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文化衫教学设计

2024-10-12

设计文化衫教学设计(精选9篇)

1.设计文化衫教学设计 篇一

【教材分析】

《文化衫的设计制作》是人美版14册第12课的内容,是一节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探索。由于学生的日常衣着大多数是家长在市面上帮他们选购的。所以,学生们外出旅游或参加某些活动时,从他们的穿着方面,就很难体现反映出性格特点和个性品味。其实学生对于衣服的设计都有自己的想法,本课的设置就是让学生亲自设计绘制文化衫,这一活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情趣,体会服装除了实用功能以外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味。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初中的学生较小学生已有较丰富的美术知识,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长,他们也在逐渐形成个人的审美品味,产生不同的审美倾向。由于他们的日常衣着大多数是学校的校服,或是家长帮他们选购的服装,所以学生们外出旅游或参加某些活动时,从他们的穿着方面,就很难反映出性格特点和个性品味。其实,学生对衣服的设计都有自己的想法,而本节美术课的课堂实践活动,正好迎合了学生这种迫切需要创造、表现的心理,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审美情趣的平台,所以他们会兴致勃勃地参与进来,势必会有不菲的表现。

【教法分析】

本课在导课时采用了直观导入的方法,教师身穿由自己设计图案的文化衫,既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授课过程中不仅使用传授法,还采用观察分析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了解不同文化衫的不同人文内涵,让学生观察校服,了解其文化内涵,分析不足,激发自我设计的欲望。在探讨文化衫图案的表现方法时,教师运用演示法,形象直观的为学生作以示范,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为接下来学生的自主设计做好铺垫。最后,在作品展评环节,让学生穿上自己设计好的文化衫随音乐展示,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现个性,施展才华的平台,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将本课再次推向高潮。整节课,各个环节的设置都在努力使本课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文化衫,了解其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运用恰当的图形,文字或符号、色彩以及适当方法设计文化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把生活中美的东西、美的元素变成美观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个性化风格的表现。

2、难点:找出适合的元素、符号、色彩,设计出具有个性的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示范用具(空白T恤衫、色彩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将学生分为8个小组,检查学具准备等。

二、导入新课:(问题式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1)同学们,今天有没有发现老师的衣服和以往有什么不同呢?

(——穿了一件T恤,并画有老师的头像,很个性,我们又叫它文化衫)

(2)这件文化衫是老师亲自设计、绘制的,我想同学们穿的衣服大都是父母在市面上买的,那大家想不想也亲手来DIY一件像老师这样既独特又好看的文化衫呢?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化衫的设计制作。

引出课题:文化衫的设计制作

三、讲授新课

1、下面我们先对文化衫作一些了解:

师:课前我让同学们收集有关文化衫的资料,现在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文化衫呢?

感谢这几位同学的精彩讲解。看来同学们在课前还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以上几位同学分别从文化衫的款式、图案设计及色彩等方面给大家做了简单的介绍。简而言之,文化衫是一种很特别的T恤,特别是文化衫上的文字和图案,请大家欣赏一下老师收集的文化衫,我们看到它们有的他们有的清新淡雅,有的鲜艳明亮,有的传递淳朴的民族文化信息,有的透出时尚的流行味道,这些装饰更能展示着装着的喜好,个性品味及文化修养。所以说文化衫最大的价值不在款式面料,而在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2、赏析:结合图片欣赏并分析文化衫的文化内涵。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近文化衫,看一看他们都向我们传递的哪些文化信息。

(1)《敦煌艺术考察团队员服装设计》:

师问:主题? 生答:敦煌艺术

师问:绘制了哪些图案? 生答:飞天 (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她们翩翩起舞、遨游太空,给人以美妙的想像。)

师问:色彩搭配? 生答:对比强烈、鲜艳

师总结:敦煌艺术考察团队员们的文化衫图案设计紧扣敦煌壁画的特点,图案设计采用了壁画中的飞天,色彩对比强烈,鲜艳,充分体现了敦煌艺术的魅力。

(2)《航天航空考察夏令营同学们服装设计》:

主题:航天航空

师问:绘制了哪些图案?生答:火箭、宇航员的服装及在太空中行走时的道具等

师问:色彩搭配? 生答:白色、蓝色为主。(和宇宙环境及宇航员的着装相呼应)

师总结:航天航空考察夏令营的同学们所穿的文化衫的设计紧扣航天考察的主题,图案设计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把我们带进神秘的`宇宙世界。

师:除了我们刚分析的这两组文化衫之外,其实在文化衫的设计上还可以有更多的主题、图案形式及色彩的运用。(欣赏介绍)

师总结:文化衫设计应注意问题:主题、图案、色彩 (板书)

3、文化衫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设计原则)

(1)主题是什么?(旅行题材、文艺题材、节庆题材、纪念题材还是广告宣传题材等)

(2)运用什么图案?(文字式、纯图式、图文并茂)

(3)如何搭配色彩?(色彩对比强烈的互补色、柔和协调的类比色及冷暖的搭配等)

4、启发构思

启发:如果能拥有一件可以展现自我审美标准和个性品位的文化衫?你喜欢具有什么图案的文化衫呢?(学生畅所欲言文化衫的图案构想)

提问:这些图案可以运用哪些方法落实到文化衫上呢?

探讨文化衫图案的表现方法(印染、绘画……)(学生讨论并回答)

5、文化衫制作方法:

(1)彩绘:先在文化衫上画出纹样,直接用颜料进行彩绘。(介绍颜料的特点)

(2)粘缝:可以用缝制或粘贴图案的方法完成,图案可选用生活中你喜欢的花布或有印图案的各种材料,剪出你要的部分缝制或粘贴在T恤杉上。

(3)镂印:将纹样画在纸板上,镂刻成一个版,放在文化衫上,最后用布团拍拓着色。

教师演示三种方法,边演示边指明注意事项。(如:垫纸的使用、色彩选用自己喜爱的和调试浓度适当等) {方法还有很多如实物对印等}

三、课堂实践

师:通过对文化衫设计原则和方法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现在已经迫不及待的想拥有一件既独特又富有文化内涵的文化衫了。那么就请大家动起手来,把自己的创意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吧!

1、各小组根据自己选定的主题设计一件富有一定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的文化衫。

2、学生创作,教师辅导(屏幕上连续展示多件文化衫图例,为学生提供参考)

四、学生作品欣赏及点评

1、组长穿上自己组设计好的文化衫进行展示,谈创意思路。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

2、随音乐以模特表演的形式进行展示。

3、教师总评。

五、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设计的文化衫都非常的出色。其实,我们还可以应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在衣服、裤子、袜子、鞋子上面绘制自己喜欢的图案,随时给别人展现我们健康、大方、向上的青春气息。

六、板书设计

文化衫的设计制作

设计原则:

1】主题

2】图案:文字、纯图式、图文并茂

3】色彩搭配:强烈、鲜明

2.设计文化衫教学设计 篇二

一.导入课文

口头作文(题目:北京印象。师可提示学生“什么最能代表北京的形象”)。教师在总结学生口头作文的基础上即兴导入教学。

导语设计:刚才两位同学的口头作文很好,内容涉及到了北京很多名胜古迹。但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作为历代故都,以其极快的发展速度,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关注的眼球。它有着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繁华时尚。也有着历代王朝留下的美轮美奂、富丽堂皇、雄伟壮观、出类拔萃的建筑,星罗棋布,魅力独特。而有一位睿智的文化老人,却把深邃的目光投放在了京城中普通平常的小胡同上。他,就是著名作家汪曾祺。胡同虽小,这位文化老人却看到了其中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一起来深入《胡同文化》。

二.介绍作者

此内容由学生借助相关资料自行解决。

教师特别提示:汪曾祺的散文似“水”,他的散文是“水”孕育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水性”。归于胡同,又具有浓郁的“胡同”味。这种“胡同”味,是其散文显示的一种综合的北京胡同的地方特色,它既表现在取材、构思和抒情习惯上的平民性,同时杂语言上也具有北京胡同的京腔京调的韵味。

三.速读文章,整体感知

在学生开始阅读前让学生看一组有关胡同的照片(多媒体)目的:从视觉冲击的角度,引导学生更直观地胡同文化进行了解。

主问题设置:

1、胡同的特点是什么?

2、胡同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四.以文本为本,筛选信息

(一)要求学生找出本文每段的关键句。(教师示范两段)(重点)

(目的:训练学生提取信息和总结信息的能力)

请全体学生朗读课文第1-4段,思考: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关键句: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各具特色的胡同名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数量之多

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环境安静

(二)教师进行小结并进而过渡到下文

长期生活在方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了怎样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他们是怎样表现的呢?为什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6-12段,找出关键词句,并进行概括。教师明确:

封闭———舍不得挪窝破家值万贯

北京人讲究处街坊———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

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精义——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三)引导学生总结胡同文化的特点。

(略)

(四)胡同与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师可明确:随着旧城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因为胡同文化的封闭性不符合时代开放前进的步伐,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一些东西是消极的,必然会随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所以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

五.教师总结

胡同文化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在文化的意义上,胡同文化就是北京人或者说是我们中国人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

六.拓展思考

本文作者认为,胡同文化的真正含义是北京人或者说是我们中国人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而目前,但北京市正在投入巨资(10亿元)打造、保护北京的胡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两者有矛盾吗?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七.作业:

写出你自己眼中、心中的胡同。要求:200—300字。(目的: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及写作能力。)

3.优化教学设计 渗透文化意识 篇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B-0054-02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把文化意识列入英语教学的内容标准和目标要求,创设文化导人,优化教学设计,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使用教材进行渗透文化意识的教学设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对中西方文化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运用注释、对比的方法,把文化信息融入词汇教学

英语词汇有丰富的内涵,体现了英语国家的宗教信仰、文化价值观念及风俗习惯。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准确掌握语言的文化信息,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1 诠释词汇中的文化含义。比如在学生初学英语阶段,笔者要他们了解单词“I”隐含的西方文化。在所有的人称代词当中,唯独I总是大写的,说明西方人强调个人表现和个性张扬。他们认为,不愿显露自己的才华的人是不可思议的。西方人在一般情况下总是把“I”放在最后,如“You and I,He and I,They and I”等。但是在承认错误时,自我先检讨,这时把“I”放在句首,如:“I and he broke the window.”这体现了西方人在对他人谦让的同时又富有责任感。这样引入。激起了学生对英语词汇文化的探究兴趣,使其自觉学习其中有意义的价值观念。

2 收集英美习惯用语,对比中西词汇。笔者常常指导学生运用网络查找、收集与所学词汇相关的英美习惯用语,然后在课堂上共享,体会语言的文化魅力。例如,在初一预备级课本starter Module 3 Colours,things and food的教学中,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对色彩词汇已经掌握得较好,所以笔者设计了新的任务:查找色彩的“颜”外之意。在课堂上,学生们分享了收集到的30多个与颜色相关的习惯用语,他们不仅了解到常见的white coffee,white lie,black coffee, black tea的含义,还了解到:原来yellow book不是黄色书刊而是代表法国政府报告书的“黄皮书”,green可以表示“新的,年轻的”,a green hand指的是“新手、菜鸟”。

3 对比同一个词在汉语和英语中的褒贬意。例如,中国人认为胖就是发福,以此来恭维他人,是个褒义词;但是在西方人眼中,作肥胖解的fat却含有贬义(如a fat women是指胖得丑而可笑的“肥婆”),所以不可以用汉语对译的意思随便套用。笔者提醒学生:在交际中,当看到一个非常肥胖的美国人的时候,千万不要说fat这个词。形容女士肥胖,一定要用plump(丰满);而对男士则可以说strong或者sturdy(强壮);还可以用chub-by(胖嘟嘟)来夸小婴儿。

二、运用实践法,在对话教学中设计仿真场景

教师可设计仿真场景,让学生在参与、体验活动中加强认知,避免其在实际生活交际时产生“文化休克”。只有掌握了文化背景,学生才能自如地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际,才能得体地运用目标语言进行有效的交际。

1 让学生了解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谈话的禁忌。可归纳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西方人认为人们问“吃饭了吗?”是因为怕他没钱吃饭;而对“去哪儿?”这种问法也感到生气,认为别人是在探听隐私,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不关你的事!)

2 在对话教学中帮助学生体验文化差异,培养其尊重他人不同文化的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容易犯的语用错误(如称呼、赞扬、问候、打电话、购物等)给学生提供情景,让他们模拟真实的交际场景反复操练,使他们运用英语时准确流畅。还可以在教室中开展有关西方节日、西餐的English Party,让学生在“学中乐”,从而“乐于学”。

三、运用对比法,找出影响语言有效传递的文化部分。并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融入教学

设计阅读课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对比法找出影响语言有效传递的文化部分并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其融入教学中,特别是要关注在初中教材中占较大篇幅的中西方饮食文化和节日文化。同时,运用多媒体手段让文化意识的渗透更生动、直接。

1 对比中西方餐饮文化。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初中课本中有关西方饮食的阅读材料的出现频率较高,让学生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至关重要。首先,要向学生解释中西方饮食方式所体现出的民族性格差异。在中国,人们喜欢围在圆桌旁,把美味佳肴放在中间,人们相互敬酒、让菜、夹菜,体现了“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而西餐则与中餐形成鲜明对比,大家各取所需,自助餐更是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其次,让学生对比中西方餐具的摆放及餐前、餐中、餐后礼仪,这样,可以使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中西餐饮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2 对比中外节日。首先,教师可先让学生了解中西节日所体现的不同的人性特点。在中国的春节、中秋节,人们喜欢探亲访友,体现了中国人尊老爱幼、互叙亲情的美德和风尚。而西方的节日就不同了,充满了互动性、参与性、狂欢性、热烈情绪的发泄性,如感恩节、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体现了西方人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其次,通过中西方节日食品、节日风俗习惯、节日歌曲、节日赠送及接受礼物的文化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文化差异性。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会西方节日中的文化价值观念,收到有效的文化教育效果。如在母亲节、父亲节,让学生为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送一份小礼物或者说一句贴心的话。

3 多媒体展示。通过播放真实的声音以及视频、展示图片的方法增加学生对文化的视觉、听觉感受。例如在教学初二下册Module 8 Public holidays Unit 2 Assson as it’s 12 o’clock……时,笔者结合课本内容播放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倒计时狂欢新年的视频剪辑,纽约人庆祝新年的热闹气氛会一直持续到第二天街头上演的玫瑰花车大游行。在视频中,不同肤色的人们互相拥抱、祈祷、欢唱、起舞,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西方人在节日中表现互动、狂欢的方式。

4 广泛阅读。在中外社会生活中的每个角落都有可以体现文化差异的信息,即使只是一则简短的广告。在教室中展示英语国家的报纸、电视节目预告单、菜单、商品说明、交通标志等材料。让学生阅读并用于课堂教学活动,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多看Teens《21世纪学生英文报》、English Square《英语广场》、Readaholic《悦读联播》,这些杂志语言地道、语境鲜活,行文之间既带着西方文化的审美情趣,又融合了东方文化的含蓄细腻。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学生可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拓展视野,形成健全的人生观。

总之,在英语教学设计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要加强语言的文化导人,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巧妙使用各种方法活化教材内容,有效渗透文化意识。

4.寝室文化衫设计大赛主持稿 篇四

男:尊敬的各位老师,女: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晚上好!

女:欢迎大家来到首届“酷比手机杯”寝室文化衫设计大赛现场

男:清凉的夏风在这个美丽的夜晚为我们缓缓的揭开了大赛的帷幕

女: 放松心情自由的呼吸,空气中弥漫着浪漫的味道,夏天,火热的激情,真实的自我,没有任何羞涩,不加一点修饰

男:五彩斑斓的夏季,花一样的旋律;让我们在这个花样的夏季,绽放个性,用我们的创意来渲染舞台,用我们的行动来诠释青春的意义。

女:衣来我秀,秀我东秦,承文明之韵,扬时尚之风

男:下面我宣布

合:首届“酷比手机杯”寝室文化衫设计大赛现在正式开始

男:请允许我荣幸地为大家介绍到场的各位嘉宾,他们是„„„„„„ 女:今天到场的评委有„„„„„„„„

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男:对于莘莘学子而言,寝室就像是家,它是避风的港湾,也是休息的驿站。女:这个家园承载了我们的深厚感情,见证我们美妙的大学生活,勾勒起我们的似锦前程。

男:室友们共同分享,分享学习心得,分享生活经历,分享喜怒哀乐,分享未来梦想。

女:各有特色的寝室文化让我们东秦绚丽多彩,而服饰作为一个文化的符号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男:本届比赛中,参赛寝室将就各自精心设计文化衫进行展示,我相信选手出色的表现一定会为同学们在这个夏夜留下一份动感绚丽的回忆。

下面开始比赛展示环节

A: 下面由我来宣读比赛规则:此次比赛共有五个主题:

主题一:秦寝相‘衣’:作品以展现东秦风貌为主要思想,体现寝室与东秦的依恋关系

B:主题二:标新立“衣”:作品以科技创新为主要思想,以我校举办挑战杯为背

景,展现我校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特点,以及浓厚的科技学术氛围。

A:主题三:青青子襟 :作品以宣扬五四精神为主要思想,宣扬诚实,进步,积极,自由,平等,创造,美善,和平,相爱,互助,劳动的五四精神。

B:主题四:“衣”乡情结:作品以展现寝室同学的家乡美为主要思想,表现大学生对自己家乡的了解与热爱,体现我校广纳四方贤才的宗旨,同时也增强了室友之间的相互了解。

A:主题五:衣衣不舍:作品以体现学生环保为主要思想,再现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借用塑料袋、废布条、旧报纸、可乐瓶盖、旧电话卡„„各种废弃的物品都可以成为同学们制作衣服的原材料。

B:参赛队伍从以上主题中任选其一,进行比赛。比赛共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要求有一人对寝室服装进行讲解,其余成员对服装进行展示。展示内容包括:寝室口号、寝室成员介绍、文化衫设计含义等。

B:同时在整个活动中我们还有一个最佳人气奖的评选活动,工作人员将发给每个观众一张投票卡,在比赛过程中,观众可以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寝室,并把他们的参赛号码写在投票卡上,在比赛的结尾,我们将有工作人员进行统计,并评出最佳人气奖的获奖寝室。

A:霓裳靓东秦,美丽总动员,下面我们的比赛正式开始,有请一号参赛队伍。B:谢谢一号寝室的精彩表演,下面掌声有请2号参赛队伍。

(依次表演完8个队伍)

A:看到如此精彩纷呈的比赛,相信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都是无悔此行的,同时也在为今天的比赛花落谁家而紧张,下面让我们玩一个小游戏来放松一下,本环节要玩的游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萝卜蹲”。

B游戏参加者每人都有一个角色,而每个角色都有相应的动作,在做动作的同时还得叫下一个人,叫错或做错都将接受惩罚。

A哪位观众朋友想要游戏参与请到台上来,我们只需要六个人,请大家把握好机会。

B谢谢观众朋友们的积极配合。现在前八支参赛队伍的比赛成绩已在我的手中。一号选手的最终得分为„„

A:看完前8个队伍的精彩表演,相信大家被参赛选手创新亮点,独具匠心的设计,浑然天成的气质所折服。当然,对于如此精彩的视觉盛宴相信每一个人都是意犹未尽,没有关系,让我们将精彩继续,下面有请9号参赛队伍。(依照前八位比赛规则进行比赛)

B:谢谢16号参赛队伍的精彩表演。请现场工作人员将投票卡收集统计。在等待参赛结果的这段时间,我们在来做一个小游戏吧。这个游戏相信观众们都听过。“你来比划我来猜”

两人一组,一人比划一人猜。比划的人不能发出任何声响,只能用动作表达词汇一分钟内猜词最多的队伍获胜。我们将有精美小礼品赠送。

A:感谢参与活动的观众朋友们。

B:现在由我公布获奖名单,获得优秀奖的是„„„„„„

A:获得最佳创意奖的是„„„„

B:获得三等奖的是„„„„

A:获得二等奖的是„„„„

B:我们的冠军队伍是„„„„„„

同时在我手中还有我们的人气冠军最佳人气奖获得者是„„„„

A:下面有请嘉宾为我们的获胜队伍颁奖。

A :让我们祝贺获奖队伍,同时,我们共同期待明年此时,再次相约在这里,享受夏日的灿烂,展现青春的风采!用我们创意的笔触,描绘出美妙的大学生活;用我们精彩的展示,再现难分难舍的室友情。

B:同时我们也期望会有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我们的比赛之中,在这个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我们大家共同分享你温情的桃花源。

B:谢谢嘉宾,评委的到来,感谢各个参赛队伍的精彩表演,感谢电子信息系的友情加盟,感谢观众朋友的大力支持。自动化工程系主办的首届“酷比手机杯”寝室文化衫设计大赛至此圆满结束,感谢大家的参与。

5.柳文化 教学设计 篇五

-----“柳文化”集锦教学设计

邯山区光明南小学 唐素芹

材: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单

元:传统文化吐幽香 教材分析:

本次阅读链接的开头部分简单介绍了“柳文化”的形成,然后介绍了“插柳”、“折柳”、“戴柳”、“咏柳”、“爱柳”等几种“柳文化”现象,最后号召学生留心生活中有趣的“柳文化”。本次教学设计以链接内容为起点,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体现小学语文中古诗文化的魅力,彰显教材的人文性和育人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阅读教材中提供的和“柳”有关的文字材料,并能够懂得其蕴含的道理。

2、了解和“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文化信息,接受古诗文化熏陶。

3、注重感悟,在品读的基础上理解、归纳,培养学生领悟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诵读讨论汇报的形式,领悟柳文化的思想内涵。

2、开展和“柳文化”相关的综合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古诗传统文化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更多的领域了解“柳文化”,号召学生们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柳文化,体会柳文化在文人名士中的重要影响。

【设计意图】

1、初步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注重感悟,在品读的基础上理 解、归纳,培养学生合理表达能力。

2、让学生留意构成方式,做到有条理地阅读、有条理地表达。

3、举办相关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了解和“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文化信息,接受古诗文化熏陶。

【教法学法】

课前查阅关于柳文化的故事及诗文。依据“感知——理解——积累——运用” 的教学程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师生课前查阅关于柳文化的故事及诗文。【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读自悟,了解“柳文化”。

1、同学们,请观赏这组图片,然后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柳树的喜爱之情。

2、非常不错,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对柳树的喜爱与赞美,唐代诗人杜甫《腊日》也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初春时分,虽然春寒料峭,但柳树总能在第一时间感知春的到来,因此柳树被誉为“春的使者”。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本单元的阅读链接,感受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教师板书课题)

(一)出示学习提示

1、读通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了解课文介绍了哪些有趣的“柳文化”现象,准备和大家交流?

(二)学生自学探究,然后小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你认为最精彩的内容。交流内容预设: 生

1、“插柳”部分介绍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传说

一、清明插柳的风俗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时是为了纪念农事祖师神农氏,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的说法。

传说

二、佛教中记载,南海观音菩萨一手托净瓶,一手拿柳枝,以柳枝沾净瓶中的水向人间抛洒甘露,驱病消灾,济度众生。受此影响,中国人便以柳为驱邪消灾的吉祥物,称它为“鬼怖木”。清明,古人以为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因此又称鬼节,而清明又正值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以辟邪了。

2、“折柳”介绍了“折柳赠别”的习俗的由来。

“折柳送别”是古代的一种习俗,就是在与亲友分别的时候,折下一枝柳枝送给即将远行的亲友,以示挽留和祝福。因为“柳”与“留”谐音,所以被用来表示挽留之意。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李白曾有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的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在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友。

3、我还知道有一首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也堪称佳作:“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全诗并没有提到一个柳字,但“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流露了出来。诗中没一个字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

老师补充: 世园会用柳留人在古代,每当春意盎然、春风扑面之际,西安灞桥柳絮漫天飞舞,烟雾蒙蒙,长安八景之一“灞柳风雪”即由此而来。

2011年4月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选址于灞桥。柳,在这里是古都长安的符号;柳,在这里是古今交汇的梁桥;柳,在这里是天人合一的写照。世园会就是用柳留住了游人的心。

师:同学们谁知道哪些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呢? 生

1、我知道白居易的《杨柳枝词八首》:“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 苏小小是南朝齐时钱塘有名的歌妓,她不但生得花容月貌,而且能诗善书聪明绝顶,白居易《杨柳枝》词就是借柳树表达他对苏小小的仰慕之情。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采薇》。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像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3、“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 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在刘禹锡的眼中只有柳树才懂得离别之情。折柳赠别也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4、我从“戴柳”这个版块中知道了“戴柳”的习俗以及和“戴柳”有关的历史传说。

戴柳之俗含有愿春色常留、永葆青春的意思。戴柳有前程发达的意思(黄巢起义,以戴柳为号,就是取其生机勃发、容易成功之意)。关于戴柳的习俗,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当时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割肉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 山。晋文公便派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文公见烧死了救命爱臣,疼痛不已,就把介之推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第二年,晋文公和群臣徒步登山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纪念,群臣纷纷效仿,相沿成习。清明戴柳,便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了。

5、通过阅读“爱柳”这个版块让我知道了古今文人名士“爱柳”的种种做法。

春秋时,有个柳下惠,原来不姓柳,因为很爱柳才改姓,于是,他的后代都姓柳了;东晋陶渊明,特意在堂前栽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北宋欧 阳修曾在扬州平山溏掘土种植柳树,人称“欧公柳”;唐代文成公主在拉萨的大昭寺前栽植一柳树,后人名之为“唐柳”;明末清初的蒲松龄临泉卜居,泉边栽柳,便自称“柳泉居士”;清末名将左宗棠出征西北时,命令军队在河西走廊沿途种柳,长达数千里,人称“左公柳”;现代画家丰子恺曾将屋子取名为“小柳屋”;现代史学家陈寅恪也特别爱柳,他的书房叫“寒柳堂”,其著述编为《寒柳堂集》。

二、拓展链接,丰富“柳文化”。

1、师:柳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古代如此,现在亦然。一系列的词汇和柳诗一样,伴随着柳的种植、贸易、观赏也相继生成,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柳文化”现象?组内交流。

预设学生汇报内容: 生

1、词汇:

(1)词。娉娉的柳树自然就有许多相关的词语来形容。描写柳树本身的就有柳叶、柳浪、柳枝、柳条、柳线、柳丝、柳絮、柳烟等;用柳进行生产生活的有柳编、柳罐、柳条包、柳琴、柳 条帽等;借柳来形容春天的美好的,也相当常见,如绿柳、春柳、烟柳等;把柳树比喻成美女,如柳腰、柳叶吊梢眉等;柳还有离别之意,如灞桥折柳、折柳等;将柳与风俗结合起来的有插柳、戴柳等。

(2)含柳的成语:

有借柳来形容春天美好的:柳绿桃红、柳烟花雾、柳媚花明; 形容人的容貌的:柳眼眉腮、柳絮才高、柳腰莲脸、柳眉星眼。

(3)固定语:

对柳树生命力顽强的总结: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的屁股——坐下就生根”。对时令与天气的总结: “柳叶儿发白,天将下雨”、“五九六九,隔河看柳”、“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对生活习俗的总结: “柳树棺材——白帮”、“柳树开花——没结果”、“柳条打水—一场空”、“柳条穿王八——一溜黑货”“柳条篮子摇元宵——滚蛋”

对柳树特性的总结;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 “柳树上落凤凰——迟早要飞”。

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杨栽小,榆栽老,桑栽骨朵槐栽芽,腊月插柳是行家”、“清明柳叶焦,大麦吃力挑”,“清明晒死柳,一抱麦子收一斗”。

(4)专门用语

有柳公权先生自成一派的“柳体”以及与颜真卿“颜体”,在书法上的造诣被后人合称为“柳筋颜骨”。

2、对联

除了相关的谚语、歇后语以外,柳联也被广泛使用。有形容春天美丽的景色及大好的时光。如: 春到桃源,东风十里飞红雨===燕回江岸,柳线千丝舞翠风、檐前又见旧识归===柳岸重来春意早。

还有描写柳树风采的。如: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3、绘画

诗画不分家,画中有诗,诗中有画。顾恺之作《洛神赋图》;《清明上河

4、射柳:据有关资料讲,这是古人在清明前后开展的一项娱乐活动,即在距离柳树一百步远的地方,用弓箭射击悬挂的柳叶。这一活动起始于战国,流行于汉朝,至唐时,被官方确定为正式比赛项目。以后,不知何人又出新招,把原来射柳叶改成射葫芦:在葫芦里装一只鹁鸽,挂于百步之外的柳树上,射中葫芦,惊飞鹁鸽,以命中率高低决定胜负。虽是射葫芦,仍旧叫“射柳”。

5、喻柳:柳是美好的象征。柳叶初生,似睡眼刚展,故称“柳眼”。李商隐《二月二日诗》:“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女子秀眉细长为柳叶,喻为“柳眉”。王衍诗《甘州曲》:“柳眉桃脸上胜春”。女子身腰若柳条柔软,故称“柳腰”。韩屋诗:“柳腰莲脸本忘情。”晋代卫灌的书像柳叶,世称“柳叶篆”。柳絮散落为絮绵,又称“柳绵”。晏殊《寓意诗》:“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苏东坡有“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词句。

6、赏柳:清明是踏青的大好时机。《武林旧事》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玉,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踏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看柳,这点,从许多关于清明的诗词可以看出来,如宋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7、我来谈谈“柳”受青睐的原因

柳,是大江南北的一种常见的植物。为什么它就能在国人心中占据一席之地呢?为什么能在文化史上留下自己的足迹,生生 不息呢?

8、杨柳枝条细长柔软,让人怜爱,给人以柔弱的美。从文化这一角度来看,柳符合儒家思想中同情弱小的观点。

9、柳,是雅俗共赏的一种植物。生命力顽强,在恶劣的生长环境中,能够茁壮的成长,成就了壮丽的风景。有很多的作家以柳来比喻哪些坚韧、执著不畏困难的人。

10、柳具有药用价值,她的全身都是宝。用柳枝治疗冠心病;柳叶清热;柳花有祛风;柳根和柳絮止血、祛湿;奉献精神在她的身上得到一个完美的体现。

2、师:文中有“咏柳”,请大家谈一谈和“柳”相关的诗文、故事。老师也有几句诗文和大家交流。(出示课件)

历代诗人以柳入题,歌咏不绝。

古代的《诗经》中所写的“杨柳依依”,早已成为人们吟咏的佳句。但是在咏柳的诗词中,把柳树的柔美形象描绘得最真切动人的,要数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除此之外,还有: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唐】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绝句》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清朝高鼎的《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写出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春景图。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雄《寒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学生看书或者老师课件,大声诵读诗文,并把喜欢的柳文化的诗文,摘抄在积累本上。

三、精心谋划,发展“柳文化”。

1.下周我们要举行以“柳文化”为主题的班会,吟诵精美的诗文。

2.课后,大家将自己的与“柳文化”相关的内容编辑整理,办成柳文化手抄报,进行展示。

四、巩固总结,升华“柳文化”。

本节课,我们通过阅读,交流展示,了解了柳文化。柳文化以其独特的风姿和魅力,已经成了文学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奇葩。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希望同学们课下继续探寻,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感悟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板书设计】

“柳文化”集锦 1.柳的历史:

6.《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篇六

【教材分析】

《胡同文化》是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教学用书《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学会梳理文章思路。在对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要点,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课文。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京味语言是文章的一大特色,所以应该好好的让学生品读、欣赏,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此外,通过本文,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查阅资料,对广州本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反思,这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与加强实际语文应用能力训练来说,是很好的材料。【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基础一般,具备初步的概括能力,进一步梳理思路的概括能力有待提高;南方学生对北方的风土人情不是很了解,但通过与广州本土文化做对比学习,对作者复杂的情感更容易引起共鸣;学生运用网络工具搜索资料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共同提高查阅资料的应用能力,培养新的学习习惯。【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阅读全文,了解北京胡同的有关知识及其中体现的文化内涵。(2)能力目标

通过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要点、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通过诵读与讨论,体味本文京味语言特色,培养审美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通过拓展研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观察生活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3)情感目标

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学会辨证地评价“胡同文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身边的文化现象进行关注与思考。【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概括要点、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训练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对身边的文化现象进行关注与思考。【教法学法】

教法拟采用任务驱动法、跳读法、讨论法;学法采用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环境与资源】 多媒体课室 【课时安排】

二课时(80分钟)【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找出各段的关键句,并思考以下问题:(1)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胡同文化,其内涵是什么?(3)作者对胡同有怎样的感情?

2、分组合作:提前一周左右布置并安排好学习小组,教师给与适当指导 以“西关文化”为主题,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每个小组一项具体任务:可以图片展览、放映多媒体资料等形式展示成果,并选派一名同学进行解说。

参考选题:陈家祠、茶文化、饮食文化、西关大屋、骑楼宅居文化、花市风情、粤剧风俗文化等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易中天老师的《读城记》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在他的笔下,北京是一个大气的城市,广州则是一个生猛鲜活的大市场。提问:北京城的城市名片有哪些?

学生讨论,提出长城、故宫、圆明园、胡同、四合院等等。播放音频评弹《说唱胡同》,投影胡同的图片资料。

教师:胡同、四合院是老北京的居住方式,它们就像广州的骑楼、西关大屋一样,也成为了北京城的地方文化的载体。

让我们来看看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胡同里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

二、作者简介(5分钟)

请同学们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汪曾祺。

汪曾祺,1922年出生,当代作家。作品有小说《受戒》《大淖纪事》等。写的内容大多是他对已经逝去的岁月的回忆。作品中展示的是苏北水乡优美的自然风光,诱人的地方风俗,以及真正普通人民的美好的情愫与品性。作者注重挖掘生活在旧时代的下层人民身上的善与美,把人引入历史文化境界,讨取往昔生活中的美趣。他的小说具有一种散文美,并不着意于小说的结构,而是以朴实自然的文笔,抒写生活的内在诗意。

三、整体感知、梳理思路(20分钟)1.胡同文化

请引用作者的一句话回答什么是“胡同文化”?

明确:第5段中“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让我们来了解孕育北京市民文化的环境——胡同。2.筛选有关“胡同”及“胡同文化”的信息。(1)哪几段写胡同? 明确:1-4段。

(2)胡同的特点是什么呢?(速读,并抢答)明确:

第1段 方正(“方正”也是皇城建筑格局的特点)。第2段 胡同的取名。

追问:第3段具体写了什么特点?到底是哪一句?

明确:文中没有现成的答案,那就必须用自己的话将两个意思同时归纳进去,想想看该怎么说?

第3段 胡同的大小和多少(宽窄、数量)。第4段 方便,安静(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小结:以上在概括内容要点时,我们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摘录文中语句,另一种是根据理解由自己组织语言。提示概括要点的方法:

①找关键句,如总起句、总结句、主旨句、关键词等;

②对没有关键语句的,找出全段围绕其阐述的规律性的内容加以概括。(3)依照这两种方法概括第6至第12段要点。第6段 封闭,安土重迁。

第7段 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第8段 易于满足(知足)。

第9段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第10段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文章第十一、十二段分别举“我的小说”和“生活”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没有要点可以直接画出。明确:这里具体介绍了“胡同文化”的特点。

3、根据概括出来的各段要点,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层次。明确:

第一部分(1—4),介绍北京的胡同。布局,影响,取名,数量。第二部分(5—12),胡同文化的特征。从居住、交际、娱乐、饮食、处世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13—15),作者对胡同文化没落的感受与思考。作者写到北京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的衰败和没落,带有明显伤感的情绪。

4、作者是如何安排“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体会文章的结构整体安排的匠心。明确:作者在第5自然段指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本文的枢纽,它连接着“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两部分。先说胡同,再说文化,最后扣住“没”字,写今日胡同衰败的现状、必然消失的前途,顺理成章抒发作者对胡同及胡同文化的感受,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也符合人们的认识心理。

四、突破难点,探究学习,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10分钟)

普普通通的胡同,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这种文化内涵表现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流露在作者的笔端。

1、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向我们展现“胡同文化”的?

讨论明确:先写人们的生活习惯,再写他们的人际交往,然后写到处世哲学及精神面貌。(1)居住方式上“独门独院”,而且安土重迁,舍不得挪窝儿;饮食条件上有窝头就知足了,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大白菜文化。

(2)为人处事上爱热闹不爱管闲事,典型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2、北京人在生活方面封闭保守的种种表象,其实质是什么呢?胡同文化的精义是什么? “忍”,用书上的八个字概括:“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这样一种封闭保守,易于满足的文化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深入探讨 教师解读:1北京城的建筑格局,方方正正;2北京城悠久的历史。胡同文化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其实这不仅是北京人的一种传统心态,试想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所以封闭守旧是一种民族心理,惯于忍耐更是一种民族性格。林语堂在30年代就指出:“遇事忍耐为中国人的崇高品德,凡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这一点,然而这种品德走得太远,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作者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老北京的“忍”劲。“睡不着眯着”这话形象地活画出一个“北京小市民”的形象。“眯着”,就是本来睡不着但又非得把眼微微闭上装睡。“北京小市民”对社会上一些丑陋现象本也看不惯,但非把眼微微闭上假装看不见,求的只是自家门前干净而已。

五、品味语言,体验情感(10分钟)

1、课文中语言富有京味,这些语言既写出了北京人日常生活的心态,也表达出作者对这种“封闭”“忍”的文化的情感,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朗读。以下句子重点品味:(1)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充分表现了北京人极其满足的心态。(2)‘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活画出其神态,对“忍”最好的注解。­­­­——“真有你的”赞赏还是否定?(有调侃、嘲讽,更有无奈。)

(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书面语表现出胡同之没带来的惆怅伤感的悲凉。

明确作者本文语言特点:朴实、雅致,自成风格,富有表现力。

2、比较朗读(用普通话和广州话分别读下面的句子):

“有窝头,不错。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很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OK。虾米皮熬白菜,耶!”

学生讨论与原文的区别,评价:呆板,单调,无生活气息。两厢对比,还是原句京味儿浓。

3、胡同离我们远去,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集中体现在哪几段?(展示几幅衰败的胡同的照片)

学生齐读最后三段,注意要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来。明确: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态度很复杂,既喜欢又否定,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但当他直面衰败的胡同时,也认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所以,无奈中有怀念,批判中有失落。

展示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汪曾祺《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六、拓展迁移,综合活动(25分钟)

胡同文化是北京的市民文化。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蒙古有草原文化,江南有水乡文化,“胡同、草原、水乡”构成了文化诞生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来了解孕育广州市民文化的环境——

请同学们选择广州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西关骑楼、东山洋楼、城中村、恩宁路、猎德村、陈家祠、饮食文化),进行实地调查或利用网络信息,整理搜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阐述自己对这些旧民居的认识和看法;也可以将其制作成演示文稿(PowerPoint),可以展示广州西关文化的全景或多样风貌。(任务课前布置,课堂展示)学生展示,教师评价。参考内容:

1、以陈家祠为标志,体现书院文化、姓氏文化、儒家文化;

2、以茶楼、艇仔粥、中药行为标志,体现茶文化、饮食文化、中成药文化和中西结合的饮食医药文化;

3、以西关大屋、骑楼为标志,体现宅居文化、街市文化、古巷文化;

4、以花市、粤剧为标志,体现风俗文化、风情文化。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5分钟)

1、请同学们回顾本课所学的学习重点:概括要点,梳理思路的方法。

2、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胡同的没落,是历史变迁的必然结果。保守封闭的胡同文化终将随着胡同的衰落而没落,高楼大厦代替了红墙碧瓦,古老的广州骑楼也将焕发新的容颜,猎德村将会变成广州新的商业中心,新的文化、新的意识正在兴起,希望同学们能在时代的变迁中记住传统!

3、布置作业:将小组合作的作业形成文字,谈谈自己对广州文化的认识与看法。

【板书】

胡同文化

汪曾祺

格局:方正

取名:奇

数量:多

环境:静

感情:

伤感

批判

胡同文化

封闭

自足

保守

隐忍 无奈

(复杂心情)

7.佛教文化和设计的文化内涵 篇七

佛教文化历2000多年在我国的发展、演化,与儒、道并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东方艺术与思维观念的典型代表。探讨佛教文化,是探讨我们的民族特色、设计特色的途径之一。感悟思辨的禅理、挖掘艺术表现的手段、提炼传统文化的符号,用以升华设计的价值,是设计对其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所在。

1 佛教文化的意义内涵

“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含意,是随着时代的不断推移而变化发展的。即使在同一时代,不同的学者,对之也有不近相同的看法。当代我国哲学界和文化学界学者一般认为,“文化是一定的民族根据其物质生活和社会实践而形成的反映其思维方法、认知模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及流变。”[1]这一观点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文化属于人的精神成果;其次,这种精神成果的精神内容是主要从“思维方法,认知模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反映出来的;第三,这种精神成果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经凝结下来的成果的“总和”,另一类是正在形成之中的“流变”;第四,精神成果的形成是有条件的,最根本的两个条件即是“物质生活和社会实践”。

当然,“文化”还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张岱年先生指出: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最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全部内容,广义的文化指与经济、政治有别的全部精神生产的成果。我们一般把生活分作三个方面,一是经济,二是政治,三是文化。[2]

按照上述关于文化的理解,我们可以给“佛教文化”作出这样的定义:

广义:佛教文化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反映佛教思维方法、认知模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等精神财富(凝聚的、流变的)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狭义:佛教文化即作为文化具体形式的佛教。从狭义上所谓佛教文化,按其具体表现形态大致可分为教义、佛教活动、佛教设施三个部分。教义包括博大精深的佛教思想体系和名目繁多的戒律仪轨内容;佛教活动包括佛教界一切代表宗教的活动;佛教设施不仅包括佛教的建筑和门庭设施,还包括法物、法器、佛教典籍等。

从设计意义上来说,对佛教文化的理解不仅要从狭义上来把握,也要从广义上来认识。因为佛教的存在与发展,其价值在于对民族精神、气质的影响,并取决于它对于佛教文化(狭义)以外的文化的影响。唯其如此,佛教才显示出其广度和深度,才能为设计提供更深意义内涵上的指导作用。如佛教文化特质的本体论思想、思维模式等对我国传统诗歌、书画、工艺品,直至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的影响,无不对设计从思想到形式上进行引导。设计正是要探讨这种东方文化独具魅力的根源所在。

2 佛教文化的美学特征

由历代的演变、发展,佛教文化已渗入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佛教最初是由汉代传入中国,历隋唐直至当代,中国无论哪个学派、哪位学者,无论是否信仰佛教,都程度不同地受其影响。在建筑、雕塑、书法、绘画、图饰、工艺木板印刷、音乐等领域中,佛教文化都有深刻的影响。它启迪人的智慧,净化人的心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代表性遗迹如法门寺、龙门石窟等,概括其文化的艺术形式特征可以有如下几个方面:(1)宗教性。佛教文化的各种外在表现形式无不充斥宗教感情,如造像,“画家在画佛、菩萨时,没有表现个性的欲望,只有对画象的崇敬、景仰”,我国著名雕塑家李新民在创作渡海观音像时说:“从事佛教的画家、雕塑家,都以虔诚的宗教信念,观照佛教中的理想,塑造崇高的佛像”。这种创作的信念是设计的主导因素和目的所在。正是在这一坚定信念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创作的想象力,从而产生出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等不拘泥于原有形式的独特造像。(2)思辩性。佛教思想体系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先后盛行有小乘、大乘等,它们各自又形成多种派别与体系,传入中国后,更与儒、道等传统学派相结合,使其博大精深。它的经文、偈语、典故,无不充盈思考的辩证性,一般可称为“禅意”。如禅宗思想在二十世纪传入欧美后,就对后现代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启迪。佛教的艺术利用了多种抽象或具象的形式去表达深刻的禅理,让人明心见性、扬善除恶,具有深奥的思辩性。(3)融合性。佛教从十二世纪起,在其原来的发源地印度,已逐渐消亡。而中国尤其是唐代以来,佛教发展走向鼎盛,并演化成中国以禅宗为代表的汉化佛教。这种汉化佛教与其原型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它是同中国原有的正统的儒家、道教相斗争、相融合的结果。佛教本身发展有两重性:一方面佛教思想及艺术形式沿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发展,如天台宗、禅宗等,而另一方面由于教义同中国传统结合过程中,产生与原意的偏离,而通过译经、求证又回到原有教义上去的趋势与过程。

佛教文化的各种艺术形式,如造像,从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可以看出,从早期的印度犍陀罗艺术和笈多艺术风格转向修长秀丽、衣带飘逸的中国传统风格特色;本土化的佛教造像表情自然活泼,富有生活气息。所以说佛教艺术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一种融合,儒、释、道的统一融合性是其典型特征之一。

以上分析佛教文化中艺术形式的基本特征,由特征可以探讨对设计而言,有三个方面的美感体现可供借鉴:(1)象征美。所谓象征美,简而言之,即在日常生活和艺术创造中,借用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或符号,传达表现一种概括的思想、情感、意境或抽象的概念、哲理时产生的一种审美属性。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如观音像“慈悲、雍荣”蕴含着救世的宗教情感,四大天王所持法器喻义“风调雨顺”等。合理的象征性造成设计的深层语义,增加了创作的意味。(2)意境美。佛教寺院香烟缭绕、佛相庄严,本身构成了一种宗教的信仰意境。木鱼、梆子、晨钟暮鼓,更增加了悠远静谧的神奇美感。密宗的宗教仪规,禅宗的“顿悟”、“不可言”都蕴涵着这种神秘的深邃意境。意境“这个范畴源出于佛学,乃是无庸讳言的”[3]。宗白华认为意境是以万物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4]意境引导人生的感悟。象诗词一样,佛教的意境营造也具有净化心灵、激发情感思绪的作用。对设计而言,象征美可界定为“物境”的较低层次的美的感受方式,而意境美强调的是“心境”的更深层次的美。(3)融摄美。这种美表现在佛教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调和性方面,即儒道释“三教合一”。佛教的文学艺术、书画艺术、造像艺术并非独树一帜,而是与其他文化形式相融合,如王维等人的禅味山水诗、怀素的草书,八大山人的画等等。融摄美是文化的和谐美观,也是突破文化定势的一种美学思路。借鉴传统,设计要从佛教文化的融摄美中,兼修并蓄传统文化的精神涵义,寻求人们共通的情感需要。

3 设计中的佛教文化要素

“设计”是一个大范围的概念,作为一门要探求生活中“美”的存在的艺术,设计不仅要从构成、法则等手段上寻求,同时对文化、对其它艺术形式的理解与认识也是不可或缺的重心之所在。作为设计师,不仅要有在专业技术方面的权威,同样也要有人类社会学的理解力。按梁思成“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艺术的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5]。我们提炼文化的质素,通过人文研究不断生发对美的新感知,并用以驾驭技术方法,而创造特殊的富于风格情趣的产品、动漫或环境,是设计创作的根本途径。

3.1 佛教人文思想对设计的引导性

佛教文化作为文化的精神财富部分,体现在它的思维方法、认知模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等方面。如《百喻经》以故事譬喻经理,“在智、愚的较量中体会人生的况味,读罢使人于心领神会的顿悟之间,不由得作拈花一笑”[6]。佛教文化的哲理思想对设计有着重要的引导性。以下扼要的作一些分析:

3.1.1 赵朴初认为“佛教的核心思想是缘起论…

…人类是一个因果相续,自他相依的整体”[7]。佛教华严宗思想则对此做了详细阐释。这些正说明了人-物,物-人相依的整体,符合设计系统观的整体性理论。进而言之,佛教的“同体大悲”思想,即认为别人的病痛、别人的沉沦与自己是不二的,更提出设计的道德所在与目的所在。设计要解除人的认识困惑,并启迪心灵,设计者必须要先体会设计对象的困境。

3.1.2 佛教文化讲求的是“明心见性”,即去恶、扬善、净化心灵,认为认识最大难度在于了解“名相”背后隐含的实相。

所谓“名相”,指用耳朵能听到的为“名”,用眼睛能见到的是“相”,概指一切事物给人留下的印象以及人们对一切事物的感性认识。可以比拟为认识的观念层次,规范化而言就是“概念”。当然这种“名相”所表现的不仅是听觉和视觉的,它也包括嗅觉、味觉、触觉和意识所能感知的对象,用佛学概括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六个方面统称“六境”。

佛学认为“概念”是不确切的。如“人参”,我们的思想里会联想到一种滋补物品,但人参同样也是毒药,如它同中药五灵脂相混时。所以概念随情况变化有其不可靠的一面,认识事物不能被表面的、有条件的情态所迷惑。设计过程中,从调查到构思,所接触与考察的都是这“六境”,如何不为这“六境”所惑,探讨设计的根本所在,就是设计所不可避免的问题。就象座椅的设计,各人的座姿不同,很难去定义什么是“舒适”与“不舒适”,设计就只能以规范人的特定行为来进行。设计中有很多的调查结论与思考结果是很吸引人的,但如果与设计的本意及目的性无关都是不能采用的,就是说不能为其所惑。更重要的,是一般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固定、机械的方面,如钢铁就是冷冰冰的、坚硬的,塑料就是有易碎、易折的缺陷。但对设计师而言,正是要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事物。钢铁可以做成柔软的东西吗?塑料能耐压吗?回答是肯定的。设计工作是一创造性活动,决不能被事物表面的“名相”所惑,导致思维僵化、呆板。

3.1.3

佛教的人生态度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也就是与世间保持“不即不离”的中道思想,将“出世”与“入世”相结合,单纯“出世”的思想,本身是不可取的。从设计而言,作为大众艺术的一种,不仅要“媚俗”,也要“出俗”,在多数人可欣赏、可接受的条件下,营造美的境界,引导人的精神状态、思想认识及观念形态。

佛教中的人文思想充满思辨性,历史上对文学、艺术都有深刻的影响,如意境、顿悟的美学理论。在当代条件下,设计的应用艺术形式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更多的发展理论。

3.2 佛教符号化的形式语言对设计的借鉴性佛教的物质文化形式包括佛教的建筑和门庭设施,及法物、法器等。

通过解构其中象征性的符号语言,在具体设计中可作为基本造型元素进行重构。这一类的形式符号非常丰富,其中有代表性的如:

3.2.1 七宝与八吉祥七宝,是梵语sapta ratnani的意译。

在佛经中,“七”喻多。七宝涵义一般指: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等七种珍贵的珠宝金玉(《无量寿经》)。在设计中,这七宝可以看作佛教所尊崇的七种材料。

举例说明其中两种宝的质地及象征意义:琉璃,据说是一种天然生成的猫眼石一类的玉石,以青色居多,相传,天空的青色(中国人称为“空青”)就是由须弥山南方的琉璃宝反映出来的。因此,设计中,青色具有了佛光普照的象征含义。玛瑙,被当为辟邪物、护身符使用,象征友善的爱心和希望,有助于消除压力、疲劳、浊气等。

“八吉祥”则是八种表示吉庆祥瑞之物,也被称为“八宝”或“八宝吉祥”:轮,全称“法轮”,用来“破碎一切的不正确的见解和不善的法”;螺,全称“法螺”,据说能吹出“妙音吉祥”;伞,全称“宝伞”,据说能“张弛自如覆盖众生”;盖,全称“白盖”、“天盖”,据说能“覆三千界”;花,全称“莲花”,取“出浊世而无所染着”之义;瓶,全称“宝瓶”,即插花净瓶,取“圆满无漏”之义;鱼,全称“金鱼”,又因其常以一对的造型出现,又名“双鱼”、“对鱼”,取“活泼解脱”之义;长(肠),全称“盘长”,是一种回环的菱形绳索图案,藏传佛教称之为“结”,全称应是“金刚结”,汉传佛教则取其“佛说四环贯彻一切通明”之义。每一种都有深刻的象征含义。

八吉祥常作为供具,列于佛前;或作为图案,铸、刻、画在多种器物上,如大型香炉。明清之际,八吉祥已经作为吉祥物融入民间,许多民间瓷器、景泰蓝、饰物、织物的上面就常有出现,并与汉族其他吉祥图案,如“寿”字,相匹配运用。

3.2.2 佛教器物

佛教仪礼中的器物很多,如木鱼、钟、磬、蒲团、香炉等等,难以尽述,只能以木鱼为代表进行探讨。

木鱼是僧尼诵经化缘时敲击的法器,中间镂空,刻木为鱼形。木鱼为什么要刻成鱼形呢?这是因为“鱼昼夜常醒,刻木象形击之,所以警昏惰也。”(《百丈清规·法器章》),所以从中可以看出,佛教的器物造型都有其象征意味,设计不一定要如此直接了当地表述意味,但如何在设计中融合意味则是设计的重要内容,如动漫的场景设计。

佛教建筑、造像、器物,从材料、器用与装饰上透露出丰富的文化符号。在形式借鉴上,设计无外从材料或典型样式去分析和继承传统,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与发挥。

4 设计对佛教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目前我国对佛教文化的理解与运用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可以说更多地是僵化、机械地继承。全国各地兴建了大量寺庙建筑,但是无一不是千篇一律的翻版。尤其是利用现代混凝土、钢筋、玻璃制成的仿古建筑,粗糙简陋,不仅不能起到增加景观的作用,更是对环境的破坏。相比西方教堂形制,从科隆大教堂到朗香教堂,外在形式从哥特式、巴洛克到现代主义的形式感,变化丰富,既不抄袭传统,又不断有新的发展。看到这一点,设计人员实在是应有所汗颜。

从应用视角而言,设计继承与发展佛教文化,应遵循几个规律与法则:

4.1在当代条件下,重新思考和表现佛教的精神、思想或灵性理解和运用佛教文化到设计中去,需要实现从古代到现代的转变,努力将其思想、精神实现与现代人生、人世重新结合。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生产技术手段提高了,而且大众的人生态度、认识观念也有了变化。而设计则是与时代最紧密相关的,对佛教文化理解与运用不仅要从物质上、技术手段上去把握,更要以新的精神态度去认识。

4.2要以意会去体现佛教的精神王安石说:“丹青难写是精神”。探讨佛教艺术,不能机械地按量度、照程式去理解、把握。如观音像,可以是庄严,也可以是秀丽,可以是多面多臂,也可以是千手千眼。形式不拘一格,而体现的精神只有一个,就是“慈悲为怀”。材料、图案有其传统的沿续性,但运用更应注重精神气质的体现。

4.3灵活地溶合与发展佛教文化传统的造型要素。佛教传统的材料与图案丰富,如何运用和发展这些宝贵的财富是设计人员的重要责任。在作者的某广场图腾柱设计中,立柱材料选用了汉白玉,体现纯净无暇、洁白如玉的内涵,在精神气质上引导人们从繁嚣的尘世生活中获得解脱,净化功名利禄之心;地面拼花图案为一佛教莲花造型,鼎身采用莲花瓣丰富意味,既简单明了,又切合佛教理念。

总结佛教文化传统,是设计的重任,也是设计发展的重要途径。民族的即国际的,不论什么理念、什么潮流,民族的总是永恒的。

摘要: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具有宗教性、思辩性和融合性的文化精神内涵,及丰富的象征性形式语言。“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对于动漫设计、产品设计等设计学科,需要对深厚积淀的传统佛教文化要素进行发掘,感悟其思辨的禅理、挖掘艺术表现的手段、提炼传统文化的符号。文化研究有利于促进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佛教文化,设计,象征,符号

参考文献

[1]吕希晨主编.中国现代文化哲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2]张岱年,姜广辉著.中国文化传统简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车永强.试论佛教文化对意境理论的影响[J].学术研究,2007,(5):140.

[4]林同华编.宗白华全集.2版[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5]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6]李牧童.百喻经菩提无树众生有情[M].合肥:黄山书舍,2010.

8.设计与文化 篇八

关键词:包装设计;传统文化;传承;超越

1文化与设计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的生活、生产中创造形成的产物。它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设计作为人类通过物质形式达到精神享受的一种途径,和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说,设计是体现文化特性的一种形式。文化对设计内容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形态结构客观上限制着设计内容的选择,正如我国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的设计。

2民族文化与包装设计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身精神内涵和表现形式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习俗、文化,设计师如果不了解民族设计的文化特征、地域差异,不进行深层思考,就难以找准创新设计的出发点,难以在激烈竞争的设计市场中立足。诠释一件设计作品,除了看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对其文化的思辨及意蕴的解读。

包装设计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装设计中的文化包含了产品自身内在的文化和外在的形象视觉文化。在今天信息、数码时代多元化语境中,把握和坚持包装形象视觉设计的文化性,挖掘和整理中国传统包装设计中优秀丰富的文化内容,将传统的文化思想、人文精神之精髓同现代设计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更新、更有价值、更符合当今的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使用价值的包装设计作品就显得尤为重要。

3传统文化在包装设计中的表达

包装设计要素包括立体设计要素和平面设计要素两大类,以下我就平面设计要素中的文字、图形、色彩、材料几方面分别谈谈在现代包装设计中民族文化的传承。

3.1.“文字”的艺术表达

中国的书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能够较强体现出商品的传统性和民族性,而且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把书法运用到包装上不仅可以体现商品较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而且更能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的重要性,使包装更有中国特色。

借助书法艺术包装设计的例子数不胜数,以“酒”为例,劲酒,其包装设计便是一个相当典型的运用书法艺术成功的案例,一个“劲”字,十分醒目,淋漓尽致的体现出商品的特点。如此合理运用传统艺术可以形成更好的宣传效果,为设计者创造广阔鲜活的设计空间。

3.2.“图形”的渲染

中国的传统吉祥图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了华夏民族所特有的艺术精神,常常被广泛应用到各类物品包装中。这些图形符号反映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印记,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例如常用做平面装饰底纹和边框的方胜盘长、回纹、龟背纹、吉星锦、拐子龙、云纹,以及作为象征形象应用的彩陶纹、汉画砖图、铜器纹、藻井图等,还有敦煌莫高窟绚丽多彩的团花纹、宝相花、葡萄纹、番莲纹、狮子纹、八吉祥都是中华民族的典型图案纹样,这些传统装饰图案常应用在一些传统老字号商品及特色的商品的包装上,用作主体图案、边框或图标图案,处处体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设计理念。

3.3.“色彩”的完美诠释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红”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成为人们信奉和崇拜的颜色。在生活中,人们也习惯用红色来装点喜庆,营造出热情、吉祥的气氛——红色的灯笼、红色的春联、红色的婚礼……从古至今,我们的生活中都充满了红色的装饰主题。中国人的尚红习俗反映了中国人热情、赤诚、向上的民族性格和热爱生活的民族传统,这种传统经过历史的承启、沉淀和扬弃进而得到了深化,并逐渐演变成中华民族的灵魂,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依钵。

在琳琅满目的商品包装中,“中国红”色彩亮丽、醒目且辨别性强。 “中国红”的高贵、吉庆反映在其意味深长的象征性中,表达了我国人民对于红红火火,兴旺发达幸福生活的期待和渴望,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和审美价值。“中国红”也因此成为了人们的幸运色,它超越了国界和语言,既是人们实现美满生活的吉祥象征,也是一个国家走向世界的色彩品牌。

3.4.“材料”的恰当选择

不同材料的运用也能反映了不同民族、国家、地域文化的特色。有些中国的土特产品的包装多选用天然的包装材料,用竹、木、麻、丝绸的包装比金属与塑料更感亲切,比如粽子、竹筒饭、葫芦酒瓶等包装形式,既体现了包装文化中的民族特色,又体现了产品绿色、天然的内涵。

传统包装文化中人情味、乡土味、自然味为设计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源泉,它们在商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完美体现。例如,体现湘西民族特色的“酒鬼酒”包装,古香古色的麻袋包裹,简单的麻绳束口,这些都体现了湘西人民纯朴無忌的人性本质和崇尚自然的天性,是古朴浑厚的湘西文化的鲜活再现。

4结论

在社会发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设计风格,在这个信息时代里,珍视和继承自己的传统文化,把握和坚持本国包装设计中优秀丰富的文化内涵,将传统的文化思想精髓同当代设计的要素有机结合,不断为社会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容。保持文化的连续性,发展超越传统文化,使我们的包装设计既具有中国传统的民族性,同时又具有时代性。正如我们常说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9.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篇九

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内涵,理解文章主旨。

2、品味文章直白、朴素、富有表现力和朴实雅致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2、理清思路,归纳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教具准备】

幻灯片、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北京故宫、天坛、天安门、鸟巢与水立方五张图片。)

同学们,当我们还在为这些建筑物感叹不已的时候,我们是否关注过北京城内还有这样的建筑物,(展示北京四合院、北京胡同图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首诗,它无声地传达着人们的各种思想。建筑更是一种人文符号,一种文化。今天我们不能亲自到胡同走走看看,但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用朴素真切的文字打开了另一扇品味文化的窗,使我们得以走进胡同,走进胡同文化。

二、进入新课

1、作者介绍

汪曾祺,当代著名作家,江苏高邮人,他久居北京,熟悉北京人的生活,他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所以他的小品文特别有京味儿。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本文是他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

2、学习重点、难点及方法指导

学习重点: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理清思路,归纳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

方法一:找出文中关键词、关键句(中心句)。

方法二:自己组织语言概括大意。

3、解题――胡同文化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明确:

关于“胡同”:巷,小街道。北京的胡同,实质上是许许多多、大大小小、一个紧挨一个排列起来的四合院之间的通道。

何谓“文化”:“文化,就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和习惯。”――〖英〗泰勒《原始文化》

简单地说,文化是人们生活意识、习惯、观念等的集合。

三、理清思路、把握主旨(披文入情)

1、请阅读1―5自然段

提出问题一:胡同有什么特点?

点明读音:胡同(tòng)石老娘(niang)狗尾巴(yǐba)约(yāo)二斤。

明确:

第一段:方正:(方位意识强)

第二段:取名来源:(计数、物件、人名、行业、形状,不知何所取义)。

第三段:宽、小;数量:多。

第四段:环境:方便,安静。

第五段:和四合院:是一个整体。

(展示关于胡同的图片,使学生对胡同的特点有进一步认识)

2、理清思路:何谓“胡同文化”?(请学生用文中句子回答)

胡同的特点――“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文化形态。

北京的市民文化――胡同文化。

3、请阅读6―12自然段

(1)提出问题二: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请在课文中找出揭示胡同文化内涵的语句)。

点明读音:安土重(zhòng)迁旧房檩(ǐn)处(chǔ)街坊。

陆润庠(xiáng)摞(uò)起来。

明确:胡同文化:封闭――精义是“忍”。

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渴望独门独院。

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知识卡片:安土重迁。

成语释义:安,安心,习惯。土,本乡本土。重,重视,不随便。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

成语出处:《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2)提出问题三: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体现?

明确:《茶馆》―――忍做“顺民”。

《八月骄阳》―――“易忍”、“易满足”。

电梯事件―――“忍着吧”。

(3)探究:作者在13段开头提到“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体现在哪里?

胡同的宅门――挺着房屋――残破地基――下沉。

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井眼、石头棋盘――供人凭吊。

4、请结合13―15段思考:作者对没落的胡同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感情上:怀旧、伤感。

理智上:批判。

无可奈何。

在现代文明进步的大潮中,北京胡同渐渐没落,作为北京重要象征的胡同,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活,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脚步。

四、研读课文,品读语言特色(方法:比较法、朗读法)

1、①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比较:

②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明确:特征:易满足,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1、方言,京味儿;

2、语言平白、朴实、口语化,富于表现力。

探究学习(方法:朗读法)

桂林方言:有米粉,可以!脆皮锅烧,要得要得!豆角酸笋,这个蛮好!撒些花生豆子,很好!生剁辣椒酱,S嘿!

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

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明确:典雅,通畅,将古典语言与现代汉语巧妙融合贯通,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学底蕴。

五、课堂小结

胡同――胡同文化――情感态度

(语言特色)

作者用赋有表现力,充满韵味的文字为我们介绍了北京胡同的特点与文化内涵,但让这位老人感到无可奈何的是胡同终究还是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脚步。作者对于胡同、对于胡同文化,乃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都有着至深的情感。也让我们得以感受一篇优秀文章的魅力,得以走近传统文化。

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而是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更是一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只要用文化的眼光来看,文化便无处不在。

六、课堂延伸

谈谈桂林特有的文化现象。

展示:桂林古建筑图片,启发学生课外用文化的眼光看待这座城市的建筑。

七、课后作业:(课后练习第三题)

上一篇:《推敲》原文和翻译(word版)下一篇:舍与得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