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 制取氧气_教学设计_教案(精选10篇)
1.课题3 制取氧气_教学设计_教案 篇一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原理和实验装置,认识催化剂及催化作用,初步学习自主设计装置、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
能力目标:通过对碳、铁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认识分解反应的特点。情感目标:通过催化剂和氧气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辩证的观点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分解反应。【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催化剂的概念 【实验准备】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教学方法] 指导探究式: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总结-----迁移创新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氧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具有哪些性质和广泛的用途?
既然氧气有如此广泛的用途,就需要研究氧气的制法。[展开课题 方法比较] 制氧方法通常有两种: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实验室制法一般适用于制取少量氧气,装置简单,操作简便。需要大量氧气时,就需要用工业方法来制取了。当然工业制法也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原料廉价易得,氧气的纯度要求,环保等。[讨论工业制法] 我们周围最容易得到的含氧的资源有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从中得到氧气?
要得到氧气,需要把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分开,那怎么把它们分开呢?利用什么性质呢?
投影氮气和氧气的物理性质比较表格
形成工业制法的方案 [过渡] 工业制氧气设备庞大,操作比较复杂,当需要少量氧气时,我们就采取实验室制法。[提出新任务]实验室一般用含有氧,并且容易分解出氧气的物质做原料,例如过氧化氢、氯
酸钾、高锰酸钾等可以用来制取氧气。
[设问]为什么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要加入二氧化锰?它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猜想与假设]
1、二氧化锰能放出氧气,使用它可以得到更多的氧气
2、二氧化锰在此有某种特殊的作用,使过氧化氢的分解加快
3、二氧化锰是反应物,加入的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反应放出氧气 [[讨论]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整理归纳]验证1:A;加热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试之。
验证2:B;常温时在盛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C;加入二氧化锰后再比较反应的快慢。
验证3:D;在实验C反应后剩余的溶液中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可重复几次)
[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A、B、C、D,学生观察并记录现象 [学生交流展示] 汇报实验记录及结果;交流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得出二氧化锰是催化剂的结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实验现象;写出过氧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从二氧化锰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归纳出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设问]实验室如何用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制取氧气呢? [展示样品]观察高锰酸钾和氯酸钾的颜色。状态并描述。[讲解] 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反应的表达式
[分析]上述三个制取氧气的反应,有什么共同点?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小结]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都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类型,以后我们还会学习各种反应,若采用分类的方法来学就简单的多。利用分类、对比的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今后我们可以采用这些方法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对比归纳]
分析比较得出氧气的工业制法与实验室制法具有本质区别。[归纳与反思]
本节课你了解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学生通过反思,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知识应用,总结提高]
布置课堂作业并及时点评,P435 [板书设计] 课题3 制取氧气
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1、分离液态空气
加压降温 蒸发 氮气 沸点—196 先出来 空气--------------液态空气-------------氧气 沸点—183
2、膜分离技术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
1、MnO2 H2O2------------H2O+O2 催化剂:
2、KClO3--------KCl+O2
3、KMnO4----------K2MnO4+MnO2+O2
4、分解反应:AB------A+B+„„ 第二课时
[ 复习提问]
写出实验室制氧气反应的表达式,如何区别过氧化氢溶液和水?白色固体氯酸钾和氯化钾? [引入新任务]
对于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实验室用什么样的装置来制取氧气呢? [讨论启发 设计装置] 如果我们把药品直接放在空气中让它反应可以吗?氧气的量要多的话,我们可以用什么来代替小试管呢?若要持续添加过氧化氢溶液,应增加什么仪器?若要控制反应的速度应该用什么仪器,长颈漏斗还是分液漏斗?(展示三套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用什么来做接收装置呢?
怎样才能使氧气进入集气瓶呢?
集气瓶里是空的吗?如何让里面的空气让出位置呢?就是说,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氧气呢?回忆氧气的物理性质。
[展示]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装置。
[讨论]要求学生对比过氧化氢制氧气的特点,分组设计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装置。为什么要用酒精灯?为什么要把试管横放,口略朝下加热?
学生不难得出结论:要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所需条件和生成气体的性质,设计实验装置。从氯酸钾的状态及反应条件来看,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应选取哪一种呢? [讲解]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步骤:“茶庄定点收利息” [讨论]
1、为什么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检查?
1、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2、为什么要先移动酒精灯使试管受热均匀?
3、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4、为什么要等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才可以收集气体?
5、实验完毕时为什么要先把导管拿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若相反有何后果? [我探究,我快乐]
(学生分组实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验证氧气的性质。[讨论交流,归纳反思]
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汇报实验收获;反思实验中存在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思路。
引导学生通过反思得出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试管口要稍微向下倾斜;气泡连续了才能收集氧气等结论。学生总结:实验探究收获、体会或想法。
实验室制取气体要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气体的水溶性等来选择适当装置。[信息反馈]
布置练习
1、P43(2)、(3)、(4)
3、4;5 [板书设计]
三、氧气实验室制法的实验装置及步骤:
1、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茶庄定点收利息 ”
3、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4、注意事项:实验结束后,先撤导管后撤灯,若相反,水倒流;炸裂试管太危险。
2.课题3 制取氧气_教学设计_教案 篇二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3)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1.2 过程与方法:
(1)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加工处理。(2)会用观察的方法辨析事物。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化学应理论联系实际。(2)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1)酸碱之 间的中和反应。(2)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2.2 教学难点
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
3.教学用具
实验用具:仪器:烧杯、滴 管、玻璃棒、玻璃片、纸巾、pH试纸、标准比色卡、线; 药品: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稀硫酸、橘汁、糖水、牛奶、番茄汁、肥皂水、汽水、自来水、洗洁精、醋、酱油、头发样品、五种不同pH的溶液。
4.标签
教学过程
酸、碱各自具有一些化学性质,那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 [学生]1.能 2.不能
[教师]能否反应,我们应用事实说话,请同学们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
(1)如图所示,在烧杯中加入10 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
(2)取2滴上述反应后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
[教师强调] 1.用滴管滴入盐酸时要缓慢,一滴一滴加入,以便观察实验现象。2.在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盐酸时,要边滴边搅拌。[学生活动] [讨论]玻璃片上的物质是氢氧化钠吗?为什么? [学生总结]氢氧化钠是碱,其溶液能使酚酞溶液显示红色,随着盐酸的加入,红色逐渐消失变成无色,所以此时的溶液肯定不是碱性溶液。玻璃片上的白色物质是溶液中新生成的溶质。
讲解(借助FLASH动画展示反应过程)在上面的实验中,发生了这样的反应: NaOH+HCl====NaCl+H2O [介绍]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例:Ca(OH)2+2HCl=CaCl2+2H2O 2NaOH4+H2SO4====Na2SO4+2H2O [设问]试总结上述三个反应的特点。[讨论]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三个反应都生成水,另一种产物(氯化钠、氯化钙、硫酸钠)都是由金属离子和相应的酸根离子构成的,我们把这类化合物叫做盐。我们把这类化学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一、中和反应
1.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盐: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过渡]理解了中和反应的概念,下面我们看几则资料。[资料]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根据土壤情况,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利于植物生长。例如,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造成酸雨,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变成酸性,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于是人们将适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以中和酸性。
2.处理工厂的废水
工厂生产过程中的污水,需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例如,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3.用于医药
人的胃液里含有适量盐酸,可以帮助消化,但是如果饮食过量时,胃会分泌出大量胃酸,反而造成消化不良。在这情况下,可以遵医嘱服用某些含有碱性物质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
我们可能都被蚊虫叮咬过。被蚊虫叮咬后,叮咬处很快肿成大包,这是因为蚊虫能在H2O)的药水,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如果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如NH3·就可减轻痛痒。
[提问]这些资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中和反应用途很广。3.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提问]试写出工厂处理废水的化学方程式。[学生板演]Ca(OH)2+H2SO4====CaSO4+2H2O [引导]有一种胃药的主要成分是Al(OH)3,试写出用这种胃药治疗胃酸的化学方程式。[学生板演]Al(OH)3+3HCl====AlCl3+3H2O [讨论]你还能再举出一些利用中和反应的实例吗? [学生发言]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和反应,简单了解了中和反应的原理,会写一些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了解了中和反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课后习题
3.3._白杨_教学设计_教案 篇三
1.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了解西部,导入新课
同学们,想了解一下西部吗?(大屏幕出示西部范围图)图中用彩色标出的部分就是我国的西部。本课提到的新疆就在这里。我国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由于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及社会历史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那时的西部一片荒凉。(西部戈壁图)为改变这一现状,许许多多的人离开繁华的都市,毅然来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设边疆、保卫边疆。(西部建设者的图片)这些是当年西部建设者的一些图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新疆建设者有关的文章。
齐读课题:19 白杨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师: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谁愿意来朗读课文?
1、指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三、重点段切入,感悟特点
1、请大家默读课文,读后标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反复地读一读,并想一想从爸爸的话中你感受到白杨有哪些特点?(可以用符号简单标记)
2、学生交流划出的爸爸介绍白杨的句子。
(大屏幕出示这段话)
生读这段话。交流: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白杨有哪些特点?
句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句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a “哪儿„„哪儿”可以看出白杨树的适应性强。(适应性强)
b “哪儿可以是哪些地方?换成地方说一说”(河边、高山、草原„„)
c 课文中的白杨生长在什么地方?想象一下戈壁什么样子,给人以什么样的感觉?作者描写这些戈壁滩上的白杨用了一个什么词?(高大挺秀)
师:在这样荒无人烟、气候恶劣的地方,白杨树却长得这么直,这么粗壮,足以说明它的适应性强,你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
句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a “不管„„不管„„总是”“那么„„那么”(板书:坚强不屈)
b 师:风沙四起,白杨树(挺起坚实的胸膛,挡住飞来的风沙)
你能这样说吗?
生:大雪纷飞,白杨(挺直腰杆,承受生生的雪压)
生:数月干旱,白杨(将根深深地扎进泥土,顽强地生长)
生:洪水袭来,白杨(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c 指导朗读:多么坚强的白杨 啊!多么有生命力的白杨啊!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指生读,评价)
从他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d 师激情: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读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里生根了。难怪爸爸这样深情地赞美它。(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e 你能用知二人称,用自己的话来赞一赞白杨树吗?
四、理解心愿,深层体验
1、师: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引读:他们只知道
。他们只知道
。他们只知道。
3、孩子们不知道什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师:孩子们由于年龄小的缘故,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建设者,这些建设者们,作为新疆生产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天山南北、大沙漠边缘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线上,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坚持不懈地为新疆各族人民做好事。
他们不知道爸爸借白杨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建设边疆,为边疆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那里的条件有多苦。当年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水渠,手都冻到了锄头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
他们不知道不知道爸爸接他们到新疆上学是希望孩子们将来能成为边疆的建设者,正所谓“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板书:无私奉献)
4、现在,相信你们已经读懂了爸爸的心,让我们带着对白杨树的赞美、对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再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话。(生齐读)
5、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结合文中的句子来谈一谈)
师: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边疆建设者辛勤汗水的浇灌,曾经荒凉的戈壁,如今已焕发出勃勃生机。(大屏幕出示西部今日图)相信西部的明天会更好!
五、总结写法,拓展阅读
1、带着对建设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艾青的《帐篷》
生读。师生合作读。
2、总结写法,完成板书。(借物喻人)
3、师:《白杨》这篇课文是赞扬西部建设者的,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茅盾的《白杨礼赞》的部分内容,同样是借物喻人的文章,这篇文章借白杨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大家还是一读为快吧!(可提示一下读书的方式)
4、课堂总结,推荐阅读杨朔的《荔枝蜜》。
课后习题
白杨
课时训练
一、看拼音写词语。
ɡē
bì
qīnɡ xī
fǔ
mō
()
()
()
jiè shào
biān jiānɡ
xiàn rù
()
()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清晰──()
严肃──()
坚强──()
动摇──()
满足──()
粗壮──()
三、判断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白杨树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
()
3铁路沿线的一棵棵树好像一个个撑开的大伞。
()
四、课内阅读。
爸爸
着孩子,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
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词。
(2)结合课文知道,这是爸爸第次沉思。他在沉思()。
A.思过去,思自己; B.思子女,思未来。
(3)“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几棵小树”暗指
。这种写法叫:。
(4)“浮起一丝微笑”说明爸爸。
(5)“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意思是()。
A.孩子们也会像爸爸那样克服困难,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B.小白杨树不怕环境恶劣,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是戈壁滩的卫士。
【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ɡē
bì
qīnɡ xī
fǔ
mō
(戈壁)(清晰)
(抚摸)
jiè shào
biān jiānɡ
xiàn rù
(介绍)
(边疆)
(陷入)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清晰──(模糊)
严肃──(随便)
坚强──(软弱)
动摇──(坚定)
满足──(贪婪)
粗壮──(细小)
三、判断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白杨树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拟人)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
(设问)
3铁路沿线的一棵棵树好像一个个撑开的大伞。
(比喻)
四、课内阅读。
爸爸
搂 着孩子,望 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 沉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
看见 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词。
(2)结合课文知道,这是爸爸第四
次沉思。他在沉思(B)。
A.思过去,思自己; B.思子女,思未来。
(3)“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 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暗指 边疆建设者的后代。这种写法叫:
借物喻人。
(4)“浮起一丝微笑”说明爸爸
为事业后继有人感到欣慰。
(5)“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意思是(A)。
A.孩子们也会像爸爸那样克服困难,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4.课题3 制取氧气_教学设计_教案 篇四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太空生活的有趣来。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
3、认识14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并能理解课文内容。2利用课件的直观性,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能做到图文结合。
3、会用“因为„„所以„„”造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一些航天知识,同时结合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事件,渗透学科学、爱科学及爱祖国的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
从字里行间体会太空生活的有趣,初步了解太空生活有趣的原因是失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来。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太空生活趣事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呀?有一种职业叫宇航员,他们会乘宇宙飞船在太空中工作,你们想知道他们在太空中的生活情况吗?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太空生活趣事多》。
师(板书课题后):看到这个题目会引起你哪些思考?你想提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 师:太空中有趣的事有哪些呢,我们一起去文中找找答案吧。齐读课文后,用铅笔标出自然段。
2、认读识字
找生读课文,其他同学画出不认识的字。集体认读。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对课文有进一步的整体感知。认识生字和自然段,理解课文。
三、分段学习理解课文
太空中的哪些现象很有趣呢?指名交流自己喜欢的段落.学生说时教师相机板书。
1、学习第一自然段,分析有几句话,解释“有趣”,“挺”。
2、学习第二自然段——睡觉
(1)(生齐读后)师:在宇宙飞船里,宇航员怎样睡觉?(在宇宙飞船里,站着睡觉和躺着睡觉一样舒服。)(2)宇航员怎样才能睡上一个安稳觉?(不过,要想睡上一个安稳觉,宇航员必须把自己绑在睡袋里。)(3)宇航员在宇宙飞船里睡觉不把自己绑在睡袋里,会怎样呢?(不然,翻一个身,就会飘到别处去了。)指导朗读。解释“必须”,让学生用“必须”造句。
(4)交流:你觉得宇航员在宇宙飞船里睡觉有趣吗?有趣在哪儿呀? 师:在太空中睡觉多有趣啊!在地球上就不能这样了。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看。你能把句子读好吗?指名感情朗读,教师随机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及问答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同时,指导学生了解宇航员在太空中睡觉的情况并体会有趣。
3、学习第三自然段——喝水
(1)读。师:你还对哪件事感兴趣的?学习第三自然段找生读这一段。(2)交流:谁来说说看?(我对喝水感兴趣)(3)分析。师:杯子倒过来,水也不会往下流啊,这是怎么回事呀?(因为在宇宙飞船里,水去了重量。)师:是啊,宇宙飞船到了太空,离我们地球太远了,没有了地球的引力,因此,水失去了重量。所以,宇航员要想喝到水,得使用一种带吸管的塑料杯。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一段。
4、学习第四自然段——走路
师:你们知道吗?在宇宙飞船里走路更有趣。你们同桌两个小朋友一起读,然后把有趣的地方互相说说。班级交流:来告诉大家吧!随机出示图片:在图上找找“带网格的地板”,“鞋底带钩的鞋子” 齐读第四自然段。
5、学习第五自然段——洗澡
教学预设:宇航员在太空中洗澡为什么不容易?科学家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学生自读课文后讨论。
师:在宇宙飞船里睡觉、喝水、走路说起来还真的挺有趣。那你知道,在宇宙飞船里是怎样洗澡的吗?(科学家设计了一种特殊的淋浴器。)为什么要设计特殊的淋浴器呢?(因为从喷头喷出来的水总是飘浮在空中)特殊的淋浴器有什么作用呢?(它可以把喷头喷出来的水朝一个方向吸)科学家真的很聪明,帮助宇航员解决了洗澡难的问题。那你知道水怎么会总是飘浮在空中呢?在太空中生活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有趣的事呢?文中有一句话说出了这个奥秘,谁能帮老师找到吗?(因为在宇宙飞船里,水失去了重量。)教师板书“失重”。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讨论和问答的方式,理解洗澡难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四、课堂小结 练习巩固
1、师小结:原来在太空中,由于物体摆脱了地球引力,从而几乎没有重量,显得轻飘飘的,这种现象叫失重。所以才会发生这些有趣的事。由于失重,给宇航员的(睡觉)、(喝水)、(走路)、(洗澡)带来了许多的不便。为了宇航员生活得稍微舒服些,科学家们特意为他们设计了几种特殊的生活用品。到底有哪些特殊的生活用品呢?请小朋友从课文中找找吧,用——把它划出来。用“因为„„所以„„”说一说。
2、完成以下填空: 在宇宙飞船里睡觉,宇航员必须————————。在宇宙飞船里喝水,宇航员必须————————。在宇宙飞船里走路,宇航员必须————————。在宇宙飞船里洗澡,宇航员必须————————。
3、扩展。师:其实在太空生活中还有很多趣事。你们还知道太空生活中别的趣事吗?眼见为实,让我们一起看看吧。(看录象,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宇航员在太空中睡觉、喝水、走路、洗澡图片,引导学生迅速融入角色,按课文表述的先后顺序先自己进行体验,进一步感受太空生活的有趣。)看完录象,你能做小导游把刚才有趣的事给大家介绍一下吗?用句式说话:在太空生活中——是一件有趣的事。
4、选择读文,读出有趣来。师:太空生活真的很有趣,你认为哪部分最有趣,就读出来。
5、德育教育。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段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叔叔在宇宙飞船上的生活片段。以及宇航员在地面训练图画。
5.制取氧气实验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回顾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习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方法
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查阅资料→实验制定→进行实验→实验记录→反思与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性
2)逐步认知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氧气的制取及实验操作 2.氧气在制取中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
实验操作: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分析总结→迁移创新
四、课时
1课时
五、课型
综合课
六、教具
烧杯
导管
铁架台
铁夹
棉花
酒精灯(火柴)
集气瓶(毛玻璃片)水槽
七、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环节一:
教师:上节课我们主要在工业和实验室两个方面学习了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大家都还记得吗?下面找同学说一说在工业上采用什么方法制取氧气?
学生:分离液态空气法
教师:这种方法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学生:物理变化
教师:非常好,请坐。这位同学记得不错。
(化学反应,列举红豆,黄豆,绿豆,黑豆—菜豆)
环节二: 教师:实验使制取氧气有三种方法,重点是这三种方法的文字表达式,请同学们拿出作业本,听写。
(学生边写边巡视)
教师:同桌互相交换,用红笔批改。强调几个方面:丢生成物,写错条件,写错字,生成的符号。
教师:听写的效果不好,课下背诵不够努力,把写错了的表达式每个写三遍。
新授课
创设情境导入 环节三: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如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下面我们以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为例制取氧气。
环节四:
板书:实验目的:制取氧气
教师:我们为什么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做什么就是目的。板书: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教师:我们知道做实验有什么用了,做试验用的方法就是原理 教师:我们知道如何制取氧气了,那又如何收集呢?小组讨论 学生:1.根据密度
:ρ氧气>ρ空气 → 采用向上排空气法
2.根据溶解性:不易溶于水 →采用排水法 板书: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板书:实验用品:药品,仪器
教师:根据原理我们选用了一套仪器,首先
我们一起认识基本仪器。
烧杯
试管(量筒)
导管(橡胶塞+橡胶管+玻璃管)
铁架台
铁夹(试管夹)
棉花
酒精灯(火柴)
集气瓶(毛玻璃片)(广口瓶)水槽(水缸)高锰酸钾
教师:我们一起切都准备好了,该具体操作了,大家一定要认真听讲
环节五:
板书:实验步骤:
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教师:为什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有如何检验呢?
学生:防止漏气
教师:回答的非常好,不知道的同学翻第一章。板书:2.装:装药品
教师:高锰酸钾为粉末状固体,加入时应注意写什么?
学生:一斜二送三直立
教师: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学生思考后:不知道
教师: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使集气瓶内氧气变红 板书:3.定:固定仪器
教师:固定仪器时试管口应向下,防止冷凝水回流进入导管 板书:4.点:点然酒精灯
教师:能不能直接用酒精灯加热呢?
学生:不能,受热不均匀,易炸裂
教师:所以应该先均匀受热后固定加热。
教师:加热时弄酒精灯的什么焰? 学生:外焰
板书:5.收:收集气体
教师:我们收集气体是能否一冒气泡就立即收集? 学生:不能,里面有空气 教师:非常好
教师:那什么时候进行收集? 学生:等一会(学生回答不准确)教师:等连续且均匀时
教师:什么时候就收集满了呢? 学生:等没有水的时候
教师:非常好,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根据氧气的性质 学生:用带火星的木条(回答不够准确)
教师: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入集气瓶口,若复燃则证明已收集满,否则不满。板书:6.离:撤离导管
7.熄:熄灭酒精灯
教师:正确的操作步骤是先撤离导管,后熄灭酒精灯,如果操作错误会有什么后果?
学生:试管温度降低,压强变小,水会倒吸,炸裂试管。
教师:回答非常好,不仅化学学习好,物理学习也不错,真是理化不分家,所以要想学习好就要好好学习每一科,科科相连。
八、总结
教师:实验步骤是本节课的重点,简单记忆为 查 装 定 点 收 离 熄7个字
也可以记忆为茶 庄 定 点 收 利 息
板书:查 装 定 点 收 离 熄
茶 庄 定 点 收 利 息
九、课堂练习
教师:这个实验是以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为例制取氧气,如果用过氧化氢需要那几步骤?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小组可以讨论
学生:查 装 定 收 离 5字步骤,因为过氧化氢分解不需要加热,注意事项是过氧化氢是液体,安装时竖直。
教师:学习的非常好,说明你们这节课都完全学会了。
十、下课作业
1.把黑板上的笔记认真抄写一遍
2.练习册1—10选择题,11题实验题
十一、板书
2—3制取氧气实验
一、实验目的:
四、实验步骤:
制取氧气
(茶)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二、实验原理:
(防止漏气)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庄)2.装:装药品
收集方法:
(加棉花: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1.根据密度 :ρ氧气>ρ空气 → 向上排空气法(定)3.定:固定仪器 2.根据溶解性:不易溶于水 → 排水法
三、实验用品
(点)4.点:点然酒精灯
1.实验仪器
(先均匀受热,后固定加热)
2.实验药品
(收)5.收:收集气体
(连续且均匀)
(利)6.离:撤离导管
(息)7.熄:熄灭酒精灯
6.3.2分析法_教学设计_教案 篇六
1.教学目标
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难点: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直接证明的方法:综合法、分析法。
(二)、引入新课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思考方法。在数学解题中,分析法是从数学题的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综合法则是从数学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对于解答证明来说,分析法表现为执果索因,综合法表现为由果导因,它们是寻求解题思路的两种基本思考方法,应用十分广泛。在很多数学命题的证明中,往往需要综合地运用这两种思维方法。
(三)、例题讲解:
7.课题3 制取氧气_教学设计_教案 篇七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乙酸的分子式和结构式,理解羧基的结构特点;
2、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及实物,进一步认识乙酸的分子结构及其物理性质;
2、采用复习回忆法及实验探究法学习乙酸的酸性;
3、由情景引入及实验探究学习乙酸的酯化反应,明确酯化反应的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思维能力;
2、能够通过乙酸用途等的学习,认识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乙酸的酸性;
2、乙酸的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酯化反应的概念、特点及实质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学生实验】鸡蛋入瓶
【讲解】鸡蛋能入瓶的关键是用溶液把蛋壳泡软,所用的溶液是这节课的主角——乙酸溶液。乙酸是重要的有机酸,生活中我们常接触它,食醋是3%~5%的乙酸溶液,故乙酸也称醋酸。
【板书】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
【展示】无水乙酸样品(常温下的乙酸和冰冻过的无水乙酸)【提问】根据观察和查阅资料,请归纳乙酸的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1.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2.易溶于水、乙醇等溶剂;3.沸点:117.9℃
熔点:16.6℃。
【板书】
一、物理性质
【讲述】当温度低于16.6℃时无水乙酸易凝结成冰一样的晶体,所以无水乙酸又称为冰醋酸。
【思考】如何从结冰的冰醋酸中取出乙酸?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乙酸的一些外观特征,那么乙酸分子的内部结构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看看乙酸分子的结构模型。
【展示】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让学生总结乙酸的化学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板书】
二、分子组成与结构
【质疑】乙酸可以看作是甲基和羧基组成的,羧基决定了乙酸的化学性质。那乙酸具备什么化学性质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板书】
三、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一】设计实验来验证乙酸的酸性。【学生】可行方案:
1、往乙酸溶液中加石蕊试液;
2、将镁条插入乙酸溶液;
3、往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加乙酸溶液; 【学生实验】动手做上述实验
【提问】请一位同学叙述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乙酸有什么性质。【学生】把紫色石蕊试液滴入乙酸后,乙酸溶液变红。把镁条插入乙酸,产生无色无气味的气体(氢气)。把乙酸加入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溶液颜色变浅,这些都说明乙酸有酸性。
【师】这三个反应都是酸的通性的表现,所以乙酸有酸性的结论是正确的。【提问】那么乙酸发生化学反应可能在哪些部位断键?
【讲述】断羟基中的氢氧键,羧基在水溶液中有部分电离产生H+ 【实验探究二】设计实验来验证乙酸与碳酸的酸性强弱
【学生】可行方案:向一盛有少量碳酸钠粉末的试管里,加入乙酸溶液。【教师】观察到什么现象就可以说明乙酸的酸性强于碳酸? 【学生】试管里有无色、无味的气泡生成。
【归纳】通过这几个小实验可以证明乙酸具有酸的通性: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能与活泼金属、碱、碱性氧化物、某些盐等物质发生反应。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投影】乙酸除去水垢的原理:
2CH3COOH + CaCO3=(CH3COO)2 Ca + H2O+ CO2↑ 【板书】1﹑酸的通性,酸性: CH3COOH > H2CO3 【过渡】乙酸除了具有酸的通性外,还有什么其他化学性质呢?
【教师】厨师煮鱼时经常加点醋和酒,这样做出来的鱼不腥,更香醇。那醋和酒能够反应吗?
【实验探究三】乙酸与乙醇的反应
【提问】装有碳酸钠的试管里有什么变化?生成物的色、态、味怎样? 【学生】出现分层,有不溶于水,具有香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生成。【讲述】实验证明:乙酸与乙醇在有浓硫酸存在并加热的条件可以发生反应,实验中生成的有香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叫乙酸乙酯。像这种酸跟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且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是可逆的。
酯化反应的原理:酸脱羟基,醇脱氢。【学生归纳】乙酸乙酯的实验室制备的问题:
1、反应物的加入顺序;
2、浓硫酸的作用;
3、饱和Na2CO3溶液有什么作用;
4、导管不插入饱和Na2CO3溶液中的原因。【小结】课件展示乙酸的思维导图
【板书】
四、用途
【学生展示】乙酸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课件展示】喝醋的好处
课堂小结
课后习题
练习【反馈练习】
1.下列关于醋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醋酸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
B.冰醋酸是无水乙酸,不是乙酸的水溶液。
C.乙酸易溶于水和乙醇。
D.发生酯化反应时,醋酸的羧基中的氢原子跟醇分子的羟基结合成水。2.某同学拟用厨房用品进行如下化学实验,你认为他不能实现的是()A.验证鸡蛋壳中含有碳酸钙
B.用白酒和食醋制取少量乙酸乙酯 C.利用化学方法除去菜刀上的铁锈
D.用纯碱和食醋制取CO2 3.实验制得的乙酸乙酯中混有少量的CH3COOH,应选用下列哪种试剂洗涤除去()
A.乙醇
B.饱和Na2CO3溶液
C.水
D.NaOH溶液 4.下列有关生活中对醋酸的应用,其中主要应用了醋酸的酸性的是()A.醋酸一定程度上治疗手足癣
B.熏醋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感冒
C.醋可以除去水壶上的水垢
D.烧鱼时加醋和酒,味道就变得无腥、香醇
【课外作业】
1、完成乙酸学案的练习;
8.课题3 制取氧气_教学设计_教案 篇八
1.教学目标
(1)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能利用一元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来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理解它们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3)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来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难点:弄清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关系.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课后习题 课时作业
9.氧气的制取与性质 教案及说课稿 篇九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方法;
2、学会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学会利用双氧水制取氧气;初步学会根据反应原理选择制取氧气的装置,会用排水集气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3、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一些化学性质。【教学过程】
(复习)氧气实验制法的原理、步骤、装置类型、收集方法(学生)思考后并回答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实际看一下,如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及了解氧气的性质(教师)边做边讲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学生)参照课本中的图及注意事项,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思考)
1、刚冒出的气泡能不能马上收集?
2、如何鉴定氧气?(学生)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
(小结)
1、不能马上收集因为一开始产生的气泡为原来试管中的空气;
2、氧气的鉴定: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该瓶气体为氧气。(思考)那么如何对氧气是否收集满进行验证呢?(学生)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
(小结)氧气的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的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集满。(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学生)观察并回答现象
(总结)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氧气的性质(练习与实践)38页5-7
板书设计
5、注意事项:
6、氧气的鉴定: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该瓶气体为氧气
氧气的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的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集满
《氧气的性质和制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来自上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的第二课时,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与用途及氧气实验室制法的部会内容:原理、装置、实验步骤、收集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氧气的性质基础上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通过实验确实了解氧气的性质。学生深入学习氧气的相关知识后,进行一些综合的实验操作。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亲身体验相结合,基本操作与
具体实验相结合,正确、安全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相关的结论。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2、巩固氧气的性质 知
3、道催化剂的概念。能力目标:通过氧气制取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制取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制取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难点:催化剂的概念。
二、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
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质疑释疑
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
1、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理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催化剂的性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1.复习知识
氧气实验制法的原理、步骤、装置类型、收集方法,可以让几个学生来完成 这一过程既为了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也为下面的新课知识打下埋伏。2.新课引入
今天我们就来实际看一下,如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及了解氧气的性质 3.组装仪器
在组装的过程中,提问学生如何来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思考课本中的注意事项,并积极交流能得出一定的结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交流分析能力。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引导,并小结。
4、制取氧气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刚冒出来的气泡,能不能马上收集?如何用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收集到的气体,如何鉴定是氧气?铁丝实验中,与其他实验有何不同?收集的气体应该如何放置?让学生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查找课本等手段,能加深印象,煅炼思考,分析能力。
5、演示氧气的化学性质
分别演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在这个过程让学生对照课本中的图片,及以前对这个现象的想象来观察结果,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他们多动手。
6、总结
仪器的组装、反应的原理、气体的收集、氧气的鉴定、氧气的性质
10.课题3 制取氧气_教学设计_教案 篇十
1.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来源:学|科|网]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教学重点
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理解液体沸腾的特点。教学难点
利用用“温度—时间”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水槽、塑料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几种常见情景:
夏天,游泳的人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如果有风吹过,甚至会冷得打颤;而坐在岸边未下水的人却觉得很热,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制造金属工具时,为增加工件的硬度,将烧红的工件放入水中进行淬火,此时会发出“吱吱”声,并在水面上冒出“白汽”,这其中经历了哪些物态变化呢?秋天,草木、石块上出现的露是怎样生成的呢?在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许多,你能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释吗? 问题一:住在非洲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使用电冰箱保鲜食品,人们发明了一种“沙漠冰箱”罐中罐。它是由内罐与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上湿润的沙子,食品放在内罐中,然后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在沙子上洒水,罐口放上湿布。
思考问题:
(1)经常在沙子上洒水是为了什么?(2)放在干燥的地方是为了什么?
问题二:有些饭店在洗手间外安装了热风干手器,打开它就有热风吹到手上,使张开的手上的水很快变干,这其中原因是什么,你能用物理知识去解释吗?
问题三:吐鲁番盆地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天山东部的一个典型封闭式内陆盆地。由于距离海洋较远,且周围高山环绕,加以盆地窄小低洼,潮湿气候难以浸入,降雨量很少,蒸发量极大,故气候极为酷热,自古即有“火州”之称。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有竖井、地下暗渠、地面明渠和涝坝几个部分组成。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的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思考问题:“坎儿井”为什么能够减少输水过程中的蒸发?
林则徐设宴请传教士。席上自然少不了云南名食——过桥米线。这过桥米线是将蔬菜、米和肉片加入鸡汤,用砂锅煮熟的。徐府家人揭开砂锅锅盖,只见锅内汤面上浮着厚厚的一层油,却不冒一丝热气。这传教士见此汤颜色诱人,香气扑鼻又当是一道凉汤,迫不及待地舀来一勺,倒入口中,只烫得嘴不能合,十分难堪。林则徐连忙招呼:“我尚未来得及向阁下介绍此汤,实在失礼,多有得罪。”
那传教士烫得嘴不能合的原因是什么?
按照教材3.31的实验,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气后把口扎紧,放入80 ℃以上的热水中。
提出问题:你看到什么现象?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又有什么变化?怎么解释这些变化?想提出什么疑问?你的想法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
学生交流: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了气态酒精,降温后气态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
设计说明:该实验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做,所用塑料袋要透明,且尽量薄,使滴入的酒精清晰可见。为了使塑料袋排尽空气,可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再把口用线或橡皮筋扎紧。
归纳总结:物质的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和这个类似?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体的液化和汽化现象。
推进新课
一、沸腾
创设情景:烧开水时如果不断加热会发现壶里的水会沸腾。
你在家烧过开水吗?水烧开时你发现了什么呢?对于沸腾现象,你了解哪些?你能描述一下沸腾现象吗?
归纳小结:
物理学中把液态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称为沸腾。实验探究: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进一步提出问题: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水的内部又是怎样的呢?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怎么样?
猜想和假设:既然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和猜想,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如: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
根据学生情况提出: 要进一步研究沸腾现象,还需要通过实验仔细观察。
重点观察:(1)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2)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明确了实验目的,让学生根据需要确定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钟表。
说明:为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水沸腾时发生的现象,应尽量缩短水沸腾前的加热时间。要求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节省时间的方法:①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但为了便于观察,水还应有相当的深度(约10 cm左右),所以建议用小号烧杯,或使用大号试管(水约150 mL)做此实验;②实验中用热水进行加热;③从开始加热起至95 ℃左右,必须在烧杯或试管上加纸盖,95 ℃以后将纸盖拿掉;④拉长酒精灯灯芯同时剪断烧焦的灯芯,在灯芯中加入细铜丝,使火焰比较猛烈;⑤注意调整酒精灯和石棉网之间的距离,用酒精灯温度最高的外焰加热。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学会分工合作,如计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酒精灯的正确操作在此得到进一步的复习巩固,要求同学们将观察到的数据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特别说明:注意实验中要告诉学生注意观察水沸腾前后的气泡和温度的变化;要记录当水温升高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水沸腾后3~5 min;实验后要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实验记录表格如图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绘制“温度—时间”图象。
实验结束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书本“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中标出相应的坐标点,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
(2)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绘制的水沸腾的“温度—时间”图象。
交流评估:小组的同学在实验时,得出水的沸点不是100 ℃,这时教师要肯定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给予鼓励。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可能是实验使用的温度计存在质量问题,也可能是本地的气压不是一标准大气压。
交流、讨论:
①水沸腾时,你从水中和水面各看到什么现象?水中气泡内的气体是从哪儿来的? ②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变化吗?
③曲线上的哪一段表示水沸腾前的过程?水的温度怎样变化? 曲线上的哪一段对应水的沸腾过程?水的温度怎样变化? ④根据观察的现象,结合图象分析液体沸腾有什么特点? 归纳总结:
(1)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保持不变。
(2)沸点的概念: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作沸点。学生活动:观察“几种液体的沸点”表,练习查表 一些液体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
①酒精的沸点是多少?能否用酒精温度计测量开水的温度?
②你实验所用的温度计里的工作物质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这种温度计? ③液态氢的沸点是-253 ℃,表示什么含义?常温下的氢是什么状态?
学生活动:“纸锅烧水”,它的实验现象出乎学生意料,可以很好地说明由于水的蒸发吸热,使纸的温度低于着火点,纸锅也能够烧开水。
二、蒸发 情景创设:
(1)盛夏酷暑,奇热难熬,防暑降温,全靠风扇。思考问题:人吹电风扇时,为何会感到凉快?
(2)农民们经常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把粮食放在通风处摊开来晒,这是为什么呢?(3)医生常将中暑患者扶到通风的地方,并在病人身上擦酒精,这样能使病人的体温很快下降,这一过程包含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答案:(1)人吹风扇时,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而蒸发要吸热,所以降低了人体的温度,人会感到凉快。(2)这样做可以提高粮食中水分的温度,加快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增大了表面积,从而加快了粮食中的水分蒸发,使粮食干得更快。(3)通风处能加快酒精的蒸发,酒精蒸发时吸热,使病人的体温降低。
归纳小结: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小实验:
(1)酒精擦在手背上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现象:擦酒精的皮肤有凉的感觉,吹一口气,感觉更凉。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酒精蒸发时要从人的皮肤上吸收热量,使皮肤感到凉;吹气时,酒精蒸发加快,吸收热量更多,皮肤感觉更凉。
(2)取两支温度计,先观察它们的示数。然后在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浸了酒精的棉花抹湿,再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情况。
现象:用浸了酒精的棉花抹湿过的温度计示数下降,温度降低。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酒精蒸发时要从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吸收热量,使温度计示数下降。实验表明:液体蒸发时,从周围吸热,温度下降。所以液体蒸发有制冷作用。拓展探究:怎样使湿衣服干得更快一些? 学生讨论交流:对比以下三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归纳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第一幅图: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第二幅图: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
第三幅图:液体的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得越快,蒸发得越快。学生讨论交流教材图3.35事例:
(1)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如果有风,甚至会冷得打颤,是因为水蒸发带走了许多热量。
(2)没有汗腺的狗酷暑时不能靠身体出汗来散热,只得伸长舌头,大口大口喘气,靠加快呼吸,增加蒸发量来散热。
学生交流讨论:比较蒸发和沸腾两种现象,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液化
刚才讨论了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那么物质能不能从气态变成液态呢? 情景创设:
(1)人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要比100 ℃的开水烫伤厉害,为什么?
(2)冬天手冷时,用嘴向手上“哈气”(缓慢吹气),手会感到暖和。若用劲儿向手上吹气,手不但不会暖和,反而觉得更冷。都是从嘴里出来的“气”,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呢?
(3)火箭发射时,为了保护发射底架,需在发射塔底部修一个大大的水池,为什么?白色气团是什么?(4)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外面进到屋里来,眼镜上立刻会有一层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怎样产生的?
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些现象包含了什么物理知识?如何去解释呢? 演示实验:电热器烧开水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个实验,杯里的水已经开了,从导管口喷出了什么?再认真观察导管口附近有什么特征?你还观察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在导管口位置什么也看不到,在离导管口一小段距离的位置才看到“白汽”,同学们看到的“白汽”到底是什么呢?冬天嘴里会呼出“白汽”,而夏天却不会,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先跟老师一起用汤勺做两个小实验。
学生探索实验:
1.先观察汤勺的凹面,然后用嘴对着汤勺哈气,再观察,比较有何不同。2.将汤勺的背面用打火机烧一烧,再用嘴对着汤勺凹面哈气,观察是否有变化。学生讨论原因:第一次是嘴里呼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冷勺子凝结成的小水珠;第二次勺子温度较高,水蒸气不会凝结成小水珠。
结论:(1)将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2)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的温度时,就会液化。
提出问题:我们把热的水蒸气放入冷的环境中使它液化的方法称为冷却法。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使气体液化呢?
想一想:家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通过什么方法将石油气变成液体装在钢瓶里的呢? 通过压缩气体的方法使气体液化,这种使气体液化的方法称为加压法。这种方法使气体的贮存和运输变得更方便。生活、生产中常用此方法使气体液化。(如石油液化气、打火机中的液化气、液态氢等。)归纳总结:
(1)将气体液化的方法:①冷却;②加压。(2)液化的特点:①气体液化时会放出热量;②液化时可以提高周围环境的温度;③环境温度越低,液化现象越明显。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开始提出的情景问题,能否用液化知识解释:(1)因为100 ℃的水蒸气在皮肤上要液化而放热,所以人会烫得更严重。
(2)哈气时,由于比较缓慢,口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手液化而放热,所以人会感到暖和;而用力吹气时,会加快手上的水的蒸发,而蒸发要吸热,所以人会感到更冷。
(3)水汽化时要吸热,所以可以保护发射底架。大量的水蒸气离开水面后,再次遇冷而液化,所以有大量的白汽出现。
(4)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镜片凝结成的。
【课题3 制取氧气_教学设计_教案】推荐阅读: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12-28
《制取氧气》微型课教学设计07-24
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07-21
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10-07
初中作文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_Microsoft_Word_文档01-04
课题4_爱护水资源导学案01-18
探究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教学设计11-30
课题3元素教案01-06
中考化学总复习教学案(第一单元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12-30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09-17