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校园文化

2024-12-06

美国大学校园文化(8篇)

1.美国大学校园文化 篇一

惠州学院积极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

教育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工程。大学是文化的标志,是集合精英、产生文化、传播文化的地方,从事着整理文化、保存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的神圣事业。惠州学院作为惠州地区唯一的一所地方院校,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积极发挥作用,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惠州市高级人才聚集、储备、培养和成长的基地,成为惠州历史与现代文明的积淀、传承、发展创新的基地,成为惠州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力量;成为惠州市建设文化大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

以建设合格本科院校为动力,为惠州市聚集和培养更多高级人才。惠州学院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宗旨,确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办学理念、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专升本四年来,以建设合格本科院校为中心工作,采取各种切身可行的措施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拓宽学科专业,实现了由专科向本科为主的转变,由师范为主向多科性院校转变,本科专业从2000年6个发展到今年24个,涉及8个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从2000年的4800多人,发展到今年8000人,在校生80%以上为本科生。学院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的方针,一方面大力鼓励和支持在职教师提升学历和学位,已有102名(占专任教师的28.9%)采取不同方式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另一方面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增强师资力量,优化人才结构。今年就先后调入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49人,目前学院353人专任教师中,副教授以上131人,比2000年净增70%;博士17人,硕士99人,分别净增71%和240%。他们当中,拥有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4人,惠州市著名专家1人,惠州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9人;“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7人。

学院积极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为惠州市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做贡献。目前,学院成人函授类高等学历教育规模已从2000年的2500人发展到今年的8000人,也实现了专升本的飞跃,开设有13个本科专业和20多个专科专业。学院正加

大力度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努力为惠州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做出更大贡献。几年来,学院先后建立了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高初中教师培训基地、英语计算机培训考点等7个继续教育基地,每年根据社会需要举办各类职业技术、岗位技能、认证考级培训班,四年多来已完成各类培训任务9000余人次。目前正在筹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面向社会,服务就业转岗,拓宽培训业务,努力为惠州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自我提升服务。学院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引进优质资源,为创新惠州高等教育开辟新路子。2001年8月,我院建立了现代远程教育服务中心,先后与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名校联办远程教育,加入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2002年又与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建立工程硕士培养基地。现已开办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电气工程等16个本、专科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有2000多名学生就读远程教育,30余名软件工程硕士生,积聚了200多门名师的电子课件。我院将充分利用名校教学资源、管理经验和先进的办学理念,为今后独立开展远程教育、硕士教育奠定基础。同时,我院正在积极筹备与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联办服装工程专业,与香港公开学院合办MBA、教育管理硕士等培训项目,通过为成人量身定做教育套餐,服务本地人才培养。

学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参与地方文化活动,为提高惠州市精神文明水平发挥着积极作用。学院重视从物质、制度和思想三个层面加强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现已形成较为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正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学院坚持把德育放在育人的首位,构建了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思想政治工作为主阵地,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为载体的培育体系,青年学生主动靠拢党组织,形成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的政治文化。学院和各系学术讲座不断,学生中组织的新闻社、文学社、演讲协会、心理健康促进会等40多个社团,形成了功能丰富、独具特色的社团文化。特别是学院师资来源于全国各地,学生来源于全省及其它个别省份,就使得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及其它有关文化在思想观念层面上不断碰撞、融

合、创新,进而形成为一种新的独具魅力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校园文化正通过学院向社会所输送的人才及其他途径渗透、辐射整个惠州地区。近年来,学院在地方党政和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积极参与地方文化活动和文化社团,广度扩大,深度拓展,如参与惠州文化发展规划,主持“四东文化”研究课题,取得不少成绩,为惠州市建设文化大市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院科技文化艺术节

各团总支、学生组织:

为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文件精神,为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创新和学术研讨氛围,引领我校广大青年学子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积极参与创先争优活动,体现文化育人、塑人的功能,搭建具有时代特征、青年特点的大学生校园科技艺术活动平台,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激励并号召青年学生努力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学术科技创新能力、文化艺术素质。院团委决定筹备惠州学院第十三届科技文化艺术节。

一、活动主题

青春担使命,我们第一棒

二、活动时间

2011年3月至5月

三、主办单位

共青团惠州学院委员会

四、活动内容

本届科技文化艺术节设“挑战杯”创业篇、创新创意篇、励志修身篇、文化艺术篇四个篇章活动。

(一)“挑战杯”创业篇

为全面提高我院大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科研素质, 提升校园文化的学术品位, 培育学生科研精品,更好地为参加全省和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做准备,举办惠州学院第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二)创新创意篇

以“畅想新科技,创造新生活”为主题,宣扬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等理念,充分运用各种创意元素,合理利用各种创意形式,真实、创新、实效的开展各类创意设计活动,以全新的创意彰显惠大学子的智慧。

(三)立志修身篇

以“青春担使命,我们第一棒”为主题,开展论、辩、建、言等活动,弘扬大学精神,构筑文化根基。如“学习规划纲要建言献策珠三角”等活动。

(四)文化艺术篇

以“弘扬高雅艺术,打造精品文化”为主题。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艺术专场,用文化艺术熏陶青年学子,来壮大我校的文化底蕴,提升惠大学子的文化艺术修养,营造更富含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此篇分为艺术表演类、艺术作品类两类:

1、艺术表演类包括:声乐、器乐、舞蹈、戏剧;

2、艺术作品类包括:绘画、书法(篆刻)、摄影、工艺设计、DV作品;

2.美国大学校园文化 篇二

1 地域文化在校园景观中的重要作用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自然景观和地域历史文脉的综合。地域文化与当地人的风俗习惯, 人文环境甚至与他们活动行为的方式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 在校园景观的设计当中, 要充分考虑这一地区的人文环境, 一旦与之格格不入, 那么校园景观设计的效果也会适得其反。随着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地域文化不断地被注入人的思想和情感, 不断地被融进文化与生活的内容, 从而形成了一种与地域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地域为中心的文化体系。所以校园景观设计决不能一味的模仿, 应该深入发掘地域文化特色, 与校园自身环境相结合, 来使得景观设计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弘扬地域文化, 并以此作为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 对于提高高校办学水平、探究校园精神是非常有意义的。

2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述

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历史悠久, 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 声如磐”之称, 它是人与金木水火土的艺术。琳琅满目的瓷器中, 最著名要数典雅素净的青花瓷, 明净剔透的青花玲珑瓷, 五彩缤纷的颜色釉瓷和色彩绚丽的粉彩瓷了, 当然这些珍贵的名瓷, 是与景德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精湛的制瓷工艺密不可分的。

在传统制瓷过程中, 景德镇有着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古瓷业文明体系, 也形成了一套严谨的传统手工制瓷工艺, 每一件成品的背后都可以细分成20道大工序, 72道小工艺:1) 采石制泥 (见图1) ;2) 淘练泥土 (见图2) ;3) 炼灰配釉;4) 制造匣钵;5) 圆器修模;6) 圆器拉坯 (见图3) ;7) 琢器做坯;8) 采取青料;9) 挑选青料;10) 印坯乳料;11) 圆器青花;12) 制画琢器;13) 蘸釉吹釉;14) 旋坯挖足;15) 成坯入窑;16) 烧坯开窑 (见图4) ;17) 圆琢洋彩;18) 明炉暗炉;19) 束草装桶;20) 祀神酬愿。这每一道工序看似简单, 但缺一不可。也正是这种严谨的态度和不屈的精神, 让瓷器在世界的文化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使其大放异彩。

我们知道, 决定瓷器品质的不仅是原料和技术, 窑炉也承担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景德镇传统窑房有马蹄窑、龙窑、葫芦窑和镇窑;马蹄窑是宋元至明代砌筑的窑炉, 这种窑炉的火膛和密室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馒头形的空间, 所以也称“馒头窑”;龙窑是在商周时期火膛和窑室连为一体的升焰式方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窑身为长条形倾斜砌筑, 宛如一条火龙从山上游走而下;葫芦窑是在元代至明代末期使用的一种窑炉, 它前后分两个窑室, 前室高, 后室矮, 且前宽后窄, 就像半只葫芦卧在地面上;而镇窑是从龙窑和葫芦窑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形成于明末清初。正值此时, 当地的瓷业也达到了制瓷史的最高峰。镇窑作为传统窑炉的最高代表, 甚至对欧洲的陶瓷窑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是任何其他传统窑炉所不能相媲美的。

近两千多年的制瓷历史在景德镇积淀了浓郁的陶瓷文化底蕴。由于悠久的陶瓷生产历史和丰富的历史遗存, 景德镇的地下, 是层层累积的古瓷窑与碎瓷片。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景德镇古城区已不多, 但是景德镇依旧延续自己的陶瓷文化, 随便看看就能找到用瓷片铺的道路和“大明宣德年制”之类的题款。公路两边独特的青花瓷路灯都在提醒着人们, 瓷器是这个城市不可磨灭的灵魂与记忆。

3 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体现陶瓷文化的探讨

3.1 校园环境体现陶瓷文化的意义

通过设计使校园充满浓厚的文化氛围, 不仅可以使校园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又有一定的参与性。从景观观赏到历史文化再到陶瓷制作体验都有一个全方位的展示, 使人能深刻的感受到陶瓷文化带来的魅力。与校园景观设计结合, 展现新时代的大学。把陶瓷文化作为设计理念的整体, 运用制作陶瓷中所需要用到的72道工序作为校园景观的整体把握, 渗透到每个角落。尽可能保护和尊重原有植被, 对基地的原有树木采用原地保留和集中一致的措施。以生态理论作为指导, 坚持植物造景, 营造绿色生态校园环境景观。

3.2 目前校园环境最需解决的两大问题

1) 缺少陶瓷体验及活动场所。陶瓷的魅力不光在于欣赏, 更在于体验做陶瓷的乐趣, 据我们的调查问卷获悉, 很多学生都想体验陶瓷制作的乐趣。陶瓷体验的设计可让走出陶院的每一个人都能真正了解陶瓷。学生外出活动场所少, 校园里除翠湖活动休闲区以外难寻其他休闲活动区域。

2) 公共设施及指示系统缺乏。因为活动场所的缺失, 导致公共设施不完善, 比如校园道路很长, 但是在路上却缺少了可以休息的座椅。校园指示系统太过于普通, 没有任何文化体现。很多楼宇没有明确的标识, 很多人在刚入校时不容易找到。

3.3 校园景观设计应注重的四大原则

1) 文化性原则, 我校特色文化为陶瓷文化, 在景观的整体改造中要充分尊重瓷文化特色, 在瓷文化的景观体现中, 不仅要有一定的欣赏价值, 更要有一定的体验价值;2) 生态性原则, 我校新校区是一个多山的环境, 原始植被较多, 自然地形较为复杂。在设计之中, 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保留大量原生植被;3) 功能性原则, 我校除了翠湖之外没有其他休闲娱乐的场所, 学生需要一些活动场所进行室外活动, 在设计中, 陶瓷体验区、图书馆附近室外阅读区都加了一些活动场所的设计。可供学生进行室外活动;4) 整体性原则, 在设计中对文化的体现方面注重整体, 使文化贯穿于整个校园之中, 而不仅仅限于局部。

3.4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1) 陶瓷文化体验主题公园设计:该节点设计以陶瓷文化体验为主, 提取了传统陶瓷制作72道工序中的重要部分, 如成型工序里的拉坯, 盘泥条, 绘画, 上釉, 明窑等。整个陶瓷体验区分为室内体验和室外体验两种, 同时又增加了陶瓷文化展示功能。主体建筑 (如图5所示) 长100 m, 宽46 m, 坐落于两座山峰之上, 山谷被藏在建筑之下, 被设计成建筑下面的活动广场。而山谷正上方的建筑则设计使用了玻璃材料, 既保证了视觉中的通透感又可以使山谷具有良好的采光效果。建筑一边用来做展示和接待, 另一边用来作为陶瓷绘画等室内体验区。建筑的后面设计了上釉区和窑区, 因为考虑到镇窑的稀有价值和地位, 所以设计为镇窑。镇窑建筑里的其他区域主要为展示其他窑炉的形态和特征。造型创意区 (如图6所示) 以盘泥条和手工捏造为主, 景德镇的陶瓷器形多以拉坯出来的同心圆造型为主, 所以在造型创意区主要以全手工为主, 以此来开发人们的创新精神。通过考察得知, 在沿路附近的区域有一条原始水渠。在靠近寝室附近区域有一个小型湖泊, 在雨季时会形成水流从水渠流下来, 在我们的设计中对此水渠进行了简单装饰, 扩大其面积, 沿水渠设置了木栈道, 水渠中用该区域原有植被进行种植和修整。因为是原生态山头, 所以在设计中我们坚持少破坏、跟随地形的原则。建筑和景观区域都跟随地形的变化来进行设计。

2) 公共设施及指示系统设计:公共设施及指示系统已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 是一种表达空间联系和时间传承的文化符号。景德镇陶瓷学院新校区由于校园面积较大, 道路呈环形且分支较多。当前公共设施标识缺乏根本的联系以及对地域文化的体现。与人们直接接触并发生功能关系的公共设施就是一个展示校园文化和校园品位的平台。所以我们在设计思考之时, 运用了景德镇当地的地方性材料:青砖、瓦片及陶瓷, 注重了地域文化符号的提取和利用, 设计出具有亲切感和认同感的公共环境设施。只有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公共设施, 才会被它们所存在的城市认同, 才能对校园所在城市地区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它不仅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 也会成为我校的一道特色的风景线。

4 结语

大学校园是景观规划设计中重要的项目之一, 大学校园不仅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场所, 同样也是一个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代表之一。所以提高大学校园景观的整体面貌也是十分重要的。把大学校园历史背景、文化特色展现出来, 彰显大学校园独具个性的一面与优势。在有特色的、环境优美的校园中, 更能彰显出学生的激情与朝气。

参考文献

[1]周荣林.千年瓷韵: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博览[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4.

[2]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4.

[3]何婧.地域性校园文化景观规划初探[J].山西建筑, 2011, 37 (12) :6-7.

[4]龚飞, 李轩.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化设计理念初探[J].陕西教育, 2008 (9) :31-32.

[5]熊瑛.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 2007, 33 (18) :43-44.

3.大学生流行语与大学校园文化初探 篇三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流行语在大学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大学生流行语因其自身的特点而影响着大学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对待大学生流行语及其影响下的校园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

【关键词】大学生流行语;校园文化;特点;影响

【中图分类号】 D923.9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6-0014-02

流行语是指一段时期内在民众口头上流行的反映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文化风尚的一种时尚性的语言,具有俚俗性、生动性和时代性。流行语是语言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体现了语言的社会功能。大学生流行语是指在大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中广泛流传和口头使用的语言,大学生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反映了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大学校园的文化风貌。

一、大学生流行语的特点

大学生是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较中小学生来说生活状态和个人习性都较为自由,没有中考和高考的束缚,学习压力相对较小,生活空间相对较广;但是较之已经进入社会的青年人来说,大学生虽然远离了父母的直接监督和管教,但经济上依然不能完全独立,与外界相对隔离的较为单一的校园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生活范围和内容。由于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特殊性,大学生流行语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大学生流行语反映了与大学生生活最为密切的内容,涉及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大学生较为关心和关注的方面。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类:

1.与大学生的学业以及将来的就业等相关的流行语,“考研”(考研究生)、“考证”(考各类证书)、“考托”(托福考试)、“考G”(GRE考试)、“英语四六级”、“考公务员”、“面试”等等,这些都是与大学生在校的学习及将来毕业的出路有关。

2.与大学生的爱情及异性有关的流行语,“约会”、“帅哥”、“靓妹”、“正点”(形容女生的长相好看)、“青蛙”(形容长相较差的男生)、“恐龙”(形容长相较差的女生)、“吹了”、“电灯泡”(形容两个人正在谈恋爱时身边多余的人)、“滋润”(形容正在热恋期)、“越挫越勇”(形容谈恋爱多次失败但仍然追求异性的人,多指男生)等等,大学的生活空余时间比较多,而且学校和家长也不限制和约束大学生的恋爱自由,所以伴随着大学生恋爱人数日趋增长的趋势,与恋爱有关的流行语也自然被大学生所熟知和使用,就算是没有谈恋爱的学生,也免不了会在宿舍每晚的“座谈会”、“卧谈会”上讨论有关异性的话题,所以与之相关的流行语如“班花”、“校草”等也在大学生中间普遍流传。

3.与大学生们日常生活有关的流行语,例如“上网”、“卧谈”、“社团”、“大喜(洗)之日”(形容要洗好多衣服的日子)等等。

4.与大学生活的独特经历有关的流行语,例如“翘课”(旷课)、“挂科”(考试不及格)、“占座”等等。大学生流行语从总体上看真实地反映着大学生活的每一部分和大学生们最为感兴趣或最常接触的事物,从这些流行语中我们可以窥见大学生们的生活状态,看到他们既有关心未来积极奋斗的一面,也有安于现状消极怠工的一面。

第二,大学生流行语一般都较为简洁、幽默、生动,有时还采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这样的语言便于在学生中间流传,也体现了大学生们开放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力。例如“裸考”是指不复习就去参加考试,“早练”、“黄昏练”是指早晨或傍晚进行锻炼,“寒”是指“寒心”,这是来源于日本漫画中把人物画成暗的颜色并加上一滴汗珠,表示无奈的意思,“酱紫”、“不要酱紫”是指“这样子”、“不要这样子”,这是根据谐音使汉字紧缩而形成的流行语。可以说大学生流行语赋予了大学生一个将日常生活和丰富谐趣的语言相结合的平台,并且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的思维广度也更加开阔,体现在校园流行语中就是语言的形象生动和多姿多彩。

第三,大学生流行语体现了大学生们真切的心理倾向和思想感情,体现了他们感情较为浓烈的一面。例如,“我晕”、“我倒”、“我吐”,都是表示对事物的无奈或是吃惊的感情。“靠!”也是大学生尤其是男生们常用的流行语,用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示强调自己的感情。近几年来在大学生中间使用最频繁的表达感情的流行语非“郁闷”莫属了,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面对规律性突然降低的生活和大量的空余时间不知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是“郁闷”;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却又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友情的丧失、学业的迷茫、未来的方向,这种心情也“郁闷”;临近毕业,也还要为考研、考公务员、出国、就业等等问题所困扰,堆积在心头的这种情绪怎能不说也是“郁闷”呢?“郁闷”一词其实并不新鲜,但是表现大学生们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感情却又最恰到好处,所以在大学生中间广为流传。除此之外,大学生们还喜欢用一些名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及对人或事物的亲疏,例如:“东东”(东西),“老公”、“老婆”,这多是女生们喜爱使用的词语,“东东”的使用其实就暗示了自己对这样东西是喜爱的,用这种小孩子似的语言也增加了可爱的气息,“老公”、“老婆”是女生中间对自己好友的昵称,“老公”多是指性格外向,有些中性化的女生,“老婆”则多指娇小可爱性格内向的女生,在大学里经常可以听见有女生这样介绍自己的好友:“这是我老婆。”这说明两个人的关系一定比一般同学要好。“猪头”一词也是如此,例如:“猪头,帮我占个座!”这里的“猪头”可不是骂人、讽刺人,也是表示两人之间的关系亲密。另外,表示大学生们心理倾向和思想感情的流行语还有“爽”、“真锉”、“去死吧”、“滚”等等,都从不同的侧面折射出大学生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从大学生流行语的特点看大学的校园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体现着文化。从大学生流行语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校园文化风貌。

首先,大学生流行语覆盖了大学生活的诸多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大学校园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活不再单纯是过去的“宿舍——教室——图书馆”这三点一线,大学开始为学生们提供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而大学生自身也不再满足于单调的大学生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开始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学习、上网、考证、恋爱、打工、社会实践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活的弹性化和校园文化的人性化。大学本就不同于中学小学,在将学习这一本职任务做好的同时,大学生们也需要有更为开阔的空间去实践自己的想法并不断摸索自己的未来方向、寻找自己的人生定位。从形形色色的大学生流行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学校园文化日趋丰富和多样。

其次,大学生们在校园中的心态多是轻松的,从诙谐幽默的流行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学生们极富情趣和个性的心理。前面已经说到,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学习压力相对较小、与同龄人的集体生活、没有家长的直接监督管理等特点使得大学生们在交流中更倾向于语言的个性化和情绪化,更倾向于以一种比事实更为夸张的表达方式营造幽默的氛围。比如说同样是发手机短信息,如果说:“我们手机发短消息联系!”就会显得缺乏创意且不够个性,大学生们则更倾向于说:“我短你!”或是“你短我!”这样的说法不仅简洁明了,而且符合大学生们追求快节奏的生活步调的心理。再如,大学生们常说的“我靠”、“我晕”、“我无语了”、“真锉”等等,虽然在表达自己的不屑或无奈的情绪时显得有些夸张,但的确也起到了宣泄情绪、缓和气氛的作用,并且同学们之间也不会因为使用了这样的词汇和语言而互相责怪和误解,因为作为表现情绪的方式,这类的词语在大学生中是被理解和流传的。大学生们在流行语的使用中所体现出来的这用共有的心态和情绪也自然影响到大学校园的文化,校园文化呈现出轻松、活泼的氛围,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都开始重视学生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更广阔的平台,并且在日常教育和课外活动安排中更注重添加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因素,更加趋向时代化和流行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肯定,鼓励学生自我素质的提升,形成共性教育和个性发展相协调的校园文化环境。

再次,从大学生的流行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心理情绪的消极的一方面,以及大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的风尚。比如平时旷课、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校外同居等等。这些虽然只占据了大学生流行语的一小部分,但是这些流行语背后所代表的校园文化风貌却值得我们注意。相对于社会来说,大学校园是一个比较安宁和单纯的环境,但是也还是存在着一些破坏单纯的因素,平时旷课、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校外同居这些现象不仅会成为大学生个人的前途和自身的发展绊脚石,而且会影响整个校园的风气,虽然这些不良的校园现象只发生在少数大学生身上,但是从“翘课”、“作弊”、“同居”成为大学生的流行语中就不难看出,这些现象就算不是被大家所认可和实践,但至少不被大家排斥和完全否定。大学的校园文化提倡和鼓励学生们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但是这种“自由”应该在一定限制与规则之内,否则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就会遭到破坏,大学生们自身的健康发展也得不到保障。

最后,由于语言是在社会环境中不断发展的,由语言所影响的文化也是与时俱进的。大学们年轻、思维活跃、善于接受社会的新鲜事物,乐于在发展的时代中创新和使用新鲜的语言,大学生流行语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大学生淘汰了一些过时的语言而倾向使用与当下生活最为密切的且最时尚的语言。例如,在20世纪的80年代前期和中期,在大学生们中间有“红路”、“黄路”、“黑路”的说法,所谓“红路”就是指入党、当官,将来走上政治的仕途之路;“黄路”则是指走经商、做生意的道路;而“黑路”就是将来考研究生或是出国,但是这样的说法在现在的大学生中已经几乎绝迹了。现在的大学生,对于未来的看法和选择更加丰富和多样,属于他们的流行语中增加了“考公务员”、“保送”、“创业”、“托福”、“GRE”等相对于过去来说新鲜的词汇,而大学也适时地提供给学生们更多更符合他们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机会,近些年来在全国各类大学中流行的各种“创业规划大赛”、“职业设计大赛”、“学术作品大赛”、“英语口语比赛”以及各种名目的考研、考公务员的辅导班和培训讲座,其实就是对时下大学生的能力需求和校园文化流行趋势的暗示。

三、如何看待大学生流行语及其影响下的大学校园文化

有的人认为大学生的校园流行语是语言中的污染,一些流行语例如“去死吧”、“靠”、“郁闷”、“滚”等等都表现了当今大学生中存在的明显的不良情绪,如果让这样的语言继续流行下去,会在大学生中间造成消极的影响,也会败坏大学校园文化。另外,“作弊”、“翘课”、“同居”这类大学生流行语的使用和传播,也表明现在的大学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加以干预,以避免大学生们有不健康的、不利于他们自身发展心理或行为。

从大学生流行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在的大学生中的确流行着一些宣泄自己的情绪、抒发自身情感或表明自己态度的语言,但是这类语言只是选择了一种较为夸张的方式,而这种较为夸张的方式同时也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独有的属于他们自己的、被他们所广为认可和接受的方式。同时,大学生使用这类所谓的“消极性”语言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态度或情绪,毕竟当今的大学生也面临着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和自身的多重压力,面对自己现实中和未来的一些问题,难免会感觉到有负担,思想情绪上也难免会有消极倾向,而一些流行语的使用可以帮助大学生们排解自己心中的压力和不良情绪,帮助他们在与人的交流中重新恢复自信、勇敢面对生活。从这个角度上看,这些流行语不仅没有导致大学生思想和大学校园文化不健康,而且还可以通过大学生们自己喜爱的方式解决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我们不否认“作弊”、“翘课”、“同居”等不良现象在大学生中是存在的,但是这类现象毕竟只发生在极少数的大学生身上,对于整个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还是微乎其微的。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流行语虽然影响了大学校园文化,但是流行语也只是一种交际语言,如果大学的校园文化真的存在着诸多问题,也应该通过加强学校的管理和监督、给学生提供积极、良性的指导这一途径来改善,而不可能通过改变流行语来解决。所以,不能全盘否定大学生流行语,而必须看到它给学生和大学校园文化带来的积极影响,对校园文化的规范,也不可能全部寄托在对大学生流行语的规范上。

4.美国大学校园文化 篇四

中国科技大学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全面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和安徽省委8号文件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文化建设的规划,持续推进文化建设与创新,广泛开展科大文化传统的研究、教育与实践,进一步弘扬科大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辐射到班级、院系、校园,延伸到课堂之外,形成了班级、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格局和育人环境,使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蓬勃生机。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科技大学是由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以科技为背景的管理和人文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自1958年创办至今,经历了北京初创、迁址重建、改革创新三次艰苦创业历程。50年来,中国科大科教结合实现了教科双赢。改革开放以后,学校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达到70%;从第一届毕业生算起,迄今有40多人当选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本科毕业生中平均每1000名毕业生中就产生1名院士,为全国高校之冠;研究成果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50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充分证明,科大的优良文化传统,是学校半世纪超常规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有效的资源,新形势下只有进一步弘扬科大优良传统,学校才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种障碍,才能不断向一流研究型大学迈进。为此,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学校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科大精神与文化传统的征文、讨论、研究、凝练、教育、传播工作,以科大精神擎起校园文化的大旗。

二、科大文化传统的研究

50多年来,中国科技大学以良好的校风、学风著称于高校之林。建校之际,郭沫若校长亲自起草校歌,歌词中有“又红又专,理实交融,团结互助,活泼英勇”之句。1959年开学典礼,郭沫若在长篇演说中,将科大校风概括为“勤俭办学,艰苦朴素,红专并进,团结互助”。为了使学校能够有声有色地继承抗大优良传统,郭沫若校长亲自起草校歌歌词,定名为《永恒的东风》,并请抗大校歌作曲者吕骥为校歌谱曲。

中国科大50周年校庆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贺信中希望中国科技大学“努力办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甚至早在1999年7月,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安徽省政府签署重点共建中国科大协议,支持中国科大创办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这份协议作为我国“985工程”签署的第一个重点共建协议而被载入史册。

在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要实现这个宏伟理想,需要一种追求卓越、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把科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离不开科大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光大,需要科大精神强有力的支撑。为此,学校举办“重温校训、励志成材”征文活动,并专门组织力量,成立“中国科大文化研究”课题组,从文化的视角对科大精神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再认识,进而对科大文化传统进行系统研究。

通过对科大文化的系统研究,学校形成了两点共识。一是作为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校训是学校精神和灵魂的象征,科大校训虽有时代的烙印,但反映了中国科技大学独特鲜明的个性和办学理念,是科大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精神财富,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内在驱动力。二是半个世纪以来,几代科大人求真务实,不断开拓,坚持将育人作为第一要务,不跟风,不追求时髦,永不服输,“敢为天下先”,在内涵发展、所系结合、育人为本、民主办学、文化创新等教育实践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形成了坚韧不拔、勤奋刻苦、民主开放、学术自由、理实交融、创新进取的文化品格,必须永远传承下去,中国科大精神这面校园文化的大旗必须高高飘扬。

三、科大精神大讨论

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更好地发挥科大文化资源在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一流研究型大学创建中的积极作用,2005年10月,校党委发出通知,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神理念的大讨论。通知发出后,广大师生积极响应,踊跃参与,畅所欲言,献计献策,积极投入到精神理念大讨论的热潮中来。学校先后展开部分老领导、老同志、学生代表、民主党派代表、中老年教师代表、青年教师代表等系列座谈会,畅谈科大精神。随后,科大精神理念的大讨论在全校范围内铺开。很多师生、校友积极撰写文章,纷纷表述自己对科大精神的理解和看法。学校开通了“科大精神大讨论”网站,《中国科大报》还开辟“科大精神大家谈”专栏,发表文章近百篇。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的大讨论中,学校还专门邀请一些院士、校领导、资深教授、杰出校友为大学生作报告,以弘扬科大的优良传统,激发青年大学生们爱国心与报国志。当这些科学大师、青年才俊们以自己的的人生体验和切身经历向青年一代诠释自己心中科大精神的内涵与实质时,与会的莘莘学子深受感染,会场不时爆发出热烈地掌声。自2006年4月以来,中国科技大学先后举办25场以“科教报国50年”为主题的“科大精神系列报告会”,施蕴渝、朱近康、彭子成、辛厚文、郭传杰、孙显元、韩荣典、俞书勤、朱清时、李定、舒其望、吴奇、张树新、蒋华、胡成行、许武、侯建国等纷纷走上台来,用科大精神的法宝为青年一代释疑解惑。几十场报告会下来,上万人次学生接受了教育。

与此同时,各基层党组织还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的开展,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演讲、辩论会、主题报告等,组织师生对科大精神理念的集体讨论,进一步回顾、整理、传播科大优良传统和文化,以充分发挥科大精神及文化传统在凝心聚力、振奋人心、培育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中的积极作用。

通过科大精神大讨论,广大师生普遍认识到,中国科技大学在50年的建设与发展历程中,营造了具有科大个性的文化氛围,积淀了具有科大个性的精神特质,这种氛围和特质量是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科技大学致力于“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培育具有创新精神、能力和现代知识结构的一流人才,致力于建设具有较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教育与科研基地,致力于推动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科大精神的凝练与提升

通过对科大文化传统的系统研究,以及开展科大精神大讨论,广大师生认为,中国科大在历经北京创建、南迁重建、创新跨越与内涵发展等发展阶段的同时,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先进文化与优良传统,其内涵极其丰富。在新的历史阶段,集中地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强国报国信念。中国科大诞生于“两弹一星”的国家需求,是为新中国的科技进步、国防现代化和社会发展而建立的,目的在于为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尖端人才、贡献尖端科技。科大的创建是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英明决策,其创建者大多是开国元勋和科学大师,他的建立寄托了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的强国情结。因此,围绕国家目标,创造一流业绩,达到一流水准,从来就是科大人的历史使命。可以说,科大的事业与国家的发展命运与共、息息相关。二是追求卓越品格。追求卓越、勇攀高峰永远是科大人的目标。正是这样一种品格,使得科大人即便历经磨难,甚至在文革南迁濒临解体的恶劣环境下,依然能够坚忍不拔,逆境图存,并在科学的春天里展翅高飞。三是创新进取精神。科大创校之处就被《人民日报》称赞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她从一开始就尊崇的“科学与技术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理念,被实践证明是符合教育与科研发展内在规律的,因此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在50年办学历程中,科大总是能够在办学理念、模式、教学思想、科研体制等方面,勇于进行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创新,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四是民主自由传统。创新需要宽容,需要自由的空间,需要信任和激励。民主管理与学术自由是科大的优良传统之一。科大的民主校风,集中地表现在不惟上、不惟书、不轻信、不盲从的理性精神和科学态度。相对而言,这里比较少有论资排辈,比较少有学术门户之见,比较少有学术压制。院士、专家的权威与青年才俊的闯劲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科大历经挫折又几度崛起,再度辉煌,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得益于科大的民主传统,可以让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特长,能够有畅通的渠道集中众人之智慧,不断创新。五是科学务实作风。在生活中,朴实无华;在学习上,勤奋刻苦;在工作上,务实稳健;在思维方式上,理性客观;校园风物方面,也是淡雅自然。在办学思想上,科大始终按照自身的目标定位确定每一时期的办学方针和发展战略,始终保持着尊重客观规律、追求科学真理、善于独立思考、决不盲目跟风的独特个性。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热潮中,科大人坚持走“精品大学、英才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坚持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不靠规模创一流,办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五、科大精神的弘扬与传播

学校是育人场所。科大的文化传统只有代代相传,才能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人才。50周年校庆是所有科大人的盛事,学校充分利用这个契机,精心策划和布局,全面挖掘、梳理、传播学校办学成就、优良传统和文化品格,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工作,集中营造良好社会形象,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良好成效。

在迎校庆期间,学校宣传部门专门组织力量,经过长时间的策划、研讨、编辑、修改、审定,正式出版《中国科大报校庆纪念特刊》(50版),50周年校庆纪念特刊出版发行后,得到广大师生校友的热烈欢迎和广泛赞赏。在2006-2007年组织开展20多场报告的基础上,宣传部将报告会进行录音、录像进行整理、编辑,并结集出版(现已正式出版上、中两册)。从老校刊、校友回忆等材料中披沙拣金,搜集汇注,整理出版了《花开的声音——中国科大的那些人那些事》。宣传部还将拍摄的科大风光图片挑选出来,并配以清新自然的文字,出版了图文并茂的《科大风物》,将科大十年来的报道进行精选,结集出版了《十年关注——1998-2008年媒体报道选辑》。充分反映科大精神与文化传统的研究专著——《梅与牛——中国科大的文化传统》也经过10多次业务研讨、修改,业已通过专家终审,即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另外,全面展示在国防战线上默默奉献的科大校友成就一书——《携笔从戎——从科大走出的将军》,经过集中采访并通 过有关部门保密审查后,也即将出版。这些书籍的出版,无疑成为一本本生动的教育参考书。

学校还在新华社、安徽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整体策划了少年班30年、中科院创新育人50年、教师节等宣传报道,集中地向社会展示了少年班30年取得的人才培养成果和经验,集中展示了中国科大创新育人的成就。50周年校庆前夕,学校推出50年不下讲台的史济怀老师的典型事迹,《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科学时报》,以及省市媒体分别陆续刊发了专题、专栏、系列深度报道等文章。校庆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各大媒体和省市媒体刊发了中国科大校庆50周年的报道。2008年9月27日,国务委员刘延东来校视察,带来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贺信,当天,新华社发出通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全文播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各大媒体和各省机关报均作了报道。

2009年3月,由香港凤凰卫视精心打造的校庆专题纪念片《科学的春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光荣与梦想》一经播出,更是好评如潮。

为了充分利用学校文化传统教育的各种资源(阅读资源:《科学的春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光荣与梦想》、《科大精神系列报告会文集》(上、中)、《花开的声音——中国科大的那些人那些事》、《中国科大报建校50周年纪念特刊》;环境资源:校史馆、博物馆,校风纪念碑,郭沫若、严济慈、钱学森、华罗庚、贝时璋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塑像,现代艺术中心、陶艺中心,校园内其它文化景观;仪式资源:开学典礼、迎新晚会、主题班会、教唱校歌等),从2009年新生入学开始,学校将新生文化传统教育贯穿于新生军训、入学教育的全过程,旨在帮助入学新生了解中国科大创新发展的历史、成就与建设目标、文化传统与品格、学术传统与规范、大师风采与人文环境,帮助他们尽快融入中国科大的文化氛围,形成对中国科大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自觉传承、弘扬优良校风学风,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大人”。

5.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篇五

大学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具有超越物质存在的历史价值。这正是我们今天研究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意义之所在。

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外延十分广阔的概念。从广义的角度进行定义,文化应当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的总和,它涵盖了人类在 认识和改造自然、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切文明成果。从狭义的角度定义,文化则主要是指与经济、政治相区别的观念形态,它涵盖的是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成果。

以下对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讨论,将以狭义文化概念为基础来展开。

一、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

大学文化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与大众文化或其他文化相比较,大学文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首先,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文化。大学以传承、整理和创新知识为己任,是知识的集散地和创造源。而创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就是探求未知世界、求证事物本质的过程,就是历尽艰辛、追求真理的过程。在这种特殊活动和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大学文化,必然深深地留下“上下求索”的烙印,必然把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作为自己的旗帜。

其次,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创造知识和传承知识的终极目的,是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是为了使人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使人类美好的信念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张扬。一句话,是为了满足人类永恒的需要。大学文化总是把人类的未来作为自己的建设对象,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充满了对自己民族、对社会、对整个世界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与普通的商业文化、时尚文化、消费文化等相比较,大学文化所凸显的是:执着的价值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神圣使命。

第三,大学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的文化。学术活动是大学存在的基础和核心。大学文化拒绝一切思想观念的和教条的禁锢与束缚,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始终强调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求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学术的理性思考和研究,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科学的创新和发展。

第四,大学文化是一种严谨求是的文化,大学的活动,主要是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人与规律、人与逻辑、人与道德、人与社会、人与命运的思辩和对话,这种思辩与对话本身就是一个严谨的学术过程。因此,大学文化鄙视浅薄、浮躁、虚假、急功近利和随波逐流,崇尚严谨、逻辑、实证、经验,崇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艰苦攀登和勤奋工作。

第五,大学文化是一种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科学的特性就是大胆质疑,整理知识、继承传统需要批判鉴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术交流、文化交融需要批判与反批判的碰

撞;创新知识、追求真理,需要不断超越他人和自我,不断批判他人和自我;推动社会文明进步,需要批判的精神,从而达到超越现实、实现理想的目标。

尽管大学文化具有多方面的特质,但其核心和灵魂只有一个,即大学精神。如果说上述五个方面的品质主要表达的是大学文化的共性的话,那么,大学精神这个概念更多的则是在诠释一所大学的个性。坦率地说,并不是每所大学都具有自己独立的大学精神,只有那些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通过对自己办学理念的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判断和理性诉求的大学,才名副其实地具有自己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将为学校抗打击求发展注入坚强的生命底蕴,并发挥出强有力的价值导向、群体凝聚和社会辐射等一系列功能。

在中国高等教育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中,不少大学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学精神。例如,北京大学以“提倡新学,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闻名,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传世,北京师范大学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而著称。正是既有共性又极富个性魅力的大学精神,始终坚定不移地守望着大学精神这块理性王国,才使这些百年名校经久不衰,青春常在。

审视大学精神,至少应当包括三个视角:

首先是哲学视角。大学精神实际上反映了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哲学思想,它本质上是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的哲学抽象,是对学校“文化体”和“文化群”的整合、凝炼和升华。作为哲学层面的大学精神,一定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品质。我们应当能够从一所大学的精神中,清晰地看到这所大学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价值取向以及认知世界的态度和方法,感受到它的理性光芒。

其次是历史视角。大学精神不是一朝一夕铸就的,它是通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凝聚、发展而形成的,是特定范围的“文化体”和“文化群”共同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的自然结果。作为历史层面的大学精神,一定具有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理论品质。大学精神中,应该让人们既能够看到学校的历史足迹,又能够看到它的现实追求,既能够看到它优良的传统,又能够看到它创新的硕果,感受到它与时俱进的精神脉搏。

第三是文化视角。高等学校是以传承、整理和发展科学文化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的,大学精神正是“大学人”进行这种传承、整理和发展文化活动所产生的关于自身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行为准则的文化成果。作为文化层面的大学精神,一定具有伦理、科学与民主、开放相统一的品质。我们应当在大学精神中,既能切实地感受到对知识的渴求、真理的探索和对科学的崇尚,又能深刻地领略到对合理公正的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由它透射出的报效祖国、造福人类、对社会进步的关心和改造社会的崇高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川大精神

新四川大学是由原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华西医科大学三个全国重点大学,历经两次强强合并组建而成。三强合并前的原三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各自的优良传统和各具特色的“学校精神”。新四川大学精神应是原三校“学校精神”及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经过近十年的碰撞和融合,三强合一,终于融会成了独具个性的新四川大学精神,其精神内涵集中体现在校风和校训上。

校风是学校风气的总称,包括学风、教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学术探索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它既是大学精神的综合反映,又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和外化,其表述应该简洁、明确,作为师生员工行动的座右铭,便于对照、落实。新四川大学的校风概括为:“严谨、勤奋、求是、创新”。这八个字符合校风内涵、外延的要求,较好地继承和概括了原三校长期形成的优良校风,也体现了三强合并后的新川大所形成的新的文化氛围和校园风气。

校训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其表述应比校风更凝炼、抽象,内涵更丰富深邃,能较好地概括学校的整体价值追求,反映学校的独特气质,体现出学校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雍容高雅的名校风范。

新四川大学的校训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八个字语出民族英雄林则徐题于书室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比较贴切地概括了今日之四川大学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与价值追求,有较强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一是体现了学校发展历史和现实的统一。首先,它较好地反映了“三强合并”前的原三校不断融合、改革、发展的历史以及相互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原四川大学以1896年创建的四川中西学堂为肇端,历经“两院入堂”、“三水汇流”,前后融汇了不少蜀中名校的精华;1954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组建、尔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原成都科技大学,前前后后整合了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华西大学、川北大学、西南农学院等院校的有关系科;原华西医科大学自1910年创办起,发展历程中曾与中央大学医学院、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东吴大学生物系、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等联合办学,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五十年代初高校院系调整时,其文理学院并入了当时的四川大学。同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直接反映了新川大“三强合并”的现实。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的指引下,学校两次“强强合并”,终于“三强合一”,铸就了四川大学今日之辉煌。

二是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统一。继承和创新是一所大学长足发展的不竭动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四川大学精英云集,人才荟萃,是生产和传播新思想、新理念的重要基地,也是社会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和辐射源。一方面,学校扎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沃土之中,成为弘扬民族优良传统,塑造凝聚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成为研究、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强阵地;另一方面,又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善于吸收消化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交融中,创造出高水平的人类文明成果,奏响继承与创造相伴、改革与发展并进的华美乐章。

三是体现了科学与民主精神的统一。科学的发展需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聚集各类知识的涓涓细流,才能最终汇成人类知识的汪洋大海。四川大学学科较全,文、理、工、医、史、哲、经、管、法、农、教,各学科如众水相聚,相互激荡、相互融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从而不断产生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推动科学技术向着高、精、尖的层次发展。同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是民主精神的体现。现代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各种文化思潮冲撞和对话的舞台,也是各家各派学术思想汇聚的大海,百家争鸣、百花

齐放,在不断的兼容并包中,促进多文化因子在广阔的校园时空中交叉渗透、交相辉映。

总之,四川大学的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和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补充,缺一不可。以这十六个字为核心的川大精神,在哲学层面上,体现了川大人追求真理,刚正不阿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在历史层面上,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四川大学不断融合、改革、发展、创新的风雨历程;在文化层面上,展现了学校“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宽广胸襟和民主宽松的学术氛围。在我国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四川大学师生职工正在秉承和弘扬“川大精神”,并努力使之扎根于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

三、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建设

大学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我们不仅需要阐释大学精神的历史、内涵和功能,着眼于大学精神的继承和弘扬,而且应当着眼于大学精神的未来,着眼于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建设。

首先,必须纯洁大学的精神家园。之所以重提精神家园的话题,是因为在物质生活给人们带来享受的今天,大学精神与物质世界那种本应和谐美妙的关系正面临某种程度的异化。惟其如此,才更需要我们光大大学精神的传统,维护大学作为“社会良心”的美誉,维护大学精神的圣洁,维护学术精神的尊严。

其次,必须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科学创造和人文关怀是人类进步的两个车轮,尽管它们的内涵、特质、对象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二者绝不是互相排斥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使人文关怀获得新的理性工具、实证方法和技术手段,而人文关怀则向科学技术注入真、善、美的文化底蕴。在当今世界,把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融合作为培育大学精神的一个重要取向,既重要又迫切。因为,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世界的面貌,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之时,也越来越多地面临精神道德领域的挑战,如克隆技术的诞生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但以克隆人为攻关方向的科学研究,则可能使人类面临改变自身的危险;科学技术通过对资源的广泛开发利用,在极大地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又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这一切都说明,培育大学精神一定要强调科学创造中的人文关怀,通过人文精神对科学创造的正确引导,保证科技进步造福人类而不是祸及人类。

第三,必须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大学教育理念是一个开放的观念体系。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肩负的历史使命不同了,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不同了,因而教育理念也需要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特别是致力于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学校,更应当在办学理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作为现代研究型大学在思考教育理念创新的问题上,至少应充分考虑到这样几个因素:一是怎样在观念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二是在体制上怎样真正形成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运行机制;三是怎样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四是怎样进一步强化科研,真正把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以科研强势带动人才培养,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服务;同时真正把科研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为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第四,必须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精神的建设不可能

孤立地进行,它必然要和世界文化发生密切的联系。这客观上要求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必须自觉加快国际化步伐,具备更加宽广的视野,在科学研究方面不断把握新理论、拓展新领域,追踪新科技、创造新成果;在文化领域方面要与世界文化加强接触、扩大交流,沟通融会,吸取精华,创新知识;在培养人才方面,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育出一大批敢于攀登世界科技文化高峰的拔尖创新创业人才。

第五,必须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今天,中国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承担着为民族振兴进行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没有压力、没有紧迫感,没有与世界科技、文化和人才培养一争高下的强烈竞争意识,就无法当此重任。因此,现代大学精神的培育,无疑应把“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竞争意识注入大学精神,使之更具活力、更具时代特点。(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

6.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总结 篇六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总结一

——20**年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活动总结 时光如行云流水一般匆匆流过,伴随着忙碌的学习和生活,20**年即将过去,学校以及各院系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即将接近尾声。

本,学校在文艺、体育、学术、美术等各个方面举办了多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社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了发挥特长、展示才能、提高综合素质的广阔空间,树立了良好的校风学风,有效的营造了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

为了积极响应学校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号召,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校园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根据学校的要求,同时结合我们人文社会科学院的实际情况,我院积极参加并开展了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以下是我对本院在20**年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表现和成果的总结。

(一)多彩文艺篇

大学如同一个大舞台,充满了挑战和奇迹,我们要在这个舞台上尽情的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这样我们才会得到锻炼和培养,才会不断的提高和进步。这学期,学校举行了第十四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给学生们提供了很多展示和锻炼自己的机会。我们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每项活动都认真努力筹备,积极参加评比。下面我对我院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做一下总结。

1.歌咏比赛 20**级法学的新生们在开学之初的军训活动中表现得很出

色,同学们每天都艰苦的训练,积极配合教官的要求,坚持着把每个动作做到最好。在军训即将结束时,学校组织各个单位进行军歌合唱比赛,法学的新生们认真的准备和练习。在同学们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在歌咏比赛中取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为学院赢得了荣誉。

2.绘画大赛 为了纪念九一八这个特殊的日子,校学生总会举办了一次爱国主题的绘画大赛。要求各院系参赛者在规定的时间内现场在地上的白布上绘图,我院同学也积极参见此次活动。参赛者以雷楚芸、冯莹莹和宋奇梅等同学为代表。在比赛之前他们经过精心的设计,构建出了奋斗主题的绘画图案。比赛现场几位参赛同学认真的绘画,一笔一划都展示出信心和耐心,旁边有许多观看的同学为她们加油打气。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三等奖的成绩。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得到了提高,创造性和想象力也得到了锻炼。

3.啦啦操大赛 为了展现医大学生的青春风采,为校园体育赛事增添活力,增强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为了更好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展现全民健身风采,营造积极进取、乐观拼搏的文化氛围。学校举办了“动感医大、魅力无限”校园啦啦队大赛。由于甲流的影响,啦啦操的比赛时间有所变动,我院在得到比赛通知时距离比赛时间仅有一周的时间。虽然时间很紧急,但是09级法学的同学们还是在仅有的时间里排练出了一段很出色的啦啦操。比赛那天,由12位学生组成的“独一无二”队伍认真的完成了比赛,整齐的动作,自信的微笑,虽然是录制的而且没有观众,同学们依然用心的完成好每一个动作。

4.舞蹈大赛 为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展现学生的艺术魅力,学校特举行哈医大第五届“灵韵杯”舞蹈大赛,我愿也积极参加了本届舞蹈大赛。11月7日是复赛的日子,由六个09级学生和四个

08级学生共同组成了参赛队伍,经过近一个月的认真编排和训练,在复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最终顺利进入决赛。我院的参赛舞蹈是具有浓厚的藏族风格的《小小格桑花》和《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其中,《小小格桑花》是由贾凯越同学带来的独舞,高原上的小小格桑花,美丽而坚强,柔弱但不失挺拔,它寄托了藏族人民期盼幸福和吉祥的美好情感。欢快的音乐,灵动的舞蹈,表达了表演者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结,对祖国统一的热情讴歌。《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是由十个女孩子共同带来的群舞。西藏文化是我们祖国文

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个女孩子共同演绎一段藏族风格的舞蹈,表达了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赞美。舞蹈生动多情,节奏明快,主题鲜明,反映藏汉民族团结,讴歌祖国统一。此次舞蹈也是对祖国建国60周年的献礼。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总结二

涂鸦(Graffiti)的存在可能从原始

时代有石墙开始就有了,校园文化 涂鸦大赛活动总结。人类早期的历史很多才能都是从那些绘画在石墙上的象征图案所得知。然而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发明了纸张做为书写交流的工具,墙---却成了不可侵犯似的禁地,如果有人在上面涂写就有如亵渎了它一般,或者被认为是不文明的。这种想法一直以來笼罩着对涂鸦艺术的认知。但作为传递开创性想法的媒介,尽管只是一些标记性的笔画、几笔鲜艳的色彩.涂鸦---从未消失过,它总是很有用也很有乐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时尚已生活必需品,成为更多人追捧的话题。作为青春的代言人大学生总洋溢着年轻的活力。充满着狂热的激情‘对新奇刺激活动必定会踊跃参与,全程投入。如何让大学生活过的丰富而又有意义,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自律会及团委宣传部为丰富校园生活,结合专业特点,在校园文化节之际准备了这次的涂鸦活动。部分组成,活动工作总结情况如下:

一、活动概况:

4月7日涂鸦大赛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活动前期准备工作较为完善,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前期和期间的宣传工作都做的相当到位,对活动的开展有极大的帮助,活动的流程进行的相当顺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全院师生的好评。

二、活动时间:

活动早期准备(4月7日~4月15日)分为前期宣传和前期准备。

活动中期开展(4月15日~4月27日)由组织部和自律会积极开展T恤、墙上涂鸦和活动当天的宣传。

活动后期宣传(4月27日~4月29日)以学校的展板借助照片和学习的网站进行宣传和报道以及获奖情况统计并颁发奖品等。

三、活动的目的:

涂鸦的意义是随心所欲地书画自己的小世界,是不受流派和风格所约束的.虽然确实是发源于黑人的街头文化,但当

时黑人社会正处于被严重歧视的艰苦年代,在历史的自然条件下生成的独特文化,玩世不恭的对待态度,之后经过差不多一个世纪的延续下,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绘画风格,这就是当代暂时的涂鸦的定义,但我相信这些基本上没哪个国内自称涂鸦青年会知道,工作总结《校园文化 涂鸦大赛活动总结》。艺术类院校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在如今张扬个性宣扬自我的时代,就要敢于表达,这样不但符合学生的才能特长,更符合大学校园的时代气息。我们应当去接触去了解涂鸦文化。举办这次活动不单纯为了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更重要的是为了能让更多人了解涂鸦文化。

四、活动的宣传:

本次活动的宣传工作主要由团委组织部和自律会负责,其他部门配合,宣传工作到位。4月7号开始通过海报,横幅在学校宣传栏上张贴,悬挂,以便大家更好的了解这个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站网络部及记者团帮助宣传报

道,召集更多的同仁志士参与。深入04,05,06各班级,大力宣传此项活动动员每个班级交上两份T恤或鞋子及两份墙上涂鸦的草稿,题材内容和材料不限。

五、具体内容的总结:

合理的安排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以下工作,布置场地在比赛前对舞台的设计,活动前布置赛场,搭建一个临时舞台。4月29号那天我们在学校操场的墙上开展了墙上涂鸦活动为了不使墙上涂鸦变的简单而乏味同时人人能得到参加的效果。在后操场设置了T恤和鞋子涂鸦的展示舞台。所有展示作品的同学两人一组或者一人一组分成若干组,轮流在舞台上展示,同时我们采取现场采访的方式让作者对自己的作品及想法创意进行介绍和讲解。下午在校园举行一个小型的拍卖会,对所有的作品一一挂出,拍卖展出所有手绘鞋和衣服。

六、活动的不足:

虽然这次活动的影响较大,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宣传,但是能够为我们这次

活动提供赞助的厂商却很少。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加大加强活动对内和对外的宣传,希望能够争取更多的赞助商和我院进行长期的交流和合作。

这次活动使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他们的自身心理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在此活动中提升了自我。但考虑到学生还是以学习为主,所以此类活动不宜过多,怕影响到学生们的专业知识的进度。同时此次活动开展的比较顺利,这也离不开校领导的支持和帮助,还有同学们的积极参加。虽然有些工作我们做的还不够理想,但是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做的更好、更完善。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总结三

本次艺术节活动以“阳光与我同在,书香伴我成长”为主题,亮出了新时代教师的形象,展示了新时期少年儿童的艺术风采;其目的在于丰富学生学校文艺生活,展示学生艺术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进一步推动我校艺术教育的发

展。从整体来看艺术的组织是很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主体,全员参与。

本学期一开学,音乐美术两组便对照工作计划,认真学习、研讨,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经学校领导班子研究论证,多次调整修改,于3月中旬定好方案。

活动内容包括美术、音乐两大块,美术成果作品展和文艺晚会两部分。校音美小组早着手抓好特长学生的培养,要求编排的节目必须能展示出专业教师的水平。

从活动情况来看,本次艺术节活动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首先表现在音乐和美术课堂也成了艺术节的活动领域。音乐学科强化了口风琴、舞蹈校本课程训练,使得大部分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隆重喜庆,展示技艺。

为了增加艺术节的喜庆气氛,使此次艺术节成为孩子们的节日,在艺术节

项目的设置和活动的组织形式上,充分尊重孩子意愿,使每项活动成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艺术美餐。

项目设计新颖。新增了音乐剧、歌曲串烧、音乐快板等,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尤其是教师节目,老师一上场,台下的小观众个个都是热情洋溢、激情高涨。

氛围营造得好。学校专门租用了舞台、音响、红色大气包彩门;台下学生按年级组成了方块队,各有各得标志,有的挥舞着彩色的气球棒、荧光棒、哈哈巴掌;有的是五颜六色的花束;还有的手执国旗,不停地表达着内心的喜悦;更有不少小演员,还带了自己的亲友团,拿着数码相机、亦或录像机现场拍照录像留念.......艺术的功能本来就是娱乐身心的,但艺术的表现却必须一丝不苟、勇于创造。舞台上演员们的表现都非常的投入,个个吸引你的眼球,连老师都惊叹学校原来隐藏着这么多能歌善舞的人才。书

法、剪纸、折纸、绘画也吸引了大批的家长和学生前来欣赏……艺术节展露孩子们创造的天性和自信的品质,成为他们表现自我风采的大舞台。

三、项目丰富,精彩无比。

本次艺术节虽然准备时间很短,但活动项目是丰富而精彩的。活动分为两个部分:白天的开幕仪式、美术成果作品展示及晚上的文艺晚会。其中文艺表演包括舞蹈、音乐快板、音乐剧、古诗新唱、口风琴表演、器乐合奏等14个节目。

单看28日晚上的文艺节目的演出。校舞蹈队带来的舞蹈《举手发言》表现了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听讲、认真思考、争先发言的情景;音乐剧《快乐大扫除》的孩子,表演的惟妙惟肖;古诗新唱巧妙地将唐诗与歌曲进行了有机结合;音乐快板《校园常规记心间》不仅舞姿优美,词也写的非常好,唱出了我们是自信、阳光、健康、快乐的一小人......更让孩子们激动的还有教师的节目舞蹈

7.美国大学校园文化 篇七

一、大学教师文化的界定

近年来, 随着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研究的不断深入, 作为大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教师文化的研究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教师是文化的产物, 传递、创新文化是教师最基本的一项文化职能。大学教师是大学教育的实践者, 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 更是大学文化的践行者。研究大学教师文化的根本目的, 不仅是为了指明教师文化发展的方向以及教师文化对教师个人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更重要的是进行大学文化建设, 促进教师成为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和发起者, 肩负起创办一流大学的社会责任。

1.大学教师文化的内涵

(1) 大学教师文化的概念

毛连军、成容容明确指出, 大学教师文化是指处于一定的大学文化氛围中的大学教师在长期的职业行为过程中不断汲取社会道德和其他文化因素的营养, 经过积淀、整合和提炼而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这是对大学教师文化概念较为规范和准确的表述。

大学教师文化包括教师的精神信念、教育理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行为方式等。教师文化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核心文化层, 包括精神信念、教育理念、价值取向;职业文化层, 包括职业意识、职业习惯;行为文化层, 包括行为态度、行为方式。这三个层次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教师文化整体。

(2) 对大学教师文化的不同理解

有些学者从大学组织文化的角度, 指出大学教师是大学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 大学教师文化体现了大学教师的价值观、治学态度、行为方式等, 反映着他们的教育思想、学术水平、师德师风, 并融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所从事的各项具体工作, 对学风、校风、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有些学者则直接将大学教师文化进行分类, 从每一种具体的大学教师文化入手来阐明大学教师文化。如有的研究者从教师承担的角色等方面将大学教师文化分为教学型文化、科研型文化、管理型文化、思政型文化、经济型文化和混合型文化。在阐明具体的大学教师文化中得出, 大学教师文化是一种表现出学术性和功利性、学术权利和功利权利及理性和非理性文化差异的, 具有多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复杂多样的大学文化。还有些学者则直接从大学教师文化的特征入手来阐明大学教师文化。认为当前大学教师文化呈现出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功利化并存, 价值主体的自我化与社会化并存, 价值目标的短期化与理想化并存。

2.大学教师文化的历史沿革

我国的高等学府源于战国时期。齐国创设了“稷下学宫”的高等学府。它是一所集教学、研究、服务功能于一身的、典型的古代大学, 其有着独具特色的组织文化, 对后世大学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稷下先生的职责是议政、咨询, 培养门人弟子出仕为官。注重争辩, 注重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探讨异常繁荣的开放、自由的文化氛围为后世高等学府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汉朝太学教育被赋予了养士与教化职能。其培养士子的教师大都是熟读儒家经籍的大师。董仲舒提出, 大师在教学时要以身作则, 行为谨慎, 讲究道德伦理, 内心修养。而兴盛于宋代的书院突出了教育和研究的职能。朱熹认为, 书院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可见, 书院教育者重视弘扬封建文化精神, 为封建社会塑造所需人才。纵观我国古代高等学府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职能, 可以说我国古代传统的高等学府教师文化注重的是“中庸”的价值取向。

到了近代, 中国高等学府开始受到西方大学文化理念的影响, 例如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思想。抗战时期, 由三校合并而成得西南联合大学, 其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大学自治的办学理念, 使得各种学派的大师、学者汇集于此, 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自由研究。当时的教师文化体现出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与西方的教育思想管理模式相融合的特点。这种独特的教师文化为我国现代高等学府立足于本国文化, 借鉴西方先进文化的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我国大学教师文化的基本特点与现实状况

1.我国大学教师文化的基本特点

大学教师文化植根于大学文化之中, 是从属于大学文化的亚文化, 它不仅代表大学的精神和品格, 体现办学思想和管理理念, 而且也预示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趋向和价值取向。大学教师是大学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 并以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履行着教书育人、服务社会和科研创新的社会职能, 与其他社会群体文化相比, 大学教师文化有其自己的特点。

(1) 传承性

大学教师文化是一种亚文化, 必然要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其主文化即学校文化的影响。它是以教师群体共有的价值观为核心, 是教师在长期教与学、工作与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并为广大教师所认同的群体文化。特别是大师级教师在大学教师文化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们促进了文化精神的发展, 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2) 学术性

大学是探讨高深学问、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对学术的永恒追求是大学存在与发展的根本目的。由大学教师组成的学术团体, 坚持真理至上的价值观念, 具有共同的使命感, 遵守共同的学术规范, 并享有学术的自由和限度, 形成了大学教师所特有的学术文化。学术活动是大学教师精神世界的建构, 更是创造和表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3) 多元性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大学教师文化表现出多元性的特点。大学的类型、规模、办学思路和发展历史的不同, 其组织文化各有特色, 形成了各自的学术信念, 在不同学术信念支持下, 不同大学中的教师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追求和期望。同一所大学中不同院系的教师, 因其所从事的相同学科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使用专业化的语言, 形成了相同的认识风格, 相近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4) 导向性

大学教师文化代表着社会群体文化中的先进文化, 对大学教师自身发展、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大学生群体的发展具有导向和引领的功能。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教师文化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师的自身发展。大学教师作为知识传播的载体, 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始终发挥导向作用。教师不仅传授知识, 教师的社会责任感、人格、价值观念等人文素养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我国大学教师文化的现实状况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人类社会逐步走向以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我国的世界影响力不断增强, 经济基本保持可持续发展, 国家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学教师队伍素质在不断提高, 基本形成了一支结构比较合理, 思想、专业素质较好的师资队伍。但各个大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 主要有:

(1) 忽视大学教师的人文精神

近年来, 世界范围内现代化浪潮激发日益激烈的竞争, 使得我国各大学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大学的实用目的压倒了人文培养目的, 传统的人文精神难以立足。表现在学科设置中过度强调专业技术性, 忽视人文学科的设置。职业教育成为大学教育的主科, 而人文教育、人文精神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急剧下降, 科技和人文两种学科文化的分裂趋势日益加深。

(2) 忽视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

当前, 我国多数大学在评价教师素质时主要依据教师学历的高低, 过多注重教师的文凭和学位, 忽视其文化素养如人格、品质、内在修养、道德风尚等。这种管理思想模式上的缺失使得大学教师之间弥漫着一种浮躁功利的不良风气。科研活动不是为了发现新的事实、新的问题, 而成了与职称的评定、威望的建立密切相关的途径。

(3) 忽视大学教师的结构整合

院校合并风潮带来了各院校内部教师文化传承与融合的深层次问题。在合并院校背后的各种利益、分工等冲突在日益扩大。探究其冲突背后的因素, 不难发现院校教师群体背景的差异是其深层因素。不同的院校教师长期形成的文化背景、价值理念、精神状态也大相径庭。

三、大学教师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在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 塑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学教师文化, 满足教师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 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 促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是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1.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科学的大学理念

“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也是大学教师文化建设的核心。它既重视人的自然本质, 又重视人的社会本质。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大学观,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大学教师的需要。在大学的各项事务中,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充分考虑教师的正当利益和合理要求, 以满足教师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发展等各方面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让其具有自主意识和参与精神, 全心全意为学校发展服务。

2.运用人文管理的评价机制, 营造民主自由的文化氛围

大学教师文化的形成, 需要科学的人文管理理念, 需要具有促进文化发展的长效评价机制。人文管理是科学、人本、文化管理的融合, 是以文化精神为载体, 以文化精神家园的归属为理念, 最大限度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管理方式。人文管理评价是一个对话沟通、共同协商, 以实现组织与个体共同利益的建构过程。这一评价机制摒弃了学校僵化的规章制度, 通过对话沟通式的评价, 建立诚信平等的文化氛围, 通过共同协商式的自我评价, 建立和谐、发展的教师文化体系。

3.构建人文精神, 树立教师的合作意识

人文精神是大学精髓所在, 大学教育的成功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是如何构建它的人文精神的。构建大学人文精神, 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要加强对大学教师的文化素质教育, 拓展教师知识宽度和深度,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发展大学教师的合作文化必须以改变教师传统观念、树立其合作意识为前提。教师应树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教师发展观, 要深刻地认识到教师合作的意义, 即认识合作、悦纳合作, 进而养成合作的意识和品质。

4.注重教育创新, 实行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首先, 要注重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要从思想上自觉确立正确的教师观、知识观、学生观和教学观。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自我发展目标,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教师要树立一种开放的、包容的文化心态, 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专业对话、沟通和协调。其次, 要注重组织制度创新。大学的组织制度为大学教师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行为空间, 大学制定的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可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所大学制定政策和制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大学教育与学术繁荣, 为广大教师的身心发展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与平台, 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 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凝聚力和组织凝聚力。另外, 实行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 使得大学教师文化建设步入规范化轨道。我国大学教师队伍与发达国家的教师队伍相比, 在学术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因此, 大学人事制度的改革应当体现培养与引进并重、竞争与激励兼顾的原则, 在教师的聘任、培训、评估和激励等各个环节, 认真贯彻落实大学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全面职责。最后, 实行榜样示范和岗位实践相结合, 发挥具有人格魅力、较深学术造诣和善于治学育人的名师的核心作用。

大学教师文化是一个大学的灵魂, 它对教育事业乃至社会各项事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大学教师文化建设过程中, 我们既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教师文化的核心精神, 又要辩证地学习和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文化理念, 不断推动我国大学教师文化建设向前发展, 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平稳、和谐、科学发展。

摘要:通过对大学教师文化的内涵、历史沿革、基本特点的介绍, 针对我国大学教师文化出现的问题, 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 以加强我国大学教师的文化建设, 加快我国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8.美国大学校园文化 篇八

【关键词】一流大学 大学文化 华外文化

世界一流大学是指在办学理念、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办学设施、科研成果等可以比较的范围内,综合指标评估名列世界前列的大学。这些大学一方面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另一方面又有许多相似性,那就是良好的办学条件、高素质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高质量的学生、一流的学科和科学研究、良好的社会服务功能和程度很深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应该说,历史为每一所大学都提供同样的机遇,但只有那些具有独特的大学精神,各方面准备充分的大学,才能抓住历史机遇,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一、大学理念是世界一流大学追求卓越、走向成功的根本

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大学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应该说,无人能够否认美国高等教育取得的卓著成就。美国教育专家,曾任纽约州立大学校长的E.博耶先生在其著作《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及对策》一书中指出:“高等院校是美国文化中最生气勃勃而经久不衰的一个部分。”

实际上,美国大学的发展至今不过一个世纪,那么美国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典范的秘密何在?首先,美国大学能够立足本国国情,寻求个性化发展道路。其次,美国大学观念开放,擅长学习。他们是在学习了当时欧洲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本国的具体需要,不断完善与创新大学办学理念,最终做到后来者居上,形成了各有所重的学科个性和办学个性,促进了一流大学的形成和发展,最终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典范。

作为一所外语类院校,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已确立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即“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使华外成为中西文化合璧之桥梁,中华儿女走向世界之桥梁。”这一理念也一直在指导和引领着华外的发展方向。应该说华外的办学理念体现了她的办学者心目中大学的理想状态,能充分体现其办学者远大的教育抱负和对大学的深刻认识与理想追求,同时也激励着华外人为实现这一理想而不断奋斗。应该说,我校的具体任务、机制、体制、乃至校训、校歌、校旗、校徽及校园布局与建筑等都体现了华外的办学理念,同时也受华外办学理念的无形制约。确切地说,我校的办学理念概括了华外的桥梁精神、公益性质、办学目标等基本发展思想,同时,也体现了我校办学者的价值观。

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前提和保证

美国教育家,哈佛大学校长南特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他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脚,教师一定要出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观点和南特的观点不谋而合,“所谓大学者,非唯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先生始终坚持,“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有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打造创新团队,建设一流学科,形成科研成果,提升学校声誉。

一流师资队伍应该包括一流的大师和学术带头人,因为他们是学术研究和团队建设的领头羊。专业基础深厚的学术骨干和教学骨干,是大学发展的基础。有人说,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单位,有凝聚学术力量,培养人才,进行知识创新的功能。是否拥有一批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显著的标志之一,而要打造一流学科,必须依靠一流的教师队伍形成的创新团队。

我校已经有了自己的重点学科,自己的创新团队。那么如何发挥团队的力量?首先,还是要树立关心人、重视人、尊重人的管理意识。其次,我们不仅要重视个体的发展与管理,同时,还要形成以团队为基础的管理方式,要根据其岗位职责和承担任务的不同而采取分类建设和管理的机制,最终形成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和激励人才的良好氛围。

三、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一所大学,如果没有自身的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培育和塑造,没有一种大学精神提供价值支撑、行为规范和力量整合,就不可能有明确的办学方向、合理的校园秩序和理想的办学成果,也就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已经树立了中西合璧式校园文化理念,那么如何使这种理念能够深入人心,成为我校运转的内在力量,成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所在,并通过“简单做人、踏实做事”的行事作风来构建大学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兼具中西方建筑特点的校园景观建设、“敬业爱生、博学善导”的教风、“自强自律、求是求新”的学风来营造校园氛围;通过求公致远,追求百年的“公益精神”、开拓进取、负重拼搏的“创业精神”、严细科学,务实求精的“治学精神”、会通中外,服务祖国的“桥梁”精神来奠定学校创新和发展的思想、理论和文化基础,从而推动我校不断向前发展,是华外每一个部门都应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应尽的责任。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要建设成高水平的民办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有超前的意识,能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并依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办学条件,确立自己的发展战略,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华外的发展要在个性化办学理念基础上,在国际化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人文大学理念的指导下,构建中西合璧式校园文化,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生源质量,大力发展国际合作教育,完善管理制度,建设应用型精品本科。

【参考文献】

[1]别敦荣.美国大学定位与个性化发展[J]. 高等教育研究, 2003(1).

上一篇:混凝土整改措施下一篇:与商家合作的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