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情绪会引发心理疾病

2024-10-26

负面情绪会引发心理疾病(8篇)

1.负面情绪会引发心理疾病 篇一

想想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是不是经常会感觉很失落,一个人走在喧哗的大街上,周围的热闹似乎与自己无关,萦绕在自己心头的只有两个字:“失落”。人为什么会感到失落呢?经常失落是不是一种健康的心理呢?如果不健康又该如何去摆脱这些负面情绪呢?下面一起来看。

失落很容易麻痹我们,使我们沉湎于消极的情绪中。很多人都以为失落的情绪是因为心爱的事物被掠夺了,殊不知,造成失落的原因乃是因为心理脆弱,自信心不强,没有斗志,所以,如何摆脱心理失落以及克服心理脆弱的方法我们要从这些方面找原因。

想要知道克服心理脆弱的方法,就要明白为什么有的人经常产生失落感,而有的人却不怎么容易产生失落感,或者说人家可以战胜失落感呢?细想一下,这些表面上看起来所谓不可抗拒的失落,其实很容易被战胜或打破,那就是:克服心理脆弱,自信心不强,没有斗志这些情况。

我们可能或多或少都体验过:强烈的失落感会使人沉浸在痛苦情绪中,让我们忘掉如何去战胜生活危机。因此,一个人一旦被强烈的失落感所左右,他就会在哀伤和痛苦中苦苦挣扎,整天沉湎于消极情绪之中,甚至忘掉了以后该做什么。最后,只会被痛苦的失落感所压垮。

因此,并不是失落有多么可怕,而是我们脆弱的心害怕,我们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去改变自己。这就给失落留下了更多的机会。甚至忘了提醒自己:只要接受现实,树立新的目标并为之努力、结交新的朋友并真心相待、投身有意义的工作并热爱它,我们就能走出失落的深渊,创造全新的生活。

我们常说要脱离负面情绪的影响,成功的人生是不能够被情绪问题羁绊住的。其实克服心理脆弱的方法我们都会,都懂得如何去做,只是我们缺乏从失落中检视自己的勇气,我们就失去了感受和学习生命的真谛,并从中发掘出珍贵的人生的机会。

以上介绍的是关于失落情绪如何调剂,面对负面情绪,我们往往沉湎其中不能自拔。这些负面情绪可能来自于生活、工作、学习,不管怎样,它影响了你。给你的正常生活带来了阴影。所以我们要学会调剂心情,摆脱这些情绪,不要让我们的生活重心改变。

2.负面情绪会引发心理疾病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耳鼻喉科2012年6月-2014年10月收治的80例突发性耳聋合并耳鸣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中接受常规护理的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综合护理的4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男28例, 女12例, 年龄18~70岁, 平均 (47±3.3) 岁;病程3 h~30 d, 平均 (7±4.3) d;初中文化水平17例, 高中文化水平15例, 本科及以上文化水平8例;单侧耳聋耳鸣35例, 双侧耳聋耳鸣5例;经纯音听阀检查发现, 7例低频听力下降, 13例平坦型听力下降, 20例高频听力下降。观察组男29例, 女11例, 年龄19~70岁, 平均 (47±3.7) 岁;病程3 h~30 d, 平均 (7±4.5) d;初中文化水平16例, 高中文化水平17例, 本科及以上文化水平7例;单侧耳聋耳鸣36例, 双侧耳聋耳鸣4例;经纯音听阀检查发现, 8例低频听力下降, 12例平坦型听力下降, 20例高频听力下降。两组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突发性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病因不明;除了第Ⅷ脑神经受损, 无其他脑神经受损情况;均伴有耳鸣症状。此外, 两组患者均接受改善内耳循环和营养神经治疗, 治疗和护理前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相当。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护理

(1) 患者入院后即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 如社会背景、学历、职业、性格特点、家庭状况、生活状况等, 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 对患者的病情、心理状态等进行评估。 (2) 保证病房清洁, 光线充足柔和, 空气流通, 温度适宜, 且无噪音干扰;指导患者用药治疗, 并告知患者用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且待患者用药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病情的变化, 重视患者主诉, 并采取一定有效措施改善患者因用药产生的不适。 (3) 对于病程在20 d以内的患者, 可适当抬高其枕位, 使患者头部前倾30°以增加头部回心血量, 防止迷路动脉血流淤滞加重[4]。 (4) 如果患者有晕眩症状, 则增加床档以保护患者安全, 并保证患者活动时至少有一个人陪伴。 (5) 避免让患者进食糖分、盐分、脂肪、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 让患者清淡饮食, 并多摄入纤维素、氨基酸和蛋白质, 多食用新鲜果蔬、蛋白和豆类制品, 以预防高血脂、心血管疾病, 促进新陈代谢;要求患者禁烟戒酒, 通过食疗调治疾病, 如饮食猪肾粥、枸杞粥等。

1.2.2 综合护理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加强, 主要包括: (1) 突发性耳聋耳鸣患者容易产生焦虑、烦躁、绝望等负面情绪, 这些负面情绪使患者情绪进一步进展, 影响了头部的局部供血, 对治疗不利[5,6]。因此, 临床需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爱好、心理状态等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如向患者介绍突发性耳聋耳鸣的治疗方法、效果、成果案例、预后、复发情况等, 并如实告知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需进行的后续治疗, 告知患者为改善听力状况, 出院后可能需佩戴助听器或者安装人工耳蜗电脑管, 尽量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促使患者树立起治疗的信心。 (2) 指导患者进行全身肌肉放松训练, 即让患者吸气时握紧拳头并持续5 s, 吐气时则缓慢放松拳头, 之后按照类似方法放松头部、颈部、胸部、腹部、背部、腰部腿部和足部, 告知患者在放松某一部位时, 其他部位需保持放松[7]。 (3) 指导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如兴趣爱好等转移注意力, 如让患者在耳鸣时看笑话、看视频、浏览网页或者触摸疼痛部位, 或者进行其他能尽快分散患者注意力但不会给他人造成影响的事情。或者采用音乐疗法分散患者注意力, 即让患者出现明显的耳鸣症状时戴上耳机, 倾听自己喜欢的音乐, 但音量不能太高, 以免遮蔽患者耳鸣症状, 不利于适应耳鸣, 甚至进一步损伤听力神经[8]。 (4) 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交流时, 需注重非语言的交流, 如运用书面文字、图形绘画、表情、手势等;如果患者为单侧耳聋耳鸣则适当提高音量, 但需注意语气和语速, 不仅要让患者听明白, 还需让患者感到被尊重、被关怀;在进行相关操作时动作需轻柔熟练, 避免给患者带来不适感[9]。 (5) 对患者的睡眠进行干预。要求患者减少日间睡眠时间,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睡前不可暴饮暴食, 不可饮用茶、咖啡等具有提神醒脑功效的饮料, 可适当饮用热牛奶或泡脚[10]。另外, 保证患者病床舒适、干燥和清洁, 避免强光照射和噪音干扰。 (6) 给予患者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平常宜加强身体锻炼, 保持开朗的心态, 并尽量避免噪声刺激, 尽量不在噪音区长时间逗留, 尽量减少手机、电话的使用;平时尽量避免用力咳嗽、呕吐、擤鼻, 避免过度劳累;每日可适当揉搓耳廓以及按摩耳部, 以促进耳部血液循环, 改善耳部供血情况, 为听力的恢复创造条件;告知患者如果出院后耳聋耳鸣症状反弹或加重, 需及时返院就诊[11,12]。

1.3 护理评价

比较护理干预对患者心理负面情绪的影响, 观察指标为两组护理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A) 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分。其中,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采用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 (PSQI) 进行评价, 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共19个自评和5个他评条目, 其中第19个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不参与计分, 分值0~21分, 得分越高, 说明患者睡眠质量越差[13]。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A) 采用5级评分法, 其中0分表示患者无焦虑症状, 1分表示患者焦虑症状较轻, 2分表示患者焦虑症状中等, 3分表示患者焦虑症状较重, 4分表示患者焦虑症状极重;总分低于7分表示患者无焦虑症状, 7~14分表示患者可能有焦虑情绪, 14~21分表示患者肯定存在焦虑情绪, 21~29分表示患者有明显焦虑情绪, 总分大于29分表示患者存在严重焦虑情绪[14]。抑郁自评量表共20个项目, 采用4级评分法, 其中1分表示患者从无抑郁情绪, 2分表示患者有时出现抑郁情绪, 3分表示患者经常出现抑郁情绪, 4分表示患者持续性出现抑郁情绪, 分值0~80分, 以50分为临界值, 50分以下表示患者无抑郁情绪, 50分以上表示患者存在抑郁情绪, 50~60分表示患者轻度抑郁, 60~70分表示患者中度抑郁, 70~80分表示重度抑郁[15]。

1.4 统计学处理

相关研究数据使用SPSS 18.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 两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均优于护理前, 且观察组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讨论

崔顺姬[16]在其研究中指出, 突发性耳聋患者发病前多有易激动、要强、工作和生活压力大、抑郁、易焦虑等性格特点, 且多有酗酒、熬夜、口味重、饮食油腻、长时间戴耳机、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等不良生活习惯, 而发病后, 患者因听力下降而导致正常的交流出现障碍, 患者变得敏感、多疑、封闭, 部分患者还暴躁易怒、沉默寡言甚至悲观绝望, 放弃治疗;且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的患者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问题, 如老年老患者由于机体功能退化, 免疫力下降, 再加上发病前多存在基础性疾病, 因此, 患者情绪不稳定, 预后较差, 多有焦虑、抑郁、不安、多疑等负面情绪;女性患者感情较脆弱, 发病后自信心受挫, 担心预后, 多有失意、焦虑的情绪。骆云珍等[17]调查突发性耳聋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发现, 突发性耳聋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较健康人群低, 且突发性耳聋患者伴随的并发症越多, 患者生活质量越差, 焦虑、抑郁、恐惧、偏执等负面情绪越强烈。因此, 临床展开积极治疗的同时, 需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 有针对性地给予患者护理干预。陈荣[18]在调查了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护理需求后发现, 突发耳聋患者的护理需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听力恢复程度; (2) 眩晕或耳鸣症状改善时间; (3) 改善睡眠; (4) 治疗疗程和方法; (5) 家属陪伴; (6) 技术服务; (7) 与医护人员进行交谈; (8) 相关检查方法和意义; (9) 治疗费用; (10) 疾病预防知识; (11) 舒适的休养环境。在以上研究成果基础上, 本院耳鼻喉科在给予突发性耳聋合并耳鸣患者病情监测、饮食护理等常规护理基础上, 另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综合性护理, 并比较了不同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 结果发现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均有效降低了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 可见一定的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 但综合性护理的改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主要表现在接受综合护理的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对突发性耳聋合并耳鸣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耳鼻喉科80例突发性耳聋合并耳鸣患者, 其中接受常规护理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综合护理的40例患者为观察组,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结果:护理前, 两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 观察组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给予突发性耳聋合并耳鸣患者一定的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 且综合性护理的改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3.故事太完美会引发心理疾病 篇三

“我女儿正在读研究生,她特别喜欢看韩剧,她得出一个结论,韩剧中的‘灰姑娘’最终闪光、大富大贵,除了心地善良等,还是要靠出众的美貌。其实,我女儿虽然长相平平,但也五官端正,青春可人,可她最近对自己容貌特别不满意,已悄悄去咨询了美容医生,说要来一个‘韩式大修’。这会不会影响她的学业?”

以上两位父母的咨询,很有代表性,所以有必要提醒人们注意。

医生点评 成年人爱看动画片,这很正常,也是现代社会一种释压的好方法,但过分了,如沉溺于动画片中不能自拔,心理发育停滞不前,平时做人处事都以“动画片”为榜样,这就有问题了。在心理疾病中将这种成年人的精神撒娇叫“彼得·潘综合征”。彼得·潘是童话人物,他生活在梦幻里,不想长大。患“彼得·潘综合征”的人虽然在生理年龄上已进入成年,但在心理上还不能与之相适应,言谈举止都像孩子,总是在逃避责任、生活和爱情,年龄不小了,还同父母住在一块,拒绝长大。但总有一天,等他们突然明白生活原来并不是“动画片”时, 已经太晚了,心灵已受到严重伤害。

“彼得·潘综合征”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教育有很大关系。在过分保护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已形成了依赖行为模式,习惯于让别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这些“彼得·潘”们,应有目的地迫使他们面对现实,并懂得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走出依赖、等待和幻想的心理迷宫。

美国一些社会学家曾经“发难”“灰姑娘”类故事的负面影响。调查发现,诸如《白雪公主》和《灰姑娘》之类的童话不利于女孩成长。这些童话中的女主人公都因为长得漂亮,所以与众不同,尽管落难,但最终能过上富贵的生活。客观上宣扬了只要拥有漂亮的外表,就能取得成功。会使那些自觉相貌平平的女孩备感挫折,导致心理失常。

4.如何消除负面情绪? 篇四

1、小事糊涂

在实际糊口中,很多人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碰到不顺心的事,要么借酒消愁,抽烟解闷;要么以牙还牙或破罐子破摔,更有甚者轻生厌世,这些都是一些错误的做法。小事糊涂既能使非原则的矛盾悄然化解,也可使紧张的人际关系变得缓和些。

2、自我暗示法

暗示作为一种心理疗法。可不乱情绪,改善心理、行为和生理状态。当碰到烦恼时,学会暗示自己“一切都会过去”、“破财免灾”、“满意常乐”等。这样心情就会轻松,头脑就会冷静。

3、精神转移

愤怒或忧伤时,头脑中会产生强烈的高兴灶,此时不妨去做一些平时感爱好的事,如看片子、散步、玩游戏机或打球等,寻找一些“新奇刺激”,让新的高兴灶冲淡或抵消原有不良情绪。

4、疏泄开释

心中有忧愁、委屈、烦恼时,可向同事、朋友倾诉,以求得到劝解与匡助,或哭出来,或一吐为快,不可闷在心里,蕴蓄成一颗早晚要爆炸的“定时炸弹”。

5、转移注意力

每当要发火时,你们可以做点别的事情来或转变话题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这样可以缓解不安的情绪;也可以通过看电影、听音乐、散步等简单而且舒适的运动,使得缓解紧张情绪。有一部分人喜欢在生起气来的时候拼命干活,这是一种发泄,也是一种很有效的转移方法。但需要提醒的是注意安全,因为在愤怒的时候,动作不够准确协调。如果你是因为某件事或者是某个人而感到心情烦躁,注意力无法集中,就不要强迫自己了。这时做一些可以放松心情的是,转移注意力你可以听音乐、看电视打发时间,这样也不会耗费你脑力。在你的心情得到放松以后,你就有足够的精力去处理和解决自己的事情了。

6、自嘲自解法

面临不良情绪,应学会自嘲自解,如自嘲自己的愚昧、无知、缺陷,甚至狼狈相。这样不仅不会贬低自己,反而会缓解情绪,分散自己的精神压力。

7、适当的哭一场

5.引导孩子正确宣泄负面情绪 篇五

帮助孩子宣泄不良情绪,负面需要做到:

1、让孩子把心事说出来

比如可以这样说:有什么事你不想告诉别人,但憋在心里又觉得不舒服的,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把心事写出来,心里就会感到轻松一些。也可以学会向人倾诉,把自己的心事向你的朋友倾诉。有时候自己的倾诉也许并不一定能得到别人的帮助,但你会发现倾诉过后自己的心情会变的坦荡舒畅。还可以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声 喊叫来发泄内心的积极。当然也可以找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让自己出一身大汗来放松自己的心情。

2、给孩子布置“发泄角”

实验证明,孩子用粗笔涂鸦的方式消解愤怒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投掷小飞镖或投篮。对于女孩来说,可以专门在家中开辟一块“涂鸦角”,买块纤维板,专供女儿张 贴涂鸦作品。对于男孩子来说,投掷飞镖,或是练习跑步上篮,都可以让其宣泄负面情绪。特别是那些感觉被老师和父母冤屈的孩子,掷飞镖是“发射愤怒”最有效 的手段。

3、帮助孩子消除消极感受

当孩子有消极感受,如恐惧、愤怒时,因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而只能借助不当方式宣泄。这时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消除消极感受。如果孩子因为恐惧而采取 不当宣泄方式,抱紧他,陪他待上一会儿,想办法消除他的恐惧感。如果孩子是因对伙伴的不满而发怒,你可以重复一遍孩子的话语,帮助他理清思路,弄清他想怎 么做,然后明确告诉他你的想法,用建议或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他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这样孩子会有种被充分了解的感觉,他会觉得自己被理解、被尊重、被尊 敬。

4、发泄后要拥抱安慰孩子

6.家长如何积极倾听孩子的负面情绪 篇六

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第二中学 杨绍芬

情景一:

莎莎:妈妈,我好想像爱丽一样生病感冒呀!妈妈:为什么呢,孩子? 莎莎:就是想生病嘛?

妈妈:你脑子是不是进水了?你有病呀!莎莎:你才有病。说着莎莎就哭着跑开了。

于此类似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家长们,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就会像莎莎的妈妈很着急的问“为什么”,究竟这样的问话方式能否帮助孩子打开心门,从而很好地解决问题呢?看了上面的对话,我想大家都知道了莎莎的问题没得到解决。

这段时间,我通过学习刘老师的父母效能课程的情绪沟通,感觉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有了一些套路,也许对大家有所启示。

情景二:

莎莎:妈妈,我好想像爱丽一样生病感冒呀!妈妈:哦,你因自己没像莎莎那样得感冒而感到失望。莎莎:是啊!她生病了可以躺在家里不用去上学,但是我从来没有这样过。

妈妈:哦,你不想去上学? 莎莎:对呀,我不愿意天天上学,日复一日的上学,我对上学已经感到厌烦了。

妈妈:哦,比不喜欢学校还要严重?

莎莎: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抽背数学公式,我回答不上来,数学老师让我重抄了50遍。

妈妈:数学老师挺严厉的。

莎莎:有一次上语文课,坐我后面的同学一会儿用脚蹬我的板凳,一会儿让我传纸条,我气急了,冲他大吼,之后,老师就让我去办公室写检讨。

妈妈:嗯,老师让写检讨心里觉得挺委屈的。

莎莎:还有一次上体育课,我拉肚子,跑在了最后,老师就罚我又跑了一圈。

妈妈:原来是这样,被老师罚跑心里很难受.莎莎:妈妈,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我应该把真相告诉给老师,不管他们信不信。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上课时我不应该对同学大吼。

每个人都需要爱,每个人都需要理解和认可,何况我们面对的是自己的孩子。孩子有了情绪,家庭中的核心成员要做出反应,特别是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家长要做出积极的倾听,让孩子释放负面情绪,家长再加以引导,最后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归纳起来,我个人认为家长要做到以下几步:

第一:家长要安静专心的倾听。当孩子有了问题,对家长们说时,我们的家长总是因为时间忙,或手里的活脱不开身,心不在焉的听,随意的打发孩子。这时孩子会感到不被尊重,不被理解。因此,第一步,不管我们家长有多忙,学会安静专心的倾听孩子的心声。

第二:家长与孩子同理、共情。

家长通过观察,发现孩子难过伤心时,家长首先要接受孩子的情绪(情绪没有对错之分),站在孩子的角度体谅他的感受,并用肢体语言,如与孩子拥抱、抚摸孩子的头部、轻拍孩子的肩膀。让孩子直接感受亲人的关爱,这种疗伤的办法是最见效果的。然后在语言上与孩子共情。可以用简单的词语“哦......嗯......原来是这样......”来回应他们。

这样,孩子会觉得父母真的是体谅自己,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喜怒哀乐,孩子就会把父母作为朋友看待。

第三:家长要表达自己对这件事情的感受。

其实,孩子最担心的是家长的反应,如果家长做出的是积极的反应,孩子就会感觉家长是理解自己的,尊重自己的,为下一步的沟通打开通道。如果家长做出的是消极反应,孩子就会对家长关闭沟通的闸门,甚至撒谎。

莎莎:妈妈,我好想像爱丽一样生病感冒呀!妈妈:为什么呢,孩子?(消极反应)

妈妈:哦,你因自己没像莎莎那样得感冒而感到失望。(积极反应)

妈妈:你脑子是不是进水了?你有病呀!(消极反应)妈妈:哦,你不想去上学?(积极反应)可见,两种态度,两种方法,两种结果。

第四:家长循循善诱,引导孩子自己找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家长有了与孩子的共情和积极反应,就为后面做了很好的铺垫,孩子就能够对家长畅所欲言了,当孩子把发生的事情说出来,表达完他的负面情绪,又得到家长的理解,孩子能够自己说出解决的办法,要比家长替孩子说出要好得多,这说明孩子在为自己的事情动脑筋想办法,是主动的行为。

第五:家长与孩子探讨办法的可行性,适当补充

孩子的想法可能不成熟,甚至是幼稚的,但他在积极面对就很可贵。家长根据孩子提出的方法,做出一个表态,表明方法的可行性,这时候,家长可以说出自己过去遇到这种情况的处理方法,也可以编故事,这种借父母的口来解决问题,比直接指点孩子应该怎样怎样要好得多。孩子感觉父母与他是在一个平台上说话,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

现在,面对孩子的问题和负面情绪,你还会束手无策吗?

7.故事机让孩子跟负面情绪说拜拜 篇七

宝贝是个急性子。有时她拿着吃的,跟她要过来给她剥剥皮或者给她弄成小块,她就特别不高兴,再还给她她就不要了还摔出去。很多家长都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那就来说说孩子的负面情绪:

很多朋友跟我聊天时说,孩子平时活泼、可爱,像天使一样!但是当他有情绪,发脾气的时候,就像个小恶魔,让人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跟他好好讲道理没用,态度强硬也压不住他,遇到这种情况真是非常头疼!

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无可避免的。我们既应该享受和宝宝在一起的开心时刻,也必须学会正确对待孩子的不高兴,愤怒或沮丧的情绪表达。很多父母认为爱孩子,就要让孩子快乐;殊不知,当孩子在不快乐的时候,我们如果能够适当引导,让这件事情成为孩子成长,解决问题的机会,这对孩子的成长尤其重要。关于负面情绪,我们需要有一些正确的认识。

负面情绪是一种表达。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家长之所以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甚至会引爆自己的负面情绪,是因为家长对于孩子的负面情绪的理解存在很多误区,赋予了它太多的特殊意味。

误区1:孩子负面情绪表达=坏性格

常常听到父母们说,我家宝宝脾气很大,性格不好。他们往往认为觉得孩子发脾气就是坏性格,这其实是很多父母的误区。他们误认为正面情绪如喜悦、快乐等是好情绪;相反,伤心、恐惧、悲伤等就是坏情绪。当孩子体验这些负面情绪的时候,他们就千方百计去逃避、消除这些情绪,而不能承认、理解这些情绪。有些父母还会忽视这些情绪,会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多大点事啊!值得哭吗?”

或者“你都这么大了,还为了这点小事哭鼻子,羞不羞啊?”还有的甚至训斥和惩罚大哭的孩子。他们认为不能让孩子有负面情绪,负面情绪会带坏孩子的性格。

误区2:孩子负面情绪的表达=父母的失败

当孩子有负面情绪表达的时候,有些父母会觉得自己做父母很失败。有位妈妈跟我说,她们夫妻因为孩子的问题吵架了,她的丈夫指责她:“你看孩子有这个问题、那个问题,孩子这么多问题,是不是你看的育儿书不对?是不是你的办法有问题?”孩子的负面情绪表达以及丈夫的质疑让她觉得做妈妈很失败。误区3:孩子负面情绪的表达=挑战父母

很多家长遇到孩子表达负面情绪,比如发脾气或哭闹的时候常常会说:“这孩子才两岁多就知道和我作对啦!”或“这孩子是存心和我过不去!”这样的说法往往是由于家长把孩子的负面情绪的表达看作是对自己的挑战。

如果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跟孩子的互动就无法恰如其分。因为我们已经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赋予了孩子的负面情绪太多原本不属于它本身的东西。其实养育孩子,最基本的也最强调的是互动。孩子影响我们,我们影响孩子,如果把负面情绪看成一种表达,一种行为,我们就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能够观察孩子的情绪和原因,并且寻找到恰当的互动方式,否则我们便会丧失帮助孩子成长的机会。

给孩子机会学习处理情绪。很多父母过度保护孩子,不让孩子体验负面情绪,千方百计去取悦孩子,结果让孩子没有机会去学习处理各种情绪。

比如孩子这次考试没考好,父母说:“宝宝没事,下次努力。下次一定能考好,走吧,我们去吃冰激凌。”此时,父母很迅速地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用吃冰激凌来取悦孩子。如此一来,孩子本来可能正体验着负面情绪,本来还可以思考、总结,为什么这次没考好或者下一步需要做什么,此时却被父母的取悦转移了,导致这个过程无法深入而失去了真正思考问题、处理情绪的机会。

作为父母不需要回避,因为有情绪本来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只需要特别注意细致地去观察孩子,通过孩子的行为、语言、表情等线索去准确判断孩子的情绪。只有这样,才能搞清楚并让孩子也清楚自己行为或情绪背后的原因,才能帮助孩子真正解决问题。

帮助孩子处理负面情绪

不要用大人的思维去代替孩子的思维。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往往和成人不同,我们要时刻牢记。比如,孩子心爱的玩具坏了,哭闹不已。有些父母会不耐烦,一个玩具有什么了不起的,别哭了,再去买一个。可是家长也许不理解孩子的心情,他对玩具是有感情的,你买一个新的并不能代替他对旧的那个的感情。这个时候我们要理解他:玩具坏了你很伤心,来,到妈妈这里哭一会儿,我们想想办法接下来怎么办。孩子的感受得到父母的认同,就会慢慢平静下来,也许会自己找到办法渡过这样的难关。负面情绪的表达需要合适的方式。我们认同孩子的各种情绪,也需要帮助他们合适表达负面情绪。理解他们的情绪,规范他们表达情绪的行为。表达负面情绪有一些原则:不能伤害他人,不能伤害自己,不能毁坏物品,可以用语言来讲出来,可以画画画出来,用合适的办法来表达情绪,才能把自己的情绪疏导出去。美国的幼儿园常常会教孩子一些方法,比如生气的时候,要先停下来正在做的事情,深呼吸,放松等具体的技巧。孩子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

8.九大食物让你甩掉烦恼负面情绪 篇八

香蕉

香蕉含有一种被称为生物碱的物质,可振奋精神和提高信心。而且香蕉是色胺酸和维生素B6的超级来源,这些都可帮助大脑制造血清素,减少忧郁。

深水鱼

研究显示,住在海边的人都比较快乐。这不只是因为大海让人神清气爽,最主要的是他们把鱼当作主食。哈佛大学的研究报告指出,鱼油中的Omega-3脂肪酸有常用的抗忧郁药如碳酸锂的类似作用。

葡萄柚

葡萄柚不但有浓郁的香味,更可以净化繁杂的思绪,提神醒脑。葡萄柚所含的高量维生素C,不仅可以使身体有抵抗力,还可以抗压。最重要的是,在制造多巴胺、正肾上腺素时,维生素C是重要成分之一。

菠菜

菠菜除含有大量铁质外,更有人体所需的叶酸。医学文献一致指出,缺乏叶酸会导致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和早发性痴呆等。研究也发现,叶酸不足超过5个月的人会无法入睡,并产生健忘和焦虑等症状。

大蒜

德国一项针对大蒜对胆固醇功效的研究从病人回答的问卷发现,他们吃了大蒜丸之后,感觉不疲倦、不焦虑、不易发怒。

南瓜

南瓜能制造好心情,是因为它们富含维生素B6和铁,这两种营养素都能帮助身体所储存的血糖转变成葡萄糖,葡萄糖正是脑部唯一的“快乐燃料”。

低脂牛奶

纽约的西奈山医药中心研究发现,让有经前症候群的妇女吃1000毫克的钙片3个月之后,3/4的人都在不同程度上解除了紧张、暴躁或焦虑。

全麦面包

麻省理工学院的朱蒂丝・渥特曼博士表示,吃复合性的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苏打饼干,它们所含有的微量矿物质如硒能提高情绪,有如抗忧郁剂。

鸡肉

上一篇:春节英文下一篇:图书室报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