相询,目的是提请我注意滕固的意义:“我注意到在您研究范围内的国内留德学者中始终未能提到滕固,以他的经历和学识,以及以后在中德文化交流中所处的地位(即《欧》书何以由他来作序),是不应当忽略的人物。冒昧转发此函,希望能在您今后的研究范围内引起注意,而且在这研究领域中可资挖掘的资料很多……”古风高义,使我感动。后来我们相约一见,承沈宁兄见赐其所编撰的《滕固艺术文集》、《揖芬室文存》等,足见其对滕固关注之持久与用力之勤。他在高校的图书馆工作,致力于滕固研究完全是业余之事,但取得的成绩确实令人振奋,而其学术公心之存则尤令我看重。他曾专门致信于我,希望我能关注留德学人群体之一的滕固研究。而这一因缘,确实对我拓宽视域有好处。后又专门来访,惠赐大作,相晤甚欢。我后来应吉林出版集团之邀主编《民国学术丛刊》,邀其为滕固《唐宋绘画史》作导读,并相与切磋,学人交谊,其与古人唱和之风略近之。

记下这段文字,不但是为了铭记一段交谊,其实也追怀学术史上曾经有过的良好传统。虽然在技术考核指标之下,学术越来越沦落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但毕竟学术也有其承担“民族使命”和“文化道统”的一面,学人也决不应仅仅以脑力打工者的身份自诩。即便不说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但我们也要意识到,中国人不但讲人情,也还有着讲公义的传统。利益固然是根本制约因素,但公义也同样是一种元规则。二者折中,或许我们始终要在私利与公益之间选择一个恰当的平衡尺度,这比什么都重要。而私利公益化的趋向,私人场域过度渗透入公共领域空间,则是在制度层面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中国现在正不断走向世界,也不断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是我们必须正视和善待的核心问题。

现在自己年齿渐长,也会遇到学子辈的咨询和请益,外来的陌生人的咨询和请教、访谈,我也尽自己的可能去善待之。前段维也纳、巴黎、柏林的研究生相继来寻,说到访学见人之不易,心下十分感慨。学术上的“薪尽火传”,不仅有其单纯的师生相继,也有其超越简单师门疆界乃至国界的真知相求意义,故此我们应能善待后人。就我自己而言,不知不觉间,起意开始做关于中德学术、科学与艺术关系的若干专门研究。我做研究,始终是顺其自然,希望水到渠成,而不是强不知以为知。读书思考,到一定时候,材料积累地将溢了,一个题目也就成型了,这时再集中优势兵力作战,基本上能收事半功倍之效。说到这里,自然要感谢以上提到的各位学界友人。更让我感动的是,谢泳先生、沈宁先生都是与德国并没有多少关系的学人,他们在各自的研究或者探索过程中接触到与德国相关的材料,即便自己不研究,也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甚至希望有学者去开掘这样的领地。我想,这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学术和知识界的一种气魄和态度,一方面是目下的大学里的所谓“研究者”斤斤置身于于各种考核指标和项目利益追逐的怪圈之中,产品倒是不少,但总觉得好像缺乏些东西,我想或许就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对于学术文化的爱护和敬畏之情。而正是有了爱护和敬畏,然后可以有这样一种气魄和胸怀,有了学人的情怀和风骨。还有一位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黄旭东先生,他知道我在研究王光祈、萧友梅、青主这些留德乐人,不但慷慨相赠《廖辅叔的乐艺人生》、《吴伯超的音乐生涯》等多部著作,并且希望介绍我的研究于音乐界,其跨越学科的宽阔胸怀让人感动。单世联兄更曾寄来《中国现代性与德意志文化》三卷本的煌煌大作,其对德国文化的中国接受的探索精神确实可贵。诚如他所言,“现代中国文化思想领域的重要人物、重要论著,鲜有与德国思想文化毫无关系者”,所以此书“对中国现代论说的一些起源问题的所作的检讨”无疑极为必要。我们不能做井底之蛙,甘于坐井观天,还是要拓宽视域,追求新知,在追索真知的路上循序而进,这是一个学人的基本伦理要求。学术本就是薪火相传的事业,需要一代代人的“薪尽火传”。德国的阿梅龙教授也是此道中人,他曾专门邀我切磋,彼此之间建立了很好的学术友谊和信任。每次在万圣旁边的傣家风味店里小酌都很开心,作为专业学者,我们之间讨论的问题和思路,那就更多不仅局限于史实,而且也兼及理论的发覆和反思。不过,每次说到彼此国内最新的学术状况,以及中德关系史上文化、学术交谊的各种故事,总是一件很快意的乐事。可这次有点小小的不快,他对我说:你们中国的大学没有进步。虽然,我知道他说的是整体而非个体,仍感到很惭愧,反驳不得的。

6.发展中德学术交流 篇六

会见时, 张庆伟对柯慕贤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说, 河北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市场广阔、基础雄厚, 但偏重的产业结构对未来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因此, 河北正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降低资源能源消耗, 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德国是世界建筑节能领域的典范, 在节能环保产业领域实力雄厚, 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当前, 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 为河北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河北有市场, 德国有技术, 双方对开展合作有着共同的愿望。张庆伟建议在四个方面加强合作:一是共同推动德国有关企业落户河北, 打造节能环保产业园区;二是加强垃圾处理方面的合作, 促进节能减排取得实效;三是加强人才培训方面的合作, 为河北培养更多节能环保人才;四是加强新能源领域的合作,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柯慕贤对张庆伟提出的建议表示赞同。他说, 河北目前在产业结构调整、节能环保方面面临的挑战和德国几十年前遇到的问题相同。德国经过转型升级发展, 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 制造业也得到了更好发展, 希望德国的经验可为河北提供借鉴, 并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 一定能够在更多领域实现务实合作。

随后举行的签约仪式上共有五个项目进行签约, 分别是:德国能源署与河北奥润顺达窗业集团合作建设被动式门窗博物馆项目;德国威玛生物质燃料公司与河北奥润顺达窗业集团合作生产生物质燃料项目;德国梅森伯格商贸无限责任公司与河北奥润顺达窗业集团共同在中国国际门窗城建设德国绿色家居建材展览中心项目;德国诺托·弗兰克五金集团、德国雷诺科涂料公司分别入驻国家建筑节能技术国际创新园项目。

“2014中德建筑节能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也于同日在中国国际门窗城举行。德国能源署署长斯蒂芬·科勒以《开发高能效建筑市场——德国能源署在德国和中国的实践经验》为题向与会来宾介绍了德国能源署在德国的成功经验。科勒先生提到, 通过德国能源署在德国的实践经验表明, 窗户是高效建筑的重要构件, 其关键是高品质的门窗材料和配件、标准化的门窗生产以及专业的安装。据科勒先生介绍, 德国能源署在中国的工作重点及实施模式主要是:向中央和地方主管部门提供政策咨询;构建建筑节能领域企业战略合作平台;开发制定高能效的技术标准;通过示范项目进行展示和推广以及战略性研究诸如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等课题。2013年, 德国能源署与中国首个合作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在河北秦皇岛开工。该项目为单体18层, 居住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群, 德国能源署负责设计、施工、运行方面提供质量保证。据悉该项目增量成本约为627.8元/m2。另外, 首个中国合作高能效——被动式低能耗公共建筑示范项目——河北建筑科学研究院研发综合楼也于2012年9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动工, 预计2014年11月完工。该项目为6层公共建筑, 建筑面积10, 500m2。其制冷、供暖采用地源热泵、带热回收功能的新风系统;围护结构传热系数0.14-0.15W/m2 K, 外窗传热系数0.8 W/m2 K。

其后,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加平就《中国建筑节能现状和发展方向》发表了演讲。刘加平院士指出2000年到2012年, 中国建筑面积从277亿平方米增长到510亿平方米, 2000年后建成面积占已有建筑45%;建筑总能耗从2.9亿吨, 增长到6.9亿吨标煤。中国未来人口峰值将达到15亿, 城乡建筑总面积还将持续增长, 目标力争控制在600亿平方米, 建筑总能耗期望能够控制在8.4亿吨标煤。如果建筑总面积得不到控制且节能建筑不能全面推广, 那么建筑总能耗将有可能超过10亿吨标煤, 因此建筑节能的压力极为巨大。

德国瑞好聚合物有限公司总裁Nils Wagner、河北奥润顺达集团董事长倪守强、德国万瑞门遮阳系统设备 (上海) 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库斯·迪恩也分别就《德国在建筑和门窗节能方面政策的支持与经验分享》、《建筑节能门窗是关键》、《德国在建筑和门窗节能方面政策的支持与经验分享》发表了主题演讲, 共同探讨中德建筑节能可持续发展大计。

河北奥润顺达窗业集团是我国最大的节能门窗生产企业, 是行业内唯一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04年奥润顺达与德国合资, 首次将欧洲节能门窗理念技术引进中国, 成为我国节能门窗的首创者和先行者, 并由此获得快速发展, 在产业拓展、国际合作、科技创新、交易平台建设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业绩, 为节能减排和深化建筑节能, 促进中国门窗行业向节能化、国际化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2009年, 河北奥润顺达窗业集团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 2013年, 集团又被科技部批准认定为省部共建的“国家建筑节能技术国际创新园”。

作为中国节能门窗的发源地和制造大省, 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节能门窗产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奥润顺达窗业集团长期稳固的国际合作优势和市场优势, 出台一系列举措, 全方位支持和推进中德合作, 把节能门窗产业作为节能减排、深化推进建筑节能的新的突破口, 和转型升级的引爆点, 打造京津冀一体化的新亮点。

上一篇:高考第一轮复习数学下一篇: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国旗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