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2017)(11篇)
1.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2017) 篇一
人民日报今日谈:立身不忘做人之本
马 永
2012年04月17日04:3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迷失了人生方向,丧失了做人底线,很容易陷入违法犯罪的歧途。”面对一些违法违纪案件,人们每每发出这样的反思。
这些教训对全社会是个警醒,对领导干部来说更显得重要。为了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完成引领一方发展、谋求民众福祉的重任,需要对领导干部有更高要求。升华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思想境界,才能树立正确权力观,做到权为民所用;锤炼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道德操守,才能抵制各种诱惑,筑牢拒腐防变根基;彰显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事业追求,才能不断攻坚克难,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政者,正也。”做官先做人,为政先修德。领导干部如何立身做人,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更是关系为政用权、事业发展的重大考验。领导干部立身以德为本,从政以民为基,坚守信念防线、道德防线和法纪防线,不仅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对身边群众、社会风气也是一种很有说服力的积极引领。反之,如果忘记做人之本、抛弃从政之基,“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不仅毁了自己,更会贻害党和人民的事业。对此,不可不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人民日报今日谈:为政不移公仆之心
马 永
2012年04月18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面对一些违法违纪案件的教训,每个领导干部都应重温胡锦涛总书记的谆谆告诫。
领导干部无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这不仅是一种称谓,更是一种责任和要求。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做人民公仆,就要以公仆 1 之心鞠躬尽瘁,以赤子之心执政为民,把权力看做是为人民服务的责任,而不是享受;把职位看做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而不是一种待遇。决不能口头上自称公仆,行动上却高高在上;决不能表面上大公无私,背地里却把权力私有化、商品化。
“处天下事,当以天下之心出之。”公仆之心,实质是为民之心。党员领导干部把人民当主人,做人民的公仆,这是我们立党治国的根本。时刻牢记“为政不移公仆之心”,始终坚持法大于情、公大于私的原则,把公仆意识渗透到执政观、利益观、权力观中,保持一颗公仆心、一份公仆情,才能真正做到权力面前不谋私、利益面前不伸手、金钱面前不动心,清清白白为官、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干事,永葆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人民不会忘记
本报评论员
2009年08月20日05:0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国泰民安,人民公安功不可没,共和国公安英烈功勋卓著。
金色盾牌热血铸就。万余名共和国公安英烈,用铁血丹心书写着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用青春和生命建立了不朽功勋,也给人们留下了永恒记忆。
人民不会忘记,公安烈士的英雄壮举。公安英烈的事迹,人们大多耳熟能详。人们含泪送英烈的场面,一次次感动着你我,慰藉着英烈。各地公安英烈纪念广场逐渐增多,诉说着人们对英雄的敬仰。当媒体报道《共和国公安英烈》后,网民一句句朴实的留言,表达着敬意,寄托着哀思:“公安民警用生命维护了人民利益,人民会永远怀念他们。”“你们是共和国的骄傲,无愧为坚强的共和国之盾。”所有这些,无不证明,人民没有忘记、也不会忘记共和国公安英烈,没有忘记、也不会忘记他们的不朽功勋。
人民不会忘记,英烈亲属的奉献和支持。警察职业的特殊性,注定了忠孝难以两全。抚育子女、赡养双亲、陪伴爱人,往往无暇顾及。特别是英雄离开后,英烈家属要承受失去亲人的巨大精神痛苦,还要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他们无 怨无悔、默默奉献。父亲马玉清牺牲,儿子马忠学毅然踏上父辈的脚印。吴光林牺牲,妻子接过了他的枪。这样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英烈的牺牲并未阻挡亲人为公安事业的发展进步做贡献的信念。礼遇逝者,善待生者。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公安英模的卓著功勋,更不会忘记民警家属的无私奉献。为传送党和政府的关爱,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牺牲的公安英烈家属进行集中走访慰问,并着手制定《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安英烈优抚工作的意见》。
人民不会忘记,默默奉献的广大公安民警。“有困难找警察。”这是老百姓常挂嘴边、记在心间的一句话,它道出人民群众对人民警察的无限信任和期盼。和平建设时期,公安民警是牺牲最多的职业群体,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警察。诚如一位民警在怀念牺牲的战友时所说:“如果是我碰上,牺牲的就是我。”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实践证明,人民公安队伍始终保持着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维护法律的尊严,是一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有坚强战斗力的队伍。
人民不会忘记,社会安宁也有自己的一份责任。人民公安60年的光辉业绩,与每个公民的理解、支持、配合密不可分,公安专业力量与群众力量相结合,是我们维护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法宝。历史昭示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民公安的事业,更加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今天,和谐的警民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在公安民警不断增强服务理念、改进执法方式的同时,也需要群众理解警察执勤可能造成的不便。在群防群治工作中,还需要我们每个公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2.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2017) 篇二
其实, 评论员文章是党报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其代表本报编辑部发表观点, 因而政策性高, 原则性强, 文风严谨, 庄重大气, 其权威性仅次于社论, 地位非常重要。
只是,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面前, 在跳动嬗变的媒体面前, 读者的阅读偏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大背景下审视评论员文章, 就会发现, 虽然评论员文章的适应性很强, 能涵盖工作、思想、节庆等很多内容, 起到时评、社评等无法替代的作用, 但因其“个性化”色彩不鲜明,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要想吸引更多的读者, 确实应求新求变, 注入新内涵, 以满足读者的新期待。
就自己多年的写作评论员文章的感受而言, 写出评论员文章的新意, 当在“变形式、变论述、变语言”上寻求新突破。
形式可以变得再个性一些。有的评论员文章之所以让人感到面目冰冷, 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具实名, 很难使人产生亲近感。应该说, 在网络时代, 文章的标题、作者姓名都是非常重要的“卖点”, 是“注意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然如此, 评论员文章完全可以将作者从以往的幕后推向前台, 既可以署名为“本报评论员某某某”, 也可以在评论的结尾写上“作者为某某某”。这样做的含义是, 尽管评论员文章代表的是本报编辑部的观点, 但毕竟每一篇评论员文章能白纸黑字发出来, 靠的还是评论员们的辛勤劳动。
由于评论员是有血有肉的人, 他们的思想境界、专业背景、性格特点、语言风格, 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到文章之中, 故而具实名发表评论员文章, 其实也是应有之义。别看一个小小的名字, 它会一下子拉近报纸与读者的距离, 使报纸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名字, 逐步在读者中树立自己的品牌。
论述可以变得再灵活一些。具实名发表评论员文章, 还有助于评论员在写文章时放得更开、写得更活。评论员文章固然要反映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 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原封不动、照抄照搬领导的讲话、会议的文件, 如果是那样的话, 直接发表讲话、文件岂不是更权威准确、效果更好?显然, 写评论员文章没有那么简单, 只有按照评论写作规律去操作, 才能让人看得进去。我们常讲写新闻由头很重要, 其实评论也有由头, 评论的由头也很重要, 是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这就提醒评论员, 要善于运用“华尔街体”, 从具体事例、故事入手, 力争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心。
如2009年11月9日《河南日报》发表的本报评论员文章《一项意义深远的创造性实践》是这样开头的:“支部提议好, 体现党领导;两委商议到, 决策科学了;党员审议清, 完善要补充;代表决议行, 公正又透明……这个来自基层的顺口溜, 朗朗上口, 形象地描述了一项有着深远意义的创造性实践———‘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寥寥数语, 既形象活泼, 又简明扼要地交代了评论的缘由, 很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改进评论员文章的论述方式, 要关注开头, 也要重视文章论述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评论员文章论述的基本格式, 这一基本格式不易变, 但在具体论述时, 却可以借鉴时政类报道常用的处理手法, 在热点、难点、兴奋点上多用笔墨, 少说乃至不说程序性的话、套话和无关痛痒的话。
2010年8月4日《河南日报》发表本报评论员文章《安全安全!还是安全!》, 文章没有渲染细枝末节, 而是牢牢扣住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大做文章:
“现在, 一起恶性交通肇事案件致人死亡, 要追究刑事责任, 而有的安全生产事故动辄几十人遇难, 又岂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铁命令’决不能‘软执行’, 对那些违法组织开采、造成事故的矿主, 一定要加大打击力度, 从严追究法律责任, 打掉某些黑心矿主的侥幸心理, 压住其违法违规生产的邪气。对政府公职人员以权谋私、官煤勾结、搞权钱交易的行为, 对安全生产失职渎职、监管不力的行为, 该曝光的曝光, 该处罚的处罚, 该停职、撤职的停职、撤职, 该法办的法办, 绝不手软, 绝不姑息迁就。”
这样的论述, 笔锋犀利, 逻辑性强, 极力突出了想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震撼力强, 冲击力大。
语言可以变得再鲜活一些。优秀的本报评论员文章, 绝不只是传声筒、录音机, 绝不是对领导讲话的简单堆砌或者摘抄, 而是一篇吃透精神、有自己风格的新作品。
现在有一种态度, 认为评论员文章不好写活, 因为“鲜活”了就可能失之准确。其实, “活”与“准”不是非此即彼、不可兼容, 而是可以达到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府的工作思路当然要准确严谨, 但一篇评论员文章, 不可能通篇都是硬性的内容, 而那些需要评论员分析、阐述、举例说明的地方, 完全能写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
让评论员文章的语言活起来, 写作时的视角很重要。评论员文章由于代表本报编辑部的观点看法, 并且常常含有提工作要求的内容, 所以不少评论员在写作时, 会下意识地抹去自己的语言个性, 板起面孔、端起“架子”, 向下“俯视”写评论。如此一来, “要……”、“应该……”、“必须……”就顺其自然成了固有的格式。
我们不妨倒过来思考问题:假如将评论员文章的视角放得再平一些、再低一些, 真正做到推心置腹、语重心长, 恐怕文章会变得更好看, 读者也会更容易接受。
当然, 让评论语言鲜活起来的办法还有很多, 比如, 多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巧妙使用寓意深刻的哲理性语言等, 都能达到软化语言、美化文章的功效。
(作者为河南日报评论工作室评论员)
3.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2017) 篇三
一个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但在有限的人生中活出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最能体现生命的分量。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用一生时间践行自己入党时的誓言,回答了付出与获得、物质与精神、名利与奉献等人生命题,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宗旨和理想。
一个先锋,就是一面镜子。近日,总书记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向李保国学习,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在群众眼中,李保国是“科技财神”,他用科技为荒山带来苍翠,用产业为乡亲拔除“穷根”;他是“农民教授”,恪守“扎不进‘泥土地’,就长不成栋梁材”,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他是“太行新愚公”,三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山区,深耕太行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天。他累计为太行山区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却从未收过农民一分钱讲课费,从未拿过企业任何股份,一件羽绒服一穿就是10多年。一个心眼为百姓,这是李保国身上最鲜明的个人气质,也是最耀眼的道德光芒。
是什么力量推动着李保国俯身巍巍太行,将一生热血倾注于科技扶贫?“我最见不得老百姓受穷”“我只图太行山的老百姓能早一点过上好日子”„„朴实无华的语言,却是最好的答案。这正是支撑李保国“活着干,死了算”的精神源泉所在。
我们这个世界需要“愚公”,他们是一个民族宁折不弯的脊梁。我们党之所以能带领人民不断开创新局面、赢得新胜利,关键就在于凝聚了一大批像李保国这样的共产党员。他们不为外物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一生干好一件事”,行动是他们提交给人生的完满答卷。
志之所向,一往无前。如今,我们正行进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志不坚不足以攻城拔寨,意不定不足以爬坡迈坎。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要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惟其如此,才能不负时代所望、不负人民重托。
4.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2017) 篇四
回顾历史波澜壮阔,展望未来充满信心。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认为,讲话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热情讴歌了我们党90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系统总结了90年来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宝贵经验,明确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深刻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讲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有很强的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我们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就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认真学习《讲话》对90年历程的全面回顾,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党团结带领人民走过的光辉历程,从而坚定信心。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开启新的历史纪元;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的这“三件大事”,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认真学习《讲话》对90年奋斗的高度概括,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把握党在不断探索中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坚定信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三项伟大成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的根本保证。
认真学习《讲话》对90年探索的深刻总结,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党在不懈奋斗中得出的基本结论,从而坚定方向。“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中国社会90年发展历程的重要启示。无论是历经90年峥嵘岁月,还是面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这“四个始终”是我们党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认真学习《讲话》对未来形势的精辟分析,我们才能更加深切地领会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从而坚定抉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前进道路上,只有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不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才能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
5.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2017) 篇五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行中国人在欧洲一家餐厅用餐后,由于桌上剩了1/3的饭菜被罚款50马克。工作人员解释道,虽然吃饭的钱是你们的,但资源是社会的,谁都没有理由浪费。
在全社会掀起反对浪费的热潮中,这则故事发人深省。常听到有人振振有词:花钱消费是个人自由,浪不浪费他人无权干涉。殊不知,浪费行为的“溢出效应”侵蚀了社会资源,浪费就不仅是个人领域的事情,更关乎公共利益;厉行节约也不仅是一种个人私德,更是一种社会公德,从这个角度看,厉行节俭、人人有责。
今天,中国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生活富了、腰包鼓了,不少人认为浪费一点也无妨。的确,随着人们的消费习惯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适当提高消费水平可以理解,但这决不能成为丢掉勤俭这个传家宝的理由。且不论农村仍有一亿多扶贫对象,也不说人均GDP在世界排名仍然靠后,任何时候富裕都不是浪费的通行证,我们又怎能未富先奢?
也有一种浪费行为,源于扭曲的消费观。或是“面子消费”,认为大操大办、宁剩毋缺、宁多毋少面子上才挂得住;或是“炫耀消费”,不选对的、专炒贵的,以此炫耀财富、夸饰身份、显示地位。任由扭曲的消费观滋生蔓延,就会产生“绑架”现象,讲面子、好排场、相互攀比,大家这样、我也这样,必然助长奢靡之风。然而,个人虚荣满足了,社会资源却浪费了,这笔账怎么算?
经济学家说过,奢侈是公众的大敌,节俭是社会的恩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人人躬行节俭,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那将是多么巨大的财富?相反,浪费起来,又将是多么巨大的损失?从这个意义而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每一位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素养,也是一个民族基本的现代文明素养。
6.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2017) 篇六
四月份,通过包装学支部的中心组学习会,以及报纸、网络等媒体,我认真学习了《人民日报》于3月29日、31日、4月5日连续发表的3篇评论员文章:《集中精力把两会精神贯彻好》、《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满怀信心迎接党的十八大》。通过这次学习,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非常重要,紧密结合世情国情党情,对当前若干重大问题做了深入分析和深刻论述,充分体现了中央精神,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对于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切实做好今年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三篇评论员文章的认真学习,我还明确了当前政治形势较复杂,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拥护党中央的决定。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国企的员工,不仅仅是自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还应正确引导身边的人,以正确的政治舆论和正确的政治导向引导他们,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工作上也应继续发扬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宗旨,做到时刻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把公司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到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要立足本职岗位,服从公司安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为农化的达标达产达效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我们应加强学习,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
高度一致,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了农化的发展添砖加瓦,共同谱写农化辉煌的明天。
7.白银日报社评论员文章学习心得 篇七
我遵照上级部门的指示,认真学习了《白银日报》近期在头版相继发表的《干部要干事》、《抓落实才是真本事》、《工作要上去,干部要下去》、《学习也是能力》、《谨防激情缺失》、《正式“中梗阻”》、《抓发展必先抓环境》、《奢侈之风要不得》等八篇评论员文章。这八篇文章,对于全市各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都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对做好全市各项工作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具体指导性。我尤其感觉,这八篇文章,对于切实有效地解决我们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转变教育思路,凝聚工作力量,促进全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面我谨就本人的学习体会做一简单的汇报:
一.作为党的基层干部,党的基层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多干事,干实事。
1.要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我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要的是热爱自己的工作,敬重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无论是领导岗位还是普通岗位,都要立足岗位干实事,利用岗位干好事,在其位,谋其政,忠其事,尽其责。绝不可以做那种只说不干、多说少干,只高谈阔论、不埋头苦干,只坐而论道,不身体力行的“言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2.要把责任体现在敢干事上。我想,作为党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应当以敢于负责的精神主动破解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而不是知难而退,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定要破除“干得好不等于领导印象好,干得少不等于提拔机会少、干得差不等于组织评价差”的功利思想。遇到有关我们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一定要直面矛盾、正视困难、接受挑战,敢想他人未曾想、敢谋他人未曾谋、敢干他人未曾干,充满旺盛的工作激情,以不甘人后的拼劲谋事干事,将我们的教育事业真正做好
3.要把能力展现在会干事上。干部,干部,就应当是干出来的干部。作为党的干部,既要有先进的理念,又要是实际工作的“行家里手”,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做到“不以事小而不为,不以事杂而乱为,不以事急而盲为,不以事难而怕为”,所以,我想,我还需在工作实践中磨炼意志、锻炼才干,努力成为会干事、敢干事的教育工作者,而不做那种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吃饭干部”。
4.要把目标定位在干成事上。通过学习,我深深认识到,作为一名党的基层干部和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完成任期目标、履行岗位职责,这既是我们干部德才的体现,也是我们必须追求的奋斗目标。我们不仅要有想干事的意识、敢干事的作风、会干事的本领,更必须有干成事的行动和效果。
二.作为党的基层干部,党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必须牢牢树立“抓落实才是真本事”的工作自觉。
1.抓落实是我们的教育事业对党的干部最基本的作风要求。要实现既定目标,需要我们基层教育干部在抓落实上下功夫,将上级决策部署的各项工作真抓实干、落到实处,确保取得实效,在联系教师、服务教师上下功夫,在改革创新、精益求精上下功夫,在敢于同不良风气作斗争上下功夫,一狠抓工作落实促进我们的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抓落实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我们要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面对取得的成绩不沾沾自喜、盲目乐观,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压力不消极畏难、悲观泄气,始终保持一种奋发进取的雄心壮志,保持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境界。要多干我们教育领域中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好事,多干打基础、谋长远的益事,创造经得起实践经验、群众检验、历史检验的业绩。
3.抓落实必须讲求实干的工作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抓住重大问题,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理出头绪,把精力用在抓好那些本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矛盾、重大问题、重点工作上。我们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要善于具体抓、抓具体,使目标具体、要求具体、措施具体,通过具体达到深入,抓住不放,一抓到底。
4.抓落实必须要有健全的工作机制。要健全完善责任机制,形成权责明确的责任体系。工作目标一旦确定,就要对工作任务进行细化、硬化、量化,把各项任务、项目、措施分解落实到人,做到责任主体明确、工作标准明确、完成时限明确,使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去落实,形成人人重实干、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三.作为党的基层干部,党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必须牢记“工作要上去、干部要下去”。
1.工作要上去,就是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要水平、上层次、上台阶,要创先争优。干部要下去,就是要求我们教育干部要深入教育一线、深入教师当中,虚心认真地了解情况,研究问题、解决难题,以优良的作风和扎实的 工作推进我们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2.干部下去,关键是要用心去走进一线教师、普通学生。我们必须零距离接触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这是在教育战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获得切身感受、得到准确信息,也才能察实情、出实招、想教师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广大的教师学生才会把你当自己人。
四.作为党的基层干部,党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深领会“学习也是能力”。当今时代,知识升值,创新无限,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胜任肩负的责任。
1.提高学习能力,首先要崇尚学习。只有学习,才能从政治上得到成熟,从业务上得到提高,从精神上得到慰藉。当今世界,信息大爆炸,知识大更新,科技大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我们不熟悉、不了解的东西太多,过去熟悉的、了解的,也可能因形势的变化而变成不熟悉、不了解。面对严峻的挑战,我们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除此之外,没有捷径。
2.提高学习能力,其次要善于学习。首先,必须端正态度。其次,必须方法得当。第三,必须心境专一。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自觉排除干扰,把学习作为缓解工作压力、陶冶性情的一剂良药,努力学习、勤奋学习,使自己拥有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雍容大度。
3.提高学习能力,根本是要学以致用。“我们一定要把学习的出发点放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上,真正把学习的体会和收获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到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成效上来,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当下正是我们加强学习、干事创业的最佳时期,每个干部都要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期,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终身追求和一种生活习惯,尚学、善学、践学,努力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努力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型干部。
五.作为党的基层干部,党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育工作者要谨防
激情缺失。
激情是一种状态、一种境界、一种精神,表现为蓬勃向上的朝气、昂扬奋进的锐气、百折不挠的志气、战胜困难的勇气。
1.干部干事的激情首先来自于强烈的事业心。党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只有保持强烈的事业心,才能面对机遇,敢于争先;面对困难,敢于挑战;面对落后,敢于奋起;面对竞争,敢于创新。也只有保持强烈的事业心,才能自觉地对工作高度负责,才会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才能出色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教育使命,并从事业中感受到工作的快乐和幸福。
2.干部干事的激情还体现在有没有责任心。一个有责任心的干部,就能把工作当做事业,在其位、谋其政、忠其事、尽其责。一个有责任心的干部,就肯花时间、肯动脑筋、肯耗精力去想、去做、去研究、去琢磨,在工作中使出自己最大的力气,发挥最大的潜能,达到最高的水平。一个有责任心的干部,就能淡泊名利、忘我工作,把奉献视为崇高的精神追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3.干部干事的激情最终要落实到真抓实干上。作为党的基层教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自己门的工作高度负责,敢抓敢管,敢于动真碰硬。尤其要敢于承担责任,勇于担当大事难事,对急难险重的工作要靠前指挥、亲历亲为,工作中出现失误要主动承担责任,决不能揽功诿过。作为教育干部,更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高效率,对认准的事要咬住不放、持之以恒,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六.作为党的基层干部,党的基层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树立“抓发展必先抓环境”的管理意识。
1.要大力营造敢为人先的创新环境。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学会和善于用新思想、新思路、新办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判断和把握形势的能力,不断增强解决各种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要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保持敢想敢干的锐气,一旦看准了,就大胆试、大胆闯,什么方法管用就用什么方法;发现错了,及时总结经验,马上改正;只要是谋发展、求发展,只要是不谋私、不违法,都应积极鼓励,允许在探索中有失误。
2.要大力营造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教育管理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教育服务工作——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要牢固树立“人人都是环境,事事关系环境” 的观念,把服务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把竞争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这样,我们的教育事业必将走向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3.要大力营造健康诚信的人文环境。我们的教育工作,是事关国家前途、民族未来的根本大业,来不得一丝一毫的虚假,一定要让坚持原则、公道正派、干事创业的老实人受到尊重,让自己不干事、别人干事还捣乱的人失去市场,努力营造崇尚公平、诚实守信的人文氛围。
8.公务员面试-人民网评论员文章 篇八
法律支撑是关键
据报载,广东省将立法保障见义勇为行动。其法内容包括将见义勇为的概念扩大为保护国家、集体和他人合法财产安全,参与抢险、救灾和救人等行为,增加表彰和奖励的范围;加大对见义勇为人员的保护力度,除存在重大的主观过失,见义勇为者对其见义勇为的后果一般不承担法律责任;对栽赃诬陷或者打击报复见义勇为人员的,由有关机关予以训诫或者责令悔过、公开赔礼道歉;涉嫌诈骗的,由公安机关予以罚款或行政拘留;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因见义勇为引起纠纷需要法律援助的,司法行政机关按照《法律援助条例》的规定优先提供援助;设立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障专项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以社会募集资金为辅等。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对广东小悦悦事件、南京“彭宇案”讨论的深入展开,道德建设中的法律支撑问题愈加鲜明地提到人们的面前。广东省结合本省实际将立法保障见义勇为行动,可谓走在了前面,理当坚决支持。
一般说来,道德是靠社会舆论来维持、巩固的,但从近来出现的一些事件看,并非如此简单,其中诬告见义勇为者的现象尤促人深思。做了好事不获支持、反被诬告,这种歪风邪气不制止,道德建设无疑会受到严重阻碍。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但提供相关法律的支撑应是当务之急。不如此不足以改变那种诬告好人的现象;不如此不足以真正保护那些见义勇为者。
应当看到,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起步较晚,前些年深圳市曾出台了《公民救助行为保护条例》,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了一些作用,但因其是地方性法规,力度尚嫌不够。这次广东省从全省的角度制定相关法律,从各方面加大对见义勇为人员的保护力度;对栽赃诬陷或者打击报复见义勇为人员的,由有关机关予以训诫或者责令悔过、公开赔礼道歉;涉嫌诈骗的,由公安机关予以罚款或行政拘留;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等,态度鲜明,力度很大,确实是打击栽赃诬陷恶习、保护见义勇为者的可靠保障。
法律是干什么的?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要体现公正公平,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要有法,且该法要褒惩鲜明、界限明确。惟此才能遇到问题有法可依,照法行事。前些时日出现的“老人跌倒该不该扶”的议论、见了遇困遇险情况有些人躲着走等现象,固然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道德滑坡的苗头,但从社会整体上找原因,相关法律的缺失更是重要一条。不能简单地批评那些见难不救的人和事就了事,应该从法律层面多想办法,我们有关部门是不是在这个方面把工作做在前面?是不是切实拿出了有力的法律武器?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道德建设是当前一项重要的工作,将其搞出成效需要切实加强思想教育、社会引导、舆论支持等多方面的工作,但相关法律的制定与落实,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只有有了法律的支撑,道德建设才能真正走上正确的轨道,并不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人民网评:让“好人不再难”的力量在哪里?
最近,北京朝阳区一60多岁的老太发出“做好人真难”的慨叹。何以这样?原来她在喝止几个小偷在光天化日下偷人东西后,竟遭到小偷的漫骂追打。前不久在广东佛山抱起被车碾的小悦悦的拾荒阿婆陈贤妹也发出:“做好人真不容易”的心声,因为在她耳边经常有说她是“炒作”、“突出自我”的声音,让她心烦。
小悦悦事件发生后,不少人就提出了法制建设的问题:先是有专家“对见死不救者要绳之以法”的建议,后又有“对救死扶伤、见义勇为者要立法扶持”的主张;最近深圳市还决定将《助人行为保护条例》列入2011立法工作计划,拟规定“诬赖救助人,应受到一定惩罚”。凡此都表明,扶持正义的行动,理应得到法律的切实保障,已是大家的共识。从现实情况来看,社会上一些人的冷漠确实存在,但也有一些人确因怕诬赖者无端反咬而萌生退意的情况。因此说,尽快建立完善有关法律,坚持公正审判,切实保障救死扶伤、见义勇为者的权益,迫在眉睫。这是真正解除“好人怕难、为难”的重要一条。
舆论环境更为重要。时下的舆论环境,从大的方面来说,是大力支持那些救死扶伤、见义勇为者的。但在一些人群中,那种不支持、不鼓励,甚至说怪话、冷嘲热讽、无端猜测他人的现象仍时有所见。这种舆论尽管是少数人之为,但其对当事人的伤害很大。有鉴于此,进一步弘扬“八荣八耻”的道德标准确有必要。实际上,“八荣八耻”的提出已有六年多的时间了,但对它的宣传、普及尚做得不够,特别是让其形成社会的强大舆论、成为人们行动的准则和规范,还存在着不小的距离。道德培养是靠舆论来实现的,如果我们都以“八荣八耻”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见义勇为问题上形成强大的支持舆论,那种为难好人、伤害好人的不良倾向就会逐步得到纠正和改变,整个社会风气也就好起来。
也许有人将那些不良倾向归结于社会环境不好,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在看到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同时,还应看到我们每一个人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义务。要使社会环境得到根本改变,需要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这方面的工作也确实应该进一步加强,但也应充分看到每一个人的作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有所作为、有所行动,比如坚决支持那些救死扶伤、见义勇为的行动,对那些说怪话、冷嘲热讽、无端猜测他人的不良现象给予坚决反对和唾弃,那情况就会大为改观。怕就怕尽管心里也看不惯、反感,但在具体行动上没表示,遇事躲着走,那无疑会在客观上助长了那些歪风邪气的蔓延。
让“好人不再难”的力量在哪里?在法制建设上,在强大舆论中。只要我们把这两条切实做好了,扶持好人的力量就会日益强劲起来,进而形成一个改进社会环境的巨大推动力。
人民网评:记者下基层别风风火火一阵子 ——写在“走、转、改”热潮涌起时之三
从今年8月中旬以来,新闻界开始了“下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各媒体见诸行动之迅速、稿件发表之快捷、社会影响之广泛,令人拍手叫好!
但在一些人心里尚存些许疑虑:“这活动能搞多久?”“是不是要长期搞下去?”等等。这些都涉及到对此项活动的认识问题,有必要议论一番。
这次新闻界组织的“下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一时之举,而是具有激浊扬清、正本清源的现实和深远意义;是新闻界打基础、树正风、育新人的一个重大工程。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我们党和国家已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新闻工作者队伍。这支队伍在传播新闻、反映舆论、引导舆论、提供服务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支队伍中也形成了不怕艰苦、深入采访、连续工作等优良传统和作风。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不良的风气、作风也侵蚀其中,如下基层采访的少了,听汇报、从网上摘材料的多了;深入细致了解情况的少了,走马观花、道听途说的多了。反映在稿件、版面上,来自群众、来自
一线鲜活的新闻少了,大而空泛、言之无物的东西多了起来,至于说那些空话、套活,更是日见其多。对此,人们的意见不少,强烈呼吁要尽快予以扭转。
从根本上说,记者深入基层采访是题中应有之义。只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才能捕捉到新闻、写出好新闻。长期以来,新闻界一直有“脚板底下出新闻”、“接地气”、“捉活鱼”等好传统、好作法,不少记者坚持长期奔跑在基层、乐于在第一线采访,这些记者写出来的作品及时反映了一线实践和生活的新鲜事实,带有泥土的芳香。这表明,要写出好的新闻作品,深入基层、投身实践,是做好记者工作的基础功。这次“下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就是要切实将这种好传统、好作风继承下来,继续发扬光大,把基本功练好、练扎实。而要做到这一点,下去“一阵子”怎么可能呢?只有长期坚持,持之以恒,才能见成效。
再说作风、文风问题也是这样。扑下身子到基层,本身就是作风的一种转变,那种一味坐办公室、从网上扒材料的作风,是培养不出好记者的。只有深入到基层,与群众同呼吸,方能捕捉到“活鱼”、听到学到群众新鲜活泼的语言,进而改进自己的文风。而要做到这些,仅仅下去“一阵子”不可能奏效。从新闻界一些老记者、名记者的行动轨迹和作品可以看出,他们所以能写出那脍炙人口、富有生动新鲜活泼语言的名篇佳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在基层长期扎下根来、与群众打成一片。这一点正如人民日报著名记者田流所言:“如果说我写出了一些促进农村改革有价值的稿子,在于我能从玉米地里出来、又钻到高粱地里去了。”
时下新闻界出现了不少的年轻人,这是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显著标志。这些年轻人视野开阔、笔头快捷、电脑技术熟练,但也存在着缺乏基层锻炼、对国情不甚了解等短板。这次开展的下基层活动,对他们来说,实在是一个锻炼提高的好机会。一切有志于做个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年轻人,当抓住这个难得时机,投身基层好好锤炼自己。
人民网评:“市长道歉”能否终结“暴力拆迁”?
监察部等四部门对今年上半年发生的11起强制拆迁致人伤亡案件进行了调查处理。其中,3月26日,长春市一家企业组织暴力强拆,致使未及时撤离的被拆迁人刘淑香(女,48岁)被埋窒息死亡。监察部责令长春市政府向吉林省政府并国务院作出深刻检查,责令长春市市长向全市人民公开道歉。
责令市长“向全市人民公开道歉”,此消息一出便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市长道歉,能否弥合群众心中的阴影,增强民众的安全感?市长道歉,能否终结暴力拆迁,让城市建设远离“血染的风采”?
近年来,长春市把棚户区改造工程作为城市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政府的民心工程,决心以“前所未有的魄力”,以谋则必优、干则必成的决心,上下齐动,打响城市建设史上的一场“硬仗”。
应该说,建设城市、改善民生的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可是,为老百姓办好事,更应该讲究方式方法,不能因为想办好事,就不尊重群众的财产权、生命权;不能因为想办好事,就可以采取“强制”、“暴力”等非法手段;不能因为想办好事,就随意挑战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棚户区改造本应成为群众满意、上层满意的“双满意工程”。可是,刘淑香事件却成为“闹出人命”、“上层震怒”的反面典型。惨痛的教训,不仅值得长春市深刻反思,更应该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镜鉴。
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责任人”,市长不仅要有“前所未有的魄力”,更要有法治和人权观念,不能把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不能践踏公民的权利和尊严。作为政府部门的“掌门人”,市长不仅要有“谋则必优、干则必成”的决心,更要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的理念:不能为了政绩,强迫别人“发展”;不能为了政绩,把人民内部矛盾激化为“对立的矛盾”;不能让政绩工程民生工程,异化为影响发展稳定的“火药筒”。
我们期待着“市长道歉”是一个好的开端:从严厉的问责中,让人们看到中央坚决制止违法征地强拆、维护群众利益的决心,让政府部门感到违法违规强制拆迁是“一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得触碰的红线”;通过严厉的问责,遏止一些地方无视法律尊严“顶风作案”的歪风,纠正一些地方“跑偏”的政绩观。
遏止暴力拆迁,让问责的风暴来得更猛烈些!
人民网评:学雷锋,从树立职业精神、做好本职工作开始
一提到“学雷锋”,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去做“好人好事”,脑海中浮现的往往也是“助人为乐”、“拾金不昧”、“无私捐赠”这些关键词。的确,花费业余时间、牺牲个人利益都是雷锋精神的重要体现。但如果将“学雷锋”独立于本职工作之外,就不免失于偏颇,也忽视了雷锋精神最为重要的内涵。
做好本职工作算是学雷锋吗?雷锋本人的事迹就是最好的回答。在生前的1960年8月,所在的运输连接到在驻地抚顺抗洪抢险的命令,他忍着刚刚参加救火被烧伤的手的疼痛,又和战友们在上寺水库大坝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把手指甲都弄破了,被记二等功一次。而实际上,雷锋在指挥倒车时被一根方木杆子夺走了22岁的年轻生命,也正是牺牲在本职工作的岗位上。
可见,雷锋精神的起点不在八小时之外,而恰恰是从本职工作开始。理解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学雷锋,还得从理解雷锋精神的实质开始——如果将“服务他人,快乐自己”视作通俗的解释,那么“服务”的主战场就应集中于个人精力的主战场。客观上看,个人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大多也确实来自本职工作中。
其实,无论是“铁人”王进喜,还是“掏粪工人”时传祥,“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员、倒在讲台上的“全国模范教师”孟二冬,以及“感动中国”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这些时代的佼佼者,也都是一个又一个时代的“活雷锋”。在他们身上展现出的“雷锋精神”,首先是“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操守,而这才是雷锋精神时代化的核心价值传承。
相反,一个连本职工作都难以做好的人,“学雷锋”恐怕也有走过场、走形式的嫌疑。倘若有人因为“学雷锋”而耽误了本职工作,就更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当代活雷锋,“成名”之后的郭明义,依旧正常组织工友们清扫矿山路面、给矿窝撒盐,“一点都没变”。
时代在进步,观念在更新,或许现在的年轻人更笃信“爱一行,干一行,才能干好一行”的新理念。但是,无论从事任何职业,都要尽心尽力才能做好,也都离不开“善于挤”和“善于钻”的“钉子精神”。今天学雷锋,还请先树立职业精神,从做好本职工作开始。
“奶比水贱”伤的何止是奶农 2012年04月09日 10:12:15
近日,媒体曝光黑龙江双鸭山完达山公司一直以低价收购鲜奶,导致很多奶户入不敷出,被迫杀牛或者卖牛。有养牛户表示,现在当地一斤奶价钱卖不过一瓶矿泉水。(4月8日《中国青年报》)
谷贱伤农,伤的何止是农?奶比水贱,伤的又何止是奶农?
很显然,奶比水贱,并非市场竞争导致,而是畸形的垄断造成的。当地的生鲜乳收购被一家奶企垄断,“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在分散的奶农面前,垄断的奶企足够强大,完全占据了市场主导,奶农完全丧失与乳品企业的议价能力,要么被动接受垄断乳品企业的一切要求,要么只能坐视辛苦生产的生鲜乳无人收购而变质、倾倒。也正因为这样,奶企才一步一步地变本加厉,不仅压低价格,还克扣斤两,更拖欠购奶款,以至于奶比水贱,让奶农觉得“这牛养得实在憋气,不如杀了吃肉”,而纷纷卖牛、“砍牛”。
本来,奶企与奶农之间应该是水乳交融的亲密合作关系,如果说奶企是一棵大树,奶农就是一方水土,假如奶企要成长为参天大树,必须依靠水土提供的营养。而恰恰相反的是,当地奶企这棵“大树”长大了,却忘了水土忘了根。失去奶农的支持,奶企必然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最终的下场也好不到哪儿去。说白了,奶比水贱,直接伤了奶农,间接也会伤了奶企自己。
物以稀为贵,奶比水贱,奶农“砍牛”,终于必然导致国内奶资源稀缺,国产成品奶以及乳制品价格上涨,消费者要为此埋单。而洋奶必然会趁机占领市场份额,进一步挤压国产奶企的生存空间,赚取更大的利润。
奶比水贱,政府部门不能作为旁观者,政府部门必须积极干预,一方面要打破少数大企业排他性的地域垄断式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要大力扶持和引导奶农转型升级,向集中化、规模化养殖发展。
奶比水贱,伤的不止是奶农,是整个消费者,是整个行业,是整个社会,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人民网评:走出城管困局关键在沟通理解
城管,是城市管理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近年来却越来越被妖魔化,媒体中只要出现有城管的新闻,十有八九是负面报道。
城管执法人员与被管理者之间,似乎永远都处于对立面。两者之间的矛盾,又以城管执法人员和小摊小贩之间最为激烈,双方都有道不尽的苦水。就城管执法人员而言,面对乱设摊设点,不管,不仅失职,而且还会被居民投诉;管,肯定会引起冲突。就小摊小贩而言,一个小摊也许就是他们在城市中得以生存的唯一经济来源,“谁不让我摆摊,就等于断了我的生活来源,我肯定要拼命。”
我们的社会普遍同情弱者,一旦城管执法人员与被管理者之间发生纠纷,人们不问青红皂白都会指责城管的不是。久而久之,城管就这样在人们的莫名指责中,渐渐被妖魔化。
城管执法人员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真的无法调和吗?不是。他们之间很多矛盾的激化是因为缺乏沟通和理解。只要沟通理解到位,就没有调和不了的矛盾。
小摊小贩屡次教育不起作用,且有对抗情绪,城管执法人员如果简单地采用拆、堵的方法,事情不仅得不到解决,矛盾纠纷还会扩大。此时,如果与这些小摊小贩进行心平气和的沟通,协调相关部门,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也许就能避免冲突的发生。
长沙市城管局从今年8月起开展了“访千家万户,交知心朋友,帮群众解难,树城管形象”活动,对辖区范围内所有的服务对象、企事业单位、小摊小贩进行全面走访,对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有误解的群众进行有针对性的回访与交流,特别是对管理难的钉子户、对执法不理解有怨气的违章户和发生过矛盾纠纷、暴力抗法的当事人进行重点回访。同时,开展市民城管体验活动,让群众共同参与、体验城管工作,让每位市民都关心理解、支持参与城管工作,从而让市民主动配合城市管理工作。
实践证明,城管执法人员首先放下身段,主动与被管理者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诉求,解开他们的心结,消除他们的误解,是一件双赢的事。
只有在沟通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看待问题,才不会一味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片面埋怨和指责对方。
美好的城市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家园,需要大家的共同呵护和经营。只有在城管执法人员和被管理者之间,建立一个平等的协商、沟通机制,才是处理矛盾纠纷的明智做法。
当然,在双方沟通理解的基础上,城管执法人员的理念还应该逐渐由“管理”到“服务”,才能最终赢得被管理者的理解和支持。长沙的做法,也许是破解现阶段城管困局的有益探索。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医患关系再也“伤不起”
请将手术刀对准制度之弊,请像提升教育投入一样,为提升医疗投入而呼吁努力
一起恶性的医患冲突事件,让许多人无法享受周末的轻松。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持刀行凶,致一死三伤。遇害的实习医生刚刚接到香港一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
舆论一片唏嘘。骂行凶者丧心病狂者有之,叹医生没有沟通技巧、不谙患者心理者有之,怨医生已成低收入高风险职业者有之,盼医生有尊严地活着者有之,忧未来病无所医者亦有之„„甚至竟有零星的叫好声,让行医者更添痛楚,身心受伤。
尽管我们大力提倡医患和谐,但医患冲突在近年来依然时有所闻,医患关系紧张的忧虑依然挥之难去。“医者父母心”,中国传统曾最受人尊敬、并与人伦至尊父母相提并论的职业,屡屡因冲突事件受伤,令人深思。
其实,不管在哪个国家,总有病重不治者、铤而走险者,也总有缺乏沟通技巧的医者,医患冲突何以在今天令人震惊?这次哈尔滨被杀的医生,和凶手并无直接接触,受伤的医生在替谁挨刀?
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在社会保障事业方面积累了不少欠账,而“教育”和“医疗”
就是被拖累的两个大户。今年,我们终于有望实现一个承诺近20年的目标——教育投入占GDP的4%。然而,政府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也是一个长期低迷、至今仍未引起重视的指标。2011年,我国政府的医疗卫生支出仅占GDP的1.35%,低于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而发达国家的政府卫生支出占GDP比例一般为6%—8%,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2%—6%。
投入偏低,造成医疗保障水平偏低,城乡与东西部医疗资源配置失衡,医药不分家带来的“以药养医”、大处方等乱象,医药市场监管不力带来的医托作祟、假药横行„„这一切恰与国民物质生活的日渐富裕形成反差。百姓在温饱之后,健康长寿的欲望激增,求医问药时却殚精竭虑。人命关天,一些非理性患者便将怨气宣泄到了一线临床医生头上。
医务工作者的道德水准绝不会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相反大多数都是医者仁心。对13亿人而言,这是接触最多、依赖最深、受益最大的职业之一。绝大多数医生护士,都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支撑着13亿人的健康大业,为了治病救人,他们拿着低工资,“白加黑”地工作,承受着超乎常人想象的心理压力,以及被一些无良同行倒出的、泼向这个职业的污泥浊水,甚至还得挨上虽然个别、却令人痛心的无妄之刀,承受直接伤害。
医生和患者,本该是同一战壕的战友,携手迎击共同的敌人——疾病。处于对立的两极,只会两败俱伤。因此,请将手术刀对准制度之弊,请像提升教育投入一样,为提升医疗投入而呼吁努力。
这,才是让医生再不挨刀的治本之策。
人民网评:公务员轮训“官德”让人期待
国家公务员局近日发布《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十二五”期间,我国全体公务员将进行职业道德轮训,培训时间不少于6学时。职业道德培训包括基础知识、四大专题以及典型案例三大部分。基础知识中除了公务员的责任、义务和纪律,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等,还包括中国古代如何加强“官德”修养的内容。强化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正在成为中央治吏的新思路。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应该是为官者秉持的基本执政理念。然而,随着各种社会思潮的侵扰,一些公务员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职业道德问题频发让人深感忧虑。抛开诸多贪污腐败案件不说,近日发生的四川蓬安县女干部醉酒遭领导性侵、甘肃成县一官员猥亵女童事件等等,在网络上引发较大关注,原因就在于一些官员道德沦丧,缺失了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官德”建设,事关党的执政根基,关系国家大局,如果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忘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忘记自己担负的职责,那么国家治理就会出现问题,政府权威也会被蚕食。加强“官德”建设,正在成为增强党和政府公信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值得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并采取必要措施。
我们注意到,中国古代如何加强“官德”修养,也在此次公务员职业道德轮训内容之列。从古人的智慧和历史的脉络中,不难寻出古代官员治国安邦的韬略参考,也不乏古代官员为人处世、为官做吏的“官德”标本。尽管受时代局限,忠君思想会束缚古代官员的行为,但一些官员还是恪守了公平持正的底线,颇为民间口碑流传。包拯、海瑞、于成龙,等等,这些古代官员成了“青天”的象征,也寄托了民众对官员的期许。“吏不廉平,则治道衰”、“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家则不言利”、“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这些勤政廉政、为官为人的道理也值得今人细细品味。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习近平同志近期在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也强调: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他强调,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领导工作水平。今天,我们或许不需要“青天”们一言兴邦、片言折狱,但每一名公务员应该恪守最起码的行政伦理和法治精神,以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貌,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
全国公务员轮训是一个好事,这表明中央层面已经着重关注官员的职业道德问题。事实上,无论从哪些方面强化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目标实际上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求各级公务员秉持职业操守,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老百姓办点实事、办点好事。我们由衷地希望,通过这次轮训和学习,各级官员的职业道德水准能够得到提升,思想境界能够得到升华。
抛开“骂战”,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内地小朋友在香港车厢内吃点心面、随地便溺等不文明行为引发网络“骂战”,一些知名人士甚至个别媒体也卷进来,导致事件发酵,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笔者认为,当前,我们应该抛开“骂战”,多审视自身的不足,联手多做促进香港与内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事,而不是互相攻伐、争拗内耗。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一个民族的力量并非源自某个个体或者少数人的强大,而是整个民族的团结。在注重合作共赢的今天,无论香港还是内地,都要多站在民族发展的大局,多做有助于团结稳定的事情,多谋长远与将来。
就“骂战”关注的事件本身而言,少数内地人在香港的不文明行为并不代表整体,其实,无论是内地人还是香港人,都应该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社会习俗。我们赞同香港高官的话,内地游客应该入乡随俗。在这一点上,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提醒和教育。提高文明素养不止是在香港,在内地亦然。这是一件好事,较真的港人给我们提了个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是,无论任何人都不能有盲目排外甚至地域歧视的心态,这一点,也是一个国际大都市人的基本文明素养。
还有,我们应当牢记一点,无论香港人还是内地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中国人。无论何时,中国人都是一家人,亲如兄弟,情同手足。不可否认,香港对祖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内地发生自然灾害,港人也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同样,港人也应该以更加包容的心态看待内地。香港是东方明珠、国际都市,较之内地有着先天的优越感,但是也要看到,内地民众对香港的发展和繁荣给予了无私帮助,经济遇到问题,内地立即予以援助;面对国际危机,祖国从来都是坚定支持。
香港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融合,是香港发展成为国际都市的重要因素。来自五湖四海的香港人,在香港胼手胝足打拼,作出了辉煌的业绩。百年历程,也经历了很多屈辱和不快,回归祖国以来,香港人对祖国的认同感越来越强,因为只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才能让所有中国人在国际社会上扬眉吐气,站直腰杆。
当前,金融危机的阴影仍未离去,全球应对经济滑坡的措施也在不断推出,全球经济一体化让任何国家或者地区都空前注重合作,谋求共赢。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同样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香港人与内地人都应该把目光放长远,把心态放平和,多做有利于两地繁荣稳定的事,不做不利于两地发展进步的事。和则共赢,斗则两败。只有看清大局,把握大势,两地才能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抛开争拗,让我们团结起来,让香港和内地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互相促进、互相支撑,实现共赢。抛开“骂战”,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农村教改,创新思路更重要
正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东西部和城乡落差,利用人力资源市场的梯度转移规律,完全有办法、有能力让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教育,迎来“放牛班的春天”
“支教”变“资教”,一字之变,让湖北省的乡村孩子看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近日有关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的报道,给人启示,令人鼓舞。
中国的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各个地方的教育改革举措不断推出,创新之势方兴未艾。然而一些难题持续多年,各种因素相互缠绕制约,很难毕其功于一役。其中最受关注、也最令人心情沉重者,莫过于广大农村的基础教育发展问题。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城乡教育落差进一步扩大,薄弱的中西部农村教育令人揪心。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其重要意义人人皆知,可是,让人眼前一亮的破解办法却并不多见。当很多省份为“教育投入不足”而叹息的时候,湖北省在有限的财政教育经费之内,动足脑筋通过制度创新、政策激励来改变窘况,让人耳目一新。通过政府购买阶段性服务岗位的方式,每年选拔一批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到乡镇学校“资教”,任期3年——已实行八年之久的“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是一种宝贵的探索和创新。
大学生西部支教计划已开展多年,在高校中反响热烈,报名者踊跃。很多年轻学子因此收获了对国情的深入了解,农村孩子也因为大学生的到来开阔了眼界。但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如果不能通过制度设计,将“志愿行动”变成经常性、普遍性的力量,不能将“匆匆过客”转化为“固定师资”,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会昙花一现,很难给学校面貌带来根本的改变。湖北的实践,恰好在制度和政策层面做了拓展,他们因势利导,鼓励大学毕业生走进农村、扎根农村,迎来了大学毕业生人尽其才、农村教育水平大幅提升的多赢局面。
从当年感动中国的徐本禹、查文红等模范典型的支教事迹中,我们看到了具有道德示范意义的“高尚情操”,更能感悟到,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措施,我们完全可以将少数个人的“好人好事”,变为改变教育困局的新行动。正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东西部和城乡落差,利用人力资源市场的梯度转移规律,我们完全有办法、有能力让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教育,迎来“放牛班的春天”。
9.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2017) 篇九
——关于农民进城就业问题的调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促进农民进城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促进农民进城就业,应解决制约农民进城就业的体制和机制问题。
近几年来,进城就业的农民虽然呈持续增长趋势,但仍面临许多普遍性问题。政府的宏观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直接制约着农民进城就业。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依然严重,农民进城就业的组织程度低。农民进城就业的职业培训薄弱,制约了农民进城就业能力的提高。进城就业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农民工参保积极性不高。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了对进城就业农民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
做好促进农民进城就业工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政策措施,调整工作思路和管理体制机制,把农民进城就业放在重要位置,统筹城乡就业,加强就业宏观调控。
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管理体制。一是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就业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加强对就业工作的统一协调和宏观管理。二是将农民进城就业和城镇居民就业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建立就业目标考核体系。三是研究制定就业促进法、统筹城乡就业的指导意见和促进农民进城就业的实施意见,促进城乡就业协调发展。四是研究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统计制度,采用科学的就业和失业统计指标体系。
进一步打破城乡体制和政策分割,推进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平等就业制度建设。加快建立和理顺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的就业体制和机制,打破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城乡、地区和体制分割现象,实现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各地区、各部门应认真清理不利于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和法规,研究制定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建设的中长期规划。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行统一的就业登记制度。加快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
建立健全农民进城就业的服务体系。一是建立为农民进城就业服务的信息网络。财政应设立专项资金,在全国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制度和数据库,建设覆盖乡镇、联通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信息互联网。加强区域合作和城乡合作,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二是探索建立农民进城就业援助制度。本着就业优先的原则,建立就业援助制度和农民转移就业援助基金,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的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民以及失地失业农民就业和再就业。三是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职业介绍领域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机构,规范企业招用工行为。四是积极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开放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免费向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
加强进城就业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一是增加财政投入,把农村劳动力培训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同时,积极争取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组织及民间团体的资助。二是改善培训管理。由权威机构统一协调,有关部门分工合作,整合现有的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农村教育机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资源,建立农民进城就业培训基地,形成以乡镇为主体、县(市)为重点的农民就业培训体系。三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就业意向,大力推广“订单式”培训,改进师资、教材,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建立适合进城就业农民的社会保险体系。以农民工较为集中、工伤和职业病风险程度较高的建筑、矿山等行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关键是抓好《工伤保险条例》的落实工作,把进城就业农民纳入强制性工伤保险范围。积极研究确立农民进城就业的社会保险制度基本框架、基本原则和指导性意见,并在农民工输出和输入较为集中的地区进行试点。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在地区间转移社会保险的接续问题。
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尤其是输入地政府应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的管理和服务。应将进城就业农民的子女纳入当地的义务教育范围。从源头上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进城就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严厉查处拖欠克扣工资、随意延长工时、使用童工和劳动环境恶劣等问题。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的政策和法律知识教育,增强其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并建立相应的法律援助制度。
+口号 不断提高维护稳定工作的水平
做好新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紧紧抓住以人为本、维护公平、规范秩序三个着力点,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高维护稳定工作的水平。
紧紧抓住利益调节这个关键,综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住一个时期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集中力量重点加以解决,这是在改革发展中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在各种利益关系和谐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和途径。从工作内容看,应重点解决好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以及涉法涉诉上访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成因十分复杂,必须充分整合各种资源,综合运用各种办法进行化解。从工作手段看,需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教育的方法,多策并举。从工作部门看,需要有效整合行政、司法、公安以及基层组织资源,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机衔接起来、结合起来,发挥最大效应。从工作主体看,群众不仅是维护稳定工作的对象,更是维护稳定工作的主体,需要积极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充分调动干部和群众两个积极性。
进一步畅通群众反映诉求的渠道,建立健全预警机制。民意如水,宜疏不宜堵。疏导民意,首先必须疏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适应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应建立更加畅通、更加多样化的反映诉求的渠道。除了进一步规范、畅通信访渠道外,还应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妇联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积极发挥社团、行业和社会中介组织等在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方面的作用,确保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交流渠道的畅通。对通过各种渠道反映上来的社情民意,应定期进行综合性分析和研究,及时了解和把握社会热点问题,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增强工作主动性和针对性。
不断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的水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行业和领域不断出现。如何加强对这些新行业、新领域的管理,直接关系社会的安全和稳定。目前,市场和金融监管问题、各种租赁关系问题、水电气热行业价格问题、出租汽车管理问题等,都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敏感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经济问题、管理问题,但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变成社会问题,给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影响。对这些问题,应认真研究、科学决策,做到未雨绸缪、消除隐患。
大力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夯实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根基。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集中在基层、暴露在基层,维护稳定工作的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促进基层稳定,应以创建“平安社区”、“平安村镇”为载体,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构筑群防群治网络;高度重视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基层组织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能力;把一些工作薄弱、问题较多的社区和村镇作为重点来抓,及时消除管理空白和不稳定因素。
加强和改进司法工作,通过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公正。司法公正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保障和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确保司法公正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从方方面面进行不懈的努力。从自身工作看,必须从解决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入手,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督,加强教育管理,提高司法队伍素质;从外部保障看,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在全社会树立司法权威,排除对司法的各种干扰,支持和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从长远目标看,必须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形成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
努力推进法制建设,依法规范、维护社会秩序。针对当前稳定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应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应急处置、妥善处理群体性上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在全社会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带头维护法律权威、坚持依法行政,引导群众自觉以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充分发挥专门机关的职能作用,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良好秩序;建立公共危机应急机制,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做好调结构促发展的大文章
浙江经济以取得好于预期的出色成绩送走了最为困难的2009年,又以充分的思想和行动迎来了可能是最为复杂的2010年。如果把今年全省经济工作的要求和部署概括为一句话,就是调结构促发展。
调结构促发展彰显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型升级主线
关于调结构促发展,浙江谋划得比较早。经过几年的努力,浙江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各地创造了许多新做法和新经验,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些成效还是初步的,离科学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调结构促发展的任务还十分紧迫和艰巨。今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调结构促发展,充分体现了坚持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型升级的主线,充分体现了在发展中促转型和在转型中谋发展的辩证施政,既是对这些年来浙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经验总结,又是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部署。
调结构促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需要从方方面面来把握,当前尤其是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发展与转型的关系,既要着力解决当前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要把更多精力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二是经济社会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既要积极平稳推进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型和体制转轨,又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三是扩内需与拓外需的关系,既要积极扩大内需,又要稳住和拓展外需,做到内外需并重,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资源和两种市场。四是增量优化与存量调整的关系,既要注重培育新兴产业,做好增量文章,又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好存量文章,两者不可偏废。五是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的关系,既要发挥企业转型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又要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和强化服务作用,善于把政府调节的“有形之手”与市场作用的“无形之手”结合起来,使转型发展既充满活力又健康平稳。
调结构促发展重点是抓好“四大建设”和“四大统筹”
根据今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调结构促发展,要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块状经济等特色优势,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着力推动城乡统筹、区域统筹、陆海统筹和经济社会统筹,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扎实推进“四大建设”,是浙江从进入新阶段解决新问题的新省情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一是扎实推进大平台建设,努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今后10到20年,中国及浙江还将处于大发展大建设的阶段,如果没有大平台大空间就难以实现大发展大提高。因此,浙江应把大平台建设作为省级发展战略来谋划布局,充分挖掘,向山地要空间,向滩涂要空间,抓好一批事关全局、带动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式的大平台。
二是扎实推进大产业建设,提高产业层次和竞争力。培育和提升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大产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发展的紧迫任务,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可以考虑,把加快培育形成具有空间集聚规模优势的大产业作为重中之重,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浙江过去30年由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式的农村工业化遗留下来的生产力布局离散的问题。
三是扎实推进大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浙江要解决多年来形成的投资增长乏力、发展后劲不足的矛盾和问题,必须抓紧实施一批事关长远、经济支撑力强的大项目。这既要抓好“铁、公、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更要抢抓制造业大项目,重点发展一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项目,临港大工业建设项目等,为浙江经济的转型发展打基础,上水平,增后劲。
四是扎实推进大企业建设,做强做大龙头企业。浙江中小企业十分发达,但由于缺少大企业的带动,难以进入大企业的产业链,生产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应实行重点培育和积极引进并举,一方面大力引导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推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到浙江生根落户,加快与一批中央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积极利用国家的战略资源发展浙江,以此优化提升浙江的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带动经济转型升级。
扎实推进“四大统筹”,是调结构促发展的重要内容。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推进城乡联动,把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统筹谋划,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这包括提升大城市功能和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加快中心镇建设,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同时,把村庄整治与农房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推进中心村建设,完善农村社区服务功能,加快建成一批生态文明村和农村新社区。
统筹区域发展,关键是在鼓励发达地区先行先试,率先转型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同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鼓励支持欠发达地区利用后发优势发展特色经济,走自我积累和借力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统筹陆海发展,关键是加快推进“海上浙江”和“山上浙江”建设,深入开展新一轮“山海协作”和结对帮扶工作,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推动沿海产业带建设和沿海地区加快发展,鼓励支持山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林业经济、碳汇经济等特色经济,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关键要把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作为首要任务,继续加强重大民生政策的实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好城乡居民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文化生活等实际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调结构促发展关键要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
深化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调结构促发展的制度保障。首先是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认真做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工作,在深化杭州综合配套改革,嘉兴、义乌统筹城乡发展,温州、台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等三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基础上,抓紧组织开展宁波扩大对外开放、湖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绍兴工业转型升级、金华现代服务业发展、衢州特色产业发展、舟山海洋开发和丽水生态经济创新发展等七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引导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其次是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性作用,利用价格、金融等杠杆推进结构调整,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再次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积极推进以减少审批部门、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间等“四减少”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调结构促发展,必须要有正确的导向和评价体系,也就是说要有正确的“指挥棒”。要注重从制度安排入手,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为抓手,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导向、舆论导向和用人导向。一是以正确的制度导向调结构促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不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把调结构促发展的成效作为评价干部的标准和依据。二是以正确的舆论导向调结构促发展。大力宣传浙江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营造鼓励探索、勇于实践、创新发展模式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大力总结推广各地推进经济转型发展的好做法好经验,大力宣传在推动科学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推动出现一个广大干部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型升级,为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建功立业的生动局面。三是以正确的用人导向调结构促发展。按照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等六大导向的要求,真正把那些积极探索科学发展新路,把经济发展引导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轨道上来,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建基立业的干部提拔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来。
人民日报:铲除假冒伪劣背后的地方保护主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市场一体化、有序化的诉求越来越强烈,迫切要求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不可回避的是,狭隘而顽固的地方保护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假冒伪劣行为的保护伞,成了区域性假冒伪劣现象打不疼、打不死、打不绝的主要原因,严重阻碍了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手段,铲除和防范假冒伪劣现象背后的地方保护主义。
规范政府行为,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适度减少、放松甚至在某些方面取消政府管制,提高经济、市场的自由度,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消除寻租和腐败现象的重要途径。应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不该由政府管的事应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应当正视政府工作人员正当的利益要求,切实保障政府工作人员的合理待遇与正当利益。首先,通过合理的利益机制,消除不正当利益对政府工作人员的诱惑,遏制以权钱交易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地方保假护劣现象。其次,应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对以权谋私、保护假冒伪劣行为的惩罚力度。
树立绿色GDP观念,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体系。一些地方保护假冒伪劣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因为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也可以增加本地的GDP和税收。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假冒伪劣产品盛行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领导干部存在片面的政绩观,为了增加GDP,不计成本与代价。因此,应把着眼于经济社会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GDP观念,把打假治劣、维护市场秩序以及依法行政等评价指标,纳入各级地方政府及每个政府工作人员的考核体系之中。
拓宽社会监督渠道,加强行政管理监督的社会性、民主性和广泛性。对于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除了专门的纪检监察部门等监督机构,还应重视来自人民群众与新闻舆论的监督。群众监督的主要形式包括举报监督、信访监督、投诉监督等。应依法建立群众监督的有效机制,拓宽、疏通群众投诉、举报的渠道,维护群众参与监督的权益。对打击报复举报人、投诉人的行为,必须依法追究其责任。
实施政务公开,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只有政务公开,群众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政府应主动接受监督,并将群众监督政府的情况及政府接受监督并处理的情况加以公开,发挥群众监督的强约束作用。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包括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措施,鼓励群众积极监督政府的工作,举报假冒伪劣行为和寻租、腐败现象。
人民日报: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的思路
农民增收难,是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瓶颈,也是困扰许多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一道难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欠发达地区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更重、难度更大。破解这一难题,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多管齐下。
政府搞好服务。在欠发达地区,政府搞好服务,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减少农民生产经营成本、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一是给政策。只有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多给农业一些支持,多给农村一些倾斜,多给农民一些关爱,促进农民增收才有可靠保证。在工作中,应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尊重群众的选择,避免政策打折扣,让农民真正得到政策的实惠。二是教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既应通过宣传教育和示范引导,向农民推广和传播新技术、新知识、新观念,使他们掌握增收方法;又应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降低经营的成本。三是化风险。农业是弱质产业,政府切实履行好市场监管职责,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坑农害农行为,确保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安全,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和农村经济综合服务体系,有利于农民规避市场风险,减少经营损失。
继续加大投入。促进农民增收,仅靠市场调节不行,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一是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如大型水利、农村路网、电力通信和生态建设等的投入。也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农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目前,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影响了农民增收。应采取分级投入的办法,大力发展农村各类教育和各种培训,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三是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广和运用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强大推动力。应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稳定和发展农村科技队伍;改革基层科技部门,建立产、学、研一体的科技创新机制,鼓励科研单位、技术人员为促进农民增收服务。
减轻农民负担。减负才能增收。一方面,应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并将对粮食的直补政策逐步扩大为对整个农业的补贴,确保农业有效益、农民有钱赚;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农民生产生活中的支出。同时,在农村和农民中大力开展改陋习、树新风的活动。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减少农民就是富裕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包括向城镇转移和向非农领域转移。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应合理确立集镇的定位,注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经济适用房和专业市场建设,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努力形成一批“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特色城镇,以提高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农民外出到大中城市就业和务工是必然选择。政府既应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务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进城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又应及时掌握劳务信息,规范劳务中介组织,增强农民进城的组织性,减少盲目性。
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比较效益低,如果结构再不合理,就会造成增产不增收。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要求。农业结构调整应在特色化、生态化、产业化上下功夫。所谓特色化,就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区域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使农民通过发展农业也能赚钱增收;所谓生态化,就是按照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大力生产质优、价廉的产品和无公害的生态产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所谓产业化,就是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项目农业”,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使农产品在精深加工的过程中增值,进而促进农民增收。
建设坚强智能电网 支撑又好又快发展
协调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策、资金、科技、人才、管理等方面,需要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调动各方面力量来共同推进。一是坚持统一规划。根据经济社会以及清洁能源发展的新形势和电网智能化的新要求,优化完善电网规划,进一步明确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目标、建设思路和重点,形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规划,并建立滚动调整机制。应将坚强智能电网规划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能源发展战略规划体系。二是坚持统一标准。紧密结合现有国际电工标准体系,全面梳理国内外智能电网相关标准,建立涵盖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各环节以及信息通信平台的统一标准体系,保证智能电网建设规范有序推进。三是坚持自主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强特高压、智能控制、信息通信、新材料、储能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关和设备研制。四是坚持试点先行。按照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针对坚强智能电网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组织开展试点工作,积累经验,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后续工作。五是坚持政府主导。加强规划编制、标准制订等方面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对智能电网建设给予必要的财税、资金和电价等政策支持。电网企业应同发电企业、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电力用户等各方面加强合作、相互支持,共同推动坚强智能电网建设。
扩大消费需求 促进经济发展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党的十七大强调: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消费需求的作用,需要强调以下几点:
确立消费导向。我们不仅要深刻认识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而且要充分发挥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在消费需求方面,应把握好四个“点”:消费需求的出发点——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消费需求的凝结点——消费热点的形成和发展;消费需求的升华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消费需求的落脚点——人与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把握好这四个“点”,不仅可以使消费本身科学合理运转,而且能够引导投资科学合理运转,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形成良性循环。
提高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基础是提高居民收入。应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这除了要进一步提高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还要着重提高农民的收入。在当前,就是要努力实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增值。特别要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这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
调整产业结构。我国现在的产业结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应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发展文化、教育、科技、生活服务等产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教育可以说是第一消费力。应进一步研究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还应强调,在消费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消费领域会不断扩大,新的消费热点会不断出现,这就需要及时调整产业、产品和服务结构。比如,随着“家电下乡”的推进,家电消费将成为我国农村消费的热点。这就要求生产出适应农村需要的产品,并保证质量和售后服务。又如,近年来闲暇消费迅猛发展,旅游、健身以及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如何扩大闲暇消费领域,发展高层次、高质量的闲暇产业,特别是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闲暇产业,以适应闲暇消费发展的要求,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发展高层次、高质量的闲暇产业,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质量,而且能吸引大量的国外游客,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文化发展。
改善消费环境。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节能、节地、节材、节水,发展循环经济。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生态村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从源头上治理污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真搞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整顿市场秩序,加大“打假”和“扫黄打非”的力度。特别是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证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应从各个方面净化消费市场,培育优良的社会机体。消费环境改善了,消费者敢于消费、乐于消费,就会为扩大消费需求创造重要的条件。
健全社会保障。要扩大消费需求,必须提高消费倾向。我国不少人消费倾向低的原因,除了收入差距大,还在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人们有后顾之忧,不敢放心消费。因此,应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城乡居民免除了后顾之忧才敢放心消费,消费倾向就会提高,消费需求就会扩大,进而实现消费需求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发展志愿服务事业
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立足基本国情、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注重全局谋划。
坚持引导个人需求与适应社会需求相结合。需求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之一,而且是与满足需求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志愿服务充分体现了真善美的内涵和要求,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满足自我需求的重要手段,能够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同时,志愿服务积极适应社会服务多样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的趋势,是满足社会需求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只有充分尊重、合理引导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需求,使之不断适应社会建设的需求,才能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实现良性发展。
坚持增强公民意识与担负社会责任相结合。公民意识是公民在社会主义法治条件下形成的基本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是公民应当承担的高于一般社会义务的责任。公民意识的增强、社会责任的担当,需要一定规模、持久有效的社会实践载体。志愿服务理念与公民意识是契合的。志愿服务可以实现公民享有社会参与权利和承担社会义务的统一。发展志愿服务,能够把增强公民意识与承担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坚持加强组织动员与扩大社会动员相结合。组织动员,是按照组织层级依次传递的一种动员方式;社会动员,是打破原有组织层级整合社会资源的一种动员方式。志愿服务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群体分布、利益、要求、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变化,仅靠组织化动员的传统手段已无法实现对志愿者最大范围的吸引、凝聚和影响。因此,应在加强组织动员的同时,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动员优势,把推进志愿服务与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活跃团的基层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志愿服务工作成为新时期共青团组织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有效载体。
10.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2017) 篇十
——用实干托起“中国梦”
习近平主席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伟大的事业,源于伟大的梦想。个人的奋斗如此,国家的发展亦然。沿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支路,用实干托起伟大的中国梦。
环顾世界,很少有民族,能像中华民族那样,历经苦难与辉煌;也很少有国家,在持续奋斗中,始终坚持“同一个梦想”。
实现中国梦,避免空谈是前提。成功缘于实干,祸患始于空谈。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历来是治国理政的大忌。中华民族百余年的奋斗史,也从另一面印证了这个道理。付出世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牺牲,在“坚船利炮”的西方列强侵略下夺取民族独立的胜利;靠着“节衣缩食、勒紧裤带”的奋斗精神,在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鼓起“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勇气,用短短数十年走过西方国家两三百年历程。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走出苦难、走向辉煌,靠的不是空想清谈,而是实干苦干。
实现中国梦,坚持实干是方法。实干精神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国际形势波云诡谲,国内发展攻坚克难,发展关键期,矛盾凸显期,尤其需要真抓实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倒计时”,深化改革已成最大共识。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没有脚踏实地的奋斗,没有扎扎实实的工作,我们将愧对人民期待和历史责任。
实现中国梦,注重落实是关键。注重落实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机遇稍纵即逝,改革不进则退,时代呼唤只争朝夕、真抓实干的行动者。只会纸上谈兵而不知行合一,热衷虚谈废务而不求真务实,追求形式主义而不脚踏实地,结果只能是大政方针落空、政策措施变味。至于那些台上唱高调、台下瞎胡闹的贪腐分子,更是制造政治泡沫、败坏党风政风。这样的“空谈干部”,面对历史和人民,岂是一个“误”字了得?
11.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2017) 篇十一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的党内政治生活新要求,同时也表明了党中央在全党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将成为从严治党新常态的决心。
10月8日,局党委针对组织学习《人民日报》在头版如需刊发的七篇评论员文章活动在系统内进行了统一部署,并下发了组织学习、开展“党内生活新常态”充分思考和大讨论、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的专项通知,按照通知精神要求,我原原本本、原汁原味的研读了七篇文章,文章分别从“新、严、实、廉、清、敢、党”7个方面论述了党内生活新常态的全部内容,社论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直面我们近年来党内生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富有成效的开展,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行动上补了课、充了电,在为民务实清廉和提升为民服务理念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通过践行群众路线,思想受到了洗礼,灵魂受到了触动”,这是很多党员干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感慨最多的话语。在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很多同志的对照检查材料数易其稿,自我剖析触及痛处;真诚的互相批评指正并开诚布公的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民务实清廉专题民主生活会充满辣味,与会人员脸红心跳揭短亮丑,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党员干部经历了一次规模之大、要求之高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本着“团结
---批评---团结”的目的相互批评帮助,发扬了批评和自我批评优良传统,探索出新形势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有效途径。
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党员和党风,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严肃政治纪律,领导干部是关键。上行下效,源清流洁,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关系到党内生活的质量,具有重要示范和导向作用。我个人认为,领导干部要坚持以上率下,做好表率和引领作用的发挥,要带头贯彻并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带头强化监督约束,带头遵守各项纪律,带头发扬民主作风不高人一等,用好一票之权,不搞一人专断,积极营造健康民主、风清气正的党内生活浓厚氛围。小平同志指出:对党内制度“要当作法律一样坚决执行”。不论是历史经验,还是教育实践活动,都表明:党的建设的成效来自从严要求、从严管理,党内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严肃党内生活,不是我党目前的权宜之计,而是党的建设治本之策。对于党内生活新常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扎实做到适应它、契合它、维护它,做好了这些,才像评论员指出的:才是一种站在更大视野里的思考。因此,严格党内政治生活,要突出一个“严”字,制度要严、纪律要严、执行要严、检查落实要严,对各种违法违纪现象必须做到毫不留情、决不手软,依照法律法规严肃惩处,实行“零”容忍,真正使严格的党内生活成为解决党内自身问题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3月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展开以来,党内政治生活得到明显加强。以前存在 的党组织软弱涣散、政治性淡薄、原则性缺失、战斗性减弱的现象通过自查自纠和问题整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和转变。一度盛行的好人主义得到了有效遏制,民主生活会流于形式、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不起来、缺乏辣味,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得到了整改,过去的“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一团和气及变相表扬、相互吹捧变成了真刀真枪的批评帮助指正,民主生活会久违的“麻辣味”又回来了,起到了红红脸、淌淌汗的效果,使长时间以来的务虚的政治生活变成了为民务实的工作作风,通过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风清、气正、心齐、事成的良好氛围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2017)】推荐阅读:
人民日报评论员是谁10-28
光明日报与人民日报10-31
人民日报三严三实10-08
人民日报人民观点:为梦想插上创新的翅膀08-23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综合作业(三)人民版必修1课件07-01
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自2017年5月8日起施行)07-27
案场销售日报08-07
法治日报----安全报道10-13
中央日报社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