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上网的危害

2024-07-17

青少年上网的危害(共9篇)

1.青少年上网的危害 篇一

长时间上网的危害五年级作文

大家喜欢上网吗?你们知道上网的危害吗?下面是一些长时间上网的危害!

长时间上网或者玩电脑,主要有以下的弊端:

1、眼部疾病:据医院眼科专家介绍,病人出现暴盲是因为屏幕上出现的.画面是上下左右跳跃式的,变幻迅速,玩的人目不转睛盯着荧屏,使眼睛过度疲劳,轻者引起近视,重者导致视网膜脱离,造成视力严重障碍而突发暴盲,即暂时性或永久性失明。

2、颈椎病

3、腰椎劳损

4、肌紧张性头痛及血管性头痛等疾病,严重者还会形成顽固肌紧张性头痛

5、肩周炎:通宵不离网肩膀要下岗。长时间伏案工作或埋头于电脑的人,特别在夏季易发肩周炎。高温时,人们如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下工作和生活,颈肩部遭受风寒侵袭,会引起肩部软组织充血、水肿,肩周组织挛缩,肩关节的滑膜、关节软骨间粘连,造成肩关节活动受限,一动就疼痛。

6、导致精神疾病患:专家指出,过度使用网络常常会导致青少年出现情绪障碍和社会适应困难。在心理方面,会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和持久,记忆力减退,对其他活动缺乏兴趣,为人冷漠,缺乏时间感,情绪低落。在躯体方面,会出现不能维持正常的睡眠周期,停止上网时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在行为方面,会出现品行障碍,产生攻击性行为。即上网成瘾症。

7、如果在通风状况与卫生条件均不好的环境里或是空调房里长期上网,热伤风、肠胃性疾病、接触性皮炎、头晕头胀头痛都是常发病症。

8、常时间上网还会产生鼠标手。

同学们以后要控制好上网的时间哦!

2.青少年上网的危害 篇二

一、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原因

国际上把上网成瘾称作“互联网成瘾综合征”, 英文为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简称IAD, 其定义为“强迫性的过度使用网络和剥夺上网行为之后出现的焦虑和情绪问题”。其主要表现是上网时间长且难以自控, 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虽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仍在继续, 不能自拔。通过对青少年进行开放性访谈, 发现导致他们上网成瘾的原因既有家庭因素, 也有社会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的诱惑

青少年上网成瘾与网络的特点密不可分。首先, 网络的隐蔽性和匿名性深深吸引着青少年。在“网络社会”这个崭新的信息世界, 主体的行为往往是在“虚拟世界”里进行的, 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隐形人, 其身份、行为方式和行为目标等都能够得到充分隐蔽。正如Davis, R·A所说:“一个半老徐娘可以将自己伪装成红颜少女, 强盗亦可自称超人”。在隐蔽性和匿名性的保护下, 网民可以畅所欲言, 不用担心受到什么审查, 带来什么惩罚。其次, 网络还具有平等性。当你在网上进行交谈、讨论时, 即没有专家与平民之分, 也没有作者与读者之别, 只有网民之间的平等交流。你的性别、社会地位没有任何作用, 你的话语是否受欢迎只是看你的话语本身是否吸引人, 你的观点越新、奇、特, 可能得到的反响越大、回应越多, 因此网络逐渐成为青少年心目中展现自我的理想平台。心理学家杨新华通过调查发现:“74%的青少年认为网络能使他们找到迅速成功的途径, 并让他们的种种幻想成为可能”。

2.社会原因

导致青少年上网成瘾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管理不善。目前, 以营利为目的的网吧包围学校, 经营者不仅不劝阻学生上网, 而且还提供“吃住玩”一条龙的优惠服务, 游戏开发商更是趁机赚取黑心钱。针对这种不良现象, 尽管我国实施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对网吧进行管理, 但在各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对网吧的管理依然存在漏洞, 管理上的漏洞为一些青少年上网提供了方便。二是新闻媒体的不正确宣传。与传统社会主要依靠家庭、学校完成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相比, 现代社会在青少年的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新闻媒体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闻媒体大肆渲染各种网络传奇、网络神话和网络精英的一夜暴富。这样的文字连篇累牍, 充斥着各种报刊、杂志, 使他们成为这个时代最受推崇的对象, 成为无数青少年崇拜的偶像, 并对青少年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3.家庭原因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认为, 如果父母抚育子女的方式不当, 如缺乏和孩子的理性沟通, 一味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忽视子女的心理教育, 过多地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 对孩子管教严厉等等, 就会造成子女无法与他人正常交往, 而这种人际关系的障碍可以导致青少年产生焦虑。使得他们一方面作为社会化人有渴望参与、合群的本性;另一方面, 由于感到恐惧、孤独、自卑和无助, 不敢与他人交往, 使他们的需求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 于是便转向虚拟的网络世界去寻乐趣、觅知音。

4.青少年自身原因

首先, 青少年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 对外界的各种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 互联网的特点及其丰富的信息对他们很具吸引力。其次, 他们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还未定型, 生理与心理上的不成熟使其自制性和自律性不强, 因此对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和游戏常常抱着好奇心去看、去玩, 结果沉溺于其中难以自拔。第三, 由于学习压力大, 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人际交往常遇困惑与障碍, 于是上网聊天、交友、网恋成为他们宣泄、释放压力的最好方式。第四, 目前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 自我意识强, 追求独立个性和真正成人化的要求迫切, 而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

二、上网成瘾对青少年造成的不良影响

心理学家Subrahmanyam.K (2001) 等人指出, 由于青少年期正是身体发育时期, 其认知能力、生理和心理成熟度都不高, 若长时间与电脑相处, 对其思维和情感生活将产生不良影响。上网成瘾对青少年造成的不良影响具体可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心理方面

Crosnoe.R (2000) 研究发现, 如今青少年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地与虚拟的数字生活结合在一起, 这带来的一个危险因素是, 他们常常会被越来越多地“拉”出现实世界。如果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区别太大, 就容易给他们带来压力, 使他们学习时记忆力不集中、不持久, 逻辑思维活动迟钝。另外, 网络提供了匿名性以及扮演其他角色的可能, 这也给青少年带来人格上的干扰。因为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将会导致他们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 如果这些不同的性格特点之间差异很大, 将可能给他们带来长期的心理问题, 表现为独处、敏感、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等。特别是一些性格孤僻的青少年, 一旦他们发现在网上寻找知己比现实更容易, 就会沉溺其中, 下网后就变得更加失落, 远离周围的伙伴, 不愿与人交往, 长期下去可能导致出现双重人格, 甚至有可能导致独立人格的丧失。

2.身体方面

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期, 长时间无节制地上网会使他们逐渐陷入情绪低落、视力下降、眼痛、怕光、夜盲、食欲不振的状态, 进而阻碍他们的身体发育, 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身体健康。

3.行为方面

上网成瘾的青少年常常表现出逃课、辍学、偷窃和抢劫等不良行为。Wan, C.S (2006) 等人研究还发现:那些长期进行在线聊天或者沉迷于网络游戏, 并满足于在游戏中扮演英雄形象的人, 更容易出现极端行为。因为与他们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相比, 回到现实世界会感到非常枯涩、失望, 产生心理压力, 某些人可能由于不能克服这些压力而最终出现极端行为。据2005年5月29日《新京报》报道, 5月15日, 天津市一名沉溺网络游戏的13岁男孩, 选择一种特别造型告别了现实世界。他站在天津市塘沽区海河外滩一栋24层高楼顶上, 双臂平伸, 双脚交叉成标准飞天姿势, 带着笑脸, 纵身跃起朝着东南方向的大海“飞”去, 去追寻网络游戏中的那些英雄朋友:大第安、泰兰德、复仇天神以及守望者等。

三、网络成瘾的防治

从以上诸多原因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 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动机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既有他们内心世界的宣泄、自我价值的追求, 也有对新鲜事物、新鲜生活尝试的冲动。我们应针对实际情况, 采取有效的措施, 建立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立体防治机制, 引导青少年健康利用网络这种现代化的手段为其成才服务。

1.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

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 要想跟上时代步伐, 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矫正不良的上网习惯, 确立远大的理想、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青少年。因此, 上网时, 要明确自己上网的目的, 要控制好自己上网的时间, 要有意识地克服自己的好奇心和欲望, 不要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的工具, 要学会充分利用网络这个现代化工具, 积极寻找有助于学习的信息, 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处理好上网娱乐和学习的关系。

2.注重家庭培养

首先, 作为家长不仅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 还要注重孩子的精神生活, 要多拿出时间和孩子沟通, 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 发现他们所遇到的障碍, 帮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功和快乐。其次, 家长还应学会健康、适度地疼爱孩子, 而不是溺爱, 更不是将亲子关系物质化、金钱化。健康的亲子关系应建立在自然、适度、稳定、一贯的基础上。第三, 父母也应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 学会尊重孩子的独立, 尊重孩子的隐私, 按规律办事。第四, 家长应该掌握一些必要的网络知识, 并经常与孩子一起上网, 引导孩子浏览一些有意义的网站, 多接触一些爱国主义、自强自立、科技知识等方面的内容。这样既给了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又不失家长的监督作用, 更有利于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总之, 父母不仅要在经济上资助他们, 还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 在思想上引导他们。

3.加强学校教育

首先, 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提高他们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能力, 塑造他们良好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其次, 学校要开展性知识教育课程, 消除青少年对性的神秘感和苦闷, 让他们对性有正确的认识, 以消除他们对黄色网站的热衷, 从而减少网络成瘾的可能性。第三, 学校要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文体活动, 丰富青少年的假期和课余生活, 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降低网络游戏对他们的吸引力。实践证明, 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集体活动, 不仅可以分散青少年对网络的专注, 而且还可以改善他们与同学的关系, 获得身心上的愉悦。此外, 对于已经存在网络心理障碍的青少年, 学校应当建立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 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诊断和疏导, 帮助他们控制上网时间, 提高他们心理品质, 增强他们对不良上网的免疫力。

4.加强网络监管, 净化网络空间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对于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发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2002年我国颁布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 明确了对网吧的管理规则。如工商、公安、文化等部门应加强合作, 对网吧进行综合治理, 控制网吧总量, 关闭无证无照的非法网吧, 规定营业时间, 限制通宵营业, 禁止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网吧, 推行实名上网制, 同时规范对游戏、聊天交友软件的管理, 大力开发内容健康、情节生动和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电子游戏产品, 以取代那些充满暴力和色情的游戏。因此, 我们一方面要按照互联网管理条例的规定, 加强网络监管, 营造良好的上网环境, 从源头上约束青少年的上网行为;另一方面, 我们可以从青少年喜欢的网络作为切入点, 提供一些有益的网站。对于上网成瘾的青少年, 就更要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来治疗他们, 如可以在网上设置“网上论坛”、“心理咨询”、“热线服务”等形式, 给予他们正确的咨询和引导, 为他们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良好上网环境。

总之, 面对网络科技的汹涌到来, 家庭、学校和社会要三位一体, 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网络”, 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理想, 摆脱网络成瘾。为此, 我们必须保持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关注, 努力做好上网青少年的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 同时运用立法手段保证网络的安全运行和使用, 尽可能减少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调查报告.2008.

[2]张海涛, 苏苓.高职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 14 (1) :75.

[3]姜乾金.医学心理学 (第3版)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130-133.

[4]Davis, R.A.Acognitive2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Compute Human Behaver, 2001, 17 (2) :187-195.

[5]Subrahmanyam.K, Greenfield.P, Kraut, etal.The impact of computer use on childrens and adolescents development.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1, 22:7-30.

[6]Crosnoe.R.Friendship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The Life Course and New Directions.Social PsychologyQuarterly, 2000, (63) :377-391.

3.青少年上网的危害 篇三

网瘾即互联网成瘾综合征,是指对现实生活冷漠,而对虚拟的网络游戏、情爱等沉溺、痴迷。网瘾可分为色情瘾、游戏瘾、赌博瘾等多种类型。

二、网瘾的主要表现

网瘾主要表现为:因担心电子邮件是否送达而睡不着觉;一到电脑前就废寝忘食;常上网发泄痛苦、焦虑等。这还只是网瘾综合征的初期表现,更有甚者会表现为上网时身体颤抖,手指常出现不由自主敲打键盘的动作,再发展下去则会导致舌头僵硬,甚至出现幻觉。

三、形成网瘾的原因

探讨网瘾的形成原因,首先要回答:“网络给了青少年什么?”一个孩子要健康成长,身心两方面都需要很多的“营养素”。从心理上来说,这些“营养素”包括安全感、成就感、自信、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等等。家庭、学校是青少年获得这些营养素的主要渠道。如果家庭、学校不能提供这些营养素,青少年就会寻找其他的替代品。

1.青少年年纪小,身心发育不成熟是导致易上网成瘾的主要原因。青少年的认知面比较窄,面对网上新奇、比较刺激的信息很容易受到诱惑,而且他们自控能力相对较差,上网时常常被网上光怪陆离的新游戏、新信息“网住”。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强烈,渴望被当做“大人”看待,但在家里或学校里往往没有发言权或者发言不被重视,而在网络上则人人平等,在匿名的保护下孩子们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会受到什么惩罚,而且观点越新奇、越特别,可能得到的关注、回应就越多。于是,网络成为中学生心目中展现自我的最好平台。

2.生活中缺乏情感交流也是导致易上网成瘾的原因。当前我国城市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且城镇居民的住宅以楼房式独门独户的家居结构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身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与同龄伙伴进行交流。而在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今天,他们的父母因忙于工作和生计,也常常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于是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的中学生,便会在网络中寻找可归依的群体,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另外,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经常遭受挫折,又长期得不到家人、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为宣泄心中的苦闷,逃避不愿面对的现实,他们往往在网上寻求安慰、刺激和快乐。

3.家庭功能的缺失。父母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孩子自控能力的形成与父母的约束有很大关系。但是在现在很多家庭中,家庭功能是缺失的,例如一些孩子父母离异,孩子过着单亲家庭生活;有的家庭虽然表面完整,但父母很少在家,如我们城郊一中是务工子女定点学校,孩子的父母总是长期在外面忙自己的事,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祖孙之间存在代沟,更难沟通。于是在缺乏监控与沟通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网吧寻求安慰、发泄苦闷、追求刺激。

4.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大搞应试教育,青少年学生缺少必要的游戏、玩耍,是造成学生上网游戏放松身心,最终上网成瘾的另一个原因。很多人以为,在中学阶段孩子已经不需要游戏、玩耍了。实际上青春期的孩子仍然需要,只不过他们需要社会角色更丰富的游戏。现在中学里不但体育活动少了,而且男女生在活动时间、内容上都差不多。当现实生活无法满足他们的游戏需要时,男生就会去找替代品,所以男生很容易迷恋上网络游戏中的战斗游戏。

四、网瘾的预防与治疗

网瘾综合征完全是人为的,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走出虚拟世界,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1.学校。(1)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策划、组织一些活动,让他们找到展示自我的舞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活动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不会再去寻找虚拟世界的成功与快乐。(2)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增强青少年学生对网络不良文化的鉴别能力和抵抗能力。(3)要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教育和引导。

2.家庭。(1)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学会赏识孩子,多陪孩子谈谈、玩玩。家里一些事情和孩子商量一下,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可以参与家庭意见、帮助父母的大人了。并且要让他们体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家人的理解、尊重与关爱。(2)要切实引导孩子正确上网,有时间的话多陪伴孩子一起上网,多方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3)规范孩子的作息时间,监督孩子的网络行为,发现孩子浏览低俗内容时要及时制止。

4.青少年文明上网的点滴思考 篇四

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青少年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网络社会问题,更不能容忍由于这些网络问题而日渐引发的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因为网上的道德失范会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我们今天的疏忽最终会铸成他们终身发展的遗憾。而消除这个遗憾,单靠家长或单靠学校,是无法完成的,因为一天二十四小时学生不是完全在家或在学校度过的,这就需要家长和学校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学生的上网问题。当前家校携手,及时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网络教育是非常紧迫而且是必要的。

深入了解当前初中生上网问题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推动我校网络教育向纵深发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对他们进行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他们对网络不良诱惑的抵制能力,引导未成年人在家长、老师以及其他责任人的监护指导下,文明上网,为初中生健康的学习和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网络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网络世界更是一个全新的生活体验,勿容臵疑,随着IT业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我们正在进入数字化的互联网时代,网络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据统计,我国目前上网人数已超过3000万,其中又以25岁以下的青少年学生居多,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他在给我们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消极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我们忽视。青少年,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因而也就缺乏对网络消极面的抵抗力,一些网上低俗内容就很容易影响他们稚嫩的心灵,令他们沉溺于虚拟时空,松懈学业,放弃追求,甚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鉴于互联网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随后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和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等部门,联合向全社会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这是我国第一个进行网络道德自律的纲领性章程,也是全世界第一个提出的网络道德自律的正式文件,虽然公约没有法律约束力,但是其强大的社会导向力必能对广大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国家在2002年11月15日施行的《互联网管理条例》也为我们进行本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开放的、网络高速发展的信息型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崭新时代。与此同时,网络也进入了千家万户,影响着广大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对中学生的行为方式、价值观、道德观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们这次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是从初中生现在的上网现状出发,分成了三部分:一是,初中生文明上网的引导教

育;二是,初中生上网成瘾学生的心理咨询与矫正;三是,家校联合,加强对学生的监管。

家校联合,共同应对学生的文明上网问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和技术性,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贯彻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研究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了解上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实际体验出发,用人性化的方式,从学生自身差异出发,让学生文明上网。

2、贯彻整体性原则:让学生树立全面发展的观点,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对学生上网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内外因,主客观,家庭、学校、社会、学生自身等因素,对学生文明上网问题的管理采用综合管理模式。

3、贯彻教育和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学生上网问题,有利也有弊,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放任不管,我们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和引导,最好将问题消灭在萌芽当中,这就要求家长和学校及时沟通,引导孩子文明上网。

4、贯彻家长和学校齐抓共管的原则:家长和学校都不能袖手旁 观,要积极主动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当中来,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应对学生的上网问题。

5、可操作性原则:实验研究时,不追求高难度,只要求便于操作,便于实践和研究。

建立课题研究小组,开展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建立学生上网情况访谈录,做到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有案可查,有详细记录,有阶段性成果。例如:为促进家校联合,让学生文明上网工作的全面实施,校长亲自挂帅,由主管德育的副校长具体负责,处理各方面工作,成员包括学生处主任,团支书,班主任,思想品德课教师、家长代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试验机构。开学初,由学校向全体学生发一份《文明上网》的倡议书;在全校范围内举行“文明上网,健康上网,拒绝沉迷”的大型签名活动,全校师生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每学期进行一次学生,家长调查问卷;每个月出一期“文明上网,拒绝沉迷”的黑板报;每个月家长和学校教师沟通交流、总结一次;每双周一召开主题班会,学生进行汇报一次。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文献研究法。例如,我们在采用个案研究法是遇到这样一个案例:初一时,一个男同学非常腼腆内向,但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是班里的优秀生,并且品学兼优,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可是到了初二时由于客观原因将他们班分散到了其他班,不久由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内向的他开始迷上了上网,并一发而不可收拾,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他说,上课他都在想着上网。为此,他的班主任经常找他谈心,一起和他探讨人生,畅谈理想和未来,并将自己珍藏的青年文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这些有益的书籍借给他看,培养他读书的兴趣。同时,班主任还及时与家长保持联系,每两个星期与家长见一次面,及时沟通。告诉家长不让孩子上网是不可能的,我们围追堵截,因噎废食,不如顺应时代潮

流,正视现实,让孩子在家长的“势力范围内”上网,家长进行正确引导,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孩子上网查阅学习资料,看新闻,下载信息,收发邮件等,凡事都有两面性,只要我们引导得当,就对我们有利,反之则有害。孩子上网时,家长尽量让他在公共空间上网,这样便于家长监控,及时引导孩子文明上网,避免其进入一些不健康网络。在家时间,家长切实负责其孩子的文明上网情况,在学校,教师及时监控孩子的在校情况,这样,家长和学校齐抓共管,充实学生的身心,从而抵制低俗网络对孩子的不良影响。经过半年多的家校联手,这个孩子渐渐的开始不在一味的迷恋网络游戏,有了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起色。家长和孩子都感到非常高兴。

让学生文明健康上网,家庭和学校的作用同样重要。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提高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程度 一年来,全校教师积极探索对学生进新网络教育的途径、方式和方法,尤其是课题组老师不仅在实践上站在第一线,而且在理论探讨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形成了一支具有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在参与研究过程中,更可喜的是好多老师十分注意保护孩子,如对学生从不体罚、谩骂,学生有问题就对学生进行耐心讲解,引导和教育学生文明上网,每个班都备有文明上网咨询信箱,对学生自学的问题绝对保密,不外泄,真正做到和学生零距离相处,爱生如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促进了学校网络教育的深入开展

“家校携手,共建文明网络平台”教育体系将理论变成与实际相联系的可操作内容。从组织结构、运行方式、操作形式、策略、内容等方面确定了文明上网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形成了自上而下,相互穿插的教育网,这就使文明网络教育看得见,摸得着,避免了由于过于抽象难以执行而导致中途流产的可能性。

(三)家长要纠正对网络的认识,变“堵”为“疏”。文明上网以预防为主,家长不要把电脑视为洪水猛兽,网络是不能抗拒的发展方向,我们要主动迎接这一挑战。父母要做的,首先自己学会正确使用电脑,学会科学上网,从小引导孩子健康上网。家长上网不仅是为自己着想,也要在工作之余,主动为自己的孩子寻找合适的网站,而后将网址推荐给孩子。如果父母能对学生的爱好积极支持、认真指导,学生会自觉地选择家长推荐的网站的。

家长可对学生的上网进行督促指导,不能一味地反对孩子上网,对于孩子上网的想法进行无礼的干预。家长的初衷虽然都是好的,都是为了避免学生接触不良地信息,可这样做,往往是适得其反,更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于是不加选择的探索,随意地浏览,这样更容易受到不良的诱惑,而且,很多孩子经常在家长不在家的时候,偷偷上网,没有家长的监督,是更危险的。同时家长上网,也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一有空就在网上斗地主、玩游戏、搓麻将、抄袭别人的作品,侮辱、辱骂别人、浏览不健康网站„„ 要知道,成年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榜样。所以文明上网要求家长必须以健康的思想和言行引

导和教育未成年人文明健康上网。另一方面,文明上网,家长要先行,做学生文明上网的榜样。

经过教育,不仅让学生学会文明上网,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权,更加热爱学习的观点。具体表现为他们更加尊敬自己的老师,关心爱护自己的同学。师生的感情更加融洽,关系更加密切;同学之间的友情得到升华,当发现同学有上网吧的情况就会主动报告老师或家长,让好多学生免于上网成瘾的危害。同学之间的真挚感情在班级中蔚然成风。通过教育还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父母的恩情和家庭的亲情,增强了父母长辈和家庭的关爱。

5.“青少年上网的目的”调查报告 篇五

对于青少年上网的目的,我们学习小组在班级里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有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同学上网是以玩游戏为目的,百分之三十多的同学是以聊天为目的,有百分之十几的同学是上网听音乐、看电影、动漫,仅有百分之几的同学是上网查资料学习。

接着,我们又询问了教师的看法,大部分老师同意学生适当的游戏、聊天放松身心,但必须以学业为主,一天游戏时间不应超过两小时。而调查结果显示,玩游戏的同学游戏时间基本超过两小时,最高的甚是超过10个小时,这就不是适当游戏,而是沉迷,这对学习、身心健康是没有好处的。

我们询问了几个爱玩游戏的同学,是否认为玩游戏会影响学习,答案都是肯定的,这就令人费解了,既然都知道玩游戏会影响学习,那为什么还要玩呢?一名同学回答道:“因为好玩,这东西有瘾,戒不掉。”其实,玩游戏,聊天、看电影都差不多,这只是一个爱好,本身是好的,在学校繁重的学业,回家后适当放松是没有坏处的。但是,青少年没有经历过找工作的难,没有经受过进入社会的压力,对自己的自制力不强,只是一味的寻求快乐,这就导致了沉迷。所以,青少年上网需要家长的监督,家长应该给学生规定每天玩多长时间的电脑,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压力无法释放,而偷跑去网吧、游戏厅等场所。但同时,家长需要监督好学生,不得超过规定游戏时间,不能对学生太过放松,经调查,去网吧的学生有极大部分是家里管制太严或完全放纵,在青少年时代,自制力较弱的时候,学生上网需要家长的合理控制。

对于青少年上网的目的,调查结果不尽如人意,除了需要家长对孩子的合理控制外,还需要有关部门加大网络管理力度,有许多商家为了谋取利益,在网上大肆散播色情,暴力内容,使许多青少年深陷其中,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还有一些商家说是开发绿色青少年游戏,但在其中通过各种途径引诱青少年投入资金,这种行为应当受到管制。

6.青少年上网文明公约 篇六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网络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网络世界更是一个全新的生活体验,勿容置疑,随着IT业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我们正在进入数字化的互联网时代,网络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据统计,我国目前上网人数已超过3000万,其中又以25岁以下的青少年学生居多,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因特网的内容包罗万象,可以足不出户看遍天下,这使得互联网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交结朋友、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处于青春成长期的青少年,心智尚不健全,自我防护意识不强,对很多复杂的社会现象认识不清,因而也就缺乏对网络消极面的抵抗力,一些网上不良内容就很容易影响他们稚嫩的心灵,令他们沉溺于虚拟时空,松懈学业,放弃追求,甚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7.青少年上网的危害 篇七

一、闷居的定义及类型

“闷居”的日语为“引きこもり”(Hikikomori),原词含有“隐退”之意,其现代意义产生自20世纪90年代。[2]斋藤指出,闷居仅表示一种状态,难以给其下概括性定义。[3]目前日本学术界广为引用的闷居定义为:以家庭为唯一的生活地点;未能参加工作、上学等社会活动;上述情形持续6个月以上。[4]必须指出,时下流行的“御宅族”(otaku)与闷居有本质的区别,“御宅族”专指那些热衷于ACG(动画、漫画和电子游戏的合称)以致足不出户者,[5]是“21世纪日本映像资讯全面爆发促成的新类型人种”。[6]“御宅族”与闷居者的内心体验有很大不同。

按照是否存在精神障碍,闷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的闷居症状是伴随着某些精神疾病同时出现的,其本身就是一个病征。可能并发闷居症状的精神障碍有统合失调症、抑郁症、强迫症、饮食障碍、适应障碍等。[7]继发性闷居也称“社会性闷居”,往往由交往挫折引起。一般的闷居主要指社会性闷居。研究者发现社会性闷居者的共同点有:社交挫折体验;社交恐怖;闷居行为从局部到全面;行为退化至儿童期;日夜颠倒;家庭内暴力等。而且闷居的年轻人大多聪明、敏感且自我认识深刻;他们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以及社会的弊端有着深刻认识,由于不希望象父辈一样成为牺牲品但又无法反抗,只能逃避闷居一隅。

二、闷居在日本的现状

闷居现象已成为日本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且表现出以青少年至壮年期为绝对主体,闷居时间越来越长,人数越来越多且以男性为主的总体趋势。根据日本KHJ闷居家庭协会发布的资料,现在全日本的闷居者已经超过160万人。[8]如果把偶尔外出的非严格意义上的闷居者也包括进去的话,全日本的闷居者有300万人以上。以下数字也可以看出闷居在日本的普遍性和发展:2001年闷居咨询的面谈和电话咨询分别有2,464例和3,759例,[9]2002年这两个数据分别被更新为4,083例和9,986例。[10]

从闷居者的性别和年龄分布看,几乎所有的调查数据都显示闷居者以男性为主。如NHK的网上调查结果显示男性闷居者与女性闷居者的比例为54∶46,而伊藤的调查表明男性闷居者占闷居者总数的76.4%,斋藤则得到男性占闷居者总人数86%的结论。[11,12]有关的调查还表明,在“准闷居”的“学生冷漠”和“逃避性神经症”人群中,已经出现男性比女性多的现象。这一性别差异的存在,被认为与日本社会普遍对男性有着较高的社会期望以及女性的交际能力比男性略胜一筹有关。[13]在年龄分布上,调查显示闷居者的平均年龄约为27岁,其中12岁及以下1.6%,13~15岁4.1%,16~18岁9.7%,19~24岁29%,25~29岁23.1%,30~34岁18.1%,35岁及以上14.2%。可见,20岁前后是闷居的高发年龄阶段。此外,闷居者的平均闷居时间为4.3年,而闷居时间长达10年以上者有23.1%。[14]

三、闷居的负面影响

闷居对青少年本人、家人和整个社会都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首先,对当事人来说,闷居进一步恶化了其社会不适应的状态。调查或访谈结果表明,闷居在家对缓解个体的社交焦虑只是暂时的,多数闷居者并没有体验到期待中的安心和踏实感。而且,随着闷居时间变长,个体的社交技能更加退化,生活压力将会更大,更多体验到的是被孤立、焦燥和苦闷等。[15]调查表明,闷居者中有自伤行为者2.1%,有自杀企图者3.2%,有强迫行为者17.9%,饮食异常者7.6%。[16]闷居者还很容易出现网络依赖综合症。[17]其次,对闷居者的家人来说,闷居者带来的是沉重的负担甚至伤害。闷居者依赖父母的收入生活,成为家庭的一个经济负担。同时,面对孩子的闷居,父母可能会因为不当的养育方式感到内疚,更多的负面体验是对孩子未来的担忧。而来自邻里的异样眼光也会成为一种社会压力。不少闷居者有暴力行为,如仓本发现有20.9%的闷居者出现家庭暴力。[9]伊藤调查也表明,与闷居者的家庭暴力有关的事例占全部闷居访谈事例的19.8%。[18]闷居者还常常将其出现家庭暴力的原因归为父母所致。最后,对于社会来说,闷居产生了一系列连带的负面影响。从长远来看,全日本160万闷居者大军的存在,对于正面临“少子化”的日本社会来说,必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更直接的是,闷居者日渐积累的不良情绪体验将成为一种可怕的能量,对整个社会的治安都可能会造成危害。如调查表明,闷居者不时出现武力骚扰邻人的行为。[4]而发生在2000年的“佐贺高中生劫持汽车事件”、1988年~1989年间的“连续幼女诱拐杀人事件”、1990年的“新泻女性监禁事件”等震撼整个日本社会的大案中,主角都是闷居者,致使日本民众形成了“闷居者=御宅族=犯罪预备军”的图式。

四、日本青少年闷居现象的产生背景

青少年闷居现象在日本的独特存在,与日本的传统家庭观念、经济发展轨迹等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

1. 闷居产生的社会背景

战后日本的经济快速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达到相当高度。但物质的丰裕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幸福感,人们开始怀疑科学和经济的发展是否与幸福相关。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其从小被设计好的“好好学习—考进名牌大学—找到收入优厚的工作”这一人生奋斗轨迹因为家庭的物质充裕似乎变得意义不大,而对于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人来说,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事实也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很难再有突破。在迷茫的心态之下,加上现代日本社会全方位接受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当代日本的年轻人可以说在个人理想和干劲等方面都远远比不上他们的父辈。

2. 闷居产生的家庭背景

首先,日本传统的亲子关系非常强调相互之间的依赖照顾。即使是现在,两代或三代同堂的现象在日本仍然很多见。这种亲子关系的主要模式对闷居行为的出现提供了包容氛围。其次,家庭的良好经济条件给闷居现象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据考察,闷居者家庭中的七成是公务员或公司职员的工薪阶层,属于比较富裕的中产阶层,即使孩子不工作也无需担心经济上的问题。[19]再次,父亲教育功能的下降促成年轻人的行为失范。在工作节奏极为快速的日本社会,成人男性的工作强度相当大,异地上班、频繁加班等现象相当普遍,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亲的教育和陪伴,导致孩子的行为缺乏社会榜样和规范导向,在有心理困惑时又得不到及时解决。

3. 闷居产生的个人心理背景

不少研究者认为闷居与个体的人格发展不健全有关。特别是在闷居时间较长的个案中,当事人有着较突出的冲动、自恋的个性特点。闷居者比一般人更加脆弱、敏感、自我评价低、依赖性较强,尤其缺乏深层的社会交流。[20,21]研究者认为闷居是比社交恐怖更严重的人际关系障碍。闷居者大多从小就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不适应,内心深处有深刻的劣等感,他们既不喜欢自己,也难以跟别人融合到一起。[22]

五、当今日本社会应对闷居的主要措施

对于闷居这一社会问题,日本各界正在努力探讨有效的应对方式。而闷居者的最主要特征是不愿或不敢走出家门,这对需要当事人配合的心理援助工作来说,无疑困难重重。

1. 应对闷居的原则

不少日本学者提出了应对青少年闷居时必须遵循的原则。[23,24]概括如下:(1)尽量理解。多数闷居者自身知道闷居是消极的逃避,是在自感无力应对社会活动才选择了闷居。心理援助者、闷居者的家人宜尽量理解其感受。(2)避免给予刺激。多数闷居者性格敏感,援助者尤其是家人的责怪或埋怨都可能恶化他们的状态。在闷居者回归学校或社会后,周围人仍需注意对他们的言行,否则闷居再度发生后更难回归社会。(3)细心了解原因。对可能潜藏在闷居青少年内心深处的闷居原因进行细致了解。援助者或其家人只有解开症结所在,才能助其解决闷居问题。同时,解决问题的过程短则几月,长则几年,援助者及闷居者家人要有思想准备。(4)坚持与专家合作。闷居行为隐含的心理原因往往非一般人所能洞察到,况且闷居者的家人等往往情感卷入过多,影响了对闷居行为的判断认识。家长或教师在尽力做好本份工作的同时,应谋求学校咨询员、临床心理士、精神科医生等专家的援助。

2. 闷居援助机构的设置及运作

闷居是日本精神保健福祉的对象。2009年日本颁布《青少年培养支援推进法》,更为闷居支援提供了法律依据。当前日本关于闷居的援助机构有:(1)精神保健福祉中心。由县和指定市按照基本精神保健福祉法设置,工作人员有精神保健福祉士、保健师、个案工作人员、临床心理士、精神科医生等。机构人员充实,财政预算也比较充足,除了直接进行闷居支援工作外,还同时开展闷居支援的情报收集和发送等。(2)保健中心或保健所。由县和市等自治体设置,由精神保健相谈员开展援助工作。虽然专业性稍差,却是社区中人们最为接近的援助机构。精神保健相谈员常亲自到闷居者家中进行访问。(3)青少年相谈机构或教育中心。由儿童相谈所或教育委员会设置,工作对象主要是小学生。在该机构工作的有教育相谈员、儿童福祉士、临床心理士、精神科医生等。(4)大学的心理教育相谈室和心理临床中心。无疑这是最专业和权威的援助机构,临床心理士根据闷居的程度和当事人情况,结合采用团体心理辅导、认知行为疗法、家庭疗法、生活环境改变法和行为疗法等心理疗法,有时按照医学诊断也给予当事人一些抗焦虑、抗抑郁的药物。

3. 闷居KHJ父母协会的成立与运营

闷居KHJ父母协会是日本最大的支援闷居者和其家人的民间组织,现有42个支部参与,8,130个家庭成为会员。协会的主旨是帮助闷居者尽快地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其主要做法有:(1)每个月举行例会,使闷居者的家庭聚集一起,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帮助闷居者家人从无助感中走出来并恢复斗志。(2)帮助闷居者取得神经精神障碍者的资格,以申请障碍者基础年金。(3)代闷居者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其他有关的支援请求。(4)发行会刊,更新主页,进行关于闷居实况的调查等。(5)申请药剂的处方、特例许可,如由父母代为向医生问诊,开出精神安定剂的处方。(6)向闷居者的家人介绍有关的专业人员,如精神科医生、咨询员、临床心理士、个案工作者,也介绍可供闷居者自由活动的空间和团体。(7)举办节日聚会、野营活动,到有关机构去参观,充实闷居者与现实社会发生联系的资源。

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主要动向

下面对当前日本社会的闷居应对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努力动向作进一步的介绍。

1. 闷居支援相谈士的确立和培养

如前所述,在各种闷居支援机构中从事支援工作的有精神保健福祉士、保健师、个案工作人员、临床心理士、教育相谈员、儿童福祉士、精神保健相谈员,还有精神科医生等。表面上看起来从业人员很充足,但恰好暴露了闷居支援工作仍然不够专业化。相对于其他的心理问题来说,闷居的原因更为复杂,而且一般的闷居援助首先都只能通过对其家人间接地进行,所以对闷居的心理援助等远远困难于其他问题行为。为提高专业性和社会评价,日本内阁府和众议院青少年问题特别委员会都已经将培养闷居支援相谈士摆上议桌。

2. 进一步加强对闷居者家人的援助

调查表明,第一次相谈时闷居者本人出现的情况只占6.6%,[25]这表明以闷居者家人为对象进行援助是解决闷居的重要突破口。闷居者的家人是闷居者与相谈机关之间必不可少的联系纽带,对他们的援助不但包括教给他们一些辅导和关怀闷居者的知识技巧,而且也包括对这些家人本身利益的维护。如帮助他们应对闷居者的家庭暴力行为,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闷居者的家人尤其是母亲这一角色是闷居的间接受害者,她们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和生活压力,对子女前途的担忧使她们随时都可能精神崩溃。要发挥她们的作用拯救闷居者,首先就应该帮助她们学会自我调适和自我保护。

3. 加强各种援助机构间的合作

就目前来说,精神保健福祉中心、保健所或保健中心、儿童相谈所及公立的教育相谈机构等闷居支援机构之间的合作还相当欠缺。实际上这些机构各有各的优势,相互之间的配合协调可以提高闷居援助的效果。与此有关的一个问题是对闷居的援助与对其他问题行为的援助之间的协调很不够,甚至基本上割裂开来进行。实际上闷居与学业问题行为等有着密切关联,如调查发现40.7%的闷居者有过长期旷课。[26]在今后的闷居援助中,为防止青少年从长期旷课等学业问题行为演变为闷居者,应该切实做好学业问题行为的预后工作。为此,儿童相谈所、教育相谈机构和精神福祉保健中心等部门的有机合作应成为今后应对闷居的一个重要课题。

4. 促进更多的闷居者顺利回归学校或社会

8.青少年上网的危害 篇八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吸烟原因;发展过程;吸烟危害;控制与矫正

THECAUSESHAZARDSCONTROLSANDCORRECTIONSOF TEENAGERS’SMOKINGBEHAVIOUR

ZhaoShuangminLiuJinglongXuYazhouMaXiaoan ZhangMancangLiuYuFengLiuxiFeng FanYingGou SuyiMengchuenjuan

【Abstract】Thearticlemainlyelaboratesandanalyzes the causes.developingprocess.hazards.controlsandcorrectionsofteenagers’smokinbehavious.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smoking rate of teenagers’ is rising,smoking can lead to serious harms.There is such a tendency that some teenagers begin to drink alcohol .bet.steal.gang fights even rob and take drug,all of these follow smoking.At the same time,there is a tendency that all the above bad phenomena are spreading.In addition,in some urban middle schools,more and more girl students began smoking too.Thus,the harms of smoking cant's be underestimated.Besides,the rate of attempting smoking and present smoking are rising among some girl students in some major cities andtowns.It’s not only a serious health education problem but also a serious social problem to forbid.control and correct teenager’smoking.Not only should the parents care about it,schools and communities should als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Key words】Teenager students;Smoking behaviour;The causes of smoking;Developing process;hazards of smoking;Controls and corrections

【中图分类号】G775;R1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05-04

吸烟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危害最严重的社会民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和预测,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目前我国烟民已超过3亿,据估算,我国青少年现在吸烟者约达1400万,尝试吸烟者不下4000万,约6500万遭受二手烟的危害,每年约有12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20岁以上的男性人口中,吸烟率高达70%,其中青少年学生吸烟率高达30%以上。在过去近10年中,我国烟民的人数以7%的速度增长,其吸烟年龄正从老年向青少年方向发展。吸烟行为是伤害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最危险行为之一,在我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综合调查的一份资料中,213253名大中学生的吸烟项表明:男、女生尝试吸烟率初中为29.5%和14.2%,高中为52.4%和24.8%,大学为66.3%和26.9%。全国大中学生合计近期吸烟率28%(男生为23.0%,女生为4.6%),其中初中男、女生分别为12.3%和3.5%,高中生为26.3%和5.2%,大学生为40.5%和4.9%。男、女生经常吸烟率初中为0.52%和0.12%,高中为0.68%和0.10%,大学为1.07%和0.19%。男生随年级上升增势明显。男生各项吸烟率远高于女生,女生吸烟城镇中学阶段最多,农村女生吸烟行为也有出现,影响很坏,危害不可低估,且大城市和城镇女学生的尝试吸烟率和现在吸烟率均有上升态势。

青少年,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应该是“青年”和“少年”的简称。《现代汉语词典》对“青年”的诠释为:指人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阶段。对“少年”一词的诠释是:指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而根据现代心理学对人的成长分段,“少年”是十岁左右到十四五岁左右的年龄段;“青年”是十六七岁到二十四五岁左右的年龄段。无论是《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诠释还是心理学上的分段,青少年应该是“趋于成熟”到“成熟”这样一个年龄段的人群。作者课题组从1999年开始调研并干预农村青少年学生的吸烟行为问题,之后与国内兄弟单位同仁协作、互通信息,关注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的变化动态。作者课题组与协作者同仁所调研的主体对象,就是这个人群中的在校初高中和小学学生,并且也涉及到一些大学和高职专科在校学生。从我们研究积累和了解掌握的各种情况资料综合来看:近10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吸烟率确实在上升,吸烟行为导致的危害严重,与之伴随的青少年学生的酗酒、赌博、盗窃、结伙、打架斗殴甚或抢劫等丑恶现象,且确有滋生蔓延之势,引起了家长和学校的困惑与不安。我国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男性占主体。就地域言:西部>中部>东部;就人群分布言:农村>城镇>城市;吸烟者真正对烟有依赖的青少年学生中:大学>中学>小学;吸烟者人数:中学>小学>大学;现在吸烟率随年龄增长而迅速升高。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增长幅度有明显差异,在初三到高一升学阶段增幅最大。女生吸烟的人数近年增多,大城市和城镇女学生尝试吸烟率和现在吸烟率均有上升态势,农村女生吸烟行为也出现了。广州市控烟协会常务副会长陈万鹏调查显示:该市高中女生吸烟率为1.2%,大学女生为1.0%;而高中女生的尝试吸烟率高达17.2%,大学女生为14.0%。成都市疾控中心副主任贾勇调查发现了一个十分令人震惊的调查数据,成都市职业中学的女生吸烟率竟高达41.67%。天津市青少年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虹翔调查认为:城市少女吸烟的原因主要是出于社交攀比、彰显个性以及盲目模仿的心理。吸烟给少女的健康埋下隐患,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诱骗,有的少女还可能染上吸毒的恶习,甚或堕落。女生吸烟率无明显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其吸烟者人数分布为:城市>城镇>农村,中学>大学>小学;一些学校女学生尝试吸烟率占女生总人数的5%以上, 有的学校甚至高达8%。影响恶劣,危害不可低估,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大对女生吸烟行为的关注和预防力度。总之,控制与预防吸烟、特别是控制与预防青少年学生吸烟、不仅是一个迫切的健康卫生教育问题,而且是当前社会教育生活中刻不容缓的一项紧要任务。根据我国青少年吸烟发展趋势,对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的干预,应该向中、西部倾斜,应该从中小学、甚或应该从幼儿园抓起。

1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的成因

1.1青少年学生吸第一支烟时的原因是复杂的:为了好奇、追求时髦;紧张时的放松;人际交往中的不好意思拒绝;觉得是自己成熟的标志;和大人作对;影视的影响;烟草广告的诱惑;不少青少年错误认为抽烟能提神、消除疲劳,有助于脑力劳动等等,甚至有些孩子是在大人嬉逗、纵容和唆使下或高考等重大考试前夕成为一个吸烟者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情感和情绪的需要,这在不同时段和不同地区的研究里已经得到证实。青少年学生吸烟者,他们背着老师、躲着家长、三五成群,操场上、宿舍里、厕所中,明里暗里,无处不在。中、小学女生吸烟者十有八九为“问题学生”,她们个性一般呈或张扬或内向的两极,她们的家庭经济大都富足,但是或因家长文化素养不高,或因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家教氛围不佳,甚至缺乏家教。女学生吸烟的主要原因是心理“烦恼”,而不是心理“好奇”,常出于社交攀比、彰显个性、盲目模仿以及生活矛盾的心理。与学习、社交、生活中的挫败相关联,她们的吸烟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生活行为问题,确与女孩子的个性心理、生活环境、情绪和希望及自控能力等有很大关系。

1.2 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1.2.1 模仿心理青少年学生年龄偏小,分辨是非的能力弱,模仿性强,自制力差。他们觉得家长、老师、影视明星吸烟的动作很潇洒,于是刻意去模仿这些成年人吸烟时表现出的悠然自得、其乐无穷的神态,他们甚至认为这样做体现了“成熟美”。

1.2.2 猎奇心理青少年学生正处在多梦的季节、多思的年华,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中的许多学生来自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从小受吸烟习俗的影响很大。平时,他们看惯了家长吸着烟做事,老师吸着烟上课,领导吸着烟讲话,对这些吸烟的行为充满了疑惑,极力想法去“探索和实践”,去亲自体验吸烟的滋味。

1.2.3 攀比心理有些青少年学生本来不曾吸烟,但看到同学和朋友吸烟而自己不吸烟,觉得自己和他人不和群,甚至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于是,在课堂外,在聚会中,你传我一支,我敬你一支,在这种“礼尚往来”之中,便不知不觉地加入了烟民的行列。

1.2.4逆反心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的规章制度明文规定吸烟是违纪行为,老师和家长也三令五申不准吸烟。一些学生由于逆反心理做祟,反其道而行之,便要去体验吸烟的感觉。他们觉得这种逆反行为有冒险乐趣,是勇敢的行为、潇洒的行为,借吸烟来表示对家长特别是对学校的反抗,于是,出现了愈禁愈吸的怪现象。

1.2.5解脱心理青少年学生一般都远离家乡,生活上自理能力弱,在生活、学习、社交中遇到困难往往难以自主,陷入苦闷之中。另外,学习成绩欠佳、特长不突出,受到老师批评,或遇到困难、挫折时,便会产生内疚、羞惭,丧失信心。于是他们就试图通过吸烟、酗酒来逃避现实,以获得精神上的暂时解脱。

1.2.6 自虐心理青少年学生中的一些同学,或许只是因为生活、学习、社交中的不如意太多,经历了无数次的努力而终究失败后,常常觉得自己很无能而绝望,于是,他们就放弃了控制和改变自身的想法,由最开始的无限强大变成现在的彻底弱小。通过吸烟来麻醉自己、欺骗自己,把自我放纵和自我伤害当成解脱,这样可以暂时逃避现实的心理干扰,这些学生大多性格内向,甚至孤癖。

1.3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的产生,另外还与青少年学生年幼时对吸烟行为的危害是不是了解,他们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不是严格,他们就读学校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不是到位有关。一个年幼时对吸烟的危害一无所知,所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又不严格,就读学校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不到位的孩子,发生吸烟的机会和可能性就特别大。同时,调查显示,在影视剧作中看见烟草镜头最多的青少年学生尝试吸烟的可能性提高3倍,即便非吸烟的青少年,如果其崇拜的偶像吸烟,则他们对吸烟行为认同的可能性会提高16倍。此外,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还与其繁重的课程负担、频繁的升考压力、交友的心理矛盾和艰难的就业扰困等烦恼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

2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的发展过程

2.1 作者课题组用世界卫生组织常用的RusseII(RRSQ-24)量表和自制青少年学生吸烟情况问卷表,调研分析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时发现: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的社会心理维度大于药理维度,即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大于对烟的依赖程度。吸烟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心理维度和药理维度,随着年龄的增大、年级的增高,吸烟诱因增多,成瘾值(RRSQ依赖分值)随之增大,成瘾程度而加深。

2.2 青少年学生吸烟者的吸烟行为发展过程大致经过了3个阶段

2.2.1 第一阶段,其吸烟的原因主要由于社会因素所导致,如年幼时大人的嬉逗、纵容和唆使,吸烟者自己的好奇、模仿、以及吸烟者与同学同伴的交往等。这一阶段的RRSQ依赖分值都低于6,一般在3分以下,即人们常说的无烟瘾,一般为小年龄时和各年级学生中的初吸烟者。

2.2.2 第二阶段,这时期学生吸烟的原因除社会外,已有了心理因素的参与,主要原因是繁重的学习压力、微妙的情感活动和日常的小冲突而引起的不悦,以吸烟作为解除苦恼、烦恼、焦虑和疲劳的方式。第二阶段的RRSQ依赖分值已接近或大多超过6分,多为中高年级的学生。

2.2.3 第三阶段,学生这时吸烟的原因已经受到体内尼古丁水平的制约,RRSQ依赖分已经远远超过6分,个别已经接近或超过20分,即人们常说的已经有了烟瘾。随着RRSQ依赖分的进一步增大,烟瘾会随之加重。

3 吸烟的危害性和吸烟行为对青少年学生的伤害

3.1 吸烟具有极强的成瘾性,一旦吸烟成瘾,很难摆脱。大多数人吸烟始于青少年时期,90%的成年吸烟者在18岁前开始吸烟。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早,成为常吸者的可能性越大,戒烟的可能性就越小,成年后的吸烟量越大,吸烟的危害就越大。

3.2 吸烟被喻为二十世纪的瘟疫,是一种慢性自杀行为。对社会来说,吸烟是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吸烟导致疾病和过早死亡,造成大量劳动力的丧失和医疗费用的增加。种植烟草常与种植粮油棉争占土地,进口洋烟花费大量外汇,吸烟常引起火灾等等。对个人来说,香烟烟雾是健康的一个大敌,香烟在不完全燃烧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热分解与热合成的化学反应,形成大量新的物质,其化学成分很复杂,从烟雾中分离出有害成分达3000余种,其中主要有毒物质为尼古丁(烟碱)、烟焦油、一氧化碳、氢氰酸、氨及芳香化合物等一系列有毒物质。在烟草中原有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氨基酸等人体需要的有益物质,如果把它作食用那是有益的,但是把它作为香烟,经过燃烧而释放出烟雾灰尘等,就都变成有害物质。烟草点燃的烟雾由两部分组成,其中气体部分,占据92%,包括多量氧和氮的无害气体和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及微量的致癌、促癌、纤毛毒物质。粒相部分占8%,主要为尼古丁和烟焦油。

3.3吸烟行为对人的危害与影响

科学研究和调查资料表明: 人们的吸烟行为(1) 对呼吸道粘膜产生炎症刺激:如醛类、氮氧化物、烯烃类。(2) 对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如腈类、胺类、重金属元素。(3) 使人产生成瘾作用:如尼古丁等生物碱。(4) 对人体具有致癌作用:如多环芳烃的苯并芘以及镉、二甲基亚硝胺、β-萘胺等。(5) 对人体具有促癌作用:如酚类化合物。(6) 使红血球失去荷氧能力:如一氧化碳。

香烟燃烧而释放出烟雾中的3000余种有害物质,使人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受到很大伤害和影响,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据调查资料显示:吸烟者患冠心病的可能性是不吸烟者的3倍。吸烟可诱发多种癌症,如肺癌、咽癌、喉癌、口腔癌、食道癌、膀胱癌。其中肺癌病例中,85%是吸烟的结果,吸烟量越大,患肺癌的可能性越大,如果一个人每天吸10-20支香烟,其患肺癌的可能性高出不吸烟者17倍,若一个人每天吸烟40支以上,则其患肺癌的可能性高出不吸烟者60倍!女性青年吸烟者的吸烟,还可导致不育、早产、流产、月经紊乱、痛经、宫颈癌等病症。

3.4 吸烟行为对青少年学生的伤害与影响

3.4.1对青少年学生机体发育的伤害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和健康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机体组织、脏器尚未发育完全,神经系统脆弱,对各种有害物质比成人敏感,所以吸烟行为对青少年的危害比成人严重。以后还会引起冠心病、肺气肿等多种疾病。青少年吸烟还会损伤大脑使智力发展受影响。吸烟青少年成年后患各种疾病的比例远大于成年后吸烟者。

3.4.2 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伤害

当代社会生活急速前进,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经济日益增长,物质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各种信息流汹涌澎湃,人们的神经活动日渐加剧,心理正常负荷已远远超重。随之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对于涉世初浅的青少年学生,一旦有了吸烟行为,与之相随的种种不良如模仿、从众、攀比、逆反、自虐、解脱等心理行为就随之产生,心理上出现失衡,行为上出现变态,且随着吸烟行为的趋强而增强,进而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学业进步和健康成长就不言而喻了。

3.4.3 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伤害。

吸烟行为是问题青少年学生的萌生源之一,青少年学生有了吸烟恶习,影响学业进步和健康成长。青少年学生吸烟最初阶段,在“好玩”、“刺激”和“像大人”的表象后面,首先就是吸烟者吸烟的经济来源,他们多都以种种的借口向家中索要,特别是大多数节省日常生活费作为吸烟费,这样自然影响这些学生的正常生活。而随着吸烟行为的趋强,他们觉得吸的烟品牌低未免太“寒酸”,吸高档烟才能体现“身份”“派头”,烟档次越来越高,一般远高于他们的父辈吸烟的档次。有的为家里买东西扣留剩余的钱;有的由向别的同学“借”钱,发展到外边劫钱、钻空子偷钱。此外,青少年吸烟行为具有同伴性,40%吸烟青少年第一支烟是由同伴提供的;青少年吸烟者的烟草25%来自同伴;“和伙伴、同学一起吸烟”占55-65%。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促使其不良的心理和品行发展,说谎、酗酒、结伙、盗窃、赌博、打架斗殴,甚至使一些吸烟的青少年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勾结在一起,结成扰乱社会治安的流氓团伙,甚或抢劫,堕落为违法犯罪分子,走上犯罪道路。日益增长、让人担心、令人吃惊,甚至让人痛心的种种青少年犯罪,就是最典型、最生动和最有力的佐证。

4 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的控制与矫正

4.1国家近年来对学生控烟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相继实行无烟学校,并将学生控烟问题列入健康促进学校和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作者课题组在调研分析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及其发展的过程中发现:青少年学生吸烟者人数虽多,RRSQ依赖分值并不很高,说明真正有吸烟依赖的人数并不多。绝大多数尚处“成瘾”发展的第一阶段,有少数居第二与第三阶段之间,其吸烟原因绝大多数还是为了满足好奇,对烟并无真正意义上的渴求(carving),即无依赖。这是对吸烟青少年学生进行控制与矫正的最佳时间段。至于少数略有依赖的吸烟学生吸烟与个体心理情感变化和繁重的学习压力直接相联系,而且集中在高年级和年龄大且有吸烟史的学生中。只要家长和老师及时对他们有效的说服教育和劝戒,也完全可以使其吸烟得到控制和矫正,而“防患于未然”。

4.2 如何控制和矫正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作者课题组以为应该做好如下工作

4.2.1 要解决认识问题,认清吸烟危害

禁止和矫正青少年吸烟行为,不仅仅是一个卫生健康教育问题,而是一个严竣的社会问题,青少年学生吸烟,不仅影响着本人、家庭及社会成员的个体健康,更为重要的是它关系到了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大力宣传吸烟的危害,以科学事实作依据,让青少年学生明确吸烟对人的身心有哪些危害,转变青少年学生对吸烟的不正确的观念。不少青少年学生错误认为抽烟能提神、消除疲劳,有助于脑力劳动,因而在学习紧张时或思考难题时借助吸烟提高学习效果。教育工作者可采用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的技术来剖析青少年学生对吸烟的这些错误认识,从而使他们明白道理,增强他们的禁烟、拒烟、戒烟意识,使他们在心理上能自觉地抵制吸烟。同时,每一个公民应该时时刻刻对身边的吸烟人群发挥监督、警示作用,对吸烟的青少年学生更应如此。只要社会、学校、家长多方配合,齐心协力,防微杜渐,控制、预防和矫正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一定能够取得成效。

4.2.2 要解决源头问题,建立社会诚信

我国相关法规明确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卷烟,而且规定卷烟零售柜台应设“禁止青少年学生吸烟,不向未成年人售烟”的警示牌,但商家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却很少。而吸烟青少年学生的烟源,恰恰就是学校周围的大小商家。因此,我们必须把法律的这一规定在执行层面上予以有效的贯彻落实,各卷烟零售客户申请办证的第一个条件就应公开承诺遵守烟草专卖法律法规,不向青少年学生出售卷烟,且将这一承诺纳入个人诚信档案,并会同政府、工商、银行、学校等部门建立卷烟零售客户诚信体系,对违法向青少年学生出售卷烟的零售客户,烟草专卖部门不仅要依法处理,而且政府、工商、银行、学校等部门,也要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对其进行制裁或制约。

4.2.3 要解决教育问题,筑牢思想防线

对青少年学生学生吸烟问题绝对不能等闲视之,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形成合力,整体推进。社会要严格执行与禁止和控制青少年学生学生吸烟有关的各种政策规定,电视电影媒体要尽量避免吸烟镜头,成年人不要在公众场合吸烟,卷烟零售客户严格不向青少年出售卷烟;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特别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宣传吸烟的危害。中、小学教师,甚或幼儿园教师,要告诫青少年学生吸烟的害处,告诫他们未成年人吸烟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吸烟是越轨的第一步,发展下去不但有损健康,而且可能是犯罪的入口处。可以组织有意义的各种"禁烟"宣传活动,让青少年学生自制禁烟宣传画,自编自演有关禁烟的文艺节目,让青少年学生在这种禁烟活动中,提高对吸烟危害的认识,最好不要让他们沾染上这种不良恶习。同时,丰富青少年学生课余生活。经常搞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如知识竞赛、文体比赛、科技活动、演唱会、报告会等,用以增强学生竞争意识,增加其生活乐趣,把他们强烈的争胜心、好奇心引导到对各种有益的活动比赛和各种科学知识的学习上去。如若这样,青少年学生就不会再借吸烟来满足自己的猎奇心了。对吸烟的青少年学生,不能只简单处罚,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整体训教与个别指教相结合的矫正方法。要查清这些青少年学生吸烟的原因和经过,了解香烟的来源、吸烟的场合和他们青少年的思想、学习、生活、交友等情况。对偶尔吸烟者,注意日常观察,重在教育引导,采取具体措施促使他们不再继续抽烟。对吸烟情况比较严重或有吸烟习惯的中学生,应特别重视,家长要注意观察子女的变化,一旦发现子女吸烟,则要耐心进行说服教育,积极引导,帮助其戒烟。

总之,对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的禁止、控制与矫正,是一个严竣而复杂、繁重、且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和教育任务,任重而道远。为了党的事业、祖国的未来,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只有通过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也惟有如此,才有可能有效制止令人堪忧的这一现象!

参考文献

[1]赵双民,李群,文政民,任亚锋,马小安, 农村青少年学生吸烟状况的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卷:(1). 30-32。

[2]赵双民,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教学》创刊三十五周年及全国中学生物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1993.34-35

[3]赵双民,加强青少年心理卫生教育迫在眉睫,山西教育学院学报《教学与管理》,1995,4:(5).5-6。

[4]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卫生与精神科学评定量表专辑》,1998.98-102。

[5]罗大华等编著,《犯罪心理学入门》,群众出版社出版,1987.113-129。

[6]曹日昌,《普通心理学》(第2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82-108。

[7]刘协和,刘志中主编,《心理卫生大全》,重庆出版社,1999.62-78。

[8]2008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2008-05-15。

[9]2009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2009-05-15。

9.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 篇九

近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12亿人,占网民总体的46.3%,同比增长8.7%,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普及率达到60.1%。中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9858万,占青少年网民的46.5%。

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水平较高

青少年群体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接受性较强,是我国网民中互联网应用水平最高的群体之一。截至2010年12月,中国青少年互联网渗透率达到60.1%,超出全国平均水平25.8个百分点。与2009年相比,青少年互联网渗透率继续上升,增加了5.6个百分点。

上网终端不断从电脑向手机扩展

2010年,中国青少年手机网民达1.7亿人,同比增长21.4%,青少年占整体手机网民的56.1%,是我国手机上网用户最主要的群体。

2007-2010年之间,青少年网民使用台式电脑的上网的比例从94%下降到74.6%,手机上网的比例从49.7%提升80.3%。而可以预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和低龄人群手机持有比例的提升,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还会进一步提高。

上网场所从网吧向家庭学校转移

随着网吧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家庭拥有电脑比例的提高,学校上网条件的改善和上网终端设备的变化,青少年上网场所更加多元化,对网吧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2008年,有57.5%的青少年在网吧上网,到2010年,该比例下降到48.1%。与此同时,在家上网的青少年网民从77.2%提升至86.5%,增加了9.3个百分点。在学校上网的青少年网民也增加了6.6个百分点,达到42.9%。

手机上网热度高,持续向低龄群体渗透

2010年,中国青少年手机网民达到1.7亿人,同比增长21.4%。中国青少年手机网民手机上网应用较为活跃。72%的青少年手机网民使用手机在线聊天服务,使用手机搜索和手机音乐的青少年手机网民也达到了62%和58.2%。

随着手机的低价化及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低龄人群手机持有比例还将上升。2010年,低龄的青少年手机网民比例在增加,12-18岁的青少年手机网民占比从42.2%提升到47.4%,6-11岁的青少年手机网民也占到了3%的比例。随着手机的低价化及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低龄人群手机持有比例还将上升,手机上网的还将加速向低龄群体渗透。

青少年网络应用的重点从娱乐转向社交

2010年,中国青少年网民在网络沟通交流上表现的更为活跃,有62.0%的青少年网民使用社交网站,有74.1%的青少年网民使用博客,二者使用率分别高于整体网民10.6和9.7个百分点。青少年网民在网络视频(66.6%)、网络文学(48.1%)和网络游戏(74.8%)上的使用率分别高于整体网民4.5,5.5和8.3个百分点。虽然娱乐应用仍然是青少年网络生活的重点,但整体青少年网络娱乐的使用热度已经开始呈现低于社交应用的趋势。

中小学生网民网络应用的娱乐化特点依然较为突出。中学生网民网络游戏使用率为76.4%,小学生网络游戏使用率达到86.7%,在远高于其他青少年群体和网民整体。

城乡间青少年网络应用的差距依然较大

2010年,农村地区的青少年网民在家里、学校、公共场所上网的比例均低于城镇地区。中国农村有53%的青少年网民在网吧上网,比例仍显著高于城镇地区6.9个百分点。在使用网络获取信息方面,城乡青少年网民搜索引擎和网络新闻使用率差距超过10个百分点。

上一篇:小学生绕口令串烧下一篇:柴庄小学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